首頁>Club>
15
回覆列表
  • 1 # 唯一的知新

    1,恢復法律和秩序。從晚唐到五代,武夫當國。軍閥混戰,以至於民不聊生,苛捐雜稅多如牛毛,人相食一再上演,以至於歐陽修修“五代史”稱這一段為季世。宋朝結束了晚唐以來地方割據的局面,建立了於“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比較徹底了結了藩鎮割據,軍閥混戰給人民帶來的痛苦,客觀上給人民生產生活提供了基本保障。

    2,經濟較唐朝取得長足的發展,表現在城市裡打破坊市結構,城市商業,手工業繁榮,城市數量大為增加,江南得到進一步開發。對外貿易的深度廣度超過前朝。

    3,文化上出現繁榮的局面,唐宋八大家有六位是宋代。宋詞更是中國文學的一塊瑰寶。宋代書院開始興起,私人講學辦學形成風氣。教育進一步普及。

    說到和漢唐明相比, 有點關公戰秦瓊,只能漫談一下,漢唐處於封建社會上升期,統治集團一定程度代表先進生產力發展方向,整體比較有開拓進取精神。對自身領導地位比較有信心。政治上文武並用,出將入相成為常態,用現在的話,領導幹部專業化,知識化,總體上不會出現外行領導內行,不像宋朝文官領軍管的太死。兵不知將,將不知兵。這在對內治安戰表現還不明顯,遇到強大外敵,這一問題嚴重性就暴露出來。

  • 2 # 會奔跑的金絲魚

    趙匡胤陳橋兵變建立宋朝,稱宋太祖。武夫出身的老趙深知武力的重要性,為加強皇權和中央集權,所以老趙上臺沒多久開始就搞杯酒釋兵權,推行“崇文抑武”的治國宗旨,老趙在太廟裡立有誓碑,其中一條為“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使得文人當時的地位是相當的高,宋朝的文化因此空前繁榮。

    均田制與租庸調製的推行。大大地促進了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

    唐朝發明的曲轅犁,一直用到了現在。

    我們從書法,繪畫、詩歌、陶瓷來普及下宋朝的藝術。

    宋瓷具備宗教性質的審美,曰禪味。簡單說,就是更接近哲學上的審美氣質。和後來的青花、粉彩、琺琅彩,鬥彩是完全不一樣的風格,在審美哲學上就差別巨大,被稱為瓷器藝術的頂峰。

    任何現象也不是偶然的,環境造就了宋人恬雅的氣質,也幫宋人找到了生命價值的皈依。

    相比現代人,經濟物質第一,那麼人格、思想、宗教,以至於任何東西,都可以開出價碼來了。

    據說日本人只跟中國學三樣東西,那就是:“漢朝的武功,唐朝的經濟,宋朝的藝術”,宋朝之後,中國就沒什麼值得學習的了。概括得雖然有點偏頗,但是細想也不無道理。 所以宋朝是真得值得學習。

  • 3 # 九井散人

    你好,我是九井塘人,我來回答這個問題:宋朝是值得學習的。1:雖然宋朝為避免前朝藩鎮割據和宦官頻繁干政引發的悲劇,將軍權歸於中央,採取崇文抑武的國策,採取募兵制和調將指揮制相結合的政法。這導致了北宋自初立之後武備積弱,頻頻不敵北方外患。“募兵制”的實施,對於社會階層的變動也具有積極意義,這可以打破階層的固化,讓底層民眾能夠有上升的希望。而調將指揮制實際上是超越了那個年代的指揮體制,不是這個制度本身的問題是時代的侷限。

    2:宋朝的工商業非常發達。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最繁榮的時代,達到了封建社會的巔峰。著名史學家陳寅恪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宋朝人口已達到2千萬戶,1億多人,耕地達到7.2億畝,GDP佔全球60%,人均GDP為2280美元。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年)國庫收入為7070萬貫,最高達到1.6億貫文,即便南宋丟失半壁江山,國庫財政收入竟也高達1億貫文,這樣的稅收後世難以企及。

    3:宋朝的科技發達。中國歷史上的重要發明一半以上都出現在宋朝,那時中國所謂的四大發明的三項被髮明或是開始得到大規模實際的運用,火 藥、指南針、印刷術、紙幣、垂線紡織,瓷器工藝的重要改革等。宋朝航海、造船、醫藥、工藝、農技等都達到了古代前所未有、後難比及的高度。

    4:宋朝的文化非常發達,宋朝完成了儒學復興,傳統經學進入了“宋學”的新階段,產生了新儒學即理學。促進了儒、道、佛三家相互交匯的深入發展,完成了古文運動。在唐宋八大家中,宋人佔了六家,詞達到全盛,話本在中國文學史上開闢了新的紀元。史學體裁多樣,興起了方誌學、金石學;著作豐富,史家輩出,達到了中國古代史學發展的頂峰。文化方面如書法、雕塑、石刻、繪畫等都達到了新的水平,佛教、道教等亦有了新的發展。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商品經濟、文化教育、科學創新高度繁榮的時代。後世雖然普遍認為宋朝“積貧積弱”,但其實宋朝民間的富庶與社會經濟的繁榮實遠超過盛唐。達到了中國封建社會的巔峰!所以宋朝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

  • 4 # 醒世恆言丶

      宋朝可以稱得上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最繁榮、科技最發達、文化最昌盛、藝術最高深、人民生活水平最富裕的朝代。也是當時世界上發明創造最多的國家。中國歷史上的重要發明一半以上都出現在宋朝,那時中國所謂的四大發明的三項被髮明或是開始得到大規模實際的運用,火藥、指南針、印刷術、紙幣、垂線紡織,瓷器工藝的重要改革等。宋朝航海、造船、醫藥、工藝、農技等都達到了古代前所未有、後難比及的高度。宋朝還發展起一門新科學,技術科學。這些輝煌的成就與宋的綜合文明有直接聯絡。宋代的GDP是佔全球的50%。宋朝在當時已經達到了封建王朝的文化經濟科技頂峰,已經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

    但是宋朝的中國,是經濟強國!文化大國!同時也是軍事弱國!備受周邊小國侵略的弱國!誰都不能否認,從GDP來看,大宋經濟和文化繁榮,是世界第一富國,人民生活水平世界第一。不要說美華人那時還在茹毛飲血,就是歐羅巴那些國家,和中國比,恐怕連第三世界都算不上。這可以從當時的北宋著名畫家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看到。張擇端那個清明上河圖中所記載的大宋京城,其繁華程度,除了樓沒有現在這麼高,車沒有現在這麼好,除少了個大劇院,論其它,哪點比今天差呢?看那老百姓的穿著打扮,吃喝玩樂的花樣之多,哪點沒有達到小康程度?對於百姓的管制也不像明清等時期那麼嚴厲,極為寬容。所以宋朝除了軍事上的弱勢,其他方面還是及其開放、發達、繁榮的朝代。

  • 5 # 兩宋春秋

    非常值得學習,宋朝同時期的其它國家以及宋之後的朝代都在學習宋朝,我認為至少有以下五點對後世產生了重大影響。

    1、與士大夫共治天下:

    宋代不是門閥政治,是天子與士大夫共治天下,所以刑不上士大夫。科舉制度創立於隋代,唐代完善,但隋唐高官還是來自門閥。宋朝則不同,主要官員的選拔都是靠科舉,門閥不再是朝廷中主要力量,大量的平民子弟透過科舉考試實現了人生巔峰,讀書人地位高。宋詩有云“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2、規範皇家制度

    宋代皇家有一套祖宗家法,規範皇室人員,有宗正寺、大宗正司、外宗正司來管理皇家宗室人員。所以有宋一代幾乎沒有出現:宮廷政變、閹黨誤國、外戚專權、削藩之亂等等,皇家子弟也安安分分,做個太平王爺。

    3、鼓勵發展商業

    宋代商業高度發展,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就是在宋代產生的。宋代以前城市中都是執行宵禁的,只有宋代不宵禁,晚上可以自由外出,出現了繁華的夜市。兩位宋朝的海運非常發達,海上商隊通行世界,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實踐者。宋代的政府財政收入和民間財富都是歷史上最高的。超過明清,遠邁漢唐。

    4、注重民生,人民生活幸福

    宋代注重民生。每每自然災害,朝廷將青壯招入軍中吃俸祿以減少難民,於是我們看到有宋一代幾乎沒有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方臘宋江的起義和其它朝代比都是小兒科,規模都太小),經濟發展又帶來了科技的進步,四大發明中有三個是在宋朝發明或是大規模使用的。

    5、文化昌盛

    宋代社會文化高度發展,是中國歷史上的巔峰。從宋太宗開始就長期計劃性得編撰整理歷史上的各種書籍。宋代的儒學、醫藥、科技、書法、繪畫、詩詞、文學、藝術、手工藝百花齊放。學術開明,是中國歷史上又一個學術自由高峰。唐宋八大家中有六位來自宋朝。另外宋代教育發達。除了國子學,太學等,還有專業性很強官方或半官方辦的畫學、書學、醫學、武學、律學、算學等等。

    《大英百科全書》中記載:“中國封建王朝的頂峰是宋朝而不是唐朝。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最繁榮、科技最發達、文化最昌盛、藝術最高深、人民生活最富裕的朝代。”

    一句話,宋朝值得後世學習。

  • 6 # 世外仙芝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代的朝代。分為北宋和南宋,享國319年。

    我們知道,唐朝是中國封建制度空前繁榮的朝代,是封建社會發展的頂峰,政治,經濟,武力空前繁榮,天子一令,八方來賀。

    宋朝則相反。北宋時期,遼國,西夏虎視眈眈;南宋時期,金國屢次欺辱,連皇帝都被俘虜。但就是這樣“積貧積弱”的朝代,他的商品經濟,文化教育,科技創新卻高度繁榮。後世雖然認為宋朝“積貧積弱”,但宋朝民間的富庶與社會經濟的繁榮實遠超過盛唐。

    宋朝出現了宋明理學,儒學得到復興,科技發展迅速,政治開明,且沒有嚴重的宦官專權和軍閥割據,兵變、民亂次數與規模在中國歷史上也相對較少。北宋因推廣占城稻人口迅速增長,從太平興國五年(980年)的3710萬增至宣和六年(1124年)的12600萬。

    宋朝的經濟繁榮程度可謂前所未有,農業、印刷業、造紙業、紡織業、制瓷業均有重大發展。航海業、造船業成績突出,海外貿易發達,宋代對南方大規模的開發,促成經濟中心南移起到了重要作用。

    宋朝商業繁盛,通行的貨幣有銅錢、白銀。太宗時期,每年鑄幣八十萬貫。到神宗熙寧六年,已達六百餘萬貫。由於商品入口,宋朝大量銅錢、白銀外流,造成硬通貨短缺。真宗時期,成都十六家富戶主持印造一種,代替鐵錢在四川使用,是為交子。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宋朝建國三百餘年,兩度瀕臨滅亡,但都是由於外患,是唯獨沒有亡於內亂的王朝。

  • 7 # 蜀劍

    中國五千年曆史,有一個朝代,被我們格外寵愛。這就是宋朝。

    為什麼那麼多人愛宋朝?

    這個問題,可能每個人心中都有不同的答案。

    有人愛極了宋詞;也有人對宋人的書法迷到不行;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繪畫之一《清明上河圖》也是繪於北宋,噢對了,十七歲的王希孟所繪《千里江山圖》也是出自北宋;宋瓷也成為中國陶瓷史上的高峰。

    金庸小說最經典的作品,《天龍八部》、《射鵰英雄傳》和《神鵰俠侶》,創作背景都是宋代;甚至連中國足球的最輝煌年代,也是在宋朝……

    五千年中華,二十多個朝代更替,你最喜歡哪個?

    有網友點評說,始夏、烈商、禮周、霸秦、強漢、士晉、雄隋、盛唐、富宋、暴元、剛明、奴清。

    假如可以穿越,你最願意去到哪個朝代?

    遼代皇帝耶律洪基,曾說來世做宋人,高麗國王王顓也表達了相似的願望。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商品經濟、文化教育、科學創新高度繁榮的時代,佔了當時世界經濟的80%。

    北宋一年的財政收入,是明朝的十倍;南宋一年的財政收入,則是明朝的六倍。

    宋朝的對外勝率,達到了驚人的70%。

    宋朝一共經歷了319年,歷史上的封建王朝,其僅次於漢朝,遠超強大的唐朝、明朝和清朝。

    北宋亡於金,南宋聯合蒙古滅金;一百多年後,南宋滅於強大的蒙古。

    1276年,崖山海戰,宰相陸秀夫揹著少帝趙昺投海自盡,十萬軍民跳海殉國,無一投降。

    文天祥更是以一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完美概括了宋人的氣節。

    這就是宋朝,一個在強敵環伺下,卻頑強生存了319年的偉大王朝。

    它被稱為富宋,也被稱為雅宋。

    書法、繪畫、詩詞、茶道、花藝、蹴鞠、瓷器的全盛年代,都是在宋朝。

    這是文人最愛的年代,這也是最有文化的朝代之一。

    被宋仁宗要求”且去填詞“的柳永,寫出了「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美景虛設」

    文史記載裡:宋人的生活,安逸、悠閒、文藝、富足。

    他們創造了特有的生活美學,影響深遠。

    我們目前追求的,難道不正是一千年前的宋人生活麼?

    宋朝,不是我們歷史教科書中的“盛世”,而且近千年來,“弱宋”的帽子已經鏽在宋朝的頭上摘不下來。

    說到宋朝,自然繞不開“大唐”。提起大唐,我們每個人都會亢奮。唐的版圖,唐的國力,唐的開放,唐的雄風,都讓每一箇中華兒女為自豪。我們多麼渴望那段輝煌的歷史能永不終結!

    但正所謂物極必反,盛極必衰。漁陽的烽火,徹底擊碎了盛世的狂熱,“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的霸氣,“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的富足,似乎一夜之間,都成為昨日的夢幻。

    李白的豪邁,化作“流血塗野草,豺狼盡灌纓”的悲憤;杜甫的仁愛,轉成“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的離愁。

    從此,大唐從一個風華正茂的青年,頹唐成一個“老態龍鍾”的老人,但畢竟年輕時身體健康,縱然生一場大病也不至於一下子要命,所以又步履蹣跚地走過後來的兩百餘年。

    當大唐終於壽終正寢後,中華大地又再次烽煙四起,走馬燈式的五代十國政權,讓百姓來不及熟悉每個朝代的國策,記不住皇帝的年號,搞不懂殺來殺去的意圖,唯一能記住的,就是兵荒馬亂帶來的刻骨銘心的苦難。

    而當中原王朝和南方政權“你方唱罷我登場”地混戰不已時,北方的少數民族,契丹、党項等,卻靜觀其亂,撫掌而笑,時不時南下撈上一兩把“油水”,甚至還有石敬瑭這樣為了當皇帝想瘋了的人,厚顏無恥地認賊作父,主動舔契丹的屁股。

    所以,等到五代結束時,他們早已羽翼豐滿,獠牙外露。而宋朝,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誕生。

    我一直認為,一個朝代的總體品格,與開國皇帝的品質有很大的關聯。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代柴氏而立宋,一直為後來所詬病,但我認為,在當時的環境中,如果不是趙匡胤皇袍加身,及早結束戰亂,那麼,華夏民族的黑夜,不知何時結束。

    在我開來,趙匡胤建立大宋後:偃武修文,愛惜百姓,可謂仁也;善待柴氏,保其榮華,可謂義也;雖為武夫,卻守周禮,可謂禮也;先南後北,削平藩鎮,可謂智也,杯酒釋兵,永不殺戮,可謂信也,具此五種品質,可謂君子也。

    觀兩宋三百多年,有德之君比比皆是,不能不說與趙匡胤的影響無關。

    宋朝之所以文化鼎盛,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宋朝有一股“讀書風”,可以說從鄉野到廟堂,幾乎所有有條件、沒有條件的男孩子從小就會開始讀書。也許對於宋代的人來說,讀書才是最崇高的職業,宋朝算是把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句話應用到了實際之中,並進一步昇華了這句話。

    那麼為何宋朝人都那麼愛讀書呢?對於他們來說讀書到底有什麼好處?為什麼每個宋朝人都趨之若鶩呢?

    杯酒釋兵權是每個人在歷史書上看到的故事,就因為從這個故事開始,當年的宋太祖趙匡胤開始了宋朝重文輕武政策的實施和推行。當然當時的宋朝之所以實行重文輕武的政策,不僅僅只是因為武將的威脅比較大,更重要的原因是這項政策可以有效地維護當時的社會穩定,促進文化方面的發展,宋朝時期出現文化盛世原因有一部分就是這個政策的作用所引起的。這種重文的政策是宋代的文化出現繁榮時期,當時的宋朝出現了許多文化泰斗以及浩如煙海的優秀文化典籍。

    當時的重文政策一方面體現在對於讀書人的優待上,另一方面則體現在對文化典籍的修復和重視程度上。據說北宋的皇帝都會在自己的宗族祠堂裡祭拜這樣一塊碑,這塊碑上有許多的碑文,據記載 碑文大體規定兩條,一是優待柴氏後人,二是後世皇帝不得殺上書言事者,不得殺士大夫。宋朝算是把以前的“刑不上士大夫”的規定徹底的保留了下來,你要的規定無疑給了天下的百姓一個重要的訊號,即讀書人是最高貴的訊息。

    據記載,“建隆初,三館所藏書僅一萬三千卷,江南書二萬餘卷。又下詔開獻書之路,於是天下書復集三館,篇秩稍備”除了優待讀書人之外,當時的皇帝還進行了文化典籍的整理和修復,他們開始大規模的恢復被這段時代所拋棄的文化典籍以及優秀的文化知識,並且這樣的活動是當時幾代皇帝共同完成的。據記載,“太宗下令召集文人編纂了故事集《太平總類》,文章集《文苑英華》,小說集《太平廣記》,醫方集《神醫普救》。...真宗也組織了大型編書工作,他召集書生編纂君臣事蹟一千卷,命名為《冊府元龜》。”這樣大規模的修復和編纂文化典籍的活動給當時的宋朝讀書人提供了大量可以學習的材料,同時更加堅定了百姓對於讀書這件事情的看重。

    古往今來大多數人的人生活動方向都是用利益來趨勢的,宋代人之所以這麼愛讀書,大多數都是在利益的驅使下選擇出來的行為。要知道宋代官員的俸祿是非常豐厚的,不僅僅是日常的工資,宋代的官員可以拿到很多很多種我們完全沒有聽到過的補助,可以說只要是在宋代當上官之後,基本上就可以不用擔心日常生活問題了。根據趙翼的《甘二史札記宋制祿之厚》記載:“有茶酒廚料之給、薪蒿炭鹽諸物之給、飼馬芻粟之給、米麵羊口之給。其官於外者,別有公用錢,...選人、使臣無職田者,別有茶湯錢。”

    宋朝官員這些亂七八糟的補貼加在一起,其實已經遠遠高於他們每月拿到的俸祿了,而且宋朝的皇帝很喜歡乾的一件事情,就是時常打賞自己的臣子。所以說在宋代當官,只要不是野心特別大,基本上和他的人生就不需要太過於為錢操心,國家滿足了他一切的生活需求。宋代的很多高官都是貧寒出身,所以在宋朝,努力讀書爭取成為國家公務員應該算是許多貧苦百姓唯一的一條出路,在宋朝成為國家肯定的官員就是榮華富貴的開始,這應該是宋朝大部分人都非常願意成為讀書人的主要原因之一。

    宋朝的人之所以選擇讀書,除了政策方面以及待遇方面的優厚之外,還有一個原因是因為當時的掌權者皇帝所起的引領作用。宋朝時期因為種種原因產生了讀書的風尚,當時的宋朝皇帝對於文學的熱愛以及對於文臣的敬重,都在直接的影響整個朝代的風尚標。根據《麟臺故事》記載:“太宗崇尚儒術,聽政之暇,觀書為樂,殆至宵分,手不釋卷。……命文仲為翰林侍讀,寓直禁中,以備顧問”當權者的一些小愛好和興趣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官員的態度和興趣愛好,而這些官員在投其所好的同時也會影響讀書人的一些想法。在這樣種種的條件作用之下,宋朝的百姓在比較短的時間內就瞭解到了讀書的重要性,成為讀書人的風尚在宋朝的土地上蔓延開來。

    宋太宗在宋朝的諸多皇帝之中,算是比較愛讀書的一個,在他看來,所有的知識都可以從書本中得到,即使一個人的學問再高也會有不會的東西,宋朝的讀書風尚大約就是從他這一代逐漸開始的。根據《宋史》記載:“詔:『史館所修《太平總類》自今日進三卷,朕當親覽。』...朕性喜讀書,開卷有益,不為勞也。此書千卷,朕欲一年讀遍。因思學者讀萬卷書,亦不為難耳。』...上怪之,以語近臣。對曰:『上好學之感也。昔有鸛雀銜三鱸魚墜楊震講堂下,抑以類此。』”也許當時除了國家政事之外,宋太宗最喜歡乾的事情就是修復古籍,然後閱讀書籍並和自己的臣子進行討論,從《宋史》之中的對話不難看出,這位皇帝是真的樂於讀書一道。

    宋朝重視科舉,當時的宋朝統治者講究的是“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原則,同時因為政策方面的原因,當時湧現了一大批大文豪,這些人對社會風氣的形成有很大的影響。宋朝時期所有貴族也都以讀書好為豪,據《容齋隨筆》記載,在一些地區出現了“父篤其子,兄勉其弟,有不被儒服而行者,莫不恥焉”“為父兄者,以其子與.弟不文為咎;為母妻者,與其子與夫不學為辱"的社會風氣,這其中文人們的帶動作用是不容置疑的。

    當時的各個地區廣為流傳的並不只是這些大文豪的名氣,更多的是伴隨著他們的名字而出現的許多故事。這些故事大多都是這些文人刻苦學習讀書的事件,在《宋史》中,曾經這樣記載過范仲淹:“晝夜不息。冬日憊甚,以水沃面,食不給,至以糜粥繼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這種讚許文人讀書刻苦的記載很多,這些記載在長時間的傳播上積攢下來的是讀書蔚然成風的現象,然後這些現象就會催生更多的文人,兩者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促進的存在,它們一起加固了宋代讀書人的地位。

    在宋代讀書除了獲取功名利祿之外,更多的一些文豪是為了滿足這些對於知識的渴求而去不斷的探索新的書籍,對於他們來說,讀書已經成為了他們生命中的一部分。這些為了非功利目的而讀書的人佔據宋朝讀書人的大多數,相比起那些人為了功名利祿及參加科舉而讀書的人來說,這些即便身處貧寒也依舊熱愛讀書的文人才是促成當時宋朝讀書風潮的主流人群,因為這些人在某種程度上更得人心。

    除了那些流傳的文豪事蹟在激勵著讀書人之外,宋朝許許多多官學以及學院的誕生也是讀書風氣形成的原因之一。根據記載,宋仁宗頒佈了興學詔令:“詔諸路州軍監各令立學,學者二百人以上,許更置縣學。自是州郡無不有學。始置教授,以經術行義訓導諸生。”這些學院的出現不僅利於讀書風尚的形成,同時它們也培養了許許多多的文官和文人志士為宋朝的文化盛世輸送了源源不斷的推動力。這些許許多多供給讀書人學習的地方,給了許多出身貧寒的讀書人一個改變命運的機會,畢竟任何一個時代裡,佔據絕對數量優勢的一直是普通人。宋朝時期普通人的認同和努力是文化盛世出現的一個原因,也是讀書風尚誕生並壯大的動力。

    當然,宋朝之所以出現文化興榮的盛世,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而形成的,這些因素裡既有政治方面重文輕武,也有社會上讀書“蔚然成風”的影響,其實當權者肯定的態度是形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反面例子就是秦始皇了,所以大秦帝國只能維持兩代,而宋朝可以持續319年。

    中國有名的四大發明,有三樣誕生在宋朝,從中可以發現宋朝的科技發展水平很高,也從中可以知道宋代既尊重文化,還鼓勵和促進工商業發展,整個社會風氣開放,無論手工業,還是航海業,都極其興盛發達。

    宋朝的財政,大都來自工商業,中國沒有一個朝代,像它這樣。宋朝自從越南引進了占城稻種,再加上本身發達的農業技術,使其用有限的國土,卻養活了了眾多的人口。

    我們說“弱宋”,是因為它在對外的“抗戰”中老處劣勢,但事實上宋朝的軍事實力並不弱,面對剽悍的少數民族,他們積極改良武器,發明了“神臂弓”和“火箭炮”,這些武器,在同時代中,都代表著最高成就。

    宋人有福,這是事實。兩宋共享國319年,國家雖戰事不多,但天災不斷。而每次受災,政府對救災工作極其重視,盡最大努力將災害減到最小。甚至在得知百姓受災時,皇帝還為此傷心以至茶飯不思者比比皆是。

    在宋朝,你罵皇帝不一定殺頭或貶官,但救災不力,或者貪墨,很多時候會掉腦袋。

    宋朝很富足,兩宋的財政歲入,基本上都保持在年一億貫以上。北宋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的數字是11600萬貫,這個數目還不是北宋歲入的最高額,卻已經是唐代最高歲入的一倍了!後來的元明清,根本只能望其項背!

    宋朝時期,開封人口超過100萬,是名副其實的國際大都市,世界之最。另外,十萬以上人口的城市有洛陽、杭州、揚州、成都、廣州、福州、應天府。其時,歐洲最大城市也不過十幾萬人口。

    南宋時的杭州,作為一國之都,臨安城人口迅速積聚。臨安府九縣上戶口的人就有124萬,而同一時期(公元13世紀),倫敦只有2萬人,巴黎有4萬人,西方最大最繁華的城市威尼斯,也不過10萬人口。

    正因為宋朝如此富庶,政府對百姓的稅負非常低,縱觀整個歷史,曾減免農業稅的,只有宋朝和現在。

    在教育方面:宋朝各地官辦學校不收學費,有的縣象徵性的徵一二錢,一二線交不起的學生政府也免了。國家和省上的“重點學校”政府還要補助學生錢,如太學(相當於現在的大學),讀書不交錢,每月每個學子還能領到一千文錢,“孤寒士子”在校外沒有房住的,政府提供免費住宿和吃飯。

    對社會弱勢群體方面:宋朝對沒兒女的老人、孤兒、殘疾者、窮人,政府都出錢助養,“鰥寡孤獨無依靠者,殘廢疾病難以為生者,依臨安例,官司養濟。”有史料說,宋朝街上沒有乞丐,因為乞丐都被政府收養了,我不敢苟同,但卻相信,在整個封建時代,宋朝在相當一段時間,基本社會保障是很不錯的。

    正是在朝廷先進、完備的政策保障下,宋人才少有飢寒,而且相對生活富裕。他們在太平、幸福的生活中,接受著中華優秀文化的沐浴,追求著高尚的道德修養和高雅的生活品味。

    看到這裡,我們就不難理解宋朝為什麼很少有農民起義的原因了,因為老百姓有吃有喝,生活安逸,國家又把百姓當人看,誰願意提著腦袋去造反?水滸中記載的“梁山起義、方臘起義”,其範圍都沒超過一省地界,與其他朝代大規模農民起義相比,簡直不值一提。而且,兩宋滅亡,都是因為外族入侵,絕不是內部原因,這是及其難能可貴的。

    你可能會說:宋朝雖然文化興盛、經濟富足,但宋朝給少數民族低聲下氣地送歲幣,還兩次因為外族入侵而亡國,怎麼解釋?

    答曰:宋不比漢、唐、明,自有其難處。就像我在文章開頭中說的,宋朝在立國時,北方少數民族都已發展壯大,宋要掃滅他們,已經絕非難事。更要命的是,漢族“敗類”石敬瑭將燕雲十六州這塊中原王朝對抗少數民族的咽喉要地送給契丹後,宋朝連養馬的地方都沒有,騎兵自然發展不起來。

    在農業文明時代,騎兵是決定戰爭勝負的主要因素,宋朝沒有騎兵,自然在戰爭中很難佔上風。

    況且,宋朝不是沒有收復失土的決心,但北宋時宋太宗兩次北伐,南宋時張浚的隆興北伐和韓侂冑的開禧北伐,皆已失敗而告終,其中原因不說自明。

    況且,宋朝由於軍事科技的發達,所以在對陣契丹、西夏等少數民族時,雖不能獲壓倒性勝利,但對方也佔不了多少便宜,要不人家也不會答應求和。

    至於送歲幣被當做恥辱,我覺得這個問題從另一個角度看,就會有不一樣的結論。

    首先,宋朝給遼等少數民族送歲幣,並不是乞求和平,而是出自對方要求,在名義上是兩國互稱兄弟,不算巴結,歲幣是宋主對對方的賞賜,不是賠款。

    其次,宋朝自“澶淵之盟”後,每年送給遼絹二十萬匹,銀十萬兩,但這與宋朝強大的經濟實力相比,簡直九牛一毛,算下來,不過宋人每人多支付了一個燒餅的錢。

    打個比方吧,如果有一個身體強壯的叫花子來到你門前,跟你要一塊錢,你是給一塊錢打發走呢,還是和他因為一塊錢打一仗呢?相信你會選擇。

    最後,宋朝這樣做其實不是示弱,宋人珍愛和平,但絕非軟弱可欺。兩國和平後,宋朝向對方大量出口工業品和糧食,賺回來的其實遠比送出去的歲幣多得多。而且更難能可貴的是,宋朝雖答應議和,卻絕不和親,不將國家的命運讓一個個弱女子去承擔,這是漢唐也沒有做到的。

    而南宋的滅亡,不能完全看成南宋的軟弱無能。成吉思汗的蒙古大軍,在當時全世界都算是一個異類,擁有無數騎兵的金、西夏、花剌子模等,皆不堪一擊,而南宋能堅持抗蒙50多年,實在難能可貴。

    且崖山海戰後,幾十萬宋民集體跳海殉國,這絕不是一個苟且偷生,沒有氣節的朝代能表現出來的。

    當然,南宋在對金、對蒙戰略決策的失誤,也是不能忽視的原因,對此我毫不迴避。

    你可能還會說:崖山之後無中華,是不是太絕對了?

    答曰:雖不絕對,但的確很有見地。嗜血、粗魯的馬背民族元朝建立後,首先將人分為四等人,曾經最有文化、抗元最久的宋人,成了最末等。蒙古人馬上取天下,又繼續想馬上治天下,所以有元一朝,中華傳統文化何其消沉,除了詩人元好問和關漢卿、馬致遠等少數文人,沒有多少中華文化史上閃亮的明星。

    而元代戲曲的繁榮,不是因為文化的自主發展和創新,主要是元朝統治者沒有文化,欣賞不了詩詞歌賦和散文小說,只有戲曲能看懂。

    明代是我們漢民族建立的王朝,朱元璋從一個放牛娃成為開國皇帝,立國後又非常善待百姓,從這一點來說我絕不否認他的人品和貢獻。但個人認為:朱元璋的見識和胸懷,不能同宋太祖、太宗兄弟可比。因為明朝兩百多年,政治恐怖一直是主流,權謀和鑽營充斥著朝野。這從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明朝,皇帝玩弄大臣,大臣戲弄皇帝成為常態,而且,明朝一度又盛行人祭和人殉,重農抑商、閉關鎖國,開了歷史的倒車。

    更致命的是,明朝實行八股取士,其目的主要是為了給皇帝培養聽話、幹事的奴才。所以士子們從此再也無心道德學問,而緊緊抱住腐朽的八股文,將其當成自己升官發財的敲門磚。那麼有一天走上仕途,他們為官之操守,就再也沒有了保障。

    一部《儒林外史》,就是一部活生生的明代士人生活百科全書,從這裡,我們可以真切的感受到明代文人道德的淪喪,乃至整個社會的世俗功利。正由於此,范進中舉後會瘋掉,身為鄉紳的嚴貢生為了賴幾個船錢,就設計讓船伕白白幸苦一趟而一無所獲。為了名利,文人和官吏們普遍的厚顏無恥和卑鄙齷齪,足以令人嘔吐。

    清朝雖有康乾盛世,但文化專制、閉關鎖國的程度,比之明朝有過之而無不及。當乾隆為自己的“十大武功”和億兆子民,沉迷於天朝上國的美夢時,英國訪清使臣馬嘎爾尼卻看到一個個瘦骨嶙峋、目光呆滯,對官員唯唯諾諾,連英華人扔的死豬和倒掉的茶葉都當成寶貝的華人。

    所謂的乾隆盛世,實際是一個飢餓的盛世。乾隆對此不以為然,絲毫感覺不到世界鉅變來臨前的風雨之味。他用十倍的賞賜打發了馬嘎爾尼,但對馬嘎爾尼不遠萬里送來的最新科技產品,卻不屑一顧。中國,又一次錯過了趕上世界大潮的機會。所以,清朝雖然沒有昏君,但除了康熙和雍正,我對其他皇帝並沒什麼敬意。

    其實,宋代真的很不錯,為什麼我們卻不能對他有比較高的評價呢?這讓我想起了一件歷史趣事:

    匈奴的使者來拜見曹操,曹操讓侍衛代替他接見使臣,自己扮成侍衛提著刀一旁站立。後來曹操派人問使臣對“魏王”的評價,使臣說:“魏王雅望非常,然床頭捉刀人,乃英雄也!”魏武帝曹操聽了,馬上派人追殺此使臣。

    從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看出,我們中華民族,自古就有崇尚英雄的傳統。我認為,我們可以用是否是英雄來評價一個人,但完全據此評價一個朝代,卻是有失公允的,看一個朝代,主要看國家的發展和老百姓的生活,以及這個朝代對後來歷史文化發展的貢獻。撇開此偏見,你就會發現,宋朝自有其可敬之處。

    當然,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曾今的輝煌和慘痛,像兩條纏繞在一起的繩索,讓人們對宋朝的評價一直爭議不斷。這或許並不是壞事,牢記歷史教訓,方能走出“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的歷史迴圈。

  • 8 # 巷雨64039206

    中國五千年曆史,有一個朝代,被我們格外寵愛。這就是宋朝。

    為什麼那麼多人愛宋朝?

    這個問題,可能每個人心中都有不同的答案。

    有人愛極了宋詞;也有人對宋人的書法迷到不行;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繪畫之一《清明上河圖》也是繪於北宋,噢對了,十七歲的王希孟所繪《千里江山圖》也是出自北宋;宋瓷也成為中國陶瓷史上的高峰。

    金庸小說最經典的作品,《天龍八部》、《射鵰英雄傳》和《神鵰俠侶》,創作背景都是宋代;甚至連中國足球的最輝煌年代,也是在宋朝……

    五千年中華,二十多個朝代更替,你最喜歡哪個?

    有網友點評說,始夏、烈商、禮周、霸秦、強漢、士晉、雄隋、盛唐、富宋、暴元、剛明、奴清。

    假如可以穿越,你最願意去到哪個朝代?

    遼代皇帝耶律洪基,曾說來世做宋人,高麗國王王顓也表達了相似的願望。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商品經濟、文化教育、科學創新高度繁榮的時代,佔了當時世界經濟的80%。

    北宋一年的財政收入,是明朝的十倍;南宋一年的財政收入,則是明朝的六倍。

    宋朝的對外勝率,達到了驚人的70%。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平兒是王熙鳳的四個陪嫁丫頭之一,為什麼鴛鴦說她們是從小一塊長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