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朕驚歷史
-
2 # 四川達州人
漢武帝是比較強勢的皇帝。他認為司馬遷有重罪,原因很多。
一、李陵沒有殉國。
二、漢武帝派人迎接李陵無果,又傳言李陵投降匈奴併為之練兵(前塞外都尉李緒)。
三、司馬遷為李陵辯解,被漢武帝認為這是攻擊貳師將軍李廣利(導致李陵失敗)。
事實上,當時隴右李氏都以李陵為恥。朝野鋪天蓋地的是批判李陵的言論,哪怕司馬遷說得對也處於輿論下風。何況貳師將軍是漢武帝提拔起來預備替換衛霍集團的,那就不能說李廣利有這麼大的錯誤。
所以,司馬遷的朋友們,李陵的朋友們,比如霍光這些人都不敢再火上澆油,也不敢拿錢支援司馬遷,說不得把自己家族陷進去還可能令漢武帝更憤怒,下狠手弄死司馬遷。
-
3 # 楊柳青青春之聲
西漢時期的太史令司馬遷是一個文人,按照朝中大臣,尤其是九卿之重的秩序來講司馬遷是一個比較小的官吏,俸祿低微,人微言輕,從他的官職來看他的俸祿只有六百石,如果以這些俸祿他的家境確實貧寒,據歷史文獻記載如果按50萬錢的話司馬遷需要很多年的俸祿,他還需要生存呢。因此他拿不出這些錢。說起讓好友相助?在這樣的皇帝盛怒之下朝中官吏哪個還敢去相助?況且司馬遷還是一個小小的文人,文人相輕,平淡如水。結交的人肯定沒有多少錢財。據記載當時審理司馬遷一案的是歷史上有名的酷吏杜周,嚴刑拷打,逼供同夥,在這個當口有誰還敢參和這樣的是關身家性命的大事?
司馬遷所謂罪狀其實就是替戰敗投降匈奴的李陵說了一些公道話,因為李陵投降匈奴是在浴血奮戰中兵敗不得已的情況下投降了匈奴,司馬遷根據朝中的辯論,把這些意見用來論述李陵作戰的功勞,想以此來寬慰皇上的胸懷,堵塞那些攻擊、誣陷李陵的言論。司馬遷還沒有完全說清自己的意思,皇帝不深入瞭解,認為是攻擊貳師將軍,而為李陵辯解,於是將司馬遷交付獄官處罰。被判了誣上的罪名,皇上同意了法吏的判決。司馬遷家境貧寒,微薄的錢財不足以拿來贖罪,朋友們誰也不出面營救,皇帝左右的親近大臣又不肯替他說一句話。司馬遷即沒有丹卷鐵書,又沒有50萬之巨,等待他的只能是處刑——殘忍的腐刑。一片肅殺之氣的境遇之下有誰還敢來為一個小小的文官,太史令相助說話?朝中的偽詐變幻太史令太直言耿直了,這一次他是得到了慘痛的教訓與殘酷的代價,這在他的晚年寫給同樣在死牢中的好友任安的信就已經表明了。司馬遷給好友任安的信《報任安書》有一個完整的敘述
。
-
4 # 小羊說說影視
天漢二年,正當司馬遷全身心地撰寫《史記》之時,卻遇上了飛來橫禍,這就是李陵事件。
《漢書》記載:這年夏天,匈奴挑釁叩關,李陵主動請纓出擊匈奴,漢武帝劉徹清楚瞭解國內騎兵人數不足,敵我太過懸殊容易戰敗,便拒絕了他。李陵絲毫不在意,再次請命以五千步兵出擊。漢武帝聽著這樣的豪言壯志,不由自主的霸氣起來,“壯而許之”。這時的漢武帝十分的欣賞和器重李陵,帶有很大的期望,給予最好的武器裝備。可後來發生的事,啪啪啪地打漢武帝的臉:李陵所率部遭遇數倍於己的匈奴騎兵包圍,鏖戰八天八夜,最終由於他得不到主力部隊的後援,結果彈盡糧絕,不幸被俘。訊息傳回朝廷,武帝炸街了,堂堂帝國將軍居然不是戰死,而是投降匈奴,做了叛軍。真是奇恥大辱,武帝憤怒的聲音響徹整個朝堂,滿朝文武紛紛察言觀色,趨炎附勢,指責李陵的罪過。
唯有一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司馬遷痛斥那些只知道保全自己和家人的大臣。並向皇帝闡述了自己的觀點。但他的直言很是難聽,甚至還指責了漢武帝說:“貪戀美色,用人失當,任人唯親,是非不分。這觸怒了漢武帝, 最關鍵的是司馬遷的身份是太史令,秦漢時期“掌天時星曆”的官,和政治、軍事一點邊都挨不到。要司馬遷是個言官說出這樣的話,漢武帝興許會忍忍,一個和你八竿子打不到的事,你跑來說教,還當滿朝文武面數落皇帝,於是被打入大牢。
然而 好事不來,壞事成雙有傳聞說李陵曾帶匈奴兵攻打漢朝,還娶單于之女,擔任匈奴高層。司馬遷也因此受到牽連,被叛了死刑,據漢朝的刑法,死刑有兩種減免辦法:一是拿五十萬錢贖罪,二是受"腐刑"。但是司馬遷沒錢,也沒人願意在此時得罪皇帝幫他,真是好人難做啊,也許是為了尚未完成的《史記》,他選擇了活著,接受比死還痛苦的“宮刑”。這一決定,卻給後世留下了寶貴的財富《史記》,所以司馬遷是偉大的,值得後世記住。
那麼為什麼沒人站出來,替司馬遷解圍?因為這件事觸動了漢武帝的龍鱗,而且漢武帝在這件事上,是佔據有利位置的,司馬遷替李陵說話也就算了,還指責了漢武帝,想替他解圍太難了,更何況漢武帝之所以是漢武帝,就是因為他的脾氣和性格,誰敢幫,估計,差不多了……
-
5 # 古典君000
司馬遷獲罪完全出乎自己的預料,只是為了一個與自己沒有深交的人仗言說了幾句話,就惹來了彌天大禍。漢武帝不分青紅皂白,聽信讒言,以欺君罔上的罪名將司馬遷處以宮刑。
司馬遷在給舊友任安的信中寫到,自己少年時才華橫溢,而長大後卻很少有人稱讚,直到進入宮廷任職後,就斷絕了與朋友的來往,家裡的私事也拋到一邊,專心的做好本職工作。據此說來,司馬遷的朋友並不多,就算有,恐怕當時也沒人敢觸碰盛怒下的漢武帝吧。
當時由李廣利帶兵三萬征伐匈奴,本讓李陵給李廣利送糧草作為運輸部隊,但李陵誇下海口,說我能以少取勝,可用五千人馬直搗單于王庭,漢武帝應允。李陵在浚稽山遭遇到單于主力,被匈奴八萬多騎兵包圍,李陵奮勇抵抗,殺敵超過自己部隊的人數,最終堅持戰鬥八天八夜,在無任何支援的情況下,無奈投降。
漢武帝聽說李陵投敵,於是大怒,加上文武百官都大罵李陵,更是怒火中燒,期間只有司馬遷為李陵說好話,陳訴實情。漢武帝認為李廣利率領主力部隊都沒有取得戰功,李陵又怎會有此戰功呢,認為司馬遷是故意詆譭李廣利,誣罔他人,所以才被下獄處以肉刑。
由於司馬遷家裡比較貧窮,又沒有什麼朋友,皇帝親信又為圖自保,也沒有出來說句好話的,所以司馬遷只得認命了。
-
6 # 桃桃是愛歷史的女孩子
答:首先要弄清楚司馬遷為何受刑?
僅僅像大家說的那樣,司馬遷為李陵辯護惹惱了漢武帝?
漢武帝在中國歷史上也算得上一位有能力的皇帝,為什麼偏偏要對司馬遷用刑?
原因是:抗擊匈奴是舉國重任,李陵投降,有損士氣,而司馬遷又在風口浪尖為李陵辯解,聲稱李陵投降只是形勢所迫。
李陵若能如此,此後漢軍豈不是人人都能如此。
而且司馬遷的身份獨特,他是子承父業,而司馬遷的祖父又是花大價錢買了低等爵位,為的就是能逃避從軍。
如此一來,漢武帝心生厭惡,也不是沒有道理。
那麼來講講為什麼沒有人願意幫助司馬遷?
一、漢武帝賜司馬遷的可是死刑,說明極為震怒。此時司馬遷若是受了宮刑,倒也罷了;倘若有人出錢讓司馬遷免於刑罰,只怕司馬遷必死無疑。
二、帝王最厭惡臣子結黨營私,尤其是罪臣。此時此刻,若有人為司馬遷求情,一定會被牽連。
三、既然司馬遷家境貧寒,又是小官,自然也不會認識什麼達官顯貴,又如何能交得上五十萬錢的罰金,莫不是要眾籌?
-
7 # 娛樂好事君
因為他惹怒的是漢武帝……
說到底這個好比現在職場中,你得罪了高管還可以疏通關係緩一緩,可是你把公司老闆給惹怒了,誰敢救你,生怕一不小心牽連了,自己也完蛋了。
-
8 # 小小小百科全書
所謂的以錢贖罪的方式叫做贖刑。贖刑顧名思義就是以財物贖罪,據說從上古時期贖刑就已經存在了。《尚書·舜典》記載“金作贖刑”。意思就是以錢財贖罪。唐朝初年經濟學家,學者孔穎達曾經解讀過“贖刑”。孔穎達表示,古之贖罪者,皆用銅,漢始改用黃金。歷朝歷代都存在贖刑這種說法。五刑之中,上自死刑,下到杖、笞,都可以贖。但歷朝歷代的贖金數量都有相應的規定,歷朝歷代並不統一。上古用銅,西漢用黃金,有時候用錢。東漢用縑,魏晉以後多用絹,隋代復古,又改用銅。唐、宋沿用隋制。元代用鈔,明清用銅錢。
秦律規定有“贖黥”,“贖耐”,“贖遷”,“贖宮”,“贖死”,全部刑罰基本上都可以贖,至於贖罪用的東西也並不統一,可以花錢贖罪,也可以用米粟贖罪,同樣也可以用絹帛贖罪。更可以用牛馬贖罪。甚至是在沒有錢贖罪的話,也可以用勞役來選擇贖罪。但贖罪需要根據不同罪犯所犯的不同罪行去區別對待。漢朝建立後基本上所有的制度都是照搬了秦朝的制度。所以秦朝的贖罪制度漢朝也同樣照搬了過去。這麼說來司馬遷確實可以“贖宮”。
坦率的講,司馬遷所受的宮刑確實有些冤枉。就因為漢武帝的原因導致李陵力戰而竭不得已投降匈奴。漢武帝得知大怒要嚴懲李陵。滿朝文武無人敢替李陵說句公道話,就因為司馬遷為李陵說了公道話,所以徹底激怒了漢武帝,被漢武帝所惡,本來是要處死司馬遷的。但驚人說情才決定對司馬遷施以腐刑。原本司馬遷可以以錢贖罪的。因為在《呂刑》規定:墨、劓、剕、宮、大辟,只要是疑罪,都可以贖。但司馬遷沒有錢。
我們透過司馬遷給朋友任安寫的一封信《報任安書》中可以瞭解到司馬遷家庭貧困,無錢可贖。信中寫道“家貧,貨賂不足以自贖。”可見司馬遷根本支付不起高昂的贖刑費用。雖然在《呂刑》中記載“宮闢疑赦,其罰六百鍰”。鍰是當時銅的貨幣單位,一鍰為六兩。《呂刑》中的六百鍰就是三千六百兩。西漢時期的贖刑只會比這個高不會比這個低。名將李廣當年為了贖罪可是花光了全部的家當。而李廣可是武將世家,遠比司馬遷富庶。李廣都承受不了贖罪之法。司馬遷就更別說了。即使借錢也是司馬遷所承受不了的。再說了司馬遷的朋友都是一些窮酸文人。有幾個能有錢?所以承受宮刑是司馬遷唯一的出路。
-
9 # 農民工歪說古今
漢武帝劉徹天漢二年,“飛將軍”李廣的孫子李陵孤軍深入匈奴腹地被匈奴人包了餃子、全軍覆沒,李陵也成了匈奴人的俘虜……常言道,不怕神一般的對手、就怕豬一般的隊友,李陵偏偏就遇上了豬一般的隊友。李陵被俘之初還是相當有氣節的,並沒有立即投降匈奴。漢武帝派去接應李陵的公孫敖撲了個空、沒有找到李陵,不知道從哪兒聽說匈奴有位李姓將軍在幫助匈奴訓練軍隊。為了撇清自己的責任,公孫敖索性“張冠李戴”回長安跟漢武帝報告——李陵叛變了!盛怒之下的漢武帝下令夷滅李陵全族。
就在這個時候,司馬遷不識時務地跳了出來,為李陵開脫。開脫、說情也就罷了,可不知道司馬遷怎麼想的,居然硬是扯上了漢武帝的大舅哥貳師將軍李廣利!說什麼李陵原本只是李廣利的運輸隊,後來李陵與匈奴主力對決、力戰被俘而李廣利卻鮮有戰功。此戰漢武帝鎩羽而歸,正需要有人為戰爭失利背鍋,“投降”匈奴的李陵自然是最佳人選。可司馬遷卻將矛頭指向了李廣利,李廣利是漢武帝重用之人,指責李廣利失職實際上就是已經將戰爭失利的髒水潑到了漢武帝身上,在不濟漢武帝也有用人不當之罪!
司馬遷此舉徹底激怒了漢武帝,不僅毫不留情地夷滅了李陵全族,司馬遷也因此被判死刑!漢朝可以以腐刑(宮刑)抵死,最終司馬遷被處以腐刑。可問題又來了,漢朝腐刑屬於贖刑,可以以黃金或制錢抵折刑罰。可司馬遷為何最終選擇了腐刑而沒有用錢抵折刑罰呢?
“物價飛漲”漢初贖刑所需費用還是比較“親民”的,或許是因為長期戰亂、男丁凋零,漢廷出於增加人口的需要,不僅各種各樣的肉刑可以花錢減刑,死刑都可以!而且費用也相對“親民”。漢文帝劉恆廢除了絕大部分肉刑,但贖刑制度依然保留了,而且依舊公道、“親民”。漢武帝即位之後,窮兵黷武、大肆對匈奴用兵,造成了嚴重的財政赤字。為了彌補戰爭虧空,贖刑的價格也大幅上漲,以司馬遷的腐刑為例,減刑一等需要五十萬制錢!擁有二十等軍功爵者如李廣等尚可以用已經獲得的爵位抵折部分金錢,像司馬遷這樣沒有爵位在身者就只能拿出真金白銀!五十萬制錢可不是一筆小數目。
按理說,司馬氏家族也不是小門小戶,而且司馬遷父子兩代都在朝廷為官,五十萬制錢難道都湊不出嗎?網上有人算過一筆賬,司馬遷的俸祿減去全家花銷,每年能結餘大概五萬制錢左右。本人不善數學,更不懂會計、金融,姑且按五萬制錢來算,五十萬制錢也不過就是司馬遷十年存款的總和,雖然多但也談不上是什麼天文數字。可為什麼司馬遷不掏這筆錢呢?
有錢也不能掏細想想,其實不難理解。漢武帝本就在氣頭上,他要的就是拿司馬遷的刑罰壓制朝野的反對聲,撇清戰爭失利的責任。如果司馬遷一下子拿出了五十萬制錢,一個小小的太史令居然一下可以拿出這麼多錢,到時候漢武帝恐怕不見得會管你是不是存款,再給安一個“貪汙腐敗”的罪名怎麼辦?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漢武帝恐怕不會允許司馬遷以錢贖刑,否則殺雞儆猴的作用也便失去了。那麼只能靠“朋友”幫忙——湊錢,只有這樣漢武帝才沒有藉機發難的理由。這也是後來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感嘆人情冷暖、世態炎涼的原因所在。
“朋友”為何“見死不救”司馬遷這個人多少有些“恃才傲物”,這一點從他在《史記》中對衛、霍的態度也能看得出。這就註定了他很難與朝中當權者保持良好的關係,這些人顯然是不會伸以援手的。司馬遷和哪些人關係好呢?李廣之類同樣“恃才傲物”者!這類人本身就地位不算很高且不太受重用,經濟實力也非常有限,伸以援手顯然有些勉為其難了。換言之,真和司馬遷關係鐵的都是些沒錢的……那麼,關係還算和睦的呢?為什麼不願意出這個錢幫助司馬遷度過難關?
司馬遷因何被處以腐刑?因為他觸怒了漢武帝。為何會觸怒漢武帝?因為他“欲沮貳師”,被漢武帝定了誣罔之罪!這個時候誰解囊相助不僅僅是經濟問題,更是政治問題,代表著你站隊站在了漢武帝一方還是漢武帝的對立面。除此之外,幫司馬遷一把,不僅得罪了漢武帝,而且還得罪瞭如日中天的貳師將軍李廣利!此舉會引發什麼樣的“連鎖反應”不言而喻。眾人避之唯恐不及,又怎麼可能往漢武帝刀口上撞?搞不好不僅救不出司馬遷,還會搭上自己全族的性命,誰敢出這個頭?
綜上所述,司馬遷看似是因為為李陵求情觸怒了漢武帝,實際上是他不該扯上貳師將軍李廣利,將戰爭失利的髒水潑向漢武帝。此舉一出,已經註定了司馬遷的命運,漢武帝為了撇清戰爭失利的責任,只能犧牲李陵,犧牲李陵則必須重罰司馬遷!否則,漢武帝以武力解決匈奴問題的戰略方針都可能受到影響,這不僅僅是人情問題,更是政治問題。司馬遷雖然通曉古今,政治書卻還是嫩了點兒,他錯就錯在不該扯上李廣利、扯上漢武帝。如果單純是為李陵求情,漢武帝未見得會如此大發雷霆,畢竟誰沒有幾個朋友、熟人?在華人的圈子裡,為朋友、熟人說情太正常不過了。漢武帝大不了斥責司馬遷一頓,說他不知輕重、不採納就是了,根本沒有必要定他一個死罪!
漢武帝之所以如此重罰司馬遷,說白了就是利用司馬遷作為反面典型壓制反對派的聲音,既撇清了戰爭失利的責任,又壓制了反對武力解決匈奴問題者的氣焰。因此,司馬遷必須被處以重刑,恐怕司馬遷就算拿出贖刑的金錢也未見得能夠逃脫這一刀!漢武帝鐵了心要“法辦”司馬遷,誰還敢在這個時候“拉司馬遷一把”?司馬遷就是他的“榜樣”,不是嗎?所以說,司馬遷自打扯上李廣利那一刻起,他的命運實際上就已經註定了,這不是錢可以解決的問題。
-
10 # 史家說
這個問題看似和錢有直接的關係,其實迴歸到整個事件和當時的政治格局,我們會發現司馬遷處於宮刑是必然的。下面,我們來重點分析以下幾點,希望可以幫助到想了解這段歷史的讀者們。
原因一:李陵事件屬於投敵叛國我們不管李陵將軍是否有什麼意圖,但是他作為將軍要不戰死馬革裹屍還,要不凱旋而歸享受高官厚祿。這就是將軍的結局,其他的任何情況都是對國家的不忠心,對帝王皇權的褻瀆。
而李陵戰敗後沒有聽到以身殉國的喜訊,而是聽到匈奴的軍隊中竟然有西漢將軍李陵的身影,這一點是要命的,直接要了李陵及其全家人的性命,同時李陵的行為是對漢武帝皇權的公然挑戰,這一點在任何的帝王面前都不能容忍的。
為何說司馬遷本可用錢財來換取自己免受宮刑的奇恥大辱呢?不是因為司馬遷的人緣不好,而是在這個節骨點上幫助司馬遷就是在一定的程度上贊成司馬遷的諫言是正確的,也是一種變相的挑戰皇權,直逼漢武帝的龍顏。
可以說縱使是司馬遷的知己,在這件事情上也不能為了不顧自己的仕途,自己及其全家人的性命來幫助司馬遷。故司馬遷的宮刑看似和錢有關係,其實和錢沒有半毛錢的關係。請君細細回想,是不是這麼回事呢?
原因二:錢財的侷限性錢財真的是萬能的嗎?我想不是這個樣子的,讓若真的是萬能的,你買一身的智慧來看看,你換取一身的平安我們看看。在西漢的法律上確實有宮刑可以透過,但是並不能說什麼事件都是虧透過錢來買的。
假如有人幫助了司馬遷,可以說這個人就有和李陵有嫌疑的可能性。況且此時的漢武帝正在氣頭上,同時朝廷之上派系很多,萬一其他的派系藉此給借錢讓司馬遷免遭宮刑的人,可能一時的好意,還累計自己和全家人的性命。
縱使有人知道李陵的苦衷或是各方面的原因,但是李陵的行為屬於叛國,就算不是叛國此時也是賣祖求榮的人了。在封建的制度下,皇帝說是什麼就是什麼,司馬遷這是在和皇權過意不去,他的宮刑甚至是死亡都沒有人去幫助,只能說“心有餘而力不足”。
原因三:司馬遷職業的高危型很多的人認為司馬遷作為史學家很高大上的職業,其實在古代他的職業是很卑微的,就是一個整理資料寫書的人,手中沒有絲毫的權利,根本沒有人原因去巴結這麼一個人。
同時司馬遷記載的歷史,這個都需要經過皇帝的審批的,一旦不符或是不能讓皇帝滿意,生命可能就會出現問題,這一點幾乎所有的官員都是心知肚明的。故司馬遷出現了宮刑,不但沒有人去幫助他,甚至有的人會落井下石。
評價在結尾之際,我們可以看出如果司馬遷不是因為李陵叛國的事件,或是不和國家的穩定及其皇權有直接關係的,司馬遷的朋友們原因去借錢給他。可是偏偏司馬遷的性格決定了之際有宮刑的下場,這一點我們只能說司馬遷的宮刑是必然的,和任何人都沒有關係。
同時皇權的至高無上,不管是什麼人一旦威逼到了皇權的穩定,任何其他的人都不敢去公然的為此人申訴等等。司馬遷對歷史通透,但是卻做出這種行為,只能說“深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試問假如你身在司馬遷的時代,也深知李陵事件的原委等等,在好友司馬遷將要面臨宮刑之際,你會花錢讓他免受奇恥大辱嗎?可以說幾乎沒有人原因,為了家庭,為了仕途(事業),為了不得罪皇權(上司),我是萬萬不會的。這就是歷史,也是現實!
-
11 # 讀史溯源
這筆錢不是小數目,一般人很難能拿的出來。能拿的出來的人絕對是有頭有臉的人物,這類人卻不敢拿,害怕被牽連。司馬遷得罪的是誰?那是漢武帝。一言不合就要收拾人的主,信奉黃老之治,把厚黑學玩到極致的帝王,表面上與世無爭,大大咧咧,實際上睚眥必報,誰幫了司馬遷,誰就給自己招來彌天大禍。
司馬遷做了什麼?讓漢武帝對他如此嫉恨,讓所有人都不敢幫助司馬遷在那個年代,士大夫信奉的是“士可殺不可辱”,宮刑絕對是最為羞辱的刑罰,別說士大夫,就連僕人如果受了這種刑罰,也會自盡而死,更別說心高氣傲的司馬遷了。漢武帝也是心知肚明,他的目的就是讓司馬遷生不如死。
在天漢二年,漢武帝派李廣利率三萬騎兵從酒泉出發,攻擊匈奴右賢王,這李廣利是漢武帝的大舅哥,漢武帝就是讓他掙榮譽,勝利後就能順理成章的封侯。而李廣的孫子李陵發覺漢武帝的用意後,心情很不平衡,一是李陵看不起李廣利這廢材。二是自己的爺爺李廣到死也沒能封侯,所以他不服。於是,便也請命去攻打匈奴。但漢武帝把騎兵都給了李廣利,沒有多餘騎兵讓李陵率領,加上其他將領也不願意配合李陵,結果李陵率5000步兵,而且還是孤軍,與單于率領的匈奴精銳打生打死。
李陵一開始打的還真不錯,五千步兵不但頂住騎兵的衝鋒,還能反殺幾千人。單于又調來8萬騎兵,李陵邊打邊退,打得有聲有色,雖然已接近強弩之末,但匈奴單于已暗暗心驚,擔心對方帶著自己進入埋伏,可惜,李陵部隊中的叛徒告密,讓單于知道了這是一支孤軍,最後李陵弓箭用盡,又突圍失敗,沒臉回去,就投降了。而李廣利那邊一開始打得還不錯,大敗左賢王,滅敵一萬多人,但回來時遭到埋伏,傷亡大半。
兩場大敗讓漢武帝心中極度鬱悶,而且李陵的背叛也讓他氣憤難平。可以想象漢武帝在朝堂咆哮的情景,此時大臣們都戰戰兢兢,如同待宰的鵪鶉,不敢發一言。然而,性格耿直的司馬遷居然站出來說話了,他本想勸慰漢武帝,但說出來就不是那個味道了,他說:“李陵與同僚絕甘分少,與將士同甘共苦,與匈奴的戰功也能表明李陵報國的心跡,古代名將也不過如此,李陵投降是無奈選擇,意圖是留下有用之身,等待機會報效陛下”。
敏感的漢武帝聽了,大怒。認為司馬遷在諷刺自己任人唯親,派出廢材才導致失敗。而投降的李陵竟然被司馬遷稱為名將,這說明不是李陵能力不行,而是自己出了問題,放李廣利,任李陵自生自滅,孤軍深入沒有援軍。這正戳中漢武帝的痛點,漢武帝感覺顏面大失,強橫的給了司馬遷一個“誣罔”的罪名。
司馬遷如果想用錢來贖罪,必須花50萬錢。司馬遷做太史令一年封路840石,他做了10年,就是8400石,摺合銅錢100萬。司馬遷十年生活費總額的一半,對司馬遷來說很難拿的出來,如果湊湊藉藉還是問題不大的,但周圍親戚的態度是交遊莫救,左右親近不為一言。
司馬遷被宮刑的根本原因司馬遷的性格太過直接,是非對錯一定要弄清楚,非黑即白,沒有灰色地帶,所以他才會看不慣朝堂對李陵的落井下石。但他沒有深刻認識到當時儒家的仁義禮智信,有殺身以成仁,無求生以害仁的道德標準。李陵的投降是完全不能接受的,而司馬遷卻為李陵開脫,還稱其為名將,漢武帝必然暴怒,再加上李廣利的戰敗,更讓漢武帝的怒火無處發洩,司馬遷也就撞到了槍口上,遭受了極為殘酷的刑罰。
-
12 # 史道驛站x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是魯迅先生對《史記》的最高評價,《史記》的作者就是那個受盡屈辱,發奮圖強的司馬遷。《史記》在中國燦爛的史料文庫裡,佔據了極其重要的位置,後人查經引據,往往參考《史記》。
司馬遷是一個受過宮刑的人,在這裡我覺得有必要對宮刑做下解釋。宮刑就是閹割男子的生殖器,宮刑又稱蠶室、腐刑、陰刑和椓刑,光從這些叫法來看,我們都能感覺到它的殘忍,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慘無人道,這斷人命根,讓人受辱的程度可想而知。
司馬遷是個史官,如果不是寫的東西出格,或者詆譭某個當權人物,一般來說是沒有什麼事的。但司馬遷碰上的皇帝是漢武帝劉徹,漢武帝又是那種處處以自我為中心的人。漢武帝的歷史功績,在這裡我就不多說,但不得不說的是,漢武帝太剛愎自用了。
司馬遷只不過是為李陵說了幾句公道話,就被漢武帝責難,劉徹問司馬遷難道你不怕死嗎?沒想到槓上了的司馬遷來了一句:大丈夫,死有何懼!這句話徹底激怒了漢武帝,於是司馬遷被判死刑。
不過在那個時期,死刑並不可怕,只要你有錢就可以買命。像飛將軍李廣死刑,就是花錢買命的。當然司馬遷也可花錢買命,可司馬遷並沒有這樣做,而是用自己的命根抵命,受了宮刑,成為一個跟太監差不多的人,作為一個有血性的大丈夫,司馬遷的內心有多痛苦,不是常人可以想象的。
那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麼司馬遷不用錢買命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只有兩個字:沒錢。司馬遷沒有那麼多錢,看來真是文錢難倒英雄漢。
漢武帝劉徹,是個後世評價很高的皇帝。但漢武帝好鬥,連年征戰。打仗是需要錢的,天上又不會掉錢。怎麼辦呢?漢武帝在智囊的提醒下,有了主意啦。那就是:官員犯了罪,只要交錢,根據錢數量的多少,來減罪。太史公司馬遷被判的是死刑,只要他交50萬錢,就可以免罪。
可司馬遷拿不出這麼多錢,也沒有朋友幫他,只好受宮刑抵罪。
這是一個沒有錢的悲劇,司馬遷的家境如此,我想大家一定對他的工資收入感興趣。參考西漢初期的《秩律》,裡面有官員工資標準的內容,司馬遷的年薪為六百石,折算後相當於5萬錢,也就是說50萬錢,是司馬遷十年的工資。司馬遷一家人十年不吃不喝,才可以買他的命。
自己沒錢,親戚朋友也是人情似紙張張薄,既沒有親戚資助,也沒有朋友幫忙,看到司馬遷落難,大家都躲得遠遠的。但司馬遷必須要活下來,因為他要完成父親的心願,所以他選擇了屈辱的宮刑,努力的活了下來,最後完成了鉅作《史記》。
-
13 # 閏土看歷史
司馬遷因為得罪了漢武帝而被處以宮刑,受盡了屈辱。最後忍辱完成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為中國古代的文學和史學做出了重要的貢獻。而他也成為了後世尊敬的偉大人物之一。司馬遷本來可以用錢來贖罪,免除宮刑的,但是自己太窮出不起這麼多贖罪的錢,與之交好的人也不幫助他。其實原因只有一個:不敢幫也不能幫。因為他得罪的是漢武帝這個偉大也殘暴的君王。
漢武帝劉徹雖然是古代傑出的君主,漢朝野在他的時代走向強盛,威震四方。但不可否認,漢武帝是一個暴君。得罪他的人多半都會被殘酷對待,早年他的皇后陳阿嬌因為召集術士行巫蠱之術博取寵愛,就被漢武帝命酷吏張湯嚴查此事,最後的結果是 陳皇后被廢,受到牽連巫蠱被殺的人則多達數百人。
而隨著年紀的老邁,漢武帝的暴虐無道則日益加深。在他晚年爆發的巫蠱之案中,他不光殺了自己的兩個女兒,還殺了太子劉據的全家老小,要不是他的曾孫劉病已命大的話,漢朝後來恐怕都沒有宣帝盛世,巫蠱案牽連死去和下獄的人有數萬。後來他選年幼的小兒子劉弗陵做太子,卻擔心孩子年幼被母親控制,下詔賜死了其母勾弋夫人。一個對待自己妻子兒女都毫無憐憫之心的人,怎麼會對臣子仁慈呢?
漢武帝的晚年常常濫殺無辜,而且好些都是全家被殺。而司馬遷得罪漢武帝起因是因為李陵事件。此時武帝已經五十七歲,正是晚年殺戮之心大起的時候,天漢二年,武帝命大舅子李廣利為貳師將軍率軍三萬出酒泉,進攻匈奴。他召見飛將軍李廣的孫子李陵想要讓他替大軍押送糧草。但李陵少年氣盛,也不甘心替草包李廣利做押糧官。於是拒絕了,漢武帝看出李陵的心思後很是生氣,於是對李陵說:“我派出的軍隊眾多,但是沒有多餘的騎兵給你,你不押糧想幹麼?”李陵於是對漢武帝說:“沒有騎兵不打緊,臣願率步兵五千以少擊眾,殺到單于王庭。”漢武帝被他的英雄氣概所感動,就允許了他的請求。李陵於是率領五千步兵從居延出塞,向北行軍三十日到達浚稽山,遭遇單于率領的三萬騎兵,陷入了層層包圍。
李陵率士兵與匈奴血戰,殺死敵軍上千人。單于大驚,命左賢王和右賢王合兵八萬進攻李陵。李陵軍隊則奮力殺敵,且戰且走。利用地勢再次重創匈奴騎兵隊伍,又殺死三千多敵軍。李陵軍隊就這樣被單于追著朝南方跑,單于擔心是故意引誘他進入漢朝邊界,本想撤軍,但由於叛徒難道出賣,知道了李陵軍隊的物資已經快要消耗殆盡的情況,而且是一支沒有救援的孤軍。於是再次猛烈進攻,李陵軍隊終於被匈奴騎兵圍困,而且此時距離漢朝邊境僅僅一百多里地了,但沒有任何軍隊對他們施以援手。在多次廝殺,士兵死傷無數,彈盡糧絕的情況下,李陵下令軍隊四散逃亡,自己則無奈投降了匈奴。
漢武帝得知李陵投降的訊息後,很是憤怒。他覺得李陵應該自殺殉國才對,群臣們也紛紛符合皇帝痛罵李陵。漢武帝詢問太史令司馬遷的看法,司馬遷則比較公正的說:“李陵是個很講究忠孝義氣的人,而且作戰勇猛,常常為了國家大事而奮不顧身,是當今的國士。如今他孤軍無援,苦戰之下不得已失敗了,朝中的大臣們就紛紛附和聖意對他大加苛責,這未免太讓人覺得寒心。況且他帶領五千步兵深入塞北,斬殺匈奴上萬人,就算是古代的名將也不過如此。李陵的戰績是天下人有目共睹的,他必定不會死真的投降,肯定是等待時間報孝漢室。”當時主帥李廣利征討匈奴,卻並沒有多少戰績,功勞遠遠比不過李陵。這讓漢武帝覺得司馬遷是在諷刺李廣利無能,替李陵辯護,於是把他下入大獄中。
李廣利是漢武帝的大舅子,之所以選他做主帥其實就是讓他去建功立業的,但這個草包大舅子毫無戰績,反而不如李陵。司馬遷又拿這個事情說事,不明擺著是打自己的臉麼。
當時司馬遷是犯了死罪的,根據《漢律》 的規定:死囚可以透過迦納錢財來贖罪,沒錢的只能接受宮刑免死。根據文獻記載,司馬遷需要繳納五十萬錢才能免除死罪。當時司馬遷做太史令的俸祿是每年糧食五十石,換算成錢幣的話大約是兩千七百錢。這相當於他不吃不喝要攢將近二十年的俸祿才能拿出五十萬錢來。
二十多年的俸祿不是普通的親友能出得起的,而且由於司馬遷是被漢武帝打下大獄的,許多人為了避禍,都不敢和他家走得太近了。以司馬遷能指出朝廷的官員只會迎合主上意思而忽略客觀事實,痛罵李陵的情況來看,他和朝廷的王公貴族和高階官僚也不會有太融洽的關係。
需要指出一點是,許多人認為《史記》是在司馬遷遭受宮刑後才寫出來的,其實這是一個不準確的說法。在司馬遷入獄之前,《史記》 的一些篇章就已經流傳開來,漢武帝也看過,對於司馬遷對漢高祖和漢景帝的一些描寫他感到很生氣。所以說,漢武帝是早就對司馬遷不滿的了。所以,司馬遷下獄後,一個是因為窮,而一個是因為沒人敢幫忙,也沒人有能力幫他,所以選擇了宮刑保住性命,最終完成了自己的心血力作《太史公書》,也就是我們所看到的《史記》。
回覆列表
司馬遷早年在長安遊學時拜讀於向漢武帝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董仲舒,孔子後人孔安國,相當於老師了。還結交了如賈誼之孫賈嘉,公孫季功,樊噲之孫樊他廣,馮唐之子馮遂,田叔少子田仁,梁人壺遂,杜陵蘇建等。但司馬遷落難之時,結交之人甚至同朝為官的大臣也幾乎無一人為其辯護。
當時大儒董仲舒已經去世,但就是還在的,也不敢幫助司馬遷。司馬遷的案子比較特殊,因為李陵兵敗投降辯護,被漢武帝認為是暗諷他的大舅子貳師將軍李廣利不援助被圍的李陵而至其彈盡糧絕投降,要將此次責任推給他,諷刺他皇帝本人勞師遠征而下獄。後來,漢武帝命公孫敖營救李陵,因無功而返將原都尉李緒為匈奴練兵的事扣到李陵身上,漢武帝盛怒之下誅滅李陵三族,司馬遷被判死罪。
司馬遷本因為李陵辯護而被判刑,如果此時幫助司馬遷,那就是跟皇帝過不去,表明跟司馬遷李陵是站一隊的,他們沒有錯,錯就錯在他和李廣利勞師遠征,錯判司馬遷的誣惘罪名,錯殺人。李陵兵敗投降沒有殉國皇帝面子已經不好受了,再為司馬遷求情可能幫不了他,還會加大他的罪,自己也難免會和司馬遷一樣受牽連。
所以,伴君如伴虎,知道什麼時候能做什麼事,才能讓自己不受牽連而有機於辦事,司馬遷當時也沒想到事情會是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