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萬卷縱橫眼欲枯

    讀《資治通鑑》,開篇就是“三家分晉”的故事。韓趙魏三家滅智伯,瓜分晉國土地這件事,是春秋戰國的分界線,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對於的智伯的滅亡,司馬光說:“智伯之亡也,才勝德也。”他認為,智伯之所以兵敗身亡,是因為他的才能勝過了品德。他進一步說:“自古昔以來,國之亂臣,家之敗子,才有餘而德不足,以至於顛覆者多矣,豈特智伯哉!”他說從古至今許許多多失敗的亂臣敗子,都是因為才能有餘而德行不足。

    才能和品德,是一個千古不滅的話題,在選人用人方面,在個人修養方面,都有許多值得探討的東西。

    但是,就智伯的滅亡這件事來說,我不同意司馬光的意見。智伯的滅亡就是因為他的品德不好嗎?進一步來說,得天下者都品德高尚嗎,失天下者都品行低下嗎?略微思考一下,我們自然想到:恐怕未必。

    我們再回頭來仔細看看智伯這個人。

    智伯,姬姓,智氏,名瑤,時人尊稱其為智伯,死後諡號為“襄”,後人也稱他為智襄子。在古代,因為“智”通“知”,所以有些古書裡也稱他為知瑤、知伯。

    他是春秋末期晉國的卿大夫,智氏家族領主。公元前475年,他擔任晉國正卿,執掌了晉國的軍政大權。

    智伯有野心,也有能力,他帶領晉軍南征北戰,先後攻略齊鄭,圖滅夙繇,建立了很多功勳,也使得智氏成為晉國六卿當中最為強盛的家族。

    他的最終目標是吞滅其他幾家,智氏家族獨代晉宗。首先,他聯合韓氏、趙氏、魏氏三家瓜分了原中行氏、範氏的封地。然後,他又向韓趙魏三家提出了土地要求。韓魏兩家分別獻出了萬戶封邑,趙氏卻拒絕了這一要求。

    智伯就帶領韓魏兩家攻打趙氏,趙氏退守晉陽。智伯三家圍攻晉陽長達兩年,卻不能攻克。最後,智伯派軍隊掘開汾水堤壩,水灌晉陽城,晉陽城一夜間幾乎變成了汪洋大海,連城牆也快要被水淹沒了,“城不浸者三版”。

    就在這時候,趙氏卻實現了絕地反擊,他們派人暗中聯絡韓氏、魏氏,他們趁其不備,裡應外合,殺掉了智伯,滅亡了智氏。

    智伯的滅亡看似偶然,其實卻有必然的原因。性格決定命運,智伯的滅亡,不是因為品德低劣,也不是因為窮兵黷武,而是由於他的剛愎自用和妄自尊大。

    早在攻打鄭國的時候,智伯和趙氏的趙無恤一同出征,但二人不和。晉國打了勝仗,諸卿在一起喝酒,智伯喝醉了,就把酒罐子砸向趙無恤。趙氏的家臣們群情激憤,要和智伯拼命,被趙無恤攔住。

    還有一次,智伯攻打衛國歸來,大開慶功宴。在宴會中,他趁著酒興,欺負韓虎,並把韓氏的家臣段規也羞辱了一番。族人智國感到情形不妙,就來勸誡智伯說:“賢德的人謹慎地處理每一件小事,才能不招致大患。現在主公你這樣羞辱別國的君臣,又不加以提防,災禍一定會降臨的!”智伯卻毫不在意,十分傲慢地說了一句:“難將由我,我不發難,誰敢興之?”意思是說,生死災禍都出自我手,我不向他們發難就很幸運了,誰還敢給我製造災禍呢?

    圍攻晉陽的時候,另一位族人智果曾勸諫他要小心韓氏、魏氏和趙氏勾結,傲慢的智伯根本聽不進去。

    水灌晉陽城後,智伯和韓氏、魏氏的君主一起看水,智伯得意洋洋地說:“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國也。”韓魏二人都變了臉色,因為他們想到,他們兩家的都城也是可以被水灌的。智氏家臣郤疵見此情形,對智伯說韓魏兩家必反,智伯依然毫不在意,反而在第二天把郤疵說的話告訴了韓魏二人。

    智伯的滅亡,其實許多人早已看了出來。

    勸諫過他的智果早在智伯被他父親立為後嗣的時候,就感到了危機,帶領著自己的一小部分族人到晉國太史那裡註冊,改智氏為輔氏,表示脫離智氏,另立宗廟。

    智伯向魏氏索取土地時,魏氏的家臣任章也說:“智伯無故索要地盤,我們給了他土地,他一定會更加驕橫。他驕橫而輕敵,智氏的性命一定長不了。”

    所以,智伯滅亡的根本原因,不是他的才能勝過了品德,而是由於他的驕橫和愚昧。

  • 2 # 成武暢通

    歷史的趨勢是走向統一,“三家分晉”是進步還是拉歷史倒車?“三家分晉”前最強大的智家,為何被弱小的韓趙魏三家給滅了?

    在中國歷史的劃分中,有個時代叫春秋戰國。春秋戰國分為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春秋與戰國的分水嶺是在公元前453年。為什麼是前453年呢?因為這一年,中國歷史中上發生了一件大事件,那就是韓、趙、魏三家滅掉智氏,瓜分了晉國,就是史稱的“三家分晉”。

    歷史的趨勢是統一,而不是分裂,那麼,“三家分晉”這一歷史事件,就其在歷史發展中的意義來說,到底是進步呢,還是拉歷史倒車?

    春秋時代周王的勢力減弱,諸侯群雄紛爭,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史稱春秋五霸。躋身“春秋五霸”之一的晉國,在三晉大地上享國六百多年。晉國擁有60個世家大族,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晉國的宗族中的韓、趙、魏、範、中行、智六家最終勝出,晉國的國政長時間被六大家族所掌控。

    晉國最終之所以會形成六大家族的格局,始於“晉文公”所創立的“六卿”制。六卿制度的設立,根本目的是為了分權,其結果卻是為日後晉國內部分裂的地緣格局埋下了隱患。因為,晉國的地緣格局實在有些複雜,讓許多卿族世家最後擁有了自己獨立生存的空間。“晉國六卿”一開始只是個政治概念,至於是誰任職這些高位,其實是不固定的。只是,隨著六大家族的形成,“六卿”彷彿就成了為他們專設的一樣,在大家族之間延續傳承。

    一向稱為中原霸主的晉國,到了春秋末期,國君權力衰落,實權落入六大家族之後。隨後,經過不斷的武力兼併,范家與中行家被打散了,晉國最終由智家、趙家、韓家、魏家四家把持,其中,以智家的勢力最大。

    智家的當家老大智伯瑤想侵佔其他三家的土地,便以為壯大晉國實力為藉口,讓各家公攤一百里土地和戶口來歸給公家。韓、趙魏三家都知道智伯瑤存心不良,想以公家的名義來強取他們的土地。

    可是三家心不齊,韓、魏兩先後屈從了,只有趙家老大趙襄子不從。老趙說:“土地是上代留下來的產業,說什麼也不送人。”智伯瑤氣得火冒三丈,馬上命令韓、魏兩家一起發兵攻打趙家。

    趙襄子自知寡不敵眾,就帶著趙家兵馬退守晉陽(今山西太原市)。晉陽城易守難攻,智、韓、魏的三家聯軍合圍晉陽兩年多都徒勞無功。後來,智伯瑤想到了一條水淹晉陽城的毒計——晉陽城的東北有條晉水,繞過晉陽城往下游流去,他要把晉水引到西南,在上游築起壩,待水壩上的水滿了,再令兵士在水壩上挖口,讓大水直衝晉陽。

    也許是天助智家,引水式程剛結束,就趕上了雨季,水壩上的水很快就蓄滿了。智伯瑤依計命人扒口,大水直衝晉陽。智伯瑤眼看晉陽將破,就興高采烈地約請韓康子、魏桓子一起去察看水勢。他不如得意地對韓康子和魏桓子說:“早先我還以為晉水像城牆一樣能攔住敵人,現在才知道大水也能滅掉一個國家呢。”

    韓康子和魏桓子聽罷,心裡暗暗吃驚。原來魏家的封邑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韓家的封邑平陽(今山西臨汾市西南)旁邊各有一條河道。智伯瑤的話正好提醒了他們,晉水既能淹晉陽,說不定哪一天安邑和平陽也會遭到晉陽同樣的命運呢。兩人表面上雖然順從應答,內心卻打起了自己的算盤。

    再說晉陽城,城裡的房子被淹了,老百姓不得不跑到房頂上去避難,灶頭也被淹沒在水裡,人們不得不把鍋掛起來做飯。可是,晉陽城的老百姓恨透了智伯瑤,寧可淹死,也不肯投降。但是,晉陽被水淹,城池遲早得破,光有視死如歸的精神是不夠的啊,如何自救才是當務之急。

    正當趙家處於國破家亡的危機關頭,趙襄子的門客張孟談突圍出城,去策反韓康子與魏桓子。內心來就不服的韓家與魏家,被張孟談的厲害陳述所打動,尤其是兩人都患了“水淹”後遺症,怕自家會成為第二個趙家,於是,當即答應反水,與趙家聯合起來夾擊智家。

    已經得意忘形的智伯瑤,怎麼會想到在大功即將告成之際,趙、韓、魏三家會聯手來滅他呢?第二天夜裡,三家聯手將河水改道挖向智家軍的大營。睡夢中的智伯瑤被喊殺聲驚醒,這才發現兵營裡全是水。智伯瑤正在驚慌不定時,四面八方又響起了戰鼓。趙、韓、魏三家計程車兵駕著小船、木筏一齊衝殺過來。智家的兵士,被砍死的和淹死在水裡的不計其數。智伯瑤全軍覆沒,他自己也被三家的人馬逮住殺了。

    智伯瑤想水淹晉陽,結果自己的軍營反被水淹,自己也丟命喪國,將一手好牌給打爛了。做人,最害怕的是,得意忘形,露了底牌,讓人輕易就給“糊”了。看來,智伯也不智啊!

    趙、韓、魏三家滅了智家,不但把智伯瑤侵佔兩家的土地收了回來,連智家的土地也由三家平分。以後,他們又把晉國留下的其他土地也瓜分了。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打發使者上洛邑去見周威烈王,要求周天子把他們三家封為諸侯。周威烈王想,不承認也沒有用,不如做個順水人情,就把三家正式封為諸侯。

    打那以後,韓(都城在今河南禹縣,後遷至今河南新鄭)、趙(都城在今山西太原東南,後遷至今河北邯鄲)、魏(都城在今山西夏縣西北,後遷至今河南開封)都成為中原大國,加上秦、齊、楚、燕四個大國,歷史上稱為“戰國七雄”。

    由此,春秋時期的霸權政治結束了,七雄兼併的戰國序幕揭開了——開始了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可以這樣說,三家分晉,是歷史向前正常推進的必然選擇,它標誌著新興地主階級登上歷史舞臺,從而推動了封建制度的確立,中國歷史也由此進入了由封建割據走向全國大一統的新時期。

  • 3 # 風雲回憶錄

    在春秋末期的三家分晉事件中,實力很厲害的力量是智氏。智伯的野心也是最大的。為何趙韓魏三家笑到了最後呢。智氏敗就敗在實力強大而剛愎自用,沒有防範韓魏兩家的偷襲。本來韓魏智三家把趙軍包圍在晉陽,智氏已經勝卷在握。

    但是韓魏兩家內心是擔憂的,他們害怕智氏會佔有自己的地盤。所以趙韓魏三傢俬底下達成同盟,一起進攻智氏。智氏猝不及防,整個家族被滅族,身死國滅。趙韓魏三家結盟,實力已經超過智氏,而且,趙韓魏是偷襲智氏,這一戰,智氏全軍覆沒,其家產領土人口,也被趙魏韓三家瓜分。隨後,三家分晉,標誌著戰國的開始。

    智氏領土人口眾多,實力強大,召集了不少有用的人。卻沒有獲得最後的勝利,其根本原因就在於自己的不謹慎,沒有防備趙韓魏的偷襲,也沒有讀懂人心,自己一家獨大,盟友不會害怕自己的野心嗎?而且趙家對晉陽的認真經營也是智氏被消滅的原因之一,正是因為趙家對晉陽厚施恩德,晉陽百姓才會幫助趙家堅守城池2年之久,為最後趙家取勝奠定了基礎。

    智伯的覆亡說明,在中國古代的戰爭中,要想取得勝利,首先要有牢固的根據地,為自己的勢力提供錢糧人力,其次要在外交上團結大多數力量,孤立少數力量,最後在策略上攻敵不備,出其不意,這樣才能夠取得最後的勝利。

  • 4 # 殿前都點檢

      三家分晉中最強的智伯為何會滅亡?都是自己作死,特朗普同樣如此

    三家分晉中最強的智伯為何會滅亡?都是自己作死,特朗普同樣如此近日讀史書意外讀到三家分晉之事,這個故事雖然已經過去兩千多年,然而卻很有現實意義。三家分晉的歷史背景發生在傳球末期,當時中原霸主晉國實力已經式微,國軍權力也衰弱了,國家權力被以韓、趙、魏、智、範和中行等六家大夫把持,後來范家和中行家族被打散了,只剩下智家、趙家、韓家和魏家四大家族,其中智家實力最強。智家家主智伯瑤執政後,要求韓趙魏三家一人交出100裡土地交給晉公,智伯自己先拿出一萬邑給了晉公。然而誰都知道這是智伯的一個陰謀,現在執政的是智伯,智伯交出的土地表面上是給了公家,實際上還在自己的掌握之中。韓趙魏三家都知道土地是自己的核心利益,一旦交出土地將導致自己實力大幅下降,一開始三家都不願意交,然而韓家家主韓康子卻臨陣倒戈率先交出了自己的土地。魏桓子眼見韓家交了土地,因為擔心自己成為智伯目標,也只能乖乖交出土地。只有趙家趙襄子明確拒絕,趙襄子表示,土地都是祖上留下來的產業,絕對沒有上交的道理。於是智伯帶著韓魏兩家發兵討伐趙家。公元前455年,智伯瑤率領中軍,韓家的軍隊擔任右路,魏家的軍隊擔任左路,三隊人馬直奔趙家。趙家知道不能硬碰硬,於是他們撤兵推到了晉陽城。晉陽城很快就被智伯率領了韓魏三家團團包圍,趙襄子吩咐將士堅決守城,絕對不允許出城交戰。晉陽是趙家的大本營,他們在這裡經營了好幾代人了,三家圍攻晉陽整整兩年也沒有攻下晉陽。正在三家軍隊一籌莫展之際,智伯忽然發現了晉陽東北部的晉水,於是他引來這條晉水水淹了晉陽城。這下子整個晉陽稱都被淹了,然而趙家軍隊和晉陽城內的百姓卻並沒有屈服,他們決心拼死一戰。智伯水淹晉陽之後很是得意,他對韓康子和魏桓子說,還以為晉水像城牆一樣能攔住敵人,現在才知道大水也能滅掉一個國家呢。韓康子和魏桓子聽了這句話表面上恭恭敬敬心理卻十分害怕,因為他們城池附近也有類似的河流,智伯的話提醒了他們,晉水既能淹晉陽,說不定哪一天安邑和平陽也會遭到晉陽同樣的命運。這一天趙襄子部下張孟潛出城去,找到了心急如焚的韓家和魏家,約定他們反過來攻打智伯,韓魏兩家一聽張孟這麼一說都同意了。於是韓趙魏三家第二天趁著第二天夜裡突襲智家打贏,智伯瑤全軍覆沒,自己也被一刀宰了。為了免除後患,韓趙魏三家連夜攻打智氏封邑,將智伯家族兩百多人全都殺掉,智家土地被三家平分。晉公借來援軍想要討伐韓趙魏三家卻被這三家擊敗,後來韓趙魏上書周威烈王要求封自己為諸侯,於是出現了三家分晉,戰國七雄正式誕生。智柏這個人瘋狂、囂張、狂妄自大。他面對仁義、守信、寬厚又極其自信的趙襄子,失敗也是必然的。智伯就像如今的特朗普,水淹晉陽就像這次華為斷供一樣,世界各國對美國高科技過度依賴,一旦被斷供也是生死存亡。所以此舉勢必會引起更多國家的警覺,發展本土企業降低對美國依賴。

  • 5 # 與天地遊

    天欲其亡,必使其狂。

    知伯是這幾家最大、實力最強的一家,因為趙家不服從知伯的霸權,知伯就糾合韓魏去攻打趙家。水淹趙城的時候,知伯感嘆,原來大水也能滅亡一個國家啊。韓家和魏家互相碰了碰腳和肘,他們心照不宣。

    知伯的狂妄讓韓和魏感到害怕,一旦趙家滅亡,接下來的韓魏就危險了,加上趙家的離間,韓魏決定聯合起來幹掉知伯,於是韓魏趙聯合殺了知伯措手不及。

    這些是表面的原因,真實的是知伯沒有德行,大家都跟有德行的人在一起會感覺安全,而知伯大且狂妄,德行又差,這是上天對他的懲罰。

    再說趙家經過趙氏孤兒的劫難後,趙武努力修德,對人不錯,上天一定不會再次的拋棄他。上天只會拋棄沒有德行的人。

  • 6 # 歷史的瞧客兒

    三家分晉,大家都知道趙,魏,韓。這三家瓜分了昔日是春秋霸主的晉國。在戰國七雄佔據三席。

    而智伯為晉國除趙韓魏三家之外的另外一大家族智氏的族長,而且智氏在當時晉國是實力最強的家族,實力在趙魏韓三家之上。

    當智伯還沒有當上族長之前,就有族內的長老說他擁有五種美德,獨缺仁義。長得漂亮,武功高強,能言善辯,才藝出眾,敢於任事,這都是好事,但是內心無仁義的話,這些美德只會助長他的暴戾之氣,這位長老在智伯當上族長之後就離開智氏家族,事實證明他的決定非常正確。

    智氏在智伯當上族長後,愈來愈額強盛。然而之後他的下場就像預言的那樣進行。。。。。。

    公元前446年,智伯伐鄭國,趙氏族長將兒子無恤送到其帳下當副手,本意是臣服,也讓兒子歷練學習,但是在與鄭國的攻城戰中竟讓趙氏族長兒子充當敢死隊,衝鋒陷陣。無恤當然不同意當場拒絕,從此拉下仇恨,而無恤後來就是趙氏的族長。

    在趙長立繼承人時,這本是族內自己的事,外族是無權插手的,但是智伯,又不識時務的去指手畫腳,橫插一槓,惹得趙氏對其很有意見。

    智伯最大的問題貪婪與傲慢,對大臣非常無禮,甚至侮辱過其他家族的大臣。

    公元前445年,他借晉王的名義向其他三大家族收取土地,惹得三大家族不滿,韓,魏兩家害怕,委屈求全,但是趙氏不怕,公然拒絕不合理的要求,因為他們都知道這是無底洞。智伯就率韓魏兩家一起攻打趙氏,戰爭中水淹晉陽,一度差點滅了趙氏,韓魏怕趙氏的下場就是自己的下場,就聯合趙氏臨時倒戈,將大水引向智伯大營,最終滅了智氏。趙氏族長無恤還將智伯的頭做成酒尊。

    智伯在歷史上常被認為是昏君之主,長被拿來與吳王夫差相比,說他們窮兵黷武甚至貪得無厭。但更關健的是情商太低不懂尊重人,把自己盟友全都得罪完了,如果不是那麼狂妄,也不至於落得如此下場。

  • 7 # 張生全精彩歷史

    春秋時期晉國到了最後階段,國內出現了六個強大的諸侯勢力。後來,這六個強大的諸侯勢力又經過互相火併,趙氏打敗了範氏和中行氏,最後只剩下韓、趙、魏、智這四家諸侯勢力。

    說起來,在這四家勢力中,智氏無疑是最為強大的。而且智伯瑤還掌控著朝廷,掌控著晉國國君晉出公,其他三家基本上都不敢不聽他的話。可是為什麼,最後分晉的,卻是韓、趙、魏三家,而沒有智氏呢?

    (強大的智氏)

    智氏確實是最厲害的,但是他最後之所以失敗,是因為他一連犯了好幾個錯誤。有哪些錯誤呢?

    其一,試圖一統晉國,而不是分家。

    智伯瑤因為掌控著朝廷,掌控著晉出公,因此,這讓他產生了一個虛妄的感覺,他可以透過自己的努力,獲得整個晉國。把晉國變成他的“智國”。

    於是,他對韓、趙、魏三家說,國君的土地太少了,為了能夠繼續稱霸,避免吳、越這樣的國家到中原來耀武揚威,應該各自拿出一百里土地和一萬家戶口給國君。並且他還說,他要帶頭拿出這麼多土地和戶口。

    智伯瑤這樣做,表面上為了維護晉國國君,但是誰都知道,由於整個晉國朝廷都在智伯瑤的掌控之下,因此,韓、趙、魏三家拿出來的土地,最終不會落入國君的手裡,而是會落進他智伯瑤的手裡。

    也就是說,智伯瑤圖謀晉國,不是把晉國給分了,而是要把整個晉國都奪過去。他這樣做,其實就把三家都給得罪了,大家心裡都對他有氣。

    (攻打趙氏)

    其二,攻打趙氏,其它兩家無動力。

    每一場戰爭,之所以要打起來,都是要有動力的。也就是說,要能在戰爭中獲得一些好處。

    可是後來,當趙氏不願意拿出土地和人口,智伯瑤發動另外兩家打他的時候。雖然說另外兩家同意了,和智伯瑤一起聯合起來,攻打趙氏。但是,對於打這一仗,韓、魏兩家是沒有動力的。因為就算把趙氏滅了,他們也得不到什麼好處。到時候,智伯瑤會說,把趙氏的土地全部劃歸朝廷(實際上也就是劃到他手裡),韓、魏兩家也不得不聽。

    也就是說,韓、魏兩家,完全沒有打仗的動力。不但沒有動力,而且還因為失去了一百里土地和一萬戶人口,氣得肚子疼。這樣一來,他們怎麼會願意打仗呢?

    (三家分晉)

    其三,智氏包藏禍心,讓韓、魏看到危險。

    智氏與韓、魏兩家聯合起來,圍攻趙氏,把趙氏圍困在晉陽。由於一直攻不下,後來,智氏想到了一條水淹晉陽的主意,把河水引進晉陽,讓整個城市都浸泡在一片水域之中。而晉陽的老百姓不得不爬上屋頂,在屋頂上坐以待斃。

    在這時候,智伯瑤為了顯擺他的智慧,特地把韓、魏兩家找來,指給他們看,並且還說,有了這條河,他趙氏再硬挺,都能把他拿下來。

    本來韓、魏兩家心裡都在打著鼓,想著把趙氏滅掉以後,智伯瑤會怎麼收拾他們。聽到智伯瑤這麼一說,他們突然想到自己封地都城上方,也有一條河。到時候,智伯瑤會不會如法炮製,也採用這個辦法,把他們兩個拿下來呢?

    你看,智伯瑤不但不給韓、魏兩家打仗的動力,而且還讓他們看到了危險。他們怎麼還會幫助智伯瑤打趙氏呢?

    其四,趙氏善於統戰,智氏自取滅亡。

    反觀趙氏,就十分善於做統戰工作。當晉陽被水淹沒的時候,趙氏派出使者,聯合韓、魏兩家,並且對這兩家說,如果三家能夠聯合起來,打敗智氏,將來就可以把智氏的土地和人口給分了。

    這樣一說,韓、魏兩家的精神就來了,因為他們看到了好處。看到了在這場戰爭中,他們將獲得怎樣豐厚的利益,同時還可以避免被智氏吞併的危險。如此一來,這兩家怎麼會不和趙氏聯合起來呢?

    也因此,最終三家打敗智氏,接著又達到了三家分晉的目的。

    (參考資料:《史記》《戰國策》)

  • 8 # 桃桃是愛歷史的女孩子

    問題:三家分晉時,最強大的智伯為什麼滅亡了?

    在《史記》中,智伯勇武善戰,他曾兩次率軍討伐鄭國。

    後來由以智伯為首的智、趙、韓、魏四家瓜分了範、中行兩家的土地,形成了智、趙、韓、魏四家角力的局面。

    再後來,晉出公討伐四卿失敗,死於逃亡途中。

    智伯主持擁立晉懿公繼位,故而智家開始一家獨大。

    然而智家的強大,卻沒能成為贏家,這是為什麼呢?

    一、智伯目中無人,太過自大,不僅打過趙家毋恤,更是戲弄韓家康子,最後還侮辱了魏家的家臣,搞得三家與智家離心離德。

    二、貪婪過度,想一口氣吃成胖子。秦國曾為遠交近攻的計謀,而智伯卻同時向三家索要土地,與三家同時結怨。

    如果是一家一家吞併,或許歷史真的會改變呢。

    三、太過張揚。智伯引水灌晉陽城,不要說殘忍之類的話,勾心鬥角本就如此。

    但智伯偏偏還要向韓、魏兩家炫耀。結果韓、魏兩家結果自己的顧慮,被趙家離間走了,三家對一家,完勝。

  • 9 # 方山中人

    三家分晉作為春秋轉向戰國的標誌性事件,極大的影響了歷史的走向,像《資治通鑑》就把三家分晉列為其開篇之作,是春秋之終,戰國之始也。

    不過,在韓趙魏三家分晉時,智氏已經被滅掉好多年了。那麼智氏是如何被人滅掉的呢?這就一言難盡了:

    公元前632年,晉楚於衛國城濮發生戰爭,史稱城濮之戰。在這次戰爭前夕,晉文公設中上下三軍,每軍有主帥和輔佐各一人,是為三軍六卿。

    後來,晉文公根據需求,又設兩軍,合計五軍十卿,但是,晉襄公六年,也就是公元前622年前後,四卿同時病故,於是新軍撤銷建制,恢復原來的三軍六卿。注意這六卿或者十卿是世襲的,之後呢,六軍十二卿或四軍八卿,各卿之間實力此消彼長,先後交替。

    公元前550年,欒氏作亂,晉國平叛後,六卿世家僅有韓、趙、魏、智、範、中行六氏,故後世也用晉國六卿專指此六卿。

    隨著時光流轉,到了公元前493年,範氏與中行氏被趙氏等擊敗,故六卿僅剩四卿。

    公元前453年,智伯瑤主持晉國朝政,時越國北上爭霸,位復晉國往日霸主之地位,智伯獻萬戶封邑於晉公,以增國君實力,而韓魏也願意獻地,唯獨趙襄子不同意,故三家合力攻打趙襄子。

    趙依靠晉陽城抵抗韓魏智三家,在晉陽城馬上陷落之時,趙襄子派人以唇亡齒寒之事說動韓康子魏桓子,使其倒戈,反引大水淹智氏軍營。

    最終,智氏被此三家滅族,兩百餘人盡皆被屠殺。

    此時晉公室形同虛設,而周天子也是無能為力,公元前403年,周天子封韓趙魏三家老大為諸侯,至此,寒了天下諸侯國的心。

    為何?晉國是什麼?周之兄弟也,中原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就是靠著晉國來維持的。

    公元前376年,三家正式分晉。

  • 10 # 小編虎哥

    歷史的趨勢是走向統一,“三家分晉”是進步還是拉歷史倒車?“三家分晉”前最強大的智家,為何被弱小的韓趙魏三家給滅了?

    在中國歷史的劃分中,有個時代叫春秋戰國。春秋戰國分為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春秋與戰國的分水嶺是在公元前453年。為什麼是前453年呢?因為這一年,中國歷史中上發生了一件大事件,那就是韓、趙、魏三家滅掉智氏,瓜分了晉國,就是史稱的“三家分晉”。

    歷史的趨勢是統一,而不是分裂,那麼,“三家分晉”這一歷史事件,就其在歷史發展中的意義來說,到底是進步呢,還是拉歷史倒車?

    春秋時代周王的勢力減弱,諸侯群雄紛爭,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史稱春秋五霸。躋身“春秋五霸”之一的晉國,在三晉大地上享國六百多年。晉國擁有60個世家大族,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晉國的宗族中的韓、趙、魏、範、中行、智六家最終勝出,晉國的國政長時間被六大家族所掌控。

    晉國最終之所以會形成六大家族的格局,始於“晉文公”所創立的“六卿”制。六卿制度的設立,根本目的是為了分權,其結果卻是為日後晉國內部分裂的地緣格局埋下了隱患。因為,晉國的地緣格局實在有些複雜,讓許多卿族世家最後擁有了自己獨立生存的空間。“晉國六卿”一開始只是個政治概念,至於是誰任職這些高位,其實是不固定的。只是,隨著六大家族的形成,“六卿”彷彿就成了為他們專設的一樣,在大家族之間延續傳承。

    一向稱為中原霸主的晉國,到了春秋末期,國君權力衰落,實權落入六大家族之後。隨後,經過不斷的武力兼併,范家與中行家被打散了,晉國最終由智家、趙家、韓家、魏家四家把持,其中,以智家的勢力最大。

    智家的當家老大智伯瑤想侵佔其他三家的土地,便以為壯大晉國實力為藉口,讓各家公攤一百里土地和戶口來歸給公家。韓、趙魏三家都知道智伯瑤存心不良,想以公家的名義來強取他們的土地。

    可是三家心不齊,韓、魏兩先後屈從了,只有趙家老大趙襄子不從。老趙說:“土地是上代留下來的產業,說什麼也不送人。”智伯瑤氣得火冒三丈,馬上命令韓、魏兩家一起發兵攻打趙家。

    趙襄子自知寡不敵眾,就帶著趙家兵馬退守晉陽(今山西太原市)。晉陽城易守難攻,智、韓、魏的三家聯軍合圍晉陽兩年多都徒勞無功。後來,智伯瑤想到了一條水淹晉陽城的毒計——晉陽城的東北有條晉水,繞過晉陽城往下游流去,他要把晉水引到西南,在上游築起壩,待水壩上的水滿了,再令兵士在水壩上挖口,讓大水直衝晉陽。

    也許是天助智家,引水式程剛結束,就趕上了雨季,水壩上的水很快就蓄滿了。智伯瑤依計命人扒口,大水直衝晉陽。智伯瑤眼看晉陽將破,就興高采烈地約請韓康子、魏桓子一起去察看水勢。他不如得意地對韓康子和魏桓子說:“早先我還以為晉水像城牆一樣能攔住敵人,現在才知道大水也能滅掉一個國家呢。”

    韓康子和魏桓子聽罷,心裡暗暗吃驚。原來魏家的封邑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韓家的封邑平陽(今山西臨汾市西南)旁邊各有一條河道。智伯瑤的話正好提醒了他們,晉水既能淹晉陽,說不定哪一天安邑和平陽也會遭到晉陽同樣的命運呢。兩人表面上雖然順從應答,內心卻打起了自己的算盤。

    再說晉陽城,城裡的房子被淹了,老百姓不得不跑到房頂上去避難,灶頭也被淹沒在水裡,人們不得不把鍋掛起來做飯。可是,晉陽城的老百姓恨透了智伯瑤,寧可淹死,也不肯投降。但是,晉陽被水淹,城池遲早得破,光有視死如歸的精神是不夠的啊,如何自救才是當務之急。

    正當趙家處於國破家亡的危機關頭,趙襄子的門客張孟談突圍出城,去策反韓康子與魏桓子。內心來就不服的韓家與魏家,被張孟談的厲害陳述所打動,尤其是兩人都患了“水淹”後遺症,怕自家會成為第二個趙家,於是,當即答應反水,與趙家聯合起來夾擊智家。

    已經得意忘形的智伯瑤,怎麼會想到在大功即將告成之際,趙、韓、魏三家會聯手來滅他呢?第二天夜裡,三家聯手將河水改道挖向智家軍的大營。睡夢中的智伯瑤被喊殺聲驚醒,這才發現兵營裡全是水。智伯瑤正在驚慌不定時,四面八方又響起了戰鼓。趙、韓、魏三家計程車兵駕著小船、木筏一齊衝殺過來。智家的兵士,被砍死的和淹死在水裡的不計其數。智伯瑤全軍覆沒,他自己也被三家的人馬逮住殺了。

    智伯瑤想水淹晉陽,結果自己的軍營反被水淹,自己也丟命喪國,將一手好牌給打爛了。做人,最害怕的是,得意忘形,露了底牌,讓人輕易就給“糊”了。看來,智伯也不智啊!

    趙、韓、魏三家滅了智家,不但把智伯瑤侵佔兩家的土地收了回來,連智家的土地也由三家平分。以後,他們又把晉國留下的其他土地也瓜分了。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打發使者上洛邑去見周威烈王,要求周天子把他們三家封為諸侯。周威烈王想,不承認也沒有用,不如做個順水人情,就把三家正式封為諸侯。

    打那以後,韓(都城在今河南禹縣,後遷至今河南新鄭)、趙(都城在今山西太原東南,後遷至今河北邯鄲)、魏(都城在今山西夏縣西北,後遷至今河南開封)都成為中原大國,加上秦、齊、楚、燕四個大國,歷史上稱為“戰國七雄”。

    由此,春秋時期的霸權政治結束了,七雄兼併的戰國序幕揭開了——開始了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可以這樣說,三家分晉,是歷史向前正常推進的必然選擇,它標誌著新興地主階級登上歷史舞臺,從而推動了封建制度的確立,中國歷史也由此進入了由封建割據走向全國大一統的新時期。

  • 11 # 蟈蟈的文史原創

    老話說的好,人心不足蛇吞象,就是說人的貪心之大,就像蛇要吞掉大象一樣。三家分晉的時候,之所有實力最強大的智伯為何最先滅亡就是這個道理,他只知道維護自己的利益,而不知道和平對待和縱聯合的聯盟夥伴,最終的下場必然是家破人亡。

    【1】智伯始終是野心最大的那個。

    在晉國末期,因為晉成公時候,宦卿之適子而為之田,以為公族。趙盾又將各家異姓大夫代為公族,晉公室的力量由此衰微,對於作亂的異姓卿大夫沒有可靠的制約力量。於是晉國國君權力逐漸衰弱,實權由六家大夫把持,分別是韓、趙、魏、智、範、中行,另外還有郤、欒大家族,他們有各自的地盤和武裝,彼此為了爭奪土地和人口互相攻擊,最終範和中行被打散,郤和欒家族也衰微,最終剩下智家、趙家、韓家和魏家,而其中智家勢力最為強大。

    【2】對於權勢的慾望讓其不得人心。

    智家的勢力最大,在四大勢力之中絕對是大哥大的,只要他的一句話,其他三家一般都不會不服從的。權勢的擴大野心自然就會隨之膨脹,智家始終有一個統一的夢,但他將這種統一冠以恢復晉國的名義,實際上是藉助晉國的名義實現自己的統一。另外三家當然知道智家的野心,而且各自也有自己的小算盤,都想統一天下成為霸主。

    【3】智家是最先憋不住自己野心的人。

    智家為了奪得統一的先機,藉機恢復晉國,讓各級拿出一百里土地和戶口來歸公家,以便時限晉國的重新強大。其他三國看到智家的野心,但是自己實力不如人家,而且三家心又不齊,於是南韓和魏國都主動拿出土地和戶口交給智家,唯獨趙國不理睬智家,於是智家聯合南韓和魏國進攻趙國,打算消滅趙國。

    【4】在攻打趙國的時候,南韓和魏國看到了未來自己的悲慘下場。

    三家聯合圍攻趙國,趙國死死防守,三國聯軍硬是沒有辦法攻打下來,最終智家利用晉陽城東北部的晉水,採取以水淹城的辦法逼迫趙國投降。而智家用以水淹城的辦法,讓南韓和魏國看到了危險的訊號,因為在他們各自的國都旁邊都有一條河道,如果趙國被滅之後,智家用此種辦法來對付他們兩國,那豈不是要亡國。正在韓、魏遲疑的時候,趙國偷派特使向韓、魏陳說厲害,最終成功策反了南韓和魏國,聯合趙國進攻智家,而智家根本一點也沒有察覺,仍然沉醉在自己的勝利妄想之中,最終智家被打敗消滅,而韓、趙、魏三家將智家的地盤和人口進行了瓜分,又把晉國其他的土地也進行了瓜分。

    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派使者上洛邑拜見周威烈王,要求周天子把他們三家封為諸侯,周威烈王作了順水人情予以承認,自此三家分晉正式結束。

    智家由最實力最強大到最終被瓜分,關鍵就在於他在整個過程中始終以自己的利益為重,不綜合考慮其他勢力的想法,同時犯了輕敵的毛病,最終導致自己地盤被瓜分,大好的形勢就這樣白白被浪費掉。

  • 12 # 山東鐵碳填料

    在春秋末期的三家分晉事件中,實力很厲害的力量是智氏。智伯的野心也是最大的。為何趙韓魏三家笑到了最後呢。智氏敗就敗在實力強大而剛愎自用,沒有防範韓魏兩家的偷襲。本來韓魏智三家把趙軍包圍在晉陽,智氏已經勝卷在握。

    但是韓魏兩家內心是擔憂的,他們害怕智氏會佔有自己的地盤。所以趙韓魏三傢俬底下達成同盟,一起進攻智氏。智氏猝不及防,整個家族被滅族,身死國滅。趙韓魏三家結盟,實力已經超過智氏,而且,趙韓魏是偷襲智氏,這一戰,智氏全軍覆沒,其家產領土人口,也被趙魏韓三家瓜分。隨後,三家分晉,標誌著戰國的開始。

    智氏領土人口眾多,實力強大,召集了不少有用的人。卻沒有獲得最後的勝利,其根本原因就在於自己的不謹慎,沒有防備趙韓魏的偷襲,也沒有讀懂人心,自己一家獨大,盟友不會害怕自己的野心嗎?而且趙家對晉陽的認真經營也是智氏被消滅的原因之一,正是因為趙家對晉陽厚施恩德,晉陽百姓才會幫助趙家堅守城池2年之久,為最後趙家取勝奠定了基礎。

    智伯的覆亡說明,在中國古代的戰爭中,要想取得勝利,首先要有牢固的根據地,為自己的勢力提供錢糧人力,其次要在外交上團結大多數力量,孤立少數力量,最後在策略上攻敵不備,出其不意,這樣才能夠取得最後的勝利。

  • 13 # 臨川之筆討論古今

    三家分晉是指中國春秋末年,晉國被韓、趙、魏三家瓜分的事件。在歷史上,“三家分晉”被視為春秋之終、戰國之始的分水嶺。司馬光將其列為《資治通鑑》的開篇之作。春秋末期,範氏﹑中行氏兩家被滅,晉國只剩下智、趙、韓、魏四家卿大夫,其中以智氏最強。執政晉國國政的智伯瑤恃強向韓康子、魏桓子索得土地,在向趙襄子索地遭拒後,於周貞定王十四年前455年攻打趙氏,並脅迫韓、魏兩家出兵。趙襄子退居晉陽固守。智伯圍困晉陽兩年而不能下,引晉水淹灌晉陽城。危急中,趙襄子派張孟談說服韓、魏兩家倒戈,放水倒灌智伯軍營,大破智伯軍,擒殺智伯瑤。三家盡滅智氏宗族,瓜分其地。此戰即晉陽之戰,為日後“三家分晉”奠定了基礎。

  • 14 # 尚思修善

    選人不淑,給自己種下禍根

    智宣子要立自己的兒子智伯(智瑤、智襄子)為繼承人,他同族的智果進諫說:不如立您的另一個庶子智宵為繼承人。雖然智伯有五個方面都比別人優秀,但是有一條他卻不如智宵。

    這五個方面是:一表人才,精於騎射,多才多藝,能文善變,強毅果敢。

    而不如人的地方,就是他這個人不仁義。

    說白了就是有才無德。

    沒有仁德之心,強力去駕馭別人,那誰受得了呢?

    如果立了智伯,智氏一定會滅族。

    智宣子不聽智果的進諫。

    智果為了避禍,就找太史重新登記,改姓輔氏,脫離了智氏家族,以避將來的禍端。

    古人有先見之明,窺一斑而知全豹,為了不使將來遭滅頂之災,而選擇了更改“身份證”,來避免禍事。

    智氏是晉國的名門望族 ,當時與魏斯、趙籍、韓虔以及範氏、中行氏是晉國的六卿,把持著晉國的政權。

    智宣子去世後,智伯繼承了家世,他掌握了晉國的執政大權。

    想要取之,必先予之

    有一天,智伯與韓氏集團的韓康子、魏氏集團的魏桓子在藍臺舉行宴會。

    藉著酒勁兒,智伯屢次戲弄韓康子,還侮辱韓家總管段軌。

    智伯的家臣智國聽說後,進諫說:“激怒對方而不小心提防,恐怕要大難臨頭!”

    智伯說:“什麼大難?我就是大難,我不給別人大難,誰還敢給我帶來大難嗎?”

    太瘋狂了!這就是富二代典型嘴臉,以為自己天下無敵,這可是要命的人生觀。要知道人狂必有禍!

    智國說:“恐怕不是這麼回事兒!《夏書》上說:‘一個人屢犯過失,結下的冤仇不在明處,不能因為看不見就不加防備。’

    君子能在小事上謹慎,才沒有大患。今天主公您在一次宴會上就同時羞辱了對方君相二人,讓他們蒙受恥辱,您還認為他們不敢報復,恐怕不大妥當吧!

    就連黃蜂螞蟻都能害人,何況對方是一個強大家族和總管!”

    對於自己人的忠告,智伯不聽。

    不但不聽,接下來,智伯反而更加瘋狂。他要強佔韓康子的土地,韓康子當然不願意給。

    管家段軌勸道:“智伯好利,而且剛愎自用。如果不給,他一定興兵攻伐我們。不如給他,他得意忘形後,必定如法炮製,找其他家族要地。

    如果別人不給,就會激發戰爭,那時候咱們再見機行事。”

    這是一個好計策,天欲其亡,必先其狂。不作死就不會死。

    我們以史為鏡,就要吸取裡面的精華,掌握歷史的知識點,運用到我們的生活工作中。

    孟子說: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韓康子說:“行!”於是就派使者去,給智伯送上一個擁有一萬戶人家的城邑。

    智伯大為高興,果然如法炮製,又去找魏桓子要地。

    魏桓子準備拒絕。

    魏氏家的總管任章說:“為啥不給他呢?”

    桓子說:“他無緣無故索要土地,當然不給。”

    任章說:“他無緣無故要別人的地,諸家大夫一定畏懼。我們給他,他一定更加驕橫。他驕橫而輕敵,諸家大夫就會因為畏懼共同的敵人而相互聯合,以大家的力量來對付輕敵的人,我看智伯的命也就不長了。

    《周書》上說:‘將欲敗之,必姑輔之;將欲取之,必姑與之。’

    主公您不如給他,讓他驕橫,然後我們就可以選擇聯盟來對付他了。幹嗎要在今天單獨來給他翻臉呢?”

    段軌、任章,這兩個管家夠格,原因是他們懂得學習,掌握了人性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把禍事變成有利於自己的好事,這才是真正的歷史高手。

    對付狠人,就要使其瘋狂,然後趁機滅掉!

    果然,見韓家、魏家都給了土地,智伯得意忘形,接下來又找趙襄子,並且指名要蔡與皋狼兩座城邑。

    可惜這一次遇到了硬茬,趙襄子拒絕給他。

    智伯大怒,統帥著韓、魏兩家來攻打趙氏。

    趙襄子抵擋不住,想起父親在世時,曾經囑咐過他,有難就去晉陽。

    晉陽邑的尹鐸對百姓很好,老百姓一定會盡力而為,上下一心。

    智、韓魏三家軍隊包圍了晉陽,見攻不下,就引水灌城,城淹到只剩下六尺,但百姓卻沒有背叛投降的意思。

    智伯觀察水勢,當時魏桓子、韓康子陪同。智伯說:“我今天才知道,水攻可以亡人之國啊!”

    韓康子、魏桓子互相碰碰,兩人都想到了自己封地的城邑。

    智伯的謀士絺疵說:“韓、魏必反!”

    智伯說:“你怎麼知道?”

    謀士絺疵說:“形勢之必然,以韓魏之兵攻趙,趙滅亡了,下一個就輪到韓魏。

    之前我們約好,滅趙後,三分其地。現在城已經淹到只剩六尺了,人馬相食,眼看勝利在望,而韓魏兩人卻面無喜色,反而憂心忡忡,這不是要反,那是什麼呢?”

    第二天,智伯把絺疵的話告訴給了韓魏二人,兩個人說:“這是敵人的離間計,是讓主公您懷疑我們,然後放鬆對趙的攻擊。我們怎麼會對馬上就要到手的地盤不動心,反而去圖謀反對您呢?”

    韓魏兩人剛走,絺疵就進來,對智伯說:“主公您怎麼把我的話跟他們說呢?”

    智伯說:“你怎麼知道我跟他們說了?”

    絺疵說:“他們兩人盯著我看,然後又快步離開,我就知道他們的心思了。”

    但智伯不聽絺疵的。

    絺疵為了避禍,請求出使齊國,溜了。

    趙襄子派張孟談偷偷出城見韓魏二人,說:“我聽說唇亡齒寒的道理,今天智伯率韓魏攻趙,趙亡之後,就輪到韓魏了。”

    三人商議停當,約好起事的日期,趙襄子派人深夜殺掉守堤計程車卒,把水引去灌智伯的軍隊。

    智伯軍亂,韓、魏兩軍分從兩翼夾攻,趙襄子率趙軍從正面攻擊,把智伯軍殺得大敗,並且殺了智伯,盡滅智氏家族,只留下智果一支得以倖存。

    韓、趙、魏三家分了智氏的田產,趙襄子對智伯恨之入骨,就把智伯的頭蓋骨用油漆漆了,當作喝酒的器具。

    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說:“”智伯之亡,是亡於才勝於德。”

    對司馬老先生的說法不敢苟同。關於“才勝於德”這種論調,感覺是不存在的,孔子說“德不孤必有鄰。”

    “才”這種東西如果脫離了“德”的幫襯是不能被稱為“才”的,才如果可以單獨存在,那只是單單指技能方面的知識累積,這種才與德沒有關係。

    如果是一個人才,必然是建立在德行基礎之上的,那才是真正的德才兼備。

    像是智伯怎麼能算得上是一個人才呢?他不過就是仗勢欺人、為所欲為、橫徵暴斂的一個狂徒而已。

    現實生活中這種人也無處不在,他們強勢、沒有底線、自以為是,對付這種人最好的辦法,就如文章中,韓康子、魏桓子一樣,使其更加膨脹,讓其更加張狂,等待機會,早晚會有人收拾他。

    在自己能力不夠,不足以與其抗衡時,學會拐彎。

    “雞蛋碰石頭”,那只是凡夫沒有智慧的表現。

    學史就是要學歷史中的智慧,增加自己應付這個世界的能力。

    智伯為什麼滅亡?其實,結果不言而喻!這種人性沒底線,做人無下線的人滅亡是早晚的事,也是必然結果。

    就如文章開頭智果說的那樣:這種沒有仁德之心,又強力去駕馭別人,那誰還受得了!

    觀察一下我們周圍的人,是不是這樣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們吃的辣條是怎麼做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