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被韓信偷鯤的莊小周

    咳咳!不正經的莊周開課啦!

    賜姓這事一直都有,有賜國姓的,有賜他姓的...

    當時,鄭和提出下海,朱棣很開心:“朕和你去!”但這事傳到了各位大臣耳中,就有大臣上書勸皇上。永樂一聽,感覺頗有道理,但君無戲言,故賜馬三寶鄭姓,是為“鄭和”所以啊,這就是“鄭和你去!”(朕和你去)

    好了好了,開個玩笑,博君一樂,切勿當真。

  • 2 # 路人大可

    靖難之役中,馬和在河北鄭州(今河北任丘北,非河南鄭州,另一說為“燕京鄭村壩”,今日北京東壩村立下赫赫戰功。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御書“鄭”字賜馬和鄭姓,以紀念戰功,史稱“鄭和”。

    在永樂二年(1404年)正月初一,朱棣以賜姓授職的方式表達他對有功之臣封賞與恩寵時,馬和被賜姓“鄭”,從此便改稱為“鄭和”。同時,升遷為內官監太監,相當於正四品官員。史稱三寶太監 。

  • 3 # 民國年間那些事

    若想搞明白這個問題,必須先從鄭和的身世談起。

    鄭和是回族人,祖居西域,後來由於戰亂的原因,內遷雲南昆明。鄭和本姓馬,原名馬三寶,生於明太祖洪武四年,即1371年。鄭家在雲南屬於上層社會,其祖父和父親都做過“哈只”,所謂哈只,大體上相當於今天香港太平紳士之類的東西,屬於上流紳士的封號。

    民國時期滬上名醫陳存仁在其《被誤讀的遠行》一書中說:“(鄭和)相貌長得很奇怪,身長七尺,腰大十圍,鼻子很小,眉目分明,耳白過面,齒如編貝,行如虎步,聲音洪亮。他小時候喜歡用紙做小船,放在水上玩,這證明了他對水和船有濃厚的興趣。”洪武十四年,明軍平定雲南,10歲的幼童鄭和被俘,據說明軍有閹割幼俘的習慣,鄭和可能就是在此間被閹割的。後來明軍還朝,鄭和也跟著進京,輾轉進入皇宮當了太監。

    鄭和初入宮時服侍太祖朱元璋,他聰明伶俐,很有眼色,很討太祖兒子朱棣的喜歡。後來朱棣被封為燕王,住在北平,鄭和於是跟著燕王離開了金陵。

    朱元璋去世後,孫子建文帝即位,朱棣不服,在北平舉旗造反,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靖難之變”。朱棣一路勝利,最後攻入南京,即為永樂皇帝,其侄建文帝破城後不知所終。

    朱棣造反的時候,鄭和也跟在軍中,出了很大的力。朱棣當了皇帝后,賞賜鄭和,在永樂二年元旦時,親手寫了一個“鄭”字,賞給鄭和作為姓氏,從此,馬三寶便正式更名為鄭和了。

    鄭和後來做了內官監太監,成為永樂皇帝的親信,以後他七次出使西洋,用的都是鄭和這個名字,時間長了,人們只知有鄭和,而不知道馬三寶是誰了。

    至於永樂皇帝為什麼為什麼不賜給鄭和“朱”姓,當時確實有賜給臣子皇帝自己姓氏以示恩寵的,比如後來的國姓爺鄭成功,這是比較高階的一種恩典,可能鄭和還達不到這個級別,也可能他是太監,有什麼忌諱。相比較而言,賞賜國姓比賞賜一般姓氏更重要,但像鄭和這樣由皇帝賜姓,也不是一般人所能達到的。

    還有一個民間傳說,說鄭和是在一個地名中有“鄭”的地方立了大功,所以朱棣便賜他姓鄭——當然,這只是個傳說,在正史中並無明確記載。

  • 4 # 營三千

    對於這個問題,用明朝太監劉若愚的《酌中志》裡頭的一句話就可以解答了:“凡內臣(宦官)姓朱者,皆改姓諸 。禮,公族無刑人之義也。”可見明朝皇室是根本不允許太監姓朱的,有本來姓朱的太監,也會強迫他改姓,更何況鄭和本來也不姓朱呢。說白了,鄭和是太監,是刑餘之人,功勞再大,在皇帝眼中也是奴婢的地位,所以不能姓國姓。而且明朝對賜國姓的事管控還是比較嚴格的,終明一朝,賜姓朱的情況都不是很多,而鄭和恰恰是最不可能得到國姓的那種人——宦官。

    鄭和賜姓鄭,據說是因為靖難之役時在鄭村壩立下大功,故賜鄭姓,也有紀念其功勞的意味,這也算是不錯的榮譽了。其實明代賜姓的情況很多,但並不是一定要賜國姓朱。比如【把都帖木兒】,蒙古人,歸附明朝後,朱棣賜姓名吳允誠。又如【也先土幹】,率部投降明朝後,被朱棣封為忠勇王,賜姓,改名為金忠。所以說賜其他姓氏而不賜國姓在明朝是很常見的,並不是只有國姓才叫賜姓,只要是賜姓,即便不是國姓,也屬於皇帝給予的殊榮了。

    明朝對國姓的管控還是比較嚴格謹慎的,賜國姓朱的事其實比較少見。朱元璋打天下的時候收了一些養子,如何文輝等,曾經得姓朱,但這批人後來大多數也改回了自己原本的姓氏。永樂以後,就很少有賜姓朱的事情發生。賜姓朱的另一個高發期是正德年間,明武宗朱厚照搞了個豹房肆意享樂,他瞎搞的舉措之一就是大批的收養乾兒子,並且統統賜國姓。如江彬、錢寧、許泰等,仗著國姓恣意妄為。所以我們看正德朝的史料偶爾會看到一個人叫“朱寧”,不要奇怪,那其實就是錢寧。但請注意,朱厚照這種胡亂賜國姓的事情,在當時是很為大臣所詬病的,他們認為這種事簡直就是胡來,屢次勸諫。所以正德皇帝死後,江彬、錢寧伏法,這種濫賜國姓的事也就絕跡了。直到南明風雨飄搖之際,鄭成功被賜姓朱,人稱“國姓爺”,但那是南明亂世才有的事,明朝甲申之前是不會有的。

    由此可見,第一,明朝皇室對賜國姓朱這一舉措一直持小心謹慎的態度;第二,鄭和是太監,是最不可能姓朱的一批人。所以他是不可能得到賜姓朱的。

  • 5 # 澳古說歷史

    原因很簡單,因為鄭和是太監,是天下最卑賤的一個階級。

    朱棣賜太監姓已屬於厚恩,如果賜的若還是“朱”姓,這於禮於法都是不合的。

    太監向來都是歷朝歷代的所極度鄙夷的一個階級,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就說過:“太監不過是司晨昏、給使令、供灑掃的粗使下人”,清朝康熙皇帝也曾說:“太監最為下賤,蟲蟻一般之人”。與此同時,不但皇帝鄙夷太監,連士大夫們也瞧不起太監,南朝大臣范曄就說太監是“敗國蠹政之事,不可殫書”。由此可知,太監在哪個朝代都是讓人唾棄的存在。

    如此,試問地位就是如此低下的太監,即使朱棣再寵信鄭和,也不會寵信到把國姓賜給他,如果這樣做,就等於是自己給朱家皇族抹黑,是自己讓皇家的臉面威嚴掃地。堂堂國姓,居然會被賜給一個太監,試問天下人會怎麼想?這隻會是讓人覺得朱棣太胡鬧,讓這國姓蒙羞,讓天下人所恥笑。

    因此,鄭和這麼一位太監能被皇帝賜姓已是天大恩寵,至於賜“朱”姓卻是不可能的事情。

    那很多人都不明白,為何鄭和這麼一位地位卑賤的太監,會得到朱棣如此的後厚待呢?

    原因很簡單,因為鄭和的忠誠。《明史.鄭和傳》載:“初事燕王於籓邸,從起兵有功”,鄭和自朱棣還是燕王的時候就跟隨著他,可謂是忠心耿耿,而後在靖難之役時更是戰果卓著,無論朱棣境遇如何,鄭和都是忠心耿耿的跟隨著。因此,正是鄭和的忠誠,朱棣在繼位的第二年,為了獎賞他的忠誠,朱棣遂就在永樂二年御筆賜姓他為“鄭”姓。

    當然,至於鄭和到底在靖難之役立了什麼功,史書中並未詳加說明,但卻是可以在隻言片語中窺知一二。比如在鄭村壩大戰中,25歲的鄭和在與李景隆的對戰中,是“出入戰陣,多建奇功”,從中可窺知鄭和的軍事能力是很不錯的,憑藉著這個能力,在靖難之役,他屢立奇功是肯定有的。因此,憑藉著這等戰功,他被朱棣賜姓也是應該的。

    畢竟鄭和是太監,即使他立的功勞再大,他也做不了大官,更封不了侯,因此朱棣能給鄭和賞賜說實話真的不多,而賜姓無疑是朱棣能給鄭和最優厚,也是最可以示恩寵的賞賜啦。

    至於鄭和為何被賜“鄭”,而不是其他的姓呢?這個問題現如今是有諸多猜測。有學者認為是與1399年的鄭村壩之戰中有關,這場戰爭對於朱棣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一戰,朱棣以8萬人馬對抗建文帝50萬大軍,並最終取得勝利,而朱棣之所以能夠獲勝,正是依靠著鄭和等這些視死如生的忠心耿耿的將士的拼命,由此才有了朱棣的勝利,才有了朱棣軍在戰場上爭得了一點主動,擺脫了完全被動挨打的處境,如此為了以示對功勞頗大的鄭和的恩寵,遂將“鄭村壩”的鄭字賜予鄭和。

    也有學者認為鄭和會被賜鄭,是因為有回回曆官鄭阿黑之取“鄭”為漢姓這個先例,而有學者認為鄭和是回族人,因此也被賜鄭。再有學者認為鄭和賜姓“鄭”與鄭村壩戰役無關,亦無特別的含義。當然,鄭和為何會被賜姓鄭,現如今還是一個未解秘密,真正原因還有待後人的解開。

  • 6 # 有風物語

    因為史無前例的七下西洋,鄭和這個名字幾乎是家喻戶曉,不過關於鄭和的生平,除了他大航海的壯舉外,都知之甚少。

    鄭和的名字是朱棣賜予的,原本他叫馬三保,“三寶太監”應是三保的誤傳。而關於他的姓,馬,他的家族擁有這個姓最多也不過百餘年。因為鄭和的先祖並非漢人,是蒙元時期的從西域遷到中原的。

    皇帝賜姓名已經有幾千年歷史了,無非就是為了褒獎籠絡臣子們,秦漢之後,賜天子之姓則為最大恩典,比如明朝的鄭成功,他被稱為“國姓爺”就是因為被賜姓為朱。明成祖朱棣賜姓名與非漢人的鄭和,自然是一為褒獎他的功勞,二則是有籠絡同化之意。早在他爹朱元璋時期,對於實力較強的蒙元餘孽,不僅封官進爵同時還賜予姓名,將其作為一種穩定統治的民族政策。

    鄭和下西洋的畫卷蒙元官吏之後入宮 後因戰功被賜姓為鄭和

    按照《辭海》的說法,鄭和(1371一1435)明宦官、Nautilus。本姓馬,小字三保。回族,雲南昆陽(今晉寧)人。

    透過其它的史料得知,鄭和的祖上也是當官的,他的六世祖在元太祖忽必烈時從西域來華,因功為雲南諸路行中書省平章政事。

    至於此家族何時開始以馬為姓,有一種說法是,西域人原本無姓,入鄉隨俗,鄭和的五世祖名為馬速忽,自此後人以馬為姓。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元朝時的西域人也就是色目人無須漢姓,直到明朝禁止“胡名、胡姓、胡語”之後,留在中華之地的西域人就開始改用漢姓,所以鄭和家族姓馬應該是從他父親那輩開始,鄭和的父親名為馬哈只。

    1381年,就是在元朝被逐到塞北後的十三年,因為雲南的蒙古王爺梁王拒絕投降,於是朱元璋起三十萬大軍,以潁川侯傅友德為徵南將軍,永昌侯藍玉為左副將軍,西平侯沐英為右副將軍南征雲南。

    還是孩童的鄭和應該就是在這個時候被明軍所得,1384年傅友德回師時將鄭和一併帶回了南京,併入宮成了小太監,後來又被朱元璋分給了燕王朱棣。

    江蘇太倉的鄭和雕像

    馬三保也就是鄭和是在朱棣的北平成長起來的,尤其是“靖難之役”,朱棣當了皇帝,而鄭和也改變了人生。

    《明史·鄭和傳》:“初事燕王於籓邸,從起兵有功。”朱國禎《皇明大政記》卷記載鄭和,“從燕王起兵靖難,出人戰陣,累建奇功。”

    於是在鄭和父親《馬哈只墓誌銘》有所記載的是,“事今天子,賜姓鄭,為內官監太監。”也就是朱棣賜了鄭姓。

    天子賜姓一事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

    鄭和得賜姓應該是在朱棣登基之後,因為“天子賜姓賜氏”“姓非天子不可以賜”,“姓氏之權出於上。”賜姓屬於天子的特權。

    按照史料記載,早在先秦父系氏族時期,就有了賜姓,獲得賜姓的都是部落首領一流。

    如果要追溯天子賜姓能追溯到五千年去,最早被賜姓的是炎帝與黃帝。

    《續文獻通考》卷二七《氏族考》載“炎帝姓姜,太皞所賜也;黃帝姓姬,炎帝所賜也。”

    而最開始的天子賜姓,都是以被賜之人所生活之地為姓,

    “居於姚墟者賜以姚,居於嬴濱者賜以嬴。姬之得賜姬水故也,姜之得賜於姜水故也。故曰因生以賜姓。” ——《續文獻通考》卷二七《氏族考》

    秦漢之後,已經是家天下,所以最高榮譽就是賜予與帝王等同的國姓,最早這麼做的是劉邦。

    比如救他一命的項伯,最後被劉邦賜姓為“劉”。

    “高祖封項伯等四人為列侯,賜姓劉氏。”

    明朝也是一樣,朱元璋先後將他的義子都賜姓為朱。

    “太祖義子數人如李曹國、文忠沐、西平英,都督何文輝、徐司馬及元帥文剛、文遜等,皆賜國姓”《氏族考· 改易姓氏》

    更有甚者是正德皇帝,他曾經一口氣賜了一百二十七個義子朱姓。

    鄭成功本名鄭森,最後姓名都賜了,是為朱成功。

    當然除了國姓之外,皇帝也會賜予臣下其他姓氏,這同樣也是一種榮耀。而賜姓的原因多是以軍功賜姓最為典型。

    所以本名馬三保的鄭和,可以認為是以軍功得賜姓。

    為了紀念鄭和下西洋發行的郵票好幾個太監都因為靖難之役有功而得賜姓名

    鄭和在靖難之役中的表現,史料並無確切記載,但肯定不是冒領軍功之類的,

    靖難初不獨名將甚多,而內臣兼智勇者,亦往往有之……鄭和即三保,李謙即保兒,並雲南人,皆內臣從燕王起兵靖難,出入戰陣,多建奇功,後皆為各監太監,出或鎮邊藩焉。

    朱國禎在他的《皇明大政記》裡充分肯定了鄭和的功勞,並認為他雖然是太監,卻智勇兼備。

    至於為何賜姓鄭,《鄭和家譜首序》中說:“後有功於鄭州, 因賜姓鄭。”不過靖難之役根本沒有鄭州什麼事,所以這個觀點應該是錯誤的。

    多數研究者認為,鄭和獲姓鄭是源於北平城外的鄭村壩之戰

    因為鄭村壩作戰有功而賜姓?

    當時朱棣出征大寧,也就是去向寧王借兵,而建文帝大將李景隆趁機率軍十萬圍攻北平。當時整個北平危在旦夕,就連婦女都登城作戰。幸虧朱棣率軍迴轉,內外夾擊打破建文帝軍。

    戰於鄭村壩,連破其七營,遂逼景隆。燕將張玉等列陣而進,乘勝抵城下。城中兵亦鼓譟而去,內外夾攻,景隆師潰,宵遁。——《明通鑑》

    所以不少研究者認為鄭和在這一戰役中有出色表現,所以被朱棣賜姓為“鄭”。

    但事實是否如此,因史料沒有確切記載,只能是猜測。而且因為戰功而被賜姓的內臣也就是太監並不只是鄭和一位,但是都不是“鄭”。

    鄭和初名三保,雲南人,與西番人孟驥初名添兒,滇人李謙初名保兒,胡人雲祥初名猛哥,田嘉禾初名哈喇帖木兒,而狗兒者為王彥,燕王時,皆以閹從起兵有功,後皆賜姓名。——明末査繼佐《罪惟錄》

    從這段話還能看出一點,就是明初太監不拘一格任用外族,除了鄭和與應該是漢人的王謙從雲南來外,還有西番人孟驥,也就是位於橫斷山的羌人,而云祥和田嘉禾都是蒙古人,王彥則是女真人。

    在明朝,給少數民族賜姓也是一種民族政策,所以朱棣賜姓給這些內臣也還是有一定籠絡同化的政治因素在其中的。

    元明時期的賜姓與民族分化同化政策

    中原王朝賜姓給四方少數民族古來有之,尤其是盛世大唐之時,“凡蕃人之來歸者,賜以漢姓。”對於勢力較大者,則會賜予國姓“李”。突厥、靺鞨、契丹、奚、沙陀、南詔、回鶻等眾多族屬的少數民族首領都獲得過此殊榮。

    同樣,少數民族政權也有賜姓這種手段,而相較於唐朝的恩賞,更傾向於民族同化,比如金朝,甚至透過量化軍功來賜姓,“金制, 賜國姓者凡以千人敗敵三千者,賜及緦麻以上,敗兩千人以上者,賜及大功以上,敗千人以上,賜及其身。”

    曾有金國漢人將軍被賜予了其他女真大姓,結果這位將軍直接跟皇上說,要賜就賜國姓,於是金帝賜其“完顏”。

    蒙古人往往只使用名字,部落名為姓不與名字連起來使用,所以在成吉思汗時開始,就賜給漢人名字,重要的漢人降臣往往的漢姓加蒙古名,比如張兀速赤、劉塔塔兒臺等,有了蒙古名的漢人自然地位就有所提高。

    元朝統一之後,為了籠絡民族地位低下的漢族官員,仍是賜以蒙古名,藉以分化一部分漢人。而且不只是賜名,也開始賜姓,就是賜予國家重臣蒙古國姓。

    只不過元朝末期,元朝統治者為了嚴格區分民族等級,也就是強調蒙古人的特權,很少再有賜名的做法。而這種民族壓迫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元朝的漢人官吏開始離心離德。

    大明朝崛起之後,提出“自古貴華夏,賤夷狄。”所以在最初的階段,“禁蒙古、色目人更易姓氏”,也就是保持漢族的純粹。

    但隨著元朝被逐出塞外,有大量的蒙古軍隊和蒙古人口為中原所獲,甚至為朱明征戰,朱元璋的民族政策也發生了改變。開始給蒙古人、色目人賜名和姓,實施了民族同化政策。

    朱棣奪取皇位之後一樣推行賜姓政策,“上謂兵部尚書曰,各衛韃靼人,多同名,無姓, 以別之並宜賜姓,於是兵部請如洪武中故事,編置勘合賜姓名,從之。”

    不過對於國姓,朱明只賜給漢人,蒙古等民族所賜姓都是五花八門,蒙古貴族也先土幹被賜姓為金;蒙古貴族脫歡被賜姓為薛;脫脫孛羅被賜姓為和等等。

    鄭和公園的雕像與寶船

    而隨著蒙元遺民被打散與漢人混居,蒙古人、色目人等也逐漸改用漢姓,而且《大明律》規定了“不許本類自相嫁娶”,也使得這些蒙元遺民逐漸漢化。

    在明朝禁止“胡名、胡姓、胡語”之後,鄭和的西域親戚們也是色目人等紛紛改名換姓,所以才有了鄭和本名馬三保。而鄭和的父親屬於改名換姓不徹底的,馬哈只,姓是馬,名字還是西域人的名字。

    而鄭和原名的三保,就有解釋認為同樣是一種音譯,直到明成祖朱棣賜名後,鄭和才真正融入了大明體系,這種有意識的民族認同之下,朱棣也才放心讓他帶領浩大船隊數度下西洋。

    參考資料 《元史》、《明史》、《續文獻通考》

  • 7 # 電視劇裡看歷史

    天子的想法,那真是很難猜透了

    鄭和與大明朝另外一個人物魏忠賢有著很多的相似點,比如二者都是太監,二者權力都很大,二者都深受皇帝的信任,但是鄭和是民族英雄而魏忠賢卻只能遺臭萬年,這件事說明決定人成就的不是地位身份,而是心。

    心靈雞湯放完了,說點實話。鄭和其實也是個貴族,鄭和的父親和祖父是回族人,他們曾不遠萬里前往中東朝聖,因此年幼的鄭和其實心中對遠方已經有利雛形,明朝建立後朱元璋派大將藍玉討伐盤踞雲南的元朝梁王勢力,藍玉回朝時摟草打兔子拿下了鄭和

    鄭和很快遇見了朱棣,這是他一生的機遇

    至於為何朱棣賜姓“鄭”而不是“朱”,史書上是這麼記載的。當年明成祖當了皇帝之後,回想自己的大半生戎馬生涯,尤其是靖難之役起之後,在鄭村壩這個當地,也便是今天北京大興打了一場仗很激烈。在這場戰役中,三寶宦官馬三寶體現得十分英勇,所以明成祖一高興,就說為了紀念這場戰役,我給你改個姓,讓你姓鄭,以後你就叫鄭和。鄭和的名字就此流傳下去了

  • 8 # 覃仕勇說史

    答:為什麼賜鄭和姓“鄭”而不賜他姓“朱”呢?

    估計提問問題的這位網友在帝王賜姓這個問題的認識上有兩個誤區。

    一、認為得帝王賜姓都是好事。

    二、認為帝王賜姓必賜國姓。

    沒有錯,帝王有時為了向您示好,會給您賜姓,以示嘉獎。

    早在先秦時期的賜姓,還帶有封建的性質。

    也就是說,當時的國君某地封賜給誰,誰也就因此以該地地名為姓。

    比如屈原,本姓熊,祖上是楚武王熊通的兒子,因被封在屈邑,從而改姓了屈。

    秦漢代之後,賜姓不再具有封賞領地的含義,在獎賞的時候,只是代表著一種精神上的褒獎。

    比如漢高祖劉邦為表彰婁敬、項伯的功績,就賜婁、項二人姓劉。

    另外,劉邦將一位宗室女嫁給冒頓單于,也賜冒頓單于以劉氏為姓。這支劉姓後人中出了滅亡了西晉劉淵、劉聰的父子。

    漢高祖劉邦時代賜姓的規模很小,所賜都是漢朝國姓“劉”姓。

    賜姓規模最大的是西魏和北周時期。

    而且,這個時期,賜的不盡是國姓。

    舉幾個例子。

    比如位列北周八柱國之一的李弼,被賜姓為“拓跋”。

    又比如身為東漢司徒王允後代的王軌,被賜姓為“烏丸”。

    再比如隋文帝楊堅的父親楊忠,被賜姓為“普六茹”。

    還有,唐高祖李淵的爺爺李虎,被賜姓為“大野”。

    ……

    當然,也有被賜姓為北周國姓“宇文”的,如李和、劉雄、柳慶、趙昶、王悅、劉志、韓雄、叱羅協、韋填、韋孝寬、薛善、令狐整、李彥、李昶、申徽、柳敏、張軌、寮允、崔猷、薛端、李昊氏、鄭孝穆、崔謙、崔說、王傑、唐瑾等等。

    從這一點上說,鄭和被朱棣賜姓“鄭”而不賜姓“朱”,很正常。

    但是,無須置疑,賜他姓遠不如賜國姓尊崇。

    有明一代,延平郡王鄭成功被賜姓為“朱”,就遠比鄭和尊崇。

    這裡插一句,實際上,“鄭成功”這個名字,鄭成功有生之年從來沒有用過。

    在得賜姓前,他的名字為:鄭森。

    在得賜姓後,他的名字為:朱成功。

    鄭成功在後半生,一直以自己姓“朱”為榮,他所留下的花押印章,就大書特書“朱成功”三字。

    話說回來,帝王喜歡某個人,會給這個人賜姓。但帝王痛恨某個人,也會給這個人賜姓。

    比如東漢延熹初年,外戚梁冀獨覽朝政,驕奢淫逸。漢桓帝突然崛起,將之誅殺,並將其家族貶為“薄”氏。

    又比如說,南朝時齊巴東郡王蕭子響永明七年叛亂失敗,南齊帝蕭賾賜他姓“蛸”。

    再比如說,李唐宗室琅琊王李衝、越王李貞等起兵反對武則天,事敗後,被武則天賜姓“虺”。

    ……

    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除了帝王喜歡、或帝王恨,被賜氏的,還有一種情況,即帝王心血來潮時,也會莫名其妙地賜姓。

    比如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的曾祖父拓跋鬱律有兩個兒子:大兒子沙莫雄,為南部大人,號拓跋氏;小兒子什翼健 即拓跋珪的祖父。拓跋珪建立北魏稱帝后,因沙莫雄的兒子拓跋嵩是拓跋耶律的長孫,就賜他姓長孫,稱長孫嵩。

    這個長孫嵩有一個非常牛叉的後代——隋朝名將長孫晟。

    長孫晟有一雙兒女比他自己還要出名:兒子長孫無忌,為唐朝開國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首。女兒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妻子長孫皇后。

  • 9 # 史曉生

    暫且不講鄭和下西洋的功績和意義,單講為何朱棣賜姓為“鄭”,而不賜他本家的姓“朱”呢?

    我們都知道,朱元璋在打天下的時候,收過很多義子,這其中有很多被賜姓朱,但是後來,基本都被朱元璋收回了賜姓,在古代,天子的姓氏,在當時是最高貴的,能讓皇帝賜姓,就是一種無上的榮譽,除非你有天大的功勞才可以,所以後來朱元璋對他的義子們收回了賜姓。其次,鄭和是在朱棣登基當上皇帝后賜姓的,為什麼不賜姓“朱”,一個根本的原因在於,鄭和本是一個太監,古語有云: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在這種觀念濃厚的封建社會,被閹割過,本身就是一種低人一等的事情,普通人還不願意家裡有個太監。所以從皇室的尊嚴和禮法上來說,朱棣自然無法將“朱”姓賜給他,因為把國姓賜給一個太監,會有損皇家顏面,即便是朱棣同意,不要說在朝廷上通不過,就是大臣們也不會同意。

    於是,朱棣就採取了這個折中的辦法。賜姓馬三保為“鄭”,也算是表彰了他的功勞。另一方面,也是取“和朕同姓”之意,給他取名“鄭和”。由此,馬三保正式更名為鄭和。又比如鄭成功,則是本身就姓鄭,本名叫做鄭福松,後被南明隆武帝賜姓“朱”,更名為朱成功,但他怕有負皇恩,一直在公開場合自稱鄭成功,所以將士們和老百姓都尊稱他為“國姓爺”。

    鄭和之後,再無鄭和

    明洪武十四年(1381),傅友德、藍玉奉命遠征雲南,平定叛亂,明軍勢如破竹,僅用半年光景,便平定了雲南全境,戰後,很多當地兒童成了戰俘,成人戰俘也就是拉去做苦力,而對於兒童戰俘,有一個極為殘忍的慣例-閹割。這其中,就有一個是少年,叫做馬三寶。閹割,對於一個十一歲的孩子來說,確實最大的殘忍。但是這個被閹割的少年沒時間傷感,便跟隨明軍征戰四方,血流成河、屍橫遍野的戰場,刀劍長槍等代替了木馬和玩偶。在戰場上,沒人當他是孩子,唯一的願望,就是活下去。

    終於,在經過多年死裡逃生的生活後,他遇到了一生的貴人,這個人就是朱棣!

    這個時候的朱棣,還是燕王殿下,他一眼就看中了這個少年,挑選他成為自己的貼身侍衛,在之後的靖難之役中,他隨著朱棣出生入死,並在鄭村壩之戰中,主動向朱棣獻計,連破李景隆七營,大破南軍,立下了汗馬功勞。

    永樂元年,朱棣登基,論功行賞,封他為內宮統領太監,並在第二年,賜姓“鄭”,單名和。

    朱棣成功登基後,在其優秀的統治之下,經過長時間戰亂的中華大地,已經恢復,人民安居樂業,國家錢糧充足,真正成了太平盛世,這個時候,還做點什麼了,那麼威服四海的時候自然而然就到來了!

    選擇鄭和出海遠航,有兩層目的,首先就是尋找在靖難中不知所終的建文帝,這確實是一個鬧心的事,為了朱棣的統治,必須找到他。其次就是威服四海、胸懷遠人的使命。但凡強盛的時代,必定會有這樣的舉動,這大概是中國的老傳統了,如漢朝時絲綢之路等。當國泰民安,強盛於東方的中國散發的耀眼光芒自然無法掩蓋,受萬國景仰,這大概是歷來有成就的皇帝最大的夢想吧。

    永樂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年7月11日),鄭和在福建五虎門起航,開始了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遠航征程,一段載入史冊的歷程,就此開始。
  • 10 # 江雨燕

    都別搶,我來答。

    明朝的國姓是朱,為何卻給原名馬三寶的鄭和賜了一個“鄭”姓呢?

    現在主流的說法是因為鄭和在靖難之役中幫助燕王朱棣有功,所以被賜為“鄭”姓,也就是鄭村壩之戰,這一仗朱棣以少勝多。

    以8萬兵馬擊敗了李景隆率領的50萬大軍,當然這種以少勝多的戰役一般都是區域性勝利,並不是說50萬軍隊一仗就被朱棣的8萬人報銷了。

    這一仗是朱棣第一次取得的大規模勝利,對朱棣來說十分重要,扭轉了之前被朝廷壓著打的被動局勢,倘若說這一仗朱棣失敗了的話,估計也就沒有後來的勝利了。

    鄭和極有可能是在這一次的戰役中為朱棣做出了貢獻,為了紀念這一次的勝利,所以給他賜了一個鄭姓,而不是國姓。

    《明史》中並沒有提及他被賜姓的事情,這些都是史學家推測的結果。

    其實不賜國姓這種現象在古代是很常見的,有可能是因為鄭和的功勞還沒有達到朱棣要賜他國姓的地步,譬如像鄭成功被賜國姓,是因為當時南明小朝廷已經岌岌可危了。

    那時候剛剛建立起來的弘光政權已經被滅亡,史可法等人也殉國。之後就是隆武政權,這時候隆武政權主要依靠的是誰呢?

    就是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所以當鄭芝龍把鄭成功引薦給隆武帝的時候,為了表示對鄭家的拉攏和器重,原本是想讓鄭成功當個駙馬爺,但是隆武帝沒有女兒,所以就賜了他一個國姓表示籠絡。

    這些都是有客觀原因的。

    而像鄭和雖然也有功勞,但是不大,朱棣也沒有必要賜他一個國姓。所以可能就用鄭村壩之戰的“鄭”字賜給他一個新的姓氏,表示他在這個地方做出的功勞。

    其實這種現象在古代還是很多見的,譬如隋朝楊堅的父親楊忠在西魏朝的時候被賜姓普六茹氏,西魏的國姓是什麼呢?

    就是拓跋氏,北魏的開國皇帝叫拓跋珪,不過到了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的時候,他積極推行漢化政策,拓跋就改為元姓了。

    但西魏皇帝也沒有賜給楊忠國姓,只是賜給他一個鮮卑姓氏普六茹氏,所以以前的時候楊堅的名字叫做普六茹堅,後來楊堅掌權才把姓氏改回來。

    還有一個例子就是李淵家族了,李淵的爺爺李虎是西魏八柱國之一,和宇文泰平起平坐,更比楊忠的地位要高,但是也沒有被賜“元”姓,而是賜了一個大野氏。

    後來西魏滅亡以後,也是改了回來。其實這種賜姓在古代是一種約定俗成的傳統,它分為賜國姓,賜他姓,以及賜惡姓。

    像鄭成功屬於賜國姓,而鄭和、楊忠、李虎這些都屬於賜他姓。

    這種例子是最多的,像秦國的贏姓還是舜帝賜予的,賜他姓有一個不成文的規矩就是一般以這個人的出生地或者功績來賜姓。

    所以鄭和是因為在鄭村壩之戰中幫助了朱棣,所以被賜鄭姓,這種說法的可信度還是很高的。

    此外還有最後一種就是賜惡姓了,一般都是表示對罪臣的懲戒。

    譬如最著名的就是武則天把王皇后和蕭淑妃關起來以後,賜了兩個惡姓給他們,叫莽、梟。

    意思她們就是毒蛇害鳥一樣,表示對她們的羞辱和反感。

  • 11 # 饞貓歷史

    說起鄭和,最著名的事蹟當然是七下西洋這一壯舉。但是這是在鄭和被賜姓鄭之後的事情。鄭和之所以被賜姓鄭,正如題主所說,是因為在靖難之役當中有功。這一點多半是肯定的,否則他也不會無緣無故被賜姓鄭。這對於鄭和來說當然是一種榮耀。

    至於說為什麼沒有賜姓朱,這就涉及到古代賜姓的這一歷史悠久的制度了。賜姓是伴隨著中國階級社會的產生而產生的。賜姓是一種權力的物質表現。它的本質意義是天子對臣民人身的支配。

    早在秦漢時代,隨著皇帝制度的誕生,皇帝的姓氏不僅代表了皇室,還代表了國家的形象。賞賜臣民與皇帝姓相同的姓氏是賜姓的最高榮耀。例如《史記》當中記載:

    高祖封項伯等四人為列侯, 賜姓劉氏。委敬勸高祖都關中… … 賜姓劉氏。這些賜姓的人都是與他們的功勞有關係。

    在明朝的時候,也有被賜國姓的。例如:

    “太祖義子數人如李曹國、文忠沐、西平英, 都督何文輝、徐司馬及元帥文剛、文遜等,皆踢國姓”

    但是並不總是會賜國姓的。根據功勞的大小以及皇帝的好惡,有的時候也會被賜予其他的姓氏。有一些賜姓甚至是侮辱性的。例如:

    三國時,“吳孫皓以孫秀奔魏, 改為厲氏”;

    梁朝武陵王蕭紀謀逆,賜姓饕餮氏;

    隋朝, 楊玄感起兵反隋被梟首, 隋煬帝賜為梟氏;

    最多的是唐朝,包括武則天,如武則天將唐高宗的王皇后和蕭良娣殺了還不算, 改後姓蟒,,良娣姓為梟;

    清代,雍正皇帝改的著名的阿其那、塞斯黑,都是兇姓。

    至於鄭和為什麼被賜姓鄭。現在最流行的一種說法是他在鄭村壩這個地方立功了。所以被賜姓鄭。這就是正史裡的一般說法。

    再說個搞笑的野史吧:當時,鄭和提出下海,朱棣很開心:“朕和你去!”但這事傳到了各位大臣耳中,就有大臣上書勸皇上。永樂一聽,感覺頗有道理,但君無戲言,故賜馬三寶鄭姓,是為“鄭和”。所以啊,這就是“鄭和你去!”(朕和你去)

  • 12 # 逆流的魚L

    鄭和是中國歷史上著名人物,鄭和下西洋更是婦孺皆知,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鄭和並不姓鄭,而且他雖然七下西洋宣揚國威,但是他並不是朝廷官員。

    鄭和本姓馬,至於叫什麼名字並沒有明確記載,至於三寶名字只是後人記錄的下來的他的三寶太監的稱號。

    鄭和是雲南人,他童年很不幸,這一年雲南被明朝收復,而鄭和卻被抓了,從此成為一名宦官。

    按照慣例,鄭和的人生只能在皇宮中孤獨度過,如果運氣好能混個太監之類的官職,要不就是一個普通宦官終老一生。

    幸運的是鄭和被派到了朱棣身邊,由於天資聰穎,辦事果斷,很快成為朱棣的心腹。

    朱棣起兵靖難後,鄭和也參與其中並且立下汗馬功勞。尤其是鄭村壩一戰表現突出。

    朱棣對這一切看在眼裡,按照慣例有功不能不賞,可是賞給鄭和什麼?朱棣想了半天,在當時皇帝將自己的姓,也就是所謂國姓下賜臣下,是對臣子的最高獎勵,後來的鄭成功被隆武帝賜予國姓,因此被稱作國姓爺,他本人更是將其視作最高榮譽。

    按照道理朱棣可以賜國姓給鄭和,可是仔細一想不行,鄭和是個宦官,刑餘之人,身份低賤,他裡再大的功勞也是自己的奴僕,自己怎麼能將國姓賜給他,那麼自己不就是主僕不分了嗎?自己和宦官一個身份了嗎?最後他想起鄭村壩,鄭和實在這立的功勞乾脆賜他姓鄭,以示紀念,從此鄭和正使用了這個名字。

  • 13 # 歷史密探

    關於鄭和下西洋的故事,有很多傳說,也富有傳奇色彩。鄭和原名叫馬三寶,此人十分聰明,自幼進宮當了太監。一開始,馬三寶是跟隨朱元璋的,很受朱元璋喜愛。後來,又跟著燕王朱棣,由於天生聰慧,和朱棣脾氣相投,所以很受賞識。

    馬三寶是色目人,但後來祖上搬遷到了中原。在中國古代,有很多人被賜姓。比如朱有謙曾被朱溫賜姓朱,又被晉王賜姓李,這都是國姓。而鄭和被賜姓鄭,是因為當時的鄭是明朝一個很大的家族。

    那麼既然朱棣和鄭和關係這麼好,為何不乾脆姓李呢?因為,明朝不允許太監被賜國姓,所以鄭和就被賜予一個大氏族的姓。有人說鄭和下西洋是為了尋找失蹤的朱允炆,這都不得而知。

    還有一種說法,就是當時朱棣一聽鄭和要下西洋,所以一高興就說:“朕和你去!”但是又一想。自己公務繁忙,哪有機會出國旅遊。於是,忙又說,朕賜你姓鄭,名和,你去吧,原來是這麼個“鄭和你去!”

  • 14 # 大東北的小豆包

    鄭和下西洋的壯舉,是我們華人驕傲,也是在世界航海史具有重要地位。鄭和本名馬三寶,後來因功被明成祖朱棣賜姓為鄭,改名為鄭和。

    那麼為什麼沒有被賜姓為國姓“朱”呢?

    其實答案也許就是這麼直接和冰冷,那就是他並沒有被賜國姓的資格。

    馬三寶本來是雲南回族人,元朝末年,雲南地區歸屬元朝的梁王匝剌瓦爾密管轄,即使在元順帝北逃草原之後,他依然盤踞在雲南地區。

    早在蒙古滅宋時,為了完成對南宋的大包圍,忽必烈率軍突襲大理國,滅亡大理後,佔據雲南地區,當時蒙古軍中除了蒙古人外,還有被蒙古早期征服的中亞穆斯林即色目人,這些人由於較早的臣服於蒙古人,所有在蒙古軍中他們地位較高,僅次於蒙古人,要遠高於後來的漢人、南人即其他民族。他們和蒙古人一起成為了雲南地區的統治階層。

    明朝建立以後,朱元璋派遣傅友德、沐英等人討伐雲南的蒙古人殘餘勢力,最後梁王匝剌瓦爾密自殺,蒙古人在雲南的勢力被掃清,同時被掃除的還有長期依附蒙古人的色目人以及他們的後代,為了逃避明朝的懲罰,這些色目人及他們的後代或是主動或是被動的將他們的原來多音節的伊斯蘭姓氏,都去一串位元組中的首位元組簡化為漢姓,比如馬姓。

    所以本來就是色目人後代的馬三寶的姓氏應該就是這樣來的,而明軍攻破雲南後,將大批俘虜的中幼童和婦女作為戰利品押赴南京,女性充當女婢,男性則被閹割後進入皇宮和王府,這也是失敗者們必須要經歷的遭遇。於是這樣的出身和路徑,馬三寶進入到燕王府成為朱棣的太監隨從。

    明軍進攻雲南

    朱棣的靖難之役,馬三寶表現顯眼,戰功卓著,深得朱棣信任,為了表彰他,正式賜漢姓為鄭,但是這已經對於馬三Bora說是莫大的殊榮,透過正式的賜漢姓,表明他已經徹底擺脫了色目人俘虜的奴隸身份,真正成為朱棣的臣子。但是同樣是因為異族、俘虜、奴隸、太監的特殊身份,即使他有再多的戰功也不可能賜其國姓。

    鄭和賜姓後名正言順的成為朱棣的臣子,擺脫了卑微的身份

    在明朝被賜姓為朱貌似只有沐英和鄭成功,前者本來就是朱元璋的義子,後者則是功勞太大,而且朱明皇族最重要的倚重者。

  • 15 # 夜狼文史工作室

     關於明朝皇帝給大臣賜姓,最為膾炙人口的應該是鄭成功曾被賜國姓朱,因此人稱國姓爺一事。

      其實,明朝大Nautilus鄭和的姓氏也來自皇帝賜姓。

      鄭和出身元朝的回族官僚家庭,他原本的姓氏就是回族中最常見的馬,名字叫三保。馬三保公元1371年生於雲南,那時,雲南還沒有歸入明朝治下。

      馬三保十歲那年,明朝發動了奪取雲南的戰役。小三保在戰亂中和家人失散,並被擄到了明軍營中,更糟的是,他被閹割成了小太監。馬三保後來被分到皇子燕王朱棣身邊,朱棣見他聰明伶俐,身強力壯,就安排他做了自己的親身侍衛,馬三保的命運從此刻起進入了上行線。

      靖難之役爆發後,馬三保一直跟隨燕王南征北戰,參加了一場又一場的激烈戰鬥。在北京附近的鄭村店(位於今北京市大興區境內),燕王和建文帝的軍隊交戰時遇到了險情,馬三保的機智勇敢最終扭轉戰局,使得燕王轉危為安,大勝敵軍。

       馬三保在鄭村店一役中的表現給燕王朱棣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朱棣奪位成功後論功行賞時,特意把“鄭”字賜給馬三保為姓,同時將“和”字賜予他為名,於是,馬三保就成了我們所熟知的鄭和。

  • 16 # 大意覺迷

    關於鄭和名字的問題,我們來看一組資料,重新梳理一下:

    《大明太宗文皇帝實錄》卷之十四:“(洪武三十五年十一月)癸卯,遣太監鄭和祭乳母馮氏。”洪武三十五年實際上就是建文四年,由於明成祖不承認建文帝的合法性,所以將建文帝在位期間全部改為洪武紀年,十一月癸卯是十一月二十四日。這一條史料證明,鄭和這個名字早在明成祖正式登基改元永樂之前就已經叫這個名字了。

    《鄭和家譜》說:“公和始事於永樂二年正月初一,御書鄭字,賜以為姓,乃名鄭和,選為內官監太監。”

    北京民族文化宮找出的《鄭氏家譜首序》抄本中說:“後數(有)功於鄭州,因賜姓鄭,改名為和。”

    《鄭和家譜》中將鄭和賜姓放在永樂二年正月初一,與《實錄》不合。《鄭氏家譜首序》說鄭和有功於鄭州才被賜姓,也無憑據。

    回族學者李士厚注意到“鄭州”這個說法沒啥根據,於是做了“考證式的修訂”將“鄭州”修改為“鄭村壩”,因為在建文元年十一月,建文帝與明成祖的軍隊在鄭村壩幹了一仗,於是把賜姓的由頭改為鄭村壩戰役,看上去就顯得更“合理”了。

    由上面梳理可知,鄭和早在建文四年就已經叫這個名字了,是否賜姓並無權威資料,晚出家譜錯誤頻出,雖有專家調和,依然不足為據。“鄭”到底是鄭和本姓還是賜姓,亦未可知。

  • 17 # 小劉解讀

    鄭和,本姓馬,叫馬三保。因為是明成祖朱棣的侍從太監所以又稱他為三保太監。

    馬三保是回族人,穆斯林教徒。後人叫他鄭和而不是馬和的原因是在靖難之役中,鄭家壩一戰朱棣以少勝多打敗朱允炆派遣的李景隆大軍。而三保太監表現英勇,深得明成祖朱棣喜歡。後來朱棣論功行賞,回憶起這段往事,龍顏大悅,隨手寫下一個大大的“鄭”字,賜給三保太監為姓。在封建社會由皇帝賜姓可是無上的榮耀,屬於國姓,所以從此以後三保太監就以鄭為姓。

    這時問題就來了,明朝天下的國姓是朱,為什麼不賜鄭和朱姓呢?小編分析有一下幾種可能:第一,三保太監是回人,賜漢姓顯貴。因為元朝的統治時期,漢族人等級最低,同時對漢族人的治理最為嚴苛。朱元璋的抗元紅巾軍當時的起義口號就是“驅逐韃虜”,所以在明朝時期,漢人對於外族人是有仇視心理的,賜漢姓就屬於最高榮譽了。

    第二,三保太監只是個太監。朱棣也算是個雄才大略的帝王,肯定不會給一個太監賜為朱姓,顯得國姓太掉價了。況且,三保太監受封時的功勞也達不到這個標準。和開國之君朱元璋不同,朱元璋二十多個義子是當時的戰爭需要,後來在朱元璋做皇帝以後又恢復了他們的本姓。

    至於後來的明武宗朱厚照一次性給一百二十個義子賜朱姓,人物、時期、性質都各不相同,不可同日而語。

  • 18 # 農民工歪說古今

    關於明成祖朱棣賜鄭和姓“鄭”而不是國姓“朱”這個問題,比較官方的解釋是因為鄭和“靖難”期間在鄭村壩立下了大功,明成祖為褒獎這位忠奴,特地將“鄭”賜給了鄭和為姓。那麼,為什麼沒有像鄭成功那樣被賜國姓“朱”呢?原因很簡單,在明成祖眼中,雖然鄭和立了功,可他終究是自己的家奴,是下人!賜一個下人和自己這位主子同姓,對於明成祖而言,太跌份了!而且,這位家奴還是個宦官。明太祖朱元璋早就立下了規矩:宦官干政,殺無赦!如果給鄭和賜國姓,很容易被人誤讀,對於明成祖樹立自身“太祖正統繼承人”的形象非常不利。

    既然鄭和是因為立功被賜姓的,那麼為什麼明成祖要給他賜姓而不是賜真金白銀呢?賜國姓是一種榮耀,可這“鄭”又不是國姓,意義何在呢?史籍沒有為我們提供答案!個人認為,這或許與明成祖“靖難”之後乾的一件事有關。據現有史料來看,明成祖很可能是庶出,但是明朝官方史料卻一直標榜其為孝慈高皇后馬氏嫡出。為什麼?很簡單,自抬身價,製造正統依據。彼時懿文太子朱標、秦愍王朱樉、晉恭王朱棡這三位明太祖的嫡子都已經作古,明成祖是庶長子,按“嫡長子繼承製”的原則,由他來即位,本也無可厚非。但是,畢竟是庶出,不是那麼光彩。明成祖為了比其他庶出的弟弟們顯得更加尊貴,也為了將自己的地位置於明惠帝朱允炆之上,給自已製造了“嫡子”身份。

    既然明成祖標榜自己是孝慈高皇后馬氏的嫡子,那也自己的媽就是馬氏!鄭和原本姓什麼?馬!一個宦官,和皇帝標榜的親媽同姓,似乎有些說不過去。而且,這個時候明成祖還打算繼續重用鄭和,這個馬姓同樣可能會引起外人的誤讀!於是明成祖一合計,你還是別姓馬了,改個姓吧。因而便有了賜“鄭”姓的那一幕。當然,這僅僅是個人的一些看法,未必就是事實真相。但是,有一點可以確認,以鄭和彼時的宦官身份,無論如何也是沒有資格配姓國姓“朱”的!

    除此之外,鄭和的馬姓很可能也不是他的真姓氏。鄭和家族是元王朝的色目人,很可能來自中亞、甚至西亞地區,原本的姓氏估計類似於現在中東土豪們的那些姓氏。因為久居漢地漢化了,便取了馬姓。因此,姓氏對於鄭和而言,沒有什麼特殊意義,姓馬是個代號,姓鄭也一樣。但是,馬這個姓氏在鄭和家族還是流傳下來了的。鄭和去世後,他的侄子兼過繼嗣子馬恩來繼承了鄭和獲賞賜的錦衣衛世職,既然是過繼,馬恩來自然也就成了鄭恩來,但是馬家其他支屬卻沒有改姓,而且鄭和家族的宅邸也沒有改為鄭府,依然被稱為馬府,現在南京的馬府街就源於此。

  • 19 # 平沙趣說歷史

    簡單來說,朱棣還不想賜鄭和國姓。

    鄭和,原名馬和,小命三寶,父馬哈只,雲南昆陽人。

    馬和應該是在明朝軍隊擊敗元朝殘餘、佔領雲南時被明軍俘虜,此時的馬和還是個小孩,被明軍將領選中送往京師應天府(今南京),被處以宮刑成了宦官,被分配到燕王朱棣府上,並獲得朱棣的信任。

    數十年後,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奪得帝位,馬和也成了內官監太監,賜姓鄭,這段記載出現在鄭和父親馬哈只的墓誌銘上。

    據昆陽《馬哈只墓誌銘》記載:“公字哈只,姓馬氏,世為雲南昆陽州人······子男二人,長文銘,次和;女四人。和自幼有材志,事今天子,賜姓鄭,為內官監太監。”

    也就是說,朱棣稱帝后,給馬和賜姓“鄭”,至於為什麼賜姓“鄭”,一般說法是靖難之役中馬和在一個叫鄭的地方立了大功,這個地方一說河北鄭州(不是現在的河南鄭州),一說在燕京鄭村壩,總之跟“鄭”有關,朱棣因此賜姓。

    賜姓乃是無上榮耀,朱棣給鄭和賜姓,可能鄭和立的功勞非常大,以至於封侯賞賜不足以嘉獎吧。可另一方面,這個功勞又遠遠沒有達到賜國姓的程度。

    在明朝還有一個更出名的賜姓故事,那就是鄭森被隆武帝賜姓“朱”,改名“成功”,此時的南明政權風雨飄搖,需要大力仰仗鄭森的父親鄭芝龍的海盜轉正軍,而隆武帝又還沒有子嗣,所以有此一舉,以拉攏鄭芝龍。

    這種情況朱棣是不可能遇到的,更何況鄭和的身份還是一個宦官,是皇帝的家奴,怎麼能夠賜國姓呢?豈不是有違禮制?

  • 20 # 西府趙王爺

    賞賜,是歷來的帝王拉攏人心的必備手段。看看劉邦當年,跟我混的都封王給地,結果靠著人多勢眾,擊敗了項羽。而李淵當年也是在保證關隴集團利益的情況下,才得以在短時間內建立起唐朝,明成祖朱棣也不例外!

    有功勞就能獲得封賞,宦官也有此等殊榮,這是在靖難之役立功的馬三保能夠得到賜姓的主要原因!

    但是朱棣在對包括鄭和在內的有功之人進行封賞時,並沒有賜國姓的意願,因為國姓不是隨便都能賜的,那意味著你和皇族是一家人,非對國家有大功之人不可得啊。顯然鄭和還沒達到那個標準!

    不過賜姓倒是沒有什麼問題的!

    一來,可以彰顯自己當主子對臣子的恩寵,讓鄭和可以更好地為自己服務,特別是鄭和是回人,賜漢姓那可是莫大的榮耀。二來,也想給外界製造某種想象空間,比如皇帝跟有功之臣之間的關係,對招攬人才是極為有利的。

    也就是說,朱棣將鄭姓賜給了當時的馬三保,其實是很順手的一種聖意,在他的心裡面,這是很普通的一個決定,或者說是一種帝王手段。

    這個鄭姓的來源,是當時跟李景隆的大軍在鄭村壩的戰事,當時的燕王朱棣不管是從哪方面來說,都是顯得相當孤立的,所以在戰事上,他身邊並沒有藩王相助,只能靠自己一個人去闖,比較幸運的是,朱棣當時身邊有一個宦官馬三保,這個馬三保跟他的關係,用現在一些年輕人的說法,那就是鐵哥們,尤其是這個太監對朱棣的情義,那更是沒話說。當朱棣在鄭村壩無法突破出去之際,馬三保獻了一計,後來證明那是聰明的一計。

    朱棣坐上龍椅之時,回想起馬三保的功勞,如果當時沒有突破李景隆這道死關,根本沒有機會反叛成功,更不用說有今天的這番景象了。也正是有這麼一種封賞的念頭,所以就以鄭村壩的鄭字作為這個宦官的新姓,至於那個和字,本來就是他的父母給予的,所以鄭和之名,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啟用的。

    應該說的一點,不管是哪個名字,本質是沒有變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曹操到底喜不喜歡楊修?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