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雪姿9
-
2 # 棋棋成長記
1、父母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不可代替的教育者。0-6歲是孩子品質及良好習慣形成的關鍵時期。兒童生命的最初兩年,是與父母建立牢固情感紐帶的關鍵期,是兒童未來心理成長並與他人建立信任和愛的關係的基礎。所有關於生命知識的50%,是在生命的第一年學習的,生命的第二年,學習25%,這裡的生命知識主要是指愛的能力和情感的發展。
2、如果想要改變孩子的行為,父母應先改變自己。教育孩子就是教育自己的一個過程,孩子的不良行為,往往是從環境或父母那兒直接傳授下來的。樹立榜樣來教育是發展孩子道德行為的最可靠的辦法。
3、培養兒童的靈性品質其重要性遠遠超過智力開發。靈是樹,心智是果;靈是燈,心智是光。人的智力是靈性品質的反射。如果只注重技能的培養(如各種五花八門的早期智力開發興趣班),而忽視兒童的精神品質的培養,只能是本末倒置,孩子長大成人後,他們的人格就會有缺陷,道德發展受到阻礙。
4、合理的管束。管束孩子是告訴他們行為的標準,即什麼樣的事情可以去做,什麼樣的事情不能做。管束要有權威:當孩子可能要犯錯誤,我們不得不進行管束的時候,一定要有權威性。讓孩子知道你是嚴肅的,而且你們提的要求是將伴隨懲罰或獎賞的。合利地限制孩子可以培養孩子的紀律觀念,當然,對孩子的管束必須是負責任的。而且要告訴孩子你提出要求的原因。和孩子的爸爸保持一致性:父母在管束孩子時保持一致,這樣孩子可以建立統一的行為標準。即使對爸爸的管束有異議,也最好在以後孩子不在場時,再與他進行討論。這樣做,也可以樹立起父母雙方的權威性。不要懲罰得太多:不可從生理和心理上虐待孩子,要把孩子管好,上策就是對他好的表現進行獎勵。
5、用積極鼓勵的方法,使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價值觀。父母需要主動地將基本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教給孩子。以便於孩子在社會上成長。當然,在這方面,身教勝於言傳,我們可以做孩子的好榜樣。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圍是很重要的。因此,我們不可以讓孩子去做我們不願意的事,也不可以自己做一套,讓孩子去做另一套。只有我們以身作則,注重孩子價值觀與禮貌的培養,才能教育出品德高尚的下一代。高自我價值觀的人具有三個“能力”:我有能力;我能與周圍的人交往;我能隨時隨地為他人的幸福作出貢獻。相信自己有學習和成長的潛能,發展出勇氣、信仰、自信、信賴生活和他人等等品質。反之,低自我價值觀是一種對自我的消極認識,自責、羞辱、憤怒、憎恨等毀滅性感覺始終伴隨一生。
6、設立明確家規,定期召開家庭會議。孩子需要知道界限在哪裡,哪些是該做的,哪些是不該做的,沒有規則孩子反而沒有安全感。家規不超過5條到6條,應適合於家裡的特定需要,而且必須用肯定句來陳述,將家規貼出來。如果違反家規應明確相應的處罰措施。一旦建立,就應堅決執行,每隔一段時間,應對家規作調整和修補。定期召開家庭會議,使全家一起分享生命發展的過程,發展民主,相互尊重,享受愛的氛圍。
7、在一定範圍內給孩子選擇權。隨著孩子的成長,給他越來越多的自由和控制自己生活的權力是很重要的。必須有意識地要求自己;甚至是剋制自己的那種什麼事都為孩子做的想法,來給孩子一些自由度。給孩子一定的自由,表明我們信任和尊重孩子,孩子也會因此更加尊重我們,愛我們。在一定範圍內給孩子選擇權,透過提供選擇,可以避免緊張氣氛,給孩子提供做決定的實踐機會。如“睡覺時間到了,你是要聽昨天的故事呢,還是想聽一個新的故事?”“你今天是想穿粉紅色的上衣,還是藍色的T恤?(如孩子兩者都不選,父母可問:“是我幫你選,還是你自己選?”)做選擇並讓孩子負責任都是日常的行為,對於發展孩子的自我價值觀是至關重要的。
8、遊戲是兒童的主要活動,兒童透過遊戲學習
兒童透過接觸具體的、模擬的與生活有關的東西學習,需要與同伴、成人和環境互動交流,遊戲使兒童放鬆且發展專注的工作態度。在5歲之前不應過早開始對字母數字等符號的專門練習,這樣會限制孩子的思維,因為幼童的心智還沒成熟,對抽象的概念還無法理解。
9、正面告訴孩子應該做什麼,而不是不該做什麼。傳統型教育者的居高臨下的姿態,總是對孩子說“不準打人,不準在沙發上吃東西”等等,這種負面的口氣只會將注意力引向並集中於負面的行為;而孩子仍然不知道好的行為是什麼,自己應該做什麼。積極的說法是用美德修正孩子的行為,如“你忘記了與人和平相處”或“我們是在餐桌上吃東西的!”
10、每天抽時間跟孩子單獨相處,共同做點雙方都感興趣的事情。每個孩子都需要從父母那裡得到足夠的重視。在每天工作之餘,我們要騰出一些時間參加孩子的遊戲。要為孩子提供各種各樣的經歷,儘可能讓孩子接觸到各類東西。父母作為孩子的傾聽者、支持者、精神的陪伴者,當孩子遇到挫折時,應尊重孩子的感受,以超脫且同情的態度陪伴在孩子的身邊。
-
3 # 平凡的大夢想
我覺得最好的親子狀態是虎媽貓爸。如字面意思,爸爸做一個好人,柔和一些,像哥們一樣;媽媽做一個“惡人”,嚴厲一些,像老師一樣。
趙薇和佟大為主演的電視劇《虎媽貓爸》,曾經也是風靡一時,有時間可以倍速播放看一下。裡面的劇情我已模糊不清,但是這種男女分工搭配教育孩子的事情讓我印象深刻。
有人說,親子關係要像朋友一樣,這曾經也是很火的一句話。但我不這麼認為,父母與孩子,就是有輩分在裡面,有層次在裡面,如果跟孩子以朋友的身份相處,很多嚴肅的事情就沒法處理,比如,學習成績。我覺得親子關係需要“敬畏”二字。我不記得是樊登老師還是李玫瑾老師提到過這個詞語。
如果太過嚴厲,太過敬畏,孩子萬一產生牴觸情緒,逆反心理怎麼辦?
所以說父母是由兩個人組成,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男女搭配幹活不累。男性原本硬漢形象,陽剛一些,如果再讓他扮演“虎爸”,容易讓孩子過度依賴母親,遠離父親。母愛是從孩子出生接觸最多,伴隨最久的一種情感,更多的是生活上的依賴性,更為細膩。所以,這種反調的虎媽貓爸形式,更有利於孩子的教育,親子關係的建立,家庭的和諧。
傳統的父愛如山的狀態在慢慢發生改變。不管是男孩還是女孩,跟爸爸的關係都可以嘻嘻哈哈,打打鬧鬧,去跟爸爸聊聊心事,撒撒嬌。特別是女孩子,不是爸爸的小情人嘛,好好利用這種微妙的情感。
再也不是歌中唱的“生活的煩惱找媽媽聊聊,工作的事情找爸爸談談”……而是,生活的事情爸爸多操心,學習的事情交給媽媽……
0-3歲孩子以媽媽為主,更多的是生活上的照顧,4-12歲孩子則由爸爸帶,優勢格外明顯。不得不承認,一般情況下,女人會更瑣碎一些,男人心更寬一些,更有利於孩子的發展哦。對孩子的性格養成,社交能力,情商培養,效果完全高於媽媽帶孩子。
可憐天下父母心,教育孩子真的是一生的事業,一輩子不可以辭職的工作,任重而道遠。願我們的付出,能換孩子精彩的人生。 -
4 # 家有小鬼娃
自己的孩子,只有自己瞭解,因此根據情況因材施教才能說是正確的,有的孩子天生散漫,再怎麼嚴格要求也沒用,那就隨他散漫,讓他在玩的時候能學到各種技能和知識,有的孩子天生愛學,那就給他提供平臺。當然還是那句話,孩子是家長的影子,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那就先把自己變成啥樣的人。
-
5 # 啟賦兒童測評
這個問題其實是困擾很多家長的問題。其實可以把這個問題分解為三個方面。
第一,親密感
不少家長希望和孩子建立親密的關係,在情感上與子女有連結,能夠像好朋友一樣相處。
第二,影響力
家長希望自己對孩子有影響力。簡單的說就是家長的話孩子能聽進去,能照辦。
第三點,獨立性
很多家長在希望孩子聽話的同時又不希望孩子沒主見,事事依賴家長。希望孩子有獨立的思考能力,有自己的想法。
為了保持與孩子的親密感,不少家長選擇的方式是討好孩子,滿足孩子。這一點在隔代帶孩子中尤其明顯。討好之後,親密感建立了,但是影響力破壞了。有的家長強勢要求孩子聽話,孩子是聽話了,但是獨立性被破壞了。
所以家庭教育的關鍵就是把握以上3點的平衡。怎樣去把握平衡?
-
6 # 噢特慢的媽媽
我覺得慈母不一定“多敗兒”,真正毀掉孩子的,是這3種性格的媽媽!
在中國很多家庭中,家長都有溺愛孩子的問題,尤其是獨生子女這一代,很多孩子都被爸爸媽媽的溺愛寵壞了。
其實華人講究“慈母多敗兒”、“慣子如殺子”,古人早就給我們總結出了教子經驗,可有些家長還是一意孤行,對孩子總是盡最大可能去滿足。
曾經看過這樣一個事件:一位母親非常疼愛自己的兒子,當這個孩子和同學發生暴力衝突時,母親也只是微微教導,告訴孩子不要再有下一次。
可被慣壞的孩子怎麼會聽媽媽的話,還是一如既往的和同學起衝突,終有一天,當法律再也不能保護他的時候,他終於受到了應有的懲罰。
終於,孩子的母親崩潰了,看到兒子如今這樣的下場,自己仍不知悔改,只是埋怨為什麼有人抓我的孩子。
慈母真的“多敗兒”嗎?什麼性格的媽媽更容易毀掉孩子?
事實上,心軟慈祥的媽媽不一定會害了孩子,因為只要大家有是非觀,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然後告訴孩子應該怎麼做,再心軟的母親也能教育出優秀的孩子。怕只怕媽媽什麼都不懂,對孩子太在乎或者太忽視。
哪種性格的媽媽真的會毀掉孩子?
1、控制慾太強的媽媽
性格過於強勢的媽媽,對孩子的成長沒有任何好處。因為這些人從孩子出生就開始控制孩子的一切行為,不允許孩子在自己制定的軌道上有任何偏移,一旦他們有不聽話或者反抗媽媽的行為,這些媽媽就會瞬間爆炸,久而久之,媽媽的行為會讓孩子變得畏首畏尾,有任何想法和意見都不敢表達,孩子最終就會變成膽小怕事的人。
2、以自我為中心的媽媽
有些女性在生產後,也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做了媽媽,自己需要對另一個生命負責。在這類媽媽心中,依然以自我為中心,對孩子不管不顧,不在乎孩子的情緒和健康,甚至還有些人,生孩子後發現全家人的重心都放在了孩子身上,會生出嫉妒孩子的想法,這真的非常可怕。
3、成天圍著孩子轉的媽媽
有些女性自從做了媽媽以後,生活中大部分都是孩子怎麼樣,成天圍著孩子轉,沒有任何自己的空閒時間。看起來,這些媽媽很有責任心,但這樣偏執的對孩子付出,孩子本身會產生一種壓力,如果有一天孩子有傷害媽媽的行為,媽媽很可能瞬間崩潰,到時候毀掉的可能不只是孩子,還可能是整個家庭。
在養育孩子的問題上,各位媽媽要避免成為以上這3種人,這樣對孩子的成長才是最好的,因為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他們也需要空間需要鼓勵,如果只是媽媽一味的幫他們生活,這都是在害他們,所以,每一位母親都要避免成為上述這些性格的人,不然很可能毀掉你們的孩子,影響整個家庭。
-
7 # 愛學習的寶媽老師
這4種方式教育孩子,典型的費力不討好
許多父母常常覺得為孩子幾乎付出了自己的一切。
事實也的確如此:每天起早貪黑接送孩子,任勞任怨為孩子打點生活學習上的一切事務,甚至很多放棄了自己的夢想,疏離了朋友。
做了這麼多,本應看到孩子懂事聽話、關心理解自己。可很多時候卻事與願違:孩子不聽話瞎胡鬧、和家長頂嘴糾纏、甚至拳腳相加……讓人心累又心寒。
為什麼我們做父母的總是費力不討好?
可能是教育方式出了錯。這幾種方式教孩子,大都費力不討好。
太過專制,掌控一切
研究生楊元元自殺的新聞曾轟動一時,這個不幸的女孩短暫的一生都活在母親無微不至的掌控下:
上大學媽媽非要住進宿舍;兩次考上公務員都在媽媽的阻攔下被迫放棄;
考上研究生媽媽還要跟著住進她宿舍。
讓人窒息的“愛”讓她終於不堪重負,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平心而論,中國父母最缺乏的就是界限意識,總覺得孩子是自己的一部分,習慣於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卻意識不到這些行為的破壞性。
比如:給孩子制定小學、初高中、大學、出國的“完美”人生規劃,完全不過問孩子的想法;說什麼是什麼,孩子反抗也沒用,一切都得聽爸媽的。
多少在父母高壓下變得異常叛逆的孩子,從此家中充斥著無盡的爭吵與打鬧;又有多少性格軟弱的孩子屈服於父母,從此任由父母操控自己的人生,到頭來問問他,竟是對父母充滿了怨恨。
這種不重視孩子內心感受和個人幸福的控制,讓愛變了味道。這樣的愛太主觀、太糾纏、太強加,只會費力不討好。
教育從來都不是父母單方面能控制的事。
愛孩子,首先就要尊重他,他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而不是父母的附屬品。在乎孩子的感受,多徵求孩子的意見,尊重孩子的選擇。
凡事互相商量著來,孩子也不是蠻不講理,這種商量的過程讓孩子能感受到自己在家中的地位和父母對自己的關注、重視,也會從心底裡尊重父母,樂意去體會父母的感受、理解他們的苦衷。
在父母單方面打造下,再完美的人生,也比不上孩子思想人格獨立、實現自我塑造。只有在一種互相尊重、理解、體諒的民主性家庭氛圍中長大的孩子,才能贏得真正的成功。
絮絮叨叨,沒有威嚴
“再多吃點”、“毛巾這樣放”、“別走那邊”、“怎麼又看電視”……家長總覺得孩子這做不好、那做不好,生怕出現一絲紕漏。
一個對孩子過於無微不至的家長每天不知道要苦口婆心絮叨多少句,只想著讓孩子避免差錯、糾正壞習慣。可是常常絮叨,時間久了,不但起不到好作用,孩子反而會感到十分厭煩。
而且,父母嘮叨得越多,話的重量越輕,到最後孩子習慣了、麻木了,父母的任何話都聽不進去,於是一個不聽話的孩子就養成了。家長心累,孩子也累,典型的費力不討好。
總跟在身後絮絮叨叨,不如提前就與孩子商量制定好明確的規則,父母與孩子共同遵照執行,讓孩子自己明確行為的邊界,久而久之,規則就會內化成一種習慣。
此外,家長應當從認識上做出改變,給孩子成長的時間和空間,有些無傷大雅的小差錯、小毛病適當通融,不用過度焦慮,一直揪著不放。
不要總覺得孩子長不大,表達對孩子的信任,相信孩子能做好。允許孩子嘗試和犯錯,走路踩進小水坑,打翻了水,也是一種探索的過程。這種試錯、糾錯的過程,對孩子的成長只會有益。
脾氣暴躁,動輒打罵
這樣一類脾氣比較火爆的父母,在孩子犯錯時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一味地吼叫、訓斥、甚至打罵。
其實哪有家長不疼孩子,心裡也捨不得,只是脾氣上來了收不住,傷害就造成了。
可是孩子認知能力有限,這種簡單粗暴的方式不能讓孩子認識到背後隱藏的深沉的“愛”,家長每一次情緒的爆發都會讓孩子充滿恐懼,抵抗,甚至逐漸升級為怨恨。
親子之間的隔閡和誤解就是這麼產生的。
其實孩子犯錯了,關鍵是引導孩子找出問題的解決辦法。
美國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家丹尼爾魏格納曾做過一個實驗:他要求參與者嘗試不要想象一隻黑色的熊,結果人們的思維出現強烈反彈,很快在腦海中出現一隻黑熊的形象。
這就是一種“黑熊效應”,體現了一種心理暗示。
所以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少質問、多引導。
少用“別”、“不準”、“怎麼老是錯?”、“為什麼做不好?”,越是讓孩子別做什麼,他反而越是想要嘗試。
家長多采用明確的指令、指導性的語言,不要只說“不可以”,指出一條路讓孩子走,這樣孩子才能明白自己到底該怎麼做。比如“杯子這樣拿不容易摔”而不是“別把杯子摔了”。
言傳不如身教,教育孩子的同時家長也也要規範自己的行為,做好正確的榜樣。
親子缺乏情感交流
有些父母整日忙忙碌碌,疏於與孩子的情感交流,或者只知道問問“學得怎樣?”,不重視孩子內心世界的變化,就會淡化孩子對父母的依戀。
孩子表現出對父母的冷漠和牴觸,心底裡感受不到父母的愛,就更加學不會感恩,也很難真正把父母的教誨記在心裡。
特別是孩子年齡小的時候,父母的陪伴和關懷才是最重要的,錯過了孩子與父母親密的親子依戀關係形成期,後天再做多少努力,都填補不了孩子心中的空白。
親切的撫摸、擁抱;真誠的注視、微笑;學會傾聽、欣賞孩子,都是與孩子進行情感交流的方式。孩子放學回家,問問他在學校的趣事,孩子受到了批評,留心孩子的情緒,給他安慰和鼓勵。
正是在這些平淡瑣碎的細節中,父母與孩子建立和諧健康的親子依戀關係。而這種情感,是多少物質都補償不了的。
費力不討好的教育方法只會讓父母操了心、孩子卻不領情,落得“兩敗俱傷”的結局。
最好的教育是尊重和陪伴,孩子感受到父母對自己人格的尊重、精神的陪伴,才能深刻認識到父母教育行為的根本目的是出於對自己的愛,從而理解和配合。
只有雙方共同努力,教育才能走向真正的成功。
-
8 # 微笑的退休生活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教育孩子是非常重要的,而父母則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不可替代的教育者。我認為,要想教育好孩子,家長必須瞭解自家孩子、重視孩子、尊重孩子,加強與孩子的溝通交流,我們應該做到:
第一 瞭解自家孩子的性格、興趣、愛好。只有瞭解自家孩子,才能為與孩子良好的溝通交流做好準備,如果孩子犯了錯,不要打罵,要先了解事情的起因,經過,瞭解孩子的想法,詢問孩子的解決辦法,然後根據孩子性格找出癥結,對症下藥,引導教育好孩子。我以前的班有個孩子,每天午睡時間,他都爬進床底,我們怎麼叫他,他都不出來,剛開始我們不知道原因,於是注意觀察他,和他聊天,一起做遊戲,有一次我跟他一起玩,故意說:“我發現一個秘密”,他問:“什麼秘密”,我說:“我發現你每天都爬到床底,是不是裡面有好玩的東西,你自己在那裡玩,不給我”,他急忙說:“沒有啊,我在幫老師撿垃圾”,他說他發現有的小朋友偷偷帶餐紙進睡房玩,丟到床底下,他覺得老師太辛苦了,所以決定幫老師撿垃圾。如果我們一味地喊這個孩子不要鑽床底,一味地批評他,他不會聽的,也沒有效果,但是我們與孩子進行溝通,瞭解了他的做法和想法,再進行引導教育,問題就能解決了。
第二 言傳身教。孩子沒有判斷力,家長的言行舉止對孩子有很大的影響,常言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父母良好的行為習慣對孩子培養良好習慣起到垂範作用,如過馬路,父母喜歡闖紅燈,那麼孩子也會跟著闖紅燈,如果父母遵守交通規則,孩子在父母的潛移默化之下,也會遵守交通規則。
第三 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根據孩子的意願培養孩子興趣愛好,如做手工、閱讀等能開發孩子智力、想象力、仔細觀察的能力,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和獨立能力,鼓勵孩子幫忙做工,如掃地、洗碗等等。
第四 多與孩子溝通交流,多鼓勵孩子。溝通是通往孩子心靈的橋樑,鼓勵是孩子通往自信的橋樑。只有與孩子溝通交流,孩子才會把心裡話告訴你,鼓勵孩子才能讓孩子面對問題時充滿信心。如果一味打壓,會讓孩子在面對問題時,畏手畏腳,漂移不定。
第五 設定底線。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設定底線不是一味地命令和威脅,是在事情發生前讓孩子指導原則,然後按照按照規定去執行,同時父母要尊重孩子,參與孩子溝通行動中,身體力行做出表率,給他時間讓他去消化接收,經過不斷實踐,明白原則的真正意義,在不超過底線的範圍內做好每一件事。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不要做:
一 、居高臨下,全盤否認。事情發生,最忌家長不瞭解事情真相,只根據自己的判斷一味打壓孩子,在家長的打壓下,孩子可能迫於家長的威力而承認錯誤,但是口服心不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引發孩子的逆反心理甚至產生“破罐破摔”的情緒。批評懲罰孩子要全面瞭解情況,掌握孩子不良的思想行為,從實際出發,指出這種行為的危害性,使之感到羞愧和痛楚,進而產生改正錯誤的動力。
二、過度關心、過度誇獎,事事代替。過度誇獎孩子容易使產生驕傲自滿心理,聽慣了父母誇大都讚揚,以後進入社會只聽得進好話而聽不見意見,經不起挫折。過度關心,什麼事都不讓孩子幹,孩子的獨立能力缺乏鍛鍊,獨自面對問題時不知從何做起。慧是我們的一個孩子,在家裡時,父母什麼事都不讓他做,幼兒園小班時,其它孩子吃飯,他定定地坐著,我們喂他,他捂住嘴說我們都飯她吃不得,經常尿褲子了卻一動不動,要大便,驚慌失措地哭喊:“我要爺爺抱我上廁所,我要爺爺上廁所”,動手能力極差,由於家裡包辦,我們不斷地跟家長溝通,指出家長培養孩子的不當之處,經過我們長時間的訓練,到中班了才學會自己吃飯。孩子的學習能力很強,如果不讓他做,習慣養成後就很難糾正了。
三 打罵孩子。打罵孩子是最無效的教育方式,父母的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在這個過程中無論責罵或是體罰,都會給孩子就行巨大的心理壓力,生活w不安與恐懼中,擔心自己會做錯事,長期以往,導致他們注意力不集中,懷疑自己,甚至喪失自信心。
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遇到不熟悉的事情時,父母給予孩子極大的尊重與耐心,教育他們在取得進步時不要驕傲自滿,還應學會堅持,讓孩子成為一個自信耐挫從容不迫的人。
-
9 # 九月
教育,是每個作為父母應盡的責任,家長對孩子教育方式的好壞,可以說決定著孩子未來人生的方向。
那麼家長該如何正確教育孩子,下面的五種方法讓你明白。
1、“當孩子的好朋友”
作為父母愛孩子是我們的天性,一份責任。但在培養孩子中,如果家長總是以高高在上的身份去愛孩子,這樣傳遞給孩子的愛,總會產生一條“縫隙”!
家長在教育過程中應該要與孩子親密無間地交談,而不是做一個高高在上傳達命令的獨裁者。
2、“讓孩子自信”
不管是寶寶剛懂事還是孩子已經大學畢業要步入社會,在各階段中,家長最應該給予孩子的不是經濟上的支援、不是預先幫孩子規劃好人生未來道路的支援,而是給孩子充分的自信和鼓勵!
教育、鼓勵孩子是家長每天都要做的事情。你應該告訴你的孩子:“沒問題!爸爸/媽媽相信你!”你要告訴你的孩子:“哦!寶貝,你這件事做得真好!”
不應該對孩子說:“你就是不行,看看別人家的孩子。”等等這些話來摧毀孩子的自信心地。每位家長都應牢記:孩子的勇氣和自信是被鼓勵出來的,而不是在否認孩子的行為中建立起來的。
3、“陪伴”
孩子不是需要我們的錢,而是需要家長的人本身!蘇霍姆林斯基《給兒子的信》中有這麼一句話:“人需要人!”它的意思是:“一個人在人的環境下才能長成。
孩子出生後,如果他的成長處在一種孤立無援的狀態,那麼他就會孤獨、無助、沒有安全感。家長需要讓孩子清楚自己的存在,需要人對他確認、理解、鼓勵,這樣他才能建立自己獨立的人格!
否則,他會漸漸產生恐懼感、對人生的無助感,也就沒有辦法成長。
4、“確認”
一個行為是對的,還是錯的,孩子是不知道的,家長要告訴孩子哪些是對的,哪些是錯的。這裡不帶有任何表揚和批評,家長要客觀地幫助孩子分清是非。實際上確認是家長幫孩子培養價值觀的一系列過程。所以,家長要明白孩子不會自動地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的,這些都是學來的,是我們家長不斷灌輸的結果。家長要幫孩子分清是非善惡,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5、“教育方式多變通”
在教育過程中很多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方法幾乎的千篇一律,並不會去變通。
童話大王鄭淵潔說過:“真正好的教育應該是用50種方法去教一個孩子,看他最適合哪一種,但是我們往往用一種方法教50個孩子。”
作為家長如何教育孩子,不應該死板般地“照方抓藥”,應該要研究孩子的生活習慣,從中選擇定製一套最適合孩子的教育方法。
未來寶寶的漢字學習不要忽視哦~分享一個幼兒識字APP【貓小帥識字】。很多小寶寶都會對電子產品感興趣,我們剛好可以利用這個來教他識字。這個軟體的課程豐富,還有生動形象的圖畫和聲音,更能激起寶寶對學習漢字的興趣。還能共度親子時光!增進親子感情!
-
10 # 米哈里EDU
靠譜回答在此!
還是挺多人問這個問題,父母拿捏不住到底該如何教養孩子,管的太嚴,孩子反抗,管的太鬆,又擔心放縱孩子,真的不知道這個尺度如何把握。我支個招:
從科學教養的角度來看,家庭教養的方式可以從兩個維度,一個是父母對待孩子所持有的情感態度,就是情感方面,可以分為“接受”和“拒絕”;一個是父母對待孩子的要求和控制程度,可以分為“控制”和“容許”。一個是情感方面,一個是要求方面!
那這就簡單了,這兩個維度,四個方面的不同組合,就幾乎涵蓋了目前父母的教養方式。
1、接受+控制這種英譯過來叫“權威型”,就是父母既用肯定、積極、耐心的態度對待孩子的情緒和行為,同時,又用較高的標準要求孩子,並且幫助孩子努力達到。那麼這樣的孩子,他們的獨立性較強,自尊感和自信心都比較好,而且善於自我控制和解決問題,喜歡跟人交往,對人也比較友好。
2、拒絕+控制這種叫“專制型”,就是父母很好考慮孩子的需求和意願,對他們的態度也比較消極,但是又要求孩子絕對服從,對違反規則的行為很憤怒,會給予嚴厲的懲罰。這樣的孩子上學前容易焦慮和退縮,在同伴交往遇到挫折時,容易產生敵對行為,到青春期後,自我調節能力和適應性都比較差。
3、接受+容許這種是“放縱型”,就是孩子要什麼給什麼,對規則基本視而不見,也很少訓斥孩子,這種孩子很容易不成熟,比較衝動,也容易有攻擊性,沒什麼責任感,合作意識也比較差,很少為他人考慮,比較自我。
4、拒絕+容許也叫“忽視型”,這種父母對孩子缺乏關注,不願意理睬,比較厭煩,孩子能夠感受到的親情關係比較淡漠,親子互動很少。這種孩子有較強的攻擊性,很少為別人著想,對人沒什麼熱情,也不關心別人,青春期時候非常容易出現不良行為。
綜上所述,只有第一種才是最靠譜的教養方式,其實愛和控制本身不衝突,只是一個硬幣的兩面而已,很多時候,我們只是沒搞清楚,把這兩件事混淆在一起了,其實,我們本身就可以無條件的愛孩子,同時,也可以對孩子提出要求,幫助孩子努力做到!
-
11 # 家有二公主
我覺得,凡事都有度,這個度,沒人能告訴你是怎樣的,每個孩子的情況不一樣,需要你自己在教育的過程中去總結。
嚴厲的慈母,不可以嗎?
嚴厲在一些原則性問題,慈是長久性的。
有的孩子需要家長目不轉睛的盯著,有的早已練就打罵不入耳,有的需要鼓勵,有的根本不用管。還是那句話,根據自己孩子的情況,不要說搞不懂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孩子搞不懂,誰還懂,就看你是不是用心去看待你的孩子,把他放在什麼樣的位置上去看待他了。
學習需要鬆弛有度,不要把他的時間安排的滿滿的,固定一些任務,完成了後就讓他任意玩。你要的嚴厲有了,他要的輕鬆也有了。
度的把握,在家長。走在孩子成長之前的是家長的成長。
-
12 # 傾笙90我愛廈門
個人理解,沒有最正確的教育,有的是最適合的方法和不成文的條約,最後就是恰當的結果。
教育的方法可以學習,可以借鑑,可以模仿,可千萬不能照抄。
都說做人的原則做事的準則,那麼教育也應該有個方與則。一定要互相約定條文來相互制約學習。不要太過文化,要用通俗能懂的說法,孩子記得牢。
就說我們家的第一條約是天黑要回家。每次天黑我會叫他們回來,慢慢的,叫了三次,我會去請他們,上來了,每次說幾遍條約蹲馬步,看他逗留時間的長短和對待我叫他時的態度,絕對蹲馬步時間的長短還有念條約的遍數。慢慢的,他們就記在心裡了,能自己衡量標準。就算在想玩,也不敢太久,一叫就乖乖的來了。
這也就反應了得到最恰當的結果,因為是我們這些家長想要的,但不要太理想化,因為畢竟是孩子。我們起到督促作用。
你說的過於嚴厲和破罐破摔都是兩種相對極端的說法。一邊走一邊看,帶孩子就跟過河摸石一樣,永遠不知道下一秒發生什麼。
現在孩子的教育競爭壓力多大啊,不嚴格抓孩子的各方面教育哪行呢?但就怕過激了,引起孩子反感不適。但又退一步說,孩子現在的學習壓力就夠大了,是不是也可以讓孩子學的輕鬆點,別管那麼嚴,但就怕孩子一鬆懈就知道玩。
回覆列表
說到底,這其實就是要看看,教育孩子管的松一點好還是嚴一點好。現在很多家庭,家長在教育孩子這件事情上,已經不單單是教育的問題,都已經上升到親子關係的問題了。所以這個問題還是挺值得關注的。
嚴格來講,在管控孩子上,就像拉一根橡皮筋,不能不拉它,也沒法知道它的彈性如何,但也不能拉太狠,不然容易斷。所以,不論是慈母式教育還是嚴父式教育,都要找到一個正確的度。那麼這個度要怎麼把控和掌握呢?這對大部分的家長來說,還真是個難題。
咱先不論是慈母還是嚴父,像電影《銀河補習班》中,男主馬飛的父親馬皓文(鄧超飾演)對兒子的教育就比較寬鬆、自由。電影中,兒子馬飛是一個大家眼中標準的差生,成績墊底、沉迷武俠小說、處處違禁,甚至因為性格孤僻、舉止叛逆被學校勒令退學。
但是馬飛的父親並沒有給孩子強制安排各種學習計劃,對於孩子一些不合常理的要求,也只是輕描淡寫地說“你自己的事情自己決定”,最終把兒子培養成為了航天員。
在這個過程中,馬飛父親總是能夠讓孩子自己做決定,把主動權交給孩子。這個其實是我們家長們需要借鑑的一個點。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把學習主權還給孩子,那父母也就無需為慈母式、嚴父式教育而糾結了。父母只需要關注孩子的方向正確,保持正確的引導即可。
那如何把學習的主權教給孩子呢?現在也是時候轉變一下教育思維了,要不要嚴格教育孩子那都是以前老生常談的教育方式,松也好,嚴也罷,不同的人在心中有不同的定論。但沒關係,有一點是肯定的,這條路終歸是要孩子自己去走,父母不可能一直帶著往前走,所以在最初教育孩子的時候就培養孩子的主動權也是極好的。
就拿學習這件事來說,孩子在明確了自己的學習需求時候,是很容易作出學習決策,哪裡該學,哪裡不該學。不在已經學會而且不管再練多少都沒有提升空間的事情上浪費時間,集中精力學自己需要解決的問題。這是重點。
現在很多孩子都不知道自己該學哪些,都是被老師、父母牽著走,也沒有對自己學習需求的主動、正確判斷,所以出現了孩子不急父母急的情況。現在要想實現孩子的學習主動權也簡單了,科技發展太快了,大資料已經在教育上應用起來了,就像地圖導航似的,孩子的學習也變得可以追蹤、定位。我們可以讓孩子嘗試一下這種新的學習模式,說不定會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