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北疆同心聊歷史
-
2 # 光能收集者
第一,俾斯麥不是當領袖的料。
第二,有了第一條,他當了或許事情更糟糕。
解釋一下吧。這世界上有些人確實很有本事,很厲害。但是這類人只能當謀士或者輔臣。比如姜子牙厲害吧,沒有遇見周文王前混得怎麼樣?還有兵仙韓信,混得都要餓死了。還有諸葛亮等等。比如隋唐的李密。當年楊廣徵高麗時候,楊素的兒子楊玄感造反。李密輔佐楊玄感,謀略一套一套的,我們後世人看了淨剩下為楊玄感嘆息了。等到後來李密上了瓦崗寨,在翟讓手下又是各種高瞻遠矚。但是,但是等到李密當了老大,就昏招迭出了。
-
3 # 我愛枕上書
如果俾斯麥1850年當上清朝的皇帝,俾斯麥能讓清朝變成強國嗎?
俾斯麥是普魯士王國的宰相,有“鐵血宰相”之稱,在俾斯麥的領導下,普魯士通過於丹麥、奧地利、法國的戰爭最終完成了德意志的統一,在歐洲建立起了一個令歐洲各國側目的強大國家——德意志帝國。
要是俾斯麥來到1850年的中國,並且成為了清王朝的的皇帝,這個是有點不現實的,但他要是成為清朝的宰相,他能夠使中國像普魯士一樣,成為一個強國嗎?
1862年的普魯士和1850年的清朝普魯士(1862)俾斯麥在1862年普魯士的首相,這個時候的普魯士在德意志的眾多邦國中實力是較強的。在這之前,由於受到法國大革命的影響,1806年,在首相卡爾•施泰因的主導下,普魯士也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1809年創辦了柏林大學,同時對軍隊、工業、農業、商業的各領域進行改革,極大的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在1861年威廉一世成為普魯士國王,經濟的發展和威廉一世的雄心都使得統一德國的願望更加迫切,普魯士開始擴軍備戰,為統一德國做好準備。
清朝(1850)1850年的清朝,距離鴉片戰爭已經過去了十年,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正在逐步加深。小農經濟遭到破壞,大量白銀外流。國內的拜上帝教發展迅速,在過一年就是太平天國運動;國外,沙皇俄國加快了對黑龍江的侵略。此時的清朝,正是內憂外患的時候。
俾斯麥領導下的普魯士普魯士能夠統一德國,是離不開俾斯麥正確的領導的。在他上臺後,就開始推行陸軍改革和新兵役制度。很快,普魯士的軍事力量大幅上升。
而且俾斯麥是以“鐵血宰相”而聞名,在他任首相期間做的很多決定直接繞開了普魯士議會,這才有效的實行了“鐵血政策”。
除了首相,俾斯麥還是一位優秀的外交官,在國家之間的交往中,他聯合奧地利攻打丹麥,使普魯士獲得了石勒蘇益格,而後有聯合義大利攻打奧地利,並用領土賄賂法國不參與戰爭。最後又聯合德意志各個邦國發動“普法戰爭”。
俾斯麥在在外交領域合縱連橫,縱橫捭闔。三次王朝戰爭均獲得了勝利,最終威廉一世在法國巴黎的凡爾賽宮登基,成為德意志帝國的皇帝,一個統一的、強大的德意志誕生了。
如果俾斯麥能夠成為清朝宰相我相信,俾斯麥在走馬上任的第一天,做的第一件事一定是改革、變法。當時的清朝實在是落後世界也太多了。經濟落後,軍隊衰弱,工業落後等等,清王朝所有的弊端都會成為俾斯麥改革的目標。中國地大物博,物產豐富,人口眾多,這都是經濟改革的優勢,大量出口資源以換取白銀;再從外國進口各種工業裝置,發展工業;購進武器裝備,訓練新式部隊,用以強軍;建立內閣議會制度等等。
而且在俾斯麥上任的第二年,他還需要平定太平天國的反抗。但留給俾斯麥的時間並不多了,1856年的第二次鴉片戰爭就要到了,也可能靠著俾斯麥出色的外交策略杜絕了這場戰爭,但是俾斯麥仍然會面臨巨大的壓力,頑固的封建貴族勢力會對俾斯麥的各種政策形成阻礙,甚至罷免俾斯麥。當然,這些都是假設罷了。
-
4 # 微微心語5878
有鐵血宰相之稱的俾斯麥,完成了德國的統一併讓德國成為歐洲強國。假如俾斯麥在清朝當上皇帝讓清朝變得更強大幾無可能。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標誌著清王朝的末落,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發標誌著封建社會的崩潰。歷史的興蓑有一定的規律。英國第一次工業革命,資本主義的興起透過鴉片戰爭叩響中國的大門,讓各國列強虎視耽耽,清政腐軟弱無能,國內派系繁多,沒有先進的民族工業,先進的船隻,武器裝備長期依賴進口,俾先生縱有回天之力也很難讓清朝變得更強盛。
-
5 # 臨江仙懷古
俾斯麥不能,換句話說,那個時代沒有人能讓清朝變成強國。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不會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別說一個小小的普魯士首相,就算是開國皇帝努爾哈赤再世,聖祖爺康熙重生,也挽救不了日薄西山的大清王朝。一句話,時間到了,該謝幕了。
俾斯麥,德意志帝國首任宰相(1871年—1890年),人稱“鐵血宰相”、“德國的建築師”及“德國的Navigator”。俾斯麥擔任普魯士王國首相期間,在1866年發動了普奧戰爭並取得勝利。1870年又進行普法戰爭,打敗了法軍。年底南德四邦加入了德意志聯邦,成立了德意志帝國,俾斯麥任德意志帝國宰相兼普魯士首相。俾斯麥靠“鐵血政策”自上而下地統一了德國,還幫助法國凡爾賽政府鎮壓巴黎公社,是19世紀下半葉歐洲政治舞臺上的風雲人物。
1850年,道光帝死,其第四子奕詝即位,即咸豐帝。道光皇帝是帶著遺憾走的,他辜負了爺爺(乾隆)、父親(嘉慶)的期望,雖然殫精竭慮,但帝國行情走衰無法扭轉,一切早已註定。他那個不靠譜的兒子(咸豐),只是把衰退的週期推塊了那麼一下下,無關大局。
坦誠講,大清朝的皇帝做的已經足夠突出了,少數種族統治多數種族能支撐200多年已經很了不起了。然而,帝國早期你可以甩鍋給前朝,老百姓過的苦都是大明皇帝的錯,我們正在積極改正,老百姓相信你,大家一起努力,經過康雍乾三代的勵精圖治,帝國軍事、經濟、民生空前的好,後世稱為“康乾盛世”。俗話說得好,盛極而衰,好日子過長了就忘了祖輩創業的艱辛,乾隆爺晚年奢靡懶政,將整個政治生態搞得一塌糊塗,交給兒子嘉慶皇帝的帝國就不那麼穩當了,嘉慶皇帝努力了一輩子也沒搞出個東東,扳倒了和珅、鎮壓了農民起義、治理貪汙腐敗,然而一切都沒有卵用,別說盛世重現,整個帝國似乎還變得更糟了,但他死的時候還是有所解脫的,“我不行我兒子行啊,我退他上說不定能改變這一切呢”,他應該是這麼想的。嘉慶的兒子,道光皇帝,正牌皇后的嫡長子,文武雙全、做事穩重、勤儉節約、禮賢下士、不驕奢淫逸、不紙醉金迷,從出生到能力,該有的他都有,該沒有的他都沒有,活脫脫的一個逆天改命的主啊。頂著巨大光環登上皇帝寶座的道光爺,是真正想幹一番大事業重現康乾盛世的,整頓吏治、清查陋規、修改鹽法、漕糧海運,廢寢忘食幹了十多年,真的是想破了腦袋、操碎了心。然而,帝國頹勢依舊,看不到半點生氣。想來的不來,不想來就肯定會出現,西洋的英華人來了,以前他們也來,過來買買茶葉、絲綢、瓷器什麼的,為大清朝的經濟還是做出了貢獻的。但是這次,他們竟然是來賣東西的,一種叫鴉片的東西,不但不花錢了還掙我們錢,更要命的是,這東西不但對身體有害還上癮,毀壞了老百姓的身體不說,國家的銀子嘩嘩的往外流,禁!必須得禁。於是,就有了虎門銷煙、鴉片戰爭、南京條約等等後面的事情,鴉片戰爭的失敗徹底摧毀了道光皇帝的精氣神,他搞不懂為什麼殺了那麼多貪官還是有人貪、為什麼他減稅降費了老百姓還是罵他、為什麼大清幾十萬甲士區區幾千英華人都打不贏。。。 他搞不懂的問題太多太多,夢想破碎後雞毛遍地,1850年,道光皇帝帶著無限的憤懣與惆悵揮別了他的帝國。一年後,南方金田起義一聲炮響,大清王朝的謝幕就此拉開。
道光皇帝也算是一時之仁杰,如此的努力,為什麼依然失敗了,後來者嘗試著總結了一下:社會矛盾突出大清朝一開始就是個怪胎, 以區區幾十萬女真人統治幾千萬的漢人,這種模式本身就很奇怪。民族矛盾貫穿了整個大清王朝史。太平日子裡,你好我好大家好,可以相安無事,但是日子緊吧了,這個矛盾就激化了。後來對外戰爭,稍微一戰敗,統治階級就割地賠款,主要也是擔心內部不穩當。封建王朝的末期,基本都是土地兼併嚴重,老百姓沒飯吃自然會不滿,不滿的物件自然而然就是統治階級,於是民族矛盾被無限放大,加上貧富差距懸殊,衝突是必然的。
統治階級腐朽
乾隆後期,滿族八旗從軍尚武之風不在,由於國家供養,可以不勞而獲,安逸、驕奢、攀比、玩樂等,看誰比誰玩得更高階、更趣味,後來直接發展成為了一群“養花玩鳥”的主,再也無法重現帝國初期“鐵血沙場、以一當十”的八旗雄風,無法維持其少數族群的統治低位。不平等的社會地位,客觀上加劇了民族矛盾的激化。外部環境惡劣
19世紀的英國,經過工業革命的發展,財富與實力快速積累,殖民擴張的步伐加快,地大物博而又相對落後的亞洲大陸成為了英國主要戰略物件,這個地方曾經是世界經濟的中心,遍地都是財富;這個地方的人愚昧而落後,幾百人就能打敗幾萬人;這個地方有數不清的勞動力,而且很廉價.....大清朝有太多的理由讓英國覬覦,所以英國一定會發動與清王朝的戰爭。
綜上,清王朝自身的先天缺陷,閉關鎖國導致全方位的落後,加上趕上工業革命後的西方殖民化大潮,內憂外患下,不徹底改變想成為強國是不可能的,“一時仁杰”的道光皇帝不行,“鐵血宰相”俾斯麥也不行! -
6 # 歷史迷小段
首先說明一下我的態度,俾斯麥作為外族,不可能成為清朝皇帝,他頂多能成為像李鴻章曾國藩張之洞那樣的軍機大臣。
▲俾斯麥像。想象一下俾斯麥留著辮子頭,會是什麼樣子
接下來就著題主的問題來說。
如果俾斯麥1850當上清朝皇帝,他也無法以一己之力挽大廈之將傾。
首先,他需要搞定慈禧
▲現代技術還原色彩的慈禧照片。慈禧:改革?給你個眼神,自己品去。
慈禧代表著清朝的地主階級,清廷內部效忠慈禧的官員大有人在,而慈禧又是守舊派的代表,不論皇帝俾斯麥進行什麼改革,慈禧都能一句話給壓下來,甚至分分鐘軟禁俾斯麥。
其次,他需要穩定國內局勢
1850年上位的清朝皇帝,面臨的是已經簽訂了的《南京條約》和已經在南方氾濫的長毛。《南京條約》的鉅額賠款已經限制了財政收入的流量,南方的拜上帝教徒運動又破壞了南方各省的經濟社會正常運轉。俾斯麥需要做的不僅僅是為中央財政創收,還要派出軍隊平定南方叛亂。而這對1850年的清朝來說著實是太難了。
▲1851年,洪秀全就將帶領著拜上帝教信徒,武裝佔據清朝南部各省
再次,他需要搞好國際關係
▲一幅描繪清末列強瓜分中國的漫畫,圖中用刀切餅之人代表德國
北方的蠶食黑龍江邊境的沙俄正在蠢蠢欲動,西方的英法兩國也正在籌劃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在搞外交這方面,俾斯麥肯定行,普法戰爭後的德意志帝國在奧匈帝國、法國、俄國、英國之間縱橫捭闔,始終立於領先地位,與俾斯麥的外交手段分不開。但如果俾斯麥是大清皇帝,那他就需要將自己在外交領域的思想傳授給手下的大臣,而這些大臣又能否如數執行俾斯麥的思想也是未知數,所以在搞好國際關係這方面,希望依然渺茫。
最後,他需要銳意改革
▲清末某巡防營照片
誠然,1850年的清朝各種弊端都暴露了出來,國力也在走下坡路,需要一場刮骨療毒式的改革來改變積貧積弱的現狀。然而在上文我提到了,俾斯麥需要先搞定慈禧。慈禧是一切改革措施的最大阻力。俾斯麥作為一個外族皇帝,他能否成功實現改革,這個可能性也不是很大。
綜上,如果俾斯麥真當了大清皇帝,也無法挽回清朝持續衰微的現實。
-
7 # 卡巴斯基送外賣
俾斯麥是以鐵血著稱的,帶著德國走向輝煌。但如果換成1850年的大清,我認為就不行了。
原因如下:
一 政治制度落伍世界。同時間歐美均走上資本主義道路,政府部門行政效率高,國家執行力強。大清還處於封建社會,皇權高度集中,官員貪腐,職責劃分不明,多部門重疊,執行力低。
二 經濟落後且差距太大。以農耕為主,積累社會財富緩慢,國家財政收入低,無充足金錢來改革。而且各省經濟差距太大,江南獨富,各邊疆省窮的不靠賑災都活不下去。
三 農民起義就在眼前。太平天國1851年起義,就算是俾斯麥當皇帝,一樣也會為這事頭疼,而且折騰完也要元氣大傷。
五 從1840年中英南京條約到1844年的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歐美已經把大清視為殖民地,外國強盜蜂擁而至,這不是換個皇帝就能解決的事了。
綜上,俾斯麥如果在1850年當上大清皇帝,肯能會有些小改變,增強點軍事實力,但大局不會改變。政治經濟軍事問題解決不了,想要變強也不過是南柯一夢罷了!
-
8 # 豪森林
一方面,1850年,對清政府統治造成最猛烈衝擊的太平天國運動尚未發生,清朝雖然衰弱,但中央權威尚在,統治秩序依然較為穩固。而清朝體量巨大,只要國家保持統一,中央管控有效,再逐步推進工業化和軍隊近代化,躋身世界強國並非難事。在真實歷史上,洋務運動鼎盛時期(1880年代),中國已經被列為強國,當時與法國交戰在軍事上並不落下風。
另一方面,俾斯麥是政治奇才,其主政普魯士-德國26年,經濟上,在國家主導下工業騰飛,用三十年完成了英國100年才完成的事業。軍事上,決定普魯士國運的三次外戰(普丹戰爭、普奧戰爭、普法戰爭)全勝。外交上,縱橫捭闔,三次外戰前均取得有利的外交環境。德意志第二帝國成立後,遊離於俄、奧之間,充分利用它們的矛盾,讓雙方均有求於己,並以此讓英國投鼠忌器,掌握外交主動權。
如果俾斯麥1850當上清朝皇帝,以其敏銳的洞察力,必然可以發現工業化對國家實力的巨大提升,從而強力推動,以清朝的絕對皇權加上俾斯麥的施政能力,完全可以推動這個古老帝國邁向新時代。
軍事上,經過鴉片戰爭,西方軍隊的裝備和組織體系的優越性已經得到充分展示,以俾斯麥這種一代雄傑,當然有這種眼光和進取心去推動軍隊的近代化,改革暮氣深重的綠營和八旗。
內政上,軍事改革和工業化將推動行政體系效率提升,同時一個素質較高的勤政的君主也會讓官僚體系相對快速運轉。因此,當太平天國運動發生時,預計官軍會較快地予以阻擊,並初步使用近代武器和軍隊,鎮壓效率提高,預計不會發生動搖整個統治體系的全國範圍的動盪。
外交上,以俾斯麥的敏銳,必然在鴉片戰爭後開始研究西方各國,在林則徐“開眼看世界”的基礎上全面瞭解西方。其實西方各國(包括俄羅斯)矛盾尖銳,當時,俄羅斯在鎮壓歐洲1848年革命中表現活躍,有稱霸之勢;並且,其在與土耳其的戰爭中多次勝利,黑海海峽即將被俄羅斯控制,這必將威脅英國的地中海航線(該航線是連線英國本土與印度的生命線)。因此,英、俄之間矛盾尖銳,而法國為離間四國同盟及神聖同盟,亦與俄羅斯敵對(所以此後發生了克里米亞戰爭)。以俾斯麥的能力,必能敏銳洞察並加以利用,而預計英、法也樂意扶持清朝反俄(真實歷史上,英法亦有此意,可惜清朝實在扶不起來。後來日本承擔了這一角色,所以1905年有日俄戰爭),如此,第二次鴉片戰爭應當不會發生,中國不會損失巨量領土。在良好的國際環境中,清朝可以平穩發展,不會因多次的戰爭和內亂打斷髮展程序。
因此,如果1850年俾斯麥當清朝皇帝,用20年時間,中國預計可以達到俄羅斯的地位。
-
9 # 燕趙節度使
先說答案:能!
為什麼?
因為在一個落後的國家要推行變革,必須要有一個強有力的鐵血人物來推動。
因為這個強有力的鐵血人物來推動,所以才能衝破和打壓那些阻撓改革的舊勢力,將新政貫徹下去,而不是被舊勢力反撲而導致改革失敗。
舉兩個例子:
(1) 彼得大帝改革眾所周知,近代俄國地處歐洲邊陲,相對於西方來說十分落後。
彼得大帝從小就跟那些西歐移民(尤其是德華人)打交道,經常去他們聚集區遊玩,所以十分羨慕西歐的文明。
等他長大登基成為沙皇后,曾化妝成普通隨從,跟龐大的使團出西歐。
1697他先後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和英國的倫敦等地學習造船和航海技術,並聘請大批科技人員到俄羅斯工作。1698年,他回國之後,開始效仿西歐,大力發展貿易,文化、教育和科研事業,同時改革軍事,建立正規的陸海軍,加強封建專制的中央集權,以富國強兵。
當然,改革不是一帆風順的,他的改革觸犯了許多舊勢力的利益,遭到了他們的強烈反對。
這些舊貴族聚集到太子阿列克謝周圍,希望他發動政變,篡位登基,停止這場全盤西化的運動。
彼得大帝發現後,立即鎮壓了政變,把這些人全部處死你,包括太子阿列克謝。
可見,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風順的,要推行改革,必須用強力對付一切反對勢力,否則就會遭到反撲而功虧一簣。
經過彼得大帝改革,到1721年與大敗瑞典時,俄羅斯已經成為新崛起的歐洲強國。
(2) 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戰國時期,七國為了圖存,紛紛變法,其中比較著名的就有趙國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
當時趙國是位於四戰之地,北方是大敗林胡、樓煩二族不斷騷擾邊境,東方是強大的齊國,西方是崛起的秦國,南方是韓、魏二國。
更要命的是,趙國的腹地還有個中山國,幾乎把趙國分成兩部分。
在這種情況下,趙武靈王認識到,如果不進行改革,必將亡國。
據《戰國策·趙策二》記載:“今吾(趙武靈王)將胡服騎射以教百姓。”《史記》卷四十三《趙世家》也記載:“十九年正月,大朝信宮,召肥義與議天下,五日而畢,遂下令易胡服,改兵制,習騎射”。說趙武靈王召肥義與議天下,五日後決定推行胡服、教練騎射,勵行改革。
當時許多趙國貴族自認為是中原華夏,鄙視夷狄的衣服,所以拒絕穿胡服,其中以趙武靈王的叔叔公子成為代表的。
為了不穿胡服,公子成甚至稱病不上朝。
趙武靈王親自到了公子成家,向他說明利害關係,闡述胡服騎射對於富國強兵的意義。公子成幡然醒悟,從頑固派變成了擁護改革派。
經過推行“胡服騎射”軍制政策, 趙國軍力日益強盛,吞滅中山國,大敗林胡、樓煩二族,開闢雲中、雁門、代郡三郡,還修築了“趙長城”,使趙國成為戰國後期唯一能與秦國抗衡的軍事強國。
我想說的是,如果有一個強有力的改革派起到牽頭左右,比如皇帝、國王,或者皇帝國王支援的宰相,那麼改革就能成功,反之則會失敗。
如果俾斯麥當時是中國皇帝,他大權在握,誰敢不服?
況且當時中國第一次鴉片戰爭失敗後,許多官僚士大夫深受震撼,開始“睜眼看世界”,思考如何富國強兵,其中以林則徐、魏源、龔自珍等為代表的。
雖然朝中有許多反對派,但也有許多改革派,只要皇帝改革決心堅決,支援改革派,打壓反對派,將他們罷免、貶斥、關押甚至處死,那麼誰還敢反對?
要知道,當時清王朝可是一個封建王朝,皇帝的話就是聖旨,抗旨不遵是大罪!
所以,答案是,如果俾斯麥擔任中國皇帝,那麼清朝必將憑藉龐大的國土,眾多的人口,無數的才智之士,無盡的資源在短短二十年之內變成世界強國,躋身列強之列!
-
10 # 藍淚笛歪說雜史
碼字不易願君珍惜
1850年中國發生了什麼?
1850年當時的中國處於道光帝駕崩,咸豐帝繼位的一年,當時經歷過鴉片戰爭後中國開始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後一年有個叫洪秀全的在廣西金田起義,給咸豐帝送上了一份大禮。
俾斯麥是誰?
俾斯麥德意志帝國的首任宰相,因靠“鐵血政策”自上而下地統一了德國,還幫助法國凡爾賽政府鎮壓巴黎公社。他對內頒佈《反社會黨人非常法》,殘酷鎮壓工人運動;對外力圖運用聯盟政策,確立德國在歐洲的霸權。
咸豐帝換成俾斯麥
其實咸豐帝繼位後也不賴,他勤於政事,利於改革,在這些帝王用算是中游偏上,但是他確實最倒黴的一個皇帝,中國歷史上最大的農民起義太平天國運動讓他趕上了;西方列強入侵中國的三千年未有之變局讓他攤上了;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的沒落也讓他碰上了,他駕馭的又是一條已經航行了二百年的千瘡百孔的破船。他無處迴避,責無旁貸又無力迴天,為此痛心疾首,抱終身之恨。你認為換成俾斯麥他真的能力挽狂瀾嗎?他獲得成就是透過一系列的戰爭,前提是德國都在他的掌控之下,而中國五千年的文化底蘊豈是一個幾十年的國家所比?就拿太平天國運動來說,就夠他吃一壺的,再加上朝廷各派的爭鬥,只靠鐵血是行不通的!
-
11 # 坐古談今
不能。絕無可能。
(1)俾斯麥背後有威廉一世,他才能“鐵血”
俾斯麥他是人不是神?他在牛得聽皇帝的命令,還不是被威廉二世趕走了。俾斯麥被稱為“鐵血宰相”,他能夠“鐵血”,那是因為背後有一個威廉一世支援他。正如商鞅變法的時候,商鞅背後站著秦孝公一樣。
(2)俾斯麥又不是道光的兒子,怎麼能繼承皇位?俾斯麥式的人當了清朝皇帝未必比咸豐強
1850年,道光皇帝皇帝死了,咸豐繼位,俾斯麥又不是道光的兒子,他能繼承道光的皇位?當然,提問者的用意我也知道,無非就是俾斯麥的性格,將落後的普魯士提升為先進的德國的改革勇氣。但這些都是普魯士自身所處的地理位置所帶來的,對於中國這樣的國家,俾斯麥玩不轉。
1850年2月道光死後,咸豐繼位。那時的清朝什麼樣子兒?
第一:雖然有“鴉片戰爭”的失敗,但整個清朝對此並沒有感受到改革的必要性。
清朝不像普魯士。普魯士身處在歐洲這個國家眾多、地盤狹小的大陸,普魯士周邊四處是敵人,在這種情況下,普魯士雖然落後,但軍事實力、科技素質培養等都不是低而是比較高的。
清朝能一樣嗎?太平二百年,八旗兵、綠營兵都已經難堪大用,而且“太平天國運動”即將開始,你假設俾斯麥能當皇帝,你不會假設沒有鴉片戰爭、沒有太平天國吧,如果都假設沒了,俾斯麥可能倒真的可以成功。
第二:俾斯麥的改革並不成功,他來到中國做皇帝充其量不會比咸豐更好;做大臣充其量肅順。
俾斯麥的統一之戰是拋開了奧地利,所以,是從“容易統一民族”的角度去統一。在對內改革問題上也是半拉子改革,德國的資本主義是“容克資本主義”,其先程序度比沙俄高,與日本類似。同時,俾斯麥也是被容克資本家所推翻。德國的成功原因有很多,並非俾斯麥一人所為,離開了那個時期的“改革團體”,俾斯麥不會成功。
你如果假如俾斯麥做皇帝,那麼,前提條件是他得是清朝時期的華人吧。那麼,既然是清朝的華人,他的眼界、視野只能是中國的。光憑皇帝身份、“鐵血性格”根本不行。咸豐皇帝在天下大亂、第二次鴉片戰爭逃出京城的時候,其性格仍然比較強悍。
面對被撤了職的雲南代理巡撫徐之銘控制雲貴軍事力量、殺害新任巡撫鄧爾恆一案,咸豐都敢採取強硬手段。其性格不可謂不強。面對曾國藩,特別是師爺左宗棠,都是有按中絞殺的命令。可見其性格同樣“鐵血”。
結果如何?他和同樣強悍的肅順還是失敗了。
因此,性格“強悍”也要看時間、環境、國情等,俾斯麥“神降”清朝做皇帝,其性格未必會比咸豐強硬、未必會比肅順強悍。
清朝的失敗,不是個人的失敗、皇帝的失敗,而是整個民族自從北宋之後,失去了上進心、敢鬥之心!
-
12 # 食堂夜話FM
1840年,進入近代社會之後,華人思想依然保守落後,即便是有世界眼光的李鴻章也不例外。
1896年6月11日,李鴻章離俄赴德。1896年6月13日,李鴻章乘火車抵達德國柏林,住在愷撒大廈。
被世界譽為“東方俾斯麥”的李鴻章,受到了已經退休的俾斯麥的禮遇,兩個“俾斯麥”終於見面了。
只是,在兩個人見面過程中,俾斯麥的一句話,讓李鴻章羞愧不已,梁啟超的《李鴻章傳》中有記載。
(李鴻章和俾斯麥)
李鴻章問道俾斯麥“如何進行改革治理!”
名人見面,肯定不是閒談。所談之事,皆為高階話題,屁如如何改革,如果治國等。
李鴻章(1823-1901)問俾斯麥“在中國的改革之道”,但俾斯麥(1815-1898)卻直言:不能斷言。
李鴻章繼續問“如何治理”。俾斯麥給的答案重點是兩點,缺一不可:手握兵權,皇帝支援。
然而,李鴻章知道,清廷不可能給他足夠的信任和兵權,因為他是漢人。後來,袁世凱做到了。
俾斯麥說了一句話,讓李鴻章羞愧不已
隨後,李鴻章在俾斯麥面前大談與太平軍及捻軍對決時,手下軍隊的英勇,想獲得俾斯麥的讚揚。
然而,俾斯麥平淡的說:“中國與恰貴國相反,以消滅異種為榮,以屠戮本族為恥。”
這句話讓李伯伯頓時羞愧難擋。自17世紀之後,歐洲之間戰爭頻發,但卻少有屠殺平民俘虜的。
梁啟超在《李鴻章傳》對此有記載:“我歐人以能敵異種者為功。自殘同種以保一姓,歐人所不貴也。”
(俾斯麥)
其實,俾斯麥此話也道出清代落後原因
歐洲人是保全歐洲人為榮,但清朝時期,卻是為了保全旗人,對漢人怎麼屠殺都沒事。
清朝自建國之後,就一直嚴格執行“防漢”策略,對待漢民,是以“征服者”的高高在上姿態。
1650年,為了鎮壓榆園軍起義,清軍扒開荊隆口黃河大堤,製造龐大無人區,殺百姓數百萬。
在鎮壓太平軍期間,曾國藩屠殺是讓太平軍“行無民之境”、“使民之畏我”,製造多起駭人聽聞的屠城。
正常朝代會幹出這種事?即便做出,也會被罵死。奇怪的是,清朝做這種事的人,沒被罵,反被誇。
這就揭開了一個問題:滿漢不團結,甚至滿人拼命壓制漢人,這如何讓清朝能發展進步呢?
詩人陸嵩說,“徒有救國之志,而無尺寸之權”,如此有抱負卻沒權的人多也!
留學生嚴復,回國之後只能做一海軍教員。當時有多少留學生,回國之後受到重視的有幾個!
如果能夠寬容平等對待治下所有百姓,以中國的底蘊和聰明才智,豈能在晚清任人魚肉?
-
13 # 宇宙知識協會
不能。絕無可能。神話俾斯麥沒有任何意義,俾斯麥作為一名歐洲偉大的政治家,生活在歐洲,他的思想來到更古老的中國根本玩不轉。首先,他生長在中國還是華人的思想,在清朝皇帝要受儒家管著。其次,他一個歐洲人怎麼能在中國當皇帝?俾斯麥是歐洲人,也不是道光的兒子,1850年道光死後也輪不上他當皇帝。
當然,提問者的意思是啥我也清楚。諷刺完提問者後,就該正正經經地說說這個問題吧
俾斯麥背後有威廉一世,他才能“鐵血”,沒有皇帝支援,俾斯麥也鐵不起來
俾斯麥他是人不是神?他在牛得聽皇帝的命令,還不是被威廉二世趕走了。俾斯麥被稱為“鐵血宰相”,他能夠“鐵血”,那是因為背後有一個威廉一世支援他。正如商鞅變法的時候,商鞅背後站著秦孝公一樣。
俾斯麥又不是道光的兒子,怎麼能繼承皇位?俾斯麥式的人當了清朝皇帝未必比咸豐強
1850年,道光皇帝死了,咸豐繼位,俾斯麥又不是道光的兒子,他能繼承道光的皇位?當然,提問者的用意我也知道,無非就是俾斯麥的性格,將落後的普魯士提升為先進的德國的改革勇氣。但這些都是普魯士自身所處的地理位置所帶來的,對於中國這樣的國家,俾斯麥玩不轉。
1850年2月道光死後,咸豐繼位。那時的清朝什麼樣子兒?
第一:雖然有“鴉片戰爭”的失敗,但整個清朝對此並沒有感受到改革的必要性。
清朝不像普魯士。普魯士身處在歐洲這個國家眾多、地盤狹小的大陸,普魯士周邊四處是敵人,在這種情況下,普魯士雖然落後,但軍事實力、科技素質培養等都不是低而是比較高的。
清朝能一樣嗎?太平二百年,八旗兵、綠營兵都已經難堪大用,而且“太平天國運動”即將開始,你假設俾斯麥能當皇帝,你不會假設沒有鴉片戰爭、沒有太平天國吧,如果都假設沒了,俾斯麥可能倒真的可以成功。
咸豐
第二:俾斯麥的改革並不成功,他來到中國做皇帝充其量不會比咸豐更好;做大臣充其量肅順。
俾斯麥的統一之戰是拋開了奧地利,所以,是從“容易統一民族”的角度去統一。在對內改革問題上也是半拉子改革,德國的資本主義是“容克資本主義”,其先程序度比沙俄高,與日本類似。同時,俾斯麥也是被容克資本家所推翻。德國的成功原因有很多,並非俾斯麥一人所為,離開了那個時期的“改革團體”,俾斯麥不會成功。
你如果假如俾斯麥做皇帝,那麼,前提條件是他得是清朝時期的華人吧。那麼,既然是清朝的華人,他的眼界、視野只能是中國的。光憑皇帝身份、“鐵血性格”根本不行。咸豐皇帝在天下大亂、第二次鴉片戰爭逃出京城的時候,其性格仍然比較強悍。
面對被撤了職的雲南代理巡撫徐之銘控制雲貴軍事力量、殺害新任巡撫鄧爾恆一案,咸豐都敢採取強硬手段。其性格不可謂不強。面對曾國藩,特別是師爺左宗棠,都是有暗中剿殺的命令。可見其性格同樣“鐵血”。
結果如何?他和同樣強悍的肅順還是失敗了。
因此,性格“強悍”也要看時間、環境、國情等,俾斯麥“神降”清朝做皇帝,其性格未必會比咸豐強硬、未必會比肅順強悍。
清朝的失敗,不是個人的失敗、皇帝的失敗,而是整個民族自從北宋之後,失去了上進心、敢鬥之心!
回覆列表
首先俾斯麥根本當不成清朝皇帝,其次即便俾斯麥成了清朝皇帝,也沒有辦法改變清朝的落後局面。
原因並不複雜,因為即便是一個人的能力再強,也需要把他放置到最適合的位置上,並給其提供可供應發揮才能的客觀條件,才能使其發揮出建設性作用!
可當時的清朝處於什麼狀態呢?處於頑固保守、僵化封閉、官場庸闇、朝政腐朽,統治階級驕矜自大,對世界大勢毫無察覺。黎民百姓因缺乏學習,而矇昧無知的狀態衝!這就是1850年清朝的總體環境,正處在一種腐朽落後的封建統治,窒息了全國活力的時代!
試圖讓俾斯麥在這種環境下,憑藉其突出的個人能力,完成扭轉清朝頹勢,改變其落伍於世界的形勢,根本就是一件沒有辦法完成的任務!猶如緣木求魚、望梅止渴一樣,除了失敗和失望以外將會一無所獲!
即便俾斯麥的確具備超越常人的能力,那也需要給清朝從上至下、從內至外,對政治、軍事、經濟、社會,等方面的弊病進行整體的綜合的改變,才能從根本上扭轉這個古老帝國的頹廢形勢!
那種設想透過依靠一兩個人的力量,進行某些類似於德國的改革,就能夠將落後的僵化的清朝,從腐朽落後的狀態中拯救出來的想法過於樂觀!要想有所改變,必須要具備幾個條件。
①、進行社會改良!如果沒有一個可供改變的整體氛圍,封建統治秩序仍然嚴密地、令人窒息的控制著清朝社會的方方面面,那麼任何創造都將致扼殺。僵化的、保守的清朝將不會有任何改變!
②、改良君主專制統治!如果沒有改變腐朽落後的封建專制統治制度的勇氣,不能對以皇權為中心的封建官僚集團加以改變,那麼清朝的其他方面改良將無從談起!
以上三點是決定清朝能否剜去死肌腐肉,透過動大手術的方法,將其從重危瀕死的趨勢中拯救出來的基本條件!如果具備了這幾個條件,即使沒有俾斯麥,清朝自己也能改變自己的命運!相反,如果沒有任何可供改變的條件,即使獲得了俾斯麥的幫助,也仍將會一事無成!
畢竟,任憑俾斯麥多麼有能力,他也只能做到引導潮流,而不是創造潮流!俾斯麥也不是上帝,他也沒有辦法跳出客觀環境的約束,單憑主觀意志就能實現設想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