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白馬君

    其實在當時的局勢上來看,秦國東出是必然,因為秦國始終沒有別接納到中原集團中來,戰國之前中原的文明等都輸送不到秦國去,而秦國又不甘於一直在西部邊陲,所以秦國才會向東發展,但是這卻引起了中原諸侯的不適。蘇秦的出現給了中原各國很好的機會,六國合為一心,抵禦強秦,但是六國卻忽略了合縱的最根本意義,就是利用僅剩下的時間變法圖強。

    一個諸侯國的實力不是別人賦予的,是自己創造的,商鞅的變法讓秦國變得強大了,同樣的方法可能不適用於其他諸侯國,但是變強的道理依然在,只有自己變得強大了,才能更好的保護自己的地盤,才能更好的保護自己的子民。而當時的情況是,魏國滑落,楚國遷都,韓國奄奄一息,燕國也垂垂老矣,合縱給了這些諸侯國喘息的機會,合為一體,用大家的力量把即將東出的秦國摁在西邊,然後自己可以好好的發展自身,強大了才有話語權,才有談判的資本。不過可惜的是,中原的諸侯國都寄希望於合縱,希望藉此機會能夠將秦國打垮或者打敗,都忘記了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發展自我的機會,白白錯失了時機。到後來,合縱也就只是成為了一面阻擋秦國東進的大盾,沒有了更加深層次的意義。

    隨著張儀的縱橫捭闔,一一分化瓦解中原諸侯國,合縱這面大盾在六國的相互猜疑中不再牢固,土崩瓦解,成為了秦國昇華的墊腳石,合縱也就煙消雲散了。

  • 2 # 詩雨花魂

    戰國六雄為了抵抗秦國的侵略,採用合縱抗秦的策略,簽訂盟約,規定如果秦國入侵締約的任何一國,其他國家都應該馳援,聯合抗秦,

    如果任何國家違背盟約,其他國家就可聯合起來攻打懲罰它。

    這個盟約看似起到了合群取暖,相互約束、制約的作用,但是執行卻很難施行。

    原因如下:

    一、六國各自獨立的國家,各有各的核心利益,各有所圖,目標不統一,有的結盟是想制衡秦國,有的是制衡其他國家。

    二、各國國情、經濟、軍事實力不一樣,就註定了各自所能承擔的就不同。因為付出和收益的不均衡,各自的心態就會出現不平衡,勢必出現“兩個和尚挑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的博弈困局。

    三、沒有帶頭人,決策方針、目的不一樣,意見不統一,執行困難。

    四、六國之間也有內部矛盾,相互內鬥。

    五、秦國採用連橫策略,遠交近攻,各個擊破的應對之策。

  • 3 # 小猛小猛

    第一:天下一統本來就是大勢所趨!何況七國都是華夏民族,聽周天子號令!所以合眾絕非歷史發展潮流!

    第二:六國合縱,人心不齊,缺少系統組織和系統實力!縱然蘇秦配六國相印也無法保證六國齊心協力,不各懷鬼胎!

    第三:六國缺少國家定製標準,更缺少戰略目的!他們所做的一切無非是君王私人利益,為了君王私人利益,甚至於不惜出賣國家資產!至於國家標準,六國更是做的一塌糊塗!

    沒有標準的六國,就算先後有李牧樂毅等名將,那也不過是治標不治本,曇花一現耳!

    反觀秦國

    第一,秦國東出,一統極為初衷(中華一統大勢所趨,秦國此願乃順天而為)

    第二:秦國橫強,全國一心,眾志成城!

    第三:秦國有國家標準,有國家戰略目的規劃!

    秦國標準起源於商鞅變法:立秦法而依法治國!組織農業和軍事兩大國家戰略,不是耕田便是秦劍!至於戰略目的:王霸天下,一統中華更是順勢而為,大勢所趨!

    這樣一來,秦國便是戰將如雲,人才輩出!即便沒有白起,王翦,秦國仍然可以掃六合,統天下!

    正如秦王贏稷所說:大秦帝國如果果真只靠一個白起,那就真的太小看秦國了!(所以商鞅變法制定的國家標準才是秦國強大的根本原因)

  • 4 # 時光隧道2019

    蘇秦(?-前284年),字季子,雒陽(今河南洛陽)人,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外交家和謀略家

    蘇秦出生在平凡家庭,卻心懷遠大志向,他到齊國拜鬼谷子為師,專門學習縱橫之術,學成後在多國遊說,都以失敗而告終。最後一無所有無奈返鄉,卻遭到妻子、父母及周圍人的冷漠對待。

    他為了實現自己心中的那個偉大計劃,於是每天伏案苦讀《太公陰符》頭懸樑,錐刺股,寒來暑往,終於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知識突飛猛進。實現自己的計劃的時候到了。

    他躊躇滿志的踏上了新的征程。他的計劃是想用合縱的方法,聯合六國,一起對抗強大的秦國。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戰國時代都是各國雄踞一方,都以各自利益為重。國與國之間也都是透過攻城略地才存活下來的,彼此都在提防對方。合縱之事,談何容易。

    由於此前失敗的經歷,蘇秦決定放手一搏,想要對手臣服,必須使用攻心術,由於各國都以自身利益重,就從這裡作為突破口。蘇秦需想方設法說服各國君王,如果能達成合縱,滅掉秦國,各國的利益也將會實現最大化。蘇秦努力吧!

    遊說不僅要能言善辯,還必須用攻心術。他奔走於六國之間,遊說各國的重要人物,從每個國家切身利益出發,讓其能夠看得見未來的光景,然後心悅誠服地同意合縱。蘇秦先從東周君王周顯王開始,結果遊說失敗,又輾轉到趙國。他再次受挫,蘇秦又去燕國,在燕待一年燕文侯才接見,蘇秦從東方六國的地理環境闡述了合縱的必要性,文侯贊同。於是燕文候厲兵秣馬,趙國也加入買糧屯兵,經過努力其它四國國君也都被說服。至此,蘇秦帥六國相印,合縱之隊就此誕生。

    合縱之隊成立後,蘇秦衣錦還鄉,周圍讚揚之聲不絕於耳,顯然是一個英雄凱旋。他回來時一路有各國派出的使者全程護送,回國後受到趙國君王的隆重接見。當回到家裡,以往看不起他的妻子、父母及周圍鄰居,態度發生了徹底的改變。每個人都投來羨慕的眼光,家人也準備了盛宴,鞠躬迎接。蘇秦看到此情此景,內心無比複雜,多種情感交織。 當他再次離家時,她嫂子還在他出發的路上,掃得乾乾淨淨。

    秦國可不是好惹的,秦王略施小計,挑撥齊魏與趙之間的矛盾,彼此合縱之約也就土崩瓦解了。趙王對合縱之隊解散遷怒到蘇秦的身上,蘇也很無奈,因為他只是個牽線人。六國君王都是隻看到自身眼前的利益,而不去考慮六國的整體利益,其實只是一盤散沙,聯盟也沒有實質的約束,蘇秦不能夠控制整個聯盟的指揮人,他其實只是各國君王之間的潤滑劑,後來另一位縱橫家張儀提出了“連橫”之法,“合縱”也就被衝擊得無影無蹤,宣告徹底失敗。

    合縱之策使蘇秦達到人生的頂峰,自己也被刺客刺殺在他鄉。絢爛過後終歸於沉寂,蘇秦的“合縱”未能阻止秦國的步伐,張儀的“連橫”卻能使秦國走向大一統,因為那是大勢所趨,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 5 # 尉霖

    蘇秦在鬼谷子先生那裡學到縱橫之術,之後本想前往秦國找個工作,但是秦王卻不相信他,更沒有用他,有能力的人就這樣,你不用我,我就去你的對立面,還要把你打倒,證明你不用我是多大的錯誤,而蘇秦就是這樣的想法的人。

    於是蘇秦遊走於六國之間,大展其能言善辯之才,對於每個國家,都是從對他們有利的角度分析合縱的好處,以此說服六國。看到在合縱中有利可圖,六國國君對合縱都很感興趣。周顯王三十六年(前333年)“於是以蘇秦為從約長, 並相六國... 車騎輜重擬於王者”。這時可以說蘇秦初戰告捷,把一盤散沙、互相敵視的山東六國聯合到了一起,接下來要做的事就是如何聯合六國之力以抗秦了。

    可是,就在蘇秦把六國聯合到一塊的第二年(前334年), 在六國聯盟正可以發揮作用的時候,"秦惠王使犀首欺齊、 魏,與共伐趙,以敗從約。”趙肅侯因為這事責備了蘇秦,蘇秦很害怕,離開趙國到燕國去了,他這一走,”從約皆解” 。秦國沒費一兵一卒, 只是略施小計,就分化了這個聯盟,讓蘇秦苦心經營的六國聯合轟然解體。為什麼蘇秦費這麼大的功夫建立起來的這個聯盟就很快解體了呢? 一言以蔽之,因私廢公:六國是從各自私利出發結成聯盟的,國君們都沒有從整個聯盟的利益考慮問題,六國各自為政,聯盟只是鬆散的沒有法律約束力的聯合體,在都打著自己小算盤的情況下,一但一國利益受損,則就導致整個聯盟解體。蘇秦只是個說客,又有點投機分子的味道,其才只能把六國聯合起來,而不能穩定這個聯盟,更不能發揮聯盟的作用指揮六國軍隊以抵抗強秦。蘇秦到了燕國,和燕文公的遺孀私通,被文公的兒子燕易王知道了,在燕國呆不著,便請求到齊國,勸齊王大興土木,"欲以弊齊而為燕”,後來因為爭寵被齊大夫派人刺殺。不能善始善終,蘇秦之敗於此,其事亦敗於此。

  • 6 # 歷史名將錄

    蘇秦集縱橫家、外交家和謀略家於一身的戰國末期著名人物。他出生在平凡家庭,卻心懷遠大志向,離開祖國到齊國拜鬼谷子為師父,專門學習縱橫之術。他學業完成後在多國遊說,但都以失敗而告終。最後無奈返回家鄉,但已經一無所有。進門的一刻,遭到妻子、父母及周圍人的冷漠對待。於是他決心重頭再來,在未來重新拾起遊說事業。從那以後他每天都勤奮讀書,當困了就用錐猛刺大腿,哪怕鮮血直流但那也是為了理想。努力的人終有回報,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知識突飛猛進。他自己也覺得可以東山再起了,下一步是要將各國國君說服。

    躊躇滿志的他重新出發,踏上新的征程。他試圖用合縱的方法,聯合六國,一起對抗咄咄逼人的秦國。然而,眾所周知,戰國時代都是各國雄踞一方,以各自利益為重。國與國之間也都是透過互相廝殺才存活下來的,彼此或多或少都會提防對方。合縱之事,談何容易。由於此前多年遊說經歷的失敗,蘇秦也心中有數,註定是一條佈滿荊棘的路。想要對手臣服,攻心是一個不錯的辦法。各國都系自身利益為首,那麼就從這裡作為突破口。蘇秦需想方設法說服各國君王,如果能達成合縱,滅掉秦國,各國的利益也將會實現最大化。前方等待蘇秦的會是什麼?

    遊說是不是隻要有能言善辯的口才就可以?不,遊說是心攻心的無形戰爭。他之後奔走於六國之間,對各國的重要人物耐心解釋。從每個國家切身利益出發,讓其能夠看得見未來的光景,然後心悅誠服地同意合縱。蘇秦先從東周君王周顯王開始。由於前幾年蘇秦來這裡遊說過,東周的許多大臣都認識他。看到蘇秦口若懸河,卻認為那只是紙上談兵,沒實際用處。蘇秦也很無奈,輾轉到趙國。趙國是奉陽君趙成任宰相,對蘇秦愛理不理,既不採納蘇的意見,也不給其一官半職。蘇秦再次受挫後離開去燕國,在燕居住一年後才得到燕文侯接待。蘇秦從東方六國的地理環境闡述了合縱的必要性,文侯頗為贊同。於是燕文候厲兵秣馬,趙國也加入買糧屯兵,其它四國國君也都被說服。至此,蘇秦帥六國相印,合縱之隊就此誕生。

    合縱之隊成立後,蘇秦衣錦還鄉,回到家裡。今時的他已不同往日,在世人面前可以抬頭挺胸了。讚揚之聲不絕於耳,顯然是一個英雄凱旋。他回來時一路有各國派出的使者護送,全程鮮花和掌聲,也受到趙國君王的隆重接見。當回到家裡,以往看不起他的妻子、父母及周圍鄰居,態度發生了徹底的改變。每個人都投來羨慕的眼光,家人也準備了盛宴,鞠躬迎接。蘇秦看到此情此景,內心無比複雜,多種情感交織。當他再次離家時,她嫂子還在他出發的路上,掃得乾乾淨淨。這些蘇秦前半輩子想都不敢想的,然而他更沒想到的是,前方等待著他的又是一次慘敗。

    秦國如此強大,可不是好惹的。合縱之隊度過了愉快的一年,收效顯著。但次年,秦王略施小計,挑撥齊魏與趙之間的矛盾,彼此合縱之約也完全失效。趙王對合縱之隊解散遷怒到蘇秦的身上,蘇也很無奈,因為他只是起到牽線人的作用。六國君王都是隻看到自身眼前的利益,而不去考慮六國的整體利益,其實只是一盤散沙,只要外界有點風吹草動即刻化解。聯盟也沒有實質的約束,當切身利益受損就會掉頭自顧自的。蘇秦又不是能夠控制整個聯盟的指揮人,他其實只是各國君王之間的潤滑劑,當無效了就會分崩離析。後來另一位縱橫家張儀提出了“連橫”之法,“合縱”也就被衝擊得無影無蹤,宣告徹底失敗。

    合縱之策使蘇秦達到人生的頂峰,自己也被刺客刺殺在他鄉。絢爛過後終歸於沉寂,另一段歷史又在不斷續寫。蘇秦的“合縱”未能阻止秦國的步伐,張儀的“連橫”卻能使秦國走向大一統,因為那是大勢所趨,是歷史的腳步在向前進。

  • 7 # 歷史的風痕

    1.六國都想做第一強國,都想統一天下,只是出現了最強大的秦,才需要聯合起來,合縱本身缺乏理論前提。

    2.列國恩怨頗多,一時無法調節。

    3.蘇秦缺乏一個強有力的大國國君作為合縱支持者。

    4.秦國的連橫之策的高明,給予六國的利益高於合縱的眼前利益,

    5.合縱代表怕秦,一旦遇到戰事,誰也不想做出頭鳥,所以聲勢大力量小

    6.六國一盤散沙,比不上秦國上下一心

  • 8 # 風吟者

    蘇秦出山,志向高遠,睥睨天下策士,意氣吞吐,寰宇皆在算中.但是蘇秦出山,入秦連橫,卻註定要失敗。

    蘇秦初出茅廬,疏於謹慎;蘇秦慮事深沉,但機變不足;蘇秦能夠洞悉大勢,卻未能揣透時事,導致策論不當,不符合秦國當時微妙複雜的局勢;蘇秦出身富商之家,與艱苦創業,生活粗陋的秦惠王不可能相契共事.而這一切都是蘇秦涉世未深,經驗不足,性格衝動,率直造成的!

    1,蘇秦年少輕狂,缺乏磨練.

    蘇秦初出茅廬,書生意氣,雖然充滿政治天賦和策略智慧, 但未經磨練,缺乏踏實穩健.

    我們看蘇秦初說秦王的說辭: "大王之國,西有……之用,南有……之固.……天下之雄 國也.以大王之賢,……可以……稱帝而治,願大王少留意,臣請奏其效."

    在這段話中蘇秦盛讚秦國之富有,強大,地理之險要,秦惠 王之賢能.但這套王霸說辭相對來說有點"老套",並不新穎,因 為在蘇秦說秦之前,已經有另一位名士犀首對秦王陳述了相似 的說辭,所以秦王是有備應對,蘇秦是無知陳詞,未能知己知彼 的蘇秦被秦王當頭一棒,澆了一盆涼水:"寡人聞之,羽毛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今先生儼然不遠 千里而庭教之,願以異日."

    秦王的這番話裡,包含了如下含義:一是他並不是不想連橫稱霸,而是感到條件尚不成熟,而蘇秦的說辭中,只有主張而無 策略,因而他心雖有所動,卻不便表態;二是秦王從蘇秦的話中, 已感到他尚不成熟,一句"今先生儼然不遠千里而庭教之",就多少帶有"你帶著赫赫聲威而來,就這點見識"的譏諷;三是作為秦王也確實想聽聽蘇秦還有什麼高見,"願以異日",雖是拒絕,卻暗含改日還可再談.如果蘇秦是一個性格成熟,頭腦冷靜的辯士,重新調整自己的進諫策略,尋找機會再展才能,變不利為有利.可惜蘇秦根本沒認真聽秦王的話,只等秦王話因剛落,他就迫不及待的再陳自己的主張:

    "臣固疑大王之不能用也."一個"固疑",雖是想用激將法 再次撩撥秦王的雄心,但由於不懂秦王之心,這句話反而可能給 秦王留下狂放莽撞的印象.接下來,他長篇累牘,從正面到反 面,從古代君主戰而王說到現在天下崇尚文策,重視文士之失。

    說到今"欲並天下""非兵不可."殊不知這段宏篇大論,全 與秦王心思不接,更加深了秦王對其才能的不信任,到此為止, 蘇秦的遊說敗局已定.

    2,蘇秦策論不當,不符合秦國微妙複雜的當時局勢;蘇秦性 格率直,不知進退之道;蘇秦長於謀略,缺乏機變;蘇秦出身富商之家,秉性輕浮.

    當此之時,秦國剛剛經歷了商鞅變法,又經過舊氏族和變革派之間的較量,新君秦惠王才車裂了權傾朝野,名蓋君王的商鞅 不久,"方誅商鞅,疾辯士,弗用"(史記卷六十九蘇秦列傳第 九).正是對策士心懷忌憚之時,再加上秦國當時的真實實力 是:如果秦國出擊,六國相互援助,秦國可以以一敵二,但以一敵 三則勝算極小;另外,秦國內治還有很多沒有解決的問題,秦國 地廣人稀,耕地不足,一旦大規模的戰事一起,擴軍備戰,物資供 應都無法為繼.再就是秦國變法時日尚短,新法還未能生根. 大戰一起,綿綿無期,傾國之力,能否持久,是一個不可預料的巨大變數.

    蘇秦一不能勘透秦國實情.二不能審時度勢,作為策士是極 大的失敗,假若蘇秦當時不要堅持己見,改弦更張,談論秦惠王 感興趣的話題——作為新君即位的秦惠王未嘗不想有所作為, 不是未嘗,而應該是急於有所作為.

    我們反過頭來以歷史的眼光再看蘇秦的策論方略: 蘇秦方略,倚重軍爭,看似遠圖,實為近謀.何謂近謀?以 當下秦國國力為根基,而秦國當時的真實國力並非蘇秦的揣測: 秦國尚未擴充新軍,以五萬之眾欲吞滅天下,豈非笑談!秦國若 想東出大戰,沒有三十萬精兵不能言勝.另則,秦國當時可耕之 良田,唯關中近百萬畝,餘皆山地廣漠,無以提供數十萬大軍長 期征戰之軍糧.故此,蘇秦之謀,近不可行.

    所以秦國一統大業,在當時來說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能徐徐而行.

    以蘇秦之才之智,未能揣透秦國實情,卻輕言連橫,他的年 輕,幼稚,浮躁,盲動便躍然紙上.如若蘇秦當時不年輕衝動,見 機的快,以蘇秦的三寸不爛之舌,定能讓秦惠王消除成見,假以 時日,蘇秦連橫之說,定能功成.這都是蘇秦的性格使然,急於 求成,不能見機而變,以未成氣候的一己執見,死鑽牛角,策士貴 在權變,蘇秦權變何在?蘇秦說秦的失敗,為後來張儀連橫做了嫁衣.

    蘇秦出現以上巨大失誤,也與他的身世有巨大關聯,蘇秦出 身王畿富商之家,受教於名師門下,年少得志,名滿列國,僅以洛陽王畿與魏國的文華禮教薰陶而言,蘇秦的言行都無不帶有濃 厚的貴族名士色彩——豪爽而不失矜持,灑脫而不失禮儀,沒有絲毫的粗俗野氣.這些都註定初出茅廬的蘇秦做事失於老練, 與艱苦創業,勵精圖治,生活粗陋的秦惠王不可能相契共事. 對於蘇秦這個策略名士,秦惠王本來是充滿期盼的,但蘇秦的一番說辭,卻讓秦惠王大倒胃口.一朝連橫失敗,造成蘇秦人生的悲劇.後來蘇秦雖然在合縱中譽滿列國,煊赫一時,但終以悲劇結尾.

    非是蘇秦謀略不智,口舌不利,辯才不佳,實是辯術有誤,性格使然也.

  • 9 # 看經典品百味人生

    六國合縱聯盟失敗的根本並不是因為蘇秦的合縱思想從根本上走不通而是在那個複雜的時代背景之下,六國各自都打著自己的如意算盤,六國各自的目標以及自己的利益從本質上說是相互矛盾的,並不能形成一個有機的穩定的一致抗秦的整體,相互合縱思想在戰國時期各國都想獨霸天下的時代顯得不那麼合適宜。各國之間的關係會因為彼此利益關係的變化而不斷變化,因此給了秦國許多挑撥離間的機會,六國聯盟在強大的秦國面前顯得不堪一擊。國家利益的不同決定了山東六國根本不可能真正聯合在一起。合縱聯盟的思想本身並沒有問題,錯就錯在在那個複雜的歷史背景下,合縱聯盟並不能被正經地實施。

    而合縱失敗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秦國面對其他六國的合縱聯盟下並沒有坐以待斃,而是也採取了連橫的策略進行應對。秦國一共採取了三步正確的策略來進行對六國合縱聯盟的對抗。第一步就是挑撥齊國和楚國的關係,打破齊國和楚國的聯盟關係,從而大力打擊楚國,使楚國的實力大大削弱。第二部就是參加燕國發起的五國聯盟,對齊國進行討伐。從而也大大削弱了齊國的實力。第三部就是採取范雎所提出的遠交近攻的策略,與和其不相接壤的相聚較遠的國家相交好,同時攻打附近的強國,從而使秦國周圍強大的國家實力也大大削弱。至此六國聯盟全面瓦解,合縱聯盟徹底失敗,秦國有了可以統一全國的絕對強大的實力,六國中再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和秦國相抗衡了。

    最後一個因素就是實力原因,從歷史角度客觀地說,合縱與連橫這兩種外交策略都是戰國時期各國爭鬥的一個輔助手段而已。山東六國並沒有透過合縱而改變被秦國吞併的命運,就像秦國同樣也不是緊緊靠著正確的連橫策略才使得統一六國的,究其背後最主要的原因應該還是實力的問題。可以說秦國是依靠著強大不可睥睨的絕對實力對六國進行了統一,而採用了正確的策略只不過是錦上添花而已。

    說到底,實力才是最終決定國家命運的根本因素。蘇秦失敗的原因並不是合縱聯盟的思想的本身是行不通的,而是因為蘇秦將戰國環境想象得過於理想過於簡單,無視了各國之間的利益衝突,一味相信合縱聯盟思想的力量,甚至輕視了秦國強大的實力。相反來看,與蘇秦同師從鬼谷子的張儀給秦國提出了連橫的策略,從而幫助秦國一統中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張儀的成功之處就在於,他看清了戰國時期紛雜的歷史時代背景,看清了每個國家的最終目的都是吞併其他國家,各國之間沒有真正的合作關係可言。

  • 10 # 青春的那點事

    蘇秦集縱橫家、外交家和謀略家於一身的戰國末期著名人物。他出生在平凡家庭,卻心懷遠大志向,離開祖國到齊國拜鬼谷子為師父,專門學習縱橫之術。他學業完成後在多國遊說,但都以失敗而告終。最後無奈返回家鄉,但已經一無所有。進門的一刻,遭到妻子、父母及周圍人的冷漠對待。於是他決心重頭再來,在未來重新拾起遊說事業。從那以後他每天都勤奮讀書,當困了就用錐猛刺大腿,哪怕鮮血直流但那也是為了理想。努力的人終有回報,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知識突飛猛進。他自己也覺得可以東山再起了,下一步是要將各國國君說服。

    躊躇滿志的他重新出發,踏上新的征程。他試圖用合縱的方法,聯合六國,一起對抗咄咄逼人的秦國。然而,眾所周知,戰國時代都是各國雄踞一方,以各自利益為重。國與國之間也都是透過互相廝殺才存活下來的,彼此或多或少都會提防對方。合縱之事,談何容易。由於此前多年遊說經歷的失敗,蘇秦也心中有數,註定是一條佈滿荊棘的路。想要對手臣服,攻心是一個不錯的辦法。各國都系自身利益為首,那麼就從這裡作為突破口。蘇秦需想方設法說服各國君王,如果能達成合縱,滅掉秦國,各國的利益也將會實現最大化。前方等待蘇秦的會是什麼?

    遊說是不是隻要有能言善辯的口才就可以?不,遊說是心攻心的無形戰爭。他之後奔走於六國之間,對各國的重要人物耐心解釋。從每個國家切身利益出發,讓其能夠看得見未來的光景,然後心悅誠服地同意合縱。蘇秦先從東周君王周顯王開始。由於前幾年蘇秦來這裡遊說過,東周的許多大臣都認識他。看到蘇秦口若懸河,卻認為那只是紙上談兵,沒實際用處。蘇秦也很無奈,輾轉到趙國。趙國是奉陽君趙成任宰相,對蘇秦愛理不理,既不採納蘇的意見,也不給其一官半職。蘇秦再次受挫後離開去燕國,在燕居住一年後才得到燕文侯接待。蘇秦從東方六國的地理環境闡述了合縱的必要性,文侯頗為贊同。於是燕文候厲兵秣馬,趙國也加入買糧屯兵,其它四國國君也都被說服。至此,蘇秦帥六國相印,合縱之隊就此誕生。

    合縱之隊成立後,蘇秦衣錦還鄉,回到家裡。今時的他已不同往日,在世人面前可以抬頭挺胸了。讚揚之聲不絕於耳,顯然是一個英雄凱旋。他回來時一路有各國派出的使者護送,全程鮮花和掌聲,也受到趙國君王的隆重接見。當回到家裡,以往看不起他的妻子、父母及周圍鄰居,態度發生了徹底的改變。每個人都投來羨慕的眼光,家人也準備了盛宴,鞠躬迎接。蘇秦看到此情此景,內心無比複雜,多種情感交織。當他再次離家時,她嫂子還在他出發的路上,掃得乾乾淨淨。這些蘇秦前半輩子想都不敢想的,然而他更沒想到的是,前方等待著他的又是一次慘敗。

    秦國如此強大,可不是好惹的。合縱之隊度過了愉快的一年,收效顯著。但次年,秦王略施小計,挑撥齊魏與趙之間的矛盾,彼此合縱之約也完全失效。趙王對合縱之隊解散遷怒到蘇秦的身上,蘇也很無奈,因為他只是起到牽線人的作用。六國君王都是隻看到自身眼前的利益,而不去考慮六國的整體利益,其實只是一盤散沙,只要外界有點風吹草動即刻化解。聯盟也沒有實質的約束,當切身利益受損就會掉頭自顧自的。蘇秦又不是能夠控制整個聯盟的指揮人,他其實只是各國君王之間的潤滑劑,當無效了就會分崩離析。後來另一位縱橫家張儀提出了“連橫”之法,“合縱”也就被衝擊得無影無蹤,宣告徹底失敗。

    合縱之策使蘇秦達到人生的頂峰,自己也被刺客刺殺在他鄉。絢爛過後終歸於沉寂,另一段歷史又在不斷續寫。蘇秦的“合縱”未能阻止秦國的步伐,張儀的“連橫”卻能使秦國走向大一統,因為那是大勢所趨,是歷史的腳步在向前進。

  • 11 # 騎著蝸牛追夢

    心不齊,烏合之眾爾!

    蘇秦分別遊說韓趙魏燕四國國君,各自出軍兵糧草,以攻秦國,推選趙國宰相奉陽君為合縱長,而齊國實際上卻是合縱的真正組織者和指揮者。齊國名義上合縱攻秦,其實不過是借齊制秦,使其不能抽身救宋,齊好再次攻宋。蘇秦極力主張強攻秦國,然而齊既不賣力,趙韓魏燕自然也都互相推讓而逡巡不進。因此聯軍始終未與秦發生大規模的戰爭。儘管如此,齊勞師襲遠,仍然大損國力。

      這次五國"合縱"攻秦,表面上看行動一致,為攻秦而集結軍隊,但暗地卻各有各的打算。軍隊停留在滎陽(今河南滎陽縣東北)、成皋(今河南滎陽西北)間不前進,結果無功而散。齊國卻趁機伐宋,奪得一部分土地。而蘇秦破壞秦、齊關係,結成反齊聯盟的目的卻是達到了。

  • 12 # 貓從天上來

    蘇秦為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與秦國明相張儀同出自鬼谷子門下,跟隨鬼谷子學習縱橫之術。剛學有所成的蘇秦決定周遊列國,大展所學。然而他的第一次出山並不順利,反而還碰了一臉灰,窮困潦倒。使得蘇秦決心再次潛心學習,專研“縱橫”之術。功夫不負有心人,在他的努力之下,最終揣摩出了“縱橫”之術,功力大成,自覺憑此定可遊說各國,為自己求得功名。

    萬般合縱路,終得系六國相印

    在當時的戰國後期,齊、楚、燕、韓、趙、魏、秦七雄並立。其中的秦國在經過了商鞅變法之後變得極為強大,經常出兵侵擾其他國家。彼時的蘇秦正躊躇滿志以求取功名,於是便趁機遊說各國。然而想法雖好,但想真正獲得成功卻不簡單。當時的六國雖然都對於秦國的強大而感到不安,但畢竟都是戰國時期的大國,彼此之間有著許多的恩恩怨怨,都互相提防著對方,要想將六國聯合起來共同抗秦,談何容易。

    蘇秦定的首個目標是周顯王,但周顯王周圍的大臣一向瞭解蘇秦的為人,認為其只是一個口若懸河之輩,只會紙上談兵,沒多大用處。碰了一臉灰的蘇秦轉而將目標定在趙國,但由於趙國的相國奉陽君趙成並不喜蘇秦,因而蘇秦在趙國也是一無所獲。無奈只得再次將目標轉至燕國,等待了一年多才見到燕文侯。在與燕文侯從地理位置上分析了燕國與趙國的相依之勢之後,建議燕文侯合縱趙國,結為一體,最終燕文侯認可了蘇秦的“合縱”之論,允諾蘇秦"如果能以合縱之計維持燕國安定,願舉國相報"。千般辛苦,蘇秦終得志於燕國。而後在燕文侯的資助下,蘇秦再次遊說趙國,與趙國國君趙肅侯分析了趙國與各國在地理上及戰略上的相互依存關係,使得趙肅侯終於採納了蘇秦的"合縱"主張,資助他去遊說各諸侯國加盟,以訂立合縱盟約。在趙國加入之後,其餘四國也在蘇秦的遊說之下紛紛加入同盟。至此,六國合縱同盟正式成立,“合縱”之論大獲成功,蘇秦由此得系六國相印,威名顯赫,登頂人生巔峰。

    六國封相圖

    “合縱”終敗於“連橫”

    六國合縱同盟成立之後,蘇秦把合縱盟約送交秦國,從此秦國不敢窺伺函谷關以外的國家,長達十五年。然而“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大一統的大勢面前,合縱聯盟最終還是被張儀的連橫之策破滅了,強秦終究勢不可擋。秦國採用的蘇秦的連橫之策,用計瓦解了魏國與齊國,和它們聯合攻打趙國,打算破壞合縱聯盟。被三國聯合攻打,趙國自然著急,於是便責怪蘇秦,蘇秦害怕之下只得離開趙國,前往燕國,併發誓一定要報復齊國。然而可惜的是,蘇秦從燕國前往齊國後不久,便被人刺殺身亡了。至此,六國合縱聯盟已經算是名存實亡了,“合縱”之策終究敗給了“連橫”之策。

    期待大秦帝國之天下!!

    如有錯誤,敬請指正。

  • 13 # 老森

    蘇秦曾遊說六國,使其達成六國聯盟合縱對秦,最榮耀的時候同時擔當六個國家宰相的職務,同時佩帶六國相印,使秦國十五年不敢出函谷關,可就是如此成功出色的縱橫家所提倡地縱橫聯盟最終卻失敗了,被崩潰瓦解,六國合縱聯盟崩裂,蘇秦被刺殺身亡,究其原因,是因為蘇秦的能力有限才使得合縱失敗的嗎?不是的,作為那個戰國時期最出色的縱橫家之一,蘇秦的遊說謀劃能力不容置疑。那是因為什麼呢?在蘇秦死後,張儀一語道破,蘇秦所主張的合縱聯盟從一開始就是一步死棋,即使過程下的再精彩,最終也逃不過失敗的結局。那麼為什麼說合縱聯盟從一開始就是一步死棋呢?是合縱的思想本身就是行不通的嗎?

    蘇秦早年務農,窮困潦倒,到齊國留學,和張儀同時師從鬼谷子,剛開始開始遊說的時候,並無成就,人們都嘲笑他逞口舌之利,周顯王、秦惠王皆不信任蘇秦,當是命運比較坎坷。之後蘇秦成功遊說燕文公,得志於燕國,之後前後成功遊說趙韓魏齊楚國各個諸侯,六國成功達成合縱聯盟,團結一致,蘇秦被任命為六個國家的宰相,身份榮耀至極,甚至當時蘇秦出行的氣派比諸侯的陣仗還大,甚至可以比得上帝王,就算是蘇秦的家人也都對其恭敬至極,當蘇秦出行的的時候都匍匐在地上,甚至不敢出聲音,也不敢看他,可見蘇秦當時的身份有多麼顯赫。

    蘇秦當時的成功在於,他成功地預測了戰國的歷史發展軌跡,他認為如果一國被強大的秦國攻擊,而其他國家因為事不關己而坐視不管的話,那麼其他六國就會逃不過被秦國一個一個吞併掉的命運。只有六國團結起來,一致對秦才能逃脫被吞併的命運,這種合縱思想本身並沒有問題是十分科學的,歷史證明,合縱思想本身是正確的,即使六國各自打著自己的如意算盤,六國連橫從來就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團結一致一致對秦,這樣的六國聯盟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有效地抑制了秦國的向外擴張,使得秦國十五年不敢出函谷關。張儀在蘇秦死後說出了合縱聯盟崩潰瓦解的原因,他說蘇秦從一開始下的就是一局死棋。那麼為什麼這麼說呢,合縱聯盟具體失敗在何處呢?

    六國合縱聯盟失敗的根本並不是因為蘇秦的合縱思想從根本上走不通而是在那個複雜的時代背景之下,六國各自都打著自己的如意算盤,六國各自的目標以及自己的利益從本質上說是相互矛盾的,並不能形成一個有機的穩定的一致抗秦的整體,相互合縱思想在戰國時期各國都想獨霸天下的時代顯得不那麼合適宜。各國之間的關係會因為彼此利益關係的變化而不斷變化,因此給了秦國許多挑撥離間的機會,六國聯盟在強大的秦國面前顯得不堪一擊。國家利益的不同決定了山東六國根本不可能真正聯合在一起。合縱聯盟的思想本身並沒有問題,錯就錯在在那個複雜的歷史背景下,合縱聯盟並不能被正經地

    而合縱失敗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秦國面對其他六國的合縱聯盟下並沒有坐以待斃,而是也採取了連橫的策略進行應對。秦國一共採取了三步正確的策略來進行對六國合縱聯盟的對抗。第一步就是挑撥齊國和楚國的關係,打破齊國和楚國的聯盟關係,從而大力打擊楚國,使楚國的實力大大削弱。第二部就是參加燕國發起的五國聯盟,對齊國進行討伐。從而也大大削弱了齊國的實力。第三部就是採取范雎所提出的遠交近攻的策略,與和其不相接壤的相聚較遠的國家相交好,同時攻打附近的強國,從而使秦國周圍強大的國家實力也大大削弱。至此六國聯盟全面瓦解,合縱聯盟徹底失敗,秦國有了可以統一全國的絕對強大的實力,六國中再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和秦國相抗衡了。

    最後一個因素就是實力原因,從歷史角度客觀地說,合縱與連橫這兩種外交策略都是戰國時期各國爭鬥的一個輔助手段而已。山東六國並沒有透過合縱而改變被秦國吞併的命運,就像秦國同樣也不是緊緊靠著正確的連橫策略才使得統一六國的,究其背後最主要的原因應該還是實力的問題。可以說秦國是依靠著強大不可睥睨的絕對實力對六國進行了統一,而採用了正確的策略只不過是錦上添花而已。

    說到底,實力才是最終決定國家命運的根本因素。蘇秦失敗的原因並不是合縱聯盟的思想的本身是行不通的,而是因為蘇秦將戰國環境想象得過於理想過於簡單,無視了各國之間的利益衝突,一味相信合縱聯盟思想的力量,甚至輕視了秦國強大的實力。相反來看,與蘇秦同師從鬼谷子的張儀給秦國提出了連橫的策略,從而幫助秦國一統中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張儀的成功之處就在於,他看清了戰國時期紛雜的歷史時代背景,看清了每個國家的最終目的都是吞併其他國家,各國之間沒有真正的合作關係可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母親節到了,母親最想要的禮物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