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來看世界呀

    中子星物質密度極大,如果1立方厘米中子星物質被迅速移動到地球上,爆發的能量可能超過幾千億顆核彈,地球甚至有可能被炸掉一部分地球。

    原子核間具有強大斥力,隨著原子核距離的減小,斥力迅速增加,但中子星是宇宙中的一種特殊天體,因為質量引力極大,可以使克服原子核之間的斥力,電子被壓入質子形成中子,因此中子星僅由中子組成,中子簡併壓支撐住了中子星,阻止它進一步壓縮。因此中子星的密度極其大,半徑10公里的中子星質量就可以和太陽相媲美。

    而一旦中子星物質到地球上,地球引力太小,中子星物質先是密度極速減小,體積極速增大,光這一過程,1億噸中子星物質釋放的能量就不下於一顆大伊萬。在體積膨脹的過程中,部分中子又發生衰變,重新產生質子和電子,這個過程中會又質量損失,1億噸中子星物質可膨脹過程中消耗8萬噸質量,1立方厘米中子星物質通常10億噸以上,也就是在衰變過程中損失80萬噸質量。

    80萬噸物質瞬間轉變為能量,爆發出的能量可能超過了地球歷史上遭受的最大的小行星撞擊,會造成地球環境急速惡化,生物不能適應大量滅絕。地球在這樣巨大的能量衝擊下,相當於安了一臺巨大的發動機,將地球推離現在的軌道。

  • 2 # 科學船塢

    中子以中子態聚集在中子星內部,中子星是密度極其緻密的天體,緻密到何種地步,即使你有再好的金剛鑽你也不會敲出來一塊中子星物質。況且中子星的表面溫度超過了1000萬攝氏度。

    中子星物質的密度為水的密度的100萬億倍,當然中子星也是分層的,越靠近核心部位,物質密度越高,1立方厘米的物質可能會達到10億噸重,如果再繼續向裡面挖的話,1立方厘米的物質重量可能高達20億噸之巨。

    中子得以在中子星上穩定存在是因為有引力和簡併壓力的存在,所以中子很穩定,並不會進行貝塔衰變。而當中子星物質一旦脫離了中子星本身,那麼就失去了它能穩定存在的基本條件。

    由題目知道,是瞬間被轉移到地球上來的,所以不會在運送的過程中就衰變了,那樣就看不到好戲的上演了。

    自由中子的半衰期只有10分鐘又11秒,衰變的過程中釋放出來一個電子、中微子、反電子,同時中子本身衰變為質子,因為質子比較穩定。

    在衰變的過程中你會發現,這1立方厘米的中子星物質質量變少了,為啥呢?因為有部分的質量被轉化為了能量釋放出去了。

    最關鍵的是這部分能量,還有部分的,大約千分之一的中子會在衰變的過程中釋放出γ射線,所以能量與γ射線才是最致命的。

    1立方厘米的中子星物質重達10億噸,在衰變的過程中,有大約0.15%的質量被轉化為了能量釋放出去,這部分的能量究竟有多大?根據這個公式你就知道大概的結果了:E=mc²

  • 3 # 浪白居上

    Neutrons are concentrated in neutron stars, and neutron stars are extremely dense bodies, so dense that even if you had the best diamond you wouldn"t knock out a neutron star. And the surface temperature of the neutron star is above 10 million degrees Celsius. The density of neutron star matter is 10 of the density of water.

  • 4 # 科普大世界

    一立方厘米的中子星物質像個花生豆大小,褲兜裡就能裝上一大把,而我們的地球這麼大,它這麼小能把地球怎麼樣?實際上如果真能把花生豆大小的中子星物質放到地球上的話,它能把地球炸飛。

    中子星物質的密度之大是我們很難想象的,理論上認為一立方厘米的中子星物質大約有8000萬到20億噸,你能想象一顆花生米大小的物質有這麼大的質量嗎?然而由於中子星物質已經擠壓光了原子的空間,只剩下了原子核,因此密度非常大,那麼我們假設這個中子星“花生米”有1億噸,先不考慮如何把它運到地球上,因為實際上這是不可能的,中子星物質是無法在離開中子星後仍然保持原有狀態的。

    當這顆中子星“花生米”來到地球表面的時候,首先它會由於地球的引力急速墜向地心,然而下墜的同時它又會發生劇烈的爆炸,因為它離開了中子星環境就會脫離中子簡併態,想象一下,1億噸物質從花生米大小瞬間膨脹成固態液態或氣態,體積會變多大,即便是1億噸黃金的體積規模也是不小的,要是變成氣態的話,體積又會增大百萬倍,所以這一瞬間的爆炸會像一顆大型氫彈一樣震撼。

    然而這還只是它大爆發的序曲,因為中子星物質到地球的環境後,不單要脫離中子簡併態,還會發生中子貝塔衰變,其時間大概在脫離中子簡併態15分鐘之後,在貝塔衰變中,一箇中子將會釋放出一個質子一個電子以及一個反中微子,其中反中微子會作為能量在爆發後消失,導致中子的質量損失萬分之八,那麼這也就是說,1億噸中子經過貝塔衰變後,將會有8萬噸物質轉變成能量,這是一個極其巨大的能量爆發,大約相當於800億顆廣島原子彈爆炸的能量。

    我們都知道,一顆廣島原子彈爆炸時就瞬間毀滅了二三十萬人,地面都燒成了琉璃,800億顆原子彈同時爆炸的威力該有多大?把地球炸飛一部分,轟出現有軌道是不成問題的,地球上的生物就不用再說了,基本會被瞬間滅絕掉。

  • 5 # 觀察可樂

    很傻逼的問題,中子星物質只有在中子星那種極端壓力和重力環境中才能存在。你想把它拿走,用什麼拿,你以為是石頭嗎?想搬運是沒有可能的,先不說它的強度無法撼動,就算你能撼動,你一接近中子星你就會變成它的一部分,效果類似黑洞。退一步就算你搬走了,但是一離開中心星環境就會瞬間爆炸,威力超過氫彈,炸的你灰飛煙滅。

  • 6 # James169351396

    1立方厘米中子星到地面體積膨脹不是100萬倍,假如說把這一立方厘米的物質轉化為20億噸水,就是20億立方米,然後再除以1立方厘米才是膨脹的倍數,你用計算器算算就知道,這是2000萬億倍,如果轉化為氣體還會膨脹2000倍,也就是說1立方厘米中子星到地球上轉換為氣體體積膨脹大約是400億億被!!![捂臉][贊][贊][贊][祈禱]假如體積壓縮一倍壓力增大一倍,那麼為了不讓一立方厘米的中子星不膨脹,你需要加400億億個大氣壓才可以,。一個大氣壓是10米水深,假如有一個很深的大海,這是海平面下4000億億米深處,也就是海平面下4億億公里深處的壓力。地球到月亮的距離是三十萬公里,宇宙飛船需要跑三天,你從這個深度的海平面以宇宙飛船的速度下潛,大概需要一萬天也就是30年才能下籤到這個的深度!![捂臉][贊][祈禱]

  • 7 # 星辰大海路上的種花家

    如果把中子星一立方厘米的物質瞬間轉移到地球上來會有什麼現象?

    不知道哪位能移得動哦,當然題主是假設,我們就按假設的來回答,不過肯定沒按好心,因為1立方厘米的中子星瞬移到地球上的話,先不去計算中子衰變質量損失後產生的能量了,僅僅計算那1立方厘米擴極速膨脹就足以毀滅一個城市了。

    看到這個外圍的衝擊波了嗎?只是幾噸炸藥的威力而已,而中子星的密度高達1400000000000000000克,差不多就是14億噸!瞬間膨脹成普通物質的話按岩石2.6噸的密度計算後的尺寸約為:邊長為8135.5M的立方體,比炸藥的爆速可是快多了,而且由於慣性的作用會繼續膨脹直至飛散.......

    也許就是這樣的效果,而這只是膨脹效應導致而已。接下來還有中子衰變的質量損失的質能轉換效應,中子衰變約損失0.15%的質量,也就是月210萬噸,如果您有興趣的話,可以用質能轉換公式計算下:

    不過不用算我也可以告訴您,差不多是太陽在0.5S內釋放的能量,因為太陽每秒質量丟失400萬噸!可以想象這是多麼巨大的能量,可能就直接是地球末日......比小行星撞擊能級高多了,地球都有可能被炸裂了!

    可能地球得重回數十億年前的樣子,重新聚攏從頭再來,但已經不關人類什麼事了!

  • 8 # 遊騎俠

    首先你要搞清楚,不是把一立方厘米的中子星移向地球,從質量來說也是地球象雞蛋一樣飛奔著撞向中子星,並且在若干光年的距離時由於自身幾何形狀受到的引力差異不同,會瞬間土崩瓦解,隨同受到吸引的太陽系物質一起葬身於萬劫不復的深淵,最終成為中子星的組成部分。

  • 9 # 錒東

    都是沒事閒的,首先有中子星那都是科學家根據宇宙現象理論出來的 直白的說就是主觀臆造的 誰目測過中子星 誰上去過中子星 連自己腳下的地球百分之九十的奧秘還是未知 就能知道距離用光年為計量單位的星球 去騙傻子吧

  • 10 # 燕塘雞公山

    中子星在哪裡?哦!在外空宇宙裡!哪我們用什麼去運回來啊?哦!開飛機去!開個好一點飛機去比如空客波音A380!表示我們地球人有誠意!再者讓中子星上的外星人知道我們地球人擁有高智商!我們要它們一立方厘米的物質!禮尚往來我們回贈送它們我們地球上的希有之物:桂林辣椒醬!以表謝意!

  • 11 # 譚宏21

    很好玩的。1立方厘米中子星物質在地球重力場作用下,穿透地球,然後,又反彈回來再穿透地球,形成這種無窮振盪,把地球穿成篩子。地球上的生物將可能被其打死。而且,這種振盪一旦開時,就永遠停不下來,像地球上掛了一個“石頭簾”子。人就像得心梗一樣,可能突然被其穿死了。

  • 12 # 林格唯物

    看了部分回答,感覺忍不住說一下個人觀點,倘若這一立方厘米的物質依然能保持自己原來的狀態的話,那麼,到達地表後,它應該像鐵球落單水裡一樣,向地心方向降落,因為地心是引力中心,所以在地心處速度達到最高,穿過地心,到達另一邊的地表,然後如此往復運動,又因為地球自轉,最終,它將把地球,至少是地表,切成兩半

  • 13 # 王一斌1

    其實好玩的不只是中子星物質。我的回答會比較長,我們從頭來說,首先從牛頓的萬有引力說起吧。其實我並不知道萬有引力到底是什麼,但好像物質的引力和質量成正比。這是基礎。

    好的,有了這個基礎,我們來推演。物質有了最初的質量,也就有了最初的引力,這些引力相互作用,使宇宙中的物質不斷聚攏到一起。聚攏的越多,質量越大,引力越強。先不論軌跡和球體形成,當這個集團大到一定規模,引力也達到了一定規模。如果這些元素中有氫碳元素,引力就會壓迫中子,轟擊原子核,形成我們熟悉的聚變反應,核爆炸。一顆初始的恆星誕生了,比如我們的太陽。這個反應會持續一段時間,比如50到200億年。周圍的物質,要麼由離心力環繞他運動,行星。要麼,由它的引力拉扯進它的軌道,形成新的燃料。當週圍不再有新的物質,像一把火燒一段時間之後,碳氫元素衰變成鐵元素,核反應將終止,沒有了輻射的支撐,恆星外殼向恆星中心塌縮,恆星到了迴光返照的時刻…超新星爆發。雖然釋放了大量的能量,那這個鐵元素集團規模還是比較大,質量也很高,引力也很強,分子層面的結構已經被引力破壞,電子被壓進原子核,和質子中和形成中子。比方說足球場大小的氣球是為分子,將它壓縮到一個乒乓球的大小當然比喻不是很恰當。但想象一下,太陽的物質壓縮到20多公里的直徑。如果這個集團質量再大一些,要把這個乒乓球壓縮到更小,甚至我們認為的沒有…奇點。那麼,黑洞產生了。我並不知道這個過程是否可逆,也就是中子星的引力釋放之後,物質會不會還原?但我知道一件事情,如果你能拿到中子星一立方厘米的物質,且能將其約束,並帶到地球上,若放在地球地表,它會像鉛塊沉入海洋,沉入地心,我們地球的物質,山石土地,對他來說就像空氣般的存在。那你想要拿到它並約束的它,最起碼需要把你壓迫到細菌上的細菌般的大小,那個小鉛球對你來說就是個月球的比例了。

  • 14 # 艾伯史密斯

    答:那絕對是地球的末日,最好的情況是地球生物全部滅絕,地球回到類似誕生之初的狀態;壞的情況就是地球不復存在!

    我們先來看兩個資料:

    (1)中子星的典型密度,高達每立方厘米1億噸;

    (2)地球平均密度每立方厘米5.5克;

    那麼一立方厘米的中子星物質,相當於1800萬立方米(邊長263米的立方體)的地球物質。

    但這團物質的破壞力並不在自身的質量,中子星物質以中子的形態存在,瞬間轉移出中子星後,沒有了強大引力來抗衡中子間的強力,這些中子將會潰散,形成自由中子。

    在中子星物質潰散成自由中子的過程中,會伴隨著質量虧損,並釋放大量能量(具體的能量,艾伯菌沒有相關的資料來計算),但可以預測這個能量是相當巨大的,要知道廣島原子彈中質量虧損才0.7克。

    這團物質潰散成自由中子後,這些高速運動的自由中子極具穿透力,可輕易穿透幾米厚的鋼板,能誘導生物發生基因突變,致癌,嚴重者直接死亡,而且幾乎沒有任何有效的治療手段。

    自由中子形成後,它的平均壽命只有8分鐘,隨即發生衰變,中子衰變的質量虧損率約0.15%,一億噸質量將虧損15萬噸的質量,相當於2000億顆廣島原子彈釋放的總能量,這對地球生物來說絕對是毀滅性的。

  • 15 # 上帝的半頭磚

    這玩意密度太大,地球上沒有任何物質能託得住,只要你一鬆手,它就會biu一聲從地球這頭穿到地球那頭,給地球穿個一釐米見方的眼兒。

    弄不好它還會繼續把隔壁老金家和老水家穿個同樣大的眼兒,最後把太陽杵漏。

    惹禍的玩意,還是別玩了!

  • 16 # 18e9

    轉移個線子哦,轉移來幹嘛?現在所有粒子物學研究的都不是標準模型,根本就是關上門自欺欺人,就算目前的科學光速是正確的,但撞機達不到光速,溫度也就不能達標,就證明物質粒子模型也不標準,不標準的有啥研究麻,不研究人不會就那麼多急病,要研究就得研究自然粒子物理物質,啥是自然粒子?就宇宙一次爆炸和二次爆炸出來的神經物質粒子,那才是標準的進化粒子,要研究這種粒子要先搞懂光,植物,活體生物的演化歷程,現在的物理粒子學是一種定向的錯誤學,對於專業物質物理的無理參照定的設定方向就是一個錯,我有一套標準的宇宙物質從光到量子,從最大到最小的起始理論和一切物質標準模型,從零到宇宙星系演變再從光如何產生和人類人麼來的,一套完整鏈條理論,但只要是搞這一類似研究的人都不會讓我的這些理論面試,如果面試了就會向三體裡面的一句經典,科學物理家們可能剩下也不會太多,我說的是真的。

  • 17 # 科學黑洞

    宇宙中存在著大量的恆星,這些恆星在自身的引力塌陷下在核心處產生巨大的壓力和高溫。促使恆星核心發生核聚變,產生巨大的能量以抵抗自身的壓力達到平衡。

    這是恆星的主序階段,隨著恆星內部的核燃料氕的耗盡,末期大質量恆星經過超新星爆炸繼而形成中子星或者黑洞。我們的太陽質量不夠終點只能是白矮星。經超新星爆炸後星核的質量超過1.4倍太陽質量(錢德拉塞卡極限)小於3.2倍太陽質量(奧本海默極限),就會凝聚收縮成中子星。中子星具有極高的密度,每立方厘米8千萬到20億噸。

    如果1立方厘米的中子星瞬間到地球上,沒有強引力場的限制它會失去原先在中子星上的簡併態迅速瓦解,這一立方厘米的中子星將急速膨脹就像一顆巨大的核彈一樣炸燬一個城市或者一個國家,這是最簡單直接的表現。

    如果沒有了外在的強引力場,並且中子不在原子核內,會非常不穩定。中子會發生衰變,變成質子形成氫原子,這個過程是16分鐘。在這個過程中會發生質量損失,中子衰變後損失比例大約是0.0008。在帶入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產生的能量上億顆核彈都擋不住。

    在這種情況下地球可能沒啥事,地球上的生物應該都剩不下了。

  • 18 # 科學探秘頻道

    如果把一立方米中子星物質瞬間轉移到地球上,那麼對於地球來說可能就是經歷一次小小的地質災害而已,但是對於地球表面的生物來說,可能就是一次滅族的天災了。

    中子星的形成非常苛刻,它是大質量恆星在生命的最後時刻由於引力大於電子的簡併壓力,導致完全把原子“壓碎”,直接把電子壓入原子核和質子從而結合形成中子。這樣,整個內部星核就會變成完全是中子組成的奇異物質,這種物質就叫做中子星。中子星密度極大,據估計1立方厘米中子星的質量可以達到0.8億-20億噸。而地球的重量約6億億億千克,密度卻只有大約5508千克每立方米。

    所以這個1立方厘米的中子星達到地球表面後會立即把地球壓出一個洞來,快速朝著地心方向下墜。並且由於中子星脫離了原來巨大壓力的環境,從而變成自由中子。而這種自由中子根本就不能夠穩定存在,其壽命只有約15分種。所以中子會透過弱作用衰變為質子,且放出一個電子和一個反中微子。這樣就等於這個中子星物質在朝向地心運動的同時也在發生劇烈衰變,釋放出來巨大的能量和巨量的高能粒子流。這些衰變釋放的能量相當於上億顆核彈爆炸,會直接導致地球發生地震、火山噴發等嚴重地質災害。同時,衰變釋放的高能帶電粒子也會對地表的人產生極大危害,甚至是直接擊穿人體造成死亡。另外,這些巨量的帶電粒子可能會影響地球磁場,導致太陽風吹入地球,造成更加危害地球和地球生命的事件發生。

    所以說,如果真的把1立方米中子星物質帶入地球,人類的後果簡直不可想象。

  • 19 # 科學認識論

    說實話我們這個問題還是別想了,因為大機率結果就是人類被消滅的連渣渣都不剩。

    中子星形成的條件

    首先中子星可以說是宇宙中最神秘的天體之一了,它可不是那麼容易就形成的。

    它的形成必須是在恆星演化末期,在爆發坍縮的時候,巨大的壓力將原子壓碎,電子被壓進原子核同質子一起變為了中子,而中子簡併壓支撐住了中子星,阻止它進一步壓縮。

    所以中子星的密度極其大,一般半徑10公里的中子星質量就可以和太陽相媲美。

    一立方厘米的中子物質瞬間到地球

    既然中子星是因為巨大的壓力才能存在,如果一旦脫離這個環境,那麼這些中子將會潰散,形成自由中子。

    並且我們知道在潰散的過程中伴隨著質量虧損,也意味著將會放出巨大能量。雖然只有一立方厘米,但結合巨大的密度其質量可能達到幾千億克,而中子衰變約損失0.15%的質量,也就是約210萬噸,要知道一億噸質量就將虧損15萬噸的質量,相當於2000億顆廣島原子彈釋放的總能量。

    這對於地球來說可是巨大災難,而且這只是考慮了能量問題,還沒考慮中子的瞬間膨脹以及高速中子對生物穿透的影響。

  • 20 # Fanxiuqiang

    中子星是表皮是一層中子,核心是一個黑洞,如果黑洞質量足夠大,就會慢慢吞噬表層的中子。這應該也是黑洞形成的一個過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個宿舍的關係能差到什麼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