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7
回覆列表
  • 1 # 哲學上的博士

    其實應該說是阿斗的責任,,一個國家的強弱特別是軍隊的強弱跟領導人有很大的關係,,所謂領導人強,軍隊就強,,領導人弱,軍事就弱。。。蜀漢軍隊不強,很大原因是因為阿斗不夠強悍。如果領導人強,軍隊一定不會弱的,,。秦孝公就是典型例子

  • 2 # 河東來

    蜀漢滅亡的直接原因,是魏國實行了類似於蜀漢魏延主張的子午谷奇謀的景谷奇謀。

    只不過為了讓蜀漢好受,改稱之為偷渡陰平,畢竟主張一箭穿心的策略是蜀漢大將率先提出來的。

    這個奇謀,鄧艾到達成都時據傳兵士只有3000,屬孤軍深入,但成都可供作戰的兵士更少,所以劉禪投降了,是為了避免更大的傷害。

    而且鄧艾的這一招,在多大程度上借鑑了魏延的思考方法,還不得而知。

    兵在精而不在多。

    這是永恆的主題。

    霍去病之取匈奴,唐太宗之取突厥,金人之取北宋,大家都謂之強大無比,其實他們都屬於以弱勝強的範例,如果失利,歷史將是另一番說法。

    其實,奇謀之所以是奇謀,是一般人就算考慮到了,也輕信能夠避免,日本奇襲珍珠港,志願軍出兵朝鮮,都是這方面的例子。

  • 3 # 天煜回鄉紀

    是的,所說的阿斗是劉備的兒子“劉禪”,公元263年魏將“鄧艾”從陰平入,克綿竹,殺諸葛瞻父子,劉禪投降,蜀漢滅亡後,劉禪及一些大臣遷往洛陽居住,受封“安樂公”,後在洛陽去世。

  • 4 # 南朝居士

    沒有半毛錢關係,

    如果皇帝因為年幼、智商問題而不能行使皇權,會有輔政大臣或者相權、后妃代為行使,

    所以,東漢年幼皇帝那麼多,也沒看東漢因為皇帝年幼滅亡啊,滿清皇太極死了,八歲的福臨繼位,照樣入關統一天下了,順治死了,八歲的康熙也能造就盛世。

    嘉靖萬曆長期不上朝,國家機器也能照常執行,

    一個國家機器的執行,不是一個皇帝的問題,上層有那麼多大佬,有沒有皇帝又怎麼樣?東晉的皇帝基本上都是傀儡,不是一樣國祚百年?

    傀儡皇帝跟劉禪、司馬衷這樣的有什麼區別?

    皇帝的個人能力,跟皇權的行使沒什麼關係,如果皇帝不能行使,自然有人代為行使的,

    同樣,如果劉禪真是傻子,皇權可由諸葛亮這些大臣行使,

    劉禪在位四十一年,諸葛亮輔政十一年,就是說,他自己主政30年,這對於皇帝在位時間來說,是非常長的時間了。

    如果他在262年去世了,那他的評價就很高了,因為,他的蜀漢沒有發生權臣專權、篡位,沒有皇室傾軋、骨肉相殘,這在整個漢末魏晉南北朝到宋朝這700年的,幾乎是沒有其他的了。

    只是無奈多活了幾年,又說了一句“此間樂、不思蜀也”,就被說成了傻子了。

    問題是,一個被俘的皇帝,難不成還去懟司馬昭?

    肯定有人會說,孫皓懟司馬炎不活著好好的嘛?當時沒有殺亡國之君的傳統,即使說想念蜀國也不會被殺。

    笑話,一個滅你國家的人,還跟你談規矩講傳統?殺你不需要理由。

    如果講傳統,那他之後第一個被殺的亡國之君(晉懷帝)怎麼想?他媽的,說好的不殺亡國之君的傳統呢?還講不講道理了?你是不是要說外族是野蠻人?不講規矩?

  • 5 # 小猴陪你看影視

    這個肯定不是主要原因。首先了解一點,歷史人物不能決定歷史走向。

    蜀國滅亡是很容易接受的現實。在三國裡面,蜀國是最弱的。能生存下來靠的是地理優勢。易守難攻。當他的地理優勢不存在的時候,這個國家本來就是不堪一擊的了。

    除此之外,蜀國人才凋零。有句話叫做“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就是這種局面的寫照。蜀國的滅亡是必然趨勢,完全不能把責任推到劉禪身上。

  • 6 # 手機使用者23255590438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這是唐代李白的感嘆!蜀漢進入巴蜀之地,以為進了一個殼子,保險,魏、吳不好攻擊,但是,蜀漢出來也很難,屏障是相對的,諸葛亮六出祁山,耗盡了自己的心力,也耗盡了蜀國的國力和恢復漢室的信心,沒有向四周擴張的地域,就沒有增強國力的人口和經濟,蜀漢自己困死了自己,和劉禪無關!

  • 7 # 東方大狂俠

    確實是阿斗使蜀漢滅亡的!

    首先,為了蜀國軍民不繼續遭受戰亂之苦,阿斗接受投降,體現了仁君之德,雖降不恥!

    其次,阿斗明白即使抵抗也不過是拖延一點時日而已,蜀漢被滅是遲早的事,可見阿斗有自知之明!

    再則,天下大勢阿斗是看得清的,蜀漢最弱,打是打不過人家魏國的,投降是蜀漢唯一最好的選擇!

    知道自己能力有限,既為百姓又為自己考慮,投降之後百姓安居樂業,自己還得到善終,阿斗沒有被世人恥笑和指責的理由!

  • 8 # 春秋風雲

    從公元263年8月至11月,司馬昭派鍾會、鄧艾、諸葛緒三路18萬大軍,僅用了三個月時間,就滅亡了蜀漢,其中原因發人深省,值得探究。

    第一,劉禪作為蜀漢皇帝,缺乏先主劉備的領導能力和協調能力,朝庭內部矛盾重重:劉禪和姜維之間;劉禪和益州派之間;姜維和諸葛贍之間;姜維和黃浩之間;這些錯綜複雜的矛盾,致使人心不齊,使本來就脆弱的蜀漢雪上加霜。

    第二,吳蜀聯盟共抗魏國,方能三國鼎立。而吳蜀聯盟經常被內部破壞,這就給了魏國發展壯大的機會。關羽水淹七軍,給了曹魏當頭一棒,這本是件好事。不料,孫權抄了關羽的後路,讓劉備失了荊州又失了虎將;劉備悲憤之極,傾全國之兵殺向東吳,反被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最後兵敗彝陵,憂病而死;以上兩次大的事件,讓蜀漢元氣大傷,人才凋零。

    第三,魏國經過多年的休養生息,生產和經濟空前發展,人才濟濟,眾望所歸。而吳蜀兩國聯盟,由於相互傷害,早己名存實亡。蜀漢偏安一禺,雖然打的是興復漢室的旗號,但漢室旗號在全國己無任何號召力,遠方人才不可能跋山涉水跑到最小的蜀國來效力。常言道:蜀國無大將,廖化當先鋒。可見蜀漢人才枯竭。再加上蜀國生產力落後,兵員稀缺,各方面都有被魏國碾壓的趨勢。戰爭是綜合實力的比拼,蜀漢走向滅亡是意料之中的事。

  • 9 # 霹靂姐姐

    當然不能。

    阿斗的決定只是順應天命,讓百姓免於戰亂只苦,和平過渡。

    當年蜀國最鼎盛時期,就是劉備在世,文有諸葛亮、龐統;武有關羽、張飛、趙雲等名將,依靠蜀國天然地理位置,才有三國鼎立,然而,當劉備、諸葛亮等老臣去世之後,蜀國已經實力不在。即使不投降,堅持作戰,也不能光復大業,只會苟延殘喘罷了。

    阿斗做了最聰明的選擇,順勢而為,裝傻充楞,到最後,壽終正寢。

    哪一個皇帝在朝代更迭時期還能保全性命?

    哪一個皇帝可以任敵人做到如次嘲諷而無動於衷?

    什麼樂不思蜀了?大家都知道,如果在司馬昭面前思念蜀國,就等於把自己放在危險之地,能夠在老謀深算的司馬昭眼底下活著的阿斗,絕對不是笨蛋,相反,還很聰明。

    所以,蜀漢滅亡和阿斗關息不大。綜合國力不行,誰也擺脫不了滅亡的結局。

  • 10 # 大海卡推

    自184年黃巾起義以來到263年蜀漢滅亡,天下百姓飽受戰亂達80年,連年的戰爭,讓百姓困苦不已。在蜀漢滅亡之前,諸葛亮,姜維發動數次北伐損耗蜀國大量國力。蜀漢加與百姓的負擔是魏國的數倍。

    蜀漢面對的是實力最強大,佔據北方的統一政權,而不是劉邦出漢中所面對的秦末群雄,綜合國力的較量。而不是僅僅靠著幾個絕世文臣武將所能決定的。

    所以不管是不是阿斗,蜀漢的滅亡已是註定之事。

  • 11 # 盛唐新州

    後主劉禪真是扶不起的阿斗嗎?真是碌碌無為,傻乎乎的樣子嗎?我認為不是,恰恰他是最聰明的人,一個亡國之君最終得到善終。

    一個國家的滅亡不是一天兩天的事,後主雖然不是什麼賢明的君主,也不能全怪他。那蜀國的滅亡什麼原因導致的呢?下面發表一下我的觀點:

    第一,為蜀國埋下禍根的不是劉禪而是劉備,當年蜀國初期還是很鼎盛的,人才濟濟,兵足將廣。可是因為關羽的傲慢與狹隘誰去荊州最終馬革裹屍,出於兄弟情義,劉備不顧諸葛亮與眾大臣的發對貿然出兵東吳,不僅幾乎全軍覆沒,還賠上了張飛跟自己的性命,導致蜀國元氣大傷,國力消耗巨大。也為國家滅亡帶來了禍根!第二,劉備之死也令蜀國百姓人心惶惶,主心骨沒有了,當時劉禪還比較年少,國家大事都是諸葛亮決策。後期無論謀士還是大將,老的老、死的死最後人才凋零,連年的北伐根本沒有時間培養人才。而且主少無知,易受笑容挑撥離間,君臣不和,上下離心離德。

    第三,蜀國本來就是積貧積弱的,諸葛亮連年北伐,不注重休養生息,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六出祁山每次都是無功而返,不斷的消耗國力,根本強大不起來,諸葛亮在時候還好,丞相一死蜀國離滅亡不遠了。

    第四,劉禪不是開疆擴土的王,不是傻子但也不是梟雄。自己能力不足,有沒有人才可用,所以也很無可奈何,所以就選擇沉默扮演一個傻子吧!

    所以綜上所述,蜀國的滅亡不能全怪阿斗

  • 12 # 黃璦輝文學書法

    三國時期,蜀國滅亡的原因不在阿斗。根本原因是大勢所趨。個人以為有以下理由:

    一、形成三國鼎立這種局面,就是逆歷史而人為造成的,不符合老百姓心願。儘管有很多歷史英雄人物,但老百姓是不希望戰亂的,希望安定的生活。如果沒有赤壁之戰,或者曹操不敗,自然統一了全國,可能出現一個盛世。

    二、後來曹魏代漢,也是三國中最強的。吳國次之,蜀國最弱。到三國後期,都出現了人才不繼的情況,蜀國更厲害。

    三、蜀國的弱小,是多次北伐造成的。本來地盤就小,國力不強,明知不可為而強為,國力消耗更厲害。諸葛亮前期判斷和作法是正確的,後期作為很有問題。

    四、諸葛亮的北伐,純粹是弱者向強者挑戰,打不贏不服氣還要打。“恢復漢室”想法不錯,目標明確,但逆歷史發展趨勢,是不可能成功的,前一個歷史時期的弱小勢力與正新興的力量抗衡,無異於螳臂當車。

    五、蜀國弱小得不堪一擊。鄧艾偷度陰平,才幾千人,而且是疲憊之師,就算過來了,如果蜀軍稍強點,以逸待勞,哪裡沒法抵抗的?可見弱到什麼程度!正如朽木,一推就倒。就算不是鄧艾打過來,其它任何一支部隊打過來,情況一樣。

    六、蜀國的家底,從關羽失荊州開始,就慢慢掏空了。劉備發動對吳戰爭,比前者更糟糕。這樣一來,就不具備當年諸葛亮“隆中對”預測設計的情況了,既然情況變了,國家大政方針就應該調整。國家不強,就先休養生息,積蓄力量,加緊人才發現與培養,如越王勾踐勵精圖志,有足夠的實力再伺機而動,為什麼不可以呢?為什麼偏偏一意孤行而總是北伐呢?諸葛亮的北伐比前兩者還糟,就像吸菸、飲酒者上了癮,停不下來。後繼者姜維亦如是,北伐把蜀國家底掏得更空。

    劉禪不是雄略之主,卻也不傻,其實也非常無奈,投降是最佳選擇,保境安民亦能自保,上策!

  • 13 # 無月文化館

    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一個組織的消亡,無論如何,總是要領導人負起責任的,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劉阿斗也是一樣,不管蜀漢滅亡是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劉阿斗的責任是逃不掉,誰讓他是蜀漢的法定代表人呢。所有的責任都可以算到他的身上,所有的責任他都沒法推脫。因為蜀漢是在他手裡被滅掉的。

    就像明崇禎,不管他有多勤勤懇懇,有多緊衣縮食,大明朝亡於他手裡,他就是大明的千古罪人,愧對他們朱家列祖列宗。

    時也,命也。

    從歷史上的記載來看,劉禪是個寬厚仁慈,心無大志,喜好玩樂的人。這種人屬於人畜無害的那種,在太平日子裡,像他這樣大戶人家的傻兒子,一定會有很多的朋友,生活也一定很開心。

    可惜,他生在了一個亂世裡 ,還是一個能人輩出的亂世,在這個亂世,劉禪的性格就叫做“軟弱”。

    按理說,劉禪從小也嚐盡了顛沛流離,權利鬥爭在他眼裡也並不陌生,可為什麼這些在阿斗的身上一點也沒有表現出來呢?

    阿斗真的是傻嗎?

    很多事情表現的太過於自然,便不再是那麼一回事,反而是另一回事。

    阿斗表現的過於傻,這個“傻”貫穿他的一生,最後憑著這個傻勁居然在這個亂世中得以善終。因此,我認為這樣的人其實不傻。

    人的能力是有高低的,我想阿斗一定是清楚自己的能力,阿斗清楚自己不是一個能一統天下,開朝立代的雄主,面對蜀漢朝中的幾派勢力鬥爭,他也沒絕對能力扼制。

    歷史上,有很多的工作不是憑能力,而是憑出身的。比如治理國家。

    我常常感嘆那些能力不足,卻因為命運的安排而被放到君王位置上的人,他們也不想江山亡在他們手中,可他們沒的選擇。就好像明知道火車要衝出軌道,他們卻依然上了車。

    於是劉禪選擇裝傻,可他雖然傻,卻也不至於聽信讒言亂殺忠良。他做著老好人,這邊不高興了,就安撫一下,那邊生氣了,就勸慰一下。哪邊他都不得罪,哪邊都拿他沒辦法。

    最終,諸葛亮幾次北伐的無果而終和蜀漢內部的權利鬥爭耗盡了蜀漢的生命力,劉禪最終也投降了。

    作為亡國之君想活下去是很難的。比如南唐李煜,忍氣吞聲,伏低做小,將自尊丟在地上認人來回踩,卻最終還是逃不過一個死。

    但是阿斗給我們上了生動的一課,也由此證明了他的生存之道。

    相傳蜀漢亡國後,某日司馬昭設宴款待劉禪,囑咐演奏蜀中樂曲,並以歌舞助興時,蜀漢舊臣們想起亡國之痛,個個掩面或低頭流淚。獨劉禪怡然自若,不為悲傷。司馬昭見到,便問劉禪:“安樂公(阿斗投降後被封為安樂公)是否思念蜀?”劉禪答道:“此間樂,不思蜀也。”

    他的舊臣郤正聞此言,趁上廁所時對他說:“陛下,下次司馬昭如若再問同一件事,您就先注視著宮殿的上方,接著閉上眼睛一陣子,最後張開雙眼,很認真地說:‘先人墳墓,遠在蜀地,我沒有一天不想念啊!’這樣,司馬昭就能讓陛下回蜀了。”

    劉禪聽後,牢記在心。酒至半酣,司馬昭又問同樣的問題,劉禪趕忙把郤正教他的學了一遍。司馬昭聽了,即回以:“咦,這話怎麼像是郤正說的?”劉禪大感驚奇道:“你怎麼知道呀!”司馬昭及左右大臣哈哈大笑。司馬昭見劉禪如此老實忠懇,從此再也不懷疑他。

    故事非常簡單,一場宴會上的對話而已。但這一場宴會,背後的劍拔弩張絲毫不亞於鴻門宴。司馬昭在此一共做了三次試探。

    第一次司馬昭先用蜀樂來試探,滿座悲痛,唯劉禪不為所動。呵呵,如果真的傻的人,怎會聽到故鄉的音樂,不想起父母過往,即便不傷心,也不會“怡然自若”,就好像根本沒聽到一般。

    司馬昭見劉禪沒有反應,緊接著做第二次試探,直接問。但是劉禪機智的回答“不思蜀”。

    眾人以為這樣便糊弄過去了,但殊不知,真正的殺招在那第三次試探。劉禪上廁所的時候,他的臣下悄悄跟來給他出主意,讓他如此這般述說,便可以回蜀地。這看似忠心的一番話,但大家往深了想一想,蜀漢都亡國了,劉禪也不是分封的諸侯,這時候回蜀地能幹嘛?這個郤正為什麼給劉禪出這個主意?因為郤正正是司馬昭的內線。果然,司馬昭像和郤正串通好了一樣,又問了阿斗同樣的問題,阿斗的機智在此表現的淋漓盡致,照原樣把郤正的話說了一遍,司馬昭故意嚇他“咦,這話怎麼像是郤正說的?”,阿斗也不慌亂,直接把郤正的對話說了出來,頓時,坐實了他劉禪是真的傻子的傳聞,劉禪安全了。

    劉禪正是看穿了郤正的真實身份,才將計就計,除此以外,不管他用什麼說辭,都會讓司馬昭覺得劉禪是會思考的一個人,只有真正表現的像一個傻子,才能讓司馬昭失去戒心,讓他安然養老。

    劉禪確實沒能力帶領蜀漢走向天下統一,這是毫無疑問的,也是他逃不脫的責任。但這人並不是一個傻子,他很聰明,聰明到可以在這樣一個亂世中做到自保,這也是很厲害的本事。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 14 # 希望星晨58298869

    1.作為蜀國之主劉備缺乏政治家特有的個性,私人感情用在治理國家上,為亡國埋下了禍根,

    關羽驕矜,劉備調諸葛入川時,還是暗示二弟守荊州,是蜀漢最終失敗的根源;使得“……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的宏偉戰略佈置失去了實現的基本條件。

    又為關羽的死起兵找東吳復仇,曹操愛子都失去了後來還重用孔秀,這胸懷無法與曹操相提並論!彝陵大敗,火燒連營使蜀漢損兵折將,給後來諸葛亮出師中原拖了後腿。

    臨終託孤首儠兩端,以相為父的同時,又對李嚴語重心長,違背了疑人不用的的領袖用人原則,使蜀漢後來託孤兩重臣內鬥,內耗了國力。

    2.諸葛亮作為宰相,根本不能和不用“今當遠離“,還“臨表泣零”,作為“聯吳抗曹”的總策劃人,完全可以居廟堂之高,運籌帷幄,指揮若定。

    諸葛亮出山前《隆中對》是抗曹非滅曹,大權獨攬後,不待天下有變,就六出祁山,浪費了蜀國財富。

    要禦敵於國門之外,完全不用身體力行,帶兵遠征;如自己控制好朝政,在蜀國政治、經濟、軍事、外交上發揮綜合作用,抗曹派大將出徵沙場即可。

    而諸葛亮卻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了,廢李嚴等地方派,打壓魏延元老派,除空耗國力,陪顯自己忠誠外,無益蜀國的長治久安。

    3.阿斗不是軍事家,但是否是政治家我認為有待商榷,當然蜀漢的滅亡阿斗難逃其責,但在位四十二年,是三國時君臨天下時間最長的帝王,沒兩把刷子也演不出“樂不思蜀”的自保情節。

    他登上帝位時,諸葛亮內外一把抓,縱使有自己的主張,也破不了父親創造的政治氛圍,只能對諸葛亮俯首貼耳,這種扶法讓其失去了統治功能!

    諸葛亮六出祁山在前,姜維窮兵黷武,九伐中原在後,國家積重難返,沒有一定的政治眼光是看不出來的,為了黎民蒼生,阿斗當亡國之君在所難免。

  • 15 # 上善若水36526

    三國時期,魏強,吳弱,蜀更弱。這個是毫無疑問的事實。

    先帝劉備胸懷大志,一生為了中興漢室而奔勞。據荊益而鼎立,創下蜀漢基業,也曾輝煌一時……

    對於蜀漢的最終滅亡,眾說紛紜。要評價後主劉禪,必須先囉嗦幾句先主劉備了。

    劉備,從織蓆賣履到成都稱帝,可謂歷盡艱辛!貨真價實的草根創業、崛起!這一點當是我等後輩楷模。

    首先,二爺的仇不報,難平蜀漢三軍之憤怒。其次,荊州丟失對北伐曹魏就造成了戰略上的損失。必須要向孫吳討個說法。然而,在伐吳時卻遭遇了夷陵慘敗!姑且不論劉備是戰術還是戰法上錯了。單單就動機上就大錯特錯!

    伐吳,是對的。但是要想滅吳的想法就完全錯了!伐吳,是討公道,是以武促和,是打成一個穩固聯盟的關鍵,打到了孫權乞和也就算達到目的了。

    之所以有夷陵慘敗,是因為劉備心太高,活生生的把孫吳逼上絕路,推向曹魏一邊。

    現代戰爭有一個很成功的戰例,1979年,自衛反擊戰,解放軍一路高歌,直搗越南河內,完成了戰略目標,打贏了馬上退兵!直到現在,猴子也不敢放肆!這樣就是我們要的。

    蜀漢初興,兵強馬壯,士氣高昂,伐吳名正言順,如果打的得當,可以與孫權結成永好同盟,那麼北伐曹魏也就指日可待了。可惜很好的一盤棋,劉備下遭了!而且兵鋒遇挫,以至於蜀漢因此元氣大傷,給諸葛亮、劉禪留下一個頭疼的攤子!

    可以這麼說,夷陵大敗,也是蜀漢滅亡的長長的導火索!劉備親自點燃的!

    諸葛亮白帝城受劉備託孤之重,為完成先帝遺志,六出祁山北伐曹魏,然人算不如天算!蜀漢本來就物少人稀,歷經數年征戰,早也國力空虛,民怨四起。任憑諸葛亮如何費盡心機,終是北伐無功,命殉五丈原。

    後期姜維,雖然說有一定的能力,然而終歸屬於降將,在蜀漢派系爭鬥之中,始終不能佔據上風,憑一己之力,要想完成先主、先師(諸葛亮)遺願,談何容易。

    後主劉禪,在先帝在位時,被立為太子。先帝逝後,但凡大小事務,一概由相父諸葛亮統領,高高在上的蜀漢皇帝,其實也就是一個傀儡罷了。在軍務、政務上,劉禪本身就沒有能力打理,諸葛亮說是輔佐劉禪,其實就是在全權管理蜀漢。

    一個沒有能力的劉禪,一個平庸的蜀漢皇帝,誰也不能把希望寄託在他的身上。劉禪庸而不昏,不思蜀並不代表無知,能力大小而已。

    如果我們硬是要把蜀漢滅亡的原因強加給劉禪的話,也就只能說怪劉禪沒逆天的本事,怪劉備虎父沒生虎子。

    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蜀漢本來就是歷史潮流終歸一統的錯誤存在!強大的魏國一統天下是必然,縱使劉備、諸葛亮、劉禪多麼能幹,也不可能“中興漢室”。漢朝天下更不可能萬萬年!

    沒有逆天神力的劉禪,投降是無奈之舉,是明智之舉。

    漢朝的滅亡屬於漢統治階級自己的衰落!後蜀漢的滅亡,更不能全部加在本來就平庸劉禪的頭上,劉備,諸葛亮也是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 16 # 小鴻哥

    我認為蜀漢滅亡阿斗負主要責任。很多人講是因為蜀漢窮兵黷武頻繁北伐導致蜀漢滅亡,那不是主要原因。論北伐次數規模東吳遠勝蜀漢,但從來沒有人講東吳窮兵黷武。明朝建立後太祖八次北伐、明成祖五徵蒙古。也從來沒有人講明朝窮兵黷武。

    蜀漢滅亡原因:

    第一親小人遠賢臣,有識之士得不到重用

    諸葛亮北伐時考慮到阿斗正值朱紫難辯的時候,特意讓正直的董允為侍中掌宮中事。據三國志:允常上則正色匡主,下則數責於皓。董允在世時阿斗和太監黃皓都不敢亂來。

    諸葛亮去世前推薦蔣琬、費禕,他們實行休養生息政策。但自蔣琬、費禕、董允相繼去世。宮中朝中無人能鎮的住和管的住阿斗黃皓。

    陳壽也講了蜀漢滅亡的原因:陳祗代允為侍中,與黃皓互相表裡,皓始預政事。祗死後,皓從黃門令為中常侍、奉車都尉,操弄威柄,終至覆國。就是說董允死後陳祗接任侍中跟黃皓互相勾結,黃皓開始干預國事。陳祗死後,黃皓一家獨大。

    阿斗對陳祗、黃皓寵信的程度:1永(劉永,阿斗弟弟)憎宦人黃皓,皓(黃皓)既信任用事,譖構永於後主,後主稍疏外永,至不得朝見者十餘年。(阿斗不見弟弟十餘年)2景耀元年卒(公元258年陳祗死了),後主痛惜,發言流涕,乃下詔曰:“祗統職一紀,柔嘉惟則,幹肅有章,和義利物,庶績允明。命不融遠,朕用悼焉。夫存有令問,則亡加美諡,諡曰忠侯。在阿斗眼裡陳祗才是忠臣。也不知道諸葛亮死時阿斗有沒有流淚。

    黃皓亂政,蜀漢有識之士得不到重用。誰討阿斗黃皓歡喜就升官。像羅憲公元264年在永安以兩千人擋住東吳名將陸抗三萬人半年。據襄陽記:時黃皓預政,眾多附之,憲獨不與同,皓恚,左遷巴東太守。像卻正就連司馬昭都欣賞的人,為官三十年只是六百石的小官。據三國志卻正傳:自在內職,與宦人黃皓比屋周旋,經三十年,皓從微至貴,操弄威權,正既不為皓所愛,亦不為皓所憎,是以官不過六百石,而免於憂患。公元264年卻正陪阿斗去了洛陽,在很多事情卻正都維護和教阿斗怎麼應對。阿斗感嘆:認識卻正太遲了。

    蜀漢最後一任內閣董厥、諸葛瞻、樊建都不能制止黃皓亂政。據三國志:自瞻、厥、建統事,姜維常征伐在外,宦人黃皓竊弄機柄,鹹共將護,無能匡矯。劉備諸葛亮在世時起用了大批益州士人,三國志蜀志有傳後益州人近二十個。但諸葛亮去世後未増加一個蜀人入傳。

    阿斗陰謀廢姜維,姜維知道後向阿斗要求除掉黃皓。阿斗卻說黃皓只是我身邊的一太監,以前董允就不喜歡黃皓。我討厭董允這樣的行為。姜維知道黃皓在朝中樹大根深,阿斗又不支援他。於是帶著三萬人馬去屯田不敢回成都。連魏主曹奐都知道:蜀唯賴維爾。

    益州士人更討厭黃皓,自東漢黨人事件以來。士人是非常討厭宦官的。由於黃皓的弄權,益州士人對蜀漢政權失望。據三國志:後宦人黃皓弄權於內,景耀五年,宮中大樹無故自折,周深憂之,無所與言,乃書柱曰:"眾而大,期之會,具而授,若何復?"言曹者眾也,魏者大也,眾而大,天下其當會也。具而授,如何復有立者乎?蜀既亡,鹹以周言為驗。要知道在劉備諸葛亮時期益州士人可以勸劉備稱帝和佩服諸葛亮能用人。

    第二:阿斗無戰心,樂不思蜀

    董允死後阿斗頻遊觀、增廣聲樂、廣選美女。蜀中孔子譙周諫言:願省減樂官、後宮所增造,但奉脩先帝(劉備)所施,下為子孫節儉之教。(原文很長) 譙周是勸阿斗投降的,所以有人講他賣國。但蜀漢投降後司馬昭、司馬炎因譙周有功,所以加官賜爵賞物。譙周都推而不受。說明他賣國並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蜀漢的百姓。據晉陽秋:周臨終屬熙(兒子)曰:久抱疾,未曾朝見,若國恩賜朝服衣物者,勿以加身。當還舊墓,道險行難,豫作輕棺。殯斂已畢,上還所賜。 阿斗寵信陳祗、黃皓,以致亡國。 鄧艾從陰平攻入蜀地,蜀漢百姓紛紛跑到山上去。諸葛瞻敗後,阿斗召群臣開會。三國志:後主使群臣會議,計無所出。一派認為跑去東吳,另一派認為跑去南中。譙周反對:1那有到了他國能當天子的,何況東吳遲早會讓魏國滅的。難道我們再投降一次。2去南中的話要早準備,現在那裡來的及。 阿斗還是想去南中,譙周講南中以前是丞相發兵壓下來的。平時要交稅他們已經有點不滿了。我們這麼多人要吃要住,那就要加稅了。那麼他們更加會反了。陛下放心投降魏國後,魏國不裂士封疆給您。我會親自到洛陽以古禮爭之。於是阿斗決定投降,北地王這諶知道了講:若理窮力屈,禍敗必及,便當父子君臣背城一戰,同死社稷,以見先帝可也。

    當時阿斗要是堅守,勝敗未可知。當時鄧艾只有萬人翻山越嶺而來,根本帶不了什麼攻城器械。成都蜀漢經營五十年,是一堅城。在魏國伐蜀時阿斗召了右大將軍閻宇從永安率軍西還,留兩千人給羅憲守永安。(沒有記錄這支軍隊到那裡了,數目不詳。個人猜測不下五千人)南中霍弋在魏國伐蜀時曾上書阿斗要率軍入成都,阿斗不讓他來。個人猜測霍弋部隊當在萬人。如果阿斗能堅守成都召霍弋、閻宇(已經在路上)、各郡勤王。蜀漢有四利:1鄧艾並沒有大型攻城器械疲憊之師,成都城堅。2鍾會大軍在劍閣因糧盡準備退軍。3東吳正在救援蜀漢,一邊派將領伐魏一邊派將軍率軍入蜀。這時東吳是真心救蜀漢的。(公元264年東吳想攻入蜀地,那是因為蜀漢已經亡了)4蜀漢大部分城池尚在、軍隊精銳尚在。損失的只是諸葛瞻部、陽安平守軍、江油守軍。漢中諸城尚在,南中七郡、巴郡、巴西郡、巴郡、涪陵郡、江陽郡、犍為郡、漢嘉建、蜀郡等還撐握在蜀漢手裡。丟掉:陰平郡、武都郡、廣漢郡(部分)漢中陽安關(漢中的樂城、漢城、南鄭、黃金圍等尚在蜀漢手裡。) 晉人袁子講:方鄧艾以萬人入江由之危險,鍾會以二十萬眾留劍閣而不得進,三軍之士已飢,艾雖戰勝克將,使劉禪數日不降,則二將之軍難以反矣。 而據三國志魏國大軍已經面臨斷糧了,鍾會都準備退軍了。三國志鄧艾傳:山高谷深,至為艱險,又糧運將匱,頻於危殆。鍾會傳:進攻劍閣,不克,引退,蜀軍保險拒守。姜維傳:會(鍾會)不能克,糧運縣遠,將議還歸。 這時諸葛瞻大敗的訊息傳到姜維軍中。諸葛瞻要是能堅守多幾天不跟鄧艾野戰,魏軍必因斷糧而退軍。姜維在劍閣聽說阿斗可能奔吳和奔南中、和堅守成都。於是姜維率軍經廣漢,準備救成都。鍾會率軍直撲涪城,鄧艾率軍向成都。但這時阿斗投降了,投降的命令到達姜維軍中時:將士鹹怒,拔刀砍石。

    劉備縱橫一生一直到四十六歲才有阿斗這個兒子,之前一直都沒有兒子。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漢朝是以孝治天下的。公元200年後四十多歲的劉備可能覺得自己沒有兒子的了,於是收養劉封為兒子。可是沒有想到過了幾年有了兒子。阿斗可以說是沒吃過什麼苦的。劉備常年在外征戰,手下的人肯定處處順阿斗意。 公元264年阿斗去了洛陽,有次司馬昭宴請阿斗。期間舞女跳蜀舞,原蜀漢的官員紛紛流淚。只有阿斗禪喜笑自若。司馬昭都看不過眼對賈充講:人沒有心肝怎麼會到這種地步,就算是諸葛亮在也不能保他長久。何況姜維?過了一天司馬昭問阿斗:思念蜀地嗎?阿斗回:這裡很快樂,不思蜀。 既然投降,魏國依然保證他的富貴,幹嘛不投降。有人講阿斗投降是為蜀漢百姓。那幹嘛不早降?至於投降為保命?難道在大義面前命就那麼重要?何況即使阿斗說思蜀也是沒事的。司馬昭是要厚待阿斗以致東吳和收蜀漢人心。當時南中、永安這些地方各保一方,就是看魏國怎麼待阿斗。阿斗投降時南中都督霍弋講:未知主上安危,如魏以禮待主上降之不遲。若主上危辱,吾將死戰不降。公元264年阿斗去了洛陽,魏國以禮待阿斗。霍弋才率南中六郡上表投降。

    第三:居安不思危

    自公元221蜀漢建國以到公元262年,四十年間魏國只打過蜀漢兩次。公元230年半途而歸,公元244年大敗而回。從來沒有一個魏軍攻入蜀地。

    公元262年魏國計劃伐蜀,明面上是伐吳暗地是伐蜀。但還是讓姜維識破了上書阿斗:聞鍾會治兵關中,欲規進取,宜並遣張翼、廖化督諸軍分護陽安關口、陰平橋頭以防未然。阿斗根本不信,去問太監黃皓。黃皓去問巫師,巫師講魏軍不會來。於是阿斗並沒有派人去,並壓下姜維上書。蜀漢的官員都不知道。三國志:皓徵信鬼巫,謂敵終不自致,啟後主寢其事,而群臣不知。等到魏軍真的伐蜀時才派董厥廖化張翼率軍前去。 鍾會從陽安關進入蜀地,鄧艾從陰平橋進入蜀地。阿斗開始根本不信魏軍會打過了,蜀漢官員也不知道。所以也不可能進行戰時動員。據三國志譙周傳:而蜀本謂敵不便至,不作城守排程,及聞艾已入陰平,百姓擾擾,皆迸山野,不可禁制。

    公元263年鍾會率十萬人馬攻入漢中,鄧艾諸葛緒各率三萬人攻姜維。這時阿斗才派董厥、廖化、張翼前去。鍾會強攻漢中諸城不破,但陽安守將蔣舒投降。於是鍾會和諸葛緒合兵一處,留下人馬圍住漢中諸城。鍾會率十萬人直撲劍閣,姜維率軍在劍閣擋住鍾會。這時鄧艾偷渡陰平。在魏國伐蜀時阿斗曾召永安右大將軍閻宇率軍西還。霍弋上書要率軍入成都勤王,阿斗已備敵既定拒絕。

    注:阿斗能當四十年皇帝,是三國最幸福的皇二代。但跟他的才能沒有關係。論才能吳主孫亮魏主曹芳那個不比他歷害,不也一樣讓權臣趕下臺。在魏伐蜀之戰,保衛蜀漢的都是官二代。諸葛瞻(諸葛亮兒子)、黃崇(黃權兒子)、李球(李恢侄子)、張遵(張飛孫子)、趙廣(趙雲兒子)、霍弋(霍峻兒子)、蔣斌(蔣琬兒子)、傅僉(傅彤兒子)等。其餘姜維、董厥、張翼、廖化等皆是諸葛亮時期任用的人。但這些人並不是為了阿斗,而是為了報先主劉備、丞相諸葛亮。出師表講: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

  • 17 # 趙永志67

    蜀漢在三國之中,實力最弱,國土最小,人口最少。最為富庶的地區和最稠密的人口為魏;、吳所統治,蜀漢地處西南,地勢險峻,雖有天府之國的四川盆地,但維繫蜀漢之統治的重要原因之一和蜀道難,難於上青天有關。易守難功是蜀國的優勢所項,但蜀國也因此被魏國的鄧艾從險峻的陰平,偷襲成功而滅亡。

    三國後期,魏國已進行了系列改革、魏國的大權旁落,司馬懿掌控了魏國的政權,魏國的屯田制,發展農業`崇尚節儉等系列措施已取得成效,建國之初魏國實力已然不俗。而東吳自孫權死後,政局動盪在平定諸葛恪之亂後,吳國已走下坡路,吳國統治著富庶的東南漁米之鄉,但君王不仁,胸無大志為以後的滅亡埋下了隱患。

    而蜀漢自諸葛亮死後,仍按諸葛治國之制,但劉禪庸碌無為,難有建樹,後又寵幸宦官黃皓,姜維雖九伐中原,後避禍閬中。蜀漢雖有天府之國之稱,而大部地區是山高路險的貧瘠之地,諸葛亮在世時曾屯兵陰平,死後撤之。使鄧艾偷襲成功,避開姜維大軍,直逼成都,雖有諸葛瞻父子在江油死戰,但終於寡不敵眾而戰死疆場。使敵軍輕易兵臨成都,劉禪驚惶失措,納譙周之言,不顧兒子反對,出城受降,雖有姜維詐降,仍難逃蜀漢滅亡之命運。

  • 18 # 小鵬友學習

    階級,階級,階級。

    我在好多回答中都會提到階級這個詞。

    不論做什麼事,都不是一個人去戰鬥。

    三國時期每一個政權背後,都站著一個社會階級的影子。

    劉蜀和曹魏,是非儒門寒族建立的,支援他們的是那些長期處在底層的、掌握部分知識和武力的小家族。

    孫吳和司馬晉,是儒門大族建立的,支援他們的是千百年來,一直出去統治地位,長期把控知識、掌握資源、總有人脈和最大生產力的世家豪族。

    當一個階層支援你的時候,這些世家中的精英都會出來共同努力。當這個階層不支援你了,家族中的精英與人才也會退出來,空位則會被庸才所掌控。

    劉蜀和曹魏面臨的局面其實是相同的,即支援他們的寒族,經過在長期處於統治階層後,已經蛻化變成了新的豪族世家,其利益與支援司馬氏的儒門大族更趨近。

    而且劉蜀政權更加複雜的問題是,政權構成太過複雜,劉備每發展一次,就有一批利益集團出現,最終,他的政權中便有了東州集團、荊州集團、益州集團、漢中集團、西涼集團和南中的土人勢力。每個集團都在勾引鬥角,都在給自己謀出路,最終導致了政權的瓦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失業3個多月了,怎麼辦,非常焦慮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