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三石成言

    第一個閃現的就是常遇春,朱元璋手下第一猛將,史書上載“遇春沉鷙果敢,出則摧鋒,入則殿後,未嘗敗北”。每次都是衝鋒陷陣、勇往直前,對敵軍風捲殘雲,不給對手喘息之機。

  • 2 # 再言春秋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孫子兵法》開篇的這一句話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用兵是國家的大事,必須要謹慎。在《孫子兵法》開篇的計篇就提到過,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這一段話為我們揭示了一個兵法的總論,觀後世用兵者無非是把這些章法細化,而無出其右者,在我看來,沒有任何一個將領打仗毫無章法可尋,只有把章法加以巧妙的變化與改進之人,絕無毫無章法之人。

    被人們稱之為“兵仙”的韓信,或許有人會說他打仗全憑天分,無章法可尋,可宋朝時期著名的軍事理論家何去非說過這樣一段話:言兵無若孫武,用兵無若韓信、曹公。武雖以兵為書,而不甚見於其所自用。韓信不自為書,曹公雖為而不見於後世。然而傳稱二人者之學皆出於武,是以能神於用而不窮。竊嘗究之,武之十三篇,天下之學失者所通誦也。使其皆知所以用之,則天下孰不為韓、曹也?以韓、曹未有繼於後世,則凡得武之書伏而讀之者,未必皆能辦於戰也。這一段話中表達了兩個意思一個是韓信、曹操雖然沒有兵書流傳後世,但用兵卻可以說是天下無雙;那他們如何能用兵如神呢,其實還是基於《孫子兵法》的理論基礎上。

    當然,韓信作為兵仙,他雖然在《孫子兵法》的基礎上用兵,但卻能有自己的用兵之道。在《史記淮陰侯列傳》中有這樣的記載:未至井陘口三十里,止舍。夜半傳發,選輕騎二千人,人持一赤幟,從間道萆山而望趙軍,誡曰: “趙見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趙壁,拔趙幟,立漢赤幟。”令其裨將傳飧,曰:“今日破趙會食!”諸將皆莫信,詳應曰:“諾。”謂軍吏曰:“趙已先據便地為壁,且彼未見吾大將旗鼓,未肯擊前行,恐吾至阻險而還。”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陳。趙軍望見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將之旗鼓,鼓行出井陘口,趙開壁擊之,大戰良久。於是信、張耳詳棄鼓旗,走水上軍。水上軍開入之,復疾戰。趙果空壁爭漢鼓旗,逐韓信、張耳。韓信、張耳已入水上軍,軍皆殊死戰,不可敗。信所出奇兵二千騎,共候趙空壁逐利,則馳入趙壁,皆拔趙旗,立漢赤幟二千。趙軍已不勝,不能得信等,欲還歸壁,壁皆漢赤幟,而大驚,以為漢皆已得趙王將矣,兵遂亂,遁走,趙將雖斬之,不能禁也。於是漢兵夾擊,大破虜趙軍,斬成安君泜水上,禽趙王歇。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韓信的用兵之法,雖然戰場指揮行雲流水,可以出敵軍不易,不過依然是符合《孫子兵法勢篇》中的以正合,以奇勝。

    被後世人所尊敬的抗金名將岳飛一向以善謀略而著稱,乾隆皇帝曾這樣稱讚岳飛“惟爾公忠秉性,智勇超倫。”在《宋史》中嶽飛所獲得的評價是這樣的:西漢而下,若韓、彭、絳、灌之為將,代不乏人,求其文武全器、仁智並施如宋岳飛者,一代豈多見哉。一個來源於本朝,一個來源於後世足可見岳飛之文韜武略。

    我們來一同回味一下岳飛開始他輝煌人生的第一仗,也是他同宗澤相識的第一仗,《宋史》中記載:康王至相,飛因劉浩見,命招賊吉倩,倩以眾三百八十人降。補承信郎。以鐵騎三百往李固渡嘗敵,敗之。從浩解東京圍,與敵相持於滑南,領百騎習兵河上。敵猝至,飛麾其徒曰:“敵雖眾,未知吾虛實,當及其未定擊之。”乃獨馳迎敵。有梟將舞刀而前,飛斬之,敵大敗。遷秉義郎,隸留守宗澤。戰開德、曹州皆有功,澤大奇之,曰:“爾勇智才藝,古良將不能過,然好野戰,非萬全計。”因授以陣圖。飛曰:“陣而後戰,兵法之常,運用之妙,存乎一心。”澤是其言。這裡面所用到的也是兵法中常說的出其不意攻其不備,雖然說岳飛的勇猛促進了戰爭的勝利,但勝利的前提也是知曉兵法。岳飛作為兵法大家,自己所說的就是,兵法要巧妙的運用,在戰場的臨場發揮,其意思其實很明確,巧妙的運用,但也無法離開兵法的基礎做指導。

    如果說歷史上,真的有哪一位打仗毫無章法可尋的話我覺得只有一個人,但他是一個失敗者,就是元末明初的陳友諒,明史學家髙岱對陳友諒有這樣一段評價:友諒之勇略,雖或未及項羽,而剽性狡悍,出沒飄忽,大困而不餒,屢躓而復振。這裡面的出沒飄忽就是說的他打仗毫無章法可尋,正因為沒有章法可尋所以他成功的也快,失敗的也快。歷代名將,行雲流水者有之,但毫無章法可尋者是沒有的。雖然沒有人會欣賞紙上談兵的趙括與馬謖,但我們必須要承認一點,理論與實踐無論哪一點,都是成為一個名將不可缺少的因素。如果真的想打仗做到行雲流水,那他一定會有兵法可尋,只不過就像岳飛所說的“兵法之常,運用之妙,存乎一心”要在有章法可尋的前提之下,能夠做到在戰場上靈活運用,才可以成為百戰名將。

  • 3 # 亮羽飛雲99

    你這個問題,很奇怪。

    打仗沒有章法,說明是’土包子’出生,不知道章法。如果是精通章法,不按套路出牌,那是頂級軍事家,如劉伯承元帥。

    不論幹什麼事,只有精通章法,才能成功。再精通上創新,成為絕世佳作。

    如諸葛亮的空城計、韓信的背水列陣、劉伯承元帥在埋伏襲擊敵人後,又再原地埋伏…這些都是精通章法者,不按常規套路出牌。這個不按套路,只能是一次,不可複製。

    而章法是可以複製,列入教科書。

    兵兇戰危,沒有人可以行雲流水。如果是行雲流水,那是實力碾壓。

  • 4 # 李大夫5343

    毛主席的軍事才能很強的,美國西點軍校還開設了毛澤東軍事理論課。中國很多的大戰都是毛澤東掐揮的。他的打日帝的論持久戰,我軍首先軍隊人少武器裝置差,提出游擊戰,不硬拼。最後取得革命勝剎。

  • 5 # 史學達人

    打仗的最高境界就是毫無章法可尋,如同行雲流水一般,能夠做到收放自如。因為只有這樣,敵人才猜不透你用什麼戰略戰術來擊敗他們。就如同兵仙韓信一樣,每一次打仗取得勝利,都是用不同的戰略戰術取得的。

    可以說這有這樣的將領,才是歷史上真正的名將。

    中國近現代史上的粟裕將軍,也是這樣一個優秀的將軍。

    我們都知道粟裕的一生打了太多的勝仗了,他歷經土地革命戰爭,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為新中國的獨立和解放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抗日戰爭時期,粟裕指揮了車橋打仗,摧毀了日軍在南方的碉堡,還有鞏固江南一帶的抗日根據地,對日軍造成了重大的打擊。

    日軍對粟裕這個人記憶猶深,他們甚至成立了專門的機構,來研究粟裕的作戰方法,想要以此來擊敗粟裕。

    但是,直到我們抗日戰爭取得勝利,他們也沒有研究出一個最終的方案出來。沒辦法粟裕用兵太靈活了,敵人想要總結出來他用兵的規律簡直是無從下手。

    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在面對粟裕將軍的時候,他們也是十分的頭痛的。畢竟粟裕打仗沒有章法可尋。

    比如說蘇中七戰七捷的時候,他利用集中我軍優勢兵力的戰略戰術,或者長途跋涉,或者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出現在國民黨想不到的地方,對國民黨反動派進行各個殲滅,讓國民黨一次又一次的吃了敗仗的。

    還有在孟良崮之戰的時候,他率領的大兵團,採用快速殲滅敵軍的方式,來打敗了張靈甫帶領的七十四師,並且能夠在殲滅張靈甫的七十四師的情況下全身而退,這些都是國民黨預料之外的事情。

    萊蕪戰役的時候,粟裕帶領的華野軍從臨沂採用遠途奔襲的方式,打了國民黨軍隊一個措手不及,取得了萊蕪戰役的勝利。

    還有淮海戰役的時候,粟裕先是帶領華野軍打敗了黃百韜的第七兵團,然後又在和杜聿明對陣的時候,俘虜了杜聿明取得了淮海戰役的勝利。

    當然了粟裕打的勝仗還有很多,我們就不一一列舉了。總之粟裕就是一個最為頂尖的,打仗沒有章法可尋,如同行雲流水一般的偉大的將領。

    歷史上這樣的優秀將領還有很多,比如說劉伯承、林彪、徐向前......。

  • 6 # 即佛即道

    王陽明!

    戰法萬變,存乎一心!

    王陽明將其心學思想充分運用到作戰指揮的實踐中,知行合一。

    心學的精髓是“致良知”。良知即為天理,也是人性,人心。戰法再精妙,計謀再高深,都是心戰博弈的藝術!而王陽明正是讀懂人心、看透人性的高手。

    “此心不動,隨機而動”,任敵千變萬化,真真假假,都逃不過良知的觀照。王陽明指揮作戰沒有固定的章法,完全根據戰場形勢和敵人的反應制定戰術,無章法可尋,如同行雲流水一般。

    學懂心學,對我們的工作生活都大有助益!

  • 7 # 漢史趣聞

    打仗能夠做到毫無章法,如同行雲流水一般的將領,都是作戰經驗十分豐富的偉大將領。他們可以根據不同的情況,作出不同的判斷,使用不同的戰略戰術,然後攻其不備,出其不意的取得最終革命的成功。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這樣的優秀的將領還是有很多的。我們說幾個中國近現代史上的這種偉大的將領吧。

    相信大家對彭德懷元帥是不陌生的,他是新中國的十大元帥之一,為新中國的獨立和解放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我們都知道他就是打仗十分靈活的一個將領。

    無論是土地革命時期, 抗日戰爭時期,還是解放戰爭時期,他都能夠根據敵我之間的力量對比,來採用不同的戰略戰術,給予敵人以沉重的打擊。

    尤其是抗日戰爭時期彭德懷領導的百團大戰,就是最為典型的讓日軍想不到的一次偉大的戰役。

    那時候日本入侵中國,他們在大規模作戰上基本上都能夠贏得勝利,畢竟他們的武器裝備比較先進,尤其是飛機、大炮、坦克對我軍造成的威脅十分的大。

    可是,佔盡如此大優勢的日軍,他們還是沒有想到彭德懷將軍在當時極其艱苦的條件下,能夠組織一百多個團,並且在日軍意想不到的地方出現,給日軍造成了重大的打擊。

    此次戰役共計殲滅日偽軍四萬餘人,大大的消耗來日軍的有生力量,為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同時這一次戰役的勝利,大大的鼓舞了中國人民抗日的時期,這也是中國對日開戰以來,第一次取得大規模作戰的勝利。

    彭德懷將軍還打過極其有名的一場戰役,就是著名的抗美援朝戰役。

    大家都知道這一次戰役我們對陣的美帝國主義更加的強大。

    但是,彭德懷帶領的中國人民志願軍還是取得了勝利,最為主要的就是,他找到了敵人的弱點,然後採用白天休息,夜晚打仗的方式,徹底打的美帝國主義不得不坐下來向中國求和的。

    因為夜晚的時候,美帝國主義的飛機、大炮和坦克發揮不了作用。這樣就加重了他們的傷亡,讓他們吃盡了苦,導致了他們最終吃了敗仗。

    你看彭德懷元帥打仗就是這樣的機動靈活,毫無章法可尋,如同行雲流水一般。當然了彭德懷將軍打的這樣的戰役,還有很多,我們就不一一列舉了。

  • 8 # 不才講史

    我們說幾個中國近現代史上的這樣的將軍吧,可以說當年中國最為動亂的時候,正是因為他們的努力,給我們打敗了國內外反動派,才有了我們如今獨立自主的新中國的。

    我們第一個要說的就是劉伯承將軍,大家都知道劉伯承是中國近現代史上,最為偉大的軍事家之一,可以說他打仗就以出其不意,攻其不備而著稱。

    每一次大戰的時候,他都能夠做到有的放矢,讓敵人尋找不到他打仗的規律,從而來取得戰爭的勝利。

    其中最為典型的代表戰役,就是抗日戰爭時期,他兩次在七亙村伏擊日軍,並且兩次都把日軍打了一個大敗。

    日軍無論如何,都沒有想到自己會兩次失敗在同一個地方,這就是所謂的打仗毫無章法可循,如同行雲流水一般。

    可以說在敵人最意想不到的地方,給敵人以沉重的打擊,就是名將經常用的戰略戰術。還有神頭嶺伏擊戰中,劉伯承採用了誘敵深入,然後對日軍發動突然襲擊的方式,取得了最終戰役的勝利,也是讓敵人摸不著頭腦的。

    這都是劉伯承擅長各種戰術的外在表現。

    當然了抗日戰爭時期,劉伯承帶領的一二九師取得偉大戰役的勝利還有很多,我們就不一一列舉了。

    下面我們再說一個劉伯承將軍在解放戰爭時期,打的最為經典的戰役吧。這個戰役就是千里躍進大別山一戰。

    大家都知道,這一次戰役劉鄧大軍如同一把尖刀一般,刺入到了敵人的心臟當中。

    這一次戰役,之所以能夠對日軍造成如此大的打擊,就是因為此次戰役,劉鄧大軍是在千里奔襲的情況下取得的勝利。

    當時,人民解放軍一直都是在黃河以北和國民黨戰鬥。黃河以南的地方,全部都是在國民黨的掌控當中。

    正是在如此的情況下,為了拉長和國民黨作戰的戰線,劉伯承帶領的劉鄧大軍,開始躲過敵人的眼線,奔襲到了長江沿岸,在那裡他們給國民黨以沉重的打擊,並且取得了千里躍進大別山的偉大勝利。

    此次戰役的勝利,為中國解放戰爭拉開了大反攻的序幕。為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所以說到打仗毫無章法可循的,如同行雲流水般的戰役,我就想到了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一戰。

  • 9 # 秦殤攻略2018

    廣為人知的那些將領和事蹟大家已經回答過了,薛仁貴的事蹟想必大家也略知一二。再補充幾個大家不怎麼熟悉的打仗毫無章法、行雲流水的牛逼將領:劉裕、後唐莊宗、周世宗柴榮(第一次打仗)。感興趣的可自行百度瞭解。

  • 10 # 靜心匠道

    中國近代歷史在,戰爭中讓敵軍抓摸不透,毫無章法可言,指揮藝術如行雲流水般讓人賞心悅目的,唯有共和國開國大將粟裕。

    粟裕將軍是我國紅軍時期,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都參與其中的指戰員,特別是在解放戰爭中,粟裕將軍多年積累的實戰經驗,和對於戰機的把握精準,在戰後都成為了教科室般的案例,而其指揮藝術更是在中原會戰中得到了重分的發揮,正是粟裕將軍的敢打敢拼,為淮海戰役和平津戰役奠定了基礎。

    而他的冒險精神和對於戰場精細的把控,更是讓人興嘆不已,在抗日戰爭中,日本在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官岡村寧次,就曾經組建過一個特別的組織,就是研究粟裕的戰術的小組,小組經過仔細的研究,粟裕的作戰特點和規律後,得到一個結論:“粟裕打仗經常是破常規、出奇招,常常在你想不到的地方、想不到的時候狠狠地咬你一口,毫無規律可尋。”  

    而對於粟裕,他的老對手,國軍皇牌七十四師的悍將,當時採訪問張靈浦:“你認為當今軍界誰能與你相比?”張靈甫毫不猶豫的回答:“粟裕。”

    認為從1840年到當時為止,唯有粟裕在華東打的幾仗與二次大戰中的某些戰役相提並論。而這些仗都是粟裕指揮的,而粟裕最善長的就是在條件不成熟情況下,利用神仙仗得到了巨大的勝利。

    他曾經自豪的說,“我的這些戰友中,屬這個粟裕最會打仗,他也是我們湖南的。”而這段講話,雙方都是軍事行家,是不能掩飾和虛假的,更是雙方說出了內心的想法。

    而粟裕大將能夠得此殊榮,確實和他的指揮得力,戰功赫赫有莫大的關係,特別是他在蘇中七戰七捷:此戰可以說是扭轉了中原敵我雙方攻守勢態的關鍵之戰,正是此戰勝利,讓鼓舞了大家計程車氣,堅定了大家對勝利的信心,為以後的兩大會戰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礎,而此戰也是粟裕在指揮藝術上,最具代表意義的傑作,他將中國古代“上兵若水”兵家最高境界完全體現了出來,讓人看的暢快不已,的確可謂是生花妙筆。

    蘇中戰役,宣家堡和泰興首次接觸,粟裕採用反常規的戰術,殲敵於未動之時;後來在如難,飛兵百里,拊敵側背,打的敵人措手不及;在轉頭下海安,用層層阻擊戰術,削弱敵人士氣;後來的李堡之戰,利用敵人的“祝捷”心理,奇襲得手;在丁堰、林梓戰鬥中,挑出最弱的地方,直指敵腹;最後,來一個神龍擺尾,直接學孫悟空,鑽到敵人肚子裡去打,充分發揮了解放軍的機動作戰能力,在運動中殲滅敵人,牽著敵人鼻子走,打得對手六神無主,不知如何排兵佈陣。以3萬人,面對12萬對手,在狹小地區和敵人心臟地帶周旋了數週,最後還能夠獲得七戰七捷,殲敵5萬多人,這在近代戰爭史中都是是罕見的。

    特別是蘇中戰役意義重大在於,不單是在殲滅了敵軍上,更是我人民解放軍第一個戰勝美式裝備國民黨軍的大規模殲滅戰,不但鼓舞士氣,打破美式裝備的神話,更重要的是摸清了對手的實際情況,為以後的作戰提供不可多得的經驗。

    而除了蘇中戰役,粟裕更被偉人青睞的原因是在後來的孟良崮戰役中的表現,孟良崮被稱為殲滅戰的教科書,之所以後世稱為戰爭奇蹟。因為他本來打響的時候,就非常的冒險,當時粟裕面臨的是,腹背受敵的局面。如果不盡快的吃掉74師,那麼國軍的25師和83師就在幾公里外救援,並且還有其他各路援軍,最近一兩天,最遠不過幾天就會包圍過來。

    可以說,這是一個包圍和反包圍的戰役,此戰險惡程度無法說的出來,只有當事人才能夠體會。就是在這種險惡條件先,在準備不足的情況下,粟裕堅持打響了圍殲戰孟良崮戰役,創造了現代戰爭中“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的奇蹟,這不但直接影響了後來的戰局的天平,更將國軍打的心痛不已更是灰心喪氣。

    而此戰的意義,還影響了在東北林彪,因為當時的林彪,面對的是國軍精銳新一軍新六軍,但是收穫不大,此時粟裕全殲整編74師訊息出現。也大大刺激了林彪,給與了他信心,也讓解放軍知道,就算是對手的王牌部隊,也不是不可戰勝的。

    而粟裕還有一個經典,就是以孤軍深入,冒險進行虎口拔牙的豫東戰役。特別是此戰的神來之筆,開啟封,成為了最解放軍首次勝利解放大城市的戰例,而本來想對手殲滅第五集團軍的意願雖未能如願,可是在粟裕的如水般流暢的指揮下,解放軍獲得了該地區的主動權,更是殲滅了敵軍不少的有生力量,戰役結束以後,

    雙方指揮部做了覆盤,結果是

    敵軍在其《中原會戰經過及檢討》中說,此次豫東會戰,共軍表現特異的有三點,“敢集中主力作大規模之會戰決戰”,“敢攻襲大據點”,“對戰場要點敢作頑強固守,反覆爭奪”。

    偉人得到戰役勝利的訊息後說,“解放戰爭最困難的山頭已經翻過去了。”

    而他的傑作,不得不提淮海戰役,此戰也是近代戰爭中最大的殲滅戰了,60萬對80萬,最後在此力量懸殊的情況下,歷代戰爭多數是打成了潰敗戰,而淮海戰役卻完成了殲滅戰,而淮海戰役的大部分指揮都是粟裕完成的,可以說這是他人生的巔峰之作,

    我們在看看,粟裕大將為解放軍,創造的好幾個第一,第一次殲敵一個旅,第一次殲敵一個整編師,第一次殲敵一個兵團,第一次拿下一個省會,第一次拿下敵重兵把守的大城市,這些第一都是粟裕的傑作。

    可以說,粟裕大將的指揮藝術,已經對於戰場時機的把握,還有敵我的分析,獲得最大的價值,做到胸有成竹,更是敢於冒險,在對手看來他的仗都是毫無章法可尋,又如同行雲流水一般,連林彪元帥都如此評價他,“粟裕盡打神仙仗”。

    歷史雖然翻開新的一頁,但是對於先烈的事蹟我們需要銘記在心,如此才能夠在歷史中總結出得失,更好的向美好的明天前進

  • 11 # 江湖小曉生

    所謂兵者,詭道也。出其不意的兵法,才是真正可以戰勝對手辦法。按照常理出牌,往往無法取勝。

    現在給你總結下來的各種兵書,其實都不能夠在日後的戰場上,毫無變化地運用,為什麼?因為你讀過的書,人家也讀過,說不定比你還要精通。

    為此從古至今,真正在戰場上出奇制勝的人,往往都是不按照常理出牌的人。往往這樣的人,才能夠取得真正的勝利。

    所以說,你覺得有跡可循的成功者,他們用兵的方法,往往都是刻意宣傳出來的。並不是說他們都有所謂的章法,我認為只有不按章法做事,才可能取得成功。

    一、孫臏,不按常理出牌的典型。

    孫臏傳說是孫武的後人,那他對《孫子兵法》自然是如數家珍。《孫子兵法》那是兵家必讀類教材,大家都很熟悉,那麼孫臏想要靠這本書取得勝利,按道理並不容易。

    可是孫臏是個人才啊,書裡怎麼寫,他的確就是怎麼做的,但是他不斷地在做,對手還不斷地上當,你說這操作牛不牛。

    圍魏救趙,這是孫臏最出名的戰例,也正是兩次圍魏救趙的戰術安排,使得孫臏兩次獲得大勝,最終戰勝了對手龐涓。

    當時魏國在攻打趙國,趙國派人去找齊國幫忙。齊王就讓孫臏作為軍師,隨軍出征。孫臏沒有直接去趙國救援,而是帶著大軍攻打魏國國都大梁。

    龐涓作為魏國大將,一看大梁被齊國大軍攻打,他自然要回來救援。這麼一來趙國邯鄲的危機就這麼化解了(事實上魏軍已經打下了邯鄲,而齊國也不是真心為了救邯鄲)。可是孫臏在這基礎之上更進一步,在龐涓回程中的桂陵設下埋伏,痛擊龐涓的人馬,龐涓被生擒。

    第一次吃了虧,龐涓應該不可能再上同一個當了。龐涓被放回來以後,依舊擔任魏國大將,這回他出兵攻打韓國。

    韓國又跑來齊國求援,這次孫臏如出一轍,依舊帶兵攻打大梁。龐涓一看,這不是之前的招數嗎?於是龐涓壓根就看不起孫臏,自認為不可能再上當了。

    但是孫臏這回用了減灶的辦法誘惑龐涓,他們一路撤退,一路減灶,並且丟盔棄甲,給龐涓造成了一種錯覺,認為齊國軍隊撤退的時候毫無章法。

    這使得龐涓立刻帶著輕騎兵連夜追趕,結果孫臏故技重施,在馬陵伏擊了魏軍,殺掉了龐涓。同樣的招數,不同的用法,這就是不按照套路出牌的典型。

    二、霍去病,我就知道衝,因為我夠猛。

    漢武帝時期,最著名的將領,那就是衛青和霍去病。衛青老成持重,打仗是有章法的,所以時間長了以後,其實匈奴人能夠摸清楚衛青的套路,選擇合適的時機逃竄。

    可是霍去病這個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傢伙,打仗可就完全沒有章法了。他純粹是靠感覺和勇猛在戰場上取勝。

    比如說第一次帶兵對付匈奴的時候,衛青的大軍不敢輕舉妄動,而霍去病卻帶著800騎兵繞到了匈奴後面,突擊匈奴人馬,最終取得了巨大的勝利。

    你說他有什麼套路吧,還真的無跡可尋。要麼只能說一個字,那就是快。可是快這種事情,誰都知道重要,但不是誰都能做到。

    這就是霍去病牛掰的地方,套路已經告訴你們了,但是你們就是隻能瞻仰,不能模仿。所以我認為這種所謂的套路,也是不按照套路出牌。

    霍去病短暫的一生,創造了很多奇蹟一般的戰績,全都是用了出奇制勝的辦法。行雲流水這四個字,他絕對配得上。

    三、戰神白起,我打仗,從來都是因地制宜。

    白起絕對可以算得上戰爭界大佬級別的人物,這哥們帶著秦國的軍隊,至少消滅了一百萬大軍。把戰國時期的其他各路諸侯,都挨個兒揍了一遍。

    但是你非要說白起這位戰神,有什麼特別的戰法,對不起,還真的找不出來。因為白起每次作戰,所使用的策略都是不一樣的。

    1、長平之戰。

    最著名的莫過於長平之戰,白起並沒有好辦法對付趙國,所以就這麼耗了3年時間。等到趙括成為趙國主將以後,向秦國發動了進攻。

    這個時候白起也被替換成為了秦國的主將,他帶著大軍先佯裝撤退,將趙國誘惑到了包圍圈,隨後派遣騎兵將趙軍攔腰切斷,從而分化趙軍的兵力,再消滅趙軍就容易多了。

    2、伊闕之戰

    韓魏聯軍扼住崤函關口,阻止秦軍東出的時候,白起偷摸著帶著大軍繞到了人家後面,把人家留在後方的軍隊給消滅了,繼而包圍了對方的人馬,取得了巨大勝利。

    3、鄢之戰。

    白起在攻打楚國鄢城的時候,楚國派遣主力大軍前來抵抗,所以一時間打不下來。這哥們想了個餿主意,他居然在鄢城上游高築堤壩,結果決堤淹城,最終一舉拿下鄢城,繼而滅了數十萬楚國軍民。

    不管是哪一場戰爭,白起所使用的辦法,都有所變化。因此對手根本就摸不著白起的套路,那麼也就無法戰勝白起了。

    總結:不按套路出牌,在哪個戰場上都能取勝。

    在古代軍事戰場上,不按照套路出牌,可以讓對手摸不著你的水平。這麼一來,你想要對付對手,可就容易多了。畢竟你在暗處,而對手很可能就在明處。

    這一理論在現代任何一個行業,其實都是行得通的。做生意的人,如果一味地死板,那麼生意肯定做不大,隔一段時間就有新花樣,這生意才有搞頭。競爭對手也只有乾瞪眼的份。

    好的老師,完全可以不按照教材講課,他的學生考試分數還是不會低,為什麼?因為人家已經超越了教材的指導範疇,有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和心得。其他行業也都能參考這一點,達到出奇制勝的效果。

    參考資料:《史記》、《漢書》

  • 12 # 殺胡世家的異見

    難道這個不是靠對手成全麼?為將者,審時度勢是基本功。沒有全面碾壓的實力,難道都不允許弱勢軍隊狗急翻牆盜紅杏?

    譬如你圍棋先手,角上布一子,奇不奇?必須奇,然並卵,毛用不頂。但是,擋不住對手跟著你角上布子,奇不奇?必須奇

    言歸正傳,奇兵的運用不是比誰腦洞開得大,如特別浪,沒套路沒章法,招數清奇,連盟友都要下狠手,對手確實難以招架,黴國不也跟著混亂不堪嗎

    正確的奇兵的開啟方式,是攻必克守必堅,做不到的至少要做到迅雷不及掩耳盜鈴或者隱蔽突擊,譬如司馬懿輕兵取孟達,譬如狄青平儂智高

    譬如薩爾滸,明軍分五路分進合擊,戰術上是沒錯的,我軍包括日軍都幹過很多回這事,成功案例多如牛毛,為啥明軍就大敗虧輸呢?原因就在於沒有一路能抵擋祝後金的合兵一擊,不說戰而勝之,連黏住對峙等待援軍側擊都做不到。譬如孟良崮,白軍也是分進合擊,張靈甫如果真能堅守待援,我軍恐怕要吃一個敗仗。

    所以,出奇制勝的重點不是奇,是兵鋒所向擋者披靡才敢論奇,否則只是送人頭

    史載用兵最奇的當首推韓信,觀眾還沒覆盤,他已全勝而歸。以井陘之戰說明如下:

    1. 窄道千里運糧,一般的做法是沿途設立中轉站,順次接應;或者誘敵來襲,伏而殲之,這都是常規套路。韓信不,他是等細作探知陳餘不打算截糧後開始進軍。別人的細作都是探知對手要做啥動作什麼時候做,韓信的細作探知的是不動作,奇不奇?必須奇,陳餘今天不截糧明天截糧不,是不是像趙奢一樣只是瞞天過海呢?

    2. 兩千騎兵拔旗易幟,成兩面夾擊之勢,趙軍驚恐混亂以致潰散,奇不奇?必須奇,兩面夾擊達成沒?沒有,這兩千兵不出擊還好,一出擊就要露餡,而趙軍沒有現實威脅,就算想投降也沒人能受降。如果趙軍整頓士卒,翻身來奪本寨,這兩千精兵是不是送了人頭?

    奇兵沒攻堅守固奇襲的能力,多數是送人頭。領兵將領常用奇兵也只是有棗沒棗先打一杆,成固喜敗無謂罷了,除非是敗局已定死中求活才會把希望寄託在奇兵上

  • 13 # 蕭武

    李奇微到達朝鮮戰場的時候,對美第八集團軍的第一感受是,這是一支被打怕了的、失魂落魄的軍隊,已經完全喪失了鬥志、沒有了信心的軍隊。

    原因很簡單,第一次和第二次戰役中,美軍第一次和志願軍交手,對志願軍的打法感到非常驚訝,毫無心理準備。尤其是志願軍的小規模滲透戰術,以及大規模的穿插敵後,都讓美軍感到害怕,因為每次志願軍似乎都想兜住美軍後路,將他們全殲。

    而當美軍遇到這種局面的時候,每次都驚慌失措,只能倉皇撤退。第一次戰役是美軍在進攻中毫無準備的遇到了志願軍,撤退下來之後,經過整頓,重新發起攻勢,又是被志願軍一頓穿插,分割和包圍,打得美軍沒有還手之力,只能有多遠跑多遠。

    就是在第二次戰役中撤退的時候,本來已經要晉升上將的沃克的吉普車被正在倉皇逃竄的韓軍車輛撞翻,沃克身亡,本來正在美國和朋友喝酒的李奇微突然接到命令,接替沃克擔任第八集團軍司令,歷史程序把他送到了風口浪尖上的朝鮮。

    兩次戰役打下來,美軍只能困守三八線,等待援兵,暫時無力主動發起進攻。就在這個時候,歐洲一些國家開始重新考慮朝鮮戰爭的意義,最終是向美國提出撤兵,離開朝鮮。這種訊息四處流傳,聯合國軍中也是人心惶惶,都在想著,既然打不到鴨綠江了,那就乾脆直接離開朝鮮,回國算了。

    所以,李奇微本來躊躇滿志向大幹一場,結果剛到朝鮮半島一個星期,就碰到了志願軍的大舉進攻,李奇微無可奈何,只能指揮部隊儘快撤退到三七線以南,連漢城都不要了,直接扔給了志願軍。李承晚都問李奇微,你是來把美軍帶走的嗎?

    李奇微的回答是否定的,他不是要代領美軍撤離朝鮮半島,而是要打勝仗的。這時候,他已經發現了志願軍的弱點在於兩個,第一是補給能力差,前線部隊糧食彈藥比較緊張,只能支援一個星期左右的進攻,所以在志願軍發起進攻的第一個星期裡,美軍要避其鋒芒,儘快撤退,離開志願軍的攻擊能力覆蓋範圍。

    志願軍的第二個弱點在於武器裝備比較差,缺乏重武器。在前兩次戰役中,美軍一看到志願軍抄自己的後路,就開始瘋狂撤退,就是因為害怕自己被包圍,因為按照他們的經驗,被包圍了就完了。但從第二次經驗美軍各部突圍的情況看,志願軍即便是把聯合國軍後路抄了,也不要緊,就地堅守待援,志願軍也吃不掉。

    於是在第三次戰役中,西線美軍和志願軍接觸之後就開始迅速撤退,但在東線戰場上,李奇微要求美軍就地堅守,而不是跟著大部隊一起往南撤,以此來測試一下志願軍的攻堅能力到底能達到什麼水平。結果是因為志願軍在部署上的失誤,加上敵情不明,錯誤判斷了美軍東線的東向,圍住了美軍,卻未能吃掉。

    李奇微明白了,志願軍並沒有那麼可怕,就算是美軍被包圍了,只要不驚慌,就地組織防禦,以志願軍的武器裝備,也是吃不掉美軍的。美軍上下也看到了志願軍這個弱點,所以,退到三七線以南之後,美軍不繼續撤退了,反而在發現志願軍已經糧彈枯竭之後,開始了全線反擊,志願軍只能且戰且退,這就是第四次戰役。

    在此過程中,李奇微也發現了志願軍的進攻特點,所以要求美軍在撤退的時候,各部隊相互之間儘量保持好距離,相互掩護,不留出空隙,而且不是一潰千里的撤退,是且戰且退的撤退,始終把戰線與志願軍的距離保持在三十公里左右的範圍內,以便在志願軍的攻勢結束之後,就馬上轉入反擊。

    到了第五次戰役,志願軍投入近三十萬人發動了攻勢,企圖在東線殲滅韓軍兩三個師。雖然最終確實讓惱羞成怒的美軍下令撤銷了韓國第三軍團的番號,但實際上並沒有能夠兜住韓軍,仍然是讓敵人逃走了。美軍則在面對志願軍的攻勢的時候,有組織的向南撤退,當志願軍攻勢結束之後,絲毫不給志願軍喘息之機,馬上開始全線反擊。

    第五次戰役參戰的三兵團和十九兵團都是剛入朝的部隊,對美軍的作戰特點不夠了解,九兵團則是在第二次戰役中損失慘重,退回後方整補,直到第五次戰役才再次投入戰鬥。在戰略戰術上,第五次戰役的打法與之前沒有明顯變化,也沒有從第四次戰役中吸取足夠的教訓,而美軍這時候已經變了,導致了第五次戰役的嚴重失利。

    在戰爭中學習打仗,最重要的就是從對手身上學習對手的優點,儘量克服自己的弱點,來戰勝敵人。第一和第二次戰役中,志願軍在學習美軍,到了第三次戰役是美軍開始冷靜觀察志願軍的特點,第四次戰役美軍開始揚長避短,第五次戰役美軍乾脆採用了志願軍在第一和第二次戰役中的打法,用小規模部隊瘋狂穿插志願軍後方,分割、包圍志願軍。

    美軍的打法已經變了,志願軍卻沒變,最終導致了60軍180師幾乎全軍覆沒的慘劇。此戰中,美軍充分發揮了其機動能力強、火力優勢明顯的優點,穿插和分割非常有效,割斷了志願軍東線各部隊相互之間的聯絡,連60軍的三個師之間都被切斷聯絡,無法相互救援,加上指揮方面的失誤,導致180師被美軍包圍,損失八千多人,代政委吳成德在堅持遊擊鬥爭一年多之後被俘,成為朝鮮戰場上被俘的最高級別的志願軍將領。

  • 14 # HUIxinlin

    似羚羊掛角無跡可尋,如天外神龍見首不見尾。法無定規,兵無常勢。兵者詭道也!隨機應變、因勢利導。著名的戰將莫不如是。

    戰場上的機會瞬息萬變,稍縱即逝。沒有哪個常勝將軍會機械的套用形成規律的模式讓敵人去熟悉。這在以弱勝強的抗日戰爭中的八路軍身上體現最多。武器裝備的短缺迫得八路軍更多的採取靈活多變的戰術去襲擾打擊日寇。不堪其擾的日軍面對神出鬼沒的敵人摸不著打不到。甚至想出在戰車上寫上“專打三八六旅”的字樣以期引出敵人決戰的無奈招數。

    這個三八六旅的指揮官就是有著紅色特工生涯的傳奇英雄陳賡。陳賡大將的三八六旅的772團771團和三八五旅的769團就是被譽為抗日中流砥柱的太行山根據地的主力部隊。幾乎八路軍在太行山上的所有經典戰例都與這支部隊有關係。

    比如著名的七亙村重疊設伏。陳賡帶領772團一部在七亙村設下了埋伏。一舉殲滅日軍300多人。勝利後的陳賡和上級溝通後認為,敵人一定不會想到我們還會在這裡再次設伏。於是陳旅長帶領772團又在這裡打了日軍一個措手不及。

    再如神頭嶺伏擊戰。在上級定好伏擊地點後,陳賡將軍在勘察地形時發現現場與地圖是不相符的。地圖上標明透過谷底的公路其實是在光禿禿的山頂上。大家都認為這樣的地形不適合打伏擊戰。而陳將軍認為“既然我們認為不能打伏擊戰,敵人也肯定這樣認為”。而這正是打伏擊戰的最有力之處。果然大搖大擺的日軍在這光禿禿的山樑上又被陳賡上了一課,被殲滅1400餘人做為了學費。

    陳賡將軍與日軍、法軍、美韓軍都有過交戰。都以靈活多變,智計百出的戰術取得了勝利。這或許與他的特工生涯有關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用漢語拼音不用漢字一如英語,是否更有利於人的智力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