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清明219041751
-
2 # 一隻委屈的雞蛋
優秀的品牌就是透過技術研發降低成本來實現同樣效能更低價格或者同樣價格更好的體驗。這樣才有更大毛利空間來營銷,最後實現更多銷量,來分攤研發成本。一直是這麼幹的。
為啥還拿著這個說事呢?
這不是本末倒置嗎?
你可以吐槽mat20epro賣的價格貴了些,但是把體驗有明顯差距的兩個產品放在一起比成本沒有意義呀。
2k螢幕,4000萬拍照就是高處一截子,還有辨識度的外觀設計
-
3 # 雷猴王p2p
路邊要飯的在垃圾中撿了個饅頭,沒花錢。
饃頭店一塊錢四個饅頭。
而超市一個麵包五塊錢。
你會選哪個?
買什麼東西都要計算成本,活得夠累吧
-
4 # 科技數碼隨時答
兩者硬體的對比:為什麼mate20pro在很多地方是領先小米9的但是成本更低呢?
小米9的成本也確實很多,但是華為mate20pro首先在螢幕方面的雙曲面螢幕價格更高,雖然是京東方,但是是雙曲面螢幕的設計,解析度更高,而小米9使用的是普通的AMOLED螢幕,雖然是三星的螢幕。
處理器方面也要更多,這當然是毋庸置疑的,因為處理器的研發和找臺積電代工這都是需要考慮的,而小米不用考慮這些問題,而且也不需要投入研發人員去研發處理器。
拍照方面華為和索尼以及徠卡的共同研發創造出來了IMX600系列的鏡頭,不對外出售,但是研發成本呢!
再者就是4200mAh電池,以及40W快充,無線充電和無線反向充電。
IP68級別防水防塵,以及記憶體拓展,雙立體聲揚聲器,以及3D結構光的解鎖方式等等。
總結:首先我不知道題主是怎麼算的硬體成本,難道這些提升都不需要成本嗎?怎麼算下來華為mate20pro比小米9的成本更低,所以只有一個解釋,那就是你說的肯定是假的,只能算是一派胡言了,那也就是說你的題目是不成立,我們承認小米的價效比,我們對於華為mate20pro的高價格也表示虛高,但是我們說話還是根據事實來講,這樣太離譜啦!
回答完畢
-
5 # 一山一水一名一世界
這麼大的公司這麼詳細的配件價格能讓你拿到?即使你知道一兩個的價格,你這樣發出來是商業洩密,是犯罪,所以大家就不要當真了!
-
6 # 雲過敬亭山
評價一款手機的優劣,或者一個廠商是否厚道,僅僅看BOM的成本沒太大意義的。
其次,即使是某些部件來自於同一供應商也不能用採購價格來評價優劣。因為它們會因為結構設計水平,採購時期,採購數量,供應商管理水平等等因素導致採購價格差距很大。也就是說你花200買的東西不一定比別人花100元買的好。
第三,生產成本還有很大一部分在BOM表之外。組裝裝置,測試裝置,生產環境,工作人員,品控標準,品控手段,……這些都是影響生產成本的要素。比如有的公司搭建一條手機組裝和綜測的生產線要幾千萬,有的公司才花幾百萬。有生產線操作工是經過嚴格培新的熟練工人,有的則是找臨時工甚至暑期學生工。這些成本雖然BOM上看不到,但是均攤到手機上也是不小的一部分。
此外還有交付的及時性,高水平的售後的服務都是需要不小成本投入。
-
7 # SAMSANG
印象中的小米向來是以性價在市場存在,然而據訊息曝光小米9的成本價高達2648元,一舉超越華為mate20 pro2400元成本成為最不賺錢的手機,雷軍5%的利潤似乎並不只是說說而已。
售價更高的華為mate20 pro為什麼成本更低呢?
其實不論哪一品牌,被曝光的都只是硬體上的成本投入,也就是我們看得見、摸得著的物料成本。華為mate20 pro的物料成本低於小米9是可以預見的,作為兩個不同時代的產品,硬體水平經過迭代更新以後成本價格上漲是理所應當的事情。舉個例子來講,同樣的筆記本,昨天買的軟皮包裝的只要3塊錢,今天買的硬皮包裝的卻要4塊錢,這本身並不是什麼大驚小怪的事情。
同樣,軟體成本也是一筆非常高的投入,只是這筆成本投入很難被我們看見,因此我們往往忽略了這部分成本。以華為mate20 pro為例,相機最佳化的演算法投入、和索尼聯合研發的投入、麒麟980處理器的研發投入都是不小的成本。雖然華為沒有將這筆費用的具體數字公佈,但我們可以預見這同樣是一筆不小的成本。華為mate20 pro1/2.73的投入/產出比正是綜合軟硬體成本以後的最終結果。
其實不論是華為mate20 pro還是小米9、亦或是華為和小米走的完全不同的道路都值得我們尊重。華為透過自主研發阻止壟斷,小米透過低利潤直接受惠消費者。方式不同,但都是正確的選項。魚和熊掌不可兼得,我們自行選擇就好。
-
8 # LeoGo科技
小米和華為本身就存在品牌的溢價,曾經的華為也和小米一樣,發展雷同,價格提不上來,可是在餘承東接手後,在微博上說了這樣一句對華為目前影響深遠的話:從低端向中高階智慧終端提升。華為是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
從華為目前能夠做到現在的高階手機品牌,確實和華為的品牌的確立不無關係。有些人會很好奇?華為為什麼可以賣高價?小米為什麼不可以?
華為也有陣痛期。華為從低端向中高階邁入的時候,也是不能被認可的,但是,華為還是堅持下來了,它向高階市場進軍,手機做工以及設計上都會向高階方面靠近。難不怕,怕就怕退縮。不過,華為的底氣足。不像小米是無根之萍,華為手機有華為作為後盾。
華為創新技術和研發。在2018年華為年報中,華為的投入已經達到了1015億元,連續十年研發投入4850億元,這種技術的創新,讓華為的處理器可以自由,在技術上有了turbo技術等等。在拍照上和徠卡合作,目前在dxomark中排名前列,這就是成就。小米卻沒有這方面的成績:小米的研發費用2018年才有58億元,這就是差異。
價效比束縛了小米的發展,小米確實因為價效比能夠不斷提升消量,可是也是因為價效比束縛了小米的發展,小米在定價的時候,考慮到消費者的想法,這些都會促使小米在定價的時候,不會過高定價。
當然,這個成本價的真假,我們不知,我們只是分析了,為什麼小米很難高價,華為高價的原因。 -
9 # 太平洋電腦網
首先,這個成本不知道是真的,還是假的。
即使算上這個成本是真的,那麼還有製造成本呢?你只算上物料成本,那麼研發成本?還有製造成本等等。
其次,這個成本有博眼球的嫌疑第一張圖只是說物料成本,沒有說華為的製造成本;第二張圖說了小米的物料成本,還算上了製造成本(50美元)總成本。
什麼意思?就是說,第一張圖就是隻算上了華為Mate20 Pro的物料成本;第二張圖算上了小米9的物料成本+製造成本。用這樣的方式營造差價特點?也太拙劣了吧?
再說,Mate20 Pro支援IP68級別的防水防塵,加工成本絕對比小米9還要高。算上這個加工成本,沒有差多少了吧?比小米9高出不少了吧?
更加不要說華為天價的研發投入。你知道華為在手機上投入多少?人家去年全集團研發上千億,你怎麼就確定人家投入了80億90億。智慧手機佔據了華為的很大的收入,你覺得他們只會投入這麼少一部分?
同時,人家的結果拿得出手,5G、拍照、GPU turbo,昨天釋出的方舟編譯器。你的科研結果呢?
依據成本定價只是一種市場策略如果你學過市場經濟,就知道商品定價的定價的時候可以依據多種定價,依據成本定價只是其中一種。
還可以依據市場反應定價,依據對手的策略進行定價。這些都是定價的方式。
你們看看蘋果,人家的成本是高,但是定價更高,但是人家2018年全球出貨量依然全球第二。
所以說,只有你的產品足夠牛逼,就能夠實現溢價。而且消費者還會埋單。要實現溢價,就必須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這才能溢價。
Mate20 Pro做得足夠優秀,所以消費者願意給埋單。華為在2018年的出貨量已經接近了蘋果,預計今年會超越蘋果。
消費者用腳投票,哪一臺機子優秀,哪一臺機子適合,他們就選擇哪一臺機子。
價效比?這只是其中一種策略,人家的亮點足夠覆蓋所謂的價效比,而且消費者也願意埋單。
-
10 # 小卒無名且無為
我有同事在用這兩款機子,看了看沒什麼稀奇的。成本是自己控制的,至於自己控制不好說自己的成本高賣價低,純碎耍流氓。
我自己用的mate9,兩年了,希望還能再用兩年。前幾天從樓上開會下來走樓梯,手打滑手機從樓梯上摔了下來,看著從樓梯一級一級掉下去。螢幕壞了從淘X上買了個自己換的。裡面模組清晰,拆卸和安裝挺簡單的。前攝像頭裡面有六個小球,由於太小了,有兩個丟了沒找到。安裝上沒有太大影響。電池沒有什麼玄乎的,平常八點下班剩餘40%~60%,換螢幕並沒有影響什麼。
同事的MI6,和我差不多前後買的,尾插換了兩個了,螢幕一個。他都是出去修理。沒問過具體價錢。
-
11 # 不曾輕狂
題主提供的資料出入暫且不說,先跟大家聊聊品牌溢價。2008年的時候,我跟郎鹹平教授在一次交流的時候,他跟我講了個笑話,說到商場去打算買一條鱷魚皮帶,問導購小姐一條皮帶怎麼1000多塊錢呢?導購小姐跟他說,這可是真牛皮的。郎教授半開玩笑的說,我買整張牛皮才300塊錢,一條皮帶1/50不到,你賣1000塊錢,姑娘你說合理嗎?你應該說這是鱷魚行貨。價格虛高的部分就是品牌溢價。
華為2018年投入手機研發的費用實際是60億美元,約合400億元人民幣。這種投入七成以上要從華為Mate系列收回,三成左右從P系列收回。如果Mate系列能銷售3000萬部的話,每臺分擔的研發費是900元左右。加上硬體成本,每臺Mate20pro成本應在3400元左右,扣除稅費,單臺利潤1500元上下。
小米9的平均成本在2500元左右,因為前期硬體稍貴,可能略高些,但隨著出貨量的增加,後期的成本應該在2400元每臺左右。小米除了優化了一下作業系統,其他的核心部件幾乎全部是比價選購的。其每年投入的研發費用僅僅只有58億元,每臺手機分攤的研發費用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華為Mate系列因其較高的品牌價值,賣貴點有人接受,但小米則不行,否則,也有悖於其價效比理念。
見仁見智,不當之處,敬請斧正!
-
12 # 看你還該使用者名稱已存在
這些天天幫著企業算物料成本的,我就問一句:
純淨水兩塊錢一瓶,白開水兩塊錢一噸,一噸白開水能灌2000瓶(一瓶純淨水都是500ml 也就是一斤裝的)
你買純淨水的時候幫人家算過成本嗎?你認為賣純淨水的利潤率有2000倍?
按照米粉的邏輯,出去買純淨水的那都是交了智商稅的。問題是米粉沒喝過純淨水?
-
13 # 幽水寒星
這個很簡單,不值一駁。小米高管釋出的基於猜測的手機成本毫無可信度,何況還故意壓低華為成本?華為麒麟處理器針對華為手機進行了專門最佳化,紙面資料不如驍龍,使用體驗卻沒什麼差距,何況還有黑科技,憑什麼認為成本更低?研發不是成本?螢幕,京東方頂級曲面屏和三星辣雞平面屏三星的更貴?憑什麼?攝像頭模組,憑什麼認為萊卡認證的RYYB鏡頭模組會和小米的鏡頭模組一個價?何況還有TOF鏡頭根本被無視了。華為不屑,但是作為一枚野生海軍,我對於小米所謂高管的臉皮厚度真是歎為觀止。
-
14 # 迷路在南京的小刺蝟
蘋果的硬體成本也差不多,研發的費用品牌的溢價都要算在裡面。簡單的例子同樣一份酸菜魚大排檔和酒店價格能一樣?成本基本都一樣。
-
15 # 科技印象君
華為mate20pro的售價差不多是小米9的兩倍,但是它的硬體成本僅為2400元,甚至要低於小米9的2648元,很多人為小米抱不平的同時,也不由感嘆華為的利潤太高了吧。然而凡事不能只看表面,華為高利潤的背後,付出的代價也是極大的。
華為手機一年的研發投入高達60億美元,超過中國所有廠商的總和。華為斥巨資研發創新,手機定價高也是情有可原。畢竟華為mate20pro幾乎可以說是國產旗艦手機的最高工藝水平了,已經擁有了和三星較量的實力。mate20pro擁有頂級的拍照、2k的曲面屏、麒麟980晶片、IP68級防塵防水等,綜合實力遠超小米9。單就從產品本身的角度來說,賣得比小米9貴是正常的。就拿麒麟處理器來說,華為用了多少年的時間、燒了多少錢才有了今天的成績。晶片研發需要長期的重金投入,並且風險高見效慢,導致很多企業都不敢做晶片。但是華為卻“一意孤行”,就是要造自己的晶片,改變中國卻芯少屏的局面!華為還大力扶持京東方,使用國產螢幕,打破三星對A屏的壟斷。加上品牌溢價,華為mate20pro就更有理由比小米9了。去年mate20系列全球賣出了一千多萬臺,足以證明華為已經躋身高階市場。而高階市場本來就利潤豐厚,哪個手機廠商不想進去?現在國產手機都在往高階市場靠攏,小米自己也是啊,只不過雷軍在定價上不敢太過激進,小米9的起售價只敢2999元!
肥水不流外人田,國產手機現在實力不差,旗艦機越來越貴,就是想要瓜分蘋果三星的高階市場,華為只不過是先行一步,這能怪誰?
-
16 # 昨天后條
請不要再拿小米與華為比,這不是一個層次的東西,完全沒有可比性!好比你也是一個人,有鼻子有眼睛,馬某某也是一個人,有可能體重沒有你強,你能說你的身價可以和馬某某相提並論,所以你沒有長人家的腦子才是你的短板
-
17 # 聖母瑪麗婊都滾開
現在市場都這麼透明瞭嗎?成本價你都知道?那能不能告訴我蘋果xsm成本價多少?為何上市7個月就降價2千多塊
-
18 # Ray行動派
老有人說
一顆藥的成本幾塊,賣幾十塊。你知道這顆藥研發出第一顆成本幾十億美金嗎?藥廠當真做公益?
房子建築成本多少錢,賣多少錢?名牌包成本多少錢,賣多少錢?也沒見買的人少啊
華為研發成本你算了麼
-
19 # 零食語
成本分直接間接成本,你所謂的2400不出意外應該是直接成本,你考慮過研發投入的間接成本了嗎?
另外,客戶消費手機,消費的是什麼?手機的效能對嗎?mate20pro跟米9我們做選擇的時候考慮什麼?難道說看誰家成本高利潤低?沒有消費者會這麼考慮吧。
換句話說我花2塊錢做到的事你花了8塊錢做到了,產品一樣賣10元,你就比我良心了?如果我只賣5塊錢你還能活嗎?想清楚這幾個問題。自然就知道這事我們該怎麼看了
-
20 # 佈道的狼
有人賣大便一億一斤,沒人有意見!最多笑笑!華為貴點大家都罵!都像對賣大便一樣不理他就不行了麼?但是偏偏華為越做越好,所以與其說大家噴華為,還不如去噴願意花這個價買華為的人!人家華為有目標人群了,要是覺得自己智商高沒被騙,自己偷著樂就行啊!我從來不覺得布加迪賣得貴,利潤高!他也很知趣的沒硬要我買!看,多麼的和諧!何必呢?
只要不是壟斷市場!任何銷售策略和利潤都是合理的!誰也代表不了全體的消費者!!!!
最近驚訝地發現國產最高旗艦6500元的mate20pro硬體成本只有358美元也就是人民幣2400元。而2999的小米9硬體成本價是2648。就算加上華為17年和18年分別用在手機上的八九十億研發投入,值得賣這麼高價格嗎?
回覆列表
過生日,給你幾個雞蛋和麵粉加水就好了,蛋糕就是騙人的。什麼名著全是智商稅,都是用筆加紙,垃圾,賣那麼貴。看病買個屁的藥,直接去大山上吃草就完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