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洞古鑑今

    這是個有趣的問題,先撇開諸葛亮草船借箭的真實性,從歷史條件來分析一下,為啥曹操這麼笨?笨到不在箭上塗上火油呢?

    1.火箭的製作成本

    在古代,要製作火箭,那是比較麻煩的,不僅僅是工序複雜,最主要的是成本問題。

    其次,火箭比較難儲存,基本上要現做現用,這無疑進一步增加了製作成本。更何況有時候,根本來不及做這樣的箭,敵軍就攻過來了,那還顧得上去製作火箭呢?

    2.用火箭的條件

    古代火攻,最重要的是要考慮到天氣條件,如果天氣潮溼,物體難以著火,用火箭根本就起不到對應的效果。

    再者,如果風向不對,很可能火箭會燒掉己方的軍營。根據草船借箭的條件,當時在江上,又是大霧,曹軍根本看不清對方什麼來路,根本不知道對方船上的是稻草人,就是一頓亂箭,根本來不及考慮製作使用火箭。

    3.火箭發明的時間

    火箭發明的時間也是關鍵的一點,那個時候火箭可能還沒發明。

    根據《三國志》記載,草船借箭發生在公元214年。而關於“火箭”的最早記載,已經到了228年,二者前後相隔14年。

    這麼說來,很可能當時壓根就沒有火箭,那就無從談起曹操利用火箭來進攻了。

    綜合以上三點,對於草船借箭中曹操為什麼不用火箭的問題也就好理解了。

  • 2 # 上帝看地圖

    1、有大霧,火箭效果沒那麼大;

    2、敵襲,情況不明,第一反應立馬放箭,沒多餘時間點火箭;

    3、也沒想到敵方採取這種方式借箭;

    4、火油也不一定充足,敵情不明,節約資源;

    5、文學創作需要,實際歷史上在赤壁之戰中沒有發生草船借箭這件事

  • 3 # 回望歷史的青年

    諸葛亮為三國時期蜀國的丞相,可稱中國古代最受讚譽崇拜,也最具傳奇色彩的政治家、軍事家,《三國演義》還將他描繪成一個能神機妙算、未卜先知的智慧之神。

    他輔佐劉備建立蜀國,其兢兢業業、鞠躬盡瘁的人生與品格,是人們心目中最完美的輔弼大臣形象,成為中國人理想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英雄人物。

    其中,草船借箭可謂是諸葛亮神機妙算的一個典型事件。

    草船借箭

    話說,周瑜提出讓諸葛亮在十日之內趕製十萬支箭的要求,諸葛亮卻出人意外地說:“曹操大軍即日將至,若候十日,必誤大事。”他表示:“只須三天的時間,就可以辦完覆命。”周瑜一聽大喜,當即與諸葛亮立下了軍令狀。在周瑜看來,諸葛亮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在三天之內造出十萬枝箭,因此,諸葛亮必死無疑。

    諸葛亮告辭以後,周瑜就讓魯肅到諸葛亮處檢視動靜,打探虛實。諸葛亮一見魯肅就說:“三日之內如何能造出十萬枝箭?還望子敬救我!”忠厚善良的魯肅回答說:“你自取其禍,叫我如何救你?”諸葛亮說:“只望你借給我二十隻船,每船配置三十名軍士,船隻全用青布為幔,各束草把千餘個,分別豎在船的兩舷。這一切,我自有妙用,到第三日包管會有十萬支箭。但有一條,你千萬不能讓周瑜知道。如果他知道了,必定從中作梗,我的計劃就很難實現了。”魯肅雖然答應了諸葛亮的請求,但並不明白諸葛亮的意思。他見到周瑜後,不談借船之事,只說諸葛亮並不準備造箭用的竹、翎毛、膠漆等物品。周瑜聽罷也大惑不解。

    諸葛亮向魯肅借得船隻、兵卒以後,按計劃準備停當。第一天,不見諸葛亮有什麼動靜!第二天,仍然不見諸葛亮有什麼動靜!直到第三天夜裡四更時分,他才秘密地將魯肅請到船上,並告訴魯肅要去取箭。魯肅不解地問:“到何處去取?”諸葛亮回答道:“子敬不用問,前去便知。”魯肅被弄得莫名其妙,只得陪伴著諸葛亮去看個究竟。

    凌晨,浩浩江面霧氣霏霏,漆黑一片。諸葛亮遂命用長索將二十隻船連在一起,起錨向北岸曹軍大營進發。時至五更,船隊已接近曹操的水寨。這時,諸葛亮又教士卒將船隻頭西尾東一字擺開,橫於曹軍寨前。然後,他又命令士卒擂鼓吶喊,故意製造了一種擊鼓進兵的聲勢。魯肅見狀,大驚失色,諸葛亮卻心底坦然地告訴他說:“我料定,在這濃霧低垂的夜裡,曹操決不敢毅然出戰。你我儘可放心地飲酒取樂,等到大霧散盡,我們便回。”

    曹操聞報後,果然擔心重霧迷江,遭到埋伏,不肯輕易出戰。他急調旱寨的弓弩手六千多人趕到江邊,會同水軍射手,共約一萬多人,一齊向江中亂射,企圖以此阻止擊鼓叫陣的“孫劉聯軍”。一時間,箭如飛蝗,紛紛射在江心船上的草把和布幔之上。過些時間,諸葛亮又命令船隊頭東尾西,靠近水寨,並囑加勁擂鼓吶喊。等到日出霧散,船上草把排滿密密麻麻的箭枝。此時,諸葛亮才下令船隊返回。還命令士卒齊聲大喊:“謝曹丞相賜箭!”當曹操得知時,諸葛亮取箭船隊因順風順水,已經離去20餘里,曹軍追之不及,曹操懊悔不已。

    船隊返營後,共得箭十幾萬枝,為時不過三天。魯肅目睹其事,極稱諸葛亮為“神人”。諸葛亮對魯肅講:自己不僅通天文,識地利,而且也知奇門,曉陰陽。更擅長行軍作戰中的佈陣和兵勢,在3天之前已料定必有大霧可以利用。他最後說:“我的性命系之於天,周公瑾豈能害我!”當週瑜得知這一切以後自嘆不如。

    草船借箭的疑問

    看到這裡,我想大家肯定會有很多疑惑,曹操如果使用火箭,是不是諸葛亮就功虧一簣甚至全軍覆沒呢?如果沒有大霧,諸葛亮是不是就要軍法處置呢?

    其實這一切看似順理成章,但都在他的掌控中,要知道諸葛亮在三國中原本就是一個熟知天文地理,通曉兵家之道,並且在多方面都頗有涉及的一個全能人才。首先為什麼知道第二天是霧天,這就是諸葛亮利用了氣象方面的知識,透過觀察天空得知的。又為什麼選在一個大霧的天氣出兵?因為大霧天曹軍中負責瞭望計程車兵根本就觀察不到諸葛亮軍隊的實況,所以只能從忙應戰。同時諸葛亮還怕被曹操發現,追趕過來還利用船頭駛向,回去時順風順水,方便逃跑。其次軍隊那麼多人,諸葛亮為什麼選擇魯肅幫忙?因為諸葛亮善於觀察人,知曉魯肅善良醇厚,是個老實人,願意誠誠懇懇地幫助他。

    為什麼曹操不用火箭?

    第一, 火箭的穿透力太弱,根本釘不到船上,也穿不透人體,沒辦法造成持續殺傷,在不清楚對方是稻草人的前提下。因為箭頭裹上了油布,在遠距離真的不能射穿模木板和盔甲。這也是為什麼赤壁之戰,燒曹操的戰船必須要用苦肉計,而不是直接射火箭完事。

    第二, 夜戰用火箭,會成為靶子。兩軍在江中對峙,雙方不清楚對方的具體位置,你這時候讓軍隊集體點起火箭,這不是給對面指路嗎?如果對面有弓箭手的話,箭雨不久就會降臨了吧。龐涓不就是因為舉起火把,然後部隊變成了孫臏的活靶子。所以,點火上火箭,是非常業餘的行為,曹操的水軍將領再怎麼不濟,也不會犯這種低階的錯誤的。

    第三, 火箭的製作條件要求較高,需要提前準備。草船借箭的情況的比較緊急的,曹操發現諸葛亮的戰船的時候,根本來不及準備火箭吧?油和布都需要提前運輸,火箭本身需要先做先用,儲存非常困難。

    能夠洞察一個人的心思到如此細的地步,同時結合多方面的知識實施這次行動,如此看來,可見諸葛亮是一個多麼有智慧的人。諸葛亮有著政治家的長遠眼光和軍事家的未雨綢繆的判斷能力。

    民間也創造了許多的歇後語:

    草船借箭——滿載而歸。

    草船借箭——多多益善。

    草船借箭——坐享其成。

    諸葛亮草船借箭——用的是疑兵計 ;

    諸葛亮草船借箭——神機妙算。

    魯肅上了孔明的船——糊里糊塗;

    魯肅上了孔明的船——錯了。

    草船借箭——有誤(霧);

    草船借箭——曹操多疑;

    草船借箭——機智孔明。

    諸葛亮借箭——有借無還

    草船借箭——有借無還

    草船借箭——巧用天時

  • 4 # 暖風神韻

    我看過多遍三國演義,碰到這個問題還真的讓我眼晴一亮!先不談歷史上的草船借箭是否真實存在?就按書中敘述閒談評論。假如曹操命人射出幾隻帶火油的火箭,三國曆史全部改變。諸葛亮,魯肅也會被當場燒死。就連諸葛亮本人恐怕也沒有想到這一層。或許寫作三國演義的作者也沒有想到這一點。今天網友提出這點疑問,是萬綠叢中一紅,敬佩之極!假如當時真的射出一隻火箭,整個船體就是一片大火,照亮整個江面,三國演義就無法寫出來。高手在民間,真的一點不假。

  • 5 # 風雨無阻wind

    歷史上真正借箭的一幕並不在赤壁之戰,而是吳國的孫權,仗著自己船噸位大,去前線裝X,嘚瑟的效果就是曹軍很無奈,只能放箭,以至於把船都壓側傾了,為了避免傾覆,孫權命令船調頭,另一邊也插滿之後,船反倒不傾斜了,孫權也是有驚無險的完成了巡航。

  • 6 # 分析師I號

    樓頂那幾位沒仔細看過三國還裝作一副很熟悉的噴子們聽好了: 草船借箭諸葛亮算準大霧天才去的,曹操生性多疑,再加上東吳擅長水戰,所以沒有派戰船出站怕遭埋伏,就只能用亂箭射,至於為什麼不用火箭,你要是曹操你也不敢用火箭,一但對面火船衝進曹操大營,那也會讓80萬曹軍葬身火海,畢竟手裡有80萬大軍關乎曹操基業。。所以你自己疏闊寡聞,就不要噴古人,能成為四大名著之一那也不是蓋的,你有本事你先寫一部網路短篇小說在說吧!天天就站著說話不腰疼,再告訴你本人理科生還是程式設計師,歡迎來舌戰

  • 7 # 中行偃1

    答:你的問題意思就是赤壁之戰究竟是不是真的存在?老生常談了,真的不存在。就是有也只是“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結束了。

    一般性的常識,水能滅火。曹操當然也知道,諸葛的草船在江上,也就是說是在水中,用火箭去射他,豈不是自找沒趣嗎?哪有往水裡面放火的!除非是“赤壁之戰”能在水裡用火攻?否則正常人是不會相信能夠成功的。

    真正使曹操撤軍的不是子虛烏有的什麼“火攻”,而是疾病,流行病疫。三國時期的科學還沒有達到能夠在水裡把火

  • 8 # 家鄉氣象

    還靈魂一問,小白一問還差不多。江中濃霧迷漫,相距甚遠,根本看不清船上站立的全是草人。如果曹操能識破諸葛亮的計謀,就沒有膾炙人口的草船借箭的故事了。

  • 9 # 思南路上的知了

    這不是什麼靈魂一問,相反有思維誤區。歷史不能假設,學習歷史(文學作品也一樣)應該總結歷史教訓,因為教訓背後有共性的地方,領悟了對自己成長有幫助。不應該去苛求別人,每個人都不一樣,何況曹操已經完成任務了,這就像孩子明明只能考80分,家長還在問為什麼沒100分。

    曹操個性多疑,講好聽點是謹慎,大霧看不清敵情不盲目出擊是對的,放箭是為了防禦,是火力壓制,用箭幕擋住諸葛亮進攻。這戰術其實非常先進,現代航空母艦上的近防炮還在用彈幕作為最後一招抵擋導彈攻擊。

    火油是火力掩護下的進攻方式,火攻真這麼管用火燒赤壁也不會這麼麻煩,一波三折這麼多故事。火油風阻大影響速度導致最終射不遠,還有可能飛行中就熄滅了,就算射中對方也會有防火準備,結果是攻不強卻縮短了防守距離使自己面臨危險。

    總之:思考方向錯誤引發的瞎想。

  • 10 # 頑不靈

    這個問題提得實在是高!面對這樣的提問,我深深欽服於提問者高瞻遠矚,氣勢如虹的王者風範——羅貫中不如,諸葛亮汗顏,曹孟德見拙!建議提問者穿越一下——你才是三國霸主!

  • 11 # 鵬飛九天2

    還靈魂一問!你是生在三國時代之後,因為知道了整個故事的過程和結果,才認為自己比曹操更牛皮更聰明!好在歷史就是真實地存在,從來不容假設,而歷史上軍事智慧如曹操者又有幾何!諸葛亮草船借箭當晚,霧氣瀰漫,曹操正欲昏昏欲睡,忽衛士來報江中有軍情,曹操混亂之中急至江邊,只見江上霧氣瀰漫,喊殺聲震天。曹操不明敵情如何,由於時值深夜,江上大霧瀰漫,自然不能派人刺探對方軍情,慌亂之中自然下令士兵搭弓放箭!而此後諸葛幾次草船借箭,均選擇在曹操以為敵軍已被自己的弓箭手射退而剛剛躺下正欲睡覺之時,曹操都是在不明敵情又難以刺探的情況下,加之江上忽如其來的喊殺聲震天慌亂之時做出的,且曹操已經因之前的弓箭手一通猛烈放箭之後,江中敵人漸漸聲息全無之中得出的結論是每一次弓箭手射殺都很給力,所以諸葛孔明正是利用了江中大霧深夜曹操即將入睡之時派船突然喊殺聲震天這幾個因素!非曹操不聰明,而是敵人實在太狡猾!如果缺少了其中任何一個因素,以曹操的智慧,肯定結局都會改變!

  • 12 # 時間闡史

    草船借箭發生在三國時期,是在赤壁之戰發生之前,吳國三軍統帥周瑜故意刁難諸葛亮,讓他在十日之內製箭十萬支。諸葛亮立下軍令狀說三日之內便可完成。於是便在第三日上演了草船借箭。對於這段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所寫的橋段真假不論。我們結合當時的情境來分析一下曹操為何不在諸葛亮借箭之時火燒敵船。

    首先當時的燃料只有植物油,和動物油脂。這兩類油脂並不能少量快速的使用。之前有記載的秦始皇的陵墓裡就用動物油脂作為蠟燭照明用,漢朝漢成帝也在建造陵墓時為加快施工進度,夜晚用動物油脂燃燒作照明用。之後爆發的赤壁之戰孫劉聯軍也是使用火攻之術打敗了曹操。可以說以當時的條件是可以用動物油脂或者植物油脂塗在箭上的。

    我們先看一下孫劉聯軍怎麼用火燒的曹操的船。戰前黃蓋假降曹操,帶幾艘小船投奔曹操,船上裝上枯柴和乾草並用油澆灌。快靠近時點燃小船撞上大船。在此之前是有所準備。

    但是草船借箭事發突然,並且江上大霧,曹操根本看不清當時的具體情況,以為有大量敵軍趁大霧來襲,只得調旱寨弓箭手射箭阻止敵軍靠近。時間倉促,所以沒用火箭,實屬自然。

    二是赤壁發生的時間是在農曆十二月份,這個季節氣溫已經很冷了,無論植物油還是動物油都已凝固了,要想箭上塗油短時間內辦不到。

    三是當時曹操南征,輕輜而行,糧草並不豐厚,這個資治通鑑上都有記載,甚至都可以說糧草不足。所以說曹操軍營中儲存大量油脂的可能性不大。

    電影三國中孫劉聯軍所用油脂為魚油,長江中魚多肉肥,也是比較合理。但是對於曹操這個北方人來說,用魚來煉油還是比較陌生的。對於一個二十一世紀的北方人,我至今都沒見過用魚來煉油。所以對於當時的曹操,可以猜測曹操也並不知道這麼一回事。

    綜上所述,如果在一個晴朗且準備充足的情況下,曹操用火箭燒諸葛亮的借箭船是可以發生的。但是以當時的情況是不可能的。

  • 13 # 我拉麼萌

    因為諸葛亮事先沒通知曹操要來借箭,所以曹操沒準備,如果諸葛亮事先通知了曹操,要來借箭,曹操準備了火箭,諸葛亮就被燒死了,在諸葛亮死之前,曹操的那些大船也被諸葛亮的火船點著了,曹操也燒死了。你提這個問題,難道想改變歷史麼[靈光一閃]

  • 14 # 石之語

    諸葛亮當時採用的是“偷襲”戰術,突然間,號角爭鳴,戰鼓喧天,而在大霧中,能見度不足百米,曹操哪還有什麼時間放火箭啊?

  • 15 # 興海亭

    這個問題當然只能去問當事人曹操。我想曹操一定會說世上本來就沒有孔明借箭這個事情,你叫我怎麼答覆你?你最好去問羅貫中。羅先生肯定會說我設計草船借箭這個橋段就是為了突出諸葛亮膽大心細料事如神,曹操狡詐多疑,當時放箭就是倉皇拒敵,而放火箭是有計劃進攻,當時不可能的。

  • 16 # 想好再說無大錯

    濛濛江霧看不清,

    只顧防範哪知情!

    若是君見曹操用,

    史書改寫留大名!

  • 17 # 新泰青年

    草船借箭是一個非常有名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是諸葛亮,來幫忙搭臺唱戲的還有周瑜和大名鼎鼎的曹操。但是這個故事有一個很大的疑問,那就是曹操射了有十多萬支箭,既然十多萬只箭都能射到船上去,那為什麼不能在這些箭上點上火?如果有一隻火箭射出去,那恐怕最後的結果會大不一樣吧?

    我們在三國演義很多的片段裡面都看過,尤其是在晚上的時候,有很多弓箭上面都點了硫磺,上面都有火的。

    一來可以照清楚敵人,在夜晚的時候只要火燃燒起來了,就能夠看清敵人的陣地和輪廓。二來,火本身就有殺傷力,能夠使被射到的人自亂陣腳,影響隊友站位。

    所以在弓箭上面點上火是一種很常見的武器配備。10萬多支箭呀,為什麼一直帶火的都沒有?如果有一隻帶火的箭射到草船上面,那麼草船還能借箭嗎?那恐怕草船就要燃燒起來了吧?

    而這樣的操作難度到底大不大?我想對於曹操來說,下達一個命令就可以了吧?

    就是這麼簡單不去做,就要傻乎乎地,什麼也看不清楚,只知道往江面射箭。

    所以只有一種可能,這樣的一個事情是假的,因為實在不符合常理。

  • 18 # 古陌迎鋒

    首先草船借箭是真事,是吳國的一個小將領做的,至於為什麼不用火箭,因為那天是大霧,空氣溼度大,稻草人上也應該淋水是溼的。所以火箭也沒用。

  • 19 # 燦爛的正義

    關見是寫書的人不讓曹操給箭頭上塗火油,好讓諸葛亮弄到箭,如果諸葛亮真有這麼聰明,不會有三國的,早讓劉備統一了天下。把曹操說的哪麼不行,曹操有千員戰將,而諸葛亮呢就只有劉關張趙姜不知道諸葛亮智多星聰明到哪裡去了呢??寫書的人是鼓勵諸葛亮的騙子和欺詐之術,最典型的就是借荊州不還。

  • 20 # 蘋果黑莓

    僅按演義說事。

    借小說裡曹操在之後對程昱(提醒東南風之事)說過的一句話“仲德汝有見識,但還是有見不到處也”來答覆你:首先,不是像有的答題者說的“風向問題自己燒自己”的原因(箭上區域性加油點火燒不到自己,與風向無關)。而是:大霧鎖江,營寨是固定的,船隊是活動的,曹軍很難辨別對方的方位和規模,只能根據戰鼓吶喊來初步辨別個大概。孔明船隊在夜晚趁霧靠近,如果曹軍站隊點上火箭,那麼營寨還未及射擊,則曹軍就在黑暗處自暴了火力點位置和規模(自己照亮了營寨周邊)。當時曹操以為是吳軍趁霧夜戰進攻,在敵方情況不明朗的情況下是萬萬不敢先暴露自己的。現代戰爭中有個同樣的例子也可來說明你的疑惑:邱少雲夜間埋伏,等待黎明進攻,敵人慣例性的火力偵察投下汽油彈,點亮了埋伏處周邊的草木,邱少雲之所以不動而犧牲,就是為了避免暴露出我軍已經在埋伏和埋伏的位置。

    回到題目,如果這次孔明不是借箭,而卻真是大規模進攻或是小規模的火力偵察呢?曹軍一點火箭先照亮了自己,則就給吳軍提供了弓箭(當然也會用火箭)進攻的位置,損失也許更加慘重。曹操是軍事家,這一點應該能看到,所以絕對不會去準備火箭(這麼多準備準備也要花時間的,不可能像現代大炮只要一聲令下就同時萬炮齊鳴,不可能在幾秒鐘內同時點火同時射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網曝格林向勇士索要4年2億的頂薪合同,你們覺得格林值什麼價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