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扶蘇與魚

    建文帝的一生讓人嘆息不已,本是一副好牌卻生生被打爛了,朱元璋對這位皇長孫非常重視,然而建文帝和他的父親朱標一樣,飽讀詩書,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太深,結果只侷限於君子的人格桎梏中。最後削藩不成,反成亡命天涯。不可謂不可惜!

    關於建文帝的下落,一直是一個謎團,有說焚火自殺而死,有說出家為僧。也有的說流亡海外。朱棣稱帝后,派鄭和下西洋,其動機之一是搜尋建文帝的下落。

    《明史鄭和傳》在敘述鄭和下西洋的原因時說:明成祖疑惠帝建文帝亡海外,欲蹤跡之。此種說法並非空穴來風,鄭和隨行人員中,就有一些曾是建文身邊的宣官。明成祖還曾向天下寺院頒佈《僧道度牒疏》,將所有僧人名冊重新整理,對僧人進行了一次全方位的調查。從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起,還派人以尋訪仙人張邋遢為名到處查詢,涉及大江南北,前後共20餘年。民間傳言中,在許多地方都有建文帝的蹤跡與傳說。有的說建文帝先逃到雲貴地區,後來又輾轉到了南洋一帶,直到現在,雲南大理仍有人以惠帝(建文帝)為鼻祖。

    也有現代學者認為,當年建文帝潛逃後,曾藏於江蘇吳縣黿山普濟寺內,接著隱匿於穹窿山皇駕庵,於永樂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在此病亡,埋於庵後小山坡上。至於建文帝的下落到底如何,以上兩種說法都無法給出令人滿意的答案。明末清初,有一本很著名的歷史書,叫做《罪惟錄》。這個作者叫查繼佐,這個人他在他的書裡面開列了有關建文帝謎蹤的23種說法。他說了一句話,他說23種,難道就沒有一個是對的嗎?他說沒有。如果有的話,只有一個是對的。正是因為有23種,所以都不對。 建文帝是生是死,他的下落一定會有一個正確答案,但是歷史學家目前還沒有找到一個可信的答案。

  • 2 # MJ大陝西

    個人認為可能性很大,原因如下:中國自古號稱中央王國,自己為中心,雖然明朝提倡貿易,但投入那麼大的精力打造戰船,對於掌握帝國財富的王權真有那麼大吸引力?況且遠航對於第一個吃螃蟹的來說是一次大冒險,在沒有把握情況下,大量消耗國庫,而且很可能是血本無歸的結果,如果不是找建文帝,難以想象。難不成朱棣是集秦始皇的霸氣、哥倫布的冒險、唐太宗的包容於一身,真正的千古一帝嗎?大家不要忘記此時朱棣此時剛推翻建文帝,皇權待穩,國家百廢待興之時。難以想象。

  • 3 # 河南Z先生

    建文帝朱允炆是明朝的第二代皇帝,其父朱標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長子,早年立為太子,為大明帝國繼承人,但中年早逝。朱元璋按封建禮法傳統,立朱允炆為皇太孫,為新一任帝國繼承人。朱元璋死的時候,朱允炆年21歲,登位,建年號為“建文”,史稱“建文帝”。

    建文帝在位時間僅僅四年,即被他的四叔燕王朱棣發起靖難之役推翻。

    但在2008年的1月3日上午,工程施工隊人員在福建寧德市蕉城區金涵鄉上金貝村登山道施工,意外地發現了一座墓塔混搭的古墓。古墓有拜亭、舍利塔、地宮,地面上散落有魚形狀魚紋和龍形石脊的構件,舍利塔上的一處碑文還刻有“御賜金襴佛曰圓明大師第三代滄海珠禪師之塔”,應該說,墓主就是一位高僧。古墓陵牆上兩龍頭龍紋的造型正是龍嘴上唇而翹,並且長於下唇,龍頭碩大、額部隆起、大目圓睜,龍口前有火焰珠,龍鼻端呈“如意形”,這是典型的明初閉嘴龍造型。古墓舍利塔底座的紋飾以及墓碑底座的紋飾,與明孝陵的各個構件紋飾極為相似。言下之意,古墓裡埋的高僧,應該還有另一個身份——明朝皇帝。

    而除了建文帝,其他明朝皇帝的陵墓均為世人所知,即,這座墓主人的矛頭指向,便是于靖難之役後失蹤了的建文帝!

    最終與會專家綜合了各方面證據,基本已確定建文帝逃出宮後在寧德終老的結論,並給出了建文帝出亡路的具體線圖:建文帝出亡走水路,從江蘇太倉劉家港出海,沿浙江近海南下,一度在溫州港停靠並曾上岸過。然後繼續南下,第一個目的地是福建福寧(今霞浦縣)的大京千戶所。後來戰事來的太快,鄭和的10萬樓船水軍已經到達,兩軍交戰,建文軍敗績,建文勢力透過三都澳撤向寧德(今蕉城)腹地。

  • 4 # 我太叼了1

    雖然當時朱棣已經打京城來了,建文帝好像是山窮水盡要嘛就是自殺殉國,要嘛就是逃離海外,可以說沒得別的辦法,但是大家都忽視了建文帝一個最的大優勢,就是他是朱元璋指定的接班人,也是當時儒家思想下所有士紳百姓認可的皇帝,只有他逃出去京城不論在那個地方,都有再和朱棣爭天下的資本,反觀朱棣雖然快打進京城來了,表面上好像快贏了,但是隻有建文帝下一道罪己詔,然後在處死幾個朱棣名單上的所謂的奸臣,封朱棣為賢王,建文帝在大肆宣傳表揚朱棣忠君愛國,堪稱天下藩王表帥,想想看那個時候朱棣該咋辦,朱棣不是口口聲聲說奉天靖難誅殺奸臣嘛,那好啊朕就誅殺幾個你名單上所謂的奸臣,有在天下人面前稱讚了你朱棣,而朕有下了罪己詔像天下公開檢討我的過失,你朱棣只要座上皇位,你所宣傳的奉天靖難誅殺奸臣就是謊言,哪嗎在天下人的眼裡你朱棣就是亂臣賊子,所以說這是一道擺在朱棣面前的大難題,該咋解決。最好的辦法就是建文帝必須死,但是有需要活在人間,在明處我朱棣可沒有逼你朱允炆喲,我是來幫你誅殺禍國殃民的奸臣,我是來輔佐你的,那個曉得你背時娃娃哪個想不通啊要去自尋短見,唉天下有不能沒有皇帝啊,你留下的幾個娃娃有太小了,幾個兄弟有難以擔當大任,唉那個叫我朱棣也是太祖嫡子啊,不能看到太祖打江山毀掉啊,勉為其難接手你朱允炆留下的爛攤子,要不是為了太祖爺和天下百姓我朱棣根本不願意去接這個爛攤子。在民間是你朱允炆你自己放棄了皇位,別人還咋過幫你

  • 5 # 風雅商頌

    個人感覺出海的可能性不大。

    近年來,各地都有研究“發現”建文帝后代的訊息,但真正可行度有多少不得而知,至少官方上並沒有通告找到建文帝后裔的下落。建文帝失蹤之謎也成了歷史上的懸案,也許永遠也解不開了。

    目前比較流行的觀點,第一,就是流亡海外。但古代想要出海是非常困難的,何況當時這種情況,作為皇帝孤身背井離鄉幾乎不可能。第二,出家。國內很多寺廟聲稱建文帝就是在本寺出家,然而卻沒有實質性的證據。第三,逃匿隱居。也有說建文帝逃出南京城,在僻遠的山村隱居了。

    總的來說,我認為建文帝自焚而死的可能性最大,自古成王敗寇,建文帝肯定熟讀歷史,深知自己叔叔絕不會放過自己,而歷史上兵敗自焚的帝王也不在少數,或許對他們來說,這也是減少受辱的無奈選擇吧

  • 6 # 邪門正道

    明朝歷史上有一大疑案,那就是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之謎,試問他出海的可能性有多大?

    (本文行文風格較為輕鬆,勿見怪)

    在座的各位可能很奇怪?為什麼朱允炆出海的可能性怎麼這麼小?別急,聽我慢慢道來。

    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先要了解一下這段歷史:

    朱允炆削藩,由於當時能力不足,策略不對,激起了群王的憤怒。其中,實力強悍的朱棣用了一系列手段“綁架”了寧王朱權一起造反,取得了最終的勝利(想知具體內容,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一看我的其他回答)。然而,朱棣進京(應天,即現在的南京)時,應天府燃起了大火,從此,朱允炆就下落不明。

    對於朱棣本人來說,朱棣找不到朱允炆,這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何謂也?因為自己是造反者(天下皆知),造反的藉口是“清君側”,即藩王出兵攻打皇帝身邊的奸臣(設立者:朱元璋),然而你清忠臣就算了,你把皇帝也搞沒了,你這是幾個意思?

    當時的朱允炆,有很多的支持者,你連皇帝的下落都說不清楚,萬一哪一天蹦出來個“朱允炆”,無法考證真假,但只要有人敢說,就是有號召力的,會對朱棣造成很大的威脅,所以,朱棣一方面造謠(朱允炆已被大火燒死),另一方面,悄悄咪咪的派人(不敢公開)尋找朱允炆下落。

    這中間涉及到兩的人,其中一個很著名,另一個很低調,我們下面會講到。

    我們下來看一看有關朱允炆下落的幾大說法—

    No.1 朱允炆下落之謎—自焚說

    顧名思義,自焚說就是說朱允炆自願被燒死了(但他內心是不情願的),死於宮廷的那場大火。

    怎麼說呢,自焚說就是朱棣打到南京(相當於那時的首都)以後,應天宮殿生起大火(當時皇宮用材為木頭),而朱允炆就死於此時。

    這是官方認證過的。此類回答出自《太宗實錄》。大體是說,朱允炆聽說朱棣進入金川門後,也想出來迎接,卻又嘆道:“我何面目相見耶?”於是,就帶著皇后閉宮自焚……

    這皇帝,竟能傻到如此程度,我也是醉了……

    很明顯,這就是朱棣掩蓋事實真相罷了。

    此記載雖出自《明實錄》但實錄不實(實錄一般是在皇帝駕崩後有本朝官員而寫,還有皇帝命令修改一些事實,要透過本朝皇帝稽核,一般也就是本朝皇帝他爹。你願意黑化你爹嗎?所以,實錄不實),只是朱棣告訴大家,朱允炆死了,你們死心吧。還不忘從火裡撈出一具屍體,說這就是朱允炆(看不出本相),以皇帝之禮厚葬……

    (這朱棣為了圓謊也真是……)

    這種說法可信度不高,我給15%。

    No.2 朱允炆下落之謎—出家說

    歷史上留著這樣一個故事:

    朱允炆聽說朱棣打進來了,心裡慌的一批,萬念俱灰,想拔劍自刎。這時,朱元璋以前的貼身太監想起了什麼,就告訴他:“先王以前死的時候遺留下來一個鐵箱子,告訴我們不到危急時刻不能開啟,在我身邊藏著。”一找,果真有這樣一回事,裡面有剃刀,僧服和度牒(和尚用的,類似於身份證),還有一些銀錢。

    朱允炆明白了,他爺爺(朱元璋)料到朱允炆可能會有不測之事,就比如藩王造反,於是,給朱允炆留了這一手。於是,朱允炆積極配合,剃了頭髮,穿上僧服,從皇宮後門帶了幾個大臣逃走,從此,不知所蹤。

    這種說法出自《明神宗實錄》(也隸屬明實錄),對於這種說法,是萬曆和張居正的對話得出的。萬曆問張居正朱允炆下落,博學老師張居正回答:“國史不載此事,但故老相傳,言建文當靖難師入城,即削髮披緇從間道走出,人無知道。”

    其實,對於這種說法,張居正也拿不準。

    後據說朱允炆躲在一個寺廟,寫下一首詩,被姓楊的老僧人拿走,說自己是建文帝,結果被發現是假的,受了罰。

    在我看來,這種說法那叫一個扯淡,朱元璋要是知道這種事情會發生,乾脆直接換個兒子(比如朱棣)當皇帝算了。

    我的認可度:5%。

    No.3 朱允炆下落之謎—隱入民間說

    這種說法很簡單,就是說朱允炆絕望了,不想和朱棣鬥了。於是,他隱入民間,不復出,安度晚年。

    這種說法推論自朱棣和一個人的對話,也就是我們的第一個主角—胡濙(我也不會念)。這位仁兄牛逼在哪裡?原為兵科給事中,永樂元年遷為戶科都給事中,在大陸上的各地尋找朱允炆的下落。由於長期做地下工作(找朱允炆),加上名字太難,知名度不是太高。

    一夜,朱棣要睡覺了,聽有人來了,很不高興,但一聽是胡濙,十分高興,連忙召見。此前,他們問過一個知道朱允炆下落的人,死活不說,要不是朱棣老朋友姚廣孝臨死前請求放了他,這傢伙這性格,早沒命了。而這,證據就沒了。胡濙來了,就是帶來情報,於朱棣徹夜長談,朱棣那叫一個高興,這說明,朱允炆下落找到了,既是胡濙找到的,那麼朱允炆就在中國。既是徹夜長談,那就應該還活在民間。此時,僅僅過了一兩年,朱棣駕崩。雖然有點遲了,但好歹沒帶進棺材……

    對此,我給30%可信度!

    No.4 朱允炆下落之謎—出海說

    接下來,切入正題—出海。

    這次出海由太監馬三寶擔任總指揮。馬三寶,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鄭和,出海的原因嗎,就是尋找朱允炆下落。雖說沒啥結果,史書沒啥記載,但這卻成了壯舉—鄭和下西洋!

    因為史書也沒啥記載,即使沒有啥證明不可能的事件,甚至表面看很有可能,加之以姓胡的(不想打了)有了結果,只給可信度10%(不好意思,我也是抒發自己觀點)。

    至於剩下的百分比,就留給那些未知數了,畢竟,凡事皆有可能!

    (本回答純屬個人觀點,不喜就噴!)

  • 7 # 邑林

    是有存在出海可能性,其一不少沿海地區出現了他存在的跡象,舉個例子福建省的寧德市就有建文遺蹟。

    還有忠於他的舊臣也有不少往福建方向去,但是已經失去江山的他不能再與朱棣抗衡,為了安全身在福建的他極有可能出海。

    關於鄭和下西洋為尋建文的說法個人認為是有一定說服力的。

  • 8 # 華夏大事紀

    其實,建文帝在靖難之役後倖存的可能性我覺得還是有的。

    “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屍於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 或雲帝由地道出亡。”這是乾隆四年史官編修的《明史·恭閔帝本紀》中描述。但是這與後來朱棣在長時間內派遣使者與密探尋找建文帝下落就有了出入,說明朱棣也不相信在大火中找到的屍體是建文帝的。民國史學大家孟森在《建文遜國考》進一步解釋說:“成祖命中使出其屍於火,已驗明的系建文,始以禮葬,則何必疑於人言,分遣胡濙、鄭和輩海內海外,遍行大索二十餘年之久?”

    那麼建文帝如果沒有死,他會逃往哪裡呢?首先我覺得他出海的可能性很小。主要有幾點原因,首先是出海的準備時間不足。其次是出海未必是其最佳的逃亡方式,因為一旦出海他將失去最後一絲皇帝的威儀,也就是連生存都會成為很大的問題。所以建文帝留在華夏大地的可能性還是更大。有不少學者就宣稱建文帝最終逃到了雲南武定獅子山,並在山上的正續禪寺出家了。獅子山因建文帝緣故,被譽為“西南第一山”。在正續禪寺內大雄寶殿的楹柱上,刻著一副楹聯,上聯:“僧為帝,帝亦為僧,數十載衣缽相傳,正覺信然皇覺舊”,下聯:“叔負侄,侄不負叔,八百里芒鞋徒步,獅山更比燕山高。”

    事實上,清朝修訂《明史》時就已經注意到建文帝可能逃到雲南,“自後,滇黔巴蜀間,相傳有帝為僧時往來跡。”而康熙年間的《武定府志》中也有記載:“建文帝,止於獅山正續寺數十年。”種種跡象似乎都在表面,建文帝也許真的最終落腳地就是雲南獅子山。

    最後,歷史學者還提到了一個證據,就是萬曆皇帝朱翊鈞曾問張居正關於建文帝的下落。萬曆二年(1574年)十月十七日,年僅11歲的朱翊鈞詢問他老師、首輔張居正一個皇家禁忌問題:“聞建文帝當時逃逸,果否?”張居正沒有顧慮什麼,直接給出自己的答案:“國史不載此事,但故老相傳,言建文當靖難師入城,即削髮披緇從間道走出,人無知道。至正統間,忽於雲南郵壁題詩一首,有‘淪落江湖數十秋’之句。有一御史覺其有異,召而問之。老僧坐地不跪,曰:‘吾欲歸骨故園。’乃驗知為建文也。御史以聞,遂驛召來京,入宮驗之,良是。是年已七八十矣。莫知其所終。”

  • 9 # 朝陽白露

    假如朱允文沒有死的話,我覺得他出海的可能性有五成左右吧。

    遙想當年,朱棣打著“清君側,靖國難”的名義率軍打向了自己的侄子朱允文。在經過了長達兩三年的戰爭後,朱棣終於攻下了南京城。

    不過,讓所有人大跌眼鏡的是,作為老朱的指定繼承人――朱允文,竟然不見了。這可把朱棣弄糊塗了。沒道理啊,一個大活人不可能平白無故消失了的。但是,因為朱允文的皇宮被燒燬了,而且裡面也有兩具燒焦的屍體。盤問那些宮女太監都說那是建文帝和皇后馬氏的屍體。

    俗話說“口說無憑,”朱棣是不大相信那些人所說的話的。而且那兩具屍體根據體型等也不大像建文帝他們的。但是現在暫時也沒有證據表明建文帝還活著。於是,為了讓那些忠於建文帝的大臣死心,他就宣佈燒焦的屍體是建文帝的。然後他再悄悄的派人暗中尋找。

    朱棣要想找到建文帝的話,肯定不能大張旗鼓的去找。那不是擺明了建文帝還沒有死嗎?到時候他的支持者又會因此蠢蠢欲動了。而且他是打著“清君側”的名義攻進京城的,就是說自己是來清除皇帝身邊的奸臣的,皇帝是沒有錯的。明目張膽得去找不是表明自己有篡位的野心嗎?所以,他就派了兩個人暗中尋找建文帝的下落。是誰呢?――鄭和與胡濙。

    鄭和往海路尋找―著名的“鄭和下西洋”事件胡濙往陸路尋找―主要在西南一帶打探

    鄭和就都清楚,建文帝是沒找著,但卻周遊了海外十幾個國家和大小各個部落。為明朝的文化傳播和影響力的拓展做出了很大貢獻。這還真的是意外收穫啊!

    那胡濙呢?據說他在西南一帶巡遊打探了兩三年後終於回到了明朝都城。並且在晚上馬上去覲見了朱棣。至於他和朱棣到底說了什麼,這誰也不知道。

    坊間傳說他已經知道建文帝的下落了,並且還和建文帝說明朱棣找他不是為了殺他,只是想接他回皇宮而已。而建文帝也表明自己不會和朱棣再搶皇位了,他現在只想雲遊四海,過逍遙自在的日子。而胡濙也是這麼回覆朱棣的。此後,朱棣也沒再找了。

    胡濙如果沒有找到建文帝的話,是不可能急切地去見朱棣的。換言之,他在找到的情況下,肯定會第一時間告訴朱棣。所以,他這麼晚還去見朱棣,很大機率他是找到了,但是他又沒有傳出任何訊息。在沒有確切資訊的情況下,誰也不知道是真是假。而且當初圍皇城的時候基本上圍的水洩不通,很難逃脫。所以,他在內陸(西南一帶)的可能性就有五成這樣。

    那麼的話,出海的可能性就也有五成這樣了。為何呢?

    第一,南京(應天府)城靠近長江沿海,走水路方便。

    第二,皇宮四周設有很多水道和護城河。為走水路脫困提供了條件

    第三,大海茫茫一線天,大海這麼寬,找人很難。

    相對於陸地上的重兵把手,水路倒是安全多了。而且,我也相信以朱元璋的老謀深算,也早料到今日的結局吧。所以,他可能早為孫子允文準備了退路。在皇宮哪個地兒弄個暗道之類,一出海就安全了。

    如果朱元璋早料到今日之結局,那他也太壞了。明知這樣還讓朱允文當皇帝,這不是給他找罪受嗎?當然,誰也不知道他心裡是怎麼想的,興許只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吧。”

    自古成王敗寇,雖然朱棣在攻陷了應天府後,遭受了很多的罵名和社會輿論的壓力。但不可否認的是――他成功了。而且他還把國家治理的井井有條。作為一個皇帝來說,他還是比較合格的。而作為敗者的一方――朱允文,他雖然失去了天下,若他還真活著,那他也收穫了一份獨屬於他的自由。在我看來,他們都獲得了屬於自己的成功。

  • 10 # ifineliving

    其實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不僅是明成祖朱棣死前未了的心願,就算是我們這些後人都感到好奇。他在朱棣攻進南京城後就離奇的不知所蹤,那究竟是死是活?有人說在燒燬的宮殿裡找到一具屍體,認定是朱允炆本人,於是認定他已經在大火中身亡,可是如果朱允炆已經死了,那朱棣又為何要讓戶部給事中胡濙(yíng)去找朱允炆的下落。要知道此人歷經十四年走遍了全國各個地方,中間他母親病逝了,胡想回去守靈,朱棣都沒批准。可見,朱允炆的下落並不是一句死了那麼簡單,他的最後去向確實在當時是個謎。

    那我們就來談談朱允炆下落的幾種可能性。先談剛開始說到的自焚一說。這個也是目前史書有確實記載的。雖然只有寥寥數筆,但是也可見一二。

    據記載,朱允炆在得知燕王朱棣的軍隊已攻入南京金川門時,便下令縱火焚燒皇宮。瞬間,大火瀰漫了整個宮廷。

    朱允炆對隨從說:“大丈夫寧可站著生,不可跪著死。”隨即投入熊熊大火之中,其妻子馬皇后、長子朱文奎,也跟著自焚了。

    《明太宗實錄》對這件事是這樣說的:“建文遂闔宮自已焚燃。上望見宮中煙起,急遣中使往救,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屍於火中,還白上,上哭曰,果然,若是痴呆耶!”

    《明史》中也有關於朱允炆自焚的記載:“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屍於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

    但是考慮到這些記載都是明朝當朝掌權者,尤其可能是朱棣,讓史官記載的。那麼就不排除有粉飾太平之嫌,極有可能是朱棣為了儘快登基,讓史官編造出來安撫人心的。

    為什麼要這麼說呢?因為我們從後來朱棣處理朱允炆後事時,做事前後不一,自相矛盾的事實能看出來一些端倪。在朱棣即位後,曾公開說要以皇帝之禮厚葬朱允炆,但最終卻沒有付諸任何行動,整個南京城也只有朱元璋和朱標的陵墓。他後來遷都北京,也安息在那片土地上了。其實朱棣早就知道,朱允炆可能並沒有死。

    那麼自焚說看來很難站住腳,至少目前看來證據不足,中間有很多難以解釋的地方。由此,另一種可能性應運而生,那就是朱允炆在朱棣攻進南京城後逃了出來。他,不僅沒有死,而且還隱居了起來。那麼他究竟去了哪呢?

    有一種說法是朱允炆出家為僧。這種說法的依據來自《明神宗實錄》裡張居正的一段話:“國史不載此事,但故老相傳,言建文當靖難師入城,即削髮披緇從間道走出,人無知道。”傳說朱元璋在位時,曾經留下過一個鐵箱子,且反覆叮囑,不到九死一生的緊急關頭,不得開啟。後來,這個箱子一直由朱允炆的貼身太監保管。當朱棣的軍隊攻入南京城時,朱允炆自知在劫難逃,欲拔刀自刎。情急之中,身邊的太監突然想起朱元璋遺留的箱子,急忙命人找來。開啟一看,裡面除了少許銀錠以外,還有數套僧服以及剃度用物。於是,萬念俱灰的朱允炆,當即讓太監為自己剃了發,換上僧侶衣服,從皇宮後門逃走,不知所蹤。

    這種說法的可靠性多高呢?我覺得有可能是張居正根據民間傳說杜撰的。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這個說法有個漏洞,認為當和尚可以躲避世事,但事實恰恰相反,佛教在明朝時並不是很興盛,與其說是教,倒不如說是一種工具。明朝的統治者將利用佛教控制了國內大部分人的思想,自己卻去信仰道教。可以說,明初幾乎所有的和尚,都受到朝廷的直接管控,而有名望的僧人在明成祖時期更像是個官,比較出名的僧人比如姚廣孝,是著名的黑衣宰相,協助朱棣發動了靖難之役。可見,朱允炆要是出家當和尚,可以說等於自尋死路,況且由於當時寺廟本來就不多,貿然的出現一個陌生的和尚反而容易被發現,還不如當個道士容易掩飾。有趣的是,在朱允炆失蹤後的若干年後,在某地有個別有用心的老人楊行祥,冒充朱允炆的名號到處招搖撞騙。可見,這種傳說也是以訛傳訛的可能性大,很大可能性就是從那個騙子嘴裡編出來的,最後再經過張居正的一番添油加醋,竟成了所謂的史料。

    那麼,既然這種說法看來也可能性不大,那麼只有最後一種可能了。那就是他換了個地方生活,那麼他去哪裡了呢?據我推測,建文帝應該先輾轉至了大明的邊陲之地,比如雲南和貴州,當然,這期間可能偽裝了一下,最後,透過水路到達泉州一帶,跟隨大明的商船(也可能是貨船),最後出海到達東南亞一帶,在那裡做了個土皇帝,或者稱之為首領吧。為什麼這麼說呢?有人肯定說我在編故事,且慢,我來慢慢解釋。

    首先,在幾乎所有的民間傳說或者說史料記載中,都或多或少提到了朱允炆出現了雲貴一帶的事情,雖然最終結局眾說紛紜,但他遠走邊陲是基本可以確定的,不然不會空穴來風。而且,由於朱棣的手下多是北方人,對於南方的複雜的地理環境不太瞭解,這對於朱允炆來說,恰恰是一絲生機。朱允炆就是憑藉著這點自信和身邊某些近臣的指引(這些人在朱棣進京之後幾乎全部自殺,不覺得奇怪嗎?很可能是怕走漏風聲),遠走他鄉,最後到達了雲貴高原,在那裡,他生活了一段時間。或許是天意吧,不知怎麼的,朱允炆的風聲最後還是傳到了朱棣的耳朵裡,於是朱棣派遣胡濙前往雲南查詢線索,我們從後來胡濙回到朱棣身邊彙報情況也可以看出。那他最後找到了嗎?很明顯,沒找到。因為如果找到了,朱棣完全沒有必要掩飾自己的喜悅,僅僅就是和他聊了會天,晚上了個早朝。我估計他倆也就是聊聊風土人情之類的。因為朱棣自己很清楚,自己能知道這個訊息,那說明朱允炆基本上就不可能在國內了。這個訊息完完全全是朱允炆故意放出來擾人耳目的。不然,為啥之前那麼多年都遍尋不得,突然這麼容易就得到風聲?但朱棣還是不甘心,他一邊繼續安排人在國內尋找蛛絲馬跡,一邊安排鄭和出國尋找。當然,鄭和下西洋並不是單純的只是為了找人,但是尋找建文帝也是一項重要任務。

    從時間線上來說,這個推測是比較合理的,因為胡從1407年開始查詢線索,到1423年左右停止。鄭和下西洋從1405年起,到1433年停止,而朱棣崩於1424年,也就是說,朱棣可能自知命不久矣,便命胡火速回京彙報,可惜,並沒有從胡濙那裡得到他想要的東西,但此時的他也只能認命。

    而在朱棣死後的十年之內,鄭和卻依舊沒有停下尋找朱允炆下落的腳步。也許這是為了完成朱棣的遺願吧。

    那麼鄭和最後找到了嗎?這個可能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無情最是帝王家,也許,流浪在海外的島嶼上,對於朱允炆來說,又何嘗不是一種解脫呢?

  • 11 # 北社野老

    明建文帝的歸宿是個歷史之謎,是否出海沒有誰確答案,南京就在長江邊上,明成祖怕他出海讓鄭和七次出海尋找他的下落。但他知道陸地上全都在自已的掌控之中,也不能放鬆緝拿。我們這裡有一個村子,幾千口人全都姓建,據說他們不敢姓朱,也不敢承認是朱允文的後嗣。但他們又不想忘記建文帝他們就姓了建,這可能也是成立的,因為《百家姓》裡沒有姓建的。

  • 12 # 峰仔日記

    《明史·鄭和傳》中有記載說,明成祖之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地派鄭和下西洋,是因為他懷疑朱允沒有死,而是逃到了海外。這是證明建文帝出海的官方證據。但筆者認為,建文帝出海的可能性不大,原因有以下數端:

    一是建文帝是明帝國的實際統治者,在削藩時沒有計劃外逃,一心只想鞏固明朝的江上,在官方的記載中也沒有關於建文帝出海的直接證據,只是懷疑而已,這是主觀因素;

    二是朱棣攻入南京之前,南京周邊早已被其控制,朱允炆不可能從重兵圍困之下的南京逃離的,這是客觀因素;

    三是海外國家大部分都是中國的藩屬國家,或是懼怕明朝的武力,也不可能容留建文帝。

    最大的可能性是朱允炆被朱棣秘密的殺死在宮中,為什麼有這種假設呢?

    如果朱允炆還活著,那朱棣就要歸位於朱允炆,因為朱棣打的是打“清君側”的大旗發起靖難之役的,他自己是想當皇上的就不能讓朱允炆活著;同時朱棣又不想留下造反和殺親侄子的罪名,於是就編出建文帝出海說,來堵後人和歷史的嘴而已。

        

  • 13 # 義正言辭

    被列為明朝三大疑案之首的,就是建文帝下落一案。燕王朱棣攻入南京,此時南京城起了大火,到處有出逃的百姓。此時燕王顧不上登基,他要先確定建文帝的下落——如果建文帝不死,他就無法做合法皇帝。後來他在皇宮中見到了三具燒焦的屍體,太監說是建文帝朱允炆,太子朱文奎,和老太監的,然而朱棣還是半信半疑。那麼建文帝的真實下落到底是哪裡呢?讓我們來尋根問底。

    投井自殺說。

    有野史記載,建文帝當時的確有方法可以逃出生天,但他雖然為人懦弱,但是卻恪守道義,不願讓自己祖先被侮辱,於是決定自焚。但是又怕朱棣會侮辱他的屍體,就找了一口廢井跳了下去,讓太監把井敲碎,永不見天日。又怕朱棣找不到自己的屍體會濫殺無辜,就讓小太監穿上自己的黃袍自焚,以此矇蔽他們的眼睛。不過這種說法並未證實。

    水道潛逃說。

    民間傳說明太祖朱元璋早就算到自己孫子會遭此大難,於是早早地就準備好了逃跑的道具。當時南京城被破,朱允炆無處逃生,想要自縊儲存顏面,這時老太監叫住了他,說先皇早有準備。於是他們拿出一個盒子,盒子裡有一把剃刀,三件僧袍,十五兩紋銀。太監說先皇曾經做過和尚,可以憑此逃過一劫,於是朱允炆三人剃掉頭髮穿上僧袍,從南京水道逃跑了,留下了一個太監穿上黃袍自焚,以此騙過了朱棣。不過既然朱棣能夠封鎖南京城,就一定會封鎖水道,這是民間傳說,不足為信。

    民間隱居說。

    明成祖曾經派了兩個人去秘密探訪建文帝的下落,其中海陸是鄭和,陸路就是胡濙,胡濙為了探尋建文帝的下落,曾經五年不回家。老母親病逝,妻子病危,他都沒有回去。終於在探訪了二十年之後,明成祖朱棣臨危之際,他終於回來了。是夜,他與成祖在寢宮密談,五更才出來。想必是找到了建文帝,並且建文帝讓他告訴朱棣:你安心地做你的皇上吧,我做我的平民,這樣兩個人都能安心。這是最符合實際,史學家們公認的建文帝的真正下落。

    總結:無論怎樣,成王敗寇,明成祖打敗了建文帝,當上了皇帝,建文帝也並沒有反抗的意圖,而是安心的做起了平民。其實這才是最好的選擇,論起當皇帝,的確是朱棣更為出彩。

  • 14 # 夏有涼風61

    明朝歷史上有一大疑案,那就是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之謎,試問他出海的可能性有多大?

    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變。推翻侄兒朱允炆,自己做了皇帝。

    而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也成了歷史之謎,其有兩種說法,一種是燕王攻進京都,朱允炆把自己和家眷都一起燒死了。還有一種說法就是建文帝出走了。那建文帝在燕王攻進京城,是死了還是出走了?《明史》裡記載,建文帝朱允炆沒有出走,而是死了,朱棣給下葬的。

    哪為啥有朱允炆出走一說了,這個出走好像在《明史紀事本末》裡好像有,最終還是遜國了。

    哪為啥說有可能朱允炆出海了,出海的可能性有多大?

    就這個問題,按邏輯思維,燕王朱棣是以“清君側”的名義發動的靖難,而不是造反。畢竟朱允炆才是朱元璋定的接班人順理成章的皇帝。

    但朱棣打進京都,要想當皇帝。那怎麼辦?那就得是侄兒朱允炆必須死,朱棣又不想擔殺朱允炆的罪名,朱允炆就得出走。

    按朱棣的意思,就是他不想做這個皇帝,皇帝還是朱允炆的,因為朱允炆是正統,所以的找出來讓侄兒朱允炆繼續當皇帝,但朱允炆出走,一時半會又找不著,國不能一日無君,所以就勉為其難就做了皇帝,朱棣做了皇帝后,為了消除對自己的負面影響,就把自己變成了馬皇后生的,且朱允炆可能是出海了,找不著了,所以朱棣就一直勉為其難的繼續做皇帝了。

    按邏輯,朱允炆出走應該是朱棣編出來掩蓋自己得來的皇位不正。所以說才滿世界找朱允炆,而自己是一直勉為其難的做著皇帝。實際朱允炆在朱棣攻破京城後就死了。《明史》記載應該還是靠譜的。

  • 15 # 鉤沉史海

    建文帝朱允炆是明朝第二位皇帝,為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嫡孫。在位四年,他也是明朝最有神秘色彩的皇帝。也是歷史上最特殊的皇帝之一。按照常理,皇位應該是父傳子,即使太子不在,可以改立太子。斷不會隔代傳。可朱元璋就是一個有個性的皇帝,偏偏將皇位傳給了自己的孫子朱允炆。這也可以看出朱允炆在朱元璋心裡的位置有多重要。朱元璋臨終前曾問過朱允炆如何對付自己的叔叔們,管理藩王。朱允炆的回答也深得祖父的賞識。可朱允炆的性格過於善良,沒有權謀之術,俗話說,性格決定命運,這也註定了他後面的人生結局。

    朱棣就是在這位親侄子的多番照顧下,靖難成功,造了自己的反。在朱棣兵臨城下,進入皇宮時,卻發生了令他意想不到的結果,建文帝不見了,活不見人,死不見屍。搜遍了每一個角落就是找不到朱允炆蹤影。這個問題一直困擾了朱棣一生,直至他臨終前不久才揭開了這個謎團。

    朱棣成功登基後,立馬派出了兩路人馬去尋找建文帝蹤跡,一路為鄭和的海外尋人隊,一路為胡瀅的國內尋人隊。鄭和大家都知道,七下西洋,但最終也沒有給朱棣找到答案。而且胡瀅苦尋了二十多年,最終給朱棣帶去了答案。就在朱棣北征蒙古回朝的路上,一個漆黑的夜晚,他被一個人從熟睡中驚醒,這個人就是胡瀅。不是胡瀅膽大不要命,他要是沒完成任務,沒有找到朱棣想要的答案,他是斷然不敢擅自回來,又是半夜驚醒朱棣的。這是其一。他倆聊了很長的時間,這是其二。經過此夜談話,朱棣終於輕鬆了,釋懷了,這是其三。由此三點,可以推斷,胡瀅沒有辜負朱棣的期望。他肯定找到了朱允炆的下落,而且建文帝也讓他帶給了朱棣他想要的結果。由此可見,建文帝並沒有出海,而且躲在了民間,隱姓埋名,過著平民百姓的日子。

    另外,當時朱棣攻到皇城下時,朱允炆來不及提前準備,而是在皇宮裡,而且是自己親自點燃了那把火,在到時那個條件下,航海技術並不發達,熟悉航海技術的人也是朱棣一派。朱允炆是找不到合適的人能帶他出海的。而且要是他跑到海外,鄭和七下西洋,想要找到一個漂在海外的中國人還是容易的,畢竟目標太大了。

    綜上所述,建文帝是不可能出海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和男朋友談戀愛近一年,見過雙方家長,但是男方裝修從來不問我,自己把婚房裝好了,我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