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Zh上善若水W

    韓信(約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漢族,射陽淮陰(今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人。西漢開國功臣、漢初三傑之一,軍事家、兵家四聖之一。

    韓信是中國軍事思想“謀戰”派代表人物,後世奉為“兵仙”、“戰神”。“王侯將相。國士無雙”、“功高無二,略不世出”。作為統帥,率軍出陳倉、定三秦、擒魏、破代、滅趙、降燕、伐齊,垓下全殲楚軍,無一敗績,天下莫敢與之相爭;“韓信點兵,多多益善”。作為軍事理論家,配合張良整理兵書,著有《韓信兵法》三篇。

    韓信的一生,就像一條拋物線,從默默無聞到大放異彩,最後又黯然落幕。他年輕時,既不會做官,又不會經商,一度只能到處蹭剩飯看冷臉,嚐盡了世態炎涼人生冷暖。始為布衣時,貧無行,不得推擇為吏,又不能治生商賈(經商)。常從人寄食飲,人多厭之者。然而,秦朝末年的大變局給了他施展自身才華的舞臺。

    縱觀韓信的人生,他並沒有像項羽、劉邦、英布等人一樣,一步一個腳印地去攻城略地,而是一步登天,成為漢軍的大將軍,為什麼一個看上去沒有任何成功經驗的人能夠百戰百勝呢?是靠運氣嗎?還是說韓信就是個天才呢?

    我們當然要承認天才的存在。所謂的天才,就是智力遠遠高於咱們普通人,又會比咱普通人更努力地去做一件事,高智商加專注加努力,不成功才怪呢。韓信就是這樣的天才。的確,韓信在當大將軍前,是沒有攻城略地經驗的,但實際上,經驗遠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麼重要。現在的中國人,很多都經歷過高考,高考前,哪個有高考的經驗,但不還是一大堆考上清華北大的?相反,考過一次的,又有多少能考上清華北大的?

    因此,與所謂的經驗比起來,還是學習的成果更重要。韓信雖然沒有攻城略地的經驗,但韓信對兵法的學習卻比漢軍中任何一位將領都要深入。諸將效首虜,畢賀,因問信曰:“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澤,今者將軍令臣等反背水陳,曰破趙會食,臣等不服。然竟以勝,此何術也?”信曰:“此在兵法,顧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謂‘驅市人而戰之’,其勢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為戰;今予之生地,皆走,寧尚可得而用之乎!”

    背水一戰結束,漢軍的將軍們都問韓信,兵法上都說,排兵佈陣應當右邊和背後靠山,前邊和左側靠水,但你韓大將軍卻讓我們背對著水來列陣,這和兵法上的原理恰巧相反,你韓大將軍還跟我們說,今天必然攻破趙軍,我們不明白,為什麼你韓大將軍用違反兵法原理的方式來打仗反而可以勝利。

    韓信見眾位將軍發問了,便詳細地解釋道:“其實這也是兵法中的原理,只不過你們沒有發現罷了”,接著韓信便說了一堆眾位將軍都明白的話,什麼“置之死地而後生”了,什麼“驅市人而戰之”了,將軍們一定,果真,這都是兵法中講過的,只不過他們沒有韓信學得這樣深入和靈活罷了。如果把韓信比作高考狀元,其他將軍就是復讀過多次的考生,其他將軍的確有參加高考的經驗,但卻沒把教科書吃透,所以沒法在高考中取得優異的成績。

    今天的中國人往往迷信所謂的經驗。找個工作吧,也需要經驗的。但實際上,經驗有什麼用呢?經驗不過是用來長知識和教訓的嘛,沒有經驗就沒有知識嗎?不可能的。你讓一個北師大的高材生和一個綏化學院畢業且工作了兩年的教師一起去教學,哪個教得更好?當然是北師大的高材生了,人家雖然沒什麼經驗,但人家在學校學到的東西就很多還很深刻,加上人家還聰明,愛動腦,所以人家自然教學工作就能做得好。

    同樣的,你讓韓信去打仗,為什麼就是比樊噲厲害呢?因為韓信學得好,學得好完全可以彌補經驗的不足。被韓信擊敗的陳餘、龍且,哪個不是戰場上橫著走的大人物,結果還不都在韓信這裡栽跟頭?為什麼?因為他們學得不到家,學得不到家,經驗再多,也是枉然。

    一個指揮官在軍隊中沒有權威,是絕對不能夠打勝仗的。雖然韓信剛領兵打仗的時候沒有什麼權威,但是劉邦給他樹了權威。劉邦築了一個封將臺,並把自己的佩劍取下來,交給韓信。這樣就把韓信提到了至高無上的地位,無論是誰都得聽韓信的命令。同時,劉邦又絕對相信韓信,把軍隊交給了他,這就讓韓信具有了極大的權威。因此韓信才能在帶兵打仗時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 2 # 李從嘉的戰爭茶室

    喬丹也在第一年新秀就拿到了得分王,詹姆斯也在一年就成了球隊老大,有些人就是天才,天生就適合幹某種行業,這個不服不行。。同樣的例子也適用於霍去病,霍去病24歲時就已經成了世界軍事史上最牛逼的人才之一,他從來就沒有幹過基層,但天生能打就是真的

  • 3 # 無所事生非

    韓信為什麼會有絕世的軍事天才?是個很難回講清的問題。

    但不可否認的是,韓信很年輕時常寶劍纏身,對武術軍事格鬥是心領感悟的,研習兵書奇謀也是他的長項。“韓信點兵,多多益善”不會是他天生自有的,肯定是其埋頭苦學所成,深藏不露而己。

    韓信身材偉岸,甘作小人胯下之夫,按理講他有劍在手,為何要這樣自卑呢?常人是很做忍受做到的。

    他雖不會經商種田,更願忍餓不偷搶,不劍峰侵害弱小平民,寧可餓死,後被一洗衣婦人救起才逃過死神之劫。

    韓信內心雄才大略到底有多大,很難被當時的人們所窺視。

    只有他與蕭何透露過其人生的遠大志向,才有蕭何伯樂識才,“月下追韓信"的古曲千古流傳。

  • 4 # 燕山永固

    韓信(約公元前231年-前196年),淮陰(原江蘇省淮陰縣,今淮安市淮陰區)人。西漢開國功臣,軍事家,兵家四聖之一,漢初三傑之一,中國軍事思想“兵權謀家”的代表人物,被後人奉為“兵仙”。劉邦彭城兵敗後,韓信破楚軍於京、索間,先後平定魏,代,趙,燕四國,東擊齊,南滅楚於垓下,名聞海內,威震天下,被封為楚王。後因功高震主,在公元前196年被呂后誅殺。作為軍事理論家,他與張良整理兵書、序次兵法,並著有《韓信》兵法三篇 。

    韓信沒有當元帥的經驗,為何出便是使巔峰,韓信是能力是從哪裡來的?

    自古以來凡是有大成就之人,基本都有高人名師。所謂名師出高徒嘛,像戰國時期的蘇秦、張儀,均拜在鬼谷子的門下,出師後下山縱橫各國,那縱橫俾闔搞得各國是眼花繚亂,紛紛拜相,光輝事蹟流傳至今。韓信有這麼高的軍事水平,究竟是向誰學來的?讓他能夠做到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呢?小編縱觀史料,查閱《史記》,但其中對韓信如何學會這一身本領,卻沒有什麼介紹。基本上只寫到他自小家徒四壁,窮苦孩子出身,受到胯下之辱,後去參軍追隨項梁。而關於韓信的拜師學藝方面則隻字未提,那麼韓信用兵如神的本事究竟是怎麼學來的呢?

    第一點,無與倫比的天賦決定了韓信具有出色的軍事指揮才能。自古大才都是天生的,靠後天努力是不可能達到頂峰的,所謂只要努力就無所不能那純粹就是騙人的心靈雞湯。天賦這個東西是與生俱來的,有的人天生數學好,不用怎麼學習也比普通人好很多,這是一項與生俱來的稟賦。又比如項羽,打小就比別人力氣大,年輕的時候,可以舉起一個重達千斤的巨鼎,這項本事不是經過後天努力就可以習來的。韓信也是如此,他天生的軍事才能是大道天成的。

    第二點,良好的出身決定了良好的素質。其實韓信出身於一個沒落貴族家庭,韓信還未參軍在老家的時候,就經常佩著一把劍遊走於街市。要知道在秦朝末期,當時的社會條件,百姓是沒能力單獨佩劍的。雖然當時韓信家裡很窮,但祖上是貴族,還是留下了很多老百姓沒有的東西。自小習劍的他劍術肯定也不差,家裡的書籍很多,韓信更是酷愛兵書戰策,自幼苦讀兵書,積累了大量的軍事理論知識,為以後行軍打仗奠定了理論基礎。

    第三點,在早期的軍事生涯中得到了實踐機會。韓信最開始投奔項家軍,跟隨項梁行軍打仗,耳濡目染學到了很多打仗的本領。後來項梁死後就跟了項羽。可還是普通一兵,韓信抱負遠大,當然不甘心一輩子當個兵。於是就想辦法接近項羽,後來經過一番努力後到項羽軍帳做了執戟郎中,這下離項羽很近了。韓信利用接近項羽的機會,遞過多次策論給項羽,但項羽自視甚高,根本瞧不起普通士兵寫的東西。但是韓信每天都能在帳外聽到眾將商討作戰。韓信本來天賦就高,這對他軍事才能的提升有很大幫助。後來,韓信見項羽不重用自己,覺得在項羽這裡沒有前途,更沒有一展抱負的機會。於是韓信改投劉邦了,在蕭何的舉薦下,成功坐上了漢軍的三軍主帥。

    自從韓信做了主帥以後,充分發揮了自己的軍事才華,真正做到了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並且無一敗績!奠定了韓信“兵仙”的歷史地位。

  • 5 # 烏蘭大俠

    韓信的人生歷程,不是現場直播,而是錄播!

    也就是說,你所看到的一代“兵仙”韓信的事蹟、戰績,是經過歷史精細剪輯,然後完美合成的!

    在剪輯後的VCR裡,你所看到的是韓信一生中最精彩的片段,而被剪掉的那些片段和花絮,一樣精彩!

    只有看了這些花絮,才能明白:

    韓信不是一出道就名動天下,而是長期的砥礪和磨難,風雲際會,橫空出世!

    精彩片段一:食不果腹,漂母飯信

    韓信自幼家貧,家徒四壁,連母親下葬的錢都湊不出來,身無長物,無以為濟,只能四處蹭飯,幸遇河邊“漂母”給其飯食果腹,才不至於餓死,這就是“漂母飯信”的歷史典故。

    《史記·淮陰侯列傳》:“信(韓信)釣於城下,諸母漂,有一母見信飢。飯信,竟漂數十日。信喜,謂漂母曰:‘吾必有以重報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孫而進食,豈望報乎!’

    韓信在功成名就後,千金賞賜“漂母”,感念其“活命之恩”,而另一位女性——呂雉卻成為韓信的生命終結者,這是“韓信存亡兩婦人”的歷史典故!

    小花絮——絕處逢生的能力!

    韓信早年的顛沛流離經歷,造就了韓信強大的生存能力和交際能力。只有曾經瀕臨餓死的人,才有那麼大的勇氣和自信,兵行險棋,火燒棧道,置之死地而後生!

    精彩片段二:佩劍出來混,遲早都要還的!

    韓信佩劍而行,貌似氣宇軒昂、威武雄壯,而其劍之鋒芒,卻未曾得見!

    韓信的劍更像是一種行為藝術,形式大於意義,其主要功能是用於區分文生公子的摺扇和玉佩,是韓信行走江湖的標配信物和LOGO,有點類似於現在的“只有披頭散髮的崽,才配搖滾”。

    在古代,文生佩劍是一種時尚和個性彰顯,唐代詩僧賈島的《劍客》有詩云: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今日把示君,誰有不平事?其實若真有不平事,詩壇我島哥也只能是用劍表達一下憤慨和憤怒,刀光劍影畢竟離“詩奴”的豪邁太過遙遠!

    而李白的“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和“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卻是真實的“街霸巷戰”,李白的劍術有史可考,曾在長安酒肆血戰二十餘潑皮無賴,全身而退,堪稱“大唐第一古惑仔”!

    淮陰無賴尋釁韓信,激其拔劍,如果韓信但凡會點散手、格鬥之類的短打武功,也不至於承受胯下之辱。而無賴也多半是早就知道韓信的劍華而不實,所以才敢咄咄逼人、恣意辱之,如果途經此地的是項羽、劉邦、樊噲、龍且之輩,此無賴早就逃之夭夭,遠遠地行注目禮了!

    所以,韓信沒有武功,或者說是武功低微,跟梁山大哥“及時雨”宋公明大致是一個量級的“羽量級”選手,但此二人均不靠殺人技而能號令群雄!

    小花絮——忍字心頭一把刀!

    韓信的自負和信心足以無視世人眼中的“士可殺不可辱”信條,因為別人從胯下看到的是絕望和尊嚴碎地,而韓信卻從胯下,看到了詩和遠方,還有天下!

    胯下都能忍,則萬事可忍;

    萬事可忍,則萬事可期!

    古之所謂豪傑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蘇軾·留侯論》

    精彩片段三:執戟郎中的迷茫

    陳勝吳廣起義之後,楚人項羽振臂一呼,號令群雄將兵伐秦,同樣是楚人的韓信投入項羽的叔父項梁麾下,當然隨身一定帶著他那把劍!

    項梁兵敗被秦將章邯斬殺後,韓信幸有大將鍾離眛引薦,得見項羽,項羽早就聞聽韓信的落魄事蹟,鄙視此等苟且偷生之徒,但拗不過鍾離眛的面子,就授了韓信一個“執戟郎中”的官職,相當於近身保衛項羽的警衛排長。項羽何人?王不過霸,力能舉鼎,九尺虎軀,萬人敵也!警衛排長對於項羽來說,更多是一種儀仗隊的作用,戟都能生鏽。所以韓信手中的戟就是個玩具,而他要執的是天下之兵!

    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

    韓信的滔滔不絕,使項羽識其才,但未識其經天緯地之才。後來劉邦封韓信為齊王,項羽才意識到韓信之能,差使拉攏韓信,韓信言道:

    “臣事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言不聽,畫不用,故倍楚而歸漢。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於此。夫人深親信我,我背之不祥,雖死不易。幸為信謝項王!”

    這段話,韓信說的委屈而又大器,鏗鏘給力,算是報了當年“明珠暗投”的一個小仇!

    小花絮——小人物翻身的能力!

    雖然,韓信在項羽帳下只是個執戟郎中的小角色,但得益於這段小人物經歷,韓信經常參與謀劃軍機,一點一滴地學習項羽的行軍佈陣,洞悉范增的謀略,修正並驗證自己的兵法儲備,為自己在劉邦軍中一鳴驚人奠定了豐富的實戰經驗,韓信拜將之後戰無不勝,其實也是源於這段經歷對項羽性格和作戰方略的熟稔,所謂萬“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否則韓信怎麼想的出“背水一戰“、“暗度陳倉”、“十面埋伏”、“四面楚歌”這樣的計謀,高深莫測!

    項羽將兵是陽謀,如火奔騰;而韓信將兵則逆其道而行之,如涓涓溪流,綿延不絕,出其不意,攻其不備!

    這都源於韓信對項羽的瞭解。

    所以,向敵人學習,武裝自己,再打敗敵人,是韓信的一種超強學習能力!

    精彩片段四:糧庫裡誕生的元帥!

    懷才不遇的“執戟郎中”韓信在項羽麾下不得施展,很不開心,所以轉投劉邦。而他的中途離去居然沒有引起項羽的震怒,也沒有引起范增的狐疑,就這樣無聲無息,了無痕跡。

    其實,在項羽眼中,韓信一直都是個“託關係求溫飽”的廢柴,躲在霸王的光環之下,是個毫無存在感的小角色,多一個不算多,少一個也挺好,所以一哂了之,隨他去吧。

    項羽的傲慢和輕視,是本能反應,不足為奇。而項羽的謀士范增卻未識韓信之能、未料韓信之險,錯失良將,是有很大責任的。

    在韓信去留的關鍵節點時刻,范增與蕭何“高下立判”!

    韓信遙望著楚軍營帳的點點燭光,一聲嘆息!

    劉邦與韓信的初見,並不美好,劉邦一樣瞧不起這個其實跟自己很像的年輕人,只是給了個“治粟都尉”的小官,職務不高,但是權力很大、油水很多!

    從小就對糧食充滿激情的韓信,這次卻沒有在食物面前失了尊嚴,而是小小施展了一下平生所學的一項小技能,採用“小九、大九之數術”將戰備儲糧計算的毫釐不差,並用“推陳出新”的迴圈方式,將糧食“以濟民用,公私兩便”!

    小小的糧庫,怎麼盛得下一代“兵仙”吞天納地的雄心?用韓信自己的話說:

    “量此待一僕隸之事耳,何足以盡我哉?”

    蕭何在糧倉裡一窺韓信的經天緯地之才,兩次向劉邦舉薦韓信為帥,而漢王劉邦卻一直不為所動!

    漢王曰:爵不可以濫加,權不可以輕與。韓信一月之間二次封賞,若今未見尺寸之功,遂加元戎之職,使從我豐沛將士皆怨我賞罰欠當,而退有後言也。

    小花絮——玩兒的就是綜合實力!

    韓信擔任“治粟都尉”期間,略施數術就把漢軍糧庫的倉儲算的毫釐不差,其才能跟當今時代的總會計師、總排程水平相當。

    都說“治大國如烹小鮮”,見微知著,如果韓信計算的不是軍糧,而是士兵,那麼一堆堆的糧囤就是一個個威武的戰陣,這將是多麼無敵的戰隊!

    可見韓信在苦難歲月裡積累了多少指揮技能,十大元帥林彪每戰之前也是把損耗、物資、戰備精確計算到每一位士兵,確保戰必勝,這是兩大軍事統帥隔空對望的卓越指揮精髓。

    什麼叫指揮天才?奇門遁甲、醫卜星相、經略數術,無一不通、無一不曉!

    漢軍的糧倉裡,誕生了一位偉大的軍事家!

    精彩片段五;生死一知己,蕭何追韓信!

    糧倉呆膩了,韓信再一聲嘆息:漢王、楚王不過如是!此地不留爺,天上人間,爺去也!

    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地球人都知道,不講了!

    設想一下,如果蕭何干脆沒追,或者沒追上韓信,韓信的帥才豈不埋沒?有人說,韓信可以獨立門戶,割據一方,與楚漢分庭抗禮,再現三國鼎立!

    這是韓信自我定位的問題!

    很多將帥之才在統軍佈陣方面都超過了自己的領袖,比如關羽超過劉備、徐達超過朱元璋,但都是先尋找明主,然後傾力佐之,這是歷史的選擇,何人為帝、何人為王、何人為將、何人為相、何人為兵,一起皆有定數!

    韓信有將相之才,但並無膽略成為帝王,他在關鍵時刻的政治謀略很淺薄,即使後來跟劉邦討封,也有點底氣不足。設想一下,如果韓信早就裂土封疆,就不會在未央宮被呂雉害死!

    所以說,韓信壓根兒就沒想過單飛,他需要有帝王膽略的明主將之!

    具備此等硬體條件的,天下就僅有漢王劉邦、楚王項羽。好馬不吃回頭草,項羽那裡是不能回了,如果再任性失去劉邦,韓信就徹底失業了!

    所以,韓信星夜而出,看起來有點冒險!

    實則不然,諸葛亮算準了劉皇叔會“三顧茅廬“,韓信也算準了蕭何會策馬來尋,這都是大人物的大智慧、大自信,欲擒故縱!

    信尋思:“若今不激著蕭何,恐漢王不知重,眾人亦不欽服,縱將角書投獻,亦不足以制服百官。”遂生一計,吩咐門吏:“預備快馬,我明日五更須遠行。”門吏依命,須備快走馬匹。韓信即將原來行李拴束停當,依前匹馬出東門長行。左右知信已去,徑來丞相府報事。蕭何方回朝,聞人說韓信出東門長行,大驚曰:“若信去,我輩老死褒中矣!”

    小花絮——攀爬伯樂的能力!

    韓信能投項羽,得益於貴人鍾離昧相助!

    韓信得以在漢軍登壇拜將,蕭何有知遇之恩!

    所以說,知己伯樂有多麼的重要!

    職業定位又有多麼重要!

    耐得住寂寞,經得起挫折,只謀最大的局、只做最高的帥,只將最多的兵、只殺最狠的人!

    而韓信之死又是呂雉和蕭何合謀的結果!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生死一知己,存亡兩婦人!

    “兵仙”韓信的自我修養!

    韓信和蕭何手拉手回到漢軍,面見漢王劉邦,劉邦惜之,力排眾議,登壇拜將,韓信將“多多益善”兵,攻城略地,為西漢王朝開創不世之功,史稱:漢初三傑!民稱:兵仙韓信!

    韓信一路走來,呈現給世人的都是最低谷、最高光的經典時刻,其實韓信從“胯下”到“兵仙”,並非一蹴而就,沒有誰可以隨隨便便成功!

    韓信是經歷了漫長的歷練和實戰,才放下手中的戟、走出糧倉,走向將臺!

    兵仙臨世、國士無雙!

    項羽用兵如火,重兵形、戰勢,大開大合!

    韓信用兵如水,重機變、權謀,兵行險棋!

    蕭何曾問韓信下秦之策,信曰:吾以丞相素知兵法,即此言觀之,蓋不知也!兵家相機而動,隨時通變,不可先傳,不可遙度,如水流制形,因戰而知勝,鬼神不可測其妙,父子不可達其指,臨事之際,自有妙算。

    項羽讀兵法,不求甚解,只在戰火中批堅執銳、野蠻成長。有勇無謀!

    韓信窮究兵理,舉一反三,自創《兵法三篇》。國士無雙!

    項羽殺降卒、誅子嬰、燒阿房、天怒人怨!

    韓信決勝千里,擒魏、取代、破趙、脅燕、擊齊、滅楚、名震天下!

  • 6 # 眾史千言

    千年依舊,鑑往知今!

    歷史上的韓信,人稱兵仙,為謀戰派代表人物!但正史並沒有記載其師從何人,樓主所謂的出道即巔峰有一定道理。

    雖然前期經歷了一段時間的迷茫,但是一旦本人經蕭何舉薦手握兵權後,立即叱吒風雲。

    九霄龍吟驚天變,一遇風雲便化龍。

    對於韓信這種天才,只是缺的一個機會。他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背水一戰、垓下之戰為我們津津樂道。

    正史除了沒有記載其師從何人,也並沒有見到他本人一點學習經過。但其實歷史上擁有這種能力不止韓信一人,後來的霍去病也是如此,封狼居胥,漠南無王庭,立下了不世之功。

    他們二人都有一個共同特點:膽大心細。

    再加上本人悟性極高,實戰中學習,最終成為大漢帝國的擎天之柱。比如韓信的背水一戰,暗度陳倉,從來沒有走過也敢去嘗試。

    霍去病的千里奔襲,深入敵後也是如此!

    也正因為這些,韓信在中國歷史上常為人津津樂道,為後世楷模,人稱兵仙!

  • 7 # 醉眼朦朧看天下

    世上成功者,大多都是天時地利人和等諸多因素造就的。韓信之所以能戰必勝,攻必克,率軍"多多益善",雖與他平時常習練兵法韜略有關係,但更大的原因是他具有軍事指揮的天賦,又恰好趕上了適合他施展才能的時機,天時、地利、人和都湊在一起,成就了韓信的功名。"亂世英雄起四方",假如不是秦未天下大亂,他恐怕還是淮陰街頭一個不起眼的流浪漢吧?

    這樣的例子歷史上很多,如衛青不過是公主家的家奴,霍去病只是個毛孩子,從那學習打仗?但一經領軍,便戰功赫赫,把強悍的兇奴人殺的鬼哭狼嚎;朱元璋、徐達、李文忠之輩,要飯的要飯,種田的種田,可一統軍作戰,便天下無敵,把蒙古人打的屁滾尿流。近代曾國蕃左宗棠,都是文人出身,也一樣南征北戰,取得無數勝利。

    所以,萬事萬物都是機緣合和,並沒一定之規,總教是你真心願做的事,就認真去做,從做中學,以所學為用,再加上天意相助,就會取得成功的吧?

    綜上所述,韓信的能力一半來自天賦,一半來自實踐。

  • 8 # 不花錢降溫

    這個問題有意思。

    打仗是個技術活。既有專業知識,但入門門檻不高。是個人都可以帶兵打仗。你的命令屬下聽得明白就可以了。亮劍李雲龍一個編筐的都可以帶兵打仗可見一斑。

    但帶兵打仗,絕對是個技術活。綜合韜略、管理,領導能力,判斷力,決策能力,靈活處理能力,戰時情報分析能力等等的一個綜合素質能力。

    這些能力可以透過系統培訓獲得。比如軍事學院,看軍事著作。

    但有些軍事天才,無需系統培訓,靠自學或者實踐掌握這些能力。比較著名的是韓信,霍去病,陳慶之,吳起。還有朱元璋,劉秀,徐達,常遇春等等。我軍很多將領也是。

    韓信當過項羽的侍從,對他掌握這些技能也有幫助。畢竟他能夠接觸到軍事決策核心,這點對他的軍事能力影響頗大。加上他勤於總結,思考,可以迅速掌握這些能力的。當然,僅是我的推斷。沒有直接證據證明這個觀點。

    歸結為天才吧。畢竟天才是不能以常理來推論的,否則天才還成為天才嗎?

  • 9 # 我是趙帥鍋

    韓信從來沒有當過元帥,但一出道就橫掃天下,從某種意義上說,主要是三個方面的原因促成的。

    第一原因,是韓信本身擁有非常高的軍事理論知識。對此,我們只需要看下夏侯嬰、蕭何、劉邦這些個大佬,他們一和韓信談話,馬上就肯定這是個人才可以得知。

    雖然,此時韓信的實際動手能力還待驗證,但人家的理論知識確實相當紮實,所以蕭何也好,劉邦也好,都挑不出毛病。

    至於韓信的軍事理論知識是如何獲取來的,這個其實並不太難。因為,對於很多聰明人來說,它只需要較高的天賦和學習能力,加上多看書多琢磨,就可以在理論方面獲取比較高的成果。

    比如趙括、馬謖這兩個能力非常一般的將領,他們的軍事理論知識都非常高,甚至我們現實中的很多軍事迷,在軍事理論方面也有非常高的造詣,所以韓信擁有較高的軍事理論,一點都不奇怪。

    第二個原因,是韓信有比較充足的時間來把自己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而並不是一上來就獨當一面。

    據史書上記載,在公元206年2月,韓信正式登臺拜帥,被劉邦封為大將軍;但此後直到第二年的七月份,韓信才單獨率軍出去開闢第二戰場,然後才有了後來的擒魏、取代、破趙、脅燕、東擊齊,南滅楚等巔峰之作。

    換句話說,韓信雖然很早就成為漢軍統帥,但他真正出去獨當一面,卻是在一年半之後。而在這一年半的時間裡,因為劉邦、張良、蕭何等大佬都在韓信的身邊,那韓信這個三軍統帥的含金量,其實是有待商榷的。

    從這層意義上說,這一年半時間,只能算是韓信的實習期。

    在這種背景下,韓信雖然是漢軍名義上的統帥,擁有軍事上的決定全,問題是,劉邦、張良和蕭何,甚至曹參、陳平等人,他們作為權力核心人物,肯定也有充分的建議權,而韓信也必須得尊重他們得建議。

    這樣一來,韓信作為一個初出茅廬的元帥,即便他在某些方面流露出一些幼稚的見解、甚至犯下一些幼稚的錯誤,畢竟一個底層人突然爬到這麼高位置上,肯定會存在某些經驗上的欠缺,這很正常。

    問題是,因為有劉邦、張良和蕭何等有著豐富經驗的大佬在旁邊協助韓信,所以他的某些經驗錯誤,自然會很快得到糾正,這樣以韓信擁有的軍事理論高度,再加上他快速的學習能力,他用一年半的時間,基本足以從一個紙上談兵的元帥,成長為一個真正優秀的元帥。

    事實上,也正因為類似的原因,在實習期結束後,張良就告訴劉邦,總而言之,你現在可以大膽的放韓信出去了,因為他已經有足夠的能力獨當一面。

    最後,韓信出道即巔峰的第三個原因,是韓信出道所指揮的團隊,那就是當時最牛逼的超一流團隊。

    我們知道,韓信出去獨當一面後,劉邦把曹參、樊噲、灌嬰、周勃、酈商都調配給韓信指揮,這些人,那都是勇冠三軍,時刻衝鋒在第一線的勇士。

    韓信麾下有著這樣一個超一流的團隊,那他所制定的戰略戰術,自然可以及時、快速、有效,甚至沒有任何打折的執行下去,在這種背景下,韓信的戰略戰術,才能發揮到最大價值。

    我們可以試想一下,如果韓信麾下的團隊只是一個二流團隊,那韓信所制定的戰略戰術,即便可以堪稱完美,但在最後的執行上面,肯定也會大打折扣,如果是這樣,那韓信肯定也無法把仗打得那樣出色。總得來說,也正是因為這三個原因綜合在一起,才成就了韓信兵仙的美名!

  • 10 # 懸史密探

    韓信沒當元帥的經驗,為何出道便是巔峰?韓信的能力到底從哪來?

    韓信的軍事才能從哪裡學來的,歷史資料並沒有明確記載,(也許是天生的).我們可以一起

    來分析一下:第一,韓信出生在一個落魄的貴族家庭,雖然是落魄的貴族,但是瘦死的駱駝逼馬大。其家裡還是有些家底的。所以韓信有機會讀書識字,而他有極強軍事方面的天賦,又對軍事的熱愛,這一點從他未參軍前一直就帶著一把佩劍,我們就可以看出。於是就會收集學習這方面的知識,這也使他打下了一定的理論知識的基礎。

    第二,韓信早期是在項梁軍中行軍打仗,當然只是個小兵,後來項梁死了,就跟隨了項羽。經過很長一段時間,混上了執戟郎中一職。這個職位可是可以跟在項羽身邊的。經常可以看到項羽和將軍們討論排兵佈陣,軍事部署,戰術的運用等。還經歷了著名的破釜沉舟的鉅鹿之戰,大家都知道項羽可是個超級軍事大佬這對韓信來說是非常珍貴的學習和觀摩的機會。也可以對自己的理論和推演進行驗證。作為一個天生的軍事奇才在項羽軍中的經歷使他獲得了許多實戰經驗。可惜項羽並沒有重用韓信,使他轉投了劉邦。

    第三,韓信剛到劉邦這也沒有得到重視,還因為犯錯差點被殺,好在被夏侯嬰所救,在夏侯嬰推薦下做了一個治粟都尉。當時主管後勤的是蕭何。韓信多次同蕭何交談,得到了蕭的賞識。當初劉邦進入咸陽後蕭何在秦帝國的檔案資料館搶收“律令圖書”。這些圖書中自然有許多兵書,也許就是在這個時候,韓信得到了深造的機會。為他以後領兵打下了更堅實的基礎。

    韓信估計蕭何等人多次在劉邦面前舉薦過自己而劉邦不用,於是逃了。蕭何聽說後立馬把他追回,在他的極力保舉下,終於被劉邦任命為大將軍。

    韓信沒當元帥的經驗,為何出道便是巔峰呢?

    韓信做了主帥以後,劉邦將手下大將 曹參、樊噲、灌嬰、周勃、酈商等調配給韓信。還有張良,蕭何等人的支援。使其充分發揮了自己的軍事才華。而一步一步走想巔峰。

    韓信的成功和他的天賦,機遇分不開。但是也是透過自己的努力,不斷的學習才有了後來的成就。這讓我想到,抗戰時期,八路軍許多將軍,是窮苦農民出生,從小兵做起。在不斷的戰鬥中學習,獲得寶貴實戰經驗。然後透過努力學習新的戰鬥思想和理論知識,一步一步提升自己造就成功。在黨的領導下為我們創造了新中國。。。

  • 11 # 城鄉小事

    韓信是我國軍事思想“謀戰”派的代表人物,被後人譽為“兵仙”。

    其實,落魄的韓信最初是投靠項梁的,在項梁麾下一直默默無聞。項梁戰敗被殺後,又被納入項羽麾下,成為項羽手下的一名執戟郎中。韓信曾多次向項羽獻計獻策,項羽卻從不採納。為了實現自己輔明主建偉業的抱負,韓信離開了項羽轉投入劉邦軍中,經過蕭何的推薦從一名籍籍無名的糧餉官當上了大將軍。

    那麼屢屢失意的韓信沒當元帥的經驗,就能讓劉邦築壇拜將,直接就讓韓信從一個治粟都尉坐飛機提拔,坐上了三軍統帥的位置,他究竟有什麼過人之處呢?

    韓信的第一大過人之處是志向高遠

    韓信出身貧寒,母親去世時因無錢安葬,剛剛十幾歲的韓信便沿街討錢葬母。當討到一個屠戶處時,屠夫為羞辱韓信,便說:你若從我胯下鑽過去,你葬母的費用我全包了。”說著便叉開雙腿。韓信毫不猶豫地從這個屠戶的胯下鑽了過去。沒有遠大志向的人,誰願受胯下之辱?

    “項羽起兵反秦後,韓信投了項羽,因其武功過人,被項羽選為執戟衛士,服侍項羽左右多年。多次為項羽出謀獻策,項羽均不屑一顧。韓信看在項羽手下幹不出名堂,慕名投到漢營。來漢營後看很難得到器重,又一次選擇另投他門。幸被蕭何發現及時,苦口婆心追了回來。

    他敢於反覆背棄原來已取得的崗位,說明他心裡肯定有更高遠的目標。

    韓信第二大過人之處是武功高強,勇猛過人

    項羽統兵數十萬,在數十萬人中選中韓信做他的執戟衛土,負責保護項羽的人身安全,這本身便說明他的武功是項羽營中出類拔萃的。

    韓信投入到漢軍後,軍中將士出於好奇,許多人找韓信比試武功,但很少有能勝出的。

    在一次訓練中,有軍馬受驚,兩匹戰馬拖著戰車從山上直衝而下,眼看就要衝入山下的湖水中,造成車毀馬亡的慘禍,正巧被山下的韓信發現,他飛一般奔向馬的前方,一隻手拽住一匹馬的韁繩,硬是讓飛馳而下的戰馬停了下來。後來,許多人都發現,在韓信勇攔驚馬的山坡上,被韓信雙腳蹬出了兩道深深的石痕。

    韓信的第三大過人之處是機智、精通謀略

    韓信在劉邦軍中第一次逃跑時,被抓了回來。和其同案的13人中的12人已被處斬,就要對韓信行刑時,他卻大喊:‘難道漢王不想要天下嗎?’正好被藤公夏侯嬰聽到,藤公便讓‘刀下留人’,問韓信‘所言何意?’

    韓信說:‘漢王如想取天下,最需要的是能征善戰的將才,現在你們把我斬了,漢王再到何處能找到像我這樣的軍事奇才?’滕公聽他說得雖狂,也不無道理,仔細打量,見他確是身材高大,相貌威武,非同一般,便把他救下來介紹給蕭何。如果不是韓信機智的對答,下場會和其他逃兵一樣,人頭落地。

    張良作為劉邦的智囊,熟知兵法。但張良和韓信多次在一起研習兵法後,張良卻說,韓信的謀略並不在其之下。

    韓信的第四大過人之處是知己知彼

    韓信在項羽營中多年,一直隨護在項羽周圍對項營上下的軍情,項羽的喜好,用兵佈陣之法都瞭如指掌。後來,又在劉邦軍中,對漢軍的將士特點,兵源分佈等摸得一清二楚。可以毫不誇張地講,全面瞭解楚漢兩軍內情的只有韓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糖尿病初期有什麼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