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藝術家的一場遊戲人生
-
2 # 歷史太傅
笨笨的阿斗其實一點兒也不笨,暗地裡精明的很,劉備臨終前讓他認諸葛亮為父,他可是乾乾脆脆一點兒也不含糊,這樣既避免了諸葛亮擁有篡位之心,反正都是自家人了,諸葛亮還得更努力的留下來替他打工。
而當諸葛亮死後,劉禪就重新執掌朝政,並撤銷了丞相這個職位,另設立尚書令、大將軍和大司馬三職互相制衡,軍政事務分開。在他的治理之下蜀國平安無事的度過了三十個春秋,後十一年北伐魏國,但最終不敵,導致劉禪向曹魏投降,獲封“安樂公”。
所以說劉禪並不笨,他要是笨能在位整整41年時間,可能嗎?早就給手底下的人給扒拉下來了,而且他也聰明,知道打不過曹魏,乾脆投降得了,一點兒也沒有亡國之君的煩惱,劉禪的晚年是很安樂快活的,我倒是覺得他有種大智若愚的感覺。
-
3 # 笑看往事如雲
在後世評價劉禪時,往往會將劉禪扯向兩個極端,有些人用劉禪誅殺劉琰,在蜀漢尚有還手之力時選擇投降等事情來論證劉禪的愚蠢透頂,有的人則用諸葛亮對劉禪極高的評價,以及劉禪能從始至終的相信諸葛亮,就此為蜀漢帶來了近四十年的國祚,以及在亡國之後,劉禪用“樂不思蜀”的急智來保證投降曹魏的蜀漢臣子的安危,來說明劉禪是一個大智若愚的聰明人。那劉禪到底是大智若愚的聰明人,還是愚蠢透頂的笨蛋?事實上,劉禪既不能算是一個聰明人,也不能算是一個笨蛋,他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正常人。和所有資質一般的普通人一樣,當身邊有好人時,劉受其影響就變好了,有壞人時,劉禪受其影響就變壞了。
要說明劉禪執政後的情況來論證劉禪的資質,就得從蜀中的局勢談起。當年劉備與劉焉一般,都是帶著人馬,野心勃勃的進入蜀川,成為了佔據蜀川的外來戶。他們一直熱衷於將蜀中當成根據地,以此向外擴張。只不過劉焉因為被李傕擊敗而猝死,劉備則因為夷陵之戰的戰敗而病逝於白帝城。劉焉去世後,蜀中大族之間與東州軍內鬥,後來東州軍妥協,可以說,在劉璋時期,蜀中大權則被益州本土豪強左右。
而在劉備去世後,益州局勢雖然沒有馬上崩盤,但卻瀕臨崩潰,還好諸葛亮臨危受命,他調和了益州豪族與荊州士族之間的矛盾,因此在劉備去世時,沒有發生趙韙之亂這樣的事情。作為人臣,諸葛亮安分守己,這不僅僅只是因為他自己的操守,也是他對局勢的考量和謹慎。畢竟諸葛亮在世時還是有政敵的,再加上諸葛亮常駐漢中,他不得不防範劉禪身邊這些挑唆劉禪的人。為此,諸葛亮不惜動用手段,親自處理了廖立、李嚴等人。
有人認為,諸葛亮輔政十一年,剩下的三十年都是劉禪自己執政,因此認可了劉禪的執政能力,但這樣的話是有失偏頗的。要知道即便諸葛亮去世後,兩個大將軍錄尚書事的政府首腦,都是諸葛亮選好的,在諸葛亮去世後,蔣琬執政,直到蔣琬去世,劉禪才算得上是親政,但即便如此,劉禪也還是脫不開費禕的影響。因為蔣琬與費禕不具備諸葛亮的軍事能力,因此他們對北伐缺乏熱情,但在其他方面,他們依然遵循了諸葛亮的制度。
當時蔣琬與費禕兩人先後管理外朝,董允管理內朝,正因為這個三人在維繫著蜀漢的發展,才使得蜀漢在諸葛亮去世後也沒有出現多大的變故,也正是得益於這三人的付出,才讓劉禪受到了他們的影響,沒有走上歪路。因此,在這段時間裡,蜀漢是良性的發展。
然而在費禕遇刺去世後,劉禪已經年過四十,早就沒有了當年的雄心壯志與熱情,特別是在董允去世後,劉禪重用內侍黃皓,以至於姜維受到遏制,蜀漢內部逐漸混亂。有人將亡國的一部分原因歸結於黃皓身上,但實際上,這裡也有劉禪的責任,畢竟劉禪作為一個普通人,他被黃皓這樣的小人影響,這才會讓蜀漢逐漸衰頹下去,最終導致了蜀漢滅亡,劉禪成為亡國之君的悲慘局面發生。
筆者認為,從蜀漢的發展歷程中不難看出,劉禪一直在受著身邊人的影響,身邊的人品性極佳,蜀漢可以穩固發展,一旦出現了小人,劉禪也會變得昏庸,因此劉禪僅僅只是一個普通人罷了。
-
4 # 火炎焱燚鑫鑫鑫
小聰明,大笨。
小聰明,能在劉備創立的基業上偏安一隅,坐上四十多年皇帝,享受一番。
大笨,無雄才大略,不能用好能人、吸引人才來幫著滅魏吞吳統一天下建立新皇朝,實乃大笨一個。正所謂:此間樂,不思蜀也。
-
5 # 昨夜忘語
這個不能用聰明或笨來形容,只能說劉禪不適合當皇帝而已。說他笨但他沒讓諸葛亮學曹操司馬懿,滅國後能壽終正寢,說他聰明卻不能管理國家致使滅國。就像現代人一樣一個領域的佼佼者也許是另一個領域的拖油瓶。
-
6 # 青史通鑑
劉禪才是為老百姓考慮的主兒,“阿斗”才是真英雄。他不僅聰明,而是是真英雄!
提示:面對有些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我們不能總是從王侯將相的角度來看,不能總是依據“成王敗寇”的標準來評判,我們為什麼不能站在老百姓自己的視角來思量呢?
誰是三國時期真英雄?曹操認為是他和劉備,辛棄疾認為應加上孫權。《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認為劉關張才是英雄,曹操是奸雄、梟雄,而不是英雄。
三國時期,誰是真正的英雄?許多人會回答說是劉備、曹操。曹操煮酒論英雄時,對英雄的概念發表了一通著名的議論,被稱之為“曹操英雄論”,曹阿瞞議論道:“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者也”。曹操邊煮酒,邊和劉備說,當今天下,能夠稱得上英雄的,只有你劉備和我曹操了,嚇得劉備手中的筷子都抖落掉到地上。
南宋豪放詞人、著名將領辛棄疾認為,三國英雄除了劉、曹外,還應加上孫權,辛棄疾寫道:“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辛棄疾的“生子當如孫仲謀”如今已成俗語被廣泛使用。
按歷史功績評判,曹操、劉備、孫權確實無疑屬於三國英雄。然而,曹操、辛棄疾的英雄論,是以志氣、成敗、歷史功績而論,論說得很有道理,但終究逃脫不了“以成敗論英雄”的俗套。
《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則乾脆認為劉、關、張才是真正的英雄,其著作中有《三英戰呂布》一回,反正書是我寫的,我直接認為劉、關、張是英雄,在演義中大量描寫、虛構他們三人的英雄事蹟即可。而曹操是奸雄、梟雄,在書中大量描寫曹操的奸詐即可。
誰是三國時期真英雄?劉禪才是為老百姓考慮的主兒,“阿斗”才是真英雄。
上述曹操、辛棄疾的英雄論,是站在“成者為王敗者為寇”的功績論、歷史結果論的基礎之上的。羅貫中的英雄論,除了功績論外,從劉備姓劉、是漢室正統的角度出發來進行的。
我不站在曹操、辛棄疾的角度,也不站在羅貫中的角度,我站在咱們老百姓的角度來思考,從民本的視角來看待,三國時期首屈一指的真英雄,非劉禪這位“扶不起的阿斗”莫屬。
劉備之子、後主劉禪,後人以“扶不起的阿斗”來形容庸碌之人,用“樂不思蜀”來形容不思進取之人,可見劉禪在歷史上一直是一個反面人物。
劉禪在獨掌蜀國朝政之時,採取與民休息之政策,大力發展經濟,使蜀國經濟一度逐步復甦。為了減輕人民負擔,劉禪多次勸誡諸葛亮不要北伐了,可諸葛亮就是不聽,動不動拿出“先主”劉備來壓制劉禪,還不斷出祁山北伐,導致蜀國軍費開支劇增、國力日漸消耗殆盡。所以,蜀國的衰弱,諸葛亮要承擔主要責任。
公元263年,蜀國兵力枯竭、國力衰微,面對強敵壓境,劉禪經過認真思考,力排眾議決定向鄧艾投降。試想,如果劉禪不投降,而是一意孤行、抵抗到底,要讓多少蜀國軍隊和百姓葬身疆場啊!劉禪正是從百姓的角度考慮,為了避免生靈塗炭才投降的,這樣的君主才是為百姓考慮的主兒,這位“阿斗”才是真英雄啊!
至於“樂不思蜀”一節,劉禪就是在裝傻,這是大智若愚啊!正因為他裝傻,才使司馬昭放鬆了警惕,否則司馬昭早把劉禪給殺了。正因為他裝傻,劉禪才能夠在異國他鄉安度餘生。
別看他“樂不思蜀”,他只是在裝瘋賣傻,他內心裡邊的極度悲痛誰能體諒呢?為了百姓能活著,他承擔亡國的責任,還要被後人唾罵、載入恥辱的歷史。
面對有些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我們不能總是從王侯將相的角度來看,不能總是依據“成王敗寇”的標準來評判,我們為什麼不能站在老百姓自己的視角來思量呢?
-
7 # 看經典品百味人生
要說明劉禪執政後的情況來論證劉禪的資質,就得從蜀中的局勢談起。當年劉備與劉焉一般,都是帶著人馬,野心勃勃的進入蜀川,成為了佔據蜀川的外來戶。他們一直熱衷於將蜀中當成根據地,以此向外擴張。只不過劉焉因為被李傕擊敗而猝死,劉備則因為夷陵之戰的戰敗而病逝於白帝城。劉焉去世後,蜀中大族之間與東州軍內鬥,後來東州軍妥協,可以說,在劉璋時期,蜀中大權則被益州本土豪強左右。
而在劉備去世後,益州局勢雖然沒有馬上崩盤,但卻瀕臨崩潰,還好諸葛亮臨危受命,他調和了益州豪族與荊州士族之間的矛盾,因此在劉備去世時,沒有發生趙韙之亂這樣的事情。作為人臣,諸葛亮安分守己,這不僅僅只是因為他自己的操守,也是他對局勢的考量和謹慎。畢竟諸葛亮在世時還是有政敵的,再加上諸葛亮常駐漢中,他不得不防範劉禪身邊這些挑唆劉禪的人。為此,諸葛亮不惜動用手段,親自處理了廖立、李嚴等人。
有人認為,諸葛亮輔政十一年,剩下的三十年都是劉禪自己執政,因此認可了劉禪的執政能力,但這樣的話是有失偏頗的。要知道即便諸葛亮去世後,兩個大將軍錄尚書事的政府首腦,都是諸葛亮選好的,在諸葛亮去世後,蔣琬執政,直到蔣琬去世,劉禪才算得上是親政,但即便如此,劉禪也還是脫不開費禕的影響。因為蔣琬與費禕不具備諸葛亮的軍事能力,因此他們對北伐缺乏熱情,但在其他方面,他們依然遵循了諸葛亮的制度。
當時蔣琬與費禕兩人先後管理外朝,董允管理內朝,正因為這個三人在維繫著蜀漢的發展,才使得蜀漢在諸葛亮去世後也沒有出現多大的變故,也正是得益於這三人的付出,才讓劉禪受到了他們的影響,沒有走上歪路。因此,在這段時間裡,蜀漢是良性的發展。
然而在費禕遇刺去世後,劉禪已經年過四十,早就沒有了當年的雄心壯志與熱情,特別是在董允去世後,劉禪重用內侍黃皓,以至於姜維受到遏制,蜀漢內部逐漸混亂。有人將亡國的一部分原因歸結於黃皓身上,但實際上,這裡也有劉禪的責任,畢竟劉禪作為一個普通人,他被黃皓這樣的小人影響,這才會讓蜀漢逐漸衰頹下去,最終導致了蜀漢滅亡,劉禪成為亡國之君的悲慘局面發生。
筆者認為,從蜀漢的發展歷程中不難看出,劉禪一直在受著身邊人的影響,身邊的人品性極佳,蜀漢可以穩固發展,一旦出現了小人,劉禪也會變得昏庸,因此劉禪僅僅只是一個普通人罷了。
-
8 # 知足常樂6144539457
也不能說劉禪笨,只能說是太普通,沒能象其他皇帝一樣有心機,亂殺攻臣,其實這樣忠厚的皇帝反而能夠穩坐江山39年,你能說他笨嗎?
其實在人性上講,劉禪很少處治過某個大臣,也給大臣們的安全感,大臣們過得舒服哪有心情去謀反或者惹是生非。
而有些皇帝太過精明,處處提防起殺戮,有些大臣為自保不得先下手為強,乾脆反了算了,反正不反也是難逃一劫!
當然也有諸葛亮的盡力效命,劉禪才可高枕無憂,但諸葛亮死後他仍然還做了20多年皇帝,也不得不承認劉禪肯定有些能耐,至少來說不笨。
-
9 # 使用者2140陳福銀
劉禪是劉備的孩孑,按本身上說他是笨。劉備駕崩後,劉禪繼位。劉備臨死前把蜀國大權交與諸i謁亮,扶保劉禪。開始劉禪對諸謁亮是言聽計從,後來他聽信奸匽饞言,諸藹亮大多是掛帥外徵,朝內總是內鬨,諸藹亮只得回朝擺平息,從不同程度上影響了戰局。說劉禪聰明應該說是反意的,他有了保家,只知道在後宮吃喝玩樂,花天酒地。緒藹亮死與五大崖後,劉禪逐漸把江山丟掉。
-
10 # 會叫的蜘蛛
這個問題應該是仁者見仁 智者見智。說他笨,他在亂世之中在位40年(223–263),這不是笨人能幹的了的事情,說他聰明,可又能做出樂不思蜀的事。據史書記載,諸葛亮曾評價劉禪:朝廷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晉書李密傳》也認為劉禪作為國君可與齊桓公相比。所以劉禪應該是很有才氣之人,同時也是仁德之君。
-
11 # 龔瑞
從樂不思蜀之中就可以看出劉禪是一個十分聰慧的人,如果他真的是笨,反而不會在曹操宴請他的酒席上表現出那一幕,從而讓曹操放第的戒備心,反而讓自己活了下來
-
12 # 小屋253315373
我的看法是:劉禪不但聰明,而且是骨子裡的精明,具備生存的大智慧,是三國時代的平衡術大師,也是後三國時代少見的,獲得善終的地方諸侯。
一是評論劉禪首先要站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中評價。劉備入川以後,經歷了漢中之戰和荊州之役,不顧國力衰微,悍然發動了夷陵之戰,結果損失掉自己的主力家底,病死白帝城之前,留給劉禪的,是一個瀕臨崩潰的爛局。不僅僅是軍力和國力空虛,更重要的是蜀國的政局失去了權力制衡和運轉秩序,東洲派,益州派,荊州派矛盾激烈,打的不亦樂乎,不僅各派別間互相壓榨,同派之間也有你死我活的情況。繼任的諸葛亮和李儼羽翼未豐,魏延等原有功勳老臣們蠢蠢欲動,蜀國政權是相當不穩定的。可謂是內憂外患齊至,如果曹魏當時用兵犯境,只需輕輕一推,蜀國就會轟然倒下。這時的劉禪只有16歲,未經歷練,德望很低。面對新的局面,一方面,劉禪對內確認了依託諸葛亮的策略,授鉞,開府,稱相父,賦予諸葛亮最大權力,另一方面積極結盟孫權,可以說,這場賭博,劉禪是賭對了,在諸葛亮的協助下,穩定了局面,保持了42年執政,為自己贏得了生存空間。
二是應客觀審視劉禪與特定物件的關係處理。首先是與諸葛亮的關係處理。從感情因素講,劉禪是極其討厭和反感諸葛亮的,這從諸葛亮死後的一系列態度上可以看出端倪。更難得的是,儘管諸葛亮權力慾望嚴重,又排擠打擊掉李儼,所提攜指派的董允又軟禁和約束了劉禪的日常起居生活,劉禪想納個妾居然都不行,還是董允給面斥駁回了。這可是國君啊。但是劉禪還是給予諸葛亮最大的信任,這種跨越個人感情的政治同盟,體現出劉禪非凡的洞察力和忍耐力。這種引而不發,不是一般人能夠辦到的。僅僅這份毅力,就比現在四處惹事嗯特沒譜強了很多很多[呲牙]
二是在諸葛亮死後與蜀國各權臣的關係。諸葛亮猝死後,劉禪及時捕殺了有想法的魏延,抑制朝內老臣們的異動,同時立即廢除丞相制,改費瑋和蔣碗共同理政,本意是要收回國家權力,但是諸葛亮一脈勢力太大,原有的體系很難被打破,國家權力依然集中在所謂的幾個指定接班人手裡,這也是蜀國滅亡的重要原因。此時的劉禪開始了平衡術表演,30年來,各派別之間只會罵宦官干政,把髒水都倒在了黃浩等人頭上,包括排擠打擊劉永等等,劉禪都是退在幕後的。且看人們你爭我奪,劉禪自己卻逍遙自在。就是在蜀國即將滅亡的前期,劉禪又推出被壓制多年的諸葛亮餘黨,任命他的兒子諸葛瞻,居然還能夠讓諸葛瞻肝腦塗地,身死報國。臨死前居然也不怨恨劉禪,喊兩句口號,卻是反姜維和反黃浩的。總之與劉禪無干。
三是與主宰者曹央及司馬家族的關係。劉禪的平衡術是血液裡帶來的。他娶了張飛的兩個姑娘,敬哀皇后和張皇后,也是夏侯淵的外孫,夏侯家和曹家本來就是親戚,劉禪自身就有曹氏血統,這就是曹操根正苗紅的紅二代。可以說劉禪根本衣食不愁,屁顛屁顛的就投降了。曹氏被架空以後,面對實際權力的司馬昭甚至司馬炎,則採取了示弱的求生戰略,最突出的就是樂不思蜀。其實裝傻誰都會,但是一番淋漓盡致的表現下來,瓦解了司馬炎的戒心,為自己謀得了求生的機會。
三是從生存的結果看劉禪的求生之道。劉禪的安樂公是公爵,五品爵位中的最高者,當時司馬炎才是個晉王,還沒有禪讓,與孫晧比,劉禪以小國降君排在了前面,得以安享天年,高壽64歲死去。後代還繼承了爵位。相比於死因不明不白的孫晧,劉禪下場已經是好多了。
總之,劉禪如果沒有突出的政治眼光和洞察力,是很難在三國亂世中順利存活的,他只是採取了示弱的策略,劉禪可以說是三國時期第一平衡術大師。
-
13 # 咖好玾
這個叫做大智若愚,感覺很笨,但是實際上他在最後的環境裡能得到善終,而且當時如果他表現出一副大義凜然的樣子,可能司馬昭就會自己就會把他殺掉了,所以他在當時那種情況下保持著這樣一種感覺,就跟當年的嫦娥一樣有異曲同工之處,絕對是一種大智慧,而且在諸葛亮走了之後,他還能保持祖國這麼多年的平安和平,這個絕對是非常非常的大智慧。
-
14 # 小青御史臺
劉禪只是一個普通人吧,可悲的是,命運把他安排到了那個位置。
在那個時代,處在這樣一個位置,即使有非凡的才智與能力,都不一定能改變那個世道,比如諸葛亮和曹操。
而資質普通的劉禪,想要在那個亂世有作為,勢比登天。
所以,對於劉禪,我覺得:只是一個極普通的人,卻成了昭烈皇帝的兒子,成了“千古賢相”諸葛亮的主子,即使他沒做錯什麼大事,也會被後世釘在恥辱柱上。
-
15 # 白露為霜65799235
有多麼聰明不知道,但是肯定不笨,有些小說和史書說的事不要太當真,自己判斷,像劉禪,一國之主,主政數十年,能是笨蛋?就算是笨蛋,幾十年也學聰明瞭。。
-
16 # 慧眼看百態
一句話總結。一個真的笨的人,會在人才短缺的情況下守住蜀國近20年,在亡國後還能明哲保身延續劉氏宗族傳承麼?
總結,不笨也不太聰明,是個清楚一點的普通人。
-
17 # 歷史總結論
劉備如果不起義,那麼他一輩子都是一個織草鞋的平庸人。但是他是漢室後裔,註定了這一輩子是不平凡的。在他年紀還小的時候,他就想著要成為一個人上人了。於是他抓住了機會,在一次次跌倒失敗之後,終於成了蜀漢的統治者,成就了自己的皇帝夢。劉備從草民變成皇帝,這一路可以說是不折不扣的成功史了。但是人無完人,總是有人會給人挑刺。而劉備這一輩子的刺就是他的兒子劉禪了。劉禪最有名的應該就是他那樂不思蜀的光輝歷史了。
公元263年,蜀漢王朝覆滅,他作為俘虜被押到了洛陽。即使他只是一個文弱的無殺雞之力的人,司馬昭還是對他很不放心,就怕他哪一天強大了就成了他的心頭之患了。於是,司馬昭就安排了一場“鴻門宴”給他,問他想不想家。但是這時候誰也不會想到劉禪的回答居然是這樣子的——此樂間,不思蜀。這個答案其實蠻出人意料的。蜀國舊臣聽到這個答案,可以說是有些心寒了,他們中的人雖然也成了俘虜,但是心還是想著蜀漢的。所以郤正就教了劉禪說“先人葬在蜀地,怎麼會不想念”。
後來,司馬昭再一次這麼問的時候,劉禪就按照郤正的話說了。按照常理,司馬昭肯定是會起疑心,要將劉禪殺之後快的。但是沒人會想到司馬昭竟然看穿了這是郤正的話語,劉禪當時就震驚了,那意外的表情可以說是讓當時的曹魏眾臣都哈哈大笑起來。因此他們對劉禪卻也沒有了防備之心。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劉禪就是個蠢貨,貪圖享樂,一點都不想著自己家祖宗的。但其實並不是如此的,他這樣做是不是窩囊無從得知,但是他這樣做卻能夠讓自己和一干舊臣在當俘虜期間沒有丟掉性命,並且還能在曹魏過得還可以,這一點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到的。
要知道,劉禪雖然被託孤於諸葛亮,但是諸葛亮沒有幫他多久就過世了,此後他親自執政了三十年,如果沒有一點頭腦和本事,蜀漢可能早就亡了。雖然後來,他聽信讒言,使得蜀漢陷入絕境,導致國家覆滅,但是他還是留了一手,留下了諸葛瞻作為自己最後的武器,諸葛瞻,字思遠,是諸葛亮的兒子,他自幼聰慧,用他諸葛家後人的身份來牽制住了姜維和黃皓,使得蜀漢能夠有時間休養生息,據——《元和郡縣誌》記載,諸葛瞻臨終之前曾高呼:“吾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進不守江油,吾有三罪,何面目反?”。
由此可見,劉禪這個扶不起來的阿斗還是很有治國之才的。
-
18 # 朵朵佬爺
劉禪是聰明還是笨,意義都不大,關鍵是他不是一個合格的帝皇,如果他僅僅是一富翁,是一個聰明的人,知道明哲保身,能屈能伸。但作為一個帝皇,以交出皇權為己任,蜀國滅亡,他如釋重負,好像解脫了,真是千古奇觀。有許多人千方百計為劉禪辯解,有什麼意義呢?他就是一個扶不起的阿斗。知子莫若父,劉備託孤時,對諸葛亮說:能輔則輔,不能輔則取而代之。有人理解為劉備的試探之言,但更多的是無奈與失望。
-
19 # 愛咩咩的老羊
三國時,蜀漢後主劉禪是個聰明人。
一、從蜀國治理狀況來看,劉禪執政長達四十年,國內政治清明,社會平安穩定,人民得到休養生息。尤其是在丞相諸葛亮病逝以後,仍然執政十九年,沒有發生大的動亂。說明他具有一定的治國理政能力。
二、從與丞相諸葛亮及群臣的關係來看。諸葛亮是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劉禪能夠倚重諸葛亮的治國能力,君臣平安相伴二十多年;諸葛亮常年率軍出征,劉禪在後方與其他臣僚亦能平安相處,其中定有過人之處。
三、從蜀漢面臨滅亡危機時的決策來看,蜀國以區區百萬人口的蕞爾小國,長期與強大的曹魏集團對抗,國力已經衰竭。兵臨城下,繼續抵抗,只能白白的喪失民眾的性命。劉禪順應歷史潮流,歸降司馬氏,沒有做無謂的犧牲。這是明智的選擇。
四、從歸降後的表現來看,劉禪以"樂不思蜀"的舉止,消釋了司馬昭的懷疑,成功地保全了自己及原臣屬的性命,六十七歲(在當時已屬高壽之人)才去世。
普通的民眾都喜歡拿諸葛亮與劉禪相比,實際上這是兩個不同的政治人物,沒有可比性。就是在三國那個時代,真正能與諸葛亮不相上下的人也不是很多。不能拿諸葛亮的"智"來說明劉禪的"愚"。看政治人物的賢良明智與否,要看大節。
-
20 # 達達知凹
只能說是大智若愚,畢竟蜀國的國力有限想要北伐成功的機率很低。而劉禪很大可能也只是想偏安一隅,在大勢所趨面前選擇了妥協,最後還是能夠善終,在末代帝王中算是結局很好的了,所以劉禪如果真沒有什麼雄心壯志的話算是個聰明人。
回覆列表
三國後期,晉王司馬昭攻取蜀國之後,將亡國的蜀主劉禪全家遷居洛陽,劉禪臨行時候十分紛亂倉促,大臣當中只有秘書令郤正和殿中督汝南人張通捨棄妻兒老小單身隨劉禪而行。這個劉禪正是仰仗郤正的導引幫助,才使自己的言談舉止合乎禮儀而無所缺誤。於是,劉禪慨然長嘆,恨自己瞭解郤正之晚。看來劉禪並非是什麼都不管,我們從這件事上可以看到,劉禪資質雖然差點,但好壞還是能分出來的。 這一年(公元264年)三月,劉禪五十七歲,被司馬昭封為安樂公,這一天,晉王司馬昭與劉禪一起宴飲,為他表演蜀國的歌舞,劉禪的子孫及群臣封侯者五十餘人參加宴飲,旁人都為之傷感不已,而劉禪卻高高興興地同平時一樣。司馬昭對賈充說:“人之無情,竟然到這種程度;即使諸葛亮還在,也不能輔佐他長久平安,何況姜維呢!”過了幾天,司馬昭問劉禪說:“你還思念蜀國嗎?”劉禪說:“在這裡很快樂,不思念蜀國。”郤正聽到後,就對劉禪說:“如果晉王以後再問,你應當哭著回答說:‘祖先的墳墓,都遠在岷、蜀,我心常常西望而悲,沒有一天不思念。’然後閉上眼睛。”後來司馬昭又問他,劉禪就像郤正說的那樣回答,司馬昭說:“你說的怎麼像郤正說的話。”劉禪驚訝的睜開眼睛說:“確實像您所說的那樣。”左右之人都哈哈大笑。但我們這些後來讀書的人卻一點也笑不出來,不知道是該笑劉禪,還是該哭劉備,也不知道劉禪是真傻還是裝傻。 劉禪十六歲登基,做了四十一年的皇帝,我們都知道劉備白帝城託孤,也知道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但是,劉邦託孤的意思顯然不是要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而是希望把自己的這個兒子培養成一個真正的帝王,可是結局顯然違背了劉備的初衷,成了一個亡國之君。諸葛亮向劉禪上出師表時劉禪二十歲,出師表的內容看,劉禪顯然還不像一個帝王,那麼,現在諸葛亮的首要任務是什麼呢?顯然應該培養接班人,這在歷史上並不鮮見。而此時的諸葛亮卻打著光復漢室的大旗,急於建功立業,諸葛亮的所作所為似乎是本末倒置。我們反觀劉禪,他面對這樣一個歷史上少有的天才,這樣一個事必躬親的“相父”,不可能有所作為。劉禪並不傻,不僅做了四十一年的安樂王,而且還得善終,這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他知道自己的處境,也知道怎樣才能保護自己和自己的家人,一個快六十的人了,什麼輕什麼重還是知道的,所以劉禪不是真傻而是裝傻。 歷史上的亡國之君也不止是劉禪一人,大概有二十一位,但像劉禪這樣的卻極為少見。知子莫若父,臨終對諸葛亮說,能扶則扶,不能扶則彼取而代之,這當然是一句客套話,劉備也知道諸葛亮絕對不會做這樣的事。那麼言外之意就是要求諸葛亮力保他這個兒子,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但諸葛亮顯然沒有做到。留給歷史的是一個光彩照人的諸葛亮和一個“扶不起的阿斗”。我想這不大可能是諸葛亮有意這麼做,但實際卻就是這麼一個結果,這恐怕是劉備最不願看到的結果。劉備太聰明瞭,劉備一生以仁義二字打天下,坐天下,處處樹起仁義的大旗。但有人說這是劉備的手段,是他“厚”的一面,帶有一定的欺騙性,不知道劉備的所作所為與他後代的狀況有沒有必然的聯絡,歷史上有的事情不好說,不搞陰謀辦不成事,但陰謀搞的太多結果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