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華晉

    說謊這個事情,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來理解:

    孩子腦袋中體會的情況對他來講就是最真實的情況,因此很可能出現我們認為的說謊情況,但是對他來講卻並不認為是說謊。

    害怕被處罰,此時說謊來逃避被處罰;因為緊張,所以頭腦中也可能出現一些虛幻的情況,這個時候說的謊話不一定是有意的。

    孩子在有充足安全感的狀況下,是比較放鬆的,不太可能出現虛幻的情況。越沒有安全感的情況下,越可能出現我們所謂的撒謊現象。

    對於大人,越相信孩子,越給他寬鬆的氛圍,說謊的情況就越少。

  • 2 # 寶媽育兒小知識

    父母對於兒童的撒謊行為都很頭痛,但是,對大多數孩子來說,撒謊只不過是他們成長過程中的一個階段,琳達說,父母可以採取一些方法使撒謊的孩子學會講真話。 為了鼓勵孩子講真話,父母必須先了解孩子們為什麼撒謊,下面是孩子撒謊的四個主要原因。 1.他們想要逃避責任,“孩子們往往以為如果沒有人看見他們做壞事,他們就可以逃避責任”,《父母》雜誌的顧問約翰?高特門博士說道,很多孩子都是為了這個原因而撒謊的。 2.他們想要保持父母親眼中好孩子的形象,俄州的卡羅琳?傑卡斯說,她10歲的女兒有一次把她的保齡球得分大大誇張了一番,“我開始很生氣,但後來我突然想起來,幾個月前,她有一次打保齡球接連打了三個全中,她父親把她大大誇獎了一番,我想她是為了使她父親高興才撒謊的。” 3.他們想別人注意。根據麥迪生博士的研究,孩子有時講一些誇張的事只是為了引起別人的注意,新澤西洲的瑪?佩爾特的女兒麥伯尼有一次告她的同學她會彈吉他,她甚至帶了吉他到學校去圓謊,“我們知道她想給同學留下深刻印象,所以我們告訴她,別人喜歡你是因為你對別人好,而不是因為你會彈吉他。”瑪?佩爾特說。 4.他們為了尋找刺激。高特門博士說,孩子們有時撒謊只是為了好玩,撒謊給予他們一種被禁止的刺激感,孩子並沒有惡意,他只是想看看這樣做有沒有後果。 十歲的孩子已經能夠考慮到對朋友撒謊的後果了,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夥伴關係對他們越來越重要。高特門博士說:“孩子在較早的時候就理解到無法和一個撒謊者保持良好的關係。” 當然,你無法保證孩子永不撒謊,“但是,你對撒謊行為的反應卻會影響到他們是否會繼續撒謊”麥迪生博士說,下面是一些對付撒謊的策略。 1.不要發火。如果你抓到孩子撒謊,你的反應應該是驚訝,失望,而不是一付嚇壞的樣子。和顏悅色地詢問孩子為什麼撒謊,“這樣,孩子會領會到你希望他講真話,這種領會本身就可能阻止他進一步撒謊”如果你察覺到他抵制了撒謊的誘惑而對你說了真話,需要表揚他。 2.把行為問題與撒謊分開來處理。首先處理孩子做錯的事,比方說,弄壞了一把椅子應該怎麼處理,然後才談到撒謊問題,一個二年級的孩子是說不清撒謊有什麼壞處的,因此,父母需要引導他思考,可以問他“如果大家都知道了你的生病不是真的,一旦你真的生了病,你的老師還會相信你嗎?”四五年級的學生應該能獨自思考,並且回答這個問題。 3.不要啟動惡性迴圈。應該挖掘出撒謊的根本原因。要把注意力集中在為什麼孩子不做家庭作業上,而不是為什麼孩子撒謊就家庭作業已經做了,嘗試從孩子的角度去看問題,但是不要從撒謊是錯誤的這個立場上退卻。 4.不要無意中誘導孩子撒謊。如果你看見你的孩子欺負小弟弟,不要問他,“你打了泰勒嗎?”這樣問的結果是你除了處理打人的問題外,還可能要對付撒謊問題。 5.自己要說真話、馮?佩爾特說,她的女兒愛伯尼有一次聽到她對朋友撒了謊,她為的是早點離開一場聚會,但女兒很不安,“我理解到我其實不需要撒謊,我告訴愛伯尼說她讓我知道了還是說真話好”。麥迪生博士也同意這一點,“承認錯誤的父母用實際行為告訴了孩子,犯錯誤是一件自然的事,但是撒謊不是對待所犯錯誤的最好辦法。”高特門博士補充說,“即使好孩子偶爾也會偏離事實,但是,如果孩子感到他能與你溝通,那麼,隨著他的成長,他會感到不再需要撒謊了。”

  • 3 # 在路上的Nancy

    孩子為什麼會撒謊,一部分原因跟年齡有關,一部分原因跟成年人無差。如果家長把孩子的說謊行為上升到道德層面,並不適宜;但如果覺得孩子小,不懂說謊,也是家長太天真了。​

    孩子的說謊行為要分情況來看,

    先說跟年齡有關的部分:

    1.現實和想象傻傻分不清型。

    在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的理論體系中,孩子前運算階段,即2~7歲階段會處在魔幻期,也就是萬物有靈期。在這個階段的孩子認為萬物都是有靈性的,可以與人溝通的。所以,在這個階段,你會看到孩子即使一個人也可以玩得很嗨,喃喃自語,想象力豐富,還有就是現實和想象混在一起。他們活在童話的世界裡,就像安徒生童話《意達的花兒》,繪本《晚安,月亮》,迪斯尼動畫《風中奇緣》,兒童電視劇《小龍人》裡的翠翠婆婆等等,都是符合孩子的心靈世界的。​

    2.對言語表達的理解和運用有限。

    分不清打和拍的區別,分不清輕重。覺得自己在招呼小夥伴,但是卻被告狀愛打人。對詞語的理解和感受都需要進一步確認。​

    具有成年人特色的說謊行為:

    1.吹牛。

    有些小孩為了吸引別人注意,得到別人肯定和認可,就會吹牛。“我有件粉色裙子,剛買的,我媽媽說,只有公主才能穿。”“那有什麼,我有兩件呢,我爸爸給我買的。”借吹牛,炫耀自己,讓別人覺得自己很行。這種心態,不光大人有,孩子也有。虛長聲勢,有的沒的,先宣揚出去。​​

    2.免責。

    明明自己不小心打碎了花瓶,卻把罪責推給家裡的小貓,是因為怕責罵。不過小孩子的撒謊技能很拙劣,容易被拆穿。既然孩子是因為怕責罰才撒謊,為了避免孩子再次撒謊,家長這時候可以先試著安撫孩子的情緒,不責罰孩子,把關注點放在解決問題上,怎麼避免花瓶事件再次發生。責罰孩子只是宣洩了自己的情緒,其他的積極作用並沒有,造成孩子說謊。在孩子犯錯面前,做一個提供幫助的人,而不僅僅是一個裁決生死的法官,輔助孩子一起創造補救和防護措施。

  • 4 # 積木育兒

    我家開心其實也有類似情形。比如我說:“開心,你把你的小剪刀又搞丟了,跑哪裡去了?”本來是她的小剪刀,應該放到固定的位置上,但是開心有時就會跟我說:“被大灰狼叼走了!”

    孩子為什麼會撒謊?先看看這幅四格漫畫:

    很多時候,孩子說謊是被父母逼出來的。

    下面我列出常見孩子說謊的原因,知道了“為什麼”,也許能避免父母因為不懂誤傷孩子了。

    說謊原因一:孩子分不清理想世界和現實世界

    建議做法:呵護孩子的想象力,等待孩子自己學會區分

    由於看得多,感受得多而模糊,而現實經驗又少,孩子們往往對一些事物分辨不清楚,於是會根據自己的願望去思考,拿想象代替現實。所以,大人看到的“說謊”,不過是孩子在透過一種特別的方式,把自己心中的願望表達出來,這和孩子的品行毫無關係。

    此種情況,我給父母們的建議是,鼓勵孩子的想象力,順著孩子的“童話故事”往下說,如此不僅能夠滿足孩子內心想象出的那個願望,而且對大人來說何嘗不是一種愜意的享受呢。以後,只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帶孩子去體驗、去開闊視野,持續豐富認知的過程,陪在旁邊多解答孩子的求知慾和好奇心,孩子很快就能夠從現實與想象的一片混沌中走出來。

    說謊原因二:孩子害怕受到懲罰

    建議做法:孩子犯錯的當下,要引導孩子關注問題解決,而不是問題本身

    對於再大一點的孩子,大概在三歲以後,當孩子再有撒謊情況的時候,那可能就是源於他害怕受到懲罰。比如有的時候,父母一旦發現孩子犯錯,不是劈頭蓋臉的一頓罵,就是一頓揍。孩子當然會害怕,孩子一害怕,下一次犯錯的時候,就會採用一種逃避的方式去解決問題,避免受到同樣的責罰。相反,若父母能夠在孩子犯錯的時候,予以接納,並幫助孩子去主動尋求解決辦法,那麼情況將會大不一樣。孩子不僅學到了正確的面對問題的態度,更不會在下一次犯錯誤的時候,首先想到的,只是如何逃避父母的責罵。

    很多爸爸媽媽會問:“我的孩子撒謊,是不是有道德上的問題?”心理學家克爾伯格認為,7歲以前的孩子,其實不存在一個明顯的道德區分的問題。當我們不用道德的標準去要求孩子的時候,能更輕鬆地解決這些問題。

    說謊原因三:孩子在尋求父母關注

    建議做法:多關注孩子吧!被父母關愛和肯定,是孩子重要的心理養料

    曾經的語文課本里有過一個“狼來了”的故事。講的是,一個孩子獨自一人在山上放羊,實在太孤單,於是向山下的村民撒謊,說狼來了。於是所有人都緊張地向他跑來,關注他和小羊的安危。課本里自然是站在倫理道德的角度去評判這個孩子。但是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孩子正是在這樣的謊言中,獲得了心理上的滿足感,因為他內心渴望被關注、渴望關懷。

    孩子在6歲以前,需要父母給予足夠的安全感,需要獲得來自父母的情感上的滋養。然而父母卻以為所謂的“富養”,就單純是指物質上的富,孩子真正的心理需求卻被忽視了。很多官二代、富二代製造的社會問題帶給我們最大的啟示是:滿足孩子物質上的需求其實是次要的,即使家庭富裕、衣食不愁,他們仍然有可能去偷竊,去搶劫,去傷害他人。所以,要改變孩子的問題行為,還要先改變父母的教養方式。

    此外,還有一種孩子,在大人的引導下,表現欲較強,喜歡把事實誇大,表現出來也是在撒謊。說到底,這是孩子在用一種積極的方式,尋求大人的關注。

    如果發現孩子的確愛“說謊”,並且已經在說謊瞭如何應對?我還有幾點提醒:

    提醒一:父母要做好榜樣作用

    爸爸媽媽在平時的生活中一定要做到以身作則,做好孩子的榜樣,即父母首先不要撒謊。

    有的時候我們會看到,爸爸明明不想去上班了,在孩子面前,跟老闆打電話說:“老闆,我今天頭疼,所以我不想去上班了”。此時,孩子可能就覺得撒謊沒什麼,不想做什麼事情可以透過這種方式就不做了。所以,下次當孩子不想再做什麼事情的時候,你就會發現孩子會跟你說:“爸爸我不想去幼兒園。”爸爸回問:“為什麼?”孩子的回答是:“因為我今天肚子疼”。

    也許他今天沒有肚子疼,只是不想去幼兒園,也可能時間久了,他真的會肚子疼,因為他會把很多焦慮具體化了。

    所以,我想跟大家說的是,父母要做好榜樣,孩子自然而然的就不去說謊了。

    提醒二:不急於去評價孩子,先調查清楚事實真相

    七歲以前,如果孩子真的說謊了,可能是他有意地在隱瞞一些事情。譬如說孩子今天跟你講:“爸爸,我今天跟小朋友們一起做遊戲,但是小朋友把我給推倒了,我沒有哭”,爸爸的第一反應是:孩子平時都是哭的,為什麼這次沒有哭呢?一調查,可能是他把別的小朋友給推倒了,別的小朋友可能哭的很厲害,他只不過是轉移了一個方向——孩子會透過這樣的方式告訴你一些做錯的一些事情。

    所以,當孩子撒謊的時候,我們先不要忙著去責怪或者批評,甚至去動手打孩子,我們一定要先弄明白他撒謊背後的原因和真實發生的事情是什麼。

    中國的很多父母有一個共同傾向,就是特別急於去評價一些事情,比如你這樣做不對,或你這樣做就對了。但是請父母想一想,當你不能瞭解整個事情的前因後果的時候,以及你不在現場的時候,你怎麼能很正確的做出一個評價,你的孩子是對的,還是不對的呢?

    所以,面對孩子撒謊,尤其是需要去關注孩子背後的需求。

    提醒三:幫孩子分析說謊的嚴重後果

    很多時候,孩子真的分不清楚,撒謊會給他帶來的嚴重後果是什麼。所以,孩子3、4歲以後,尤其是當孩子開始上小學以後,父母就要去跟他做分析:如果你這樣去撒謊,可能現在你騙到了爸爸媽媽,但是後面很多時候,這個謊言就會被識破,識破了以後會怎麼樣?把後果給孩子說透。

    有些孩子的自尊心特別強,不能讓別人批評他,那你就可以利用這一點。比如跟孩子說:如果你的謊言被識破了,可能喜歡你的老師會批評你,跟你在一起玩的小朋友會不理你,那你多傷心啊……透過這樣的方式去跟他講道理。

    一定要記得,父母講道理的時候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從孩子的情感去切入的時候,他們就不會有那麼多抵抗、反抗、否定或者拒絕了。

  • 5 # 學習工程師基石

    不會說謊才可怕,孩子心理不健全。會說謊說明孩子有心理防禦機制來避免自己收到傷害。對孩子說說謊是不對的,就太簡單粗暴了,而且一點都不現實。說謊是非常複雜的社交心理規則,必須經過多年大量的情境實踐,每個人獲得自己的規則。這種規則複雜得難以用言語說明白。

  • 6 # 寵物時尚家苑

    我兒子今年5歲了,我感覺他撒謊的原因如下:

    第一,他知道有些事情做得不對,但是他對有些事情好奇願意嘗試做,怕我和我老婆知道,會批評他。

    第二,為滿足他的好奇心,把東西弄壞了,他的第一反應是怕捱打啊!

    第三,有些事情他想做好,可是就是做不好,想撒謊一下,得到父母或者老師的表揚,滿足一下自己。

    孩子並非生來就會撒謊,他們天性純真、直率,他們不會隱瞞自己的意圖,不會掩飾自己的情緒,不會控制自己的探索,他們是誠實的人。但當他發現自己的誠實引起了父母的不滿甚至是責罰,他就開始學會了裝假說謊。父母雖然很多的時候,理智上強調誠實的重要,可當具體到某一件事情時,情緒會戰勝理智,於是出現了不滿憤怒、責備,於是父母表現出更在乎事情本身而不是孩子誠實的品質。

    對於我們父母而言理解孩子犯錯誤的動機,包容孩子的錯誤結果,給予孩子改正的機會,鼓勵孩子主動承認錯誤並改正。不要失去孩子對自己的信任。

  • 7 # 應作如是觀

    孩子說謊,無非有以下幾種情況:

    1.做了錯事,害怕被批評或者捱打

    小孩子做了錯事,最害怕的就是被父母批評或者捱打。尤其是那種對於孩子要求很嚴格的父母,孩子做了錯事不敢承認,只能透過說謊躲避被處罰的痛苦。

    2.有些事情自己不願意做,但又不敢反抗父母

    很多孩子小時候會因為不願意上學裝病,因為這樣就可以獲得他們理解的自由。有些時候,父母如果逼迫孩子做自己不喜歡做的事情,他們就會採取說謊的方式讓自己的自由得到釋放。

    3,孩子年齡太小,對於有些事情記憶不牢固,說出與事實相反的事情

    孩子年齡太小,大腦還在發育過程中,經常丟三落四,記憶力有時候也會出現問題。父母詢問的時候,會把自己記錯的事情說出來,大人不瞭解就認為孩子在說謊。

    4.父母或者同齡的孩子經常說謊,給孩子帶來了不好的影響

    小孩子的模仿能力特別強,有時候受身邊愛說謊的人影響,自己也變得愛說謊。所以,父母的言傳身教和好的教育環境很重要。

  • 8 # 安羽心理

    有一次與一位媽媽聊孩子時,她說到自己的孩子總愛說謊,讓自己很是困惑不知該如何教育; 提到說謊,我想大家應該都不陌生,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應該都有過說謊的經歷,那為什麼有的孩子總愛說謊呢?

    其實做為孩子當他降臨來到這個世上的時候,起初他並不知道什麼叫做撒謊,只是在他成長的經歷中與父母的互動方式教會了他應該採用怎樣的方式來應對父母,當一個孩子在他不管做了什麼,在他誠實的告訴父母后,如果他每一次都會因為他的誠實被很好的對待時,那麼在以後父母向他了解情況時他就會一直很誠實的告訴父母。

    但若一個孩子在他對父母誠實時,父母卻因孩子不該那樣做或那樣做是錯的,而沒有很好的對待孩子,對孩子非打即罵,那麼孩子就會從自己的經驗當中知道,如果自己對父母誠實的話,是會要受到懲罰的。

    孩子為了保護自己讓自己免受懲罰,他便漸漸學會了用說謊的方式來應對父母;所以說謊是父母與孩子互動的結果,是孩子為保護自己不受懲罰而採取的手段,父母也參與其中使孩子選擇了用說謊的方式來應對父母,而並非是孩子一人的選擇。

    如果想要孩子不說謊,那作為父母就要在孩子對自己說真話時,不管這些真話的內容是你想要或不想要的、是你認為對或不對的、是你覺得好或不好的,你都要謝謝你的孩子願意相信你對你坦誠,然後再向孩子表達你的想法,而不是用打或罵的方式去對待孩子對你的坦誠。

    這樣在孩子不斷的獲得在你面前對你坦誠是安全的體驗後,他便不會再擔心對你誠實會對他不安全,他也就越來越願意對你誠實並且相信你,相信他對你誠實他也是安全的,並且不會因此而受到懲罰。

  • 9 # 真心如如媽

    孩子說謊話有時不是真正的為了說謊而說謊,而是背後隱藏了一些什麼。

    現在大多是獨生子家庭,好幾個人看一個孩子,有些家長對孩子管理的比較嚴格,孩子在一些“高壓”政策下,為了掩飾自己的行為,避免讓父母指責,打罵自己,所以採用了說謊的方式掩飾自己做的事情。

    家長在看到孩子撒謊的行為時,首先不要直接去指責和批評,我覺得應該先詢問孩子發生了什麼事情,把事情的來龍去脈搞清楚,避免冤枉孩子,打擊他與家長溝通的積極性!其次要去看看孩子說謊的背後隱藏了什麼沒有,比如有些二胎家庭,大寶為了引起媽媽的關注,而去撒謊吸引關注,就像這一類情況,需要父母多關注孩子,給予有效的陪伴,這種不好的行為自然也就不存在了。家長在發現孩子問題的時候不要過激,也不要放任,我們需要保持中立,保持平和而堅定的態度,再加上我們的耐心和信心,相信我們就能很好的與孩子溝通了!

  • 10 # 兜媽愛叨叨

    其實,每個孩子都會說謊

    來自多倫多大學的發展心理學家李康教授已經就孩子撒謊的現象研究了20年,李康團隊研究發現,2歲孩子中,就有30%會撒謊,到了3歲,撒謊率達到50%,4歲後,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會撒謊了。

    2-5歲,孩子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

    孩子在2-5歲時,由於還不能分清楚現實與想象,對很多時間、空間、數量等概念都比較模糊,會經常出現無意識的撒謊行為。

    2歲左右的孩子會用模仿遊戲來表現。他們會把電視看得、生活中聽到見到的東西,變成自己理所當然的事情,例如:會把手放在耳朵上假裝打電話;會拿著玩具食物卻假裝很好吃。

    3-5歲時孩子撒謊絕大數是因為害怕自己受到懲罰,但因為概念不清楚,常常鬧出笑話。例如:這個是聖誕老人偷吃的;這東西不是我打碎的,是迪迦奧特曼打碎的。

    6歲後,父母分不清楚孩子究竟有沒有說謊

    當孩子到了6歲後,隨著洞察能力的提高,以及接觸面的增加,會根據情況說一些謊言,這些謊言會比之前更加精巧。因為表現力的增加,有時媽媽也會被騙過去。例如:一位媽媽讓孩子去洗手,孩子回來後媽媽發現孩子手上沒水漬,但孩子說洗完擦乾了,讓人無法反駁……

    此時的父母都會比較抓狂……

  • 11 # 心理師葉壯

    當孩子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起,就吹響了父母與孩子鬥智鬥勇的“戰鬥號角”。在面對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各種“疑難雜症”中,父母如何見招拆招、迎刃有餘地去應對這些問題,是一門高深的學問。但是大部分父母往往只停留在了行為的表層,應對的效果也不盡如意。也許我們可以嘗試去探討探討,孩子出現這些所謂“不良行為”的內部機制,換一個視角換一種態度。

    人生如白紙?

    如果說人生如同一張白紙,我們的成長過程就是在給這張白紙著色的過程,那麼,孩子說謊的行為,是不是外界對他們的汙染呢?對於兒童為什麼會說謊的研究,學者也是各執所見。有的學者認為人先天就有說謊的能力,無論是什麼年齡階段的人,甚至是襁褓中的嬰兒,這種能力絕不是生活經驗所導致的;有的學者卻認為兒童在3歲以前,是不具備說謊的心理能力的了,他們存在非特定的“認知缺失”,這種缺失,導致兒童無法理解他人存在與非事實相反的信念,而隨著他們生理和心理的發展,逐漸獲得觀點採擇的能力,瞭解到說謊可以避免麻煩或懲罰,給別人留下好印象或獲得某種東西,因此才開始學會說謊。

    在認知發展領域,說謊或欺騙能力往往可以作為研究兒童心理發展程度或觀點採擇能力發展的指標。也就是說,只有當一個孩子掌握了推斷別人內部心理活動的能力,能設身處地理解他人的思想、願望、情感,能站在他人的角度,從他人的角度看待問題時,TA才具備了說謊的能力。因此,從發展的角度來看,說謊對兒童來說,既是一種挑戰也是一種機遇。

    之所以說是挑戰,是因為說謊需要兒童理解人際交往中的意圖和信念;而兒童透過說謊以及去探測別人有沒有說謊這些行為,能夠學會去理解人們語言交流背後的意圖,並且能夠認識到語言是怎樣改變他人的行為和心理狀態的,這些對於兒童來說,是提升他們心理發展的機遇。因此,有研究者認為說謊對兒童發展有益處,說謊給兒童提供了獲得自主和獨立的機會。

    從心理發展的角度來看,兒童說謊能力是兒童獲得完整的“心理理論”的關鍵技能之一,是反映兒童心理理論水平的重要標誌之一。因此,當家長髮現孩子開始學會說謊時,請不要慌張也不要失望,這是孩子成長的煩惱,也是人生髮展的必經之路。

  • 12 # 壹父母

    沒有一個孩子天生願意說謊,如果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是真正被尊重、被愛的,他對父母有全然的信賴,有十足的安全感,他就不需要在“闖禍”後慌亂,也不需要隱瞞----沒有害怕就沒有謊言。家長在孩子面前應該特別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在孩子面前絕不出現謊言,即使是善意的謊言也不當著她的面去講,注意給孩子做榜樣,知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原理。比如孩子將香水打破,家長不必用匹諾曹長鼻子的故事嚇唬孩子。可以這樣解決:“寶貝,你把媽媽香水瓶打碎了,媽媽不會跟你發脾氣,小孩子的手還不夠靈巧,經常是不小心就把什麼東西弄壞了,這很正常,根本不是錯誤嘛,大人還不小心打壞東西呢。以後不小心弄壞東西不用擔心,如實和媽媽說就行,只要說了,媽媽肯定不責怪。媽媽知道,那是寶寶還在學習呢,並不是壞事呀!”當得知孩子在說謊時,不要立即揪住不放追問到底是誰弄壞了夾子,不要生氣,而是事後找機會去問孩子,給了孩子面子,也給孩子一個思考的機會。但切勿採用“以毒攻毒”的辦法:用一種謊言去揭穿另一種謊言,哪怕你的謊言是善意的。家長通常以嚇唬的方式達到讓孩子說真話的目的,這種方式是不妥的。給孩子講匹諾曹的故事,這一句謊話讓孩子很惶恐,不知所措--在兒童的世界裡,童話和現實界限並不清晰;並且這樣兜一個圈子來說事似乎並無必要,但這種用謊言去戳穿孩子的謊言的方式,無形中也在教會孩子說謊。

  • 13 # 愛如禪

    害怕或者確信真實的自己得不到肯定,所以用謊言來美化自己,期望得到別人的肯定和喜愛!我們應該告訴孩子,不管你是什麼樣的,爸爸媽媽永遠愛你,但是,我們更喜歡真實的你,喜歡勇於發現自己的不足並努力改正,讓自己變得更優秀的你!要想孩子不撒謊,就要允許孩子犯錯,千萬不能孩子一犯錯就粗暴責罵,要理性處理親子關係!

  • 14 # 鑫媽向前衝

    孩子的說謊可分為無意說謊和有意說謊,這與他/她的年齡特徵和認知成熟程度密切相關。

    一般認為,3歲以下幼兒說謊多為無意說謊,可能因為分不清想象和現實而說謊。例如,爸爸讓孩子去廚房看水壺裡的水有沒有燒開,孩子看到“呼呼”的白汽就回來報告說“水開了”。他們還可能在成人的影響下被動說謊。例如,家長看到孩子滿身泥巴,便問孩子:“是不是某某把你推倒的?”這時孩子可能會配合地點點頭。以上“說謊”行為都屬於無意說謊,是一種不自覺的“說謊”,與道德品行無關,主要是由幻想與現實不分、理解性心理錯覺等導致的。

    4歲之後,幼兒可能會出於保護自己免受處罰等目的而說謊。當幼兒開始對說謊行為有所認知後,可能會為了達到某一目的而有意為之,並採用相關的“策略”去說謊。比如,小寶跟弟弟玩時,家長總關注弟弟不關注她。於是她披上毯子遮住臉去撞倒弟弟。當家長批評她時,她會說“毯子擋住臉我沒看見,不是故意的”,以掩蓋她的真實動機。

  • 15 # 麥芽媽媽

    孩子說謊究竟好不好,要看孩子的年齡。

    3歲左右的孩子如果會說謊不代表孩子是壞孩子,反而是孩子聰明,有了自我意識,因為撒謊是孩子必經的一段成長敏感期,就像孩子在口腔敏感期啃手。我們不能說他不衛生,在手的敏感期亂丟東西,我們不能說他搞破壞,撒謊敏感期只是孩子自我認知、自我實踐的一個階段。

    撒謊敏感期的到來,標誌著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萌芽。三歲的孩子開始廣泛地跟人互動,孩子對此特別感興趣,並開始試著告訴別人一些並不存在的事情來試驗別人是否知道這件事情沒有真的發生,這就是我們成人定義的撒謊行為。

    如果孩子大了還說謊,就要反思平時和孩子的互動模式,家長是不是太過嚴厲,讓孩子不敢承認錯誤,或者孩子犯錯時家長有過激行為,讓孩子懼怕。

    還有一個原因是家長說謊,孩子在耳濡目染中知道說謊也沒關係。

  • 16 # 廣東de寶寶

    都知道說謊是不對的,尤其是對於小孩子來說,經常說謊是不利於成長,同時頻繁的說謊也容易讓孩子養成說謊的不良習慣,所以很多家長髮現自己孩子說謊時,都會出現如臨大敵神色。那麼,孩子為什麼總是說謊?下面說一下原因:

    1.部分孩子會出現說謊,可能是為了獲得家長的關注,尤其現在很多家長平時忙於工作,沒有充足時間來陪伴孩子。當孩子好好的時候,很多家長並不在意,當孩子不好的時候才會投來目光,所以給孩子錯誤的資訊,孩子以為只有說謊才會引來關注。

    2.有些孩子自己犯了錯誤,害怕被家長指責,所以找了個逃避懲罰的藉口。其實孩子兩三歲時有基本的判斷,發現自己做錯事時,本能的害怕接受懲罰,所以說謊。

    3.家長是孩子的榜樣,而且孩子的模仿力非常強,家長若是經常說謊,往往被孩子模仿。尤其是父母經常在小孩子面前說謊,那麼孩子也往往會出現類似的情況,還有另外一種情況,父母因為各種原因不能說出實現的事情,那孩子往往會覺得大人在撒謊,所以自己也可以撒謊。

  • 17 # 如意84856

    我覺得孩子會說謊是缺乏安全感和不被信任和理解的心理,當孩子做錯事後總害怕會被收到懲罰,因為一個怕迫不得已編出謊言,所以這和家長老師的教育還是分不開的,作為家長對待孩子的成長應該選擇正確的引導方式,和孩子多溝通,告訴孩子每個人都會犯錯,錯了不怕改正就好,讓孩子有個積極陽光的心態。

  • 18 # 自我認知123

    小孩撒謊本質上是一種自我防禦機制,是保護自己的一種辦法,誇張點說是一種生存本能。

    每個人為了保護自己不受傷害,都會習得一些自我保護機能,有正向的也有負向的,微笑是第一個習得的,是正向的,幼兒期還會學會搖頭和否認,再大一點就會撒謊,撒謊肯定是不能提倡的,但是撒謊缺是一種相對高階的防禦方法,某種程度上說撒謊技能習得了越早說明小孩越聰明。

    撒謊一般是從家長那裡學來的,成人也經常說謊的,小孩撒謊一般是在做了家長不允許的事情下避免被罵捱打的一種反應,很少是用撒謊來有意獲利的。作為家長可能要考慮反思一下是否平常太嚴了,對小孩的懲罰過多,或者很少給小孩解釋澄清的機會,把家長的權威用得太多了,而不是發現了小孩撒謊後一味批評。

  • 19 # 心理諮詢劉智慧

    孩子說謊大體分為有意識和無意識的兩種,前者是不知不覺的行為,後者是掩飾行為。前者屬於心理問題,後者屬於品行問題。

  • 20 # 墨顏居008

    孩子會撒謊。一般就是害怕批評吧,他們怕說了實話之後會挨訓,或者是受到懲罰,所以選擇說謊,所以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告訴他們有錯誤可以改,但是不能撒謊,而且也不要打擊他們,也不要傷他們的自尊心,有的孩子是因為怕別人小看他,總是選擇撒謊之類的話來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老虎到底有多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