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不甘落後
-
2 # 煙籠寒水月籠沙315
謝謝邀請。首先,遇事往壞處想並不是一件壞事,也不是你往壞處想,事情就會往壞處發展。比如,上級部門要來檢查工作,儘管你平時對工作要求嚴格,做事一一絲不苟,可誰也不是神仙,總有考慮不周的地方。其實,這也正常,只要我們將它的危害降到最低,風險降到最小就好。
所以,針對本次工作檢查,你仍然需要做一些準備,將各種檔案,會議資料,工作簡報,以及各個部門的業務情況等等都要重新做一下申視,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同時你還要有自己的一個預案,假如領導發現某個工作不到位,或者部門配合有瑕疵等等,這些都是要做預案的。只有準備充分,考慮全面,遇到突發情況才能慌兒不亂,淡定從容。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要往壞處想。比如,戀愛期間的兩個人,你喜歡我,我喜歡你,兩情相悅,情意綿綿,你沉浸在愛的甜蜜裡,你對未來充滿了希望和憧憬,你渴望一場浪漫的婚禮,有一個漂亮的寶寶,有一個幸福的家庭生活……這時候,你根本就不會,也顧不得往相反的方向去考慮,因為你的心早已被幸福和甜蜜裝滿了,你的記憶體已滿,你還能裝下其他嗎?
所以,我認為遇事要不要做最壞的打算,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
3 # 火星寶貝與地球媽咪
保持一個積極陽光的心態,遇到任何事情都想想其中有什麼值得高興的事情,或者你能從中獲得什麼。如果實在是陷在負面情緒裡不能自拔,那麼不妨嘗試去做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轉移一下自己的注意力,比如:
1.聽聽音樂。
2.購物。
3.吃頓美味大餐。
4.去遊樂園瘋玩一場。
5.任何能讓你不胡思亂想的事情。
-
4 # 久坐必有一禪
人活著是需要存在感,價值。當一個人感覺自己沒有存在感,就會孤單,無助,沒有意義。我一貫主張人健身,調氣血,誦讀大乘經典。修身修心。人氣血越旺,筋骨越強,越受到情緒影響越小,你的感受,只是你的情緒。與別的無關。社會中的人,基本都是用情緒做事辦事,而不是用清淨心。
-
5 # 心理諮詢師曹懷寧
遇事是往好處想還是往壞處想,這是一件近乎本能的事,讓一個悲觀的人非往好處想,他會覺得是一種自我欺騙,而讓一個樂觀的人非往壞處想,他會覺得這是大驚小怪。
這種生活態度根植於我們的三觀,它是由從小到大的生活經歷潛移默化塑造而成的,無法如臂指使地以理性意識來“控制”。
但這並不代表著我們完全無法改變它。如果我們想要改變這一生活態度,首先要明白,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幾十年造就的人生觀絕不可能在幾天裡改變。
其次,我們要透過深入探究回憶,慢慢理解自己是如何一點一滴形成這種悲觀的生活態度;
第三,我們要讓自己勇敢地去體驗生活中的其他可能性。比如,趕飛機時有些人為了怕遲到,不惜提早三五個小時出發,哪怕自己每次事後都覺得沒必要,但下一次還是會忍不住這麼做。這時,我們就要克服內心的忐忑,有意識地讓自己不要這麼早出發。
第四,當我們以新的方式勝任生活後,要主動去回顧、分析,讓自己的感性體會到:成功並不是一種巧合,而是有據可依,切實可行的。
第五,在試行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挫折和挫敗,這時絕不要一竿子把之前的努力都打死(對過往的守舊與對未知的恐懼通常會驅使人這麼做),而要儘量冷靜、理智、客觀地分析,鼓勵自己繼續嘗試,找到適合自己的度。
當我們一次又一次地突破過往的恐懼限制,並體會到它的侷限性時,遇事就往壞處想的態度也就會潛移默化地慢慢改變。
-
6 # 忠厚勤儉傳家遠
我就是一個遇事就往壞處想的一個人,在做任何事情之前,我總是要想到一個壞的結果出現了該怎麼辦?遇事往壞處想並不是一個壞習慣,這樣做會讓你有的放矢提前做好準備,然後朝事態最好的方向去努力去做。這樣往往是事半功倍,會取得較好的結果,提前做好準備打有把握之仗,這樣才能取得預先的效果。事情的關鍵是往壞處想只是做好準備而已,要往好的方向去努力,往好的結果去計劃,有目標有目的的去按計劃實施,在實施的過程中遇到問題再去解決問題,這樣做事成功的機率就會很大。
-
7 # 只有中大獎才能救我啦
不結合過去的現在心有嗎?不結合未來的現在心有嗎?草泥馬,滿嘴假道行噴糞還一臉高明樣,現在重要,用得著你說重要呀?草泥馬,曾仕強你個假道行,哪天你得了癌症生不如死的時候我看你還要不要活在當下。
-
8 # 遇見彩虹v心理諮詢
首先說明一點,把事情往壞處想,這其實恰恰是我們人類的本能,即我們天生就是有負面偏好,這或許是出於一種保護自己的出發點。
不過往壞處想,給自己的生活帶來很多不便憂慮,甚至是痛苦,比如我認識的一位老總很多年來不敢坐飛機,無論去多遠的地方,要麼坐火車,要麼開車去。最近這些年有了高鐵,他可是開心極了,無論去哪裡出差都不像原來那樣愁眉苦臉的痛苦不堪了!
不過遇上一家人出去一同旅行可依然是大麻煩,有一次全家訂了機票去海南,在臨出行的頭天晚上,他突然取消了航班,家人都很不解,他的解釋是咱們一家子都在一架飛機上,萬一出事兒了呢,你們去吧,我給你們掙錢,你們開心我就幸福!結果家人很鬱悶,但沒辦法,他就是特別恐懼,無法克服。
如果你感覺自己很多事情都往壞處想,已經給自己帶來痛苦了,還是要調整一下的。具體怎麼做呢,我想可以有以下渠道:
1.最簡單快捷的辦法:如果經濟條件還允許,就可以找一位心理諮詢師來給你專業幫助,看看你的負面情緒從何而來,是否與自己早年的生長環境或者是重要他人的影響有關。
這種方法一定會有效果,你因為諮詢而付出的金錢恰恰是專業人士,透過自己的知識可以幫你高效的去除掉煩惱的代價。
2.另外一種方法是:思維習慣的替代。也就是你自己要用一種新的思維習慣去形成主動關注好事情,把結果往好的方向去思考的習慣。
具體的方法是每天總結自己一天的三件事情,事情可大可小,總結這一件事情帶來好的結果是什麼,忽略掉不好的方面。最好是用筆記下來,至少堅持三個月,中間最好不要中斷。
以這樣主動關注積極面的方式形成新的思維習慣,慢慢的就學會多角度看待事情,負面的思維就改變了。
這是一種思維模式的調整,不是短時間就可以形成的,同時在分析事件的過程中可能也會遇到一些阻礙。如果有問題可以來找我哦!
透過心理學讓我們擁有更加美好的生活!
-
9 # 茹錦花開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遇事往壞處想,從一個角度來看,好像是悲觀,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是謹慎細緻,因為提前預料到了可能出現的各種風險,所以可以提前採取一些措施來規避風險,避免不好的事情發生。
但是遇事往壞處想可能會給當事人帶來較大的心理壓力,從而引起情緒上的失控,導致事情處理不到位。
所以這個問題問的其實是,如何才能控制自己,遇事儘量往好的方面去考慮,即使往壞處想了,也能冷靜理智的處理事情,而不是由於往壞處想,受到情緒的控制和支配。
第一,遇到事情了之後,你也許會習慣性的想到不利之處,這個時候,不用自責,你只需要把可能發生的各種不好的情況在腦海裡面過一遍,然後問問自己:如果這些不好的事情發生了/如果最壞的事情發生了,我有能力接受和應對嗎?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你的焦慮和恐懼情緒就會很快的減弱;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麼就正好給自己一個機會,來客觀的分析自己的能力。比如說,我不能應對這些可能發生的壞情況,是因為哪方面能力的缺失?只要找到了病因,就可以對症下藥。
第二,解決任何問題的第一步,不是問自己怎麼做才能成功,而是問自己怎麼做才不會失敗。所以遇到事情之後,如果往壞處想了,那麼正好,馬上可以問自己:我做些什麼事情,可以避免不好的結果發生?或者是,我做些什麼事情,可以降低這個事情的負面影響?
剛開始的時候,可能需要你有意識的提醒自己這樣思考。但是形成習慣之後,你遇到問題,一往壞處想,就會自然而然的往這個方向去思考,這樣一來,不僅可以不受情緒的控制,而且還能提升你快速規避風險的能力。
第三,當你條件反射的想到當前面臨的這件事情的負面情況時,你可以用“雙面性”思維,告訴自己說,任何事情都有陰陽兩個面,現在我已經看到了“陰”的面,接下來我該看看“陽”的一面了。這時候,你就可以開闊眼界,讓自己去探索這個事情帶來的有利的一面。
當你形成了從正負兩面來看問題的思維傾向之後,在遇到任何事情的時候,你都能同時看到陰陽兩面,同時看到這件事情不利和有利的一面,這樣一來,你就可以站在一個客觀的角度上來分析事情和解決問題,由於“往壞處想”而給你帶來的焦慮或者沮喪情緒也會隨之消失。
-
10 # Miss張小豆
這件事換句話說,就是如何讓自己保持一個樂觀的心態,用一種開心快樂的態度來面對生活中的苦難。這其實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十分的困難,今天我們從兩個方面來告訴大家如何能夠保持樂觀。
首先,樂觀主義者不會全然地忽視問題所在;而是坦然接受挫敗是不可避免(而且常常只是暫時的)的這一事實;而且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向各種挑戰發起進攻。你所處的境地也許是異常艱難的,但對未來抱有美好的憧憬也是非常重要的。樂觀主義者會抓住一切潛在的機遇、充滿希望地、自信地去努力拼搏。記住,最漂亮的彩虹往往都會在最猛烈的一次狂風暴雨中誕生。愛:是宇宙中最偉大的一種力量。愛是每一個人都願意付出一切去獲取的一樣珍寶,不過,給予愛和接受愛都是不花費你分文的舉措。愛是一座永不枯竭的礦藏,無論何時,它都可以在家人、朋友和陌生人間被傳遞。它讓我們產生積極的情緒並採取積極的行動,這就像是一個抵禦消極情緒的防護罩。愛就是寬恕、治癒、鼓舞和激勵他人的一種力量。 給予愛、接受愛,培養愛,這就是你每天都要去做的事。因為你投入愛的地方,正是你給自己投入未來的地方。保持一點現實主義能讓你看得更長遠,也能預防生活陷於失衡的狀態。不能說你是一個樂觀主義者,你就不會經歷人生的不如意。你必然會經歷一些起起伏伏 —— 這就是現實。人生不會總是一帆風順的。
-
11 #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婦
婦專委特邀心理問答志願者專家權欣欣:
很多朋友遇事常常容易往壞處去想,這無疑給我們的生活帶來許多不必要的困擾。今天,我們一起來聊一聊這其中的緣由和應對策略。
首先,在認知心理學中,這是一種自動化思維。它主要是指在錯誤的前提下,對現實誤解的結果。且這種思維過程中的錯誤觀念持續越久,就越容易讓我們形成一種固定的思維習慣。當我們深陷入某種特定的思維模式時,通常會給我們帶來毀滅性的情緒和感受。
其次,這是一種不合理信念。在心理學中,不合理信念的主要特徵包括三點:
絕對化要求(以個體主觀信念為標準,判斷某事必然發生或絕不會發生)
過分概括化(以偏概全,將某人或某事中的部分特徵轉化為整體標準評判)
糟糕至極(把一切事件想象或推論到一種災難性後果)
顯而易見,我們日常生活中遇事常常容易往壞處去想,就是一種典型的糟糕至極,其中也不乏絕對化要求和過分概括化成分。其實我們之所以會擔心事情往壞的方向發展,很可能就是產生了以上幾種常見的認知偏差。那麼到底該如何有效控制這種自動化思維和改變不合理信念呢?
第一步,當我們腦中產生這種自動化思維時,不妨試著找出自己認知中的不合理信念,並與它們進行客觀辯論。最好的方法就是列出事件中各類影響因素,辯證地進行分析。從而找出事件中各項有利因素並加以佐證,推翻災難性預測。
第二步,我們要學會重新建立起一種新的思維模式。將我們在特定情境下產生的負性核心信念以一種積極正向的思考方法所替代。其實,當我們習慣於推翻過去自動化思維中的種種不合理信念時,我們的思維模式也會變得辯證和理性。
第三步,希望和安全感一樣,都需要不斷培養和建立。如果生活對我們沒有那麼友善,那我們不妨試著取悅自己。給自己設定一些容易實現的小目標,多感受成功的喜悅。
朋友們,吸引力法則告訴我們:以積極正能量的思考方式面對生活,那麼生活總會給你帶來意外的幸運和收穫!
-
12 # 史圖行者
1.平時要多形成積極的思維形態,這樣遇到事情就會積極應對。
2.如果實在控制不住地往壞處想,就讓它一直這麼想下去,同時放鬆心情,到了一定的時候,負面思維自然會終止,積極思維會恢復。
3.要相信,想法改變不了事情,事情的結果是好是壞,不是由好的或者壞的想法決定的,而由事情本身的發展規律決定的。所以,不要糾纏於壞的想法,要結合事情的發展做出客觀理性的分析,可以從根本上遏制住往壞處想的思維。
-
13 # 鯨魚小星球
當遇到包含有不確定結果的情境時,人們有兩種傾向:一種傾向於預期有較好的結果(樂觀主義者),另一種則傾向於預期有較差的結果(悲觀主義者)。樂觀主義者真的要比悲觀主義者好麼?在Scheier等人1999年的研究中,他們追蹤了309名進行了冠狀動脈搭橋手術的病人,發現他們在一開始的樂觀主義水平和他們術後的健康程度有直接相關,那些總體而言都比較樂觀的病人在手術後比其他病人更不需要回到醫院進行一些併發症(如感染、心臟病、或進一步手術)的治療。
樂觀除了給人帶來生理上的好處,其在心理健康方面也有很大好處,尤其是當人們面對壓力事件時(比如生病、做手術等)。在面臨生理疾病的時候,樂觀主義者比悲觀者更好地保持著積極情緒、避免瞭如焦慮和抑鬱等消極情緒,這幫助他們更能按照醫生的囑託進行恢復。而且這些樂觀者在治療過程中仍在進行的社交接觸以及娛樂活動都讓他們相比於悲觀者在治療後更不容易感到抑鬱和疲勞。
但是悲觀者就沒救了麼?美國邁阿密大學的Antoni等人,在2001年開始逐漸提出了一種認知-行為的壓力管理療法(cognitive-behavioral stress management, 簡稱CBSM)。在這種療法中,參與者不超過8人一個小組,由一位經過培訓的導師帶領,進行為期10周,每天2.5小時左右的培訓。他們的研究發現,經過這樣10周應對壓力方面的培訓,即使是那些最悲觀的癌症患者也變得更加樂觀,並且擁有了更好的心理與社交健康。
在CBSM的培訓中,參與者嚴格按照事先設計好的步驟,從放鬆身體肌肉開始,經過(1)提升覺知力的活動;(2)評估活動;(3)應對(coping)反應活動;以及(4)應對源頭活動這4個步驟,從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壓力事件入手,逐步掌握了一套應對壓力的管理方法。或許因為有時候人們遇事總往壞處想,是因為自己沒有掌握一套應對與管理不確定性等壓力的方法,所以才採用這種“悲觀”的方法來應對吧。不知你是否是這樣呢?
-
14 # 淺夢流年145884838
沒事的時候,多學點規章;有事的時候,多做出責任。這樣,既是一個人的品質,也是一個人的魅力。相信,光明磊落才能浩瀚長存!
-
15 # 於際敬身心健康專家
遇事兒往壞處想,給自己設定了一個可悲的結局,也在很多時候給我們造成了困擾。
前段時間有位年輕媽媽向我諮詢,她說最近總是做噩夢,並且總是把不好的事情投射到三歲的孩子身上,總是控制不住的把孩子往壞了想,感到非常的痛苦。
【你焦慮了嗎】把事兒往壞了想,也是一種焦慮的表現,最近的你可能正處於焦慮狀態,沒有辦法解決當前的問題,或者說,你還沒有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這時候的你就要靜下來,努力讓自己回到平靜的狀態,屢一下思路,看一下,自己是否真的無從下手,如果找不到突破口,不妨請求他人的幫助。而案例中的年輕媽媽就是在當前的婚姻中感到非常的無助,和老公產生的矛盾無法解決,才來找我求助。
【非黑即白的認知信念】每個人都有一套信念系統,認知心理學中提到不合理信念,通常有三種特徵:絕對化要求;過分概括化;糟糕至極。當你遇到事兒之後,你可以檢查一下自己是否有這三種特徵,這件事兒是否真的沒有挽回的餘地,如果發生是否真的會帶來你所想到的後果。其實,大多數時候,你只不過是在自己嚇自己。
【樂觀的人總會幸運】你相信什麼,就會擁有什麼。我們會發現,樂觀的人總是非常幸運,而悲觀的人總是在抱怨生命的不公。悲觀的生活態度會讓我們對待任何事都提不起興趣,也可能對我們的健康造成危害。期望效應說你,期望一件事情變好,它就會促使你向好的發現發展,所以,趕緊讓自己樂觀起來吧。
-
16 # 情緒書籤
可能你的工作方式或者行為,都會讓自己往壞處想,其實讓自己多開心一點,把腦子裡的壞氣多去除一點,我想應該會讓自己慢慢富有元氣
-
17 # 暖心理
如何才能控制自己不往壞處去想呢?我認為,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去應對。
第一個方面,要提高自己的自信。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一個自信的人,他無論是遇到什麼樣的問題,都會沉著穩定,坦然應對。他考慮問題,也會科學客觀,充滿理智。這樣的話,他自然會在遇到事情的時候,能夠觀察到事情的方方面面,從而可以比較好的避免單一的消極話歸因。
那麼如何才能讓自己自信呢?這一點就需要當事人對自己有一個全面客觀理性的認識,要認識到自己的優點,認識到自己的長處,要了解自己的資源在哪裡,從而做到接受自我、悅納自我,增強自信。
第二個方面,要培養自己充足的安全感。
一個安全感不夠的人,會怎麼樣呢?他會經常擔憂、害怕、焦慮,這樣的情況下,一旦遇到風吹草動,自然就容易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或者杯弓蛇影,惴惴不安。
如果一個人具備了充足的安全感,那麼,當他遇到問題的時候,他很自然的就會保持自然平和的心態,客觀理智的去應對。因為在他的心中,對處理什麼樣的事情,他早已胸有成竹,胸中自有千萬兵。自然,他也不會過多的往消極的方向去想了。
當然,如何才能培養自己的安全感呢?這就需要當事人不僅能夠看到自己的能力和資源,還要學會運用自己的能力和資源,這樣的話,一旦當事人認為自己周圍的這個世界是自己可以應付的,當事人的安全感就會慢慢的建立起來。
第三個方面,要培養自己的正常化歸因,避免消極化歸因。
什麼是消極化歸因呢?消極化歸因就是過多的看到事情消極不好的地方,而看不到積極正向的地方。
許多人之所以遇到事情經常往消極的方向去想,往往是因為,他在成長經歷當中,培養了自己消極化歸因的思考模式。這樣的思維模式一旦成了思維習慣,就會讓我們自覺不自覺的按照這種思維習慣去思考問題。
所以,要改變這種消極化歸因的思維習慣,才能夠幫助我們比較好的控制自己遇事不往壞處去想。
這裡面可以介紹一個機率論的方法,幫助大家正常化歸因。比如說,任何一個事情產生了,往往都會有上中下三種結果。常常消極化歸因的人,很自然的就會想到,最差的那種結果,並且,往往會把那種最差結果的機率,想得非常大。但是,這樣的想法符合事實嗎?顯然,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是不符合事實的。因為,根據機率論的原理,一件事情它產生的結果,往往有三種可能。最好的一部分,最差的一部分,中間的一部分。最好的和最差的,機率往往是最低的。中間的,往往是機率最高的。所以,顯然,我單純的只看到最差的一面,是不符合事實的,也是需要改變的。
所以在這個時候,如果我們遇事往壞處去想,那我們就要提醒自己,自己犯了機率論這樣的一個錯誤。這樣的話,就可以提醒自己要看到另外的兩個方面:好的和中間的。這樣,就可以比較好的幫助自己能夠更加客觀理智的看待事物,幫助自己遇事不過多地往壞處去想。
當然,改變自己的這樣的一種思考模式或者思考習慣,是需要一段過程的。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我們能夠做的,就是不斷的用新的更加健康的思維方式武裝我們的頭腦,慢慢的,我們的新的思維習慣就會建立起來,取代舊的不健康的思維習慣。
朋友,加油,你會成功的,上天不會辜負你的付出!
-
18 # 知常容
俗話說,你越在意就越容易失去,你之所以控制不住,把事情往壞處想,是因為這件事情對你非常重要。
關心則亂嘛。慾望越大,渴求越大,失望自然就越大,心理承受能力就越脆弱,只要稍微出現波動,就會很緊張,那麼你就自然控制不住,往壞處想。
控制,往壞處想的話,唯一的方法就是降低自己的慾望,看淡這一件事情。那樣自然就不會往壞處想,但是這樣的話很難做到,普通人很難做到。需要大智慧。
-
19 # 知我心理學
題主問,遇事如何才能不總往壞處想?其實,凡事都做最差的打算並不是一件壞事。心理學家發現:只要不陷在對“壞處”的焦慮中,“刻意地往壞處想”、為其做好準備,其實是一種有助於我們避開風險的處事方法,這在心理學中被稱為“策略性悲觀”。
“策略性悲觀”究竟是什麼?如果平衡悲觀與樂觀的策略呢?
(圖自pexels)
“策略性悲觀”是什麼?“策略性悲觀”是一種認知策略,指的是在事件發生前,就有著最低的預期。比如,你最近要做一個彙報展示,於是你在腦海中非常細節化的想象了這個報告會失敗的情景,這就是一種悲觀性策略,
“策略性悲觀”可以有效地緩解焦慮感。當你焦慮的時候,強迫自己關注那些好的方面是沒有用的,你能做的就是深入自己的焦慮,將其分解成具體的小問題,再針對這些問題做好準備,避免最差的結果真的產生。
比如,你設想出彙報展示會失敗的種種可能,並且針對每一種做了預案,比如對常見的聽眾提問做了準備、備份了你要展示的檔案,等等,你悲觀的預期就是有積極意義的,因為它減少了最壞的結果發生的可能。
因此,悲觀其實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悲觀後無所作為。如果說,一個人認為Ta想做的事情“絕對會失敗”,並且對此毫無作為,放任最差的結果發生、甚至主動促成這種結果,這種悲觀才是有害的。
比如,有些人接受了“自己永遠無法按時寫完論文”的悲觀預期,面對論文時乾脆一筆不動,自願用拖延來逃避焦慮感,就是一種需要改變的情況。
由此可見,適當的“策略性悲觀”,對更好地完成任務其實有促進作用,只要我們在想到糟糕的結果後,為了避免它真的發生而努力做準備。
如果說,比起“策略性悲觀”,你更願意擁有更多的正能量,我們再一起看看“策略性樂觀”到底如何。
比起悲觀,樂觀真的更好嗎?與“策略性悲觀”相對的,“策略性樂觀”指的是對事情的發展有著最好的期待,不為可能的負面結果而煩惱。
就像悲觀不是完全無益的一樣,樂觀也不是一切問題的萬靈藥。適當的樂觀,可以讓人有更高的幸福感,更少的壓力,但不現實的樂觀也會讓人懈怠和盲目。
比如,你準備參加一項運動比賽,不現實的樂觀可能會讓你輕敵;或者,你堅信自己能夠在一定時間內完成多項任務,對此做出了承諾,最後卻發現自己的能力其實不足,無法按時完成。
因此,一味的樂觀並不是一個好的策略。我們應該學習的,是將“策略性悲觀”和“策略性樂觀”結合起來,既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又不為未來太過焦慮以至於無法行動。
那麼,如何才能做出悲觀和樂觀的平衡呢?
悲觀與樂觀,我們如何平衡?首先,悲觀與樂觀沒有好壞之分,它們都是我們處理事情的策略,只不過目的不同。
悲觀的目的是“保證安全”,排除可能的阻礙、失敗;樂觀的目的是“追求進步”,關注進一步提升的可能。因此,針對不同型別的工作,特定的策略可能更有效。
比如,樂觀的人往往是更成功的CEO(執行長),因為他們充滿冒險精神,有信心帶領企業進步;悲觀的人則在CFO(首席財務官)中更常見,因為他們需要對企業進行謹慎的風險把控。
另外,在日常生活中,不妨試試將“策略性悲觀”和“策略性樂觀”結合起來。如果你是一個“策略性悲觀”的人,你可能會因為總是想到糟糕的情況而焦慮,那麼這些方法可能會對你有幫助:
1. 樂觀者的訓練:
想象自己成功的樣子:具體地在腦海裡描繪出事情成功的樣子,或者是“成功的自己”的形象,就算這聽起來有些自大也沒關係。
感恩你所擁有的:告訴自己,我現有的工作已經完成得足夠好了,我對自己的成果感到滿意。
慶祝自己的每一點進展:當你的任務有一點小小的進步時,不妨就給自己一點獎勵和鼓舞。就算只是排除了一個壞的情況,也是很值得慶祝的。
2. 如果某類特定的事情總讓你悲觀且焦慮,看看焦慮的背後是什麼:
不論是工作還是情感,如果你總是習慣性地悲觀,而且因此焦慮,不妨看看背後深層的原因。
比如,如果當你擔心自己的專案會失敗時,你可能在想,“如果專案失敗了,老闆就不會認可我的能力,我就會丟掉工作,成為一個廢物。”
但事實上,未來並不一定會如此糟糕:其實你的專案還有其他同事的投入,並不會輕而易舉地失敗;即使失敗了,你之前的成績老闆也看在眼裡;就算是因此丟了工作,這也無法決定你人生的意義。
3. 適當地放棄控制:
有些時候,人們害怕可能的壞結果,就想做到滴水不漏。但事實上,有許多東西是我們能力之外無法控制的。所以,不妨盡人事,聽天命,做到你能做的,接受你影響不了的。
如果說你對某個專案的完美度特別焦慮,可以在大體完成後,給自己制定出一個檢查的限制,比如每天最多檢查一次有無錯誤,不要把全部的時間花在細節的檢查上。解決焦慮的最好方法不是時刻檢查,而是約束自己。
最後想說,不論是“策略性悲觀”還是“策略性樂觀”,在合理應用時都是有效的策略。比起一味地追求“正能量”,準確評估自己的能力和事件本身,才是最有幫助的。
以上。
想更有針對性地解決心理問題,請關注KY心理課:
https://m.genshuixue.com/i/knowyourself?from=singlemessage
-
20 # 鄧子游
作為一名曾經跌過無數坑又爬上來的實用主義者,我只想給點有用的建議,沒有高深的理論,只有實踐出真知。下面手把手輸出,只要帶了腦子,隨時隨地,只需一分鐘,立馬讓你減少壞想法帶來的困擾。
STEP1 :問自己最壞的後果,然後接受TA。
首先我們得確定一件事情,這世界上有太多事是我們永遠控制不了的,比如太陽昇落,馬蓉出軌,世界盃明年又來了。
而我們的思想更加飄忽不定,難以捉摸。所以,不要控制,而是引導。
這裡舉個例子,假設你參加了一場公務員考試,涉及到未來甚至人生命運,但你這次發揮不好,所以考完你就整天擔心考砸了怎麼辦,沒透過怎麼辦?
這時你就要和自己對話,你可以給自己取個名字。比如:
你:XX君,這次考試如果萬一沒透過,最壞的結果是什麼?
XX君:周圍人看不起我?TA要和我分手?明年還得再拼命考一遍?
你:這會死嗎???
XX君:額,好像不會。但確實很嚴重。
你:既然不會死,那怕什麼,活著就有希望。別人怎麼說,隨他吧,再說結果不一定會這麼糟糕。
XX君:好吧,這樣想,心裡舒服多了。
這裡其實運用了一個很有用的心理學法則:森田法則。精髓是當你產生未成事實的壞想法時,請先接受TA並且順其自然。這樣你才能把自己從這個消極思想的漩渦中暫時抽離出來。只會這個動作,還不行,因為只是暫時的,就像抗日神劇一樣,雖然你能夠短暫接受裡面扯淡的片段,但如果不及時切換頻道的話,你也會受不了。那麼,第二個動作就是——
STEP2:切換積極思考頻道。
消極和積極就像兩個冤家頻道一樣,你不可能一邊播著消極頻道,一邊又播著積極頻道。所以,改變消極頻道的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切換積極思考頻道。
你:XX君,這件事難道沒有積極的影響嗎?
XX君:の,這個可以有嗎?
你:當然,偉人曾經說過,凡事皆有兩面性,你的書讀到狗身上去了嗎?
XX君:額,好吧。
你 :那麼, 請你馬上想出至少三條積極影響來!!
XX君:。。。大腦短路中。。。第一,這件事讓我發現了我的心理素質還沒有那麼強,我以後需要不斷提升;第二:如果萬一沒有考上,也可以看看周圍人哪些是真心待我的,哪些是經不起考驗的;第三:話說也不一定沒機會吧,說不定其他人也考差了呢。還是有希望的。
你:嗯,現在你的心情是不是更舒服了?
XX君:對,好像沒什麼好煩的了。
你:請記住,以後凡是遇到這種情況,就默唸一句咒語:太好了,凡事皆有利於我!我從中至少發現了三個積極有利的方面,BALBALA...
XX君:。。。
好吧,雖然有點蠢萌,但誰用誰知道。接下來還有一個動作——
STEP 3;採取積極行動,轉移注意力
行為心理學有個很重要的理論就是強化原理。簡單地說就是當你不斷重複一個想法或行為習慣時它就會變得增強,反之則消退。所以為了遠離消極想法的旋渦,你還需要使用“轉移注意力大法”,這個大家都有切身體會,就不囉嗦了。總之,你要採取行動,不管是去找朋友玩、外出散步、做家務等等,都可以。
OK,以上步驟你可以隨時隨地嘗試,一次就會有效果,每天練習以上三個步驟3-5遍,就會有明顯效果,堅持一週,積極的種子就會生根發芽,茁壯成長。這時大腦的積極思維的神經頻道就會運轉越來越流暢自然,養成積極思考的習慣後,你想消極都難。
如果你也遇到這樣的困擾,可以去試試。。。你一定會說有用的,就這麼自信。
——————————————退後!我要給自己打call啦。——————————
回覆列表
遇事總往壞處想,這是一種悲觀主義信念引起的,總覺得往最壞處想就不會讓自己過於失望,有一些心理準備,不至於總有撞到頭破血流的感覺。
如果要改變自己這種習慣,首先就是要改變自己的信念。相信凡事即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而遇到事情往壞的方面的機率有時候是很低的。比如,擔心出外會被車撞死,雖然每天都會有車禍發生,但是其實相對於70多億人來說,是個非常小機率的事情,所以總不能為這些小機率的事情每天擔驚受怕,杞人憂天吧?
另外,就是可以學習積極心理學。你的精力就像一個容量有限的杯子一樣,如果你多點關注事情的積極面,杯子裡裝著陽光,自然事情的黑暗面就少了。無數事實證明,你擔心的負面事情並不會總是發生,所以你也不必太擔心。最好是學習好本領,有能力遇事見招拆招。以後就什麼都不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