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齊光宏書法
-
2 # 訇子
初學書法,和初拿毛筆要分開。初拿毛筆手還不聽使喚,說是臨帖,更多是學寫毛筆字。想寫好也寫不好,不斷地照字練手就熟,所渭手不忘熟到熟能生巧,先求大形,逐漸到細微處。不熟就不要脫帖,臨多了那是自然的事。眼心手能統一了會驚喜,但統一的難度有多高,決定在字帖的難度有多高。筆墨自由取決於你練了多少有難度的帖。
-
3 # 臥雲齋主
首先你得選擇一個你喜歡的有感覺的名家字帖,請記住必須是古代名貼,不可學近現代人或今人的。從基礎入手慢慢來,日積月累定有成績,如果有條件的話在當地參加個書法培訓班,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習臨帖效果更好!
圖片欣賞~
上面是趙孟頫和文徵明的書法作品照片。
-
4 # 俸添夢話
徐強(海廬),男,1979年10月出生,山東日照人,中國美術學院書法創作方向碩士研究生,準博士。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天津印社社員,浙江省青年書協創作委員會副主任,浙江省書協沙孟海研究委員會委員,浙江省書協創作委員會委員,全國70年代書家藝委會委員,溫州市書法家協會主席團成員。
-
5 # 契茶書舍
眼進一寸,手進一分。
具體講,臨帖有以下十要訣:
一、觀其起筆,看清藏鋒露鋒;
二、觀其運筆,知其頓挫輕重;
三、觀其住筆,看清如何收鋒;
四、觀其轉折,看清放筆圓筆;
五、觀其銜接,看清是斷是連;
六、觀其結字,看清疏密停勻;
七、觀其比例,看清正側大小;
八、觀其筆墨,領悟精神氣運;
九、觀其章法,看清字距擺佈;
十、觀其落款,看清鈴印位置
-
6 # 張紅偉書畫篆刻創作室
臨帖是學好書法的關鍵,也是學好書法的必然途徑。作為一名書法愛好者,就書法練習中怎麼臨帖和技巧談談自己的看法和體會,與大家共勉。 一、選帖臨帖首先要選帖。我覺得選帖要把握住兩點,一是要選自己喜歡、適合自己的字帖。每個人的書路、筆性和愛好不同,選擇的字帖也就不同。中國書法的書體繁多,書寫風格各異,喜歡哪種書體、哪個流派,就選擇哪個方面的字帖。二是選帖要“精”,注重質量。選一本自己喜歡的質量高的字帖作為主攻方向即可。如古帖有歐體、顏體勤禮碑、柳體等,當代人的有田英章、盧中南、王正良等人的字帖,等等。選帖要慎重,一旦確定就不要輕易更改,堅持練下去,直到非常熟練。 二、讀帖讀帖是臨帖的第一個環節,而且是能否臨好帖的重要環節。 首先,讀內容。對所臨的帖要了解它的內容,能準確通順地讀,字數少的帖和長帖中的名句名段最好能背誦。這樣做,一是能充分調動自己的情感,流暢順利地臨寫字帖。二是避免寫錯字,特別是行草和草書帖,很多字的寫法很相近,不懂內容,很容易寫錯字。 其次,讀章法。章法就是字帖入眼時的總體感覺,即作品的謀篇、佈局。讀章法主要是看全篇的氣勢、風格,字、行的佈局,包括正斜、大小、疏密,題款、鈐印等。 第三,讀字法。臨帖主要是臨字,所以,字法是讀帖的重點。字法,即字的形態、間架結構。為了使不同形態、不同筆畫的字,因點畫的合理擺佈,使其生動美觀、好看,前人總結了不少方法。如歐陽詢的三十六法、黃自元的九十二法等,主要是講字的大小、疏密、偏正,筆畫的排疊、避讓、穿插、相應、相背等。讀字法首先是看字形、結構。有的書家結字較緊密,有的則較開張。字形有方、扁、長之分,字勢有平正、欹斜之別,有的左低右高,有的左高右低。其次是看點畫、線條。一是看每個字點畫線條的形狀,即長短、粗細、方圓、虛實。二是看這些點畫線條是如何組織搭配、如何交叉連貫的,即筆順。三是看人家如何起筆、運筆、收筆,如何轉折的,即筆的提按使轉。 第四,讀筆法。筆法在書法技法中被稱為是頭等重要的,沒有筆法,便不成書法。筆法決定線條的形態和質量。筆法主要指執筆和運筆之法,或稱執筆、運腕、用筆之法。執筆常用的為五指執筆法(?、押、鉤、格、抵),不同的人可以有自己的執筆方法。運筆有縱橫兩方面的動作。縱的方面主要有提按,橫的方面主要有行、挫等。行筆又有中鋒、側鋒、露鋒、藏鋒、方筆、之分。我們平常用“提、按、頓、挫”來說明運筆之法。 最後,讀墨法。是看字帖墨色的濃、淡、枯、溼、潤、燥。 讀帖一是要仔細看,用心看。二是要反覆看,經常看,臨寫之前看,臨完了過一段時間再看。三是要多想,多思考,要善於與不同的帖進行對比分析,從其異同中總結規律與特點。 三、摹帖摹帖是指用透明的薄紙覆蓋在字帖上,然後按字帖上的字一點一畫地描寫,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一是雙鉤。即用鋼筆將字的輪廊勾畫出來。透過勾畫了解原字的用筆和結體,然後再根據用筆特點填墨。二是單鉤。即沿筆畫的中間畫一條單線,然後再沿單線運筆寫出字型。用這種方法可以比較準確地掌握字型的結構。三是滿摹。即在覆蓋於帖上的上直接運筆一次描成,以鍛鍊用筆和掌握字型的結構。摹帖是在讀帖的基礎上由視覺向觸覺的轉化過程,是臨帖前的輔助練習,但這是書法練習關重要的一個環 節,是必不可少的。 四、臨帖臨帖有一個由拙至活,由生到熟,循序漸進的過程。 第一步,對臨,也叫實臨。即對照原帖一筆一畫、一個字一個字、一行一行,老老實實地照著寫,不變形,不走樣,不摻雜個人的書寫習慣和筆意。首先臨單個字,即逐字突破。在認真讀這個字,基本掌握其特點後,先一筆一畫對照著帖寫,寫幾遍後,在腦子裡逐漸形成印象,再一氣呵成,然後再對照原帖看那裡寫得不對,再寫,再看,直到把這個字基本寫熟練。行、草書中一筆連寫的幾個字,要當作一個字臨寫,一次完成。其次,一行一行、一段一段臨寫,最後通篇臨寫,即通臨。分段臨寫和通臨,不僅要注意結字和用筆,還要注意字與字的關係及墨色的變化。通臨最好按照原帖的佈局,力求臨寫效果和原帖一樣。 第二步,精臨、背臨和意臨。精臨是指對帖中自己認為好又有代表性的字、點畫或偏旁部首,進行模仿、反覆練習,總結歸納,以便於掌握該帖或該書家的結字特點與用筆方法。背臨是在對臨比較熟練的基礎上,拋帖,憑記憶書寫。意臨是指可以參入個人筆意的臨寫,是臨帖的較高層次。初學者以對臨、精臨和背臨為主。 在臨帖中我們還應注意以下問題: 1、臨帖一定要追求“神似”。臨帖而不像,學不到字帖的真髓。初學者可先追求“形似”,然後透過臨帖、背帖的反覆練習,再達到“神似”的境界。 2、專精一體,博觀諸家。在確定自己的書路,選定一種字型後,一定要抱住一家的字帖或某家的一部字帖專臨、精臨,形成自己的風格基礎。但在自己的書法水平達到一定程度後,又要博觀諸家碑帖,拓寬眼界,增長見識,汲取諸家之長,以豐富自己的風格和技法。 3、要進得去出得來。臨帖有個入帖出帖的問題。入帖要拋開自我,做到完全以帖的結體、運筆為轉移,不加入個人意志。初學者重在入帖。出帖則是要能熟練地運用臨帖學到的知識和技法進行創作,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自己所追求的風格。入帖是過程,出帖才是目的。在出帖創作時,要在總體上把握和運用所學帖的特點和風格,要注意所選用的字能和上下左右的字銜接起來,做到整體和諧,氣勢貫通。 4、臨帖學字要有一個好心態。要排除浮躁和世俗的功利心理,心平氣和,神情專注。要能耐得寂寞,持之以恆,勤學、苦練、巧練。要有自信心,堅韌不拔。
-
7 # 黃漢雄書法
如何正確臨帖?
臨帖境界可分為3個層次:
“細看”、
“精臨”、
“ 深悟”。
1、細看。就是要對法帖中字的用筆、結構、章法要詳察細審,既要在靜態上把握筆畫形態,又要在動態上理解點畫間的呼應關係。在結構上既要看到線條本身在空間中的安排,又要對線條分割平面後留白的分佈予以重視,弄懂空間分佈之理。而在整體章法上,要注意原法帖的字間行距,欹正關係,疏密等因素。在這一階段主要解決的是觀察能力的提高,要能看出法帖的微妙之處。許多臨習者只得粗枝大葉,整體看去,似乎與原帖相去不遠,但在細微處則失之甚多,這和抄書並無區別。前人法帖的妙處往往就在一筆一畫,甚至一個小動作之中,都是充滿神韻的。臨帖的時候,眼睛要像放大鏡,能夠將常人注意不到的細節放大。能否做到“細看”,關係到眼界是否能高,眼不高手必不能高。因此臨習者不能盲目機械照抄,應多讀帖,多觀察。"
2、精臨。孫過庭說:“心不厭精,手不厭熟”,所謂“手熟”不僅是指臨得形似,而且要神似。要做到形神兼備,初臨下筆自然要緩慢而精到。久而久之,練到一定程度,熟能生巧,而神采自生。事實上,“精臨”對於每個學書者來說固有難度,可這是一切的基礎。在眾多臨習者中,真正能做到這一點的,並不太多。其原因有二:一是在臨習之初,未能做到“眼到”的境界;二是心態浮躁,臨摹功夫尚難達火候。
3、深悟。“學而不思則罔”。用心去感悟,感悟點畫的形態和呼應,感悟結體的神態和照應,感悟字與字間的動態和顧盼,感悟行與行之間的分佈和親疏,感悟整篇上佈陣與和諧。所謂“形似”不過是對法帖外在形態上的深刻理解;要做到對法帖的風格意境和精神風貌的把握,必須“心悟”——去遐想和感觸前人在揮毫時的情緒變化、運筆動態及作品內在涵養。所以,王僧虔在《筆意贊》中說:“書之妙道,神采為上,形質次之,兼之者方可紹於古人。”即是說,書法貴在神采,字寫出來要有生命,有神情動態;。而在字形結構和筆畫的上精湛,卻神采不足的,只能算是次一等的水平。一個人如果寫的字既有形質之精美,又有神采之鮮活,那麼他就等於從古人那裡繼承到了精華的東西。
對一種事物的好惡決定一個人的興趣,興趣會影響態度, 態度又左右著行為,行為決定著結果。當你一眼就看中的帖,它在風格上會更適合你的審美,更能激起你的共鳴,你在學習臨帖的時候則會更關注它的所有細節,盡力去模仿它的各種技法和風格。即使為之付出辛勤的汗水,你也會很樂意。所以在選帖的時候,除了要考慮選法帖和最優秀的字帖外,還要考慮選自己喜歡的帖,這樣你會更快入門。只有當你入門之後,隨著對書法的學習理解和感悟,你會慢慢地變的理性,即理性地審視歷代各流派的書法風格,而過去那種憑興趣選帖的情緒化選擇,最終會被你克服並完全丟棄,這時的你毫無疑問已經在書法上升高了一個層次。
-
8 # 韓丹嬰
為了讓大家深入臨帖,我們將臨帖時的三個關鍵點和技術動作進行規範,由規定逐步走向如何運用。
這是西方美學定理,用到書法上也就是字形結構,其定理是:空間分割不空間分割均等(這適用於各種書體),這裡只談行書。這也是中國書法與工藝美術(美術學)的本質區別。中國書法就是透過空間分割的不均等,從而使漢字賦有了生命,產生了動感,有了藝術表現力。
2.筆畫走勢
其原則是不雷同,這也是同工藝美術的本質區別。中國書法正是透過筆畫走勢的變化,使其產生動感。
3.“發力點”
其原則是隨機而變。中國書法的本體是書寫性。通俗地說是寫出來的,而不是畫出來的。那什麼是寫?就是透過“發力點”的不斷變化,使書寫過程產生一種節奏,從而產生韻律,這一點在行草書的書寫過程中尤為重要,有了這樣的韻律,書法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生命。對於書寫性,我有一個總結,就是提按之中有起伏,起伏之中有提按。這是書者在書寫過程中自己能夠感受到的種微妙的東西,很難用語言進行準確的表達。
4.字的重心
其基本原則是不斷調整。我們在臨帖時還應該關注到字的重心的變化,這也是構成書法藝術生命和藝術風格的一個重要因素,不可以忽視。重心的不斷調整,可以增強書法作品的動感,這一點在後面的章節中還要提到,讀者朋友在學習時應該多多體會。
5.行與行之間的關係
其原則是有爭有讓。“擔夫爭道”是一個古代的書法典故。出自唐代李肇《國史補》,說大書法家張旭自言曾見公主與擔夫在羊腸小道上爭道,各不相讓,但又閃避行進,從中得法,領悟到書法上的結構布白、偏旁組合,應進退參差有致,張弛迎讓有情。這是書法學習和創作中特別重要的一個問題,也往往是人們容易忽視的一個問題。許多愛好者在臨帖時,更多的是關注字形和筆法,對字與字、行與行之間的關係不認識、不關注、不理解、不重視,這樣也就失去了書法的內在生命力,把書法變成了寫字,就是純寫字,丟掉了書法的最重要的藝術表現手法,所以寫了幾十年仍進不了書法的門徑。第三,臨帖必須循序漸進。
我們經常講,在學習中國書法這條道路上,從古至今,所有人都是過客,沒有終結者。這就好比是體育運動員,其結果多是以失敗告終。這就告訴我們個道理,急於求成不行,不急也不行。急於求成難得真諦,不急則好比體育運動員還沒有出成績就已經老了。同時也告訴我們,學習書法必須是在由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到感性的交替過程中前行的。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可以透過一個點畫來說明。從“點”這一筆畫看形象與意象,也可以分析它的陰陽關係。當我們看到這個筆畫時,它的直觀表象(形象)是上小下大、上輕下重、上弱下強等,這就是形象,是人的第一感覺,也可以說是感性。那麼,我們做進一步分析:上面雖然是小的,但它是尖的,尖則險,尖則利,尖則強。後邊是圓的,雖然大,但它是鈍的,鈍則弱。這就是藝術上的意象,也就是理性。
由此可以引申到技巧是感性層面的,技法是理性層面的,由技法到技巧就是一個由感性到理性的過程。同時書法必須有技法,技法是支擦,若沒有,那肯定不是書法。但這個法並非僵化,而是隨機而變的,也就是要浸活運用,這就是所謂的有法亦無法。書法亦當有意,真的無意就是塗鴉了。但有意卻不刻意,隨惝而動,才會出現讓人意想不到的效果,這就是東坡先生所說的“無意於佳乃佳”。總之一句話,技巧寓於技法之中,有法寓於無法之中,有意寓於無意之中,這就是感性和理性不斷交替昇華的過程。綜上所述,筆者用四句話來概括書法的中庸之道,即書之厚在意不線上,書之雄在氣不在形,書之靈在妙不在巧,書之淡在神不在色。
-
9 # 書法張
學習書法怎樣臨帖?有哪些竅門?
臨帖的時候要從這三個方面去做會臨有所獲,循序漸進,千萬不要顛倒。
一、 單點突破。
單點突破重點在於每次解決一個問題,具體任訓練點可以分筆法和字法二方面。
在筆法上重點訓練起筆和收筆兩個部位,
起筆的動作一般會有切、頂、壓、鋪,入筆的方向有順、逆、斜這些角度;
收筆的動作一般有頓挫、提按、揉回等要點。
字法上可按獨體字、左右結構和上下結構進行分類訓練。
獨體字上可分成長方形、正方形、扁方形、菱形和梯形。
左右結構注意左收右放、左放右收、左正右欹、左欹右正、左開右合、左合右開這六個規律。
上下結構的注意上放下收、上收下放、上開下合、上合下開、上正下欹、上欹下正這六個規律。
第二、 整段臨寫。
整段臨寫每次也要注意訓練重點,
第一次可以追求形似,初步感知整體感覺;
第二次可以關注左右結構規律的應用;
第三次可以關注上下結構規律的應用;總之,每次訓練的時候,也都注意有一個訓練重點。
第三、 通臨。
通臨的辦法在於把前面單點訓練規律綜合訓練,可以分慢臨和快臨。
慢臨追求筆畫的精細,快臨追求氣韻連貫,同時結合20——60字左右小創作,小創作的目的學以致用。
-
10 # 劉延陵
喜歡書法的朋友都知道,臨帖是學好書法的必經之路,那麼怎麼臨帖會更好呢?下面我來談談自己的一點淺見。
我們通常把臨帖叫做臨摹,其實“臨”和“摹”是兩種學習碑帖的方法,“臨”是對著字帖照著寫,力求酷似。“摹”則是把薄低蒙在字上摹寫或描紅或雙勾填墨統稱為“摹”。姜白石在“續書譜”中提道“臨書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筆意,“幕”書易得古人位置,而易失古人筆意,臨書易進,摹書易忘,經意與不經意也”,學習碑帖應儘量少用摹法,多用臨法。臨帖時一定要精力集中,每一筆的細微之處都要臨到,做到筆筆酷似,所以,一定要多臨,臨的多進步就快,且記熟能生巧。
另外還有一個比臨帖更重要技巧就“讀帖”,“讀”入於眼,記於心,“臨”出於手顯於紙,南宋姜白石在續《書譜》”中引用唐太宗的話說:古人名筆,置於几案,懸於座右,朝夕諦觀,思其用筆之理,然後可以摹臨。這裡的諦觀就是讀帖的意思,諦觀是熟悉的過程,臨則是實踐,“臨”眼要準,手要到位,眼之所到盡出於手才能達到臨帖的目的,這就是精臨,就是所謂的“瞭然於心,瞭然於眼,瞭然於手”了。
-
11 # 文濤書房
首先下結論:臨帖一定是有技巧的,並且對書法學習至關重要。
臨帖前的重要一步:讀帖,被很多人忽視。
大多數人練字的狀態往往是:拿來了一本字帖,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抄上幾遍再說。
若要問你,這本帖子的特點是什麼?具體表現在筆法、字法、章法、墨法上又是怎樣的?能舉出幾個寫得十分精彩的例子信手寫下來嗎?細節上又注意到了多少?很少有人能夠脫口而出。只臨帖不讀帖,實在是很大一批書法愛好者一個嚴重的問題。
今天帶大家從四個步驟去讀帖。
懷素《自敘帖》
觀
所謂精察
唐代孫過庭在其所撰《書譜》中寫道“察之者尚精”,就是說觀察一定要精細。一般地說,初學者應該把“讀”和“臨”這兩個環節同步起來。臨什麼,讀什麼。可按臨寫的順序,先點畫後結構地對所要臨習的字逐個“相面”,從組成字的基本“細胞”看起。先看點畫的形態、走向、質感和輕重,然後再看每個點畫起筆、運筆、收筆的過程。
米芾《菬溪詩帖》
沈尹默先生在其所著的《書法論叢》中,談到對起筆的觀察時說:把身邊攜帶著的米老七帖照片,時時把玩。對於帖中“惜無索靖真跡,觀其下筆處”一語,若有領悟。就是他不說用筆,而說下筆,這一‘下’字,很有分寸。
非如此,筆鋒就不能夠中;非如此,牽絲就不容易對頭,筆勢往來就不合。明白了這個道理,去著手隨意遍臨歷代名家法書,細心地求其所同,發現了所同者,恰恰是下筆皆如此,這就是中鋒。不可不從同,其他皆不妨存異。沈老讀帖的經驗之談,仔細琢磨起來很有味道。
沈尹默《錄玉堂禁經》
在讀帖時,還可以把點畫比較著看。比如在一個字中,相同的點畫是如何處理的,不同的點畫在虛實、粗細上,到底有多大的差異,要進行比較、分析。字中的某一個點和某一畫的粗細,常常有幾倍甚至十幾倍的差異,看得不細,就會將本來粗細反差很大的點畫忽略,那麼臨寫起來也必然點畫不分,學得“像”這一關就過不去。
在觀察結構時,首先分清哪一畫是這個字的主筆,點畫之間是一個什麼樣的關係位置,是如何銜接、呼應的,從中找出規律性的東西。
觀其字的各部分關係,看清疏密與停勻
觀其字的整體,看清正側與大小比例
觀其筆墨神采,領悟字的精神氣勢
觀其章法佈局,認清各字的位置擺佈
觀其落款鈐印,部位是否妥當
由以上“五觀”可知,讀帖、臨帖,精思細研,是十分必要的。
所有的書事都在於用筆,核心就是把筆控鋒的上下左右輕重緩急。還有肥瘦筋骨得勢與失勢等。
漢字表情達意,準確簡潔,十分講究“最佳化組合”,還要“顧全大局”,講究“避讓”。根據組合需要,有疏有密,有長有短,有松有緊,有粗有細,有大有小,有寬有窄,有方有扁……這種組合,漢代書家蔡邕說:“凡落筆結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勢遞相映帶,無使勢背。”
趙孟頫《洛神賦》
讀
高效讀帖方法
讀帖時所要做的功課不少,想把帖子“讀”好有沒有秘訣?
回答是:“絕對有。”
拆字讀
就是把字拆開了讀,先看各筆畫的起、行、收,再看各筆畫之間是如何搭配,如何穿插避讓、和諧安排的。
單字讀
即只看某一個字,主要看它的間架結構,形態神韻諸方面,並能透過對逐個字的賞讀把握該帖的結字規律及整體風格。
連字讀
就是把幾個字或幾行字連起來看,主要是揣度字與字之間如何行氣,如何伸縮揖讓,如何統一中求變化的。
相似字比讀
把帖中字形相同或相近的字找出來,比較實際用筆、結字等方面有何異同,特別是它們對相同筆畫是如何作不同處理的。
特殊字強讀
每一本帖中總有一些字在結體上獨具匠心。對此類字應當強加記憶,以便在創作時可以順手拈來,為己所用。
記
一定要強記
在精察的基礎上,要強記一些字的造型和章法,把讀帖的成果記在心裡。
潘之綜在《書法離鉤》中有這樣的說法:“取古人之書而熟觀之,閉目而索之,心中若有成字,然後舉筆而追之。字成而以相較,始得其二、三,既得四、五,然後多書以極其量,自將去古人不遠矣”。
一言蔽之:心中的東西積累得越多,用起來也就越方便。
現代書法家黃綺先生在其所著《書中五要》中也有這樣一段話:“我們讀書還要求背誦,觀看碑帖,比做讀書,是要求把觀看與記憶結合起來,不能過眼即忘。”
宋高宗學《楔帖》,他說:“詳觀點畫,以至成誦,不少去懷也。”觀帖達到成誦不忘的程度,可以說是使觀看變成了記憶。“成誦”是讀的結果。讀書成誦,誦上口頭;觀帖成誦,誦上筆端。所謂“上筆端”,是把成誦的"內容’表現於自己的書寫中—這是觀的目的。
關於如何記憶,各人有各人的方法。應該強調的是這種記憶不是死記,而是理解基礎上的一種意識的儲存,消化式的吸收。
褚遂良《雁塔聖教序》區域性
想
聯想是讀帖的重要環節。透過讀帖,可波及到與書寫有直接關係的一些其它問題。比如,可以聯想到書寫者所使用的工具,筆是硬毫還是軟毫的,紙是生的還是熟的,是大筆寫小字還是小筆寫大字等等,這對臨帖有直接影響。
其次可以聯想作者在書寫過程中的外界條件和心境,像“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是王羲之等貴族攜子邀朋,在春遊活動中飲酒作詩,王羲之乘酒興所為,抒發了內心的情感,從唐人臨習的作品看,文意書法相映成趣,興之所致神采飛揚,充滿了超脫、瀟灑、盡興的意境。
王羲之《蘭亭序》
而被稱為“天下第二行書”顏真卿的《祭侄稿》,則是為了平叛,在其兄和其侄為叛軍所害,又得不到朝廷表彰的情況下,悲痛之極而為亡侄顏季明寫的悼詞。觀其書法作品,彷彿聽到了作者悲憤、深情的傾訴。從而對作品中反映出來的雄渾遒勁、豪邁激盈的悲壯之氣有了深刻的理解。
再則可以透過讀帖,聯想作者用筆用墨的書寫過程。
顏真卿《祭侄文稿》
姜夔在《續書譜》中說:“餘嘗歷觀古之名書,無不點畫振動,如見其揮運之時。”尤其是看碑刻作品時,讀者可在頭腦中還原成墨跡的形象,然後再聯想到如果要讓我去寫,我將如何去寫、如何吮墨、如何換鋒、如何提按。
透過這種聯想,再臨帖心裡就有數得多了。
-
12 # 壹庸方室
我是壹庸,榮幸作答。
臨帖是學習書法的必經之路,同時也是最為重要的一個環節。現在,我們就關於臨帖方法的細節做一個簡單的分析,經驗一起和大家分享。
讀貼:這個環節非常之重要,選貼的東西咱們這裡就不做交流,直接切入讀貼這個環節。臨帖前必須讀貼,你必須能看懂字帖,這不是識字,讓你認識字帖中的漢字即可。而且要讓你明白你要學什麼,主要有筆法,字法章法,墨法等諸多方面。
對臨:讀懂字帖後,就需要做好對臨工作,說白了就是對著字帖,使用字帖看懂的東西,去學著寫字帖上的字,這個環節要求寫的越像越好。因為只有寫的像,要學的知識點學習的才更加全面。這是一個需要反覆練習的過程。
背臨:對於這個環節,也是相當重要的,就是透過對臨的方式,讓你把字帖當中學到的東西記下來,然後分段去憑藉記憶臨摹寫出來,當然也是越像越好,說明知識全面,細節到位。
意臨:這個環節往往是一個難度較大的環節,需要以堅實的對臨和背臨做基礎,這裡就不要求寫的完全像了,不僅要使用字帖中的東西,同時也要融合自己的觀點意識和感悟等因素。當然,必須要看出原貼的風格。不能隨心所欲。
-
13 # 趙如才
臨帖,要按孫過庭的話去做。一要仔細觀察,一字一字細緻分析,把特點牢記,包括粗細大小長度方向等。二要臨得一模一樣。這就要反覆臨、多次臨、有重點地臨。要不斷同原帖對比,最後將原帖牢記心中,達到可以背臨的水平。
-
14 # 一笑貫長天
臨帖是個漫長的過程!
除非你臨的帖本身水平理他甚高,不然,好的帖是可以臨一生的!就像古人說王羲之的書法,即便怎麼臨一生也未必能得之三四,得之三四,你已經可以名滿天下了!
臨帖開始時要粗臨,不要細摳每一個細節,其實這時你也摳不明白每個細節!你只要注重筆劃的形狀,結構的大致走向就行!
等到你對這本帖的認知越來越高了,你自然而言地就會體味到大家的細節處理上了。只是,這時一定要記住,不要輕易地判斷自己已經成了,成功了,可惜出帖了!你需要再臨,反覆地臨,反覆地思考!只有這樣,你才可能更接近書法大家的書寫意圖,你才可能得到書法的真知!
-
15 # 書法說
學習書法臨帖是重中之重,臨帖是繼承先輩的優點為我所用,融會貫通,達到隨心所欲,卻不逾距。更高的境界就是變古開今。
怎麼臨帖?有哪些技巧?
1.首先得會選帖,選一本經典法帖,而且是自己喜歡的來學習。比如歐顏柳趙,鍾張羲獻等等知名大書家,喜歡哪位大書家就學他的帖,喜歡了才能有動力去學習。
2.臨帖之前讀帖要精準。先讀而後臨,千古不變,讀帖不準,臨帖就是在重複錯誤,就算在臨百遍千遍也沒有用,不但在重複錯誤,而且還在鞏固錯誤。
3.讀帖在讀什麼?讀點畫的起筆、行筆、收筆的過程是如何完成的?讀結字的位置關係,談清疏密、大小、比例。讀字形的正與斜及章法佈局,落款,鈐印如何安排。
4.單字臨習,各個擊破;多字臨時領悟法帖的行氣規律;整行及整篇臨習,領悟謀篇佈局。臨帖要先單字,其次多字臨,再次整行,多行乃至整篇臨習,要有計劃,講步驟的進行臨習。
總之 要多觀察、多悟、多思考、多對比,能及時改正錯誤。 個人淺見
-
16 # 中書協會員譚雲協
學習書法必須要掌握臨帖的三種方法:實臨、背臨和意臨。
臨帖是學習書法的基本途徑,學書不臨帖,永遠都不可能學好書法。
臨帖最重要的原則,是唐朝孫過庭在書譜中說的,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就是看原帖上的字,一定要看清楚原帖上字每一個點畫,臨出來的字要和原帖上的字越象越好。
臨帖的方法有三種,實臨、背臨和意臨。
實臨也叫對臨。實臨可以是眼睛看著原帖臨,也可以使用米字格臨,還可以將原帖上的字雙鉤下來,描紅。初學書法者,用眼睛看,往往臨的不精準,因此,初學書法者,可以用帶米字格的紙來臨,甚至,用雙鉤的方法來摹。這樣作的好處是臨出的字比較精準,點畫的信置感強。缺點是,不能無休止的長期這樣作,這不利於提高手上功夫。
背臨,是在對原帖臨了百八十遍後,檢驗一下自己把原帖上的字記住了沒有。如果沒有記住,還者背臨出的字和原帖上的字相似度達不到百分之95,就要繼續臨帖。
意臨是在背臨的基礎上,帶有一定創作的性質。章法用筆和結字都可以加入自己思想情趣。
臨帖是一個長期的學習模擬的過程。一個帖子,想要攻下來,學書者一定要作好打持久戰的準備,一定要耐得住寂寞,要準備三年五年十年八年學好一個帖子,甚至要畢其一生之努力。
臨帖者都會經過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和原帖比,形神都沒有。第二階段,有形無神。第三階段是形神兼備。第四階段是形不似神似。一般達到第三階段,省級書協的大門已經向你招手了。第四階段是學書者的高階階段。
下邊是我的書譜臨帖作品和創作作品,發上共享。
-
17 # 方圓居文化
這個問題涉及書法臨摹的基本方法問題。
什麼是臨摹?臨和摹是兩個不同的方法我們常說的“臨摹”二字,實際上表示了兩種不同的學習方法。所謂“摹”,是用較薄而透明的紙鋪蒙在字帖上,按下面字帖顯露的線條痕跡拓寫,故稱“摹拓”。也可以先在上面蓋著的紙上用雙鉤(勾點線兩側邊緣)或單勾(勾點線中線)的方法(圖2-3),將字形勾勒出來,撤出字帖,然後再依形填墨(當然,這不能一點點地塗抹,必須是儘量不走樣地一筆寫出來),這種方法也稱“勾摹”。“摹”的目的在於準確理解點線和字的形狀,訓練能使毛筆按一定的軌路執行的能力。但這樣寫出來的字往往空具形似,且易顯得呆板僵硬。不過,作為入門的基礎,進行一定的練習還是有必要的。
臨帖分為三個階段,應該循序漸進“臨”可分為對臨、背臨和意臨三種練習方法。對臨就是把範帖放在書者的前面或左邊(如做一個像圖2-4那樣的支架,使字帖可立在前面則更便於觀看),先是看一筆臨寫一筆,逐漸發展到看幾筆乃至看幾個字再落筆,這種方法能加深理解點線的組合搭配關係,避免摹寫可能造成的呆板,容易達到神似的要求。但在初學階段不容易把握住點線的形狀及位置,這就需要寫前仔細分析比較,寫後認真對照檢查。
在對臨基本達到準確熟練,粗具原作風貌的階段之後,可以進行背臨練習。即不看範帖,按以往臨寫的印象,儘可能忠實和自然地把原作默寫下來,由一個字到幾個字以至成行成篇。寫後再仔細對照原作,發現問題後依然透過默寫加以糾正。這種練習的目的在於深刻領會原作的神韻,理解點線形狀及組合關係之所以然的道理,可為以後的自運打下基礎經過背臨之後,對原作的理解就比較全面了,這時就可以進入意臨階段。
意臨,即根據自己對範帖的體會,或全面按其用筆、結字、謀篇的規律及方法,或只選取其中某些方面加以強化誇張,既可書寫原來的文字內容,也可以重新選擇文字內容來進行書寫。這個階段雖然有可能部分保留原作風貌,但是已參進自己的理解、意圖和追求,因而被認為是由被動地繼承前人到主動地尋求個人風格的轉折階段。
讀帖是臨帖的輔助功課,卻是很重要的步驟最後還有一個臨摹過程中不可忽視的輔助手段——讀帖。“讀帖”既是一種休息,又是一種欣賞與實踐相結合的練習。如果說臨摹是透過動手實踐來理解原作,是由實踐到認識的過程,讀帖則是透過理智的分析欣賞、熟悉和理解原作,並用已獲取的認識指導實踐,是由認識到實踐的過程,從簡單的意義上講,讀帖也是一個目識心記的過程。特別是當難以抽出整時間進行臨摹練習的情況下,讀帖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方法。
-
18 # 夢迴古重泉
妙嚴寺是一本很好的字帖,壽春堂也不錯。
如果你想練習行書,不建議選擇蘭亭序,雖然此帖號稱“天下第一行書”但絕不適合新人臨習。原因有三:
1.此帖中的字,起筆、收筆、構架、虛實隨時在變化,同一個字沒有重複的寫法,初學者練習此帖往往會感到迷茫和不知所措,若硬著頭皮寫下去,往往會適得其反。
2.眾所周知此帖是王羲之醉酒後所寫,酒後寫字,往往會有神來之筆。
3.大量證據表明,晉人執筆之法並非當今流行的五指執筆法,而是三指執筆,三指執筆用出來的筆法五指執筆並不一定能做到。 初學行書可選聖教序、黃州寒食帖、張翰帖等。
至於如何臨帖,方法並沒那麼複雜,照以下三點去做就可以了:
1.臨帖前先讀帖,研究帖中字的間架結構和用筆方法,思索如何用筆才能寫出這樣的字。
2.不必照著字帖通臨,而是要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字去反覆臨寫。這就是常言所說的:千字一遍不如一字千遍。
3.最重要的一點:一定要堅持不懈,絕不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更不能半途而廢。學書最忌三分鐘熱度,如不能堅持練習下去,那就趁早打發了吧,有這時間乾點什麼不好呢?
-
19 # DevyPeng
臨帖三個月就敢對蘭亭序下手,我只能說題主您的膽挺肥的,就像才爬了沒幾座山就想登珠穆朗瑪峰一樣。
臨帖的過程就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在臨帖中不斷提高自己的鑑賞能力,運筆能力以及對各種結構技巧的把握能力,最終形成自己獨有的嫻熟的寫字技法風格。
既然是學習過程,自然講求個學習順序,先易後難是必須的。什麼是易什麼是難?看自己當下的水平,能看出它好在哪裡,說得出一二三,能理解和體會它的運筆,它的結構,它的佈局,並能經過一定的練習掌握它,那就是易,反之就是難。蘭亭序天下第一行書,好自然是極好的,可它也是最難的,如果能很輕易地臨摹到它的精髓,那達到甚至超過蘭亭序的水平豈不是很容易?那它還會被稱為第一行書麼?
據您所說,您臨帖三個月,那顯然還在打基礎的階段,建議您老老實實先把筆畫基本功練好,循序漸進,到最後再“直追魏晉”。最後祝您早日達到“魏晉風流”的境界。
-
20 # 松風閣書法日講
自古以來,書法就流傳著這樣一句說法。摹得結構,臨得筆法。
這也是臨帖和摹帖這兩種書法學習方式效果的不同。而之所以會產生這樣不同的效果。是因為我們在臨帖的時候,可以較為方便和仔細的觀察到書法的筆法,直觀形象。
一般來說,摹帖的話,我們得到的是這個字的間架結構。這和摹帖的方式有關,只是因為我們在摹帖的時候,是用一張紙鋪在我們要學習的書法範本上,然後用毛筆細筆一筆的把他描下來。
那麼這個過程就有助於我們掌握這個字的間架結構的安排和筆畫的錯落。
因此,摹帖得結構,臨帖得筆法。臨帖和摹帖的確是我們學習書法最常用的兩種手段。一般而言,摹帖通常是年齡較小的孩子或者說初學書法基礎比較薄弱的人會採用這樣的辦法。
當然,這並不是說摹帖是一個很幼稚或者說是一個很不成熟的方法。摹帖自然有它的好處。
我們要想掌握臨帖和摹帖的方法。就首先要明白這兩種學習方式所要達到的基本的目的是什麼?
臨帖和摹帖的基本目的就是讓我們把字帖上的字完完整整,一模一樣的重複下來。
因此我們在臨帖和摹帖的過程中所要達到的要求,或者說所要掌握的方法是:在摹帖的時候,一定要一筆把這個字的筆畫給描準,就好像要一筆把雙鉤的空白地方填墨給填滿一樣。一定要注意,這個時候一定要重視原帖,不能把筆畫寫得過粗或的說過細。
當然,也不能完全就不按字帖上的來,要完完整整的完全全的按照這個字的外形,把它複製下來。
所以我們在臨帖的時候也要遵循這個原則。臨帖的時候,最開始要一筆一筆的,仔細觀察字帖上的字。
按照字帖中筆畫的形態,粗細大小,然後在臨帖的時候寫一筆看一遍,一定不要相信自己頭腦中模糊的印象,要相信字帖、原帖。
不斷地進行反覆的觀察、細緻入微,不厭其煩的探求。只有這樣才能寫出好字。
另外需要注意的一點就是臨帖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及時的和原帖進行對比,然後找出差距和不足,及時調整,才能寫好字。
很多人都是看完一眼,直接就往下寫,也不和字帖進行對比 ,這是非常錯誤的方式。那樣,就好像自己拿著一張地圖,卻永遠不願意看一眼,在沙漠裡胡亂走動,卻永遠找不到出路。臨帖也是如此。
回覆列表
臨帖沒有捷徑,只有循序漸進持之以恆。先臨自己喜歡的好上手的,一本一本來,臨著臨著就有感覺了,堅持數年打基礎,一朝悟道如破竹。
真正的藝術是不能重複的,能重複的肯定不是藝術。臨帖也是一樣,經典的好帖你不可能臨出百分之百的像。這一點從歷代名家臨二王的法帖中就可以看出,沒有一個人臨的是十分像,大概有百分之八九十像已經就很不錯了,能得到原帖的神韻,結字,氣度就已經是很高的高手了,能有這樣的水準至少需要幾十年,甚至畢生的精力。
書法是藝術中的藝術,是最高最難的藝術,就是書法要求技道合一才能進藝術之門。它是由實用的寫字昇華而來,由技進於道,由必然王國進入到自由王國。經典大作都是作者在特定的時間,地點,精神狀態等特殊條件下忘我無我創作出來的產物。因此作為藝術主體的這個人,在創作作品時的心態,精,氣,神等在創作作品時賦予了作品中,所以無論什麼人永遠也不可能把歷史名帖臨的一模一樣,除非你用其它技術手段。
不管怎麼說,臨帖就是學習書法的不二法門,只是我們不進誤區,就會少走彎路。沒有繼承就沒有創新,臨帖不是書家的最終目的,書家的最終目標,還是要在繼承優秀傳統經典的基礎上寫出有自己鮮明特色的,與我們這個偉大時代合拍的,有正能量能夠感染人,激勵人真,善,美的作品,這也是大國雄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