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藍色背影
-
2 # 蕭立誌
“仁”在古代儒家學說中,被認為是道德規範的最高標準,也被認為是儒家思想體系的核心。
歷史上500多位皇帝中,只有六位皇帝得過仁宗的廟號。他們分別是:宋仁宗、西夏仁宗李仁孝、西遼仁宗耶律夷列、元仁宗孛兒只斤•愛育黎拔力八達、明仁宗朱高熾、清仁宗愛新覺羅•嘉慶。其中,宋仁宗趙禎是中國史上第一個被冠以“仁宗”廟號的皇帝。
明末清初的大儒王夫之在《宋論》中說:“(宋)仁宗之稱盛治,至於今而聞者羨之。帝躬慈儉之德,而宰執臺諫侍從之臣,皆所謂君子人也,宜其治之盛也。”宋仁宗沒有世人口中的“豐功偉績”,似乎“庸庸碌碌”度過一生,甚至,他治下的任一臣子都比他有名!無論是教科書還是民間閒談,說到他,都只是輕描淡寫的幾句話:比較注重休養生息,一個老好人,很有人情味,好像,還有點兒傻......事實上,皇帝堆兒裡,廟號仁宗的都跟偉大扯不上關係。世人崇拜雄主,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這些開疆裂土的強人,是世人心目中最好的皇帝。提起這些人,很多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彷彿那是自己的“帶頭大哥”,為自己謀得了千般富貴、萬世太平。於是,我們記得幾乎所有的“太祖”“太宗”,連發動玄武門之變,同室操戈的李世民,也被贊為千秋“大義”。
但是,誰也無法否定:唐宋八大家有六位出現在宋仁宗一朝;世界第一張紙幣交子誕生在宋仁宗一朝;四大發明有三項或出現或開始應用於宋仁宗一朝......人文、科技、金融,這三項現代人最重視的軟實力,竟然如此鍾情宋仁宗,那些光耀千秋的巨擘,全然彙集於他在位的四十年,使那個看起來缺乏大事件的朝代,竟是那麼的令人嚮往!穿越兩千年風煙,想找出一個比仁宗朝更好的時代,恐怕相當難。
宋仁宗為何能創史上最繁榮時代?這與他胸懷仁義、寬厚待人、審慎克己的行事風格有關。
1、雅量能容,士大夫樂園嘉佑六年(1057年),蘇轍參加制舉科殿試,在試卷裡憤然寫道:“我聽人說,宮中美女數以千計,只以飲酒作樂為生;皇上既不關心百姓疾苦,也不跟大臣商量治國安邦大計。”這基本上是道聽途說的虛妄之言。如此“惡毒攻擊”他將要效力的皇帝,簡直“大逆不道”。考官們自然共同撇嘴。這時,仁宗卻發話了:“朕設立科舉,本來就是要歡迎敢言之士。蘇轍只是一個小官,敢於如此直言,應該特予功名。”最終,蘇轍與兄長蘇軾同登制舉科。宋仁宗甚至還為兄弟倆的策論斷言:“又為子孫得太平宰相兩人!”欣喜自得之情溢於言表。
血氣方剛的蘇轍僅僅依據道聽途說,便在科舉考試中“妄議”朝政,且矛頭直指皇帝,即便是在“康乾盛世”,也難逃其被滅九族的命運。宋仁宗的寬容心胸,由此可見一斑。
宋仁宗對讀書人的寬容,還有一個更典型的例子。當時,四川有個讀書人,獻詩給成都太守,主張“把斷劍門燒棧閣,成都別是一乾坤”。成都太守一看,嚇出一身冷汗,認為這是明目張膽地煽動造反,把他縛送京城,請朝廷制裁之。按照歷朝歷代的律條,對這個口出不遜、有“煽動造反”之嫌的讀書人,即使不按“謀大逆”嚴懲,起碼也得按“危害國家安全”治罪。誰知宋仁宗對這樣的事情,有自己獨特的看法。他就事論事地說:“這是老秀才急於要做官,寫一首詩洩洩憤,怎能治罪呢?不如給他個官,說不定因為感激,他會做得很好。”於是,這個讀書人被授予了司戶參軍的職位。
縱觀數千年曆史,作為一位帝王,寬容蘇轍的事,或許有人能做到,但寬容四川秀才的事,恐怕只有宋仁宗等少數明君才能做到了。這說明宋仁宗很理性,能夠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即使對“煽動造反”的,也能透過現象看本質,明辨是非,分清是真要造反,還是發牢騷。然後做出符合事實的判斷,做出明智的決定。
趙匡胤黃袍加身後,告誡子孫“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者;縱犯謀逆止於獄中賜盡,不得連坐支屬”。奠定了大宋朝厚待知識分子、寬恕異己人士的基礎。仁宗一朝,將這一理念推行到令人稱羨的高度。並且,不僅是對知識分子。饑荒年間,總會發生一些盜米和傷主事件,仁宗道:“飢劫米可哀,盜傷主可疾。雖然,無知迫於食不足耳。”饑民的死罪統統免除。
2、唾濺帝面,君臣大義譜春秋仁宗嘉佑年間,富弼為相,歐陽修任翰林學士,包拯任御史中丞,胡瑗在太學為侍講,集天下之望。當時士大夫相傳道:“富公真宰相,歐陽永叔真翰林學士,包老真中丞,胡公真先生。”便有四真之名。包拯在擔任監察御史和諫官期間,包拯屢屢犯顏直諫,唾沫星子都飛濺到仁宗臉上,但仁宗一面用衣袖擦臉,一面還接受他的建議。有一次包公要拿掉三司使張佐堯的職務,理由是他平庸了些,張是仁宗寵妃的伯父,仁宗有點為難。回宮後,仁宗和寵妃想了辦法,讓張佐堯去當級別低一些的節度使。但是包拯卻是不依不饒,言辭更加激烈,仁宗生氣地說:“豈欲論張佐堯乎?節度使是粗官,何用爭?”包拯不客氣回答道:“節度使,太祖太宗皆曾為之,恐非粗官。”張最終沒能當成節度使,仁宗回到宮中責備寵妃說:“汝只知要宣徽使、宣徽使,汝豈知包拯為御史乎?”口含天憲的皇上被大臣逼得如此狼狽,千古無有!反過來說,倘使沒有宋仁宗的泱泱大度,又何來包拯的千古盛名?
宋仁宗一直在學習唐太宗,唐太宗節儉愛民,宋仁宗就把節儉做到極致。唐太宗寫了《貞觀政要》,宋仁宗就寫了《洪範政鑑》。唐太宗擅長飛白,宋仁宗就苦練飛白;唐太宗沉迷丹藥,宋仁宗沒有。唐太宗也曾有殺掉魏徵的念頭“殺此田舍漢”,宋仁宗除了回到後宮對妃子發點牢騷,可是真沒動過此念,“臺諫之言,豈敢不行”!
3、重民生,為政審 慎不好戰仁宗朝,三冗問題已積重難返,宰相文彥博提出裁兵6萬,仁宗猶豫不決——他擔心,裁兵一時爽,兵變火葬場,多出來的6萬人如何處置?
相比較,明末崇禎帝精簡驛站時,一次裁掉8萬員工,為朝廷省下大量白銀,是不是很英明、很果敢?但稍具歷史知識的朋友都知道,他裁掉的8萬員工中,有一位叫做李自成。
宋仁宗反覆與文彥博探討,直到文彥博詳細給他列出裁員條例和後續措施,並立下軍令狀,保證不會發生兵變,仁宗才最終拍板。何況,宋仁宗清楚,之前王則起義(仁宗朝最大的農民起義之一),就是文彥博輕鬆平掉的,這是宋仁宗拍板的底氣之一。最終,裁員任務順利完成。
宋夏戰爭之初,西夏聯遼攻宋,但滿腹小算盤的遼國把軍隊開到宋遼邊境,意欲先敲詐一筆。與此同時,半自治的廣西壯族人民不堪交趾國的壓迫,希望歸順宋朝以圖大宋的庇護。這本是好事,但此時答應,無異於宣佈同交趾為敵。若換成華人所膜拜的秦皇漢武,那肯定就是西夏、遼、交趾三線開戰,先打他娘再說。
宋仁宗不敢冒險。他第一時間派富弼去和大遼談判,自願被敲詐。一個意想不到的結果是,大遼被爭取到自己這邊,遼主甚至御駕親征幫助宋朝攻打西夏。西南這邊,暫且放棄廣西。壯族首領儂智高撐不下去,投降了交趾,並幫助交趾攻宋,這就是所謂的儂智高起義。不過他起義時,宋夏正好打完,仁宗讓西軍將領狄青去平儂智高,很快順利解決。三個威脅全部解除。
“好戰者亡,忘戰者危,不好不忘,天下之王。”這是宋仁宗常說的話。什麼人喜歡戰爭?想靠戰爭獲利的人,吃飽了沒事幹的人。在宋仁宗眼裡,戰爭是什麼?“將以利物,不以害物;將以救之,非以危之。”戰爭是為了拯救,而不是為了帶來災難,“總而言之,帝王興師,必本仁義。”
一個封建帝王能有這樣的想法,實屬可貴,但有多少人會認為他了不起?“歲幣”一直被視為宋仁宗妥協西夏的屈辱。但是,假如宋仁宗寧願揹負屈辱也要踐行他的理念,這樣的人古今有多少?民間有俗語,爺們漢唐娘們宋,意即大宋閹割了民族的血性。時至今日,仍有相當多的國家主義者在歌頌開疆拓土、雖遠必誅的秦皇漢武,仍有相當多的民族主義者在讚美“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朱元璋。然而,如果所謂的血性,就是讓更多老百姓成為無謂的炮灰,究竟有多少人會力挺這種血性呢?
4、興大業,君子滿朝無遺賢北宋經過七十餘年的人文涵養,到仁宗慶曆之際,文人政治文化達到一個高潮,慶曆士風是這一時期人文領域的代表成果,也成為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如果說北宋以前計程車風是一種以人格修養為本位、高揚遺世獨立之浪漫詩人情懷的話,那麼北宋慶曆之際計程車風,則是以“和而不同”的政治人格為本位,追求實現治世抱負之官僚文人的淑世情懷,並以構建和諧的文人政治文化為價值取向。這一時期的北宋是經濟文化繁榮,名人輩出,可能是中國歷史上真正的“小康社會”。知識分子在創造精神財富的時候,特別需要精神上的寬鬆。歷史上宋仁宗並不是個出名的皇帝,而他那一朝卻出現了無數的政治家、文學家、哲學家、科學家,名氣都比他大得多。
范仲淹、呂夷簡、杜衍、龐籍、包拯、韓琦、富弼、文彥博、狄青、張方平、趙抃、範鎮、司馬光、呂公著、呂公弼、呂大防、呂惠卿、曾布、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章惇、範純仁、柳永、晏殊、宋庠、宋祁、梅堯臣、蘇舜欽、蔡襄、張載、邵雍、周敦頤、程顥、程頤、沈括、蘇頌……
這樣一大串的大咖名單,恐怕沒有一個朝代能與之匹敵。
蘇軾就曾說過:“仁宗之世,號為多士,三世子孫,賴以為用。”5、律己私,修內而安外宋仁宗對人仁慈寬厚,對自己卻非常嚴格,史書中記錄了他大量嚴於律己的故事。
有一次,宋仁宗在散步,時不時的就回頭看,隨從們都不知道皇帝是為了什麼。宋仁宗回宮後,風風火火地對嬪妃說道:“朕渴壞了,快倒水來。”嬪妃覺得奇怪,問仁宗“為什麼在外面的時候不讓隨從伺候飲水,而要忍著口渴呢。”宋仁宗回答說:“朕屢屢回頭,但沒有看見他們準備水壺,如果我要是問的話,肯定有人要被處罰了,所以就忍著口渴回來再喝水了。”對屬下能如此細緻入微之體恤,委實不易。
有一次,時值初秋,官員獻上蛤蜊。仁宗問從哪裡弄來的,臣下答說從遠道運來。又問要多少錢,答說共28枚,每枚錢主幹。仁宗說:“我常常告誡你們要節省,現在吃幾枚蛤蜊就得花費28000錢,我吃不下!”他也就沒有吃。
又有一天,仁宗處理事務到深夜,又累又餓,很想吃碗羊肉熱湯,但他忍著飢餓沒有說出來,第二天,皇后知道了,就勸他:“陛下日夜操勞,千萬要保重身體,想吃羊肉湯,隨時吩咐御廚就好了,怎能忍飢使陛下龍體受虧呢?”仁宗對皇后說:“宮中一時隨便索取,會讓外邊看成慣例,我昨夜如果吃了羊肉湯,御廚就會夜夜宰殺,一年下來要數百隻,形成定例,日後宰殺之數不堪計算,為我一碗飲食,創此惡例,且又傷生害物,於心不忍,因此我寧願忍一時之餓。”
某日深夜,仁宗在宮中聽到絲竹之聲,問“何處在作樂?”宮人說:“這是民間那些酒樓在玩耍。”仁宗哦了一聲不再過問,宮人卻忍不住接著道:“庶民都如此快活,咱這皇宮卻如此冷落,這哪成啊!”這時,宋仁宗說出一句如此牛逼的話:“正因為咱這裡冷落,他們才有了這種快活;我要是想那麼快活,冷落的就是他們了!”
事實上,歷代帝王攬權,常用方法便是繞過宰相領導的政府(明清更是不置宰相,皇帝自任政府首腦),直接下手詔。仁宗並非沒下過手詔,但都不是出於攬權——“帝性寬仁,宗戚近幸有求內降者,或不能違故也”:他性子軟,有些近臣跑官,他不好意思拒絕,只好下一道手詔,請宰相給予破格提拔。“雷人”之處在於,仁宗知道這是破壞法制的事,總是事先給宰相打好招呼:“凡我所下手詔,你們不必遵行,退回來就行了。”王權大不過制度。做不到不私發手詔,卻明言其手詔“毋輒行”,這便是君權的自我剋制。
1608年,英國國王詹姆士一世要親審一起案件,被法官們斷然拒絕。詹姆士大怒:“我是國王,和你們一樣具有理性,由我進行審判是合理的。”大法官柯克反駁道:“的確,上帝賦予陛下豐富的知識和非凡的天資,但陛下對英格蘭王國的法律並不精通。”詹姆士更加生氣:“你們還要不要國王的領導了? ”大法官答:“國王在萬人之上,但卻在上帝和法律之下。”
1608年,對應大明萬曆36年。但是,讓我們看看比詹姆士一世要早500多年的宋仁宗。
宋仁宗也曾要過一把大法官的癮,當時的風俗是,“近臣有罪,不付有司議法”,仁宗自己當法官,準備直接給近臣判罪。“近臣”為皇帝身邊的內侍,屬於皇室家奴,以家法私自處置理論上並無不妥。但諫官王贄還是站出來抗議:“情有輕重,理分故失,而一切出於聖斷,前後差異,有傷政體,刑法之官安所用哉?”王贄認為,司法是一門專業技藝,“情有輕重,理分故失”,這裡面的細微處,君主未必通曉。假如“一切出於聖斷”,難免會因為不專業而出現差異裁決,鬧出笑話。況且,君主當法官,叫專業法官往哪裡擺?因此,王贄提出,“請自今悉付有司正以法”。宋仁宗是怎麼迴應的?“許之。”
兩個故事相似,但結局大不同。在柯克的故事中,“詹姆斯勃然大怒,柯克感覺到落在他頭上的全部力量,忙不迭祈求陛下憐憫他、寬恕他”。隨後被免職。宋仁宗卻最終採納了王贄的意見。很顯然,宋仁宗比詹姆斯一世更會剋制自己的權力慾,也更尊重司法的獨立性。
結 語
晚清的立憲派一直想說服清廷“虛君立憲”,終究失敗,如果將滿清轉換成宋仁宗時代,“虛君立憲”的轉型,又將是一副何等氣象?
缺乏野心、霸氣和手腕,實事求是地說,宋仁宗的確談不上雄才大略,在華人的傳統認知中,根本算不得傑出。但他節儉、謹慎、寬容,他有私德、不折騰,仁宗時期的中國或許不是“大國”,彼時的宋朝人卻最接近“大國公民”的表徵,這也許才是文明的真正內涵。嘉祐八年(1063年)三月二十九日(4月30日),趙禎於汴梁皇宮駕崩,享年五十四歲。據《宋史》記載,趙禎駕崩的訊息傳出後,“京師(汴梁)罷市巷哭,數日不絕,雖乞丐與小兒,皆焚紙錢哭於大內之前”。他的死,宋朝百姓悲慟不難理解,因為他是一位仁民愛物、心繫眾生的好國君,而敵對國家居然也舉國哀傷,卻有些出乎意料。當仁宗的死訊傳到遼國,“燕境之人無遠近皆哭”,連皇帝耶律洪基也握著宋使的手痛哭失聲道:“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最後他還特意給宋仁宗建了一個衣冠冢,寄託哀思。此後,遼國曆代皇帝“奉其御容如祖宗”。直到700年後,自我感覺甚為良好、看誰都比自己差一大截的乾隆皇帝,也不得不承認:“平生最佩服的三個帝王,除了其祖父康熙,另外兩個就是唐太宗和宋仁宗了。” -
3 # 音樂達人小木木
愚見應是,他能不能有效的傳承權利,也就是在他統治之下,在外敵人不敢如侵,在內百姓是不是能安居樂業。
其次再說文治武功,也就是你得首先保證自己統治的穩固,像唐李煜,文采極佳,(問君能有幾多愁?洽是一講春水向東流。)但是治理國家不行,也不能算是好皇帝。
宋仁宗畫像
咱們看看今天主角宋仁宗,如果滿分100分,我給他打70 分,在標準線以上,仁宗雖然不如太祖,太宗,神宗但在文治上宋仁宗非常得人,且仁宗寬仁。
先談文治,當時朝堂之上一片正氣,仁宗的一朝名臣可不少,有歐陽修,范仲淹、富弼、王安石(還未變法)、司馬光、張方平。(三蘇一家的世交)。
考官有歐陽修(忍痛給蘇東坡第二名還是因為以為是自己好友曾鞏的文章為了避嫌,給的第二,要不蘇東坡當時就是第一名)所以說當時的科舉還是比較公平、公正的,宋詩祖梅堯臣,至寶丹王垚,長嘯公範鎮。
應試得中有三蘇,曾鞏,章惇(後變成了有文化的壞人),張載,而這些代表著最高成績之一吧,而仁宗作為他們的選拔者也算是識人善用。
在說武治,宋朝當時的勁敵西夏,李元昊,宋朝與西夏的戰爭,西夏雖然得了歲幣補償損失,但於名望土地無所得。所以在這一層面上,宋仁宗不能判輸。
至於其他比如兩淮王倫都是旋擊旋滅,宋仁宗澤也算是笑到最後。
可是宋仁宗期間宋代養兵花了太多錢,朝廷其他開支還不如軍隊的一半。宋仁宗本身的武功,在宋朝算是倒數,但他軍隊規模卻遠高於其他幾位皇帝。
執政四十多年,國家百年無事,人才不可謂不盛,但軍隊多餘前代,財富倍於過往卻入不敷出,前不能效文景之治,後不如洪武給周圍諸國留下的心裡陰影。
所以本人觀點宋仁只能得70分。
-
4 # 使用者清風細雨
首先說,仁宗時代是兩宋時代巔峰,因為從真宗訂立擅源之盟後幾十年的和平期,再加上仁宗確實是一個好皇帝,他在位42年,在兩宋18位皇帝中是執政時間最長的。執政期政治開明,各類人材紛紛效忠朝廷,像狄青這樣臉上刺字的賊配軍也當了樞密史這樣的宰職高官。所以說仁宗養士,三代受益。
仁宗愛民在古代帝王中是數一數二的,有一次出巡,他渴了,但看身後沒見奉水太監,就強忍回宮後才美美喝了一大杯水。並告訴皇后,如當時要水喝,奉水太監就要受處罰的。還有一晚,仁宗想吃羊肉,但又忍了,他說,如傳旨下去,御廚每天晚上都得殺羊侍侯,不光浪費,還要殺生。
由於仁宗採取予民休養政策知政治上的開明,北宋經濟一路上升,達到了兩宋時期的巔峰!
-
5 # 孤竹閒客
即將上映的電視連續劇《孤城閉》,說的就是宋仁宗趙禎的故事。
歷史上的趙禎,原名趙受益,天禧二年(1018年)被立為太子之後,賜名趙禎,即宋仁宗,出生於東京開封府,宋真宗趙恆第六子,母為李宸妃,宋朝歷史上第四位皇帝(公元1022年-1063年在位),也是宋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一、政治上1、善於納諫
宋仁宗趙禎性情寬厚,不事奢華,善於聽取別人的意見,也鼓勵大臣積極諫言,最有名的當屬“包黑子”包拯,他善於諫言,並且屢屢觸犯聖顏,據說有時言辭激烈,連唾沫星子都濺到仁宗的臉上了,仁宗一邊擦臉,一邊還要聽取他的諫言。
蘇氏三兄弟在歷史上很有名,在嘉佑六年,蘇轍參加科舉殿試,由於道聽途說了一些關於宋仁宗的傳言,便在試卷中憤然寫道:“據說宮中美女數以千計,皇上每日只知與美女飲酒作樂,既不關心百姓疾苦,也不和大臣們商量定國安邦之計。”
2、勵精圖治
宋仁宗從不墨守陳規,敢於開拓新路,當時全國土地兼併嚴重,百姓生活困苦,時不時就會發生農民起義和兵變,面對這種局面,宋仁宗鼓勵大臣獻言獻策,謀求改革。
慶曆三年(1043年),趙禎下旨封范仲淹為參知政事,又提拔歐陽修、餘靖、王素和蔡襄為諫官(俗稱“四諫”),在趙禎的倡導下,范仲淹、富弼提出了“明黜陟、抑僥倖、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的十項改革主張,歐陽修等人也紛紛上疏言事,趙禎大都予以採納,並頒佈實施,頒發全國。
由於改革觸動了一些貴族的利益,遭到他們的層層阻撓,最後改革還是以失敗而告終,儘管新政失敗了,但為後期的王安石變法提供了極其現實的參考意義。
二、軍事上在宋仁宗時期,主要的軍事對立為西夏,宋朝和西夏先後進行過三次比較大的戰爭,宋朝都是先勝後敗,直到定川之戰,西夏遭受宋軍頑強抵抗,最後全軍覆沒,由於多年戰爭,西夏國力耗盡,只好妥協,宋、夏於慶曆四年(1044年)十月訂立和約:夏向宋稱臣,宋每年賜西夏絹十三萬匹、銀五萬兩、茶二萬斤,並開放邊境貿易。史稱“慶曆和議”。自此後,宋夏關係趨於緩和,維持了近半世紀的和平,為宋朝經濟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三、經濟上
趙禎執政時期,由於長期的和平,宋朝經濟得以快速發展。天聖元年(1023年),設立益州交子務,正式發行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在世界錢幣史上佔有重要的位置。
四、文化上趙禎執政期間,比較重視文化的發展,致力於圖書館的建設,由於三館秘閣藏書很多破亂不全,便組織翰林學士王堯臣、史館檢討王洙、館閣校勘歐陽修等人進行編次和整理,於慶曆元年(1041年)形成《崇文總目》六十六卷。該書為北宋一部重要的官修目錄。
在全國範圍內徵集民間藏書,規定每獻一卷館閣所缺之書,賞丈絹一匹,及獻五百卷,特與文資。
趙禎在位時期,北宋文人政治文化獲得較大發展,“和而不同”的慶曆士風得以涵詠和張揚,歷史上有名的“唐宋八大家”其中有六位出自宋仁宗時期--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他們的書法和詩詞在中國古代文化史上熠熠生輝。
五、外交上在宋朝與西夏交戰的時間節點,北方的遼國乘虛而入,企圖趁宋朝無暇顧及北方之際,大兵壓境,想借機奪回被大宋佔領的三關之地,趙禎派大臣與遼國進行談判,粉碎了遼國的企圖,同時,為避免兩面作戰,決定以每年增加歲幣為代價,維持“澶淵之盟”的和平協議,史稱“重熙增幣”。
雖然增加了歲幣支出,但這點負擔對宋而言並非沉重負擔,比起選擇戰爭的軍費,甚至和後來宋、遼只之間百年的和平相比,這點歲幣開支無足輕重。
最後的總結:宋仁宗趙禎,實事求是地講,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上,算不上有雄才偉略的帝王,在我們的傳統認知中,甚至算不上傑出,但他仁厚寬容,不事奢華,勤奮節儉,懂得“克己”,稱得上是一位好皇帝。他在位的四十年裡,國家政策相對寬鬆,百姓安居樂業,文化氛圍濃厚,學術研究上人才倍出,是當之無愧的“仁宗盛治”!
-
6 # 駙馬君
宋仁宗:中庸之主,談何明君?只有開國帝王才能稱作巔峰
宋仁宗趙禎在位42年,可以算得上中庸帝王。與宋太祖、太宗、真宗相比,缺乏勵精圖治的豪邁和拿得出手的功績,唯一可以炫耀的就是在位時間長。
一、應當稱為中庸帝王
仁宗在位期間,當朝士大夫就多有批評。其中最為激烈的當屬仁宗對后妃、外戚、宦官的問題。宋仁宗甚至為此與大臣們發生過多次激烈的衝突。第一次就是劉太后剛剛去世就廢黜郭皇后,遭到范仲淹等人的激烈勸誡。第二次就是任命寵妃張貴妃的親戚擔任要職,也遭到了大臣們的反對。
二、勵精圖治不屬於他
這一點上,從宋神宗和王安石的言論中,也可以反映出來。後世對仁宗時期的財政問題和對西夏的政策都有較大的詬病,導致積重難返,危機匆匆。
仁宗與開國帝王相比,缺乏稱霸的豪氣;與後世的宋神宗相比,缺乏勵精圖治的勇氣,從而喪失了中興的時機,只能算是守成之君。 -
7 # 閆廣鑫
從古至今,宋仁宗可謂存在感最低的古代明君之一,以宋仁宗朝為歷史背景的民間文藝作品倒是挺多,如包公、楊家將、呼家將、狄青故事、蘇東坡、范仲淹等等,而其中大部分人,都是仁宗一朝的人。
仁宗一朝名臣太多,甚至北宋一朝唯一一個能拿的出手的名將狄青,也是仁宗一朝的!臣子們太出色,導致這個明君的反而被掩蓋住了!
在這些北宋的故事中,仁宗本人總是充當“背景板”,出演“路人甲”,從未唱主角。
但是仁宗一朝名臣如此之多,作為國家領導人的仁宗怎麼可能會平庸呢?名臣的大量湧現,側面也可以展現,宋仁宗作為這次明君到底有多出色!
將幾個小故事!你就知道了
先談文治,宋仁宗在文治上還算不錯,極能得人,北宋當時養士數十年,到了宋仁宗那會已經開枝散葉,而仁宗一朝的名臣,有名的如范仲淹、富弼、韓琦、文彥博、歐陽修、呂夷簡、龐籍、包拯、王安石、呂公著、呂公弼、司馬光、韓維、韓絳、韓縝、張方平等等。當然,最具代表性的還要算堪比NBA96年選秀的嘉佑二年科舉:
考官裡有一代文宗歐陽修、宋詩祖師梅堯臣、至寶丹王珪、長嘯公範鎮等文壇名家,
應試得中的有蘇軾、蘇轍、曾鞏、曾布、章惇、王韶、呂惠卿、張載、程顥。
多的不說,這份名單放在今天都足以讓人驚歎。
宋仁宗的時期的北宋,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最繁榮、文教最發達、科技最興盛、政治最廉潔、春秋以降言論最開放的時期之一。仁宗盛治堪稱中國封建社會的頂峰。以漢武之雄,尚有羅馬帝國可爭鋒;以開元之盛,亦有黑衣大食在崛起。而北宋可謂一騎絕塵,遠邁世界,北宋帝國文明的光輝,足以把整個世界襯得灰頭土臉。這些功勞未必大多算在仁宗皇帝頭上,但統治這樣時代的君主,確實也值得尊敬。
說回宋仁宗本人,“仁”就是對帝王最高的評價,他的納諫、節約、勤政,比唐太宗少了一份權宜,多了一份真誠。宋史上關於他的仁慈、節約,字裡行間可謂隔三差五不勝列舉。唐太宗這種被大多人(包括我)認為是中國最偉大的帝王,老年對這些尚不能全始全終,而仁宗終生奉行,這是多麼大的自制力。時人說,仁宗什麼都不會,就是會作皇帝。以規範制度為前提的清淨無為和休養生息,有時比皇權專制更能解放生產力。
-
8 # 小小爹
宋仁宗時期締造了一個無與倫比的時代。
文學界,“唐宋八大家”中的六位——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全都在仁宗朝登上歷史舞臺。
學術界,“宋初三先生”——-石介、孫復、胡璦與“北宋五子”—-周敦頤、邵雍、張載、程顥、程頤,全是活躍於仁宗時代的大學者。
政治界,不但主持“慶曆新政”的范仲淹、富弼、韓琦、杜衍諸人是仁宗朝的中堅,而且後來領導“熙寧變法”的王安石、章惇、呂惠卿等新黨中人。主導“元祐更化”的司馬光、呂公著、範純仁、蘇轍等舊黨中人,也是在仁宗時代的政壇中嶄露頭角。很多歷史學家都認為,唐宋之交發生的一場“唐宋變革”讓中國歷史從中世紀的黃昏抓住了近代的拂曉商品經濟的發展、市民階層的興起、文人士氣的高蹈、世俗文化的紛呈,使得宋代成為最具人文精神和最有思想的朝代。
-
9 # 小草115
在中華上下五千年中,除了死後追封,真正在位的帝王一共有421位,其中年齡最大的是清朝的乾隆皇帝活了89歲,年齡最小的活了不過百日。帝王集天下權利於一身,他既是全天下最至尊的人,同時也是最苦命的人,因為有許多事情都身不由己。“十全老人,千古一帝”的乾隆皇帝認為在眾多帝王中,他最佩服三個人,一個是自己的祖父康熙皇帝,一個是開創了“貞觀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一個是宋仁宗趙禎,我認為此言非虛,宋仁宗他確實稱的上歷史上是最有智者仁心的一個皇帝。
隨著《清平樂》的熱播,將這位一直默默無聞,在背後默默付出的帝王帶入了大眾的視野,仁宗皇帝其實也是一個苦命人,他的父親宋真宗身體不好,為了江山社稷考慮,不得以把兒子趙禎讓養母劉娥撫養,因為劉娥才智過人,飽讀詩書,熟讀史書,在宋真宗患病期間一直幫助代理朝政批閱奏章,處理天下大事,而生母只是一位侍女,在政事上無法幫助到他,所以直到生母去世,他都沒有相認,這成了他一生最大的遺憾,因為養母公務繁忙,他其實是由養母的閨蜜楊淑妃撫養長大。
皇權一直以來伴隨著血腥,伴隨著爭鬥,但是仁宗皇帝這些都沒有遇到,因為他是父親宋真宗唯一的兒子,儘管他無辜被攪入到宦官叛亂之中,但依然平安著路,沒有受到任何的連累,13歲的時候順利的登基為帝。
宋仁宗在位42年,他開創了北宋王朝最繁華興盛的時代,把北宋帶到了最鼎盛時期,後世稱為“仁宗盛世”,從死後後人給了他一個“仁”字的定位,就可看出他是一個具有智者仁心的皇帝,他嚴於律己,生活簡樸,心胸寬廣,後人對他一直讚賞有加。
當時的北宋是中國歷史上最富庶的時代,當時我們國家一年的GDP國民生產總值就相當於整個歐洲,雖然最終被遼和金欺辱,是因為它的整個大政方針是“重文輕武”,百姓乃至整個國家而言都是非常富庶的,從流傳後世的清明上河圖中就可以看出當時都城汴梁的繁華。
所有帝王都主張“仁政”,但真正能做到的沒有幾人,可以說在他之前沒有一人能夠做到擁有天下至高權利卻如此禮賢下士,為人和善,嚴於律己,論能力他不如先祖宋太祖宋太宗,論學問他不如後輩宋徽宗,但是論名聲評價最好的皇帝,非他莫屬對待下人極其寬容,有一次吃飯他吃到了沙子,他默不作聲,怕有人因此而喪命,有一次朝會,明相包拯越說越氣憤,越說越激動,吐沫星子噴了皇帝滿臉,宋仁宗一邊聽,一邊用袖子擦自己的臉,最終皇帝接受了包拯的意見。如果他不是一位寬容的人,恐怕沒有大臣敢如此,回到後宮後,忙讓下人去打水洗臉。
他執政時期名臣輩出,我們後來耳熟能詳的一代明相寇準,鐵面無私的包拯,文學泰斗歐陽修,唐宋八大家中有6位出現在與他同時期,是他透過科考選拔出來的,不得不說他任用人才眼光的銳利,這些人不僅僅是大文豪,他們同時也是國家棟梁,輔佐皇帝為了百姓福祉做出重大貢獻,我們引以為傲的的四大發明,有三個發明是在他執政時期成功的,我們國家的科技能力在當時的世界可以說首屈一指。
宋仁宗深得民心,朝政僅僅有條,老百姓安居樂業生活富庶,賦稅徭役減免很多,對他非常的愛戴,當他去世後,全民為他哀悼,傷心異常,甚至敵國的皇帝都被他的個人魅力所征服知道他去世後嚎啕大哭, 正所謂“公道自在人心”,評價一個皇帝的好與壞標準不一,但民心始終都是最重要的一把尺子,究其一生他確實當的起“仁宗”的稱號。
回覆列表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經濟相對發展迅速的朝代,給後世留下深刻的印象,百姓安居樂業,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即便是農民,在那個朝代社會地位並不低,有著自己產業的平頭百姓最為幸福,不過與文人相比較就顯得寒酸許多,用事實證明多讀書還是有好處的,走上人生巔峰完全不是問題。
宋朝是文人最舒服的朝代,透過科舉考試取得一個好前途,為家族爭光,走上仕途為國家分憂解難,施展自己的抱負,受到街坊鄰居的尊敬,就像“知否”中有辱斯文的孫秀才,算得上是寒門子弟,母親靠做苦力活供他上學,幸好不負眾望小小年紀便有了秀才的名分,自然是光宗耀祖,與當地豪紳結為親家,這也算得上是高攀了。
只不過所有人都小瞧了孫秀才軟飯硬吃的本事,仗著自己的功名任意妄為,在勾欄瓦舍隨意進出,成天就知道結交有錢的公子哥,但是殊不知他所擁有的一切都是盛家給予的,不思進取,將已有的功名作為炫耀的資本,這就是他失敗的原因,一個秀才就可以這樣的猖狂,朝堂之上的更難對付。
宋仁宗為人寬厚,在位期間大力推行科舉制度,為國家選拔人才,因為是透過考試來進行選拔,所以文官大幅度的增加成為了宋朝滅亡的預兆,軍事防禦薄弱的朝代,沒有一定的自保能力,消失是註定的,歷史上很多朝代都是敗在了不注重軍防上,面對這樣的狀況,一般都是與政策有關。
宋朝重文輕武的觀念非常嚴重,對文官也是百般寵愛,自開朝以來沒有因為朝堂爭吵,意見不和殺害過任何一個大臣,看得出來宋朝的皇帝還是非常仁愛的,只不過沒有做到一碗水端平,傷了武將的心,澆滅了在戰場上浴血奮戰計程車兵一腔熱血,以致於慢慢走上絕路。
宋仁宗任用賢臣,雖然沒有開疆擴土,但是他被後人稱為“千古第一仁帝”,從中可以看出宋仁宗確實深得民心,所有的政策實行之後,以身作則,主張節儉,遣散皇宮中多餘的宮人,一方面減少開支一方面得到了百姓的讚揚,自古以來紅牆綠瓦內總是奢靡浪費的象徵,宋朝就是一股清流,以簡單樸素為主。
作為“仁宗盛世”的開創者,宋仁宗將“仁”發揮到了極致,為了國家大事日夜操勞,經常點著蠟燭批閱奏章,以仁愛治天下,對任何人都是公平公正,就連其他國家的君王也將他視為自己的榜樣,將這份精神發揚光大,這才保證了宋朝幾百年的和平。
在宋仁宗的帶領下,宋朝進入巔峰時期,經濟文化都得到了很大的進步,但是這樣英明的君主卻沒有一個可以依託的人,千古一帝為何後繼無人?宋仁宗一共有三個兒子,按理說其中的哪一個當皇帝都會有很好的發展,畢竟祖輩已經做了非常好的鋪墊,但是他們並沒有那麼幸運,還沒有見識到世間的美好就離開了世界。
白髮人送黑髮人的事例並不多,但是那種痛苦是不可想象的,宋仁宗在那段時間鬱鬱寡歡但是為了百姓還得每天拖著勞累的身體在龍椅上做決斷,立儲之事更是一拖再拖,面對群臣的逼迫,坐在樓梯上失聲痛哭,喪子之痛還沒有緩解,又要面臨如此巨大的挑戰,不得不說能力越大,責任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