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李哥說奇聞

    吳承恩將唐僧塑造成一個善良軟弱的形象,第一是為了凸顯其他人物的性格,使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更為豐滿,第二是為了凸顯唐僧是個凡人,重重危難之中依然不忘使命和理想,最終修道成佛的精神,第三是遵從四大名著裡“主弱從強”的模式。接下來從這三個方面來詳細談談吳承恩這樣寫的深層次原因。

    第一點是為了使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更加豐滿,唐僧是師父,其他三人是徒弟,從傳統角度來說師父一定是勝過徒弟千百倍的,如果吳承恩這樣寫的話,就會顯得三個徒弟平庸無能,讀者不會喜歡這樣的人物形象的。但吳承恩把這種有勇有謀的形象轉嫁到孫悟空身上,反而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正是這種不同於常規的思路,使故事情節更加曲折離奇,吸引著讀者繼續往下讀。

    第二點是宣揚唐僧排除萬難立志取經的精神,也塑造了一個非常典型的封建儒家形象。唐僧是非常封建保守的一個人,被妖精捉住都快要吃掉了,首先想的不是自己的安危,而是如果死了就不能完成君王的囑託,是一個典型的忠君愛國人物形象。然後在面對白骨精、蜘蛛精包括孔雀公主等妖怪的誘惑時,寧死不屈,堅守著自己的節操不為美色所動,倒有幾分佛家柳下惠的味道了。他雖然懦弱,畢竟是凡人,有凡人實力上的弱,但是卻有高尚的精神,也是一個非常成功的人物形象。

    第三點,如果讀過四大名著,讀者們會發現,《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都是遵從了“主弱從強”的故事模式,這樣的文學模式能加深作品的主旨深度,讓讀者印象深刻、回味無窮。

    以上就是我對此的看法,個人見解望採納。

  • 2 # 上頭派掌門

    《西遊記》裡的唐僧真的懦弱嗎?我不這麼認為。英雄就非得是混鐵之魂、金剛之軀?恐怕未必。

    歷史上的玄奘遠涉異域,歷經磨難,必定也有過彷徨失落,只是外人不知,也不在乎,他們更喜歡歌功頌德,更喜歡拾人牙慧,更喜歡求異探詭。

    《西遊記》裡的唐僧,雄赳赳地離開了長安,在唐朝國境內官府禮遇,寺廟奉迎。剛出國界,就遇到了牛精、熊精和虎精,唐僧親眼看見兩個從者被妖魔生吃,“幾乎唬死”;緊接著又遇到了猛虎,唐僧“已自分必死,莫可奈何”,幸得劉伯欽護佑。

    人畢竟是人,都有七憂八懼,看到同伴被生吃,唐僧不可能藐然不懼;虎口籲熱,唐僧不可能面不改色。唐僧早知西天路上妖魔橫行,他只是做到了“心滅”,並未做好心理準備。再說唐僧要去取經,不是去送死;要弘揚佛法,不是以身證法。

    唐僧以凡人之軀闖進了妖魔的世界裡,他需要更強的妖魔來保護自己,孫悟空已經在前面等著了。作者藉助唐僧的人眼和孫悟空的火眼金睛去觀照那個妖魔遍地的世界,用唐僧的善念表達自己的信仰,用孫悟空的金箍棒表達自己的憤怒;用唐僧的執著表達自己的情懷,用孫悟空的心猿意馬錶達自己的不滿。

  • 3 # 雪流星落

    首先不知道為什麼要說吳承恩塑造的唐僧是懦弱不堪的,恰恰相反,絕對不是懦弱不堪,而是大智大勇的!你看看這個是什麼團隊,女媧補天石蹦出來的靈猴,天庭犯錯二人組(捲簾大將,天蓬元帥)下界贖罪,還有一匹有個龍爹的白龍馬!哪個不是神通廣大,唐僧區區人身(前世再厲害這一世卻只是人身),能把這個團隊團結起來到達西天取回佛經,絕對配的上大智大勇!

    還有一點,你看路上遇到的九九八十一難,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情況下,行路都費勁,還有一堆各界大佬安排的種種考驗!唐僧只有心裡大嘆一聲“我太難了!”普通人碰到個小鬼都嚇得半死,這一路小鬼大鬼何止萬千,經歷這一切而不退,絕對不是懦弱不堪!

    所以,吳承恩筆下的唐僧,絕對沒有貶低的意思的,和歷史上真實的西行一樣值得尊重!

  • 4 # 使用者李森

    《西遊記》是吳承恩以玄奘西天取經真實事蹟為背景來編一部神話小說。

    小說中一號主人公唐僧,給人的印象好像儒弱不堪的樣子,依我看來則不然。

    首先,唐僧表面儒弱內心堅強無比。唐僧是佛家弟子,一心向善普渡眾生是佛家本份,另外悟空,八戎,沙僧,白龍馬都非凡人,唐僧雖是金禪子轉世,卻是一個凡人無異。因此唐僧在徒弟面前才顯得儒弱很多,但是唐僧取經的信念是堅定不移的,而且豪無私心雜念,給徒弟做了好榜樣,否則怎能領導三個強徒完成任務?所以作者把唐僧描寫的很儒弱,說明普通人在自然災害面前的不堪一擊,唐僧卻能經歷九九八十一難獲得成功,就是對唐僧儒弱的一個否定。

    其二,唐僧不識妖怪不是他的錯,在人與妖的面前,凡人只能認其善,而不能辨其惡。三打白骨精就很好的例子。孫悟空火眼真睛識破妖怪並把它打死,本是大功一件。唐僧卻不分青白的趕走孫悟空,原因是唐僧的善念佔了主導地位,西行路上這樣事例不止一次。作者把人的善良與儒弱集中在唐僧身上,相對應的是徒弟們強硬而剛直,把他們

    塑造成一個個人們理想的化身。正是這樣的描寫才能讓人感悟到一個現實的唐僧。

  • 5 # 叫我覺慧師兄

    唐僧並非是懦弱不堪,而他恰恰擁有了修佛之人應該具備的四無量心慈悲喜捨,他真正做到了無緣大慈 同體大悲 善哉善哉[祈禱]

  • 6 # 情殤73244411

    唐僧不是懦弱,而是心懷慈悲,普度眾生,佛渡世人,是要用大愛來感化,而不是武力,所以唐僧都是寬以待人,不論別人如何待他,他都是想著要感化他們,讓他們皈依我佛,而《西遊記》裡,多了孫悟空,豬八戒,沙僧,小白龍,總不能讓這幾個人打醬油吧,而一部小說,必須寫的跌宕起伏,突出人物特點,而孫悟空從一開始就被設定成上天入地無所不能的人物,讓他保唐僧西天取經,這一路上,如果按照現實中的唐僧,就算有孫悟空幾人,也沒他們什麼事了,所以,為了弘揚佛法的宗旨,就要有對比,有襯托,唐僧是佛門高僧,佛法精湛,而孫悟空原本是天地靈猴,性子跳脫,無法無天,要不是戴上了緊箍咒,根本管不住他,而緊箍咒就是佛門對他的控制,整部西遊記,厲害的妖怪,無不是被佛門高僧收服,天庭就是一幫子打醬油的,可見,唐僧是佛門代表,孫悟空,豬八戒,沙僧,就是保鏢打手!而豬八戒,和沙僧的前身都是天庭大將,這兩人的身份比孫悟空和小白龍都高出很多,作者這一設定,顯而易見,唐僧才是被眾星拱月的那一個人!

  • 7 # 凡夫講禪學

    吳承恩一部《西遊記》是一部大寓言。

    吳公開悟後,才思敏捷,辯才無礙。

    奈何世人嬉於火宅,生死流轉,

    於是善巧方便,譬喻言辭,

    作品妙趣橫生,引人入勝,

    良苦用心,願眾生悟入佛之知見。

    ……

    唐僧對應善男子善女人,色身本柔,如泡,不可磋磨。

    對應三藏。

    ……

    對應空如來藏,

    傲來國本不屬於三界,

    石猴表示法身非肉身,

    所以行者修行首先要悟到空。

    ……

    豬八戒豬悟能,對應六渡中的持戒,

    對應不空如來藏,妙有真空,能生萬法,

    ……

    沙悟淨對應空不空如來藏,

    心淨則佛土淨,如來妙心圓明,不垢不淨,

    對應淨土宗。

    ……

    白龍馬對應妄心馳騁,

    老虎對應心如猛虎,

    所以開始要降龍伏虎。

    三打白骨精對應白骨觀。

    ……

    地煞七十二變對應人流轉生死,六道輪迴。

    如果貪嗔痴過重多為畜生道。

    一根毫毛變化無窮,對應如來一體三身佛,

    報身思量即是千百億化身

    ……

    八十一難,說明修行之難,每一難對應一種心魔。

    以上為個人所悟,有緣深討。

  • 8 # 珠珠雜談

    首先我不認為吳承恩筆下的唐僧是懦弱的!

    第一,在整個取經團隊中,為什麼他能被稱為師傅,其實在整個取經的隊伍中,只有唐僧從未想過放棄取經這條路,他是一個凡人,那麼多困難,那麼多的妖魔鬼怪,其他人多多少少是有武功的,他是沒有的!孫悟空雖然本領很大,但是心浮氣躁,豬八戒動不動放棄,沙僧也是被動取經的,而這裡就唐僧一個人懷著對佛的赤誠之心,遇塔掃塔,遇佛拜佛!佛家是講究腳踏實地的,還記得孫悟空問如來,我何不一個筋斗雲把唐僧送到西天,為何要如此一步一步走!如來笑著沒回答!名著就是你一讀再讀能給你人生思考,生活中不就是如此麼?做什麼事都要堅定目標,腳踏實地,而中途放棄的人太多了!你試試像唐僧這樣的勁做一件事,你就知道唐僧多麼厲害了!用詩經話說,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誰都有初心,卻少有人堅持下去!唐僧就是懷著對佛的赤誠之心,從不放棄!他那裡懦弱?

    第二,看起來很多的斬妖除魔給了孫悟空,可是這世界上最難過的關,情關,給了唐僧,這一路的誘惑,金錢,美女,恐怕很多人面對誘惑,早已經取經放棄了吧!而且中國明清時代是儒釋道一起發展,唐僧是有這種特質的,文學的創作技巧,唐僧是一個凡人,他當然不會有孫悟空能辨別妖魔的能力,所以理智客觀的看待,他的懦弱"無非就是過於善良!但是別忘了,其實唐僧就是佛家仁慈,普渡眾身的意識形態物象化身,所以他能取得真經!他是很勇敢的!

    第三,我想這位提問的朋友,我們每個人都是凡人,沒有孫悟空的本領,唐僧的品質,是堅持不懈,赤誠之心,腳踏實地,遇到任何困難,不抱怨,所以他得到很多貴人的相助,在原著中,唐僧是有神仙一路保護的!像不像生活中,你想做一件事,只要堅持下去,一定會有志同道合的人陪你同行!這就是名著的意義,任何時候讀,任何人都,都能有思想上的共鳴!

  • 9 # 尋藝持久

    世人不知真相,此非是吳承恩之隹作,實是吳承恩根據當時流傳的唱本(唱本是說書人所用的書,七言順口溜加道白)改編而成。西遊記是邱祖處機以神話故事傳修道大法而傳世。故事情節引人入勝,所以傳至今日。

  • 10 # 樂揚觀影

    唐玄奘能夠去西天取經,途中經歷的苦難不計其數,可以看出唐僧的勇敢與執著,可是吳承恩把唐僧塑造的懦弱不堪!

    我認為這更加突顯唐玄奘對西天取經使命的堅決信仰!那讓我們來看一看唐僧為什麼取西天取經?

    第一,所取經文是大乘佛經,可以普度眾生,防止人間的冤魂騷擾。同時也是為了李世民,因為李世民因為魏徵夢中斬了涇河龍王,時常做夢被地府判官審問,為了保密,所以派遣唐僧前往西天取大乘佛經。

    第二,向西方各國顯示東土大唐的國威。當時各國的聯絡還非常少,所以在唐僧出發之時,李世民親手遞給了他一般通關文牒,也就是走到每個地方都要讓各國行政長官簽字。因此,唐僧也有一句口頭禪“貧僧從東土大唐而來,奉命去西天取得真經”。讀這句話帶有一點這關我必須過的意思!

    第三,唐僧乃如來佛祖座前金蟬子十世轉世,因犯錯被貶下凡間,經十世的苦難,也想回到佛祖的身邊,所以透過這次取經將修得正果!

    有以上幾個原因,可以看出記西天取經使命光榮、責任重大,歷經再多的苦難,也要去完成這次任務。

  • 11 # 海海文化閒談

    歷史上真實的玄奘,獨自一人前去取經,路上經歷了千辛萬苦終於取得真經。但是在西遊記中,唐僧卻是一個柔弱單薄的形象。那麼唐僧和玄奘之間形象差異如此大,是什麼原因呢?

    西遊記中的主角並非只有唐僧

    在歷史上真實的玄奘西去取經故事中,玄奘是唯一的主角,他作為一個肉體凡胎的平凡人隻身一人前去印度取經,經歷了幾十年的時間,陪伴他的只有一匹瘦馬,其中的艱難險阻可想而知。

    但是在西遊記中,主角是師徒四人並非唐僧一人,而且經歷的九九八十一難,很多難貌似是給他的徒弟設定的,因為唐僧被妖怪抓走之後,自己沒有任何能力來自救,只能等他的徒弟來救他。

    所以說在西遊記中,凸顯更多的是他的三個徒弟而非唐僧,唐僧的柔弱也是為了表現出他三個徒弟武藝的高強。

    西遊記中師徒四人其實均為歷史上真實玄奘的化身

    唐僧代表心中對信念和理想的追求,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不會放棄自己的目標。孫悟空代表曾經有過的年少輕狂,敢於和權力集團做鬥爭,不畏天地,任性灑脫。八戒代表的是玄奘身上的人性,比如說貪婪,比如說好色,比如說好吃懶做。而沙僧代表的是玄奘身上對自身罪過的悔悟,他反省自己曾經做過的錯事,並且為此願意擔負責任。

  • 12 # 金猴悟

    唐僧從表面看,好像文文弱弱的,其實不然。唐僧柔弱的表面背後,有一顆堅強不屈的心,若無此心,取經談何容易!俗話說:“男人女貌成大器”,男人看上去表面溫和的人,其實比表面看上去嚴厲的人,更容易成功。因為修行就是在修心,而修心主要在修寬容心,忍耐心等。表面看上去嚴厲的人,往往脾氣不好,心情急躁。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總要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人和事,脾氣不好的人容易和人產生矛盾,缺乏恆心,從而有礙事業程序,而溫和的人由於寬容心強,有較強的忍耐力,忍辱負重,勇往直前,所以就很容易成功!生活中有一些表面看上去嚴厲的人,由於不斷修行,使自己的胸懷寬闊,內心溫和,慢慢的容顏也會變得溫柔,就是這種道理!

  • 13 # 月牙痕1

    作者有強烈的世俗傾響,他不崇佛有些不屑,他喜悟空充滿人性,一個看似慈悲卻善惡不分,一個天馬行空卻是非鮮明,悟空看似我行我素,卻有情有義,不計屈辱為完成自己的承諾,玄裝為求真經,一路西行不知多少艱幸曲折,自己手無縛雞之力,又無辨識善惡之能,口中慈悲不停,卻要悟空捨命相救。就此故事會有衝突,就此故事有了血肉,就此人們記住了西遊記,就此齊天大聖驚天而出。

  • 14 # 碎為微塵

    獨自西行取經的勇敢是站在常人的角度來看,他能做到常人不願做、不敢做、不能做、做不到的事情,自然是勇敢;說他懦弱不堪不甚恰當,他的弱是站在“神”的角度看的,相比較各路神魔鬼怪,一個肉體之軀的凡人自然不堪一擊。另外,他的法身易傷易毀,這是看得見的弱;但即便如此,他在西行路上從沒退步,比起神通廣大的徒弟們,他的意志精神和信念都更堅定,這是看不見的強。所以這個說法本身是站在至少兩個角度來看的,並不矛盾。

  • 15 # chen清英雅秀

    吳承恩在《西遊記》中塑造的唐僧這個人物形象,是一個意志堅韌,勇敢頑強的人物。有讀者覺得唐僧懦弱不堪,因為他們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事實:那就是,唐僧其實只是一個普通的凡人。唐僧從小在寺廟長大,文字中沒有寫到他練習武功或者修煉法術。反而是年紀輕輕就成了著名的佛教法師,說明他在寺廟的十幾年中,只專心念經,潛心禮佛。除了唸經禮佛,唐僧沒有其他的才能。

    這樣一個平凡的人,卻願意去西天取經,這需要多大的勇氣,才能下這樣的決定。要知道西方路途遙遠,長路漫漫,路上又不知道有什麼妖魔鬼怪在等著,隨時都有喪命的可能。而唐僧這個凡人,卻在路上堅持了十幾年,從不後悔,從不放棄,終於到達西天,取得真經,成就善果。唐僧,一個普通的凡人,成就了一份最偉大的事業。

  • 16 # 一憶一

    首先我們需要明白一件事情,玄奘西行不同與小說西遊記。小說只是小說。

    小說在塑造唐僧這個人物性格的時候,他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僧人,這個僧人有多麼普通呢!普通到膽小怕事。或許這就是人性吧!正是因為這種性格,看似懦弱,看似膽小怕事,卻能取到真經。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普通人類,去走一條十多年那麼長的路。路上遇到的多少妖怪,一般要吃人的妖怪也罷了!還經常來寫誘惑之術。他的表現都是正常人的表現,普通人所經歷這些事的反應也是這樣。真實因為這種真實,到了最後卻給人帶來了震撼。他對於取經的目標,可以說是堅定無比;對自己堅守的信念,從來就沒曾動搖過,在取經的團隊裡面,他是最忠實的、最堅定的信念。

    也正是因為這種堅定的信念。最終才能取得真經。

    個人覺得,作者在塑造小說中的人物,不管是唐僧也罷,孫悟空也罷!其實都是突出每個人的特點來寫的。縱觀西遊記中,唐僧也許並非主角,只能算是主角之一吧!孫悟空的主角光環可能要比唐僧強烈很多,這樣就給人造成了一種唐僧很懦弱的感覺。這或許就是所謂的主次分明吧!不然唐僧太強之後,師徒四人取經的話,也許就沒有那麼多磨難了吧!

  • 17 # 文史架

    我是小架子,略懂歷史,尤好文學。

    歷史上真實的玄奘佛學淵源

    玄奘身世說不上坎坷,但冥冥中註定他與佛是有緣的。他本名叫陳禕,5歲喪母,10歲喪父,後跟隨二哥到寺院修行,13歲正式剃度入佛門,研習佛法,之後的幾年間他到處遊歷,廣學佛法,博採百家之長,20歲就名滿蜀中,立志“遠紹如來,近光遺法”。

    有志青年

    遊歷的幾年間,他吸納的佛學越來越多,但現狀讓他深感迷茫,作為外來宗教流派,東土佛學缺乏統一的權威認證,各佛派分支爭議不斷。公元626年,他偶遇天竺來的高僧波頗,這為他打開了一個新的思路,要想結束東土佛學混亂現狀,普度眾生,就必須溯其本源。但當時由於與突厥的衝突,大唐實行禁邊政策,玄奘出國的請求被無情駁回,直至公元628年,28歲的玄奘混在難民隊伍中離開長安,獨自一人踏上西去的征程。

    人格魅力

    西去之路山高水長,關隘重重,但無論是涼州長官還是瓜州小吏,亦或是烽火臺守軍將領,他們無不深深折服在玄奘的人格魅力之下,帶著無比敬仰的目光目送他西去的單薄背影。西出玉門,面對“長八百里,古曰沙河,目無飛鳥,下無走獸,復無水草”的莫賀延磧,他寧願向西而死,也絕不往東而生,“四夜五日無一滴沾喉,口腹乾焦,幾將殞絕”,若不是那批棗紅老馬,他一生的追求必將消殞在茫茫大漠之中。

    面對崇尚佛法的高昌國王,他以死明志,謝絕榮華富貴,終感動國王,與其結為兄弟,備好20年的盤纏行囊,送他西去;蔥嶺雪山的冰凌高百尺,廣數丈,他硬是靠著那顆赤誠之心翻山而過;突厥可汗雖不信佛,但和玄奘的暢聊,讓他由衷欽佩,備文書,選侍者,定要護他周全;在佛法國度那爛陀,戒賢法師專門為他開壇講經, 吸引了一眾僧侶;待回國,太宗親賜“白金袈裟”,翻譯、講經、著書立說,中國佛教史因他而改寫。

    吳承恩筆下的唐僧《西遊記》成書

    在分析小說中的人物形象時,一定不能孤立,要從小說整體出發,瞭解作者背景、創作歷程、創作構思、創作意圖等。作為一介知識分子,吳承恩聰慧過人,對於封建科舉卻不甚精通,屢次落第,寂寂無聞,縱有蓋世才華也無法名垂青史,但關閉的那道門反而為他打開了另一扇窗。由於好野史志怪,他便以真實的《大唐高僧西域記》為藍本,取材《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太平廣記》《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元雜劇西遊記》等的人物形象、故事脈絡、傳說記載,重新整理編輯,演繹出流傳至今的四大名著之《西遊記》。

    唐僧的形象

    作為《西遊記》中的一個人物形象,唐僧只是借鑑了玄奘這一真實的歷史人物原型,但並非完全還原;從創作意圖出發,官場的腐朽沒落讓吳承恩難以實現自己的入仕理想,只能寄希望於在光怪陸離的神話中表達和發洩不滿,這一任務最終落在孫悟空頭上,主角光環的映襯之下,唐僧形象自然有些黯淡,但也並非懦弱不堪;從人性的角度考慮,取經路上的師徒幾人或法力加持,或肉體凡胎,但他們都有凡夫俗子的喜、怒、憂、懼、愛、憎、欲,如何脫離苦海、普度眾生,不正是他們追求的方向嗎?從小說創作的角度來說,有矛盾衝突才有跌宕起伏的情節發展,如果創作的形象都是十全十美,毫無瑕疵,那又何來衝突呢?

  • 18 # 天淞子

    玄奘獨自西行取經何其勇敢!可吳承恩為何把唐僧塑造得懦弱不堪?

    玄裝獨自西行取經確實非常勇敢,可謂偉大,所以玄裝也被稱為一代高僧。可無論如何,玄奘是在現實中,無論古今,都不存在神魔,玄奘這一路上要對付的各種困難,除了自然災害、自然障礙外,就都只是和他玄奘一樣的凡人體質的人,即凡人對凡人,憑藉智慧、憑藉勇敢、憑藉能力、憑藉知識,終究還是有可能獲取最終的成功的。

    至於在《西遊記》裡,以玄裝為原型塑造的唐僧,我並不覺得他的懦弱超過了一個凡人正常範疇,其實仔細想想,唐僧師徒這一路去西天取經,一路上九九八十一劫,每一劫可都是妖魔鬼怪設下的,唐僧面對的不是體質和能力和他一樣的凡人,而是比他強大千百倍的妖魔鬼怪,我不覺得唐僧比玄裝懦弱——

    作為一個普通凡人,假如某一天你遇上一個可以在你面前隨意變形的人、或者可以隨意一巴掌就拍掉一座山的人、或者能夠口吐火焰、三頭六臂的人,你真的以為可以勇敢的起來嗎?或者說,你真的以為你的勇敢還有意義嗎?就好像一隻螞蟻碰上一個人的時候,你說螞蟻是準備勇敢的和人作戰呢,還是趕緊趁著人還沒注意逃命好呢?

    人在妖魔鬼怪面前,大概還不如螞蟻在人面前顯得更弱小、更微不足道呢。

    人連一頭強悍的一點的狼都打不過,連一頭老虎都打不過,所以武松才會成為閱讀《水滸傳》的書迷心中最強悍的英雄之一,唐僧無論如何這一路上經歷了九九八十一劫,沒有中途嚇死、沒有精神崩潰、沒有自殺、沒有徹底放棄、還遵照觀音菩薩的吩咐將一隻猴子、一頭豬和一個滿臉晦氣曾經吃人無數脖子上掛九顆人頭骷髏的傢伙收為了徒弟,照我說,唐僧真的一點也不懦弱,唐僧的勇敢其實已經遠超常人,甚至可以說超過了玄裝。

    所以,吳承恩並沒有把唐僧描寫的多麼懦弱不堪,其實描寫的還是蠻真實的,甚至有點誇大作為一個凡人唐僧的勇敢的,因為他必須多少要誇大一點,否則唐僧就可能取不成經了。

  • 19 # 銳度何老師

    人類的思維從根上分出兩條叉,一條是智慧,另一條是愚昧。

    智慧的思維是追求真理。

    愚昧的思維被謊言欺騙。

    而謊言欺騙愚昧的最常見形式就是:完美或者完醜。被謊言所欺騙,愚昧的思維就是黑白的,只有好人和壞人,而且好人必須是完美的,壞人必須是完醜的。愚昧的眼裡,好人就不能有半點的瑕疵,壞人更不能有半點的長處。

    在智慧的眼裡,這個世界是不完美的,也沒有完美的人。是人就會有缺點。

    某某某是完美的,第一,這肯定是不可能的。第二,認為他是完美的,方方面面的完美,那也只能說明一件事,有人在撒謊,有人在騙你。為什麼有人撒謊騙你,因為你愚昧。

    愚昧→謊言→完美

    智慧→真理→瑕疵

    在智慧的眼裡也有好人和壞人。只不過這裡的好人不是完美的,壞人也不是完醜的。好人也有缺點,壞人也有長處。究竟怎樣區分好人和壞人?大義和小節!大義不虧的是好人,即便是虧了小節,依舊是好人。而大義虧了,即便他小節很完美,依舊是壞人。軍隊裡不允許養寵物,但鄧世昌養了太陽犬,這叫小節。打仗的時候,他奮勇廝殺,最後為國捐軀,這叫大義。現在某些人拿小節去考量鄧世昌是沒意義的,因為他大義不虧。

    韋小寶貪財好色,耍滑頭,渾身都是毛病。但皇帝叫他殺陳近南,他死活不幹。他不背叛師父。天地會要他殺小玄子,他也死活不幹,不背叛朋友。實際上韋小寶在大義上是堅定的,小節一塌糊塗。總的看,最起碼他也能算上一個及格、60分略高的好人。及格的好人就是好人。別看韋小寶人不咋地,憑他不背叛師父不出賣朋友,就99%的人做不到。指責韋小寶不高尚的人,到了關鍵時刻,肯定不如他。

    這是個好人,他是完美的,不貪財不好色、沒有半點私心,一心為了大義,甚至一輩子沒犯過錯誤,沒說過髒話,既聰明又勇敢......這是最典型的愚昧思維,而且裡面充斥著謊言,撒謊的也肯定是壞蛋。壞蛋在騙傻子,要他們交出靈魂。

    愚昧的根上又可以長出兩條線,一條叫奴性,一條叫作惡。杜撰出一個完美的好人,立即不假思索的跪下去山呼萬歲,這就滿足了為奴的快感。再杜撰出一個完醜的壞人,立即不假思索的去打、去罵甚至去殺,又滿足了作惡的快感......

    一個完美的好人,只是方便愚昧去膜拜。

    一個完醜的壞人,也只是方便愚昧去作惡。

    如果一個人你壓根就不認識他,沒和他聊過天,沒和他打過交道,也不知道他心裡究竟是怎麼想的,沒和他長期接觸,然後你就無限的敬仰他,不住的讚美,或者是無限的仇恨他,每天不停的罵,查到根,肯定是你自己蠢,或者是又蠢又壞,奴性十足。

    現在解讀西遊記很有市場,觀眾讀者很多,有流量,有錢賺。所以大師們也都是各顯神通,花式解析,開發出很多匪夷所思的科研成果,譬如唐僧他爹是劉洪,豬八戒法力無邊以及各種的陰謀,其中也包括問題所說的:唐僧懦弱不堪。

    而懦弱不堪就是在用完美的思維去衡量唐僧這個人物,就是咱們上面說的,只要出現這種情況,肯定是有壞蛋在騙傻子。壞蛋就是那些要流量大師,靠這些東西在刷錢......

    所以大家一定要明白,我開篇鋪墊的,說的就是這些解西遊記的大師們,也不要過度解讀我所說的,咱們這是就事論事。

    原著裡的唐僧確實不完美,首先他就是磨嘰。大話西遊裡周星馳設計的唐僧是有原著依據的,並不是純的無厘頭,孫悟空第一次離開唐僧,以及幾次抱怨,都是說他磨嘰。然後唐僧也罵人:你這猴頭,拎著你那哭喪棒......遇到危險了,還要哭一鼻子。孫悟空闖了禍,唐僧也怕牽連到自己。

    但是,這些缺點都是:小節。

    唐長老大義是不虧的。對於唐僧來講,什麼是大義?就是取西經的任務,他從來沒動搖過,從來沒想過退縮,更從來沒想過放棄。對於到天竺取經,西遊記裡的唐僧和正史裡的玄奘法師是一樣的,意志堅決。

    在火焰山的章節,原著有這樣一段話:

    八戒道:只揀無火處走便罷。三藏道:那方無火?八戒道:東方南方北方俱無火。又問:那方有經?八戒道:西方有經。三藏道:我只欲往有經處去哩......

    唐僧不管刀山火海、妖魔鬼怪,只往西行,類似的描述原著裡很多。他也害怕,也抱怨但就是不放棄。有些大師說唐僧被美色動搖過,最出名的是女兒國和四聖試禪心。在這裡我可以負責任的告訴大家,唐僧被妖怪嚇過,但從來沒被美色動搖過。因為這些事原著裡寫的明明白白。

    四聖試禪心是西遊記原著中的半截標題,而且是後半截,前半截是:三藏不忘本。人家作者寫這章的初衷就是說唐僧不忘初心。唐僧在出發前就已經是大唐高僧,修為涵養很深,美色的誘惑對他來講根本不是問題。唐僧抗拒美色不但堅定,還挺逗的,接近於槓精。四位菩薩變成美婦、珍珍、愛愛、憐憐,要唐僧師徒入贅。菩薩說了留在這裡過富貴日子的種種好處,然後唐僧把話接了過來:我們出家人也有種種好處,我來跟女菩薩說一說。於是唐僧說了一首詩,前大半說的是修行,最後兩句是:勝似在家貪血食,老來墜落臭皮囊......我們出家肯定比在家享福的好,在家享福的,到老了只剩下一副衰敗不看的皮囊。言外之意是:別看你現在有多美。唐長老一直是以發展的眼光看世界。實際上這句話已經很不禮貌,懟了美婦人。而美婦人的反應也是勃然變色,當然,菩薩的心裡肯定是歡喜的,唐僧同志經得住了考驗。

    唐僧被蠍子精抓走,蠍子精逼他成親,唐僧也做了詩說:我的元陽是至寶,怎肯給你這粉骷髏。

    被耗子精、杏仙脅迫,唐長老都是誓死不從。

    由於電視劇的影響,很多人覺得唐僧路上最大的誘惑是女兒國,但那是電視劇。電視劇裡的國王是朱琳扮演,端莊大方,美麗善良。但原著中的國王根本不是這個樣,非常的輕浮,唐僧更不喜歡她,甚至是討厭,虛晃一槍、撥馬便走,沒動心。

    唐僧取經最消極的一次是在通天河,感冒了,覺得自己要死,於是給唐王寫了一封信,要他另派人來。這是唐僧最動搖的程度。但他也是選擇了死在半路,不回頭。可以不前進,但不能回頭。以他的情況,可以隨時隨地找個地方停下來,當個國王、地主,娶一堆老婆,認識幾個女妖精,過上沒羞沒臊的幸福生活,他完全有這個選擇,但他不選。

    這是大義。

    當我們明白唐僧大義不虧的時候,我們再看他的小節,不完美的小節,就會覺得他很可愛。就像李雲龍,大家都喜歡。他滿嘴髒話,有時候還很無恥,但這些也是小節。他是抗日英雄,這是大義。大義不虧,小節虧,這樣的人我們會更喜歡。為什麼?因為他真實。

    真的才是善的,善的才是美的,美的我們才能喜歡。假的東西都不美。因為假的東西,背面就是謊言和欺騙,這就叫惡,惡的也一定會醜。

    真→善→美

    假→惡→醜

    一個人大義不虧小節也不虧,這就叫完美,而完美肯定是假的。假的東西經不住推敲,時間久了,大家就不喜歡了。男主角方方面面都完美,大大小小都沒有缺點,沒有瑕疵,這就叫假,是給愚昧欣賞的低階作品。

    如果作者也把唐僧打造成完美的人,西遊記這部作品的檔次就下去了。完美,是滅絕人性的。一部優秀的作品要經得住推敲,百看不厭,它就要有人性基礎,合情合理,看著真實,而人性就是不完美的。

    咱們上面說唐僧沒動搖過,也不準確。嚴格的講,唐僧這叫選擇。他面對美色的誘惑,面對安逸富貴生活的誘惑,他心裡能像石頭一樣不動嗎?不可能的。他內心也肯定會有動搖過,猶豫過。但也正是他的動搖、猶豫,才顯得他更可愛、可敬,因為這是正常的人。只不過掙扎過後,唐僧依舊選擇了前進。

    仔細讀原著,唐僧師徒的日子是非常苦的。孫悟空、豬八戒、沙僧每人就一套衣服,沒有換洗的。唐僧有兩套。所以豬八戒和沙僧在路上看到妖怪留下的馬甲喜歡的不行,一定要穿上享受一下。吃不飽飯,跋山涉水,很多時候就是睡在山林。當然還有種種的危險。這是他們過的日子。但問題是以唐僧和孫悟空的實力,隨時能過上帝王的日子,豬八戒和沙僧也能過個小康。但他們依舊選擇了取經過苦日子,這就更加的難得。

    在這個點上,小說裡的唐僧和正史中的玄奘法師就重合了。

    玄奘法師在路上也是隨時可以停下來享福的,也是隨時可以留在當地享受供養的,但他也沒有停下來,選擇了繼續前進。

    玄奘法師西行求法,也是歷經了千辛萬苦。他意志堅定,最後也獲得了成功。那麼問題就來了:他一路上,心裡動搖過沒有?肯定也動搖過。他有沒有想過放棄?也一定想了。這是肯定的,因為他終究也是人。玄奘法師也一定是經歷了內心的動搖甚至是放棄的念頭,但最終還是選擇了前行。

    他內心動搖過,但不能因為他動搖過,就否定他的功績。恰恰相反,正是因為動搖過,他的功績才顯得更加光彩。這是戰勝了自己內心的魔障。

    玄奘法師也一定是有各種缺點的,也一定有軟弱懈怠的時候,但最終他沒讓小節破壞大義。只不過經過後世人的膜拜,玄奘大師又被打磨成了完美的化身......

    西遊記裡的唐僧和正史裡的玄奘大師還是非常非常接近的,都稱得上:偉大。只不過有人抹去了玄奘法師的瑕疵,又有人故意放大了唐僧的瑕疵,這才顯得兩人很不一樣。

    如果說玄奘法師的內心從來沒動搖過,身上也從來沒有缺點,人生也沒犯過錯誤,這就又變成了完美、謊言、假、作惡......

    西天取經本身也是一個修行的過程,唐僧確實有很多的缺點,但一路上,經歷種種磨難,也是在不斷完善自己,克服缺點。到了西天,任務完成,修行圓滿,這時候的唐僧確實實現了:完美。成佛了。

    現在很多大師把唐僧描述的很不堪,這是典型的抓小辮子。李雲龍抗日你不說,非得說他沒禮貌......

    不論是一個人還是一群人,都是有缺點的,也肯定犯過錯,這其實沒什麼大不了,這是正常的。有缺點就去彌補缺點,有錯誤就改正錯誤,也就是了。如果用謊言去掩蓋缺點、去掩蓋錯誤,那事情就變得非常可怕。

    成熟的標誌就是承認自己的錯誤,承認自己的不完美。

    不斷的用謊言去掩蓋錯誤,把自己打造的完美,就是幼稚,遠遠不成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周易》是否為周文王一個人完成的?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