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龍女5505

    從小說演義中來看,殺手鐧是即將失敗時最後絕招,三個中最厲害排第一。回馬槍失敗逃走或詐敗逃走敵人追趕,趁敵不備出手一擊反敗為勝居第二。拖刀計屈居最後。

  • 2 # 天香雲外飄

    自問自答,自得其樂。本人又來自答一下吧!

    從演義小說的描述來看,筆者個人觀點認為:回馬槍>殺手鐧>拖刀計。然後請大家一起來看看筆者下列的相關分析:

    一,拖刀計。

    關於“拖刀計”絕招的描述,主要是見於《三國演義》小說當中了。按原作小說的描述,通常使用長柄大砍刀來做兵器的將領,如關羽、黃忠、龐德以及魏延等人,都擅長“拖刀計”的。比如說在關羽戰長沙的時候,關羽和黃忠交戰戰不下黃忠的時候,關羽就想用拖刀計來贏老將黃忠了。而老將黃忠似乎是識破了關羽的伎倆,於是黃忠故意馬失前蹄避過了關羽的拖刀計……

    此處小結:把拖刀計排在回馬槍、殺手鐧之後,主要是因為拖刀計沒有實戰勝敵或者殺敵的例項表現!

    二,回馬槍和殺手鐧。

    (1)《說唐》小說當中的“冷麵寒槍”俏羅成,就是“回馬槍”絕招的形象代言人了。在《說唐》小說當中,某一次羅成參加武科場比武羅成奪得了武狀元之後,羅成遭遇靠山王楊林了。結果,羅成依靠家傳的回馬槍絕技絕殺了靠山王楊林:“……羅成回馬一槍刺去……楊林趕緊用虯龍棒來招架……不料槍不及架……咽喉上正著……”

    (2)《說唐》小說當中的“賽孟嘗”秦叔寶就是“殺手鐧”絕招的形象代言人了。在《說唐》小說當中,某一次在羅成用回馬槍絕殺靠山王楊林之後,楊林的副將殷嶽大怒來戰秦叔寶。結果秦叔寶與殷嶽戰不數回,秦叔寶撥馬就走殷嶽在後緊追不捨……秦叔寶回手一銅鐧把殷嶽打下馬去……另外,在《岳飛傳》小說當中,據說岳飛也是依靠“殺手鐧”絕招才收服了猛將楊再興的。

    此處小結:在這裡筆者之所以認為回馬槍比殺手鐧更厲害,主要是因為在《說唐》小說當中,精通回馬槍的羅成排名天下第七條好漢;而精通殺手鐧的秦叔寶則排名天下第十六條好漢。另外,秦叔寶只能夠打平排名天下第十七名的尉遲恭,而羅成卻可以輕鬆地戰勝尉遲恭……

  • 3 # 使用者李森

    從實戰來看,我認為更歷害的是羅成的回馬槍。

    先看拖刀計,這是關公貫用的計策,用法是拖刀詐敗撥馬便走,誘惑對手追趕到一定距離猛然用刀拍向對方頭部,對手促不及防就被打落馬下,好回手一刀結果其性命。這種戰法缺點是一旦被對方識破不予追趕,就不能用了,

    再看回馬槍,使用的代表人物是羅成,類是於拖刀計。不同的是在對方追趕的過程中,突然回過馬來直奔對方一槍刺去,使對方在驚愕中不及躲閃而斃命。

    最後看撒手鐧,是秦瓊使用金裝雙鐧的絕活。在實戰可不必詳敗,在對打中突然把一支鐧撇向對方擊傷對手。最大的缺點是必保萬無一失,如果兩把鐧都不能擊中對手,自己就慘了。

    所以回馬槍在實戰中比較拖刀計,撒手鐧略有優勢,相對更利害。

  • 4 # 老醉聊故事

    歷史上回馬槍,拖刀計,殺手鐧,而我認為這三個均屬於計謀類的技能,在歷史上均可隨著兵團戰爭出現而常見

    01| 回馬槍,拖刀計,殺手鐧

    回馬槍和拖刀計基本操作方法大抵相近,不同的是,回馬槍在甩開敵人之後,在奔殺而回

    而拖刀計,講究一個拖字,是將敵人拖在身後,在尋找時機,向身後的敵人發起攻擊,那怎麼才能將敵人拖在身後,就靠詐,詐敗,讓敵人感覺要勝利了,才會緊跟而來

    殺手鐧,顧名思義,就是絕招,就是底牌,這個戰術應用於使用的時機,要麼一開始,直接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撲殺敵人,要麼在捶死掙扎之時,去博一個生的希望

    02| 在戰爭中的實際應用

    太平天國在十四年波瀾壯闊的征戰生涯中,據佚名《虜在目中》記載,太平軍與清軍交戰時,“約十餘回合之後,故退二三十步,復一擁而進,謂之‘回馬槍’”而英王陳玉成最終成為了太平天國後期的擎天悍柱,支撐著反清大業的存亡,最終也成就了傳奇的一生。

    殺手鐧並非指的是一種戰術,每個人壓箱底的決招都不盡相同,如三國火燒赤壁,就可以稱得上是殺手鐧,一招烽火聯營直接燒出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後世對於這一場戰役也是讚歎不絕,

    綜上所述,我認為殺手鐧更為厲害一些,殺手鐧變化無窮,神鬼莫測,不拘泥於形式,可先發制人,也可後發保命

  • 5 # 使用者638883浪雞添鴨

    拖刀計和回馬槍是同樣的招式,都是假裝詐敗,誘敵追趕,然後回馬反殺,區別在於拖刀計是用刀,回馬槍是用槍。然而拖刀計和回馬槍不必等到危急時刻便可以佯裝敗陣,然後施展此殺招。

    殺手鐧是拼命殺招,在和敵人打鬥中屢戰不下,萬不得已才會使用此招。因為此招一岀,誰勝誰敗難以預料。

    我認為最厲害的是拖刀計,因為拖刀計是假裝精疲力盡,才把刀尖放在地上拖著跑,這樣敵人就最容易上當,等敵人中計後,便可立馬回刀輕易斬殺敵將。大家怎麼看呢?

  • 6 # 寄暇學宮

    當年父親送我去師傅那兒學拳,送到之後稍稍停留了一會兒。聽到師傅跟我們說了一句話,差點兒就不讓我繼續學了。

    當時師傅對我們說:“打不過就跑……”。父親沒聽到後面的話,聽到這前半句越琢磨越不是味兒。“打不過就跑”,那還學拳幹什麼,直接練長跑得了。

    其實那天師傅在教我們“敗中取勝”的幾種用法。在碰到比我們強很多的對手時,或者是有很多人的時候,幾乎是毫無取勝的機會。

    這時候就要撒丫子就跑,只要他們在後面追,就有取勝的可能。在他們追上的時候突然挺住,回身照著膝蓋或者襠部一腳,立馬結束戰鬥。

    回馬槍、拖刀計就屬於這一類的招法。不管是回馬槍還是拖刀計,都是在無法取勝的時候,採取詐敗的方式引誘對手來追。在對手剛剛追上的時候,突然回身給對方致命一擊。

    回馬槍和拖刀計採取的策略是一樣的,但是由於槍和刀的不同特點,它們在具體的細節上也有很大的不同。

    使用回馬槍的技術核心,是把握好距離和出槍的命中。

    槍主要的使用方法是刺,所以在使回馬槍的時候,不需要太大的動作幅度。只需稍稍擰下身,就能把槍向後刺出。這就能保證回馬槍更加出其不意。

    刀主要的使用方法是劈,幅度較小的動作還有削。這就不太可能使出擰身刺出的招法。所以拖刀計的使用方法,就與回馬槍有著明顯的不同。

    在使用拖刀計詐敗的時候,刀頭幾乎是拖到了地上。在對方追上來的時候,突然反手把刀從下往上撩。

    由於刀是從下往上突然撩起,往往也會產生出其不意的效果。在那匹往前衝擊的時候,更是特別容易傷及馬匹。缺點是反手撩刀的難度有點大。

    回馬槍相對拖刀計難度要小,所以很多用槍的名將回馬槍都特別純熟。拖刀計雖然難度較大,但是隻要技術純熟卻更容易得手。

    破回馬槍和拖刀計不難,只要不去追趕他們,這兩種技法就沒有用了。摘弓搭箭,給他來個應聲落馬。

    鐧和鞭有點差不多,對於穿戴厚重盔甲格外有效。只要捱上鞭鐧,無不落馬。僥倖沒有落馬的武將,也得吐血落荒而逃。

    殺手鐧有兩種。一種是槍里加鐧。一種是撒手鐧。都不屬於敗中取勝的招法,大多都是在面對面的時候突然用出的。

    一般很少有單獨使鐧的武將,大多都是使用槍或槊,鐧只是身上的另一套裝備。在用槍或槊與對方搏鬥時,突然抽出鞭鐧打招向對方。只要打中對手,就能立刻重創對手,尤其是盔甲厚重的對手。

    撒手鐧則是在打鬥過程中,突然撒手將鐧擲向對方。鞭鐧是屬於重量型的武器,突然間擲出對方很難能擋住。

    不管是槍里加鐧還是撒手鐧,在評書演義裡得手率特別高。

    回馬槍和拖刀計,只是一對一殺個把武將;而有鞭鐧的武將只要一出馬,對方的武將只有紛紛落馬。

    還是殺手鐧更厲害一些。

    【我喜歡以連續的眼光看待歷史上的節點。】

  • 7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三國演義中,拖刀計是關羽的絕招,隋唐演義中,回馬槍是羅成的絕招,殺手鐧是秦瓊的絕招,如果把關羽的絕招-拖刀計,羅成的絕招-回馬槍,秦瓊的絕招-殺手鐧放在一起比較,誰更厲害呢?

    一個一個來看,這三大絕招有啥特別之處?

    什麼是拖刀計?所謂的拖刀計其實是一個計謀+一個動作,計謀就是佯裝敗退,就是兩將單挑時關羽假裝戰敗了,然後騎著馬拖著刀逃走,一般情況下,戰敗逃走,對戰的一方肯定會追,關羽在逃跑的過程中是一邊騎馬,一邊用右手拖著刀,在逃的過程中,等到對方放鬆警惕時,關羽突然調轉馬頭過來,將82斤重的青龍偃月刀橫砍過來。

    注意這個連貫動作,右手執刀在地上拖著,左手握著韁繩調轉馬頭,趁對方不備,一把大刀橫砍過來,幾乎沒有辦法破解這個絕招,因為追趕的人是騎著馬向前衝去的,關羽這麼突然一下,不被嚇著也被砍死了。

    當然有經驗的將領,也還是有防備的,唯一的防守就是用兵器擋住揮過來的大刀,但這個時候騎馬有一個重心向前移動的過程,就算人反應過來了,馬也反應不過來,所以大機率的情況就是馬還是在向前衝,而人因為想要擋住關羽的大刀,卻因為重心前移掉到馬下,這樣的情況不是受傷,就是被關羽俘虜了。

    關羽用這招屢試不爽,先是斬了蔡陽,後來又擊敗了黃忠,不過話又說回來,拖刀計嚴格說起來是用計謀配合偷襲取勝,有點勝之不武的意思。

    什麼是回馬槍?所謂的回馬槍算是槍法中的一招,主要運用於馬上搏擊,兩將騎馬對戰,當一將在另一將身後時,就可以用回馬槍這招了,回馬槍的動作與拖刀計有些類似,不一樣的是回馬槍調轉馬頭後是刺過來的,不像關羽那樣是用刀橫砍過來,關羽那招橫砍過來殺傷很大,殺傷面積也很大,但回馬槍由於是刺過來的,一般是用於兵器是槍的時候。

    槍刺過來的時候是把所有力量集中在槍心上,刺向對方,力量很大,再加上慣性的作用,這一槍可有百斤之力,但缺點也很明顯,刺的動作是有目的性的,集中於一個點,對方如果識破了,就很容易躲開。

    但是,由於對方在高速奔跑中,速度很快,一般也不容易識破,再加上回馬槍一般比較突然,所以也很難躲過去,別的不說,如果突然使用回馬槍,對方撞到槍口上都有可能。

    回馬槍是隋唐演義中羅成的成名絕招,羅成的兵器是五鉤神飛亮銀槍,所以就能使用回馬槍,羅成使用回馬槍絕招刺死了靠山王楊林,羅成對楊林原本是難以取勝,於是便使用回馬槍的絕技對付楊林,楊林沒有識破,一招就被羅成刺殺。

    什麼是殺手鐧?殺手鐧其實是秦家鐧法中最厲害的一招,是武功中的一招絕招,相傳秦瓊小時候父親被人害死,給他留下了一把金紫鐧和一本56招式的秦家鐧法,秦瓊長大後的兵器就是金紫鐧,並且熟練學習了56路的秦家鐧法,而殺手鐧就是56路秦家鐧法中最厲害的一招,桂皮輕易使用,直到危急時刻才會使用,而且每次使用都是一招殺敵,從未失手。

    殺手鐧具體的招式是如何發揮的,已經無從記載,所以顯得更加神秘,因為見過殺手鐧的人都已經死掉了,秦瓊曾經與瓦崗山的華公義對戰,就連程咬金這樣的猛將都不是華公義的對手,秦瓊上來後,與華公義大戰三十回合不分勝負,最後只有使用殺手鐧的絕招才殺死了華公義,據說把華公義的頭都打粉碎了。

    秦瓊曾經與羅成比武,兩人各自藏了自己的絕招,到最後的時候,羅成使用回馬槍逼近秦瓊臉面只有半尺,羅成都以為自己贏定了,結果秦瓊來個殺手鐧,瞬間扭轉了戰局,秦瓊的鐧就伸到了羅成的咽喉處,所以回馬槍與殺手鐧相比的話,還是殺手鐧厲害。

    那麼拖刀計與殺手鐧相比,誰厲害呢?

    當然是殺手鐧了,因為拖刀計是要靠施展詐敗的計謀才能使用,而且算是偷襲,但是殺手鐧卻是面對面以速度及不可思議的神秘招式擊敗對手,在你還沒有看清殺手鐧的招式時,秦瓊的鐧已經貫穿了你的咽喉,所以殺手鐧比拖刀計厲害。

  • 8 # 隨遇而安ww369

    三國演義中,拖刀計是關羽的絕招,隋唐演義中,回馬槍是羅成的絕招,殺手鐧是秦瓊的絕招,如果把關羽的絕招-拖刀計,羅成的絕招-回馬槍,秦瓊的絕招-殺手鐧放在一起比較,誰更厲害呢?

    一個一個來看,這三大絕招有啥特別之處?

    什麼是拖刀計?所謂的拖刀計其實是一個計謀+一個動作,計謀就是佯裝敗退,就是兩將單挑時關羽假裝戰敗了,然後騎著馬拖著刀逃走,一般情況下,戰敗逃走,對戰的一方肯定會追,關羽在逃跑的過程中是一邊騎馬,一邊用右手拖著刀,在逃的過程中,等到對方放鬆警惕時,關羽突然調轉馬頭過來,將82斤重的青龍偃月刀橫砍過來。

    注意這個連貫動作,右手執刀在地上拖著,左手握著韁繩調轉馬頭,趁對方不備,一把大刀橫砍過來,幾乎沒有辦法破解這個絕招,因為追趕的人是騎著馬向前衝去的,關羽這麼突然一下,不被嚇著也被砍死了。

    當然有經驗的將領,也還是有防備的,唯一的防守就是用兵器擋住揮過來的大刀,但這個時候騎馬有一個重心向前移動的過程,就算人反應過來了,馬也反應不過來,所以大機率的情況就是馬還是在向前衝,而人因為想要擋住關羽的大刀,卻因為重心前移掉到馬下,這樣的情況不是受傷,就是被關羽俘虜了。

    關羽用這招屢試不爽,先是斬了蔡陽,後來又擊敗了黃忠,不過話又說回來,拖刀計嚴格說起來是用計謀配合偷襲取勝,有點勝之不武的意思。

    什麼是回馬槍?所謂的回馬槍算是槍法中的一招,主要運用於馬上搏擊,兩將騎馬對戰,當一將在另一將身後時,就可以用回馬槍這招了,回馬槍的動作與拖刀計有些類似,不一樣的是回馬槍調轉馬頭後是刺過來的,不像關羽那樣是用刀橫砍過來,關羽那招橫砍過來殺傷很大,殺傷面積也很大,但回馬槍由於是刺過來的,一般是用於兵器是槍的時候。

    槍刺過來的時候是把所有力量集中在槍心上,刺向對方,力量很大,再加上慣性的作用,這一槍可有百斤之力,但缺點也很明顯,刺的動作是有目的性的,集中於一個點,對方如果識破了,就很容易躲開。

    但是,由於對方在高速奔跑中,速度很快,一般也不容易識破,再加上回馬槍一般比較突然,所以也很難躲過去,別的不說,如果突然使用回馬槍,對方撞到槍口上都有可能。

    回馬槍是隋唐演義中羅成的成名絕招,羅成的兵器是五鉤神飛亮銀槍,所以就能使用回馬槍,羅成使用回馬槍絕招刺死了靠山王楊林,羅成對楊林原本是難以取勝,於是便使用回馬槍的絕技對付楊林,楊林沒有識破,一招就被羅成刺殺。

    什麼是殺手鐧?殺手鐧其實是秦家鐧法中最厲害的一招,是武功中的一招絕招,相傳秦瓊小時候父親被人害死,給他留下了一把金紫鐧和一本56招式的秦家鐧法,秦瓊長大後的兵器就是金紫鐧,並且熟練學習了56路的秦家鐧法,而殺手鐧就是56路秦家鐧法中最厲害的一招,桂皮輕易使用,直到危急時刻才會使用,而且每次使用都是一招殺敵,從未失手。

    殺手鐧具體的招式是如何發揮的,已經無從記載,所以顯得更加神秘,因為見過殺手鐧的人都已經死掉了,秦瓊曾經與瓦崗山的華公義對戰,就連程咬金這樣的猛將都不是華公義的對手,秦瓊上來後,與華公義大戰三十回合不分勝負,最後只有使用殺手鐧的絕招才殺死了華公義,據說把華公義的頭都打粉碎了。

    秦瓊曾經與羅成比武,兩人各自藏了自己的絕招,到最後的時候,羅成使用回馬槍逼近秦瓊臉面只有半尺,羅成都以為自己贏定了,結果秦瓊來個殺手鐧,瞬間扭轉了戰局,秦瓊的鐧就伸到了羅成的咽喉處,所以回馬槍與殺手鐧相比的話,還是殺手鐧厲害。

    那麼拖刀計與殺手鐧相比,誰厲害呢?

    當然是殺手鐧了,因為拖刀計是要靠施展詐敗的計謀才能使用,而且算是偷襲,但是殺手鐧卻是面對面以速度及不可思議的神秘招式擊敗對手,在你還沒有看清殺手鐧的招式時,秦瓊的鐧已經貫穿了你的咽喉,所以殺手鐧比拖刀計厲害。

  • 9 # 溯路之行2

    謝邀。演義小說的拖刀計、回馬槍、殺手鐧,說的都是家傳兵器絕技,具體是指戰術動作,出奇制勝殺敵於無形。一般地說,家傳絕技不會輕易示人,不僅可以扭轉戰局、更為保住性命。

    三者相較,殺手鐧更顯主動。能掌握此項絕技當可立於不敗之地。一人如此、一個國家亦當如此。

  • 10 # 夏雨風

    歷史上有關羽拖刀計,而羅成的回馬槍丶秦瓊的撒手鐧丶程咬金的三板斧丶呂布的射天戟等相形見拙。

    關羽之拖刀,能比肩孫武之兵法,乃是絕殺天下名將的武林大計,稱雄天下的顏良丶文丑皆是萬夫莫當的勇將,竟成為拖刀之刀下鬼,一招斃命。更有溫酒斬華雄丶拖刀震黃忠之舉。

    一招看似不經意地示弱,回馬翻身拖刀如千鈞之力斜劈,出其不意挑落馬下。攻防轉換,一氣呵成,天衣無縫,招數驚人。

    三國曹孟德閱人無數,獨對關羽神勇讚賞不已,上馬金丶下馬銀,把千里赤兔馬賜予關雲長決非收買其心之簡單,仍是對萬里挑一的將才之仰慕。

    關羽能從古代千百名將脫穎而出,獨享關帝廟之神威,熟讀春秋之忠義,神出鬼沒拖刀計,乃是人所敬仰獨門器。

  • 11 # 蓋世神算

    今蒙錯邀,直接評三招計誰厲害。

    一、回馬槍;

    二、拖刀計;

    三、殺手鐧。

    前兩計為優等聽力才會使用的招式,在前跑,聽後面馬蹄聲判斷追趕者距離、身形,一招送佛上西天!回馬槍尤其是險招,因為自己的槍長與追趕者槍長一樣。

    拖刀計可殺馬可殺人,技術含量不如回馬槍精準,也不如回馬槍隨意變向追魂。回馬槍並非直刺一下不奏效就完畢,而是隨敵人挪動的咽喉追刺。

    殺手鐧別稱撒手鐧,是利用兵器相粘迷惑法棄一刃出新刃出擊空門取勝,聽力需求指數不高。

    2020.2.9.8:34

  • 12 # 一斤蘆柑

    最厲害應屬回馬槍,戰場上槍又叫矛比刀靈活,槍扎一條線橫著掃又當棍橫掃一片,好多時候經常聽說槍裡還加鐧,鐧兵器短就因為不適合遠距離作戰大多數只能用撒手鐧,相對容易吃虧比槍也好刀也好都可以遠距離打!所以我說的回馬槍又叫臥馬回神槍應該最厲害!好多能打的大將不是碰見能打一般很少用這招!

  • 13 # 手機使用者6715873600

    每一樣的用計,是要根據當時實際情況而定,並非一成不變。這三種的用計方法,都有他自身的獨特應用,才能去施展,因其在經過對人、對物、對環境等因素綜合分式才有效選擇使用,故不能單一指那種利害而推崇。

  • 14 # 魯中居士

    都是一樣,一樣,一樣的呵!這要看什麼人善用,什麼人會用某幾樣,什麼場合用,對什麼人用,還要看用的人熟練程度……小說只說了一點而已。

  • 15 # 5321281961冷雪

    從演義小說的描述來評比拖刀計,回馬槍、殺手鐧哪一個更厲害。三國關羽的拖刀計,唐代的羅家回馬槍,秦瓊元帥的殺手銅。他們三人的半斤八兩吧,都屬於計中舉勝,要說威名遠震的大將還是演義中的子龍趙雲更厲害。

    單打獨鬥以許是張三丰的太極,天龍八部橋峰的降龍十八掌厲害。淡到排兵部陣,歷上是孫子兵法,大不如毛澤東朱總的口貸戰,麻雀戰和敵進我退,敵退我追的高等戰術。是史上沒有的,保持實力,強大自己的戰技,才是上上之最。

  • 16 # 三農老三哥

    個有個的神到之處,就說回馬槍吧,能夠智取敵人,就象上次孩子本身在家要好好讀書的,因為有事兩公婆都要出去,見家裡沒人,愛玩的天性爆發,書也不讀,就顧玩著自己喜歡的玩具,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不知道父親的事不急,就返回家中,也算是現在的回馬槍吧。

  • 17 # 不老真言

    我們知道,拖刀計對應的人物是關羽,回馬槍對應的人物是羅成,殺手鐧對應的人物是秦瓊。這三個殺招誰更勝一籌,實際是無法考據的,因為,他們不處於同一個時代。但是,我想從自己認識事物的角度,談點一己之見。

    首先,關羽和秦瓊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而羅成是隋唐演義裡虛構的人物。這麼看,羅成沒辦法和關羽和秦瓊相比,所以,羅成就可以從三人中被排除了。

    那關羽和秦瓊誰更厲害呢?我想如果僅從演義小說的故事裡看,二人都是戰績輝煌,可謂旗鼓相當,真可謂“關公戰秦瓊,難分勝下”。但是,如果從對後世的影響來看,我覺得不論從知名度和美譽度上看,關羽都遠遠勝過秦瓊。

    後世歷朝歷代都有為關羽建廟供奉祭祀的習俗。關羽廟遍佈大江南北,關羽的名字也遠播日韓。後世人把孔子和關羽並稱文武二聖。在一個“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封建思想統治的社會里,關羽以一個武夫的身份,能受到如此的頂禮膜拜,足見後世之人對他喜愛之深。關羽廟被人習慣稱為關帝廟,關羽已經被後世子孫神話到帝神的高度,接受著後世人高山仰止般的朝拜。反觀秦瓊,他在後世人的心目中,也就是一個門神,看門的保安形象。他最輝煌的時刻,也就是曾經被畫影圖形登上了唐朝的凌煙閣。然而,後世歷朝也無人給他建廟供奉,可見後世懷念他的人極少。這也說明他的影響力和關羽有著天壤之差。

  • 18 # 行者天下行

    一、拖刀計

    武功再高,也怕拖刀。

    拖刀計有多厲害?《興唐傳》中,天下第一條好漢李元霸,被宇文成都的師父魚俱羅用拖刀計一刀斬殺!

    那麼,威猛之極的拖刀計到底怎麼使?

    《三國演義》中,戰長沙一回中寫道:

    雲長也退軍,離城十里下寨,心中暗忖:“老將黃忠,名不虛傳:鬥一百合,全無破綻。來日必用拖刀計,背砍贏之。”

    遺憾的是,因為黃忠的馬不給力,老爺子跌下馬背,關老爺沒能施展出得意技。

    此後,關羽在戰龐德時,也曾大罵“龐賊!欲使拖刀計,吾豈懼汝?”不過,龐德沒搞那麼複雜,直接回身一箭射傷了關羽。

    不過,拖刀計貌似不是關羽的獨家絕技,書中還有兩個人會使:

    “曹洪詐敗而走,何曼趕來。洪用拖刀背砍計,轉身一踅,砍中何曼;再一刀中腿,遂死沙場。”

    “楊任自挺槍出馬,與淵戰三十餘合,不分勝負。淵佯敗而走,任從後追來;被淵用拖刀計,斬於馬下。”

    曹洪、夏侯淵,曹操手下兩員武功二流的戰將居然也會拖刀計,而且一擊成功。相比之下,名氣最大的關二爺,卻引而不發“拖刀”了一輩子。

    直到《水滸》中他的後代大刀關勝出場,才展示了祖宗的刀法。

    “兩個鬥不到二十餘合,關勝勒轉馬頭,慌忙便走。單廷珪隨即趕將來。約趕十餘裡,關勝回頭喝道:“你這廝不下馬受降,更待何時!”單廷珪挺槍直取關勝後心。關勝使出神威,拖起刀背,只一拍,喝一聲:“下去!”單廷珪落馬。”

    “拖起刀背,只一拍”——這個“拍”字,才是精髓。

    拖刀計究竟怎麼使?風哥總結下來,是這樣的:首先,先拖著刀詐敗,敵人自然洋洋得意追擊,等到了合適時機,突然握住刀攥,利用身體做軸,靠離心力掄一個弧線,狠狠拍在敵人腦袋上,就算不死也拍昏。

    最好是單手掄,刀的長度能夠到敵人,而敵人夠不到你。

    二、回馬槍

    說到回馬槍,《射鵰英雄傳》裡有一段精彩的描寫:

    楊鐵心大喝一聲,雙手抓住槍柄,斗然間擰腰縱臂,回身出槍,直刺道人面門,這一槍剛猛狠疾,正是楊家槍法中臨陣破敵、屢殺大將的一招“回馬槍”。當年楊再興在降宋之前與岳飛對敵,曾以這一招刺殺岳飛之弟嶽翻,端的厲害無比。

    不過,在《說唐》等隋唐演義小說裡,這是羅家槍的絕招。

    “來及三合,羅成回馬便走。楊林拍馬趕來,看看趕到,羅成反身把槍一舉,楊林把囚龍棒往下一按,不料槍不及架,往上一舉,正中咽喉,楊林跌下馬來,死於地下。叔寶道:“兄弟,好回馬槍呵!”

    因為是壓箱底的絕招,羅成只使過這一次,而且對手是排名第八的楊林。可謂好鋼用在刀刃上。

    回馬槍的使法,和拖刀計大致類似:先詐敗,再反身刺出,但操作起來似乎技巧性高了許多。

    據練過武術的朋友說,回馬槍確有其招,在一些棍法、槍法中有類似的招數。

    有一種技術流的解釋,風哥覺得還算勉強靠譜:

    假敗者右手陰把持槍(虎口對槍頭為陽,對槍尾為陰),握槍桿中端,槍頭向後,待敵追近時,突然向後擰腰回頭,右手鎖定敵人咽喉部位,左手猛推槍桿。

    先拖著槍,做潰敗無法抵抗狀,然後悄悄換持槍方法,搞突然襲擊,理論上說得通。

    但是怎麼找到最合適的時機?早了不行會扎空,遲了更不行自己先挨刀,還要反關節彆扭地扎到敵人——實在是難為回馬槍的練法了。

    三、撒手鐧

    先說這三個字,“撒手鐧”還是“殺手鐧”,很多專家都糾結不清。

    其實很簡單,“殺手鐧”是統稱,“撒手鐧”是招法,二而為一。

    看看《說唐》裡秦瓊的“殺手”:

    叔寶回馬便走。殷嶽隨後趕來。叔寶左手執槍,右手舉鐧,見殷嶽一棒打來,叔寶把槍折在後背一架,扭回身來,耍的一鐧,把殷嶽打下馬來。復一槍,嗚呼哀哉。羅成道:“哥哥好撒手鐧呵!”

    這兩表兄弟教授時互相藏私,但終於憋不住使了出來,還互相諷刺性地喝彩,寫得煞是好看。

    《說岳》中,也有一段岳飛大戰楊再興不能取勝,楊再興的祖先楊景(楊六郎)託夢教他一招殺手鐧。

    “大戰十數合,嶽爺佯輸敗走。楊再興笑道:“你今日為何不濟?”隨後趕來。嶽爺迴轉馬來,左手持槍便刺,楊再興忙把槍架住,不提防嶽爺右手將銀鐧在楊再興背上輕輕這一捺。再興坐不住鞍鞽,跌下馬來。”

    還有一種說法,稱撒手鐧撒手鐧,就是把鐧投擲過去砸敵人,這很令人懷疑。

    戰場上投擲自己的兵器砸人,突然性絕對高,但成功率呢?一旦失手,自己空手對敵豈不是自尋死路?

    聊了半天,到底這些敗中求勝的招數是真的嗎?歷史上有哪位武將使過嗎?

    四、真實的必殺技

    很遺憾,這些一招殺敵的神奇招法,歷史上沒人使過,估計也沒人敢使。

    古代作戰,兩軍陣前確實有”鬥將“的真實歷史,兩軍驍勇者單挑,以求鼓舞士氣。

    既然單挑,敗中求勝的招數當然有,絕大多數是箭術,特別是被古羅馬人稱為“安息射法”的回身箭。蒙古騎兵最擅長的就是邊逃邊回身射箭,一招鮮吃遍天,打遍亞歐無敵手,可謂個個精通大絕招。

    但箭術之外,單憑兵器敗中取勝,就是兩回事了。

    戰將交戰幾回合,你轉身就逃,把背心賣給對手,絕對是自尋死路。

    冷兵器時代,作戰歷來最看重的是騎術精,力氣大,射箭好。這一切都有個前提:眼神更要好!所謂眼觀六路耳聽八方,不管你是真敗還是假敗,你在前面逃,人家在後面追,視野上要比你好一百倍,追不上你也可以射死你。

    人的腦後沒長眼,真等到演義評書中所謂“馬頭碰馬尾”,你再回身施展拖刀記回馬槍,早就給對手一刀劈到馬下了。

    《舊唐史》裡記載了唐將哥舒翰的招數:“翰善使槍,追賊及之,以槍搭其肩而喝之,賊驚顧,翰從而刺其喉,皆剔高三五尺而墮,無不死者。”

    哥舒翰是突厥人,唐代名將,威震西部邊疆,唐代邊民有詩讚曰: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帶刀。

    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

    哥舒翰作戰時追趕逃騎,追到後用槍搭上敵人肩膀,大喝一聲,敵將驚慌回顧之際,哥舒翰順勢用槍尖刺穿他喉嚨,挑到半空墜地身亡。

    這才是大將的真實殺招。

    小說是小說,現實是現實。

    每個男人內心裡都有一個沙場,都有一騎當千的英雄夢,這些威風凜凜一招必殺的拖刀計、回馬槍其實不是招數,是滿滿的大男孩情懷。

  • 19 # 青史回聲

    這很難比較,看對方使用什麼兵器。比如關羽,他使用的是青龍偃月刀,屬於刀類的一種,而且關羽的拿手好技便是拖刀計,依靠這個成名絕技,關羽殺了多少名將,這其中就包括袁紹的兩員:顏良與文丑。當然我並不是說關羽的拖刀計更厲害,只是相對來說,拖刀計善於出其不意,不過使用次數多了,容易讓人防範。所以在《三國演義》裡,關羽使用拖刀計的次數並不多。

    再來說說回馬槍,這麼說吧,善使槍的人基本上都會這一招,只是熟練不熟練的事。在《射鵰英雄傳》裡,楊康的父親楊鐵心使用的就是楊家槍,而楊家槍最厲害的一招就是回馬槍。不過這一招取決於己方的武力,如果武力不夠,那麼回馬槍的威力就大大削減。楊鐵心就是最好的例子,碰上一些小兵,回馬槍就比較厲害了,如果碰上武力值很高的人,那回馬槍就不行了。當然了,這是武俠小說,在《三國演義》中,趙雲和馬超就是耍回馬槍耍得最好的,因為他們武力值高呀。

    至於殺手鐧,相比較前兩個,它的威力就比較弱了,碰上高手,就悲催了,這主要是雙鐧的長度不夠,遇上長兵器,其弱點就展現出來了。

  • 20 # 跨越時空—散發弄舟

    少年時侯,喜歡聽評書,《說唐》、《嶽傳》、《三國》,每天半小時準時,候在收音機前,百聽不厭。尤其說到兩員戰將對陣交鋒,馬打盤旋,刀來槍往,你一招力劈華刀,我一個二郎擔山……評書家繪聲繪色的語言,直接把人的大腦帶滿古代沙場的畫面。甚至每想說書者也必是深通武藝的高人。

    兩將棋逢對手,大戰一百回合未分勝負,僵持不下時,說書人通常橋段是一方圈馬詐敗,引對手來追,而他是準備要施展他的奪命絕招,使刀的叫拖刀計,用槍的叫回馬槍,或還有殺手鐧、鞭的附件使用。這時節,追將要是輕心急躁,全力追擊,失了防意,往往中招。即然是殺招,使用人不知練了多少個白天夜晚。這個詐敗之將往往突收戰馬,旋身一擊,腰力貫到臂力,兵器運用熟悉到閉眼不閉眼也是這一回旋,斬追將於馬下。當然追將若是正角、高手,說書人也會獻上破招,追將說是遲、那是快,上身後仰,背貼馬臀,使了一招“橫擔鐵鍋梁”,也就是武術中的鐵板橋,躲過了這致命一擊。

    一說起拖刀計,人們往往就會先聯想到三國關公。因為關公戰長沙,曾與老將黃忠有一場大戰,久取不下,關公於是欲用拖刀計,拔馬詐敗,黃忠來追,關公正待施展時,可巧黃忠馬失前蹄,掀倒在地,關公不願勝之不武,放了黃忠一馬,令其換馬再戰。這一橋段在演義評話、戲曲舞臺中多有表現,而被百姓熟知。

    實際小說《三國演義》中,不止關羽一人會使拖刀計。作者在多處別將中也寫過拖刀計。夏侯淵、曹洪、龐德都曾在戰場上用過拖刀計。

    由此可見,拖刀計並不是關公的專屬絕技,但確實是一招臨陣破敵的實用功夫。現代武打影視劇中和散打擂臺上,大家經常看到有一招轉身迴旋踢,對方欺身上衝,己方快速轉身,背向一腳迴旋180度踹向對方胸腹,往往得手。迅速轉身,主腿迴旋,一氣呵成,即閃避和錯愕了對手,又憑旋力注入了踢踹的腰力。看似簡單無華,實則勤習至熟,實用性不容小覷。這一招實與拖刀計在原理上異曲同工。都是利用對方攻心佔滿,疏於防守,實施閃電般回殺。

    再說說回馬槍。它也不是大家熟知多的羅成專用技。演義評話、舞臺影視中,五代十國鐵槍將王彥章、南宋抗金楊再興、梁山林沖都曾用過。這裡要特別舉例央視98版電視劇《水滸傳》,宋江帶兵征討曾頭市,林沖佔曾家五虎之一,用了回馬槍。這一段動作、音樂、場景,氣氛,拍的是令人叫絕。之前只是小說評話腦補的畫面,真的是完美呈現。武術指導不愧是天下第一武指袁和平。有興趣的讀典可以網搜下。

    拖刀計和回馬槍,作為一個實用殺招,會的人不少,只在於練的人,精到不精到,關公、羅成只是代表人物。但殺手鐧就不同了,演義中它是馬踏黃河兩岸、山東好漢秦瓊的專屬,也叫撒手鐧。看來是敵將來襲時,不只是迅速轉身揮擊,還可以撒手扔出襲敵,都夠追將喝一壺的。

    評書中還講過一個‘槍裡夾鞭’的技法,不同於前面三招,不需要先詐敗。兩將交鋒時,一將事先把一短鞭藏握於後手槍桿後,待兩馬盤旋或交錯時,抽冷子抬手偷襲,由於是單手操作,快捷迅猛,極易得手。

    至於說這幾個殺招,哪個更厲害?散發弄舟認為關鍵要看使用這幾招的人,一要有悟性,二要平素勤習苦練。相信一個練了三年的,總比一個練了三五月的厲害。懂得要領,卻不熟練,白扯。武學中有句話:不怕千招會,就怕一招熟。厲害不厲害,關鍵還是得看背後的汗水付出,也就是一個字:勤。世上本沒有哪一件事,做到精通或成功了,脫離了這個字,這是通理。

    希望讀君看完此文,消閒之時,再有觸通:業精於勤、天道酬勤。就更好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四歲了,給他報個美術班有必要嗎。看班裡好多家長都給孩子報了興趣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