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中醫杜川

    現在社會生活壓力大,工作壓力大,人的慾望多於需求,往往所願不隨,所以很容易引起肝氣鬱結,一旦肝氣鬱結就會產生各種各樣的症狀,哪些情況是肝氣鬱結的表現呢?如何調理呢?

    一、頭部刺痛,而且是側面疼痛

    肝主疏洩,肝氣條達是全身氣機執行正常的基礎,如果肝氣鬱結不通,就會導致血液迴圈不暢,瘀血阻滯在區域性經絡,可以出現頭部刺痛,膽經分佈在頭腦的側面,而肝膽相照,相互影響,肝氣不舒會出現側面頭痛。如果舌質紫暗,舌下靜脈曲張考慮瘀血比較明顯的話,可以使用通天口服液祛風止痛,活血通絡,或者揉百會,風池,太沖穴梳理肝氣。

    二、胸骨、肋骨經常疼痛

    出現經常性的胸骨、肋骨疼痛,去醫院檢查,胸片CT也沒有什麼問題,也沒有咳嗽,但是總是胸骨疼痛,這也是肝氣鬱結的表現,因為胸肋部是肝經走行的部位,肝氣鬱結氣,區域性的氣血凝滯不通暢,所以會出現不通則痛,平常可以揉按期門和陽陵泉,疏肝理氣,或者口服逍遙丸。如果瘀血比較明顯,經常刺痛,舌紫暗,可以使用血府逐瘀丸。

    三、經常喜歡嘆氣

    肝氣鬱結的人還會經常的嘆氣,因為嘆息的時候是身體的一種自救機制,透過嘆息,可以舒展肝氣,達到緩解肝氣鬱結的目的。如果你經常莫名其妙的嘆氣,要警惕有肝氣鬱結。可以經常做擴胸運動梳理肝氣。

    四、出現月經紊亂

    肝氣鬱結還會出現女性月經紊亂,月經提前或月經延後,或者時間無規律,這往往是肝氣鬱結的結果。肝氣正常的伸展和舒洩功能對於月經的週期有很好的調節,而肝氣鬱結的時候會出現月經不調。這種情況可以用柴胡疏肝散、逍遙散的思路來調理。也可以經常揉按太沖穴梳理肝氣。

    五、經常性的心煩,失眠,發脾氣

    肝為將軍之官,性格果敢剛毅,有一說一,不喜歡抑鬱。如果長期心事重重,心煩,壓力大,所願不遂,會導致肝氣鬱結,肝氣鬱結而化火,肝木生心火,而導致心火旺盛,會出現心煩,失眠,肝火旺盛,容易發脾氣,剋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可以使用竹葉、蓮子泡水服用,配合柴胡舒肝散梳理肝氣。

    六、經常打嗝,反酸、胃脹

    肝氣鬱結還會出現經常打嗝,反酸,胃脹。特別是在情緒不好,精神壓力大,心情不舒暢的時候加重。這是因為肝氣鬱結,肝火犯胃導致的胃氣上逆,而出現打嗝、反酸、胃脹。可以使用四逆散合左金丸調理。也可以經常揉按太沖、公孫、膈腧三穴位。

    人體是一個精妙無比的儀器,每個臟腑有序的工作才能保持我們的身體健康,如果肝氣鬱結,那麼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症狀,我們也可以透過這些症狀來提高警惕,及時的梳理肝氣保護我們的肝臟不受到損害。

  • 2 # 白老師談健康

    積聚是指腹內結塊,或痛或脹的病證。分別言之,積又稱癥積,是屬有形,結塊固定不移,痛有定處,為髒病;聚又稱瘕聚,是屬無形,結塊聚散無常,痛無定處,病在氣分,為腑病。因積與聚關係密切,故多合併論述。

    歷代醫家根據積聚的不同表現,尚有各種名稱,如痞塊、瘕塊、痃癖,均指腹內結塊,為積聚的別名。癖指結塊隱伏於兩脅,痃指臍內側之管狀結塊。又有瘧母、癥積日久,痰氣瘀互結而見左脅下結有癥塊者。

    西醫學中凡各種原因引起的肝脾腫大、增生性腸結核、腹腔腫瘤等,多屬“積證”範圍;胃腸功能紊亂、不完全性腸梗阻等原因所出現的腹部包塊則與“聚證”關係密切。

    【病因病機】

    積聚的發生,多由情志抑鬱,飲食所傷,寒邪內犯,以及他病之後,肝脾受損,臟腑功能失調,氣機不暢,痰溼凝滯或瘀血內積而成。

    一、病因

    1.情志失調

    聚證之成,與情志關係密切,若情志抑鬱,肝失條達而氣機不暢,阻於肝脾,聚而不散而為本證。

    積證之情志鬱結,多因長期刺激,朝損暮傷,日積月累,而致氣血瘀阻於絡脈,結而成塊,亦為積證發生的誘因或加重因素。如《金匱翼·積聚統論》雲:“凡憂思鬱怒,久不得解者,多成此疾。”

    2.飲食所傷

    飲食因素主要與聚證有關,酒食不節,飢飽失宜,或恣食生冷,脾胃受損,運化失健,溼濁凝聚成痰,或與蟲積、氣滯相合,阻於中焦,則成聚證。亦有因長期飲食不當,痰濁與瘀血相結,氣滯血瘀,脈絡阻塞,日久形成積證。《太平聖惠方·卷第四十九·治食癥諸方》雲:“夫人飲食不節,生冷過度,脾胃虛弱,不能消化,與髒氣相搏,結聚成塊,日漸生長,盤牢不移。”

    3.感受寒邪

    寒邪內犯成積,古來就有論述。《靈樞·百病始生》雲:“積之始生,得寒乃生。”外寒既可單獨為病,亦可與內傷因素合而傷人,若寒邪侵襲,脾陽不運,溼痰內生,阻滯氣機,致生聚證;若氣機痰阻,漸致血停不暢,脈絡瘀滯,則成積證。《靈樞·五變》曰:“脾胃之間,寒溫不次,邪氣稍至,蓄積留止,大聚乃起。”

    亦有外感寒邪,復因情志內傷,飲食不節,以致寒、痰、氣阻遏,脈絡不暢,陰血凝結而成積。如《金匱翼·積聚統論》載有“或憂怒傷其內,風寒襲於外,氣逆血寒,凝結成結”的論述。

    4.他病繼發

    瘕聚之病,與情志、飲食、外感有關。而癥積病因,則更多見其他疾病經久不愈,或失治、誤治,以致邪踞不去,臟腑失和,氣血不暢,氣、痰、瘀互結,日久而成。如脅痛,可因肝膽氣滯或兼有溼熱蘊結,日久導致血行不暢,氣血瘀阻,漸成癥積。黃疸病後,或黃疸經久不退,溼邪留戀,阻滯氣血;或久瘧不愈,肝脾不和,血絡瘀滯等,均可導致氣滯、痰凝、血瘀,結而成塊,發生積證。

    二、病機

    癥積病位以肝脾為主,瘕聚則涉及肝脾胃腸。肝藏血,主疏洩,能調氣機;脾統血,主運化,為氣機升降之樞紐。人之一身氣血執行,與肝脾功能密切相關。如肝失疏洩,氣不暢達,血失所藏,則氣滯氣逆而成聚證,日久瘀血阻於脈絡而成積證。脾失健運,氣機升降失度,痰溼凝聚,血停滯澀,成為積聚。而胃腸腐熟傳化功能失調,引起腑氣不通,既可聚而為患,又致傷脾而使積聚加重。

    本病雖有外感內傷等諸多因素,但病機關鍵是氣機阻滯,瘀血內結,阻於腹中,積與聚病因有所側重,病機證候亦有區別。因氣機阻滯,痰氣交阻,食滯痰阻等以氣滯為主者,多成聚證;因氣滯血瘀、痰瘀互結等以血瘀為主者,多結而成癥,發為積證。由此可見,本病病理因素雖有氣滯、痰凝、食積、血瘀,但以氣滯、血瘀為主。

    就病理性質而言,聚證多邪實,因肝脾胃腸功能失調,氣滯痰阻食積,病邪時聚時散,故結塊聚散無常,痛無定處,而正虛不顯。積證則初起因氣滯、血瘀、痰凝,邪氣壅實,正氣未虛,病多屬實;日久病勢較深,邪留不去,正氣耗傷,可轉為虛實夾雜之證;病至後期,氣血衰少,體質羸弱,病邪痼結,則往往轉以正虛為主。

    本病病理改變較為複雜,積證可由聚證轉化而成,亦可不經聚證而直接成積。在病變過程中,氣滯可致血瘀,痰凝血瘀亦可阻滯氣機,如此互為因果,使病情不斷進展,而癥積因瘀血痰濁內結,氣機不得宣暢,或正虛邪實,氣滯血瘀痰凝更甚,則積塊增大更快。脾胃運化日衰,影響精血化生,正氣愈虛,積塊留著難消。若肝脾統藏失職,或瘀血灼傷血絡,可致出血;若痰溼化熱,溼熱蘊結中焦,可出現黃疸;如氣滯血瘀水停,亦可出現腹滿肢腫等鼓脹之徵。

    本病的形成與轉歸和人體正氣強弱有關,形體壯實,正氣充盛,氣血流暢之人,不致鬱滯為患,則積聚無從發生。而形體虛弱,正氣不足,氣血虧虛之人,其氣血執行遲緩,一旦邪犯,則氣血鬱滯,轉而發生積聚。積聚既成,正氣尚盛之體,鬱滯可隨氣血流暢而散,病可向愈;虛弱之軀,往往氣血執行更加遲緩,病益趨盛,或積聚日久,耗傷正氣,相互為害,致正氣益虛,病邪日甚。

    【診斷與病證鑑別】

    一、診斷依據

    1.腹腔內有可捫及的包塊。

    2.常有腹部脹悶或疼痛不適等症狀。

    3.常有情志失調、飲食不節、感受寒邪或黃疸、脅痛、蟲毒、久瘧、久瀉、久痢等病史。

    二、病證鑑別

    1.痞滿

    痞滿是以患者自覺脘腹部(主要是胃脘部)痞塞不通、脹悶不舒為主要症狀的病證。其外無形徵可見,無論病之輕重,均觸不到堅積包塊,腹部亦無脹急之徵。

    2.鼓脹

    鼓脹以腹部脹大如鼓、皮色蒼黃、脈絡暴露為特徵,其腹脹大為水液停聚,動搖則有水聲,而積聚腹內無明顯的水液停聚。

    3.石瘕

    石瘕系婦科疾病,雖在下腹部可捫及積塊,但同時伴有月經不調、帶下增多等症狀。

    三、相關檢查

    瘕聚多屬空腔臟器胃腸的炎症、痙攣、梗阻等病變。依據病史、症狀、體徵大致可作出診斷,必要時可配合腹部X片、B超等檢查。癥積多為肝脾腫大、腹腔腫瘤、增生性腸結核,必須結合B超、CT、MRI、X片、活組織病理檢查及有關血液檢查,以明確診斷。如積塊日趨腫大,堅硬不平,應排除惡性病變。

    【辨證】

    一、辨證思路

    積聚的辨證必須根據病史長短、邪正盛衰以及伴隨症狀,辨其虛實之主次。聚證多實證;積證初起,正氣未虛,以邪實為主;中期正氣漸傷,邪實正虛;末期日久病深,瘀結不去,則以正虛為主。

    二、證候

    (一)聚證

    1.肝氣鬱結證

    症狀:腹中結塊柔軟,時聚時散,攻竄脹痛,脘脅脹悶不適,苔薄,脈弦等。

    病機分析:鬱怒憂思日久,肝失條達,氣機鬱滯,腹中氣結成塊,可隨情志變化,時聚時散,臨床可表現為腹中撐脹,或脅下竄痛,痛無定處。苔薄脈弦為肝氣鬱結之象,病情尚淺。

    2.溼滯痰阻證

    症狀:腹脹或痛,腹部時有條索狀物聚起,按之脹痛更甚,便秘,納呆,舌苔膩,脈弦滑等。

    病機分析:本證多因蟲積、食滯,影響脾胃運化功能,脾失健運,水谷精微不歸正化,為痰為溼,阻滯中焦,致使中焦升降失職,故見腹脹或痛,按之痛甚,納呆,苔膩脈弦;痰濁交阻,氣聚不散,結而成塊,腹部可捫及區域性隆起。

    (二)積證

    1.氣滯血阻證

    症狀:腹部積塊質軟不堅,固定不移,脹痛不適,舌苔薄,脈弦等。

    病機分析:喜怒不節,憂思難解,肝失條達,氣滯日久,血行不暢,阻於脈絡;或因外感寒邪,寒邪收引,日久血脈凝泣,或內傷飲食,食滯胃脘,影響中焦斡旋,氣機阻滯,血運不暢,脈絡不和,積而成塊。因瘀血阻滯,結為有形之塊,故而推之不移,痛處固定。

    2.瘀血內結證

    症狀:腹部積塊明顯,質地較硬,固定不移,隱痛或刺痛,形體消瘦,納谷減少,面色晦暗黧黑,面頸胸臂或有血痣赤縷,女子可見月事不下,舌質紫或有瘀斑瘀點,脈細澀等。

    病機分析:瘀血日久,結於腹內,阻於絡脈,可見積塊堅硬不移,隱痛或刺痛;瘀結成塊,正氣漸損,脾運不健,故見形體消瘦,面色晦暗;舌質紫或有瘀斑瘀點,脈細澀,均為瘀血內結之象。

    3.正虛瘀結證

    症狀:久病體弱,積塊堅硬,隱痛或劇痛,飲食大減,肌肉瘦削,神倦乏力,面色萎黃或黧黑,甚則面肢浮腫,舌質淡紫,或光剝無苔,脈細數或弦細。

    病機分析:氣滯血瘀,積塊經久不消,病程遷延,耗傷正氣,導致中虛失運,故見飲食大減,肌肉瘦削;氣血生化乏源,臟腑虧虛,故神倦乏力。

    【治療】

    一、治療原則

    積證治療宜分初、中、末三個階段:初期屬邪實,應予消散;中期邪實正虛,予消補兼施;後期以正虛為主,應予養正除積。《醫宗必讀·積聚》曾指出:“初者,病邪初起,正氣尚強,邪氣尚淺,則任受攻;中者,受病漸久,邪氣較深,正氣較弱,任受且攻且補;末者,病魔經久,邪氣侵凌,正氣消殘,則任受補。”聚證多實,治療以行氣散結為主。

    二、基本治法

    (一)聚證

    1.疏肝解鬱,行氣散結法

    適應證:肝氣鬱結證。

    代表方:逍遙散合木香順氣散加減。前方疏肝解鬱,健脾養血,適用於肝氣鬱結,脾弱血虛者;後方疏肝行氣,溫中化溼,適用於寒溼中阻,氣機壅滯者。

    常用藥:柴胡、當歸、白芍、甘草、生薑、薄荷疏肝解鬱;香附、青皮、枳殼、鬱金、天台烏藥行氣散結。

    加減:脹痛甚加川楝子、延胡索、木香理氣止痛;如兼瘀象者,加延胡索、莪術活血化瘀;寒溼中阻,腹脹,舌苔白膩,加蒼朮、厚朴、陳皮、砂仁、桂心溫化。

    2.理氣化痰,導滯散結法

    適應證:溼滯痰阻證。

    代表方:六磨湯加減。

    常用藥:大黃、檳榔、枳實導滯通便;沉香、木香、烏藥行氣化痰,使痰食滯結下行,氣機暢通,則瘕聚自消。

    加減:若因蛔蟲結聚,阻於腸道所致者,可加入鶴蝨、雷丸、使君子等驅蛔藥物。痰溼較重,兼有食滯,腑氣雖通,苔膩不化,可用平胃散加山楂、神曲。六磨湯以行氣導滯為主,平胃散以健脾燥溼為主,運用時宜加區別。

    (二)積證

    1.理氣消積,活血散瘀法

    適應證:氣滯血阻證。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合金鈴子散加減。前方疏肝行氣,適用於肝鬱氣滯證;後方偏於行氣活血止痛,適用於癥積氣滯血阻,疼痛不適者。

    常用藥:柴胡、青皮、川楝子行氣止痛;丹參、延胡索、蒲黃、五靈脂活血散瘀。諸藥合用,有流通氣血、止痛消積的功用。

    加減:兼煩熱口乾,舌紅,脈細弦,加丹皮、山梔、赤芍、黃芩涼血清熱;腹中冷痛,畏寒喜溫,舌苔白,脈緩,加肉桂、吳茱萸、全當歸溫經祛寒散結。

    2.祛瘀軟堅法

    適應證:瘀血內結證。

    代表方:膈下逐瘀湯、鱉甲煎丸、六君子湯加減。膈下逐瘀湯重在活血行氣,消積止痛,適用於瘀血結塊,為本證的主方;鱉甲煎丸化瘀軟堅,兼顧正氣,適用於積塊腫大堅硬而正氣受損者;六君子湯旨在調補脾胃,適用於脾虛氣弱,運化失健者,可與以上兩方合用或間服,達到攻補兼施的目的。

    常用藥:當歸、川芎、桃仁、三稜、莪術、石打穿活血化瘀消積;香附、烏藥、陳皮行氣止痛;人參、白朮、黃精、甘草健脾扶正。

    加減:積塊疼痛,加五靈脂、延胡索、佛手片活血行氣止痛;痰瘀互結,舌苔白膩,加白芥子、半夏、蒼朮化痰散結。

    3.補益氣血,活血化瘀法

    適應證:正虛瘀結證。

    代表方:八珍湯合化積丸加減。八珍湯補氣益血,適用於氣血衰少之證;化積丸活血化瘀,軟堅消積,適用於瘀血內結之積塊。

    常用藥:人參、白朮、茯苓、甘草補氣;當歸、白芍、熟地、川芎益血;三稜、莪術、阿魏、瓦楞子、五靈脂活血化瘀消癥;香附、檳榔行氣以活血。

    加減:陰傷較甚,頭暈目眩,舌光無苔,脈象細數,加生地、北沙參、枸杞、石斛;牙齦出血,鼻衄,加山梔、丹皮、白茅根、茜草、三七涼血化瘀止血;畏寒肢腫,舌淡白,脈沉細,加黃芪、附子、肉桂、澤瀉溫陽益氣,利水消腫。

    三、復法應用

    化痰祛瘀,消癥散結法

    適應證:痰瘀互結證。

    症狀:積塊硬痛,或伴麻木,結節經久不消,面色晦暗,目光呆滯,耳輪及面板甲錯,舌下靜脈曲張,胸悶,納差,苔薄白或白膩,脈弦或澀。

    代表方:海藻玉壺湯合指迷茯苓丸加減。前者化痰散結,行氣活血,適用於痰氣凝滯,血行瘀阻者;後方化痰消癥,活血散結。

    常用藥:海藻、昆布、海帶、半夏、茯苓、朴硝、枳殼、青皮、陳皮、象貝母、連翹化痰軟堅散結,當歸、川芎、獨活活血通脈。

    加減:結塊較硬,可酌配山慈菇、三稜、莪術、穿山甲等增強活血軟堅散結之功;兼肝氣鬱結者,加鬱金、香附開鬱散結;兼脾虛加太子參、白朮、山藥健脾益氣。

    四、其他療法

    1.單方驗方

    (1)甲魚1只,黃泥封固,焙黃去泥,研末,每服6g,每日3次,紅糖調服。軟堅散結消癥,用於一切積證。

    (2)醋炒三稜、莪術、黑醜、白醜、檳榔、茵陳各15g,研細末,醋糊為丸,每服5g,每日2次。活血化瘀,行氣退黃,利水消腫,用於瘀血內阻,氣滯水停之積聚。

    (3)藤梨根、生薏苡仁、連苗荸薺各30g,水煎服,每日1劑。化溼利水消腫,用於氣滯水停之積聚。

    2.常用中成藥

    (1)十香止痛丸:功能與主治:理氣散寒止痛,主治寒凝氣結之積聚。用法與用量:每次1丸,每日2次,空腹溫開水送服。孕婦忌用,氣陰不足者慎用。

    (2)複方天仙膠囊:功能與主治:益氣養血,清熱解毒,散結止痛,主治熱毒血瘀之癥積。用法與用量:每次2~4粒,每日3次。

    (3)逍遙丸:功能與主治:疏肝解鬱,行氣消聚,主治肝氣鬱滯之積聚。用法與用量:每次6~9g,每日2次。孕婦忌用,飲食忌生冷油膩。

    (4)大黃[[!NFAE6]]蟲丸:功能與主治:活血破瘀,消堅散結,主治瘀血內停之積聚。用法與用量:每次1~2丸,溫黃酒或溫開水送服。孕婦禁用,若出現過敏應停服。

    (5)鱉甲煎丸:功能與主治:軟堅散結,活血化瘀,主治氣結血瘀之積聚。用法與用量:每次6~9g,每日2次。孕婦忌用。

    (6)少腹逐瘀丸:功能與主治:活血化瘀,溫經散結,主治少腹寒凝血瘀之積聚。用法與用量:每次1丸,每日2次,溫黃酒或溫開水送服。孕婦禁用。

    (7)失笑散:功能與主治:活血化瘀,散結止痛,主治氣滯血瘀之積聚。用法與用量:每次6~9g,每日2次,布包煎湯口服,或以黃酒調服。孕婦禁用。

    (8)血府逐瘀丸:功能與主治:活血通瘀,行氣止痛,主治瘀血內結之積聚。用法與用量:每次1~2丸,每日2次,空腹紅糖水送服。孕婦忌用,飲食忌生冷。

    3.外治療法

    (1)阿魏膏或水紅花膏適量,敷貼癥積區域性,每日1次。活血化瘀,用於瘀血內阻之癥積。

    (2)重樓根,研細末調敷,每日1次。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用於區域性痛甚之癥積。

    五、臨證勾要

    1.注意邪氣兼夾與虧虛之偏

    癥積按初中末三個階段,可分為氣滯血阻、瘀血內結、正虛瘀結三個證型,但在臨床中,各個證型往往兼有鬱熱、溼熱、寒溼、痰濁等病理表現。其中,兼鬱熱、溼熱者尤為多見。至於正氣虧虛者,亦有偏重陰虛、血虛、氣虛、陽虛的不同。臨證應根據邪氣兼夾與陰陽氣血虧虛的差異,相應地調整治法方藥。

    2.注意顧護正氣

    本病治療上應時刻謹察邪正之盛衰,處處以顧護正氣為念,謹守“衰其大半而止”的原則。聚證以實證居多,但如反覆發作,脾氣易損,此時需用香砂六君子湯加減,以培脾運中。積證系日積月累而成,其消亦緩,切不可急功近利。如過用、久用攻伐之品,易於損正傷胃;過用破血、逐瘀之品,易於損絡出血;過用香燥理氣之品,則易耗氣傷陰積熱,加重病情。《醫宗必讀·積聚》提出的“屢攻屢補,以平為期”的原則深受醫家重視。

    【特色經驗】

    一、臨證經驗

    周仲瑛教授十分重視辨證論治診療體系的應用,強調臟腑是辨證的核心、疾病系統分類的基礎,尤其強調病機分析,認為正確的辨證,必須建立在“審證求因”的基礎上,力倡第二病因說(病理因素),指出辨證既應規範,又須知常達變。

    積聚臨證多見於慢性肝炎、肝纖維化、肝硬化、肝癌等疾病。常規認為存在瘀、溼、熱、鬱、毒、氣虛、陰虛等病理因素,病位在肝、脾、腎。其基本病機為溼熱瘀毒鬱結,傷肝困脾,日久及腎,但在不同的發病階段,各種病理特點存在主次或非等量的關係。病理因素為本虛標實,虛實夾雜。且積聚為病,可日久遷延,一旦病程纏綿就可變生他病。針對肝癌,周仲瑛教授提出“多因相合,癌毒內生,暗結惡肉,積聚形成”是致病的關鍵,從而提出“癌毒”的概念。他認為肝癌為有形結塊聚於脅下,病理必與氣滯、血瘀有關。但其本身病情錯綜複雜,預後兇險,又存在特異的致病因素,即“癌毒”作祟。

    周仲瑛教授針對以上病機,臨證多以清熱祛溼、解毒為基本大法,同時常與理氣、滋陰、益氣、健脾消食等治法配伍使用。針對此治療大法,常運用茵陳、蒲公英、垂盆草、黃芩、苦參、葉下珠、田基黃等清熱祛溼;赤芍、鬱金、丹參、虎杖、片薑黃、丹皮等涼血祛瘀解毒;醋柴胡、香附、厚朴、焦白朮、太子參、青皮、陳皮、枸杞、炙甘草、法半夏等疏肝理氣,健脾化溼,滋養肝腎。

    臨證用藥之時,周仲瑛教授除在審證用藥的基礎上,注重一藥多效。如喜用醋制柴胡,一方面加強入肝解鬱作用,同時又可作為引經藥,使其他藥物歸入肝經。其常用量僅為5g或6g,既可減低其耗散之性,又防其疏洩太過,耗氣傷陰;此外,柴胡的主要活性成分柴胡皂苷具有抗脂質過氧化、抑制肝星狀細胞活化、抑制某些纖維化過程中的細胞因子表達、保護肝臟、抗纖維化的作用。

    此外,周仲瑛教授善用草藥,如常用老鸛草、酢漿草、垂盆草等。注重辨證選藥,如垂盆草既可清熱利溼,又可用於積聚伴有轉氨酶異常;老鸛草性味辛苦平,可祛風除溼,清熱解毒,習用於風溼痺痛、筋骨痠痛、肌膚麻木、溼熱瀉痢及熱毒瘡腫等,藥理研究表明其有保肝、增強免疫的功能,故臨床常將其用於慢性肝炎、肝纖維化“溼熱瘀毒”證。

    二、驗案舉例

    朱某,男,55歲。

    初診(2001年9月19日):2000年6月8日體檢發現“肝右葉高分化肝癌”,行肝癌切除術。術後第9天介入化療。今年8月中旬,複查緊鄰原病灶處又見肝癌病灶,未能手術化療。刻下:自覺症狀不多,但面黃不華,疲勞乏力,檢查肝功能、AFP、乙肝兩對半均為正常。苔淡黃膩質暗,脈細弦數。擬從扶正抗癌,清熱解毒,化痰消結治療。處方:炙鱉甲(先煎)10g,土鱉蟲5g,莪術10g,蛇舌草25g,石打穿25g,半枝蓮25g,漏蘆12g,山慈菇15g,生黃芪15g,天冬12g,枸杞子10g,鬼饅頭15g,靈芝6g,炙蜈蚣3條,仙鶴草15g,生薏苡仁20g,生白朮15g,制南星10g。21劑,水煎服,每日1劑。

    二診(2001年12月12日):CT複查肝右葉病灶從4.5cm×5.0cm縮小到3.0cm×4.0cm,AFP、肝功能正常,自覺肝區隱痛,納少,二便正常,夢多,精神尚可。舌苔淡黃膩質紫,脈小弦滑,治守原意加味。處方:9月19日方加炙蟾皮5g,雞血藤20g,八月扎12g,澤漆12g,枸杞子12g,改生黃芪20g,仙鶴草20g。服法同上。

    三診(2002年3月6日):CT再次複查肝右葉腫塊縮小至2.7cm×3.3cm,肝區有隱痛,天陰不適,天晴穩定。餘無任何不適,食納知味,腹部不脹,二便正常,面色欠華。苔薄中部稍膩,質稍紅,脈小滑兼數。擬從扶正抗癌,消瘀解毒。處方:炙鱉甲(先煎)15g,土鱉蟲5g,莪術10g,蛇舌草25g,石打穿25g,漏蘆12g,山慈菇15g,黃芪25g,枸杞子10g,炙蜈蚣3條,靈芝9g,炙蟾皮5g,制南星10g,八月扎12g,澤漆12g,炙雞內金10g,水紅花子12g。服法同上。

    四診(2002年8月14日):B超複查肝右葉腫塊縮小至2.0cm×1.9cm,肝功能、甲胎蛋白正常,體重稍增,肝區不痛,腹不脹,口稍苦,入睡較難。近查血糖8.7mmol/L,病情穩定。目前再次住八一醫院,注射無水酒精。苔黃薄膩,質暗,脈小弦。處方:3月6日方加生黃芪12g,地骨皮15g,合歡皮15g,生薏仁20g,茜草根15g。服法同上。

    五診(2002年10月23日):在八一醫院複查B超:肝右葉腫塊消失;空腹血糖9.4mmol/L,血小板降低。肝區間有不適,口乾,稍有飢餓感。苔黃薄膩質紅偏暗,脈小弦滑,面黃欠華。注射無水酒精4次。處方:3月6日方加生地12g,地骨皮15g,花生皮10g,女貞子10g,旱蓮草10g。服法同上。

    此後根據出現的兼夾症狀,加減調理,基本方為2001年9月19日方。現患者食納如常,反覆多次腹部B超病灶逐漸縮小,AFP、CEA、肝功能正常。

    按:本病屬痰溼熱毒瘀互結,凝滯脈絡,日久發為積聚、癥瘕,累及肝臟之疏洩,脾之健運。治從益氣養陰,化痰祛瘀,軟堅散結,扶正抗癌,清熱解毒等方面綜合治療。方中以八月扎、炙雞內金、白朮、澤漆以健脾化溼洩濁;蛇舌草、半枝蓮、漏蘆、仙鶴草、生薏苡仁、蜈蚣、炙蟾皮解毒抗癌;以山慈菇、漏蘆、制南星化痰散結;以土鱉蟲、莪術、石打穿、雞血藤、水紅花子活血化瘀;以炙鱉甲、生黃芪、天冬、枸杞子、鬼饅頭、靈芝、二至丸、白朮以益氣養陰,扶正培本。本方組方嚴謹,諸藥相合,以攻為主,寓補於攻。基本維持原方,經近9年的治療,患者病情穩定,多次複查腹部B超示病情控制穩定,未見腫瘤復發。肝功能、甲胎蛋白正常。

    【預後及轉歸】

    聚證屬陽,為腑病;積證屬陰,為髒病。總體說來,聚證的預後相對較好,而積證為有形之塊,難以速消,病勢纏綿,易致肝脾腎損傷,多臟器功能不全,病情複雜,症狀多變,病死率較高。臨床上應根據結塊部位、臟腑所屬綜合考慮,結合現代醫學檢查手段明確積聚的性質,對治療和估計預後有重要意義。

    【預防與調護】

    張景嶽說:“壯人無積,虛人則有之。”因此,飲食有節,起居有時,注意冷暖,調暢情志,保持正氣充沛,氣血流暢,是預防積聚的重要措施。黃疸、瘧疾、久瀉、久痢等患者病情緩解後,要繼續清理溼熱餘邪,疏暢氣血,調肝運脾,防止邪氣殘留,氣血瘀結成積。積聚患者,更要避免飲食過量,忌食生冷油膩,防止感寒受冷,以免寒溼積滯,損傷脾胃,凝滯氣血。如見溼熱、鬱熱、陰傷、出血者,要忌食辛辣酒熱,防止進一步積熱傷陰動血。保持心情舒暢,有助於氣血流通,積聚消散。積聚兼有氣血損傷者,宜進食營養豐富、易於消化吸收的食物,以補養氣血,促進康復。

  • 3 # 中醫心得雜談

    很多人都知道肝氣鬱結這個詞,但對它的理解不是很透徹,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這個主題。

    情緒由肝氣在調節,所謂肝氣鬱結,就是說肝疏洩以及調暢情緒的功能障礙,導致肝氣不順暢所發生的一些症狀。

    這有兩方面的影響,第一個就是情緒導致的肝氣鬱結,比如說遇到一些不開心的事情,有些人天生比較憂愁善感,生活不如意,會導致肝氣鬱結的發生;然後鬱結了之後,會身體發生各種症狀變化,出現一些症狀表現,導致人不舒服,那就更加重了肝氣鬱結的現象。

    肝氣鬱結主要的症狀表現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肝經循行部位淤滯不通所導致的症狀,常見的頭暈頭痛、胸脅脹痛、乳房脹痛、男性睪丸會陰部脹痛。

    第二,肝氣鬱結,影響氣血的執行,導致氣滯血瘀。常見表現為全身酸困、面色暗沉、頭痛、臉上長斑、女性月經不調、月經有血塊月經量少或閉經等症狀。

    第三,肝氣鬱結影響脾胃。所以肝氣犯脾,肝氣犯胃,容易影響脾胃的運化功能,導致出現食慾不振、胃脹胃痛、胸脅脹滿、大便不調等問題。

    第四,肝鬱化熱化火上擾頭面。容易出現心煩氣躁、脾氣暴躁、頭暈頭痛、面紅目赤、口乾口苦、心煩失眠、煩躁壓抑等症狀。

    肝膽脾胃同屬中焦,肝氣鬱結容易影響氣血和脾胃的運化功能,所以調理好肝氣,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對人的養生非常重要。

  • 4 # chengduo龍哥

    你好造成肝氣鬱結是情緒和工作壓力。肝氣鬱結有什麼症狀啊。第一,兩邊太陽穴疼痛。第二胸脅苦悶。第三,飲食不佳。第四,不願和別人打交道。第五心煩。第六口苦口乾。第七一會發熱,一會發冷。有四個症狀就可以,是肝氣鬱結了。

  • 5 # 亳州市中醫協會會長

    很多人都聽說過肝氣鬱結這個詞,但是肝氣鬱結有啥表現呢,是如何導致的呢,下面我就從中醫的角度談下自己的理解。

    首先所謂肝氣鬱結,就是說肝疏洩以及調暢情緒的功能障礙,導致肝氣不順暢所發生的一些症狀。

    這有兩方面的影響,第一個就是情緒導致的肝氣鬱結,比如說遇到一些不開心的事情,有些人天生比較憂愁善感,生活不如意,會導致肝氣鬱結的發生;第二鬱結了之後,會身體發生各種症狀變化,出現一些症狀表現,導致人不舒服,那就更加重了肝氣鬱結的現象。

    其次肝氣鬱結主要的症狀表現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肝經循行部位淤滯不通所導致的症狀,常見的頭暈頭痛、胸脅脹痛、乳房脹痛、男性睪丸會陰部脹痛。

    第二,肝氣鬱結,影響氣血的執行,導致氣滯血瘀。常見表現為全身酸困、面色暗沉、頭痛、臉上長斑、女性月經不調、月經有血塊月經量少或閉經等症狀。

    第三,肝氣鬱結影響脾胃。所以肝氣犯脾,肝氣犯胃,容易影響脾胃的運化功能,導致出現食慾不振、胃脹胃痛、胸脅脹滿、大便不調等問題。

    第四,肝鬱化熱化火上擾頭面。容易出現心煩氣躁、脾氣暴躁、頭暈頭痛、面紅目赤、口乾口苦、心煩失眠、煩躁壓抑等症狀。

    最後肝膽脾胃同屬中焦,肝氣鬱結容易影響氣血和脾胃的運化功能,所以調理好肝氣,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對人的養生非常重要。

  • 6 # 健康領域黃醫生

    肝氣鬱結是指肝失疏洩,氣機鬱滯所表現出的證候。多因情志抑鬱,或突然的精神刺激及其他病邪的侵擾而發病。

    肝氣鬱結通常表現為食慾下降、噯氣善太息、心情抑鬱或煩躁易怒、少腹脹悶疼痛或攻竄作痛、腹瀉、大便溏稀粘膩不爽、頸部腫塊、脅肋疼痛、頭痛、可出現咽喉異物感,吐之不出,吞之不下的梅核氣。女性可表現為乳房脹痛、月經不調、痛經甚至閉經等。

    日常生活中要保持心情愉快,不生氣、不動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保持充足的睡眠,少食辛辣,多運動。

  • 7 # 幸福夢的追尋人

    我是一個45歲的女性,原來不知道什麼是健康,更不知道什麼是肝氣鬱結,2020年讓我知道了身體健康最重要,肝氣鬱結是我們這個年齡段的常見問題。我理解的肝氣鬱結就是由於情緒等影響,肝氣不能正常疏洩,不能正常上升下降了,亂了,導致脾胃,肺等相鄰器官都出現了不正常表現。例如我就是2020年家裡發生了一件不好的大事,我媽媽換上了不治之症,我們一家正常的生活全亂了,我抹掉淚水,四處帶著媽媽看病,每天進出不同的醫院,情緒低落,生活在擔心媽媽死亡的恐懼中。最終導致肝氣鬱結了,每天咳嗽,胃反酸,頭暈耳鳴,血壓升高,這就是我親身經歷,告誡姐妹們,一定要時刻注意自己的情緒,更要關注自己的健康!

  • 8 # 塔糖

    肝氣鬱結是中醫學的專有名詞,也叫肝鬱氣滯。它表現出來的特點兼有氣滯和肝的特點。氣滯的特點,可以概括為脹痛。脹痛也有幾個特點:一個就是部位相對來說不固定;第二,它可能因為噯氣,或者肛門排氣而減輕;第三,它可能會因為情志的波動而加劇。

    肝的特點就是以胸脅脹痛,或者兩脅脹痛為主。因為這是肝經循行的部位。

    當然,可能還有其他的表現,比如情緒急躁易怒、常嘆氣、愛長出氣,女性朋友常見乳房脹痛,乳腺檢查可發現乳腺小葉增生,或者月經不調等等。

    說到氣滯血瘀的後果其實是很嚴重的,肝在人體主疏洩,首先它會影響您的情緒,引發焦慮或者抑鬱的狀態。另外中醫講氣有餘便是火,氣滯則血瘀。如果長期肝鬱氣滯會導致火熱上炎,或脈絡痺阻,出現,心臟或者是頭部的病變。女性朋友很容易得子宮肌瘤、卵巢囊腫、月經不調和各類腫瘤。尤其是那些愛生悶氣的人,生病機率翻倍。

    而長期的氣滯,會使無形之氣化生成有形之器,也就是積聚的產生,甚至是腫瘤都跟長期的氣滯有關。

  • 9 # silence無

    首先我出現的症狀是失眠,焦慮,消化不良,每天喉嚨那裡感覺都有東西堵著,肚子裡面有氣包,再後來就嚴重到吃偶下去的食物沒有多久就會反流到喉嚨,根本沒有辦法睡覺,好容易睡著又會被反流的食物嗆醒來,好幾次我都以為我會被嗆死。飯也不敢吃,幾乎厭食。然後人不僅迅速消瘦,162的身高,體重卻只有78斤。以至於每個看到我的人都說“骨瘦如柴“。臉色難看不用說了,蠟黃,而且犯”黃疸”。從發病到嚴重不是沒有找醫生,遇到了庸醫,一直按照胃病吃西藥治療,胃鏡都做了,還是越來越嚴重。後來黃疸的時候去看了中醫,還是特約專家,掛號貴,每次排三個小時,這個專家不是說不專業,他一看就說讓我不要生氣,要開心一點,但是還是說胃病,就是按照胃病治療,就這樣斷斷續續吃了一年多,期間他還給開了腸蟲清,激素類,還有很多抗生素,我有感覺那些藥不對症,但是當時沒有更好的選擇。後來偶然去了中醫藥,掛了一個主任醫師的號,他一把脈就說肝氣鬱結,我說了腸胃還有其他方面的表現,他非常確定地說那些都是表相,歸根結底,一句話讓我豁然開朗,找對方向慢慢調理才漸漸好起來,期間很多辛酸也就不提了。

  • 10 # 小荷醫典

    肝氣鬱結的症狀和後果有哪些

    肝氣鬱結(肝臟的氣機和血運不暢、情志抑鬱)的症狀是精神抑鬱,胸悶,脅肋脹痛,食慾不振,或咽部有異物梗阻,乳房脹痛、痛經、月經不調等。日久可導致臟腑虛損或功能失調。

    肝氣鬱結又稱為肝氣鬱滯(肝臟氣機不通暢)、肝氣不舒,是指肝的疏洩功能障礙,氣機失於疏通、暢達,而形成氣機鬱結的病理變化。臨床常見精神抑鬱,胸悶,胃脹,脅肋脹痛,食慾不振,或咽部有異物梗阻,女子可見經前乳房脹痛,痛經,月經失調等。

    如果不進行治療可能會導致臟腑虛損或功能失調,增加治療難度。

    日常生活中應保持心情舒暢,避免肝氣鬱結的出現,如果出現相關症狀,應及時就醫,早期治療,預後較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生薑秋後應該如何科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