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如“浣溪沙”,有晏殊的“一曲新詞就一杯”,納蘭性德的“身向雲山那畔行”,有蘇軾的“山下蘭芽短浸溪”等等。這詩人用同一詞牌名莫非是想來比比誰寫的好。
34
回覆列表
  • 1 # 月舞雲後

    古代的詞牌大抵都是給歌舞坊的藝人們彈唱用的,就好像現代作曲家寫的曲子,可以根據同一個曲調填出不同內容的歌詞。

    像這樣的情形在粵語歌曲裡用的比較多,現在流行的粵語歌曲,大家記得住的只有那些成名曲,但是常常又能從廣東或者香港歌手那裡聽到曲調相同但歌詞完全不同的歌曲。古代的詞牌就類似於這種操作。

    《北國之春》中曲調相同的前後兩段,歌詞就不是一樣的,這就是一個例子,這是在同一首歌裡使用不同歌詞。如果延伸出去,用一樣的曲調,填上風格內容完全不同的歌詞,再根據內容取出適合的歌名,自然也是可以的。這樣的歌跟原創歌曲除了曲調相同之外,完全風馬牛不相及。

  • 2 # 全峰山

    古代詞牌就是指詞的格式名稱。牌就是″譜″,詞牌就是歌譜。猶如現代民歌《楊柳青》、《紫竹調》等,寫作時可按曲譜填上歌辭是一樣的。

    古人把寫詞叫填詞,因為後來詞的曲調逐漸消失,詞牌就由樂曲的名字變成了種種特殊格式,專供人們填詞的有關″字數、句數、分段、平仄、押韻等格式。

  • 3 # 江湖夜雨92

    什麼叫詞譜?

    詞是怎樣產生的呢?正如題主所說,為什麼一個詞牌,很多人都來填呢?原來,大家都是根據詞譜填寫的,近似於現在為歌詞所譜的曲一樣。每一種詞譜都有不同的格式,規定了一定的句子,字數,平仄,和應該叶韻的韻腳,這裡的葉,是協的意思。每個通音律的人,都可以創制詞譜,如《浣溪沙》就是南唐中主李璟創制的,大家都知道李煜是詞中之帝,實際上,他老爸也挺厲害,曾寫下“細雨夢迴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的名句。後來大家都可以按他創制的詞譜來填詞。

    什麼叫詞牌?

    那麼,問題來了,很多文人墨客創制了幾百種詞譜,剛才南唐的父子倆就創作了很多種。怎麼區分他們呢?就給每一種詞譜起一個名字,如剛才的浣溪沙,也就是美女在河水中洗紗巾,很浪漫,與內容沒有什麼關係。

    這些詞牌名的來歷也不止一種。有的來自樂曲,如《菩薩蠻》,據說唐朝時,乃西域女子拜見皇帝時唱的曲子,她們挽著高高的髮髻,滿身珠光寶氣,象菩薩一樣,所以名之為菩薩蠻。這首詞在唐代曾風行一時。有的是摘取詞中的幾個字做詞牌,如《憶秦娥》,儲存詞牌較多的詞譜為《白香詞譜》。

  • 4 # 郭創輝郭股

    詞牌名字數,

    古代有統一,

    韻律同標準,

    內容變化奇。

    相同牌達意,

    變幻莫相依,

    作者詞心異,

    因時境況倚。

  • 5 # 小璆球

    詞牌,就是詞的格式的名稱。詞,又稱長短句,人們為了便於記憶和使用,所以給它們起了一些名字,這些名字就是詞牌。有時候,因為它們是同一個格式的若干變體,幾個格式合用一個詞牌;有時候,因為各家叫名不同,同一個格式又有幾個詞牌。

    例如題目中提到的《浣溪沙》,是雙調四十二字,前闋三平韻,後闋兩平韻,一韻到底。後闋開始兩句一般要求對仗。也就是說,詩人決定用這個詞牌的時候,就要遵循這個格律,然後內容可以自由發揮。當然,有才的詞人也可以原創一個詞牌,像李煜,就自創了幾個詞牌,或者改創了以前的某些詞牌的格律。

    因此,同一個詞牌有很多不同的內容,不只是因為各位詞人比誰寫得好,更是因為詞牌只限於格律不限內容,更何況在文化燦爛的宋代,詞的繁榮達到了頂峰,文人的政治地位無與倫比,肯定有說不完的愁和道不完的喜,所以大多數情況,一個詞牌,可以有很多首。

  • 6 # 百里木樨

    詞與詞牌是不可分割的,一首完整的詞必定有相應的詞牌,如果想要了解清楚“為什麼古代同一個詞牌名,會有那麼多不同的詞呢?”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們需要從詞的源頭說起。

    詞與詩

    我們常常將詩詞放在一起,以為詩與詞是差不多的,但實際上詩出現在詞之前,分類也很多,比如四言詩、五言詩、七言詩等等,一般較為整齊,可隨意命題,一般都是用來抒發志向與抱負。

    而詞是一種古代的文學體裁,始於南梁,形成於唐代,五代十國後開始興盛,至宋代達到頂峰。詞更確切地說就相當於現在的歌曲,配合音樂可以進行演唱,多流於民間歌坊,一般分為上闋和下闋,用來抒發詩人的個人感情。

    由於古時的文人都會借詩詞來抒發情感,詩的表現過於正式,要求嚴格,對個人情感的抒發來說不是很合適,就像我們現在寫作文和寫日記的區別一樣。

    因此,如同我們現在用歌來抒發感情一樣,古人也發現了這樣的表達方式,於是便依據音律填詞,再由歌女唱出來,這樣就產生了詞的表達形式。

    詞與詞牌

    由於詞最早是為了伴唱而產生的,相當於現在的歌曲,有各自的節奏、旋律之外還要填詞,就是古時的歌。

    每首詞的伴曲又叫做詞調,而詞牌就是每首詞調的名稱。

    因此,詞與詞牌本身並不相關,如果僅僅是看這首詞包含的文學價值,是用不到詞牌的,如果想把他唱出來,詞牌便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瞭解了詞與詞牌的區別之後,再回到提問本身就很好理解了,為什麼同一個詞牌會有不同的詞,就是因為詞牌是古時奏樂的名稱,而詞是依據詞牌進行創作的。

    雖然如此,但應明確的是詞牌也有它本身的意思存在,但是大多數詞並非是按照詞牌本身的意思創作出來的,就像同一首音樂,不同的人聽有不同的感受一樣,所引發出來的感情也是不一樣的。

    因此,詞牌的標註與詞本身的關係不大,不過是古人進行表達的一種方式而已。

  • 7 # 書都白讀了

    同樣的,現在一個BGM,就有那麼多的抖音短影片。

    詞牌名就是個曲子,詞人去填詞就行。

    再到後來,曲子已經失傳了,格式還在,主要是詞人讀的多了,寫出來自然就是這樣的字數格式了。

  • 8 # 春暖花開F

    詞產生於唐末,最早見於民間,是百姓口耳相傳,配樂而歌的一種文學樣式,後來到了宋代才被文人廣泛書寫。

    雖然文人開始創作詞作,但它配樂而歌的品質並沒改變,那麼若想唱,必然得有曲調,這個詞牌就是詞的韻律,古人先譜好韻律,無論是句子的數量還是每一句的字數,乃至其平仄押韻,都有固定的規律,寫詞的人依據自己的內容按照一定的規律去寫就可以了,所以古人把寫詞叫“填詞”,就是因為先有了詞牌這個韻律,只要創作者按韻去填寫即可。比如宋婉約詞派的鼻祖柳永就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

    既然是先有詞牌規定了韻律格式,那麼不同的詞人在創作過程中儘可以選擇同一詞牌展現不同的內容了,就如范仲淹有《漁家傲》,李清照亦有《漁家傲》,兩首詞雖詞牌相同,但詞的內容、情感各不相同,兩個人寫詞時的背景、心緒更是不同,卻不妨礙他們都選取了這一詞牌表達自己的心志。這就象我們面對春天兩個人都選擇用散文表達情感一樣。

    寫到這裡大家可能明白了,詞牌和詞人所寫內容無關,詞牌只是對這首詞的平仄格律、句子數量、每句的字數有限制,至於內容就隨詩人自己去發揮了,所以才會有同一個詞牌下不同詞人的詞作流傳。

    那麼一首詞可不可以沒有詞牌呢?當然不可以,詞沒有詞牌就如同一首歌沒有樂譜,我們什麼時候聽到過這樣的歌,無樂譜的歌不能成其為歌,只能是叫歌詞,而沒有詞牌的詞亦不能成其為詞。

    詞牌對於詞來說很重要,但詞牌名大概也就八百多種,而自宋代盛行詞這種文學樣式以來,詞人數不勝數,若一個詞牌只允許一個詞人寫的話,恐怕就不會有宋詞的繁盛了吧!這也就決定了必然是相同的詞牌有不同的詞人作品,也正因為如此,才使詞這種文學樣式異彩紛呈,也才能有無數的詞作至今讓我們為之傾倒呤詠,更有如蘇軾、李煜、柳永這樣的詞人為我們所崇拜。

  • 9 # 真忘言

    要想回答題主的問題,首先我們要了解什麼是詞牌。

    詞牌的定義

    詞牌,代表著詞的格式。也稱為詞格,是填詞用的曲調名,所以叫詞牌也叫詞典。

    詞最初是伴曲而唱的,每首曲子都有一定的旋律、節奏。這些旋律、節奏的總和就是詞調。詞與調之間,或按詞制調,或依調填詞,作詞人通常根據詞的內容來定詞牌名。

    宋朝以後,詞和曲完全脫離,這時候詞牌跟詞的內容就沒有關係了。作詞人根據曲調來填詞,詞牌便僅作為文字、音韻結構的一種定式。詞牌僅僅是是一首詞詞調的名稱,決定詞的平仄。

    如果說我們就是古代的作者,這麼多詞牌,該怎麼用呢?

    詞牌的應用

    前面說過,宋朝以後,詞牌名跟詞的內容已經脫離關係。所以我們只需根據詞牌的格式來填詞。比如我們要做一首《浪淘沙》的詞,詞裡面不需要講到浪和沙。只要根據這個詞牌的格式填上合適的字就好了。

    《浪淘沙》兩種格式,一為仄起式,一為平起式,四句二十八字,與七絕仄起、平起式全同。

    格式一,(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仄)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格式二,(仄)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

    注:括號內為可平可仄,粗體為韻腳。可能有小夥伴不知道什麼是平仄,籠統的說,一二聲的字是“仄”,比如“英雄”就是“平平”,三四聲的是“仄”,比如“好處”,就是“仄仄”。

    雖然詞牌和內容關係不大,但需要注意的,詞牌也不能亂用,有的比較傷感淒涼,比如《釵頭鳳》《祝英臺近》,有的適合抒發男兒萬丈豪情,比如《滿江紅》、《沁園春》、《六州歌頭》等,有的適合表達纏綿婉轉,比如《洞仙歌》《滿庭芳》、《一剪梅》等。

    我們選擇詞牌名千萬不能看字面意思,像《賀新郎》多用以抒寫蒼涼慷慨之情,《千秋歲》則多寫憂鬱悲傷的情緒。如果有人填《賀新郎》詞去恭喜別人新婚,用《千秋歲》詞去祝賀老人的生日,就會鬧出大笑話。又如史達祖的《壽樓春》詞,只看詞牌名,會以為是喜慶的詞,但實際是抒發悼亡情感,聲情低抑,全作悽音哀調。假如用來填賀壽詞,那就大錯而特錯了。

    詞牌的數量是有限的,詞人作詞是為了抒發自己的情感,又不可能自己創造一個詞牌,所以會出現同一個詞牌有許多不同的詞這種情況,並不是用來攀比誰寫的好。

  • 10 # 琳同學的寫作專欄

    這涉及到詞、詞牌的一些基礎知識。

    我們平時聽歌,都會看到作曲者某某,作詞者某某,演唱者某某。曲就相當於詞牌,詞相當於你說的“一曲新詞酒一杯”這些具體內容。

    舉個例子來說,就像《世上只有媽媽好》這首歌,你可以保持曲調不變,把歌詞改成“世上只有爸爸好”“世上只有奶奶好”等等。這個“調”就是詞牌。

    專業一些的解釋就比較複雜了。

    詞和詩不同,格律詩只有四種形式:五律、七律、五絕、七絕。但詞的格式有一千多種。人們為了便於記憶,就給這些它們起了名字,這就是詞牌。同一個詞牌下可能會有好幾種格式,有正體和變體。

    題主說到的《浣溪沙》有五種格式。

    除此之外,還有秦觀的《浣溪沙·漠漠輕寒上小樓》,詞雲:

    漠漠輕寒上小樓,曉陰無賴似窮秋。淡煙流水畫屏幽。

    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寶簾閒掛小銀鉤。

    這首詞表達了傷春之情,隱藏著對美好時光逝去的悲哀與無奈。我個人覺得,“漠漠輕寒上小樓,曉陰無賴似窮秋”這兩句寫景的話特別耐人尋味。簡單的14個字就把初春早晨的寒冷與無聊描寫出來了,好似就像是秋天一樣。

    不知道我的回答是否幫到了您。

  • 11 # 餛飩愛語文

    看到這個回答下方有老師專業的分析,相關內容我就不多做重複了。主要是補充一下我的想法,希望幫助大家更好的理解。

    想要了解一個知識,我從小學到大學16年的學習生涯中我總結了一套適合我的學習方法,有找同類、追根溯源、畫知識框架、聯想記憶等等。

    關於詞牌的知識,我選擇了追根溯源與找同類這個學習方法。追根溯源即找出它的發展歷史,找同類即找出它的同類項幫助自己更好的理解。

    以下請跟著我的思路走來解答這個問題。

    一、古詞是什麼?

    詞在古代又被稱為長短句,是中國古代詩歌的一種形式,它與律詩最主要的區別就是格式多變。

    律詩只有四種格式且在字句、押韻、平仄、對仗上有嚴格的要求,常見的型別有五言律詩與七言律詩,比如我們都學過的杜甫的《春望》就是一首典型的五言律詩。

    而詞的要求就沒那麼嚴謹了,一句長一句短也是可以的。詞最初起源於梁代、形成於唐代,最後在宋代達到了巔峰。

    其實說白了古詞的初期就相當於現代的歌曲。

    《舊唐書》上就曾記載“自開元(唐玄宗年號)以來,歌者雜用胡夷里巷之曲。”當時就有樂師根據音樂節拍創作出長短句融合的詞來。

    這時候也有了分類,主要有婉約派和豪放派兩種劃分,其代表人物分別是柳永與蘇軾。

    流傳於民間的古詞大多與愛情有關,比如柳永的名句“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自古多情傷別離,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圖片純屬娛樂,請勿當真)

    不得不說這樣的題材在當時的權貴看來是難登大雅之堂的,蘇軾所代表的豪放派的古詞,如“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更容易被主流接受。

    二、詞牌是什麼?

    弄清楚了古詞的概念,我們再來說說詞牌。

    詞牌就是按照詞的格式來劃分的一種形式,也是填詞用的曲調名,所以也被稱為“詞格”或“詞典”。

    怎麼理解這個定義呢?用找同類的學習方法試試。

    現代歌曲是不是有說唱、抒情、搖滾等等劃分,在我看來詞牌就相當於這個意思,都是為了受眾看到詞牌名就大致知道了這首詞的型別,以便感興趣的人選擇。

    當古詞與音樂脫離後,詞牌就可以看作是文字的一種結構。

    比如《沁園春 雪》,其中“沁園春”就是詞牌名,“雪”是這首詞的標題。

    三、同一個詞牌為什麼會有很多首詞?

    就像寫作文給了你體裁和命題還是能寫出各種各樣的作品,所以同一個詞牌下有很多首古詞不奇怪。

    至於為什麼很多詩人樂忠於在詞牌名下古詞創作?

    一是受當時的文化影響,比如宋代古詞極盛時期,不拿出點作品附庸風雅怎麼行,如同今天的趕潮流。

    二是個人覺得命題作文比較好容易發揮,以及被大眾理解與接受,所以詩人選擇詞牌名創作情有可原。

    至於題主問是不是比誰寫的好,我覺得有這個因素,畢竟能出名自然是好事。

    每年高考命題作文都還得有一個滿分呢,對吧。

    但是寫得好不好這件事也是見仁見智,每個人的評判標準也不同。

    我覺得吧,你覺得寫得好的古詞就為它鼓掌,覺得寫得不好的古詞也可以說出你的理解,有一個和諧交流的氛圍才是古詞愛好者的幸福所在。

    最後,你對這個世界有很多問號嗎?餛飩異聞錄 專注分享冷知識、冷科普、故事及情感,還有小眾文化興趣,希望和大家一起探索世界,一起成長。

  • 12 # 文揚採

    這要從詞的起源講起。詞最早起源於南北朝的晚期。大家知道南北朝是大分裂時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時期。北朝皇室以鮮卑族為主,南朝則是漢族。隋唐朝社會經濟繁榮,對外交流頻繁。這段時間,很多胡樂和西域音樂傳入中原一帶,與本地民間音樂融合,形成燕樂。而當時,都市中很多以演唱燕樂為生的優伶樂師,根據唱詞和音樂拍節配合,創作或改編出一些長短句參差的曲詞,就是最早的詞。中唐以後,越來越多的文人開始填詞,詞正式成為一種文學體裁,但這時文人運用的曲調範圍還比較狹窄。到晚唐時期,文人詞趨於成熟,並在宋進入巔峰時期。

    也就是說,詞在早期時用來唱的歌曲,那詞牌就相當於曲調,有固定的格式與聲律,決定著詞的節奏與音律,像詞的字數、韻數以及平仄格式都在詞牌中規定好的。就好像我們現在唱歌的歌譜,詞牌相當於譜子,但每個人都可以用同一個譜子編不同的歌詞。所以寫詞叫填詞,就是因為每個詞牌有固定的格式和聲律,不是隨便寫的。

    舉個例子,《浣溪沙》這個詞牌是四十二字,平仄如下(圓括號中的字表示可平可仄,方括號中的字表示押韻):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後闕前兩句一般都用對仗。

    你可以對照你提到的詞來看一下,是不是符合這個規律。

    當然,很多詞牌都會有變體,比如《浣溪沙》共有五種格式,上面的是正體,下面還有四種變體。

    變體一:雙調四十二字。上片三句,三平韻;下片三句,兩平韻,首句不起韻。以唐末五代薛昭蘊《浣溪沙·紅蓼渡頭秋正雨》為代表。變體二,雙調四十四字。上片三句,三平韻;下片五句,兩平韻。以五代宋初孫光憲《浣溪沙·風撼芳菲滿院香》為代表。此詞後結作三字三句,唐宋元詞,僅見此作。變體三,雙調四十六字。上片五句,三平韻;下片五句,兩平韻。以五代顧敻《浣溪沙·紅藕香寒翠渚平》為代表。此詞前後結皆三字三句。按《花間集》本,前後兩結仍作七字一句,今從《花草粹編》,以備一體。變體四,雙調四十二字。上片三句,三仄韻;下片三句,兩仄韻。以五代南唐後主李煜《浣溪沙·紅日已高三丈透》為代表。此調全押仄韻者,止此一詞,無別首可校。

    因此,同一個詞牌那麼多詩人填詞,並不是為了比較誰寫的好,而是詞本身的特點所致。

  • 13 # 成長新視點

    序言:

    詞牌名也就是詞牌,是詞的格式的名稱。詞的格式和律詩的格式不同:律詩只有四種格式,而詞則總共有一千多個格式(這些格式稱為詞譜)。詞,又稱長短句。人們為了便於記憶和使用,所以給它們起了一些名字。這些名字就是詞牌。有時候,因為它們是同一個格式的若干變體,幾個格式合用一個詞牌;有時候,因為各家叫名不同,同一個格式又有幾個詞牌。

    一、格律的起源。

    詞牌,也稱為詞格,是填詞用的曲調名。所以叫詞牌也叫詞典。詞最初是伴曲而唱的,曲子都有一定的旋律、節奏。這些旋律、節奏的總和就是詞調。詞與調之間,或按詞制調,或依調填詞,曲調即稱為詞牌,其通常根據詞的內容而定。

    宋後,詞經過不斷的發展產生變化,主要是根據曲調來填詞,詞牌與詞的內容並不相關。當詞完全脫離曲之後,詞牌便僅作為文字、音韻結構的一種定式。詞牌是一首詞詞調的名稱,例如《沁園春雪》這首詞,“沁園春”是詞牌,“雪”是詞的標題。詞牌通常也決定詞的平仄。

    現代人所謂的"詩""詞"都是古時人們的歌曲,每一種詞牌都代表一支曲子,一般的詞人只負責“填詞”就行了。樂曲名字的來歷,例如《菩薩蠻》,據說是由於唐代大中初年,女蠻國進貢,她們梳著高髻,戴著金冠,滿身瓔珞(瓔珞是身上佩掛的珠寶),像菩薩,《菩薩蠻》因此得名。當時教坊因此譜成《菩薩蠻》曲。據說唐玄宗愛唱《菩薩蠻》詞,可見是當時風行一時的曲子。《西江月》、《卜算子》《風入松》、《蝶戀花》等,都是屬於這一類來自民間的曲調。

    絕大多數的詞都不是用“本意”的,因此,詞牌之外還有詞題。一般是在詞牌下面用較小的字注出詞題。在這種情況下,詞題和詞牌不發生任何關係。一首《浪淘沙》可以完全不講到浪,也不講到沙;一首《憶江南》也可以完全不講到江南,這樣,詞牌只不過是詞譜的代號罷了,例如《菩薩蠻》不代表什麼,只是詞譜的代號。

    為了方便填詞,人們常把詞牌收錄成冊。古代著名的詞譜有欽定詞譜、白香詞譜、詩韻新編等。有了這些詞譜,大大提高了人們的填詞效率。

    二、詞牌的格律。

    詞牌的格律,有一千多種。每一個詞牌,都有固定的文字數量、段落格式、語句韻腳。以下以詞牌名“滿江紅”為例,進行說明列舉:

    1.詞牌名:滿江紅

    2.字數及韻腳:雙調九十三字,前闋四仄韻,後句五仄韻,前闋五六句,後闋七八句要對仗。後闋三字四字也用對仗,此調例用入聲韻腳。

    3.詞牌格式:

    (仄)仄平平,(平)(平)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

    (仄)(平)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

    4.例:

    《滿江紅-寫懷》岳飛

    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

    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

    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

    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

    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滿江紅-小住京華》秋瑾

    小住京華,早又是,中秋佳節。

    為籬下,黃花開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殘終破楚,八年風味徒思浙。

    苦將儂,強派作娥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兒列;心卻比,男兒烈!

    算平生肝膽,因人常熱。

    俗子胸襟誰識我?英雄末路當磨折。

    莽紅塵,何處覓知音?青衫溼!

    結語:

    一個詞牌名,會有很多不同的詞。通俗一點來說,就是詞牌相當於一個3寸的相框,無論是男女老少的照片,還是各種風景照片,只要是3寸的,都可以放進去。這樣的多個照片放在一起,都是三寸帶相框的照片,框架相同,而裝的內容不同。

  • 14 # 老街味道

    問題:為什麼古代同一個詞牌名,會有那麼多不同的詞呢?

    如“浣溪沙”,有晏殊的“一曲新詞就一杯”,納蘭性德的“身向雲山那畔行”,有蘇軾的“山下蘭芽短浸溪”等等。這詩人用同一詞牌名莫非是想來比比誰寫的好。

    前言

    同樣一個詞牌,會有不同的詩人填詞,有的詞體完全一樣,有的不一樣。

    原因並不難解釋,詞牌本身並不是詞的題目,只是一種格式:例如《青玉案· 送別》中,青玉案是詞牌,送別是題目;《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中,詞牌是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是題目。

    這種現象很像唐朝人的樂府詩,例如同為 《行路難》,李白、錢起、貫休等人都用這個樂府古題作詩。

    至於題主說,詩人用同一詞牌名,莫非是想來比比誰寫的好?大多數情況下沒有比較的意思,不過有時候也會有這種可能。

    一、向原作致敬的唱和之詞

    我們常常看到,很多詞人填寫同一個詞牌同一個詞體。同詞人用同一個詞牌創作時,有一種現象要特別注意。

    例如北宋的賀鑄有一首青玉案風靡當時:

    凌波不過橫塘路。但目送、芳塵去。錦瑟華所誰與度。月橋花院,瑣窗朱戶。只有春知處。飛雲冉冉蘅皋暮。彩筆新題斷腸句。若問閒情都幾許。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這首詞受到宋朝很多文人的推崇,紛紛次韻唱和。

    青玉案 送別(宋·李清照)  

    徵鞍不見邯鄲路。莫便匆匆去,秋風蕭條何以度。明窗小酌,暗燈清話,最好留連處。

    相逢各自傷遲暮,猶把新詩誦奇句。鹽絮家風人所許。如今憔悴,但餘衰淚,一似黃梅雨。

    青玉案 用賀方回韻,有所禱而作(宋·李之儀) 

    小篷又泛曾行路,這身世、如何去。去了還來知幾度。多情山色,有情江水,笑我歸無處。

    夕陽杳杳還催暮,練淨空吟謝郎句。試禱波神應見許,帆開風轉,事諧心遂,直到明年雨。

    青玉案 和賀方回韻送伯固歸吳中 (蘇軾)

    三年枕上吳中路。遣黃犬、隨君去。若到松江呼小渡。莫驚鷗鷺,四橋盡是,老子經行處。

    輞川圖上看春暮。常記高人右丞句。作個歸期天已許。春衫猶是,小蠻針線,曾溼西湖雨。

    這種次韻填詞的方式,不僅同一個詞牌、同一個詞體,連押韻的字都完全一樣。

    首先,這是一種向原作者的致敬。

    喜歡填詞的朋友,如果看到自己的詞被人次韻唱和,會有兩種感受。一種是被他人認可的開心,一種是比較高下的心理。

    二、比較之心

    題主說:詩人用同一詞牌名莫非是想來比比誰寫的好?

    也許有這種可能。特別是次韻的時候,特別容易讓讀者而不是作者產生這種心理。

    比如蘇軾的《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這首詞就讓王國維評價道:

    東坡楊花詞,和韻而似原唱;章質夫詞原唱而似和韻。《人間詞話》

    章質夫的原詞如下:

    燕忙鶯懶芳殘,正堤上柳花飄墜。輕飛亂舞,點畫青林,全無才思。閒趁遊絲,靜臨深院,日常門閉。傍珠簾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風扶起。 蘭帳玉人睡覺,怪春衣雪沾瓊綴。秀床漸滿,香球無數,才圓卻碎。時見蜂兒,仰沾輕粉,魚吞池水。望章臺路杳,金鞍遊蕩,有盈盈淚。

    南宋朱弁在《曲洧舊聞》中也評價:

    章質夫楊花詞,命意用事,瀟灑可喜。東坡和之,若豪放不入律呂。徐而視之,聲韻諧婉,反覺章詞有織繡工夫。

    或許蘇軾沒有這種心思爭強鬥勝,可以讀者卻喜歡比較。

    三、同一詞牌的不同詞體 同一種詞體不同詞牌

    題主說,古代同一個詞牌名,會有那麼多不同的詞。除了大家按照同一個詞譜填詞外,還有一種現象:

    1、同一詞牌,有不同詞體

    詞最早是用來唱的,詞人根據曲譜填詞,後來曲譜失傳,於是明朝人開始根據唐宋人的作品來編寫詞譜。

    不同的作者,填寫同一個詞牌時,常常出現字數、押韻方式甚至句式結構的不同等等現象。因此我們今天會看到很多詞牌有不同的詞體。例如生查子五體、浣溪沙五體、更漏子八體等。

    和凝的《採桑子》 ,有四十四字:

    蝤蠐領上訶梨子,繡帶雙垂。椒戶閒時,競學摴蒲賭荔枝。叢頭鞋子紅編細,裙窣金絲。無事顰眉,春思翻教阿母疑。

    李清照的《採桑子》有四十八字:

    窗前誰種芭蕉樹,陰滿中庭。陰滿中庭疊句葉葉心心、舒捲有餘情。傷心枕上三更雨,點滴悽清。點滴悽清疊句愁損離人、不慣起來聽。

    不同的作者,所創作的詞作雖然是同一個詞牌。但是總有些小小的變化,所以後人制作的詞譜也出現多種詞體。

    2、同一個詞體,不同詞牌

    既然說到這裡,不妨多說幾句。還有一種現象,就是:

    同一個詞體,不同詞牌

    例如《欸乃曲》 單調二十八字,四句三平韻,熟悉詩詞的朋友一看就知道,這是一週七絕:

    千里楓林煙雨深,無朝無暮有猿吟。停橈靜聽曲中意,好似雲山韶濩音。

    可是同為七絕的皇甫松這一首,卻被命名的《浪淘沙》:

    蠻歌豆蔻北人愁,蒲雨杉風野艇秋。 浪起鵁鶄眠不得,寒沙細細入江流。

    溫庭筠的這首七絕,又成了《楊柳枝》

    金縷毿毿碧瓦溝,六宮眉黛惹香愁。晚來更帶龍池雨,半拂闌干半入樓。

    孫光憲的《八拍蠻》也是七絕:

    孔雀尾拖金線長,怕人飛起入丁香。越女沙頭爭拾翠,相呼歸去背斜陽。

    估計這幾首七絕雖然今天看起來差別不大(有平起、仄起之別),當年的曲譜應該是不一樣,唱出來效果也不同。

    當然這種現象,和題主提出的“比比誰寫的好”就更無關了。

    結束語

    填詞,首先要選擇合適的詞牌。同一個詞牌下,其內容可能千差萬別。就和唐人用樂府古題作詩一樣,詞牌僅僅使用一個形式而已。

    至於是不是有比較之心,就要看作者填詞時具體的情況了。詩人雅集一起作詩填詞,當然有比賽的意思。除此以外,未必有比較之意。

  • 15 # 梧桐樹邊羽

    為什麼古代同一個詞牌名,會有那麼多不同的詞呢?

    這個問題……題主確定知道什麼是詞牌麼?

    詞和古體詩到後期的差別在哪?就在於詞在一個詞牌名下用相同的格式進行創作,我們一般把詩歌創作稱為“寫詩”,而對在同一詞牌下創作詞,我們稱為“填詞”。就是給你畫好了格子,你把字往裡面填就行了。這是極其形象生動的簡稱。

    而這個格子要怎麼畫,就看詞牌名了。每一個詞牌名代表著一種詞的固有模式,我們在創作這種詞的時候,都會有標題字首,就是詞牌名,比如“定風波”、“浣溪沙”,然後再有個標題,就代表了這首詞作的內容。詞牌名就是這首詞的身份,標題才是這首詞的介紹。

    就好像我們走出去,說“我是華人,我來幹什麼”,中國就是個詞牌名,所有華人都只能使用這個開頭,至於你來幹什麼,就隨便你了。

    詞牌名總共是一千多個,古今天下文人要表達、要書寫的東西何止億萬。如果喜歡詞牌這個格式,就會使用這個詞牌名進行創作,因此我們今天看到的同詞牌名下的詞作當然非常多了。這還只是經過時間大浪淘沙下的精品,要說文人們即時創作,後來就被遺忘的,那就恆河沙數,數不勝數了。

    這麼說吧,詞牌名就好像近體詩中標明的“五絕”、“七絕”,我們創作出近體詩,也可以根據格式來標註,只不過格律詩的幾種格式非常簡單,讀者一看便知,就沒有這個必要了。如今在網上有很多寫詩又喜歡標上這個名稱的,其實根本就不合平仄。寫的根本不是格律詩,卻標上“七絕”之類的來現世,就難免不被懂行的人笑話。

    詞牌也一樣,要學習創作詞牌,一定要搞清楚格式才行。詞牌是比格律詩更加嚴謹的格律體,看上去可長可短,可是哪裡長,哪裡短都有嚴格的規定。

    所以,一定不要以為詞牌比詩容易,比格律詩容易的是古體詩,既不用平仄格律,也不用字數長短限制,某些時候看起來有些像詞牌。

    我們瞭解詞的產生、發展,就會發現,詞的前身其實就是古體詩,所謂之“詩詞同源”。只是後來因為音樂和詞牌名的整理,為詞牌發展規定了方向,做出了嚴格的限定(包括用字的平、上、去、入)。而正是這種嚴格限制,反而讓詞牌在音樂散佚之後作為單獨的文字文體存活了下來。

    再打個簡單的比方,在流行歌曲的創作中,我們都知道樂曲的創作要難於歌詞。因此,才會出現如今流行樂壇的大規模抄襲現象,就是對樂曲稍稍修改混淆,填上自己的詞——注意,這就是填詞——然後就對外發行。這當然是可恥的,可是好的樂曲確實很難打造,這也就有了版權糾紛,我們可以支付費用,購買樂曲,填詞演唱,這算是一種解決辦法。

    但是在古時候,樂曲雖然更加難打造,卻沒有版權一說。在宴會上,請來的樂工會彈什麼曲子,聽膩了的文人,就會自己寫詞,交給歌女去演唱。這就是“一曲新詞酒一杯”,大量的同名詞牌就因此而來。直到後來,形成了填詞習慣,文人們也不需要在歌女身上花力氣,也不需要在宴樂這個環境,遇到了事情想寫東西,就直接按照詞牌名(格式)寫下來抒發自己的感情。

    詞牌脫離了音樂獨立發展壯大起來,到了今天,詞牌名(一般是樂曲名)就成為了詞和那些逝去的音樂曾經一體化的唯一證明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看美國威脅伊朗駛向委內瑞拉油輪,引起兩國新的博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