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曉木曰兮歷史系
-
2 # 秉燭讀春秋
建安十六年(211),益州牧劉璋派法正去荊州請劉備入蜀,想讓劉備幫著自己打漢中張魯。劉璋萬沒想到的是,前面驅狼,後面迎虎。他還以為劉備真的是君子呢。
當時諸葛亮和龐統,分別是劉備的正副軍師。龐統得知這個訊息後,極力慫恿劉備進蜀,龐統打的小算盤就是,勸說劉備趁機奪了劉璋的地盤。
劉備也不傻,心領神會。於是,就讓諸葛丞相留守荊州,自己帶著龐統出發了
可能讀者有點意外,諸葛亮可是劉備的大軍師,為什麼這回帶龐統去而非諸葛亮呢?
劉備和龐統在攻打張魯時候,孔明夜觀天象,說:
〖夜算太乙數,今年歲次癸巳,罡星在西方;又觀乾象,太白臨於雒城之分:主將帥身上多凶少吉。切宜謹慎。〗
其實這時孔明算計到劉備主兇。但龐統認為孔明怕他奪了進蜀首功。故意阻止他的軍事行動。
〖孔明怕我取了西川,成了功,故意將此書相阻耳。”〗
此時孔明想讓劉備回荊州議事,目的就是避開這個劫數,然後讓龐統頂這個坑。他知道龐統嫉妒自己,一定會和自己對著來。這也不難理解,畢竟一山不容二虎。
果不其然,龐統整日催促劉備早點進攻雒城。
龐統急於建功立業,也想把“頭三腳”踢的漂亮,他依據張松所獻的地圖,決定和劉備分兵進擊。
原先劉備想取小路而進,讓龐統走大路。雙方到雒城取齊。”劉備說“吾自幼熟於弓馬,多行小路。軍師可從大路去取東門,吾取西門。”龐統說:“大路必有軍邀攔,主公引兵當之。統取小路。”
這樣,劉備和龐統就換了過來。劉備走大路,龐統走小路。這是龐統效仿漢初的韓信,突然襲擊方顯得功勞甚偉。
就在臨別時,劉備對龐統說:昨晚我做了一個夢,有人對著我的左胳膊打了一棍子,到現在還隱約的疼呢。軍師是我的左膀右臂,難道此夢不利軍師?不如暫且按兵不動,聽聽孔明有何高見。
龐統聽聞此言,說道:
“主公被孔明所惑矣。彼不欲令統獨成大功,故作此言以疑主公之心。心疑則致夢,何兇之有?統肝腦塗地,方稱本心。主公再勿多言,來早準行。”
這真是,閻王叫你三更死,哪個敢留到五更。
更加怪異的是,龐統平時騎的馬,在出發時,馬失前蹄,讓龐統來了個嘴啃泥。
劉備心疼了許久,然後說,我騎的白馬最通人性了。不如咱倆互換下,你騎我的白馬,我騎你的馬。龐統十分感激主公的知遇之恩。表示肝腦塗地,雖死無憾。
卻說龐統一行人馬,來到了一個地方,抬頭見兩山狹窄,樹木叢雜,又值夏末秋初,枝葉茂盛。龐統心裡很奇怪,勒住馬問:“此處是何地?”軍內有新降軍士,說道:“此處地名‘落鳳坡"。”龐統驚曰:“吾道號鳳雛,此處名落鳳坡,不利於吾
。”令後軍疾退。但是已然來不及了。原來在和劉備分手時,張魯早就派人在小路設下了埋伏。
只聽山坡前一聲炮響,箭如飛蝗,只望騎白馬者射來。可憐龐統竟死於亂箭之下。時年只有三十六歲。
-
3 # 金山萬丈
白馬關樓上的橫額“天意”。正合一聯:“一統江山毀於一馬,三分天下羞煞三人。”說的正是三國故事。
龐統,生於公元179年,字士元,號鳳雛,湖北襄陽人,自幼勤學,才智超群,品質出眾,被司馬徽視為“士之冠冕”。
赤壁之戰,龐統、諸葛亮、周瑜聯計擊敗了曹軍,龐統才華初顯,劉備乘勢奪取了荊州。
他的才能受到吳將魯肅和諸葛亮的推崇,因而當劉備重召龐統時,龐統就時局縱橫等諸方面向劉備作了精闢論述,並客觀的分析了優劣比勢,認為“以荊州為根本,以蜀川定天下,形成三角鼎立,相互鉗制的戰略格局,方能一統天下”。這一論斷,給劉備集團的發展方向作了一個準確的定位。
龐統卓越的軍事才智和富有遠見的政治謀略深受劉備器重,被委以治中從事,和諸葛亮同為軍師中郎將,一個優秀的軍事家、政治家由此正式登上了東漢的歷史舞臺,演繹了一個舉足輕重的角色。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龐統隨劉備兵分兩路攻取雒城(今廣漢市),龐統身先士卒,中流矢而亡,時年36歲。真可謂“壯志未酬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劉備倍感痛惜,將龐統厚葬在白馬關古驛道旁。
隨即劉備急召諸葛亮入蜀,加緊了軍事進攻,次年五月,攻陷雒城後又奪取了成都,開創了蜀漢基業。劉備稱帝后,追封龐統為關內侯。後來劉禪諡龐統為靖侯,並在龐統墓前建祠祭祀。
龐統祠現存的許多楹聯詩文,屬名人名作,真跡珍品,更增添了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文化品位。何況這裡還有張飛廟,張飛柏,走過車轍深深的金牛道,哪一處的人文史蹟,都引人追思不已。
歷朝歷代來此拜謁的人可謂多矣,比如杜甫、陸游、蘇軾,也比如現代的朱德等等,甚至海內外人士都慕名而來,多不勝數,想來,能在這樣的地方懷古思今,憑弔先賢,感受深厚的三國文化,亦是我輩之福。
龐統英年早逝,壯志未酬,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借童謠言:“一鳳並一龍,相將到蜀中。才到半路里,鳳死落坡東。風送雨,雨隨風,隆漢興時蜀道通,蜀道通時只有龍”。 唉,《三國演義》的故事誰小時候沒有讀過幾頁?真是要說一時半刻也說不完,就此打住。
落鳳坡龐統衣冠冢(血墳)依舊,墓周圍十二株古柏已不復存在。但那些久遠的故事,卻聲聲在耳,被喜歡他的人們世代傳頌。
雄關仍在,背影已遠:“五十年興衰事,如雲煙來去,力挽狂飆者,敢問誰可替?”
放眼望去,古老的白馬關,青山依舊在,數度夕陽紅。
“人中呂布,馬中赤兔”是說一人一馬剛好匹配,舉世無雙。三國中,劉備和的盧是一對絕配,他的故事更是流傳千古。
的盧馬,是額上有白色斑點的馬,古人認為這種馬妨主。 語出伯樂《相馬經》:“的盧,馬白額入口至齒者,名曰榆雁,一名的盧。奴乘客死,主乘棄市,兇馬也。” 《馬政論》曰:“顙上有白毛謂之的盧。”又曰:“上有旋毛及白毛者,謂之的吻,兇。”。的盧向來有“妨主”之名,卻不曾妨害劉備,反而在檀溪救過劉備性命。
的盧的來歷有一段小故事,玄德與關羽、張飛、趙雲出馬在門旗下,望見張武所騎之馬,極其雄駿。玄德曰:“此必千里馬也。”言未畢,趙雲挺槍而出,徑衝彼陣。張武縱馬來迎,不三合,被趙雲一槍刺落馬下,隨手扯住轡頭,牽馬回陣。
隨後劉表見到這匹馬,深深的喜歡上了它,劉備於是將此馬送於劉表。可是,劉表的重臣蒯越對此馬錶示了疑問。越曰:“昔先兄蒯良,最善相馬;越亦頗曉。此馬眼下有淚槽,額邊生白點,名為的盧,騎則妨主。張武為此馬而亡。主公不可乘之。”生命自然比馬重要,於是劉表將馬又還給了劉備。
劉備對於此馬則又是一種態度,“方出城門,只見一人在馬前長揖曰:“公所騎馬,不可乘也。”玄德視之,乃荊州幕賓伊籍,字機伯,山陽人也。玄德忙下馬問之。籍曰:“昨聞蒯異度對劉荊州雲:此馬名的盧,乘則妨主。因此還公。公豈可復乘之?” 玄德曰:“深感先生見愛。但凡人死生有命,豈馬所能妨哉!””於是劉備繼續騎著的盧,的盧不但沒有妨著劉備,反而救了劉備一命:“卻說玄德撞出西門,行無數里,前有大溪,攔住去路,那檀溪闊數丈,水通襄江,其波甚緊。玄德到溪邊,見不可渡勒馬再回,遙望城西塵頭大起,追兵將至。玄德曰:“今番死矣!”遂回馬到溪邊。回頭看時,追兵已近。玄德著慌,縱馬下溪。行不數步,馬前蹄忽陷,浸溼衣袍。玄德乃加鞭大呼曰:“的盧,的盧!今日妨吾!言畢,那馬忽從水中湧身而起,一躍三丈,飛上 西岸。玄德如從雲霧中起。”
羅貫中在寫龐統被殺的時候,卻故意穿插了一段:龐統在出徵前因為馬失前蹄,被翻下馬來,劉備見他落馬,認為他的馬不好,所以把自己的馬借給了他,但正是因為這匹馬,龐統被人誤認為是劉備,於是在落鳳坡被箭射死~~~~這實在非常可惜,於是有人就對劉備作出議論,認為是他的不是,甚至有人認為這是劉備故意陷害龐統的~~ 這樣的觀點不但不尊重作者的思想,而且還不切實際。但是,畢竟,羅貫中為什麼要故意穿插這一段呢?
《三國演義》第六十三回:卻說龐統迤邐前進,抬頭見兩山逼窄,樹木叢雜;又值夏末秋初,枝葉茂盛。龐統心下甚疑,勒住馬問:“此處是何地?”數內有新降軍士,指道:“此處地名落鳳坡。”龐統驚曰:“吾道號鳳雛,此處名落鳳坡,不利於吾。”令後軍疾退。只聽山坡前一聲炮響,箭如飛蝗,只望騎白馬者射來......
龐統死因原因有四
1、因龐統侍才,自認不在孔明之下然卻未能得到劉備的信任,急於立功(有自入皇叔帳下而未立其功之嘆)以證明其才;
2、未能充分了解劉備的性格,屢次進言(自認的“上計”)卻未被備所採納,心理留下陰影,覺得自己總是活在孔明的陰影之下,為了擺脫陰影使之更加急於求成;
3、未能聽信諸葛亮的忠言,心胸狹隘,以為亮要與之爭功,為此麻痺大意;
4、被亂箭射死於落鳳坡下乃是天意;大軍出征時居然馬失前蹄,劉備又與之白馬以以表愛惜,使之感恩涕淋,可惜卻因為白馬而讓敵軍以為馬上之人即為劉備,一時萬箭齊發被射死於馬上。
劉備失去龐統,等於失去了自己的左膀右臂。我們知道,一個人失去一隻手臂,完全是一個殘廢的人,其損失不可估量。劉備最後不能一統天下,跟失去鳳雛龐統有極大的關係。如果龐統不死,則不可能會有關羽荊州之敗。無論是諸葛亮還是龐統留守荊州,以他們超乎常人的才智能力,完全可以輕鬆地守住荊州,不管是虎狼一樣的呂蒙,還是少年天才將領陸遜,都休想打荊州的半點主意。即使諸葛亮、龐統兩人都沒有留守荊州,就算劉備集團失去了荊州,也不能從根本上傷了蜀國的元氣或動搖蜀國的根基。如果關羽失去了荊州,有諸葛亮和龐統從旁相勸,也許可能勸住劉備不要貿然發兵攻打東吳。即使勸不住劉備,劉備要親征東吳,為關羽報仇,劉備必然會帶上龐統或諸葛亮,如果兩人當中有一人從旁策劃軍機,陸遜就是再聰明絕頂,也討不到絲毫的便宜,如此一來,劉備哪會有彝陵之敗?蜀國哪會輕易損失數十萬精銳之師?如果龐統在世,在北伐期間,跟諸葛亮各提一旅之師,兩路大軍,同時出兵,遙相呼應,互相策應,司馬懿就是有三頭六臂,哪能抵擋住蜀國兩路大軍的大舉進攻呢?
龐統之死給劉備集團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這是劉備沒有想到的後果。唐朝大詩人杜甫寫過這樣的詩句來痛悼諸葛亮:“蜀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繁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其實,此詩的最後一句,用在龐統身上,似乎更加準確。
古代伯樂的馬經和蒯越錯了嗎?很明顯沒有,的盧從出現到死亡,第一個主人張武被殺與戰場,而最後一個主人龐統也被亂箭射殺於落鳳坡下,除了劉備,別的兩個人都不得好死,看來伯樂和蒯越說的“的盧妨主”還是有道理的,但是為什麼劉備安然無恙 呢?難道真的是“但凡人死生有命,豈馬所能妨哉!”??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張武和龐統都是很好的例子,那麼,為什麼劉備沒有被妨呢?
其實與其說的盧是一匹“兇馬”,還不如說劉備是個“兇人”了。
道理很簡單,誰都知道,把黑墨水往水裡滴,水會變黑,但是把黑墨水往更黑的墨汁裡滴,黑墨水就無能為力了。假如把的盧看作黑墨水,劉備看作墨汁,那麼就能很好的解釋這個問題。
-
4 # 微關注
關於劉備讓馬龐士元之事,眾說紛紜,主要分為三派。一說,劉備寬厚仁愛,愛惜人才,讓自己的坐騎給鳳雛是好意,沒想到會把鳳雛害死。二說,鳳雛作為與諸葛亮齊名的大賢,諸葛亮能算到自己的生死,鳳雛又豈會不知?他算到劉備乃天命所歸,自己陽壽已到,所以才主動替劉備前去,劉備讓馬以及他大喊"落鳳坡!我道號鳳雛,難道這就是我鳳雛的葬身之地嗎?"就是最好的說明。
三說,鳳雛之死是諸葛亮有意為之,正所謂"一山難容二虎",鳳雛來投奔之後,劉備很是中用,包括攻打益州也不帶諸葛亮,而是帶著龐統,諸葛亮很是嫉妒。
-
5 # 歷史百家爭鳴
這個是小說《三國演義》的情節,魯速至今還記得,龐統騎著劉備的白馬路過落鳳坡,當時龐統問手下:這裡是哪裡?手下人說落鳳坡,龐統大驚,這個時候殺出一路伏兵,龐統中箭身亡。上面說了,這是《三國演義》的情節,在實際的歷史上並不村子,《三國志》中記載龐統是在進圍雒縣,統率眾攻城,為流矢所中,卒,時年三十六。劉備非常惋惜,提起龐統就要落淚惋惜,因此追賜統爵關內侯,諡曰靖侯,落鳳坡旁,有當年為龐統而建的真墓,只有簡單的維護,據說這是劉備為其親選的墓地,據說是塊風水寶地,不過這些在正史裡都沒有記載。而落鳳坡也是龐統死了以後這個地方才叫落鳳坡的,不是本來就有,也不是劉備取的。至於說龐統死是不是天意,這個就不好說了,因為我們現在是在事後評論,如果說是天意,我們其實是在唐突古人。
很多人都編段子:臥龍鳳雛得其一可得天下,而劉備得了兩個,所以劉備沒有最終沒能統一天下,劉備這裡一山不能容二虎,所以臥龍和鳳雛必然會死一個。
其實這是不對的,作為一個亂世英雄,劉備怎麼會嫌手下能人多呢?劉備雖然政治才能不行,但是御下的本領很好,跟隨劉備的,都覺得劉備是個好老闆。因此,諸葛亮和龐統如果都活著一定可以在劉備手下發揮各自的作用,一如法正和諸葛亮一樣。再說了曹操都有五大謀士,為什麼劉備只能有諸葛亮一個呢,龐統的死只是意外,並不是因為劉備讓了白馬,或者說龐統到了落鳳坡就必然要死。 -
6 # 嵐風說史
在古典小說《三國演義》中,龐統道號鳳雛,是劉備帳下重要的謀士。公元211年,益州牧劉璋為了壓制盤踞漢中野心勃勃的張魯,請同宗劉備入川。想要成就一番事業的劉備急需益州之地為根基,於是在龐統的諫言下、決心謀取益州。但一向以仁義自居的劉備苦於沒有拿下益州的正當理由。
的盧馬是額上有白色斑點的馬,古人認為這種馬妨主。但此馬卻不曾妨害劉備,反而在檀溪還救過劉備性命。在演義中,龐統心胸狹隘未能聽從孔明忠言,認為是孔明爭功。而且他恃才傲物,自認不在孔明之下、卻未能得到劉備的信任,急於立功以證明自己的才能。以至於他本可坐鎮後方,卻一定要親臨前線建功。大軍出征時,又遇馬失前蹄,劉備因憐愛將自己的坐騎讓出卻導致他被射死,因此可以說龐統之死實屬天意。
-
7 # 歷史春秋網
首先,龐統死在落鳳坡,是《三國演義》裡寫的,龐統心下甚疑,勒住馬問:“此處是何地?”數內有新降軍士,指道:“此處地名落鳳坡。”,龐統驚曰:“吾道號鳳雛,此處名落鳳坡,不利於吾。”。在此之前,劉備曾把自己的“的盧”馬讓給龐統,而的盧馬是妨主的。而且,諸葛亮曾寫信給劉備,“我夜觀天象,太白臨於雒城,將帥會有危險”,希望劉備和龐統停止進攻。但龐統未聽,最後死於落鳳坡的亂箭之下。冥冥之中,好象龐統之死,一環扣一環,是天意所為。實際上,這都是小說家言,羅貫中繪聲繪色地編的。正史《三國志》並沒有這麼詳細,只是記載龐統進圍雒縣,“統率眾攻城,為流矢所中,卒,時年三十六。”。龐統之死,並非什麼天意,應該是劉備、龐統遇到了真正的對手。
其一、龐統立功心切,他是個軍師,卻親臨前線作戰,並因此受傷而死,太心急了;
其二、劉備、龐統遇上了勁敵張任,這是一位有勇、有謀且忠於劉璋的將帥之才,不管是武力值還是智謀都是劉備、龐統的對手,二人久攻雒城不下,使龐統很焦燥,竟然親自攻城陷陣;
其三、龐統還是智謀不足,實戰本領差,前進之前也沒有注意提前觀察地形,也沒有一個強大的參謀團隊提醒他,竟然中了張任的埋伏。中埋伏後也沒有趙雲臨陣不驚的大將風度,犧牲便成了必然。
-
8 # 韶華傾夢
劉備把白馬給龐統,令龐統死在落鳳坡,這並不是天意,而是人為。劉璋部將張任是直接殺死龐統,而劉備則是間接導致龐統被殺。
龐統年少有為,在荊襄一帶很有名。但是,和諸葛亮躬耕於南陽養聲望不同,龐統喜歡遊學,且居無定所。在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時,龐統還在外遊學。等曹操南下,荊州大亂之後,龐統到江東寓居。所以,龐統和諸葛亮雖然齊名,但是諸葛亮出仕的早,又在火燒博望坡和火燒新野,以及赤壁之戰等戰役中表現優異,名聲早已超過龐統。
也正是因為如此,龐統雖有才能,但能夠展現其才華的平臺卻難有。等到了出仕劉備之後,又有諸葛亮在前面壓著,龐統難有機會為劉備出謀劃策。正當龐統惆悵之時,張松帶著益州的地圖來進獻給劉備,並建議劉備率兵入川取益州。
如此天賜良機,龐統自然是十分歡喜。所以,在劉備入川一事上,龐統是極力促成的。而諸葛亮也理解龐統立功心切,便沒有和龐統相爭,反而是主動留下來和關羽鎮守荊州。而之所以說龐統是被劉備間接殺死的,是因為劉備在取益州一事上過多的遲疑,喪失了先機。
劉備是一個很注重自己名聲的諸侯,而他無論是統兵作戰,還是治理地方,很大程度上採取的都是“仁政”,靠人和來凝聚人心;或許,這就是劉備的魅力所在。但是,對於劉備所謂的仁義,龐統雖然認可,但是卻認為不可取,特別是在亂世之中。
而後,劉備在蒹葭關一帶收買人心,劉璋雖然還未得到確切的訊息,但已經心有疑心。見此,龐統又適時的給出上中下三策,上策是直接從小道徑襲成都,一勞永逸;中策是以回荊州為名,讓楊懷和高沛相送,期間擒而殺之,奪取關隘,再向成都進軍;下策是回荊州,而後在徐圖進取。
上中下三策,劉備認為上策過於冒進,下策用時過長,且可能出現變數,便採取了中規中矩的中策。其實,劉備從入川,再到蒹葭關,劉備有很多機會去偷襲成都的,但因為劉備想要先展現一波仁義,然後再去拿下益州,這樣耗費了太多時間,而且在劉璋察覺劉備的舉動之後,劉備前期在劉璋面前所營造的形象都盡棄了。
在劉備採取中策,去擒殺楊懷和高沛後,劉備和劉璋的關係變得緊張。這個時候,劉備又想要快速進軍,攻打雒城等地。但是,在攻打雒城時,卻遭到了劉璋部將張任的阻攔。在和張任的對戰中,遠道而來的劉備大軍十分吃虧。
為了快速拿下雒城,龐統建議兵分兩路,從小路進軍。在行軍前,龐統的坐騎把龐統掀將在地。見此,劉備便提出和龐統更換坐騎。但是,劉備的坐騎卻是白色的,再加上他之前帶兵作戰都是騎白馬,這在一定程度上,就讓張任等蜀將認為騎白馬的就是劉備。
同時,通往雒城的小道,兩邊皆是高山且狹窄,樹木叢雜,枝葉茂盛;最為緊要的是,當時正是夏末秋初,天氣極為乾燥之際。這麼一來,雒城的小道落鳳坡一帶,就是埋伏的最佳地點,而且火攻更是容易。
當劉備大軍分兩路進軍的時候,張任的斥候早已得到訊息,並且傳回給張任了。在得知此訊息之後,張任連忙帶三千兵去埋伏。只待龐統率軍一到,張任便叫軍士們放箭。在措不及防之際,龐統最後死於亂箭之下。
所以說,龐統死於落鳳坡,並不是天意,而是死在了劉備的遲疑,以及張任的伏擊之下。
-
9 # 貓眼觀史
這麼多答案裡面,難道就沒人覺得是龐統自己自導自演的一出自殺情節嗎?龐統命喪落鳳坡,並不是因為什麼劉備故意把白馬給龐統,也不是什麼天意如此,是因為龐統看穿了諸葛亮、看透了劉備才決定成全他們。這就是大智慧!
首先:我們不妨看看,諸葛亮先是舉薦龐統,後面卻又想著在忙麼除掉龐統。諸葛亮面對西川可謂是無計可施了,因為劉備所謂的仁義,於是踢皮球了,把遠在東吳的龐統請了過來,讓龐統去做這些既得罪人又坑自己的事,龐統也確實有才能,他知道劉備在取荊州時時裝出來的仁義,為攻打西川做鋪墊,然而水到渠成的事,諸葛亮卻飛鴿傳書,書中內容是說:“亮夜算太乙數,今年歲次癸巳,罡星在西方,又觀乾象,太白臨於雒城之分;主將帥身上多凶少吉。切宜謹慎。”反正意思就是這次出戰雒城凶多吉少,最好還是別去了,其實這封信就是為了讓劉備分心的,還有諸葛亮知道龐統對劉備的忠誠,想幫助劉備成就一番大事。龐統看見諸葛亮“善意”的提醒之後立刻回到:“統亦算太乙數,已知罡星在西,應主公合得西川,別不主凶事。統亦佔天文,見太白臨於雒城,先斬將泠苞,已應凶兆矣。主公不可疑心,可急進兵。”
果不其然,劉備看到兩個截然不同的建議後開始犯難了,劉備從心底裡不想失去這兩位其中的任何一位,就採取了保守措施,暫緩行動。
其次:看穿劉備的假仁假義又假信,也不想效力劉備了。劉備決定之後就去找龐統,說自己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的右手被人用鐵棒打了,龐統就說領兵打戰哪裡有不傷不死的,這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了,你肯定是信了孔明之說,才會日思夜想。不管怎麼樣,這事就這樣了,西川是要取的。
最後:命喪落鳳坡,成全諸葛亮。龐統深知劉備迷信,而諸葛亮在劉備心裡正是神一樣的人物,為了讓劉備不會因為自己的死而責怪孔明,便開始自導自演了,突然從馬上掉下來,讓劉備以為是不好的兆頭,自然就不會怪孔明瞭;還有就是在死之前要讓諸葛亮知道,我並非不如你,一山不容二虎我也知道,你飛鴿傳書無非就是無中生有。所以龐統才讓魏延在前自己拉開了很長的距離在後方,因為他如果不想死完全可以跟著魏延一起行軍,也有人會說為什麼就非要死?因為在哪個年代,在個人榮辱和國家大事面前,大部分人是會選擇捨身取義的。這樣就能讓劉備攻打西川有了更好的理由了。
-
10 # 老薑聰蒜
首先,劉備讓馬是真心實意的,根龐統的死沒有半毛關係。同時,龐統的死也是必然的,並非天意。
這事先從馬說起,三國時期,戰亂紛起,馬對於普通人來說,是個奢侈品。漢獻帝出逃西安時,都只能坐牛車。許多大官出遠門,也只能坐牛車。後來好點,有馬,但是部隊裡,除了主將、副將等少數人之外,士兵都是步行,這也是為什麼對方將領單挑敗後,落荒而逃,只有將領在後面追,而沒有士兵跟上的原因。
二是古代騎馬帶兵打仗,一般要穿上重甲護身。龐統帶兵走的小路,小路本來就不便於騎馬行動,為了行動方便。所以龐統沒穿重甲護身。再加上他是個文官,也不會武功,箭來也不知躲避!
三、魏延前面能過安然無恙,造成了龐統一個錯覺,認為沒有埋伏,也輕視了雒城一個小小地方,居然有會用計之人。
四、不管是龐統,還是劉備,還是諸葛亮,只要騎著馬,走小路,都不死也會受傷,因為太顯眼了,騎馬的必然是主將或重要人物。不射你射誰?
五、龐統命不該長,正如郭嘉一樣,天妒英才。他在赤壁之戰中獻連環計,害死多少人?正如徐庶所言:心太狠,必折壽!
-
11 # 有書博物館
龐統為什麼能與諸葛亮齊名?很大的原因是因為水鏡先生那句“臥龍鳳雛二者得一,可安天下。”
的這句話,諸葛亮與龐統得一個就可以得天下,而劉備兩個都得到了,是不是可以稱霸天下了?可是龐統英年早逝,豈不是令人遺憾,難道龐統的死真的是天意嗎?
一、龐統是怎麼死的?我們在《三國演義》的電視劇裡面看到這一幕:龐統抬頭見兩山逼窄,樹木叢雜;枝葉茂盛。龐統心裡感覺不妙就問軍士,軍士指道:“這裡是落鳳坡。”龐統驚曰:“完了完了,吾道號鳳雛,此處名落鳳坡,吾命休矣。”
令後軍疾退。只聽山坡前一聲炮響,箭如飛蝗,只望騎白馬者射來......嗚呼哀哉,“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用來形容龐統先生也不過分吧。難道真的是天妒英才嗎?我們來看看這幾位對他的死有沒有關係。
二、龐統在重情重義的劉備心裡難道真的不被重用嗎?他們為什麼要換馬騎呢?那是因為龐統在出徵前馬失前蹄,劉備看見他落馬,認為他的馬不好,所以把自己的馬借給了他。
但正是因為這匹馬,龐統被人誤認為是劉備故意而為,於是在落鳳坡被箭射死-----這樣的觀點有點不切實際。因為那個時候劉備急需要的是人才。
三、真的是一山難容二虎嗎?諸葛亮的眼裡真的容不下龐統的存在嗎?劉備和龐統在攻打張魯的時候,孔明夜觀天象,說:“夜算太乙數,今年歲次癸巳,罡星在西方;又觀乾象,太白臨於雒城之分:主將帥身上多凶少吉。切宜謹慎。”
咱雖然不會看天象,但是人家諸葛亮算到了劉備會有危險的。可是他左右不了龐統的想法吧,要是在算一卦就好了,龐統也不至於英年早逝了。
但是這個鍋讓諸葛亮來背是不是有點太冤枉了,他沒有算到龐統會有劫難,就說他和龐統不和?在說了諸葛亮的才能在龐統之上,又有什麼好妒忌的呢?
四、難道是馬的錯?也有可能,必定對方在那麼多人中首先認的是馬,萬箭齊發對準白馬而下,估計是無論是誰在白馬上都難逃一死吧。難道真的是“的盧妨主”?可是的盧馬不還救過劉備的命嗎?劉備說了“但凡人死生有命,豈馬所能妨哉!”人的生死有命,能是一匹馬能左右的?
看來龐統的死和以上幾位都沒有直接的關係了,那究竟是什麼原因呢?有書君認為這幾點原因可能影響了龐統的心理,才導致了悲劇的發生。
1、因龐統恃才,自認為不在孔明之下,急於立功來證明自己的才能。這欲速不但不達,還誤了卿卿性命。
2、對領導的認識不夠,劉備明白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所以看到謀士從馬上摔下來,就趕緊把自己的馬給換過去。
3、未能聽信諸葛亮的忠言,以為亮要與之爭功, 缺少成大事的風度。
所以欲想成大事者,首先要有容人的度量,不與同事爭寵,不與下屬爭功的心態。落鳳坡在鳳雛的眼裡是天意的安排,而在各位看官的眼裡想必有自己的定論,是什麼樣的呢?
-
12 # 泊圖泊途
龐統之死,三種說法。一種天意,一種人謀,一種意外。論經常程度當然是“天意”論,不過實際情況則更像最平淡的那個 。
天意《三國演義》中明寫龐統的死由於天意,也是於他急功近利造成。諸葛亮認為龐統貪功,所以釀成此禍,不過話說回來,貪功也正常,誰叫龐統是副軍師呢?
諸葛亮看天象,寫書一封送到劉備那裡,說龐統有危險,龐統說,諸葛亮是怕他建功,他龐統肝腦塗地才稱心如意。這話似乎暗示了龐統明白此行必死。不過書中沒有明說,只能推測了。
人謀龐統不想活了,他想用自己的死來為劉備取得正義的旗幟。他受到劉備的知遇之恩,生死已經置之度外。電視劇裡面有說明。而且從他舉動來看,更是隻身一人快馬前行,把魏延和大軍拋在身後。
劇中的他似乎想死的更快些。
意外記載於史書當中,劉備、龐統等久功雒城不下,打了將近一年,龐統中了流矢意外死亡。
-
13 # 邏輯文史游
天意個毛線…
歷史上龐統雖然在劉備身邊的時間不長,但怎麼也是奇策屢出,深受器重之人,而羅貫中卻先從外表下手,讓龐統成為了一個略微嫉妒孔明的形象。龐統這個名字在小說中出現的很早,司馬徽跟劉備說臥龍、鳳雛你得一個就能安天下了,於是後來在徐庶的引薦下劉備先找到了孔明。孔明一出場就大秀操作,後來的表現更是能用驚人來形容,我想不少讀者當時看小說應該和邏輯文史姨有同樣的想法,就是臥龍都這麼厲害了,鳳雛一定也是逼格滿滿。但龐統的出場多少讓人失望,雖說他貢獻的連環計也算孫劉贏得赤壁之戰的一大因素,但之後的很長時間龐統居然消失了。
毫無疑問他這段時間一直在東吳,而周瑜在赤壁之戰後更多時間是花心思懟孔明,以至於被氣死後才想起來引薦龐統。這就很沒道理了,我要是你我早就聯合龐統一起對付孔明瞭,還生什麼悶氣。
孫十萬用人有個原則,就是你得帥,你看風度翩翩的周瑜、落落大方的魯肅、國士之風的呂蒙、彬彬有禮的陸遜,這些人哪個不是既有才又有顏的人,而龐統這個醜八怪自然不被孫權重用。於是龐統去找劉備,令人意外的一幕發生了,劉備居然也嫌他醜!將這種設定放在劉備身上當真不是黑?
好了鋪墊了這麼一堆了,下面進入關鍵部分。張松獻圖後龐統建議劉備在宴席上殺劉璋,劉備不肯。歷史上倒是也是這麼一段,只不過在劉備否定龐統的建議後龐統也沒再安排什麼了,但小說中龐統居然擅自動手,這樣一來劉璋對劉備便有了戒心,於是打發他們去嘉蔭關。而在嘉蔭關的眾人依然有著拿下成都的希望,只不過劉備為了宗室之情一直不肯。講道理就算龐統怎麼再堅持只要沒有劉備的允許他是萬萬不可能出兵的,但諸葛亮的一封讓人匪夷所思的信件讓龐統的血壓飆到了頂點:
玄德拆書觀之,略曰:“亮夜算太乙數,今年歲次癸巳,罡星在西方;又觀乾象,太白臨於雒城之分:主將帥身上多凶少吉。切宜謹慎。”龐統看完此信什麼感覺?他居然覺得這是諸葛亮為了和他爭功估計勸劉備退兵,於是他藉著自己也懂點星象,再用泠苞陣亡為契機打保票此戰必勝。勇武半世的劉皇叔在此時居然也失去了理智,他也不分析戰局了,而是相信的龐統的觀星學說,讓他出兵。
後來,龐統騎著的盧路過落鳳坡,被張任等人射死,一切看上去都是天意。
但仔細想想,龐統之死,劉備(戰局當前失去理智,去信任鬼神)、諸葛亮(戰前一封有點“擾亂軍心”的信,看似好心,卻適得其反)、龐統(為了證明自己,過於自負了)三人都有責任。
所以說,羅貫中寫小說看似“擁劉貶曹”,實際上他對於一些顏值偏低的人還是忍不住要貶低的。
周瑜那麼帥他都要黑,更別說龐統了…
-
14 # 歷史簡單說
龐統死於落鳳坡,是三國演義的說法,那我們就從三國演義的情節來說。魯肅開始推薦龐統給孫權,說龐統是鳳雛,跟臥龍諸葛亮齊名,孫權聽了,自然是十分的期待。
但是龐統長相比較不好,所以給孫權的第一印象就不好,孫權心裡就有點不舒服,就問龐統的才學,還拿周瑜做比較,但是龐統對周瑜有所輕視,而孫權又十分欣賞周瑜,所以沒幾句話,就讓龐統先回去,等需要了,再通知他。
龐統就知道孫權對他不感冒,魯肅就問龐統接下來怎麼辦,龐統說他準備投曹操去,魯肅聽了自然著急說,這可不能呀,那你去投劉備去吧,龐統笑說,我是跟你開玩笑的,我本來就打算去找劉備的。魯肅就給龐統寫了一封推薦信。
諸葛亮不在,劉備在,劉備看到龐統的長相,也是有點不舒服,龐統沒拿出諸葛亮和魯肅的介紹信,劉備說耒陽縣缺個縣令,要不你去做一下?龐統沒法,畢竟孔明不在,劉備對自己這樣,也只能先去了。
龐統到耒陽縣了,卻是什麼事情不做,被劉備知道了,就派張飛去瞧一瞧,張飛卻發現龐統喝醉酒了,張飛就斥問龐統為什麼不做事,龐統說縣裡的小事簡單,就將一百來天的事務,沒一會兒都處理清楚了。
張飛見到了龐統的真才實學,就與龐統來見劉備,龐統這時候才把魯肅和諸葛亮的推薦書給拿出來了,這時候諸葛亮也回來了,劉備親自來迎龐統表達了自己的歉意,封龐統為副軍師中郎將(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
劉備本想聽諸葛亮的話,先退回去,可是龐統心裡想,這是諸葛亮怕他取了西川,立了大功,所以就寫信來勸阻,龐統一直勸劉備再次進軍,劉備沒法,只好依龐統所說。
劉備本想走小路,讓龐統走大路,龐統卻堅持讓劉備走大路,龐統自己走小路,劉備再次聽了龐統的話,劉備說他昨天做了個夢,夢見右臂讓人用鐵棒打了,龐統說他是看了諸葛亮才這樣想的,諸葛亮就是怕龐統立大功。
這時候,龐統的馬失前蹄,給摔了下來,劉備一看龐統的馬是劣馬,就將的盧馬(白馬)送給了龐統,自己騎龐統的劣馬。張任對軍士說:那個騎白馬的就是劉備,龐統看了兩邊的情況,就問這是何地,軍士說:落鳳坡,龐統剛意識到這個是不祥之地,立即被亂箭射中。
其實龐統死於落鳳坡,在三國演義前面的情節,有過兩個鋪墊,一個是劉備新獲得的盧馬的時候,伊籍就告訴劉備此馬可以妨主,最終這個妨主在龐統身上應驗,也是為劉備擋了一災。
另外水鏡先生曾說過,鳳雛、臥龍得一可得天下,這裡面是有潛臺詞的,那就是劉備不能同時擁有鳳雛臥龍的,另外再加了一句,臥龍未得其時。
但就從總的來說,龐統死於落鳳坡,也不是什麼天意,而是歷史上龐統就是在打益州的時候被亂箭射死的,羅貫中還是得尊重這個史實的,就用落鳳坡這種方式來設計了龐統的死法。
-
15 # Startin3
給好馬是想讓龐統看到不對勁趕緊跑!沒想到他還大搖大擺的去當活靶子有什麼辦法?估計龐統也沒想到他們真的敢攻擊!失算了吧!
-
16 # 宅在月亮的狗
有天意,更是人禍!
臥龍風雛得一人可安天下,這顯然有點誇張!在進攻西川的實際過程中,龐統的確表現了一定軍亊和陰謀水平,但處事過於急躁,急於成功和表現自己,這在平時處理政務上倒沒什麼,但兩軍陣前,生死悠關,你自號風雛,能不明地理嗎?知道落風坡是設伏佳地,而自賭運氣,賭敵人愚蠢,把生命放在敵人傻上,你小龐焉能不死?
諸葛一生唯謹慎,這雖然不會驚天戰果,但也不會造成更大損失!龐統大人身負平生絕學,獻過連環計,但因長得不雜地,很不受待見,因此遇見劉明主,便急於當開國謀士,實過於急躁,他的死,是自勿性格決定的。
性格真的決定命運呀,我的老龐同志!
-
17 # 紫藤唯愛你
鳳雛先生龐統死於徵西川路上,據說那個地方的名字叫做落鳳坡。也就是說,他的死是上天早就規劃好的。案發的時候,龐先生騎著劉備的坐騎。這馬可是大大的有名,喚作“的盧”。有人對劉備說,你沒有聽說過“的盧的盧,騎必妨主”嗎?劉備不信,估計也是捨不得名駒。英雄一般都有這毛病。
龐統之死,是羅貫中精妙的一筆!
與許多的歷史材料一樣,《演義》中對龐統的才能,是極為肯定的,然而,羅貫中在寫龐統被殺的時候,卻故意穿插了一段:龐統在出徵前因為馬失前蹄,被翻下馬來,劉備見他落馬,認為他的馬不好,所以把自己的馬借給了他,但正是因為這匹馬,龐統被人誤認為是劉備,於是在落鳳坡被箭射死~~~~這實在非常可惜,於是有人就對劉備作出議論,認為是他的不是,甚至有人認為這是劉備故意陷害龐統的~~ 這樣的觀點不但不尊重作者的思想,而且還不切實際。但是,畢竟,羅貫中為什麼要故意穿插這一段呢?這樣豈不更加引起別人議論?對於興劉反曹的羅貫中來說,這不是背道而弛嗎?
然而並非如此,我想大家一定知道,劉備躍馬過澶溪的事,那真的是有神人相助,然而,在那之前,蔡瑁曾說過,劉備所騎馬名叫”的盧“騎則妨主,後來的徐庶也曾和劉備說過此話,但因徐庶的試探,後來就不了了之了,但那馬畢竟”終妨一主“它不妨劉備,就一定會妨他人,這時,作者正好來個龐統換馬,把龐統妨了~~~~
從中,足見羅貫中的妙處,不但與照應前面,使其連貫,還與歷史緊密結合,特別穿插那一段,也正是為了此事,其精妙如此,不得不為人歎服
-
18 # 高宸小童鞋
《三國演義》中有這樣一個情節:
卻說龐統迤邐前進,抬頭見兩山逼窄,樹木叢雜;又值夏末秋初,枝葉茂盛。龐統心下甚疑,勒住馬問:“此處是何地?”數內有新降軍士,指道:“此處地名落鳳坡。”龐統驚曰:“吾道號鳳雛,此處名落鳳坡,不利於吾。”令後軍疾退。只聽山坡前一聲炮響,箭如飛蝗,只望騎白馬者射來。可憐龐統竟死於亂箭之下。時年止三十六歲。
這是小說中的龐統之死,在此之前,書中曾經交待,諸葛亮寫信給劉備說:我夜觀天象,太白臨於雒城,將帥會有危險,希望劉備和龐統停止進攻,但是龐統認為諸葛亮是怕自己立了大功,因此才不讓他們前進的,於是極力勸說劉備進攻,劉備經不住龐統的勸諫,這才勉強答應,而在進攻的過程中還發生了一個小插曲,說龐統的馬驚了,劉備看到後就把自己的白馬讓給了龐統,龐統感動的一塌糊塗,還表示要誓死報答劉備。
就是這次的讓馬,讓龐統丟了性命,看起來龐統之死是天意,先有諸葛亮夜觀天象,後有龐統馬驚,龐統騎上了劉備的馬,又在落鳳坡遭到埋伏,龐統死於亂箭。小說描寫的很精彩,但是在歷史上卻並非如此。
《三國志》中記載:龐統是在進圍雒縣,統率眾攻城,為流矢所中,卒,時年三十六。
劉備對龐統的死非常悲痛和惋惜,提起龐統就要落淚,因此追賜龐統統爵關內侯,諡號靖侯。
而就在龐統死的地方,有當年為龐統而建的真墓,據說這是劉備為其親選的墓地,據說是塊風水寶地,不過這些在正史裡都沒有記載。
而落鳳坡也是龐統死了,老百姓根據這個故事或者歷史事件把這個地方叫落鳳坡的,而不是本來就有,龐統過來剛好死在落鳳坡。
很多人都編段子:臥龍鳳雛得其一可得天下,而劉備得了兩個,所以劉備最終沒能統一天下,劉備這裡一山不能容二虎,所以臥龍和鳳雛必然會死一個。諸葛亮和龐統也存在明爭暗鬥的情況,都想成為劉備的總參謀長。
這應該不會發生,首先就算龐統有爭強好勝之心,諸葛亮也有容人之量,後來諸葛亮處處讓著法正就是個例項,諸葛亮和龐統如果都活著一定可以在劉備手下發揮各自的作用;其次作為一個亂世英雄,劉備怎麼會嫌手下能人多呢?劉備雖然軍事才能不行,但是御下的本領很好,跟隨劉備的,都覺得劉備是個好老闆,劉備肯定能處理好諸葛亮和龐統的關係。
再說了曹操都有五大謀士,為什麼劉備只能有諸葛亮一個呢,龐統的死只是意外,史書的記載是為流矢所中,並非針對騎白馬的人,史書中也沒有記載劉備讓白馬這一幕。只能說劉備和龐統沒有緣分,劉備未入川就損失了重要謀士,否則劉備守荊州和益州會輕鬆很多,只能說是造化弄人吧。
回覆列表
熟讀三國的人,很難忘記三國謀士的智慧,其中最典型的有:郭嘉、周瑜、司馬懿、龐統、諸葛亮(排名部分先後)。諸葛亮和龐統更是被被稱為“臥龍”“鳳雛”,在三國中,他們一展才華,奠定三國鼎力的格局.龐統有才,世所共知。當時可與之爭鋒者唯有諸葛亮一人而已。在兩人尚未出道之時,就已經是聲名遠播了,諸葛亮號“臥龍”,龐統號“鳳雛”。當年劉備劉皇叔被打得走投無路、寄居荊州的時候,水鏡先生(司馬徽)就曾點撥於他——“臥龍鳳雛,得此一人,可安天下”。可見,龐統之才絕非浪得虛名。諸葛亮和龐統同是羅貫中小說《三國演義》中的頂尖謀士,並稱為一“龍”一“鳳”。大隱士司馬徽曾誇讚說:“臥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劉備一度龍鳳兼得,為何還是沒能安天下呢?而龐統卻為何身殞“落鳳坡”?我們首先來看看龐統的功績。第一,獻連環計,使曹操戰船用鐵索連環,促使周郎火燒赤壁。能夠隻身騙得蔣幹信任,介紹到曹營,施展辯才,誇耀曹操功績,取得曹操信任,與眾謀士“同說兵機,統高談雄辯,應答如流”,使“操深敬服,殷勤相待”,這是沒有真本事的人所不可能做到的。借醉引出妙策,使身經百戰的沙場老狐狸曹操“下席而謝”。能夠在成功獻計之後,找到合理的藉口(勸降江左豪傑)離開,還擺出官面堂皇的理由(非為富貴,但欲救萬民耳),曹操怎麼能夠不放人?龐統把握人物心理把握的相當好。第二,耒陽縣鳳雛理事。“統手中批判,口中發落,耳內聽詞,曲直分明,並無分毫差錯。民皆叩首拜伏。”“不到半日,將百餘日之事,盡斷畢了,投筆於地而對張飛曰:“所廢之事何在!曹操、孫權,吾視之若掌上觀文,量此小縣,何足介意?””龐統真高人也,果然非百里之才,能夠在半天時間內處理百餘天的公務,可見龐統是個講究效率的人。而且確實有處理事務的才能,只是不屑於處理這百里小縣。第三,議取西蜀。“玄德獨坐沉吟。龐統進曰:“事當決而不決者,愚人也。主公高明,何多疑耶?”玄德問曰:“以公之意,當復何如?”統曰:“荊州東有孫權,北有曹操,難以得志。益州戶口百萬,土廣財富,可資大業。今幸張松、法正為內助,此天賜也。何必疑哉?”玄德曰:“今與吾水火相敵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寬;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譎,吾以忠:每與操相反,事乃可成。若以小利而失信義於天下,吾不忍也。”龐統笑曰:“主公之言,雖合天理,奈離亂之時,用兵爭強,固非一道;若拘執常理,寸步不可行矣,宜從權變。且兼弱攻昧、逆取順守,湯、武之道也。若事定之後,報之以義,封為大國,何負於信?今日不取,終被他人取耳。主公幸熟思焉。”玄德乃恍然曰:“金石之言,當銘肺腑。”可見,龐統是一位有著遠見卓識的戰略家,看到了荊州的潛在危險,看到了益州的戰略重要性,看到了時機的重要性,而且有著極好的辯才,能夠使固執的劉備“恍然”,最終邁出具有決定性的一步。其中,龐統的貢獻不可磨滅。第四,獻上中下三計。統曰:“只今便選精兵,晝夜兼道徑襲成都:此為上計。楊懷、高沛乃蜀中名將,各仗強兵拒守關隘;今主公佯以回荊州為名,二將聞知,必來相送;就送行處,擒而殺之,奪了關隘,先取涪城,然後卻向成都:此中計也。退還白帝,連夜回荊州,徐圖進取:此為下計。若沉吟不去,將至大困,不可救矣。”玄德曰:“軍師上計太促,下計太緩;中計不遲不疾,可以行之。”劉備毀書辱使,前功盡棄,在這危急關頭,龐統能夠冷靜思考,分析形勢,盡謀士之極至,讓君主來決斷。ps:我覺得龐統知道上計危險太大,下計速度太慢,中計比較穩妥,而且推進速度不慢,故意讓獻上三條計,讓劉備來選,其實他猜得到劉備會選中計,之所以說出另外兩條只是為了讓劉備對比一下。第五,識破楊懷、高沛行刺之計。“正說間,忽起一陣旋風,把馬前“帥”字旗吹倒。玄德問龐統曰:“此何兆也?”統曰:“此警報也,楊懷、高沛二人必有行刺之意,宜善防之。”“龐統叱左右搜其身畔,果然各搜出利刃一口。再來看看眾人對龐統評價陳壽:龐統雅好人流,經學思謀,於時荊、楚謂之高俊。法正著見成敗,有奇畫策算,然不以德素稱也。儗之魏臣,統其荀彧之仲叔,正其程、郭之儔儷邪?司馬徽:南州士之冠冕。德公誠知人,此實盛德也。②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伏龍、鳳雛。魯肅:龐士元非百里才也,使處治中、別駕之任,始當展其驥足耳。楊戲《季漢輔臣贊》:軍師美至,雅氣曄曄,致命明主,忠情發臆,惟此義宗,亡身報德。諸葛亮:龐統、廖立,楚之良才,當贊興世業者也。習鑿齒:夫霸王者,必體仁義以為本,仗信順以為宗,一物不具,則其道乖矣。今劉備襲奪璋土,權以濟業,負信違情,德義俱愆,雖功由是隆,宜大傷其敗,譬斷手全軀,何樂之有?龐統懼斯言之洩宣,知其君之必悟,故眾中匡其失,而不脩常謙之道,矯然太當,盡其蹇諤之風。夫上失而能正,是有臣也,納勝而無執,是從理也;有臣則陛隆堂高,從理則群策畢舉;一言而三善兼明,暫諫而義彰百代,可謂達乎大體矣。若惜其小失而廢其大益,矜此過言,自絕遠讜,能成業濟務者,未之有也。臣松之以為謀襲劉璋,計雖出於統,然違義成功,本由詭道,心既內疚,則歡情自戢,故聞備稱樂之言,不覺率爾而對也。備宴酣失時,事同樂禍,自比武王,曾無愧色,此備有非而統無失,其雲‘君臣俱失’,蓋分謗之言耳。習氏所論,雖大旨無乖,然推演之辭,近為流宕也。袁宏:士元弘長,雅性內融。崇善愛物,觀始知終。喪亂備矣,勝塗未隆。先生標之,振起清風。綢繆哲後,無妄惟時。夙夜匪懈,義在緝熙。三略既陳,霸業已基。裴松之:謀襲劉璋,計雖出於統,然違義成功,本由詭道,心既內疚,則歡情自戢,故聞備稱樂之言,不覺率爾而對也。備酣宴失時,事同樂禍,自比武王,曾無愧色,此備有非而統無失。其言”君臣皆失“,蓋分謗之言耳。程公許:蜀將如關、張、龐統,吳將如周瑜、魯肅,志長命短,天下重惜之。而馬超、黃忠、趙雲、費禕、呂蒙、程普、歩騭、甘寧輩皆智勇絕倫,足以當一面。劉祁:已而諸豪割據,士大夫各欲擇主立功名,如荀攸、賈詡、程昱、郭嘉、諸葛亮、龐統、魯肅、周瑜之徒,爭以智慧自效。方孝孺:然徽以孔明、龐統並稱,吾竊有疑焉。論者惜統早死,故功業不及孔明;餘謂使統不死,終非孔明比也。孔明之學,庶乎王道;而統之言,皆矯詐功利之習。劉璋之迎昭烈,或說昭烈就取益州,昭烈恐失信於天下,統則請就其來迎而襲殺之;昭烈之不即從,所以堅益州之民服從之志,猶有王者之用心也;統獨切切焉欲奪璋之位,其器量何淺哉?王者患孚德不弘、道不洽,不患土狹民微也。李光地:“龐士元論人才,不肯求全責備,這個心胸,便可以稱‘鳳雛’。”龐統為何為何身殞“落鳳坡”?我覺得可能以下兩點造成的.1. 龐統看透劉備,決意以死讓賢龐統起初是完全忠於劉備的,他先去東吳寄寓就是為了與諸葛亮、徐庶形成三方策應,決勝赤壁,曲線救劉。所以赤壁大戰一結束,龐統就直接來投劉備了。為了不讓劉備為難,他情願從最底層做起,並不急於出示魯肅和孔明的推薦信。果然,他在耒陽以真才實學征服了劉備,孔明也不得不承認龐統高自己十倍。諸葛亮能幫劉備拿下荊州,面對“民強地險”的西川卻無計可施,既不知如何勸說假裝仁義的劉備篡奪劉璋,也不敢為西川再打一場赤壁大戰。於是他就借弔孝周瑜之機去東吳請比自己高一籌的龐統(這裡孔明還有一層用意就是在劉家宗親面前繼續恪守疏不間親,以掩飾異志,保持愚忠形象)。此後,兩人就一個守荊州,一個攻西川,同時成為了劉備的左膀右臂。龐統的確是比孔明有才,他意識到劉備在取荊州時必須裝仁義,因為還要圖將來劉璋的好感,但到劉璋這裡就可以徹底撕破臉“逼宮”了。理論上,他只用“逆取順守”四個字就將劉備輕鬆說服;武功上,他只用黃忠、魏延兩位孔明不要的“末將”就實現了西川突圍。然而就在西川勢在必得、大功告成的時候,事情出現了轉折,孔明向龐統發出了一封死亡恐嚇信。此舉與前面程昱騙徐庶大同小異,程昱是利用徐庶的至孝,先劫持徐母,再招降徐庶;諸葛亮則是利用龐統對劉備的至忠,劉備對龐統的至愛,先動搖劉備之心,再滅掉龐統。兩位陰謀家就像是排球運動員,將球扣到對方兩個人的中間,迫使他們在互讓時出現失誤。事情的經過是這樣,有個廣漢人彭漾向劉備密告說,敵方有人要決涪江之水淹魏延、黃忠的前寨。還說:“罡星在西方,太白臨於此地,當有不吉之事,切宜慎之。”這一情報不但救了劉備數萬人的性命,還斬了敵方主謀泠苞,化兇為吉。那麼是誰製造了這命懸一線的險情呢?是劉備。川將泠苞先前本已被魏延活捉,但劉備偏要將他釋放。魏延說:“此人不可放回。若脫身一去,不復來矣。”玄德說:“吾以仁義待人,人不負我。”在你死我活的前沿陣地,在優勢尚未確立的攻堅時刻,竟能這樣不結合實際情況而濫施仁義,真是可笑至極。既然仁義都可以換仁義,還用得著逆取嗎?既然仁義可以換仁義,曹操怎麼沒給過你一寸土地呢?可見劉備已經從“儒仁”頹墮成“愚仁”了,劉家的遺傳病發作了,不再是以前對付曹操時那個明辨真仁假義的玄德了。這次若不是彭漾幫忙,龐統必定會功虧一簣。剛剛化險為夷,諸葛亮卻派馬良送信說:“亮夜算太乙數,今年歲次癸巳,罡星在西方,又觀乾象,太白臨於雒城之分;主將帥身上多凶少吉。切宜謹慎。”同一種星象,諸葛亮提出了第二種解釋。而龐統對諸葛亮的“善意”嗤之以鼻,又進一步提出第三種解釋:“統亦算太乙數,已知罡星在西,應主公合得西川,別不主凶事。統亦佔天文,見太白臨於雒城,先斬將泠苞,已應凶兆矣。主公不可疑心,可急進兵。”真正是一象三說。龍鳳的意見分歧讓劉備狐疑不定,一方面他十分珍愛龐統這位能力超強的謀臣,另一方面又十分信服料事如神的諸葛亮。為了確保萬無一失,劉備決定退守荊州。第二天他還以自己的夢勸龐統說:“吾夜夢一神人,手執鐵棒擊吾右臂,覺來猶自臂疼。此行莫非不佳?”向來果敢不信邪的龐統哪裡受得了這種患得患失、軟弱無能的言行,他回答說:“壯士臨陣,不死帶傷,理之自然也。何故以夢寐之事疑心乎?”又說:“主公被孔明所惑矣。彼不欲令統獨成大功,故作此言以疑主公之心。心疑則致夢,何兇之有?統肝腦塗地,方稱本心。主公再勿多言,來早準行。”說得多好啊,一勇二忠三唯物,四不跟貪功小人一般見識。不過就在龐統作這番慷慨陳詞之時,他的忠心急轉直下——不想再為劉備賣力——劉備現已愚仁愚義又愚信,全無可取之處了。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三國演義》中屢屢出現的占星術,在羅貫中看來都是惑人的方術或者攻心術。彭是先分析了涪江的地理之後,怕劉備不信,才結合星象說話的;而龐統則是將星象當成了提升必勝信念的心理暗示。如果占星真能卜知未來,諸葛亮和龐統為什麼就沒能預測到涪江的險情?他倆還不及彭了?2. 龐統之死,與才氣似乎沒有多大關係,反倒是此人的性格,在一定程度上將自己推上了不歸路。雖說龐統與諸葛亮齊名,但很顯然,龐統推銷自己的能力還是有些欠缺的。換句話說,就是遠不如諸葛亮會做廣告。想諸葛亮尚在隆中之時,就已經是卯足了勁的要幹一番大事業的。平日裡,總喜歡與春秋時期的名相“管仲、樂毅”相比,並大張旗鼓地進行宣傳。這種“名人效應”,為諸葛亮順利推銷自己勾勒出了一個非常直觀的形象,讓人未見其人,先聞其名。諸葛亮是閃亮登場。而龐統則不然,名氣雖然也不小,但缺少推銷自己的能力,再加上相貌奇醜。故而一沒人主動請,二也沒有參與謀劃作戰的機會。雖然在赤壁大戰前夕偶然獻了一個連環計,但有他不多,無他不少,充其量就是一個幫襯打雜的角色。仗一打完,人家也就忘記了,戰功還是歸於周郎一人。到哪裡去混呢?曹操是死敵,孫權又不待見,下一步還能投靠誰呢?要不是諸葛亮幫忙推薦到劉備帳下,龐統自己還真找不到一個吃飯的地方。或許正是因為如此,才讓龐統孤傲的心理上又多了一些自卑感。及至輾轉到了劉備帳下,雖說屈居孔明之後做了一名副軍師,卻也算是一步登天了。以前的懷才不遇,在此時得了極大地滿足與釋放。對劉備自然是感恩戴德,五體投地,時刻想著要一展身手報知遇之恩,同時也好儘快得到別人的認可,實現自我價值。但幹著幹著卻發現,劉備對諸葛亮總是言聽計從,自己反而成了隨聲附和的人物,心中滋味可想而知。更為嚴重的是,劉皇叔每逢與自己商量事情的時候,總會自覺不自覺地說一些“諸葛軍師如何如何”、“諸葛軍師是怎麼交代的”諸如此類的話,這讓我們的龐副軍師受到了很大的刺激,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過的壓力,心中不免酸溜溜的。這樣下去怎麼能行呢?不成了擺設了嗎!於是在劉備面前更是急於表現,好壓一下諸葛亮的風頭。也合當龐統有難,命運不濟。在進軍西川的路上,龐統為表現自己的能力,不顧蜀道艱險的客觀事實,三番五次要求進軍。遠在荊州的諸葛亮顯然是清醒的,一再提醒劉備要多加謹慎,不可盲動。這時的龐統心裡又犯了嘀咕:怎麼回事,是不是你孔明怕我取了西川搶了你的功勞,故意扯我的肘啊!於是不顧勸阻,屢屢催促劉備下令前進。劉備沒辦法,只能是反覆叮囑,讓龐軍師小心行事。臨行前,龐統戰馬受驚,出於對龐軍師的關心,劉備將自己的坐騎贈給了龐統。這讓龐統更是感激涕零,建功心切,恨不能一下子取下西川送到劉備手上。這時的龐統,感情顯然戰勝了理智,只想著如何儘快取了西川,報答劉備的大恩,也好給孔明一個顏色看看。卻不曾想正是因為求功心切,反中了人家的埋伏,被張任射死在了落鳳坡。想(耒陽)百里小縣固然不大,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且正值戰亂時期,一應政務軍務定然不會少,哪是半日之內就能做得好的。身為一縣之長,不到民眾之中噓寒問暖,勞軍撫民,卻身居縣衙,終日宴飲,偏重詞訟,荒廢政務,豈不就是在翫忽職守!以上兩點才是造成龐統身死的重要因素,因此有詩讚曰:一鳳並一龍,相將到蜀中,才到半路里,鳳死落坡東。風送雨,雨送風,隆漢興時蜀道通,蜀道通時只有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