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8
回覆列表
  • 1 # 一葉茶1982

    《蒲松齡的傳說》(一)

    蒲松齡,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蒲家莊人,生於1640年卒於1715年。

    蒲松齡一生著述頗豐,真正讓他蜚聲海內外的是其文言文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也因此被後人尊稱為“世界短篇小說之王”。

    作者用他的生花妙筆為人們創作了一篇篇不可多得的傳世佳作,塑造了一個個活靈活現的狐鬼神妖,描繪了一幅幅迥異人間的瑰麗畫卷。

    在他的故鄉蒲家莊一帶,流傳著許多關於他的傳說。茶叔今天跟大家分享其中的一個小故事。

    相傳蒲松齡小時候跟父母去田裡幹活,發現了一隻誤入陷阱的白狐,聽到狐狸的哀叫心生不忍,遂將其偷偷放走。

    獵人發覺後,向蒲松齡的父母討要獵物,但狐狸早已被放走,只能賠錢了事。小蒲松齡為此還捱了父母的一頓揍。

    說來也怪,此事過後,原來學習成績普通的蒲松齡才如湧泉、如有神助,經史子集過目不忘,詩詞歌賦出口成章。

    他第一次參加科舉考試,就接連斬獲縣、府、道三試第一名。時任山東學政的施閏章對他極為賞識。

    按照這個勢頭髮展下去,考取功名步入仕途也是指日可待、順理成章的事了。

    可惜,就在蒲松齡志得意滿的時候,他在自己的書房裡做了一個奇怪的夢。

    夢裡有個穿著白衣服的漂亮姑娘對他說:“為謝當年的救命之恩,我姐姐偷來文曲星的毛筆暗地裡送給了您,本想為您早登皇榜助一臂之力。

    可惜文曲星發現後,一怒之下剝奪了神筆賦予您的狀元名篆,還罰我姐姐替他看守制筆的綠竹園,使我與她再也不能相見。

    如您感念我姐姐的贈筆之情,請在閒暇之餘為狐界多寫幾篇文字,也算了了我的一樁心願。”

    果不其然,在以後的歷次考試當中,蒲松齡終其一生未能再得尺寸功名。而他為了報答白狐的贈筆情誼,在《聊齋志異》中創作了大量聰慧可愛的狐仙形象,也為後人留下了許多不朽的文學篇章。

  • 2 # 瘋狂的綠豆

      公元1687年,也就是清朝康熙二十六年,在山東鄉試的號舍內,一位來自山東淄博的48歲考生正在奮筆疾書。面對考題,他文思湧動,沒過一會兒就開始翻面作答。然而,當他在答完題將科考試題紙攤開之後,頓時嚇得魂魄出竅,面色極其難看,並癱倒在地。

      因為這位考生攤開考試紙才發現,由於自己的疏忽大意,竟然空出兩頁為作答,也就是第一頁寫完之後,直接翻到了第四頁上作答。這種情況在科舉考試中稱之為“越幅”,凡是“越幅”者一律罷免其錄取資格。

      在科舉考試中,對於書寫格式有著嚴格的規定,明清時期的科舉考試用紙,每頁規定為十二列,每列之間由紅線隔開,每列規定只寫二十五個字。必須嚴格按規定作答,凡是書寫超出紅線、空頁等“越幅”情況,均具有舞弊之嫌,一律不給予錄取資格。

      像這種因為“越幅”而失去錄取資格,原本是鄉試中很少出現的情況,然而卻發生在了這位已經48歲的考生身上,確實讓人難以理解,按時間推算,這已經是其第十次參加鄉試了。屢試不中的現實再一次打擊了這位落魄考生,然而並沒有打消其徹底放棄科舉考試的決心,他的科舉之路一直延續到七十多歲。

      這位48歲考生,雖然第十次鄉試失敗了,雖然他一生都未能考取舉人,科舉上籍籍無名的他,如今其大名卻為國人所熟知。此人正是文學史上鼎鼎有名的《聊齋志異》的作者蒲松齡。

    一、詭異的讀書生活

      對於蒲松齡的科舉之路,真可以用“詭異”二字來形容。按道理說蒲松齡還有才華的,但自十九歲考中秀才之後,就一直考不取舉人,考了十五六次,直至七十多歲也沒有考取舉人,實為歷史罕見。

      公元1640年,蒲松齡出生于山東淄川縣的一戶沒落的商人家庭,父親蒲盤也是讀書之人,在科舉上未取得任何功名,之後為養家餬口才走上了經商這條道路。明朝末年,農民起義不斷,社會動盪不安,蒲盤便放棄經商,回到故鄉買田置業。

      蒲松齡正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及家庭情況下出生的,公元1644年,清軍入關後,開始逐步確立起對全國的統治,社會的方方面面也開始穩定下來,並開始不斷向前發展。在父親的教導之下,年僅五六歲的蒲松齡開始跟隨父親研讀儒家經典書籍,父親也寄希望於兒子身上,希望其完成自己所未能完成的科舉及第的夢想。

      在父親的諄諄教導之下,年少的蒲松齡聰明好學,遍讀儒家經典;且思維敏捷,文筆也是非常了得,頗受當地文人稱讚。公元1658年(順治十五年),19歲的蒲松齡參加了最低級別的科舉考試――童生試(由縣試、府試、院試三級考試組成)。

      在當地知縣主持的縣試考試中,年少有才的蒲松齡第一次拿了個第一;在接下來知府主持的府試中,蒲松齡又一次拿了個第一;隨隨便便一出手,就連拿了兩個第一,由此可見蒲松齡還是有水平的,其對於儒家經典還是有一番研究的。

      幸運並沒有因為蒲松齡連拿了縣試、府試兩個第一而停止,在接下來由山東學政施閏章主持的院試中,年僅四十歲的主考官施閏章出了一個名為“齊人有一妻一妾”的考題。

      “齊人有一妻一妾” 是孟子所作的一篇經典散文,講述了一個極具諷刺意味的寓言故事,強烈諷刺了那些毫無禮義廉恥之人。對於這樣的一個考題,一般考生都是寫一篇論述性散文。然而,蒲松齡卻創新性的寫了一篇故事,“齊人有一妻一妾” 本身就是一個故事,蒲松齡又另起爐灶講了一個故事,真可謂創新性十足。

      看完蒲松齡所寫的故事,年輕的主考官施閏章對此大加讚賞,稱讚蒲松齡“觀書如月,運筆成風”,並且非常欣賞他的才華,因此將其列為這次院試的第一名。就這樣,十九歲的蒲松齡連拿了三個第一,真是春風得意馬蹄疾。

      值得一提的是,對於這個曾經賞識過自己的主考官施閏章,蒲松齡也是敬佩仰慕感激之極。在其著作《聊齋志異》卷十《胭脂》一文中,作者蒲松齡就直接稱“聞學使施公愚山賢能稱最,又有憐才恤士之德”,這裡所稱的施公愚山就是指施閏章(施閏章,號愚山)。

      在《胭脂》文末,作者蒲松齡更是直接稱“愚山先生吾師矣”,因為主考官施閏章錄取了他,所以稱之為其門生。並在文中對施閏章大加讚揚,一會是最為賢能,一會是愛才憐才,一會又是斷案如神。總言之,在作品中,蒲松齡是把施閏章誇上了天,能用的誇讚恭維之言差不多都用盡了。

      通過了縣試、府試、院試之後,蒲松齡才算是拿到了秀才這一身份,因為拿了三個第一,院試又拔得頭籌,所以蒲松齡的這個秀才又可稱之為“稟生”,每個月都可以到縣衙裡領取伙食費。也正是因為在童生試中拿了三個第一,蒲松齡在當地小有名氣,街坊鄰居都稱讚不已,認為其中舉、中進士應該是水到渠成的事。

      然而,現實總是殘酷的,公元1660年(順治十五年),蒲松齡第一次到省城參加鄉試,結果是鎩羽而歸。第一次參加鄉試的失敗經歷對蒲松齡的打擊很大,畢竟年輕氣盛,又拿過三個第一,自認為應該為學富五車、才高八斗之人,卻在這次鄉試失敗而歸,怎麼不讓人掃興呢?

      蒲松齡的鄉試失敗之路並沒有因為第一次失敗而停止,在接下來長達五十年的科舉之路上,蒲松齡一共參加了十幾次鄉試,每一次都是以失敗告終。說白了,無論蒲松齡怎麼考,就是中不了舉。

      不到二十歲,就拿了三個第一,可稱的上是“頂尖級秀才”。自此之後,無論怎麼考,就是中不了舉。有才華、有學識,一輩子就是中不了舉,像蒲松齡這種情況,就是放在整個中國歷史來說,也是極其罕見的了。而這樣詭異的事情,還偏偏碰巧就被蒲松齡撞上了,而其又為《聊齋志異》作者,似乎還真是有之千絲萬縷的巧合存在。

      公元1711年(康熙五十年),已經72歲高齡的蒲松齡繼續參加了一次科舉考試,因為年紀大,又考了多次都沒能中舉的緣故,朝廷念及其艱辛,就給了其一個“歲貢生”頭銜,地位比秀才高一點。至此,蒲松齡結束了其詭異的科舉人生。

    二、漫長的教書生涯

      公元1667年(康熙六年),已經連續三次鄉試失敗的蒲松齡迫於生計,開始在淄川縣東北的豐泉鄉王村教館教書,以此來補貼家用。這也是蒲松齡第一次教書,由此也揭開了其漫長教書生涯的序幕。

      然而,這第一次的教書生活並沒有持續多久。公元1670年(康熙九年),蒲松齡同縣的進士,時任江蘇寶應知縣的孫蕙開始聘用其做幕賓。同年八月,蒲松齡到達江蘇寶應,正式成為孫蕙的門下幕僚之一。

      公元1671年(康熙十年),孫蕙升任為為江蘇高郵州知州,蒲松齡便跟隨其前往高郵。同年秋天,因為常年客居他鄉,蒲松齡思念故鄉及其妻兒老小,所以決定辭去幕僚回鄉生活。

      這一次的幕僚生活也是蒲松齡生命中唯一一次離鄉這麼長時間,這次的經歷極大的增加了蒲松齡對於官場的瞭解,在某種程度上也開闊了其眼界。回到家鄉淄川縣後,蒲松齡繼續準備鄉試考試,以求實現金榜題名、飛黃騰達的人生理想。

      在準備應舉的同時,迫於一大家子人的生計,蒲松齡開始重操舊業,到同縣的王雪因等縉紳家設賬教書,以此來養家餬口。之後的七八年時間裡,蒲松齡的教書生活還是處於不穩定階段,通常是輾轉多家做館,以此謀生。

      公元1679年(康熙十八年),蒲松齡來到同縣西浦村的畢際有家做館,這一干就是三十年。一直幹到其七十歲之時,才以年老為由,辭去了在畢家的西賓生涯。

      畢際有為明末戶部尚書畢自嚴之子,比蒲松齡年長十七歲,曾任山西稷山知縣、江南通州知州。公元1663年(康熙二年),因為任通州知州時糧食虧空問題而被免職,自此以後閒賦在家,直至逝世。

      初到畢際有家做館之時,畢際有就對其關懷備至,禮敬有加;畢際有之子畢盛鉅,比蒲松齡略小几歲,更是與其互相稱兄道弟,感情甚篤。蒲松齡則尊稱畢際有為畢刺史,稱畢盛鉅則為少東家。

      在畢家做館的三十年裡,蒲松齡的主要工作就是教畢盛鉅的八個兒子讀書寫字,先後為他們開蒙,教授四書五經等儒家經典,教他們作八股文及律詩,以便他們能在科舉上考取功名。

      在畢家除了教書之外,因為文采不錯,蒲松齡還經常幫助畢家寫一些賀吊往來的應酬文字。畢竟畢家也曾是官宦之家,來往的人多為官宦中人及文人墨客,大量的應酬文字自然是少不了。

      雖說蒲松齡在畢家以教書為業,寄人籬下,但是畢際有及其兒子畢盛鉅都對他很好,不僅給予了豐厚的聘金,還處處資助蒲松齡一家的生活。而且畢家畢竟曾為官宦世家大族,家中藏書多達五萬多卷,這對於嗜書如命的蒲松齡來說,無疑是一大幸事。

      畢家的府邸面積很大,裡面又有小型園林,藏書多達五萬多卷。住在這樣的府邸,蒲松齡可以隨便出入,書也是隨便看,也正是因此,使得蒲松齡能夠在畢家一干就是三十年。

      在蒲松齡所作的詩句中,當談及其與畢家人員的關係時,真情流露的寫下了“曾無芥蒂存,垂老意難分”。在與畢家三代人,三十多年的相處時間裡,彼此還是相當融洽的。

      公元1709年(康熙四十八年),已經七十歲高齡、在畢家已幹了三十年的蒲松齡再次以年老為由辭職歸家。得償所願後,蒲松齡開始撤賬歸家,以此結束了其漫長的教書生涯。

    三、艱難的寫書歲月

      在第一次參加鄉試失敗的兩年後,自認才學貫通古今的蒲松齡很受打擊,鬱郁不得志。公元1662年(康熙元年),年僅23歲的蒲松齡找到了人生的又一大追求,他立志要寫一部記錄天地間所有奇聞異事的書籍。

      既然科舉及第、飛黃騰達、光宗耀祖的人生理想不能馬上實現,蒲松齡開始全力實現人生的又一大追求。他透過各種途徑方式,收集各種奇聞異事,透過寫作的形式把它們全部記錄下來。

      因為蒲松齡出生於沒落的商人家庭,父親逝世後,蒲松齡只分到了三間房屋和二十多畝薄田,加上子女眾多的緣故,一家生活頗為艱難,他不得不以教書為業,以此補貼家用。

      即使是在這樣艱苦的生活條件下,蒲松齡依然堅持著自己的人生追求,不斷寫著這部日後名為《聊齋志異》的短篇志怪文言小說集。生活的艱苦沒有打消蒲松齡寫作的信念,好友的不理解依舊阻擋不了其創作的執念。

      公元1663年(康熙二年),蒲松齡第二次鄉試失敗後,他的好友、也是其同鄉秀才張篤慶就寫了一首詩規勸蒲松齡,其中有一句就是“聊齋且莫競談空”。張篤慶認為蒲松齡寫聊齋志異已經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已經嚴重影響到了他的科舉事宜,所以規勸蒲松齡不要寫聊齋了,不要成天談些這無蹤無影的東西,還是安心舉業吧!

      張篤慶與蒲松齡的關係一直都不錯,早在公元1659年(順治十六年),蒲松齡就與張篤慶、王鹿瞻等人共同組成了“郢中詩社”,以科舉及第為目標,潛心治學。然而,面對摯友的不理解與規勸,蒲松齡還是固執己見,繼續寫著這部“競談空”之書。

      然而,像蒲松齡所寫的這種錄了天地間所有奇聞異事的書籍,歷來就為封建統治者所不屑一顧。就算寫的再好,依舊是難登大雅之堂、上不了檯面,不可能贏得統治者的賞識。換句話說,蒲松齡專心致志寫聊齋志異其實完全與其“入仕為官、光宗耀祖”的人生理想背道而馳。

      最終,蒲松齡頂住了來自生活、好友、社會等多方壓力,堅持完成了自己創作《聊齋志異》的想法,大約在公元1679年(康熙十八年)前後,蒲松齡完成了《聊齋志異》的初稿,並集結成書,定名為《聊齋志異》。

      在此之後的三十多年時間裡,這本書多有增補。大致在公元1707年(康熙四十六年)左右,該書最終完成。全書一共由四百九十一個大大小小的文言短篇小說構成,字數多達四十餘萬字。

      當然,蒲松齡傳世的作品除了享譽中外、影響極大的《聊齋志異》外,還包括文集十三卷四百多篇、詩集八卷一千多篇、詞一卷一百多首、俚曲一十四種、戲本三出、雜著五種,字數總計達兩百多萬字。

  • 3 # 悠然閱讀

    1658(清順治十五年),蒲松齡19歲。

    這一年,蒲松齡要參加一次非常重要的科舉考試,這場考試決定他是否能成為秀才。

    在此之前,蒲松齡已經在縣、府兩次考試中都取得了第一名的好績。

    科舉考試主要考八股文。每篇文章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八部分組成。起股到束股這四段中,每段都有兩股排比、對偶的文字,共八股所以叫“八股文”。

    八股文寫的是四書五經上的東西,文章格式死板,就連字數都有規定。

    考試這一天,天剛剛亮,考生們排著隊進入考場。蒲松齡也隨著隊伍進入考場,領了試卷,找到自己的座位坐好。

    隨著考場院門上鎖,驚木響起,考試開始了。

    此次考試的題目是《早起》。

    蒲松齡看著題目猶豫起來,如果按照八股文的要求寫文章必然寫得死板,可是不按八股文寫恐怕難以出眾,究竟如何是好,蒲松齡深感為難。

    最終,蒲松齡決定按照自己的想法寫一篇文章。他將大官兒早起去朝廷爭權奪利、小人早起奉承拍馬融進了文章之中,一篇諷刺社會醜惡現象的文章就這樣寫就了。

    這場考試的主考官是著名詩人施閏章。他本人非常不喜歡八股文,出的考題也帶有一些詩人氣質。

    果然,施閏章看了蒲松齡的這篇文章後,大加讚賞。施閏章的批語是這樣寫的:好像是空中聞到了奇異的芬芳,把有些人追逐富貴的醜態集中在“早起”這兩個字上面。讀了這樣輕鬆明快的文字,使人能享受到甩著胳膊隨意遊玩的樂趣。

    這一次,蒲松齡又得了第一名,考中秀才,成為施閏章的學生。

  • 4 # 大貓99

    蒲松齡(1640-1715)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自稱異史氏,現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蒲家莊人,漢族。出生於一個逐漸敗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歲應童子試,接連考取縣、府、道三個第一,名震一時。補博士弟子員。以後屢試不第,直至71歲時才成歲貢生。為生活所迫,他除了應同邑人寶應縣知縣孫蕙之請,為其做幕賓數年之外,主要是在本縣西鋪村畢際友家做塾師,舌耕筆耘,近42年,直至1709年方撤帳歸家。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歲。創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

    【關於蒲松齡的故事】

    1.蒲松齡赴宴

    幾十年來,蒲松齡從不赴新官上任的宴請。今日一見請帖,倒是歡喜起來。也就答應送帖的衙役,明日準時赴宴。

    這新上任的縣官,是兩榜進士出身,也是苦熬了幾十年,才考中進士當上知縣的。五十出頭的年紀,比蒲松齡小了20歲。

    第二天,蒲松齡到了宴會廳一看:在座的全是縣裡的財主和秀才,也有稀稀朗朗的幾個舉人,足有三十來號人。宴會開始,衙役們先抬上兩壇“狀元紅”。他一看這酒,就知道不是本地生產,是從外地買的名貴酒。“三班”“六房”斟滿酒,端上菜,縣官起身拱手說:“列位才士、東家,下官來此,請多行方便。今日特備水酒一杯,不成敬意。來,共乾一杯?"眾秀才們也都起身,端起"狀元紅"一飲而盡。一齊咂摸咂摸嘴兒,拱手說:"蒙大人恩典,好酒?好酒?"縣官看大家一飲而盡,心裡也挺高興。可看到蒲松齡那裡,只見他咂了一小口兒,就把酒杯放下了,也不拱手致謝,只是低頭沉吟。

    縣官一看,心想:此中定有道理。便自己另斟一杯,端著走到蒲松齡的跟前,說:“蒲兄,這酒如何?”“苦澀。”“這狀元紅是天下名酒,人人都說好,怎麼苦澀哪?”“這酒來之苦澀。是富人家送的吧?”“不錯,下官上任,本縣富戶祝賀,送酒兩壇,特請大家來一起享用。”“大人應知無功不受祿。無功受祿則為賄賂。行賄者如無求於大人,何必行賄?平日說吃了人家嘴軟,使了人家手短。日後,如涉官司,行賄謀私而理歪,大人何以對之?順其歪理則不法。這樣,百姓冤不能伸,理不能直,如何治天下?大人豈不就成了贓官了?做官不為民作主,滿腹才學總是零。所以,我說這酒味兒是苦澀的?”縣官一聽,一時什麼話也說不出來。這時,一個衙役過來拉了拉他的袖子,說:“大人,酒喝光了,酒興正濃,您看怎麼辦?”縣官隨即從衣袋裡摸出一錠銀子,說:“這是在京臨上任時領的一點俸祿,到街上打點白酒,請客人們盡歡吧?”不大工夫,又來了白酒三壇。揭蓋一飲,就不是狀元紅那個滋味了。眾客為了不抹面子,都小口兒抿,只沾沾嘴唇,不比先前那個場面了,也沒有拱手的了。

    蒲松齡一見,可來了勁。他大叫衙役:“拿大碗來。”衙役拿來了飯碗。只見蒲松齡一連骨突突喝了三大碗。七十多歲的人了,喝完把鬍子一摸,哈哈大笑著說:“真好酒,天下第一美酒。”又向秀才們拱拱手,說:“列位知道這酒的名嗎?”半天沒人放聲。“這叫清明酒。是咱縣太爺,用自己的俸祿,買酒招待列位。它不是列位方才喝的那種賄賂酒--狀元紅。”就這工夫,只見那些袍兒帽兒的富戶,都一個個地溜跑了。秀才、舉人們沒走,倒是痛痛快快地又喝了三壇酒。

    酒宴散後,這位縣官閉門三天,也不問案,也不出門,只是在屋裡打轉轉,琢磨蒲松齡這話中的道理。

    聽說,這縣官官做得清明如水。臨卸任時,蒲松齡死了。他嚎啕大哭,掛冠出了城門,百姓也淚汪汪地送行,邊送邊問:"大人為官清正,今日升調本是好事,為何大哭起來?"縣官擦擦淚,邊走邊說:"官職大小是小事,失去恩師教導,卻是痛心的大事啊?""誰是恩師?""本縣蒲聖人,松齡先生。"這縣官叫什麼名,沒傳下來。

    2.燈下讀詩

    淄川城的東邊有一個蒲家莊。村子四周被垂柳環繞,村外有條清澈見底的小河,不遠處是蜿蜒起伏的群山。1640年,蒲松齡就出生在這個山青水秀的村莊。

    蒲松齡家兄妹五人,他排行第三。父親蒲某很有學問,卻沒有取得功名,後來就去做生意。由於不善經營,買賣並不興隆,家裡人口又多,生活很不富裕,沒錢請老師,父親就親自教孩子們唸書。幾個孩子裡數蒲松齡最聰明,最刻苦,也最得父親的寵愛。

    蒲松齡不但學習用功,方法也很巧妙。一天晚上,他在燈下讀詩,一首古人描寫月光的詩吸引了他,尤其對“山明疑有雪,岸白不關沙”這兩句,十分欣賞。他的腦海裡浮現出這樣的圖景:

    山巒披著月光,就像佈滿了積雪;河岸一片白茫茫,就像鋪了一層銀色的沙子。

    這兩句寫得多麼逼真,多麼優美啊!蒲松齡馬上把這首詩抄在了本子上。他又想:這位詩人還有沒有其它描寫月光的詩呢?於是,他又翻閱起詩集,把寫月的詩都找出來,仔細抄在本子上。

    後來,蒲松齡又把其他詩人寫月的詩都抄錄下來,還用同樣的方法閱讀抄錄了很多古人詠雪的詩歌。

    就這樣,他廣泛閱讀,分門別類抄錄下來,再加以比較,細心體會,漸漸地掌握了寫詩的方法。後來,他的詩寫得十分出色,和小時候下了功夫很有關係。

    3.三次第一名

    十九歲那年,蒲松齡參加了一次考試。這次考試很重要,決定他是否能成為“秀才”。他自信能考好,因為在這以前的縣、府兩次考試中,他都得了第一名。

    那時候,科舉考試主要是考八股文。每篇文章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八部分組成。在起股到束股這四段中,每段都有兩股排比、對偶的文字,共八股,所以叫“八股文”。八股文寫的主要是四書五經上的東西,文章格式死板,就連字數都有規定。所以,這種考試製度,很難看出一個人的真才實學。

    蒲松齡參加的這次考試,主考官是著名詩人施閏章。他不喜歡八股文,所以,出的作文題目同一般糊塗的考官不大一樣,有些文學色彩。

    那天,天剛剛亮,考生們排著隊進入考場。考場有士兵把守,嚴密地監視著考生,這氣氛真是令人緊張。

    蒲松齡從容進入考場,領了試卷,按照卷面上印的座位號坐好。這時候,考場的院門已經上了鎖,一陣敲擊木板的聲音響起,場內一片肅靜,只有差役舉著題目牌在過道上走來走去。

    作文的題目是《早起》。蒲松齡看了題目以後,不禁有些猶豫,要是完全按照八股文的要求寫,只能把文章寫得死板枯燥,就對不起這道好題了。經過一番斟酌,他決定按自己的心意,寫出一篇好文章。他想到,大官兒們早早起來,去朝廷爭權奪利;那些卑鄙的小人,也早早起來,跑到富貴人家,奉承拍馬。想到這兒,他忍不住笑了,立刻提筆寫起來。一篇諷刺社會醜惡現象的文章完成了。

    考試成績如何呢?蒲松齡又得了第一名,成了秀才。因為施閏章非常讚賞他的文章。施閏章寫下了這樣的批語:好像在空中聞到了奇異的芬芳,把當時人追逐富貴的醜態集中在“早起”這兩個字上面。讀了這樣輕鬆明快的文字,使人能享受到甩著胳膊隨意遊玩的樂趣。

    後來,施閏章見到了蒲松齡,非常喜歡這個有才華的青年,就收他做了自己的學生。蒲松齡也對自己的未來充滿希望。

    4.擺茶攤

    蒲松齡回到家鄉以後,為了謀生,到本鄉的有錢人家當了一名教書先生。連他自己也沒想到,從此竟一連教了四十年書。

    但是,他最大的樂趣,還是寫故事。為了收集更多的故事材料,他經常在村外的路口旁邊,擺個茶水攤,自己坐在席子上,招呼過往的行人:

    “歇歇腳吧,喝口水,抽袋煙。”

    “水隨便喝,煙隨便抽,不要錢。”

    “噢?有這麼好的事?”

    “不過,您要是有什麼新鮮的故事,就請講給我聽聽。”蒲松齡誠懇地說。

    客人奇怪地問:

    “您這麼愛聽故事嗎?喜歡聽什麼樣的呢?”

    客人們見他這麼有趣,也就天南海北地聊起來。他們中間有出外幹活的漢子,有做買賣的商人,還有云遊四方的文人,見多識廣,講的故事五花八門。不管什麼故事,蒲松齡聽得都十分認真,回到家裡,還把聽到的記下來,等有了時間,再編成完整的故事。

    有一回,蒲松齡聽一個木匠講了這麼一個新奇的故事:

    有個皇帝喜歡鬥蟋蟀(就是蛐蛐)玩。地方官吏就逼老百姓每年捉蟋蟀上貢。有個人因為交不出蟋蟀,被官府打得死去活來,還罰了很多錢。後來,那個人好不容易捉住一隻又大又兇的蟋蟀,不料又被他的小兒子弄死了。小兒子害怕父親打他,就悄悄地投了井。全家人正哭得死去活來,忽然見到一隻大蟋蟀,忙捉住它獻給皇帝,全家人才免遭災難。後來才知道,這隻蟋蟀是那人的小兒子變的。

    這個故事多悲慘哪!蒲松齡聽了,不覺流下了眼淚。他想:我一定要把這件事寫成動人的故事,讓大家看看官府壓榨百姓是多麼殘忍!

    後來,他真的寫下了不朽的名著《促織》。多少年來,誰看了《促織》這篇故事,都會感慨萬分的。

  • 5 # 貴陽太極養生館

    蒲松齡既是文學家,也是民間故事家。相傳,他為蒐集《聊齋志異》的素材,常備煙茶於村頭招待路人,聽他們講各種傳說故事。他在《聊齋志異》自序中說:“雅愛搜神”,“喜人談鬼”,“聞則命筆,遂以成編”。如此痴迷,自然影響很大,以致“四方同人又以郵筒相寄,因而物以好聚,所積益夥”。這就是說,當時實際上形成了一個以蒲松齡為中心的蒐集民間故事的廣泛網路,從而為《聊齋志異》的終於成書創造了條件,打下了基礎。

      這一網路所涵蓋的範圍有多大?從《聊齋志異》本身所透露出的訊息看,涉及到了大半個中國,其中包括遠在千里之外的今湖北省。《聊齋志異》中的《汪可受》和《楊大洪》,就是難得的重要例項。

      《汪可受》的主要內容是:湖廣黃梅的汪可受,能記三生:一世為秀才,二世為騾,三世為農民。他終於生汪秀才家,先是為怕暴露實情惹禍,便裝作啞巴,後來脫口說話,顯露出驚人才華,從此一帆風順,“少年成進士,官至大同巡撫”。

      黃梅確有汪可受其人,為明代萬曆己卯年(1579年)舉人,至今當地還流傳關於他的大量傳說,其中包括《投胎轉世》、《門栓啞》等。其基本內容不僅和《聊齋志異》相同,而且更加豐富、生動、離奇,具有古老、樸野的民間風格,從而可以斷定其為《聊齋志異·汪可受》的原生形態,或者說準原生形態。

      《楊大洪》的基本情節是,他進食被噎成病,夜夢神仙贈詩曰:“江邊柳下三弄笛,拋向江心莫嘆息”。第二天,果見三弄笛於柳下的道士,知其為神,便傾囊中之金獻之,以求治病。道士擲金江中,以示看破紅塵,不為金錢所動。但楊大洪卻是塵念難消,為之惋惜。仙道已知難以度其成仙,便乘隙“力拍其項”,以致嘔出喉中物,把他的病治好了。

      楊大洪是楊漣的號。他是今湖北廣水市人,官至左副都御史。明天啟四年(1624年),上書劾閹黨頭目魏忠賢,得到左僉御史左光斗的力贊和響應,時稱“楊左”。第二年入獄致死,是著名的歷史人物。如今當地還流傳著他的大量傳說,其中的《藍袍朋友》也說,他得了噎食病,不過,給他治好了的並不是什麼神仙,而是一個驢子精;在他冤死之後,後者還變做身穿藍袍的友人去為之弔孝哩。顯然《楊大洪》是由此脫胎而生的,雖然它已非原湯原水,但卻可以從中品出一些原味。

      總的來說,蒲松齡處理民間文學的基本方法是:除一律改口語為文言以外,或大體保持其本來面貌,如《汪可受》;或只是作為素材,而進行不同程度的藝術加工,即再創作。《楊大洪》當屬後一型別。且看此文後邊的“異史氏曰”———即蒲氏的評論:“公生為河嶽,沒為日星,何必長生乃為不死哉!或以未能免俗,不作天仙,因而為公悼惜;餘謂天上多一仙人,不如世上多一聖人”。可見這裡的神仙及其所表達的出世思想,都是作為被否定的反襯物而由蒲氏創作和設定的,而原來的民間故事,只不過被改造成了適合於作者所需要的載體而已。但這載體對於作者及其作品又是非常重要的,不可或缺的。

      民間文學儘管靠口耳相傳,卻有非常強的生命力,有的竟流傳千百年而不衰。例如《孟姜女哭長城》就萌芽於春秋時代。最近陸續發現並紀錄成文的汪可受、楊大洪的大量傳說,至今已流傳數百年,仍同樣使我們眼界大開,十分驚喜。

      尤其令人驚喜的是,它們明確無誤地證明:當年的蒲松齡的確青睞民間文學作品,不僅孜孜以求,不斷向民間蒐集,而且還影響和動員了一批可觀的採風隊伍,把手伸到了包括今湖北在內的廣大地區,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應該說,這是文學史上的一大佳話和奇觀。

  • 6 # 文藝青年風

    蒲松齡,山東淄博人,19歲的時候參加科舉考試,接連考取縣、府、道三個第一,名動四方。非常幸運的是以後屢試不第(如果他中了可能就沒有聊齋志異了[呲牙])。一直到71歲時才成歲貢生。

    不中也要生活下去啊,文人嘛,於是他開辦了一傢俬塾,其實從我們今天來講,就是創業了。他利用業餘時間,搞起了文學創作,就像我們今天搞起了Vlog,他寫狐鬼故事來借"鬼"諷今。但是,每天都這樣寫下去,也有江郎才盡的時候。就像我們搞vlog有時候找不到題材,陷入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蒲松齡大腦中鬼故事都寫完了,怎麼辦呢?他還是比一般人要聰明一些。

    在炎熱的夏天,他見許多過路的人都要在他門前的大樹旁歇腳,於是,他在大樹旁支起了一個草棚,在裡面熬上清熱解毒的綠豆湯,擺上幾把凳子桌子,在此歇腳的人,只要能講上一兩個鬼故事,便可以喝綠豆湯解暑熱。結果這些南來北往的客給蒲松齡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創作素材。終於成就了一代大家。

    從蒲松齡的簡歷來看,人要靈活多變,不要一條路走到黑,善於學習,善於發動網友,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乃成大器。

  • 7 # 甘埠大叔

    蒲松齡(1640年6月5日-1715年2月25日),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自稱異史氏。濟南府淄川(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蒲家莊)人。清代傑出文學家,優秀短篇小說家。

    中國清初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作者。除《聊齋志異》外,蒲松齡還有大量詩文、戲劇、俚曲以及有關農業、醫藥方面的著述存世,總近200萬言。蒲松齡生前,《聊齋志異》刊行後,遂風行天下。在其後一個時期裡,仿效之作叢出,造成了志怪傳奇類小說的再度繁榮。許多篇章不斷被改編為戲曲、電影、電視劇,影響是深遠的。《聊齋志異》還很早便走向了世界,蒲松齡為中國、為世界創造了寶貴的精神財富。郭沫若為他寫了一副對聯: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

  • 8 # Forsch炎寶

    蒲松齡一輩子都在追求功名,想透過科舉考試尋求一條生路。然而,他考了一輩子,也只是考了一個貢生。相當於今天的一箇中學的副校長。而且是候補的職位。蒲松齡原以為能拿到四兩銀子的俸祿,可最終還是落空了。真是可笑可悲又可憐。

    17歲當秀才,72歲做貢生,儒學訓導。連續參加了十多次封建科舉考試,每三年一次,接連考了30多年。到50歲的時候,其妻勸他別考了,可他還是去參加了考試。

    有一次,他自以為考得很好,文章寫得很順暢。可是,考完把卷一交,知道自己的書寫越幅了。啥叫越幅?就是一頁只許寫十二行,他卻多寫了一行字,就叫越幅。蒲松齡自己有言為證:“得意疾書,回頭大錯,此況何如,覺千瓢冷汗沾衣,一縷魂飛出舍。”

    蒲松齡為何屢試而名落孫山?

    據他的好友解釋,蒲松齡把心思放在寫《聊齋志異》上了。他一邊當私塾老師,一邊蒐集民間素材,聽人講故事,回到家裡就奮筆疾書。據說他還在村東頭開了一個“茶吧”,就是讓過路的行人來喝茶的地方,專門聽別人說民間故事。

    蒲松齡的文章沒有按照八股文的嚴格要求去寫,因此即便是才華橫溢的文章,考官也不會喜歡。考不上也就成了定論。令人驚奇的是,蒲松齡是屢敗屢考,一直考到72歲。他成了封建科舉考試製度下的犧牲品。

    延襲了幾千年的封建的科舉考試製度不知扼殺了多少人?吳敬梓的《儒林外史》裡范進中舉的范進,便是典型一例。不同的是,范進瘋了,蒲松齡沒瘋。

    蒲松齡一輩子都丟不掉一個“窮”字。他曾寫過一篇《祭窮神文》。是說窮神總是不放過他,總是牽扯著他。

    忽地想起我這個網名“跫”音的“跫”。很多人念成“鞏”,或“凡”,或“足”,不對,應該念“窮”音。跫音,啥意思?腳踏地的聲音,“小魚折折石縫間,聞跫音則伏”《帝京景物略》。腳步聲,“夫逃虛空者……聞人足音,然而喜矣。”

    “跫”“窮”諧音,語意雙關。每聽人念及我的名字,我就有條件反射,原來我這個“跫音”,離不開“窮音”啊。

    蒲松齡窮,可他人窮志不窮,蒲松齡在極端窮困甚至有時揭不開鍋吃了上頓沒下頓的情況下,寫成了《聊齋志異》。

    我常常聊以自慰的也是“窮”。如我此等窮光蛋,也能象偉大小說家蒲松齡一般,雖說不是寫鬼寫妖,也不敢刺貪刺虐,卻也能在部落格日報,天天寫上個三五頁,寫點文學欣賞,寫點軼聞趣事,寫點人生感受,這不也是人生一大快樂之事乎?

    由此觀之,蒲松齡屢試而名落孫山,其實並不是一件壞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老了會去養老院嗎?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