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短腿的穿搭反擊

    最近天氣越來越熱,即將進入初伏,很多人去貼"三伏貼"來治病。那三伏貼是什麼?它的原理又是什麼呢?

    什麼是三伏貼?

    三伏貼又名天灸,源自於清朝,最早記錄於清代張璐的《張氏醫通》。至近代,三伏貼以古代“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學說為理論基礎,透過將藥物敷貼在穴位上,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復。現代,常見的三伏貼多呈膏藥狀,依古法須在夏天農曆的每伏頭一天貼伏在後背一些特定穴位上,是冬病療法的代表之一,據記載可以治療預防冬天發作的某些疾病(如鼻炎,氣管炎,咽炎,哮喘等),且針對不同的疾病,一般要將四片膏藥一起貼在後背的不同位置。

    三伏貼的原理

    三伏貼體現了中醫冬病夏治“治未病”的理念,按照季節時令的特點,根據中醫“冬病夏治”的原理,結合天灸、經絡與中藥,採用天然中草藥,製備成膏劑,敷帖在人體相應穴位處,提高人體陽氣和免疫力,達到治病和養生的目的。

    同時,它所採用的穴位敷貼也是中醫學防治疾病的一個富有特色的重要方法,它是根據《黃帝內經》中"春夏養陽"的原則,利用夏季氣溫高,機體陽氣充沛,體表經絡中氣血旺盛的有利時機,透過適當地內服或外用一些方藥來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復。因此"冬病夏治三伏貼"體現了中醫學中人與自然相協調的整體觀念和對疾病重視預防為主的理念。

    貼三伏貼的要求

    敷貼季節性療法對時間有一定要求,根據中醫理論每伏第一天是開穴的日子,此時敷貼療法效果最佳。且最好每伏第一天來進行三伏貼治療,當然也不必過分拘泥於此,錯過了第一天也會有滿意的療效。敷貼物件為6個月以上兒童及成人,敷貼期間禁食生冷、油膩、辛辣之品。

  • 2 # 使用者55127447378

    這是中醫傳統的天灸法之一,其它方法很多。此根椐經絡學原理,透過藥物刺激相關穴位,達到調整臟腑經絡氣血執行,增強組織代謝,而達到防病治病目的。選擇三伏天是因為這時段氣溫高,血迴圈快且代謝最旺盛,非常有利病邪排除。尤如夏天河床泥砂疏鬆,易被水流沖刷一理。且天灸法很多,其埋針埋線療法,種耔穴位帖敷固定等-在老一輩常用,年青醫生也許大多遺忘不用了。實在可惜!!!

  • 3 # 健識局

    三伏貼又叫三伏天灸,是一種傳統中醫的療法。就是在一年中陽氣最旺盛的時候,在背部的特定穴位貼上膏藥,透過貼敷三伏貼,使陽氣更旺,去除體內寒氣外出,到了秋冬您就可以輕鬆告別過敏氣喘的老毛病。每年天氣最熱的這段時間裡,醫院都會早早地拉起橫幅,告訴大家:“三伏貼”要開貼了,錯過了可要等一年….今天健識君就來說說“三伏貼”:

    三伏貼的核心原理為“冬病夏治”,治療原理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方藥作用:中藥穴位貼敷透過藥物的發散走竄,藉助腧穴,透入肌膚,憑藉各個穴位對藥物進行吸收,從而發揮藥物作用

    經絡腧穴作用:經絡的傳導和調整,糾正臟腑陰陽的偏盛或偏衰,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併為秋冬儲備陽氣

    節氣作用:“熱在三伏”,在三伏天應用貼敷療法,取其“春夏養陽”之功效,充實人體真元之氣,保持機體陰陽平衡,以其順應自然界的變化,獲得人與自然的統一。

    但是三伏灸也不是人人都合適貼敷,孕婦、2歲以下的幼兒、貼敷區域性有破損者都不適宜貼敷;感染性疾病急性發熱期患者、對貼敷藥物極度敏感或患有接觸性皮炎的患者也不適宜貼敷。

  • 4 # 倩Sur

    “三伏貼”是中醫裡“天灸療法”的一種,中醫認為三伏天裡,人的氣血通暢,這個時候在穴位上貼一些刺激性的膏藥,藥性更容易進入肺腑,能激發經絡,能調整氣血,強身健體。

    能治反覆感冒、慢性咳嗽、哮喘、鼻炎這些秋冬季多發病,稱之為“冬病夏治”。還可以治療遺尿、厭食等兒童問題。

  • 5 # 虛溼火寒都是偽概念

    夏天是驅除寒毒的最好時機,所以,中醫認為三伏天不能吹空調,不能吃雪糕,不能吃涼食,要多穿衣服捂汗,稱其為驅除三十年的寒毒!你在心裡預演一番,大夏天,穿著棉襖,蓋著棉被,大汗淋漓,還不能吹風!出來的是汗

  • 6 # 美好販賣者

    三伏貼的中醫理論依據:

    夏季氣溫高,陽氣足。體表氣血旺盛,三伏貼能幫助調整人體陰陽平衡、疏通經絡,使慢性病得到改善,還能有效預防疾病的發生,提升機體抗病力。特別是對有呼吸系統疾病(感冒、咳嗽、哮喘、鼻炎等),虛寒性便秘,痺症(頸肩腰腿痛、風溼關節痛等),腎陽虛症(四肢不溫、腰膝痠軟、宮寒不孕、陽痿早洩等),脾胃虛寒症(腹脹腹痛、喜溫喜按、大便糖稀、畏寒喜暖等)有很好的效果。

    三伏貼的作用:

    辛溫通竅、鼓舞陽氣、調節陰陽、疏通經絡、祛病強身

    常用中藥:

    最好的三伏貼:

    1、依據體制辯證組方,因人因症定製;

    2、現調現配,藥效充分發揮;

    3、秘製湯藥強大的促滲透作用,更有利於藥物的吸收,增強療效。

    2019年三伏貼時間:

    初伏祛寒:7.12—7.21

    中伏清養:7.22—8.10

    末伏化淤:8.11—8.20

    伏後固本:8.21—9.20

  • 7 # 男科王傳航教授

    又快到貼三伏貼的時節了,近年來,三伏貼越發受到人們的關注,被廣泛用於呼吸、消化、關節、神經、婦科、男科等系統疾病的預防與治療中。同時三伏貼對於免疫力低下和亞健康狀態也有調節作用。三伏貼的原理體現了中醫“冬病夏治”的思想。其原理可分為“攻邪學說”、“儲陽學說”和“五行學說”。

    攻邪學說—祛除體內的伏藏的寒邪、飲邪。

    伏藏在機體內的寒邪、飲邪多是由於在感邪之初機體陽氣不足,不足以將寒邪、飲邪全部祛除體外殘留的。這部分邪氣長期存在於機體,成為頑固難去之邪,若不加於干預,靠自身內在的陽氣是無法祛除的。“三伏天”是一年中自然界中陽氣最旺盛的時節,人也是一樣,此時機體內的陽氣也是最充足的。此時寒邪、飲邪沒有自然界陰寒之氣的協助,屬於一年中最弱的時候。也就是敵人沒有後援,但我方有神隊友時候。機體可以藉助三伏貼的藥力激發自身陽氣,使“天之陽”、“人之陽”、“藥之陽”三陽合一,而陰寒之邪失去了“天之陰”,也無“藥之陰”,因此這個時候攻擊陰寒之氣就可以將其祛除體外,防止其在冬季藉助“天之陰”發病。

    儲陽學說———夏季為儲蓄體內陽氣的最佳時期

    張景嶽曰:“春夏陽盛於外而虛於內,宜養其內虛之陽;秋冬陰盛於外而虛於內,宜養其內虛之陰。”清代著名醫家張志聰在《黃帝內經素問集註》中亦提到:“春夏之時,陽盛於外而虛於內;秋冬之時,陰盛於外而虛於內。”夏季的時候,外界體溫較高,機體出於對自身的保護會增加散熱,氣血會執行就偏於體表,相比之下,在裡在內的陽氣就有不足的表現。夏季補陽,可以預防夏季裡陽相對不足導致的疾病,比如拉肚子等。同時也可以儲存陽氣,預防冬季陰寒之邪。

    五行學說—長夏之土,克冬之寒水,生秋之肺金。

    五行中長夏屬土,冬季屬水。大家都知道洪水作祟時可以用沙袋防洪。土可以克水,長夏貼三伏貼可以補土,透過五行相剋理論,則可以制約冬季的寒水。秋季在五行中屬於金,培土可以生金,因此三伏貼對於呼吸系統疾病,如咳嗽、哮病、喘證、反覆感冒等效果很好。

    文:北京中日友好醫院研究生李鈺昕/北京中日友好醫院男科主任醫師王傳航

  • 8 # 中醫二羊

    什麼是三伏天?

    從農曆小暑至立秋的31天時間,俗稱“伏夏”季候,有初伏、二伏、三伏。

    三伏天的來源?

    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入伏,是初伏的第一天,10天后是第四個庚日叫中伏,如果第五個庚日在立秋之前,那麼中伏就需20天,俗稱兩個中伏;若在立秋之後,中伏就是10天;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叫末伏。

    當夏至與立秋之間出現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出現5個庚日則為20天。看來,庚日出現的早晚將影響中伏的長短,所以,出現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況。今年也就是2015年的伏天有40天比去年多10天。

    三伏天的計算

    我國古代流行“干支紀日法”,用10個天干與12個地支相配而成的60組不同的名稱來記日子,迴圈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個天干中的第7個字,庚日每10天重複一次。

    “夏至三庚”這4字口訣來表示入伏的日期,即從夏至後第3個“庚”日算起,初伏為10天,中伏為10天或20天,末伏為10天。

    三伏天的含義?

    庚,在天干中排列第七,在與五行搭配中屬金。金怕火,在數伏天氣中逐日消減,因此古人以庚日來計“伏”。入伏以後,暴雨易形成洪水,稱為“伏汛”。農諺說:“小暑大暑淹死老鼠”、“福雨淋淋農民喜,小暑防洪別忘記”。

    因此,數伏天氣既要防暑,又要防汛。

    我國用十個天干和十二個地支相互搭配,六十天為一週期的紀日方法,已有兩千七百多年的歷史了,據甲骨文研究是在春秋時期魯隱公三年(公元前722年)元月二日已巳日開始,至今從未錯記,是中國曆法史上的一個奇蹟。由於干支紀日與農曆各月無一定對應規律可循,除推算個人生辰八字有用外,在其他領域目前很少使用,只有在推算“伏日”、“出梅入梅”、“分龍”等雜節氣時才使用。

    三伏天養生

    “伏”,乃是藏陰氣於熾熱之中的意思,具有警示作用。《漢書·郊祀志注》中說:“伏者,謂陰氣將起,迫於殘陽而未得升。故為藏伏,因名伏日。”

    也就是這個時候地球表面的陽氣最旺,陰氣孕育其中,是由陽轉陰的過程。陽極轉陰,此時的陰上很年輕,就像埋在地下的種子一樣,剛剛發芽,並且埋藏於土地之中。

    然相應,此時人的陽氣最旺,而且陽旺在體表。藉助這股發散在外的陽氣的作用,同時藉助天時,藉助外界旺盛的陽氣來驅散身體內的陰邪。

    什麼是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源於《黃帝內經》提出的“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三伏天是夏季最熱的時候,根據《內經》所述,人與自然界是統一的,人體的陽氣和自然界的陽氣相符,生於春,旺於夏,收於秋,而藏於冬。

    夏季是人體陽氣最旺盛之時,尤其是“三伏天”,此時人體經脈氣血執行充盈,毛孔張開,有利於藥物吸收。此時治療某些寒性疾病,可以最大限度的以熱治寒、鼓舞陽氣,驅散體內寒氣,調整陰陽,從而達到減少冬季發病頻率或徹底根治疾病的效果。

    1、《黃帝內經》雲“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夏病冬治,冬病夏治”。三伏天是根據“春夏養陽,冬病 夏治”原理,三伏天重在補陽,給身體點“燃料”,以供冬天禦寒;在三伏天時進行貼藥進行治病特別對於虛寒性體病有非常好的效果。

    2、三伏天是指初伏、中伏、末伏三個庚日,時間醫學有庚日 屬金與肺相配,為溫熙陽氣、驅散內伏寒邪溼邪的最好日期,加上溫經散寒、逐痰平喘、通絡止痛的藥 物在特定穴位上貼敷,對肺脾腎膽等臟腑功能有調節作用,調節人體的免疫力,以提高臨床療效。三伏天“灸療”,冬病夏治的好時機

    三伏天“灸療”是我國傳統醫學中最具特色的伏天保健療法,它是依據中醫學“天人相應”、“冬病夏治”、“春夏養陽”等理論,利用全年中陽氣最盛的三伏天,人們體內陽氣最盛的時機,應用具有溫經散寒補虛助陽的艾灸,透過對經絡腧穴的溫熱刺激,透過灸療令陽氣滲入穴位經絡,透過經絡的氣血直達病處,標本兼治。特別是家有老人,三伏天來艾灸肚臍(神闕穴),可增強人體抗病能力,醫治常年累月的虛勞諸疾,還可預防保健,回春延

    天灸

    天灸,是中醫傳統的灸法之一。是藉助藥物對穴位的刺激,將藥物敷貼於穴位或患處,使其區域性面板自然充血、潮紅或起皰的治療方法,以激發經絡、調整氣血而防治疾病的一種方法。因天灸可以達到跟艾灸相似的作用,一般選擇三伏天灸和三九天灸,故名為天灸,又稱自灸、敷灸、藥物灸、發皰灸。

    艾灸

    艾灸就是利用艾葉的純陽之性來治病。在一年中最熱的時候也就是三伏天艾灸的話,藉助天之大寶這一陽氣的幫組,艾灸可以事倍功半。

    天灸與艾灸的區別

    天灸與普通的艾灸有什麼不同?

    天灸非“艾”灸。‘艾灸’是透過艾的溫熱作用來燻灸來刺激穴位。

    而天灸療法是透過藥物(蒜泥、白芥子及特質中藥)貼敷剌激人體特定穴位,使其區域性面板自然充血、潮紅或起皰的治療方法。

    天灸是更強調與天時結合,及三伏天‘貼藥’, 對於慢性病的調養,天灸更具有方便、簡廉、效果突出等特點。

    天灸最早文字記載在南北朝。在嶺南著名醫家葛洪、鮑姑的影響下,天灸療法等灸法在嶺南地區盛行,而廣東省中醫院是嶺南傳統天灸療法的傳承和發揚者,自1984年大規模開展“嶺南傳統天灸療法”以來取得了滿意的療效,近來每年天灸人數達30萬人次,其中“三伏天”達20萬左右。“嶺南傳統天灸療法” 已入選廣東省和廣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9 # 平心醫話

    三伏貼又稱三伏天灸,是以“冬病夏治”為基本原理,利用三伏天陽氣旺盛的有利時機,選用對面板具有一定刺激及具有溫經、通經或相應功效的藥物製成貼敷膏,以人體背部的腧穴為主,配合辨證取穴進行貼敷,治療在秋、冬容易反覆發作或加重的慢性、虛寒性、頑固性肺系疾病、痺證、痛證等的治療方法。

    三伏貼,是傳統敷貼法與中醫“因時制宜”思想相互結合的產物。今人對於三伏貼的運用,多是採清代張璐《張氏醫通》白芥子塗法變通為用。從目前文獻來看,對於三伏貼法的論述和運用確以張氏為先,其前少有醫家論及三伏貼的應用。然而,實際上,三伏貼的產生遠遠早於此,儘管難以考證其產生的時代,但可從醫家的相關論述中尋得一些線索。如明代汪機在《針灸問對·卷之下》中提到“今人見有痰而嗽,無痰而咳,一概於三伏中灸之,不計壯數”的情景。可見,其時三伏疚法在民間流傳已久、且被廣泛運用了。三伏貼和三伏疚有著相似的功效。

    “冬病夏治”為什麼選在三伏天?

    自然界的陽氣,生於春,旺於夏,收於秋,而藏於冬。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火熱的時期,故有“熱在三伏”之說。此時陽氣隆盛,是人體借天之陽氣蓄養陽氣的最佳時機。《素問·生氣通天論》言:“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王冰註解釋說:“人之生,固宜借其陽氣也”。此時,人體可以藉助自然界陽氣,一則可以蓄養陽氣以養生,一則可以利用陽氣充沛的有利時機祛除沉寒,預防虛寒性疾病秋冬發作或減輕其發病症狀。

  • 10 # 掙脫枷鎖的囚徒
    三伏貼是什麼原理?

    醫學上從來沒有進行過三伏貼作用的具體機制研究,

    即使使用“穴位敷貼”作為關鍵詞也同樣找不到任何實驗研究。

    在知網上能檢索的有關三伏貼的第一篇論文就是2004年一篇臨床使用觀察。

    也就是說,三伏貼沒有任何現代生物醫學的原理可講。

    三伏貼的博大精深

    三伏貼作為一種中醫療法,也同樣應該具有悠久的歷史,博大精深的中醫原理吧。

    很遺憾,任是翻爛各種中醫典籍都難覓三伏貼芳蹤。

    當然,有人說了,三伏貼只是民間俗稱,就是中醫的天灸,屬於灸法中藥物灸的一種。

    嗯,“天灸”還的確頗有些“博大精深”,。

    最早的記錄見於南北朝時期梁宗懍(約501~565)編撰的《荊楚歲時記》:“八月十四日民並以朱水點兒頭額,名為天灸,以厭疾。”

    細心的人士會說,這不對啊,用朱水(硃砂水)在額頭上點一個紅點,很是眼熟啊,這不是民間常用於兒童或女人的化妝方法嗎。

    在今天,我們最常在電視劇裡看到,一般是美女特別是妖冶美女的標配啊。

    而且,用來預防疾病(厭疾)也沒有三伏貼所謂敷貼穴位,而是點在額頭,這分明是古代一種顯見的巫術。

    即使到明代編撰的《說郛》引用《潛居錄》所言稱可以預防百病:“八月朔,以碗盛取樹葉露,研辰砂,以牙筯染點身上,百病俱消,謂之天灸”,也僅僅是說“點身上”,也沒有涉及任何穴位的說法。

    而最接近今天三伏貼的記載是晚近清朝的《張氏醫通》,其卷四 《 諸氣門下》中記載使用以白芥子為主的膏藥在夏天三伏灸肺俞穴來治療冬天發作的哮喘(冷哮),被稱為“白芥子塗法”:

    “冷哮灸膏肓天突。有應有不應。夏月三伏中。用白芥子塗法。往往獲效。方用白芥子淨末一兩。延胡索一兩。甘遂、細辛各半兩。共為細末。入麝香半錢。杵勻。薑汁調塗肺俞膏肓百勞等穴。塗後麻瞀(mào)疼痛。切勿便去。候三炷香足。方可去之。十日後塗一次。如此三次。病根去矣。”

    原理是什麼?

    隻字未提,只是兩片嘴皮上下一碰,“病根去矣”。

    果然博大精深。

    白芥子天灸的現代醫學解讀

    所謂三伏貼的“白芥子塗法”為什麼能忽悠到人?

    《張氏醫通》早已給出答案,秘密就在於“塗後麻瞀疼痛”,就是說對服帖部位面板具有明顯的刺激,可以產生麻木和疼痛的感覺,甚至還能發紅、起水泡甚至潰爛,跟艾灸之類的火灸的效應極其相似。

    在堅定的神秘主義者中醫支持者來說,既然艾灸有效,“白芥子塗法”三伏貼也可以刺激出艾灸一樣的反應,三伏貼也自然應該有效。

    在講究分子機制的生物醫學來說,“白芥子塗法”為什麼會起水泡呢?

    這是由於白芥子中的異硫氰酸烯丙酯可以與身體外周初級感覺神經末梢的傷害性受體TRPA1結合,

    就跟辣椒中的辣椒素可以啟用TRPV1受體一樣,除了可以產生神經訊號傳遞到大腦產生疼痛感覺外,初級傷害性感覺神經元還會產生系列神經肽從神經末梢釋放,這些神經肽,比如CGRP(降鈣素基因相關肽)、P物質、緩激肽等,可以擴張血管,增加血管滲透性,並吸引中性粒細胞和其他免疫細胞,在區域性產生紅腫熱痛的炎症反應,稱神經源性炎症。

    也就是說,芥子油跟辣椒油一樣可以透過啟用傷害性受體產生區域性的化學燒傷。

    所不同的是,TRPV1和TRPA1雖然也都是溫度感受受體,但TRPV1感受的是高於42℃的傷害性熱,而TRPA1感受的是低於17℃的傷害性冷。

    因此,辣椒素抹在面板上產生熱辣辣的熱痛覺,而芥子油抹在面板上產生的是一種麻瞀(mào)不仁的冷痛。

    這也就是《張氏醫通》中“白芥子塗法”,即今天的三伏貼會產生“塗後麻瞀(mào)疼痛”的效果,有的甚至產生水泡潰爛,看上去跟艾灸一樣“有效”的秘密。

    實際上,TRPV1和TRPA1等被稱為瞬時離子通道受體的受體的配體並不具有特異性,可以接受多種刺激,比如,物理機械性、化學性和冷熱溫度性等數以百計的刺激,產生相應的感覺和反應。

    比如,另一種經常被用於“天灸”的物質,大蒜,就更加有趣,大蒜油含有既可以啟用TRPV1,又可以啟用TRPA1的異硫氰酸酯類化合物,產生“冷熱交加”的疼痛感覺。

    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養生保健技術操作規範(Ⅱ)穴位貼敷》4.1.2條列舉的“刺激發泡類藥物”包括白芥子、斑蝥、毛茛、蒜泥、生薑、甘遂、石龍芮、鐵線蓮、威靈仙、旱蓮草等,稱“此類藥物對面板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可使區域性面板充血、起泡”,從科學原理上講不外乎含有可以引發神經源性炎症的具有潛在傷害性的物質,所謂“能夠較好地發揮刺激腧穴作用”都是跟芥子油、辣椒油、大蒜油一樣刺激產生的區域性化學燒傷,至於“調節經絡臟腑功能的效果”,那隻能屬於中醫博大精深的意淫。

  • 11 # 倩婷匠於心

    冬病夏治穴位帖敷是我國傳統中醫藥中的特色療法,也成為一個習俗!它是根據內經中的春夏養陽的原則,講究天人合一,天人相應,人與自然和諧統一!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為炎熱的時候,亦是人體陽氣最為旺盛之時,此時氣血趨於機表,面板鬆弛,毛孔開張,有利於藥物的滲透,有助於風寒溼邪氣的外驅,因此在三伏天裡運用中藥穴位帖敷,作用於特定的穴位,刺激經絡,透過經絡的循行和氣血的輸送可將藥物直達病所,達到治病的目的!另外,在治病的同時可調動人體的陽氣,不僅可以減少疾病的發病頻率,還可以提高患者機體對疾病的抵抗能力!

    重溫,中醫講春夏要養陽,秋冬補陰,春夏秋冬皆備,養陽養陰皆備,這句話實際是根據四時調理陰陽,春養生,夏養長,秋養收,冬養藏!一年四季交替,陰陽之氣也是隨季節變化而消長,養生也必然符合這種轉變,才能順天道得健康!之所以春夏要養陽,因為春夏都是消耗極大的季節,人在春天會有春困,到了夏天會苦夏,都以疲勞為主,而疲勞就是作為身體功能不足了,就是中醫的陽氣不足了,所以要透過補陽,提高功能應對外界的消耗!比如生命是一支燃燒的蠟燭,火苗是陽,蠟燭是陰,熱天都是在撥亮蠟燭的火苗,這個時候代謝加速,加速了蠟燭的消耗,如果能每個秋冬及時補陰,就可以將在春夏變短的蠟燭補足,這其實也就是將生命的物質基礎補足,不至於因為每年的四季輪迴,只消耗不補充!按照中醫的春夏養陽的規律,首是照顧脾胃,因為從春天開始,人體的陽氣開始向外走,內裡相對薄弱,容易出現胃腸問題,這不光是因為溫度的問題,更因為胃腸消化油膩的能力不及秋冬!即便為了降溫,寒涼的食物也要謹慎,因為夏天脾胃陽氣正虛,很多人脾胃受傷都是在夏天發生的!

    三伏天的養生有兩個重點,一個去火,一個是補氣!夏天與心相應,人到夏都上心火,而這也是對身體最大的消耗!補氣則是對天熱,心火導致消耗的最及時補充!除了心火,夏天出汗多也是消耗,中醫講汗為心之液,無非是強調汗與心的關係,強調汗的重要性,這個心不僅包括了我們跳動的心,還有情緒和精神!廣東天氣熱,消耗的時間比東北長,這也是廣東講究煲湯的原因,透過食物補養自己,針對熱天而補的主要是氣,補的是各個臟腑在熱天裡被消耗的功能!真正的冬病夏治指的是利用夏天人體陽氣最旺時,藉助溫熱的藥物或方法,來增加身體的陽氣,透過這樣內外呼應的方式,將每到冬天就發作或加重的虛寒之症消除!

  • 12 # 西安苗老吉

    “冬病夏治”,顧名思義就是冬天好發的疾病,在夏天治療。冬病夏治方法多,主要有貼膏藥(苗龍頸肩腰腿關節綜合型冷敷貼),中藥內服、穴位注射、飲食療法等均是治療手段。按照中醫理論,人體陽氣生於夏,收於秋,而藏於冬。一些冬季的高發疾病,就是由於人體內陽氣不足,抵抗力下降所致。而在夏季,人體陽氣達到高峰,借三伏最熱之時,對病人進行治療,使虛陽恢復正常,就能有效增強其抗病能力,達到預防疾病在冬季發作的作用。

    苗龍頸肩腰腿關節綜合型冷敷貼

    夏季伏天貼敷膏藥,能很大程度的祛除風寒溼邪,祛除體內沉痾使人體內部陰陽趨於平衡,治病、防病或減輕症狀,併為秋冬季節儲存人體陽氣,使秋冬之季易發作疾病減少及防止復發。此外,夏季伏天陽氣最為亢盛,有利於調動陽氣,並且腠理疏鬆,經絡氣血湧盛,有利於人體病灶區域性藥物的吸收。膏藥作為中醫“內病外治”的療法,藥物直接貼於體表穴位上,藥性可透過皮毛腠理由表入裡,透過熱力更能將藥物滲透到病灶達到治療的目的。膏藥運用在外界環境陽氣最盛時藉助溫陽藥物得以驅逐體內寒邪、振奮陽氣,起到治病防病的作用。“冬病夏治”是我國傳統中醫療法的特色療法,是將冬天好發的疾病,選擇在夏天治療。利用自然界夏季陽氣最旺盛、人體經絡最疏鬆之時,治療寒溼性疾病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苗龍頸肩腰腿關節綜合型冷敷貼就是一款不錯的膏貼。

    中醫強調人必須遵循天時變化,用藥治療和調養精神,以適應四時的變化。因冬季寒邪強盛,陽氣虧損,在冬季治療以治朽為主,不能夠固盛夏時節,陽氣強盛,陰寒之氣消之殆盡。在夏季治療“冬病”,能夠更好的祛除體內長久存在的由寒邪引起的疾病;因為經過漫長的冬季,人身體的陽氣因為抵禦冬季寒冷消失殆盡,夏季正是補充的時候;另外,夏季能更好地發揮重要的療效,減輕或徹底剷除病根,從而達到治癒疾患的效果。那麼夏天貼敷膏藥應該注意哪些呢?

    苗龍頸肩腰腿關節綜合型冷敷貼

    【注意事項】

    1、貼前注意清潔乾淨面板在貼敷前應先用熱毛巾或生薑片將準備貼膏藥的地方擦淨,拭乾,然後貼敷患處。這樣有利於患處的毛細血管開放,可以讓藥物更好的透皮吸收。

    2、注意面板狀況面板表面如果有破損、潰爛時,千萬不要貼膏藥,可能會導致感染。如果貼上膏藥後,10分鐘左右感到被貼部位的面板出現嚴重發癢,灼熱,刺痛時要趕緊揭掉,這說明患者對膏藥過敏。(初次貼輕微發癢過幾分鐘就好了是因為面板有個適應過程)。

    3.採用現代工藝的膏貼無需明火烘烤加熱,揭掉聚乙烯薄膜可以即時貼敷。另外注意,就算其他的黑膏藥,也不能在煤氣爐上烘烤,因為煤氣燃燒時產生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氣體會被膏藥基質及水分所吸收。

    苗龍頸肩腰腿關節綜合型冷敷貼

    4.貼藥時間每一帖貼敷時間為10—12小時,不宜過久,取下之後1小時內不要洗澡。每貼膏藥可貼12小時,每貼間隔6到12個小時,對於面板不過敏的人,6—8個小時就可以貼,這樣按療程連續使用。由於面板需要呼吸,汗腺、皮脂腺需要排洩,長時間敷貼膏藥,造成區域性溫度高、溼度大,代謝廢物不能排出,就會刺激區域性面板,造成瘙癢等不適症狀。兩貼之間應進行適當清洗,否則,膏藥中的成分就可能經過汗孔侵入面板深處,誘發過敏,引起接觸性皮炎。出現與所貼膏藥形狀相同、邊界清楚的紅斑,伴隨劇烈的瘙癢。如果延時不撕掉,將會加重面板的負擔,妨礙毛孔的通透,阻塞汗液排出,甚至會出現區域性皮炎等。

    冬病夏治雖好,但也不能包治百病,可以治療的疾病主要有: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反覆呼吸道感染、過敏性鼻炎、慢性鼻竇炎、凍瘡、風溼病和部分腎臟疾患等。因此,凡易患此病者,都可考慮在三伏天進行治療。不過,其治療方法並不像多數人認為的那樣,只有去醫院貼塊膏藥那麼單調。

    目前運用比較多的方式,敷貼:這是屬於內病外治的方法,即將具有相應治療作用的中草藥製成膏劑,敷貼在病人的背部相應穴位上,使藥物由面板進入穴位經絡,調整機體內在平衡,增強機體的免疫力。這種方式需要有準確的敷貼時間,即每年每伏的第一天,一伏一敷,以面板有燒灼感為度。這也是目前開展最為廣泛的治療方法之一。

    藥物外擦:在治療凍瘡時,最多采用的方法是用新鮮中草藥炮製而成的酊劑外擦患處,同時用自然日光照射5分鐘。一般堅持擦藥一週,在擦藥期間再加用穴位敷貼一次,即可起到鼓舞正氣,驅逐宿邪,疏通經絡,溫經散寒等作用,使人體抗寒能力增強 飲食療法:不要以為這是“濫竽充數”,飲食療法如今已經成為當今防治疾病的重要方法。如: 慢性咳喘: 要少吃肥膩葷油以免體內生痰; 肺虛: 提倡多食生薑、蘿蔔、粳米等,有利於補氣; 應多食白人參、蓮子、薏仁以利脾氣強健,從而令痰無處可生; 可進食白羊腎、五味子等以補腎納氣平喘。 運動療法:運動是永恆的真理,適當進行體育鍛煉,提高機體的抵抗力是一種自然康復療法。按照中醫的理論,在夏季適當增加體育鍛煉,也能起到預防冬季疾病的目的。

  • 13 # 湖南醫聊

    隨著三伏天的到來,各大醫院診所的三伏貼如火如荼的進行中,大家真的瞭解三伏貼嗎?

    三伏貼又稱三伏天灸,以“冬病夏治”為原理,在一年中最炎熱的三天(“三伏天”)將中藥敷貼在特定穴位上治療秋冬發作的疾病。

    隨著人們對三伏貼的接受程度越來越高,三伏貼療法受到追捧,有些人對其盲目信任,認為哪裡有毛病都能透過三伏貼進行治療。

    另外,近日江西省兒童醫院92名兒童經“三伏貼”治療後出現面板紅腫、瘙癢、水泡等不良反應的事件引起了廣泛關注。

    盲目信任及談之色變都是偏見,那麼三伏貼到底有沒有壞處?有沒有效果呢?

    《黃帝內經》提出“春夏養陽”的觀點,中醫認為夏季是陽氣最盛的季節,亦是人體陽氣最盛的時候。

    此時面板鬆弛、毛孔張開,有利於敷貼藥物吸收,而各種呼吸道疾病、消化道疾病在夏季處於相對緩解期,此時是防病固本的最佳時期。

    三伏貼起效靠的是接觸面板後能發生反應的刺激性藥物白芥子,芥子甙遇汗水產生辛辣味,有刺激作用並輕度產熱。

    針對不同人群、不同病症,有定喘貼、胃痛貼、暖宮貼、活絡止痛貼、鼻炎貼等,現做現貼,確保療效。

    但三伏貼也並非萬能貼,前面說到他主要是在夏天最熱的時候激發陽氣的療法,適合各種寒症、虛寒症。

    比如說,張阿姨與李阿姨都屬腰痛,張阿姨遇寒則疼痛加重,熱敷或者天氣轉暖好轉。

    李阿姨勞累就腰痛,但與天氣變化無關,也沒有很明顯的腰部發冷、畏寒等症狀,那麼張阿姨用三伏貼治療更對症,更能見療效。

    所以,希望大家既不要對三伏貼盲目迷信,亦不要談之色變。一種療法,有他的適應症,並不能治療百病,同樣,他也有自身的優點,我們需要理性認識。

  • 14 # 雲鵲醫

    三伏貼的製作及使用原理是怎樣的呢?

    處方及敷貼

    採用溫肺化痰穴貼:炒白芥子,細辛,百部,白芷,醋五味子,冰片。敷貼中,白芥子可辛散溫通,豁痰利氣;細辛可發表散寒,溫肺化痰;白芷辛溫,發表祛風;冰片辛苦性涼,外用能清熱消腫,止癢止痛。

    貼敷時,可在區域性塗抹薑汁,使諸藥之性透過面板滲入脈絡以發揮藥效,起到透皮、促進藥物吸收的作用。

    取穴位

    大椎、膻中雙側肺俞膏肓共六個穴位。

    人體背部為五臟俞穴所會,故選穴以背部穴位為主大椎穴振奮陽氣,補虛益腎;肺俞穴宣發調氣,降逆化痰止咳;膏盲穴健脾胃,補肺虛,培腎源,寧心神;膻中穴理氣通絡,宣肺降逆,寬胸化痰平喘。諸穴合用,共奏溫陽補氣,化痰平喘之功。

    敷貼時間

    每伏從第一日起,隔兩日貼敷一次,每次四小時,每伏貼三次,共貼三伏。

    三伏貼對減少反覆呼吸道感染,小兒感冒及支氣管炎,肺炎的發作次數方面具有明顯作用,治療效用分別出現在連續貼敷第2-3年,故建議干預療程以連續3年為宜

    在敷貼三伏貼時,應注意面板情況。

    貼敷後,若出現區域性面板微紅、輕度瘙癢,則為正常反應;若出現刺癢、灼熱、疼痛感覺,應立即取下敷貼,禁止抓撓,並不宜擅自塗抹藥物,一般均可自行痊癒;如若面板出現紅腫、水泡等嚴重反應,則需及時到面板科就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愛狗人士的什麼行為或言語最讓你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