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愛中國書畫
-
2 # 沐沐研究所is
就歷史而言,諸葛亮沒有直接參與這件事。
就《三國演義》而言: 孔明設宴,交割印綬……孔明擎著印曰:“這干係都在將軍身上。”雲長曰:“大丈夫既領重任,除死方休。”
孔明見雲長說個“死”字,心中不悅;欲待不與,其言已出。孔明曰:“倘曹操引兵來到,當如之何?”雲長曰:“以力拒之。”孔明又曰:“倘曹操、孫權,齊起兵來,如之奈何?”雲長曰:“分兵拒之。”孔明曰:“若如此,荊州危矣。吾有八個字,將軍牢記,可保守荊州。”
雲長問:“那八個字?”孔明曰:“北拒曹操,東和孫權。”雲長曰:“軍師之言,當銘肺腑。”(《三國演義》第六十三回) 忽有人自荊州來,言東吳求婚於關公,關公力拒之。
孔明曰:“荊州危矣!可使人替關公回。”
正商議間,荊州捷報使命,絡繹而至。不一日,關興到,具言水淹七軍之事。忽又報馬到來,報說關公於江邊多設墩臺,提防甚密,萬無一失。因此玄德放心。(《三國演義》第七十七回)
-
3 # 正榮教育
不是不救,而是遠水解不了近渴?戰場形勢瞬息萬變,救人如救火,益州離荊州太遠,夠不著。如果是現在,派一箇中隊空軍駕機過去,5到10分鐘就搞定。
-
4 # 這個歷史不簡單
劉備與諸葛亮之所以不救關羽有個主要的因素:也就是這事所發生的時期是劉備晚年時期。
劉備已到了晚年,要考慮自己的生後事了,作為第一代領導人要為下一代上位做好鋪墊。因為劉備是第一代領導人,跟隨他的人都功勳卓著,又加上關羽跟劉備又是拜把的兄弟,只服劉備管,其他人都不放在眼裡。一但劉備過世,沒人能管的住關羽,即便諸葛亮也不一定能管束的住。
既然這樣劉備就必須為劉嬋上位掃清道路,也就是劉備在走之前一定要帶走關、張二人。不然以後劉嬋上位是管不住這兩位叔叔的,一但這樣會給蜀國造成內亂。
所有關羽一出事劉備正好剩的出手了,要得就是關羽死,諸葛亮也是清楚劉備的想法的再加上也有自己的小心思也就不會出手相救。
-
5 # 天邊雲彩飄飄飄鄧文良
來不及救,古時候路途太遠了,來回要一個多月時間,而關羽失荊州到敗走麥城。劉備就是知道了也趕不過來救關羽,因為送信的人被劉封截住了,跟本沒把信送出給劉備,劉備跟本不知道荊州發生大事了。
-
6 # 中州史話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五月,劉備拿下漢中,提拔魏延為鎮遠將軍鎮守漢中。七月,在沔水稱漢中王,封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然後回成都去了。此後,關羽留糜芳守江陵、傅士仁守公安,自統大軍進攻樊城。八月,在樊城之北水淹于禁七軍,生擒于禁,斬殺龐德,威名大振,另派兵圍襄陽。徐晃從宛城來救援樊城,曹操九月從長安出發,十月到達洛陽。曹操南征至摩陂(河南郟縣),並繼續派兵增援徐晃,聯絡孫權襲擊關羽背後。徐晃擊破關羽防禦陣地,關羽退守漢水,繼續圍困襄陽。曹軍故意洩漏孫權將襲南郡的訊息,關羽進退猶豫不決,後來南郡丟失的訊息傳來,關羽率軍南撤救援南郡。十一月,在連續派使者探察訊息,知道江陵已經無法援救後,關羽率軍向西退保麥城。十二月,關羽及關平等在臨沮被孫權捕獲斬殺。一代名將關羽人生最後一次的遠征,從出征到身死疆場前後大約五個月時間,就這樣落下了帷幕。
關羽沒有向劉備、諸葛亮求救自從劉備率軍入川以後,就留關羽鎮守荊州,並全權督辦荊州的事務。劉備稱漢中王之後,封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換句話說,在荊州關羽是代劉備行事,有權殺二千石以下的官員,這也是為什麼關羽說要治糜芳、傅士仁的罪,他們就那麼害怕的原因,關羽是有權力殺他們的。(當然並不一定會真殺)荊州的所有兵馬,關羽都有權調動。
關羽從出征樊城到失敗過程中,始終沒有派人向劉備、諸葛亮求救。惟一求援的是在圍樊城久攻不下的時候,關羽曾要求近處上庸的劉封、孟達派兵增援,但是這兩個人以上庸剛剛平定,民眾還沒完全歸服為由拒不派兵。後來兵力不足,關羽又從江陵和公安抽調部分兵力加入圍攻樊城的戰鬥。
自關羽圍樊城、襄陽,連呼封、達,令發兵自助。封、達辭以山郡初附,未可動搖,不承羽命。會羽覆敗,先主恨之。——《三國志》這時劉備和諸葛亮、法正都在成都,距離樊城前線有千里之遙,關羽也不太可能這麼遠派人去求救。
關羽兵敗太快,來不及相救樊城之戰的轉折發生在十月份。漢中已失,關羽又進攻襄陽、樊城,威脅許都,曹操從長安回到洛陽專心對付關羽。一方面曹操帶兵南下親征,一方面增派十二營兵力歸徐晃指揮,加強外圍增援兵力,同時在政治上聯絡孫權,讓孫權襲擊關羽的後方南郡。隨後,在前方徐晃擊敗關羽,被迫退守漢水,後方呂蒙白衣渡江偷襲南郡,公安守將傅士仁、江陵守將糜芳不戰而降,南郡轉眼之間就落後孫權之手。
戰場形勢變化太快,前後大概不足一月時間,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劉備、諸葛亮根本來不及救援關羽,還沒等益州的兵到達荊州,關羽就已經失敗了。
陸遜搶佔夷陵,救援道路被堵死在呂蒙拿下江陵和公安後,陸遜馬不停蹄地繼續向西攻擊前進,攻佔夷陵、稊歸、宜都,守住三峽峽口,封堵益州方面援兵的出兵路線。宜都太守樊友棄城逃跑,即使他逃回去向劉備報告訊息,這時再出兵已經不能順利地到達荊州了,只會被吳軍堵在夷陵附近,無法解救荊州之危。這時是十一月,關羽剛剛向麥城方向撤退。
權以遜為右護軍、鎮西將軍,進封婁侯,屯夷陵,守峽口。關羽自知孤窮,乃西保麥城。——《資治通鑑》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孫權在得知劉備得到益州後,就派兵進攻荊州。當時關羽和魯肅在益陽對峙,劉備親自帶兵到公安救援荊州,最終雙方講和,以湘水為界,西邊的零陵、武陵、南郡歸劉備,東邊的長沙、桂陽、江夏歸孫權。當時劉備有機會救荊州,是因為有關羽鎮守江陵,保證道路暢通,並拖延吳軍的進兵速度。
此後,關羽仍然鎮守南郡,駐紮在長江邊上的江陵、公安,長江之南是武陵和零陵郡。當關羽樊城兵敗的時候,在荊州可調的兵只有南方的零陵、武陵郡,但是呂蒙、陸遜佔領江陵、公安、夷陵、宜都後,全面控制長江航道,南方即使有兵可派也無法越過長江到達江北,化解不了關羽的危機。
這時惟有在上庸的劉封、孟達可以救援關羽,但是上庸兵力並不多,孟達從稊歸出兵時只帶兵四千,劉封從漢中出兵主要是協助孟達,帶兵也不會多。而且上庸北邊緊鄰曹操的地盤,帶太多兵去救關羽會讓上庸防守薄弱,有被偷襲的危險。
關羽得知孫權欲襲南郡,猶豫不決錯過最佳回援時機,待到南郡已失,呂蒙撫定城中百姓,關羽再回兵來救為時已晚。陸遜攻取夷陵,既斷了益州、零陵、武陵援軍增援的路,又斷了關羽退回益州的道路,等到被圍麥城時幾乎已無路可退,部隊離散,士無戰心,又無援軍接應,關羽想逃回益州已經十分困難了。不是劉備、諸葛亮不想救關羽,而且他們根本沒有機會,也沒有能力救援關羽。
-
7 # Children我誒
因為“想不到,來不及”。
“想不到”是因為這場戰爭的過程和結果都太有戲劇性了,建安二十四年十月,關羽剛剛水淹七軍,威震華夏,然而僅僅過去兩個月,就敗走麥城了。這場戰爭大概打了大半年,直到最後的兩個月,關羽的蜀軍都是處在優勢的一方,劉備收到的訊息都是捷報。
但是,在這些捷報中,有一個隱患,那就是關羽的兵力不夠。關羽的兵力,用來牽制曹軍是可以的,但是很難吃掉對方,拿下城池。這就讓關羽陷入了持久戰,給意外的發生埋下了伏筆。其實,劉備和諸葛亮這時候應該派兵馳援,鞏固荊州後防,一舉拿下樊城。
“來不及”是因為劉備應該在關羽水淹七軍的時候,就派出援兵,一鼓作氣拿下樊城。然而,這時候的劉備正在打漢中,主力全部挺近了漢中,和曹操激戰正酣,根本無暇顧及其它。
當關羽戰敗的訊息傳來,一切都已經晚了。所以說,劉備真的不是不想救關羽,而是真的沒辦法救,來不及。
-
8 # 金全有
關羽敗走麥城的元兇是誰?
一、關羽敗走麥城首兇是諸葛亮當劉備奪取漢中時,可以說這是蜀漢進入全盛時期,在地盤上,擁有荊襄、兩川之地。在人事上,文臣武將群聚如雲。在軍事上,取得了一連串的勝利。面對大好形勢,劉備集團上層有些飄飄然了,就連諸葛亮也被勝利衝昏了頭腦,偕同文武官員一起勸劉備稱帝。要知道此時漢獻帝尚在,倘若劉備稱帝,無疑會被安上篡逆之名,就和袁術當初稱帝一樣,就會授以曹、孫攻擊的口實,劉備所謂的“匡扶漢室”的目標也會遭天下人懷疑,一處動百處搖,還會連帶損害劉備仁義寬厚的金字招牌,使劉備集團在政治上陷入被動地位。
一一劉備稱漢中王
再則兩川和荊襄剛剛獲得,民心還未認同蜀漢政權,需假以時日立恩樹威,培植勢力,方能穩固蜀漢基業。同時荊襄、兩川之地面積並不大,全國十三個州,曹操已佔九個,孫權佔2個半,劉備佔這點地盤能算得了啥?
劉備此時正確的做法應該是休生養息,訓練軍隊,鞏固領地,待魏、吳內部生變再出兵北伐或南征。明朝朱升給朱元璋提了九字策略,其中有一條叫“緩稱王”。在群雄割劇,自身力量不強時,稱王只能遭到別的政治勢力的圍剿。劉備此時和明朝朱元璋狀況有點相似,以劉備目前的實力與吳、魏相比,還是較弱的,不應該過早露出鋒芒,徒增敵對力量的嫉妒與討伐。
劉備自封了漢中王,果然引來了禍事,首先是曹操極為不滿。“織蓆小兒,安敢如此!吾誓滅之。”便準備盡起傾國之兵,赴兩川與劉備絕一雌雄。後經司馬懿獻計,聯合東吳共擊劉備。自此,一場腥風血雨開始席捲蜀漢大地。其禍就在於孔明勸劉備稱帝稱王所致。
一一曹操
二、諸葛亮對魏、吳聯手重視不夠,措施不力,決策失誤當曹操結連東吳,欲取荊州的訊息飛報給劉備時,孔明的計劃就是令雲長先起兵取樊城,使敵軍膽寒,吳、魏聯盟自然互解。這樣的應對之策是否太簡單,也有些想當然了。後期發生的荊州戰事比孔明想象的要複雜得多。關羽取襄陽,攻樊城,水淹七軍,威震華夏。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曹、孫非但沒有膽寒,反而加強了雙方聯盟。
關羽駐守荊州,本身就是一支孤軍,劉備的主力遠在西川千里之遙,短期救援指望不上。關羽進軍樊城,犯了孤軍深入的兵家大忌,面對曹操魏軍主力,加上徐晃和曹仁兩面夾攻,關羽怎麼能勝?結果只能是大敗而逃。其實諸葛亮應該讓關羽只守不攻。既然關羽主要任務是防守荊州,那完全可以集中所有兵力固守荊州,不主動出擊,這樣既不會因分兵削弱守軍的力量,更不會犯孤軍深入的大忌。憑荊州自身力量加上關羽的謀略,即使孫、曹兩家合攻,關羽防守到劉備引軍來救援應該不成問題。諸葛亮的失策也是因為勝利頭腦發熱,低估了吳、魏力量。
一一關羽
有人說是孔明欲借他人之手除掉關羽,這個不確切,因為孔明知道荊州的重要性,這時劉備集團經營才剛剛有點起色,這個時候爭權奪利對大家都沒有好處,再則關羽防守荊州是劉備入川之前定的,劉備率龐統、魏延、黃忠入川,孔明、關羽、張飛、趙雲留守荊州,與孔明無半點關係。再說以孔明的遠見還不至於在國家需要人手時去搞內訌。曹操赤壁之戰敗走華容道時,孔明故意安排關羽去防守,並假意要雲長立軍令狀。其目的有兩個:一是放曹操歸山,防東吳坐大,形不成三國鼎立之勢,於蜀不利;二是借關羽私放曹操之實,殺殺關羽的傲氣,使其對自己臣服。孔明深知劉、關、張是一體的,殺了關羽必然會瓦解劉備集團,對自己也不利,這種不利已不利人只利於敵的事情以孔明的智慧是無論如何也不會去做的,所以說諸葛亮借刀殺人是站不住腳的,只是後人個人之見罷了,即使是某些大師的評價也不足信。
三、關羽臨陣處置不當1、違背了聯吳抗曹的戰略
當曹操派人與孫權結盟時,孫權雖久有取荊州之心,但還是給了關羽共同抗曹的機會。派孔明之兄諸葛謹前來提親,關羽沒有理解其中含義,以“虎女安能嫁犬子”一句惡語傷了孫權的面子,諸葛謹也被其左右逐出,抱頭鼠竄,回東吳後據實彙報,引起孫權大怒,下定了聯曹取荊州的決心。自此,荊州危機悄然降臨。
一一孫權
2、對部將失誤處置過重,關鍵崗位用人不當
關羽出征前,授傅士仁、糜芳為先鋒,二人因飲酒不慎引發大火,燒燬軍器糧草,關羽便欲令人斬之。後經費司馬說情,改斬殺為杖責四十軍棍,削去二人前鋒印綬,罰一人守南郡,一人守公安。並留言:“若吾得勝歸來,稍有差池,二罪並罰!”至此兩人驚恐不安,為日後降吳埋下禍根,這個處置結果顯然過重,傷了二將之心。
關羽得了襄陽後,隨軍司馬王甫提醒他關注呂蒙動向。關羽為此設定了烽火臺。但他用平生多忌且好利的潘浚總督荊州防糜芳、傅士仁守隘口不盡力,這是致命錯誤。沒有聽從司馬王甫建議改用為人忠誠廉直的趙累去擔任,導致荊州丟失、烽火臺失用、糜、傅二將叛吳的慘痛結局。
3、不應分散兵力,兩面作戰
集中優勢,各個擊破,這是用兵原則。關羽守荊州任務本身就重,還要分兵去攻打樊城,以有限的兵力一面要防守東吳呂蒙,一面要進攻魏軍。而對方是兩國聯手,兵多將廣,兩面夾擊。關羽在戰略上犯了失和東吳的錯誤,戰術上又犯了兩面作戰的錯誤,既不能分身,又無撒豆成兵之魔法,焉能不敗。
4、不應困守麥城等待援軍
麥城是荊州所轄最小的城,糧草缺少,關羽幾百人馬入駐,無疑入不敷出,區區幾百人傷者過半,又不能守城,應當機立斷,乘吳兵尚未合圍麥城之前,率部主動殺奔上庸劉封所處,這樣就不會困死麥城。後期突圍也不應選北門去成都的路,東吳三面圍定,只放北門,定會有所準備,關羽作為身經百戰之將,這個玄機應當不難看出。俗話說慌不擇路,關羽恐怕那時也亂了方寸,所以為將帥者越亂時越要冷靜,方能不出或少出差錯。上述四個方面如有一條用對,關羽結局也不致兵敗人亡,從水淹七軍的輝煌到自身人頭落地,這種顛覆性的戲劇結果竟發生在短短的一個月內。成也忽焉,亡也忽焉,其教訓之深應令當今時代各行業管理者深思。
四、自視甚高,剛愎自用,待人傲慢曾國藩說過:“凡天下有才之人落敗,皆因一‘傲’字。”
關羽也同樣逃不出這一規律。在關羽尚未成名時還沒有明顯的缺項,當他誅顏良、斬文丑有了一點名氣後,其人格缺失明顯暴露,在他心中,第一位劉備、張飛;孔明、趙雲只能排第二位,其它人俱不在其眼內。這也是有人認為諸葛亮借孫權之手殺掉關羽的依據之一。
1、胸無大局,目光短淺
第一例:孔明離開荊州時,曾矚咐關羽“聯吳抗曹”才能守住荊州,可關羽根本就沒聽進去,殊不知東吳一直虎視耽耽欲取荊州。曹操派人聯結東吳時,孫權還是考慮大局的。但關羽砸掉了唯一的聯吳機會,使自己處於兩面夾功的糟糕處境。
第二例:當馬超降漢後,因聽說馬超勇猛,竟不顧荊州防務,寫信給劉備欲千里去與馬超比武,弄得劉備很緊張,好在諸葛亮知道關羽為人,寫信抬高他一番,撐足了他的面子,這才沒去西川找馬超。關羽並且將諸葛亮的信盡展給每個人看,可見其虛榮心膨脹到何種程度。
第三例:費禕受命到荊州向關羽傳達劉備旨意,關羽首問漢中王封他何爵,在聽到將他與黃忠同列五虎上將時,當下發怒:“黃忠何等人,敢與我同列?大丈夫終不與老卒為伍。”後經費禕點撥,方才省悟,拜受印綬。
2、待人無禮,埋禍害己
劉備看中劉封,收他為義子,關羽一直不悅,所以對劉封沒有好臉色,為防止劉封與劉禪相爭,讓劉備將劉封遠遠打發到上庸與孟達一起守城。當廖化衝破重圍來求救兵時,受孟達挑撥,劉封僅有的一點救亡之心也沒有了,不肯出兵。次日廖化以頭叩地日:“若如此,則關公休矣。”並大慟告求,劉封、孟達二人皆拂袖而去,不予理睬。
諸葛謹到荊州為東吳提親,話不投機,關羽勃然大怒:“不看汝弟之面,立斬汝首,再休多言!”並喚左右逐出。謹葛謹好歹也是孔明親哥,不看僧面看佛面,人家上門提親,事不成也應禮送出境,怎可逐出?
3、剛愎自用,不聽良言
在荊州失守的訊息傳來時,關羽沒有引起重視,而是武斷地認為是敵之訛言,以惑軍心。如果他稍加調查,弄清事實,立即回兵攻打荊州,或許糜芳和傅二人不會降吳,因為糜芳降吳前反覆糾結,如果不給糜芳時間,至少糜芳能守住南郡,關羽也會有個落腳之地,休整後再攻荊州,或許荊州有救。如果能聽從司馬王甫之言,更不會使荊州陷落。
4、自視甚高,輕視敵手
關羽對呂蒙欲襲取荊州也是有防備的,所以呂蒙一直沒有機會下手。為麻痺關羽,呂蒙裝病啟用了陸遜。陸遜年輕沒有名氣。為進一步鬆懈關羽防備之心,陸遜上任後,特意備重禮送予關羽,並修書一封,信中極盡阿諛奉誠之詞,使關羽看了以後心花怒放,未能識破呂蒙陸遜之計,認為陸遜只是個孺子小兒,未放在心上,錯誤地認為:“從此無江東之憂。”導致烽火臺被毀,荊州失陷。
一一東吳陸遜
五、呂蒙收買入心,對關羽釜底抽薪1、善待荊州兵將家屬
呂蒙攻下荊州後,傳下號令:凡荊州諸郡,有隨關公出徵將士之家,不許吳兵攪憂,按月給與糧米;有患病者,請醫治療。呂蒙有一同鄉因拿了民間一笠蓋住盔甲,防雨淋受損,竟被呂蒙斬首警示吳兵。於是全城吳兵悚然,荊州城中秩序井然。呂蒙以禮相待關公部屬家人與關羽傲慢無禮形成鮮明對比,想必關羽平時對部屬也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做派,因此荊州人心不在關羽一邊。
2、利用關公使者收買關公部將人心
呂蒙對關公使者以賓禮相待,設宴款待,並親送出城。
關公使者在荊州館驛安歇時,隨徵將士之家,皆來問信;有附家書的,有口傳音信的,皆言家門無恙,衣食不缺。這些舉措其實都是呂蒙的招數,那些將士家屬怎麼知道關公使者來荊州,又怎麼知道晚上住哪裡?答案不揭自明。
使者覆命關公後,眾將皆圍繞使者探問家事,俱言各家安好,呂蒙極其恩恤,並將書信傳送各將。各將欣喜,皆無戰心。按理說使者不應代信給將士,更不應該傳達呂蒙的恩惠,這樣會動搖軍心,作為使者不會不明白這個道理,很顯然,呂蒙收買了這個使者。
一一東吳呂蒙
3、利用荊州本土人士瓦解關公部將
使者的傳信帶來了巨大的負面效應。關公率兵取荊州時,行軍途中,不斷有將士私逃回荊。隊伍越走越少。呂蒙又利用荊州本土人士對關公部將喊話招降,到了黃昏,四周山上,皆是荊州之兵,呼兄喚弟,覓子尋爺,軍心盡變,皆應聲而去。關公止喝不住,部從只剩下三百餘人。大有劉邦圍項羽四面楚歌之勢。至此,關羽敗局己定,已無回天之力。
總之,關羽麥城之敗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因是劉備集團戰略上失誤所致,關羽自身弱點起了助推作用。
牢記:方向錯,全盤輸。
-
9 # 夜襲蒔花館
首先搞清楚歷史和演義,從歷史現實角度來說,劉備本身是個梟雄,政治是殘酷的,劉備要當皇帝,那麼他肯定會為了自己的國家和後代想,關羽一直跟隨劉備,關係親密、功勞又大,那麼問題來了,劉備死了,阿斗能壓制住關羽嗎?所以,劉備要關羽死,還不能暴露自己,當真劉封有膽子不救關羽嗎?肯定得到劉備暗示或明確指令不救的,事後劉備在甩鍋劉封,唯一對劉禪皇位有威脅的義子也殺了,好精彩的一石二鳥,至於諸葛亮,是良臣不是軍事人才,劉備完全放心三國鼎立中蜀國派系也三國鼎立,荊楚、益州、元老三派互相鉗制,諸葛亮翻不出什麼大浪。所以這就是劉備不放心關張而選擇諸葛亮輔佐劉禪的原因。
-
10 # 一葉小舟168521774
關羽發動的襄樊之戰,是三國時期的大事,更是劉備集團的大事,此次戰役無論成功與否,它都會打破劉備,曹操,孫權三家的勢力佈局。能直接改變三國的走向和結局。然而,從戰役開始到結束,絲毫看不到劉備集團對此役的態度和作法。所以,也引起了後世對它的眾說紛紜。
一,要弄清這個問題,必須先了解關羽為什麼要發動襄樊之戰。
219年八月,江漢一帶突然下起大雨,漢水暴漲,曹軍的主要據點,襄陽和樊城成了大雨中的孤島。
關羽敏銳地發現了其中的戰機,於是,關羽率軍北上出擊樊城。曹軍大將於禁投降,龐德被殺,曹操七軍被消滅。
襄陽,樊城周邊的駐軍和官民紛紛投降關羽。許縣以南的梁縣,郟縣,陸渾縣等地民變四起,接受關羽的任命與關羽遙相呼應,關羽個人聲望達到頂峰。
由於,史料的缺乏,現在已經無從瞭解到關羽發動戰役前,是否請示過劉備。但是,以當時稍縱即逝的戰機和關羽的個性來推斷,關羽應該沒有時間去請示。這也給後來戰役的結局埋下了伏筆。
然而,由於孫權的突然加入,戰役的走向,發生了鉅變,荊州丟失,直至後來關羽兵敗麥城被殺。
戰役從八月開始到十月結束,關羽從前期的一路高歌猛進,到後來的兵敗被殺,只有短短的三四個月時間。
二,關羽之死,荊州的丟失有沒有陰謀呢?
關羽就這樣死了,他的死,是否象人們說的那樣,是劉備和諸葛亮有意為之呢?
答案是否定的,為什麼呢?因為,劉備和諸葛亮輸不起。
在諸葛亮的隆中對策裡,荊州是劉備集團光復漢室的重要支撐點之一。失去荊州諸葛亮的戰略規劃就基本不存在了。所以,諸葛亮不會也不可能撤自己的臺。這也是,後期諸葛亮的北伐打的相當艱難而又難以取勝的一個主要原因。
再有就是,關羽是劉備集團武將之首,和劉備的關係又相當密切,對於人才本來就缺的劉備來說,輕易放棄關羽無易於自取滅亡。更何況,劉備入川時,隨行的有大量的荊州人氏。如果,劉備和諸葛亮是主動放棄或有什麼陰謀的話,所引起的震動將是毀滅性的。
三,劉備為什麼沒有反映。
戰事發展的三四個月內,既看不到劉備對關羽前期嘉獎,又看不到兵敗時的支援。反映出來的情況就是,劉備和諸葛亮置身事外,靜觀其變的樣子。看起來,很不正常。
其實,仔細分析一下也屬正常。那就是,他們不知道這裡的情況。
前期,關羽順利時,他沒有請示,後期不順時,因孫權切斷了他和劉備聯絡的通道,他無法求援。
關羽的失敗,一方面是他的性格決定的,另一方面,劉備和諸葛亮對戰事的不敏感,協調不力也是一個原因。
-
11 # 天下會會天下
沒有陰謀,都是命數。
劉備發動漢中之戰時,法正獻上奪取漢中後上中下三策,上策,一鼓作氣,尋找曹魏主力決戰;中策,以漢中為基地,蠶食雍州和涼州;下策,大軍留守漢中,養精蓄銳,等待戰機。
但是劉備都沒有采納,而是任命魏延為漢中太守,鎮守漢中,劉備集團主力撤回成都。如果劉備能採納法正的上中策或者下策,關羽都不至於敗走麥城。
因為劉備大軍如果駐守漢中,曹操就必須在漢中邊境囤守大量兵力,這樣就減輕了關羽在襄樊之戰的壓力。
如果關羽軍團戰局不利,劉備大軍可以從漢中沿漢水水路東進,進入東三郡,既可以穩定剛剛拿下的東三郡,還同時可以接應關羽軍團。
劉備為什麼選擇將主力撤回成都
劉備為什麼沒有采納法正的上中下策中任何一策,而是回兵成都,主要有幾個原因。一是曹操漢中戰敗後,是主動撤離,實力尚在,並沒有改變敵強我弱的狀態,尋找曹魏主力決戰,勝率並不高;二是曹操從漢中撤離的時候,將漢中百姓7萬餘人全部帶走,留給劉備的是空城,劉備大軍無法得到補給,人員也確實需要修整;三是劉備戎馬半生,也確實有私心想稱帝了。
劉備還是為關羽留了一手後手,讓劉封、孟達進攻上庸,房陵、西城,事實上劉備集團並沒有人會想到孫權會反目,也沒有想到劉封膽敢見死不救。
-
12 # 創業分析家
不是不救,根本來不及,因為當時迅息現在那麼發達,而且劉備又與曹軍對峙。關羽派人向駐紮上庸的蜀將劉封、孟達求援,二人故意拖延為由,拒絕支援。關羽陷於進退兩難,腹背受敵的困境,故之大敗。
-
13 # 環宇影視片段
東漢建安二十四年七月,原本駐守荊州的關羽,因為受到劉備取得漢中勝利的鼓勵,意圖攻打襄樊擴大戰功。八月,襄樊兩地洪水氾濫,增援襄樊的曹軍大將於禁七軍被淹,於是關羽趁機把駐守樊城的曹仁圍困在城內。
在此情況之下,曹操與孫權聯合。先是佯裝派陸遜增援,使得關羽掉以輕心,抽調荊州守軍,不料中途陸遜突然轉向夷陵防備劉備增援。東吳大將呂蒙趁機直取荊州,並且策反了蜀將博士仁和糜芳,後徐晃在前線大破關羽。十月,關羽撤兵西回,率領殘部駐守麥城。而後孫權派人勸降,關羽逃出麥城後,在臨沮被吳軍抓獲,並且立即處死。
就這樣,以為歷史上著名的虎將關羽,在這樣一場戰鬥中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其中最讓人感到意外的是,在夷陵準備阻攔劉備援軍的陸遜,至始至終都沒有見到蜀軍的任何援兵。整整三個月的戰鬥,是什麼樣的原因,讓劉備在三個月的時間裡,都沒有派兵增援他的二弟關羽呢。
劉關張桃園三結義之後,的確是同甘苦,共進退,在亂世之中相互扶持共創天下。大家都知道,劉備之前沒有屬於自己的根據地,可以算得上到處漂泊,直到劉備取得漢中,才有了長遠發展的資本。這個時候劉備面臨的首要任務,就是對於內部的整頓,因為劉備心中十分清楚,只有建立一個穩定的政治集團,才可以更好的對外擴張。像趙雲,黃忠,馬超,諸葛亮這些人都好說,本來就是上下級關係,建立政治集團之後,直接變成臣屬就可以,好管理。而與劉備拜把子的兄弟張飛、關羽二人就不怎麼好處理了。
首先說一下張飛,張飛此人比較聽話,雖然是劉備的拜把子兄弟,也不居功自傲,對大哥十分尊敬,可以說是言聽計從。相比之下,關羽就沒有那麼好定位了。關羽鎮守的是荊州,荊州雖然稱不上是什麼富庶之地,但卻是劉備取得漢中之前的大本營,重要之處可想而知。劉備讓關羽鎮守如此重要的地方,也可以看出關羽在劉備集團中地位的高超。但是像這種與劉備互稱手足的關係,在劉備沒有稱王之前完全可以,劉備在稱王之後,其他的人都是臣子,關羽的位置帶給他的就只有危險了。
劉備稱王之後,暴露出很明顯的家天下的帝王思想。而帝王思想指的就是,天下之大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但是關羽在劉備稱王之後,仍然以為他與劉備的地位平等,沒有把自己當做一個臣子看待,造成劉備的不滿。
另外,在劉備稱王的時候,已經是60歲高齡了。並且幼主劉禪並無治國之才,劉備也擔心自己死後出現強臣奪權的事情,再加上關羽在軍中深得軍心,所以劉備也擔心關羽可能成為兒子統治的阻礙。
其實劉備對於關羽出兵襄樊並不贊同,主要原因還是因為怕關羽擴大戰功,增加在軍中的威望。所以在關羽丟失荊州的時候,選擇冷眼旁觀,不出兵相救。坐等關羽威名受損,鎩羽而歸。而諸葛亮等謀臣,自然能看出自家主公的意圖,所以也都閉口不談出兵救援一事。
回覆列表
關羽北征始於漢建安二十四年(219)七月,當時的背景是劉備已取得漢中(東川)和上庸 (湖北西北部),曹操大軍退扎長安(陝西西安)。就在此前不久,襄樊地區爆發了一場戰爭。這場戰爭究竟是誰挑起的,諸說不一。參照有關文字,乃是在建安二十三年九月,曹操到長安後,宛城 (河南南陽)守將侯音、衛開與關羽勾通,據城反叛,延及周邊諸城,而在以北的豫西更甚,所謂是“梁(河南汝州)、郟(河南郟縣)、陸渾(河南嵩縣東北)群盜,或遙受羽印號,為之支黨”。此間場景,如火如荼,由是引起關羽注視,即由荊州(湖北江陵)引軍北上接應;但在關羽還未至襄樊時,曹仁已會同由長安來的龐德先遣部隊攻復宛城,誅殺侯音等人。龐德即會同曹仁“遂南屯樊,討關羽”。
此時關羽行動日程可列為:
建安二十四年(219),因曹仁等將南下荊州,七月,關羽軍先發制人,北上,與曹仁軍相持於襄陽、樊城。曹操由長安遣于禁助曹仁擊關羽。
八月,關羽圍呂常於襄陽,圍曹仁於樊城,擒于禁,覆其全軍;本月,關羽遊騎至郟。曹操命徐晃救曹仁。
十月,曹操還洛陽,擬南征;徐晃破關羽。
閏十月,呂蒙襲取江陵。
十二月,關羽敗走麥城,身死。
對於“劉備、諸葛亮不發兵營救關羽,以致其兵敗身死麥城”這一歷史懸案,在學界有不同意見:
第一種觀點,也是史學界大多數人的見解認為:一方面,當時關羽攻打襄樊的前期,擒于禁,斬龐德,把曹仁圍困在樊城,軍事上節節勝利,諸葛亮沒有必要派蜀兵來增援他。後來從丟失荊州到敗走麥城,時間很短,諸葛亮無法知道,即使知道了,也來不及增援。而另一方面,劉備戎馬半生,做了漢中王后,還要創造條件籌備登基;當時雖已據有兩川,但還須鞏固;更有甚之就是他的將士須要較長時間休整。劉備自建安十六年(211)入川,為據西川就用兵三年,未久,又在漢中打了一年仗,將士疲乏,這也是一個原因。當時上庸還有劉封和孟達的軍馬在,他們的不發兵營救關羽,也是劉備、甚至諸葛亮預計不到的原因外。
第二種觀點認為諸葛亮不救關羽是為了“借刀殺人”。這一觀點最早是由近代國學大師章太炎在《訄書》中提出“葛氏假手於吳人,以隕關羽之命”的見解。,他認為,關羽鎮守荊州,手握重兵,驕狂不可一世,不但易代(劉備死後)之後將難以對付,即使劉備健在之時,諸葛亮也很難越過關羽這道屏障而攝取更大的權力。故諸葛亮寧可丟失荊州,也要假吳人之手除掉關羽。
上海大學歷史系教授朱子彥也撰文指出,關羽之敗,敗在吳魏聯盟絞殺,但真正把關羽送上斷頭臺的卻可能是自家人諸葛亮。
一方面當時諸葛亮雖不能執掌軍政大權,但他明知關羽攻取襄樊條件並不成熟,且完全違背了《隆中對》提出的待“天下有變”,兩路北伐曹魏的戰略決策。然《三國志》正文及斐注中均未見諸葛勸諫的記載。而只要諸葛亮負起自己作為“軍師”的職責,隨時將荊州的“險情”提醒劉備,與關羽“自小結契”、情同手足的劉備絕不會“疏慢”到只作壁上觀,對兵敗臨沮(關羽被擒殺之地)的關羽不以一卒相救;
另一方面還要從諸葛亮的抱負,以及關羽的為人中尋找答案。諸葛亮胸懷天下,關羽無疑是他攫取權力的最大障礙。朱子彥指出,諸葛亮高臥隆中,聲稱自己“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實則“藏器在身”,是胸懷大志的。他曾對好友石韜、徐庶、孟建雲曰:“卿三人仕進可至刺史、郡守也。”當三人反問他可仕至何官時,“亮但笑而不言”。笑而不言為何?蓋因刺史、郡守一類官職皆不在諸葛亮眼中,而其大志所欲則難以啟齒告人也。
赤壁之戰前,諸葛亮出使東吳,東吳重臣張昭想推薦他侍奉吳主,諸葛亮說:“孫將軍可謂人主,然觀其度,能賢亮而不能盡亮,吾是以不留。”“賢”、“盡”兩字的寓意深長,必須參而悟之。所謂“賢”,即把諸葛亮看成是“賢士”,對待“賢士”的最高規格無非是以“國士”待之,而“盡亮”就很難用一兩句話來表達箇中之意。
然而,諸葛亮進入劉備集團以後,其地位和權力也是逐步上升和提高的。其實,劉備對諸葛亮亦並非一開始就推心置腹,君臣猶如魚水。在劉備稱帝前後,關羽、張飛的地位均高於諸葛亮,其他如趙雲、龐統、法正、黃忠、馬超等人的地位亦不低於諸葛亮,正如大多數史家所指出的:劉備與關羽、張飛的關係比之於諸葛亮顯然要更進一層。這對於一心欲謀取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諸葛亮來說,這個排他性極強的小圈子是他仕途上的嚴重障礙。
我認為,襄樊戰役以及荊州爭奪戰是三國後期比較重要的戰役,關羽身死之謎不僅僅只是《三國演義》裡所描寫的那樣,因為關羽居功狂傲,沒有堅持“聯吳拒曹”的戰略方針,以至大意失荊州,這一事件還反應出了蜀國內部政治鬥爭和權力階層的內部矛盾。
當時的蜀國劉備入川之後,在處理原班人馬(關張趙馬黃)以及西川新收人馬以及謀臣將士關係上,確實出現了各種緊張局面,而在處理這一緊張局面的過程中,在內政外交上沒有能夠適時地協調好各方面的關係。而關羽兵敗身死,正是這一時期政治調整的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