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爾朱少帥

    《史記》史家之絕唱,各朝各代評價相當高。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作者司馬遷。

    一般地方都這樣介紹《史記》。其實已經透露了一些資訊,一、他是個人著作,所以免不了帶有個人主觀色彩;2、他是第一部紀傳體通史,那麼他寫出來的東西會受參考的資料和蒐集資訊的侷限。

    帶著這觀點去看史記,你會發現,三皇五帝就是神話故事,刺客列傳你可以當武俠小說看(裡面有的功夫堪比金庸的眾高手),本紀列傳裡面所有人物對話都是司馬遷的創作。

    比如:他不可能有機會爬到紂王床底下偷聽人家說了什麼是不是?聽過紂王說話的人也沒機會跟他聊天是不是?

    但是人家針對不同人物,在不同環境下的表現和對話寫的的確夠生動,是一絕!

    不是司馬遷不願寫真實,比如秦朝以前的事離咱們遠,同樣離他的時代也不近。司馬遷也沒辦法不是,只能是儘量了。

    不過呢,總體上說我們能看出來,司馬遷還是儘量往真實了寫,比如涉及一些事情他也不確定的時候,他會說這個不夠確定,或者直接一筆帶過。

    比如,關於霍去病,司馬遷大量筆墨寫了他死前和死後的事,就是沒寫死因,一個封狼居胥的大人物二十多歲就死了,明顯不正常麼,司馬遷沒寫,那就說明他也沒找到線索,出於嚴謹考慮他就只能一筆帶過。

  • 2 # 去古代找歷史

    《史記·周本紀》中“烽火戲諸侯”被證不實。

    2008年,2500多枚出土的竹簡被捐贈給清華大學,經測定這些竹簡書寫於戰國時期。整理後發現,其中有編號的138支竹簡拼出了一部前所未見的戰國時代楚國人編寫的史書。整理小組將其命名為《系年》。

    編年體史書《竹書紀年》,相傳為戰國時魏國史官而作。這是史上唯一沒有經歷秦始皇“焚書”而倖存下來的戰國古書。

    然而,這兩本古書中均無“烽火戲諸侯”的記錄。

    《史記·秦始皇本紀》“始皇病危,下詔扶蘇回咸陽發喪,實傳其位”不實。

    2009年,北京大學從海外收購回一批西漢竹簡,其中有一批竹簡的名字叫做《趙正書》。書中披露:秦始皇傳位於胡亥。

    《趙正書》有竹簡50枚,大多留存無缺,總近1500字。大致成書於漢代,從始皇沙丘病重開端寫起,不斷到秦朝亡國。書中大部分篇幅記載了秦始皇臨終前與李斯的對話、李斯被害前的陳詞以及子嬰的諫言等。

    熱議的《史記》不實記錄就上述兩宗。一般認為,離事情發生時間最近的人更易接近真相,但如果更接近真相的人故意或被迫不以真相記錄呢?

  • 3 # 文化領域學習愛好人員

    史記中有哪些記載被考古證明不是真的?

    這個問題不是考古專家很難回答,只能說一說簡單的看法。

    至於哪些記載被考古證明不是真的!還要等待進一步發現考古研究來證明。

  • 4 # 丁丁媽

    司馬遷是繼承父親司馬談的官爵而成史官的,屬於統治階級,可能他的觀點就有偏頗,可能覺得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的兒子會打洞。比如大名鼎鼎的衛青霍去病統統被他打進了《佞幸傳》裡,這本身就帶有歧視色彩,衛青霍去病的成就在當時無人比擬的。而李廣的戰法可能在當時確實不今時宜,不得下層兵士的愛戴。司馬遷卻喟嘆李廣難封。考古證明不證明,他的某些出發點都是不正確。當然我不否認史記的偉大,“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是魯迅先生對《史記》的評價,我完全贊同。

  • 5 # 外星人復活

    哈嘍題主,我來嘗試回答這個問題,不足之處請多多指正~

    阿房宮,這座美麗豪華的宮殿在歷代史書上都有記載,更因著名的《阿房宮賦》而被人們所熟知,那麼,真實的阿房宮真的像歷史上記載的那樣嗎?

    阿房宮,被譽為“天下第一宮”,萬里長城、秦始皇陵、秦直道並稱為“秦始皇的四大工程”,它們是中國首次統一的標誌性建築,也是華夏民族開始形成的實物標識,前後役用人數達70萬左右。

    秦朝建立之後,由於咸陽人口急劇增加,為了疏解人口,也為了營建新的“帝在之都”,開始加速修建阿房宮,實際上,阿房宮的工程從公元前212年就開始了,直到公元前207年秦二世死,阿房宮停止修建,阿房宮雖然沒有完全建完,但是據史書記載“阿城”等大部分建築還是完成了。

    覆壓三百餘里,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二川溶溶,流入宮牆。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簷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鬥角。——《阿房宮賦》

    由此看出,阿房宮極盡奢華。

    但是,如此豪華的阿房宮究竟在哪裡?是毀於戰火還是被挪用成了其他的建築?《阿房宮賦》中說獨夫之心,日益驕固。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根據《阿房宮賦》裡描述,阿房宮被項羽一把火給燒完了,真的是這樣嗎?

    《漢書·東方朔傳》載:漢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舉籍阿城以南,周至以東,宜春以西……以為上林苑,屬之南山。

    這說明西漢時期,阿房宮還在,起碼阿城還在

    ‘鳳凰、鳳凰,上阿房’。堅以鳳凰非梧桐不棲,非竹實不食,乃植梧桐數千株於阿城,以待鳳凰之至”——《十六國春秋》

    這是選自《十六國春秋》的民謠,寫的就是阿房宮,而前秦王苻堅,慕容衝,甚至後來的唐太宗李世民也曾在阿城屯兵,這說明阿城在歷史書上是確確實實存在的。

    而在宋代的史書中,又見到了不太想同的記載,宋敏求在《長安志》中說,阿房宮現在已經是農田,只有三面有牆,一面沒牆。阿城疑似被毀,這麼豪華的宮殿竟然被毀掉了?到底是不是真的?終於到了現代,隨著考古學的發展,真相慢慢被人所熟知。

    考古發掘表明,阿房宮只建成了其中的前殿地基。

    看到這個標題,感覺心涼了90%,極盡奢華的阿房宮竟然只是個爛尾樓,不,連爛尾樓都算不上,秦朝就像圈了地就跑的開發商,留下一片荒野,然後打出“詐騙”廣告來哄騙後人,實際上,這不能怪秦朝,由於阿房宮只修建了5年,中間還要修建始皇陵,實在是經費有限啊,據考古探明,阿房宮是下面這樣子的

    是的,這是夯土臺,也就是地基,阿房宮本來是要修建在這上面的,然而由於經費,人力以及秦朝短暫而亡,阿房宮只修成了前殿三面牆和部分烽火臺祭壇等零星建築,並沒有像《阿房宮賦》裡面那樣極盡奢華,而《史記》《阿房宮賦》裡所寫的項羽火燒阿房宮經過考古發掘,基本證實存在的可能性很小,項羽燒的應該是咸陽宮。

    雖然阿房宮可能真的不存在,或者說沒有修起來,但是,我們透過古人的藝術描寫和想象,也能幻想一下,假如秦朝存在了很久,阿房宮真的修起來了,會是怎樣壯麗的景象。【清代袁江 阿房宮】

  • 6 # 史小煮

    《史記》很多內容來自於蒐集的資料,所以有不實記載,也屬正常,舉幾個例子。

    一、《史記》:卒四十萬人降武安君(白起)……乃挾詐而盡阬殺之。

    事實:1995年,高平市長平之戰遺址發掘了1號坑和2號坑。這些屍骨多有刀劍劈砍或鈍器砸傷的痕跡,說明這些趙軍是戰死的。另外,屍骨坑的土層很薄,說明不是活埋的。

    二、《史記》:張儀和蘇秦,為合縱和連橫而較量。

    事實: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戰國縱橫家書》,其中記載張儀和蘇秦活躍於政壇的時間,並不重合。當然,也有可能是《戰國縱橫家書》錯了。

    三、《史記》:龐涓在齊魏馬陵之戰後自殺。

    事實: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孫臏兵法》逐漸,記載孫臏在桂陵之戰抓住了龐涓。而桂陵之戰發生在馬陵之戰的十多年前。

    四、《史記》:秦始皇立公子扶蘇,秦二世胡亥是篡位的。

    事實: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海外歸來的竹簡)中有一篇《趙正書》,裡面記載了秦始皇死前對胡亥繼位的認可。

  • 7 # 張三vs瘋子

    《史記》在中國史學界可謂是聖經一般的存在,無論是研究歷史的專業學者,還是喜歡歷史的歷史愛好者,都會去閱讀《史記》。但是《史記》中的記載都是真實的嗎?這是無數學者都懷疑和研究過的題目。很多學者都發現《史記》裡面的有些記載和其他史書有所出入,比如《戰國策》。但是這些衝突今人都沒辦法考證何為真假。但是當考古學蓬勃發展之後,史學家們驚奇的發現,《史記》裡面的有些記載竟然和考古發現也有衝突。

    大家都知道,考古發現的歷史資料是最原始的歷史樣本,基本上可以代表那個年代最真實的歷史狀態。在1975年12月,考古學家們在湖南省雲夢縣睡虎地秦朝墓葬中發現了大量的秦朝竹簡,這些竹簡創造與秦始皇時期,詳細的記載了當時秦國的各種法律規範,但是歷史學家們在仔細研讀了這些竹簡之後發現,裡面並沒有寫《史記》中所記載的延期一律處死這種規定。雖然有著多種多樣的解釋,但是《史記》的真實性第一次受到了考古發現如此嚴重的質疑。

    除了雲夢秦簡之外,在舉世聞名的馬王堆漢墓中,考古學家也是發現了大量的當時文字記載,其中有一本帛書,名叫《戰國縱橫家書》,真本書裡面記載的事情都是關於戰國時期縱橫家的歷史,書中關於張儀和蘇秦的記載和《史記》產生了嚴重的衝突,書中所說這二人並沒有在同一個時代活躍於政壇,但是《史記》所說的確是他們二人是同時登場,互為對手。

    以上種種無不質疑了史記的真實性,看到這裡很多人會說,太史公何等人物,怎麼會記載出錯?也有人可能會說,歷史都是勝利者書寫的,司馬遷也不例外,所以真實性也有待檢驗。

    不過筆者今天要說得是,《史記》中的記載出現錯誤,這個鍋也許真的不能讓太史公來背。首先拿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為例,這裡面的帛書是漢朝初期的產物,和太史公所在地的時代沒隔多久,而太史公在撰寫史記的時候翻閱了大量的史書,這本《戰國縱橫家書》他沒理由沒有看到過。那麼為什麼《史記》會出現與之相悖的錯誤?

    有兩個可能,第一種可能是太史公經過考證,認為這本帛書裡面記載的是假的,所以沒有采信,當然這種可能性極低。另外還有一個可能就是《史記》在流傳中出現了篡改,古書在流傳中出現篡改是十分常見的,比如《道德經》這本書就曾經在考古過程中發現過原始版本,那個原始版本和今天所流傳的版本相差極大。而《史記》經過千年的流傳,必定也出現過這種情況。

    但是無論怎麼樣,《史記》的地位依舊是很難動搖的,無論是在歷史方面還是文學方面,他都對得起那句:“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 8 # 天下探索

    我們一般都認為《史記》記載一定是事實或者說史實,但現在發現《史記》也有不實的記載,下面三件事就是不實記載:

    一、《史記》記載堯舜禹的王位是和平禪讓的,其實不然。《竹書紀年》記載:“昔堯德衰,為舜所囚。舜囚堯於平陽,取之帝位。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舜是把堯囚禁起來,然後把他的兒子丹朱也軟禁起來,讓他們父子不能相見,逼堯把王位傳給他,這一點對陶寺遺址(堯都平陽)的考古也可以證實,陶寺遺址末期,城市非常破敗,而且還發現了很多死於戰爭的骸骨,有的死狀非常慘。這事情應該是這樣的,公元4145年前,舜率領虞朝軍隊攻破堯都平陽,抓住了堯將他囚禁起來,逼他讓位,公元4120年前堯把帝位讓給了舜,完成了所謂的禪讓。

    公元4070年前,禹學舜,把舜囚禁起來,最終完成了禪讓。

    二、《史記》記載烽火戲諸侯不實。西周時期,周幽王為了博得褒姒一笑,點燃烽火,引諸侯們數次前來勤王救駕,最終失信於諸侯,在犬戎攻破鎬京時,沒有諸侯前來救駕,最後周幽王被殺,西周滅亡。而清華大學獲贈的《清華簡》中的記載沒有烽火戲諸侯這個事,是周幽王主動攻擊申國,於是申候聯合犬戎打敗周幽王,然後立太子宜臼為王(即周平王),後遷都洛邑,是為東周。

    三、《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始皇病危,詔扶書回宮發喪,實傳其位。”這個也不實。北京大學收藏的竹簡《趙正書》記載:“秦始皇傳位於胡亥。”

  • 9 # 考古軍中馬前卒

    自從上世紀初考古學在中國萌芽,傳世史料與考古學的關係就被人們所討論。最初“證經補史”被認為是考古學的基本任務,這裡面顯然有濃厚的傳統金石學的意味。到今天又有考古學家提出了“考古學的純潔性”,認為考古學應當擺脫文獻的束縛和影響,特別是在早期文明起源方面的研究當中。

    △仰韶文化的發現者,瑞典地質學家安特生

    儘管這些觀點不那麼一致,但有一點是共通的,即無論考古學材料還是歷史文獻,都具有一定的侷限性。我國古代的正史所記錄的主要為政治史、軍事史,無法囊括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而考古學家所面對的文物、遺址,不會自己說話,必須被考古學家“翻譯”過來,這裡面,本身就有很強的主觀性。大家不要覺得物質遺存就一定是客觀的,同一處遺址、墓葬,在不同的考古研究者看來,其時代、性質、族屬可能大相徑庭,答主這些年見到的此類現象數不勝數。

    回到《史記》上來,考古學跟《史記》的關係,也是從考古學進入中國起就變得很複雜。稍微瞭解這段學術史的朋友都知道,在上世紀初有“中華文明西來說”,還有“古史辨派”,疑古之風盛行,《史記》等早期文獻所記載的東周之前的歷史受到懷疑。後來,隨著殷墟遺址的發掘,大量的商代甲骨出土,羅振玉、王國維等史學大家利用這些材料來研究,其中最著名的是王國維的《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和《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續考》,他認為《史記·殷本紀》當中所載的商代十七世、三十帝的世系是可靠的。之後,更多的考古發現被納入到歷史研究當中,踐行著王國維所提出的著名的“二重證據法”。

    △殷墟甲骨與王國維

    但我們也要注意,並非出土文獻提出了一個新的說法,就意味著《史記》是錯的。比如一些答主所提到的北大簡《趙正書》的問題,《史記》記載胡亥、趙高篡改詔書,而《趙正書》說秦始皇本來就讓胡亥繼位,能夠因此說《史記》錯了嗎?還是不能,目前《趙正書》只是孤證,而司馬遷當年在撰寫這段歷史時,所參考的資料一定比我們今天能看到的多得多,他最終採用了胡亥篡位的說法,一定有他的道理。對於這段記載,我們當然可以去否定去質疑,但是僅僅憑藉《趙正書》是不行的。

    再比如說蘇秦、張儀的時代問題,這一點也有答主提到了。馬王堆漢墓出土了一份帛書《戰國縱橫家書》,根據裡面的說法,張儀比蘇秦大得多,兩個人沒有同臺較量的機會,跟《史記》《戰國策》所載不同。是《史記》錯了嗎?仍然不能這麼說。司馬遷編撰《史記》以及漢代劉向校對《戰國策》,都有很多的參考資料,其中或許就包括《戰國縱橫家書》,他們沒有采信這個看法,也是有原因的。一言以蔽之,在不少問題上,作為孤證的出土文獻不能用來作為否定《史記》的唯一證據。

    那麼,如果非要去找一些被考古發現所否定的《史記》內容,有哪些呢?也不是沒有,先說一個比較大的問題,比如很多朋友所熟知的項羽火燒阿房宮的事情,千百年來,這個說法幾乎成為不刊之論,人們都相信項羽燒了阿房宮。近年來,考古工作者在阿房宮遺址開展了許多工作,發現阿房宮的基址範圍確實很大,但是在遺址上沒有發現秦代磚瓦,也沒有找到火燒的痕跡。可是在秦咸陽的其他宮殿遺址卻找到了許多的建築材料。這說明,阿房宮在當時就沒有真正修建起來,項羽又如何能焚燒它呢?

    還有一些相對來說屬於細枝末節的問題,比如《史記》記載第一代軑侯名為利倉,但長沙馬王堆二號墓中出土的印章表明,他應該叫“利蒼”。《史記》記載第二代軑侯利豨死於漢文帝十五年,而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木牘記載,利豨死於漢文帝十二年。

    還有些考古發現對《史記》的記載提出了挑戰,但至今尚未有定論。比如吳國的始封地,《史記》記載了泰伯奔吳的事兒,《史記》記載,周太王的兒子泰伯為了不成為弟弟季歷上位的阻礙,主動逃跑到“荊蠻”,自號勾吳,這就是吳國的開端。但是泰伯所奔的吳究竟在哪裡呢?過去一直認為,在江南太湖流域,或者直接可以定在無錫蘇州一帶,但是考古證據表明,蘇州現在能確定的最早的城市遺存是戰國中期以後的了,所以應當是在楚滅越國之後才逐漸形成,跟泰伯無關,有學者認為吳國最初在寧鎮一帶。還有些學者根據出土青銅器,推測泰伯所奔的吳並不在東南,而是在寶雞,距離周人的核心區並不遙遠,後來才逐漸遷移到了太湖流域。

    △國博藏宜侯夨簋,銘文記載周康王封虞夨為宜侯,虞與吳字互通。

    無論如何,即便以今天的眼光來審視,司馬遷也依然是一位偉大的史學家,《史記》的時間跨度非常大,是“二十四史”中時間範圍最長的,司馬遷又是憑藉一人之力修撰,其難度可想而知。如此一來,出現一些錯誤也在所難免。

  • 10 # 清流歷史

    《史記》裡的記載確實有不少存疑。比方說商人的祖先是怎麼生出來的,劉邦是怎麼生出來的,明顯帶有很強的神話色彩。所以對於《史記》還是應該辯證看待,不迷信盲從,當然也不能因為一點問題而全面否定。

  • 11 # 平秦滅楚

    《史記》記載西周都城豐鎬就是最大誤區!因為豐鎬遺址從1933年至今被挖了個底朝天,一沒有發現完整城牆,二沒有發現大型宮殿,三沒有發現大型青銅冶煉場所,四沒有發現大型祭祀場所,五沒有西周貴族墓葬;只發現了少量文物價值不高的青銅器以及漁網瓦罐等物品,因此豐鎬是西周都城可能是誤區!而且作為強大王朝,豐鎬遺址面積也小得可憐,不到比之早幾百年的安陽殷墟的三分之一。況且除了《史記》其餘大部分史料都記載了二世成王遷都洛陽的歷史事實,何尊銘文上記載“唯王初遷,宅於成周“,成周即洛陽!

  • 12 # 得關中者得天下

    史記記載的秦始皇陵被盜和項羽火燒阿房宮都經過考證是錯的!秦始皇陵沒有被盜,項羽燒的是關中咸陽宮!還有記載漢武帝茂陵地宮被盜也是經過考證未發現任何被盜痕跡!

  • 13 # 嚴維權

    (北京大學從海外收購回一批西漢竹簡,其中有一批竹簡的名字叫做《趙正書》。書中披露:秦始皇傳位於胡亥。)胡亥當權,此言能信嗎?司馬遷之所得,乃是趙高、李斯狗咬狗而傳出!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紙能包住火嗎?

  • 14 # 跪射俑

    《史記》中記載張儀與蘇秦是同一時期的人,他倆合縱、連橫,爭鬥不休。而從戰國時期古墓中發掘的古代文獻研究表明,蘇秦晚於張儀,與張儀合縱、連橫鬥爭的是公孫衍。

  • 15 # 任微言卿

    《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貫通古今的通史,在中國史學中的崇高地位不可撼動。

    《史記》時間跨度非常大,是“二十四史”中時間範圍最長的,司馬遷憑藉一人之力修撰,“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其難度可想而知。如此一來,出現一些錯誤也在所難免。但作為貫通文史哲的一部史詩鉅著,《史記》的價值歷久彌新。

    司馬遷和《史記》

    司馬遷,是西漢時期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被後世尊稱為“太史公”。

    司馬遷十歲時已能閱讀誦習古文《尚書》、《左傳》、《國語》、《系本》等書,後隨父親至京師長安,得向老博士伏生、大儒孔安國學習。

    司馬氏家族家學淵源深厚,世代擔任太史令,可以接觸很多史料文獻。司馬遷子承父志,繼任太史令後,立志效法孔子精神,繼《春秋》作史書,完成貫通古今、網羅百代的通史。

    經過畢生之心血,耗費十四年功夫,司馬遷編撰完成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餘字,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沿用。全書初名《太史公書》,三國後,以《史記》之名流芳後世。

    2.司馬遷在二十歲時開始遊歷天下,他從長安出發向東南行,到汨羅江屈原沉淵處憑弔,觀南方楚越舊地,考察齊魯地區文化,沿著秦漢之際風起雲湧的歷史人物故鄉和楚漢相爭的戰場,一路遊歷,遍訪遺址,尋訪前代遺民,蒐集到了很多民間中口口相傳的歷史故事。由於並非他親眼所見,所以肯定有誇大的成分。

    3.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在世時,曾經準備動手編寫一部史書,並有了初稿,這也是司馬遷寫《史記》的底稿和母本。

    4.當時社會上流傳的《世本》、《國語》、《秦記》、《楚漢春秋》、諸子百家等著作,儲存了大量歷史。

    《史記》中的主要疑點

    西晉咸寧五年(279年),汲郡(今河南汲縣)人不準盜戰國時期魏安釐王的墓葬,發現大量戰國時期竹簡,經整理成《竹書紀年》後,《史記》中的大量記載被質疑。

    宋代以後金石學興起,清代文獻考據學興盛,學者們已經考證出了很多歷史是漢儒後期偽造的。近代以來,西方的考古學傳入中國,殷墟中大量的商代甲骨出土,逐步得到釋讀,史學界興起了“古史辨派”,疑古之風盛行。

    當代,除了越來越多的考古成果出爐,清華大學所藏的戰國竹簡《清華簡》和北京大學從海外收購的西漢竹簡《趙正書》中,很多內容均有與《史記》不同之處,《史記》所記載的歷史受到懷疑。

    其中主要的質疑點,在此僅舉幾例:

    其一,《史記》記三代之初是堯舜禪讓、商代的伊尹放逐商王太甲後迎回;《竹書紀年》記載“舜殺堯”、“伊尹殺商王太甲”,給儒家筆墨中黃金盛世的上古時代抹上了一層血腥色彩。其二,《史記》記周厲王之後,西周“共和行政”,是周公、召公二人代替天子行使職權;《竹書紀年》記載的則是“共伯和幹王位”,就是說有個諸侯國——共國,它的國君是伯爵,名字叫做“和”,稱之為“共伯和”,佔據了王位。《清華簡》中也有類似的記載“共伯和立”。其三,《史記》記東周建立是因為“烽火戲諸侯”,周幽王被殺,隨後周平王東遷;《清華簡》則無“戲諸侯”一事;《竹書紀年》記載,虢公立王子餘臣為周天子,即周攜王,與周平王形成“週二王並立”的局面。其四,《史記》記載晉國的屠岸賈發動“下宮之難”,造成“趙氏孤兒”的慘案,趙家的兩個門客程嬰和公孫杵臼含辛茹苦養活趙氏孤兒,助趙氏復仇;然後根據多種先秦古籍對比,此事被認為是子虛烏有。其五,《史記》中記載龐涓在齊魏馬陵之戰後自殺;而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的《孫臏兵法》則記載孫臏在桂陵之戰抓住了龐涓其六,《史記》記載張儀與蘇秦是同一時期的人,合縱連橫爭鬥不休;而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戰國縱橫家書》記載,蘇秦晚於張儀,與張儀鬥爭的是公孫衍其七,《史記》記載秦國將軍白起坑殺四十萬趙國降兵;而高平市長平之戰遺址發掘的趙軍屍骨坑土層很薄,說明不是活埋的,這些屍骨多有刀劍劈砍或鈍器砸傷的痕跡,證實這些趙軍是戰死的其八,《史記》記載秦二世胡亥是篡位的;北京大學收藏的竹簡《趙正書》記載:“秦始皇傳位於胡亥。其九,《史記》記載項羽火燒阿房宮;但是根據考古發掘,在阿房宮遺址上沒有發現秦代磚瓦,也沒有找到火燒的痕跡其十,《史記》中神話色彩不少,如周人的祖先是踩了巨人的腳印而生,秦人的祖先是吃了飛鳥的卵才誕下,夏、商、周、秦四代的祖先同時一起在堯舜手下做官,顯得有些荒誕不經。

    諸如此類,歷代爭論不休,但是目前很多新出土的文獻還只是孤證。對於史記的記載,我們當然可以去否定去質疑,但作為孤證的新出土文獻不能用來作為否定《史記》的唯一證據,還應更多采用“二重證據法”,比對勘誤,慢慢還原歷史真相。

    先秦時代史料的破壞

    中國曆來比較重視修史,先秦時代各諸侯國都有本國的太史官員和專門的史書,如晉國的《乘》、魯國的《春秋》、鄭國的《志》、楚國的《檮杌》,其間由於諸侯兼併混戰,史書丟散、記載中斷,僅有魯史《春秋》流傳下來。

    戰國到秦漢,有《尚書》《國語》和諸子百家在世間流傳,但各種史書中間的記敘經常互相矛盾。

    秦始皇時期和楚漢相爭時期,無數寶貴的先秦典籍被焚燬,很多歷史到了漢代都已經成為了一片空白。

    漢武帝時,儒家被獨尊。漢儒為了政治需要,難免對歷史進行篡改,很多歷史事件被經過精心塗抹,甚至劇情出現重大反轉。

    等到司馬遷看到這些史料時,多多少少都已經受到了塗改和包裝。

    客觀公正的看待司馬遷和《史記》的歷史貢獻

    無論考古學材料還是歷史文獻,都具有一定的侷限性,我們不能因史記中的一些錯誤而否決它的偉大。

    總體來說,司馬遷對這部書嚴謹的態度,使得《史記》有了質量的保證,給後世留下了寶貴的參考,方便我們繼續探究歷史真相。

    比如王國維就利用殷墟中出土的《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續考》,證明了《史記·殷本紀》當中所載的商代十七世、三十帝的世系是可靠的。

    一是因為司馬遷痛苦的接受宮刑,含悲忍辱,在敘事時個人愛恨情仇的感情傾向太過明顯,對歷史人物注入了很多自己的情感;二是個別歷史細節方面,事實和傳說的區分有些混淆;三是對一些重要歷史事件交代不詳,比如對春秋時代一些小國、各諸侯國內重要卿族著墨不多;四是有一些史實,在不同的篇章中分別記述,並有相互矛盾之處。

    除此之外,司馬遷和《史記》並無太多可指摘的地方,尤其是對夏、商、週三代的時間和事件脈絡的梳理,使得極其複雜的事實架構變得秩序井然。

    如果沒有司馬遷的功勞,我們至今對先秦時代的歷史瞭解可能還是一團亂麻。飲水思源,這一功績不能不歸功於司馬遷和他的《史記》。

    無論怎麼樣,《史記》的地位依舊是偉大的,無論是在歷史貢獻還是文學貢獻,首開風氣的《史記》都對得起那句:“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 16 # 長安城不良人

    《史記》在中國史學界可謂是聖經一般的存在,無論是研究歷史的專業學者,還是喜歡歷史的歷史愛好者,都會去閱讀《史記》。但是《史記》中的記載都是真實的嗎?這是無數學者都懷疑和研究過的題目。很多學者都發現《史記》裡面的有些記載和其他史書有所出入,比如《戰國策》。但是這些衝突今人都沒辦法考證何為真假。但是當考古學蓬勃發展之後,史學家們驚奇的發現,《史記》裡面的有些記載竟然和考古發現也有衝突。

    1,秦朝法律是否嚴苛。

    1975年12月,考古學家們在湖南省雲夢縣睡虎地秦朝墓葬中發現了大量的秦朝竹簡,這些竹簡創造與秦始皇時期,詳細的記載了當時秦國的各種法律規範-----《睡虎地秦簡·徭律》,但是歷史學家們在仔細研讀了這些竹簡之後發現,裡面並沒有寫《史記》中所記載的延期一律處死這種規定。雖然有著多種多樣的解釋,但是《史記》的真實性第一次受到了考古發現如此嚴重的質疑。

    陳勝吳廣因大雨延誤日期而起義。陳勝吳廣農民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當時陳勝、吳廣二人負責押解新兵到達漁陽進行戍衛。按照史記中的記載,陳勝、吳廣遭遇了大雨沖毀道路,所以必定會延誤日期。而按照秦國的律法,延誤日期是死刑。所以陳勝吳廣密謀說現在逃跑也是死,起義也是死,還不如放手一搏。

    以上的事件也在教科書中也出現了,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在1975年出土的《睡虎地秦簡·徭律》中,說明了秦國對於徵發百姓戍邊遲到的具體處理方法;意思是,朝廷徵發百姓戍邊,如果不去會被罰兩套戰甲,如果遲到3—5天會被斥責。6天到一旬(10天)處罰一個盾。超過一旬處罰一套戰甲。如果是因為大雨阻塞道路,不受懲罰

    2,張儀和蘇秦是否同一時代

    在舉世聞名的馬王堆漢墓中,考古學家也是發現了大量的當時文字記載,其中有一本帛書,名叫《戰國縱橫家書》,真本書裡面記載的事情都是關於戰國時期縱橫家的歷史,書中關於張儀和蘇秦的記載和《史記》產生了嚴重的衝突,書中所說這二人並沒有在同一個時代活躍於政壇,但是《史記》所說的確是他們二人是同時登場,互為對手。

    3、阿房宮

    項羽火燒阿房宮的說法流傳了約兩千年,但最近考古工作者在阿房宮前殿遺址20萬平方米的勘探面內只發現了幾處紅燒土遺蹟。專家認為,這表明歷史上有關項羽放火焚燒阿房宮的記載是不準確的。

    西安文物園林局副局長、秦阿房宮考古隊副領隊孫福喜說:一年的時間裡,考古人員勘探的面積超過了20萬平方米,發掘面積也有1000平方米,但是發現的紅燒土只有少量的幾塊。如果說是大面積的火燒三個月(此為史料所載)的話,紅燒土應該遍地都是。除了紅燒土外,還應有大量的草木灰。阿房宮之所以沒有被燒的解釋是,阿房宮14平方公里內有六十餘處夯土基址,一些地方建成了,一些地方尚未建成,包括這個前殿是否建成也屬存疑之事。"孫福喜說。據瞭解,阿房宮由兩大處建築群構成,一是阿房宮前殿建築群,《史記》記載其"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馳閣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顛以為闕。"另一處是上天台建築群,因其破壞嚴重,考古工作者曾對其進行過調查勘探,但未有多少重大發現。

    4,烽火戲諸侯

    第一:烽火臺傳遞訊息是秦漢時期才開始流行起來的,而那時候的西周主要的還是使用擊鼓來傳遞各種資訊,按理來說是不會有用烽火去戲弄各個諸國的事情的。

    第二:當時的國與國之間的距離差距還是不小的,而離西周最近的晉國騎快馬也是得需要五六天的,而其他諸侯的方國就更不用說了,少說也是得一個月到達西周。

    第三:2012年初的時候,北京清華大學在整理獲贈的戰國竹簡記載的時候,發現了竹簡上面的記載與“烽火戲諸侯”是不相通的,竹簡記載了;“幽王三年,娶褒姒,八年立褒姒的孩子伯服為了太子”,在《國史大綱》原文之中寫道“此委巷小人之談,諸侯並不能見烽同至至而聞無寇,亦必休兵信宿而去,此有何可笑”。

    根據上面的那三點基本可以判定了烽火戲諸侯是假的。

    5,焚書坑儒

    6.。。。。

    7.。。。。

  • 17 # 江楓月夜

    不可否認《史記》是一部非常優秀的史書,更是被魯迅稱讚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但是,史記的記載也並不都是尊重客觀事實的啊,特別是裡面的一些宣揚迷信描寫。比如《高祖本紀》,太史公是怎麼寫劉邦的呢?

    高祖,沛豐邑中陽里人,姓劉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劉媼。其先劉媼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太公往視,則見蛟龍於其上。已而有身,遂產高祖。

    高祖為人,隆準而龍顏,美鬚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

    赤裸裸的為劉邦的身世增加玄幻色彩,宣揚天命所歸思想,這樣的描寫在《史記》裡還有很多,這裡就不一一贅述了。

    還有,司馬遷對劉邦的描述也不客觀,在《高祖本紀》裡我們可以讀到司馬遷個人的喜好,甚至他還把劉邦黑了一把,但司馬遷喜歡項羽,所以對項羽充滿了同情。

    但即使是這樣,也不影響《史記》是一部偉大的史書啊。

  • 18 # 到底用什麼名字能透過

    就算按照上下五千年計算,這都過去多少年了?指望考古從地底下、水底下、山洞裡找的東西去驗證史書上的記載?是沙還是別有用心?

    覺得我們國家的歷史學家被西方洗腦了。

    我就問有多少考古發現證明了死海古卷?又有多少證明了荷馬史詩?空中花園在哪裡?就憑几句話幾個地基就可以證明?

    相對而言中國古代史學家們還是很負責任的,其記錄的史實或許因為統治者的喜惡有所遮掩,但基本上守住了底線。

    指望經過幾千年戰亂和盜墓後那些文物去驗證歷史,可能嗎?即使找到了證明的東西,誰又能保證這些就是真的?如果史學家造假,那文物的製造者就不會?

    以阿房宮為例,有人說沒建成,因為地基顯示的,誰敢保證這地基就是全部?穿越過去看了?

  • 19 # Max_zeus

    國內史學界沒有擺正考古學的位置,沿襲了史記思維。考古才是人類歷史的實史,歷史從考古得出結論,而非後來的記載書籍,哪怕是司馬遷的史記。

  • 20 # 鵬鳴媒體社群

    史記被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從近年來史學研究和一些考古論證來說,一些問題確實有待考證。

    本質上來看,史書加入了司馬遷的個人看法,有了個人的臆測和思想,就很難說對歷史事物一五一十公正的還原,把史記形容成“無韻之離騷”,而離騷更像是抒情詩,有些史實就有待商榷。

    有一部史書,叫做竹書紀年,裡面的記載與史記的內容有些地方有出入,相較史記而論,竹書紀年中戰國時期的歷史記載則更靠譜一些,比如說依據古本《竹書紀年》,清代的考據認為《史記》憑空填造過一個“魏哀王”,再比如依據《史記 田敬仲完世家》記載,田齊一共有十代,其中田齊桓公在位六年。而在古本《竹書紀年》中,田齊一共有十二代,田齊桓公在位十二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專家說:建議春節假期延長改為15天,你贊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