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手機使用者23255590438
-
2 # 梅軒說三國
接收上黨和趙孝成王的一個夢有關。
趙孝成王四年,孝成王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夢見穿了一件左右兩邊顏色不一樣的衣服,坐在一條龍的背上騰空而起,剛飛到半空就掉了下來,更神奇的是竟然掉進了一個堆積如山的金銀谷裡。
第二天,孝成王把占卜官叫來為他圓夢,卜者說,夢見衣服分兩色,預兆是有什麼事殘破了;乘龍上天,不至而墜,預兆著想辦的事有氣無成;掉進金玉山谷裡,預兆是會遇上讓人憂慮的事。
三天後,韓國的上黨太守馮亭派使者見趙王說,秦國猛攻上黨,勢在必得,我們快守不住了。上黨的軍民都寧願做趙國的臣民,也不願意做秦國的亡國奴。現在上黨郡還有十七個市邑,我們想獻給大王,大王想賜給誰不好呀?!
孝成王一聽大喜,命人請來平陽君趙豹商量,天上掉下的這個餡餅該不該伸手接住。
趙豹說,世界上沒有免費的蛋糕。對這種不勞而獲的意外好處,最好還是不要沾邊兒,不是什麼好事兒。
孝成王說,人家說了,是因為特別仰慕我的威名,哭著喊著來投奔我,怎麼能說是無故之利呢?
趙豹說,秦國蠶食韓國的土地,可不是一天兩天了,我們橫插一槓子,坐收漁翁之利,這不是從老虎嘴裡奪食嗎?韓國之所以願意把土地、百姓送給大王,實際上是想嫁禍於人。您想想,秦國想侵略韓國謀劃了這麼多年,現在又耗費這麼多的錢糧連續攻城,眼看快要攻下來,我們卻想坐享其成漫說我們趙國的國力比秦國弱小,就是我們比秦國強大許多,要想從人家手裡奪取利益也辦不到呀。。怎麼不是無故之利呢?
再說了,秦國跋山涉水運送糧食,不知犧牲了多少戰士在戰場上拼殺,就像老牛耕地,沒有收穫是不會罷休的。我們千萬不能去沾便宜、蹚渾水,我覺得上黨的市邑還是不要得好。
孝成王還是捨不得,道,如果失去這個機會,我們即使有百萬將士,打上一年半載的,也未必能得到上黨的一市一邑,現在人家主動來投奔我,這是多好的事呀,怎麼能不要呢?我們就是要了,秦國還能怎麼著我們呀?
趙豹淨說了些趙孝成王不愛聽的話,孝成王臉色馬上沉了下來。
打發走趙豹,孝成王又把平原君趙勝和趙禹叫來,讓他們說說韓國想送給我們十七個市邑,還有仰慕敬愛自己的臣民,我們是要啊,還是要啊?
兩個人早就聽說趙豹的建議趙王很不高興,所以就順著趙王的意思說,過去我們興兵百萬,逾時一年都得不到一座城池,現在不廢一點氣力就能得到上黨十七市邑,不是天上掉餡餅嗎?傻子才不要呢!機不可失,請大王早下決心。
孝成王大喜,連忙派平原君趙勝率領得力幹部和軍隊,去上黨接收土地和臣民,把三個萬戶大邑封給韓國的上黨太守馮亭,三個千戶小邑封給郡守下的縣令,從太守到縣令都世世為侯,郡守、縣令以下的各級幹部全部連升三級,凡是來投奔的老百姓每人賞賜六斤黃金。
哪知,馮亭見到孝成王的詔書並沒有感激涕零,而是對趙勝避而不見,流著淚說,我不能做哪種三不義的事,不能死守上黨是一不義;國君本來想把上黨獻給秦國我卻把上黨獻給了趙國,這是二不義;獻賣祖國土地去安享趙王的封賞,這是三不義。有這“三不義”,我還有什麼臉心安理得地與趙國使者額手相慶呢?
馮亭不高興,但趙勝和趙國的接收幹部們卻興奮得不行,很順利地進駐上黨。
另外,趙國大將廉頗率領重兵鎮守長平,以防秦國偷襲報復。
三年後,秦國巧使反間計,趙王派趙括替換廉頗守長平,秦軍大敗趙軍,趙括率全軍投降,四萬降軍俱被秦將白起坑殺。
趙孝成王貪小便宜吃大虧,終於為自己的愚蠢和短視,還有剛愎自用,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還有那個號稱“戰國四公子”的平原君趙勝,貴為趙國的宗室,那麼高的身份和威望,不說及時匡正趙王的錯誤,反倒曲意奉承,一味迎合大拍領導馬屁,以至於使趙國受到了不可挽回的戰略性損失,孝成王十四年,平原君卒,此後僅過了二十四年,趙國即被秦國滅掉了。
平原君徒有虛名,毫無原則,實在是趙國的罪人。
-
3 # 嚶鳴道史
趙國不惜得罪秦國也要得到上黨,一方面在於當時趙孝成王的貪婪,不費什麼力便得到了十七座城,另一方面也在於當時趙國分不清形勢,盲目的做出戰略決定,趙孝成王得到了上黨地區便引發秦趙長平之戰,最終導致趙軍大敗,國力大損。
-
4 # 夜已紅樓
原因有很多,最關鍵的還是當時的國際形勢。
趙國在經過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後實力大增,是當時東方六國中能單獨於秦國一站的國家,而且當時秦國四處攻伐,秦趙之間遲早有一戰,所以這也是後來為什麼上黨的馮亭要把上黨之地獻給趙國的原因。
有了這個前提,我們在往後想一想,居然雙方有的打,那麼趙國就有接受的勇氣了,此外上黨乃是一戰略要地,而且有15座城池,不少的百姓,趙國時期打來打去不就是為了地為了人麼,憑白無故能得這麼多好處,任誰也會心動。在加上當時趙王的叔父的勸說又讓趙王更加心動,所以就接受了。
其實趙國接受上黨沒有大錯,只是後來的準備不足,用人也有問題,不然也不會有長平之敗。
-
5 # 人物官
在秦代,上黨郡範圍廣大,包括如今的河北涉縣、晉中榆社、左權、長治、晉城東部(西部的陽城沁水屬河東郡) 一帶。如果上黨郡直接落入秦國手裡,我想對趙國至少有三個劣勢:
1、在政治上,秦國贏得攻韓之戰的勝利,開拓大片土地,極大提高了秦國對外擴張的信心和士氣,同時打擊了趙國抵抗的信心,給趙國統治階層和百姓形成強大的政治壓力。
2、在軍事上,仔細看一看上黨郡的位置和地形,它處於太行山與河北平原的接壤地區,是由群山包圍起來的一塊高地,是秦國通向趙國的要地。秦國一旦佔領此地,不但邊境距離趙國的都城更加近了,而且出擊趙國時居高臨下,非常具有軍事優勢。因此上黨郡在軍事上對秦趙兩國都相當重要,而趙國佔領該地則將國防線向西推進了一大步,更有戰略縱深。
3、在經濟上,秦國經營好上黨郡及其周邊地區,可以為國家增加稅賦,為軍隊提供後勤供給,大大縮短了攻擊趙國的後勤補給線,減輕秦國的經濟負擔。
可以說上黨郡對秦趙兩國都相當重要,誰佔據了該地,誰就有了先機。
4、在實力上,趙國在東方六國中一枝獨秀。
東方六國,自然是齊國最強大。但因為齊國吞併宋國以後,遭到了其它國家的集體反對。因此,燕、趙、秦、魏、韓五個國家組成聯軍,由樂毅率領,打的齊國最後只剩下兩座城池。齊國雖然最終復國成功,但是從此實力大降,不再敢與其它國家爭霸。燕國本來是這場戰爭的直接受益者,但自身內亂。同樣的,魏國、楚國也相繼衰落。韓國本來就是弱國,更加不敢爭霸。這樣,趙國就凸顯了出來。
同時,透過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以後,趙國建立起了一支強大的騎兵隊伍。趙國不但打敗了各國對它的圍攻,而且還西破樓煩、林胡,北滅中山,拓地千里。這讓趙國看起來有一副能與秦國一決高下的樣子。
5、在外交上,趙國對秦國的外交勝利。
趙國和秦國在發生決戰之前,有一系列的外交試探。歷史上的“澠池相會” “完璧歸趙”,就是這種外交試探的集中表現。當時,由於藺相如的積極作為,最終,無論是“澠池相會”,還是“完璧歸趙”,趙國都取得了完勝。
秦國在外交上失敗,想動武,又不敢冒然行動,因此只能忍氣吞聲。
趙國在外交上的勝利,讓趙國認為秦國害怕趙國,不敢和趙國直接對決。這也讓趙國君臣普遍表示樂觀,覺得就算和秦國打起來,趙國也未必就落於下風。
6、趙國有過打敗秦國攻擊的先例。
秦國在與趙國外交對壘中失敗後,很不甘心,秦王派胡陽率軍越過上黨,攻打趙國的閼與。這裡離邯鄲很遠,而且山路崎嶇,趙國很難前往相救。當時趙王詢問廉頗、樂乘的意見,能不能救這個地方。當時廉頗、樂乘都認為很難救回來,乾脆放了算了。但是趙奢卻不同意,他認為寸土必爭,絕對不能讓秦國在那裡建立一個據點。於是率軍前往與秦軍交戰。
由於趙奢戰術得當,最後在艱苦的條件下,依然打敗了秦國的胡陽,把秦軍攆出趙國境內。要知道,這個胡陽曾和白起一起,幫助韓國打敗過趙國和魏國的聯軍。
這場戰役的勝利,讓趙國君臣認為,秦國遠道攻打趙國,是不會得到好處的。
7、趙國有守城專家廉頗。
當趙孝成王在接受上黨郡的時候,他還是有些懷疑的,不相信趙國能夠打敗秦國。畢竟當時秦國四處攻伐,取得了不少土地。不過當時趙勝告訴趙孝成王,雖然當時趙奢已經去世,但是,還有廉頗在。廉頗雖然在野戰上不如白起,但是守城上,卻並不比白起弱。如果接受上黨,讓廉頗去守城,就肯定能夠抵擋住白起的進攻。
就當時的情況下,這個判斷是比較正確的。
8、與秦國的總決戰在所難免。
雖然趙國在總體上似乎比不上秦國,但是,要想爭奪天下,與秦國的總決戰就在所難免。就算不爭奪天下,等秦國把韓國(上黨郡本來屬於韓國)拿下來後,肯定還是會回過頭來,攻打趙國。
總之,怎麼都是打。既然總會打,接受上黨郡,在與秦國的爭鋒中,就會佔據優勢。因此,接受是正確的選擇。
當然了,趙國的君臣雖然有那樣的分析和心態。但是,由於放棄讓廉頗堅守,同時又急於求成出戰的戰術錯誤,最終趙國敗得很慘。而敗得很慘,也讓人懷疑當時趙國接收上黨郡,是不是正確的選擇。
趙國在接受上黨郡之前,君臣之間其實是有過一番爭論的。
當時的平陽君趙豹認為,馮亭不把上黨郡交給秦國,而轉交給趙國,是嫁禍於趙國,是讓趙國接受一個“燙手山芋”。如果趙國接受上黨郡,秦國肯定會前來攻擊,這樣就是惹禍上身了。
但是平原君趙勝則認為,平常就算髮動百萬大軍,常年累月和秦國作戰,都不一定能夠打下一座城池。現在,白白得到十七座城池,為什麼不接受呢?
最終,趙孝成王接受了趙勝的建議,接收了上黨郡,並且封馮亭為華陽君,讓他繼續管理上黨。
-
6 # 三十屙疾者
上黨一地,原是韓國的屬地與秦國比鄰,在秦國攻擊其時,守城太守認為韓國國小勢弱,無力加以保護,便率全城老少向趙國丟擲橄欖枝,以求得安生,因為趙國國君昏聵貪婪,他認為,他國百姓來投靠他,是天大的好事,哪有不受之理?所以他就盲目的接納了上黨一城和其百姓。這一事實,宛如農夫好心收留了一條冬天裡的蛇,使得秦國原本憎恨韓國的,卻自然不自然地轉嫁給趙國。秦國舉國攻打趙國,長平之戰,使得趙國再無青壯男丁作為兵源可徵,國力直線下降。老話說的好,掉在地上的棗不都是甜的。
-
7 # 稼軒的金戈鐵馬
不知道,為什麼這麼多的人都說,趙王昏暈,那好,戰國時期,士大夫和國王,地位相差其實不多,遠遠沒有到後世皇權集中的時代。那麼這是廉頗,藺相如,以及一眾大臣都在,他們會看不清形式?難道,現在的人就比這些能載入史冊,為太史公單獨立傳的人強?
其次,在我看來,上黨之地,趙國必爭!
首先,趙國在歷經胡服騎射,廉頗吃飯睡覺打齊國的洗禮後,軍隊戰鬥力完全不懼怕秦國,可以五五開。
其次,上黨之地,是秦國南下出函谷關的要地,除了上黨,秦國再想出兵就只能西進楚國,而此時的楚國,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秦國一口氣害怕撐死啊。那麼就只能從上黨走了。
再者,上黨,可謂是中原的函谷關,一失去上黨,中原便會一馬平川,任君採摘。
這些大大小小的因素這才促成了趙國必爭上黨。
還有,長平之戰前的趙國,是真的打仗不怕秦國。
-
8 # 佳音教育王老師
上黨地區主要指今天的長治市,它是由群山包圍起來的一塊高地。其東部是太行山脈,與今河北、河南二省分界;西面是太嶽山脈與臨汾交界;北面為五雲山、八賦嶺等山地與晉中接壤。南面是丹朱嶺和金泉山與晉城毗鄰。上黨地區地高勢險,自古為戰略要地!
上黨郡,是秦代山西省東南部的一個古地名,北連太原郡,西交河東郡、南界建興郡。
春秋屬晉,及至戰國,韓、趙、魏三家分晉,上黨地區亦被三家瓜分。因此,戰國時期韓、趙、魏三國都在上黨地區佔有部分土地,這一地區遂成為三國對峙的前沿,其戰略地位也隨之加強。
根據已見的史料可以確知,戰國時期韓、趙、魏三國分別在自己所控制的上黨地區設定有上黨郡。
張守節曰:“三國之上黨,趙最大,韓次之,魏最小也。”此說可信,然其所言三國上黨轄區之劃分實不可靠。
公元前262年,秦伐韓之上黨。上黨守馮亭以韓不能守上黨為由降趙。自此趙兼兩上黨,其範圍遂擴充套件至整個上黨地區的中北部,幾佔整個上黨地區三分之二。
-
9 # 偽裝的觀點
站在我的角度上,我找到兩個原因。
第一個是貪婪,趙王很是貪圖那些原本不屬於趙國的城池,一想到得到了城池我就立刻大V升星,他的小心心就忍不住撲通撲通的跳,趙國需要這些城池人口!
第二個是兩難取捨他選了有利自己,削弱秦國。
他之所以要那些城池,目的就是不能讓秦國更強了,原本就打的趙魏韓三國抬不起頭來,這要是得了上黨地區,豈不是如虎添翼?
那不行,我要過來,我自己就強了,你沒變強,就等於被削弱了。
但問題是你拿了上黨地區,也不可能馬上轉換成為戰鬥力,秦國得到得不到的人家也是有它過年,沒它吃的還是餃子,還多了個進攻趙國的藉口。
-
10 # 飄零列車T
首先分析當時的勢力。在戰國中後期,趙國自武靈王胡服騎射以來,進行了相當徹底的軍事改革,在六國中率先組建起了強大的騎兵部隊。在前307年至前296年的十二年間,趙國西破林胡、樓煩、北滅中山,拓地千餘里,國力、軍力不斷壯大。東方三強魏、齊、楚相繼衰落後,秦國兵力強勢之時,趙國成為中流砥柱,作用可謂是舉足輕重。
再來分析上黨之地。上黨號稱天下之脊,“俯瞰中州,肘臂河東、幷州,則謂晉國咽喉也”,形勢十分險要,所以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魏、趙、韓三家分晉時,上黨歸韓所有。逐漸強大起來的秦,對上黨覬覦已久。秦攻楚勝利之後,開始進攻上黨。韓國弱小,怎能與當時的秦國相較高下,但又不願意投降,於是就將上黨獻給了趙國。趙國派廉頗駐守上黨南界,與秦軍在上黨相持三年之久。後來,趙孝成王急於求勝,中了范雎的反間計,用趙括代替了老將廉頗。趙括隨熟讀兵書,但缺乏戰場經驗,不懂得靈活應變,造成了長平之戰的失敗。長平之戰,秦軍俘虜趙軍近40萬人,但秦軍也傷亡過半。
從以上可見,趙國接手上黨之地,也是情有可原。勢力上可以與秦國匹敵,而且上黨為兵家必爭之地,有誰不願意接收這麼好的禮物呢?
至於最後戰敗,可能主要也是因為將廉頗換為趙括吧。趙國的李牧、廉頗與秦國的白起、王翦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
-
11 # 林夕1343456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上黨地區的地理位置。是山西東南部的一個古地名,古潞澤遼沁四州一帶,是由群山包圍起來的一塊高地,東部依太行山與華北平原為界、西部依太嶽山和中條山與晉南(也稱河東)接壤,《釋名》曰:“黨,所也,在山上其所最高,故曰上黨也。”可以說,上黨也是一塊盆地。
上黨,地勢高險,自古為戰略要地之地,境內主要有長治盆地、晉城盆地兩塊盆地,兩盆地依丹朱嶺、羊頭山和發鳩山等山脈為界(澤潞兩郡的傳統界山)。狄子奇《國策地名考》曰“地極高,與天為黨,故曰上黨”,其意即此。
長治:古稱上黨,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有“得上黨而望中原”之說。位置:長治市位於山西省東南部,地處晉、冀、豫三省交界處,東倚太行山,西屏太嶽山與臨汾地區接壤,南部與晉城市毗鄰,北部與晉中地區交界。
-
12 # 史海尋蹤
此事為秦趙長平之戰的前奏。公元前262年,秦國攻打韓國,佔領野王(河南沁陽),將韓國一分為二,上黨郡與韓國本土隔斷孤立。
上黨郡守馮亭,不願降秦,寧願將上黨十七城拱手相讓於趙國。
當時趙國內對是否接受上黨,分成兩派。一派是平陽君趙豹,他認為上黨就是個燙手山芋,馮亭將其獻給趙國,明顯就是轉移秦國的怒火,不能要。另一派是平原君趙勝,他認為趙國經年累戰,難下一城,一下子得到十七城,簡直是上天的厚賜,不可錯過。
結果是趙孝成王沒能抵擋住巨大的誘惑,接收上黨,由此秦昭襄王暴怒,引發了長平大戰。
那麼為何明知有巨大的風險,趙國也要得到上黨之地呢?
上黨之地太過重要上黨在秦時地域廣大,包括晉東南以及河北一部,中心位於如今的山西長治。上黨之意是“以天為黨”,形容地勢之高。在冷兵器時代,地形是非常重要的。上黨地區是群山環繞的一塊高地,即可以據險防守,作為屏障,又能在此屯軍養民,增加賦稅。
上黨之地對於秦國和趙國都一樣重要,稱為生死線不為過。居高臨下俯視秦國的重鎮安邑和趙國的晉陽(太原)、邯鄲,誰佔有此地,都能威脅對方的心腹之地。
如果上黨仍在韓國手中,秦趙還不致於那麼緊張。但若落入勢均力敵的秦趙兩國任何一方,另一方的國家安全將受到極大威脅。
面對如此巨大的誘惑,趙國實在難以抗拒上黨戰略要地,不僅僅是秦國想要,趙國當然也是垂涎三尺的。原本屬於韓國的領土,礙於各國之間保持實力均衡的大環境,以及六國一致抵抗秦國的聯盟需求,一直不好下手。
但是如今這麼大一塊土地,心甘情願自動送上門來,不用擔心破壞六國合縱,而且不費一兵一卒,拿到手,就能對秦國形成地理優勢,會不會太完美了?
即使因為此事得罪秦國,在巨大利益的驅動下,也算不得什麼了。而且我大趙與秦國並列為當世強國,也並非不堪一擊。
但是,趙國低估了秦國的力量和得到上黨的決心,於長平慘敗,主力盡失,至此秦國一統只是時間問題了。
-
13 # 喬江寶
謝謝邀請!上黨是韓國之地,秦昭襄王派大將王齕進攻韓國,切斷了上黨地區與韓國都城的聯絡,失去外援的上黨形勢危急。上黨地區的韓軍只有兩條路可選,要麼死戰到底,要麼投降秦軍。但是這個上黨地區的行政長官馮亭是個人才,他居然跑到趙國的都城邯鄲,將上黨地區的十七個城邑獻給趙孝成王。
趙孝成王四年,孝成王睡覺時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已穿著雙色的衣服,乘著一條巨龍飛上天,沒一會又墜落到地面,下來後又看見堆積如山的財寶。
幾天住,孝成王還在回味自己所做的財富夢,這時,上黨郡守馮亭到達趙國,他對孝成王說:“韓國是個小國,已無力防守上黨郡,將要被秦國虎狼之師所吞併,但是那裡的人們都願意歸順趙國,討厭秦國,上黨郡有十七個大小城邑,請趙王裁奪。"
趙孝成王高興的不得了,這不是天上掉下個大餡餅嗎,幾天前才做的財寶夢,沒想到這麼快就應驗了但是平陽君趙豹卻給孝成王潑了一盆冷水,他對孝成王說:“聖人認為無緣無故送來的利益就是大禍害"。孝成王說:“他們是被我的恩德感化,才會有如此義舉"。趙豹回答的回答點中了問題的關鍵,他說:“韓國之所以不把土地獻給秦國,而給趙國,是想將戰火引向趙國,他們好從中漁利。秦國付出了代價卻沒有獲得利益,怎麼可能讓趙國白白得利呢,到時秦國肯定會對趙國大動干戈,而韓國卻可以置身事外。"
趙孝成王不同意趙豹的觀點,他不認為秦國會為上黨這塊地同趙國開戰,因為秦國正在分割韓國的土地。趙孝成王對趙豹說:“現在的局勢就算出動百萬大軍,一年半載也攻不破一座城池,還勞命傷財,得不償失。現在有人白送給我們十七座城池,為什麼不要,這是多大的好事呀。"趙豹說:“您不能為了眼前的小利而放棄長遠的打算,趙國並未做好與秦國開戰的準備,一旦趙國接受了上黨郡,那麼就形成了秦趙之間的矛盾,戰事就不遠了。"
趙孝成王沒有聽平陽君的建議,他還是難以割捨這到嘴的肥肉,權衡利益和風險,他還是選擇了利益。
趙孝成王還是答應了馮亭的請求,派趙勝佔領了上黨郡,老將廉頗駐守長平。做為國君,孝成王的立場也不能說錯,哪位國君不想開疆拓土,一統江山呢。他收下上黨郡不可能不考慮到秦國的威脅,他肯定知道,與秦國的戰爭或早或遲都會爆發,他也有點自信,因為趙國的國力要遠超韓國。接下來,正如平陽君所料,秦國因為上黨郡同趙國發生了長平之戰,如果不是孝成王昏庸罷免了廉頗,而起用誇誇其談的趙括,那長平之戰的結局將會改寫,秦國統一的步伐將會遲滯。
-
14 # 前沿漲姿勢
在秦國的不斷進攻之下,韓國的控制區逐步縮小。到了戰國的末期,韓國的國土被一分為二,一部分是韓國的國都新鄭周圍,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鄭州市。另一部分則是上黨地區,上黨地區位於今天的陝西省長治市。面對秦國的威脅,實力弱小的韓國君臣打算把上黨地區割讓給秦國,從而緩解自己的壓力。但是上黨太守馮亭拒絕把上黨交給秦國,認為這樣做永無止境,對於韓國沒有任何好處。馮亭建議把上黨地區送給趙國,按照馮亭的說法:“趙若受我,秦怒,必攻趙。趙被兵,必親韓。韓趙為一,則可以當秦。”當時,韓國內部有官員提出了不同意見,如果趙國畏懼秦國,不敢接收上黨地區,而韓國又激怒了秦國,又該怎麼辦呢?作為上黨太守,馮亭深知上黨的重要性,馮亭賭趙國君臣肯定會接收上黨,因為上黨對於趙國至關重要。如果秦國佔據上黨,趙國將會面臨如鯁在喉的局面。
上黨地區位於山西省長治市,上黨地區的西面是河東盆地,東面是太行山、華北平原,南面則是中條山和太行山的另一部分,北面則是晉中盆地。如果大家瞭解抗戰史,就能體會到上黨地區的重要性。趙國屬於後來居上的強國,在周圍的各個鄰國中,燕國一直偏安一隅,齊國元氣大傷,魏國奄奄一息,只有秦國直接威脅趙國的安全。趙國君臣也明白這一點,趙國的國力不如秦國,因此必須採取積極防禦的戰略。在西部邊界,趙國主要依靠太行山脈阻擋秦國。而上黨地區則是太行山脈上的重要支撐點,在韓國控制下,大家還能夠聯合抗秦。一旦秦國控制上黨地區,趙國的太行山防線將不復存在,秦國的軍隊能夠直接威脅趙國的腹地。因此,韓國提出割讓上黨地區以後,趙國內部陷入了爭論。言而總之,趙國接納上黨地區是利大於弊的,趙國和秦國早晚會開戰。
《釋名》中說:“黨,所也,在山上其所最高,故曰上黨也”。由此可見,上黨的地理位置確實極為重要。不僅僅是戰國時期的人們持這樣的看法,到了唐朝,唐朝官員們仍認為“上黨之地,據天下之肩脊。”甚至在40年代後期,為了上黨地區的歸屬,還爆發了著名的上黨戰役。可想而知,上黨地區對於當時的趙國來說,也是一塊燙手的山芋。秦國如果想東出,就必須與趙國開戰。趙國能夠成功阻擋秦國,上黨地區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此,趙國君主不過部分官員的反對,接納了上黨地區。這自然就激怒了秦國,兩大強國為了上黨地區的歸屬權,爆發了著名的長平大戰。對於長平大戰的結果,大家都是非常清楚的,由於各方面的原因,趙國損失了40多萬軍隊,曾經強大的趙國徹底衰落,秦國東出的大趨勢已經形成。
-
15 # 慄之郎
1,地理形勢:上黨對趙國是一個很有戰略意義的大屏障,上黨若落到秦國手裡,那麼秦國對趙形成壓頂之勢。這是最重要的意義。
2,國際形勢: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後,趙國軍力大增,當時成軍60餘萬,與秦並稱當時戰國“二強”,然山東六國都是卑秦的,秦國強大後,東出函谷,攻拔楚韓魏趙城池不知幾多。當時楚韓魏燕齊都已經沒落了,無力抗秦,只有趙國才是抗秦的砥柱。趙國也想跟秦國打一仗來顯示國力。
-
16 # 大國系列真贊
第一,上黨之地是重要的戰略要地,是隔絕秦國的戰略要地,是守衛趙國的屏障,少了上黨,趙國幾乎無險可守,只有將戰火放在上黨,才能避免戰火延伸,才能保住趙國其他地區的安寧,才能穩定住形勢。
第二,上黨同趙國有很深的人文淵源,上黨的百姓都心繫趙國,上黨百姓能夠成為趙國反擊秦國的重要力量,況且上黨的百姓感受到了秦國人的壓迫,這種壓迫使得上黨百姓堅決和趙國站在一起,趙國如果放棄了上黨,就是放棄了趙國的人心,統治者擔心失卻民心最終導致趙國的傾覆,因此不得不接手上黨。
第三,上黨的地位代表了趙國的尊嚴,當國家尊嚴被玷汙,任何國家都不能放任國家尊嚴被侮辱,都會做出對應的反擊行為,也正是喪失了國家尊嚴的前提下,其他五國才願意對趙國伸出援助之手。
由此可見,唯有國家獨立才能建立完整的統一的行政主體,只有權力掌握在自己手上才是真的靠譜,依賴他國或盟友援助的結局都是不可預見的,而在不可預見的局勢中求勝幾乎是不可能的。
-
17 # 風雲天下之談古論今
上黨在秦時地域廣大,包括晉東南以及河北一部,中心位於如今的山西長治。上黨之意是“以天為黨”,形容地勢之高。在冷兵器時代,地形是非常重要的。上黨地區是群山環繞的一塊高地,即可以據險防守,作為屏障,又能在此屯軍養民,增加賦稅。
再說說上黨對趙國的重要性。上黨位於今山西東南部長治地區,一半歸韓,一半歸趙。趙屬上黨地勢一半,而韓屬上黨向南躍過太行山山麓與韓國的本土相望。太行山蜿蜒連綿,陡峭難越,只在峽谷裡有一些孔道可以穿行,也就是所謂的太行八陘,也叫做羊腸坂道,地勢險要。
上黨是高地,如果秦國佔領上黨,就可以居高臨下威脅趙都邯鄲,而如果趙國佔領上黨的話,就可以將秦軍堵在上黨外,再也威脅不到趙都邯鄲,趙國的地緣政治將會改善。因此與其被動地被別人威脅,不如主動出擊,先期將這個威脅消除。正因如此,趙國才決定干預上黨。
上黨之地對於秦國和趙國都一樣重要,稱為生死線不為過。居高臨下俯視秦國的重鎮安邑和趙國的晉陽(太原)、邯鄲,誰佔有此地,都能威脅對方的心腹之地。
如果上黨仍在韓國手中,秦趙還不致於那麼緊張。但若落入勢均力敵的秦趙兩國任何一方,另一方的國家安全將受到極大威脅
面對如此巨大的誘惑,趙國實在難以抗拒
上黨戰略要地,不僅僅是秦國想要,趙國當然也是垂涎三尺的。原本屬於韓國的領土,礙於各國之間保持實力均衡的大環境,以及六國一致抵抗秦國的聯盟需求,一直不好下手。
但是如今這麼大一塊土地,心甘情願自動送上門來,不用擔心破壞六國合縱,而且不費一兵一卒,拿到手,就能對秦國形成地理優勢,會不會太完美了?
即使因為此事得罪秦國,在巨大利益的驅動下,也算不得什麼了。而且我大趙與秦國並列為當世強國,也並非不堪一擊。所以我認為趙國不惜得罪秦國也要接受上黨有以下5點
一、趙國經過胡服騎射,軍事實力大幅度提升。
東方六國,自然是齊國最強大。但因為齊國吞併宋國以後,遭到了其它國家的集體反對。因此,燕、趙、秦、魏、韓五個國家組成聯軍,由樂毅率領,打的齊國最後只剩下兩座城池。齊國雖然最終復國成功,但是從此實力大降,不再敢與其它國家爭霸。燕國本來是這場戰爭的直接受益者,但自身內亂。同樣的,魏國、楚國也相繼衰落。韓國本來就是弱國,更加不敢爭霸。這樣,趙國就凸顯了出來。
同時,透過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以後,趙國建立起了一支強大的騎兵隊伍。趙國不但打敗了各國對它的圍攻,而且還西破樓煩、林胡,北滅中山,拓地千里。這讓趙國看起來有一副能與秦國一決高下的樣子。
二、趙國對秦國的外交勝利。
趙國和秦國在發生決戰之前,有一系列的外交試探。歷史上的“澠池相會” “完璧歸趙”,就是這種外交試探的集中表現。當時,由於藺相如的積極作為,最終,無論是“澠池相會”,還是“完璧歸趙”,趙國都取得了完勝。
秦國在外交上失敗,想動武,又不敢冒然行動,因此只能忍氣吞聲。
趙國在外交上的勝利,讓趙國認為秦國害怕趙國,不敢和趙國直接對決。這也讓趙國君臣普遍表示樂觀,覺得就算和秦國打起來,趙國也未必就落於下風。
三、趙國有過打敗秦國攻擊的先例。
秦國在與趙國外交對壘中失敗後,很不甘心,秦王派胡陽率軍越過上黨,攻打趙國的閼與。這裡離邯鄲很遠,而且山路崎嶇,趙國很難前往相救。當時趙王詢問廉頗、樂乘的意見,能不能救這個地方。當時廉頗、樂乘都認為很難救回來,乾脆放了算了。但是趙奢卻不同意,他認為寸土必爭,絕對不能讓秦國在那裡建立一個據點。於是率軍前往與秦軍交戰。
由於趙奢戰術得當,最後在艱苦的條件下,依然打敗了秦國的胡陽,把秦軍攆出趙國境內。要知道,這個胡陽曾和白起一起,幫助韓國打敗過趙國和魏國的聯軍。
這場戰役的勝利,讓趙國君臣認為,秦國遠道攻打趙國,是不會得到好處
四、趙國有名將廉頗。
當趙孝成王在接受上黨郡的時候,他還是有些懷疑的,不相信趙國能夠打敗秦國。畢竟當時秦國四處攻伐,取得了不少土地。不過當時趙勝告訴趙孝成王,雖然當時趙奢已經去世,但是,還有廉頗在。廉頗雖然在野戰上不如白起,但是守城上,卻並不比白起弱。如果接受上黨,讓廉頗去守城,就肯定能夠抵擋住白起的進攻。
就當時的情況下,這個判斷是比較正確的。
五、與秦國的總決戰在所難免。
雖然趙國在總體上似乎比不上秦國,但是,要想爭奪天下,與秦國的總決戰就在所難免。就算不爭奪天下,等秦國把韓國(上黨郡本來屬於韓國)拿下來後,肯定還是會回過頭來,攻打趙國。
總之,怎麼都是打。既然總會打,接受上黨郡,在與秦國的爭鋒中,就會佔據優勢。因此,接受是正確的選擇。
-
18 # 南方鵬
首先,上黨的地理位置極其重要,“上黨”的字義就是高處的、上面的地方,即居太行山之巔,為天下之脊。上黨郡位於今冀豫晉三省交界的山西長治周邊,地勢險峻,“故自河內見則萬刃壁立,自朝歌望則黑雲天半,河東、河北、河南皆旋趾而處於山之下,其勢為東南絕險也”,境內主要有長治盆地、晉城盆地兩塊盆地,東部是太行山脈,與今河北、河南二省分界;西面是太嶽山脈與臨汾交界;北面為五雲山、八賦嶺等山地與晉中接壤。南面是丹朱嶺和金泉山與晉城毗鄰,素有得上黨便有望得中原之說。作為當時天下最強二個國家秦國趙國,誰都想要據有這塊土地。
事情基本按預料中發展,只是趙國沒有預計到秦國的決心如此之大,也高估了自己的實力,在內政外交上措手不及,沒有經過充分的準備而匆忙接天下第一強國的大招,弄得左支右絀,終成長平之敗,喪師失地,灰頭土臉。
-
19 # 六菠蘿說歷史
這與趙國內部和當時的局勢都有關係。
先說趙國內部1: 在秦昭襄王早期的時候,趙武靈王長期與北部的樓煩、東胡(後被匈奴吞併)作戰,親身領略了胡人的作戰經驗,於是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也就是“胡服騎射”。經過改革後,趙軍戰鬥力非常強悍,成為了三晉中國力最強的一個。
所以,在沒有發生長平之戰前,趙國認為有能力獨佔上當。
2:剛剛即位的趙孝成王年輕氣盛,“新官上任三把火”,他必須要做出一件事,樹立威望,而上黨太守馮亭主動獻上上黨幾十萬人口和數十個縣,孝成王絕對會接受,因為這是他辦成的“第一把火”。
再說時局秦軍奪上黨前,已經攻佔了新城,將韓國本土與上黨隔開,大有要消滅韓國的意圖;此外,戰國初期的強國魏國,在經歷河西之戰和五國伐秦的失敗後,只剩下捱打的份,如果趙國讓人不管,下一步就該輪到趙國了,畢竟唇亡齒寒的道理趙國不是不明白,所以趙國必須要有作為。
所以,既有孝成王樹立威望去奪上黨的主動性,也有防止趙國成孤家寡人的被迫性。趙國必然會採取行動,畢竟沒有長平之戰前,誰勝誰負都不一定。
-
20 # 歷史小知
接受上黨在趙國內部形成了截然相反的兩種意見,最後拍板釘釘是當時剛剛掌權的趙孝成王,他的決定結束了這場論戰。
而為什麼他會決定接受上黨,我想不僅僅是做了一個吉夢這麼簡單。還有其他三個堅定其決心的原因:
趙國有抗衡的實力趙孝成王繼位前的趙惠文王時期的軍事實力用《戰國策》的記載就是“嘗抑強齊40餘年,而秦不能得所欲”,是秦國腳踢六國中唯一踢到的鐵板。幾次大敗秦軍,使得秦國在趙惠文王統治的後十年都不敢踏入趙國半步。而上黨獻城僅離趙惠文王時期僅四年。
趙孝成王有立威加復仇的目的趙惠文王去世後,趙孝成王繼位主少國疑,並由其母執政。秦國藉此發難,逼得剛繼位的趙孝成王以其弟為人質換的齊國的援助才穩定了局勢。而上黨獻城這個可能給一個剛剛掌權的君王真正立威和報一箭之仇的機會。
有過接受土地與秦作戰的先例有前車之鑑在惠文王時期,魏國就曾以割讓土地的方式,換取趙國援助抵抗秦國的先例。
回覆列表
晉國乃至趙國沒有成就霸業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受人口和地域的制約,耕地、人口是支撐古代諸侯國家的戰略資源,趙國接受上黨是不勞而獲,不戰而得地域和人口,得罪燕國,也是得罪燕國周圍的諸侯魏、齊、韓等,和得罪秦國的代價是同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