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石頭LEO
-
2 # 國家人文歷史
史書記載,岳飛蒙冤時,韓世忠闖進相府見秦檜:“岳飛到底有什麼罪,你要害他。”秦檜回答:“其事莫須有。”實際上,說這句話時候的秦檜正是聖眷正隆、大權在握的時期,所以他是反問韓世忠“難道沒有麼?”不論岳飛的罪名成不成立,他都要死,因為“此乃上意也”。可見岳飛之死並非秦檜一人就能完全左右的,而秦檜其人更多的是懂得如何揣摩上意,順便給皇帝搭臺階。
其實當時的宋高宗與岳飛之間的不快早在“紹興和議”的時候就已經累積起來了。先是宋高宗改制將兵權一分為三,這樣做主要就是為了控制武將。先是對當時中興的四個主要將領岳飛、韓世忠、張俊三個人明升暗降,另外一人劉光世則早已出局。調兵權完全收歸中央,同時壓制各路大軍的編制,這個時期,矛盾還沒有顯現出來。但是岳飛是個軍人而非政客。紹興四年,岳飛收復了襄陽六郡之後,又建立功勳,高宗加封岳飛,從此位列三公。但是這個時候,岳飛就不停勸說高宗“迎回二聖”,折讓皇帝聽著就很不舒服。紹興七年,因為劉世光放棄了兵權,所以高宗讓岳飛指揮劉的舊部,但是這已經與抑制武將的初衷相悖,所以秦檜和張浚都建議收權。岳飛卻以人選不妥而拒絕,進而遭到張浚的彈劾。岳飛一氣之下撂挑子,幾乎是以此威脅皇帝妥協。儘管後來雙方讓步,但是兩方看法卻不盡相同,一方覺得是恃寵而驕,一方以為是挽回聖心。
之後,岳飛還有一次,上奏宋高宗,“建議皇帝立建國公為太子。”這也不是隨便干預皇室內部事務。一方面,是因為高宗沒有生育能力,儘管壯年,但是岳飛還有些著急。倒不是為皇帝召集,而是為自己的北伐大計著急。因為他聽說金國人決定立宋欽宗的兒子為皇帝建立一個傀儡政權,所以岳飛建議立宋太祖的嫡出後代建國公為太子。也算是一心為國了。但是宋高宗被抓到痛腳,不生氣才有鬼。所以可見,矛盾的累積不是一次兩次,而是日積月累。與其說秦檜為什麼要害岳飛,倒不如仔細看看宋高宗為什麼將功臣良將賜死。
-
3 # 桃花石雜談
首先糾正一點,秦檜和岳飛都是在南宋時才登上了中國歷史的舞臺,而不是北宋。
至於秦檜為什麼要陷害岳飛,首先我們拋開秦檜是金國奸細這種說法,因為將近一千年來,其實始終也沒有確實的證據證明秦檜是奸細。
放在宋朝的大背景看,岳飛被小人殺害也不太奇怪了
那麼秦檜為什麼要陷害岳飛呢?我們分析一下會發現,秦檜這樣做有兩方面的動機。首先是從宋高宗的角度。這個網上已經有很多相關分析了,如果岳飛真的“直搗黃龍”,迎回“二聖”,高宗往哪擺呢?這一點其實是很有道理的,因為在南宋之後幾百年,土木堡之變之後,圍繞英宗和景帝,演出了一幕幕活劇。最後臨危登基的景帝莫名早亡,被俘又被迎回的英宗反而成了勝利者。在看到了明朝的那場精彩大戲之後,從宋高宗個人的角度看,也許確實不迎回“二聖”才是正確的做法。秦檜深解上意,做出這樣的行為也不讓人感覺奇怪。
秦檜的屈辱議和,在兩宋倒是很常見
其次,拋開高宗個人的私心,從南宋的國策上講,當時與金議和已經成為既定國策。而岳飛強烈主戰,與基本國策有激烈衝突,而秦檜作為制定國策的宰相,從其個人角度,除掉岳飛也是必然的選擇了。而且南宋與金議和其實也符合宋朝一貫的用金錢買和平的國策。從北宋的澶淵之盟開始,宋朝的一貫做法就是不看重領土,土地失去就失去了,只要金錢能買來和平,我們就用金錢來買安樂日子。
澶淵之盟和宋金嘉定議和,從本質上並沒有大的差別
從澶淵之盟到宋金嘉定議和,這種國策是一貫的。而只有實在沒有別的選擇時,宋朝才會用武力透過戰爭方法進行抗爭。比如南宋初期金人攻入江南之時和南宋末年元朝南侵的時候。所以從這個角度看,秦檜陷害岳飛也並不奇怪了。雖然這種作法為兩宋的滅亡和中原百姓的生靈塗炭種下了苦果,但放在宋朝,卻著實是一件平常事。
-
4 # 歷史不相信假設
岳飛1126年在相州參加了趙構為大元帥的宋朝軍隊。後來獨擋一面,逐步建立起一支戰鬥力強大的“岳家軍”,在以後的十多年間,先後和金軍進行了幾百次戰鬥,收復了大片失地。
在這種形勢下趙構和秦檜坐不住了,岳飛照這樣打下去的後果讓他們很害怕,所以才要害岳飛。而陷害岳飛的過程看似秦檜是主謀,實際上背後的趙構才是要殺害岳飛的幕後主使,我這裡不是替秦檜開脫罪責,下面的分析中就可看出端倪。
第一,岳家軍以“還我河山”、“迎回徽、欽二帝”為口號,勢如破竹,勇不可擋,一但實現目標,雖然徽宗已死,欽宗還在,如果回到京城,高宗趙構的皇位會受到嚴重威脅,所以趙構內心深處的想法是不願意看到這種局面出現的,才會授意秦檜千方百計的要置岳飛於死地。
第二,岳飛和他的岳家軍,十幾年來浴血奮戰,已經收復大片失地。全國上下一片讚頌之聲,岳飛的聲譽日隆,趙構懼怕岳飛功高蓋主,對自己的統治有威脅,所以才下決心派秦檜除掉岳飛。
第三,秦檜隨徽、欽二帝到了北國,靠搖尾乞憐和見風使舵,取得了金國大將撻懶的信任,並隨撻懶進攻南宋,還曾經向楚州守軍寫過勸降書。種種跡象表明,秦檜很可能在回國之前同金人達成了某些喪權辱國的協議,而這個協議裡很可能有“必須殺了岳飛,才能議和”的先決條件,所以秦檜回朝後才會不遺餘力的陷害岳飛,並最終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了這位民族英雄。
-
5 # 3459768
因為那時的政治是私心的產物,與它自身的公共屬性相矛盾!所以即便是心存忠良的岳飛也得不到公正的待遇,只能成為別人私心的犧性品!社會如此紊亂,沒有半點道理,岳飛真是蹩屈死了!他如果泉下有知,定會後悔自己的從軍報國之舉,後悔沒有效法高人隱跡山林
-
6 # 淡墨流香
秦檜陷害岳飛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利益。由於二人目標不同利益不同,權力鬥爭的結果必然是一方的倒下。
岳飛的目標是收復失地迎回二聖,利用輿論發展勢力擁兵自重,透過戰爭逐步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獲取利益。
秦檜已是南宋當時的二號人物,一人之下眾官之首,已是權力的頂峰。保住權力是他最大利益,岳飛的崛起對他的權利構成直接威脅,消滅挑戰者是最簡單有效的手段。
在這場利益之爭中,還有位權利最大的參與者,他主宰著二人的命運,他就是皇帝趙構。岳飛的主張直接威脅皇帝的利益,趙構為保皇位,透過秦檜除掉岳飛就成了必然。
還有一點也很重要,自宋太祖建國以來,就有重文輕武的傳統,防止武將篡位奪權。岳飛擁兵自重不聽調遣,已成為皇帝的心腹大患,必欲除之而後安。
在這三人遊戲中,岳飛的實力最弱,最不具備勝利的可能性,結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
7 # 賴培梓
北宋秦檜不太可能陷害岳飛,因為按照正常的邏輯來說一個文官不可能去陷害一個手握重兵實權的將領。岳飛錯就錯在想迎回二聖,你想這二位皇帝回來,趙構往哪裡擺。還有岳飛拼命要趙構立儲君,這犯了皇家的禁忌。試想,秦檜如沒有皇帝的默許借他幾個膽子也不敢殺一個手握重兵的將領。其實這也不是替秦檜翻案,歷史總歸是歷史,秦檜其實替趙構背黑鍋,這一背就是七",八百年。
-
8 # 情懷歷史
一
首先,對於古代封建王朝下的文成武將,要想獲得重要和升遷,必須要獲得皇帝的認可和支援。就秦檜來說,陷害岳飛的第一個原因,就是希望獲得宋高宗趙構的認可和重要。眾所周知,岳飛希望收復中原,並迎回“二聖”,這“二聖”就是指金人俘獲的宋徽宗和宋欽宗。而對於宋高宗趙構來說,一旦這兩位皇帝回來,自己又將處在一個什麼樣的位置呢?難道是讓位於前兩位皇帝嗎?由此,趙構從本質上是不願意岳飛真的“直搗黃龍”。
二
由此,對於秦檜來說,在明白宋高宗這位皇帝的心意後,所以才敢於以“莫須有”的罪名來誣陷嶽鵬舉等抗金名將。《宋史·岳飛傳》記載:獄之將上也,韓世忠不平,詣檜詰其實。檜曰:飛子云與張憲書雖不明,其事體莫須有。就秦檜來說,只要獲得了宋高宗趙構的支援,也即趙構想要處死岳飛,那麼自己給岳飛按什麼罪名並不重要。皇帝趙構前期重用岳飛是為了保護南宋的偏安,但岳飛走得太遠,這就不符合宋高宗的意圖了。
三
同時,秦檜之所以要陷害岳飛,也是因為後者觸犯了趙構這位皇帝的大忌。岳飛個性剛強,不容易與人合作,並且容易說話得罪人。其中,最明顯的是就是岳飛上書趙構,讓他選定好儲君,以此穩定臣心。自古以來,武將參與儲君的冊立可謂皇帝的大忌,萬一岳飛和未來的儲君聯手,這皇帝肯定是不安的。並且,岳飛還有未經趙構批准就將兵權交給張憲等輕率的行為。為了迎合皇帝的意願,秦檜不僅要和岳飛站到對立面,而且要對岳飛下手。
四
最後,另一方面,眾所周知,對於宋朝這一朝代,重文輕武,對於武將的限制較多,而對於文臣則比較重要。但是,岳飛等抗金武將的重要,顯然是不符合秦檜等文臣的利益。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文臣和武將之間的矛盾長期存在,比如三國時期的周瑜和張昭,再比如春秋戰國時期的藺相如和廉頗等。如果岳飛等人真的收復中原,其權力和地位自然大幅提升,此消彼長,這顯然是對秦檜等文臣利益的削弱。
-
9 # 張哥122035256
秦檜有那麼大的本事嗎?明明十二道金牌皇旨才把岳飛招回朝!這算不算違背了上級的命令?歷代有那個將軍如此對皇帝不敬。這算是個忠臣嗎?動動腦子吧。都想岳飛這麼肆無忌憚,那個朝代允許!殺死岳飛的人是他自己。
-
10 # 使用者65241889317
駁曉風2016
曉風2016說岳飛死罪,岳飛畏敵罪有三,
(一、1136年偽齊聯軍三十萬進攻南宋劉光世,高宗命張俊,岳飛支援劉光世,結果,劉光世逃跑,張俊苦戰一個多月擊敗偽齊聯軍,嶽大人還只在“半途”。)
駁:其純粹是胡說八道!《宋史》記載:九月,劉豫遣子麟、侄猊分道寇淮西,劉光世欲舍廬州,張俊欲棄i盱眙,同奏召飛以兵東下,欲使飛當其鋒,而己得退保。張浚謂:“岳飛一動,則襄漢何所制?”力沮其議。帝慮俊、光世不足任,命飛東下。飛自破曹成、平楊麼,凡六年,皆盛夏行師,致目疾,至是,甚;聞詔即日啟行,未至,麟敗。飛奏至,帝語趙鼎曰:“劉麟敗北不足喜,諸將知尊朝廷為可喜。”遂賜札,言:“敵兵已去淮,卿不須進發,其或襄、鄧、陳、蔡有機可乘,從長措置。”飛乃還軍。
(二、曉風說:1140年5月,金兵十萬進攻南宋,主力六萬多進攻順昌,高宗命令宋主力岳飛支援順昌,讓岳飛去對抗金主力。結果,劉錡苦戰兩個多月,直到打敗金主力,也沒等來嶽大人。等劉錡,韓世忠,吳璘等人浴血奮戰兩個多月,擊敗金主力,嶽大人6月底,1140年潤年兩個6月,岳飛是第二個6月底才粉墨登場“收復失地”結果這次最弱的這支金兵,不給嶽大人面子,打的嶽大人滿地找牙,還是劉錡趕來,金兵才撤了。宋金兩史都有記載,金兵6月就撤軍了,) 駁:關於岳飛馳援順昌, 《宋史》卷29《高宗本記》記載:紹興十年六月:“岳飛領兵援劉錡,與金人戰於蔡州,敗之,復蔡州。”此戰是岳家軍先鋒部隊張憲和姚政部所為。隨後岳飛在蔡州收復後領主力挺進到蔡州方向。高宗 於六月六日促其馳援順昌,從臨安到鄂州用十日的時間,那麼岳飛收到此御札的時間應在六月十日至十六日之間。 岳飛迴文高宗:“覽卿奏,已差發張憲、姚政軍馬至順昌、光、蔡、深中機會”。 六月十九日,前軍統制張憲與韓常的金軍大隊展開了戰鬥。戰鬥的結果,是韓常的隊伍被打敗,又縮回到潁昌城去。高宗委任增援劉錡的兩員將領,一個是王德,另一個是岳飛,而楊汝翼《順昌戰勝破賊錄》中提到只王德的遲於救援,卻並沒有提到岳飛,更別提張憲姚政二將了,這說明在六月二十日順昌大捷發生時,岳家軍已經打敗金軍的襟翼韓常的部隊,雖然沒有與劉錡合兵,但是卻以此戰消耗了金軍精銳,極大的策應了劉錡的反攻。而正是岳家軍來攻,讓宗弼倍感威脅,於六月二十日從順昌倉惶撤兵。 而所謂 曉風的:“岳飛兩個多月才跑去偃城打最弱的一支金兵,還讓這一萬金兵打得潰不成軍”。 簡直是痴人說夢,岳飛在郾城大敗金軍。金軍遭到沉重打擊,金兀朮撤離開封,到河北避岳家軍的兵鋒。兀朮哀嘆:“我起北方以來,未有如今日屨見挫衄”! 而印證郾城大捷的有高宗關於郾城大捷獎諭詔:《獎諭武勝定國軍節度使湖北京西宣撫使岳飛郾城勝捷仍降犒賞詔》和 南宋樞密院的《郾城獲捷支犒士卒省札》,這是誰也顛撲不破的。
(三、曉風胡說1141年正月金兵又來進攻南宋淮西。高宗命令有十萬多兵的嶽大人,斷金退路,結果嶽大人離前線450裡就不敢前,高宗連下十幾道詔書,嶽大人才勉強數十日,進軍數十里,遠不及戰場。嶽大人榮幸的成為唯一沒有參加戰鬥的大將,而且是宋主力。)
駁:淮西戰役岳飛沒趕上與金軍廝殺,是因張俊怕他搶功,寫信讓他撤軍,謊稱前方無賊無糧,岳飛只好撤到舒州(安徽潛山)上奏請宋高宗定奪進退。高宗讓岳家軍到廬州就糧。張俊為了吃獨食甚至把劉錡軍支走南返,張俊想和楊沂中包攬戰功,“耀兵淮上”。三月初五,張俊得知了“金軍北遁”的訊息,讓劉錡南下回太平洲,防止他瓜分戰功。三月初六,得到金兵圍攻濠州的訊息,張俊急忙派人去追趕劉錡軍返回。三月初九,張俊等軍進軍到黃連埠,距離濠州尚有六十里,得到濠州城破的訊息,此時楊沂中為了搶功輕敵冒進,進入金人在城外設下埋伏的濠州,被殺敗。金軍早先渡淮水北撤是個假象,在看到張俊楊沂中部孤軍進入濠州後,馬上圍攻濠州。三月九日,宋廷得知濠州有警,三月十日宋高宗下手詔讓岳飛進兵濠州,三月十一日當天張俊即在濠州大敗,此時高宗命岳飛出兵的御札剛上路,岳飛根本還沒收到這封詔書,而這是整個淮西戰役宋高宗惟一一份催促岳飛出兵的手詔。金軍全殲張俊精銳6萬渡淮河北撤後,宋高宗流了一屁股的冷汗,專下手詔嘉獎岳飛:“你留在舒州聽候朝廷指揮,足見你小心謹慎,不敢擅自進退,深為得體,朕所嘉嘆”,拍胸後怕之情,躍然紙上,直到淮西戰役結束宋高宗仍有手諭表揚岳飛:“往來廬、舒間,想極勞勩。一行將士,日夜暴露之苦,道路登涉之勤,朕心念之不忘”。所以現代有些人拿淮西之戰來黑岳飛純粹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和秦檜陷害岳飛用莫須有同是一個套路。
(曉風說:1141年4月,剛剛當上樞密副使的岳飛,隨樞密使張俊巡查淮西地區,嶽大人居然提議放棄淮西,山陽地區動搖軍心,岳飛丟失河南以後,淮西地區就成了抗金屏障,做為岳飛的直接領導,張俊參加岳飛,高宗一怒降岳飛為節度使。岳飛不滿頻繁聯絡部隊,讓御史發現。按宋法律朝臣勾結部隊就是謀反罪。而且岳家軍統制王貴副統制王浚等九名將領揭發張憲等人,圖謀投金。所以岳飛的謀反罪證據確鑿,畏敵罪鐵證如山。) 駁:宋軍全面放棄淮西是趙鼎首先提出的,淮西有事,必調岳飛入援,岳飛是宋軍中部戰場上的主將,自身防區很大,他這一走,襄漢地區的防務就空虛了,如果金軍趁虛而入,就會造成嚴重的後果。而 岳飛提出淮西、山陽守不住,主張放棄山陽、淮西等重要戰略要地,守衛長江以南。 這本是個人在戰略上的見解,淮西無險可守,在戰略上是南宋的軟肋,金軍每攻於此,必造成宋軍極大的被動。而後來解放戰爭中淮海戰役蔣軍所犯的戰略性錯誤已經印證了岳飛的正確性。這是岳飛與高宗在戰略上的分歧,正說明岳飛以天下為公。而與張憲通書之事,簡直就是信口開河。在韓世忠向秦檜索要岳飛謀反證據時,秦檜說被岳飛燒掉了,既然關鍵的證據被燒掉了,那麼其指控,想說你有你就有,不想說你就沒有。 如果謀反這種罪名也能“莫須有”就認定一定有,那麼今天的人是不是也可以“理智的想一想”就可以隨便認定哪個人是不是殺過人偷過東西?何況岳飛的獄案,最後三條罪狀全都是“無驗”,沒有物證也沒有案犯自己的招供,只有王俊和董先並不符合要求的口供而已。所以當時定案時,就有大理寺三名法官和之前的主審官、秦檜黨羽何鑄力持反對意見,這說明什麼?這說明岳飛是被誣陷的。在《宋史·刑法志》(二)當中,就更明確地指出,岳飛父子和張憲的冤獄,完全是由秦檜矯詔所造成的。其文曰:詔獄本以糾大奸慝,故其事不常見。(紹興)十一年,樞密使張俊使人誣張憲,謂收岳飛文字,謀為變。秦檜欲乘此誅飛,命万俟卨鍛鍊成之。飛賜死,誅其子云及憲於市。……“廣西帥胡舜陟與轉運使呂源有隙,源奏舜陟髒汙僭擬,又以書抵檜,言舜陟訕笑朝政。檜素惡舜陟,遣大理官往治之。十三年六月,舜陟不服,死於獄。飛與舜陟死,檜權愈熾,屢興大獄以中異己者。名曰詔獄,實非詔旨也。其後所謂詔獄,紛紛類此,故不備錄雲”。與當時的許多史實聯絡起來,例如,在岳飛繫獄之後,凡要搭救他的,大都是去與秦檜交涉和爭辯,上疏給趙構進行諫阻的人則極少,這就可以知道,《宋史·刑法志》(二)的這段敘述,每一句都是切合實際的。其中的論斷,也全都十分公正。“名為詔獄,實非詔旨”,最能反映出秦檜製造岳飛父子及張憲這次冤案的真實情況。所以,只要我們能夠平心靜氣、實事求是地研討這一歷史事件,我們便無法否認,秦檜是殘害岳飛父子和張憲的元惡。 《宋史·秦檜傳》〈兀朮遺檜書〉:“‘汝朝夕以和請,而岳飛方為河北圖,必殺飛,始可和’。檜亦以飛不死,終梗和議,己必及禍,故力謀殺之”。秦檜做為金國內應,執行金國主子“殺嶽換和平”的指令,陷害岳飛,假傳聖旨謀殺岳飛,這是岳飛之死的真正原因。
(曉風說:我們來看看岳飛身上的神績,第一次“北伐”,建炎三四年(1129-1130),金兵五萬就橫掃南宋,岳飛當時在杜充手下做一個低階軍官。杜充命令岳飛等三將防守馬家渡,金兀朮還沒到,岳飛就逃跑了,害主將戰死。金兀朮追高宗從杭州追到福建,高宗逃入東海幾個月,金兀朮沒有大船,高宗才沒死,南宋才沒滅。金兀朮在南宋橫行近一年時間,嶽大人躲宜興一年。等金兀朮打完韓世忠撤軍了,嶽大人“收復失地”“四戰四勝”“六戰六捷”“打的金兵叫爺爺”打的金兵“橫屍十五里”。第一次“北伐”成功。)
駁: 最初岳飛在杜充手下當下級軍官,《宋史·岳飛傳》〈中興小記〉記載:“金人遂由馬家渡渡江,充遣飛等迎戰,王燮先遁,諸將皆潰,獨飛力戰”。就是說只有岳飛沒有逃,仍然堅持戰鬥。 杜充急著要回防建康,其實是要溜。這時岳飛勸杜充留在中原發展,他認為“中原地尺寸不可棄,今一舉足,此地非我有,他日欲復取之,非數十萬眾不可。”但杜充不聽,岳飛並不硬頂,而是適可而止(再也不是當年王彥手下那個岳飛了),並積極為杜充前頭開道,以先鋒之軍護著杜充回到建康。岳飛跟著杜充到建康後,很快建康也被金兀朮攻破,杜充軍被打散。這對岳飛來說是件好事,他的部隊成為一支獨立建制的部隊,沒有了頂頭上司的約束,他有了更多獨立發揮的餘地。 此因,岳飛領軍在太湖流域的宜興、常州、長興、廣德一帶作戰,以御金兵,襲廣德,克溧陽,威名大震。此時的宜興幾乎是一座孤城,金兵在周邊壓境,自1129年底到1131年初,岳飛七駐宜興,歷時一年多,在這裡獲得了糧草兵員補充,奠定了岳家軍發展的基礎,其間經歷抗金戰役大小十來次,包括著名的宜興百合場戰役。 岳飛屯兵宜城郊外關帝廟,並在宜興的張渚、新街等地與金兵作戰,取得了許多勝利。一次,岳家軍與金兵在安徽廣德境內擺下戰場,岳家軍六戰皆捷。金兵潰退途中,在宜城以西的百合場(今宜興西郊新街鎮境內)又遭到岳家軍圍剿。為了徹底消滅來犯金兵,切斷其退路,岳家軍與宜興百姓在宜城南門外西氿邊壘土築埂,用堤壩在金兵潰退路上設定障礙,老百姓稱之為嶽堤。直到上個世紀70年代末,宜城百姓還可以看到長約一里多的嶽堤堤埂。 堤頭還建有茶亭,稱為“嶽亭”。岳家軍列陣於宜興氿南、太湖沿岸和張渚山區一帶,現時還有紀念岳家軍命名的地名和遺蹟20多處,遍及周鐵、芳橋、洋溪、扶風、宜城、新街、川埠、洑東、太華、湖氵父、張渚、善卷、元上等地。據傳,曾親自率軍在銅官山下南嶽寺一帶和金兵大站一百餘回合,王貴刀斬金軍先鋒哈里金,後人為了紀念岳飛抗金,便將這地命名為“百合場”(今屬新街鄉境)。
(曉風說:憾山易,憾岳家軍難”?這句話的前提是朱仙鎮大捷,沒有“朱仙鎮大捷”,這句話就沒有了出處,而且這句說出來就要誅九族的話,是沒人敢說的。)
駁:歷史上的朱仙鎮大捷是真實存在的,位列二十四史的《宋史》對此役有具體的記載。《宋史》卷365記載:“飛進軍朱仙鎮,距汴京四十五里,與兀朮對壘而陣,遣驍將以背嵬騎五百奮擊,大破之,兀朮遁還汴京。”不僅如此,眾多的南宋史家所著的野史對此也有相似的記載。《皇宋十朝綱要》卷23,《續宋中興編年資治通鑑》卷5,《中興大事記》,《大金國志》卷11,《文獻通考》卷315等諸多同時代史家所著史書都對這場戰役有詳細記載。南宋史家呂中在《中興大事記》一書作出瞭如下總結:“岳飛忠孝出於天性,自結髮從戎,凡歷數百戰,內平劇盜,外抗強胡。其用兵也,尤其善以寡勝眾。........其戰兀朮也,於穎昌則以背嵬八百,於朱仙鎮則以背嵬五百,皆破其眾十餘萬。虜人所畏服,不敢以名稱,至以父呼之”。
(曉風說:最後來看看最離我們最近的一個彌天大謊。說滿清是金後人,所以打壓岳飛,讓關羽成了武聖。事實真是如此嗎?岳家後人五代為滿清效力,是滿清重臣,是最大的一個漢奸家族。)
駁:清代是中國歷史重要組成部分,這個朝代歸依中華正統,否認它的人是懷有險惡用心的!嶽鍾琪平定大小金川叛國集團的分裂叛亂,為中華民族保全了一百多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他的歷史功績和民族英雄左宗棠相媲美。
-
11 # 這些歷史要讀
記得清朝乾隆年間的狀元秦大士,有一句傳世的名言:“一朝天子一朝臣”!而這位秦大士,正是秦檜的後人。實際上,秦大士的這句話,在某種程度上是很好的解釋秦檜為何要陷害岳飛的原因!
“君昏則臣暗,社稷不明”,其實如果不是宋高宗想要至岳飛於死地,十個秦檜都害不了岳飛。這麼說也並非是為了給秦檜這個奸臣洗白,而是事實上,秦檜這個奸臣本身就是昏君趙構刻意“塑造”和培養出來的。目的就是為了替自己背黑鍋。簡單來說,秦檜的相位就是替趙構擋刀子換來的。
想當初,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誣告岳飛,害死岳飛於風波亭。咋看之下,岳飛之死似乎就是秦檜所為。但實際上,秦檜之所以敢以“莫須有”來給岳飛定罪,正是揣摩透了趙構想要殺掉岳飛的心思,才敢提出來的。
因為,當時趙構和岳飛君臣之間的矛盾已經很尖銳。功高震主並且手握重兵的岳飛,在宋高宗趙構看來,其威脅甚至比虎視眈眈的金國還大。而且,岳飛一再的想要直搗黃龍迎二帝,這要是真實現了,那自己到時候也就很尷尬了。所以,趙構本來就琢磨著要除掉岳飛。也就是說,秦檜只不過是說出了趙構內心想說的話而已。
所以,站在趙構的角度,自然是很樂意的將這種遺臭萬年的事交給秦檜來處理。畢竟由秦檜提出罪名,然後又是由秦檜來操刀除掉岳飛,自己就可以脫離干係。後世天下百姓要罵,那也只會將責任和氣,統統都發洩在秦檜等奸臣身上,而事實上也的確如此。
同理,秦檜主和,甚至不惜向金國稱臣,其背後也是因為趙構。因為,那時的趙構,早已不再是當年孤身一人闖金營時那位英明神武的康王了,而是一位被金軍嚇成了不舉的懦夫。在趙構看來,只要能守住自己現有的半壁江山,能夠關起門來安心的當個南宋小皇帝,就心滿意足了。什麼靖康恥,什麼亡國狠,這些趙構都拋之腦後。
而精於算計,精通鑽營的秦檜,正是看透了宋高宗的這個心思,才是跳出來充當投降的急先鋒,把趙構想做但又不敢明說的髒活、噁心事,他都攬上身。而趙構也正是因為感激秦檜這隻“忠犬”給自己擋了這麼多刀,所以才讓秦檜位極人臣,官至宰相,並且對他的貪得無厭和胡作非為,也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
12 # 酷歷史
秦檜(1090~1155),字會之,江寧(今江蘇南京)人,曾任北宋監察御史、御史等。“靖康之難”發生時,秦檜夫婦也同時被俘虜到北方,做了金人的階下之囚。
秦檜為了獲得自由,在金太宗面前竭力鼓吹和議,這自然得到了金太宗的賞識。秦檜被派到金太宗的弟弟、大將撻懶手下當軍事參謀。
建炎四年(1130),在撻懶的默許下,秦檜和他的妻子回到南宋。迴歸南宋後,秦檜把自己打扮成很可憐的樣子,聲稱自己是殺死了金兵的看守才逃出來的。
雖然朝中很多大臣對這種說法表示懷疑,但高宗卻深信不疑,他正需要一個像秦檜這樣瞭解金朝內情的人幫助自己推行和談,再加上宰相範宗尹的極力推薦,秦檜於紹興元年(1131)出任參政知事。
秦檜入朝後,立刻反戈一擊,不到半年,就把範宗尹排擠出朝,自己出任右相兼知樞密院事,掌握了南宋軍政大權。範宗尹也算是用人失察,養虎為患,自食惡果了。
當了宰相之後,秦檜就開始幹起了賣國求和的勾當來。因為遭到許多朝臣的激烈反對,曾經被罷免了宰相職位。
但是有其他考慮的宋高宗,還是把秦檜當做心腹看待,過了幾年,又重新任秦檜為宰相。秦檜利用他的權力和地位,勾結金朝,千方百計破壞抗金將領的活動。這回聽說岳飛連戰連勝,準備直搗黃龍府,大起恐慌。
因為金朝是他的後臺,金朝一敗,他在南宋也就站不住腳。於是,他就唆使宋高宗發出命令,要岳飛從前線撤兵。
岳飛派人送奏章給高宗說:金兵已經喪盡士氣,我軍士氣高漲,勝利就在眼前,時機不能錯過。他請求高宗取消撤兵命令,允許他繼續進軍。
秦檜接到岳飛奏章,又想了一個惡毒的手段,先命令張俊、劉光世等大將的人馬從淮北前線撤兵,然後對高宗說,岳飛的軍隊在中原已經成為孤軍,不能再留,叫宋高宗發出緊急金牌,叫岳飛撤軍。
岳飛在前線等待高宗的進軍詔令,沒想到接到的卻是朝廷催促退兵的緊急金牌。岳飛接到第一道金牌,正在猶豫,送金牌的快馬又到了。從早到晚,快馬一個接一個,一連線到十二道金牌。岳飛知道要改變高宗的決定已經沒有希望了,氣憤得淚流滿面,說:“十年之功,廢於一旦”。
兀朮打聽到岳家軍已走,馬上重整旗鼓,向南進攻。本來被岳飛收復的河南許多州縣,一下子又全部丟失。秦檜和宋高宗決心向金朝求和。他們恐怕受岳飛、韓世忠等人的阻撓,把他們召回京城,讓韓世忠做樞密使,岳飛做樞密副使,名義上是提升,實際上是解除了他們的兵權。
秦檜奪了岳飛的兵權,就派人向金朝求和。公元1141年11月,金朝派使者到臨安,談判議和條件。談判結果:宋、金之間,東面以淮河為界,西面以大散關為界;南宋向金朝稱臣,每年向金朝進貢銀絹各25萬。
朝廷的做法當然令岳飛心寒,於是岳飛一怒之下辭職,徑直回到廬山,給母親掃墓守孝。這樣的做法在政治上顯然是幼稚的,這就給後來岳飛遭到殺身之禍埋下了伏筆。
岳飛辭職之後,張俊立刻上書,說岳飛:“一門心思地就想兼併別人的部隊;此次辭職,真實的意圖是想要要挾皇帝而已。”而岳飛的辭職加上皇帝原本內心的猜忌便坐實了這個說法。
南宋朝廷猜忌岳飛的結果直接導致了淮西兵變的爆發,這次兵變更加深了高宗原先的武人不可信的觀念,岳飛也就更加在劫難逃。
此時岳飛的聲望如日中天,他文武雙全,不貪財,不好色,不喜物質享受,又甚得軍心民心,簡直就是一個完人,這樣的人如何不被當時的統治者所猜忌?
高宗在之後的日子裡,完全放棄了北伐,時時不忘北伐的主戰派,岳飛、韓世忠等武將就成為了趙構欲除之而後快的人物。此時主力打手秦檜粉墨登場,當時的中興四將之一張俊也與秦檜合謀。
秦檜以岳飛的心腹王貴為突破口,親自操刀,一手主持編造出了岳飛的“莫須有”罪名,從而釀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冤案。岳飛含冤而死,而他的死也徹底滅絕了南宋恢復中原的希望。
-
13 # 雲青青
問: 北宋秦檜為什麼要陷害岳飛?
答: 首先糾正一下是南宋,不是北宋時期。
1.歷史背景:北宋時期後金的勢力逐漸強大,野心也越來越大,在即將攻到北宋的首都開封的,宋徽宗感到非常害怕,連忙遜位,把皇位讓給兒子,就是宋欽宗,後來後金攻陷了開封,俘虜了宋徽宗,宋欽宗兩位皇帝,兩位皇帝和秦檜一起當做俘虜被帶到了後金。
2.陷害過程: 宋高宗趙構即位,開啟了南宋時期。秦檜在後金歸順了他們,併為他們所用,後來他逃回南宋,成為了宋高宗的宰相,從那時起他就成了主和派,打擊主戰派。而岳飛和他手下的將士堅決抵抗後金,打算把徽欽二帝迎接回來。其實這個時候不但秦檜不想讓岳飛戰勝,高宗趙構也不想接回來徽欽二帝,因為如果那樣的話,他的皇帝就做不成了。所以可以說是趙構和姦臣秦檜一起下來的岳飛。
他們連發12道金牌催促正在前線浴血奮戰的岳飛立即回京。
3.結果: 岳飛在前線打仗,完全可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他是忠臣,在眾將士極力反對的情況下,還是回到了已經為他織好的天羅地網,回來之後被以莫須有的罪名在風波亭殺害。
-
14 # 伊斯旦丁
南宋秦檜為什要陷害岳飛,其實說白了,都是上面的意思,其主要原因不外乎有三:
其一、岳飛主張迎回徽欽二帝,但這顯然是宋高宗趙構不願看見的事情,儘管這種政治口號,是趙構先喊出來,但也僅僅是一個口號而已,其作用於當時而言,就是為了鼓舞士氣,振奮人心,別人都沒當真,只有岳飛當真了,並且把它當成了其人生中最大的願望,因而在政治立場上,岳飛和宋高宗趙構因此產生了嚴重分歧,就這一點,趙構就容不下岳飛!
(岳飛)
其二、岳飛插手皇家事務,揭短趙構的短處,金兵南下時,趙構因為驚嚇過度,因此喪失了生育能力,所以這就成了趙構的一塊心病,而岳飛公然於朝堂之上,要趙構立儲君,這讓趙構不僅顏面盡失,還讓他感到了政治地位受到了威脅。
其三、岳飛不僅任性抗命,而且還功高震主,岳飛雖然功高並且能力出眾,但卻常以此為柄,對趙構在政治上的決策多番指責,並且還常辭職威脅趙構,因為與張浚之間產生矛盾,更是直接撂挑子不幹了,最後在趙構多番相勸下才回來。
(宋高宗趙構)
而與金人作戰時,岳飛又不顧趙構在戰略上的部署,多番違抗命令,最後逼得趙構連下十二道金牌,才將岳飛召回,如此讓趙構覺得對於岳飛的控制,已經感到深深的無力感,而岳飛常年把持軍權,在軍中民間擁有很高威望,所以岳飛的存在對於南宋政權而言,已呈尾大不掉之勢,基於上述原因,所以宋高宗趙構,才決定假秦檜之手除掉岳飛!
(趙構和秦檜)
需要指出的是,岳飛儘管做出了這樣或者那樣,不討南宋執政者歡喜的事情,但是他的初衷是好的,因為他的所作所為,始終是以國家和人民的利益為先,而他的忠君報國,也不是忠於某個人,而是忠於整個國家和民族,因此他的英雄事蹟也將永遠流傳下去!
回覆列表
這是出於個人目的和宋高宗趙構的政治需求而產生的行為,並不是單純的奸臣誤國。
秦檜是在北宋靖康之役時,隨同徽欽二帝一起被金兀朮擄劫到北方的眾多官員之一。當時的秦檜還是一個狀元,並不具備顯赫的地位。後來金兀朮屢敗於岳飛,南侵的計劃全盤受阻,正在一籌莫展之際,有人給他出了一個主意,說這個秦檜不同於其他被俘的官員大臣,他似乎對金人並沒有什麼深仇大恨,反而相處的很好,是一個可以爭取的物件。金兀朮就接見了這個秦檜,相談之下發現,這個秦檜是一個可以利用的軟骨頭。因此就制訂了反間計的計劃,放秦檜回去,陷害岳飛,解除岳飛的兵權,甚至害了岳飛的性命。因此,秦檜得以回到中原宋國。
回朝之後的秦檜也曾想過過河拆橋,拒絕為金兀朮效力,但是無奈有把柄落在金人的手中,不得已而為之。另外,作為文官首領的秦檜,也不能接受一個擁兵幾十萬,帳下文臣武將,英才濟濟的武將存在,成為自己的威脅。這是宋朝自建國以來就留下的傳統,對武人的防範甚嚴。所以千方百計的針對岳飛。
而岳飛本人也並不是十全十美的,在靖康之難爆發之後,康王趙構南渡,建立南宋政權。但是趙構並不是什麼雄才大略的皇帝,希望渡過黃河,收復汴梁,甚至收復失去幾百年的燕雲舊地。而岳飛卻時時刻刻想著直搗黃龍,迎回二帝。如果真的迎回徽欽二帝,作為兒子和弟弟的趙構,將會面臨十分尷尬的處境。因此,他並不想真的北伐成功,接回自己的父親和哥哥,來和自己政權。因此,岳飛和高宗在政治上產生了嚴重的分歧。趙構就已經動了殺心。
但岳飛還是沒有意識到危險的來臨,不斷的觸及高宗的底線。不管是議立太子也好,還是在討平楊么之後,沒有獻俘京城,而是收編己用。這些都讓趙構深深的忌憚,再加上秦檜在旁邊煽風點火,岳飛自然就性命不保。
因此,總的來說,岳飛的死是由於高宗趙構想要殺他,秦檜更多的是當成一把殺人的刀。其實秦檜並不想殺掉岳飛,因為他也知道,當時天下能夠抵抗金國入侵的,只有岳飛。無奈皇帝懂了殺機,岳飛的命運也就難以改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