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名留青史
-
2 # 峰峰說史
主要就是秦國和燕國的竄動,秦國主張攻打齊國,是因為齊國崛起會威脅到他的地位,當時的秦國已經歷經商鞅變法,開始變得強大起來,與齊國並稱“東齊西秦”,齊國亦是秦國統一天下最大的障礙,所以秦國迫不及待想要齊國完蛋。
而燕國是想打齊國最積極的那一個,主要是因為當年的私仇,早在公元前314年,燕國發生內亂,齊湣王的父親齊宣王,命令匡章率領大軍大敗燕國。
燕國又在齊國以北與齊國接壤,若任由齊國這麼發展下去,哪還有燕國好果子吃。
其他諸侯國雖然與齊國並無深仇大恨,但是也不能坐實齊國強大而無動於衷,也都想從中分一杯羹,於是五個各懷鬼胎的國家結成了聯盟,開始了五國伐齊之戰!
這場大戰之中,燕國起的是帶頭作用,以往沒什麼名氣的燕國也出了一回風頭,聯合起來了趙魏秦楚四個國家,浩浩蕩蕩開始向齊國進發。
最後的戰果很可喜,樂毅在齊國作戰五年,攻下了齊國七十餘座城池,僅剩即墨和莒沒有徵服,這一戰真的是差點將齊國亡了國。
-
3 # 藍色星星z
這件事要從燕王噲禪位他的大臣子之說起。當時燕王噲被彩虹屁舔,非要學聖賢禪位,而且還做到了。把高階官員的任免權都交出去了。太子還能繼承家業呢,當然不能幹。燕太子有了齊國的背後支援就和子之互相征伐。最後燕太子戰死,齊國趁機偷家,殺了子之,還把燕王噲做成肉醬。最後五國迫於壓力退兵。燕太子的弟弟繼位,也是後來的燕昭王。他招賢納士,為了報仇讓蘇秦去齊國當間諜。蘇秦明面上攻秦,背地圈齊王去獨吞宋國(雖然軍事弱,但是富得流油)之後五國就震驚了,認為你今天滅宋,明天就滅我們了。開始了燕國的復仇,以樂毅為首打的齊國就剩下兩座城池莒、和即墨。然後樂毅開始懷柔政策,讓齊民認可燕軍。可惜這時燕昭王死了,他的太子繼位換了樂毅。大殺四方導致齊民的憤恨,這時即墨有一名叫田單的,半夜給牛尾巴幫上蘆葦,點火攻擊燕軍,這就是火牛陣。復辟了齊國,但齊國也元氣大傷
-
4 # 聰仔vlog
主要是蘇秦為了報復齊國,齊國趁人之威破壞了燕國的政權,造成了太子下臺死亡,蘇秦對太子妃的哥哥又有知遇之恩,所以想盡辦法破費六國對秦的聯衡政策,用陶做誘餌,蘇秦也瞭解齊王是個喜歡佔小便宜的心裡,讓六國攻秦之時,齊國背後偷偷佔領了陶,造成其他諸侯國對齊國的不滿,最後五國反過來攻打齊。齊國雖然沒用滅亡,不過齊王不願割地最後被人砍斷腳筋。
-
5 # 捍衛中華魂
五國伐齊是戰國後期極有影響力的戰事,燕昭王以樂毅為統率,聯合韓趙魏秦諸侯對齊國發動進攻,最終樂毅以弱勝強,佔領了齊國七十餘城五年時間,齊國僅剩即墨,依靠田單火牛陣得以復國,依靠齊國強大的經濟基礎組建幾十萬軍隊,重新回到強國之列。
燕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84),拜樂毅為上將軍,聯合秦、韓、趙、魏四國共同伐齊(戰爭開始後楚也加入聯軍)。激戰於濟西,大敗齊軍。樂毅率燕軍乘勝攻克齊72城,直入都城臨淄。並燒齊都宮廟宗室,掠珍寶巨財一空,盡歸燕國。燕昭王封樂毅為昌國君。燕國至此達到鼎盛時期。當時齊國僅剩莒、即墨仍在堅守,樂毅圍城,三年不下。昭王死後,剛剛即位的燕惠王中了齊將田單的反間計,撤掉樂毅,由騎劫掌軍攻城。久攻不下,卻中田單的火牛陣,身死軍敗。齊國趁勢收復所有失地。樂毅伐齊之功盡失。
樂毅解職後,燕惠王企圖將他召回都城,而樂毅擔心被殺,遂投奔了趙國。
-
6 # 白露為霜65799235
五國攻齊,這段故事挺精彩的,可以自行網上查檢視看。
大概就是齊國盯著宋國想吞併它,而之前被齊國幾乎滅亡的燕國盯著齊國,想報仇,新上任的燕昭王和蘇秦定計哄騙齊國去打宋國,幾經反覆,後來果然得逞,由樂毅掛帥帶著五國去滅了齊國,再後來就是田單復國了。
當時齊國算是被滅了。
-
7 # 紅紅火火講歷史
戰國時的齊國,國力鼎盛強大,依靠海上資源煮鹽墾田而富甲天下。公元前386年,田氏卿大夫田和奪取了齊國政權,史稱田齊。到公元前334年齊威王田因齊在位後,齊國已經傲視中原成為超級大國,與西邊強秦形成西秦東齊並肩稱霸戰國。如此鶴立雞群,一騎絕塵,強大的齊國必然會四方征戰擴張。公元前314年,燕國上演燕王姬噲禪讓的大戲,引發內亂。齊國齊宣王田闢疆野心勃勃趁火打劫,派兵入侵燕國,殺死了燕王姬噲,子之,太子姬平。燕國差點滅國。齊國因此和燕國結仇矛盾深刻無法化解,這使燕國成為了五國征伐齊國的主要策劃者和參與者。
公元前301年,齊國齊湣王田地繼位後,在宰相孟嘗君田文輔佐下,齊國國力更加強大。大將匡章聯合韓魏二國攻佔楚國垂沙城,迫使楚國向齊國稱臣,割讓了淮北領土。如此齊國又把楚國得罪了,楚國後來趁五國征伐齊國時,在背後捅了齊國一刀,派大將淖齒侵入齊國,最終殺死了齊湣王田地。公元前300年,齊國又插手韓國的內政,韓國世子病死,本來有公子韓幾瑟繼位,但是齊湣王田地不喜歡他,硬是派兵干涉強行驅逐韓幾瑟,擁立親近齊國的韓咎為世子。如此粗魯干涉韓國內政,如果說韓國不屈辱含恨也不可能。
齊國在齊湣王田地的統治下,窮兵黔武,到處侵犯其他國家。公元前298年至296年,由於秦國強大引發了齊國的打壓,齊國派大將匡章作統帥,聯合韓魏聯軍攻破了涵谷關。秦國被迫向齊國割地求和。齊國在齊湣王田地帶領下,短短五年接連向燕,秦,楚,趙開戰,又滅亡了宋國。重要的是齊國還吃獨食,佔領了宋國後一塊地也不分給趙,韓,魏三國。最終讓本來跟隨臣服齊國的趙,韓,魏三國離心離德。以是燕國趁機聯絡趙,韓,魏三國,正式組建反齊同盟。而秦國早就想徹底削弱主要的競爭對手齊國,以是也加入反齊陣營成為反齊急先鋒!
公元前284年,五國反齊聯軍正式展開行動,燕國成為主要攻擊者。燕昭王拜上將樂毅為統帥出兵濟西城。隨後秦,趙,韓,魏也出兵攻入齊國。雙方血戰濟西,齊國不敵齊湣王田地撤退回臨淄城。樂毅率兵繼續追擊,齊湣王田地又驚慌失措不抵抗棄城而逃。齊軍徹底崩潰。燕國部隊橫掃齊國七十二城,齊湣王田地狼狽逃亡莒城。不久被楚國大將淖齒所殺。此時齊國只剩下莒城,即墨二城,形勢危機邊緣,齊國一代人傑田單使用火牛陣,大破燕軍。終於讓齊國緩了口氣,同時秦,趙,魏,韓四國為了各自利益,不願意燕國滅亡齊國,以是田單收復七十二城,被封為安平君,齊國才沒有滅亡。
-
8 # 熊貓哥聊歷史
首先肯定的是,五國伐齊沒有滅齊,因為還有莒城和即墨。但確實使齊一蹶不振。從此戰國只剩下秦國一家獨大。其他六國再也不能對秦國有實質性傷害。
五國伐齊是齊國自己作的。早在齊宣王時期,齊國趁燕國子之之亂,出兵燕國。起初因為燕國百姓憎恨子之,紛紛做帶路黨,使齊軍輕而易舉佔領了燕地。但齊軍貪得無厭,不但佔著燕國不走,而且在燕國都城薊城燒殺擄掠。齊宣王的意思也很明顯,這是要滅了燕國,佔領燕地。但事情沒有這麼簡單。戰國初期,還沒有一大國可以吞滅另一大國。即便有這個實力其他五國也不能坐視不理。
燕國百姓看清了齊國的真面目,粉絲抗爭。可以說齊國軍隊被燕國百姓汪洋大海所淹沒,幾乎沒有安生佔領。又加上三晉、秦、楚出使警告。齊宣王害怕五國攻秦所以撤回軍隊。但,燕國與秦國結下了樑子。
齊宣王死其子齊湣王繼位。齊湣王繼承齊宣王的擴張政策。當時最大的肥肉是與魏、楚、齊接壤的小國宋國。 宋國是周武王分封諸侯封商人後裔的封國。而且宋國封地被稱為膏腴之地,也就是土地肥沃的意思,而且宋人善於經商,經過700多年的經營。宋國雖然不是大國但經濟繁榮。尤其商丘和彭城異常繁榮。這對於以擴張領土的齊湣王來說,是特別誘人的肥肉。
齊湣王,與魏、楚共同出兵滅了宋國。本來事三國瓜分宋地,到齊國出爾反爾。不但獨吞宋國而且奪了楚國的淮北之地。又向西攻打魏趙,這時候齊國達到鼎盛。但已經把各國得罪遍了。 就在齊國向西向南擴張領土的時候,背後的燕國已經在燕昭王帶領下臥薪嚐膽了幾十年。燕昭王看齊國膨脹到了極點,燕昭王派樂毅聯合秦、魏、趙、韓五家。三晉憋了一肚子火,秦國更是趁火打劫。就在齊滅宋兩年後,樂毅為帶領五國軍隊進攻齊國。齊國寡不敵眾又無險可守。齊國終於落敗,最後只剩下莒城、即墨。齊湣王也死於五國伐齊。
後來的故事就是田單復齊,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
9 # 黑馬讀史
先回答題主的問題,我認為五國伐齊的原因有二:1、燕國為報仇雪恥的長期佈局謀劃;2、齊國滅掉宋國,讓其餘各國感到了威脅,同時被滅宋國的地盤也令其他各國垂涎。 齊國並未滅亡,而是在大將軍田單帶領下得以復國。
接下來就為大家細細道來。
燕國為報仇雪恥的長期佈局謀劃這得從燕王噲學古代先賢"堯舜禪讓"說起。燕王噲學習先賢禪讓將王位讓給燕相子之,導致了太子與燕相因爭奪王位而發生內亂。
齊宣王在公元前314年乘燕國內亂之際攻燕,在50天之內攻下燕都薊,殺死了燕王噲,並將其做成了肉醬。自此齊、燕之間的樑子算是結下了。
在各諸侯國的幫助下,齊國退兵。燕國新即位的燕昭王為了報破國之仇,廣招賢士,改革內政,發展生產。
在齊國南攻宋、楚,西擊三晉,連年征戰,國力日耗時。燕昭王採用樂毅和蘇秦提出的爭取其它五國,孤立齊國策略。表面上臣服於齊,並派蘇秦入齊進行離間活動,取得了齊湣王的信任。
齊國被燕表面的屈服所迷惑,放鬆警惕,對燕不加戒備,甚至連防備燕國的兵力也全部從北面撤回。 秦約齊王同時稱帝,結成聯盟。燕再次派蘇秦至齊進行離間活動,勸說齊湣王撕毀齊、秦盟約,廢除帝號,而後伺機滅宋。齊湣王果然被打動,於12月廢除帝號,轉而與各國合縱攻秦,迫使秦國“廢帝請服”。
在燕國的長期佈局謀劃下,齊國已經成了眾矢之的,後來五國伐齊也是以燕國派樂毅為主導。
齊國滅掉宋國,讓其餘各國感到了威脅,同時被滅宋國的地盤也令其他各國垂涎。齊湣王取得攻秦勝利後,又經過三次戰爭,滅掉了宋國。鄰近齊國的宋國,土地肥沃,生產發達,其大商業城市定陶的巨大稅收,尤其被齊、秦、趙三國所垂涎。
宋為齊所滅,不僅加劇齊同秦、趙的矛盾,也對韓、魏、楚形成嚴重威脅,因此導致齊與各國矛盾異常尖銳。燕利用這種形勢,積極活動,終於和各國結成了攻齊聯盟。
在危險與利益的雙重驅使下,其餘各國在燕國的主導下形成了伐齊聯盟。
齊國復國說到齊國就不得不提起一位猛人——齊國大將田單。 田單本是臨淄城的一名基層官員,與齊國的王宗雖屬同宗,但關係相當疏遠。當樂毅攻破臨淄城時,田單帶著族人順利逃到即墨。
由於在逃亡過程中田單表現出來思慮周密、多才多藝,在即墨守城的大夫戰死後,田單便被群眾推舉為將軍,擔任守城的指揮工作。
他先是用反間計挑撥新立的燕惠王與樂毅的關係,致使樂毅逃到趙國。後又用火牛陣大敗燕軍奪回被燕軍攻佔的七十幾城,最終逐退了燕軍收復了齊國。
所以說齊國並未滅亡。
-
10 # 世界史圖鑑
戰國時期最成功的合縱並非針對秦國?為何?
春秋戰國時期的五國伐齊實際上是春秋戰國時期最成功的一次合縱。在戰國中後期,秦國經歷商鞅變法和之後的一系列擴張成為戰國七雄當中最具實力的國家,但同時齊國也是如此。在特定的一段時期之內齊國所保有的軍隊數量,甚至超過秦國。秦昭王贏稷甚至與當時的齊湣王王田地相互承認東西帝,但是這僅是一場政治上的賣弄,很快秦國就取消了帝號,而齊湣王遲遲沒有取消,田地自認自己的國家是戰國之中最為強大的,對於周邊國家也出現了戰略壓迫態勢。
當然,這一戰略壓迫態勢並非齊湣王時期才出現的,早在宣王時期就因為燕國內亂,齊國企圖吞併燕國。後來因為軍隊的倒行逆施沒有得到民眾的普遍支援,而最終搬走了燕國所有的金銀珠寶和財富。雖燕國得以復國,兩國之後也結下了樑子。燕昭王任用大批能臣進行改革歷經20年,一直以復仇為國家的第一戰略目標。而齊國在此時依靠蘇氏三兄弟的潛伏而並沒有對燕國採取實際行動。
這不得不說是一個重大失誤,但是田地並不這樣認為,在他看來蘇軾三兄弟會幫助自己成為真正的戰國霸主。所以田地也不斷教唆六國合縱攻秦,同時進攻三晉奪得土地,尤其是想要滅掉當時的富裕國家宋國。宋國在當時確實是一塊膏腴之地,國力軍力雖然不強,但是保有大量的財富,很多周邊強國垂涎欲滴,但是又因為多方勢力盤根交錯相互之間沒有十足的把握保證一方吞併宋國,而另一方不管。所以宋國也在這樣一種環境之下,得以存續。
而此時齊國顯然要對其下手,藉著六國攻秦之出兵滅掉宋國。在當時雖然秦國對三晉的損傷最大,但是也沒有發起滅國之戰。田地滅掉宋國給周邊很多國家敲響警鐘,自己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在合縱伐秦的過程當中互有損傷,而齊國卻趁機出兵吞併的這塊富庶的土地,就自然會遭到其他國家的反對和敵視。
同時誰也不可容忍一個國家在戰國之時,絕對強大。齊國在當時宣稱戰國首強,差點滅掉了燕國搜刮其國力財富,又滅掉了當時最富裕的宋國,而且對周邊國家的輕慢有增無減,秦國隨即說動六國共同伐齊。而燕國也在使用反間計並極力主張六國攻齊,可以說齊國為了自己眼前的小便宜而將自己作為諸侯盟主的地位拱手讓給了秦國。雖然表面上是五個戰國進攻齊國。但就實際而言,其他的六大戰國在進攻齊國的過程當中也各自撈取了自己的利益。
秦國表面上撈取的利益是最小的,因為它不與齊國相接壤。而且也並沒有派出大將,只是派出兩個武將聽從樂毅領導。在齊國戰場混亂之時,佔得陶邑。而這塊陶邑也並非秦昭王所有而是丞相魏冉。三晉也各自瓜分了與齊國接壤的戰略要地,為了防止齊國恢復國力之後,對自己的報復選擇及時收手。而楚國雖然沒有參加5國合縱攻打齊國的這場戰役,但是也過河拆橋殺死齊王。還引發了一場規模,不大不小的內亂。
而只有燕國想要獨吞齊國。在這個過程當中並不單單是田單死守齊國兩城,最終贏得勝利。更可能是其他戰國不允許燕國吞併齊國和宋國,而導致戰場形勢發生微妙變化。不論如何?齊國最終沒有滅國,而是成功恢復了自己的統治,但之後的齊國失去了戰國爭霸戰場的資格。即便之後國力有所恢復,也從來沒有主動參與到戰國爭雄的過程中。即便是秦始皇發動的統一六國的大戰,齊國彷彿也不出兵,而成為秦國統一天下的有力助手。
當楚國滅亡以後,即便齊國接受了很多六國貴族也沒有那個底氣和能力與秦軍決一死戰。最終選擇結束自己的統治以一種和平投降的方式。秦國在統一六國的過程當中在成為戰國霸主的過程當中也出現了發飄的現象。但很快就透過自我調節,而確定了較為可行的對外政策。一直堅守合縱連橫的基本規則,防止自己成為所有國家堅定討伐的物件。
進5分退2分,保證合縱伐秦的六個國家總有幾個意志不堅定,以此來撕裂六國合縱。但齊湣王時期的齊國顯然在這方面並沒有秦國靈活。自恃國力強大,而有點目中無人。最終造成群狼食虎的局面,即便你的獠牙再鋒利也難敵五大戰國的圍攻。
-
11 # 夏有涼風61
戰國五國伐齊,也就是“燕昭王”為報齊滅燕之仇,命將“樂毅”率五國聯軍,分別是;趙魏韓秦燕。
燕國伐齊,主要原因還是,齊湣王在“燕國內亂”之時,趁機滅掉了燕國,滅掉燕後,齊國在燕不得民心,又被燕國復了國。
要知道當時的戰國形勢,西有“強秦”東有“強齊”,其它五國都被齊秦倆國攻伐而變弱。
而“燕昭王”命樂毅聯合它國,所以能成功,主要還是趙魏楚等國都被齊國欺負。
燕昭王的復仇計劃,是秦國最希望看到的,樂毅的伐齊,成功為秦打垮了強大的齊國,田單雖然收復了齊國。但齊湣王死,新君上位,太后主政,田單被逼出齊國。這樣七國之雄的秦國,就對其它六國發起了風捲殘雲的統一之路。
-
12 # 江雨燕
都別搶,我來答。
差點就滅亡了,樂毅連下七十二城,最後齊國只剩下兩座孤城沒有攻克。田單藉助這兩座孤城完成了絕地反擊,齊國雖然復國了,但是實力嚴重受損,這其實標誌著秦齊爭霸中齊國徹底宣告失敗。但這裡需要注意的一個問題是五國伐齊≠樂毅伐齊,五國聯軍擊敗齊國以後就退兵了,最後去攻打齊國的只有燕國。
關於為什麼五國要伐齊,需要分成兩個部分來說,因為它是新仇舊恨爆發的結果。
五國伐齊之前的故事齊國和燕國之間
五國伐齊既是一種戰略遏止,又是燕國為了一雪前恥從而發動的戰爭。燕國和齊國同是東方緊鄰的兩個國家,在歷史上少不了摩擦。燕王易去世後,他的兒子繼位,是為燕王噲,他的相國是子之,這個子之和蘇秦是親家,所以在蘇秦的勸說下,燕王噲對子之很是信任。
繼位兩年後直接把君位禪讓給了子之。
燕相子之與蘇代婚,欲得燕權。蘇代使於齊而還,燕王噲問曰:“齊王其霸乎?”對曰:“不能。”王曰:“何故?”對曰:“不信其臣。”於是燕王專任子之……子之南面行王事,而噲老,不聽政,顧為臣,國事皆決於子之——《資治通鑑》子之執政三年以後,國內發生了叛亂。將軍市被與太子平(燕王長子)準備推翻子之的統治,當時齊國的君主是齊宣王,他看到燕國內部混亂,覺得有機可乘,便決定插手燕國內政。他當時派出使者到燕國去找到太子平說:
寡人聞太子將飭君臣之義,明父子之位,寡人之國雖小,唯太子所以令之。也就是說他願意出兵幫助太子平消滅子之,當時太子平急於要消滅子之,所以答應了齊宣王的建議。但是卻沒有想到自己此舉卻是引狼入室,給燕國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先是太子平得到齊宣王的承諾後,就派出將軍市被去攻打子之,但是這個市被卻臨陣倒戈。
雙方之間互相攻打,鬧起了內訌。齊宣王看到機會來臨之後,就命令將軍匡章帥兵十萬前去幫助太子平,名義上是這麼說,但是齊宣王打的卻是渾水摸魚的注意,準備藉此機會滅亡燕國。戰爭進行的很順利,匡章幾乎沒有遇到什麼有效的抵抗,燕國士兵壓根就不想打仗,所以連城都懶得守了,放任齊軍進入。
齊王令章子將五都之兵,因北地之眾以伐燕。燕士卒不戰,城門不閉。齊人取子之,醢之,遂殺燕王噲——《資治通鑑》因此齊宣王很快就攻進了燕國都城,完全佔領了燕國。但當時匡章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就是沒有約束好自己的部下,導致自己的部下在燕國內部燒殺劫掠,拘捕了很多老百姓,搶走了很多燕國財物,即“殺其父兄,繫累其子弟,毀其宗廟,遷其重器”,這引起了燕國人的強烈不滿。
於是燕國人聯合起來反抗齊國,而趙、韓、秦、楚不願看到齊國佔有燕國之後實力變得強大,就向齊國施加政治壓力,由於匡章犯下的嚴重錯誤,導致齊國在燕國這場內亂中錯失了滅亡燕國的最佳機會,這為以後樂毅伐齊埋下了禍端。
太子平繼位為燕昭王,面對出爾反爾的齊宣王,便發誓一定要報仇雪恨。
謂郭隗曰:“齊因孤之國亂而襲破燕,孤極知燕小力少,不足以報。然誠得賢士與共國,以雪先王之恥,孤之願也。先生視可者,得身事之!”——《資治通鑑》於是招賢納士,決心讓燕國強大起來,這時候樂毅進入燕國,被燕昭王拜為亞卿。
這是齊國和燕國之間的舊恨。
五國伐齊的原因齊秦爭霸的角逐
齊宣王去世以後,他的兒子繼位為齊湣王,就是那位後來和秦昭襄王一起稱東帝的君王。齊湣王時代正是秦齊爭霸的白熱化時期,雖然秦昭襄王繼位以後,秦國的內政基本上被宣太后和魏冉把持。但好在這兩位並沒有做出有害於秦國的事情。
在宣太后時代,秦國已經奪取了巴蜀之地,後又攻滅義渠,由此讓秦國沒有了後顧之憂。得以把精力放在東面,當時秦國的戰略目標是拉攏實力較為強大的楚國作為盟友,但實際上卻落入了秦國的連橫之計。
當時齊楚兩國是盟友關係,秦國為了瓦解齊楚之間的政治關係,派張儀前去說服了楚王和齊國斷交,“乃以相印授張儀,厚賜之。遂閉關絕約於齊,使一將軍隨張儀至秦……乃使勇士宋遺借宋之符,北罵齊王。齊王大怒,折節而事秦,齊、秦之交合(《資治通鑑》)”。
結果楚王的這個舉動讓齊湣王非常不滿,他繼位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聯合韓魏一起攻打楚國。
齊、韓、魏以楚負其從親,合兵伐楚——《資治通鑑》實際上當時秦國並不是真的要把楚國當成盟友,只不過是為了瓦解東方六國的合縱之約。所以當秦國一看到齊國和韓魏聯合在一起之後,立馬又轉而去聯合韓魏,轉身就把楚國給拋棄了。因為當時韓魏兩國都和秦國接壤,假如這兩國和齊國聯合在一起,那麼秦國在正面戰場上就面臨著來自三國的軍事壓力。
而且北方還有一個正在搞“胡服騎射”的趙武靈王,在這樣一種情況下,為了遏止齊國,秦國立馬和韓魏搞好關係,還一起出兵去攻打楚國。(心疼楚國三秒)
秦王、魏王、韓太子嬰會於臨晉,韓太子至咸陽而歸;秦復與魏蒲阪……秦庶長奐會韓、魏、齊兵伐楚,敗其師於重丘,殺其將唐昧;遂取重丘——《資治通鑑》後來還把楚懷王騙到秦國軟禁起來,要求楚國割地換君王。楚國人當時挺為難的,因為他們的太子被當成人質囚禁在齊國,假如秦齊兩國聯合起來搞楚國的話,那這時候的楚國可以說面臨著滅頂之災。但是這時候的齊湣王在經過分析以後,決定不能讓秦國佔到便宜,因此就把楚太子放了回去。
還藉著這個政治事件聯合其它諸侯國攻打秦國,迫使秦國求和。
齊、韓、魏、趙、宋同擊秦,至鹽氏而還。秦與韓武遂、與魏封陵以和——《資治通鑑》而這時候的齊國日漸崛起,專門和秦國作對。當時除了趙國在搞“胡服騎射”改革迅速變強以外,還有一個國家宋國也在快速崛起,宋康王時代,宋國“起兵滅滕;伐薛;東敗齊,取五城;南敗楚,取地三百里,西敗魏軍”,可以說四處擴張拉仇恨。
齊國肯定不能坐視宋國的崛起,於是出兵出兵攻打宋國,並順利的滅亡了後者。這個時候的齊國威勢達到了巔峰,齊湣王在心態上也開始出現一些野心膨脹,“齊湣王既滅宋而驕,乃南侵楚,西侵三晉,欲並二週,為天子”。
但他攻滅宋國的行為招來燕國的極度不滿,而且當時齊國在滅亡宋國以後,威勢滔天,其它諸侯國也不願意看到齊國的崛起。燕國當然更加不願看到齊國的強大,如此一來他們要等到什麼時候才能保持呢?
所以當時燕昭王就決心去攻打齊國,但是憑它自身的實力無法正面和齊國對抗,在樂毅的建議下,燕國開始遊說聯合其它諸侯國一起攻打齊國。
樂毅曰:“齊,霸國之餘業也。地大人眾,未易獨攻也。王必欲伐之。莫如約趙及楚、魏。”於是使樂毅約趙,別使使者連楚、魏,且令趙啖秦以伐齊之利。諸侯害齊王之驕暴,皆爭合謀與燕伐齊——《資治通鑑》因此在這樣一種秦齊爭霸的背景下,以及齊國和燕國之間的世仇,最終釀造了“五國伐齊”事件。但是其它國家在擊敗齊國之後都最終退兵而去,並沒有繼續深入攻打齊國,可能他們認為憑這一場戰爭無法動搖齊國的根本。
樂毅並將秦、魏、韓、趙之兵以伐齊。齊湣王悉國中之眾以拒之,戰於濟西,齊師大敗。樂毅還秦、韓之師,分魏師以略宋地,部趙師以收河間,身率燕師,長驅逐北。但戰爭的結果顯然是讓人大跌眼鏡的,齊湣王在和五國聯軍作戰失敗後,樂毅繼續派兵攻打齊國,而齊國竟然毫無還手之力,被燕軍長驅直入,連下七十二城,最後只剩下莒、即墨兩座孤城,幾乎等同於亡國了。
而齊湣王也在逃亡途中被殺,最後還是在田單的策劃下,以火牛陣擊敗圍困的燕軍,併成功復國,奪回被佔領的城池。但經過這麼一折騰,齊國從此一蹶不振。
關注【圍爐談史】,每天閱讀深度歷史內容喲~
-
13 # 煮酒聽史
戰國時期五國伐齊事件,使得齊國損失慘重,國力大耗,被打得只剩下兩座城池。雖未亡國,卻也差不多了。
至於戰國時期五國為什麼征伐齊國,我認為有以下兩個原因:
一、齊國勢力強大,四處樹敵
齊國當時是唯一一個能夠和秦國並駕齊驅的超級強國,更是與秦國並稱為“東西二帝”。本來強大歸強大,如果你不是太過囂張,別的國家也不會如此團結一心的來攻打你,秦國就是最好的例子,可偏偏齊閔王卻四處樹敵。
首先,齊國在之前燕國發生子之之亂時,曾經害得燕國差點亡國,與燕國結下了血海深仇。
其次齊國還夥同各國合縱伐秦,得罪了這個最強的老大哥。
最後,齊國在爭奪宋國的過程中得罪了三晉之國。要知道無論是三晉還是齊國,它們都是由卿大夫篡位而來的。因此,這四個國家一直是在同一戰線的。結果齊閔王的做法卻徹底失去了這幾位盟友。
因此,當燕昭王主導一起討伐齊國的時候,各國都紛紛響應,恨不得早早得滅亡齊國。
二、宋國地理位置和意義都是十分重大,它的滅亡掀起了軒然大波
宋國史稱千乘之國,號稱“五千乘之勁宋”。可就是這麼一個強國,卻被齊國滅掉了,這必然會引起諸侯們的恐懼,尤以燕國和三晉之國為最。
宋地,房、心之分野也。今之沛、梁、楚、山陽、濟陰、東平及東郡之須昌、壽張,皆宋分也。——《漢書·地理志》與此同時,宋國佔據了一個十分重要的地理位置。宋國的疆域不僅是連通著魏、楚、齊等國,還起著一個緩衝的作用,因為只要宋國在,就不會引發太大的衝突。
另外,宋國的土地在當時也是屬於膏腴之地,宋國人又擅長經商,也就是說宋國不僅糧食豐富而且積累著相當多的財富。可以說,宋國就是各國眼中的羔羊。誰都想吃,卻都不敢,就這樣維繫著一個平衡。
齊國本身實力就非常強,其滅宋的做法不僅打破了平衡,還使得它國力大增。在這樣的背景下,各國無論是出於自保還是落井下石,都應該聯合討伐。
戰國時期五國伐齊事件,實際上就是一次權力的重新洗牌。齊國的強大和強勢滅國的做法影響了各國之間維持多年的平衡。而秦國就比較聰明瞭,無論是東西二帝的做法,還是五國伐齊的積極響應,都是為了讓全天下人的目光從自己身上轉移出去。
不僅如此,秦國還有函谷關之險,連橫之策,這遠非齊國可比。這也是為何同樣是強國,下場也相差如此之大的原因。
-
14 # 盜帥夜留香YE
五國伐齊,可以說是在戰國時期足以改變天下形勢的一場大仗。
此戰之後,霸主齊國一蹶不振,天下霸主之位易主,初步確立了秦國強盛,而六國闇弱的局面,為日後秦滅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那麼為何會有五國伐齊?齊國自威王強兵富國,傳至閔王而衰,強盛了三代近五十年。
在這五十年間,天下各國都要臣服在齊國的兵鋒之下,凡事只能以齊國馬首。齊威王在位時,還能在強大的實力面前保持清醒,對天下各國還算客氣。但宣王、閔王兩代齊王,卻仗著齊國兵鋒之盛,對列國橫徵暴掠,幾乎將天下各國得罪個遍。
一個國家仇恨齊國,只能是敢怒不敢言。但若是天下各國全都仇恨齊國,那就很容易抱團取暖,一起向齊國復仇。這也就是五國伐齊的由來。
趙、魏、韓、燕、秦五國,相約伐齊,打得齊國只剩下兩座城池,近乎滅國。
那麼齊國到底做什麼事情,犯了眾怒,讓這五個國家不惜觸怒霸主齊國,也好怒而反擊呢?
宣王辱燕在伐齊的五國聯軍之中,燕軍是絕對的主力,也算得上是伐齊的發起人。因為在這五國之中,只有燕國對齊國的仇恨最深。
事情還要從燕國的子之之亂說起。
當時燕國在位的燕王噲,受了朝臣懵逼,居然將王位傳給了相國子之。結果直接引發了太子起兵,燕國內亂。
當時齊國在位的齊宣王趁此機會,藉著為燕國平亂的名義,直接派出大將匡章出兵燕國。結果齊軍入燕之後,迅速佔領了燕國,在燕國的國土上橫徵暴掠,企圖直接將燕國變成了齊國的領土。但最終由於趙國的干涉,以及燕國百姓的反對情緒,齊國不得已從燕國撤軍。
但經過這件事,齊燕兩國就徹底結下了血海深仇。即位的燕昭王勵精圖治,拼此一生都想要找齊國復仇,日後五國伐齊之事,也是由燕昭王所主導。
燕昭王即位之後,築黃金臺,千金買馬骨,最終感動了名將樂毅,君臣二人一拍即合,隱忍不發十幾年,最終一舉將齊國拉下了霸主之位。
匡章破秦公元前289年,齊閔王即位的第三年,在孟嘗君田文的組織下,由匡章統率的齊魏韓三國聯軍西征,一舉攻破秦國的函谷關,逼得年輕的秦昭襄王簽下城下之盟,歸還了早年間侵佔的韓、魏兩國大片領土。
秦國立國數百年,首次被人打破函谷關,這簡直就是奇恥大辱。而這份仇恨,自然而言就被記在了齊國的頭上。日後五國伐齊,雖然秦國與齊國並不接壤,無法從齊國的國土上直接獲取利益,但秦國依舊不介意在齊國的頭上踩上一腳,以解心頭之恨。
獨吞宋國齊國滅宋,可以說是引發五國伐齊的直接導火索。
宋國膏腴之地,富庶之國,素來為列國所垂涎。再加上宋王暴虐,在宋國境內倒行逆施,惹得宋國境內民怨沸騰,這便讓齊國看到了吞併宋國的希望。
但齊國取宋,毫無疑問的遭到了秦國的阻撓。於是齊國先是與趙會盟,利用三晉來牽制秦國的注意力,之後便全力進攻宋國。
結果秦昭襄王看穿了齊國的陰謀,主動去帝號,轉移了趙、魏兩國的注意力,使三晉與齊國之間圍繞宋國展開激烈的戰鬥。但我們要知道,此前無論齊國伐楚還是破秦,三晉都是作為齊國的盟友存在的。
如今齊國與三晉開戰,無疑是將身邊最後的盟友推開。
齊國兵鋒正盛,魏國率先敗北,趙國三次伐齊也都失敗,三晉短時間內無力抗齊,只能坐視齊國將宋國全部吞併。
如此一來,秦、燕舊冤未除,三晉又填新恨,齊國已然成了眾矢之的。
強弩之末列國雖然對齊國不滿,但懾於齊國的兵威,誰也不敢輕易對齊國動手。
在齊國滅宋的一年之後,秦國率先出兵進攻齊國,輕而易舉便將齊國擊敗,取宋國九城之地。趙國見齊國頹勢已現,隨後也出兵齊國,攻取齊國重鎮靈丘。
列國眼見齊軍連戰連敗,便紛紛生出了伐齊的念頭。於是在公元前284年,韓趙魏燕秦五國聯軍伐齊,一個月內便連下秦軍七十二城,打得齊國根基斷絕,近乎滅國。好在有上將田單出世,扶保齊王田法章即位,終於擊退燕軍,光復齊國。
可惜從此齊國便一蹶不振,直至六十多年後秦國滅齊,齊國也再無任何作為。
-
15 # 牛回回
戰國時期,五國征伐齊國,主要是因為齊國到處去惹事生非唄。五國征伐齊,並沒有讓齊國滅亡。
多仇家的齊國,被五國征伐的主要原因應該是燕國吧,齊宣王趁燕國內亂進攻燕國,燕國的首都被攻破。如果不是其它諸侯國的介入,燕國估計就滅亡了。於是燕國對齊國趁火打劫的可恥行為,一直懷恨在心,齊國的後人一直找機會報仇雪恥。
到了齊閔王時,齊國的國力可以與秦國相提並論,後來,齊國與其他國家攻打宋國,齊國也不知道分別人一杯羹,就知道獨吞,我們都知道,這種人,最討厭了。
還有,齊閔王時,齊國從南邊戰勝了楚國,西邊打垮了魏國和趙國。公元前298年,齊國的孟嘗君率領齊、韓、魏三國之兵,攻入秦國的函谷關,秦國放棄帝號向齊國割地求和。導致秦國15年不敢出函谷關,各國的敵對力量,都放在了齊國身上。
齊國在對付秦國的同時,找趙國和魏國一起去,奪宋國的土地。後來,齊國打敗了競爭對手。所以,齊國輕而易舉的吞併了宋國。吞併宋國以後,齊國拓地千里,國家更加強大,周邊的諸侯國已經感到不安。所以,燕國的燕昭王認為復仇的機會到了,他抓住周邊諸侯國忌憚齊國的心理,聯合秦、燕、魏、趙、韓五國攻打齊國。
以燕國為盟主,樂毅為上將,率領五國之兵,很快攻破了齊國的首都,共攻下70多座城池來著,最後只剩下兩座城池沒有攻下。齊國從此已經淪為二流國家。最後的最後,被秦國滅掉。
(網圖)
回覆列表
主要原因是因為齊國滅了宋國,宋國的地理位置,在現在河南商丘附近,方圓數百里,是戰國碩果僅存的幾個二等國家之一。一旦被齊國佔有,則齊國可以北脅趙魏,東迫韓國,南迫楚國。加之樂毅等謀士的運作,各國以為齊國有併吞天下之心,當時齊國國力與秦國不相上下,已經引起六國的恐懼,所以要加緊打壓。另外宋國土地富饒,人煙稠密,齊國吞併它,足以如虎添翼。再加上蘇秦、樂毅等人的運作,使天下形成了一種群起攻齊的大勢。
齊國沒有就此滅亡,但是這一戰將齊國打的只剩兩座城池,齊愍王被剝皮抽筋成為戰國死得最慘的君主。雖然後來田單復國,但齊國國力大損,再無稱霸能力,自此後變成由秦國主導的一超多強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