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柚子愛民謠

    人的性格除了受遺傳基因的影響外,還要受到生長環境、教育等的影響。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其言談舉止、處事風格、生活習慣等,都是孩子學習和模仿的物件,除此之外,父母所受的教育程度、思想理念,對子女的引導作用也非常大。“虎父無犬子”就主要是一種榜樣的引領作用,當然也不排除世俗社會父母給子女提供或創造了很多成長的機遇。 ------------- 如果我回答對你有幫助,請關注我一下。或有其他問題也可以關注我,給我發私信

  • 2 # 峰峰說史

    這可不一定!先說兩個將門虎子的!

    楊業、楊延昭

    楊家將的威名就是這父子二人打出來的。在北宋的將領中,楊業血戰陳家谷,楊延昭巧築冰城,也足以對的起名將的稱號了。膾炙人口的小說使得楊家將的故事廣為流傳,婦孺皆知。可謂最有知名度的將門世家。

    忠烈楊家將

    6.岳飛、岳雲

    岳飛收楊麼、破偽齊、收復襄陽六郡,而後又破金兵主力於郾城、穎昌,取得了南宋抗金的最輝煌的勝利。岳雲自幼從軍在岳飛的督導之下成為岳家軍中衝鋒陷陣地猛將,穎昌一戰更是大顯雄威。可恨風波亭成為一對賢父子的喪命之所,使得北伐功虧一簣。

    再說兩個虎父犬子的。

    贏政和胡亥

    秦始皇,首位完成中國統一的秦王朝的開國皇帝。嬴姓,名政。先後滅韓、魏、楚、燕、趙、齊六國,完成了統一全國的大業,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國家--秦朝。創立了“皇帝”的尊號,稱始皇帝。雖然其暴虐頗受史家及後人詬病,但他的巨大歷史功績則無人懷疑,被稱為“千古一帝”。

    秦二世嬴胡亥,他是秦始皇最小的兒子,在老師趙高的幫助下,聯絡丞相李斯,篡改了秦始皇的遺詔,害死了哥哥扶蘇,登上了皇位。在位期間,大肆殺戮兄弟大臣,使秦始皇的各項暴政得到了變本加厲的發展,引發農民起義,最終導致了秦朝的滅亡。秦二世為人昏庸,“指鹿為馬”的權臣趙高藉機把持朝政,後來甚至逼秦二世自殺。秦二世死後,以平民之禮安葬。不久,秦朝滅亡。

    李世民和李治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23年,是唐朝第二代皇帝,中國封建社會偉大的軍事家,卓越的政治家,著名的書法家和詩人,同時也是一位理論家和藝術家。在位二十三年,在位期間國泰民安,社會安定,經濟發展繁榮,為後來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後人稱他的統治為“貞觀之治”。

    唐高宗李治,太宗第九子,母文德順聖皇后長孫氏。字為善。649年,太宗去世,李治即位,是為唐高宗,時年二十二歲。次年(650)改元永徽。起初四五年間由顧命大臣長孫無忌及褚遂良等掌握朝政。即位後納武則天入宮為昭儀,不久廢王皇后,改立武氏為後,長孫無忌及褚遂良等均遭貶斥。顯慶(656~661)末年,高宗患風眩頭重,目不能視,難於操持政務,皇后武則天得以逐漸掌握朝政,朝廷內外稱他們為“二聖”。從此武則天成為掌握實權的統治者,高宗處於大權旁落的地位。弘道元年(683)十二月,高宗去世。葬於乾陵。唐高宗身體不好,性格上也非常懦弱,典型的碌碌之輩,這就給武則天的篡權創造了機會。

    所以說“虎父無犬子”這話不是絕對的!有虎父犬子的,當然也有將門虎子的!

  • 3 # wodeguXiang

    此言看似有道理,基因遺傳也貌似合理,但是虎是犬成因複雜,虎父不是必然生虎子,秦始皇和秦二世就是終極案例:

    虎父由來多犬兒,

    況兼閹禍早留貽;

    望夷求免終難免,

    為問祖龍知不知。

    虎父開創的大好江山,完備制度,竟能被他三年不要霍霍光光!犬都不如。

  • 4 # 上帝右手903

    “虎父無犬子”不能絕對化。以史為鑑,人們可聯絡的實際例子有很多。僅三國而言,就是一部最好歷史旁白。

    劉備生於帝胄,卻起於豪沫;大志若愚,聯手諸葛,終成一代雄主;三分天下有其一。然其子劉禪卻是扶不起的阿斗,縱有孔明輔助,也難成就霸業;劉備身後無人,只雄了一代人。

    孫堅起於江東士族,深得江南士大夫擁護,屬傳統豪強;其長子孫策三國小霸王,收大江南北無數英豪;次子孫權更是紫黃蓋旗,雄霸天下一方。被人贊稱:“生子當生孫仲謀”。然三代後卻無大英雄。

    曹操是三國時期最傑出的軍事家、戰略家、思想家和詩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誰與爭鋒”;靠雄才大略,雄居北方,奠定一統基礎;其子曹丕、曹植都是人中龍鳳,但也只雄了二代,其三代無強人。

    三國歸晉是歷史的必然,僅從“虎父無犬子”來看,司馬家族雄起了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二兄弟;司馬炎三代人。故有:晉朝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三國歸於晉帝,為一統之基矣。

  • 5 # 順風順水世家

    這句話。是說性格,不是說繼函父業。虎的性格剛猛,狗的性格也兇殘,但不及老虎。但狗也不是好若的。所以虎父無犬子的順水之理性格一樣兇殘無比。

  • 6 # 詠渡歲月

    這話不全對:現在的:官=代:富=代:星二代:都快成貶意詞了:都是家庭社會教育的過錯:真希望:家庭的光榮傳統:能帶好下一代:二o一九年十二月廿九日韓

  • 7 # 福子說歷史

    陸抗是陸遜的兒子,孫策的外孫。陸遜的長子早夭,所以陸遜死後由陸抗襲爵。晉泰始八年(公元272年)九月,東吳西陵督步闡佔據了西陵向晉投降。當時陸抗擔任鎮軍大將軍,西陵正在他的管轄區內,於是馬上派將軍左奕、吾彥等前去討伐

      晉武帝司馬炎派荊州刺史楊肇到西陵迎接步闡,又派車騎將軍羊祜率領步兵進攻江陵,派巴東監軍徐胤率領水軍攻打建平來救援步闡。陸抗命令西陵各軍設立嚴密的包圍圈,從赤溪一直到故市,內可圍困步闡,外可抵禦晉軍陸抗不分晝夜催促各軍修建包圍工事,就好像敵人已經到來似地,各部隊都覺得很辛苦。將領們勸諫說:“現在應該趁著三軍的銳氣,迅速進攻步闡,等到晉的救兵來到,一定可以攻克西陵,何必去做修建工事這樣的事,讓士兵和百姓勞乏疲憊?”陸抗說:“西陵城所處的地勢已經夠穩固了,糧食又很充足,況且所具有的防禦設施、器具,都是我早先在西陵任職時所準備的,現在反過來攻打它,不可能很快攻下。如果等晉兵到來而我們還沒有攻下來,裡外受敵,靠什麼抵禦?”

      陸抗不分晝夜催促各軍修建包圍工事,就好像敵人已經到來似地,各部隊都覺得很辛苦。將領們勸諫說:“現在應該趁著三軍的銳氣,迅速進攻步闡,等到晉的救兵來到,一定可以攻克西陵,何必去做修建工事這樣的事,讓士兵和百姓勞乏疲憊?”陸抗說:“西陵城所處的地勢已經夠穩固了,糧食又很充足,況且所具有的防禦設施、器具,都是我早先在西陵任職時所準備的,現在反過來攻打它,不可能很快攻下。如果等晉兵到來而我們還沒有攻下來,裡外受敵,靠什麼抵禦?”

      諸將還是都想攻打步闡,陸抗想讓眾人心服,就聽任他們去試攻一次,果然沒有勝利。包圍圈的工事都準備好的時候,羊祜的五萬軍隊也正好到了江陵。將領們都認為陸抗不應該離開江陵,陸抗說:“江陵城防堅固,兵員充足,沒有什麼可擔憂的。就算敵人打下江陵,破壞了城防,他們也一定守不住,我們的損失不會很大。如果晉兵佔領了西陵,那麼南山眾多夷族都會騷動,麻煩就難以估量了!”於是親自率領部隊奔赴西陵。

      當初,陸抗因為江陵以北道路平坦開闊,命令江陵督張咸興建造大壩阻斷水流,把平地淹沒以阻擋敵人的侵犯和內部的叛亂。羊祜想借大壩攔住的水用船運送糧草,就故意揚言要鑿破大壩好讓步兵透過。陸抗聽到這個訊息,就讓張鹹立刻破壞大壩。將領們都迷惑不解,多次諫阻也沒有用。結果羊祜到了當陽,聽說大壩已毀,只好改用車子運糧,耗費了許多時間與力氣。

      十一月,楊肇到達西陵。陸抗命令公安都督孫遵沿著南岸抵禦羊祜,水軍都督留慮抵禦徐胤,陸抗親自率領大軍憑藉長圍與楊肇對峙。將軍朱喬營裡的都督俞贊逃到楊肇那裡,陸抗說:“俞贊是軍隊裡的老官吏,清楚我軍的虛實。我經常擔心夷兵平時的訓練不夠,敵人如果進攻包圍圈,一定先攻打夷兵防守的地方。”於是當夜更換夷兵,全都用精兵把守。第二天,楊肇果然攻打原先夷兵防守的地方。陸抗下令反擊,弓箭與石塊像下雨一樣襲來,楊肇的部下接連死亡。

      十二月,楊肇無計可施,趁黑夜逃走。陸抗想追擊,又擔心步闡積蓄力量在一旁等待時機,自己的兵力不足以分成兩路,於是只擂鼓威嚇敵人,做出要追趕的樣子。楊肇的部下果然恐懼不安,全都丟棄鎧甲輕身而逃。陸抗派騎兵追擊,楊肇軍隊大敗,羊祜等人都率領軍隊撤退。陸抗於是攻克西陵,殺死步闡以及與他同謀的將吏幾十人,全都誅滅三族,而向皇帝請求赦免剩下的幾萬人

      陸抗返回東邊的樂鄉,臉上沒有自負的神色,謙虛平淡也一如既往。孫皓加封陸抗為都護。

  • 8 # 王祖蔭1

    不一定吧。老父創業維艱,兒子守成無方者多矣哉。Hi,剛剛看到CCTⅴ播放案件,上海抓了一個詐騙犯,借談戀愛騙了女方XⅩ萬!竟是上海X大學一位副教授之子。他把老爸的光環都拿來罩在自已頭上,"我是上海Ⅹ大學的教授″!那還不把MM引得如痴如狂?

  • 9 # 馬吉松2

    朱元璋推翻元統治,恢復民族平等,開創大明江山,史稱洪武之治。但是明朝最鼎盛時候,還是由四子朱棣的圖治變革而來。無論是經濟建設還是指揮戰爭,都可以說: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朱棣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生於應天,時事征伐,並受封為燕王,後發動靖難之役,起事攻打侄兒朱允炆,奪位登基。後新建都北京,編修巜永樂大典》派鄭和下西洋,五徵漠北。使明朝發展到頂峰,他統治時期被稱為〈永樂盛世)朱棣也被後世稱為永樂皇帝或永樂大帝。

  • 10 # 君好哇講文化

    俗話說:“虎父無犬子”。這句話總的來說是有道理的,從古至今。

    這是句五字成語,老少皆知的《三國演義》就是它的出處。

    在第八十三回 《戰猇亭先主得仇人 守江口書生拜大將 》中有這樣的一句話: 先主視之,嘆曰:“虎父無犬子也!”

    是用來比喻出色的父親一般來說生出來的孩子會是優秀的。常來用於誇獎別人的子輩。

    虎父無犬子,它的下一句也是眾說紛紜,可以對應的有:虎父無犬子,將門無懦夫。虎父無犬子,名師出高徒。虎父無犬子,有其父必有其子……

    一般來說,凡事沒有絕對性。但是一個優秀的父親,他的孩子從小以他為榜樣,從小看他父親的一舉一動,言談舉止等這樣的生長環境下的孩子是會比沒有這樣氛圍家庭的孩子勝出許多的。

    所以即使後代不能“青出於藍勝於藍”,也會比普通的平凡人更強一些的。

    虎父無犬子是由許多複雜因素、基因遺傳、孩子成長的經歷所造成的。

    歷史上的那對極具文人風骨的父子王羲之與王獻之。

    王羲之,字逸少,號澹齋,官至右軍將軍,是東晉偉大的書法家,被我們後人所尊為書聖。

    而他的第七個兒子,名為王獻之,字子敬,會稽山陰(就是如今的浙江紹興)人。官至中書令。

    父親和兒子兩人書法成就非常之高,以至於後人將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和王獻之父子,並稱為“二王”。

    還有曹操的兩個兒子,曹植與曹丕了。

    眾所周知,曹操是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等。

    他兒子曹丕,字子桓,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也是曹魏的開國皇帝。沛國譙(就是如今的安徽亳州)人,他文武雙全,八歲便能提筆為文,善騎射且好擊劍,博覽古今之經傳,還通曉諸子百家學說。

    說到曹植呢,我就想起了他那首七步成詩的詩:“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這是第一種版本。”

    這就是第二種版本了:“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植字子建,沛國譙 (也就是如今的安徽省亳州市)人。他呢,是三國時期的文學家,且在兩晉南北朝時期,被推尊到文章典範的地位。其代表作有《洛神賦》、《白馬篇》等。後人因其文學上的造詣而將他與曹操、曹丕合稱為“三曹。”

    總的來說,歷史上虎父無犬子的也是蠻多,但虎父有犬子的呢也是不少的。

  • 11 # 愛國者189377959

    這點說明遺傳基因的強大。不可一概而論,許多從貧困的農民家庭走出的孩子很優秀,後天的教育培養是很重要的。嬌子如殺子嘛。

  • 12 # 知足常樂6144539457

    虎父無犬子,只能說父親有能為,作為兒子們有較好的傳統基因,經常在父親的影響下,多少也有些出色,也不是個個都這樣。

    比如楊家將就十分著名,楊令公楊繼業是出色先鋒官,其7子2女都功夫了得,然後楊六郎之子楊宗保,乃至宗保之子楊廣都是虎父無犬子的例子,當然小說會有些誇張,但至少也是有一身武藝才能拿上臺面說。

    又如岳飛、岳雲。薛仁貴、薛丁山。羅藝、羅成、羅通。

    其實這是一種比如,人說富不過三代,這也說明了父親有能耐,兒女未必會繼承發揚光大,反過來,父親很差勁,兒孫們也未必更糟,只要肯努力,一切卻有可能改變。

  • 13 # 根285927616

    這話有一定道理,但不絕對。有的虎父是虎子,但有的虎父可就不一定是虎子了,也可能是敗家子,正反兩面例子很多。

    如劉邦,他的兒子劉恆,恆的兒子劉啟,啟的兒子劉徹,還有呼家將,楊家將等例子很多。

    劉備的兒子劉禪,扶不起阿斗,像古代的堯,舜,兒子都不行,所以堯讓位於舜,舜讓位於禹,趙奢的兒子趙括,只會紙上談兵,沒有戰鬥經驗。這樣的例子也有很多。

    所以家庭的教育和後天的努力是分不開的。最重要自己得努力才行。

  • 14 # 福自福地來wjf

    虎父無犬子。其本意即指動物的繁衍自然之象。虎:貓科動物,有虎,獅,豹等。犬者:有狼,狗,狐等為犬科動物。虎與狗或狼屬兩個不同的種科,它們的基因序列就黏不到一起,所以說,虎父生不出犬子。同科有雜交的基因。如虎與獅可生虎獅虎,獅與虎可生獅虎獸。虎與彪配生三彪,其中必有一豹,此豹劣惡勝過虎彪。若獅子配了狻猊,生出來就是貔貅。所以在動物界中,貔貅與豹子均不為正宗。

    虎與狼和狗,其基因不同,性情不同,兩個不同的科屬動物根本就走不到一起,所以只能說虎生虎子,狗生犬兒了。

    虎父無犬子,其含意即為褒義詞,是誇讚和拍馬屁的形容語。其真正的有為父親,君侯父親,聖人父親,有德有品行的父親,也不絕對不養惡子。當然大多這樣的家庭,老子英雄兒好漢的居多,但不是絕對,此語只是一種奉承的美稱而已。

  • 15 # 起居郎雜記

    虎父無權子這句話,很符合古時候的價值觀和社會觀,這句話放在特定的歷史時代,是很有現實意義。

    我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1、長子繼承製

    對歷史感興趣的人都知道,古代對長幼有序非常的重視,也是當時調節繼承權矛盾的一種手段,小戶人家的長子,繼承父親的幾畝薄田。達官顯貴的長子,繼承其爵位和其財產的大部分。這就是所謂的強幹弱枝,在大量資源的傾斜下,長子的先天優勢明顯,只要能力是一般水平,成就就算弱於父輩,也不會相差太遠。這也是古代門閥政治的基礎,誰也不會以為古代的精英階層是一群傻子吧?

    以三國為例,曹操手下的謀臣,一個個多智近妖,哪個不是世家大族的子弟,他們的水平如何,就不必說了吧?天下承平的時候沒見他們家冒什麼頭,這天下一亂一下子能冒出那麼多聰明人,可見他們的父輩也是能審時度勢的高人。

    2、豐富的學習資源

    簡單地說,如果父親是一個優秀的軍事人才,父親的朋友呢?同理,如果父親是個出名的文人,他的圈子裡都是些什麼人?給子弟優秀的學習資源,這都是成功人士的先發優勢,還是那句話只要子弟不過分愚鈍,她們在學習進步上,會比常人少走很多彎路,這就是名師的作用,大家不會以為學區房白買了吧?哈哈

  • 16 # 南朝居士

    比如,我是大將軍,我兒子未來也是大將軍,別人說起來,“看吧,果然虎父無犬子啊”,真實原因是什麼?你猜?

    一百年前為什麼大師多?在99%文盲的時代,讀過書就能超過99%的人,能讀書哪些人?能出國留學哪些人?

    有人說,梁啟超會培養兒子,真的是會培養?你有錢有權又有社會地位,又全國90%文盲率的時代,想不是人才都難吧?需要怎麼培養?

    虎父無犬子,只是別人世襲時代為自己正名的託辭,你們卻當真了。

    如果權力可以世襲,你父親是大將軍,你未來也是繼承他的權力,當大將軍,你的兒子也是大將軍,當然虎父無犬子了,一門三將軍,但你普通人,有機會做大將軍?

    這種狀態不應該打擊嘛?好不容易把世襲制打破了,現在又開始鼓吹世襲了?

  • 17 # 文都楊稼

    “虎父無犬子”這話看似有道理而又無道理,無道理中又含有道理,實叫真假難辨。

    從真正觀點出發,認為這是奉承話,當某個同學在本班級上當班長,不論成績與否?肯定其父在社會上有些威望,亦或與班主任有些交往,班主任為了感恩、巴結,這“班長”的桂冠就給這孩子戴上了,這孩子越發嘚瑟,甚至在同學中有些耀武揚威。

    古話講“扶人成王,扶土成牆”,現實中的有些人是藉著父母的光環和人脈而發達的,細想現實中的布衣百姓完全靠實打實打拼,甚至還遭到他人排擠,若功成名就才是真本領。

    當某個有名望的成功人士的子女有高就,外人當面給予“虎父無犬子”實是一種恭維,一語誇兩人,父子同光彩。

    當然現實中也有父有本領兒得志的,可惜少之又少;父有本領兒無能的比比皆是,象劉備的兒子“阿斗”有本領嗎?李白、杜甫才高八斗,被封為“詩聖”,他們的後代怎麼就銷聲無在呢?現在象這種情況的例子在每個人身邊都有。

  • 18 # 腳印帝國

    道理是有的,三國演義裡面很多英雄的後代,還是猛將。家庭的環境,父母的經歷,對一個孩子有很大的塑造,還有就是基因,好種子,長得好苗子的機率就大。

  • 19 # 海納百川2014098107550

    這句話是常說的、更是常想的,但往往是事實不是這樣,這也是人們常常惋惜的:比如歷史上的詩仙李白、詩聖杜甫、還有田園詩人陶淵明,他們的兒子大都跟普通人一樣好無建樹,由其是詩仙之子還有點弱智;再就是三國梟雄劉備,那可是曹孟德都認可的英雄,可劉禪就那麼不盡人意了。"虎父無犬子”這話僅有一半或一少半的道理!

  • 20 # 喜樂的視界

    從家風的角度看“虎父無犬子”這句話。家風是在血脈裡注入教養,家風的本質是一種文化傳承,是千百年來中華文明留給我們的好的文化傳統。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任老師。孩子們對整個世界充滿了好奇,他們天生愛模仿,尤其愛模仿父母親的所作所為。父母將直接影響孩子的現在和未來;影響孩子的三觀和素質,以及待人和處事的方式。父母知書達理,孩子絕不會蠻不講理;父母站如松坐如鐘,孩子也絕不會斜躺橫臥;父母愛讀書愛學習,孩子絕不需要整天逼著看書;父母愛運動愛健身,孩子絕不會是弱不禁風。正所謂虎父無犬子。

    家風優良,人便如生活在芝蘭之室,雖久而不聞其香,卻已經與之相融,花香滿衣。家風惡劣,便也如入鮑魚之肆,雖久而不聞其臭,卻也已經遭受薰染,遺臭萬里。

    優良的家風形成,往往是透過創立者的建立,和幾代甚至數代人的不懈努力,踐行而形成的,透過父傳子,子傳孫,子子孫孫相互濡染的家庭教育氛圍,在生活的點滴之中不斷地踐行,形成一種無言、無聲的教誨,最為直觀、最為直接、最為基本、最為經常的家庭教育,在一代又一代的踐行過程中,鑄就了家庭言傳身教的典範,鑄就一代又一代的英才。

    站在歷史長河之上,回顧總結無數曾經輝煌一時的家庭,他們的家風各有千秋,其中不乏許多可稱為經典的精華:齊家、治國、平天下。岳母為兒刺字“精忠報國”,“忠”為岳家之家風;林則徐勤儉持家,生活簡樸,他認為“賢而多財,則損其志;愚而多財,則增其過。”崇尚“儉”為林家之家風;曾國藩以為“勤”為人生第一要義,崇尚“勤”為曾家之家風;……

    曾國藩(1811—1872),清王朝由盛轉衰的動盪年代,在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各個方面均產生重要影響的人物,這種影響一度出現“同治中興”的局面。

    曾國藩從湖南一個偏僻的小山村入京赴考,中進士後留京城,十年連升十級,37歲任禮部侍郎,官至極品,四個弟弟皆受皇封同做高官,贏得滿族榮華。

    縱觀古今,凡達官貴人之家,大多因子孫逐漸驕奢淫逸,過不了二三代,便門第沒落。唯獨曾國藩兄弟五人的家庭,至今190餘年間,綿延至第八代孫,有名望的人才240餘人,他們絕大多數留學英、美等國的名牌大學,學貫中西,成就卓著,成為教育界、科技界、藝術界的名家大師,飲譽五洲四海,為人類的文明進步事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如此長盛興旺之家,在古今中外皆屬罕見。曾氏家族之所以人才輩出,是與曾國藩良好的家風、嚴謹的家教密不可分的。

    曾國藩雖為高官,但他要求子孫必須“半耕半讀,勤儉持家。”要他們親自參加打草、撿柴、插禾、鋤地、收割等農事勞動,不許仗勢欺人,不許使婢差奴。

    曾國藩出將入相,每天日理萬機,從不懈怠。晚年右目失明,仍然堅持讀寫。他寫日記,直到臨死前一日才停止。曾國藩一生著述百餘萬字,以《曾國藩家書》最為著名,流傳海內外。凡知書達理之家,多備有曾氏家書家訓,以教育子孫奮發上進,有所作為。

    曾國藩對自己大富大貴的家族時刻保持著清醒的頭腦。他寫信給曾國荃說:“傲為凶德,惰為衰氣,二者皆敗家之道,富貴人家,不可不牢記此二語也。”

    曾國藩撰寫一副警策的對聯:“不為聖賢,便為禽獸;莫問收穫,但問耕耘。”此聯發人深省,動人心絃,實為廣大讀書人的座右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當發現生活只剩失望時,你會如何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