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913228554459

    二戰日本陸軍戰鬥力也是三流,和武器效能成正比,所謂戰鬥力強的說法有什麼根據?二戰日本陸軍面對工業化國家,基本上都戰敗了,連美械化的國軍都幹不過,也就是欺負一下裝備十八流的農業國軍隊

  • 2 # 我是機智的國王

    二戰日軍的戰鬥力強也只是相對於落後的中國軍隊而言,獸性驅動的軍國主義日本乍一看很瘋狂變態,但在面對有強大工業支撐的美軍時就張狂不起來了。

    日軍武器

    擲彈筒從工作原理上講,可以算是一種小型迫擊炮。

    擲彈筒填補了日軍在一般型迫擊炮和步兵手榴彈之間面殺傷武器的火力空白,它比西方的槍榴彈射程更遠更精準。

    八九式擲彈筒

    一、簡介

    日本八九式擲彈筒是大正十年式擲彈筒的改進型,因十年式射程太近,精度較差最終被八九式取代,成為侵華日軍的步兵制式武器。

    八九式的口徑為50mm,全長430mm,發射管長260mm,全重約4.7kg,有效射程約500米。

    八九式擲彈筒從射擊原理來說,可算是一門小型迫擊炮。與一般的迫擊炮透過方向機配合增減發射藥包來調節射程不同,八九擲彈筒是調節尾管內部擊針的伸縮長度來增減射程。

    從戰術運用來講,八九擲彈筒又很像西方步兵裝備的槍榴彈,但卻比槍榴彈射程更遠更精準。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日軍在迫擊炮和手榴彈之間的面殺傷武器的火力空白。

    二、結構

    1 . 發射管:八九式擲彈筒發射管內帶有膛線,因此射擊精度較高

    管壁上有一條白色簡易瞄準線,用於概略瞄準。擲彈筒的使用需要一定技巧和長期訓練才能保證射擊準確,因此射手多為經驗豐富的老兵。

    2 . 調節機構

    ① 射程調節旋鈕

    ②外部傳動齒輪

    3 . 擊發機構

    ①絲桿:

    ② 擊發 元件套管

    ④擊針元件

    4 . 支撐機構

    三、使用方法

    1 . 調節射程

    ① 遠距離:擰動射程調節旋鈕,讓絲桿在發射筒內伸出較短距離。這樣彈體在發射筒內運動距離增長,發射藥被擊發後產生的高壓在筒內作用的時間也更長,因此有更大的力量將炮彈射出,反之射出的距離就近。

    ② 近距離:擰動射程調節旋鈕,讓絲桿在發射筒內伸出較長距離

    2 . 擊發彈藥

    ① 向後搬動擊發拉柄

    ② 傳動齒輪撥動擊針卡塊,壓縮擊針簧蓄力

    ④ 擊針刺入發射藥室,引燃發射藥

    ⑤ 一部分被引燃的發射藥透過發射藥室的側壁孔向外推頂銅彈帶,使銅彈帶膨脹擠壓發射筒內壁。因銅質較軟,被膨脹擠壓而嵌入膛線,使單體沿著膛線旋轉飛出發射筒,從而提高了射擊精度。

    四、彈藥

    Ⅰ 研製歷史

    91式手榴彈在20世紀30年代研製的一種多用途手榴彈,於1931年(神武紀年2591年)正式裝備日本陸軍,是日軍裝備的第一種現代化手榴彈,可以滿足多種用途的需要。它前身是1921年(大正10年)研製的大正10年式手榴彈。大正10年式手榴彈在“九·一八”事變和“一·二八”事變後逐步停止使用,代之以91式和97式手榴彈。但同時該彈也存在不少缺點,主要是結構複雜,生產工藝繁瑣,特別是用擲彈簡發射時需要儘量密封火藥燃氣,因此彈體上下各有一個起到閉氣作用的定心環,其直徑尺寸要求比較嚴格,需要單獨精加工,耗費工時較多,另外發射藥筒的加工也比較複雜。

    Ⅱ 組成結構

    91式手榴彈彈體上鑄造有網狀溝槽,把彈體表面分成小塊,目的是為了使彈體爆炸時形成均勻的破片,但對於鑄鐵彈體來說,爆炸時“連片”或炸成碎末的情況時有發生,開槽的實際效果不明顯。

    彈體上下各有兩個小圓柱體,上面較細長的是引信裝置,擰在彈體上蓋中間的螺紋孔內,下面較粗短的是發射藥筒,擰在彈體底部的螺紋孔裡。

    91式手榴彈引信是針刺發火式的,從上至下由保險蓋、擊針體、擊針、拴有麻繩的保險銷、擊針簧、裝有底火的底火座、引信體、延期藥管組、雷管、氈墊和銅管組成。除了擊針、擊針簧和保險銷外,其餘全由黃銅製成。

    擊針帶有螺紋,與擊針體擰成一體。保險帽頂部開有一個小孔,用來調節擊針擰入的距離,藉以控制擊針的保險狀態,如果擊針向下擰到位,擊針尖就會突出擊針體外,此時可以擊發底火,反之則擊針尖縮排擊針體內,底火無法擊發,提高存放和運輸的安全性。保險帽為薄銅板衝壓成,柱面壓有輥溝,引信體柱面上也有一道溝槽,保險帽透過這條輥溝卡在引信體上的溝槽內,防止抽出保險銷以後保險帽意外脫落。

    延期藥管就是一端帶螺紋的銅管,擰在引信體下端,內部裝有延期藥,在引信體側壁上還開有一個用來排放延期藥燃燒氣體的排氣孔,平時用一個堵片密封。延期藥下方是雷管,雷管底部與彈體之間有起緩衝作用的氈墊。延期藥管和雷管全部套在一個銅管內。

    91式手榴彈所用的發射藥筒採用的高低壓發射原理,發射藥筒頂部車有與彈體相連線的螺紋,內部為空腔,發射藥裝在一個薄銅板衝壓成的銅盂中,底部裝有一箇中心開孔的鋼墊圈,然後用底螺把銅盂封在藥筒內。底螺的中心位置有一擊針孔,底火和底火座裝在擊針孔上方,這樣設定的目的是防止發射時高壓火藥燃氣把底火吹掉。

    發射時,底火會透過鋼墊圈中心的開孔引燃發射藥,當藥筒內壓力達到一定值以後,火藥燃氣就會從藥筒側壁開孔處衝破銅盂側壁進入發射筒,推動手榴彈向前運動,直至發射出去。

    Ⅲ 使用方法

    用作手榴彈使用時,可以把發射藥筒取下,也可以不取而直接使用。首先檢查擊針擰入擊針體的距離,如果距離不夠則要先用工具把擊針擰到位。使用前先拔出保險銷,接著將保險帽用力在鋼盔或其他堅硬的物體上猛磕一下,使擊針擊發底火,點燃延期火藥,然後迅速投出。不使用時,保險帽套在在引信上,在帽套側壁橫插入保險銷將擊針固定住,這樣就將雷管與導火索分隔開。

    當用擲彈筒發射時,先檢查擊針位置,然後拔出保險銷,保持引信部分朝上,將彈體放入擲彈筒,接著擊發擲彈筒,擊針撞擊手榴彈發射藥筒的底火,將榴彈發射出去。發射過程中由於慣性作用,引信的擊針體壓縮擊針簧下降並擊發底火,點燃延期藥,延期藥燃燒完畢後引爆雷管和主裝藥。

    當用槍掛擲彈筒發射時(擲彈筒是在步槍槍口加裝一個簡單的圓筒),先拔出保險銷,然後取下保險蓋,將手榴彈引信朝向使用者方向放入擲彈筒,用空包彈將手榴彈發射出去,手榴彈的發射藥筒可以取下或保留。發射時,火藥燃氣強烈衝擊擊針並點燃延期藥。

    97式手榴彈開發自較早期的91式手榴彈,為91式的改型,取消了用於擲彈筒發射的推進藥柱體,主要用於步兵手擲,也可以用槍上擲彈器發射,97式手榴彈的引信由發火元件和延期藥管兩大部件組成,引信的組成部件包括擊針、保險銷和火帽組成外觀上,97式與91式一模一樣。

    Ⅰ. STG - 44 / MP - 44 全自動步槍

    1 . 簡介

    第一種使用中間威力彈藥的自動步槍,由於縮短了彈體,減小了發射藥量,使其在全自動設計模式下更容易操控,射擊更精準,填補了機關槍和衝鋒槍之間的火力空白,是款革命性武器。

    名稱由來

    MP- 44:MP 為德語 Maschinenpistole 縮寫,Maschinen — 機械,pistole — 手槍(彈匣式手槍),因為發射手槍彈,所以Maschinenpistole 意為“衝鋒槍”。

    STG-44:為德語 Sturmgewehr 縮寫,Sturm — 風暴,gewehr — 步槍,Sturmgewehr 意為 “風暴步槍 ”或 “突擊步槍”。

    德軍中的有識之士為了能夠在有限的資源裡爭取到優先生產的配額,就以MP(衝鋒槍)專案名稱進行申報並透過批准。希特勒在注意到來自軍隊對該槍的評價之後,認識到了該武器的優越性,便下令加大此武器的生產,並將其命名為 STG-44 步槍 。

    2.技術引數編輯

    口 徑:7.92mm

    彈 藥:7.92×33毫米(中間威力彈)

    初 速:500米/秒

    有效射程:400-500米

    理論射速:500發/分

    閉鎖方式:槍機偏移式

    發射方式:單發、連發

    供彈方式:彈匣

    彈 容:30發

    槍 長:940mm

    膛 線:4條右旋,纏距254mm

    全槍質量:5.1kg (不含彈匣)

    瞄準裝置:覘孔式瞄準,帶護圈準星

    Ⅱ G-43 半自動步槍

    1 . 簡介

    二戰中後期德軍使用的一款半自動步槍,20世紀30年代末期開始研製,使用與毛瑟步槍和機槍通用的全威力步槍彈。G43步槍採用短行程活塞式導氣系統,效能可靠。使用拆卸式10發彈匣,可用5發彈夾填裝。

    2.技術引數編輯

    口 徑:7.92mm

    彈 藥:7.92×57mm (全威力步槍彈)

    彈 容:10發/彈匣

    戰鬥全重:4.7公斤

    槍 長:1117毫米

    初 速:745米/秒

    有效射程:800米

    瞄準裝置:V型表尺照門,刀片形準星

    Ⅲ .FG - 42 傘兵步槍

    1 . 簡介

    FG-42傘兵步槍是二戰期間德國航空部專門為傘兵設計的可選擇連發射擊的步槍。FG-42的設計初衷是滿足空降部隊在作戰中對武器重量輕、火力強的要求,希望這種槍能使後勤供應簡化並增強傘兵的單兵火力。空軍要求此槍:使用7.92×57mm的標準步槍彈,並能擁有輕機槍的效能,而且空投體積不大於一支常規拉栓式步槍。

    2.技術引數編輯

    自動方式:全自動、半自動

    口 徑:7.92mm

    彈 藥:7.92×57mm

    彈 容:10發、20發/彈匣

    重 量:4.3公斤(Ⅰ型)、4.98公斤(Ⅲ型)

    槍 長:940毫米(Ⅰ型)、975毫米(Ⅱ型)

    槍口初速:755米/每秒

    射程:600米

    —— 反坦克武器 ——

    Ⅳ . Pzf - 60火箭筒(鐵拳反坦克火箭筒 )

    1 . 簡介

    Panzerfaust:Panzer — 裝甲/坦克,faust—拳頭,Panzerfaust 意為“裝甲拳" 或"鐵拳" 。

    反坦克榴彈發射器(Panzerfaust、Pzf,稱作裝甲拳或鐵拳)是二戰中德國製造的一種廉價的火藥推進無後坐力反坦克榴彈發射器。此武器是一種小型的預裝填無後座力炮,屬於超口徑武器(彈體直徑大於發射管直徑)。

    2.技術引數編輯

    口 徑:44mm

    彈 徑:150mm

    戰鬥全長:1050mm

    戰鬥質量:5.1kg

    配用彈種:破甲彈

    彈頭質量:3公斤

    有效射程:60m

    破甲厚度:200mm

    瞄準裝置:簡易彈體瞄準

    Ⅴ. RPzB-54反坦克火箭

    1 . 簡介

    RPzB 為 Raketenpanzerbüchse 縮寫 意為反坦克火箭發射器,又名Panzerschreck(意為坦克殺手),是一種可重複使用的反坦克火箭發射器。此武器採用尾部裝填,肩扛發射,透過電子點火發射由火箭推進的高穩定性的榴彈頭。

    2.技術引數編輯

    口 徑:88mm

    管 長:1.35米

    重 量:9公斤

    炮口初速:110米/秒

    射 程:180米

    火箭彈重:3.25公斤

    彈頭重量:2.3公斤

    Ⅵ . Fliegerfaust B 放空火箭筒

    Fliegerfaust是一種單兵肩託式防空武器,共有有兩種設計,一種稱為fliegerfaust A型,一種稱為fliegerfaust B型。

    fliegerfaust A型擁有四枝20毫米口徑的炮管, fliegerfaust B型把炮管由四枝改為九枝,長1500mm,重達6.5公斤。

    —— 飛 行 器 ——

    Ⅶ . Me-262戰鬥機

    1 . 簡介

    Me-262戰鬥機(德文:Messerschmitt Me-262,綽號: Schwalbe,譯文:燕子/飛燕 ),是第一種用於實戰的量產噴氣式戰鬥機。

    2.技術引數編輯

    Me-262A-1a(單座戰鬥機)

    長 度: 10.6 m

    翼 展: 12.5 m

    高 度: 3.5m

    空 重 : 4000 kg

    最大起飛重量: 7045 kg

    乘 員: 1人

    發 動 機 :兩臺Junkers Jumo 004B-1

    飛行速度: 870 km/h

    實用升限: 11,500 m

    航 程: 1050km

    武 器: 4門30毫米MK108機炮(備彈100發/門)

    Ⅷ . Ho-229/Go-229戰鬥轟炸機

    1 . 簡介

    德國Ho-229試驗戰鬥/轟炸機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架無尾飛翼噴氣式戰鬥轟炸機。 該機由金屬和木材混合結構。 Ho-229共有三架原型機,其中第一架為無動力滑翔機,僅用於氣動驗證和研究,德國戰敗後被燒燬。 第二架,也是唯一曾經成功飛上藍天的有動力試驗機在第三次試飛時機毀人亡。 因此,目前全世界只存留唯一一架未完成的原型三號機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博物館展出。(注:該機通常會因生產商的原因被誤稱為Go-229,但是德國空軍編號確定為Ho-229)

    2.技術引數

    長 度: 7.47 m

    高 度: 2.80 m

    翼 展: 16.75 m

    全 重: 9000 kg

    引 擎: 兩臺容克 jumo 004b 噴氣發動機

    爬 升 率 : 1350 m/min

    航 程〔掛兩個副油箱/時速 635km/h 〕: 3170 km

    最大 速度 : 997 km/h

    升 限 :16000 m

    Ⅸ . V - 1 導彈

    1 . 簡介

    德國V-1導彈是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研製的飛航式導彈。是世界上最早出現並在戰爭中使用的導彈,用於襲擊英國、荷蘭和比利時。V-1導彈用彈射器發射 ,也可從運載機上發射,然後依靠彈上的控制系統導向預定彈道作水平飛行,而後向目標俯衝。

    2.技術引數

    V-1 技術引數編輯

    翼 寬:5.37米

    長 度:7.9米

    高 度:1.42米

    彈 頭:830千克炸藥

    引 擎:阿爾戈斯As109-014推動器

    推 進 劑:568升80辛烷

    最 高 速:624-656千米/小時

    航 程:240千米

    飛行時間 :2小時30秒

    一般飛行高度:760米

    最大飛行高度:3050米

    Ⅹ . V - 2 導彈

    1 . 簡介

    V-2導彈德文全稱Vergeltungswaffe-2,意為“復仇武器”。是德國在1942年研製的第一種單級液體彈道導彈。採用較先進的程式和陀螺雙重控制系統,推力方向由耐高溫石墨舵片操縱控制。導彈戰鬥部可是普通裝藥、核裝藥,或是化學、生物戰劑。

    2.技術引數

    全長:14m

    直徑:1.7m

    總重:13噸

    彈頭重量:1噸

    最大航程:320千米

    最大飛行速度:4.8馬赫

    最大飛行高度:96 km

    Ⅰ簡介:

    1911年,由勃朗寧設計、柯爾特公司生產的0.45英寸自動手槍被選為美軍制式武器,並正式命名為“柯爾特M1911 - 0.45英寸自動手槍”。這支手槍伴隨美軍經歷了一戰、二戰、北韓戰爭、越南戰爭等20世紀美軍參與的幾乎全部戰爭,雖然在1985年美軍更新制式手槍後M1911被M9手槍替代,但各種M1911手槍各種改型仍被許多公司生產。

    Ⅱ 簡單拆解:

    Ⅰ 動作原理:

    1911式手槍採用槍管短後坐自動方式, 槍管偏移閉鎖方式,與“勃朗寧“9毫米大威力手槍採用的動作原理基本相同。但開、閉鎖的機構形式略有不同。“ 勃朗寧” 大威力手槍採用的是凸耳式開-閉鎖機構, 而M1911式手槍採用的是鉸鏈式開、閉鎖機構。

    槍彈擊發後, 在火藥燃氣作用下, 套筒和槍管一起後坐, 在完成一個較短的自由行程後, 由於鉸鏈的下端固定在套筒座上, 因此上端開始向後移動, 越過死點(起短暫的延遲開鎖作用) 後逐漸拉槍管尾端向下, 槍管上的兩條閉鎖凸筋也漸漸脫離套筒內壁上的閉鎖凹槽, 實現開鎖。開鎖後的槍管因受套筒座限制而停止運動, 而套筒則繼續後坐,完成抽殼、拋殼、壓倒擊錘等動作。復進時, 復進簧伸張, 推動套筒向前復進, 並完成推彈,輸彈入膛等動作。之後, 套筒撞擊槍管尾端, 帶動槍管一起復進。當槍管向前運動時, 其下方連線的鉸鏈開始向前迴轉, 頂起槍管尾端, 使槍管上的兩條閉鎖凸筋再進入到套筒內壁上的閉鎖凹槽中, 並共同走完閉鎖後的自由行程, 實現可靠的閉鎖, 呈再次待擊發狀態。槍彈打光時, 套筒就被空倉掛機柄掛在後方位置。此時壓下空倉掛機或重新插入實彈彈匣都可使套筒復進。

    Ⅱ 保險機構

    包括手動保險和握把保險, 安全性高。攜槍時通常使用手動保險,可鎖住擊錘和阻鐵, 同時還鎖住套筒。握把保險在手動保險已開啟時使用, 即使在彈膛有彈的情況下, 只要不握緊握把保險, 扣扳機也不會擊發, 避免偶發事故的發生。擊發機構由扳機和扳機連桿、單發杆、阻鐵和阻鐵簧、擊錘和擊錘簧、擊針和擊針簧組成。當手動保險位於“ 發射” 位置時, 扣扳機, 使扳機連桿向後運動。此時如果緊壓握把保險,扳機連桿就能繼續後移, 帶動單發杆和阻鐵迴轉, 解脫擊錘,擊發槍彈。如果此時未緊壓握把保險, 那麼握把保險的凸齒就會擋住扳機連桿, 使其不能後移, 扳機扣不到位。

    Ⅲ 0.45英寸ACP彈

    全稱為0.45英寸柯爾特自動手槍彈,ACP是Automatic Colt Pistol(柯爾特自動手槍彈)的英文縮寫。是一種由約翰·勃朗寧設計的無底緣手槍彈,研發初時用在柯爾特試驗型手槍上,後來這種手槍改良成M1911並被美國陸軍在1911年採用成制式武器 。.45 ACP彈的特點是擁有一枚圓鈍的重彈頭和較低的初速(亞音速),能夠對無防護的目標造成嚴重殺傷,且適合有消音器的武器使用。

    Ⅳ 0.45ACP彈技術引數

    口 徑 —— 0.45 英寸(11.43毫米)

    全彈長度 —— 32.19 毫米

    全彈質量 —— 21.2 克

    彈頭類別 —— 普通彈

    彈頭結構 —— 圓頭、平底、鉛心、全被甲

    彈頭直徑 —— 11.48 毫米

    彈頭長度 —— 17.46 毫米

    彈頭質量 —— 15 克

    彈殼形狀 —— 無凸緣、筒形

    彈殼直徑 —— 12.09 毫米

    彈殼長度 —— 22.79 毫米

    底緣直徑 —— 11.86 毫米

    彈殼材料 —— 黃銅

    發射藥量 —— 0.32 克

    槍口初速 —— 250 米/秒

    TT33 圖卡列夫手槍

    7.62毫米的TT手槍是由蘇聯著名槍械設計師託卡列夫於1930年設計出,在圖拉兵工廠生產。該槍長196毫米,重854克,容彈8發,戰鬥射速、25發/分,有效射程50米。該搶由於威力大、穿透力高、結構簡單,使用方便,成為蘇軍官兵忠實的夥伴。該槍閉鎖系統參考了勃朗寧設計的柯爾特M1911手槍,槍管短後座,選用了與一種根據毛瑟7.63X25mm槍彈改進來的高初速手槍彈,即7.62X25mm託卡列夫手槍彈,並保持與衝鋒槍彈藥通用。

    Ⅰ 結構特點

    TT33的獨特之處,就是由圖卡列夫創新設計了一套模組化的內部裝置,包括擊錘、阻鐵、阻鐵簧、擊錘簧和單發槓桿。它使用比M1911更為簡單的擊錘-阻鐵機構,這個機構成一個整體裝配進手槍中,只需用一顆子彈輔助就能進行不完全分解,使得手槍的保養變得非常容易,並能對廣泛的人員進行裝備。但TT-33的保險機構卻十分簡單,僅設有隻有一個擊錘半待發保險,此外再無其他保險方式。這意味著,如果攜帶著上膛的TT-33行軍或作戰,是不太安全的,因為TT-33的擊錘外露,在攜行和戰鬥時很容易猛烈磕碰而意外解除保險。此外TT-33的彈夾卡筍設計得不太牢靠,常常會因為外部撞擊或震動而導致彈夾鬆脫。

    Ⅱ 彈藥種類

    7.62mm託卡列夫手槍彈又稱7.62×25mm手槍彈。此彈是蘇聯由7.63mm毛瑟手槍彈改進而來,1930年在TT-30手槍上首先使用,在二戰中廣泛使用於TT-30/33手槍和PPSh/PPS等衝鋒槍上。7.62mm託卡列夫手槍彈的基本效能與7.63mm毛瑟彈接近,但是彈殼和彈頭有微小的尺寸差異,膛壓要略低於毛瑟彈,初速和威力與後者相近。由於此彈主要用做衝鋒槍彈使用,故對彈頭和彈殼加工精度要求比較低,精度沒有毛瑟彈好。

    7.62mm託卡列夫手槍彈的彈頭種類也很多

    槍彈主要有:P型普通彈,彈頭為圓頭、平底、鉛心、黃銅或覆銅鋼被甲,質量5.57g;

    Pst鋼心普通彈,彈頭為圓頭、平底、錐形平頂鉛套加鋼心、黃銅或覆銅鋼被甲,質量5.6g;

    P-41型穿甲燃燒彈,彈頭為圓頭、平底、弧形鉛套加硬鋼心,彈尖空腔內有燃燒劑,被甲為覆銅鋼,質量4.79g。

    此外還有單頭底部嵌入夜光管的PT曳光彈

    Ⅲ 技術引數

    口 徑: 7.62 毫米

    膛 線: 4 條(右旋)

    槍口初速:420米/秒

    有效射程: 50米

    最大射速: 25發/分

    彈匣容量: 8發

    TT-33作為一種價廉物美的軍用手槍在當時非常適合蘇聯的國情,為蘇聯贏得二戰勝利立下了功勞。雖然50年代後TT-33在蘇聯的軍事生命就終結了,但在世界範圍內衍生出了各種版本,中國於1951年在蘇聯專家的幫助下對TT-33進行了仿製,定為“51式手槍”,在1954年又根據北韓戰場上的經驗對51式進行了改進,定名為“54式手槍”,從此中國有了統一的制式手槍。

    分享DIY實用技能

    由於本人水平有限,作品難免粗糙和錯誤,望朋友們見諒。

  • 3 # 劇透歷史

    評判二戰中日本武器的強弱,得分海軍和陸軍。

    日本海軍的聯合艦隊號稱“帝國之花”,放眼當時的世界海軍排行榜,那可真是擠進全球第三沒問題,這是日本真正精銳中的精銳。人家老美在太平洋戰場上為啥嗑得那麼艱難,因為跟他們打交道的就算日本海軍。

    至於日本的陸軍,也就是抗日戰場上我們最直接接觸的小鬼子,他們的裝備總體來說,就算“比上不足比下有餘”。之所以會有日本武器裝備差的印象,主要原因是將日本陸軍裝備與德國、蘇聯、美國、英國等國家的軍隊進行了比較。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慘烈,使得各個國家都將最好的資源投向了戰爭,由此催生出了許多突飛猛進的“黑科技”。

    比如我們耳熟能詳的武器裝備,德國的虎式、豹式坦克、U2潛艇;蘇聯的T34坦克、喀秋莎火箭炮、波波沙衝鋒槍等等。然而似乎並沒有聽說過日本陸軍有什麼特別出名的武器,這使得大家錯誤地認為日本武器屬於三流。

    除令人頭疼的飛機外,日本陸軍最有名的是三八大蓋、八九式擲彈筒和九二步兵炮等。侵華時期日軍最常用的武器裝備,就是三八大蓋。

    三八大蓋就是指日本三八式步槍,這款步槍的前身是德國毛瑟1871步槍。毛瑟1871步槍發射的是7.92毫米大威力步槍彈,使用起來後坐力過大,不適合身材矮小的日本兵。

    於是,日本於1897年進行仿製,將步槍口徑改成6.5毫米,山寨出了二戰日軍制式裝備三八大蓋。

    步槍彈口徑的縮小,導致三八大蓋先天威力不足,雖然有很強的穿透力,但是殺傷力效果往往大打折扣。許多被三八大蓋擊中的人,運氣好的話子彈都不會留在體內,從前胸進後背出留下一個小孔,只要不是擊中要害,修養一段時間就能重新上戰場。

    但對當時的日本來說,三八大蓋至少有三個好處:

    一是射程遠、射擊精準。經過嚴格射擊訓練,再配上三八大蓋這款“準狙擊”步槍,戰爭初期的鬼子老兵,幾乎個個都是神槍手,著實讓對手吃了不少的虧。比如硫磺島戰役時,鬼子就專門挑美軍中鋼盔上帶紅十字標誌的醫務兵下手狙擊,讓許多美軍傷病因得不到救治而死;

    二是節省黃銅等原材料,這對資源缺乏的島國日本特別有意義;

    三是三八大蓋夠長。這款步槍配上刺刀,整槍的長度可以達到將近1米6,當時中國軍隊使用的中正式步槍+刺刀也才1米5,這就導致小鬼子在拼刺方面得了優勢,再加上他們戰前充足的訓練,使得我軍往往要三個抗日戰士才能撩翻一個鬼子。

    說完三八大蓋,再說一說日本另一大殺器,八九式擲彈筒。

    擲彈筒,從武器角度來講,屬於輕型迫擊炮。日軍的這款八九式擲彈筒,只有4.7公斤,攜帶方便且操作簡易,再加上種類眾多的彈藥,日軍往往能憑藉它搞出各類花式操作。

    抗日戰場上,有經驗的鬼子經常能根據機槍的聲音,判斷出機槍陣地的位置,隨後立馬就會有擲彈筒發射的炮彈,往機槍陣地上招呼。

    太平洋戰場,美軍看不上日軍老要拉槍栓的三八大蓋,瞧不起鬼子只要拿謝爾曼撞一下就會散架的豆坦克,但提到擲彈筒可就會頭皮發麻。

    最後說說日本陸軍九二式步兵炮。

    相比於歐美國家的同口徑火炮,九二式步兵炮效能顯得遠遠遜色,這也顯示出日本當時在國防工業基礎方面與西方的差距。

    但九二式步兵炮輕便易於攜帶,炮身比較低矮,更適合日本小矮子士兵使用。而且它設計簡潔、易於製造、生產成本較低,更適合日本這種資源匱乏的島國大規模裝備。

    透過三八大蓋、八九式擲彈筒、九二式步兵炮,以及鬼子頻繁使用的刺刀白刃戰術,我們大致可見二戰日軍走的是精準射擊路線。這也是受困於島國資源匱乏的無奈之舉,處處都得省著點花。

    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當時日本已經造出衝鋒槍,但是由於每一把衝鋒槍的造價單把達到100日元,如果裝備一支一個師團需要1萬把衝鋒槍,大概價格是100萬日元左右,這還不包括後期的維護成本。

    日本海軍認為成本太高了,大力反對。而相應的100萬日元在當時可以造一艘戰列艦,能夠極大地提升日本海軍實力。

    這也導致日本後期在與美國進行太平洋戰爭時期,沒有衝鋒槍使用,只能依靠人肉炸彈或發起自殺式襲擊。單發的日本三八大蓋兒遇上美軍的速射武器,只有被虐的份。

    至於日軍的“強”,更多體現在的是海軍與美軍的死磕。

    太平洋戰爭爆發時,日本擁有戰列艦、護衛艦和重巡洋艦還包括多艘航空母艦,而且日本海空軍航空兵飛行時間都在2000小時以上,絕對老司機。

    還有最為重要的一點,日本士兵在軍國主義和武士道精神的雙重作用下,擁有著極其頑固的戰鬥思維,絕對不會出現義大利式的大規模投降。日本雖然武器裝備總體水平不如英美等發達國家,但精神層面卻是表現出極其狂熱的情緒。

    這也使得美軍十分頭疼,搞不懂被困在孤島上彈盡糧絕的日軍,幹嘛還要死磕下去,專門研究之後於是就有了分析日本人性格和行為方式的《菊與刀》。

  • 4 # 薄荷紅茶館

    二戰中日本武器為一方面,更為重要的是依託全國動員,武士道等精神的激勵,透過東亞共榮圈的宣傳,使得有強大的戰鬥力。

  • 5 # 我很想靜靜

    謝謝邀請。二戰日本是精兵策略,18個常備師團確實是精銳,軍事技能出色,武士道精神貫穿始終。亞洲的對手多為農業國,實在不是對手。日本畢竟是島國,資源和國力與一流強國是有差距的。所以也是集中資源發展海軍和航空兵,畢竟陸軍的壓力沒那麼大,蘇聯打不過,南進就歐了。太平洋奪島美軍損失有點大,那是每個島的日軍都是孤軍,沒有後勤補給,只有戰死一條路。打到後期,兵員素質也下降的一塌糊塗。

  • 6 # 吐槽能

    實則只有機槍、坦克、雷達不行……

    五式坦克未趕在戰爭結束前完成,也未能形成獨立裝甲師叢集作戰理念。

    二戰中歐美雷達技術和電子戰技術己很先進。不但地面,艦上、夜間戰鬥機上也裝上了雷達……轟炸機上先有傘降誘餌箱,後有了人工投放的箔條……

    美軍在太平洋某島繳獲過一部日本雷達,發現非常原始,毫無價值……僅相當於美英一代前的實驗品……

  • 7 # 風鈴不再響660

    首先提的問題不專業,日本當時在太平洋東南亞,可不是三流,是一流。只有中國這邊因為東三省被佔,日本人認為中國戰場不太需要大量資源,還有蘇聯和德國交戰,日本認為蘇聯不會有能力出兵,所以也不需要大量資源,他們把一流資源投入了錯誤的方向,最後的島嶼爭奪時美國海軍陸戰隊才是拿著三流的武器,美國歐洲戰場,什麼時候用過馬可辛機槍,直到沖繩戰役海軍陸戰隊美國武器才有了改善。

  • 8 # 偉大的範巴斯滕說體育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場蔓延到全世界的戰爭,日本作為一個法西斯國家,在這場戰爭中犯下了數不清的罪行。儘管我們譴責日本的所作所為,但我們必須承認的一點是,日本軍隊非常強大,幾乎可以在當時名列前茅。

    所以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麼日本人如此強大?這個問題有很多答案,有人說是因為日本先進的武器,有人說是因為武士道精神,日本士兵不怕死。當然,所有這些都是有道理的。今天,我將從另一個角度來分析這個問題。要分析日本軍事力量強大的原因,就必須從日本軍隊在戰場上最直接的表現來分析,戰術是軍隊在戰場上表現的基礎。根據日本出版的《作戰要務令》,日本軍隊在戰場作戰時主要遵循以下幾點:

    一、在戰鬥中,不管是進攻或防禦都是任務來決定的,但因為攻擊是為了摧毀敵人的戰鬥力,消滅敵人的唯一手段,所以當第一選擇總是在戰場上進攻,除非被迫的情況,採取防禦措施。

    第二,即使敵人的部隊處於有利地位,也應採取一切手段進攻,使戰鬥局勢發展為自己的優勢。

    這兩點是日軍在戰場上完全遵循的。因此,當我們研究抗日戰爭時期的戰爭情況時,我們會發現,即使在少數人的情況下,日本軍隊也會積極組織進攻。

    在淞滬戰役初期,駐紮在上海的日本軍隊總數剛剛超過5000人。面對中國軍隊,日本軍隊沒有在戰場上採取被動防禦。他們組織了許多攻擊,我們的軍隊也受到了他們的衝鋒和反擊。

    按照這些指示,本著武士道的精神,日本士兵被迫灌輸這種精神,日本士兵寧願戰死也不願投降或後退半步。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在二戰結束時硫磺島嚴酷而絕望的條件下,日本人頑固地與美華人作戰,即使他們喝汽油也不願意投降。

  • 9 # 麻煩請叫我達文西

    二戰中日本的主要戰場是在亞洲地區,所面對的主要是中國戰場,但是那個時候的中國剛剛經歷了軍閥混戰,國力衰敗,加上內鬥不斷,然而日本人對於戰爭的發動是準備了很長一段時間的。在後來的抗日戰爭中也因為中國軍人的接連戰敗,導致了大家都覺得日本人的戰鬥力極強。這只是對比於當時落後的中國軍隊而言的,相比於蘇聯,美國,等,其實日本的戰鬥力就顯得不是那麼強了,畢竟在中國的東北邊境日本鬼子也被老毛子想打畜生一樣教訓得服服帖帖的!

  • 10 # 老滕在路上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摒棄唯武器論的觀點,誠如前面幾位答友所述,二戰時日軍戰鬥力較強這個情況,要分析起來一本書都寫不完。簡要得來說,有主客觀兩個方面,首先是主觀方面,日本在二戰前期的幾個甲種師團的戰鬥力極為強悍,但有一點不可否認,即使是這些王牌甲種師團,單純看他們的武器裝備,如果放在二戰時期的歐洲戰場,那根本不夠看,無論是從火力密度,火力搭配層次,大兵團機動能力以及裝甲防禦能力,與西方強國相比根本不在一個量級,若是雙方擺在一個大平原上對攻,日軍會吃大虧。但是戰爭就是戰爭,不是下象棋,二戰前期日軍主力部隊的極為優異的單兵戰鬥素質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其在武器裝備上的相對缺陷,不論是從在中國正面戰場抵抗日軍的國軍士兵口中,還是在印支戰場與日軍作戰的英軍士兵口中,甚至是二戰中後期才與日本陸軍有正面交鋒的美軍士兵口中,都有大量的史實記錄,均反映出了他們對日軍單兵戰鬥能力的恐懼。一方面當時的日軍崇尚武士道精神,為所謂的“天皇”獻身是一種榮耀,另外一方面日本陸軍的作戰思想在單兵領域,崇尚“精確射擊理論”,對單兵的高射擊水平推崇備至,這也是為什麼整個二戰時期,日本陸軍沒有大規模裝備火力密度和持續性更強的自動步槍或衝鋒槍,而僅僅是大規模裝備拉一拴子打一發的“三八大蓋”的原因。在這樣的戰術思想指導下,日本陸軍士兵的射擊水準可以說在二戰所有參戰國中是數一數二的。其次在客觀方面,日本陸軍在二戰時期的主要戰略方向為中國戰場和印支、東南亞群島戰場,其面對的對手的水平實在是過於贏弱,面對訓練有素,組織嚴密,部署得當的日軍進攻,除了個別戰役的特例,基本沒有還手之力,而東南亞戰場和印支戰場雖有英美強國直接參戰,但是當地令人抓狂的戰場環境,高溼高熱、深山密林,極大限制了英美軍隊重型武器的作戰能力。再加上前面說述的日軍強悍的單兵作戰能力,導致了日軍在整個二戰前、中期,在亞洲戰場如入無人之境。我在這裡再舉一個不是很恰當的例子也可以從側面來印證日軍的作戰水平,二戰末期一名帶領部隊向美軍投降的納粹德國將軍就對美軍的那種逢戰之前萬炮齊發,空中叢集地毯式轟炸,然後陸軍如戰場清道夫一般平行推進的戰術極為鄙視,認為這不是戰鬥力強的表現,相反,其對日軍的作戰素養和協同水平表示了很高的肯定。希望回答能對你有用。

  • 11 # ZBLiu

    “武器只能算三流”這個評估是誰做出的?好像以前沒有見到權威的專業機構有過這個說法。

    退回來說,的確從精良程度上來說日本的武器跟英美德相比是比不過人家的。

    回到問題上來,“戰鬥力”的要素,不是隻有武器一項,還有一個華人一向強調的方面“人的因素第一”。談論日本軍隊,用上“人的因素第一”,聽上去有點“扎耳朵”,然而你能不承認嗎?區別只在於支援人的戰鬥精神的是什麼東西。可以是高度的政治覺悟,也可以是深入骨髓的武士道精神。

  • 12 #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日軍在二戰中的武器標配為38大蓋+歪把子輕機槍+92式重機槍,一個班一挺輕機槍。這樣的武器配置在二戰各國的武器當中只能算是標準配置,並不能說是三流配置。雖說和他國家火力筆有點薄弱,但是一個班有兩具擲彈筒,可以在近距內提供較強的火力支援,這也是日軍步兵班(分隊)裡能拿得出手的武器。

    至於日軍的戰鬥力強並不在於其武器先進與否,因為武器只是不利的因素之一,但並不足佔主導因素。在太平洋戰場上,日軍就是用這些武器將美國和英國軍隊打敗。這其中的與戰術戰法運用得當、軍隊意志力強悍有著很大的關係,哪怕是在太平洋後期日軍給美軍帶來的傷亡也非常大。而在北韓戰場上拿著與日本相類似武器的志(jie)願(fang)軍同樣胖揍了美軍,將美軍從鴨綠江趕回了38度線以南。

    而且三八大蓋的效能也不必同時期的栓動式步槍差,而九二式重機槍的射速雖然慢,但是也基本夠用,雖然歪把子的效能略差,但是歪把子和捷克式輕機槍的結合體九六式和九九式輕機槍的效能也還算可以。所以這些武器並不算三流,甚至可以算上一流的武器。和其他國家相比日本只不過缺少近戰的衝鋒槍而已和大規模的坦克裝甲部隊。

  • 13 # 遊者走天下

    這就應了那就話:戰爭中決定勝負的是人而不是一兩件先進武器。

    日本武器雖然和西方列強比只能算是三流,但他們對武器的應有和戰鬥素養還是很厲害的,這就讓日本軍隊的戰鬥力顯得非常強了。

    看看當時手持三流武器的日本軍人是怎麼作戰的:

    眾所周知二戰期間日本帝國主義的武器裝備要比歐洲軍人落後,當他在歐洲的盟友納粹德國已經開始以裝甲軍突擊,空軍掩護的戰術橫掃歐洲的時候,日軍剛剛實現步坦協同。

    (德國裝甲軍團在攻擊)

    當然,這和當時東亞地區各國普遍比歐洲落後也有關係。所以,日本的武器研發方面也就有了地域特點。於是,在面對西歐軍隊的時候,日本就有了很多奇特的戰術,比如在新加坡戰役中,日本軍隊使用腳踏車模仿坦克的戰術竟然嚇得英軍不敢交戰。

    使用腳踏車模仿坦克

    (二戰期間正在騎腳踏車行軍的日軍)

    因為當時英華人以為日本陸軍是一支裝備了大量坦克的部隊,等他們投降了才知道,日本是以腳踏車在模仿坦克行進的聲音。

    (新加坡戰役結束後,英軍向日軍投降)

    毫無戰鬥力的腳踏車竟然起到了坦克的效果,這就是善於用武器的人化腐朽為神奇的過程。

    還有,在海戰中日本的軍艦要比美軍的落後,日軍也在想盡辦法縮小武器上的差距。

    比如在瓜島戰役中日本軍艦是沒有裝備雷達的,這就導致即便在夜戰中日軍優勢也不明顯。

    在第一次鐵底灣之戰中,日軍使用快速突擊的戰術就把美軍的優勢給抵消了,從而以幾乎零傷亡的代價取得了這次戰鬥的勝利。

    過程是這樣的,日軍艦隊從北方而來,為了出其不意攻其不備,他們快速繞到了鐵底灣的南部。

    夜晚降臨後日軍從南往北快速前進,在凌晨時分接近美軍南部護航艦隊。當時美軍艦隊誰都沒想到日軍會從南方殺過來,所以在遭到攻擊後以為是友軍誤射。

    你看,縱然有雷達也沒用。

    戰鬥中,日艦不和盟軍戀戰,而是排成單線縱隊快速從盟軍軍艦前方透過,並逐次向美軍開炮和發射魚雷。

    結果盟軍疏於防範,損失慘重。

    日艦攻擊後不作停留繼續高速前進,導致想要反擊的盟軍軍艦連目標都找不到了。

    說實話,假如雙方堂堂正正的打一仗盟軍不見得會輸,甚至有可能贏。可惜在日軍的突襲之下被打得一敗塗地,連夜撤離了鐵底灣。

    雖然我對日本帝國主義在二戰犯下的暴行深惡痛絕,但不得不佩服日軍戰術還是很強的。雖然武器比較三流,他們經常能打出讓人驚歎的戰績。所以,作為對手,我們更應該積極研究日本,學習他們的優點,找到他們的缺點,只有這樣,才能在可能爆發的戰爭中將他們徹底打敗!

  • 14 # 淨月暖陽

    二戰中,日本的武器與美、德、蘇來說,真的只能算是二流。能拿得出手一點的就是航空母艦和零式戰鬥機了。就這兩樣,也不能算是一流的。

    日本是明治維新後,才步入工業化國家的,底蘊自沒有英、美、德、法及蘇聯深厚,加之日本四島資源匱乏,特別是二戰是鋼鐵洪流,而日本的鋼產量極其有限,所以他的艦艇和坦克的鐵甲都很薄,零式戰機也是以機動性好連彌補強度不足。

    可就是這樣,也足以傲視他在亞洲的主要對手了。先說東南亞,那時東南亞主要都是歐洲列強的殖民地。雖有駐軍,但數量並不多,在殖民地當“大爺”,戰力自然談不上強。而武器裝備上,很多部隊手上還是一戰時的武器。這自然讓日軍橫掃東南亞,也就在馬來亞、新加坡打了一下規模稍大的戰役,在緬北幾乎是攆著英軍跑。這才有了仁安羌大捷。

    而泱泱中國,正是積貪積弱之時。袁世凱被日脅迫,強籤21條時,問過段祺瑞這個陸軍總長,北洋軍能抵抗駐山東日軍3萬人多久時,段祺瑞的回答是48小時。到淞滬抗戰時,很多網友在提的幾個德械師,也不過是輕重武器是德國造,但無坦克、重炮配備,稅警團的美械裝備也不過一個師的兵力,亦無重炮。川軍則更可憐,很多還是漢陽造,連鏜線都磨平了,射程無法和38步槍相比,中國軍隊很多時候都靠著大刀和血肉與日寇拼!

    戰爭到了二戰時期,己不是簡單的靠戰鬥意志和人數就能取得戰爭勝利的時代了,不用如題主那般去宣揚日軍的戰鬥力。在諾門坎戰役中,日軍的“肉彈”戰術就被朱可夫的裝甲鐵流碾壓得再也不敢妄談“北進”。而當遠征軍得到成建制美軍裝備後,中國軍隊的戰鬥力,不輸世界上任何一支軍隊!誠然,抗戰中有不抵抗就跑的中國軍隊和將領,也有無數用血肉之驅與日寇血拼到底,英勇獻身計程車兵和將軍。中華民族在任何時候都不乏戰鬥力和犧牲精神,這些就是五千年文明歷經苦難卻生生不息的民族魂!

    去強調日軍的戰力,是對犧牲的抗日將士的褻瀆。

  • 15 # 戰爭之王

    其實日本軍隊的武器雖然有極個別性能不佳的,但是整體上還是處於一流水平的,至於戰鬥力也不是一直很強,比如在戰爭後期,日本軍隊的戰鬥力已經大為衰弱。

    首先日本在二戰之前已經是一個工業國了,基本上其所有的武器裝備都是自行研發或者仿製生產的,對外依賴較低。而且日本的軍工技術是處於世界一流的,其研發的武器裝備與歐美國家的武器相比並不落後。比如一直被詬病的日本輕型坦克,在30年代末能還算不錯的,同時期的德國也是二號坦克、三號坦克等居多,蘇聯也是T26、BT系列等,基本和日本的九七中戰車、九五中戰車基本處於同一水平。

    而像航空業,雖然日本發動機技術不足,但是依然設計出了零式戰鬥機、一式戰鬥機等飛機,在戰爭初期取得了不錯的戰果,零戰甚至一度讓盟軍極為恐懼。至於海軍更是如此,日本海軍的綜合實力在當時也是位居世界前列的,戰艦效能並不落後(個別沒有現代化改進的老艦就另當別論了)。

    同時,日本畢竟是一個現代化的工業國,軍事訓練上也並不落伍,再加上日本武士道精神、軍國主義思想等主張的死戰到底,結合兵器技術上的優勢,自然能夠產生強大的戰鬥力。

  • 16 # 袁載譽

    二戰中日本的武器只能算“三流”,為什麼戰鬥力這麼強呢?

    首先解釋為什麼在軍迷圈會有日本裝備,在二戰中屬於三流的說法?這一切的根源來自於日本陸軍的裝備,當時陸軍標配的單兵裝備為38式步槍,坦克為97式中型坦克。

    38式步槍這款槍在二戰初期,就已經可以算的上是“古董級”了,它正式定型和量產的時間是1905年,在太平洋戰爭爆發的1941年,已經服役快40年了。

    而從效能上看這款槍其實不錯,最高射程達到了2400米,且有效射程也有460米,實戰之中操作熟練的日本兵,可以精準擊殺300米內的對手。

    但是這效能從一戰結束後開始,就已經被世界主流軍界認為是“落後”的存在。一戰之時英法把坦克送上戰場,將近代戰爭從戰壕對轟,變成了狹路相逢的“短兵相接”。

    戰壕時代因為對抗雙方距離很遠,誰的槍打的越遠、越準,在戰鬥中就可以佔盡優勢,且因這個距離的存在,給了射擊槍支不用過快“連發”的“容錯”。

    而當坦克帶來了“短兵相接”之後,最快速度制敵成為戰場的第一選擇,因追求射擊距離而犧牲掉的換彈速度,成為了38式步槍類武器的“致命傷”。

    面對這類“致命傷”,德國在開始二戰之後,逐漸拋棄類38式步槍,選擇射擊距離在300-400米,槍管短小且能夠快速連發的MP40衝鋒槍、43式半自動步槍。

    在坦克的掩護之下,持有上述武器的德軍士兵,在突進對手的戰壕陣地後,得以進行快速連發的射擊,造成遠高於類38式步槍的殺傷力。所以基於這類殺傷力的差距,軍迷毫不客氣的將38式步槍列為了三流裝備。

    但是這個三流只是相對於機械化對磕的歐洲戰場,在亞洲戰場上不管是力戰日本的中國,還是東南亞的英美殖民地軍隊均沒有大規模裝備坦克。(中國不裝備坦克是國力不足,英美則是因為潮溼的東南亞並不適合坦克作戰)

    從實際情況出發,38式步槍在征服中國和東南亞之時,並不是真正的“三流武器”,因地形、氣候等侷限,38式使用效果不錯,而英美這邊因跟進主流武器發展風潮,將武器的射擊距離降低,反而在戰鬥中落了一定下風。

    97式中型坦克,1937年定型的日本中型主戰坦克,體重15噸,主武器是裝備的一門47mm火炮。這個配置我們拿它跟76.2毫米火炮的T34坦克、76毫米的M4坦克比,肯定是屬於落後級。

    但是日本的這個落後並不是從一開始就落後,橫掃波蘭、法國的德國主戰坦克三號坦克,其最早出廠的型號,火炮只有37毫米火炮,後期才加成了50毫米火炮。

    值得注意的是,3號坦克也是在1937年定型的,所以從坦克研發的角度出發,早期日本是可以持平德國。綜上可見僅陸軍這項,日本軍隊在二戰時期並不是“三流”。

    更別說日本擁有大量的航空母艦以及在太平洋前期,打出1個日本戰機,換6個美國戰機的“零式”戰機,所以從武器角度說日本在二戰前中期表現的戰鬥力強是“理所當然”。

  • 17 # 於無聲處

    二戰中日本的武器算三流?醒醒吧!事實上,日本的海陸空各種兵器,都有其特色和亮點,無論是稍嫌落後的陸軍,還是世界第一流的海軍和航空兵部隊,都裝備有設計出色、威力強大的武器。這也是二戰日軍強悍戰鬥力的物質來源和基礎!難道你想說日軍光靠所謂武士道精神,赤手空拳就能對打所謂ABCD四國?(美、英、中、荷,它們的英文名稱第一個字母分別是ABCD)和美國在遼闊的太平洋上玩宏大的航母對攻,這個世界上至今除了日本,沒有第二個國家有過這樣的裝備與能力。

    下面,讓我們看看日軍‬代表‬‬兵器‬的‬實力

    一、日本‬陸軍代表‬兵器

    五式坦克

    日本五式坦克是超越那個時代的傑作,從外形上看,它已經具備現代坦克的設計理念與特點,其炮塔有稜有角,由傳統的鑄造或者鈕接結構改為焊接結構,其良好的鍥形防彈角度,和現代的美國M1坦克非常神似,屬於“同一個造型”。

    五式坦克每側有8個負重輪,發動機功率為650馬力,車重35噸;而德國著名的虎式坦克重達57噸,也才650馬力。在單位功率和機動性上,毫無疑問日本人的坦克更強。

    五式坦克的主炮為一門56倍徑75毫米炮,採用和半個世紀後美國M1坦克類似的炮塔彈藥尾艙,彈藥放在炮塔尾艙中,炮塔頂部還裝有洩壓板,一旦彈藥被引爆可以有效釋放爆炸動能,避免直接炸發炮塔,保護車內成員。如此先進的設計理念,大大超越了它的時代。

    測試表明,五式坦克可以在1000米距離上擊穿75毫米厚鋼裝甲,也就是說,它能夠輕易擊穿美國當時的主力坦克“謝爾曼”的前裝甲。

    更有特點的是,該坦克車體前部右側還裝1門一式37毫米機關炮,彈藥基數為124發;另外還有兩挺各備彈1500發的7.7毫米炮塔機槍,其火力妥妥地就是一艘“陸地巡洋艦”,不可謂不強大。

    二、日本海軍代表‬兵器

    大鳳號航空母艦

    這艘排水量30000噸的航母航速高達33節,比現代很多驅逐艦都要跑得快,續航力更是達到驚人的10000海里。

    其設計非常超前,採用全封閉艦首、一體化艦島以及全鋼飛行甲板,載機81架,裝備日本剛研製成功的對海對空雷達(電探),各項資料均向現代化航母看齊,在那個時代相當了不起!

    大鳳號的‬全鋼飛行甲板厚75毫米,其下還有20毫米特種鋼板,可抵抗500千克炸彈的轟炸。要知道,當時美國航母還在使用全木質飛行甲板和敞開式艦首………

    大鳳號主要資料

    寬:30米

    長:253米

    飛行甲板長:257.5米

    吃水深度:9.59米

    標準排水量:30000噸‬

    航速:33.3節

    續航力:10000海里

    動力系統:4臺蒸汽機,8臺鍋爐

    自衛武器:100 毫米雙聯裝高射炮6座,三聯裝25毫米高炮22座

    艦載‬飛機‬:一七試艦戰(烈風)19架‬,一七試艦偵(彩雲)6架‬,一六試艦爆(流星)36架‬。

    三、日軍航空兵代表‬兵器

    J7W“震電”

    J7W“震電”因其驚世駭俗的外表和靈活的機動性,一出世就震驚世界,它是世界上首款實用的鴨式佈局戰鬥機,是日本經潛心研究磨礪推出的用於本土決戰的“末日戰機”。

    眾所周知,二戰戰鬥機的設計大都喜歡把發動機、螺旋槳和武器一股腦全放在飛機前面,而日本人的“震電”卻偏偏反其道而行之,採用最新穎的鴨式佈局:去掉尾翼加裝鴨翼,武器在前,發動機和螺旋槳在後。

    如此設計在利用全部空間的同時,也儘量縮小了同等裝備的體積。

    另外這樣的設計減少了前方的空氣阻力,從而達到過去普通設計所達不到的速度優勢。

    事實上,J7W“震電”各項資料吊打同時代的它國戰機。其12000米的升限+機頭4門30毫米速射炮的組合更是堪稱“飛得高、打得遠”,在天空之中可以說一時風光無兩,所向無敵。

    J7W“震電”主要資料

    最大起飛重量:5228千克

    翼展:11.11米

    機長:9.66米

    機高:3.92米

    最大平飛速度:750千米/每小時

    升限:12000米

    航程:850千米

    武備:30毫米機炮X4 (每門炮備彈 200發)

    ———————

    從以上這幾種有代表性的兵器看,日本儘管在二戰國力不足,產能有限,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設計和製造不出一流的陸海空軍武器裝備。

    我們似乎總是有一種成見,認為二戰的日軍裝備只達到列強一戰時的水準,他們並不是裝備精良的軍隊——其實大謬不然。

    日本人有著嚴謹的思維和大膽創新的意識,在武器製造上一絲不苟,在武器設計上具備準確的判斷力,他們因而造出許多超越那個時代、理念和效能非常先進的武器,這對於一個後起的東亞國家而言,能實現這樣的獨立自主而非一味模仿,實在並不容易。

    這是當時的中國遠遠無法比擬的。

    雖然二戰日本敗了,但這場慘烈的大戰,客觀地說,他們依靠卓越的設計、精良的兵器和無私犧牲的精神,為自己國家贏得了最後的尊嚴與和平。

    戰後,美華人為了對付蘇聯,在準確認識到日本的軍事潛力之後,放了日本一馬,日本人藉此臥薪嚐膽,以製造業為龍頭帶動報經濟快速成長。

    日本的經濟規模,上個七十年代就超過德國成為世界第2。這個排位一直延續至21世紀,才被我們取代。

    這——

    值得我們深思;

    也值得我們留神。

  • 18 # 十五歲學霸

    什麼日本武器只算三流太過荒唐了吧,二戰日本海軍實力僅次於美國,當時能和美國在太平洋對抗三年的也只有日本有那個能力。陸軍武器雖然比不過美蘇德,但對於亞洲戰場還是很實用的,三八大蓋,九二式重機槍射擊精度高,九二式步兵炮,八九式擲彈筒非常適合亞洲戰場步兵支援,九五式和九七式坦克雖然裝甲薄但機動性很好,穿越馬來半島沒問題。零式戰機在二戰初期吊打所有盟軍飛機,後期的紫電改,飛燕戰機效能也很厲害。

  • 19 # 亮珠

    一個工業國打遍亞洲一干農業國,而且打中國這個極品農業廢柴民國打到重慶也打不動了。熱武器再三流也比竹竿大刀片子強。

  • 20 # 長歌行a

    二戰日本相當強悍的,無論如何也不是三流,日本陸軍差一些,比不上美蘇德法英五國,但比起義大利西班牙之類的還是強悍的,排名世界第六應該毫無疑問,日本海軍更加強悍,比美國差,就算比不上英國,差距也不大,至於法德蘇的海軍,明顯不如日本,日本海軍綜合實力第三應該毫無疑問,整體綜合實力,日本相當於世界第四或者五,比美蘇德差,跟英國差不多(海軍水平差不多,陸軍大概還應該領先英國,畢竟英國陸軍比較袖珍),妥妥的世界一流水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提高閱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