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星辰易經

    1、李謐青出於藍:南北朝時,李謐18歲就拜當時的大學問家孔璠為師。孔璠知識淵博,為人謙虛,學生們都很敬仰他。李謐拜他為師後,學習非常刻苦。

    沒過幾年,甚至連孔璠都有不如李謐的地方了。一次,孔璠讀書時不太理解書中的一段話,就請教李謐:“你看這段話是什麼意思?”李謐認真地分析了那段話,然後詳細地回答了老師的問題。

    有人問孔璠:“你做老師的倒要請教學生,就不怕在學生面前失去威信嗎?”孔璠不在乎地說:“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老師也不是固定的,誰懂得多,誰就可以做老師。”問他的人聽了,信服地點點頭。

    2、孔融讓梨:孔融,字文舉,東漢時期山東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高祖父孔尚當過鉅鹿太守,父親是泰山都尉孔宙 。孔融別傳記載:孔融四歲的時候,和哥哥吃梨,總是拿小的吃。有人問他為什麼這麼做。他回答說:"小孩子食量小,按道理應該拿小的。“

    3、臥冰求鯉:晉朝的王祥,早年喪母,繼母朱氏並不養他,常在其父面前數說王祥的是非。他因而失去父親之疼愛,總是讓他打掃牛棚。父母生病,他忙著照顧父母,連衣帶都來不及解。

    一年冬天,繼母朱氏生病想吃鯉魚,但因天寒河水冰凍,無法捕捉,王祥便赤身臥於冰上,忽然間冰化開,從裂縫處躍出兩條鯉魚,王祥喜極,持歸供奉繼母。

    繼母又想吃烤黃雀,但是黃雀很難抓,在王祥擔心之時,忽然有數十隻黃雀飛進他捕鳥的網中,他大喜,旋即又用來供奉繼母。他的舉動,在十里鄉村傳為佳話。人們都稱讚王祥是人間少有的孝子。有詩頌曰:繼母人間有,王祥天下無;至今河水上,留得臥冰模。

    4、鑿壁偷光: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鄰家有蠟燭,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牆壁上鑿了洞引來鄰家的光亮,讓光亮照在書上讀書。縣裡有個大戶人家不怎麼識字,但家中富有,有很多書。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僱工,但不要報酬。主人感到很奇怪,問他為什麼這樣,他說:“我希望讀遍主人家的書。”主人聽了,深為感嘆,就借給匡衡書(用書資助匡衡)。於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學問家。

    5、迷途知返:三國時,有一位著名的文學家、中醫學家叫皇甫謐,他從小就被過繼給叔父,深受寵愛,養成了貪玩厭學的壞習慣。到了17歲,他仍“未通書史”,被人們嘲笑為傻子,叔父和嬸母都很傷心。

    一天,嬸母把貪玩的皇甫謐趕出家門,想以此教訓他。誰知皇甫謐到街上買了一些瓜果獻給嬸母,以為如此“孝順”一番,便可平息嬸母的盛怒。嬸母卻將瓜果狠狠地摔在地上,流著淚說:“你要是真心孝順,就應該好好兒讀書。”

    皇甫謐很慚愧,流著淚表示要改過自新。從此他刻苦攻讀,虛心求教,終於掌握了豐富的知識。後來,皇帝聽說他很有學識,想請他去做官,他卻回絕了,並向皇帝借了一車的書回來讀。此後,他一直學以致用,筆耕不輟,在醫學史和文學史上都負有盛名。

  • 2 # 風流千古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今河南),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開創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三年,晚年修訂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去世後,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論語》。該書被奉為儒家經典。

    孔子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在世時就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更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其人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為和中國祖先神祭祀同等級別的大祀。

    主要成就:

    道德學說

    孔子建構了完整的“德道”思想體系:在個體層面主張“仁、禮”之德性與德行。德道思想體系是以性善論(“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為基礎,以立人極(“三極之道”)為旨歸,以人道與天道、地道相會通,人道中庸又適時之變為方法論的完足思想體系。孔子創立了以仁為核心的道德學說,他自己也是一個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樂於助人,待人真誠、寬厚。“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躬自厚而薄責於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準則。“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對自己一生各階段的總結。

    孔子的仁說,體現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禮說,則體現了禮制精神,即現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義這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對於任何社會,任何時代,任何一個政府都是適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會則是建立人類文明社會的基本要求。孔子的這種人道主義和秩序精神是中國古代社會政治思想的精華。

    政治學說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內容是“禮”與“仁”,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這種方略把德、禮施之於民,嚴格遵循等級制,把貴族和庶民截然劃分為治者與被治者。打破了貴族和庶民間原有的一條重要界限。

    孔子生活在西周宗法禮制傳統較深的魯國,這時周王朝的統治權力已經名存實亡,諸侯間相互爭戰不斷,出現了“王道哀,禮義廢,政權失,家殊俗”的社會現實,“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那個時代的特點。社會矛盾的激化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人的精神和信念也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摧殘。這些共同構成了孔子政治思想產生的歷史淵源和社會條件,“仁”與“禮”是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

    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大同”社會的基本特點是:大道暢行,“天下為公”,因而能“選賢與能,講信修睦”,“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在大同的世界裡,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為親,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兒女為愛,而是相互敬愛,愛天下所有的人。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孩子們都能獲得溫暖與關懷,孤獨的人與殘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滿意的歸宿。陰謀欺詐不興,盜竊禍亂不起,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人人講信修睦,選賢舉能。這是一幅理想化的傳說中的堯舜時代的原始社會景象,也是孔子憧憬的最高理想社會。

    孔子主張的較低政治目標是小康社會。小康社會的基本特點是:大道隱沒,“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與這種貧富不均、貴賤不等相適應,產生了一系列的典章制度、倫理道德,“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立田裡,以賢勇知”,相應地還要設“城郭溝池以為固”。由是,“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這種社會顯然沒有“大同”世界那樣完美,但有正常秩序,有禮、仁、信、義,所以稱為小康。這種社會實際上描述了“私有制”產生後的階級社會的“盛世”。

    孔子的大同社會、小康社會理想對中國後世影響深遠。後來不同歷史時期,不同階段的思想家提出不同內容的憧憬藍圖和奮鬥目標,這種思想對進步思想家、改革家也有一定啟發,洪秀全、康有為、譚嗣同和孫中山都受其影響。

    身處亂世的孔子所主張的仁政沒有施展的空間,但在治理魯國的三個月中,使強大的齊國也畏懼孔子的才能,足見孔子無愧於傑出政治家的稱號。

    經濟學說

    孔子的經濟思想最主要的是重義輕利、“見利思義”的義利觀與“富民”思想。這也是儒家經濟思想的主要內容,對後世有較大的影響。

    孔子所謂“義”,是一種社會道德規範,“利”指人們對物質利益的謀求。在“義”“利”兩者的關係上,孔子把“義”擺在首要地位。他說:“見利思義。”要求人們在物質利益的面公元前,首先應該考慮怎樣符合“義”。他認為“義然後取”,即只有符合“義”,然後才能獲取。孔子甚至在《論語·子罕》中主張“罕言利”,即要少說“利”,但並非不要“利”。孔子像

    孔子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幹不符合道義的事而獲得富貴,就如同浮雲一樣,不屑於用不義的手段取得富貴。在他的心目中,行義是人生的最高價值,在貧富與道義發生矛盾時,他寧可受窮也不會放棄道義。孔子還認為,對待“義”與“利”的態度,可以區別“君子”與“小人”。有道德的“君子”,容易懂得“義”的重要性,而缺乏道德修養的“小人”,則只知道“利”而不知道“義”。這就是孔子在《論語·里仁》中說的“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有人認為孔子既然重“義”,則勢必輕視體力勞動。這種觀點是錯誤的。《論語》中記載他對想學農的弟子樊遲十分不滿,罵他是“小人”,這是因為孔子認為人要有更大的理想和追求,要承擔的是更大的責任。他要讓他的學生成為價值的承擔者而不是一個農民。

    由於孔子保守的政治態度,因此對待經濟制度的改革也反映了保守的思想。比如魯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實行“初稅畝”,從法律上承認私田的合法地位,是春秋時代的重大經濟改革;但是據《左傳》說,孔子修《春秋》時記載“初稅畝”,目的是批評其“非禮也”。而民眾若不富足,國君就不會富足。在《論語·堯曰》中還記載,孔子主張“因民之利而利之”,即對民眾有利的事情才去做。另一方面,他又主張賦稅要輕一些,徭役的攤派不要耽誤農時。《論語·述而》記載,孔子還對當時的為政者進行說教,要求為政者不要過於奢侈,要注意節儉。他說:“奢則不遜,儉則固。與其不遜也,寧固。”同時,還主張“節用而愛人”。這裡麵包含了把孔子“仁”的思想運用於經濟領域。

    教育思想

    孔子在中國歷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賦素質相近,個性差異主要是因為後天教育與社會環境影響(“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應該受教育。他提倡“有教無類”,創辦私學,廣招學生,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對學校教育的壟斷,把受教育的範圍擴大到平民,順應了當時社會發展的趨勢。

    孔子主張“學而優則仕”,學習了還有餘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養從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須具有較高的道德品質修養,所以孔子強調學校教育必須將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內容是“禮”和“仁”。其中“禮”為道德規範,“仁”為最高道德準則。“禮”是“仁”的形式,“仁”是“禮”的內容,有了“仁”的精神,“禮”才真正充實。在道德修養方面,他提出樹立志向、克己、踐履躬行、內省、勇於改過等方法。

    “學而知之”是孔子教學思想的主導思想。在主張不恥下問、虛心好學的同時,他強調學習與思考相結合(“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同時還必須“學以致用”,將學到的知識運用於社會實踐。

    孔子在教學方法上要求老師“有教無類”“經邦濟世”的教育觀,“因材施教”“啟發式”的方法論,注重童蒙、啟蒙教育。他教育學生要有老老實實的學習態度,要謙虛好學、時常複習學過的知識,以便“溫故而知新”、新知識引申拓寬、深入,“舉一而反三”。他最早提出啟發式教學。他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意謂教師應該在學生認真思考,並已達到一定程度時恰到好處地進行啟發和開導。

    他又是在教學實踐中最早採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透過談話和個別觀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學生的個性特徵,在此基礎上,根據各個學生的具體情況,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養出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等多方面的人才。孔子熱愛教育事業,畢生從事教育活動。他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不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範行為感化學生。他愛護學生,學生也很尊敬他,師生關係非常融洽。他是中國古代教師的光輝典型。

    孔子的教育活動不但培養了眾多學生,而且他在實踐基礎上提出的教育學說,為中國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論基礎。

    史學思想

    孔子治史思想的一個重要主張就是“直”,即研究歷史要實事求是,不但要重視根據,而且要“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論語·為政》),他竭力反對那些狂妄不直的人,說:“狂而不直,侗而不願,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論語·泰伯》)他這種一以貫之的主張,也反映到他的治史態度中。

    孔子的治史觀不僅反映到治史態度和治史主張上,而且還體現在歷史發展觀中。孔子認為歷史在不斷“損益”,他說:“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論語·為政》)周代正是在總結夏、殷二代的基礎上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文明。歷史不是倒退,而是後來居上,是前進發展著的。儘管這種思想很朦朧,但卻是中國史學史上進化論的可貴的開端。

    美學思想

    孔子的美學思想核心為“美”和“善”的統一,也是形式與內容的統一。孔子提倡“詩教”,即把文學藝術和政治道德結合起來,把文學藝術當作改變社會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並且孔子認為,一個完人,應該在詩、禮、樂修身成性。孔子的美學思想對後世的文藝理論影響巨大。

    孔子在易學中明確提出了“美在其中”“見仁見智”等著名美學命題。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童子問易》在易宗基礎上提出了美宗——陽剛、陰柔之美;生命之美;自由之美;中和之美。認為“陰陽之美、生命之美、自由之美、中和之美可謂是美學之宗”。

    言論著作

    語錄彙編

    孔子的言論主要記錄在《論語》中。《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論語》與《大學》、《中庸》、《孟子》在南宋後並稱“四書”。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論語》的語言簡潔精煉,含義深刻,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仍被世人視為“微言大義”。

    文獻整理

    孔子晚年致力教育,修《詩》《書》《禮》《樂》,序《周易》(稱《易經》十翼,或稱易傳),撰《春秋》。後人合稱之為《六經》。

    詩歌創作

    相傳孔子作有《去魯歌》《蟪蛄歌》《龜山操》《盤操》《猗蘭操》《將歸操》《獲麟歌》等詩歌。這些詩歌多載於《樂府詩集》,可信度不高。

    教育實踐

    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將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業上。孔子曾任魯國司寇,後攜弟子周遊列國,入東周向老子請教。最終返回魯國,專心執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壟斷,開創了私學先驅,弟子多達三千人,其中著名的便是“七十二賢士”。七十二人中有很多為各國高官棟樑,又為儒家學派延續了輝煌。

  • 3 # 再來一回

    古代中國,在邊地民族建立的政權中,有一些很有作為的人物,對社會進步發揮了重大的作用,如東晉時期北方前秦國的天王、氐族人苻堅等。北魏孝文帝是鮮卑族人,在位期間,他進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向漢族文化學習,提倡移風易俗,使社會面貌一新。他的改革對北魏的發展、民族的和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南朝末年的隋朝初年,嶺南的俚人首領冼夫人,堅決反對地方勢力叛亂自立、分裂國家、多次領兵平叛,為增進民族團結,維護國家的統一和邊境的安寧,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唐朝的時候,吐蕃(藏族的前身)歷史上出了一位很有作為的首領松贊干布。13歲那年,在吐蕃面臨四分五裂的危機關頭,他臨危即位,迅速平定了叛亂,統一了青藏高原。松贊干布十分仰慕唐朝先進的經濟文化,希望加強藏漢民族的友好往來,就派特使到長安,向唐太宗求親,迎娶了文成公主。文成公主進藏時把內地的冶煉、紡織、造紙等許多生產技術以及文化帶入了西藏,促進了西藏的經濟發展和科學進步。 唐朝中期,發生了安史之亂,國家處於危機之中。契丹族將領李光弼,英勇善戰,足智多謀,率軍平叛,立下了不朽戰功。 公元13世紀,契丹族人耶律楚材,博學多才,很有治國謀略。他擔任蒙古國的大臣後,提出了許多好的建議,如軍民分治、建立賦稅和科舉制度等,還勸告蒙古可汗不要屠殺平民和俘虜,重視漢族文化等。緩和了民族矛盾,為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奠定了基礎。他不愧為一位傑出的少數民族政治家。 明朝的時候,受皇帝的派遣,回族人鄭和曾先後七次率領龐大的遠洋船隊出使“西洋”,遠航南中國海和印度洋,到達了包括東南亞、中東和非洲東部沿海各地的30多個國家和地區,促進了中國和亞非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他被公認為世界偉大的Nautilus、外交家。他編制的《航海圖志》,是中國最早的關於海洋地理方面的圖集。 清朝的康熙皇帝,是一位傑出的滿族政治家。他平定了多次叛亂;派兵收復了臺灣;抵抗沙俄對中國東北地區的侵略,收復了失地,為維護祖國的統一作出了重大貢獻。同時,康熙帝學識淵博,非常重視科學文化,使清朝初年的生產和文化事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清朝時期,維吾爾族英雄額色尹、圖爾都、瑪木特等,堅決反對分裂,幫助清朝平息叛亂,受到乾隆皇帝的嘉獎。 清朝傑出的數學家、天文學家蒙古族人明安圖,經過三十多年的苦心研究,終於寫出了著名的數學著作《割圓密率捷法》初稿,繪製出蒙文星圖。他還兩次親自帶隊奔赴新疆,翻雪山,穿戈壁,精心測繪出當時最詳盡的新疆地圖,為維護祖國的領土完整作出了貢獻。

  • 4 # 漢文化競華居士

    中華文化,自從有文字記載以來,浩浩蕩蕩傳承五千餘年,文史名人浩如煙雲,更有許多視名利如糞土的隱士,著述作品連名字都未曾留下,後人只得以“無名氏”來命名。這些民族英才畢生盡其所能發展創作,是他們促進中華文化不斷推向前進。如果說能達到“領軍人物”級別的,且有名字可考的,我們只能選擇一些流傳千年,影響深遠,至今都在啟迪我們的代表性人物。

    儒家始祖孔子

    首先第一個人物,肯定是世界公認的文聖人孔夫子,孔子帶領弟子解釋並且修訂了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他的弟子又把他的言行思想編纂成《論語》,以這些為基礎,詳細闡述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給後人構建了為人處世的道德框架,這才形成影響中華文化生生不息的儒家學派。以此為基礎,人類社會擁有了和諧可持續的秩序,才有了正確發展方向。這也是孔子被公認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第一名的原因。

    孔子最早建立了學校教育的模式,古代叫“私塾”,孔子收學生不問出身,讓貧賤百姓也擁有了學習的機會。孔子時刻以身作則,踐行仁義禮智信的儒者風範,由此被後人世代尊奉為“文聖人”“萬世師表”,給教師樹立了榜樣。

    孔子雕像

    道家始祖老子

    老子流傳於世的《道德經》,雖然只有八十一章,五千多字,但其文采洋洋灑灑,內容博大精深,成為全世界各領域學者的主要研究物件。《道德經》被各國各階層廣泛流傳的主要原因,是老子利用“道”與“德”為基礎,用水的特徵作比喻,以樸素的辯證理論,簡明扼要解釋了人與自然的關係,指出了“內聖外王”的終極之道,在修身、治國、養生等諸多方面都有指導意義。

    實際上,老子《道德經》中所說的“道”與“德”,也就是《易經》的核心思想“陰”與“陽”,萬事萬物都離不開陰陽,陰與陽是對立統一的,是不斷變換的,是互相影響的,《道德經》指出的所謂“無為而治”,是告訴我們,事物的發展規律是自然而然的,人為的干預所達到的目的都是暫時的,人終歸是無法控制大自然的,物極必反,盛極必衰,是人類無法改變的,我們只能去順應自然規律。所以有人說,《道德經》是《易經》的延展解釋。我們要像水一樣生存,示弱才能獲得更大發展空間,彎腰低頭才能不斷獲得他人的支援幫助,你越去展示你的剛強,就越容易受到未知的風險。無論從商、從業、從政,都是這個道理。

    老子雕像

    釋家代表惠能

    禪宗的六祖惠能法師,自幼喪父,家境貧寒靠賣柴生活,沒有機會讀書識字,然而他僅僅用耳朵聽到經文就能開悟,進而又在五祖弘忍的開示下大徹大悟。惠能大師最終留下了《六祖壇經》,解釋了人與神的關係,將漢傳佛教禪宗在中華大地發揚光大。六祖惠能的“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思想,指引了無數佛學人士,運用日常簡單容易的生活便能去體會和進行禪修,讓我們明白家庭也是道場,不是非要去執著的追求繁瑣的經文戒律才能修行得道,使得普通老百姓也有了一念覺悟的機會。

    《六祖壇經》不是惠能所寫,是惠能弟子記載了他一生得道弘法的過程,普濟眾生的事蹟,以及惠能大師啟發引導弟子的言傳身教。惠能法師指出師度更需自度,自修才能自悟,指出佛法就在人間,人人本身就具有佛性,人應該不離世間法才能覺悟,離開世間法四處求法,整日空想祈求是無法得道開悟的。

    六祖惠能肉體真身歷經一千多年,至今仍然供奉在廣東曹溪南華寺,受到無數後人瞻仰。

    儒家、道家、釋家,三派相輔相成,匯聚而成中華文化三大主流派系,推動中華文明生生不息向前發展,成就了全世界唯一文史不斷代的中國,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從來不會為誰停留,然而只有我們中國,至今還能清晰瞭解到數千年以前發生的事情,甚至可以精確到年月日時,這才是值得我們驕傲的民族自豪感。

  • 5 # 託土屯山

    縱觀古今,在不同時期堪稱是促進中華文化發展的領軍人物的有如下八名:

    一是思想家孔子,代表作《論語》,集中體現儒家思想,影響深遠具大。

    二是哲學思想家老子。代表作《道德經》,以"道"為天地萬物存在的本原,對歷代的思想家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三是科學家沈括。主要成果《數學隙積術》《物理人工磁化法》《化學硫酸銅溶液》等它在《夢溪筆談》多項科學發現達到了當時世界尖端水平,推進了科技發展。

    四醫藥學家李時珍。代表作《瀕湖脈學》《本草綱目》它的藥性、藥理研究成果對中國的中醫事業發展產生了重大深遠影響與作用。

    五是軍事家孫武。主要代表作《孫子兵法》。對指導戰爭和經濟、社會建設都發揮了重要指導作用。

    六是文學家魯迅。主要作品《吶喊》《彷徨》《朝花夕拾》《野車》,在文學、思想、革命三個領域內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六航天專家錢學森。在空氣動力學、航空工程、噴氣推進、工程控制論、物理力學等枝術科學領域做出許多開創性貢獻。

    七是水稻專家袁隆平。中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促進了中國農業發展的水平。

    八是地質學家李四光。主要作品《地質力學之基礎與方法》《地質力學摡論》等。創立了地質力學學派,提出新華夏構造體系三個沉降帶有廣闊找油遠景的認識,開創了活動構造研究與地應力觀測相結合的預報地震途徑。

    以上八名堪稱是促進中華文化發展的不同時期的領軍人物。對中國的文化發展和社會進步都產生了重大和深遠影響。

    2020.03.30

  • 6 # 翠竹齋2

    第一:孔子

      孔子的儒家思想對中國、儒家文化圈及世界有深遠的影響。全中國各地都有孔廟祭祀孔子。

    孔子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萬世師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曾受業於老子,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詩》《書》《禮》《樂》《易傳》《春秋》六經。

    第二:魯迅

    魯迅,原名周樹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浙江紹興人,字豫才,十七歲之前曾用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以筆名魯迅聞名於世。魯迅先生青年時代曾受進化論、尼采超人哲學和托爾斯泰博愛思想的影響。1904年初,入仙台醫科專門學醫,後從事文藝創作,希望以此改變國民精神。魯迅先生一生寫作計有600萬字,其中著作約500萬字,輯校和書信約100萬字。作品包括雜文、短篇小說、詩歌、評論、散文、翻譯作品。對“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文學產生了深刻而廣泛的影響。

    魯迅1902年考取留日官費生,赴日本進東京的弘文學院學習。1904年9月,入仙台醫學專科學醫。後棄醫從文學(詳見《藤野先生》一文),回到本國從事文藝工作,希望用以改變國民精神。1905—1907年,參加革命黨人的活動,發表了《摩羅詩力說》《文化偏至論》等論文。期間曾奉母命回國結婚,夫人朱安。1909年,與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譯《域外小說集》,介紹外國文學,同年回國,先後在杭州紹興等地擔任教師。

    1918年到1926年間,陸續創作出版了短篇小說集《吶喊》《彷徨》,雜文集《墳》《熱風》《華蓋集》《而已集》《二心集》,散文詩集《野草》,回憶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又名《舊事重提》)等專集。其中,1921年12月發表中篇小說《阿Q正傳》。從1927年到1936年,創作了歷史小說集《故事新編》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雜文,收輯在《墳》《而已集》《三閒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準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編》、《且介亭雜文末編》、《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遺》等專集中。其中《魯迅全集》中的《社戲》被列入上海教育出版社,《風箏》《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社戲》被列入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級課本,《雪》《藤野先生》《孔乙己》列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級課本,《故鄉》列入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級課本。《社戲》《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被列入江蘇教育出版社七年級課本,《風箏》被列入江蘇教育出版社八年級課本。《少年閏土》被列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六年級課本。據統計現在的從初中到高中每冊語文課本必須有魯迅的文章。

    1936年10月19日魯迅因肺結核病逝於上海,上海上萬名民眾自發舉行公祭、送葬,葬於虹橋萬國公墓。1956年,魯迅遺體移葬虹口公園,毛澤東為重建的魯迅墓題字。魯迅被譽為“民族魂”。

      

    魯迅逝世後,毛主席 葉聖陶 郭沫若 茅盾 郁達夫

    周海嬰等文化名人都給予高度評價。

    綜上所述,影響或者說促進中國文化發展影響最大的兩個人,一個是古代的孔子孔聖人,天下無出其右,另一個就是近現代的魯迅先生。

  • 7 # 姬付文

    促進中華文化發展的領軍人物,基本上都出現在周朝時期或周之前。而後世各時期各個文化領域的代表人物,只不過是傳承先輩片面的文化成果而已。哪一個領域的文化成果,後世沒有一個人可以說能夠全面透徹地掌握。

    從倉頡造字開始,各領域文化出現及其創立人及著述如下

    醫藥炎帝,黃帝,扁鵲。著作《黃帝內經》。後世能夠透徹全部掌握中國博大精深中醫醫術的,幾乎沒有。而後世最為著名的有華佗,張仲景,孫思邈,李時珍等。

    孔子的儒教,以及孔子時期的諸子百家及其著述。

    而後世能作為補充的一項文化領域,那就是書法。領軍人物為王羲之。後世著名的人物有鍾繇,鄧芝,虞世南,褚遂良,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張旭,趙孟頫等。

    以上就是中國傳統各項文化領域及其領軍人物。後世各方面人才只能說是傳承,談不上推進。唯一能夠推進的,就是後世的科學技術。它的進步可謂日新月異,人才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 8 # 離人不知醉

    孔子:創辦了儒家學派,創辦私學,廣收門徒,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 至聖先師、萬世師表、文宣皇帝、文宣王,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相傳他有弟子三千,賢弟子七十二人,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編纂《春秋》、修訂“五經”,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世界各地都有孔廟祭祀孔子。

    秦始皇:統一文字和度量衡,方便了文化交流。(但焚書坑儒也對中國文化造成了不可磨滅的損失)

    張騫:他完成了探索中亞的史詩般的功業。張騫兩次啟程前往邊遠的西域,第一次在公元前138年,第二次在公元前119年。在進行這些冒險行動時期,他在匈奴度過了幾年囚犯生活;他觀察了印度北部的生活狀況;他注意到在大夏有中國貨;他派代表遠至粟特,甚至安息。

    屈原:屈原是個詩人,從他開始,中華才有了以文學著名於世的作家。他創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也稱“騷體”),被譽為“衣被詞人,非一代也”。屈原為實現振興楚國的大業,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了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但是由於在內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由於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後來遭到群小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

    司馬遷: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辛棄疾:南宋著名詞人,豪放派代表人物之一,辛詞以其內容上的愛國思想,藝術上有創新精神,在文學史上產生了巨大影響。與辛棄疾以詞唱和的陳亮、劉過等,或稍後的劉克莊、劉辰翁等,都與他的創作傾向相近,形成了南宋中葉以後聲勢浩大的愛國詞派。後世每當國家、民族危急之時,不少作家從辛詞中汲取精神上的鼓舞力量。

    魯迅:魯迅是20世紀中國的主要作家,是中國現代小說、白話小說和近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是新文化運動的領導人、左翼文化運動的支持者之一。

  • 9 # 月半讀書

    看到這個題目,蹦到我的腦海裡的首先是梅帥元,然後是黃巧靈、王潮歌等人的名字。

    看看這幾位的履歷與成就:

    一、梅帥元

    中國山水實景演出創始人,國家一級編劇,代表作《印象·劉三姐》,以實景演藝的形式把廣西少數民族文化推向世界舞臺,還有《禪宗少林·音樂大典》(禪宗文化)、《中華泰山·封禪大典》(帝王封禪)等等,哪一個提起來都如雷貫耳吧,最近還聽了他的線上課,贊贊贊!

    二、黃巧靈

    宋城集團創始人,愛溜達、愛旅遊的人,應該很多都看過“千古情”演藝(最出名的是《宋城千古情》),黃巧靈就是“千古情”系列演藝作品的總導演、總策劃、藝術總監,曾獲2014年中國文化產業年度人物獎,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也榜上有名。宋城演藝也在傳播文化的同時,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三、王潮歌

    這是一個優秀的女性,“印象系列”總導演,《印象劉三姐》她也是導演之一,《印象西湖》對西湖人文歷史的演繹,真的讓人印象深刻,張靚穎演唱的主題曲《印象西湖雨》有段時間被我每天單曲迴圈,意境真的很美,最近比較火的作品是《又見平遙》。很多人沒看過應該也有所耳聞。

    PS:答題之後偷偷溜了幾眼別人的答案,好多都是說的孔子、老子,不否認這兩位的貢獻真的非常大,但要說起來現代把中華文化資源轉為文化產業,並進而產生巨大的文化價值和經濟效益,個人覺得以上三位算得上領軍人物。

  • 10 # 平凡的時代奮鬥者

    說到促進中華文化發展的領軍人物,這些人就不得不提:

    1周公,輔佐周成王,宿有“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之說,周公對後世的影響極大,他製作禮樂,是儒家的先驅,稱為“元聖”,他對封建社會影響了幾千年,到今天也沒停止。賈誼評價周公:孔子之前,黃帝之後,於中國有大關係者,周公一人而已。

    2孔子,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世稱聖人,遺留有《論語》《詩》《書》《禮》《易》《樂》《春秋》,對中華文化的影響源遠流長,直到現在,教書育人都用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子曰: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可以說,不論教育還是治國,對我中華的影響根深蒂固。

    3老子,中國歷史上的哲學家、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代表人,老子的思想對中國的發展有深刻影響,一部《道德經》廣為流傳,其中蘊涵的文化,從古至今,讓人明白自然之理,明白做人的道理,明瞭治國安邦的道理,做人需要的德行等等,其中的哲理還會繼續影響後世。《道德經》、《易經》、《論語》被認為是對華人影響最深遠的三部思想鉅著。

    4法家,商鞅,變法圖強,改革了秦國戶籍、軍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區劃、稅收、度量衡以及民風民俗,並制定了嚴酷的法律,讓秦國強大,最終統一中國,可以說沒有商鞅,就沒有強秦,更不可能有統一中國。商鞅讓法成為一個國家的制度,成為人民敬畏的規章,讓我們遵紀守法,有法必依,這是強國的文化,文明。

    我認為這些人是促進中華文化發展的領軍人物,並且會繼續發揮文化影響的魅力。

  • 11 # 閒侃老李

    數千年的歷史長河奔流不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燦爛輝煌,仰望歷史的星空,堪稱中華文化發展的領軍人物,真乃群星閃耀,星光熠熠。

    那最亮的一顆,當在周代春秋,禮崩樂壞、社會失序之時,魯國出了一個人物,其人貧而好學、博覽古今、不恥下問,集前代文化之大成,創影響至今兩千餘年一學說,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積極入世教育理念,其推行仁政的治國謀略,其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溫故知新的教育思想及方法,其博大精深的仁義道德思想,已深深刻入華夏子民的骨髓、溶入血液,成為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文化財富。這個人就是儒家學說創始人——孔子!

    與孔子同一時期,還有一位比孔子稍長的人物,孔子曾求教於他,並把他喻為“龍”,尊崇備至,其人給我們留下了一部五千言充滿哲學精神和辨證思想的宏篇鉅著《道德經》,開中華哲學先河,他就是道家始祖——老子。

    兩大巨人堪稱中國乃至世界級的文化領軍人物,其影響力得到全球公認。

    巨星之外,眾星拱月,他們同樣為中華文化的發揚光大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也同樣屬領軍、旗手人物,他們有:莊子,孟子,荀子,朱熹,王陽明,魯迅,胡適……星河燦爛,澤被後人,他們在華夏文明史上的擔當,正如宋代大儒張載所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評價最高的電影作品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