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飛哥說史

    《明史·袁崇煥傳》說袁崇煥死後,邊疆將軍就沒有人了,明朝滅亡就決定了。這個對袁崇煥估計有所誇大,寫《袁崇煥傳》過於強調袁崇煥的功勞,袁崇煥的功勞的確是很大的,打了三個大的勝仗,第一個“寧遠大捷”,第二個“寧錦大捷”,第三個保護北京的大捷,連著打了三次大的勝仗。

    但是明朝滅亡,現在看起來,明末就跟一個瓜一樣,爛透了。我看到一個材料說,到了明朝後期,軍隊不發餉,像寧遠、錦州很重要的地方,五個月一分錢餉不發,沒錢,士兵得吃飯,怎麼辦?就搶,只有這樣,違反軍紀就要處罰,於是就起了軍事譁變。

    官員的腐敗更不要說了,我看後來只有袁崇煥為了崇禎皇帝調兵勤王,調各地軍隊到北京保衛崇禎皇帝,一部分軍隊走到半道上沒有糧餉,戶部發糧餉發不到,走到半道軍隊就譁變,就散了,或者搶老百姓的糧食,甚至變成土匪。後來出現農民起義隊伍。

    大家知道袁崇煥率領九千騎兵到北京來了,是陰曆的十二月初一,正是數九寒天的時候,到北京城外不許進城,沒有帳篷,露天駐紮,一分糧餉不給。皇太極的軍隊可以搶,他搶老百姓,搶到牛羊殺了,吃飽了以後再打。

    袁崇煥的軍隊紀律很嚴明,不許搶老百姓的東西,有一個士兵太餓了,搶了老百姓家一個餅吃了,他就把這個兵,斬首示眾,這點跟岳飛的做法是一樣的。在這種情況下,他同皇太極就可以作戰,打勝了。

    如果崇禎皇帝對袁崇煥一直信任到底,打敗皇太極軍隊是有可能的,但是,歷史不能如果,因為整個政權系統腐敗,明朝的中央政權,到袁崇煥死的時候,完全是小人在那兒執政,就是原來閹黨的餘孽。這些閹黨餘孽本來都被打擊,後來又紛紛官復原職,有幾個受到處分了,已經告老還鄉了,又回到內閣當了內閣大臣。

    引用梁啟超看《宋史·岳飛傳》裡面說的,宋朝的時候,本來金的軍隊打到淮河附近的時候,已經打不動了,岳飛的軍隊很強,金軍準備後撤了,大軍以淮河為界。但是有一個人攔著,說不要退,說自古以來沒有奸臣掌握朝政的時候,武將能在外立功的。當時秦檜等一批奸臣實際上是執掌大宋朝政的人,岳飛不可能在外面給你立功。後來果然就把岳飛抓了殺了,殺了以後宋與金就開始議和。

    一方面袁崇煥有很重大的歷史功績。岳飛講,“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袁崇煥比岳飛說的還高一層,“做文官不愛錢,做武官既不愛錢又不怕死”,袁崇煥做知縣,老百姓的民房著火了,他是縣太爺,親自爬到房子頂上給老百姓救火,這種知縣,我說現在也很難找。

    他父親死的時候,他已經做了遼東巡撫,遼東巡撫多大的官呢?大體上相當現在的遼寧、吉林、黑龍江三個省加在一塊兒,瀋陽軍區司令,這麼大的官,他父親埋葬的時候,沒有錢。往家寄的錢是同僚、大臣、朋友湊的錢給他,派人捎回去埋葬他父親。做到這麼大的官了,還這麼窮,這是做文官不愛錢,做武官既不愛錢又不怕死。

    在袁崇煥的時候,現在的錦州都是明朝的。朝廷換了一個閹黨派的遼東經略,叫高第,此人就下令從錦州大撤退,八個城全撤,四個城也撤,一直撤到山海關,所有的都撤了,軍隊也撤了,老百姓也撤了,老百姓把家都扔了,緊急撤了,拖兒帶女的,糧食也沒法拿,十萬人,哭聲震野。

    袁崇煥不撤,他說:“我,寧前道也,官此當死此,我必不去!”袁崇煥誓言“我獨臥孤城,以擋虜耳!”他在這種情況下,率領寧遠孤城軍民打敗了努爾哈赤號稱二十萬軍隊的進攻。因為明朝總體腐敗,所以還是滅亡了,所以個人的作用受一定歷史的侷限。

  • 2 # 小扎說事兒

    壓根不是一個級別。

    明朝末年,局勢紛雜,身處漩渦之中的很多人都曾飽受爭議,袁崇煥便是其中之一。有人說他是擎天一柱,崇禎處死他就是自取滅亡。也有人說他通敵賣國,欺君誤主,加速了大明的滅亡。那麼,他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袁崇煥是廣東東莞人,35歲時中進士,被任命為了福建的邵武知縣。在任內,袁崇煥因為喜歡軍事,所以經常向一些老兵打聽邊塞地區的戰事。

    天啟二年(1622年),袁崇煥被提拔進入了兵部。不久,後金攻破廣寧,朝廷商議派人鎮守山海關。此時,袁崇煥在查看了關外地形之後,在朝堂上誇下海口,只要有足夠的兵馬錢糧,自己一人便可以鎮守山海關。

    (袁崇煥)曰:“予我軍馬錢穀,我一人足守此。”——《明史》

    顯然,袁崇煥這句話吹牛皮了。一個從未參加過實戰的文官,又怎麼可能以一人之力捍衛整個帝國的安全。從這裡,袁崇煥不切實際的性格已經顯露無疑。

    幸好,當時薊遼督師為孫承宗。孫承宗是一個著眼於全域性的人,他認為如果想要穩定遼東局勢必資於海。為此,孫承宗上書天啟帝,請求將後勤補給分配給登萊巡撫袁可立一定數額,好讓袁可立經營海上對抗後金的防線。

    袁可立能力出眾,迅速在沿海地區構建了上千裡的防線,並且輕而易舉的節制了毛文龍。

    再說袁崇煥,來到遼東之後,在孫承宗的指揮下駐守寧遠城。一時間,明朝短暫形成了對後金的軍事包圍。如下圖;

    袁崇煥督師薊遼

    實際上,袁崇煥的崛起離不開一個人,那就是魏忠賢。

    雖然歷史上魏忠賢是一個大奸臣,但也並非一無是處。他雖然拼命斂財,但他並沒有向窮人收稅,而是向那些中高層的富有階級抽重稅。因為他明白,向窮人徵稅,窮人一無所有的時候只有造反,而向富人徵稅,他們雖然失去一些財富,但依然可以過得非常滋潤,根本不可能考慮謀反叛亂。

    收上稅來之後,魏忠賢把大部分稅收供給了前線。因此,遼東戰事的順利實際上有一半的功勞屬於魏忠賢的。

    不過,魏忠賢和孫承宗關係不好,所以孫承宗被魏忠賢迫害,辭官回鄉。

    孫承宗辭官後,高第成為了薊遼督師。

    此時,努爾哈赤得知孫承宗被罷免,於是率軍抵達寧遠。這一戰大家非常熟悉,袁崇煥大勝後金,並且一炮把努爾哈赤轟成了重傷,後來還一命嗚呼了。

    寧遠大捷之後,袁崇煥被捧上了神壇,無數讚譽接踵而至。當然,這其中也有鼓舞明軍士氣的原因,讓大家感受一下,女真並不是戰無不勝的。

    不過,袁崇煥似乎並不太清楚,他受到讚譽之後開始驕橫跋扈,與滿桂、王之臣等人鬧矛盾。在這期間,袁崇煥還極力的討好魏忠賢,甚至在遼東地區為魏忠賢建立了生祠。

    接下來,魏忠賢設定了遼東巡撫,由袁崇煥擔任。

    天啟六年,努爾哈赤病死,皇太極掌握了後金,袁崇煥寫信給皇太極想要議和。第二年,皇太極同意了袁崇煥的請求,於是傾巢而出攻打北韓。

    此時,明廷得知皇太極的動向,將關內關外皆賦予袁崇煥,並且讓袁崇煥救援北韓和毛文龍。但袁崇煥坐失良機,根本沒有出兵,也沒有偷襲皇太極的老巢。以此可見,袁崇煥的軍事能力並不是太突出。

    皇太極征服北韓之後,迅速回兵錦州,袁崇煥再次無動於衷。后皇太極攻打寧遠,袁崇煥才做出了反應,派兵繞到了皇太極後方,並且以水師牽制。

    後金面對堅城利炮,損失慘重,最終選擇撤圍。於是,袁崇煥取得寧錦大捷。

    縱觀袁崇煥兩次大捷,評心而論,雖然有一些亮點。但是從戰略和戰術上來講,並沒有達到韓信、岳飛等人的高度,所以,所謂的擎天一柱,抵抗滿清、捍衛明朝的棟樑言過其實了。

    取得兩次大捷,袁崇煥確實被人們捧上了神壇,但他忘了,他取得的成績是建立在孫承宗和袁可立的戰略基礎之上,所以自己也有點飄了,尤其是崇禎繼位時。

    崇禎上臺後,袁崇煥有開始了吹牛皮,對崇禎誇下海口,說五年內可以復遼。崇禎聽後非常高興,給予了很多賞賜,並且讓袁崇煥督師薊遼。由此,袁崇煥走到了孫承宗的位置。

    後來,有人詢問袁崇煥復遼之策,袁崇煥卻說這些話是安慰皇上。別人好心提醒袁崇煥別犯了欺君之罪。

    臣受陛下特眷,願假以便宜,計五年,全遼可復。給事中許譽卿叩以五年之略。崇煥言:“聖心焦勞,聊以是相慰耳。”譽卿曰:“上英明,安可漫對。異日按期責效,奈何?

    此時袁崇煥意識到了自己的問題,所以向崇禎說:“遼東地區局勢紛亂,況且朝廷各部門之間配合不到位,所以……。”

    崇禎:“沒事,我親自下令,各個部門全都聽你調遣。”

    “陛下,朝廷還有很多人對我不服氣,我怕有人對我抨擊,導致戰事不利。”

    “沒事,這是尚方寶劍,給你。而且我把滿桂等人的尚方寶劍也收了,遼東局勢全都聽你的。”

    於是,袁崇煥順利把自己陷入騎虎難下之地。

    袁崇煥到達遼東後,為了將權力全部收入囊中,繞道海上,到達了毛文龍的領地,之後在不計後果的情況下擅自將大將毛文龍斬殺。

    毛文龍死後,其部下離心離德,變得毫無戰鬥力,曾經袁可立耗費大量財力物力經營的海上防線徹底崩潰,後金再也沒有了後顧之憂。皇太極看到這兒簡直開心到了極限,於是發生了己巳之變,皇太極親自率軍借道蒙古,兵圍北京。

    到這兒,袁崇煥迅速回兵救援北京,在廣渠門與皇太極大戰。期間,袁崇煥曾經多次要求率軍進入北京城,但崇禎下旨拒絕了袁崇煥的請求。

    皇太極撤兵之後,崇禎迅速收繳了袁崇煥的兵權,並且將其凌遲處死。其罪名有以下幾條;

    付託不效,專恃欺隱,以市米則資盜,以謀款則斬帥,縱敵長驅,頓兵不戰,援兵四集,盡行遣散,及兵薄城下

    以上幾條,除通敵叛國有爭議之外,基本上全部坐實。尤其是袁崇煥作為薊遼督師的幾年中,空耗財力而無進展,擅殺毛文龍導致兵變,致使袁可立數年的經營毀於一旦。

    縱觀袁崇煥一生,在明朝對後金的戰爭中有功,不過只停留在戰術層面,只是某一場戰役。而從明朝對後金的整體戰略上來講,袁崇煥過大於功,甚至可以說袁崇煥在戰略層面都是過。尤其是袁崇煥對著崇禎隨意吹牛皮,導致明廷全力支援他,而他卻空費財力、物力,經營幾年之後還使的皇太極沒有了後顧之憂而放心大膽的入長城劫掠。

  • 3 # 小卒過河拉大車

    《明史》是清朝編的,吹袁承煥的目的是反襯明朝廷的昏庸無能,從而說明大清代明是天命所歸。理清這個邏輯關係,再看《明史》就需要帶著批判的眼光,獨立思考做出判斷。

    袁崇煥獨斷專行,擅殺大將,只為了獨攬大權。他明顯的眼高手低,攻不能攻,守不能守,憑什麼跟岳飛比?

    再囉嗦一句,明朝的事,那些讀書人沒起好作用。尤其是江南那些以天下為己任的讀書人都壞的很。

    “英雄每是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

  • 4 # 詩雨花魂

    崇禎三年(1630年)八月二十六日,關押了近九個月之久的袁崇煥被處以磔刑,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凌遲——3543刀,而其肉更是被士紳百姓以一兩一片搶購一空。而對於此事,滿清所修的《明史·袁崇煥傳》說:“自崇煥死,邊事益無人,明亡徵決矣!” 而後數百年又有乾隆帝的大肆褒揚,翻案。於是一種說法便甚囂其上,明亡於崇禎帝誅殺袁崇煥,袁崇煥乃是被冤殺。

    那麼事實果真如此嗎?

    袁崇煥是一介書生。1619年,年已三十五歲的袁崇煥終於考中進士,多年的皓首窮經,終於讓他能夠施展抱負。擔任邵武知縣期間,他兢兢業業,事必躬親,想來有些人註定是要不平凡的。於是,在三年任期期滿之後,他回京述職。廣寧之戰的慘況,不僅讓天啟帝朱由校斬殺了熊廷弼,更是讓大明王朝內部的氣氛詭異。遼東的糜爛,無人敢接手,而袁崇煥卻在獨自前往勘察之後,上書了為他的命運定調的奏章,予我錢糧,我能鎮守山海關。

    於是這個小小的知縣,便在其後一路平步青雲,扶搖直上。他有著中國士大夫的節氣,能夠即便是知其將死的境遇下寫下“死後不愁無勇將,忠魂依舊守遼東”,亦能夠在獲得孫承宗的支援下,整飭邊防,固守城池,接連取得寧遠大捷、寧錦大捷,炮傷努爾哈赤;但他還有文人特有的狡黠與妒忌,他會為了不得罪魏忠賢而上書大肆褒揚,以功比堯舜來逢迎魏忠賢,更會為了達到目的不擇手段,誅殺毛文龍十二條罪行條條荒謬。

    在崇禎帝上臺後,他主政遼東,花費以千百萬計,卻毫無成效。結果便是皇太極便以十萬大軍繞過了他自以為固若金湯的關寧防線。

    他是忠臣,但一樣是庸臣,一樣不能擺脫庸俗,更不能是閻崇年先生的“比肩岳飛、于謙的曠世悲劇”。

    崇禎帝在為袁崇煥定罪時有以下罪行:“諭以袁崇煥付託不效,專恃欺隱,以市米則資盜,以謀款則斬帥,縱敵長驅,頓兵不戰,援兵四集,盡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潛攜喇嘛,堅請入城,種種罪惡。”

    【託付不效,專恃欺隱】

    當薊遼督師加身,袁崇煥喊出“五年平遼”的口號,崇禎帝以舉國之財力支援九鎮之一的遼東一地,當只有13萬人的遼東一鎮,袁崇煥討要68萬副甲,崇禎帝選擇的是給!而此時的大明王朝內部卻早已是風雨飄搖,李自成、張獻忠,以及歷時九年才平定的奢安叛亂。關寧防線就像是馬其頓防線一樣,皇太極十萬大軍長驅直入,而袁崇煥所謂的“要害地方,俱已撥兵防守,其薊州守則不憂矣……不憂矣”,換來的卻是皇太極大軍的兵臨城下。

    【市米資盜】1629年,後金遭遇大旱,食不果腹,要想維持八旗兵丁的給養,實在是難上艱難。又有什麼辦法才能解除燃眉之急呢?對於大明王朝而言這本是一場局勢大好的持久戰,可一個人卻讓這一切的努力蕩然無存。袁大人答應賣糧了,當然不是賣給女真人,但是卻賣給了倒向女真人的蒙古喀喇沁部。我們不去忖度他是否是有夾私議和之心,而歷史也只是論跡不論心的。在眼見蒙古喀喇沁部內有女真人,更是糧食遠超用度之後,他還希冀能夠以此來使蒙古部投靠,這難道不是天方夜譚?痴心妄想嗎?我們只知道岳飛、于謙斷然是不會做出如此愚蠢的行為,而最後卻是被認為愚蠢的崇禎帝下令阻止,但已然於事無補。半年後,皇太極夥同喀喇沁部入寇京師。

    【謀款斬帥】毛文龍的崛起,絕對是努爾哈赤的意料之外。鎮江之戰,也成為後金的肉中刺。一個連康熙姥爺都被俘虜,所謂的招降使者都能被毛文龍押送北京的將軍,也讓後金一方如骨鯁在喉,不能遠伐,完美的戰略牽制卻在其莫須有的十二條大罪“剛愎自用、結交近侍”這種欲加之罪中,將其斬殺。

    有人說,毛文龍通敵,驕橫。事實上,兵者詭道也,戰爭也從來不是下棋,而是論其結果而非嘴皮子之上的一人專權。只有能夠抓住老鼠的才是好貓。在毛文龍被殺後,皇太極敢驅兵千里,直奔京畿;孔有德、耿仲明這些毛文龍的部下無人能節制,順帶連紅夷大炮都送到了皇太極手裡。至於“縱敵長驅,頓兵不戰,援兵四集,盡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潛攜喇嘛,堅請入城”則多是附會之詞,難免有誣衊之嫌隙。

    若說殺他冤枉,那更像是強詞奪理;若說他是大明柱石,明亡皆由殺他而起,則更是笑話。一個能將原本三面合圍的戰略,生生的自斷雙臂的岳飛、于謙,這怕不是在侮辱岳飛、于謙吧?筆者認為,他是忠臣,但一樣是庸臣。歷史,尤其是在王朝末端,恰恰不需要的就是庸臣,它要的是能臣,並不區分忠、奸。

  • 5 # 一蓑煙雨任平生xy

    因為袁崇煥死後,明朝再也沒有能征善戰的將領了,但袁崇煥決不是岳飛,岳飛也不是袁崇煥。

    臨危受命

    當一個國家走到盡頭時,就如同一個行將就木的老人,身體的各種病症都會表現出來,就比如大明王朝,當這個龐大的帝國即將崩塌時,不僅天災不斷,而且內有李自成和張獻忠兩支起義軍,外有後金虎視眈眈,整個國家處於內憂外患之中。

    袁崇煥是萬曆四十七年的進士,考中進士時已經35歲了,雖說他是文官出身,但他志向卻不在此,他嚮往沙場金戈鐵馬的生活。所以閒暇之際經常會翻閱一些兵書,碰到退伍的老兵就會與其談論邊塞的戰況,這就是袁崇煥所有的軍事背景。嚴格來說,這根本稱不上什麼軍事背景,他本質上還是一名書生,只是看了幾本兵書,諮詢了幾個老兵,甚至都沒有親身去前線考察就覺得自己能夠行軍打仗了,但他實在“膽大包天”,敢在皇帝面前誇誇其談據《明史》記載:天啟二年,袁崇煥前往京城覲見明熹宗朱由校,適逢廣寧淪陷,袁崇煥當即上言“只要兵馬錢糧足夠,我一人即可鎮守山海關”一個敢說,一個敢信,看袁崇煥如此自信,朱由校破格提拔他為兵備僉事,讓他督軍關外。

    寧錦大捷

    看完袁崇煥的軍事背景,我們再來看看他一生最出彩的兩次戰役:寧遠大捷、寧錦大捷。

    寧遠之戰爆發於天啟六年,當時袁崇煥的恩師受魏忠賢誣陷,被罷職免官,努爾哈赤以為有機可趁,便親率大軍進攻寧遠,經略高第已將錦州軍民撤入關內並擁重兵于山海關,不去救援寧如此情況之下,袁崇煥死守寧遠,並用西洋巨炮打傷努爾哈赤,後金因而撤軍,此為寧遠大捷。

    天啟六年,袁崇煥升任遼東巡撫,同年八月,努爾哈赤病死,皇太極繼位,袁崇煥主張與皇太極議和,而此時皇太極關注的重點在北韓和毛文龍身上,所以便同意議和。天啟七年,皇太極打下北韓後立即撕毀協議,圍攻錦州,此時的袁崇煥還鎮守在寧遠,並未第一時間增援錦州,直到皇太極分兵寧遠,他才“重視起來”。歷經一月,皇太極始終未能攻下寧遠和錦州,反而損兵折將,無奈之下只能撤軍,此乃“寧錦大捷。據《明實錄》記載,崇禎二年十一月,後金主皇太極舉兵數十萬分別進入龍井關、大安口,不久遵化、三屯營相繼淪陷,後金大軍直逼京師,袁崇煥親率大軍回援,以火炮轟擊金營,後金大軍死傷慘重,皇太極下令撤軍,京師得以保全。

    臨遲處死

    戰後,袁崇煥被崇禎帝下令處死,罪名有兩條:勾結後金,擅殺毛文龍。其實崇禎也是被氣壞了,當初起用袁崇煥時他誇下海口要“五年平遼”,崇禎為此舉全國之力大力支援,到頭來不僅沒能平遼,還被後金大軍打到了京城,正所謂希望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那毛文龍又是何人呢?

    毛文龍也是明末將領,天啟六年被加封為平遼總兵,手握尚方寶劍,鎮守皮島,因為“天高皇帝遠”且手握重兵,慢慢在皮島建立了自己的“小朝廷”,他與時任薊遼督師的袁崇煥不合,於崇禎二年被袁崇煥設計殺害。毛文龍雖不聽袁崇煥號令,但其水師是明朝主要的海上防線,曾多次打退後金大軍,因而被皇太極視為眼中釘肉中刺,為了拔掉“這根刺”,皇太極不惜與袁崇煥議和。

    所以,袁崇煥殺毛文龍實在有失妥當。縱觀袁崇煥一生,身為讀書人卻擔起征戰沙場,保家衛國的職責,其愛國之心值得我們敬佩,但其並非行伍出身,軍事能力確實有所欠缺,雖然取得了“寧遠、寧錦”兩次大捷。但都是被動防禦,於戰略戰術而言無太多值得誇耀之處,且能夠擊退後金大軍主要得益於城堅炮利,而這主要是孫承宗的功勞。至於崇禎處死袁崇煥的兩大罪狀,私通後金乃是站不住腳的,至於擅殺毛文龍確實很不應該,而且袁崇煥此人最好誇誇其談,時常口出狂言,在任時多與下屬不和,這一切都說明袁崇煥不是將才,但他愛國之心是值得肯定的。

    死後非議

    1630年八月,袁崇煥被凌遲處死,被割了3000多塊。行刑之時,劊子手每割下其一片肉,圍觀百姓爭相食之。能夠說,當時的老百姓有多麼恨袁崇煥。

    岳飛是真正將才,而袁崇煥只善於防守,岳飛死了百姓祭典,懷念。袁崇煥死了百姓痛恨。

  • 6 # 文旅品牌官

    袁從煥與岳飛有可比之處,兩人悍衛河山從今日來看,都屬內戰,都忠於朝廷;兩人所處時代也均為外患內憂,即朝廷相當腐敗、奸臣當道、內通外敵!

  • 7 # 山上一課樹168

    一代抗金名將袁崇煥,在皇家太極的反間計裡中被怨殺,崇禎帝自毀長城,

    在大明王朝中,袁崇煥是一名忠心耿耿,智勇雙全的名將,寧遠大捷是明朝第一打敗金軍,把努爾哈赤都給打死了,寧錦之戰又打敗皇太極,可以是袁崇煥是遼東的救星,大明的脊樑,袁崇煥讓,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兩代英雄均在他手下鎩羽而歸,可以說他的軍事能力和獨到戰略的眼光,幾乎可以和岳飛比肩,

    康有為曾經為袁崇煥寫過一副對聯,自壞長城摡古今,永留毅魂壯商山河,多少不甘,多少壯志豪情,袁崇煥一死,遼東戰事沒有一次勝利,用盡畢生心血,來捍衛國家,最後缺被扣上了通敵賣國的下場千古奇冤,岳飛滿江紅,臣子恨,何時滅,岳飛十年之功荒廢一旦,袁崇煥死,一生事業總成空,半世功名夢中,忠魂依舊守遼東,袁崇煥死後,遼東在沒有阻擋大金的鐵騎了,這就是明史裡說的,自崇煥死,邊事益無人,明亡徵決矣,的原因,

  • 8 # 蘭陵李源

    我個人認為袁崇煥之死表明了,大明王朝的當家人一代不如一代,身邊竟然沒有一個可用之人,還說眾人誤他。讀明朝歷史的時候,就想朱元璋當時從一窮二白,到王朝的開創者,他的經歷甚於劉邦。朱由檢雖逢屋漏,但房子的主體框架還在,執政了幾十年,大明朝還是沒有起色,雖勤至樸,但剛愎自用,啟用大明王朝最垃圾的一屆內閣。

    後人把他比作岳飛,這說明後人對大明恨鐵不成剛的痛心。所以王朝的當家人選對了對國家的作用有多麼的重要,關鍵處就是一兩步關乎命運,以史為鏡!

  • 9 # 春秋奮羽

    歷史長河,源遠流長,這個問題讓我來。

    論結果,這句話確實是一個很好的總結。己巳之變袁崇煥入獄,而後又含冤而死,間接導致後面幾次八旗入關簡直如入無人之境,以至於“從龍入關”。

    袁崇煥死後,戰略防禦變成戰略進攻,大淩河之戰慘敗,遼東也就基本要完了。所以“崇煥死,邊事無益人,明亡徵決矣。”這句話,從結果和事實也確實靠譜,但從因果關係,袁崇煥的死並沒有直接導致“明亡”。

    而“袁崇煥是明代岳飛嗎?”這個問題,兩個人雖然都是被“莫須有”的罪名加身,冤死獄中,但岳飛在百姓當中可謂是千古忠名萬世傳,其死後也自然有很多百姓為其伸冤,而袁崇煥死後卻是“百姓食其人肉”。

    再者,歷史上只要提起岳飛我們便能想到“精忠報國”四個字,而對於袁崇煥,至今存在著許多質疑,有人認為他是“民族英雄”,也有人認為袁崇煥是“賣國賊”,兩人的差異也就顯而易見。

    袁崇煥為什麼會在當時被“食其肉”,卻又被後世傳為民族英雄?這個問題也一直飽受爭議。

    其實,大明崇禎皇帝在清朝統治者的眼中評價還是非常高的“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崇禎帝是名副其實的第一人)”,但這樣也就會出現另一個不穩定因素:這樣會激起民眾對明朝的更進一步思念,不利用清朝的統治?所以需要在崇禎的人生加上一些汙點,但又不能直接潑髒水,這時候便出現了這個飽受爭議的人物——袁崇煥。

    要詆譭崇禎,無需謾罵,無需汙衊,只需要誇獎一個人——袁崇煥。   

    因為袁崇煥是被崇禎幹掉的,所以只要死命地捧袁崇煥,把他說成千古偉人,而如此偉人,竟然被崇禎幹掉了,所謂自毀長城,不費吹灰之力,就能把崇禎與歷史上宋高宗(殺岳飛)之流歸為同類。因此也就有了對袁崇煥評價的轉折,不過俗話說“歷史都是由勝利者書寫的。”其真實性,或許只有當時的人才明白吧。

  • 10 # 長春柳五

    簡單地說,袁崇煥有取死之道,崇禎皇帝這個大老闆剛愎自用,既是悲劇的製造者,又是承受者。

    從袁崇煥的角度,他的軍事才能人所公認,主事遼東軍務後一度扭轉戰局,如果沒有後來的事情發生,後金能不能進關,還真不好說。

    但歷史不能假設。所以對袁崇煥的分析要基於基本史實進行。從留存下來的資料我們可以判斷,袁崇煥是一流的軍事人才,素質過硬,指揮能力強,會打仗,但政治能力、情商和大局觀都明顯不足,這樣的人在《人物誌中》以偏材論。

    也就是說,袁崇煥只在打仗時有頭腦,但是在晚明政治環境下,這顯然是遠遠不夠的。從崇禎皇帝的角度,領軍大臣會打仗與對皇帝會表忠心降低疑心同等重要,還要學會應付官場的爾虞我詐,一條不過關,都不行,袁崇煥除對後做戰表現突出,其餘幾條連及格都說不上。這是有一技之長的人的通病,這一點袁崇煥與岳飛倒的確是比較相似。

    首先是性子收斂不夠,如皇帝問他何時能解決遼東問題。袁答:五年。這話明顯有安慰皇帝的意思,但崇禎不是一個幽默細胞很多的人,他可是當真的。一旦做不到就是欺君之罪。

    其實這個毛病問題不大,比較犯忌的是擅希一品大將毛文龍。毛文龍毛病也很多,但至少抗金,所以怎麼說都屬於人民內矛盾,即使該殺,也應該是皇帝動手,同僚之間的矯殺,叫擅權,這對把權力看得比天大的皇帝而言,斷斷不能容忍,即便有功也不成。

    所以袁崇煥死前收到上面的一句話:“爾不知國法久矣,若不殺爾,東江一塊土,以非皇上有桌。”這說明什麼?說明皇帝認為你有分土裂彊的野心。為避免養虎為患,只能殺掉了事。

    更為嚴重的是,一直在敵後騷擾後金的毛文龍死後,皇太極沒了後顧之憂,遂放棄袁崇煥這根硬骨頭,繞過山海關直接奔襲北京,袁崇煥做為主導前線抗擊後金的大員,對此預估不足,致使京隸重地受到危脅,絕對是有責任的。

    當然,如果袁崇煥遇到一個好的上司,他的缺點和毛病可能會被隱蔽起來,而充分發揮軍事才能。偏偏崇禎皇帝又是一個嚴以律人寬以待己,追求完美又剛愎自用的人,這樣的人習慣用放大鏡對準每一個人,在放大一個人缺點的時候也就自然否定了一個人的優點。加上多疑的性格,雖然腦子還夠用,但成事就不太可能,所以殺袁崇煥並承擔明亡責任,崇禎沒什麼可委屈的。

  • 11 # sunjin6278

    性格決定命運。人的一生是複雜多變的,隨著生活環境和條件的改變,人的思想也會隨之發生變化,思想的變化必然會導致語言行為的變化。有些人本很激進至耿的性格,會隨著時間的流失,磨圓楞角,變得世故圓滑起來;有些人本很奮發正直的性格,卻變得獨斷獨裁,聽不進別人的建議勸告,一意孤行起來。明末的袁崇煥就屬後一種情況。

    袁崇煥本是個儒生出身,在萬曆四十七年,三十五歲的他方考中進士,成為福建紹武知縣。但他胸中常懷報國邊疆之志。因此他涉獵兵書,喜與人談兵,尤喜與退伍老兵談論邊塞上的事情。由於他了解邊塞上的一些事情,就被朝廷破格提拔到兵部任職。廣寧之戰,明軍大敗,鎮守山海關明庭缺人,袁崇煥就投筆從戎,毛遂自薦,到山海關查閱一翻地形後,就回京上言說,只要有充足的兵馬錢糧,他自己就可以鎮守山海關。朝中大臣也誇讚袁崇煥的才能,於是朝廷就破格提拔他為兵備僉事,督關外軍,撥給帑金二十萬,並讓其招兵買馬。到了山海關,袁崇煥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經營遼東,修築寧錦防線,安撫軍民,整備邊防,成效顯著,為巡行邊塞的大學士孫承宗所看重,袁崇煥也因此升為兵備副使、右參政。後來孫承宗遭閹黨彈核,被免職,新上任的閹黨官員高第接替其職,主張撤除寧錦防線,將軍民撤到關內防守,袁崇煥堅決不撤離,與他手下兵將仍守寧遠防線,與高第發生矛盾,袁崇煥請求回家為父守喪,遭朝廷拒絕,並被升為按察使。努爾哈赤因孫承宗被罷免,寧錦防線被撤之機,率軍西渡遼河進攻寧遠,高第等雖擁重兵不去援救,袁崇煥與眾將盟誓,以死守寧遠。後金軍連續攻城兩天,損失慘重,努爾哈赤也在戰鬥中被大炮轟傷,不得已退軍。但另一面,後金軍大肆攻略覺華島,殺死軍民數萬人,而袁崇煥盡力保全寧遠,無力去救援覺華。這就是寧遠大捷,由於袁崇煥的突出表現,他被朝廷相繼提拔為右僉都御史、兵部右侍郎、指揮僉事。高第因不援救,被罷官,換成王之臣來接替。寧遠大捷中,努爾哈赤被大炮擊中,於同年八月去世。第二年五月(天啟七年),皇太極繼位,並再次對寧錦防線發動進攻。袁崇煥在朝廷的全力支援下,利用堅固的城防和大炮,在寧遠、錦州一帶,與後金軍進行了殊死搏戰,雖死傷很多,但後金軍始終難以攻克堅城,而且傷亡慘重,於六月份不得已退軍。這就是寧錦大捷。寧錦之戰後,許多將領都得到了應有的賞賜,但袁崇煥卻因魏忠賢讓他的黨羽彈核袁崇煥在寧錦之戰中沒有救援錦州,論攻行賞時,只給袁崇煥增加一級官階,並給於打壓,袁崇煥憤而辭官回鄉。明廷以王之臣接替袁崇煥為督師兼遼東巡撫,駐紮寧遼。天啟七年,明熹宗駕崩,明思宗崇禎帝朱由檢即位。在朝中大臣建議下,袁崇煥得以重新被啟用,被任命為兵部尚書兼任右督御史,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在此期間,袁崇煥向崇禎帝誇口五年復遼,取得崇禎帝的大力支援,並加封他為太子太保,賜莽衣銀幣。還按照自己的謀劃,擅殺了皮島擁兵自重的毛文龍。崇禎帝二年十一月,皇太極率數十萬後金軍向西進犯,並越過薊州直逼京城,袁崇煥忙率軍千里迢迢護衛京師。最終經過苦戰,打退了後金軍,京城之圍遂解,取得了京師保衛戰的勝利。但後金軍退兵後,袁崇煥卻被治罪下獄,並於崇禎三年八月,被凌遲處死,家人被流徙三千里,家產被抄沒,實則家中無餘財。

    袁崇煥督師遼東,先後取得了寧遠、寧錦和北京保衛戰的勝利,為何最後還是被治罪凌遲處死呢?這裡存在很複雜的原因。其一是袁崇煥得罪人很多。他初到遼東,遼東經略王在晉非常依重他,並上言提拔他為寧前兵備僉事,但袁崇煥覺得王在晉沒有長遠戰略目標,並不事事遵從王在晉。王在晉在八里鋪修築城牆,袁崇煥認為此舉不是很好禦敵策略,兩次越職上書京城首輔,最終在大學士孫承宗的支援下,採用了袁崇煥的建議,王在晉也被迫調離。寧遠大捷後,明廷重新設立遼東巡撫,擬讓袁崇煥擔任,魏忠賢派其黨羽劉應坤、紀用一同前來鎮守,遭到袁崇煥的堅決拒絕。袁崇煥逐漸驕橫起來,他與大將滿桂不和,就上疏請求將滿桂調離,明廷不得已只好招回滿桂。經略王之臣請求留住滿桂,他又於王之臣鬧不和。明廷擔心兩人鬧矛盾,就將兩人分開,王之臣督關內,袁崇煥守關外。就這樣,因為袁崇煥的驕橫,不但得罪了不少閹黨黨羽,也得罪了不少朝臣。其二對袁崇煥的各種要求,皇帝都盡全力滿足,已到了撐不住的地步。因為袁崇煥誇下海口,天啟帝不斷越級提拔他,無論是兵馬錢糧,不管國家多困難,都盡全力滿足他。他能從一個小知縣,十年間一路飆升,一直升到兵部尚書兼右督副御史,太子太保,也可見皇帝對他的器重。崇禎即位後,袁崇煥在崇禎前誇口五年復遼。崇禎帝信以為真,竭力滿足他提出的五年內,戶部轉運軍餉,工部供應器械,吏部用人,兵部調兵選將,朝廷內外事事配合他的要求。其三做事先斬後奏,不請示,擅自作主,一意孤行。擅提議和。努爾哈赤死,袁崇煥派使者前往弔唁,以刺探虛實,皇太極遣使回報。袁崇煥想和後金議和,於是自寫書一封再次派使者前往。皇太極假裝同意議和,卻趁機舉兵征討了北韓,讓北韓歸附了後金。私自賣糧給蒙古人。因後金與蒙古一帶受寒冷氣候影響,糧物大減。蒙古人就嚮明駐軍要求購買糧食。本來救助蒙古人也沒什麼,但蒙古人與後金關係密切,買到糧食自然會救助後金,讓本來窮困的後金,渡過了糧荒。擅殺毛文龍。毛文龍本是被努爾哈赤擊敗,逃到北韓,北韓就讓他住在了皮島。他在皮島大力發展自己的勢力,搞投機經商買賣,並以打擊後金為名,要求明廷每年給他撥大量錢糧器械,並擁兵自重。袁崇煥督師關內外後,毛文龍雖能牽制後金,但虛報冒領,耗費朝廷錢糧實在太大,就上書請求朝廷派人去管理毛文龍部的軍餉,毛文龍不願朝廷派人來監視自己,當然不樂意了,就上書爭辯。毛文龍前來拜謁袁崇煥,袁崇煥以上賓禮待之,毛文龍也不謙讓,袁崇煥心裡更不滿。最終袁崇煥設計斬殺了毛文龍。但他殺了毛文龍後,害怕他部下叛變,就更增加他們的餉銀,但島上沒了主帥,人心背離,難以使用,最終導致叛離。毛文龍手下大將孔有德、尚可喜和耿精忠等後來都投靠了滿清,成了滿清佔領中原的急先鋒。崇禎帝看到毛文龍部兵源減少軍餉卻增加了,心有疑問,但一看是袁崇煥奏請的,就馬上答應了。為了讓袁崇煥能守好遼東,大明也是下了血本,對他的要求一路來綠燈,讓本就窮困的明廷更加不堪,而且袁崇煥的種種擅權自專,也讓崇禎帝再難容忍。如果等他五年平遼,大明朝到時恐怕也就蕩然一空了。正是在這種情勢下,再加後金巧設反間計,閹黨餘孽和對袁崇煥有怨恨的大臣們的媒櫱,忍無可忍的崇禎帝也就痛下了殺手,竟千刀萬剮了袁崇煥。也許崇禎帝也明瞭袁崇煥暗中勾結後金叛國投敵是沒有的事,但他確實忍耐度已達到了極限,再讓袁崇煥活下去,他真的很難愈越了吧?不過北京保衛戰勝利後而斬袁崇煥,崇禎這樣做有點兒太絕情了,不但寒了為國拼殺將士的心,也絕了能抗滿清的將,從某種意義上說,崇禎殺袁崇煥,也真的等於是自毀長城了。

    至於袁崇煥是否可比作明代岳飛,這就不好說了。不過兩人確有不少像似處。二人治軍都很嚴,軍紀嚴明,餓死不虜掠;二人都很清正、廉潔,不貪財,不好色;二人也都固執,岳飛不聽高宗手諭救淮西,不滿要求憤然請辭,袁崇煥也有這樣的情況。但岳飛抗金影響大,深得人心,忠義貫天下;袁崇煥則侍才自傲,覺得遼東只有他能守住,頗有點兒驕橫跋扈,自擅自專,太有點兒不把皇帝和大臣放眼裡了,正因為此,他死得比岳飛慘,身後名爭議大,沒岳飛好。說袁崇煥暗中勾結後金叛變明朝那是絕對不可能的,最後以袁崇煥臨死前的一首詩作結,也算以憐其心吧。詩曰:一生事業總成空,半世功名在夢中。死後不愁無勇將,忠魂依舊守遼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正在按揭的房子可以轉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