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爬樹蝸牛794

    亂說,我是趙王在廉頗對峙秦軍三年,無任何一勝 內無援軍 糧食可派 對外借糧無望!不起用新人拼一波,只能割地稱臣了!這種級別的戰役,考驗的是整個國家的動員力,戰國七雄就只有趙國從未真正變法!秦國盡起14歲男丁婦孺運送糧食,齊國不借糧 魏國不敢動!趙國只能破釜沉舟了

  • 2 # 匆匆過客6868

    戰國大爭之世,長平之戰實際打的是後援糧草,秦經商鞅變法後實力雄厚,趙在長平對峙三年中己耗空國力,在拖下去有亡國之危,所以臨陣換將搏一回,反正左右是不好搞,總之戰爭打的是綜合國力。

  • 3 # 電子照片做成書

    被圍了斷糧幾個月 還能組織起部隊突圍 若不是運氣不好被亂箭射死 群龍無首 說不定還能突圍成功,最關鍵的是這樣的情況下還造成白起部隊重大戰損 以致於秦長平之後也萎縮了好幾年;趙括若也像廉頗一般死守不出 估計白起的全勝戰績也就終結了 可惜趙國換他上 就是讓他主動出擊的 所以也不得不認了

  • 4 # 火雲鞋神

    現在的問題真是越來越無厘頭了,讓人摸不著頭腦。

    不過每個人都要說話的權利,當然也都有問問題的權利。你只管問,我只管答,對的上對不上的,我也就對不住了。

    話說公元前262年,秦國攻打韓國,逼近上黨,韓王決定乾脆把上黨主動獻給秦國,以示臣服。誰曾想,上黨郡守馮亭卻私通趙國,把上黨郡的十七座城池獻給了趙國,趙王雖然也怕惹禍上身,但權衡之下還是接受了,這便是長平之戰的直接原因。

    公元前261年秦將王齕率軍攻打韓國上黨,上黨的百姓逃到趙國境內,趙國則派兵在長平接應。長平之戰拉開序幕。長平,今山西晉城高平市。

    趙國一方的主帥是名將廉頗,雙方在長平展開了數次交戰,趙軍多敗。

    當時趙國參戰軍隊約為四十五萬,秦國六十萬。敵強我弱,廉頗採取堅壁清野戰術,想要避其鋒芒,拖垮秦軍計程車氣,再擇機一舉殲滅。想的挺好,可是當時的情況非常不好,雙方已經僵持了四十多天了,這個戰術很難再繼續執行。

    一方面,廉頗已經連續吃了幾次敗仗,趙王已經不滿,趙國雖然在軍力上勉強不輸秦國,但是在綜合國力上,尤其是農業發展上,不及秦國,耗下去,趙國必先敗。

    另一方面,秦國相范雎使了反間計,讓人在趙國散佈謠言,說廉頗雖然厲害,但是其實秦國最怕的還是趙國名將之後趙括,趙括的父親趙奢是趙國宿將,威名遠播,趙括本人也因為是名將之後,而且熟通兵法,頗有賢明。這時,趙王便臨時換將,由趙括取代廉頗,並採取主動出擊的戰術。

    其實,很難說這個做法的對錯,當時趙軍已經斷了補給,可以說,在找不到秦軍明顯破綻的情況下,趙軍橫豎都是個死。當然會在餓死之前選擇主動出擊,或許還有一點勝算。

    而且趙括接替廉頗就是要改變戰術的,或者說是本來就要執行趙王主動出擊的戰術的,最起碼也要先小勝幾仗,提振一下士氣。

    趙括也確實做到了,可惜他不知道,秦國也偷偷換了統帥,啟用戰神白起,要治他於死地。這兩個人,其他不說,但就戰鬥經驗來說,差的太多。白起身經百戰,且無敗記。趙括在決定接受任命時就說過,要是對付白起,他恐難敵,但是應對王齕,他很有信心。

    可想而知,白起正是利用了趙王主動出擊的心理,趙括的不得已,以假敗引誘趙括,再讓小股騎兵衝殺阻隔,打的趙括潰不成軍,趙括本人也被亂箭射死。

    最後被俘的四十萬趙軍,多傳為秦軍活埋,但考古表明並非如此,事實是被秦軍殺死,然後掩埋的。

    試想,雙方百萬人馬已經僵持了兩個月,都已經到了彈盡糧絕的地步,趙軍更慘,早已斷糧,當時已經有人吃人的現象發生。那麼戰鬥結束以後,這四十萬人更是沒有飯吃,秦軍當然也負擔不了,你是秦軍主帥,你會怎麼做。

    據考古資料證實,趙軍被趕入大峽谷,發了一天的口糧,待他們吃飽之後,將他們射殺,而後掩埋。留下最年輕的兩百多人,放回趙國。

    這一點也印證了,之前有說過,秦軍雖為虎狼之師,但素來軍紀嚴明,戰勝不屠城,不濫殺無辜。

    但戰爭畢竟是要見血的,長平之戰是歷史上最為慘烈的持久戰,也是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史料記載,秦軍傷亡二十萬人,趙軍死傷四十萬人。

    這一戰也奠定了戰國的轉折點,大大削弱了六國的勢力,從此秦國很難再有敵手,為秦始皇快速滅六國,統一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趙括本人揹負紙上談兵的罵名,被戲謔了幾千年,但是他真的就這麼不堪嗎,我覺得未必。只不過他的出世之戰就是生死決戰,而且是恰逢勁敵。史料記載,他領軍有方,身先士卒,在士氣低落的趙軍之中,每戰必親帥自己的親信部隊衝殺在前。只可惜他的對手是白起,你們能給出一個趙括戰勝戰神白起的理由嗎,反正我給不出。

  • 5 # 人類閱讀者

    我來說說吧,趙括,戰國後期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自幼熟讀兵書,實戰經驗不足。

    長平之戰中,老將廉頗主陣三年,秦軍無可奈何,此時,趙王一看,三年兩軍未分出勝負,急於求勝,同時,秦國用反間計,“非趙括,不能戰勝秦軍”,趙王中計,就用趙括替代了老將廉頗。趙括上任後,一改廉頗在時政策,以攻代守,全線出擊,年輕的趙括,哪裡是老油條白起的對手,白起把秦軍分成兩路,佯裝兵敗,一路撤退,趙括領導的趙軍也一路追擊,就這樣趙軍追到長平,秦軍不玩了,不裝了,坦白了,把趙軍圍困長平,斷了趙軍的糧食。

    想想斷糧的趙軍,在趙括手裡堅持了40天左右,我估計歷史上能做到這樣的將軍不多吧。斷糧後堅持40天左右的趙軍,可以說是疲憊之師了吧,這種情況下,趙括還能將趙軍整起來,有組織有紀律的前前後後突圍了五次,要不是最後一次趙括被亂箭射死,我估計這結果還真不好說,最後經過這長平之戰,秦軍也休養生息了好些年,能說趙括沒能力嗎,不能說,只能說世事無常,第一上戰場,面對成名多年的名將白起,幹到這樣已經可以了,所以最後戰爭結束,第一次上戰場就當主帥的趙括自然而然的就讓對手佩服,讓白起稱讚。

  • 6 # 666842677

    趙括卻乏實際經驗,理論上還是很豐富的,如果假以時日趙括還是可以成為一代軍事家。可惜沒有了機會,長平之戰碰見了白起。

  • 7 # 淳安古今大講堂

    秦國自從商鞅變法以後,國力強盛,漸漸有了一統天下的實力,自古以來歷史上的變法者,大部分被保守派反對,商鞅亦不能倖免,然而秦國的變法早在商鞅之前就已經執行,商鞅之法,更為後世秦王執行。

    1 :韓國是周朝的諸侯國之一,中原地區晉三分為韓、趙、魏三家。韓國北臨魏趙,東有齊,南有楚,西有秦,四面受敵。因此秦國想要先滅趙國,需要先把韓國打敗,當時的秦國同趙國之間相隔韓國,如果能把韓國靠近趙國的城池攻打下來,那麼趙國的側翼便暴露在秦國的鐵騎之下,這裡韓國領土叫上黨,另外韓國離秦國較勁,也是秦國的心腹大患,因此只能先攻打韓國,才能滅趙。

    2:韓國實力弱小,雖有名揚天下的勁弩軍團,卻依舊難以支撐韓國的國防體系,公元前265年,秦國大舉進攻韓上黨,上黨不願被秦佔有,改降於趙,引發了長平之戰。兩場決定霸主局勢之戰都由韓國而起,充分體現了韓國被列強圍欺魚肉的困境。最終於在前230年,韓國被秦所滅,成為六國中第一個被秦所滅的國家。

    秦趙長平之戰爆發後,前期的趙軍統帥是大將廉頗,廉頗非常清楚秦軍的弱點,遠道而來而來的秦軍有著漫長的補給線,對秦軍的戰局,有著影響,畢竟中間隔著韓國,還要防範著韓國,另外對韓趙連續作戰讓秦軍求戰心切,因此趙軍就堅守不出,打算逐步消耗秦軍計程車氣和補給能力。

    3:古代戰爭,機動性不強,糧草運輸部方便,因此需要大量的民夫來運輸物資,而民夫也是需要口糧的 ,所以軍糧和民夫的口糧消耗大。

    4:面對廉頗的防守戰術,秦相範睢派人散步謠言,說廉頗消極避戰,並散佈流言說:“廉頗很容易對付,秦國最害怕的是馬服君趙奢的兒子趙括讓沒有作戰經驗的趙括統軍,在反間計的作用下,趙王聽信謠言,趙王早已惱怒廉頗的軍隊數次戰敗,又反感廉頗堅壁不敢戰,所以撤下廉頗換上趙括,趙括積極主動進攻,這是相對於秦國軍隊來說,趙國人口眾多,每天面對幾十萬的趙軍的消耗負擔不起,只能速戰速決。

    5:雙方正式開戰後,秦昭王得知趙括代替廉頗擔任主將後,為能徹底擊敗趙國、能一戰定乾坤,暗地裡調武安君白起為上將軍,改命王齕擔任尉官副將,並令軍中嚴守秘密,有走漏訊息的格殺勿論。

    6:秦將白起先以26000部隊包抄趙軍先鋒的後路,又以5000騎兵切入趙軍後方營地,因此趙軍主力被分割開來,成為小股獨立的作戰部隊,無法發揮協同作戰的優勢,不過趙括以旗號和戰鼓作為號令,繼續指揮趙軍作戰,當時的趙軍糧道被阻,並被圍困一個月之久,士兵相殺而食,因此趙括選擇了中心突圍的戰術,指揮趙軍分不同方向突圍,秦軍沒想到圍困了那麼久的趙軍能爆發如此驚人的實力,於是找主將趙括的帥旗,將之射殺,可趙軍仍有條不紊的突圍。

    7:最終白起包圍了真的趙括,並勸降趙軍,但趙括詐降,因此被白起識破,兩軍大打出手,但秦軍擁有良好的先天條件,糧食無憂,反觀趙軍被圍困了一個月,沒有糧8草,只靠意志力,拼不過是必然的,趙括死於亂軍之中,群龍無首的趙軍因此投降,長平之戰結束。

    8:趙軍投降的有二十多萬,人太多了,放了又怕放虎歸山,因此白起採取了誅殺降軍,秦趙長平之戰雙方戰死幾十萬人,秦軍因長平之戰損失慘重,但趙國經長平之戰後,國力衰弱,雙方大戰唯一不同的是趙括戰死,白起封侯,事後白起對秦王直言,認為趙括是一位有本領的將領,吃虧在戰場經驗不足,否則戰局未知,三年後,功高震主的白起與範睢結下仇怨,最終賜死。

    單憑結果而言,雙方差異不大,但戰後的趙國面臨燕國的侵犯,而秦國憑藉豐厚的底蘊,沒過幾年便恢復了,此戰趙國損失慘重,長平一站後實力大退步,預示著秦國統一天下的時代即將來到。

  • 8 # 農民看笑話

    趙括缺乏的是實戰經驗,不像白起,戰鬥經驗豐富!以理論為基礎,後期還給秦軍造成不小的傷亡,對於一個初次領兵征戰的將領來說,已經是很厲害了!

  • 9 # 逢春太郎

    從歷史記載的“長平之戰”,來說明中國歷史的“亂說”!呵呵!

    從趙國人口數字上分析,趙國在長平之戰中,敗雖然敗了,但也不會被坑殺什麼四十五萬人。為什麼呢?當時趙國全國人口頂天三百來萬人(戰國時七國人口總共兩千萬不到),最多養五十萬軍隊(後來秦滅六國最大極限也才可用六十萬軍隊伐楚嘛),趙國周邊環境險惡,三面作戰,北方有匈奴人隨時入侵,東北方是世仇燕國,西方是強秦,趙國不可能在長平之戰被殺四十五萬軍隊,還有能力進行三年邯鄲保衛戰,同時還在北方和東方保留相當規模的防禦軍隊。

    長平之戰(公元前262~259年)後第二年,趙國開始了三年多的邯鄲保衛戰。

    趙國邯鄲反擊戰勝利之後,趙國還以廉頗帥十五萬趙軍大敗燕國四十萬軍隊並俘虜其主帥。

    公元前244年,李牧帥大軍15萬的大破匈奴之戰,斬首匈奴人十多萬,是中國古代反擊匈奴人的最大軍事勝利!

    公元前243年,趙王派李牧進攻燕國,攻下燕國的武遂(現河北省徐水縣西北的遂城鎮)、方城(現河北省固安縣南)。公元前242年,趙王派將軍龐煖再次進攻燕國,殺死燕將劇辛。

    公元前233年,李牧在肥下之戰,大勝秦軍,斬秦軍首級十多萬,是戰國時圍殲戰的範例,全部奪回趙國曆年來被秦國侵佔的土地。

    之所以列舉了以上長平之戰後,趙國多次的軍事勝利,只是為了說明一點:總人口三百來萬的趙國,如果真的在長平之戰損失45萬軍隊,還能取得後來的一系列軍事勝利?中國歷史,想當然的數字杜撰的情節太多太多!呵呵!

    實際上中國古代就不可能派二十萬人以上的軍隊在前線作戰,因為後勤無法保證,人要吃飯馬要吃草,保證前線一個兵的供應,後方至少要5個人,還有國內也要有生產糧食物資的嘛!而且敵人會來斷“糧道”也要派重兵應對!秦趙長平之戰,雙方死傷差不多總共亡45萬人,秦國勝了此戰(之後圍攻邯鄲大敗),糊塗賬就都算在趙國頭上。趙國當時總人口頂多三百萬人,也死不起四十五萬壯丁!呵呵!漢武帝時期實力雄厚人口七千萬以上,多次大伐匈奴,武帝年老時人口降到兩千萬以下,武帝因此下“哀痛詔”!

  • 10 # 一梭煙雨江湖行

    白起從來沒有對趙括讚不絕口,而且趙括到了前線才讓“殲滅戰大師”白起發現戰機。白起兩次拒絕與廉頗對陣,一次是范雎用反間計逼走廉頗白起才掛帥,另一次是白起寧可被殺也不願意掛帥進攻邯鄲。這也說明白起是“野戰之神”,如同納粹德國的裝甲叢集。一些人看到長平之戰結束兩年後白起說長平之戰秦軍雖然打勝了卻死傷過半,一則長平之戰秦軍損失應該是攻堅戰與反突圍戰損失大但也不至於損失過半,二則這裡的損失過半更象是長平之戰到邯鄲保衛戰共計損失。

  • 11 # 改變世界的智慧我有

    別人都說你是天才,創造了奇蹟.你卻說你不是天才,而只是幸運的遇上一個蠢貨對手而獲得勝利嗎?你覺得白起會這麼真誠的做嗎?貶低對手就是貶低自己..趙括和山本五十六都是被勝利者兼對手捧起來的.中國古人智慧的用4個字總經趙括.卻總有一些人想創造和改變歷史以證明自己的聰明才智.卻像爬上樹的猴子屁股,把自己的愚蠢展現給大眾.

  • 12 # 河東來

    白起是充分佩服趙括的勇氣,作為兵家貴族,敢於帶領戰鬥力明顯偏弱的儒家烏合之眾與白起率領的兵家精英進行對抗,敢於在必輸局面下挺身而出,擔起責任,確實要個人來比。

    趙軍長平之戰的主力,從狹義的觀點來看,並不屬於嚴格意義上的趙人,他們是韓國獻給趙國土地上的“民眾”,當時就是奴隸的代名詞,趙武靈王在周公旦創立儒教變“民”為“儒”的廢奴運動的基礎上,全方位的變奴隸性質的“民”為自由民性質的“儒”(一種根據戰爭需要而由奴隸轉化成的新人),周公旦“廢奴”還堅持了“德”的標準,趙武靈王則沒有提倡這一要求。

    所以長平之戰的趙國軍隊,實質就是一群儒家烏合之眾的集合,廉頗知道自己部隊的斤兩,避而不戰,是比較明智的做法。

    為了形象說明儒家烏合之眾與兵家精兵的區別,我們看一下劉邦與項羽“楚漢爭霸”的例子,劉邦垓下之戰中,是率領的八十萬儒家平民大軍,項羽是三萬兵家精銳迎敵,這樣的力量對比下,劉邦卻只有20%的勝率,而且這樣都不能圍死項羽,項羽都可以從烏江逃脫,只不過項羽感到再也無力訓練一支精兵征戰天下,而選擇自殺,才能夠保住劉邦的勝果。

    所以,兵家格言,“兵在精而不在多,將在謀而不在勇”。

    趙國王族認為,長平之戰的趙軍並不算嚴格意義上的趙人,本來就是“撿”的,是消耗秦軍的工具,所以他們不顧一切的讓長平“趙軍”決死一戰,以儘量多的消耗秦軍力量,輸贏都無所謂,大機率是輸,贏了卻可以作為意外驚喜,故此他們下達了“必戰令”,思想基礎就是不把長平守軍當人看。

    而儒家平民大軍一貫特點就是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投降,與他們的先祖蚩尤九黎部落的“黎民”奴隸選擇的策略是一樣的,就像商王朝生死存亡之際“牧野之戰”的四五十萬奴隸大軍(儒家前身)在幾萬周王朝軍隊嚇唬之下,馬上繳械投降,究其原因,他們本來就缺乏專門的“強盜”戰鬥力軍事訓練,只有普通民眾的善良本質(德),一窩蜂的亂戰,根本沒有掌握“軍事之道”。

    所以被領導者儒家平民講究的是“君不正,臣投外國;父不正,子奔他鄉”,而不是遵守領導者法家貴族所強調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

    遺憾的是白起也同樣沒有把長平趙軍當“人”看,他也只是把他們看作“民”,就是奴隸這種特殊的“牲畜” ,最後把他們進行了“犧牲獻祭”,盡數殺戮。

    嚴格來說,白起不是“人屠”,而是“民屠”。

  • 13 # 魔魚漫談

    長平之戰後,白起對趙括的評價如下:

    “此子若不死,必成秦國大患。”

    白起是誰?戰國四大名將之首,擔任秦將三十多年,攻城七十餘座。征戰一生,未嘗敗績,尤其擅長打大規模殲滅戰,造成敵方大量死傷,因此被稱為“殺神”,“人屠”。據統計,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因大小戰役戰死的兵士總計二百餘萬,其中一半死於白起之手。

    能讓這樣一位久經沙場,戰功顯赫的名將給出那樣的評價,可見趙括其人並不只是“紙上談兵”那麼簡單。

    趙括出身豪門,乃是名將之後。其父馬服君趙奢曾在閼與之戰中,率領趙軍長途奔襲,以少勝多大敗秦軍,是趙國一代名將。趙括自小熟獨兵書,軍事理論知識極為豐富,講兵法甚至其父都不是對手。

    但趙括有兩個致命的缺點,一是恃才傲物;二是缺乏實戰經驗。這也是趙王欲讓他替代廉頗擔任趙軍主將時,藺相如、虞卿,甚至其母竭力反對的原因。但當時趙王已不滿廉頗,而燕國名將樂毅歸趙未久,不敢大用。李牧又尚年輕,未成長為名將,趙王其實並沒有其他更好的選擇。

    當時的趙軍經過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改革,軍力大增,且擅長野戰;趙括仔細研究過秦軍主帥王齕,認為有把握將其擊敗;秦趙兩軍長期對峙造成極大後勤補給壓力,趙王希望趙軍主動出擊與秦軍決戰,儘快結束戰事。這三點相結合,形成了趙軍轉守為攻的戰略轉向。

    趙括初臨戰場即是指揮四十多萬軍隊,其並未有任何怯場和慌亂,幾十萬大軍戰略收縮,出壘作戰,一切都安排極妥當,可見趙括極其出色的軍事天賦。

    只是這一切都在秦國的謀劃之中。

    秦王見趙軍換帥,反間計成,當即密遣白起替代王齕為秦軍主將,命王齕為尉官副將,同時命令軍中嚴守換帥秘密,若有走漏格殺勿論。

    趙括對秦軍換帥一無所知,對秦軍部署未有任何察覺,才中了秦軍佯敗之計,被誘入預先部署好的包圍圈,導致趙軍主力被圍。這體現出其臨敵經驗的不足,並未做到知己知彼即率主力冒進,並未做好進軍退路之部署。

    但趙括髮現中計之後,即刻原地築壘,轉攻為守儲存有生力量,等待救援,伺機突圍。戰事進到此時,到了考驗秦趙兩國國君的時刻。秦王親臨前線,給當地百姓加爵,就地徵調十五歲以上青壯年全部趕赴前線,加強圍堵,阻斷趙國對趙軍的救援。

    反觀趙國,因為之前跟秦國的議和之舉,導致“五國不幫”,趙只有發動自有力量救援。趙軍主力被圍在長平,在秦國的強力阻滯下,並未得到任何救援。在堅守四十六天後終因糧草斷絕,兵士互相殘殺為食,不得已趙括只得組織突圍。

    趙軍在被圍困良久,糧草斷絕的情況下並未潰亂,依然組織起四五次有序突圍,只是秦軍圍困軍力強大導致無法成功。最後趙括親率精銳突圍,被亂箭射死,戰死沙場。

    長平之戰慘敗,趙國損失四十五萬軍隊,元氣大傷,以至於在後面的邯鄲之戰要靠五國聯軍才能擊退秦軍。趙國輸掉了國運,自此再無實力與秦國較量。

    這口巨大的鍋自然也就落在了趙括頭上。趙括戰敗當然有其自身的不足,但作為一個初出茅廬的小將,趙括未經歷練就當此大任,在戰爭中也表現出了其軍事天賦。奈何對面是踏過屍山血海,從一場場戰爭中殺出來的戰神白起。

    縱是老將廉頗,面對王齕的攻勢尚且只能據險而守,何況稚嫩的趙括面對老辣的白起。若趙奢尚在,趙括在父親麾下經過歷練,又何嘗不會成長為李牧一樣的名將呢。

    對了,李牧還是趙括舉薦給趙王的。

  • 14 # like7

    就跟伊藤博文讚揚李鴻章一樣,能讓我功成名就而且能夠獲得鉅額利益,明面上誇一下何樂而不為!但暗地裡,來,親我屁股。

  • 15 # A寧遠A

    1.白起是否說過這話無據可考,個人認為白起不會說,因為趙括不配;

    2.誰厲害,事實很明顯,趙括和白起根本不是一個檔次級別;

    3.趙括也很厲害,換四名將以外的其他人,結果還真無法預料,就猶如諸葛亮氣死周瑜、罵死王朗、嚇跑仲達,能說這三人就是飯桶嗎,只不過臥龍先生太強大,外掛加音響,偉大勝利是因戰勝了偉大對手,而不是戰勝了一群飯桶;

    4.四名將真

  • 16 # 甜瓜20875

    讚不絕口,針對的應該是趙括初出茅廬的那種進取,拼搏,忠誠,誓死如歸,臨危不亂的那種精神,趙括的慘敗應該是各方面的共振造成的,應該是這樣……

  • 17 # 逢原居石

    秦國戰勝趙國是國力的勝利,趙國支撐不了持久戰,必須要戰略決戰,所以換掉了廉頗。趙括接了一個爛攤子,在被包圍了這麼久還能維持軍隊有序組織突圍,還能身先士卒。要知道這是幾十萬人數級別的會戰,一個新手,能做成這樣,真的很不錯了。

  • 18 # 江湖夜雨92

    長平之戰,趙國慘敗,元氣大傷。秦將白起稱讚趙括,我沒有在正史上見過,但也有一定的可能性,即所謂的惺惺惜惺惺,趙括作為主將,身先士卒,率領敢死隊奮力拼殺,給秦軍以極大殺傷,的確是讓對手尊敬的狠角色。歷史上把趙括嘲笑為一個只會紙上談兵的書呆子,確實有失公允。為何這樣說呢?

    首先要看幕後老闆,一個是叱吒風雲,老謀深算的秦始皇,一個是幼稚,缺乏主見的趙孝成王,中了秦王的反間計,被人家牽著鼻子走。

    兩國的交戰地點長平,離秦國國都有千里之遙,秦軍偏偏面對的是趙國名將廉頗,他據險堅守,消磨著秦軍的耐心,從不出戰。你再牛,我不和你鬥。秦始皇受不了了,就實行反間計,放出風來,我們只怕馬服君的兒子趙括。

    趙孝成王這時也是如坐針氈,幾十萬大軍在前線,糧草很難籌措。他也想早一點結束戰爭,於是腦子一熱,不顧患病在床的藺相如反對,就換了趙括到前線統領軍隊。

    秦王也悄悄換上了最有實戰經驗的一代戰神白起,去和一個毛頭小夥子對壘。白起假裝失敗,趙括率軍追趕,被秦軍分割保衛。年輕的趙括並沒有驚慌,他讓軍隊就地設防,阻擋住秦軍的進攻。沒有後勤供應,沒有援軍的趙軍與秦軍對峙了四十多天。趙括多次率領敢死隊衝擊敵軍,都沒有成功,最後,突圍時,被秦軍射殺。

    秦趙大軍在戰場上廝殺的時候,秦始皇又表現出極強的執行力,征伐國內十五歲以上男子,傾巢出動,遮斷了趙國救援的道路。而趙孝成王卻六神無主,不知所措。可見,趙國慘敗,趙王應該負主要責任。他如果派趙括去幫助廉頗運送軍糧,就不會有長平的悲劇。趙括雖戰死沙場,但他率領的趙軍也大大殺傷了秦軍,秦軍死傷三十多萬,損失過半。在之後的十幾年中,秦國再也沒有力量發動大規模的戰爭了。燕趙多出慷慨悲歌之士,多出能征善戰的名將。無奈,趙國後來的君王都不怎麼樣。致使廉頗落魄,李牧蒙冤,可憐趙括,喋血沙場,還得不到應有的尊重。

  • 19 # 有些歷史太調皮

    戰爭中,棋逢敵手是常有的事情,一般而言,這種時候,敵我雙方總是惺惺相惜,若不是各為其主,恐怕私下完全可以桃園結義……

    我想,這就是白起贊趙括的唯一理由。

    長平之戰,趙軍大敗的罪魁禍首,不是趙括。

    據史料記載,長期以來,廉頗任主帥,堅守不出,秦軍自認不是老將軍廉頗的對手,毫無辦法,才施一計,離間老將廉頗與趙王,在趙王中計的情況下,啟用趙括,很顯然,此時的趙王對廉頗堅守的策略是不支援的,也就是說,趙王希望決戰。

    與此同時,秦國名將白起悄悄回到軍中坐鎮,趙括不得訊息,儘管他做了周密部署,對秦軍發起全面進攻,但秦軍已經做好了必勝的準備,頑強抵抗,將士在前方拼命,秦王在背後舉國之力支援。

    當趙括欲退守長平,白起就纏住不放,且切斷趙括的糧道,使他進退不得,戰爭到此,秦軍的目的已經非常明顯,勢必除掉趙軍主力,一戰定成敗。

    趙括被迫原地堅守,怎奈糧草不足,困守46天后不得已展開決戰,當然最後戰敗身亡。戰爭異常慘烈,40萬軍隊被秦軍活埋,屍體堆積如山。

    從戰爭過程我們不難看出,趙括失敗固然有他經驗不足的原因,但根本在於對手有備而來,實在強大,只要正面迎敵,無異於以卵擊石,其次,趙王多疑,既決定啟用趙括,就必須信任到底,最後關頭,得有置之死地而後生的魄力,但他選擇放棄趙括。

    所以,實際上,趙王敗給了自己,於趙括,真是天亡我非戰之罪。

    趙括絕非“紙上談兵”,若非有備而來,白起未必能大勝。

    試想,一個只會紙上談兵的將軍,如何指揮四十萬人馬,且多次臨危不亂,面對智謀過人的大將軍白起,也並不遜色。他刺殺白起,雖未成功,但也讓白起受了重傷。

    軍中糧草已盡,他被迫出戰,利用詐降,做了最後一擊,給秦軍造成不小的傷亡。儘管最後因寡不敵眾而大敗,他做到了一個少年將軍能做的一切。

    因此,我們應該客觀地看待戰爭中的現實,很多事情不是人力可及的,若都只以成敗論英雄,是不客觀且不公正的。

    對趙括而言,白起給了客觀的評價,他說:“此子不死,必成大患”。這是給對手最大的尊重。

  • 20 # 我是你的蔡蔡蔡

    趙國無論誰來當長平之戰的統帥都難免失敗的命運,只是時間長短而已,趙括只是當了這場戰爭慘敗的背鍋俠。為什麼這麼說呢?

    秦趙之戰拼的是兩國的國力,秦朝自商鞅變法以來國力大增,在六國之中首屈一指,無論是人力物力都遠超趙國,東方六國只有聯合起來才能與強秦抗衡,秦王舉傾國之兵以名將白起為帥伐趙,兵鋒所指任何當世名將都不能與之匹敵,只能避其鋒芒,堅壁清野全力防守方為良策。

    最初趙軍的統帥是名將廉頗,他深諳防守之道,即使白起用盡各種手段也無法攻破趙軍大營,雙方在前線僵持不下。可秦國是大國秦朝強國,有源源不斷的兵員和糧食可以從後方運到前線來。這場戰爭即使打上個一年半載也耗的起。而趙國不同,國貧民弱幾十萬大軍的吃喝拉撒,如果與秦國拼消耗,趙國根本就負擔不起,所以希望這場戰爭能夠速戰速決,趙括就是在這種場合下被趕鴨子上架當了趙軍主帥。

    作為名將馬服君趙奢的兒子難道他會不知道與秦國開戰高築牆,深挖壕拒敵與城門之外方為上策?可是趙王不允許呀,他沒有更多的糧食可以支撐起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所以要求趙括與秦軍速戰速決,有高大城牆作為屏障趙軍還可以勉強抵抗秦軍的進攻,走出城牆在一馬平川的平原與虎狼之師的秦軍決戰,簡直就是羊入虎口,送人頭。其實趙括做的已經不錯了身先士卒率領大軍與秦軍血戰到底,可他遇到的又是戰國第一名將戰神白起,殞命沙場已經是無可挽回的。如果兩軍主帥互換,即使白起當趙國統帥來打這場長平之戰估計也是無力迴天,趙國也只是苟延殘喘而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是自閉症,家長在家可以進行哪些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