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鴻鵠九德1

    孔子的命不是一時之得,而是功在千秋!封儀人請見,出曰:二三子何患於喪乎?天下無道已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意思是:你們何必擔心他沒有職位呢?天下無道已經很久了,上天將用孔子來喚醒百姓!

  • 2 # 豐富多彩談國學

    孔子不得官場志,卻得天道本來之大智慧,這就夠了。有人生來做帝王,有人生來做法王。孔子就是儒家的祖師爺,大法王,子孫至今還受其福報影響。這就夠了。不能讓孔子又祖師爺,又當皇帝,還當兵部尚書,再封個王?不可能啊,好事都被孔子佔了。

  • 3 # 柒道友

    世事我曾抗爭,成敗不必在我。

    不怨天,不尤人,君子樂天知命而大道直行。

    孔子身負天命弘揚大道,一生為了使命周遊列國,以自家珠玉寶物示人,巡迴宣講拜訪客戶,開拓市場不辭勞苦,奈何各國王室抱殘守缺,不能慧眼識珠帶眼識人,空費了孔子不少大好時光。事非得已,孔子華麗轉身迴歸故土,開山門收三千門徒,因材施教有教無類,育英出挑七十二賢,克己復禮傳揚大道,開數千年平民教育之先河。

    從政治主張在有生之年得以實行來講,孔子確實沒有實現平生抱負。然而從開創平民教育模式來講,孔子被後世尊為大成至聖先師,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其功業光耀千秋,能說是一生不得志嗎?

  • 4 # 鐵錘子6

    孔子大德一生,且未受命於天,為周天子奔波一生,且未受周天子重用,也未受諸侯國正眼看待。

    孔子的儒學,經孟子的發揚,董仲舒的獨尊,傳到如今這就是所謂的受命於天(歷朝歷代封嘗)。

  • 5 # 島筱沔

    拿著“真理”套特例,套不上,那就是真理非真也!

    這邏輯怎麼都覺得有點怪

    這個社會向來以成敗論英雄,上古至今,堯舜開頭,莫不如此,各領風騷數百年。

    誰在臺上唱戲,誰在臺下看戲,誰在街上抬轎各有分數

    中庸也逃不過這圈子

    大德者必受命,這是對天子說得啊!這轎子抬得舒坦不舒坦?

    中庸可沒看見孔子,孔子在世,也沒幾個把他看在眼裡。

    漢武帝以後,這大德者怕還有大德打他這位大德的主意,於是把孔子從棺材裡抬出來。

    唯一孔聖人從此誕生了!!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漢武帝堪稱孔夫子的伯樂了。

    其實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哲學思想最豐富發達的時期,這家那家的,數不勝數。所謂大德者,也算汗牛充棟。

    可是有幾位受命了?

    始皇帝一不開心,把諸位大德都請進垃圾堆,埋了個精光!

    所以,抱著古書論英雄,很傻很天真。

    也許反著說

    受命者必有大德,聖上必龍顏大悅!

    千穿萬穿馬屁不穿

    文人騷客門精者呢!!

    可別讓希特勒聽到。

  • 6 # 搏鷹人

    子曰,舜其大孝也與!德為聖人,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宗廟饗之,子孫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篤焉。故栽者培之,傾者覆之。詩曰,嘉樂君,憲憲令德,宜民宜人。受祿於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故大德者必受命。

    中庸相傳是子思所做,子思何人?孔子嫡孫,孔鯉之子。在大德者必受命這段文字中,我們看到,孔子說了舜有德,所以“宗廟饗之,子孫保之”。而子思根據這句話闡發出了大德者必受命的觀點,其實是一種從點到面的結論。孔子說舜因為有大德,所以受命,而子思說有大德者一定受命。那究竟誰是誰非?我們先要搞清楚德是什麼。

    文言中,德就是得,所謂“德者得也”,即得其人。所以說德就是得人心,而大德呢,就是得到了大多數的人心,如果放在封建社會的統治層面來看,那麼這句話沒有錯,正所謂“得人心者得天下”嘛。

    那孔子為啥沒有“受命”,因為孔子代表的是封建社會計程車人。而那時候的社會秩序是什麼?天子諸侯大夫士。前三者是有土地和人民的,士是最後一層的貴族,已經沒有統治權。所以只能為高等貴族服務,這就是士的由來。孔子一生是維護這個秩序的,如果他“受命”,那就與自己的理想相悖了。而且大德者一般來說是指君主,而非士人,所以孔子也並非這裡所說的“大德者”。

  • 7 # 了空9

    德性由天賦,

    人性即和睦!

    生命人得道,

    受命靈覺悟!

    德性本清淨,

    其神而光明!

    人性和睦情,

    這就是生命!

    道生人心智,

    精神靈光是!

    受命是靈活,

    健康非意識!

    意識是自我,

    才能是學者!

    生命非自我,

    精神非學者!

    生命即健康,

    精神即靈光!

    健康非意識,

    精神非思想!

    自我是意識,

    死活把氣執!

    學者是思想,

    死活而不知!

    死者病纏身,

    亡者惹禍根!

    活者無疾病,

    受者各自心!

    把我心識破,

    智慧圓陀陀!

    身心人健康,

    精神光爍爍!

    覺悟性清淨,

    生命之究竟!

    本來無一物,

    涅槃而無名!

  • 8 # 雲水禪心168808369

    《中庸》有“大德者必受命”,所謂命,有天命,有人命,天命不可改,而人命者,乃時運,孟子說孔子“聖之時也”,時,有遇與不遇之分,孔子雖為大德,然不遇者也,此其人命矣。然孔子終負天命之責,傳道於世,啟萬民之矇昧,承天之運,立人之則,奔波於當時,傳道解惑,終成先師之英名,萬世師表,雖貴為天子,不可得此名也。不遇者時也,成就者命也,無俗世之王者名,有素王之萬世時,誰言孔子不遇乎!俗世帝王在一世,孔子學播於千載,受千載帝王之膜拜,俗世帝王之貴乎?千世師表之貴乎?貴與不貴,不必辯也!

  • 9 # 鶴鳴昊

    孔子從舜的事蹟得出“大德必得其位”又從詩經引出“”大德者必受命”。古人對德的定義是德者,人之所得,使萬物各的其所欲。與今人對德的定義有些差別。從這個定義來看德者要有成全他人的能力,孔子所在時代禮崩樂壞,群雄並起,天下大爭之勢,他的主張並不能讓各諸侯國君主實現自己的野心,故而沒有市場。西漢經文景之治後,國家的到休養,基本是太平盛世,儒家學說這時有利於統治者更好的統治,故而能得到了發展。孔子雖然從舜的事蹟得出這個結論,但不代表自己也能像舜一樣。就像我們普通人雖然知曉很多道理,但也不一定能做好自己。

  • 10 # 豐豐224616993

    以我個人看法,有大德者,必受大磨難,必受大命運,從孔子一生來著,也是如此。

    中庸是慎獨強學,明察真理之道,自然會遭到小人的強烈反對。所有喜歡既得利益,恐怕改變失利的人物都會出來反對孔子,抵毀孔子,歪曲孔子,尤其當權貴族,以權壓人,勢力強大。以至孔子周遊列國,四處碰壁,鬱不得志,去官從教,棄政從文了。

    至於文化聖人,他還真沒去想,後人之謂也。甚至把中庸之道,慎獨之禮,改成庸俗之道,平庸之學,謬種流傳,小人反中庸,亂力亂神,命運多舛,讓孔子揹負千古罵名的也是難免。明德之道,猶如黑夜裡的光明,人嚮往之,鬼俱怕之。

  • 11 # 自在瞭然1

    真正得了志的是孔聖人的弟子,門徒,後人。受益者是統治者,孔子時代他要求各國恢復周禮,周制,試想,換著今天一個民營企業,經營得好好的,當老闆當得又滋潤。他希望別的老闆來呑並他的企業?各國的國君願別人來管他?歷史上曾經說的寧做小國的君,不做小國的臣,流傳到了今天。

    孔子在生時,他萬萬沒有想到死後成為聖人,因為他的理論符合統治者的思想,讓百姓黍民有教無類,被統治是天意,是名正言順。

    其實他的後代和信徒應感謝從秦朝到漢朝的統一。通過歷代皇帝王朝都把孔孟儒家思想教化民眾。滿清外族也知道孔子理論於國家執政對民眾的思想灌輸有極大的好處。山東曲阜孔廟的規模可與小國國君皇宮有一拼。舊時,全國各地文廟不是小數目,孔子學院遍佈全世界,也說明了儒家理論作為國學,傳統文化被認可,輸出。傳播。

    《四書》,《五經》又成了熱門。孔聖人泉下有知,也甚感欣慰了。

    他孔家後人享了福,幾十代都封為公卿,大夫。也不枉孔子一生的努力。

  • 12 # 哈哈95128931

    孔子周遊列國,推行克己復禮,也曾經被人辱罵而逃。他要復的是周禮,大廈將傾,禮崩楽壞,豈是他一人能夠反轉,因此他始終不得志。老天不負苦心人,在他死後三百年,漢代大儒董仲舒提出了獨尊儒術的主張,二千多年,帝王將相,才子佳人成為封建社會的主人。

  • 13 # 愛易理愛國客家人乙乙

    很膚淺的思想觀念,什麼叫不得志?什麼樣又才叫得志?這是說有官職,無官職表示,得與失志?可憐的現代人,提這個問題者或對孔子一生是這麼評價者,本人認為這些人,學文化知識,都學了些什麼呢?學的就是一些狗屁不通的東西!

  • 14 # 如如自在1

    據《史記》,《資治通鑑》和《神仙傳》記載:堯舜禹三帝是依中國文化的道統"人心惟危,道心維微,惟精唯一,允執厥中"選證悟之人繼承大統,所以受世人稱頌。後因家天下世襲把用道統選賢任能換成了風水出人才理論,說龍真穴的才出天子(乾來龍,子山午向,一生一成即天子)。誰說孔子未受命?歷朝歷代都尊其為“大成至聖文宣王”。自古至袁世凱稱帝83天,中國共有83個王朝,帝王五百多個,而世出如孔聖者僅一人!

  • 15 # 淡漠千里1

    “大”在這裡不是指大小的意思,而是以德(得)為首要的意思。“受命”也不是大家以為的當官做皇帝的意思。中庸開篇就說“天命之謂性”,所以“受命”,就是“受天命”,就是“受性”是指接受認同人性的意思。所以,“大德者必受命”的意思是:崇尚德性,把為人民謀根本福利當做頭等大事的人必定是認同並重視人的本性的。如此,題主的問題實際上已經不是問題了。孔子是不折不扣的“大德者”,同時也是完完全全的“受命”之人,並無半點毛病。孔子一生素其位而行,無論在常人看來是得志還是不得志,都沒有動搖過他奉行君子之道的決心和意志。

    讀懂《中庸》一生受用!不過,那些自私自利缺乏仁愛之心的人,那些人品卑微不相信天理正義存在的人,無論其智商有多高都是不可能讀懂的。這或許也是一種天命吧!

  • 16 # 倚齋聽風雨

    然而,孔子不惜長途跋涉、歷經艱險,為的就是自己的政治主張能得到貫徹。他提倡的仁義、禮樂、以德為政的政治思想,與當時相互征伐、急功近利的霸道思想背道而馳。諸侯們需要的是兵家的謀略制勝和法家的富國強兵,孔子要他們貫徹自己的政治思想,難於上青天。

    政治上不得意,開展教育事業,是宣揚思想的最佳途徑。他最後返回魯國,專心執教。收弟子三千,其中賢人72,弟子中有很多皆為各國高官棟樑。把自己的政治思想透過弟子中轉而施於諸國,他的主張也算得到了實踐。而他,也被後世譽為“至聖先師”。

    有大德的人,一定會承受天命,成萬世師表就是孔子的天命。

  • 17 # 道鹹齋

    經典,我是自《中庸》開始學的,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開篇說得非常清楚,上天之命非人為可以更改,但能不能率性而為,修道而教,就決定了能不能真的有壽了。

    《道德經》有死而不亡者壽,壽是什麼?是個人生命長久嗎?不是,而是思想不滅。

    由此,大德者必受命就明白了,為人類發展做出卓絕貢獻就是受命了。

    在當下歷史條件下評價,那些古聖先賢智慧指引著人類向著光明前進,評價標準就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 18 # 靈魂流浪者D

    夫子的道是人道而不是天道,夫子所說的命也是華夏子民的命,而不是玄不可知的天命。

    所以夫子的一生擇善固執,顛沛必於是、造次必於是,所感的是亂世之離苦是生民之唯艱,由此而承華夏萬民之命:匡亂世扶萬民。

    但亂世要行霸道,非夫子所願為,非不能也: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推行王道之艱辛與不可能,夫子早已知之,唯萬民之命由我不由天,夫子知其不可而為之,樂以忘憂,一時一世的事功不成,退而傳薪火於後世,反立我華夏道統、奠定中國人之勇猛精進、堅韌不拔、厚德載物之精神,光耀萬古。

    夫子之所以感動我就在於有命與我,則不計個人之成敗得失,雖千萬人,吾往矣。

  • 19 # 梁興揚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中庸》孔子以舜為例,贊起德為聖人,尊為天子!宗廟祭祀不絕,子孫昌盛。因此感嘆有大德之人必得其位,必有其名,必得其祿,以及壽命。

    然後又用《詩》感嘆“嘉樂君子,憲憲令德。宜民宜人,受祿於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作為君子是得老天庇佑的,才說大德者必受命。

    請問孔子和舜比那裡差了?是沒有被封為素王嗎?孔子可是被冊封為文宣王,大成至聖文宣先師。以位來看孔子不差。孔子的祭祀至今未停,家族至今昌盛!這些和舜比都不差。

    請問孔子這句話那裡錯了?要錯也是錯在很多人看問題只看一時,看古人則籠統要看一世,卻不知孔子不爭一時,不看一世,看是舜盛名千秋萬世!孔子雖死,至今有很多人詆譭謾罵,至今有很多人讚揚追隨。

    這些就是大德者必受命的證明啊!

  • 20 # 古代哲學思考

    “大德者必受命”倒是沒錯,但是說孔子一生不得志,這可是萬萬不對的。我倒覺得孔老夫子這樣的大德之人,無論在什麼樣的“時命”裡,都會努力做最靚的仔。

    一、孔子的志向

    孔子本是殷商遺民宋國的貴族之家,當然到了春秋末年,也就是孔子生活的年代,這一族已經沒落的不能再沒落了,所以孔老夫子是沒落貴族沒有錯。在孔子以及更早的年代,沒有獨立的碼字工作者,書籍書刊都是官方出品,並且主要也是流通於統治階級的,所以當時掌握知識的人出身最起碼得是個士。

    孔子作為貴族,雖然已經沒落,但還是優先佔有一個享受教育的名額。彼時周朝已經名存實亡,但孔子生活在周禮儲存相對完整的魯國,所以孔子當時學習的主要就是周禮。後來,孔子也把恢復周禮作為了自己的志向,事實也確實如此,孔子的一生都沒有放棄對周禮的期待。

    所以說,孔子終極志向就是恢復周禮?在我看來,這只是一個表象而已,因為孔子倡導恢復周禮也是有非常明確的目的的,那就是回到“天下為公”的大同世界。關於這一點,在我的個人專欄文章《三王之一的大禹和孔子的大同世界》中有分享過,就不再贅述了。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禮記》

    孔子的志向確實非常有難度,這絕不是他個人的努力是可以實現,而是受命於時運。孔子並不否定自己的觀念學說,但獨獨受制於當時的社會環境,受制於時運,既然如此,孔子就“認命”了。從這點看來,老夫子本身其實是一個非常豁達的人,也是一個很善於審時度勢,做出更快更好的選擇的人,完全不見後來人所傳說的那種儒生的迂腐。既然時命讓孔子不得不避其風頭,那就避開吧,然後來一個“曲線救國”。

    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論語.憲問》二、曲線救國

    這個曲線救國當然只是借用,因為孔子並沒有真正的去拯救哪一個國,因為當時各國的君主都不太喜歡他的樣子,所以這事也就不了了之了。發現這個尷尬之處並非只有後世的我們,孔子自己也很清楚自己的尷尬地位,而立之後,孔子用更多的精力去進行講學授課的活動。

    孔子的觀點學說,自然不必多說,孔子無法得到重用,於是致力於培養一批有學識有道德教養的學生,讓自己的學生考取公務員,進入管理階層,以此來實現自己的志向。可見,流傳至今的“公務員熱”是從孔子這裡傳下來的啊。

    孔子在世時,在政治抱負上確實沒有機會大展手腳,但是他在教育工作上,卻達到的頂峰。對於孔子而言,無論是恢復周禮,還是傳道授業解惑,都是為了實現自己政治理想過程中的方式而已,而且後者上,孔子在當時就尤為成功了。所以,我們不能說孔子是一生不得志的。

    三、道德成就比政治成就更重要

    我們都知道孔子非常重視道德修養,無論是在談及政治目標,還是在討論自身上,無論是說君主、王公貴族,還是對平常百姓上,“道德”是孔子談論最多的一點。尤其是對於統治階層,對道德的要求更高更苛刻,因為孔子十分贊同“上行下效”這回事。孔子提出的治國之道就是“為政以德”,可見“德”在孔子心目中的地位了。

    故大德者必受命。——《中庸》

    所有,簡單的綜合之後,我們可以粗略的總結出孔子的兩個目標方向,那就是政治上的理想國,和思想上的理想人格。理想人格的目的本是為理想國創造機會的,孔子最為偉大之處,就是在發現理想國難以實現時,也沒有放棄理想人格的追求,以此為社會造就了一大批才德兼備的人才。

    四、結語:孔子確實是“大德者”,雖然時命沒有認同他的政治抱負,卻促成了他道德上的偉大成就。所以,怎麼能說孔子一生不得志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處理婆媳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