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三木寶寶1

    中國歷史從春秋到戰國,經歷了由文到武的變遷,秦把以武治勝發揮到首屈,而且取得了效果,統一了六國。可是用軍事手段治理國家,建設國家就是一種敗筆,所以秦朝坐天下的時間還沒打天下的時間長,雖然統一了中國,卻留下暴政的罵名。

  • 2 # 人老心更老841

    第一 國力的強大,秦國自秦孝公起就有了“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積極發展國力,“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到了秦始皇已經過了六代帝王,中間又有商鞅變法,為秦國積累了大量的錢糧,沒有後顧之憂。

    二 政治思想,秦國一直奉行“遠交近攻”的政策,這對一統六國起的很大作用。

    三 始皇帝不僅好戰而且善戰,有很出色的戰略思想。健全的軍功制度使將士更加用命。

    四 出色的帝王心術及御下手段,做到真正的令行禁止。

    五 鐵血的政策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抱怨”可見軍力之強,始皇之很辣鐵血。

    淺知拙見望大家評判!

  • 3 # 逝水流年8827

    說到秦國大多數人就覺得只有一個秦始皇。

    秦孝公,秦昭襄王,秦惠文王這些曾對秦國做出巨大貢獻的君王就無人記得嗎?沒有歷代先王的努力哪有秦始皇掃平六國的國力。

    戰國初期,秦國弱小,為各國所欺。後秦孝公啟用商鞅,變法圖強,遷都咸陽。後魏國經過馬陵、桂陵兩戰後國力大損。秦國趁機進攻魏國收服河西。戰國霸主魏國落幕。

    秦惠文王掃義渠,平巴蜀,出函谷,下商於。為秦國開疆拓土。

    秦昭襄王一生,秦國都任用白起征戰,將六國打了個遍。最著名的戰役長平之戰將六國中唯一還有實力與秦國一戰的趙國打廢。從那之後六國軍力已經七零八碎。

  • 4 # 如夢妙音

    統一全國不是秦始皇一個人的功勞。還有秦始皇祖宗,他的祖先付出了很多的艱辛。

    秦非子 前900年-前858年 在位40餘年

    秦候前 前857年-前848年

    秦公伯 前847年-前845年 在位3年

    秦 仲 前845年-前822年 在位23年

    秦莊公 前821年-前778年在位。在位44年。

    秦襄公 前777年-前766年在位。在位12年

    秦文公 前765年-前716年在位。在位50年。

    秦憲公 前715年-前704年在位。

    秦出子 前703年-前698年在位。在位6年。

    秦武公 前697年-前678年在位。在位20年。

    秦德公 前677年-前676年在位。在位2年。

    秦宣公 前675年-前664年在位。在位12年。

    秦成公 前663年-前660年在位。在位4年。

    秦穆公 前659年-前621年在位。在位39年。

    秦康公 前620年-前609年在位。在位12年。

    秦共公 前608年-前604年在位。在位5年。

    秦桓公 前603年-前577年在位。在位27年。

    秦景公 前576年-前537年在位。在位40年。

    秦哀公 前536年-前501年在位。在位36年。

    秦夷公 前501年-前500年。

    秦惠公 前500年-前491年在位。在位10年。

    秦悼公 前490年-前477年在位。在位14年。

    秦厲共公 前476年-前443年在位。在位34年。

    秦躁公 前442年-前429年在位。在位14年。

    秦始皇 前221年贏政統一全國,國號仍用秦,自稱始皇帝。

    秦二世皇帝 前209年-前207年在位。

    秦王(?-前206年),姓嬴,名子嬰,秦朝最後一個統治者。

    如商鞅變法。等等,一步步的強大的。看你們個個把秦始皇捧得都不成樣子,如果沒有秦始皇祖先付出的辛勞,他怎麼可能統一全國。

  • 5 # 種地的秀才

    秦國最後能一統天下,離不開歷代君王的努力在孝公任用商鞅變法後,秦國經濟獲得了較快的發展,為以後統一六國打下了基礎。而六國的經濟日趨衰落,秦的政治影響變得越來越大。到了秦昭襄王的時候便展開了吞併六國的軍事行動,殘弱的六國諸侯或割地,或遷都以避其鋒。公元前246年秦王嬴政即位後愈發以滅六國為事。腐敗的六國諸侯又想合縱以自存,在公元前241年楚、魏、韓、趙、燕五國合兵攻秦,已抵不住秦兵之一擊,大敗於函谷關。

    公元前230年,嬴政遣內史勝領兵攻韓,陽翟被陷,韓率先被滅。

    公元前229年王翦伐趙,趙亦於228年被滅。

    公元前225年魏被王賁所滅。

    公元前224年王翦伐楚,楚223年被滅。

    公元前222年燕滅。

    公元前221年齊滅。

    至此嬴政便完成了大一統之局。

  • 6 # sunjin6278

    機遇總是情睞有條件有準備的人的。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之所以能在短短九年時間統一六國,開疆拓土建立大秦帝國,並實行有效的統治,得益於秦國各方面的完善成熟。一是秦始皇繼承了雄厚的秦國基業。秦起襄公開基到穆公的吞併西戎小國,再到秦孝公利用商鞅變法,國富民強,到孝惠文王吞巴蜀,取西河,秦昭王宣太后並義渠,解除後顧之憂,割楚魏吞韓敗趙,特別是長平之戰,坑殺趙國士兵40萬,從此六國再沒力量對抗秦國。正是幾代秦國國君和賢臣的不懈努力奮鬥,才為秦國一統六國打下了最堅實的基礎。二是民心所向。從春秋到戰國,各諸侯國相互攻伐,戰爭頻仍,百姓飽受戰爭摧殘,流離失所,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渴望有個無爭戰的和平生活。秦的統一能消除戰亂,對廣大人民是好事。三是秦始皇有一統六國的雄心壯志。雄才大略的秦始皇,繼承了歷代先祖們的遺志,決心發揚光大,統一天下,給先祖們一個圓滿交待。四是時間點把握得好。經過歷代先祖們的努力,離縱連橫,遠交近攻,蠶食瓜分,六國基本上被打殘,韓國已被吞併,楚國、魏國的大片土地並歸秦國,趙國、燕國有生軍力被滅,齊國已屈服秦國,唯求自安,拒絕支援他國抗秦。這就給秦國滅六國一統華夏創造了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此時不統,當在何年?五是相對於六國,秦國人才濟濟,成了滅六國的關鍵。秦始皇時期,秦國文有李斯、尉繚子等,武有王翦、蒙恬、王賁等,相對於六國才能卓越者卻是了了。六是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將全國分為36郡,任免權直接歸中央,加強了王朝中央集權,有利於政令暢通,令行禁止。七是推行有利於大一統的措施。在全國統一曆法,統一度量衡,要求書同文,車同軌,這一措施讓中華民族彌久受惠,功在千秋。八是焚書坑儒,實行愚民政策。由於春秋以來,諸子百家爭鳴,擾亂了人民的思想,不利於思想統一,因此就對那些有反對統一言論的儒士和民間諸子百家學說進行了鎮壓和焚燒。九是開疆拓土,出動大軍20萬,南征百越,第一次將廣西、雲南及越南北部併入大秦,設桂林、象郡等四郡,實施有效統治。十是北拒匈奴,派大將蒙恬率軍40萬北擊匈奴七百餘里,使匈奴不敢南下牧馬。又徵集大量民夫,由蒙恬、扶蘇監管,將原秦、趙、燕三國北部防禦匈奴的舊城牆連線起來,修成了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的萬里長城,有力地維護了北部邊疆的安全。正是有此十項因素,秦始皇僅僅用了九年時間就統一了六國,結束了長期的諸侯割據局面,形成了空前絕後的大秦帝國,還迅速對帝國進行了有效統治,其歷史功德成就,時至今日我們依然在享受其恩惠。只可惜的是秦始皇只重視的武力征服,以苛政嚴法治國,忽視了愚民力量,沒有及時施惠於民,沒有給人民必要的休養生息,致使金城萬里的大秦帝國,在秦始皇死後不久,就被狂風暴雨般的農民大起義給摧毀了。本想千世萬世傳承的秦始皇,不想竟二世而亡,泉下有知的他會否傷心抹淚呢?

  • 7 # 清水河吳彥祖

    由於秦始皇的父親異人在趙國當人質(各國之間在達成合作的時候都會相互把自己國家的王子太子送到對方做人質以確保誠意),所以秦始皇是出生於趙國都城邯鄲(今邯鄲),並在此度過了少年時期。公元前247年,13歲的秦始皇即王位,到公元 前238年22歲時,在故都雍城舉行了國君成人加冕儀式,開始“親理朝政”,除掉呂不韋、嫪毐等人, 重用李斯、尉繚,開始自己的滅亡六國統一中國的大業。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39歲時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強大國家——秦朝,並奠定中國本土的疆域。

    在秦始皇統一六國期間,秦軍可以說是勢如破竹,幾乎沒有打過敗仗,那麼秦國為什麼能在十年時間(這其實是10年)裡就可以完成統一六國的重大歷史使命呢?

    一 秦始皇慧眼識人,虛心納諫,胸懷大局,具有容人的氣度。

    1. 秦王嬴政在派李信帶20萬人滅楚失敗後,他並沒有降罪李信,還讓他後來和王賁一起滅齊國。2. 在聽到李信滅楚戰敗的訊息之後,秦王嬴政在震怒之餘的反應是趕緊乘馬車親自到頻陽去請老將軍王剪出山,並將秦國所有的兵力都給王剪滅楚,還答應王剪給了他大量的土地和錢財(其實是王剪帶走了秦國所有的兵力,害怕秦王嬴政懷疑擔心,而貪財的人不會有其他的政治野心)。3. 秦王想見頓弱,但是頓弱說他不參拜秦王,如果允許就答應和他見面,秦王允許了和他見面,他說秦王是既無其名又無其實的人,因為嫪欸事件封殺其母趙姬,秦王非常生氣,但是並沒有責罰頓弱,還能容忍他不下拜。4.秦王嬴政能善待功臣。王剪滅掉了五個國家,已經功高蓋主的地步了,但是他最後卻能夠安享晚年。白起在秦昭襄王時晚年因長平之戰後因戰機延誤不去滅趙而被秦昭襄王賜死,韓信因為功高蓋主而被遭遇不測,由此看出秦王嬴政善待功臣。

    二 秦始皇手下有一批能臣武將,是秦始皇統一六國的股肱之臣。

    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武將中首推王剪王賁父子,他們在秦統一六國的過程中發揮的作用極大。1. 公元前229年-公元前228年,秦滅韓國後嬴政命王剪用一年時間滅掉了趙國。 2. 發生荊軻刺秦王事件之後,嬴政大怒之下命王剪滅燕國擊潰了燕軍主力。3. 公元前226年,嬴政命王剪的兒子王賁攻打燕都城薊(現北京)佔領都城,燕王喜逃往遼東。4. 公元前225年,王賁使用水淹大梁的計策三個月滅掉了魏國。5. 嬴政派李信帶二十萬軍隊滅楚失敗後,嬴政親自到頻陽請王剪帶60萬大軍在一年之後滅掉了楚國,至此六國中的趙楚這樣的強敵都已被滅亡。6.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派王賁和李信帶兵滅掉齊國統一六國。六國中有五國都是王剪父子滅掉的,可見王剪父子在統一六國中的巨大作用。

    蒙氏父子也對秦始皇統一六國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們的主要貢獻有以下三點。1. 奪取韓軍事重鎮成皋和滎陽,並以此為中心建立了三川郡。2. 奪取了趙國37座城池,大大地縮減了趙國的土地面積,削弱了趙的軍事勢力。3.攻取魏國20多城市建立東郡,使秦國的國界能與齊國相鄰。

    尉繚是秦時期的一位軍事家,著有《尉繚子》兵書,是秦國唯一傳下來的兵書,他對魏國的統一也發揮了很大的作用。1. 主張軍事和外交聯合。他認為秦國在當時是戰國七雄中的強國,論單打獨鬥幾乎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與其抗衡,但是如果其他六國像三家分晉滅智伯一樣暗中聯合共同對秦,那麼秦國也會面臨被滅的危險,所以他認為還要與其他國家進行外交牽制。2. 提出了在六國中秦滅六國的一張王牌,使用金錢買通六國的權臣,代價小,收益大。在滅齊國時就是使用金錢收買了齊國丞相後勝使得他給齊王建灌輸錯誤思想坐以待斃不管六國最後舉國投降輕易滅齊國。

    秦始皇是“奮六世之餘烈”,有著此前六位國君的努力,而且七代國君(包括秦王嬴政)代代明君,重用人才,完成了各自的使命,這樣的情況非常難得,使得秦始皇統一六國成為大勢所趨。秦孝公時期秦國不是強國,要統一必須使六國強大,他透過商鞅變法使秦國迅速崛起;秦惠文王時期六國看到秦國強大便使用合縱抗秦,則秦惠文王使用連橫破合縱;秦武王在為三年,在公元前311年派左丞相甘茂攻打韓宜陽,使得秦過能兵出函谷關;秦昭襄王在位56年,先用魏冉為相,再用范雎為相,重用白起,極大削弱了六國的生力軍;秦孝文王在為三天可以說無功無過;秦莊襄王重用呂不韋,建東郡,連線齊國,切斷六國合縱通道,並佔領趙37座城池,進一步削弱趙國。七位國君都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十分厲害,因為這些國君都是根據制度挑選,並不是有意挑選,但是他們都是明君沒有昏君,而且都重用人才。

    所以秦王嬴政僅用九年就統一了六國,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強大國家——秦朝,並奠定中國本土的疆域。

  • 8 # 宏發超市趙榮青

    秦始皇用九年的時間橫掃六國統一中華,究其成績,非始皇帝一人之功。

    戰國時的秦國,經六代君王的經營,從小到大由弱變強.每一代君主無不嘔心瀝血.瀝經圖治。後經商秧變法,秦國變得兵勇將驍.國富民強。傳到贏政手中時,秦國已具備了掃平六國的實力,差的只是一個能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君王。嬴政繼承王位之後,文有李斯等人扶持,武有王翦.白起等大將領導虎狼之師的秦軍東征西殺。在短短的九年時間掃平六國,統一了四分五裂的中國,統一了文字.統一了度量衡及統一了法規。建立了大秦王朝稱始皇帝,意思是自己是秦王朝第一世的皇帝,以後還有第二世.三世直到萬世。可惜好景不長.事與願違,他的江山只傳到了二世就飛灰煙滅.土崩瓦解了。縱觀歷史,秦始皇統一中國功在當時,利好千秋。

  • 9 # 剛剛才說

    秦始皇,贏姓,趙氏,名政,是我國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也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稱皇帝的人。從公元前230年攻打韓國到前221年滅齊國結束,共計九年的時間,先後滅掉韓,趙,魏,楚,燕,齊,六個國家,結束了中國自春秋以來長達500多年的諸侯割據紛爭的局面,建立起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國家。那麼秦始皇是怎麼用9年的時間掃平六國呢?

    父輩們的基礎

    通俗的來講,秦朝能夠完成統一,並不是秦始皇一個人的功勞,只是剛好嬴政這個時間點統一了六國,他的祖先父輩們為完成統一也做了很多鋪墊。

    秦孝公的時候,商鞅變法,建立起一個法律的體系,確立了自身的目標,強化了自身素質。為官家樹立起了威信;秦惠文王,任用外臣,高築牆,廣存糧,對各國進行監視。秦武王,和六國之間建立起溝通的橋樑,隨時可以進入中原;秦昭襄王,把六個國家打殘了,讓他們很難恢復精神氣兒;秦莊襄王,將好不容易恢復的六國又打殘了。最後到嬴政這裡,乾脆將六國直接幹掉,完成了統一的大業。

    能夠知人善用

    在秦始皇統一六國的過程中,其中王翦、王賁、李信、楊端和、內史騰、蒙武、蒙恬這幾位指揮官立下了汗馬功勞;大家都知道,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那麼像他們這樣千里馬。如果不是遇上了秦始皇,也不會成為“千里馬”的;另外秦始皇重用李斯、尉繚等人做幕僚,為他出謀劃策,穩住朝堂,開拓疆土。有這麼一幫有才幹的人在秦始皇身邊,不統一就屬於奇蹟了。

    強大的經濟基礎

    俗話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沒有強大的經濟,如何可以統一六國。秦始皇在位期間首先在自己國家進行了經濟的改革,統一了度量衡,淘汰不合適的機制,為秦朝統一六國後打下了基礎。另外有句老話說的好“要想富,先修路”,秦始皇,還大修路政,打通各大要道,為秦朝統一六國運輸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自己的能力

    當然秦始皇能夠統一六國,除了其他因素,我認為最重要的還是他自己的能力。秦始皇13歲開始繼位,在他成年的時候開始親理朝政,除掉了呂不韋,嫪毐等人,為後邊自己的中央集權鋪墊了道路,同時他錯事夠狠,夠毒。不拖泥帶水,優柔寡斷,這樣的性格使他一步步完成了統一。

    秦始皇是我國曆史上一位叱吒風雲帶有傳奇色彩的劃時代的人物,能完成六國統一,是偶然,也是歷史的必然。

  • 10 # 如流水兮逝如風

    秦始皇不是用九年滅亡六國的,他的六個祖宗給他留下的大好局面,換做任何一個君主,只要不太飯桶都能取得勝利。商鞅變法國力大增,獎勵軍耕,鼓勵生產,打敗魏國,奪回河西之地,有佔領了函谷關,從此秦國不在是和蠻夷征戰的秦國,而是要和六國國爭奪天下的秦國!惠文王啟用張儀遠交近攻,俘虜了楚王,打的魏國毫無還手之力。奪取了巴蜀之地,為秦統一天下打下基礎。秦武王力能扛鼎,多次擊敗韓國,跑到東周問鼎天下,可見其實力。昭襄王啟用殺神白起,攻下了楚國都城郢,長平之戰坑殺趙國降卒四十萬,從此趙國再也無力和秦國爭奪天下,又滅亡了東周,遷都咸陽,功績赫赫。嬴政的父親爺爺繼位不久,多次擊敗六國聯軍,奪取蠶食三晉的土地。看看這就是秦國曆代國君留給嬴政的大好局面,先滅那個國家,次序如何根本就不是問題。

    1,公元前230年,秦滅韓。韓最弱小,又和秦國挨著,所以第一個肯定是它。

    2,公元前228年,秦滅趙。經過長平之戰趙國只剩下孤兒寡母娃娃兵,再加上李牧和廉頗已經死了。滅趙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3,公元前225年,秦滅魏。魏國戰國初期虐秦虐的要死,連老秦公都死在魏國手裡。後來的魏王昏庸無能,醉生夢死,一再退讓,割地遷都,最後被秦國水淹都城滅掉。

    4,公元前223年,秦滅楚。楚國是個大塊頭,疆域千里,雄兵百萬。但是王翦的七十萬大軍也不是玩的,再加上楚國自己內部出亂子,生死存亡之際搞內訌,項燕被殺,楚國被滅

    5,公元前222年,秦滅燕。燕國本就弱小,還做死要刺殺嬴政,帝王一怒可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起的。

    6,公元前221年,秦滅齊。最後一個國家,孤立無援,秦國沒費什麼功夫就攻下了臨淄,齊王投降至此六國覆滅,天下一統。

  • 11 # 子屠龍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自周滅商立國以來,數百諸侯國經300年春秋戰爭僅剩“戰國七雄”,此後又是200年戰火。

    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發動終極滅國戰,先後滅亡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建立起統一大帝國。

    那麼,秦始皇制定的“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策略,如何實施掃平六國呢?

    1、秦滅韓

    六國裡韓國弱且近,秦軍首先用兵,果然韓國無力抵抗,甘願成為附屬國。公元前233年韓王安稱臣、公元前231年韓國獻出南陽、公元前230年秦軍滅韓。

    可以說,秦滅韓不費吹灰之力,韓地被設定為“穎川郡”。嬴政對韓國王族寬大處理,沒有對他們進行誅殺遷移,生命和財產都受到保護。

    而後來的燕國就沒有這麼幸運,因為有“荊軻刺殺秦王”的事件,燕國貴族遭到殘酷的誅殺。

    2、秦滅趙

    長平戰役後,趙國損失40萬精銳,喪失與秦國抗衡的能力,從此關東六國再無御秦之諸侯。公元前229年,秦將王翦、楊端和領軍攻趙,被李牧、司馬尚擊敗。隨後,秦王賄賂趙國寵臣郭開,讒言讒言李牧、司馬尚要謀反。

    趙王遷中計殺李牧,公元前228年秦軍再攻,趙軍大潰敗。秦軍攻入邯鄲,俘虜趙王遷。趙國殘存王室偏安於代郡,6年後的公元前222年,秦剷除趙國殘餘勢力。

    3、秦滅魏

    公元前225年,秦國大軍在王賁帶領下,攻入魏國境內。當秦兵圍困魏都大梁的時候,魏王假選擇據城堅守,不肯降於秦兵。

    於是,秦軍在黃河裡築堤壩,引來黃河水灌入大梁城內,3個月後大梁城毀。魏王假無奈之下,只好出城請降,魏國滅亡。

    4、秦滅楚

    公元前225年,秦王派李信率20萬大軍出征,最初秦軍進軍順利,接連打敗楚軍。後來,秦軍以郢陳為基地,兵分2路出擊,李信軍攻打平輿縣,蒙武攻打寢縣,2支秦軍進展良好。

    突然,郢陳被楚軍所攻佔,逼得李信不得不回軍郢陳。這時候,前線的楚國項燕軍反擊,“三日三夜不頓舍,大破李信軍”。

    秦王不得不請王翦出山,公元前224年統領60萬大軍再次征伐楚國。王翦趁楚軍不備突襲,大破楚軍於蘄,項燕被迫自殺。公元223年,王翦破楚都壽春,抓住楚王負芻。

    5、秦滅燕

    在沒動楚國之前,秦軍已經在跟燕國作戰,直接的導火索是公元前227年燕太子姬丹派荊軻刺殺嬴政。刺殺失敗後,秦軍立即進攻燕國,王翦主持這次軍事行動。

    公元前226年,李信部隊率先擊敗燕太子姬丹,迫使燕軍退守國都薊城。不久,王翦率領大軍抵達並攻克薊城,燕國王室退往遼東。

    李信率軍緊追不捨,燕王喜斬殺燕太子丹,以求保全燕國,但留守燕地的秦軍依舊進攻不息。公元前222年,秦將王賁俘虜燕王喜,燕國滅亡。

    6、秦滅齊

    齊是東方大國,然而坐視秦滅韓、趙、魏、燕、楚五國,最後自然孤掌難鳴。公元前221年,王賁率領秦軍伐齊,他避開齊軍主力,由原來燕國南部直奔齊都臨淄。

    秦軍突然從北面來攻,而齊軍主力喪在西部集結,齊王建選擇出城投降,於是齊國滅亡。

    秦王嬴政的大手筆,結束戰亂長達500年的春秋戰國,舊的歷史已經結束,新的大秦帝國就此誕生。這個新的帝國雖然二世而亡,但對中國的歷史造成深遠影響,至今仍為後人所銘記。

  • 12 # 祥子談歷史

    秦始皇能用10年(首尾10年,不是9年,即從公元前230年開始,到公元前221年掃平六國)滅掉6國,並非偶然的結果,而是必然的結局。拋開秦始皇曆代先祖的發展沉澱不談,單就秦始皇統一六國期間的所作所為來看,無不展現出“勤勉、放權、離間、平等”的8字管理學真諦和人生至高境界。

    一、勤勉

    公元前259年至公元前250年,嬴政9年的趙國少兒質子生活,在半軟禁半自由的生存狀態下,養成了嚴格自律、獨立的人格;在風言風語的社會氛圍下,心性更加的早熟懂事;在時好時壞的生活條件下,磨練出了吃苦耐勞的品性。

    因此,自公元前247年,13歲的嬴政被立為秦王開始,在無父無母(趙姬幾乎很少關心嬴政的成長)的情況下,其均能主動跟隨李斯、韓非學習法家思想,學習的刻苦程度,對於歷史上富貴之家的子女來說,也是極其罕見的,而且經常鑽研到廢寢忘食的地步。

    據《秦始皇本紀》記載:嬴政執政期間,每日批閱文書(竹帛)的量達到了一百二十斤餘,接近20萬餘字。按照現代書冊的閱讀速度,1000字用時約3分鐘,20萬字就是600分鐘,也就是10小時。但是,對於集權制的一國之君來說,批閱文書僅是工作中的一部分,還有大量臨時性的政、軍、農、外交、人事變動、發展決策等各項工作。所以,保守預估,嬴政每日工作的時間應當達到了15小時以上,絕對古代版的工作狂。

    為了緩解工作疲勞,偶爾聽聽音樂,放鬆一下,便成了嬴政工作間隙的主要娛樂專案。這些,可透過秦始皇陵園出土的大批青銅水禽樂器便知一斑。

    古人言:“天道酬勤,厚德載物。”現代言:“一份耕耘、一份收穫。”這些,不就證明,勤勉是取得事業成功的根本嗎

    二、放權

    正所謂: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也就是說,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才會取得最好的結果。但是,縱觀古今,所有君王、梟雄皆有極強的疑心病,總想插手領軍主將之事,最終導致戰爭大敗的事例不勝列舉。

    所以,歷史上敢大膽放權的掌權者,也是非常少見的,而秦始皇便是其中的少見者之一。如:公元前230年,韓國降將內史騰滅韓;公元前228年,王翦滅趙之戰;公元前225年、公元前222年,王賁(王翦之子)分別率領10萬大軍的滅魏、滅燕之戰;公元前224年,王翦、蒙武率領60萬大軍的滅楚之戰;前221年,王賁滅齊之戰等無數場戰爭中,秦始皇皆能大膽任用良將,從不插手將領的戰場決策,更不會派監軍之類的官員監督將領作戰。

    想想後來的大宋,並非缺少良將,而是文官管著武將,外行管著內行,失敗便早已註定。

    可以說,秦始皇將識人用人之能,發揮到了人生的極致。因而,才取得了一場場戰爭的輝煌勝利。

    三、離間

    對於無法戰勝的敵人,離間無疑是付出代價最少,獲取成果最大的策略。

    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和諸位大臣制定的一統天下的策略核心,便是“遠交近攻、分化離間、合縱連橫”。為此,公元前231年,秦國策反了韓國的親秦勢力,南陽郡守騰,並任命其為內史。因此,後世稱其為內史騰。由於內史騰對韓國的軍事部署以及國內勢力等情況瞭如指掌,所以嬴政便派遣內史騰為主將,進攻韓國。公元前230年,內史騰率領大軍,一舉攻克韓國都城新鄭(今河南鄭州新鄭),俘獲了韓王安,韓國遂滅。

    公元前260年,秦趙之間發動的長平之戰,趙王便中了秦國離間之計,臨陣換將,用紙上談兵的趙括接替了名將廉頗,最終造成45萬趙軍主力被秦國大將白起滅殺。

    公元前236年至公元前234年,當燕國與趙國交戰之時,秦國抓住機會,令王翦為主將,分兵兩路攻打趙國,遂破平陽(今河北磁縣東南),殲滅10萬趙軍主力,並殺趙將扈輒。接著,秦軍又揮師向北挺進,卻被趙國大將李牧大敗於宜安(今河北石家莊東南)。

    為此,王翦根據戰場形勢迅速調整戰爭策略。後採用虛實之計,命一路偏師襲擾趙國都城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自己則率領一路主力大軍,突襲趙國的上黨郡(今山西長子西南之地),欲將趙國攔腰截為兩段,卻被大將李牧識破,早做防範,因而難以寸進。

    為此,秦國針對趙王遷庸碌無能,以及其寵信重臣郭開好利貪婪,且又妒能嫉賢的弱點,遂派遣使者悄悄進入邯鄲城內,用攜帶的重金賄賂郭開,並令其散佈大將李牧有不臣之心的謠言,並任用趙蔥、顏聚將其替換。最終,在讒臣郭開的陷害下,昏庸無能的趙王遷竟然自毀長城,逼迫趙國最後的屏障李牧自殺而亡。

    隨後,王翦率領大軍一路高歌猛進,殺趙蔥,敗顏聚,擒趙王遷,趙國遂滅。但是,當時的趙國公子嘉,卻在數百死士的護衛下,僥倖逃到了代國,從此稱王。到了公元前222年,嬴政派王賁率軍攻代,公子嘉被俘,趙國從此徹底覆滅。

    由此可見,嬴政相對於其它六國國君來說,綜合能力和品性皆勝其多矣。

    這還真應了現代管理學上的一句話:獅子率領的綿羊團隊,可以戰勝綿羊率領的獅子團隊。

    四、平等

    秦始皇統一六國期間,同樣執行的是秦孝公時期的商鞅變法政策。戰爭中,繼續推行軍功二十級爵位制。其核心便是:即使身份為平民百姓,只要在戰爭中立有軍功,國家便會授予爵位和土地。

    這樣的政策,相對於其他六國的軍隊來,無疑具有更大的利益優勢。同時,對於本就用生命和鮮血征戰沙場的普通士兵來說,也無疑具有極大的吸引力,畢竟有一個看得見的未來和夢想在等著自己,每個將士能不英勇殺敵嗎?秦國的戰鬥力能不強嗎?

    這些,就如同時下管理學中的激勵機制一樣,可以最大限度地調動員工的工作積極性。

    由此種種,便可看出秦始皇統一六國的優勢所在了吧。

  • 13 # 秦野雁

    齊湣王為貪圖小利上了蘇秦的當,導致被群毆,大家一起討伐齊國。樂毅伐齊,給齊國帶來了毀滅性的災難,雖然後來田單勉強復國,但齊國已元氣大傷,齊國的國力已損耗殆盡,已經無法和秦國相提並論了,和其他國家的關係也沒有恢復。齊王建除了一心想和秦國搞好關係外,什麼事情都沒做,也不和其他五國聯合起來抗擊秦國,這正如秦國之意。

    公元前256年,秦滅西周,公元前249年,秦又滅東周。公元前247年,秦莊襄王去世,他的兒子嬴政繼位,這就是之後大名鼎鼎的秦始皇。他重新制定了滅六國的戰略計劃,正式拉開了統一天下的序幕。

    統一六國的戰爭,就不得不提王翦王賁父子,這對戰神父子在滅六國的戰爭中,發揮了極其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

    公元前230年,秦國輕鬆的滅掉韓國之後,又於次年,公元前229年派遣大將王翦和楊端和率兵攻趙。用反間計使趙王殺了李牧,趙國滅亡。次年,燕國滅亡。公元前225年,王賁率10萬秦軍攻打魏國,三個月後,魏王投降,標誌著魏國滅亡。公元前224年,秦將王翦率秦60萬大軍進攻楚國,兩年後,王翦平定整個楚境,意味著楚國滅亡。

    最後,就剩一個齊國,此時的齊國,猶如卸了甲的航空母艦,一衰到底,直到五國被滅之後才有所醒悟,但為時已晚。公元前221年,秦王命王賁滅燕之後,率軍南下攻齊,王賁的秦軍一路勢如破竹,不費吹灰之力攻佔齊國都成臨淄,齊王建投降,齊國滅。

    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的10年,秦國兵鋒東指,統一了六國,統一了天下。建立了我國曆史上強大的秦帝國,在中國歷史上寫下了重重的一筆,翻開了新的歷史篇章。

  • 14 # 丫丫說史

    秦始皇在九年時間內掃平六國,統一天下,這其中有秦人的勇猛與智慧,但是更多的是因為祖先的成全,秦始皇橫掃六國可說是“奮六世之餘烈”。

    秦人崛起不易,從周朝的一個諸侯國,到秦始皇即位後,從公元前230到公元前221年先後攻滅六國。經歷了六國分秦、甘龍之亂、五國伐秦、六國伐秦,義渠反叛、季君之亂、外戚擅權……可謂跌蕩放誕浮沉。秦國曆代的國王數次與亡國擦肩而過,秦始皇的祖先在一次又一次跌宕起伏中都為秦始皇橫掃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公元前356年-公元前350年,秦國實行商鞅變法,商鞅變法使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集權國家,後來最龐大的舉措就是攻佔巴蜀,巴蜀是秦國往後統一強大國力來歷的計策支援,也是秦國軍事規模“得蜀便得楚,得楚全國並”的計策制高點。公元前293年秦軍在伊闕之戰大破魏韓聯軍斬首二十四萬兵力,佔魏韓五城,經此一戰魏韓兩軍元氣大傷。公元前288年,魏韓楚燕四國實力大大減弱,此時的戰國處於秦、齊、趙三強鼎峙之場面。公元前284年,齊國滅掉了宋國,由秦國牽頭,燕國帶兵打的齊國雞飛狗跳,齊國滅國。

    公元前279年至公元前278年,秦人以白起為將率兵深切楚國腹地攻下楚國鄢郢之地,重創楚軍主力,拿下楚國大量河山,楚國被迫遷都,國力受到極大的減弱。此時六國中,五個諸侯國淪為弱國無力與秦國正面臨抗。公元前262年-公元前260年,秦國圍困趙國46天,趙國將領反抗而沒得善終,最終趙國滅國。

    公元246年,秦始皇繼位,沿著祖先的足跡完成了統一大業。秦始皇的成功是建立在祖先的開疆拓土之上的,由國富民強,到橫掃滅六國,也是在前人削弱六國的基礎上實現完成的。

  • 15 # 中國歷史研究所

    我們現在一般說的秦始皇滅六國之戰是從公元前230年算起的,到公元前221年,一共十年時間。

    但是其實嚴格的來說當時秦國幾乎是每一年都在打仗,每一天都在為統一天下做準備,只是因為公元前230年秦始皇派內史騰攻韓,俘虜了虜韓王安,把所得韓地改建為潁川郡,韓國在這一年被秦國所滅所以才從這一年開始算的。但是在公元前236年當時燕國和趙國打的正酣,秦國奪取了趙國的閼與,之後又奪取了安陽,這個時候秦軍已經是打到了邯鄲之南了,和邯鄲僅僅一河之隔和幾個小城池了。但是後來由於李牧的回援,打敗秦軍,秦軍損失十萬,不得已放慢了攻趙的腳步。之後在公元前230年滅韓,這一年趙國也發生大旱災,秦國再次攻趙,後來李牧被殺,公元前228年趙國滅亡。

    公元前225年滅魏,這個時候韓趙已經滅亡,秦國軍隊直接打到了魏國大梁,水淹大梁城,魏國滅亡。

    秦國滅楚可能是在統一戰爭中最難打的一個國家了,秦始皇派李信率領二十萬秦軍伐楚,結果被項燕打敗,之後王翦帶領60萬秦軍伐楚,楚國滅亡。

    最後滅燕,滅齊基本上沒有什麼抵抗力。滅齊國的時候,當時根本沒怎麼打,直接到了臨淄城下,齊國也就不戰而降了。

    其實到了戰國末期這個時候,秦國統一天下已經是水到渠成的事了,這個時候根本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和秦國抵抗了。就算是六國再次聯合起來也基本上無法撼動秦國了。韓國當時能夠組建一支幾萬人的部隊就不錯了,根本無法抵擋秦國的軍隊,之後滅趙的時候還算有點壓力,但是這個時候其他國家自己都顧不過來,也沒有人管趙國了,趙國一滅,魏國早已經衰落了,和韓國是一個水平的了,魏國被滅,這個時候秦國已經有了三晉之地,其他的三個國家滅亡也就是遲早的事了。

    其實個人覺得真正對秦國統一作出巨大貢獻的還是秦昭襄王時期,先後戰勝三晉、齊國、楚國,攻取魏國的河東郡和南陽郡、楚國的黔中郡和郢都。發動長平之戰,大勝趙軍。攻陷東周王都洛邑,俘虜周赧王,遷九鼎於咸陽,結束了周朝八百年統治。這個時候秦國統一天下也就是遲早的事了。

  • 16 # 跪射俑

    秦國到秦始皇繼承王位時,無論在經濟力量上、軍事力量上還是地理形勢上,都具備了完成統一山東六國的條件。為了加快統一步伐,他在清除國內敵對勢力的同時,發揚先王秦昭王遺風,禮賢下士,蒐羅人才,重新組織文武骨幹,並制定出新的戰略方針。

    當時,秦始皇的文武骨幹約有20餘人。其中王翦、王賁、蒙武、蒙恬出自將門世家,都是善於用兵、能征慣戰的將才;頓弱、姚賈善長辭令,隨機應變,精於組織和從事間諜活動;尉繚和李斯則是秦始皇的得力謀士。在戰略上,他繼續奉行先王“遠交近攻”的戰略方針,同時又採用了新的策略,即發動針對六國的間諜活動。

    秦始皇首先向南韓起兵。秦王十四年(公元前233年),韓王獻地稱臣。秦王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秦軍攻韓,俘韓王安,盡取韓地,置為潁川郡,南韓滅亡。

    秦王十八年秦分兵兩路,大舉攻趙,俘獲趙王;趙公子嘉帶數百人逃奔代郡(今河北蔚縣一帶),自立為代王。秦王二十五年,秦將王賁進攻代郡,俘代王嘉,趙國滅亡。

    秦王二十年,秦始皇派王翦、辛勝大舉攻燕,燕、代聯軍抵抗,被秦軍破於易水之西。次年,秦又徵發大軍支援王翦,大敗燕軍,攻陷燕都薊城(今北京),燕王逃向遼東。秦將李信窮追不捨,在衍水(今遼河流域)大破太子丹軍,燕王被迫殺曾派荊軻刺秦王的太子丹,將頭顱奉獻秦軍求和。秦王二十五年,秦將王賁進攻燕的遼東,俘燕王喜,燕國滅亡。

    秦王二十二年,秦將王賁率軍攻魏,掘引黃河、鴻溝,水灌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三個月後,大梁城破,魏王假被俘,魏國滅亡。

    秦王二十三年,秦始皇派李信、蒙武率兵二十萬南下滅楚,大敗而回。後採納王翦意見,令其率兵60萬伐楚,王翦用兵三年,楚國徹底滅亡。

    齊國長期屈服於秦,苟且偷安,當秦國吞併山東各國的時候,既不援助別國抗秦,也不修整本國戰備。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山東其他五國已經無一存在,齊王與相國後勝才派兵防守西界,與秦斷絕來往。王賁大軍由燕南下,一舉戰勝齊軍,俘齊王建,齊國滅亡。

    秦始皇從秦王十七年(公元前230年)滅韓開始,到始皇二十六年,歷經10年時間,終於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大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不愛主動和別人溝通,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