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檸檬愛跑步

    1北宋與南宋的關係,類似於A西漢與東漢 B西晉與東晉 C東魏與東魏 D唐朝與後唐2在北宋與遼、西夏的關係中,不確切的是A北宋與遼、西夏常年進行戰爭 B北宋與遼、西夏進行邊境貿易 C北宋給遼、西夏歲幣 D遼、西夏向北宋稱臣B.北宋亡後,南退江南,建立南宋.西晉亡後,南退江南建立東晉。D.北宋與遼、西夏的戰爭雖多為敗績,貢上歲幣錦帛等,但並無稱臣。 ------------- 如果我回答對你有幫助,請關注我一下。或有其他問題也可以關注我,給我發私信

  • 2 # 風雲豪俠

    這還用問,拿東漢和你說的那幾個比,這是在侮辱東漢吧?東漢是大一統國家,其他幾個呢?東晉,南宋勉強算隔江而治,後唐不過是個地方政權,南明?只不過是苟延殘喘。

  • 3 # 亙古懷念說史

    毫無疑問是東漢!東漢開國皇帝劉秀不僅是一位中興之主,更是一位新生王朝的開國之君。

    被毛主席譽為“最有學問,最會用人,最會打仗”的漢光武帝劉秀自28歲起兵以來,僅僅用了三年的時間就完成了從放牛娃到皇帝的逆襲。他建立的東漢王朝是一個大一統的王朝,並不像東晉,後唐,南宋和南明只是偏安政權和割據政權。

    劉秀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幾個個人能力極強的皇帝之一。雖然劉秀手下的雲臺二十八將個個能力非凡,但是都不能與劉秀本人相提並論。昆陽之戰的勝利堪稱神來之筆!這就是劉秀在安定天下之後能夠善待功臣的根本原因,劉秀有自信能夠拿捏手下的驕兵悍將。

    相比於趙構,李存勖這些偏安或者割據君主,劉秀不僅能夠打天下,而且還能夠治天下。劉秀在位三十多年,在他柔道治國的理念下,東漢王朝迅速從戰爭的創傷中恢復過來。

    更重要的是劉秀建立的東漢王朝的歷史影響比南宋,後唐,東晉和南明大的多。夫國恆以弱滅,獨漢以強亡!中國歷史上但凡王朝在末期瀕臨滅亡都因為弱小而滅亡,唯獨漢朝是因為自身太強大而滅亡。 東漢的滅亡沒有像南宋和南明那樣被異族政權所滅,也沒有像東晉和後唐那樣始終面臨外患。終東漢一朝始終保持著對周邊部族保持著碾壓的態勢。

    因此,東漢王朝的開國皇帝劉秀無疑是這幾位開國皇帝中最強的。東漢雖然仍然沿用漢的國號,但已經不同於西漢王朝了。劉秀開創東漢王朝的難度絲毫不亞於劉邦開創西漢王朝,其個人能力可想而知!

  • 4 # 歷史領域創作觀察員

    個人覺得東漢開國皇帝劉秀。

    當然客觀公證評價一位帝王和一個人是不一樣的標準的。評價帝王關鍵就在於:皇帝如何使用他手中的權力?他用這權力去做了什麼?對人民生活、國家建設產生了什麼影響?他所做的事是否順應了歷史潮流,對歷史,對民族,對經濟文化做出了什麼歷史貢獻。回到正題說劉秀,論武功:善戰者無赫赫之功,別人都是打死打活,劉秀是平推。 論文治:雖然沒有創造性的文治成果,但是對太學學生比較照顧,致使文風鼎盛,休養生息,重續漢朝榮光光武中興是對其最高的評價。 論品德:模板式的道德高標,可能迷信一點,也正常,不是誰都有機會遇到隕石砸出昆陽之戰的,真遇到了我更迷信。劉秀是一位兢兢業業、恪盡職守的勞模皇帝。他不大興土木,不窮兵黷武,不搞緋聞,不貪名不貪利,只是一心一意“為人民服務”。他每天孜孜不倦的處理繁瑣的政務;最大的業餘愛好,是與文武大臣們一起研究儒學經典(夠悶騷的)。他沒有幹過讓我們民族自豪感爆棚的大事,卻依然是一位值得我們崇敬的皇帝。東漢王朝在統治上沿用了許多西漢的方針與政策,而且在一些方面做了調整與改革,使之更加適於當時的社會狀況。在東漢前期,政權進一步加強與地方勢力的融和,使國家趨於穩定,在經濟、文化、科學技術等方面都超過了西漢的水平。東晉時期, 司馬睿即位後,因為在皇族中聲望不夠,勢單力薄,所以得不到南北士族的支援,皇位不穩。但是,他重用了王導。王導運用策略,使南方士族支援司馬睿,使北方南遷計程車族也決意擁護司馬睿,穩定了東晉政權,維持了偏安局面。司馬睿十分感激王導,任他為宰相,執掌朝政。時人謂之“王與馬,共天下”。國家形式,中原地區黃河流域漢族文化大量吸收周邊各少數民族的文化,形成了帶有濃重胡風的新文化,五胡亂華時期,中原大量人口南逃渡江,他們從中原帶去了大量新技術。南方憑長江天險擋住了北方胡人的進攻,中華文明得以保全。西晉時代,北方少數民族對中原構成了巨大的威脅,西晉王朝被迫南遷成立新王朝即東晉.從而促進了南方地區的開發.東晉滅亡後,中國進入南北朝時期,此時的中國四分五裂,小國林立,進一步促進了南方地區的開發。

    後唐開國皇帝,名李存勖(公元885?926年),小名亞子。李克用長子,自幼喜歡騎馬射箭,膽力過人,為李克用所寵愛。李克用病死,他襲晉王位,建立後唐,稱帝。在位4年,在兵變中被箭射死,終年42歲。葬於雍陵。李存勖在戰場上是位冒死衝殺的猛將,在政治上卻是個昏暗無知的蠢人。稱帝后,他自以為父仇已報,中原已定,敵人已消滅,就不再圖進取,開始享樂。宋太祖趙匡胤,有名的“杯酒釋兵權”的故事正是這些政策的開端,在以一種特別寬容的方式回收了軍政大權之後,趙匡胤改革了官制,實施了“守內虛外,重文輕武”的基本國策,這種政策扭轉了五代十國時期尚武輕文的風氣,對帝國政權的穩固和社會的安定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也成了宋朝“積貧積弱”的根源,並最終給北宋帶來亡國的屈辱。

    南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文化繁榮、對外開放程度較高的王朝,也是這個王朝的亮點。

    南明開國皇帝宏光帝朱由崧作為明朝宗藩制度的代表人物,朱由崧腐朽的本質很快就暴露無遺。他依靠馬士英、阮大鋮,把一切朝政託付給馬士英。他放縱馬士英和內官勾結,鬻官賣爵,公開定價:武英殿中書一千二百兩,文華殿中書一千五百兩,布政司吏員五百兩,按察使司四百六十兩,以下不等。在生活上,朱由崧追求奢華、享受。皇宮內懸掛著一副對聯,寫道:"萬事不如杯在手,百年但見月當頭。"當時,隸屬於弘光朝廷的軍隊尚有相當數量。但在鎮壓明末農民起義中發展起來的武臣成為不同於以往的新式軍閥。他們不尊重朝廷,不接受朝廷轄制,相互之間也矛盾重重。

    這裡的五位開國皇帝一比較,無疑漢光武帝劉秀最強最優秀了。

  • 5 # 貪戀長安韻

    東漢丶東晉、後唐、南宋、南明處於歷史上的不同時期,若論開國皇帝誰更強,當是東漢光武皇帝劉秀。

    東漢(25年—220年)繼秦朝、西漢、新朝之後的又一個大一統王朝。傳八世共十四帝,歷經一百九十五年。 新莽末年各地爆發起義,劉秀揭竿而起。公元25年,劉秀稱帝,定都洛陽。以"漢"為其國號,史稱"東漢"。

    劉秀先後經過了十幾年的征戰,平定了關東、隴右、西蜀等地的割據政權,結束了諸侯混戰割據的局勢。劉秀在位三十三年,大興儒學、推崇氣節,東漢也被後世稱頌為史上"風化最美、儒學最盛"的時代。開創了光武中興。

    東晉(317年—420年)是由西晉王室後裔司馬睿在南方建立起來的政權,東晉的統治範圍只侷限於江南的半壁江山,中國北方一直由趙、前秦等外族政權控制,與北方的五胡十六國並存,這一時期稱東晉十六國。

    司馬睿歷經“八王之亂”,後來稱帝,重用王導,"王與馬,共天下”,後因大權落入王氏手中,最後鬱鬱而終。在位期間碌碌無為,一代庸主。

    後唐(923年),李存勖在魏州稱帝,改元同光,沿用"唐"為國號,追贈父祖三代為皇帝,與唐高祖、唐太宗、唐懿宗、唐昭宗並列為七廟,正位立身於天下,後世稱為後唐。

    李存勖在位期間,先後平定岐國,前蜀,得鳳翔、漢中及兩川之地。稱帝后沉迷酒色,治國無方,識人不明,重用伶人,聽信讒言,誅殺功臣,苛捐賦稅,魚肉百姓。(926年)四月死於興教門之變,時年四十二歲。李存勖有軍事才能,開國定天下,然而缺乏治國的政治能力,導致最終身死的下場。

    南宋(1127年―1279年)南宋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鼎盛時期,經濟發達、文化繁榮。1127年靖康之變時宋徽宗、宋欽宗被金國所俘,北宋滅亡。趙構在南京應天府繼承皇位,後遷都臨安,史稱南宋。歷經九位帝王,一百五十二年。

    趙構在位期間用岳飛、韓世忠抵抗金國,但趙構為人多疑猜忌,聽信讒言。重用主和派的黃潛善、汪伯彥、王倫、秦檜等人,後來處死岳飛,罷免韓世忠等主戰派大臣。 趙構精於書法,行書、草書,筆法灑脫,自然流暢。傳世墨跡有《草書洛神賦》等。趙構也不是一位雄主,反倒是一位才華橫溢的書法家。

    南明 (1644年-1683年)是明朝京師順天府失陷後,由明朝宗室在南方建立的若干政權,歷經四帝一監國。

    明朝京師順天府被李自成率軍攻陷後,福王朱由崧監國南京,後即皇帝位,改元弘光。明朝宗室先後在南方成立朝廷,沿用"大明"國號。 辛亥革命以後官方開始把這段歷史改稱為"南明"或"後明"。

    公元1644年崇禎帝煤山自縊後,朱由崧被四鎮擁立於南京,改元"弘光",建立弘光政權,在位僅八個月。1645年,清軍攻入南京,朱由崧逃亡蕪湖,後被清軍所擒,第二年被清軍處死。時年四十歲。這位也沒什麼好說的,半個傀儡皇帝,因形勢所迫登上皇位,結局悽慘。

    綜上所述,論帝王功績,以上幾位,還是東漢光武皇帝劉秀的歷史功績更大些。

  • 6 # 龍角大將軍

    肯定東漢,這是毫無疑問和懸念的。東漢、東晉、後唐、南宋、南明,先不提南明那幾位皇帝同時存在,是否有開國皇帝一詞,就說東漢是這裡面唯一一個大一統王朝,東晉、後唐、南宋、南明都是偏居一地的國家,並沒有完成大一統的壯舉。政權還一直處在隨時可能被顛覆的危機中,而東漢是不主動攻滅他國,周邊國家就燒高香了。東晉、後唐、南宋、南明雖有大一統雄心,卻無大一統之力,只能聽天由命。

  • 7 # 江山歸一統

    亳無疑問是東漢的劉秀,歷史上稱為“光武中興",實際是創業,空手起家,昆陽之戰更是二萬多人打敗了王莽軍四十多萬,劉秀是幾乎沒有缺點的皇帝。

  • 8 # 盜帥夜留香YE

    這個問題說實話,讓人感到有些無奈。

    五個朝代在一起比較,好歹要拿一些體量上差不多的吧。拿東漢這樣一個大一統的強盛王朝,與東晉、後唐、南宋、南明這樣的地方割據政權相比,是不是有些大材小用了?

    但也能理解題主的想法,畢竟這幾個朝代在某種意義上,都是屬於上一個強盛王朝的延續。

    東漢承西漢、東晉承西晉、後唐承唐、南宋承北宋、南明承明。

    是這個邏輯吧?

    那麼要是按這個說法來看的話,這幾個朝代確實有一定的相似程度,被放在一起比較也是情有可原,這幾個朝代的開國之主勉強也能比較一下。

    若論哪一位的綜合實力更強,那無疑是東漢的開國之君,光武帝劉秀。

    上馬打天下,劉秀可以在亂世之中逆勢崛起,十餘年間平河北,定江南,討川蜀,復隴西,使天下重歸一統。

    下馬治天下,劉秀勵精圖治,迅速恢復被戰亂摧殘了二十年的華夏大地,開創出“光武中興”,使漢室江山又延續了近二百年。

    在這兩點上,其他四個朝代的開國之主,沒有人能比劉秀做的更好。

    但如果單從軍事角度來講,個人認為後唐開國之主李存勖,是可以與劉秀掰手腕的。甚至於可以說,李存勖的軍事才華是要勝過劉秀的。

    李存勖崛起於晉地,不但要面對強大的後梁,還有抵禦後方的桀燕,並且還要隨時防備北方契丹南下。可以說在三面受敵的艱難情況下,李存勖逆勢崛起,開創了後唐江山,打下領土之廣,堪稱五代之最。

    日後的晉、漢、週三朝,也不過都是站在了李存勖的肩膀上,始終是沒能真正超越後唐。就連周世宗柴榮,號稱叫死得最可惜的男人,在用兵上也未必能比得上李存勖。

    可以說縱觀五十三年的五代亂世,無論從家世還是能力上看來,李存勖都是最有可能統一天下的人物。只要李存勖能夠再多活幾年,天下必將一統。但也正是因為李存勖的政治上的幼稚,才導致一代戰神早早隕落,這遠遠無法與劉秀相比擬了。

    而東晉、南宋兩朝的開國之主,司馬睿和趙構二人,他們倆可以在北方糜亂的情況下,迅速穩定南方政局,建立起傳承百年的王朝,絕對算不上是庸碌之人。但比起驚才絕豔的劉秀,自然就要稍遜一籌了。

    至於說南明的開國皇帝朱由崧,北方的敵軍都要打過來了,還能沉迷酒色,不理朝政。這樣的皇帝,請問一下,他能與上述這四位君王想提並論嗎?

  • 9 # 順風飛揚369

    東漢雖然是西漢的延續,但是劉秀的才能和他建立的東漢帝國,那是完全可以和秦,西漢,唐,明相提並論的,只是關於西漢的歷史劇和能記住的牛人宣傳的太少,再者受三國影響,東漢後期的幾個皇帝確實太垃圾了,才可能會有這種想法。

    東晉作為西晉的延續,和東漢沒法比,開國皇帝沒有傳奇性,也沒有雄才大略,更沒有草根逆襲的正能量。在這五個裡邊能拍第三,畢竟地盤不小,代表了當時中國的正統。

    後唐完全就是一個地方政權,時間短,但是軍事能力夠強,手下十三太保個個武藝超人,獨當一面,但是老大統御能力有限,一手好牌被打爛。只能拍第四。

    南宋作為北宋的延續,與北方政權隔江而治,在當時漢人政權要被滅的存亡之際,保住了宋江山,當時人的民族意識也越來越強,更有岳飛這類的名將抗起了恢復失地的大旗,代表著一種不的抗爭精神,雖然軍事力量羸弱,但是人民的反抗精神和頑強的生存能力是可以排在除東漢之外的其他政權前面的,更何況南宋經濟,文化等精神文明發展在一定的高度之上。所以拍第二

    南明政權不想多說了,名存實亡,統治者昏庸,無鬥志,大部分江山已被佔領,大部分能力強的漢臣也當了漢奸。說是個國家不算了。最末

  • 10 # 蔡小松001

    回答問題前先看清楚作者提問的重點:哪個開國皇帝強悍!並不是打下的江山有多強。小子粗陋見解,班門弄斧一下。

    一,東漢建立者劉秀本身就是一個宗室末枝,本身影響不大,勢力更是弱的一比。不是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他還真沒資格當皇帝。並且開了世族門閥把握朝政的先河,為東漢末年的大動亂埋下伏筆。算不得英雄!

    二,東晉建立者,更是無能到家了。八王之亂以後,晉朝宗室影響力直線下降。更是要錢沒錢,要兵沒兵。末枝流落江南,在大地主大土豪,王氏的支援下才勉強延續國祚。有一句話很形容的說出了當時的時局“王與馬共天下”,可見無能之至!

    三,南宋小朝廷是趙構建立的,宋室被金軍一網打盡,遺漏了個最沒影響力的趙構在外。趙構一路狂奔逃跑,更是逃跑途中嚇得陽痿不舉,以致沒有後代。更是對金軍恐懼到骨子裡,被秦檜一忽悠,金軍一嚇唬,就自毀長城擅殺岳飛。無能到極致!

    四,南明,從崇禎吊死以後,太子下落不明。這就註定了南明不太平。各藩王,各大臣,都想做最高的那個位置。南明幾十年,內鬥幾十年,結果白白便宜了滿人,輕而易舉的佔了全中國。所以南明是有罪的,有罪的連無能都算不上!

    五,後唐,我能把唐留在最後,就是說明本人最看好後唐的建立者-李存勖。本是沙陀族人,被唐皇賜姓李,封晉王。朱溫篡唐後,李存勖就一直跟朱溫在幹仗。李存勖力大無窮,每戰身先士卒,所向披靡,深受士卒愛戴。朱溫更是對他又愛又恨。李存勖滅後梁以後,建立的後唐是五代十國之中疆域最大的。所以個人認為後唐李存勖是這幾個朝代開國皇帝中最強的。

  • 11 # 蕭立誌

    東漢的開國皇帝劉秀最強。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王夫之就說,劉秀是“三代以下,獨冠百王”。為什麼呢?因為劉秀“明於治道”。歷史學界有一個分期方法,說中華帝國其實是分成三個時期的。秦漢,是第一帝國。唐宋,是第二帝國。明清,是第三帝國。這三個階段的帝國,從社會風貌到文明狀態,從基本矛盾到治理方式都有很大的區別。而第一帝國,就是秦漢帝國的最終整合完成,就是在劉秀執政的時期。

    1劉秀塑造了士大夫這個群體

    我們都知道,傳統中國管理國家的人叫做“士大夫”。“士大夫”最大的特徵,就是他們有兩面性:一面叫做“儒生”,就是他們要負責傳承儒家的文化;另一面叫做“官吏”,就是他們要作為政府的官僚,擔負起國家的日常行政工作。但是請注意,士大夫這個群體,不是一開始就有的,是逐漸塑造成型的。在中國歷史上完成這個塑造的,就是劉秀。北京大學歷史系閻步克教授所著《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裡面就談到了這個問題。

    要知道,在秦朝到西漢的這段歷史上,“儒生”和“官吏”原本是截然不同的兩種人,並且這兩者之間的關係非常糟糕。

    比如說秦始皇時期,代表官員的李斯,要搞郡縣制。而大儒淳于越就要搞分封制。李斯干脆對秦始皇說,儒家喜歡引經據典,非議政治,所以應該把儒家經典一把火燒掉。秦始皇就採納了李斯的意見。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焚書事件”。幸好當時民間有人偷藏了一些書,不然我們今天可能連《詩經》都讀不到。

    你看,這場衝突的雙方代表分別是淳于越和李斯。淳于越是“儒生”的代表,李斯是“官吏”的代表。那他們為啥要衝突呢?爭奪社會的主導權嘛。儒生和官吏這兩種角色,分別代表了當時的精神追求和社會治理這兩個側面。儒生是講道德原則的人,他們的核心邏輯是社會理想。而官吏是辦具體事的人,他們的核心邏輯是治理效率。這兩個核心邏輯衝突,到今天還是能夠看見。這種矛盾從春秋戰國一直延續到西漢末年,一直找不到解決的辦法。有兩個人,分別走向相反的兩個極端。

    第一個人就是秦始皇。他把治理效率這個導向發揮到了極致。體現在具體的施政方針上,就是完全用“官吏”來治理國家。那精神追求怎麼辦呢?秦始皇覺得沒必要,老百姓要什麼精神導師?要什麼儒生?你們就“以吏為師”好了。你看,這是戰國時期法家文化的惡性發作。那這條路走不走得通呢?後來的結果我們都看到了,秦朝是二世而亡。這是一個極端。

    那另外一個極端,是西漢末年的王莽。王莽是一個特別虔誠的儒家信徒。他當了皇帝之後,任命大批儒生,搞“託古改制”。結果儒生們的問題就完全暴露出來了,他們真的只有理想,不懂怎麼治理國家。比如儒生說要恢復井田制,王莽就真的下令,把全國土地重新分配,土地多的要自覺把土地分給鄉親們,不然就抓起來。結果當時的監獄裡就住滿了人,最後各地的豪族就起來反抗,把王莽政權推翻了。

    歷史像是一個鐘擺,從秦到西漢的200年,就在這兩個極端之間擺來擺去,所以漢宣帝就為這種搖擺起了一個名字,說我漢家制度是“霸王道雜之”,又用霸道又用王道,又用官吏又用儒生。皇帝成了這兩股互相對抗力量的唯一仲裁者,這當然是一個不平衡的結構。更重要的是,儒生和官吏這兩個群體因為互相沖突,各自的特性被震盪強化,儒生越來越好高騖遠,官吏越來越鄙俗勢利,而且這兩夥人還互相看不起。

    這個難題,到了東漢初年,就擺在了開國皇帝劉秀的面前。劉秀的辦法是,既然你們水火不能相容,那就乾脆讓你們變成同一種人。

    劉秀做了兩件事。

    第一件事叫做“尊儒”。劉秀即位後不久,他就建造了太學,還親自在太學裡講學,和儒生們在一起辯論,旁聽的有幾萬人,盛況空前。劉秀對儒生這麼親近,讓天下人都非常眼紅,其中也包括那些曾經對儒家不屑一顧的“官吏”。於是官吏也開始學習儒家的經典。這就讓吏主動向儒靠攏了。

    第二件事叫做“吏化”,所謂吏化就是把儒生變成真正的官僚。在當時,想要做官主要是透過察舉制度,就是由地方官向中央推薦人才。透過察舉當官的人裡,儒生佔了很大比例。劉秀建立了一項制度,規定地方官如果看上了一個人才,必須先讓他做一個小官,讓他熟悉一下行政工作,等到確定他能夠勝任了,再向中央推薦。過去儒生做官沒有這個試用期,所以當了官還滿腦子理想主義,弄出了許多亂子。現在儒生要做官必須經過試用,要想順利透過試用,就必須去學習國家的法律和行政技能。這就讓儒生主動向官吏靠攏了。

    劉秀做的這兩件事,讓鬥了幾百年的儒和吏在東漢開始主動相互接近。到了東漢中期以後,儒和吏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很難分得清了。東漢末年,名士王粲寫了一篇文章叫《儒吏論》,裡面有一句話叫“吏服訓雅,儒通文法”,就是吏也懂得儒家的學問,儒也精通官僚的技能。儒和吏就這樣融合到了一起,成為我們熟悉的“士大夫”,士大夫政治也就定型了。

    你不要小看這一步的演化。這不只是消解了一個矛盾這麼簡單。實際上,這一步的真正意義是,中國花了兩三百年的時間,終於在社會結構中演化出了一個良性的要素,一種中堅性的力量,把原來官員和儒生各自的優勢融合在一起的全新階層。有了士大夫這個階層,上可制約皇權,下可管理百姓,近可凝結社會,遠可傳承文化,中國社會的穩定性大大提高了。

    聽到這兒,你對劉秀這個人,對東漢這二百年,是不是有點刮目相看?歷史滾滾向前,有的時候雖然波平浪靜,沒有什麼傳奇的故事。但是歷史正是在這樣的時刻裡,完成這個階段的要素整合,積蓄著往前突破的力量。

    2.劉秀解決了“豪族”問題。

    所謂豪族,就是擁有大片土地,擁有很大社會勢力的家族,所以又叫“豪強”。這在西漢,是一個很大的社會腫瘤。想來也很好理解,當時出現了兩項新技術:用鐵製作的農具,以及用牛來耕田。率先使用這兩項技術的人,效率就比較高,就容易在市場競爭中取得優勢。

    在當時,牛和鐵製農具都是很貴的,一般的小農根本想都不敢想,所以越有錢就越有競爭優勢。最後小農被迫把土地賣給這些人,自己也成了這些人手下的農奴,這些人也就成為了大地主,也就是豪族。而當時社會網路也不夠發達,普通的小農沒有其他的打破階層固化的途徑。所以,當時除了暴力,沒有什麼遏制豪族發展的手段。

    到了漢武帝時期,這個問題已經比較嚴重了。在皇權看來,豪族那就是癌症,對付癌症最有效的方法,那當然是手術切除。

    所以漢武帝就向豪族動起了手術刀。誰來當手術刀呢?就是所謂的“酷吏”。

    酷吏在漢武帝的授意之下,對豪族直接進行肉體消滅。比如當時有個酷吏叫王溫舒,在廣平這個地方做官時,就殺了當地豪族上千家,流血十幾裡。

    漢朝還有一個更為巧妙的政策叫“徙陵”。就是皇帝生前就開始為自己修陵墓,強迫地方上的豪族全家搬到陵墓的所在地,由他們出錢出人力,為皇帝修陵墓。這樣可以避免豪族在地方上形成勢力,而且等陵墓修好了,豪族的錢也花得差不多了。

    漢武帝雖然拼命打擊豪族,但豪族的出現是技術發展的必然結果,所以總是春風吹又生。到了西漢成帝時,陳湯上書,徙陵政策已經有三十多年沒有執行了,國內的豪強越來越多,在他們手下幹活的人也越來越多,已經很難控制了。

    到了王莽上臺以後,他也想從根本上解決豪族問題。他的思路很簡單,就是把豪族的土地都給剝奪了。這樣做的結果是啥?就是全國的豪族乾脆起來造反,把王莽給推翻了。

    劉秀麾下有許多是豪族出身。比如耿純,當初劉秀帶兵經過他家鄉的時候,他帶著全家老小還有家奴門客,主動去迎接劉秀。他帶了多少人呢?兩千多人。這樣的豪族,在劉秀手下還有很多。所以劉秀上臺以後,面臨的形勢比當年漢武帝還要嚴峻。漢武帝對豪族可以想殺就殺,但劉秀手下的豪族,可是功臣啊,這些人都是你的投資人,家裡也有勢力,你現在要上市了,總不能翻臉不認人吧?但留著他們,他們哪天會不會像推翻王莽一樣,也給你來這麼一次呢?

    劉秀的做法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他沒有把豪族當成是必須切除的癌症,而是想盡招數,把豪族變成了身體上的一個器官。

    劉秀的第一招叫做“懷柔”。主要是對豪族懷柔。

    當時最大的豪族,就是開國功臣的家族。東漢剛剛建國,劉秀就開始封賞功臣。其中鄧禹、吳漢這倆人因為功勞特別大,劉秀就給了他們一人四個縣的封地。結果有一個叫丁慕的儒家學者就出來進諫,說一次給四個縣,太多了,很危險。劉秀就發火了,說歷朝歷代滅亡都是因為君王無道,我從沒聽說多給功臣一點土地能有什麼危險的。

    說完劉秀就當眾讓功臣們上前,讓他們自己說想要哪塊地方,說了就立馬封給他。這些功臣豪族們頓時都感激涕零。

    但劉秀是不是隻有這一面呢?當然不是。

    劉秀的第二招,是“強化吏治”。劉秀雖然表面上溫情脈脈,但其實也喜歡任用酷吏。

    比如董宣,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強項令”。原來,他在北海做官。當地豪強公孫丹,他兒子犯了殺人罪,董宣知道了就把公孫丹父子抓起來殺了。結果公孫家有三十多號人,拿著武器跑到衙門前面鳴冤,董宣就把這三十多人抓起來全部殺掉了。董宣的上司覺得這太過分了,就向上級打小報告。董宣就被抓起來,判了死刑。劉秀知道這事以後,覺得這是人才啊!立刻派使者跑過去宣旨,刀下留人,然後居然讓董宣直接做了洛陽令。你看,劉秀是多麼需要這樣的酷吏啊。在東漢時代,豪族一旦犯法,朝廷的刀也是不認人的。

    但是光殺不行,還得給出路。這就是第三招了。在劉秀的時代,想要做官,最重要的渠道叫”察舉“,就是地方官員向皇帝推薦人才,那誰是人才啊?你想啊,誰最容易被地方官發現並推薦呢?當然是當地有勢力的人啊,其實主要就是一些豪族子弟。這在本質上,就是豪族被權力贖買,開始沿著權力劃定的軌道來活動了。“豪族政治”也就這樣誕生了。有一個詞你一定聽說過,就是“士族”。對,從東漢開始,一直到唐末,豪族演化出來計程車族都是政治舞臺上的一股重要力量。

    你可能會說,不對吧?劉秀打造出了士族這個物種,也不是啥好事啊。史書上不都說,士族是一個腐朽透頂的階級,成天清談,不幹實事嗎?那是士族政治演化到後期的結果,確實有這個現象。但是站在劉秀的時代,他把地主、儒生、官吏這三個老大難問題,透過各種手段,鍛造成一個群體,成為社會結構中的一個良性要素,這其實是一個重大進步。

    你就想,一幫人家財萬貫,你說是任由他惡性膨脹好?還是賦予他社會地位,同時用官僚集團的規則和儒家的理想把他們約束起來好?是讓他們對皇權充滿畏懼好?還是動不動就聲稱我家四世三公,充滿了自豪感好?

    事實上,東漢一朝,以清廉正直聞名,不畏強權的,跟外戚宦官鬥爭的人,大多還真就出身於這樣的豪族士族。

    歷史演進總是這樣,出現一個問題,解決一個問題,解決問題的副作用,那就要等到後來的人再去解決這個問題。

    南宋趙構:其實評價宋高宗趙構呢,在中國人這裡肯定有兩道跨不過去的坎:

    1,兩面派,時而主戰,時而主和,或者說的透徹一點的話,主戰只是一種姿態,骨子裡是主和的,偏安一隅,自得其樂。這跟國人心中"大一統"的情懷是背離的

    2,昏庸無道,聽信讒言,殺死岳飛。

    這兩道坎兒直接導致國人對趙構的印象分很低,評價自然好不了。

    但是趙構的偏安政策也促進南方的安定繁榮。

    中國之前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一直在北方黃河流域,中原地區,幾乎歷代王朝的都城都在那裡,而南方的土地算得上未開化吧,戰國時其它諸侯國看楚國覺得他是鄉巴佬,後來也有好幾個王朝陸陸續續以南方為根基建立政權,但是一個是因為政權延續時間都比較短,再加上連年征戰,一心想著北伐,對南方的控制不穩固也不重視,導致這片土地處於一種貌合神離的狀態。

    趙構打心裡是主和的,所以他把自己手裡的這一畝三分地看得很重,用了幾年時間清除了南方大大小小的地方小武裝小割據,大力發展區域經濟,沒過幾年,人民吃飽穿暖,工農業欣欣向榮,人心肯定是歸附的,這也奠定了經濟中心南移的基礎,就算是對當代都是有積極意義的。

    南宋時期的海洋經濟:

    宋元時期是中國海外貿易發展的鼎盛階段,南宋隨著航海技術的進步,在北宋的基礎上又有進一步的發展。這種發展傾向不完全是南宋朝廷的自覺選擇,其主要原因:①則為了擺脫因軍費開支巨大而造成的財政困境,不得不發展海外貿易以拓展財源;②因對立政權的阻隔,傳統的陸上絲綢之路難以暢通,不得不加緊建造海上陶瓷之路。南宋經濟的發展則比較片面。礦冶業低迷不前,但農業生產突飛猛進;鑄錢業勉強維持,但兵器生產規模巨大;造船業領先世界。

    後唐李存勖是軍事上的天才,政治上的白痴。李存勖稱帝后,開始模仿唐朝的做法,但總是不到位,照貓畫虎趨於形式。

    東晉的司馬叡,雖開創東晉,卻大權旁落,文治武功一般。

    南明朱由崧可忽略。

  • 12 # 帶志逐夢

    這個問題確實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說:

    一、運氣最強

    如果論運氣,我覺得南宋開國皇帝宋高宗趙構當之無愧為運氣最好。宋朝近枝宗室幾乎全部被金俘虜,輪不到他的帝位降臨到他身上;在位之時,手下能臣名將無數,忠心為國。

    二、生命力最強

    光武帝在位37年,東晉司馬睿5年,後唐李存勖在位3年,南宋趙構35年,南明弘光帝在位八個月。光武帝堪稱生命力最強。

    三、個人能力最強

    個人能力最強,後唐開國皇帝李存勖,少數民族——代北沙陀人。除了他之外,其他幾個皇朝的開國皇帝全是宗室或者是皇室直系後裔,只有李存勖的身份最低(沒有古代宗法制的血緣)。在位期間,並岐國,滅前蜀,得鳳翔、漢中及兩川之地,震動南方割據諸國,“五代領域,無盛於此者”。以上幾位除了光武帝之外全是繼承,他是自己打下的江山,相比於光武帝來說,李存勖沒有“天使投資”,而光武帝有真定王劉楊和漁陽、上谷的萬騎突騎兩輪“天使投資”。

    四、綜合實力最強

    如果論綜合實力來說,還是東漢的開國皇帝光武帝最強。他建立的皇朝時間最久(存在195年,東晉103年,後唐14年、南宋152年,南明如果不算鄭氏集團的臺灣,存在了18年)。論統治區域,東漢區域最大,其他都屬於割據政權;論治下情況,光武帝有光武中興,其他都沒盛世。

  • 13 # 陳聖鋼

    東漢的開國皇帝劉秀最強。因為,劉秀建立東漢稱帝后,一是繼續恢復了西漢相關“惠民”的政策;二是繼續加強邊域的鞏固;三是劉秀勤政為民,嚴懲吏治;四是繼續加強少數民族的關糸。由於東漢劉秀的一糸列措施,出現了史稱的“光武中興”!

  • 14 # 浪知潮華翔

    這還用問嗎?位面之子劉秀啊,開掛的人生!

    王莽在建立新朝後,因為頻繁改革引起了社會動盪和大地主豪強的不滿,所以很多人都起來反抗他,其中勢力最大的便是綠林軍、赤眉軍和銅馬軍。而劉秀、劉演兄弟也順勢而為,在南陽郡發動起義,聯合綠林軍攻打王莽軍隊。綠林軍為了師出有名,特地從漢室宗親中選擇了一位好控制的子弟作為他們的新皇帝,即更始帝劉玄。劉演和南陽劉姓宗室大為不滿,但綠林軍勢大,只得暫且作罷。

    劉玄在即位後,封劉演為大司徒,劉秀為太常偏將軍同王莽對抗。王莽聽說劉姓後人復立漢朝極為震驚,派大司空王邑、大司徒王尋率軍42萬撲向昆陽和宛城一線,力圖一舉剿滅新生的更始政權。公元23年,王邑、王尋率軍西出洛陽,南下潁川,劉秀的部隊被逼從陽關撤回昆陽。和劉秀在一塊守城的綠林軍害了怕,打算逃跑。劉秀說:“合兵一處,尚有存活的一線生機。分兵逃亡,必死無疑。”之後劉秀讓綠林軍防守城池,他帶著13名騎兵乘夜出城,到附近搬救兵。

    當王邑、王尋帶著42萬人大兵壓境時,綠林軍首領立刻派人乞降。但王邑仗著兵多將廣,並不接受。在他們正打算攻城時,突然天降隕石雨,軍營被砸的七葷八素,士兵嚇得趴在地上不敢動彈。這時搬救兵回來的劉秀,帶著那一萬多人馬趁勢殺了進去。劉秀斬首幾十級,令身後的軍隊士氣大振,紛紛向莽軍殺去。莽軍軍心大亂,互相踐踏,主將王邑也在亂軍中被殺。這時突然又電閃雷鳴、暴雨如注,江河水漲淹死很多莽軍。

    後來劉演因功高震主被劉玄所殺,劉秀為保命對兄長的死不聞不問,也不敢結交劉演舊部。綠林軍在之後與王莽軍作戰的過程中屢戰屢勝,王莽也被長安百姓殺死。更始帝在做了天下之主後,變得驕奢淫逸,綠林軍也是殘暴貪婪,百姓大失所望。此時赤眉軍在山東迅速發展,還有“河北三王”、銅馬、尤來等割據勢力。劉玄便封劉秀為大司馬,命他鎮慰河北州郡。

    但劉秀這大司馬卻是光桿司令,劉玄沒給他一兵一卒,所以在他到了河北時遭到了王朗等割據勢力的追殺。在劉秀逃到呼沱河時,沒有船,河面卻恰好結冰。劉秀踏冰而過,他的隨從卻掉到了河裡。當他不知該前往何處時,又出現一白鬍子老翁指點他去信都郡。在那裡,劉秀召集了四千人馬,後來發展壯大收服了銅馬軍和赤眉軍,最後統一了天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風城玫瑰”羅斯能進名人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