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周朝文DMU
-
2 # 百里無風
1.土地兼併嚴重(將土地封給士大夫,一代代傳下去,到了晚期,留給老百姓的土地就沒剩多少了,封建封建,就是所謂封土建國,得利益的永遠是統治階級)就會導致農民起義,天下大亂;
2.朝中權臣當朝,皇權旁落,聖旨不出京城甚至禁宮,軍隊指揮權不在皇帝手裡,就會導致權臣逼宮篡位,改朝換代在所難免;
3.藩鎮割據,地方權力過大,導致政令不行,皇室權威嚴重受損,最終導致天下分裂,皇室只能成為野心家的工具;
4.外敵入侵,這個就不用多說了,呵呵,歷史上最大的兩次胡人禍害就是西晉朝和北宋朝,直接兩個王朝就被滅亡了,可見外敵入侵也是影響一個王朝根基的重要因素.
5.宦官釀禍,國亂歲凶,沒有一個男人心甘情願的被閹割,所以宦官多少都有點變態的因素在裡面,一旦掌了權,發起瘋,做起壞事來要比那些士大夫更為的陰險可惡,歷史上雖沒有王朝是因為宦官而滅亡,但是因宦官走下坡路的卻有很多,四大王朝中,漢唐明都因宦官釀禍而聞名
-
3 # 清鶴唱史
陳勝吳廣起義
有人認為這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其實這次起義真的是很小的一件事,咱們先看看陳勝吳廣和大秦帝國的武裝力量對此,陳勝吳廣不過是蜉蝣遇見大樹,只有僅僅幾百人還沒有任何武器,都是拿著竹竿子去打仗。而陳勝吳廣也不是什麼軍事人才。雖然在《史記》記載陳勝和吳廣小時候志向遠大,但是我對這個看法一直保持懷疑態度。這本書一直是一種文學作品,而況且司馬遷也不知道陳勝吳廣銷小時候的事情,所以司馬遷記載的陳勝和吳廣完全是憑想象出來的。
不過就算他倆的從小就志向遠大,但是也絕非一個軍事人才,他倆就是一個農民而已
秦國實力陳勝吳廣。對手是大秦帝國。而這個大秦帝國剛剛統一了全國,滅了6個國家,整個秦軍都是虎狼之師。就算有40萬大軍在鎮守邊疆,在城內至少也有幾十萬兵力守城。而且國內掌握軍隊的章邯等人,也算是一代名將
然而兩者如此懸殊。卻導致了秦國的滅亡,原因很是讓人疑惑
章邯沒辦法打仗章邯不敢出兵,是因為調令不在他的手中。其實這並不是主要原因。當章邯準備投降項羽的時候,他對手下士兵說:我們現在去打有什麼意義呢?皇帝被奸臣趙高控制著,我們拼死拼活,皇帝也看不見我們的功勞。這個話才是問題的關鍵,也就是說,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要對皇帝負責。沒有負責的人,他們情願不做。
另一個原因也很重要,就算皇帝沒有被趙高控制著,打幾張來也會十分危險,如果打不好還會被皇帝認為勾結反賊,就像安史之亂一樣。他們並不是不敢打,而是怕打了之後被皇帝降罪
渾水摸魚的朝廷官員不論是從上和吳廣,還是其他王朝的農民起義,通常這一下整個國家就已經亂了套,而讓整個國家亂成一套的原因不在於農民都在造反起義,而是很多貴族在這個時候渾水摸魚。他們打著推翻農民起義軍的名義,其實只不過是他們想稱霸全國。
秦朝末年的劉邦和項羽就是典型的例子。漢末的曹操、袁紹、劉表、孫權、劉備等人是這樣,唐末的朱溫、李克用、劉仁恭等人是這樣。
從以上分析就可以得出。陳勝吳廣起義只是秦朝滅亡的一件小事,而最終導致秦朝滅亡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這些貴族的推波助瀾,鎮壓造反,為的是要得到皇帝青睞;不敢鎮壓造反,怕的也是被皇帝懷疑;不怕嫌疑,一定要拉起隊伍鎮壓造反,那已經不是為了獲得皇帝的封賞,而是為了推翻皇帝自己來當皇帝。
總結所以歷史上有很多不起眼的小事,而陳勝吳廣兩個人的農民起義被很多人認為是導致秦朝滅亡的主要原因,其實不然,農民起義這一點武裝力量根本不不足以對整個大秦帝國造成任何威脅。而每一件小事讓整個國家滅亡的背後肯定有另一個原因
-
4 # 文獻歷史
大家好,讓我給大家講述,你忽略的歷史。你所遺忘的歷史細節。
先說大航時代對我國的影響。有人說大航海時代跟我們沒關係。那麼你可能不小心忽略過去了一些很重要的歷史程序。
明末,因為崇禎殺了魏忠賢,東林黨獨大。天平失衡。崇禎換了50個宰相,平均3個月一個。為什麼? 因為以東林黨為首的百官,跟崇禎置氣,想恢復張居正時期,皇帝上朝也沒用,朝政張居正把持,上朝就是士大夫教育兒子一樣,各種指責不足。東林黨寧可亡天下,朝政癱瘓,也要鬥爭話語權。你不服可以,無人可用。導致整個明中期開始的閉關鎖國政策失效。
閉關鎖國失效有什麼問題?大航海時代,美洲銀礦,墨西哥銀礦,秘魯銀礦的發現,包括1562年到江戶時代這漫長的400多年時間裡,位於日本島根縣大田市的石見銀礦,是日本乃至全世界最大的銀礦。日本成為世界屈指可數的產銀國,以至於當時世界上三分之一的白銀產自日本。
大量白銀走私進來,換取米,面,糧食,絲綢,瓷器,茶葉等等各種生產出來物品。當時歐洲貴族能有一套精美瓷器,一套絲綢衣服,成為時尚。大量白銀衝擊銀本位,銀的購買力災難性下降。我國明朝原土地,人口還是那些,生產力沒有提高,生產出來的糧食都被買走,糧價飛長。經濟崩潰。民不聊生,每朝每代都有天災,但是經濟崩潰,災民滅了的朝代只有明朝。
再說大航海時代另外一種影響,康熙乾隆時期也一樣閉光鎖國,但是乾隆開了四口通商,以廣州十三行為首,對外有限制貿易。間接控制了銀價貶值速度,雖然還是一直貶值,但是速度慢了很多。也就是說其實當時不管是哪個朝代,哪個皇帝,只要是趕上那個時期,稍微控制海關,控制下銀價貶值,必然是經濟繁榮,人口暴增。
同時古代限制人口增長的一直是生產力,我們幾千年一直是,和平年代,人口暴增,增加到一定程度,然後糧食不夠吃,接著戰亂,人口減少,然後繼續暴增,讓後繼續戰亂,就這麼無數次輪迴。一直到大航海時代,康熙乾隆時期,因為美洲馬鈴薯的到來,也就是(土豆),玉米(皇帝賞賜之米)番茄。造成畝產增加,變相的生產力提高。人口暴增。因為畝產增加,所以因為這些農作物到來,必然人口增加,而且老百姓歡聚樂業,因為那個時期必然會這樣。跟是哪個朝代沒關係。
乾隆時期全國人口也從乾隆初年的一億四千多萬人增加到乾隆六十年(1795年)的近三億人;國庫存銀則長期保持在六、七千萬兩之間,幾乎相當於全國每年賦稅總收入的兩倍,整個社會經濟呈現了空前繁榮的新局面。
金融機構(經營匯兌和存款、信貸的票號)
在乾隆朝也開始出現。由於生產的發展,國家財政收入從乾隆二十八年開始逐年提高。原來每年財政收入是三四千萬兩,二十八年就達到47063610兩,四十二年達到最高點81824044兩。後來降低一些,但也達到六七千萬兩。
這一切因為就是因為那個時期,因為大航海時代影響。
而且這是乾隆對外一直用兵的情況下,沒有一年消停的財政狀況,
乾隆元年(1736年) 鎮壓古州苗亂
乾隆十年(1745年) 瞻對之役[129][130]
乾隆十二年(1747年)、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 大小金川之役
乾隆十五年(1750年) 平定西藏之役
乾隆二十年(1755年)至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 平定準噶爾之役
乾隆二十三(1758年)至二十四年(1759年) 平定天山南路之役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至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 平定臺灣林爽文
平定國內起義的戰爭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 平定蘇四十三起義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 平定田五起義
乾隆六十年(1795年) 平定湘黔苗民起義
與鄰國的戰爭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至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 清緬戰爭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 廓爾喀之役
乾隆五十五年(1788年)至乾隆五十六年(1789年) 清越戰爭
就這麼打仗,執政期間五次普免天下錢糧,三免八省漕糧,減輕了農民的負擔,據統計乾隆時期蠲免了正額賦銀兩億兩,加上歷年“災蠲”等的一億多兩,共計三億兩以上,
因為大航海時代的影響,毀滅了一個朝代,成就了一個朝代短時期繁榮。敗也蕭何,成也蕭何。
-
5 # 府少爺的歷史觀
說到一個人就能影響一個朝代更迭的,自然要屬狄仁傑了!
武則天是唐朝時期,唐高宗的皇后。也是中國唯一的一位女皇帝!她在位期間將大唐國號改為大周,在嚴格意義上來說,這已經是改朝換代了,而為什麼在她死後,大唐依然是大唐卻不是大周呢? 這就要歸功於狄仁傑了!
狄仁傑(公元630--700年)字懷英,唐朝著名政治家,武周時期著名宰相!
武則天在位時期,她的侄子武承嗣,武三思曾多次唆使人進諫,請武則天立武家後人為太子,武則天慢慢便有了這種想法!
狄仁傑曾經多次向武則天進言,並且以君臣母子之義勸諫武則天!
史書記載狄仁傑曾經對武則天說過這樣的話!
姑侄之與母子孰親?陛下立子,則千秋萬歲後,配食太廟,承繼無窮;立侄,則未聞侄為天子而祔姑於廟者也。
中國古代最重視的就是生前身後之名,而自古以來,只有兒子將母親靈位祭於家廟以上的,卻沒有侄子祭祀姑母的道理!
所以,狄仁傑以此來勸諫武則天,傳位給自己的兒子那這個國家還是你們自己家的, 雖然皇帝姓李,但後世的李家皇帝都是您的子孫!若是傳給了你的侄子,之後的皇帝只是你侄子的後人,卻並不是你的後人! 短短几句話,卻是“微言大義”也就是這短短几句話,便改變了武則天的想法!
一言興邦一言喪邦也不過如此吧! 試想一下,如果武則天的大周朝真的傳給了武三思,那大唐將不復存在,後世記載中,自唐高宗以後便只有大周朝了!
-
6 # 尋惟
土木堡之變、
指發生於明朝正統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北征瓦剌兵敗並且被俘的事變
土木之變致使明英宗被俘;四朝老臣張輔、駙馬井源、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侍郎丁銘、王永和以及內閣成員曹鼎、張益等五十餘名隨行出征的文官武將戰死;財產損失不計其數;明成祖朱棣留下的五十萬大軍全軍覆沒,最為精銳的三大營部隊亦隨之毀於一旦,軍火武器研發亦被大大阻礙;京城的門戶亦已洞開;明英宗復位後更是殺了以于謙為首等眾多權臣,導致明朝軍政在土木之變之後第二次斷層。
隨著開國武人勳貴集團和靖難功臣集團在土木堡之變被消滅殆盡,皇帝只能透過內廷的宦官來制衡文官集團以貫徹自己的意志和整個國家的意志,文武大臣和君主離心離德,國勢日蹙。
明英宗南歸後,以及皇儲問題,景泰、天順年間,明朝皇權鬥爭愈發激烈,朝臣為了保護自身利益,左右搖擺、嫁禍誣陷,鬥爭也更加殘酷。
-
7 # 觀雪一壺酒
我想“衝冠一怒為紅顏”的吳三桂是實實在在影響了一個朝代的更迭。
崇禎十七年正月,李自成率軍攻向京城,一路勢如破竹,明軍根本無力抵抗。眼看形勢危急,崇禎帝詔令吳三桂率兵勤王。然而等到吳三桂抵達山海關,京城就被攻陷了。此時夾縫之中的吳三桂只能選擇降順或者降清,根本沒有第三條路可走。
但是隨著李自成在京城站穩腳跟,闖軍的軍紀開始迅速敗壞。吳三桂的父親被逼捐餉,愛妾陳圓圓也被劉宗敏所霸佔。一怒之下,吳三桂率領大軍回師山海關,四月,多爾袞兵臨城下,逼迫吳三桂投降清朝。
最終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在雙方的聯合進攻下,李自成大敗後逃走。多爾袞將順治帝迎入北京,大清朝正式登上歷史的舞臺。
------------------------------------------------------------
-
8 # 晨本布衣
一群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看熱鬧不嫌事大,還改變了歷史!
對的,就是當時的一批吃瓜群眾。
讓我慢慢到來。
正所謂人民群眾一聲吼,地球也要抖一抖。
人民群眾的磅礴力量,
總是在有意無意間改變了歷史程序。
群眾只要搬個小板凳,坐在家門口,
歷史也能因此改寫,神不神奇,意不意外。
說北周末年,北周集團倒數第二任皇帝,名叫宇文贇。
這哥們生長在一個嚴肅又緊張的家庭環境中。
經常一不小心,就會被嚴苛又慈祥的父親實施家庭暴力。
北周武帝宇文邕擔心他不能承擔皇帝的重任,教育他十分嚴厲。每次朝見,行為舉止的要求都和大臣一樣。即使是嚴冬酷暑,不準休息。
宇文贇性好飲酒,北周武帝禁止酒和與酒相關的不能送到東宮。宇文贇每次有過錯誤,北周武帝就用棍棒、鞭子痛打他。
曾經對他說過:“以前被廢掉的太子有很多。我其餘的兒子難道不能立為太子嗎?”於是命令東宮官員記錄宇文贇的言行。每個月都向他彙報。宇文贇因為害怕北周武帝威嚴,每天言行舉止都按照規矩表演不會表達真實感情,於是很多嚴重的惡行不為外人所知。
宇文贇上位後,天性終於得到了充分釋放。
熱衷於不斷健全完善自己的後宮。
曾以“五後並立”偉大創舉打破了“一帝一後”的腐朽落後制度。
他自稱天元皇帝。
同時增加了四個皇后的編制,分別叫做,
天元大皇后、天大皇后、天左大皇后、天右大皇后、天中大皇后。
這就尷尬了。
其中,天元大皇后楊麗華就是後來的隋文帝楊堅的女兒。
宇文贇雖然是楊堅的女婿。
卻經常毫無掩飾,流露出要把老丈人做掉的想法。
甚至指著楊麗華的鼻子罵街。
我要殺光你全家。
其實,這都是楊堅的長相惹的禍,
誰叫你長相奇特呢。
這有點以貌取人了。
不是“相貌非常”,就是“貌有反相”,
很明顯,這是一副反革命勢力的高畫質標準照嘛。
可是,宇文贇還沒動手呢。
就因為日夜操勞過度,以身殉國了,年僅21歲。
(累死他的不是工作!)
宇文贇留下孤兒寡母,大周集團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這個時候,身為小皇帝外公的楊堅挺身而出,
外孫,你不用怕,外公我親自來輔佐你。
為了掃清前進道路上的障礙,
楊堅打著為女婿操辦喪事的幌子,
通知宇文家的主要成員和各地方主要領導到京開追悼會,
準備來一個一網打盡。
然而,並不是所有人都會配合楊堅的表演,
比如,相州總管尉遲迥。
尉遲迥是宇文家的遠方親戚,
總擔心宇文家積攢多年的產業一不小心就成了老楊家的了,
而且手握重兵,怎麼可能眼睜睜看著你老楊為所欲為。
於是,尉遲迥與益州總管王謙、鄖州總管司馬消難組成了革命的統一戰線,
毅然向楊堅公開宣戰,史稱“三總管之亂”。
楊堅還沒正式上位,就面臨來自反對派的強烈抗議,形勢可謂萬分危急。
老楊採取的策略就是先把帶頭大哥尉遲迥幹掉,
其他那些毫無堅定革命信念的烏合之眾分分鐘就會改拜碼頭。
於是,楊堅派以韋孝寬為元帥,前去征服尉遲迥。
很快,兩支軍隊在鄴城城下襬開了陣勢、準備展開對決。
一開始,局勢朝著有利於尉遲迥這邊發展,
“孝寬等軍失利而卻”,韋孝寬這邊邊打邊退,
眼瞅著馬上就要大敗而逃了。
就在這個時候, 鄴城市民聽說城外廣場有一大群人正在幹仗。
長這麼大還沒見過這麼壯觀的場面呢,
一個個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不惜冒著生命危險。
紛紛跑到廣場邊觀戰,真是“觀者如堵”,人山人海。
韋孝寬這邊本來已經潰不成軍,正打算逃跑呢,
一看到敵方那邊有好多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
一個個談笑風生、指點江山。
韋孝寬的手下高熲和李詢靈機一動,一聲令下,“先犯觀者”,
先把這群看熱鬧不嫌事大的給我幹掉。
結果,正有說有笑的無辜吃瓜群眾們,
突然收到了萬點暴擊,瞬間亂成一團,四處逃跑。
這一跑不要緊,還順帶衝亂了尉遲迥軍隊的陣腳,
而韋孝寬這邊趁著對方大亂。
重整旗鼓,殺了尉遲迥一個措手不及。
本來已經勝利在望的尉遲迥,
就這樣帶著殘兵敗將狼狽逃回了鄴城內。
沒過多久,尉遲迥便在悲憤和鬱悶中選擇了自殺。
尉遲迥死後,其他反動勢力紛紛落敗。
楊堅這才搬掉了帝王路上的絆腳石,順利建立了隋朝。
史稱隋文帝。
隋王朝就開始了他的歷史一頁!
因為大多數人在歷史問題上都是要溯源求證,必然存在一個頂端管理者。
放到事件上也是一樣的,任何事件的變化追本溯源的講都是有且唯有一個轉折點,且該轉折點本質上來說是人為改變的。
歷史的變化宏觀來講是文明推動的,根本還是人,將王朝的更迭放到一個人身上思考來龍去脈不算是錯誤的,但歸咎於一人,難免有失偏頗。
畢竟考慮勢力及相關的時代背景是需要相當多的關於這段歷史的知識的,而大多數的人不具備這樣的條件,只能按照自己的理解去看這段歷史。
所以呢多多理解。
-
9 # 嘎子霖
兩個80多歲老人的矛盾,卻導致了一個朝代的更替!
神龍元年正月二十二日癸卯(705年2月20日),鳳閣侍郎張柬之、鸞臺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將軍敬暉、右羽林將軍桓彥範、司刑少卿袁恕己聯絡右羽林衛大將軍李多祚、左羽林將軍李興宗等,力圖擁立李顯為君,誣稱武則天男寵--麟臺監張易之、司僕卿張昌宗謀反,率領禁軍誅殺張易之、張昌宗,隨即包圍長生殿,逼迫武則天退位。
那麼,神龍政變的經過到底是怎樣的呢?
李顯的兒子李重潤、女兒永泰公主兄妹倆暗地裡討論二張專政,不想被張易之的耳目偵知,張易之添油加醋向武則天進讒言。武則天聽信讒言,不僅責罵太子李顯,還嚴令李顯鞫問子女,萬般無奈的李顯只得逼令兒子、女兒自縊。接下來,張氏兄弟又將永泰郡主的丈夫、魏王武延基下獄逼死。這件事情讓李顯失去了一個兒子,失去了一個女兒和一個女婿,更為重要的是,這件事情向李顯表明了一個殘酷的現實:張易之、張昌宗兄弟對其包括其家庭構成了巨大威脅。在這種背景下,除掉張氏兄弟對於李顯來說勢在必行並且刻不容緩。於是,李顯、李旦、太平公主這些李姓子孫在共同的大局下,便聯合起來發起了一場政變。
張柬之心懷李唐王朝,希望透過復辟李唐王朝來扭轉武周的亂象,救世濟民,也使自己垂名青史。他已經80歲了,必須抓緊時間行動,所以他很快就聯絡了若干正直的大臣和部分羽林軍將領,出面組織、策劃了剷除二張、復辟唐朝的計劃。在所有的計劃方案中,李唐遺脈、太子李顯的配合是至關重要的,李顯出面不僅可以成為政變的號召人,同時他也是日後最理想的皇帝人選。
而《唐中宗李顯本紀》中的記載則透露了更多的資訊:“時張易之與弟昌宗潛圖逆亂。神龍元年正月,鳳閣侍郎張柬之、鸞臺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將軍敬暉、右羽林將軍桓彥範、司刑少卿袁恕己等定策率羽林兵誅易之、昌宗,迎皇太子監國,總司庶政。大赦天下……乙巳,則天傳位於皇太子。丙午,即皇帝位於通天宮,大赦天下,唯易之黨羽不在原限。”李顯的傳記相當程度上與武則天的傳記是矛盾的。在傳記中,誅殺張易之、張昌宗的主謀並不是皇太子李顯,李顯只是被動參與者實則是桓彥範、敬暉、崔玄暐、張柬之、袁恕己等幾位重臣策劃了殺奸臣逼宮的行動。
政變後,張柬之被封為漢陽王、敬暉被封為平陽王、桓彥範被封為扶陽王、袁恕己被封為南陽王、崔玄暐被封為博陵王,時稱“五王”,所以,神龍政變又被稱為“五王政變”。
-
10 # 歷史百貨鋪
在歷史長河中影響王朝更替的因素有很多,我就說說個人認為影響了王朝命運與更替的人與事。
1、趙高擁立胡亥上位。趙高是歷史上臭名昭著的宦官,雖然為人處事精明穩重,又精通律法,但是卻沒有用在正道上。在秦始皇突然駕崩以後,趙高和李斯就擁立胡亥當上了秦朝的第二位皇帝。清洗秦朝人才,陷害扶蘇與蒙氏兄弟,加重徭役,讓秦始皇的統一六國的大業付之東流。秦朝的滅亡或許有許許多多的原因,可趙高其發展的影響也是巨大,特別是擁立胡亥上位,使得國家大權被趙高緊緊的握在了手中,也把秦朝的命運握在了手中。
2、光武帝劉秀。在王莽建立新朝後,原本以為劉邦建立的劉家天下也因此定格在了公元9年。劉秀的出現讓本以中段的漢朝國祚又重新續續上了,經過12年的統一戰爭,劉秀終於將天下歸為劉家所有。在位期間整頓吏治,對官場重新洗牌,興儒學、重經濟、開創了“光武中興”時代,成功將漢朝延續了近200年。
3、安祿山主導的安史之亂。安史之亂是公認的唐朝由盛轉衰的一個歷史事件。在安史之亂之前,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幾位皇帝的努力把唐朝推到了世界的中心。在安祿山發動叛亂以後,唐朝便開始衰敗,皇權旁落、官宦集團內鬥、百姓徭役加重,藩鎮軍閥出現各自為政的苗頭。盛唐也只能留在“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
4、石敬瑭獻幽雲十六州。石敬瑭為了當皇帝,把幽雲十六州做籌碼當了“兒皇帝”,中原大地的門戶也從此向契丹人大開,可能從單從五代來看,幽雲十六州丟失的影響還不是非常明顯,畢竟各路藩鎮軍閥忙著內鬥,注意力沒有在北方的契丹那裡。到了宋朝北方門戶丟失的影響就非常大了,逼迫著趙匡胤有了遷都洛陽的想法,讓北宋的開封裸露在契丹騎兵的鐵蹄之下,沒有了養馬場的宋軍不得不經常用步兵對抗移動快、衝擊力強的騎兵,使得宋朝一直被威脅著,“靖康之恥”就是很好的例子。
5、宋朝的燭影斧聲。關於趙匡胤真正的死因一直是一個謎。史書裡只有記載了那天夜裡趙光義到了趙匡胤的宮中,倆人談了什麼,燭光下的人影和莫名斧聲,都不得而知。趙匡胤在天亮後就離奇死亡,趙光義做了宋朝的皇帝,皇位也傳到了趙光義一脈的手裡,如果皇位繼續是趙匡胤的坐著,宋朝的命運是否會發生改變呢?
其實歷史上有非常多的人與事影響著王朝的命運與更替,比如明朝的土木堡之變、名相張居正、清朝的閉關鎖國政策等等。
-
11 # 老貓談史
說起這個我的問題我的頭腦裡立馬浮現出了兩個人,分別是宋朝岳飛於唐朝郭子儀。
沒有岳飛就沒有之後的南宋,岳飛有宋朝的再造之恩,沒有岳飛的拼力北伐收復失地,估計宋朝就滅亡了。
岳飛這個中華民族的英雄被冠以“莫須有”的罪名而處死後實在是令人惋惜,但岳飛卻永遠的活在了人們的心中。岳飛雖然死了,但留給中國人不只是精神財產,還有軍事方面遺產,特別還有經受戰爭鍛鍊的人才。
第一、孟珙曾祖父孟安,祖父孟林都是岳飛部將,而孟珙是南宋中期宋蒙戰爭中,以一人之力統御南宋三分之二戰線上的戰事。
第二、畢再遇的父親畢進曾隨岳飛護衛八陵,轉戰江、淮之間,而畢再遇名震金國,收復盱眙,激戰六合,解圍楚州。
第三、梁興李道等一大批武將,成為後來南宋抗元的中流砥柱。
南宋欠岳飛太多了,可惜南宋始終逃不脫奸臣弄權的怪圈子,前有秦檜坑殺岳飛,後有賈似道弄權誤國!南宋始終不能吸取教訓,最終滅亡,這隻能怪自己的不作為了。
沒有郭子儀,唐朝可能就被安史叛軍滅掉了總體來說,郭子儀就是唐王朝的救星,他憑藉一己之力挽救王朝於水火,但因為功高震主數次被免職,好在沒有死於非命能夠善終。
郭子儀早年以武舉高第入仕從軍,積功至九原太守,一直未受重用。
安史之亂爆發後,郭子儀任朔方節度使,率軍勤王,收復河北、河東,拜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公元757年,郭子儀與廣平王李俶收復西京長安、東都洛陽,以功加司徒,封代國公。後因承擔相州兵敗之責,被解除兵權,處於閒官。公元762年,太原、絳州兵變,郭子儀被封為汾陽王,出鎮絳州,不久又被解除兵權。
公元763年,僕固懷恩勾結吐蕃、回紇入侵,長安失陷。郭子儀被再度啟用,任關內副元帥,再次收復長安。公元765年,吐蕃、回紇再度聯兵內侵,郭子儀在涇陽單騎說退回紇,並擊潰吐蕃,穩住關中。
沒有郭子儀就沒有之後大唐的延續。
-
12 # 明謀善史
其實那些所謂小事兒都是藉口罷了,是所謂的導火線。一場戰爭之所以會爆發總有其必然性。
國王理查三世和公爵亨利準備拼死一戰,這場戰鬥將決定誰統治英國。戰鬥進行的當天早上,理查派—個馬伕備好自己最喜歡的戰馬。
“快點給它釘掌,”馬伕對鐵匠說, “國王希望騎著它打頭陣。”
“你得等等,”鐵匠回答, “我前幾天給國王全軍的馬都釘了掌,現在我得找點兒鐵片來。”
“我等不及了。”馬伕不耐煩地叫道。
鐵匠埋頭幹活,從一根鐵條上弄下四個馬掌,把它們砸平整形,固定在馬蹄上,然後開始釘釘子。釘了三個掌後,他發現沒有釘子來釘第四個掌了。
鐵匠準備砸釘子將馬掌釘好的,但在馬伕的催促下,只好將馬掌掛在蹄子下。
兩軍交鋒了,理查國王就在軍隊的陣中,他衝鋒陷陣,指揮士兵迎戰敵人。
遠遠地,他看見在戰場的另一頭自己的幾個士兵退卻了。如果別人看見他們這樣也會後退的,所以理查快速衝向那個缺口,召喚士兵調頭戰鬥。
他還沒走到—半,那隻掛著的馬掌掉了,戰馬跌翻在地,理查也被掀在地上。
國王還沒有抓住韁繩,驚恐的畜生就跳起來逃走了。理查環顧四周,他計程車兵紛紛轉身撤退,亨利的軍隊包圍了上來。
他在空中揮舞寶劍, “馬!”他喊道, “一匹馬,我的國家傾覆就因為這—匹馬。”
少了一個鐵釘,丟了一隻馬掌。少了一隻馬掌,丟了一匹戰馬。少了一匹戰馬,敗了一場戰役。敗了一場戰役,失了一個國家。細小而關鍵的一些因素,有時候看起來是不起眼的,可是卻往往決定著事情的成功與失敗。
-
13 # 亙古懷念說史
中國歷史上的王朝興衰更迭有其必然的歷史發展規律,具體到某一個王朝興衰更替上往往又會表現出由不同歷史人物主導的偶然歷史事件。
比如秦朝末年的宦官趙高,西漢末年的外戚王莽,西晉末年的妖后賈南風,唐朝末年的割據軍閥朱溫,明朝末年的山海關總兵吳三桂,等等。
這些活躍在王朝末年的風雲歷史人物的所作所為直接加速了所在王朝滅亡的程序,但並不是說他們要為所在王朝的滅亡負主要責任。
這些王朝滅亡的根源要歸結於統治階級內部矛盾的不可調和性。具體形式則表現為或權臣當道,或宦官專權,或外戚干政,或武將擅權,關鍵歷史人物失節,等等。
當然在這些王朝滅亡更迭的過程中,也會伴隨著一些標誌性的歷史事件。比如秦朝末年的陳勝吳廣農民大起義,東漢末年的黃巾起義,西晉末年的八王之亂,隋末農民大起義,唐朝末年的黃巢起義,北宋末年的靖康之變,元末農民大起義,明末農民大起義以及近代的辛亥革命等。
這些王朝更替的標誌性事件加速了舊王朝的滅亡,同時也為新王朝或者新時代的建立創造了特定的歷史環境。
每一個王朝的開創者都希望自己所開創的王朝能夠千秋萬代,但是封建社會的階級矛盾客觀性決定了任何一個王朝都不可能長久的存在下去。這並不是具體的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所主導的,但卻透過具體的歷史人物或者歷史事件呈現在世人面前。 -
14 # 中國騰飛路
從古到今,每一個王朝興亡的背後,都關聯著很多的人和事情,時刻演繹著“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奸臣亂國政,皇帝寵奸臣”的畫面,進而導致王朝不斷更迭,百姓困苦不堪。
秦王嬴政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完成了統一中國的歷史功績。自以為“德比三皇,功高五帝”,因此,自號始皇帝,並幻想著傳之二世,三世,以至無窮。卻不想,身邊最信任的三個人,在他剛死之際,篡改詔書,以致秦王朝滅亡。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再次巡遊,帶上了少子胡亥。皇帝要出遊,帶上討人愛的小兒子,再平常不過。而看似很平常的舉動,卻是王朝覆滅的導火索。在回咸陽的路上,到沙丘平臺,始皇帝重病不起。自覺不久於人世,命令中車府令掌管符璽的趙高寫信給太子扶蘇,讓扶蘇回咸陽會合,商量埋葬事宜。然而書信還沒有來得及發出去,始皇帝就駕崩了。丞相李斯恐皇帝在外去世,天下人反叛,因此秘不發喪,只有胡亥、趙高、李斯及寵信的宦官幾人知曉內情。這時候,趙高覺得有機可趁,動起了小心思,說動胡亥和李斯,篡改了始皇帝的臨終詔書,賜死公子扶蘇、將軍蒙恬,進而胡亥即位,天下風雲突變。胡亥即位後,趙高花樣百出,擺弄是非,導致丞相李斯被殺,舉朝大臣又唯唯諾諾不敢言,於是趙高專權,大肆暴虐百姓。以致天下反叛,誓要滅秦。最終,趙高殺死胡亥,自己又被子嬰所殺。此時的秦王朝已經迴天無力,二世而亡。後人有所思:趙高在始皇帝時期,曾經犯法,按律當誅。無奈始皇帝赦免了他,並且官復原職。如果此時的趙高,就此被處決,也就沒有後來的“沙丘政變”“指鹿為馬”了。秦王朝是否二世而亡,也就未為可知了。
若是丞相李斯在“沙丘政變”中,不貪戀權位,堅守人臣禮節,對趙高圖謀有所警惕,以威取趙高人頭,當易如反掌。若果真如此,可保得秦王朝國祚綿長,以報始皇帝當年的知遇之恩,自己也不至落得被腰斬族誅的悲慘下場。而若是始皇帝不允許胡亥跟隨東巡,“沙丘之謀”也斷不可成矣。成事者,必“天時,地利,人和”也。而“沙丘之謀”之所以成功,亦是“天時,地利,人和”,三者俱全。
此時,應了一句讖語:滅秦者,胡也。秦始皇聽到這句讖語,以為所指“匈奴也”,故派蒙恬將兵三十萬,北擊匈奴,又勞役百姓無數,修建長城,以至有“天下苦秦久矣”的概嘆。而公子扶蘇也不會落得被貶長城,自刎而死的下場。後人觀之,“胡”當指者為誰?答案不言而喻了。
回覆列表
中國古代封建王朝有很多,但是每一個朝代都免不了被替代。朝代之間的更迭,其實也是有規律的,每當一個朝代走向衰弱的時候,其中的規律就會顯現出來,只不過我們很少注意這方面罷了。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研究一下其中的規律。
我們知道一個朝代被替代,基本上都是因為當局者不得民心。在古代皇帝是九五之尊,平常的百姓如果不是走投無路,誰又會願意冒著生命危險和朝廷對著幹呢?一個出現社會動亂的預兆,就是糧價的不斷攀升。
糧食是人們最基本的需求,所以不論是古代還是現代,糧價都會穩定在一個合理的範圍之內。如果糧價出現了大幅度的上漲,只能說明國家有旱災,或者是地方有動亂。就算大旱屬於天災,也有很大的可能進一步擴大,導致人為的災禍。
所以糧價如果開始上漲,也就意味著國家的動盪要開始了。不過出現這種現象,說明朝代基本上是無藥可救了,最後的結局肯定是被推翻。但是還有另一種東西,它的預示作用要比糧食更早,如果這件東西大賣,說明朝代已經存在動盪的隱患了。
這種東西就是官職。歷朝歷代都有買官賣官的行當。古代想要做官是非常難的,想要金榜題名,不讀過十年八載的書,想都不要想。但是古代的所有人內心都是渴望當官的,已經當上官的又會想著如何升官。官職在古人眼裡就是金飯碗。
但是每年能夠中舉的人就那麼多,況且讀書太過於耗神了。一些有錢人想要做官,但是又沒有什麼真本事,這時候他們就會透過買官的手段,來為自己謀上一個差使。既然是買來的官,肯定不可能是為百姓謀福利。
這些人買官。靠的就是錢財,但是買官的價格也是不便宜的。所以這些人在買了官之後,都會變成貪官汙吏,為的就是把買官的錢撈回來,順便再賺點外快。賣官的人員也是中飽私囊。這樣買賣官職的風氣,會直接影響到朝廷的運作。
這些人就像官場上的蛀蟲,買官的人越多,社會風氣越差,就會導致人民反抗的情緒越來越激烈。這樣會導致人們產生極端的情緒,想要推翻朝廷。每個朝代的末期,都是從各地方的叛亂開始的,由最初的一點擴散到全國,到這個時候,改朝換代也就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