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美俊少主
-
2 # 化學老師愛書法
取法乎上,說的是學習書法有一定的方法,也就是眾人總結出來的方法,我們可以用這樣的方法來提高我們的書法水平,但是真正的提高,是需要我們自己個人的領悟,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也就是僅得其中,這只是我的看法。喜歡我的朋友們可以關注哦
-
3 # 金星753
我覺得這句話有道理,名師出高徒。中國的書法藝術到晉唐,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境地,楷書四大家有三大家出在唐朝。行書鼻祖王羲之、王獻之父子出於晉代,我們臨帖當取法這些名家,但由於年代久遠,我們現在看到的字帖很多是從石碑上拓下來的,於原作甚多差距,所以說取法於上僅得其中,若取法於中,那隻能得其下了。但我們判斷書法水平高低,也不能完全按照年代來論。比如小篆,我認為,清代鄧石如、吳讓之的水平不在秦朝李斯唐朝李陽冰之下;當代草聖林散之的草書水平也是非常高的,我輩望塵莫及。
-
4 # 晉蘭亭
書畫界的朋友經常會這樣說:“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這也是在書畫理論文章里耳熟能詳的論句。
書畫界引用了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學習上等的書畫水平,只能學成中等的書畫水準;學習中等的書畫技法時,那你只能得到下等的書畫水平。
究其出處和根源,我們會更深領會其中的深意:
1、《論語》:“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則無所得矣”。
2、《孫子兵法》也雲:“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必敗。”
3、唐太宗《帝範》卷四:“取法於上,僅得為中,取法於中,故為其下。”
因此,“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不僅僅是被我們書畫界常常引用,在其他學科領域也常常被廣泛的引用。人確立了很高的人生目標,在實踐的路上若能實現其中的一部分,已是一種成功,即取法於上,得乎其中;若將目標降低為中等,大多數人也只能實現其中一部分,即取乎其中,得乎其下。所以樹立高尚的人生目標,是要讓我們的人生有高度。
但是,我認為,只要是涉及傳承的學科領域,都不宜簡單的去套用這句論述。因為,自然是靠傳承而流傳下來的學科,那就一定有可能“學其上,得其上”。
特別是我們書畫藝術領域,我們都是提倡以傳承傳統為根源,在學習傳統技法的基礎上努力創新的藝術形式。假如我們的大咖名家都用“取法乎上,僅得其中”,顯然就犯了心胸狹窄之嫌。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我個人認為引用這句經典名句,才是對“取乎法上,僅得其中”更好的詮釋,才更加勵志,才能鼓勵後輩勇於學習傳統,繼承傳統,並不斷地實踐創新,進而在繼承的基礎上有所突破,實現新的高度!
-
5 # 醉筆山翁
所謂取法乎上,就是我們學就要學最高水平的。比如楷書,我們大多以魏碑、唐楷作為楷模,小楷大多以《聖教序》為摹本,行草書則以王羲之《蘭亭序》、顏真卿《祭侄稿》等為臨習物件。而很少有以今人的書法作品進行臨習的。
僅得其中,指得是學習前人的東西,你是不可能達到跟前人一樣的水準的,能夠達到中等水平就已經很不錯了。
事實上也是這樣,不管我們學誰的,你都不可能膨脹到我已經超越了某某。如果你跟今人學習,猶其那些滿大街辦培訓班的那些人學習,你說你會有多大的成就?
是以完整的說法應該是“取法乎上 僅得乎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也”。
-
6 # 蘭亭書畫
原話為:“取法於上,僅得為中,取法於中,故為其下。當然這句話有很多的版本,其中最早的出現在《易經》中。易經有云:“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取法其下,無所得矣。” 這句話可以用在很多的藝術及文化學習範疇,意思是說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個高的標準去參考,這樣即使結果不是最好的,也能得到滿意的結局。如果把期望值拉的很低,選擇中等及下等標準,那麼,最後的結果只會更低甚至難如人意。凡稱之為‘’上‘’者,皆為精品,神妙之品,既使作書者也是不可複製的。這些書法作品裡面,含有豐富的用筆、結體和章法的秘碼,每一個字都包含豐富的資訊量
自古至今,我們的書法先賢們也把這句話用到了書法學習領域中。取法乎上,具體就是要歷代名家經典中去學,我下面大概說說取法取的是什麼法。
一,取法最首要的就是用筆技法,現在我們公認的上乘書法技法為魏晉筆法,那麼我們在接觸學習魏晉時期書法的時候,就要多多接觸魏晉時期的書法作品了,按照其書法筆法源流來進行學習和參考。比如:我們可以從唐代書法風格學起,然後慢慢的向上追溯,深刻理解魏晉筆法的精髓後,再去精讀和體驗魏晉時期的書作,這樣才會更容易理解魏晉時期諸位書法大家的書寫及創作意圖。也就是最精髓部分的自然書寫能力。說簡單點就是理解魏晉書法家們是如何做到高明的控筆能力的。
理解了祖先們們的控筆技巧後,假以時日,必定也是趕超時代的書法大家並不為過。不過很可惜,當代社會幾乎沒有人可以領悟魏晉筆法的自然控筆能力,他們只是把書法當做刻意的作字去理解,導致了大家盲目崇拜臺閣體風格式的書風。這基本背棄了魏晉書風。毫無發展意義。
二,創作心態其實是我們最該學習的取法之一。魏晉書法家的創作心態與當時的社會環境還是有關係的。兩晉時期動亂不斷,即使是在朝官員也深受其害。所以,當時很多文人都選擇了隱居,寄情於浪蕩山水田園,以此為人生最後的歸宿。所以才誕生了一大批文學和書法大家。
只在自然中,無意世外事。這對於人與自然的融合大有裨益。大自然中的花草山水為何如此讓人心曠神怡?還不是因為大自然鬼斧神工,無刻意的造作,任憑風雨和時間的自然雕琢,才會如此讓自然出神,讓人入神嗎?
三,個人修養自古以來一直受到社會的關注,也是文人必備修養之一。個人修養天資第一,學習第二。最後的認知是結果。你如何認知書法,書法就會給你怎樣的結果,這就是個人書風,個人書風也可以引領時代書風,王羲之,王獻之的例子我就不說了。
-
7 # 有竹居
1、語出自唐太宗李世民論書《帝範》卷四:取法於上,僅得為中,取法於中,故為其下。意思是任何學識、技藝應當從最高層次取法。
2、書法界有一句話:書未宗晉,終為野道。李世民所說的取法乎上就是取晉人之法,他認為王羲之的書法是至法。
3、當然,晉人書高古,毋庸置疑,如今學二王書法者甚多,最後入流的甚少,充分說明取法乎上,僅得其中。不是每個書法人都能啃下這塊骨頭上的大肉的。
4、我們一代學書,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學歷代書法經典之作就是取法乎上,並非一定要學晉人。
-
8 # 延志超藝術
取法乎上“出自《易經》,原文為:“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取法乎下,其下下矣。”引用到書法上,意思是說學習書法要向高水平的經典學習,取法高,最低學到中間的水平,取法低,則學到的水平則更低也。比如行草學習取法魏晉,則作品創作出來可能達到文和雅、晉韻高境界風格;如果取法唐一下,則不能表現晉韻的文和雅,可能會表現意和趣;取法現代人,只能學習一形而已,不得經典之法!好比吃食物,要吃最原始的,不可吃別人嚼過的!取法古人先賢的經典作品,向源頭出發......,這是學習書法最重要的一點,以古為徒!
拙作兩件取法魏晉,請諸君指教!
-
9 # 毛桃油桃水蜜桃
1.靜心 下筆 思緒萬千 那筆尖的字也是萬花各態
2.態度 很多時候到了瓶頸 就浮躁 越寫越亂 卻忘了 才開始的心態 學會給自己設定障礙 把心態重拾 (右手寫的不順 那就從左手重新寫 重新觀察 這個字的結構 )
3.不以寫好為目的 臨摹 在模仿 去了模板 還能寫出幾分 心的字才是自己的字
-
10 # choose
首先對於學習書法,真正去學好,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從一開始的簡單到難。每個過程中是需要定一個自己需要去達到的標準。定好高度和要求。從而去積累一點點的經驗,不斷的去學習。做到最好
如果足夠喜愛,一定會在進行書法的過程中非常享受,美好。去用心感受這樣的藝術。
-
11 # 老羅說畫
謀其上而得其中,這是個道理。因為你要完全達到所學物件的標準是不可能的。全國這多年來不知道有多少人在學王羲之,能達到那個高度嗎?能取得其中之一二就不錯了。不是你不聰明,而天時地利人和你據有多少?李廣射虎虎也只那一次,第二次連他自己都做不到。所以,取法乎上,僅得其中才是合乎情理的。
-
12 # 吉峰的文藝視界
“取法乎上,僅得乎中”語出唐太宗《帝範》卷四:"取法於上,僅得為中,取法於中,故為其下。"為什麼不取上得上而得其中呢?是因自然因素、自身因素或其他不確定的因素所決定的。這也是為什麼要取乎上的道理。
學習書法,取法乎上,什麼是“上”?年代久是“上”?作者地位高是“上”?還是作品水準高是“上”?一定是作品的水準高才是“上”。
什麼樣的作品才是高水準的作品,才是“上”品?水準高的作品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有源有本,形神兼備;備盡法則,自成一家……;經得起時間的檢驗依然如金子般閃光的作品才是“上”品,如李斯、蔡邕、張芝、王羲之、王獻之、懷素、歐虞褚薛、蘇黃米蔡………。
學貴創新,學貴有法。有法在取法,取法乎上,是方法是途徑,方法途徑正確,事半功倍;方法途徑錯了,用功愈勤,背道愈遠。
-
13 # 神韻軒書法
宋四家之一的黃庭堅,他初師周越,晚年卻批評他的草書有市井之氣,對於學過他書法的黃庭堅來後,頗有怨氣和後悔之意。他說:“予學草書三十餘年,初以周越為師,故二十年抖擻俗氣不脫。錢穆父、蘇子膽皆病予草書多俗筆。蓋予少時學周膳部書,初不自悟,以故久不作草。數年來猶覺湔祓塵埃氣未盡,故不欲為人書。″
(周越草書賀秘監賦)
在黃庭堅行草書法作品中,用筆有的顫掣抖擻,就是在周越那裡學來的。
(周越草書賀秘監賦)
後來他得筆法奧妙,是跟誰學的?
他說:"晚得蘇才翁子美書,觀之乃得古人筆意。其後又得張長史、僧懷素、高閒墨跡,乃窺筆法之妙。″
黃庭堅的草書引碑入草也是一特色,北大教授李志敏評:"黃庭堅引鶴銘入草,雄強逸蕩,境界一新。″他從張旭和懷素等書法草書作品中得筆法之妙,又引碑筆法入草,逐漸擺脫了俗氣。
(張旭草書心經)
黃庭堅作草在於心悟,以意使筆。進入自由揮灑境界。
終上所述,學書貴取法高,學書貴轉益多師,學其長處。去粗存精。
雖然黃庭堅在周越那裡學到了一些習氣,但是他門下出了米芾、蔡襄、黃庭堅這三位大家,在他們成名前,在周越老師那裡同時也學到了一些有益的書法理論和技法,對他們的成名也有相當大的影響作用,這一點是不可否認的。要一分為二看待這個問題。
(黃庭堅草書浣花溪圖引卷)
(個人淺見,僅供參考。不當之處,敬請包涵。)
-
14 # 知名看淡
取法乎上,僅得其中。意思是說學古人要從源頭學起,別在支流上學。這樣書法才會高古,即便探的源頭遠,不可能全學到,僅僅能學到其中一部分。
-
15 # 聖陽文化藝術組織者
書法歷史長河中魏晉屬大家公認的高峰期,而唐只是高峰的延續,宋只是高峰的遺韻而已,元朝明朝復興失敗,清朝開始徹底無書法。所以時至今日,取法乎上只是空談而已,最高也不過是取了魏晉的筆法,正確地臨習可達到快速掌握書法的有效門徑,不同的人臨同一本帖,因臨習者個性思想眼光的不同而結果個個不同,即使同一個人臨同一本帖,當臨習時的著眼點不同,或取其勢,或取其韻,或取其度,或取其體,或取其用筆,或取其行氣,或取其結構分佈,當其有所取,則臨習時的精神也專注於某一端,結果與原帖不會完全相同。
臨帖要會選帖,不可隨便處之,首先要“取法乎上。”古人云:“取法乎上,得法乎中;取法乎中,得法乎下。”這是我們擇帖的前提。同時要根據自身特點來選帖才容易人帖,人帖相融,才能較快地掌握範帖。
“取法乎上”:首先能增強高雅的鑑賞水平;初學者可掌握各種書體的規律性筆法和原則性結字法;有一定操控筆的能力後,掌握了大量的手法後,進一步閱讀大量的經典書籍,提高個人綜合水平!
-
16 # 本心堂書法
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對於書法學習而言,舉個簡單例子,書法老師為學員示範,學員練到老師八成的水平,但老師與原帖相比,只有原帖的三成水平,那麼你達到原帖的三成水平就很難,當然不是絕對,也不是說老師示範不重要,老師引導理解當然是很關鍵,如果要進一步提升,那麼讀、臨原帖,甚至原作就非常重要,這是一個學習過程,要不斷突破自己並追求更好的學習物件,包括:老師、學習資料及作品。當然這個“上”,不一定是作品最好,關鍵是階段性最適合自己。
再舉個例子,如學習現代的“田楷”,那個人建議不如取法“歐楷”。
“田楷”是在“歐楷”的基礎上經過幾十年的修煉之後,形成的自己的風格,可以說是“歐楷”的一個分支,“歐楷”和“田楷”的最大區別在於“田楷”規範、統一,筆法嚴謹符合了現代人的“準確、形美、自然”的要求,而“歐楷”是一種流行很廣泛的書體,藝術風格固定在審美之下,能夠反映出一些變化,甚至說是一種靈動,鮮活,歐楷筆力險峻,結構獨異,“田楷”是在新時代背景下的產物,符合當今的大眾審美,後期能夠成為一種新書體,還需要歷史的檢驗。
其他也是這個道理,如選書法字帖的時候,原帖比現代改版更原汁原味!
-
17 # 一葉小舟82704
所謂《取法乎上,僅得其中》,主要講:學上品,只獲中等水平。比如,臨精品之帖,也就形似六,七分,而不可能得到十分。但另一方面告訴學者,學上品而得上等水平,既繼承古法,又能發展創新,必須具備二個條件,一是要有悟性,二是要刻苦勤奮。只有這樣才能青出於蘭而勝於蘭。不然王羲之怎能勝過他的師父,而得到書聖之稱,流芳千古呢?!
-
18 # 啟程書畫培訓中心
書法藝術精神,是時代精神與個人精神結合的表現,表現的結果就是筆下的書法藝術。所以那些書法大家的創作創新都是根據當時的時代環境,並且融入自己的個性真性情進行的有感而書寫。這個時候去古法只是一種選擇而已,並不是必須。
-
19 # 敬之
這句話全文為:
“取法於上,僅得為中,取法於中,故為其下。”
——出自唐太宗《帝範》卷四。
這句話本身狹義上的意思每個人應該都明白,我說下另一種看法,個人拙見,望指證。
何為“法”?法律法規、法令、規章制度;標準;模範;可以仿效的;方法、方式;道理、規律、常理;何為“上”、“中”、“下”形而上謂之道,形而下謂之器。
形而上者,理解宇宙萬物自然的本源規律,屬於精神意識方面的抽象概念,無名天地之始。形而下者,物質世界的具體概念,器,有形之物,有名萬物之母。中是為人處事的基本原則,是中庸之道。總結所以這句話連起來得意思是:
瞭解了宇宙萬物的至高法則、自然規律,就能用在社會實踐中,體會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則;如果理解了與人相處之道,那麼就能在物質世界過得更好,學到充分的技術、技藝。這也是人生的三種階段和層次,但是高屋建瓴,一開始學習,心中要有更大更合理的形而上思維方式,這樣才能走的更長更遠。
光有理念、思想,不付諸行動,那最後也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道和器,就是陰陽的關係,陰陽共生共長,孤陽不生,孤陰不長。沒有器,無以載道;而無道,則不成器。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凡是不符合自然規律法則的事註定不會長久。
書法對於書法而言,在學習伊始,懷著敬畏之心,採用合乎法度的,可以效法的書體,字帖,用標準的規範,正確的方式和方法學習,理解其基本道理、規律、筆法等符合自然法度的,才能取得不錯的成績。
比如以下書貼,不僅有深厚的文化背景,作者也有著長期堅持的正確學習觀,值得我們後人以此為標準,取法,效法。在理解透了以後,方談創作創新。
而不是以江湖書體、醜書為學習標準,快速博取他人眼球而產生虛榮心,以出名為目的,忽略了學習書法本身的意義。
-
20 # 呂永亮
學習書法取法乎上,僅得其中你是如何理解的?
“不想當將軍計程車兵,不是好士兵。” 更通俗易懂的詮釋了其專業性。
將軍首先是在軍人中產生,而最終能成為將軍之人一定是具備了高超的“殺人技”,既所謂的“萬人敵”。這種素養,體現在“隨機應變”、“應地制宜”等等能力之上。
書法取法亦是如此,主要是針對想成為“真正的書法家”的忠告。而一般的愛好者們大可不必裡會此說,老老實實的按法能做好也是不容易了……
屠夫是殺戮,而刨丁解牛是藝術。
回覆列表
本來意思是一個人制訂了高目標,最後仍有可能只達到中目標。學習書法一開始要高標準要求自己,不僅高標準學習書寫技巧,更要從中吸收浩然之氣,提升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