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玄坤文史

    如果乾隆皇帝沒有處於清朝最為穩定的時期,而是向他父親要和其他兄弟爭奪皇位,向他子孫要考慮清朝的內憂外患,不知道乾隆皇帝還有沒有精力給多爾袞,以及清朝大量宗室成員平反。

    乾隆皇帝

    乾隆皇帝在乾隆三十八年,首次在多爾袞的問題上出現了鬆動,肯定了多爾袞對滿清王朝的貢獻,正式為多爾袞平反是到了乾隆四十三年,後世的皇帝為之前的皇帝,臣子平反是非常常見的事情,我們該怎麼來看到這種情況呢?

    如果單是把這當做是皇帝胸襟寬廣,就有些幼稚了,對於古代的帝王而言,平反這種行為是有一定風險的,所以通常都會非常謹慎,當初多爾袞死後,順治皇帝剝奪了他所有的封號,連多爾袞的墳都給他刨了,可見順治皇帝有多痛恨多爾袞。

    乾隆皇帝要給多爾袞這樣的人平反,顯然不只是向他所說的,念及多爾袞有定鼎之功,或者是多爾袞掌握著兵權,要當皇帝也只是一句話的事,乾隆皇帝為多爾袞平反,也是出於自己統治下政治需求的考量。

    順治皇帝

    乾隆四十三年,乾隆皇帝已經六十七歲了,但是接班人卻一直沒有定下來,雖然從雍正皇帝開始後,清朝就採用秘密立儲制度,但是選擇接班人,大方向上還是有跡可循的,接班人懸而未決,必然會影響到乾隆皇帝的統治。

    另外一方面,乾隆皇帝統治時期,他重新梳理了皇室宗親的親緣關係,很多滿清貴族的待遇是明顯下降了,這些人對乾隆皇帝的統治肯定也是有些不滿的,在這樣的背景下,乾隆皇帝就必須要有一些實際行動來拉攏這些滿清貴族,給多爾袞等人平反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同樣的事情乾隆皇帝並不是第一次做,在他登基之初也幹過,雍正皇帝統治時期,朝廷和士紳階級的關係是非常差的,雍正皇帝要讓滿清貴族也自食其力,又得罪了一批人,所以乾隆皇帝上臺後,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籠絡滿清貴族,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的政策停了,接著給胤禵,胤䄉等人平反。

    所以到了乾隆四十三年時,當乾隆皇帝的統治再次出現困局時,乾隆皇帝只是把曾經玩過的套路在玩了一次罷了,這一次被平反的人還有胤禩,胤禩可是雍正皇帝的最強競爭對手,如果胤禩登基了,就沒有乾隆皇帝什麼事了,但是乾隆皇帝還是給他平反了,主要還是因為這個時候,胤禩完全不可能威脅到他的地位,他這麼幹反而有助於樹立自己的形象,何樂而不為呢?

    當年朱見深登基後,給朱祁鈺平反了,也是同樣的道理,另外多爾袞雖然攝政專權,甚至直接威脅到了順治皇帝的統治,但是始終沒有自己稱帝,清朝早期江山穩固多爾袞也是立有大功的,加上乾隆皇帝好大喜功的性格,他給多爾袞平反也並不奇怪。

    多爾袞

  • 2 # 楊紫姐姐

    不管是什麼事件,發生的時候總會有其背景。我們來看看乾隆為多爾袞平反的背景 。當年經過雍正對滿洲宗親的一系列殘酷的打壓之後,到乾陵時,被儒家道統一直壓榨著,滿洲宗親卻沒有一個人伸出援手去幫助皇帝。

    所以乾隆四十三年,他不僅僅幫了多爾袞平反,還幫助了之前被雍正打壓削爵的宗室。比如多鐸、豪格、允禩等人,恢復他們的親王地位。

    這時候乾隆皇帝已經是達到了乾隆盛世的了,但是後來乾隆意識到自己原來還沒有立太子,但是政局也開始有點不穩定了,那怎麼辦呢?

    於是乾隆為了抗拒中原地區的“法統”,也是為了穩定自己的統治,制訂了三步走的計劃。

    首先,第一步,給出一個承諾。將自己當年繼位的時候給出的承諾再重新複述一邊,並保證不會超過康熙在位的年數,讓官員百姓先信服自己。

    其次,第二步,去拉攏滿洲宗親,平反翻案。這一步也是乾隆為什麼棒多爾袞平反的原因。

    最後,第三步,加強文字獄控制。避免文化對自己的干擾,還順利地解決了徐述夔案。

    順治打敗多爾袞是為了鞏固政治,雍正打壓滿洲宗親也是為了鞏固政治,乾隆卻為了鞏固政治而為滿洲宗親平反。

    我們可以從政治方面和乾隆自身性格方面來分析為什麼他會幫多爾袞平反昭雪。

    首先是政治方面。

    乾隆四十三年,在乾隆皇帝看來他自己已經把大清帶到了一個開國盛世了,經濟繁榮,文化氛圍好,並且修書修史。乾隆覺得自己需要做一點什麼,是以往的皇帝沒有做過的事,來點綴自己創下的盛世功勞,更能顯示自己比以往的皇帝厲害的事情。

    乾隆想了許久之後,覺得相比於以往幾個皇帝所做的事然後發現,最好用來點綴的就是去體恤宗室了。他當時是這麼做的,對那些生活不好的八旗子弟,就給他們救濟,讓他們過上優厚的生活。對那些有冤案錯案的,比如多爾袞這種,就去給他們平反,去恢復原來的爵位,恢復到親王。

    畢竟當時雍正將滿洲宗親進行一系列打壓,人們可是非議滿滿的,覺得那些滿洲宗親並沒有做錯什麼 如今乾隆就要去順應百姓的想法,為那些滿洲宗親進行平反昭雪,既得到了民心,還給自己樹立一個公正公平的形象,豈不妙哉。

    第二,性格原因。

    乾隆皇帝的性格在現在看來,他就是一個十分自負的人,雖然口上面上不敢表示,但是心裡暗戳戳地就覺得自己所做的功勞比列祖列宗厲害多了,覺得自己可是最牛的了。在他的認知裡,覺得多爾袞是功勞大於過錯的。畢竟如果,多爾袞真的有異心的話,怎麼還會去迎接順治呢?自己直接稱帝多好。並且他也沒做什麼損害順治利益的事,反而還幫助了順治,每次還開會教訓諸王,要忠誠於皇帝,不能對皇帝起二心。

    所以說,在乾隆看來,說多爾袞有想要自己稱帝的異心,真的是十分冤枉多爾袞了,他還是一個十分忠誠的親王的啊。

    因此乾隆才冒著違背先輩的原則的風險,為多爾袞平反昭雪,給他恢復親王的地位。

    英語翻譯:It should be said that this is indeed an unjust case, but its impact and scope are very rare. Let’s first talk about the time when this case occurred. According to the "Criminal Law Records", the case occurred in Hongwu fifteenth year (1382), but according to the records of the parties in this case, the real time of the case was Hongwu nineth year (1376). This issue has not yet been confirmed. This article uses Hongwu’s nine-year statement. The reason for the case is this. The Ming Dynasty stipulated that every locality must send people to the Ministry of Households to report local financial accounts, and the local accounts must be in full compliance with the Ministry of Households review before the local financial plan for this year can be completed. If it is not correct, even if it is just a number, the accounts must be refilled. What is even more embarrassing is that all renewed account books must be stamped with the original official seal to be valid. This regulation seems to be not difficult to enforce now, but it was difficult at the time. You must know that there were no expressways or railways at that time, and all the prefectures and counties had to send envoys to the capital with account books. The first condition for these messengers is good health, because the road is very hard. There are no cars or trains for you to ride. You have to ride horses, boats, and ride horses. Sometimes you may have to do some mountaineering. For example, if you are an official in a certain place in Guangxi, it takes one or two months at the earliest to think of the capital. Even if you set off on the first day of the new year, it will be early spring at least in March. Sweating profusely, ran to the household department, checked it and made a mistake. Okay, don"t say anything, brother, go back, I"ll wait for you. So he ran all the way again, riding a horse, then a boat, and went back to change the account books and stamped the official seal. I go too! It’s been four months, and it’s summer in a blink of an eye. I rushed to the capital and met again, brother. Don"t say anything, let"s go back, remember to wear more clothes next time you come here, it"s cold in winter here! So I rushed back and rushed back. This time I checked it, but it"s almost the second year, so don"t go back. Let"s celebrate the New Year here. The plan should be done again. The basic situation is like this, if you always toss about it, no one can stand it. After analysis, the officials found that the key problem lies in the stamping process, because paper and pen are all ready-made, and the account book can be corrected if it is wrong, but the stamp can’t be taken by you. If you take the stamp away, the official official can’t Take the radish to engrave and cover the official document. At that time, few people dared to do the business of privately engraving the official seal on the street, so they had the idea to bring a blank copy of the seal that had been prepared in advance. In this way, taking an empty print book became a rule not to become at that time, and the court knew it, except for one person. Unfortunately, this person is Zhu Yuanzhang. In the 9th year of Hongwu, Zhu Yuanzhang suddenly discovered this so-called secret. Under his nose, officials dare to engage in these famous halls! He was furious, and he thought he had been taken a lot of money, so he sent officials to investigate the matter in detail. Ordinarily, as long as an investigation is required, this problem is not difficult to explain. In fact, even the officials he sent to investigate knew the ins and outs of the whole matter, but a strange phenomenon appeared. Everyone knew the cause of the matter, but no one said it. . So there was such a funny scene, the official who asked the question knew it, and the official who answered it knew it too, only Zhu Yuanzhang didn"t. This phenomenon is not difficult to explain-officials are afraid that if they submit a letter to defend, they are likely to be regarded as accomplices or shelters. Who can afford this gangster? At this moment, a brave man stood up. What is worthy of admiration is that he is not an official, but an ordinary student. To some extent, he is just a common man. This person is called Zheng Shili. He has no background or any kind of mountain. He just relies on his courage to tell the truth. He wrote Zhu Yuanzhang a very long letter using the channel that civilians could directly write to Zhu Yuanzhang. This letter is also very famous in history. In the letter, Zheng Shili clearly pointed out: The empty seal book uses a seam seal, not a single seal. The paper is printed, and the money and grain figures are different, and they must be checked one by one, so it is difficult to determine. Explaining the reasons for the appearance of the empty seal. Actually Zheng Shili is not only daring to speak out, but also a smart man. He estimated that Zhu Yuanzhang might be ashamed to admit his mistakes. At the end of the article, he justified Zhu Yuanzhang and wrote: In fact, you are also for the good of the people, you are afraid Corrupt officials take the opportunity to misappropriate these blank papers and use them to harm the common people (for fear that the treacherous officials can take the blank papers and use them to abuse the people). You are also for the good of the people. According to Zheng Shili"s meaning, it is: You are right, the emperor, and the ministers are right, and of course I am right, the villain, everyone is right, misunderstanding, misunderstanding! The reward Zhu Yuanzhang gave him was to send him to labor reform. Because Zheng Shili took Zhu Yuanzhang too simplistically, Zhu Yuanzhang was not a confused person, and he was not a person who refused to admit his mistakes. In fact, from his countless eyes and ears, he can easily learn the truth. If he couldn"t even figure out this question, the Ming Dynasty would not have the surname Zhu. So why should he punish these officials?

  • 3 # 熱點歷史

    多爾袞下葬後,順治皇帝不久就宣佈了他的十四條罪狀,不僅剝奪了他生前的官爵,而且還把他的屍體挖出來進行鞭屍,最後還砍掉他的腦袋,銷燬他的墳墓。“大逆”是順治皇帝對多爾袞的蓋棺定論。

    順治十二年,有大臣上書請求為多爾袞平反,最後被流放寧古塔。此後,無論是康熙還是雍正,都沒有再觸碰這一敏感話題。畢竟,受儒家傳統文化影響,臣議君子議父多少有些不敬。

    乾隆一生為很多滿清功臣平反,其中就包括多爾袞,他在詔書中寫道:“朕以為應加恩復還睿親王封號,追諡曰忠。”乾隆認為,多爾袞不僅沒有謀逆,而且還是忠臣。

    在中國古代,除非是老子特意囑咐,一般新繼位的皇帝是不會給之前的冤假錯案平反的,因為這就等於承認了自己老子的不是。所以康熙、雍正都沒有為多爾袞出頭,但是乾隆卻不同,不僅平反,而且還更進一步,追封多爾袞為忠臣,他為什麼這麼做呢?

    多爾袞並無謀逆之心

    在古代,謀逆是一項非常嚴重的罪名,是要誅九族的,這也是康熙、雍正沒有輕易給多爾袞平反的原因之一。那麼順治為什麼會給多爾袞安上“大逆”的罪名呢?

    多爾袞在世時大權在握,自稱“皇父攝政王”,對於這種強行當別人爸爸的行為,順治肯定是非常不滿的。再加上多爾袞和順治生母孝莊太后不清不明的曖昧關係,自然會讓年輕的順治皇帝十分厭惡。

    多爾袞生前的行為,的確有值得詬病的地方,多有僭越之舉,“所用儀仗、音樂及衛從之人,俱僭擬至尊。”為了方便處理政事,多爾袞甚至將皇帝的玉璽直接放到自己府上。死後多爾袞也被人舉報,棺材內藏有龍袍。

    但是,多爾袞最終並沒有登基稱帝。雖然也有人勸過他,但都被多爾袞拒絕了,而且他還處死勸說之人以表明心志。乾隆皇帝認為,多爾袞有取代順治稱帝的能力和條件,但他始終沒有邁出那一步。

    多爾袞有大功於清朝

    順治是滿清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而這都是多爾袞的功勞。

    皇太極去世後,天下仍然戰亂不已,明朝、李自成政權並列,滿清當時的地盤主要還在山海關外,而且內部派系林立,都在為皇位爭鬥不已。

    在多爾袞的主持下,滿清實權派共同商議以皇太極第九子福臨為皇帝。內部穩定之後,多爾袞又率領滿清軍隊南下,在吳三桂和李自成打得兩敗俱傷時果斷出手,迫使吳三桂降清,並一舉打敗李自成,後來又消滅了南明政權。。

    滿清取得天下後,多爾袞又採取了一系列措施,穩定了新興王朝,使得滿族這個少數民族在中原地區站穩了腳跟,坐穩了天下。順治一脈能夠繼續當皇帝,多爾袞可謂功不可沒。

    政治趨於穩定

    皇太極去世時,皇太極長子豪格和多爾袞當時都手握兵權,兩人也都想登基稱帝,最後二人妥協,共同商議立皇太極第九子福臨為皇帝。雖然後來多爾袞逐一打擊並處理了眾多政敵,但是反對他的力量一直存在。

    多爾袞去世後,他的政敵正確的揣摩了皇帝的心理,投其所好,檢舉揭發多爾袞的各種罪行。當時的順治皇帝剛剛親政,為了消除多爾袞的政治影響,於是就順應民心,給多爾袞定了重罪。

    到了乾隆四十三年,經過康乾盛世近百年年的發展,國泰民安,當時的乾隆大權在握,不用考慮平衡各個政治派別,所以乾隆開始糾正前朝的錯誤,用於撫卹功臣後代。

    乾隆個人追求

    康熙繼位後,不會做打倒老子的事,所以不會推翻順治朝對多爾袞的評價。而雍正做皇帝,比較冷麵和刻薄寡恩,平時又忙著處理政務,他不處理犯錯的滿清貴族就算不錯了,自然也不會想著給已經去世多年的多爾袞平反。

    乾隆則不同,自詡為十全老人,一心想著做千古一帝,在文治武功方面孜孜以求。所以在位期間,不僅修史,而且還命人修撰了浩大的《四庫全書》,以體現盛世氣象。

    乾隆在世時,為很多滿清貴族進行過平反。胤禩、胤禟是雍正奪嫡路上的最大政敵,最後被雍正圈禁並迫害致死。但是乾隆最後卻為他們平反,這等於公開造老子的反,表明自己老子做錯了,所以乾隆能為多爾袞平反便不在話下了。

    乾隆閒得慌

    乾隆有空閒時間為多爾袞平反。

    向來為功臣平反都是一件大事,尤其是像多爾袞這樣在滿清入關之初立過大功的功臣。因為不僅要注意到政治影響,而且還要考慮到朝野議論。

    乾隆命好,他接手的是盛世王朝,不用費精力處理一大堆雜七雜八的事情。康熙幼年繼位,他一生除鰲拜,平雲南,收臺灣,退噶爾丹以及對付國內的各種漢族起義事件。雍正繼位後,面對康熙晚年的爛攤子,更是殫精竭慮的忙於政務。

    乾隆繼位時,接手的是雍正留下來的盛世王朝,國庫充盈,政治穩定,人民安居樂業,這才使得乾隆有空閒時間閱讀本朝檔案,重新考慮給一些功臣平反。

  • 4 # 羅賓說歷史

    乾隆時期尤其是前中期,清朝營造出一個盛世的局面。乾隆皇帝認為自己文治武功,成就斐然,是一個完美的帝王,他後來稱自己為十全老人也是這個心理。

    既然要突出自己不同於其他帝王的功績,乾隆就想做一些大事,尤其是其他帝王不敢也不願意碰的事情。為多爾袞平反顯然屬於乾隆想做的大事範疇。

    睿親王多爾袞是清朝前期的重要角色,清朝能夠入關並最終奪得天下,多爾袞是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輔佐順治皇帝處理朝政,也推行了很多好的政策,對鞏固清朝的統治起了很大作用。

    但因為多爾袞大權獨攬,也引起了順治和一些王公大臣的不滿,在多爾袞得病去世後,立即開始了對多爾袞的清算,不但收回了之前的封號和一切賞賜,甚至還毀墓掘屍。連帶多爾袞的親戚部屬也都受到牽連獲罪。多爾袞直接從榮譽的頂峰跌落下來,其實主要是清朝統治階級內部鬥爭的結果。

    因為多爾袞的罪狀是順治定下來的,即使是後面的康熙、雍正也不敢去觸碰這個事情。所以在乾隆看來為多爾袞翻案是突出自己豐功偉績的重要一環,正像乾隆自己所說,他如果不做這個事,後面就沒人敢做了。

    最終乾隆為多爾袞翻案了,這一方面是為了宣揚自己的功績,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提升滿清貴族的凝聚力,顯示自己公正清明的態度,讓大家衷心擁護自己。

  • 5 # 有深度的歷史

    乾隆時期所處的社會環境是內憂外患。對內,官員貪汙腐敗嚴重,比如以和中堂為首的貪汙官員,田稅約收越高,地主越來越富有,而民不聊生。

    對外,由於從順治帝到乾隆長達160年的統治時間,大興文字獄,設立軍機處等措施,加強了中央集權與對人們思想、行為控制的同時,還使得滿漢民族矛盾越來越嚴重。

    在這種社會環境下,乾隆為了緩解滿漢民族之間的矛盾,穩定國家統治,開始為多爾袞平反,並希望藉此建立一個強大的國家。

    其次,需要值得了解的是,乾隆是心懷天下,格局大,為了國家的長治久安,所以才為多爾袞平反。而並非寬容之心去做平反這件事。因為身為皇家繼承人,知曉祖上順治帝的母親被“叔父攝政王”霸佔孝莊太后的事實後,很難去以寬容的心去對待這件事。比如,從《康熙王朝》裡康熙對待容妃死去後,讓見過容妃的人送葬這件事,就可以看出,皇家人在皇家顏面事情上的態度。

  • 6 # 影視精剪共享

    清朝在初建立時,政局十分不穩定,不管是內部還是外部,都有著十分兇猛的危機。特別是在皇太極去世以後群龍無首,皇太極的那些兄弟們,比如豪格等人,對著皇位虎視眈眈。但是就在這個時候,孝莊皇后的兒子福臨,被多爾袞等人擁戴上位,成為了新一任的皇帝。還一直輔佐著順治帝,把這個剛剛入關的清朝打理的十分興旺。可是沒想到的是,在多爾袞死後順治帝就把他給掘墳鞭屍。更加沒想到的是,在一百多年以後,乾隆帝會為多爾袞進行平反。這又是為什麼呢?

    當年,多爾袞在混亂中對這對母子倆伸出了援助之手,後來也一直都輔佐著順治帝。可是不管是朝廷還是民間,都有著多爾袞對孝莊有不良居心的傳聞,而且當時多爾袞的“皇父攝政王”的稱號更是令順治大為惱火。這個放在現在必然是個難以接受的事情,畢竟二人是叔嫂關係,有著難以逾越的鴻溝。可是在當時的滿人的習俗來看,哥哥死了弟弟娶嫂子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可是他忘記了順治帝是受著漢人的儒家思想長大的,自然無法接受這個謠傳。後來,順治帝漸漸長大,又覺得多爾袞擁有的權利過大。身為一個皇帝,誰願意有人站在自己的頭上呢?於是,二人的仇怨就結下來了。可是,即使是怨恨,順治也只能放在心裡,畢竟多爾袞的勢力太大了,他還打不倒多爾袞。

    後來多爾袞在外出打獵的時候不幸遭遇了意外,離開了人世,那一年多爾袞只有三十九歲。在多爾袞離世後的一個月裡,整個大清朝都為多爾袞聚心閣及其盛大的葬禮,順治帝還親自的跑到了東直門去迎接多爾袞的喪儀。但是這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順治帝將多爾袞追封為了皇帝,廟號為成宗皇帝。這代表了什麼意思呢?這說明清朝的那些皇家貴族把多爾袞放在了跟清太祖努爾哈赤,清太宗皇太極一樣的地位上,要知道,這可是一個相當高的地位了。而且當時的多爾袞並沒有子嗣來傳承香火,於是皇室中還專門選擇了一位宗室親王家的兒子,過繼到了多爾袞的名下做兒子。

    從上面諸多的描述以及各種的獎勵中,我們不難看出,多爾袞雖說人已經遠去了,可是死後的哀榮卻是及其巨大的。雖說生前已經是大權在握,可是很多東西卻是生前所沒有的。特別被是封為皇帝,這是他生前所沒有擁有過的,也是許多人拼盡全力想要擁有的。乍一看,順治帝與多爾袞之間毫無嫌隙,並且順治帝還對多爾袞做得十分到位了。這是一個還算是不錯的結局。可是這一切都是順治帝為了整治多爾袞,已洩自己心頭之氣的一個前奏,用來堵住世人的口舌。

    又過了一個月之後,整個皇室中和朝堂之上,對多爾袞的態度忽然就來了個急轉直下。首先是蘇克薩哈等人打響了第一炮,舉報揭發多爾袞在世之時曾在直隸永平府有過駐紮兵力的想法,由此他們認為多爾袞此舉有著嚴重的謀反的意圖,畢竟永平府離京城太近了。接著,又陸陸續續的有許多的皇室宗親和朝廷重臣上書彈劾多爾袞的諸多做法,比如專權,害死豪格還強取豪格的老婆,擅自把自己的老媽阿巴亥追封皇后等等一系列在當時無人敢反對的事情,都拿出來狠狠的譴責了一番,然而明眼人都能看得出這是順治導演的一出好戲。

    於是,順治決定將多爾袞和他老媽的所有追封全部取消,不僅把曾經給予多爾袞的哀榮全部收回,並且還把多爾袞的名字從皇室的宗譜中劃掉,連多爾袞的王府也被官兵給抄了。於是,一個人在他死後毫不知情的情況下,突然成為皇帝,然後這個皇帝又突然成了十惡不赦的大罪人。最嚴重的是,順治還把他的墳給挖開,狠狠的鞭屍,於是順治心中的那口惡氣終於順了。可是順治沒想到的是在一百多年後,有一位子孫竟然會幫多爾袞平反,這位子孫就是著名的乾隆皇帝。那麼,作為順治帝的曾孫子,為什麼會幫這麼一個仇人正名呢?乾隆又是如何幫助多爾袞平反的呢?

    首先,乾隆帝發表了一次講話,表明了多爾袞當年做的那些事的確是太過分了,簡直是目中無人,目無王法,沒把皇帝給放眼裡,該死。但是呢,當時剛入關的時候也的確是憑藉著多爾袞的力量,才能在中原大地之上一舉統一,奠定了我大清王朝的萬事之基。如果沒有他,可能大清早就完蛋了,所以說,多爾袞的功勞是巨大的,我們不能把他給全盤否定,忘記多爾袞的那些功勞。這也是清朝的歷史上第一位願意以皇帝的身份,正式承認多爾袞功勳的時刻。後來,又過了一段日子,乾隆又下旨,正式的表彰了多爾袞所做的諸多貢獻。還認為當時給多爾袞加上的這些罪名不成立,因為當時的順治帝年齡還小,沒有親政,這些所謂的罪名都是那些親王們自己加的,自然是不作數的。

    那麼促使乾隆這麼做的原因是什麼呢?因為在乾隆帝看來,多爾袞在皇太極去世後基本上就一直處於大權在握的狀態有好幾年的時間。這麼長的時間裡,他要是想反早就反了,何必再費盡心思的輔佐一個小屁孩呢?最重要的是據正史記載,在皇太極去世之後,並未指定任何的繼承人,多爾袞的兩個弟弟就跪在地上求多爾袞稱帝。多爾袞態度十分強硬的拒絕了,還說如果繼續逼迫他搶皇位的話,他就選擇去死。而且多爾袞也多次感嘆當年皇太極在世的時候是如何的疼愛他這個幼弟,言辭真切,令人十分動容。於是,乾隆帝不僅恢復了多爾袞的爵位,還重修了他的墓室。現在,你知道乾隆為什麼會幫助多爾袞平反了嗎?

  • 7 # 盧溝古橋寫江山

    乾隆四十三年,皇帝下旨為順治朝追罪的睿親王多爾袞平反昭雪。詔曰:

    睿親王多爾袞掃蕩賊氛,肅清宮禁。分遣諸王,追殲流寇,撫定疆陲。創制規模,皆所經畫。尋奉世祖車駕入都,成一統之業,厥功最著。歿後為蘇克薩哈所構,首告誣以謀逆。其時世祖尚在沖齡,未嘗親政,經諸王定罪除封。朕念王果萌異志,兵權在握,何事不可為?乃不於彼時因利乘便,直至身後始以斂服僭用龍袞,證為覬覦,有是理乎?......朕每覽實錄至此,未嘗不為之墮淚。則王之立心行事,實為篤忠藎,感厚恩,明君臣大義。乃由宵小奸謀,構成冤獄,豈可不為之昭雪?宜復還睿親王封號,追諡曰忠,配享太廟。依親王園寢制,修其塋墓,令太常寺春秋致祭。其爵世襲罔替。

    此時是公元1778年,距離多爾袞去世已經過去了128年。

    有清一代,關於多爾袞的身後事終於由乾隆蓋棺定論。對於一個被“謀逆”追罪的人來說,最後給定“忠”的諡號,頗有幾分戲劇化。

    多爾袞死後不到兩個月即被清算,落了個身敗名裂。順治十二年,皇帝下詔求言,吏科副理事官彭長庚、一等精奇尼哈番許爾安上疏歷數多爾袞的功勞,請求能為他平反冤案,恢復爵位,被濟爾哈朗等人駁回,兩人也被流放寧古塔。

    此後一百多年,再無人敢提及多爾袞。

    乾隆三十八年,弘曆就曾下詔:認為睿親王多爾袞雖然定罪除封,但念及定鼎之功,不忍墳塋荒蕪,由內務府進行休憩,並令近枝王公按時祭掃。

    也許從這個時候起,乾隆就已經有了平反的想法。

    作為皇帝,乾隆必然能看到最為詳盡、真實的檔案,對於多爾袞謀反與否,自然有自己的判斷。

    他認為當時的多爾袞“兵權在握,何事不可為”,要想當皇帝實在是輕而易舉。多爾袞當時的清算如何造成,無非是他身死之後,朝廷中關於權力的分配來了一次重新洗牌。“批倒”多爾袞,就勢在必行。

    更何況,當時滿清入關不過七年,民族之間的矛盾仍然極為尖銳,大大小小的反清復明起義此起彼伏,亟須把多爾袞這個重量級的人物推出來當替罪羊。

    而到了乾隆朝,愛新覺羅家已經坐穩了江山。作為滿清入關後的第四位皇帝,乾隆堪稱是中國歷史上最幸福的皇帝,在二十五歲風華正茂的年紀登上皇位,繼位沒有任何懸念與質疑。完全不需要顧慮為這樣一個關鍵人物平反會不會影響自己的合法性。

    他的觀點是:

    朕若不言,後世子孫無敢言者。

    於是在乾隆四十三年,弘曆不僅為多爾袞平反,同時也恢復了豫親王多鐸、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肅親王豪格、克勤郡王嶽託原有的爵位,並配享太廟,連在雍正年間獲罪的允禩、允禟也恢復了名譽。

    也許他沒有料到滿清後來的歷史走向,但這句話說對了。從嘉慶開始,清朝陷入內憂外患的境地,自顧不暇,若沒有他來釐清前朝舊案,後世的皇帝們哪裡還有精力來顧及這些舊事。

    道光九年,旻寧巡視盛京拜謁祖陵,追念睿親王多爾袞領兵入關的功勳,賞賜當時襲爵的睿親王淳穎的兒子禧恩三眼花翎。嘉慶薨逝後,禧恩在宗室中首先站隊,支援道光繼位。旻寧此舉,也是對禧恩投桃報李吧。

    清朝諸帝中,當數乾隆對多爾袞的評價最高,他自稱看實錄墮淚,想必是看到了內廷中最隱秘的檔案,而這些,才是最真實的記錄。

    乾隆為多爾袞平反昭雪後,令多爾博仍舊為多爾袞後嗣,以其五世孫淳穎襲睿親王爵位。

    淳穎的嫡福晉富察氏是一等忠勇公、領班軍機大臣傅恆的女兒。傅恆是乾隆前期到中期最為炙手可熱的大臣,他的另一個女兒嫁給了乾隆十一子成親王永瑆。

    乾隆固然好大喜功,但對這些競爭皇位的失敗者,終究沒有像他的父親那樣刻薄。

  • 8 # 可可潘琴

    乾隆為什麼要為多爾袞平反呢?第一呢是多爾袞和皇太極和許許多多的努爾哈赤的兒子們把清朝從關外打進了關內,建立了大清!多爾袞當時被封為攝政王,可見他的工作能力是多麼強多麼優秀的一個帥才!

    在皇太極死後順治母子孤兒寡母杖著多爾袞才能在關內立足!比起鰲拜等人來講是忠臣所以乾隆感到這樣的一個難得的功臣所以他敢於為他平凡。

    多爾袞的一生是短暫的一生。是充滿了傳奇特色的一生。他一生無兒無女。忠心耿耿為了大清朝。本來他可以自己當皇帝,但他沒有這樣做。從這一點上講他是忠誠,他是曹操。但他沒有讓他的兒子繼承皇位。從客觀方面來看多爾袞,並沒有背叛皇太極。也沒有辜負順治母子。而順治呢在他死後封他做了義皇帝,不足一月就挖墓鞭屍。以不赦之罪廣告天下。讓許多人罵他,不忠不義不仁不孝。乾隆讀了從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康熙的歷史,客觀的評價了多爾袞是個忠臣。為他在人民群眾當中又重新樹立了個人形象打下了基礎。所以才有我們現在耳聞能詳的許許多多關於多爾袞的歷史事蹟。這是乾隆皇帝能容忍他人所不能容忍之大度所做決定。他當時歷史條件下他需要這樣一些歷史人物收買人心作為政治需要而必須的平反。

    個人觀點啊。

  • 9 # 曉史才能明事

    順治七年(即公曆1650年)冬,年僅三十九歲的多爾袞意外暴斃在喀喇城。

    兩月後,順治憑著幾點捕風捉影的“大逆之罪”就對他展開了清洗:不僅剛剛到手還沒捂熱的“成宗”皇帝封號被奪、“睿親王”的爵位被削、宗籍被開、連墳墓都被挖了,一代政治明星落得這個下場也不能不令人扼腕嘆息。

    直到一百多年後,乾隆皇帝才給了他一個公道:

    睿親王多爾袞……分遣諸王,追殲流寇,撫定疆陲。創制規模,皆所經畫。尋奉世祖車架入都,成一統之業,厥功最著……宜復還睿親王封號,追諡曰忠,配享太廟。依親王園寢制,修其塋墓,令太常寺春秋致祭。其爵世襲罔替。

    乾隆為什麼甘冒天下之大不韙,違背祖宗順治的旨意來給多爾袞平反呢?

    後來許多人還因此受到了嚴懲(以上所舉二人皆被罷官,流放寧古塔)。

    忠言進柬反遭打壓,這些人自然滿懷憤懣,與清廷也是離心離德了。至乾隆晚期,他們的後代已經形成了一股勢力不小的“團體”,一直在朝野上下蠢蠢欲動。

    再加上雍正年間實行“新政”,雖有利於國計民生,但又把官紳階層給得罪了一個遍。

    為了不讓這兩股勢力匯合謀亂,給多爾袞這類清初的有功之臣昭雪來安撫人心也是在所難免。

    時過境遷,人事不再

    乾隆朝中晚期距離多爾袞被清算已經過去了一個多世紀,早已是時過境遷、物是人非,那些當事人的後代現在還活在世上的都不知道是第幾茬了。

    因此這個時候給多爾袞雪冤也就只能起到拉攏宗室子弟的作用,對冤案本身並無任何影響,而這正是乾隆所要的。

    良心發現

    乾隆自詡為“十全老人”,自認為“文治武功,蓋世無雙”,可能因此在他內心深處存在著對多爾袞這類雄才大略英雄人物的仰慕(“英雄相惜”),這才對他受到的不公平待遇有著一絲同情,最後良心發現,做主還了他一個清白。

    參見史料:《清史稿》等

  • 10 # 剛日讀史

    睿親王多爾袞是清朝初年的攝政,也是愛新覺羅家族的傑出人才。

    在他攝政王的幾年間,為大清立下了汗馬功勞。可是死後不久,被褫奪一切封號和榮譽,毀墓掘屍。為什麼他會遭到這樣的待遇呢 ?

    順治曾說過:

    “睿親王攝政那些年,朕只能做點祭祀的事,國家大事,朕都無法參與,也沒有人向朕報告”。

    多爾袞不顧皇命,殺害豪格並強佔他的妻子,又娶順治的生母孝莊皇后,早已引起順治不滿。

    多爾袞:

    多爾袞死後被打倒清算,史書說是他想當皇帝。乾隆認為,這是“誣為叛逆”。多爾袞先稱攝政,次稱皇父,繼而稱聖旨,他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但又不是皇帝,所以死無葬身之地。

    乾隆三十八年下詔:

    “睿親王定罪除封。第念定鼎之初,王實統廢絕,塋域榛蕪,殊堪憫惻。交內務府派員繕葺,並令近支王公以時祭掃。”四十三年正月,又詔曰:“復還睿親王封號,追諡曰忠,配享太廟。依親王園寢制,修其塋墓,令太常寺春秋致祭。其爵世襲罔替。”

    乾隆是一個自視甚高、特別自負的帝王,他認為歷史遺留問題:

    乾隆:

    “朕若不言,後世子孫,亦無敢言者”。

    在他手上不能解決,後世就無法解決這些舊事了。乾隆皇帝心裡一直認為大清在自己手裡強盛無比,自己比列祖列宗厲害多了。

    多爾袞在他眼裡是功大於過的,因為多爾袞為大清立有大功,在可以稱帝之時沒有走出這一步。而且他一直維護順治的皇帝地位,經常教導王公大臣們,要忠於皇帝,不能起二心。

    多爾袞的案子是個冤案,你們沒有人敢出來給他平反,只有我這個明君來辦了。 乾隆時期大清是一個盛世,經濟、文化繁榮,四海昇平。

    乾隆想做一點以住皇帝沒有做成的事,一可以突出自己的明君身份,點綴自己的盛世之治,也更能顯示自己的卓越不凡。

    他從體恤宗室著手,對生活不好的八旗子弟,就給他們施加援助,讓他們過上好日子,對自己感恩戴德。對以前受到冤屈的旗人,儘可能的平反。

    乾隆:

    多爾袞就是沾了他的光。同時平反的還有禮親王代善、豫親王多鐸、鄭親王濟爾哈朗、肅親王豪格、克勤郡王嶽託等人。

    連與雍正爭奪帝位失敗而獲罪的八阿哥允禩、九阿哥允禟也在其內,不能不說乾隆還是有些帝王之度量的。 多爾袞平反後,乾隆擔心日後再生事非,特發上諭:

    “為後世徵信計,將從前關於此事之諭旨,一律不許載入國史。”

    於是有關多爾袞的檔案基本被銷燬,導致現在對多爾袞的研究難度加大,特別是孝莊太后下嫁案一直都沒有弄清真相。

    這應該是乾隆沒有想到的吧。

  • 11 # 使用者94738516596

    多爾袞在清朝的歷史上還是一個很有爭議的人,當然他的功績也是非常大的,可以說如果沒有多爾袞滿人能不能入關都是兩個字。

    多爾袞十七歲的時候就跟隨皇太極南征北戰,率軍征戰漠南蒙古,攻打李氏北韓,之後又是多爾袞率領清軍入關,統一了全國。為大清開創了兩百多年的天下。所以當清軍入關之後,多爾袞也是先後封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順治七年的時候多爾袞在狩獵的時候摔下馬受傷了,之後不久就死了,而多爾袞死了之後被追封為清成宗,諡懋德修遠廣業定功安民立政誠敬義皇帝,這是什麼待遇,雖然多爾袞是努爾哈赤的兒子,但是他畢竟只是一個臣子,被追封為皇帝在歷史上還有誰呢?

    但是多爾袞死了之後雖然一開始受到了很好的的待遇和追封,但是樹倒猢猻散,多爾袞死了之後不久一些和多爾袞對立的人就開始把多爾袞之前各種罪名都搬了出來了,死後兩個月多爾袞就被剝奪了所有的封號,而且還掘其墓。一直到乾隆四十三年的時候才平反。這個時候距離多爾袞去世已經是一百多年了,經歷了順治,康熙,雍正都沒有被平反,為什麼乾隆會給多爾袞平反呢?

    首先來說就是乾隆沒事幹了,我們都知道康乾盛世是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個盛世,到了乾隆四十三年,這個時候大清表面上確實很繁華了,而乾隆又是一個很喜歡自吹的人,比如說自己是十全老人,這個時候海內生平,乾隆雖然不敢說自己比順治,康熙,雍正都要功績大,但是他心裡就是這麼想的,所以也是想找點事做了,可以看到乾隆不光是給多爾袞平反,有很多滿清的宗室都被平反了,雍正時期被打壓的多鐸、豪格、允禩等人都是被牽連乾隆平反了,恢復了親王的地位。目的就是想說自己比之前的皇帝都要好。

    其次就是穩定滿清宗室,其實不管是康熙還是雍正時期,都是想極力的推行滿漢一家,所以一直在打壓滿清宗室,目的也是為了鞏固滿清的統治,但是到了乾隆時期的時候,這個時候漢人確實得到了很多的地位,所以這個時候乾隆確實有必要給滿清宗室一點好處了,那麼毫無疑問給之前那些宗室的人平反是一個最好的選擇,拉攏了宗室的人。

    而且對於多爾袞來說,他對於大清的貢獻確實太大了,如果沒有多爾袞滿人真的能不能入關都不知道,所以說給他平反也是可以理解的。

  • 12 # 黑水布衣

    多爾袞一案,是清世祖順治皇帝欽定的,誰敢翻案?一代雄主康熙帝不敢忤逆皇父的意思,不敢翻案,鐵腕治國的雍正帝也不敢翻案,可這個重孫子乾隆就翻案了。為何?

    一、寫入國史需要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68歲高齡的乾隆帝下詔:

    “命追復睿親王封爵”;

    “朕以為應加恩復還睿親王封號,追諡曰忠,補入玉牒,並令補繼襲封。照親王園寢制度,修其塋墓,仍令太常寺春秋致祭”;

    “其原傳尚有未經詳敘者,並交國史館,恭照實錄所載,敬謹輯錄,添補宗室王公功績傳,用昭彰闡宗勳至意” 。

    很明顯,乾隆要講多爾袞的相關資料補入國使館。為何要寫入歷史?多爾袞功勞太大了,雖說清軍入關寫在順治的功勞簿上,但誰都知道,1644年,順治才6週歲,他懂個屁啊。所有的一切都是多爾袞的創造的,你不能寫歷史忽略掉這麼重要的人吧,況且多爾袞也是皇族一員、太祖皇帝親兒子,怎麼說都是一家人,如果是外人完全可以在歷史上遮蔽掉,但自家人還是要顧及面子的,也是對遠支的皇族的安慰。

    二、政治需要

    給多爾袞平反,其實也不用補償什麼,不就是下發一紙空文,給多爾袞恢復名譽,重新給他造個墓地,給他的後代一些錢糧救濟,哪怕讓他們世襲睿親王爵位,無非就是朝廷多開銷一點點錢糧,在皇帝眼裡,九牛一毛而已。

    這樣給歷史一個比較好的交代,給天下臣民一個求真務實、寬大為懷的態度:看看,朕是最講道理的,連罪臣多爾袞也給平反了!朕能容天下萬物,你們好好遵從朕的旨意,服從大清王朝制度,做大清的良民,朕一視同仁,一定給你們安居樂業,好好生活!總之,你們永遠聽從朕的話,就對了!這和康熙拜謁明孝陵如出一轍。

    三、乾隆大帝的野心

    乾隆是很有野心的,乾隆控制朝政長達63年多(退位後依然控制),一直想讓自己彪炳史冊。文方面,編纂《四庫全書》、一生寫詩繁多(水平一般)、附庸風雅(到處都是題詞和蓋章);武方面,一生開戰不止,號稱十全武功(有些戰爭濫竽充數了);歷史上壽命最長的皇帝;六下江南;開創所謂盛世。

    他一心要做千古一帝, 乾隆可不止平反了多爾袞,鰲拜(重新定位)、袁崇煥、甚至胤禩,他把父親、祖父、曾祖父的定案都給翻了。卻把對清朝有功的祖大壽、李永芳等寫進了《貳臣傳》,可見其用心。而千古一帝除了政績、最重要的就是胸懷。

    當然,歷史並沒有滿足乾隆的野心,客觀公正的評價乾隆,他還算個不錯的君主,但在那個時代也有一定的侷限性,晚年好大喜功、寵信和珅,都算是他的汙點,甚至要為之後的“道鹹衰世”負點責任。

  • 13 # 百團團長

    我覺得多爾袞可以說是清朝的開國功勳了,因為他從小就跟著父親努爾哈赤南征北戰,但是努爾哈赤死後他的生母大福晉殉葬了,那時候多爾袞年幼只能依附於他的哥哥皇太極,並且後來輔佐皇太極。

    後來沒過幾年皇太極就死掉了,而這時多爾袞總算是有出頭之日了,並且在朝中他可以說算是數一數二的皇帝候選人之一了,但是多爾袞為了大清的穩定,竟然放棄了皇位之爭,把孝莊的兒子福臨也就是後來的順治皇帝推上了皇位,多爾袞的一生可以說是為了大清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了。

    在後世有傳聞說他一直與孝莊有曖昧之情但是實際上兩人到底有沒有,我們不得而知,但是就多爾袞的功績來說,他為大清朝的穩定,為大清的開疆拓土放棄了皇位,順治帝在他死後做的確實有點不盡人意。所以說乾隆帝為多爾袞平反還是對的。

  • 14 # 小胖的讀書筆記

    幫助多爾袞平反,只是乾隆恢復滿族統治的其中一部分而已。

    到了乾隆皇帝的時代,滿族因為人口太少,選拔人才的範圍有限,在一些重大問題上,滿族重臣表現的或平庸,或不稱職。

    乾隆內心非常焦急,長此以往,滿族失去了精英性。在斥責一些派去各省當地方大員的滿族高官時,明確表達了這種情緒。

    於是,乾隆開始在族內鬥爭的失敗者後人中提拔人才。但是要提拔這些人才,先要給他們祖先翻案。

    多爾袞只不過是族內鬥爭的最後一個犧牲品而已,在他之前的努爾哈赤,皇太極時代的所謂罪人,也都翻案。

    甚至近到被雍正皇帝打倒的滿洲權貴,也統統翻案。畢竟能和皇室斗的,也是滿族中的精英,都是人才。

    從此之後,滿族成了一體,乾隆選拔族內人才,也多了很多人選。

  • 15 # 股俠007

    你好,這個問題由《午夜鑑史》來回答。

    多爾袞是努爾哈赤的第14個兒子,也是皇太極的弟弟,他14歲被冊封為貝勒,17歲跟隨皇太極南征北戰,為大清的建立立下了不世之功。皇太極死後,多爾袞又以攝政王的身份輔佐福臨,1644年他率領清軍入關,消滅了農民起義軍首領李自成,為大清入主中原做出了非一般的貢獻,因此多爾袞的勢力極大。

    1650年,多爾袞在塞北狩獵時不小心墜馬身亡,順治帝聞訊大驚,超出規格地追封他為“清成宗”,並將多爾袞厚葬。至此多爾袞應該說是一個非常成功的人,然而就在多爾袞去世兩個月之後,一切都發生了改變。

    順治帝不僅剝奪了他所有的封號和賞賜,而且還把其墳墓挖掘開,屍體遭到了侮辱,多爾袞從天堂到地獄,處境發生了極大的變化。為何為如此呢?

    試想下,多爾袞是一位權力通天的攝政王,即便他沒有造反的意圖,但對順治帝來說,尊重肯定是不夠的,只是順治帝當時只能忍耐;而且多爾袞在活著的時候,肯定得罪了不少的王公大臣,這些人與順治帝一樣,多爾袞活著的時候不敢造次,但是他人一旦死了,肯定會起來報復,事實也證實了這種猜想。

    至於,過了上百年時間,乾隆為何會為多爾袞平反?其實主要有以下3點原因:

    第一點:相同的性格。多爾袞一生戰功赫赫,他是一位天生的武將,一位馬背上的大將軍,乾隆同樣如此,他也是從小習武,跟隨父親南征北戰,他是因為馬背上的皇帝,乾隆對多爾袞是有同情之心的。

    第二點:人格需要。乾隆是一位非常出色的皇帝,在他的領導下,大清達到了鼎盛時期,對於取得的成就,乾隆內心是洋洋自得的,他自詡為十全老人,既然如此,他就要做別人不敢做的事情,為多爾袞平反,其實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祖輩的做法,乾隆這是為自己塑造完美的人格。

    第三點:政治需要。這點是最重要的,多爾袞被掘墓挖屍,與其相關的人員也都受到了處置,並且影響了他們的後人,對此這些人長期壓抑心中的不滿,乾隆為多爾袞平反,其實也就變相拉攏了多爾袞以及相關人員的後人,如此一來真是一舉多得。

  • 16 # 藤樹先生

    乾隆四十三年,西曆1778年,乾隆皇帝做出了一個決定,那就是為已經去世120多年的多爾袞平反,並恢復其爵位。那麼,乾隆帝為一個過世百餘年的人平反,究竟是因為什麼緣故?個人感覺,這要從多爾袞的功過說起。

    多爾袞的功過

    清朝太宗皇帝皇太極去世以後,清朝統治集團因為繼承人問題而面臨分裂風險,最終各方做出利益讓步:由幾歲大的孩子福臨當皇帝,從而達到政治平衡的目的。

    而隨後不久,清朝又利用關內的甲申之變得以入關,並且和南明朝廷進行了長達二十餘年的戰爭。而在清朝入關之初的過程中,多爾袞為自己的實力,增加了資本,最終,成為權傾朝野的權臣,以至於順治帝(福臨)都要尊其為“皇父攝政王”。

    清朝入關六年後,多爾袞去世。順治帝在多爾袞去世後不久,對多爾袞掌權期間一些不符合君臣禮法的事情進行了追究、清算,而後宣佈奪去多爾袞的封號,同時掘墓鞭屍——此時多爾袞不過過世一個多月,可謂屍骨未寒。

    此後,不論是康熙朝還是雍正朝,以及乾隆四十三年之前的乾隆朝,對多爾袞的評價,均是欺君罔上的亂臣賊子,直到乾隆四十三年。

    乾隆四十三年,乾隆帝宣佈為多爾袞平反:理由是多爾袞對於清朝奪取天下,居功至偉;至於多爾袞的一些罪行,則是當時一些大臣利用順治帝年紀還小,為了構陷多爾袞而強加的,至於順治帝則是被動的。

    乾隆帝目的何在?

    事實上,乾隆帝在給多爾袞平反的同時,還給九王奪嫡中,被雍正帝打壓的八王爺、九王爺予以平反,同時,則對清朝初年洪承疇等明朝歸順大清的功臣,進行譴責、批判。

    這些事情並非是孤立的,實際上,不論是為多爾袞平反,還是批判洪承疇,這些事情的背後,都存在著關聯。

    那就是,此時大清帝國已經得天下一百餘年。前明的遺老遺少已經全部作古,天下百姓生來只知道自己是大清人,是大清皇帝的臣民。因此,大清的宣傳,或者說官方價值觀,也應該適當更新一下。

    因此,乾隆皇帝有必要重塑大清國的社會價值觀。和歷代華夏王朝一樣,大清朝需要塑造的核心價值觀,是忠:做忠臣,做孝子。

    因此,儘管洪承疇等人對清朝功勞再大,但畢竟他們以前是明朝、是崇禎帝的臣子,身為明朝臣子,即便投效清朝立下功勞,也還是會被看不起的——這就意味著,乾隆帝讓天下人知道,即便大清的臣子背叛大清投靠別的勢力,晚景也不會太好。

    而為多爾袞平反,則意味著乾隆帝向天下人宣佈:如果是功臣、是忠臣,即便暫時(這一暫時就是一百多年)受委屈,但只要遇到英明天子在上,也遲早會沉冤得雪,被後世敬仰。

    至於為八王爺、九王爺等九王奪嫡的失敗者平反,則是乾隆帝考慮,透過這一行為,彰顯自己仁愛,是前無古人的聖君,聖天子的價值觀,是不容置疑的。因此,天下人遇到這樣的聖君,一定要為之忠臣。

    總之,這一系列的行為,都是乾隆帝的價值觀重塑工程。

  • 17 #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1650年12月,多爾袞在狩獵途中去世了。

    順治帝帶著諸王大臣到東直門外迎侯,追尊多爾袞為“誠敬義皇帝”,以帝王之禮安葬,其元妃為“義皇后”,雙雙配享太廟。

    可是,兩個月後,畫風突變!

    朝廷定案:多爾袞“獨擅專權”、“陰謀篡逆”,“削爵、撤廟享、黜宗室、籍財產入官”。

    一個“義皇帝”,瞬間變成了篡逆之臣!

    這個鍋,多爾袞一背就是128年。

    直到乾隆43年,乾隆親自發布了長達1500字的上諭,給多爾袞平反。

    乾隆,為何“突然想起”給128年前的多爾袞平反了呢?

    “翻案”達人

    乾隆可能是有史以來最喜歡“翻案”的皇帝了,沒有之一。

    乾隆剛即位的時候,就寬免了各種案件中被處分的官員及家屬,起用前朝廢員或不得意者。

    當時的河東總督王士俊曾經抱怨:現在的條陳,都是翻案!只要把雍正時的事情翻轉過來說,就是好條陳···

    乾隆聽了很不爽:你說群臣喜歡翻案,其實是說朕喜歡翻案吧!

    於是,王士俊被斥為小人,後來削籍為民···

    乾隆嘴巴上不承認,但他實際上確實是“翻案達人”。

    後來,乾隆給多爾袞、多鐸、豪格翻案,還給雍正朝被迫害的八王、九王翻案。

    這還不算,他還還了當年滿清的對手袁崇煥、史可法清白。

    而給多爾袞翻案,也確實有必要。

    經不起推敲、影響極壞的多爾袞案

    多爾袞的罪是:獨擅專權,不讓濟爾哈朗預政;妄自尊大,以為順治繼位是她的功勞;用的依仗、府邸僭越;逼死豪格等。

    另外,他死前讓人把八補龍袍等東西放在棺內,又把兩白旗移駐永平,意圖謀反。

    誠如乾隆在翻案的上諭所說:多爾袞堂堂攝政王,排除異己,奪權篡位的機會多得是,需要靠靠臨死前偷偷摸摸放龍袍到棺材來表達對皇位的覬覦嗎?

    由於官方說法太扯,所以,民間自行腦補了“故事線”。

    大玉兒(孝莊太后)以下嫁多爾袞換取多爾袞支援順治繼位---順治倍感屈辱---多爾袞死後順治報復!

    按照滿人入關前的習俗,下嫁可能不是什麼丟人的事,但這在中原人眼裡,就是傷風敗俗了!

    一百多年前那些微妙的權力矛盾,到乾隆時已經不是個事了。

    但是,這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流言,卻實實在在損害者愛新覺羅家的皇家威嚴。

    所以,乾隆平反時說得很直接:如果多爾袞罪是順治爺聖裁,我還敢翻案嗎?當時,順治尚在沖齡,“未嘗親政也”,“乃實由宵小奸謀,構成冤獄”!

    別猜了!搞多爾袞不是順治爺的意思,是宵小奸謀之輩乾的!

    乾隆的翻案上諭洋洋灑灑1500多個字,追述了多爾袞的豐功偉業。

    但是,重點是重新梳理官方的故事線:多爾袞攝政期間得罪太多人---宵小之輩在多爾袞死後構陷之···

    皇家威嚴,還是要挽回的!

    擺脫歷史問題的困擾

    在給多爾袞平反的同一年,乾隆給自己的八叔、九叔,以及豪格、多鐸等人悉數翻案。此外,對前明的袁崇煥、史可法等人也加以翻案、褒獎。

    之所以如此,是社會矛盾變化了。

    滿清入關之初,主要矛盾有兩個。

    對外,是滿清與明朝舊勢力之間的矛盾。

    對內,受到“八王議政”等老制度的影響,皇帝與各王之間,各王之間,都存在著嚴重的權力矛盾。

    到乾隆後期時,經過康乾盛世,矛盾變化了。

    在統治集團外部,儘管仍有天地會等組織以“反清復明”為口號,但實際上,經過100多年,“復明”已經基本沒有號召力。各地反清鬥爭,多是緣自“改土歸流”、不堪剝削等現實原因。

    在統治集團內部,儘管“八王議政”形勢上仍然存在,但所議之事已經不涉及軍國大事,對皇權基本上不構成制約。

    這種情況下,給當初權力之爭中處置過嚴的宗室平反,可以化解統治集團內部不必要的矛盾,利於統治集團的穩定,也利於乾隆的個人威望;給前明忠臣平反,可以給自己宣傳的“忠君”思想自圓其說。

    過去的矛盾基本不存在了,那麼,擺脫當年矛盾遺留問題的束縛,是必要的。

    一方面,乾隆給多爾袞等人平反,給予他們及後人尊崇、榮譽,另一方面,乾隆又於乾隆51年取消議政大臣職名,徹底終結八王議政。

    一方面,乾隆給袁崇煥等人翻案,給與推崇;另一方面,乾隆朝的文字獄又登峰造極。

    虛名已收人心,實招已固統治。

    這大約就是乾隆的帝王之術吧。

  • 18 # 閒人說雜談

    過了幾代的皇帝給前朝的功臣或者冤屈的人平反,是很正常的事情,這是順從民意,彰顯自己能力的表現。

    例如明英宗殺于謙,他兒子明憲宗就為于謙平凡,說的好聽點,說是明英宗遺詔要平凡的。

    宋高宗殺岳飛,他養子宋孝宗就為岳飛平反。

    在某種意義上,多爾袞稱的上滿人的民族英雄,而且他是皇族。

    乾隆是個很有表現慾望的帝王,他在位時間長,國家在他手中也進一步進入平穩,所以他有很多時間處理歷史遺留問題。

    多爾袞為清朝立下了大功,而誣告他的東西明眼人看著都覺得礙眼,無法平復滿洲人的心。滿人還是將多爾袞當做大英雄。

    在這種情況下,他給多爾袞平反,就會讓自己的名譽更好。

    銷燬的檔案,應該是當初誣告多爾袞做的不合理的地方,不可以公之於眾,所以需要銷燬。

  • 19 # 常棣tandy
    一、多爾袞有無大罪?

    多爾袞究竟犯下哪些大罪,從而被削封籍沒?順治的詔書所列多爾袞的主要罪狀,共有九條:

    第一條罪狀是,太宗死時,“諸王、貝勒、大臣等同心翊戴,共矢忠誠,扶立皇上”,並無立多爾袞之議。

    此說不實。

    一是兩黃旗主要大臣將領圖爾格、索尼、圖賴、錫翰、鞏阿岱、鰲拜、譚泰、塔瞻等八人聚會於肅親王豪格府中,倡議立豪格為君,鄭親王濟爾哈朗也同意這個意見。

    二是英親王阿濟格、豫親王跪勸多爾袞即位。禮親王代善也認為睿王當即帝位,如睿王不願,應立豪格。

    三是代善之孫鑲紅旗旗主、郡王阿達禮,代善之子貝子碩託懇求多爾袞即位為帝。

    四是豫親王多鐸初欲自己承繼帝位,後又推立代善。

    五是鄭親王濟爾哈朗曾欲立豪格。

    總之,當時除多爾袞外,沒有一位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大臣提議立六齡幼童福臨為君,這哪裡能說是王、貝勒、大臣“共矢忠誠”,“扶立皇上”,怎能說是沒有人擁立多爾袞!此說太不符合歷史事實了。此罪不能成立。

    第二條罪狀是“以皇上之繼位,盡為己功”。

    此說又系顛倒是非。在議立新君的王、貝勒、大臣會議上,只有多爾袞一人提出,擁立福臨為帝。此議可以化解八旗即將大亂,兩黃旗與兩白旗拼死廝殺的危險局面,可以維護八旗貴族官將的團結,因此得到絕大多數王、貝勒、大臣的贊同。福臨的繼位,完全是多爾袞擁戴的結果,此功非他莫屬。

    就連順治帝在多爾袞死後不久,為其頒發的“哀詔”也說:“昔太宗文皇帝升遐之時,諸王群臣擁戴皇父攝政王。我皇父攝政王堅持推讓,扶立朕躬。”可見,說多爾袞以福臨即位為己功,是其大罪,實在難以成立。

    第三條罪狀是,所用儀仗、音樂、侍衛等,“僭擬至尊”,府第“與宮闕無異”,私制帝服。

    此事確實屬實,但是,多爾袞既是“皇父攝政王”,死後又追尊為“成宗義皇帝”,這些行為也就是無需非議的了,當然也談不上大逆不道。

    第四條罪狀是,“證稱太宗文皇帝之即位,原系奪立”。

    此罪也難成立,因為,多爾袞這樣說,是當時的事實。不錯,皇太極智勇雙全,確曾受到父汗寵愛,但是,這個寵愛並未達到超過其他皇子欲讓其繼承汗位的程度。

    一則,努爾哈赤沒有下諭立皇太極為“太子”,就此而言,其同父異母之兄大貝勒代善,比皇太極還強得多,代善曾被父汗立為太子,主持軍國要務,後因有過,才被父汗廢黜太子名號。

    二則,在當時八旗制度下,擁有旗和牛錄的多少,是判斷實力強弱的重要標誌,在這個問題上,皇太極又遜於代善,代善有兩個紅旗,而皇太極只有一個旗,與同父異母的弟弟莽古爾泰、阿濟格、多鐸完全一樣,都是隻有一個旗的旗主。

    三則,皇太極並沒有被汗父賦予單獨負責處理軍國大政的權力,只是和代善、阿敏、莽古爾泰一起,被稱為四大貝勒,按月值班。

    四則更為重要的是,皇太極曾因傲視諸兄弟遭到父汗嚴厲斥責。

    天命六年(1621年)六月初,努爾哈赤痛斥皇太極以己為是,“凌越他人”說:“豈置諸兄不顧,而令爾坐汗位乎”,並奪取了皇太極的兩個牛錄,罰交金銀。皇太極之所以能即位為汗,完全是代善及其子嶽託、薩哈廉推立的,而父汗死前雖未明說,但種種跡象表明,他是想讓他的愛妻第三位大福金阿巴亥的兒子當上新汗。

    連皇太極在被代善等貝勒立為汗時,還謙遜地拒絕說:“先汗無立我之命,況兄長俱在,豈敢越而獲罪於天。”可見,多爾袞說皇太極之即位原系奪立,並沒有錯。

    第五條罪狀是,將諸王大臣攻城破敵剿滅敵寇之功,“全歸於己”。

    此罪也系似是而非。不錯,衝鋒陷陣,穿箭林,冒彈雨,血灑疆場,百戰得天下,都是前線將士的奮勇拼殺的成果,不能抹殺三軍將士的功勳,但是,作為全軍的最高統帥,其正確的排程,也是功不可抹的,尤其是在封建王朝,更是將功勞歸之於皇上。

    所以,清朝的興起,在努爾哈赤執政時期,建國稱汗,進駐遼瀋,屢敗明軍,一切大功大勳,皆歸於努爾哈赤。

    《清太祖實錄》敘述了一切事情後,總結說:“帝業克成,雖天命攸歸,亦聖德神謀武功文治之所致也。”皇太極即位後,破松錦,逼燕都,統一漠南蒙古,臣服北韓,等等功勳,亦皆歸功於寬溫仁聖皇帝。就連順治帝福臨在多爾袞死後對其下的“哀詔”也說:多爾袞擁立福臨後,“又平定中原,混一天下,至德豐功,千古無兩”。可見,多爾袞自己以為人主中原,系其之功,雖然不夠虛心,但也並無大礙,基本上符合當時實際,此舉不能定為悖逆大罪。

    第六條罪狀是,妄自尊大,“以朝廷自居",不令諸王大臣入朝辦事,令其日候府前,一切政事及批票本章,不奉上命,概稱詔旨,擅作威福,任意黜陟。

    這條罪狀所說之事,都是事實,多爾袞就是真正的皇帝,大權獨攬,獨斷專橫,不要說滿漢大臣必須對他畢恭畢敬,三叩九拜,就是宗室親王、郡王、貝勒、貝子,也要向他稱臣跪稟,否則,金口一開,輕則革職降爵,重則處死削封籍沒。此罪可以成立。但是,如果考慮到多爾袞是攝政王,是皇父攝政王,幼君福臨並未親政,那麼,多爾袞握有皇帝的大權,“以朝廷自居”,也就不足為奇了,也就不需有太多的非議。

    第七條罪狀是,逼死肅親王豪格,納其王妃。

    此罪是實,豪格對大清國的建立和入主中原統一全國,立下了功勳,又未犯有大錯,而多爾袞卻視豪格為最大的政敵,既抹煞其功,又誣其有罪,削爵籍沒,逼娶其妻,冤殺豪格,的確是罪不可恕。若按殺人者償命之律,就這一條,也可判多爾袞死罪。

    第八條罪狀是,不令鄭王濟爾哈朗預政,以其親弟多鐸為輔政叔王,文武官員由其任意獎賞升降。這也是事實。

    固然,濟爾哈朗才幹不如多爾袞,但畢竟其是鑲藍旗旗主、和碩親王,太宗的左膀右臂,天命、天聰、崇德、順治年間皆曾立下軍功,又是議立順治帝時,多爾袞自己提出由鄭王與己共同輔政,大家一致透過的,怎麼能在其未犯大罪時,將其輔政王之銜革掉,且降為郡王,這純是以私廢公,胡作非為。

    至於多鐸為輔政叔王之事倒不一定不對,因為,若論爵銜、軍功、政績、才幹而言,在努爾哈赤的16個兒子中,多鐸確是名列前茅,尤其是在順治二年五月打敗南明福王軍隊進駐南京後,他不主張勒令漢民剃髮易服,痛斥為媚新主而自動剃髮易服的降清漢官李喬,且在城門上貼了告示,說:“剃頭一事,本國相沿成俗。今大兵所到,剃武不剃文,剃兵不剃民,爾等毋得不遵法度,自行剃之。前有無恥官員先剃求見,本國已經唾罵。特示。”

    如果多爾袞有多鐸這樣的度量,能像多鐸這樣考慮到漢人的習俗、漢人的民族自尊心,不在下江南後厲行剃髮易服令,就不會激起聲勢浩大的抗清武裝,導致多少年的戰亂。因此,以多鐸為輔政叔王,雖然與多爾袞任人唯親的私心有關,但從清政府而言,這還是合適的人事安排,不能將此定為多爾袞的一條罪狀。

    第九條罪狀是,多爾袞揮霍奢侈,浪費帑銀。這也是事實。

    更需譴責的是,多爾袞為了滿足個人的享受,竟不顧自己曾於入關之初痛斥前明加派之非,宜布免除一切加派之諭,於順治七年七月諭令加派直隸、山西、浙江、山東、江南、河南、湖廣、江西、陝西各省錢糧250萬兩,在邊外修築避暑之城。當時戰亂頻仍,連年災荒,百姓連正額賦銀都無力交清,還要加派250萬兩,豈不是逼民走上絕路嗎!此過該懲。

    總的看來,多爾袞雖然有過有錯,有的還構成了犯罪,但卻不能由此就給他定上“顯有悖逆之心”和“逆謀果真”的謀逆大罪,更不能將多爾袞追削封號,籍沒子女家產,毀陵鞭屍,暴屍示眾。這樣做,完全是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的結果。

    此案定得不公,此罪難以成立,不值一駁。因為顯而易見的是,多爾袞如果在順治五年六年七年間,真有“謀逆”之心,真想當皇帝,他可以不費吹灰之力,輕而易舉地廢掉幼君福臨,俯允臣僚勸進之請,即位為帝。他如果這樣做了,不是皇父攝政王,而是名副其實的皇帝,那麼給他定上的那些罪狀都會化為烏有,他就不是有謀逆之心,而是神縱英武,群臣恭戴,笑登大寶的聖君明主了。

    正因為多爾袞的敵人,如鄭親王濟爾哈朗等人,在過去是被睿王打擊壓制的人,多爾袞對他們的打擊,又非治國政策之爭,而是純粹的權力之爭,現在多爾袞死了,鄭親王等人有了報復仇敵的機會,他們要收回過去被剝奪、被削弱的權力,當然要給多爾袞安上若干罪狀。

    可是雙方在治國的政策上又沒有大的分歧,並且,一般的失誤,甚至個別重大問題處理得不當,都不能把多爾袞打倒,所以,他們加在多爾袞身上的罪名便不能涉及其制定、執行的各項政策,而是撇開多爾袞一生治國統軍征戰的功過不論,只是抓住一些似是而非的事情作為例證,硬要給他安上謀逆的滔天大罪,將其徹底否定,使其永世不能翻身。

    二、乾隆為多爾袞平反

    在順治一朝,由於濟爾哈朗等多爾袞的反對者當政,為多爾袞恢復名譽,對他做出公正的評價就不可能了。而且因為睿王“謀逆”案是順治帝欽定的,其子康熙帝、孫雍正帝也不便輕易重審更改,其他臣僚更沒有膽量進行論證評議,所以100餘年無人敢涉及此事。也許是蒼天有眼,多爾袞還有點運氣,他的這件特大冤案終於由乾隆帝予以平反昭雪了。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二月初三日,弘曆釋出詔諭說:

    睿王多爾袞當世祖章皇帝沖齡踐祚時,攝政有年,威福自專,不能恪盡臣節,身歿之後,因其屬人首告,經諸王大臣定罪除封,成案俱在。第念我朝定鼎之初,睿親王實先統眾入關,肅清京輦,檄定中原,前勞未可盡泯。今其後嗣廢絕,而塋域之在東直門外者,歲久益就榛蕪,亦堪憫惻。著交內務府派員前往相視,其牆屋傾頹者,酌加繕茸,仍為量植松楸,並準其近支王公等以時祭招,用昭朕篤念成勳,瑕瑜不掩之至意。

    這樣,120年的鐵案開始有了鬆動,但弘曆還是認為他“威福自專,不能恪盡臣節”,沒有給他揭掉“謀逆”罪名,只不過沒有湮沒他首定中原的功勞。

    又過了5年,乾隆帝決定正式給多爾袞平反,並對多鐸等王的爵位、封號也做了改正。他於乾隆四十三年正月初十日,下了一道長諭,講述此事。諭旨一開始是講應該厚待開國諸王及其子孫。

    他說:“睦親彰善,王政宜先,繼紹昭屈,聖經所重。朕自臨御以來,間日恭閱列祖列宗實錄一冊,因得備知祖宗創業艱難,及爾時懿親藎臣勤勞佐命,底定中原,偉代殊功,實為從古所未有,而當時策勳錫爵,榮號崇封,所以酬答者,本從優厚。迨其後,或有及身緣事,旋被降削者,或有子孫承襲,更易封號者,迄今平情準理,若不為之溯述闡揚,追復舊恩,於心實有未愜。”

    乾隆帝對多爾袞之有大功,無逆謀,遭誣陷。他說多爾袞要篡位,在順治四年以後,尤其是順治六年、七年,那是太容易了,揮手之間,就可廢幼君,變皇父攝政王為皇帝,何需私制帝服潛匿棺中!多爾袞之擁立福臨,載諸《實錄》,沒有多爾袞的推戴,福臨成不了世祖章皇帝,玄燁當不上聖祖仁皇帝,胤禛爭不到世宗憲皇帝,而當今萬歲弘曆也就不過是宗室封爵第六第七等,封個鎮國公或輔國公。

    所以,多爾袞不僅有率軍入關,定鼎中原,使大清皇帝能夠君臨天下之大功,對清朝來說,立下之功勳是蓋世無雙,而且,對福臨及其子孫而言,更有使其能夠世為天子的特大功勳。如此大功,誰曾建立?除了多爾袞,任何王爺大臣都沒有立下這樣的功勳。將此特大功臣誣之為謀逆奸臣,實在是顛倒是非,混淆黑白,確係千古冤案,確應立即平反昭雪。

    緊接著,宗人府、軍機大臣等遵旨議準,多爾袞復封睿親王,追諡曰忠,王爵世襲無替,令其當年撫養豫親王多鐸之子多爾博之四世孫淳穎承襲,由國史館將其所著功勳於原傳添敘,其園寢照親王例勘估改茸。

    乾隆帝在上述長諭中又講到多鐸冤降爵位,應復代善等王原封爵號,以及睿王等五王應配享太廟。諭旨說:豫親王多鐸從睿親王入關,肅清京葷,又“率師西平流寇,南定江浙,實為開國諸王戰功之最”,乃以睿王之誣獄株連,降為郡王,改封號為信郡王,實屬不安,應復其原封。

    禮親王代善後改封康親王,鄭親王濟爾哈朗改封簡親王,肅親王豪格改封顯親王,克勤郡王嶽託改封平郡王,俱系不當,應復初封嘉號。睿王、禮王、鄭王、肅王、克勤等五王,俱應補置牌位,配享太廟。宗人府、軍機大臣等遵旨議準,各王皆復原封之號。多鐸復封為親王。睿王等五王入太廟配享。乾隆帝又封郡王阿巴泰之後裔為輔國公。

    乾隆帝此舉,果斷勇毅,十分明智,頗得人心,影響甚好。

    原禮親王昭璉在其所著《嘯亭雜錄》卷一《雪睿王寬》對此讚揚說:

    “大兵平定中原,睿忠王方攝政,定鼎規模,多所裁定,莞後議罪革爵。饒餘郡王阿巴泰父子,略定河北,征討吳逆,累功封安親王。以其後嗣依附廉親王允禩,故世宗特斥其封。純皇夙知二王功高,於乾隆戊戌特復睿王封爵,令其五世孫淳穎襲封,並命配享太廟。安王嗣封輔國公,以承其祀,實盛德事也。”

    (正文完)

  • 20 # 劇透歷史

    多爾袞雖不是清朝皇帝,但他卻是爭取吳三桂、主導清軍入關定都北京的決定性人物,對滿清的功績足以和皇太極相提並論。

    然而,順治卻對多爾袞厭惡至極,頭上頂著一個攬走大權的攝政王,順治基本只是個“實習皇帝”。而且多爾袞還鬧出了“孝莊下嫁”的緋聞,更令身為人子的順治恨得牙癢癢。

    多爾袞活著的時候,順治始終沒能找到翻盤的機會,但時間總是站在年輕人一邊的,只要守住皇帝的位置,順治就能等來秋後算賬的機會。

    順治七年冬,多爾袞打獵時不慎墜馬跌傷,一個多月後病逝,時年39歲。隱忍多年的順治,終於熬到了跟他十四叔算總賬的機會。

    多爾袞執政的那些年,得罪了不少人,因而他一死,這些人就跳出來揭發他的罪行。沒多久,多爾袞的胞兄阿濟格被議罪,多爾袞辛苦培植起來的勢力土崩瓦解。

    比如本屬多爾袞一派的蘇克薩哈,就立馬反水掀起了攝政王生前的舊賬。他的舉動很合順治的心意,後來這個蘇克薩哈,成為了順治留給康熙的四大輔政重臣之一。

    在牆倒眾人推的情況下,順治懲治多爾袞就沒什麼阻力了,於是正式宣佈多爾袞的十四條罪狀,不但追奪一切封典,還搞起了毀墓掘屍!這得多大的怨念啊?

    要知道,古人“事死如事生”,對身後之事看得很重,同時也講究個死者為大,掘人墳墓這種事兒,只有在雙方有著血海深仇時才會去做。比如春秋晚期的伍子胥,就因全家被楚平王殺死,所以帶著吳軍攻入楚都,挖出已死的楚平王“鞭屍三百”。

    多爾袞對滿清這個政權來說,在清軍入關上無疑是功勳卓著的,有此遭遇實屬不公,朝中多有為其鳴不平者。

    憑良心講,不管順治怎麼個不待見他的十四叔,也不管多爾袞的動機如何,順治能坐上皇位、坐穩皇位,“客觀上”都離不開多爾袞對他的扶持。

    順治十二年,吏科副理事官彭長庚、一等子許爾安等人分別上疏,敘述多爾袞的功勳,請求為其平反,被流放寧古塔充軍。由此可見,只要順治活著,多爾袞就只能是罪人。

    有例在前,再無人敢為多爾袞說話。直到一百多年後,乾隆才釋出詔令,正式為多爾袞翻案。

    乾隆下令為多爾袞修復墳塋,復其封號,並且給了“忠”這個諡號。多爾袞被順治以“謀逆”定罪,乾隆卻諡其曰忠,頗有幾分與老祖宗順治對著幹的意思。

    那麼乾隆為何要為多爾袞平反呢?

    主要原因,在於乾隆是個極重名聲的皇帝,他的夢想是成為一代明君,而明君最常見的操作,就是為被冤枉的忠臣平反。

    例如宋孝宗趙昚,登基後立刻為岳飛平反,對主導以莫須有罪名陷害岳飛的奸相秦檜,是一貶再貶,由此給自己贏來了極大的聲譽。乾隆也懂這一招。

    另一方面,乾隆也具備為多爾袞平反的條件。

    順治之所以深恨多爾袞,一是因為多爾袞與孝莊的緋聞,二是因為多爾袞給他製造了極大的心理壓力。

    從清朝至今,描寫多爾袞與孝莊愛情故事的小說多不勝數。清朝民間傳得更玄乎,說孝莊以太后之尊,下嫁攝政王多爾袞,之後多爾袞自稱“皇父攝政王”。

    這樁緋聞,還成了明朝遺民張煌言,打壓滿清朝廷的政治牌,作詩嘲諷“上壽觴為合而尊,慈寧宮裡爛盈門。春宮昨日新儀注,大禮恭逢太后婚”。

    孝莊究竟有沒有下嫁,這是清史一大疑案。但孝莊與多爾袞有私這種傳言,順治肯定聽過,作為孝莊與皇太極的兒子,又是一國之君,大機率是將這樣的緋聞看成是對自己的恥辱。

    而且,攝政王多爾袞的權勢威望,完全蓋過了正牌皇帝順治!

    順治小時候,這沒問題,反正他也沒能力理政。但順治會長大,也就不可避免的與多爾袞產生矛盾。國無二主,初初長成的小皇帝和手握實權的攝政王,臣民們聽誰的?順治心裡能好受?

    何況多爾袞自覺有功,又是順治的長輩,對他不怎麼恭敬。

    順治二年,多爾袞晉升為皇叔父攝政王之後,一切大禮諸如圍獵、出師等時,王公貴族俱要聚集一處待候傳旨,還要列班跪送多爾袞。

    到了順治五年,多爾袞變成“皇父攝政王”,所用儀仗、音樂及衛從之人,都模擬皇帝。也就是說,多爾袞不僅實權在握,在禮儀排場上也開始向皇帝看齊,以皇帝自居。

    按照這樣的節奏推測,多爾袞下一步可能就是篡位,可實際上他篡位的可能性很小。

    原因很簡單,他壓根兒沒有親生的兒子,留下的只有一個女兒。反倒是順治在多爾袞死後,將多鐸的兒子多爾博,過繼給了多爾袞,算是給十四叔續上了香火。

    所以,多爾袞頂多只是當了權臣,並沒有動機篡位為君。只不過對日漸長大,想要行使皇權的順治來說,多爾袞就像壓在他頭上的大山,令他十分壓抑和痛恨。

    但到了乾隆這裡,多爾袞的影響力早已時過境遷,對他的統治絲毫構不成動搖。既然如此,用為多爾袞平反這件事,增加自己的政治資本,何樂而不為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知道一個人在乎不在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