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6
回覆列表
  • 1 # 靜帥

    首先板胡的聲音並不小,很有可能你聽的是一把新琴的聲音,或者是一把沒有被振動開的一把琴的聲音。所以沒有把板胡的真正音色表現出來,其實板胡音色最大的特點就是音量大,高亢熱烈。我覺得你可能要表達的意思是為什麼板胡的聲音那麼尖銳高亢吧,這就是他音域所決定的。我在家練琴的時候聲音大到我父母都得把門關上,要不然太刺激耳朵

     二胡下面的琴筒,起到起到使聲音共振的目的。弓毛摩擦琴絃發聲,透過琴碼傳到蟒皮,蟒皮震動,聲音在琴筒裡共振,使聲音的某些頻率成分的能量得到增強,使音色更加好聽。因此,琴筒是二胡音色好壞的重要因素,蟒皮的好壞,琴筒的結構和形狀,材質等因素決定了二胡的音色。

    板胡面板越厚音色越發木、昏暗。同時音量也明顯變小。

    下面我再介紹一下 板胡聲音不洪亮的兩個原因:

    1、板胡殼子沒裝好或者外殼出問題導致聲音不洪亮,解決方法是可以找個銷售板胡的樂器店維修。

    2、板胡是新的,沒有把板胡的真正音色表現出來導致聲音不洪亮,解決方法是隻要經常拉板胡,發音就會洪亮了。

    3、板胡面板太厚也會導致聲音不洪亮,解決方法是稍微用粗砂子打磨一下即可。

    板胡在中國大約有300多年的歷史,品種繁多,音色明亮,高亢,是多種梆子腔戲曲,北方戲曲和曲藝的主要伴奏樂器。板胡伴隨著中國地方戲曲梆子腔的出現,在胡琴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擦奏弦鳴樂器,歸屬於拉絃樂器。

    板胡的結構絕大部分和二胡相同,主要區別在琴筒和千斤上。琴筒又稱瓢,是板胡的共鳴箱,呈圓筒形,用堅硬的椰子殼做成,也有用木質、銅質或竹質的,七十年代以後還用低發泡(ABS)材料模壓成型。

    還有板胡琴桿不宜過長,過長會有礙發音的優美,並加寬了指位,不便運指和掌握音準。絃軸多用琴桿木料或黃楊木製成,表面開有辯紋,裝在琴桿同一側面。目前大部分板胡已用木柄齒輪銅軸,調絃既準確又不會回弦。

    大家知道板胡據各地方音樂特點的不同,在使用上有琴筒大小之分,如陝北一帶的音樂用板胡,琴筒都略大;河北、東北一帶的音樂用板胡,琴筒都較小。板胡傳統的定弦法,有五度和四度兩種,定弦的高度也不一樣,多據伴奏的戲曲或演唱者的嗓音而定。

  • 2 # 表情哥愛音樂

    有關係。二胡下的音樂管的作用是使聲音產生共鳴。弓毛摩擦琴絃發出聲音,透過鋼琴程式碼傳送到蟒蛇的面板上。蟒蛇的面板會顫動。聲音在鋼琴管中產生共振,增強了聲音某些頻率成分的能量,使聲音更加悅耳。因此,二胡的音色決定於它的皮質、結構、形狀和材質。

    抱弓法與抬弓法密切相關,板胡弓法是決定音色和音量的主要因素。只有正確掌握握弓方法和抬弓方法,才能展示出完美的抬弓技術,才能生動地展示出豐富的聲音。

    鞠躬是板胡聲的“力量”,是表達感情的關鍵。

    鋼琴聲音是否悅耳動聽,感情是否生動動人,都與弓的技法密切相關。如果沒有熟練的鞠躬技術,板胡就很難做到輕、重、強、弱、快。慢、慢、急的音效;沒有這些音效,就很難表達壓抑、振奮、停頓、沮喪、喜悅、憤怒、悲傷和喜悅的思想和感情。因為音樂的內涵是由各種聲音情感和聲音意境所體現的,而板胡演奏的弓藝術正是體現這些情感和意境的最佳途徑。

    板胡在持弓方面與其他民族絃樂器(如高胡、中胡等)相似。板胡常用的抱弓方法有兩種。從表現上看,它們有各自的優勢和不同的歷史淵源。首先,食指放在弓杆外側,中指和無名指位於弓杆弓毛之間,彈外弦時推動弓杆,彈內弦時用中指和無名指勾弓毛。

  • 3 # 晨汐MV

    要想知道影響板胡音色的因素,首先我們就得了解一下板胡的構造和它的發音原理。

    板胡屬於一種拉絃樂器,主要是由琴桿、琴筒、琴拓、琴軸、琴絃、碼子、千斤、弓子等組成,它的基本原理就是機械振動,即弦與弓毛磨差產生振動並透過碼子傳導到琴筒,琴筒相當於音箱,將聲音的高頻和低頻成分進行了抑制,將需要的頻率成分提取出來並加以放大,聲音效果也就是板胡音色。

     

    事實上琴桿、琴筒、琴拓、琴軸、琴絃、碼子、千斤、弓子這些部件都對板胡的音色有一定影響。

    但對板胡音色影響最大有三個因素:琴筒大小、琴筒面板的薄厚和琴絃的材料。琴筒大發音低沉不宏亮,琴筒小則發音尖嘯刺耳。而面板最好是選擇3.5毫米左右的泡桐木板,面板太薄太厚都會對音色有影響。太薄音質發康,太厚音質發尖,聽起來不柔和。琴絃用絲絃或鋼絲絃發音比絲絃乾淨、明亮,泛音清晰。

  • 4 # 金佛南川

    琴筒和麵板都較大,直徑8 ~10 釐米,琴桿比二胡粗,全長70 ~73

    釐米,外弦使用鋼絲絃,裡弦用絲絃,或全部使用鋼絲絃。音色寬厚柔美,能奏較高的

    把位。

    〔高音板胡〕又稱“河北梆子板胡”或“評劇板胡”。形制比獨奏板胡略小,發音

    高亢、尖脆、明亮,適於為河北梆子和評劇伴奏。河北梆子伴奏用的瓢較大,評劇伴奏

    用的瓢較小。

    〔中音板胡〕又稱“河南梆子板胡”。琴桿長70 釐米,面板直徑8.5 ~9.5 釐米,

    絃軸粗,外弦用普通老弦,裡弦用粗老弦,音色渾厚柔和,用於河南梆子伴奏。

    (秦腔板胡〕又稱“胡呼”。琴筒用較大的椰殼製作,琴絃都用老弦,發音低於前

    幾種板胡,主要用作秦腔伴奏。

    (山西板胡)又稱“晉中板胡”。琴筒比秦腔板胡大,琴桿也粗,弓子杆是用寬3釐

    米的竹板製成,外弦用老弦,裡弦用纏弦或腸衣弦。音色渾厚、音量宏大,宜於演奏緩

    慢、低沉的曲調,是山西梆子的主要伴奏樂器。

    此外,有一種與京胡結構相同的板胡,只是琴筒略大不蒙蛇皮而已,琴桿與琴筒均

    用竹製,發音較其他板胡清脆,用於浙江紹興高調中、在江、浙兩省極為流行。

    (雙千斤板胡)受雙千斤二胡的啟發而製成。它將原腰馬改為駝馬上移,起到支撐

    和平衡琴絃壓力的作用,增加了有效弦長,音域向下擴充套件了五度音程。在駝馬下面配置

    了可以上下移動的活動千斤,並在活動千斤以下增設了轉調千斤。雙千斤的底座安置在

    琴桿裡,可以上下滑動。板胡裝置這種活動雙千斤後,轉調極為方便,音域達三個半八

    度,音質柔和優美,並具有高音板胡和中音板胡的音色特點,豐富了板胡的演奏技巧和

    責現能力。

    (三絃板胡〕七十年代末研製成功的板胡新品種。琴桿下端呈弓形彎曲,斜插入琴

    筒中。琴頭與三絃相同,為扁鏟狀。絃軸(左2 右1 )分列兩側,千斤用紅木製作,呈

    斜角梯形,便於琴絃等距排列,弦馬為竹製階梯三腳馬,3條琴絃分別架在不同高度的臺

    階上,弓子在弦外拉奏,可演奏雙音、和絃及簡單的復調旋律。

    板胡據各地方音樂特點的不同,在使用上有琴筒大小之分,如陝北一帶的音樂用板

    胡,琴筒都略大;河北、東北一帶的音樂用板胡,琴筒都較小。

    民族音樂用的獨奏或合奏板胡,發音特別清澈響亮。適合演奏活潑歡快的曲調。板

    胡在民族樂隊中佔有重要地位,它常是各種伴奏樂器的領弦,在絃樂中擔任最高音部。

    由於它的音量大、發音清脆、嘹亮,所以最長於表現高亢、激昂、熱烈和火爆的情緒。

  • 5 # 軒皇藝術

    從兩方面可以影響到音色。

    人的因素——個人演奏技術及基本功的紮實程度直接體現出聲音的品質。

    製造板胡的材料及製作工藝的因素——製作板胡必須要硬料,一般用小葉檀、烏木、黑檀、老紅木等材料最佳。選料是注意選順絲、順柳的材料。

    中國有著56個民族,各地都有著代表自己的民族民風及民族音樂。板胡在中國也分為好多種。它的製作工藝也是有著千差萬別的,演奏出的味道也是各具特色。板胡的種類介紹一下。

    【獨奏板胡】琴筒和麵板都較大,直徑8 ——10 釐米,琴桿比二胡粗,全長70 ——73釐米,外弦使用鋼絲絃,裡弦用絲絃,或全部使用鋼絲絃。音色寬厚柔美,能奏較高的把位。

      【高音板胡】又稱“河北梆子板胡”或“評劇板胡”。形制比獨奏板胡略小,發音高亢、尖脆、明亮,適於為河北梆子和評劇伴奏。河北梆子伴奏用的瓢較大,評劇伴奏用的瓢較小。

      【中音板胡】又稱“河南梆子板胡”。琴桿長70 釐米,面板直徑8.5 ——9.5 釐米,絃軸粗,外弦用普通老弦,裡弦用粗老弦,音色渾厚柔和,用於河南梆子伴奏。

      【秦腔板胡】又稱“胡呼”。琴筒用較大的椰殼製作,琴絃都用老弦,發音低於前幾種板胡,主要用作秦腔伴奏。

      【山西板胡】又稱“晉中板胡”。琴筒比秦腔板胡大,琴桿也粗,弓子杆是用寬3釐米的竹板製成,外弦用老弦,裡弦用纏弦或腸衣弦。音色渾厚、音量宏大,宜於演奏緩慢、低沉的曲調,是山西梆子的主要伴奏樂器。

      此外,有一種與京胡結構相同的板胡,只是琴筒略大不蒙蛇皮而已,琴桿與琴筒均用竹製,發音較其他板胡清脆,用於浙江紹興高調中、在江、浙兩省極為流行。

    【雙千斤板胡】受雙千斤二胡的啟發而製成。它將原腰馬改為駝馬上移,起到支撐和平衡琴絃壓力的作用,增加了有效弦長,音域向下擴充套件了五度音程。在駝馬下面配置了可以上下移動的活動千斤,並在活動千斤以下增設了轉調千斤。雙千斤的底座安置在琴桿裡,可以上下滑動。板胡裝置這種活動雙千斤後,轉調極為方便,音域達三個半八度,音質柔和優美,並具有高音板胡和中音板胡的音色特點,豐富了板胡的演奏技巧和責現能力。

      【三絃板胡】七十年代末研製成功的板胡新品種。琴桿下端呈弓形彎曲,斜插入琴筒中。琴頭與三絃相同,為扁鏟狀。絃軸(左2 右1 )分列兩側,千斤用紅木製作,呈斜角梯形,便於琴絃等距排列,弦馬為竹製階梯三腳馬,3條琴絃分別架在不同高度的臺階上,弓子在弦外拉奏,可演奏雙音、和絃及簡單的復調旋律。

      板胡據各地方音樂特點的不同,在使用上有琴筒大小之分,如陝北一帶的音樂用板胡,琴筒都略大;河北、東北一帶的音樂用板胡,琴筒都較小。

      民族音樂用的獨奏或合奏板胡,發音特別清澈響亮。適合演奏活潑歡快的曲調。板胡在民族樂隊中佔有重要地位,它常是各種伴奏樂器的領弦,在絃樂中擔任最高音部。由於它的音量大、發音清脆、嘹亮,所以最長於表現高亢、激昂、熱烈和火爆的情緒,也擅於表達深沉、優美和細膩的情感。音色熱情、豪放,富有鄉土氣息。中音板胡有時也用於民族音樂中。

  • 6 # 心宇哥

     影響板胡音色的因素持弓法和運弓法是密切相關的,板胡弓法是決定音色和音量的主要因素,只有掌握了妥切得當的持弓方法和運弓方法,才會呈現出盡善盡美的運弓技巧,才能出神入化地去表現豐富的音響。

      弓法是板胡音響的“動力”,是表達感情的關鍵。琴聲是否悅耳動聽、感情是否生動感人,這些都和弓法緊密相關。如果沒有嫻熟的弓法技藝,板胡就難以發出輕,重,強,弱、快。慢、緩、急的音響效果;沒有這些音響效果,也就很難表達出抑、揚、頓、挫、喜、怒、哀、樂的思想感情。因為音樂的內涵是透過各種音響情緒和音響意境來體現,而板胡演奏的弓法藝術,恰恰是體現這些情緒與意境的最好手段。

      板胡和其他的民族拉絃樂器(如高胡、中胡等)的持弓法有著相似的地方;其經常使用的持弓方式有兩種,而在演奏使用上,可以說各有千秋,其歷史的來源也有所不同。其一,食指放於弓杆外側,中指、無名指位於弓杆弓毛之間,拉奏外弦時推頂弓杆,拉奏內弦時用中指、無名指勾摟弓毛。

      這種持弓方式,在秦腔為代表的西北演奏風格中,使用的較多。在本文中,稱之為。第一種持弓方式’,亦稱為“大抓弓”。

      其二,食指、中指放於弓杆外側上,而無名指位置在弓杆弓毛之間。

      以上兩種持弓法的主要區別在於中指的位置變化。手指觸弓的位置是:大拇指關節和食指根部控制弓根,中指、無名指制動弓毛,小指自然孤度彎曲於無名指後方可。這種持弓方式在評劇、河北梆子等風格的演奏中經常使用。本文中稱之為“第二種持弓方法”亦稱為“小抓弓”。其實無大小之分,只不過是將兩種不同的持弓方式加以區別罷了。

      這裡只是說的板胡的兩種個持弓的方式,但就其在演奏中的控制來講,隨著板胡演奏技術的演進,一些新的演奏技術也逐漸地融入到板胡的創作與演奏中如原野作曲《牧鄉》中,就大段地使用了拋弓、自然跳弓等技術,我們在演奏這些作品的時候可以發現,如果使用第一種持弓法(即傳統稱謂中的大抓)就不能在內外線上較為輕鬆地奏出應有的演奏效果。

      這也與板胡弓子的結構有關係,眾所周知,由於板胡琴絃的張力較大,所以板胡的琴弓弓杆較粗,使用弓毛的數量也比其他的民族弓弦樂器要多,整體的重量也較重,這就要求我們持弓的方式有對弓子很強的控制力,在者在內弦的演奏中,特別是快速的換弦與內弦演奏技術,第一種持弓方式並不能很好地配合樂器的音樂表現。就此問題筆者也指導學生寫過相關問題的本科畢業論文,也做過一些音響的實際分析,發現這一種持弓方式能夠最大限度地解放手腕的控制,在弓杆重量較大的時候,能用兩個手指的力量,對弓子進行有效的控制。誠然,在板胡的演奏、尤其是傳統作品的演奏中,外弦的使用頻率非常的高,而內弦由於原來琴絃物理結構(老弦與絲絃)使用的頻率不是特別的高,所以在演奏傳統作品、如《大起板》、《大姑娘美》等時,使用第一種持弓方式,並不會對演奏有太大的影響,有選擇第二種持弓方式,即食指和無名指都在弓毛端,對於內弦的演奏,無疑會有更穩定的支援。尤其是內弦的跳弓與控制要求很高的作品,比如《Sunny照耀塔什庫爾幹》、《查爾達什》等移植和改編的外國作品。

      協調統一的運弓,並不意味達到了發音的基本要求。採用這種外在的運弓動作,儘管運弓路線是“一條線”,由於弓毛擦弦點與持弓點的距離在不斷改變,弓毛對琴絃的摩擦力也在不斷髮生變化。故有可能弓根部分的發音渾濁刺耳,弓尖部分的發音輕飄暗淡。所以還要注意從內在的擦弦力度去加以控制,即根據弓毛擦點與持弓點距離的遠近來隨時調整弓毛的擦弦力度,擦弦點在向弓尖移動時,逐漸加重擦弦力度,在向弓根靠近時,逐漸減輕擦弦力度。這樣,就使得每一拉弓或推弓的發音首尾一致,圓潤飽滿。 就持弓的方式來看,有的時候,第一種持弓方式在外弦演奏的狀態控制,可能更為放鬆,弓子的執行也較為平穩。

      板胡的發音和音色是板胡演奏的重要手段,它關係到板胡演奏中的音樂藝術表現,其與音準、節奏等要素一樣,都佔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目前在板胡專業的學生當中,有不少人對演奏時的發音和音色既不講究,又不去刻意追求,在演奏中常常會出現平淡無味,粗糙刺耳的聲音,有的學生更對這情況毫無認識,甚至自我感覺良好。這些現象的存在,究其原因當是學生對板胡的發音和音色的好壞缺乏正確的概念及缺乏音色的鑑別能力。有的人把拉琴的聲音不美全然歸咎於樂器質量問題,這種看法應是片面的。我們並不否認琴的質量好壞對發音有一定的影響,但它決不是主要的或唯一的原因。任何發音純美的樂器都要靠演奏者的精心調整和掌握,才能發揮其應有的潛力。因此,解決板胡的發音與音色問題,首先是培養演奏者具有良好的內心聽覺和審美要求,透過有效的技術手段把內心對聲音的多種概念,尤其是美的概念變成實際的音響。板胡不同音色的產生,主要是由於運用不同的演奏方法,即不同的激發動作的配合而獲得的。良好的發音和音色應來自於正確、嚴格的訓練和內心清感的激發而產生。板胡的發音與音色決定於左、右手的各種演奏技巧及其默契的配合。當然正確並與作品演奏相適應的持弓方式的選擇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演奏環節。

      著名小提琴教育家林耀基教投說運弓有三種感覺。一是順風的感覺,一是颱風的感覺,一是逆風的感覺。演奏時,壓弦的力若以弓子的重力為主,是順風的感覺,行弓光滑流暢,頗有飛動飄逸之感,音色透亮明快,在運用弓子重力的基礎上,再加強手指對弓子的壓力,是合風的感覺,發音堅實、力感適中。借用大臂重力,即三種壓力相結合是逆風的感覺,行弓很澀,力感橫溢,發音蒼勁,音勢樸拙。這也正是板胡兩種持弓方式所共同要求的最佳狀態。

      當然,持弓的方式加之運弓的感覺與精準把握,在弓段、弓壓、弓序、弓速四個方面結合與調整,才能獲得更好的演奏音響效果。由此看來,板胡持弓的方法對演奏還是有相當大的影響。還需要我們進一步在音響實驗和生理學分析上結合作品的演奏再進行細緻的研究。

  • 7 # 小小曲兒

    影響板胡的因素,主要的有四個方面:共鳴箱,琴桿,琴軸和弓子。

    1,共鳴箱。琴筒是用堅硬的椰子殼製成,也有木質,銅質或竹質的。琴筒前口的桐木板是板胡音色優劣的關鍵。

    2,琴桿。以紅木,紫檀木或花梨木製作。琴桿不宜過長,有礙發音的優美。

    3,琴軸。多用檀木或黃楊木製成。

    4,弓子。多用江葦或其他竹子做成,弓子不宜過長或過短,過長則笨重不宜運弓,過短則不易拉奏長音。

    其實在板胡的音質影響因素裡邊,材質的作用並不是最大的。製作師的技術好壞程度,直接決定了這把板胡是不是好的產品。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 8 # 關於我的年少輕狂

    影響板胡音色的有七大因素:

    一、天氣氣候的影響。

    天氣和氣候的變化對二胡的音色有直接的影響。天氣的變化,主要是指陰、晴和風、雨、溫度、溼度等氣象要素的變化。這些變化都會對二胡的音色產生影響。例如,在晴天,高溫和乾燥時,二胡的聲音就會發脆、發燥;在陰雨天,溼度較大時,二胡聲音就會發悶、低沉。氣候變化是指季節性、地域性的變化。例如,春、秋乾燥,夏天雨多溼潤。北方乾燥,南方溼潤,等等。南方生產的竹笛和簫,到了北方就會開裂。二胡也同樣,季節性、地域性的氣候條件也會影響二胡音色的變化。這是由兩種原因造成的。其一,蟒皮是形成二胡音色的主要因素,蟒皮的纖維組織具有韌性和彈性,在冷熱、乾溼環境下,會產生熱脹冷縮現象,使蟒皮的鬆緊程度發生變化;其二是琴筒的木料雖然已經過乾燥處理,但木料中的水分如果沒有徹底乾透,當天氣變化時,也會有微小的伸縮現象,使琴皮的鬆緊和琴筒的共鳴受到影響。

    二、琴皮加工的影響。

    蟒皮的選材、加工處理與製作,是二胡的關鍵工序。蟒皮是二胡發聲的音源,正是由於蟒皮的特色,才形成了二胡音色所獨有的韻味兒。因此,蟒皮的優劣、加工的薄厚、蒙皮的鬆緊,以及與琴筒木料的匹配,都是影響二胡音色的重要因素。嚴格地說,由於蟒皮的選材和加工過程都是手工製作,每一把二胡的音色都不會完全一樣,差異總是存在的。例如,即使在同一條蟒上取皮,脊部、側面以及上下的不同部位的蟒皮,其音色都會有差異。這種差異形成了每把二胡音色的唯一性的特徵。

    三、琴筒共鳴的影響。

    琴皮受到振動而發音,但音量很小,必須經過琴筒的共鳴才能發出宏亮的聲音。琴筒起到共鳴腔的作用,其共鳴的過程也就是二胡音色形成的過程。除了琴皮的材質外,琴筒的木質對二胡音色也有很大影響。木質的密度、乾燥度、響應頻率、共振頻率等因素,以及琴筒的結構、造型的差異,都會影響二胡的音色。例如,紅木聲音圓潤、細膩;紫檀堅硬、明亮;烏木結實、硬朗。

    筆者對手頭的兩把二胡進行對比,一把是紅木六角琴,蛇皮很薄,聲音纖細明亮,穿透力較差;另一把是紫檀八角琴,蟒皮較厚,聲音渾厚粗曠,穿透力強。用示波器看其波形,在同一個音高點上,前者的波形諧波較多且密集;後者的諧波相對較少,波形邊沿圓滑清楚。可見琴筒和琴皮的差異對音色的影響是很大的。

    另外,在共鳴腔內填充一層泡沫,即改變了琴筒的響應頻率,能使聲音變得渾厚。在琴筒的後部發音口處,遮擋住不同的面積,會使聲音變得沉悶。

    四、琴碼材質的影響。

    一個小小的琴碼,也會對二胡音色產生很大影響。琴碼是弦的振動波傳導到琴皮的的介質,不同木質的密度及諧振頻率,對二胡音色的形成有很大關係。木質鬆軟、密度較低的琴碼,聲音柔和低沉;木質堅硬、密度高的琴碼,則聲音高亢明亮。例如,竹碼清脆,松癤碼柔和,烏木碼聲音結實硬朗。用硬塑膠製作的琴碼,聲音發悶。

    另外,琴碼底部面積的大小,關係到與琴皮接觸面積的大小,對音色也有一定影響,這可能與琴皮的振動頻率及諧波的合成有關。試驗表明,大琴碼聲音渾厚,小琴碼聲音要尖細些。

    要想得到自己喜歡的音色,應該根據自己二胡的特點,多準備一些不同材質的琴碼,透過對比試驗,選擇一個滿意的琴碼,使自己二胡的聲音更加悅耳動聽。

    五、濾音墊片的影響。

    為了消除狼音噪聲,幾乎所有的二胡,都在琴碼下部 安裝了濾音墊,有的人用海綿、泡沫,有的人用呢布料。濾音墊的材質、薄厚、大小,以及安裝的部位等,都會影響二胡的音色。海綿泡沫會使二胡的音色低沉、渾厚、發悶;柔軟布料會使聲音柔和細膩;呢料能使音色明亮高亢。可以根據各人的喜好來選擇。濾音墊安裝在靠近琴碼處,音色會變得厚實;安裝在琴筒下部,音色會亮些;安裝在琴碼與琴筒的中間部位,音色介於前二者之間。可根據各人的需要來調整。

    透過大量材料的對比試用,本人認為以純毛的材料最好,其中更以厚織物為好,比如氈、呢、絨等(高檔音響的喇叭盤一般都用羊毛原料複合製成,音質效果極佳)。羊毛屬於蛋白纖維鱗片狀結構,其降噪抑噪效果很好。號稱"纖維黃金"的純羊絨呢又是羊毛材料中最佳的音墊材料。

    通常音墊應該根據二胡的特點和演奏者的要求來製作。其規格為2.5-4釐米*2.5-4釐米,做成楔形(靠琴碼部位厚,下面薄),高度以能墊進琴碼下方為宜,根據琴的特點和演奏者的要求靈活掌握。四周最好用線縫合。至於濾音墊的薄厚和大小,疊幾層合適,就要根據試驗來決定了。

    六、二胡千斤線的影響

    千斤是胡琴類樂器獨有的部件。它正切於二胡有效弦長的一個點上,是二胡音域的起點和確定二胡音高的基點,還兼有調節音域、音色、音量的作用。千斤是輔助二胡導振共振的聯絡體,分析二胡發音過程:弦經過馬尾摩擦發音後,向下經過琴碼傳到至琴筒進行主共振共鳴;向上經過千斤第一回路連線琴桿輔助共振共鳴,再向上經過琴軫形成第二回路輔助共振共鳴.因此千斤對二胡的發音有重要的作用.

    通常千斤分為固定和綁紮式兩種。材料有纖維線、金屬、木材等。固定式千斤有金屬鉤回拉式和上拉下頂式(用木材、金屬螺絲等製作出所謂改良式千斤);綁紮式千斤即用纖維線回拉綁紮。兩種千斤各有所長。固定千斤多少帶有一定金屬餘音,而且音偏硬;綁紮式千斤較為適合二胡的民族樂器特色,其振動頻率適合二胡的音域音訊,把二胡的整體共振共鳴有機的聯絡在一起(演奏時可以明顯感覺到千斤線的振動)。

    二胡千斤線的材料多種多樣,不同材料的組織結構不同,其導振共振效果不同。線材來源可以分為天然纖維和人造纖維兩類,以天然纖維為優。天然纖維又以純羊毛為最佳,其次是真絲、純麻和純棉。純羊毛屬於蛋白纖維,鱗片狀結構,其導振共振效果最佳,是千斤線中綜合性能最好的,音渾厚柔美適合南方二胡(高檔音響喇叭的振動盤一般都是羊毛為原料複合製成,音響效果就是不同凡響)。真絲屬於膠原蛋白結構,其導振共振效果比羊毛強,音圓潤明亮,適合北方二胡。純麻屬於天然纖維維管結構,其導振共振效果介於羊毛和真絲之間,效果偏明亮。純棉屬於天然纖維維管結構,其導振共振效果稍遜羊毛,效果偏渾厚柔美。

    (製作二胡千斤線不難,只要弄到材料都可一試。純羊毛可用織衣羊毛線改制,絲、麻、棉都可尋。製作千斤線的四字要訣:緊、密、勻、光。緊即每股要搓緊,密即線股要密實,勻即每股要勻淨,光即外表要光潔。三股線外觀漂亮但難搓,兩股線易搓,效果差不多。線搓成後在表面用布勒上一點點蠟即可。千萬不要弄成蠟線,否則有阻尼作用,導振共振效果變差。)

    七、演奏手法的影響。

    運弓是二胡演奏的基本功,而且是非常重要的基本功。運弓手法的好壞,對音色的影響也非常大。為什麼有的人奏出的聲音生硬、黴澀、不好聽,而高手奏出的樂音卻圓潤、飽滿、流暢、優美好聽,其關鍵就在於運弓。正確的運弓,要求右手充分地放鬆,保持弓子的平、直、穩,並且注意貼弦度,這樣奏出的音色才能優美動聽。如果運弓手法不對,持弓不穩,運弓發力緊張,又貼不住弦,聲音就不是味兒。

    除了運弓,左手的按弦,對音色也有影響。手指按弦的部位、力度、虛實等因素,都會使音色發生變化。例如,用指尖輕觸,和用指肚重按,音色會截然不同;輕輕按弦和用力壓弦,效果也絕不一樣;虛按泛音點,才能發出泛音的清晰明亮的音色。

    另外,同一個音,在外弦上和內弦上的音色是不同的。有的樂曲,如《良宵》中,有多處"5"音用內外弦音色的對比變化,來表達歡快活潑的氣氛。

  • 9 # 婉璐動漫

    持弓法和運弓法是密切相關的,板胡弓法是決定音色和音量的主要因素,只有掌握了妥切得當的持弓方法和運弓方法,才會呈現出盡善盡美的運弓技巧,才能出神入化地去表現豐富的音響。

      弓法是板胡音響的“動力”,是表達感情的關鍵。琴聲是否悅耳動聽、感情是否生動感人,這些都和弓法緊密相關。如果沒有嫻熟的弓法技藝,板胡就難以發出輕,重,強,弱、快。慢、緩、急的音響效果;沒有這些音響效果,也就很難表達出抑、揚、頓、挫、喜、怒、哀、樂的思想感情。因為音樂的內涵是透過各種音響情緒和音響意境來體現,而板胡演奏的弓法藝術,恰恰是體現這些情緒與意境的最好手段。

      板胡和其他的民族拉絃樂器(如高胡、中胡等)的持弓法有著相似的地方;其經常使用的持弓方式有兩種,而在演奏使用上,可以說各有千秋,其歷史的來源也有所不同。其一,食指放於弓杆外側,中指、無名指位於弓杆弓毛之間,拉奏外弦時推頂弓杆,拉奏內弦時用中指、無名指勾摟弓毛。 (見圖1)

      這種持弓方式,在秦腔為代表的西北演奏風格中,使用的較多。在本文中,稱之為。第一種持弓方式’,亦稱為“大抓弓”。

      其二,食指、中指放於弓杆外側上,而無名指位置在弓杆弓毛之間。 (圖2)

      以上兩種持弓法的主要區別在於中指的位置變化。手指觸弓的位置是:大拇指關節和食指根部控制弓根,中指、無名指制動弓毛,小指自然孤度彎曲於無名指後方可。這種持弓方式在評劇、河北梆子等風格的演奏中經常使用。本文中稱之為“第二種持弓方法”亦稱為“小抓弓”。其實無大小之分,只不過是將兩種不同的持弓方式加以區別罷了。

      這裡只是說的板胡的兩種個持弓的方式,但就其在演奏中的控制來講,隨著板胡演奏技術的演進,一些新的演奏技術也逐漸地融入到板胡的創作與演奏中如原野作曲《牧鄉》中,就大段地使用了拋弓、自然跳弓等技術,我們在演奏這些作品的時候可以發現,如果使用第一種持弓法(即傳統稱謂中的大抓)就不能在內外線上較為輕鬆地奏出應有的演奏效果。

      這也與板胡弓子的結構有關係,眾所周知,由於板胡琴絃的張力較大,所以板胡的琴弓弓杆較粗,使用弓毛的數量也比其他的民族弓弦樂器要多,整體的重量也較重,這就要求我們持弓的方式有對弓子很強的控制力,在者在內弦的演奏中,特別是快速的換弦與內弦演奏技術,第一種持弓方式並不能很好地配合樂器的音樂表現。就此問題筆者也指導學生寫過相關問題的本科畢業論文,也做過一些音響的實際分析,發現這一種持弓方式能夠最大限度地解放手腕的控制,在弓杆重量較大的時候,能用兩個手指的力量,對弓子進行有效的控制。誠然,在板胡的演奏、尤其是傳統作品的演奏中,外弦的使用頻率非常的高,而內弦由於原來琴絃物理結構(老弦與絲絃)使用的頻率不是特別的高,所以在演奏傳統作品、如《大起板》、《大姑娘美》等時,使用第一種持弓方式,並不會對演奏有太大的影響,有選擇第二種持弓方式,即食指和無名指都在弓毛端,對於內弦的演奏,無疑會有更穩定的支援。尤其是內弦的跳弓與控制要求很高的作品,比如《Sunny照耀塔什庫爾幹》、《查爾達什》等移植和改編的外國作品。

      協調統一的運弓,並不意味達到了發音的基本要求。採用這種外在的運弓動作,儘管運弓路線是“一條線”,由於弓毛擦弦點與持弓點的距離在不斷改變,弓毛對琴絃的摩擦力也在不斷髮生變化。故有可能弓根部分的發音渾濁刺耳,弓尖部分的發音輕飄暗淡。所以還要注意從內在的擦弦力度去加以控制,即根據弓毛擦點與持弓點距離的遠近來隨時調整弓毛的擦弦力度,擦弦點在向弓尖移動時,逐漸加重擦弦力度,在向弓根靠近時,逐漸減輕擦弦力度。這樣,就使得每一拉弓或推弓的發音首尾一致,圓潤飽滿。 就持弓的方式來看,有的時候,第一種持弓方式在外弦演奏的狀態控制,可能更為放鬆,弓子的執行也較為平穩。

      板胡的發音和音色是板胡演奏的重要手段,它關係到板胡演奏中的音樂藝術表現,其與音準、節奏等要素一樣,都佔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目前在板胡專業的學生當中,有不少人對演奏時的發音和音色既不講究,又不去刻意追求,在演奏中常常會出現平淡無味,粗糙刺耳的聲音,有的學生更對這情況毫無認識,甚至自我感覺良好。這些現象的存在,究其原因當是學生對板胡的發音和音色的好壞缺乏正確的概念及缺乏音色的鑑別能力。有的人把拉琴的聲音不美全然歸咎於樂器質量問題,這種看法應是片面的。我們並不否認琴的質量好壞對發音有一定的影響,但它決不是主要的或唯一的原因。任何發音純美的樂器都要靠演奏者的精心調整和掌握,才能發揮其應有的潛力。因此,解決板胡的發音與音色問題,首先是培養演奏者具有良好的內心聽覺和審美要求,透過有效的技術手段把內心對聲音的多種概念,尤其是美的概念變成實際的音響。板胡不同音色的產生,主要是由於運用不同的演奏方法,即不同的激發動作的配合而獲得的。良好的發音和音色應來自於正確、嚴格的訓練和內心清感的激發而產生。板胡的發音與音色決定於左、右手的各種演奏技巧及其默契的配合。當然正確並與作品演奏相適應的持弓方式的選擇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演奏環節。

      著名小提琴教育家林耀基教投說運弓有三種感覺。一是順風的感覺,一是颱風的感覺,一是逆風的感覺。演奏時,壓弦的力若以弓子的重力為主,是順風的感覺,行弓光滑流暢,頗有飛動飄逸之感,音色透亮明快,在運用弓子重力的基礎上,再加強手指對弓子的壓力,是合風的感覺,發音堅實、力感適中。借用大臂重力,即三種壓力相結合是逆風的感覺,行弓很澀,力感橫溢,發音蒼勁,音勢樸拙。這也正是板胡兩種持弓方式所共同要求的最佳狀態。

      當然,持弓的方式加之運弓的感覺與精準把握,在弓段、弓壓、弓序、弓速四個方面結合與調整,才能獲得更好的演奏音響效果。由此看來,板胡持弓的方法對演奏還是有相當大的影響。還需要我們進一步在音響實驗和生理學分析上結合作品的演奏再進行細緻的研究。

  • 10 # V音樂匯V

    很高興能回答您這個問題:關於影響板胡音色問題個人見解:《獨奏板胡》琴筒和麵板都較大,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58685e5aeb931333431336162直徑8 ~10 釐米,琴桿比二胡粗,全長70 ~73釐米,外弦使用鋼絲絃,裡弦用絲絃,或全部使用鋼絲絃。音色寬厚柔美,能奏較高的把位。

    《高音板胡》又稱“河北梆子板胡”或“評劇板胡”。形制比獨奏板胡略小,發音高亢、尖脆、明亮,適於為河北梆子和評劇伴奏。河北梆子伴奏用的瓢較大,評劇伴奏用的瓢較小。

    《中音板胡》又稱“河南梆子板胡”。琴桿長70 釐米,面板直徑8.5 ~9.5 釐米,絃軸粗,外弦用普通老弦,裡弦用粗老弦,音色渾厚柔和,用於河南梆子伴奏。

    《秦腔板胡》又稱“胡呼”。琴筒用較大的椰殼製作,琴絃都用老弦,發音低於前

    幾種板胡,主要用作秦腔伴奏。

    《山西板胡》又稱“晉中板胡”。琴筒比秦腔板胡大,琴桿也粗,弓子杆是用寬3釐

    米的竹板製成,外弦用老弦,裡弦用纏弦或腸衣弦。音色渾厚、音量宏大,宜於演奏緩慢、低沉的曲調,是山西梆子的主要伴奏樂器。

    此外,有一種與京胡結構相同的板胡,只是琴筒略大不蒙蛇皮而已,琴桿與琴筒均

    用竹製,發音較其他板胡清脆,用於浙江紹興高調中、在江、浙兩省極為流行。

    (雙千斤板胡)受雙千斤二胡的啟發而製成。它將原腰馬改為駝馬上移,起到支撐

    和平衡琴絃壓力的作用,增加了有效弦長,音域向下擴充套件了五度音程。在駝馬下面配置了可以上下移動的活動千斤,並在活動千斤以下增設了轉調千斤。雙千斤的底座安置在琴桿裡,可以上下滑動。板胡裝置這種活動雙千斤後,轉調極為方便,音域達三個半八度,音質柔和優美,並具有高音板胡和中音板胡的音色特點,豐富了板胡的演奏技巧和責現能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說了解繪畫藝術作品的精髓,可以增加欣賞其他藝術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