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讀點古文

    首先澄清一下,對聯不需要韻律,對聯講究的是平仄。

    “平水韻”是由其刊行者劉淵原籍為江北平水(今山西臨汾)而得名。

    平水韻依據唐人用韻情況,把漢字劃分成106個韻部(其書今佚),是更早的206韻的《廣韻》的一種略本。每個韻部包含若干字,作律絕詩用韻,其韻腳的字必須出自同一韻部,不能出韻、錯用。清代康熙年間,後人所編的《佩文韻府》把《平水韻》併為106個韻部,這就是廣為流傳的平水韻。

    成書歷史

    隋朝陸法言的《切韻》分為193個韻部。

    唐初,許敬宗奏議合併、修整韻書。唐玄宗開元二十年(公元732年),孫愐編制《唐韻》(原書已佚失),是《切韻》的一個增修本,全書5卷,共195個韻部,與稍早的王仁昫的《刊謬補缺切韻》同,其上、去二聲都比陸法言《切韻》多一個韻部。

    北宋陳彭年編纂的《大宋重修廣韻》(《廣韻》)在《切韻》的基礎上又細分為206個韻部。但《切韻》、《廣韻》的分韻都過於瑣細,後來有了“同用”的規定,允許人們把臨近的韻合起來用。

    直到了金朝,有江北平水(今山西省臨汾市堯都區)人劉淵著《壬子新刊禮部韻略》把同用的韻合併,成107韻,其書今已散佚,只能從元初黃公紹、熊忠的《古今韻會舉要》一書瞭解到一些概況。

    1223年,山西平水(平水為隸屬於金朝河東南路絳州之鄉級行政區)官員金人王文鬱著《平水新刊韻略》為106個韻部。

    元初陰時夫著《韻府群玉》,定106韻的版本為“平水韻”。

    明代以後,文人則沿用106韻。

    清代嘉慶年間,因避諱(清嘉慶皇帝的名字-愛新覺羅·顒琰),故改“琰”為“儉”。

    清代康熙年間,後人所編的《佩文詩韻》、《佩文韻府》、《詩韻合璧》把《平水韻》併為106個韻部,共收錄漢字9504個,全篇韻表採用繁體字(正體字)以便於讀者檢索查詢。這就是廣為流傳的平水韻。

    2001年,在敦煌莫高窟北區石窟出土的古韻書《排字韻》的殘片,其內容與王文鬱的《新刊韻略》完全一致,具有106韻的組織,是更早的206韻的《廣韻》的一種略本。

    2004年,中華詩詞學會認為並提出“倡今知古,雙軌並行;今不妨古,寬不礙嚴。”四條詩詞創作用韻方針,將《平水韻》重新校訂,並收入《中華新韻》中,便於讀者攜帶、使用。

    我不認為按照韻律是桎梏,是束縛。相反,正是有了韻律,有了平仄,才使得詩歌、對聯抑揚頓挫、朗朗上口。也讓詩歌對仗工整,形式統一,結構嚴謹。與此相同的還有《詞林正韻》《中華新韻》,這都是音韻學研究的成果,也是對語言和發音規律的探索總結。不能簡單地認為規矩就是束縛,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要辯證看待。

  • 2 # 周建平1107

    這個問題涉及詩詞當然也包括對聯中使用新韻與舊韻的爭論。這是個老話題。新韻舊韻之爭歷時已久,優劣不再絮叨。我的觀點是:使用新韻求發展,掌握舊韻為繼承。因為現在寫詩詞對聯是給現代人看的,要適應現代人的語言習慣。讓讀者理解,才能有更多的受眾。但詩詞對聯又是國學瑰寶,有源之水。幾千年流傳至今。不瞭解舊韻就不能繼承其精華。所以瞭解掌握舊韻還是必要的。

    使用舊韻的作者中已有先行者採取融合的方式,作品用韻即符合平水韻某韻部,也符合新韻某韻部。聽說還出了書,作者是何鶴?此作法持之中庸,我贊成

    。很多論壇詩友勸我改用平水韻,新韻用久了妙處自知。近期自擬新韻對聯附後:

    上聯:素箋狂草求一樂,

    下聯:錦瑟痴拂了百憂。

    上聯:暖酎驅寒文始就,

    下聯:冰茶解暑韻初成。

    上聯:閒來蘭浦尋鷗鶴,

    下聯:悶向花叢撫瑟琴。

    上聯:竹賦吟成教鶴子,

    下聯:松圖皴就問梅妻。

    上聯:秋月升時欣弄瑟,

    下聯:春花落處鬱塗箋。

    上聯:一檠落寞搜腸苦,

    下聯:滿篋荒唐入夢甜。

  • 3 # 財務男達人

    孔子做人格言

    不學禮,無以立.

    己所不欲,匆施於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

  • 4 # 雲遊鷹

    俗話說得好,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平仄相對就是對聯的規矩。你可以不講平仄,願怎麼寫就麼寫,那你可以另外起個名字不就行了嗎?何必非得把李四說成張三呢?

  • 5 # 漠陽樹

    所謂平水韻,也是宋末元初歸集整理而創新的,是當時的“新韻”。對提倡無揚棄繼承者而言,若處在當時也應該屬於抵制者。當年也可以提出同樣的問題:是該用206韻的廣韻呢,還是該用106韻的平水韻呢?

    和現在的四聲普通話不同,平水韻是含有入聲的五聲系,目前已經基本成為啞韻了,沒幾個人會用來發聲(包括學究),如果你的作品不是面對大眾的,只是在小圈子裡棄聲啞玩,學仿冒充古作孤芳自賞也是可以的。

    韻書包含平仄聲調和音韻兩部分,對聯主要涉及平仄聲調,如果希望大眾感受到聲調起伏節奏,還是應該用人人都懂的普通話為好。

  • 6 # 長青四季松

    "平水韻"即"舊韻"。是由其刊行者劉淵原籍為江北平水(今山西臨汾)而得名"平水韻"。後經修改把漢字分成106個韻部,作格律詩用韻。

    而對聯不需要"押韻"。若還用"平水韻"的平仄來規範對聯!對於對聯當然也就是桎梏!

    本人認為"平水韻"對格律詩更是桎梏!原因是:

    1、現在作格律詩用韻有以普通話為基礎的《中華新韻》,簡便實用,推陳出新。

    2、"平水韻"106韻部,多而繁雜。毫無便於記憶的規律,可以說沒有人能夠記住!如何應用?

    3、既然記不住,那麼就去查。可是,即使是有一定基礎的人,一個一個字去查,沒有半個小時或更長時間要查也不容易,更何況初學者!

    4、"平水韻"有平聲、上聲、去聲、入聲。除去平聲,其餘均為仄聲。而新韻分為陰平(第一聲)、陽平(第二聲)、上聲(第三聲)、去聲(第四聲)。其中陰平、陽平為平聲,上聲、去聲為仄聲,很多原本讀入聲歸仄聲的字則成為平聲字。因此,"平水韻"與以普通話為基礎的新韻有很大出入,不利於普通話推廣。

    綜上所述,"平水韻"對於對聯和格律詩都是桎梏。

    因此,我認為創作格律詩用韻應該用"新韻"。但"平水韻"是寶貴的文化遺產,也不能丟掉了,還是應該繼承下去!不過,這是專業人士的事。

  • 7 # 醉臥紅塵君莫笑

    首先要搞懂什麼是對聯,對聯是從一首律詩中的中間四句(三四句,五六句)分化而來,稱為頷聯與頸聯。

    頷聯與頸聯都有固定的格式(平仄譜):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這是兩組格式,可以上下調換。對聯從律詩中分離出來後,自成一門獨立的龐大的文學體系,可以從一字成聯,也可以是百字成聯,甚至更多,沒有拘束性。平水韻在對聯中只不過起到一種格律約束作用,形成桎梏,那只是片面之詞。

  • 8 # 南園逸士NKU

    首先應該認清兩個簡單的事實,這就是:

    ①當代寫出的作品只能給當代人看!不是也不可能是給古人看!

    ②朗朗上口是寫詩詞、對聯用韻及平仄格律的目的。(當然對聯並沒要求押韻)。

    由於古代許多字的平仄及讀音和現代已經完全不同。如果再按古韻書去寫,寫出來的東西念起來彆彆扭扭不上口,說句直白的話“還不如打油詩好聽”!又有什麼意義呢!?誰願意去看、去唸、去聽呢!?現在用古韻的人太少了,並且以後會更少!簡單預算一下,假如全國有一萬人還在用古韻,那麼與全國十四億人來比,僅僅是十四萬分之一!你不可能為了這“一個人”而去讓“十四萬人”死記硬背古韻!他們肯嗎?!所以,如果想使詩詞、對聯不萎縮,並推而廣之,那麼,用新韻是必然趨勢!

    另外,有人說不學古韻就不能繼承古人的詩詞、對聯,我覺得其實不然。我們學習詩詞、對聯,是學習其規律和內涵呢?還是學古人的發音呢?!答案顯而易見。學古人的作品並不是學習他們的古代讀法,況且古代並沒有錄音機,所以古音究竟是怎樣讀,誰也無法說清,也沒有必要。只要預設古人寫作時是押韻的、上口的就可以了。關鍵是要在格式、內容上下功夫,而沒有必要再學古韻。當然對於專門研究古詩詞、對聯的學者來說,則另當別論。

  • 9 # 百味寫春秋

    解答這個問題,我覺得我們首先應該弄清楚什麼叫“平水韻”?什麼稱“對聯”?

    一、“平水韻”,平水韻是創作詩歌所用的一個韻法。因為創作詩詞歌賦講究押韻,韻書也就應運而生了。其中影響最廣的當數金代王文鬱編修的《平水新刊禮部韻略》,分韻106部,這便是著名的平水韻起源,一直沿用至今。

    二、“對聯”,又名楹聯、楹貼,俗稱對子。它是漢語特有的一種述物抒情的藝術形式,是中國詩詞的衍生物,亦可視為中國詩詞的一個門類。對聯的種類繁多,有春聯、賀聯、輓聯、贈答聯、勵志聯、婚慶聯、名勝聯、宅第聯、中堂聯、店鋪聯,等等。其形式大同小異,主要是:上聯與下聯的字句要相等,內容要相關,對仗要整齊,節奏要一致,而且要求上聯以仄聲收尾,下聯以平聲收尾。對聯詞語的對仗規矩與律詩的頷聯、頸聯相同。與律詩有區別的地方:一是字數靈活,可以一到兩個字也可以數百上千,句數不拘;二是不必考慮押韻。

    三,因為對聯不講究押韻,所以,平水韻對於對聯不是桎梏!

    四、列舉兩個對聯例子:

    (1.)郭沫若的《天一閣聯》

    上聯 好事流傳千古

    下聯 良書播惠九州

    (2)《歸元寺韋馱殿聯》

    上聯 大肚能容 容天下難容之事

    下聯 慈顏常笑 笑世間可笑之人

    解答到此,個人淺見,因涉及學術問題正確與否可商榷,並希望網友批評指正與關注。謝謝!

  • 10 # 醜陋的爬行者

    我不大太懂對聯,只是一種意習,覺得對對聯就象讀書時,寫反義詞,或同義詞一樣,對對聯也就是對相應對的句子也許既可。

  • 11 # 打工四季

    說實話,確實很喜歡詩,可寫詩我就是業餘愛好,真的不太懂!就是打工之餘,每每想念著詩!

    我的理解,古代人和現代人,寫詩的差別在於,年代不同,寫出的東西就不同!說白了,就像地方語言一樣,有地域性的區別,字和字之間讀音,意思有的各不相同!有的古詩詞,不看註解,我根本不理解其中之意!假如現代詩詞,回到遠古,古人也未必理解,他們,知道什麼是(差屏)嗎!等等~

    我的認為,對聯,上口,對應等等吧,就行!太追求了,看不懂和沒寫一樣!說白了,不實用~我認為,無論是詩詞,對聯,一定要走進生活,貼近生活,接地氣!

  • 12 # 簫劍367

    感謝悟空問答〞平水韻〝對於對聯,,,,的問題,我認為詩,文,以及一切有關文字的東西隨著時代變化而變化,文字,文章及對聯詩詞是給現化人看的,文字決不是為了喚醒古人來聽,而是現代人喜,聞,樂看這才是一切文字所起到的形式作用,比如現代文章光第一自然段就使人看的反感,以下多精彩的內容都沒人看了,比如對聯只有十幾字,看了上聯,人們就會馬上欲看下聯,如果有一個好下聯,馬上會迎來許多人點贊和合彩,但真正看你文雅〞平水韻〞的人很少,只能是作者自得其意。幾十年有許多婚慶人家都願請·我編對聯,有許多逗的客人前弓後仰,有的人捂肚子笑,,,,

  • 13 # 逢春186177958

    平水韻只在讀古詩時知道就行。現寫詩只要按普通話音調去適應平仄要求、押韻即可,一般不再考慮平水韻。對聯也只按普通話音調適應平仄要求就行,與平水韻無關係,哪有桎梏之說呢?

  • 14 # 秦官鋒

    “平水韻”是古人把106個韻部廣為流傳為平水韻,每個韻部包括若干字,寫楹聯作詩遵照的依據,切不可錯用。“平水韻”對楹聯是不是桎梏?我的回答是;不一定。一副好的對聯,除了自身結構嚴緊合理外,還取決於所貼方位。如;竹報平安地,花開富貴家,這對聯,按“平水韻”不屬規範,但,春節時貼在大街門上,該戶人家老兩口家有三千金,這副普通對聯就大跌眼鏡。因此,時代在發展,得與時俱進。但,古人對“平水韻”的研究是一重大貢獻,該發揚光大。

  • 15 # 使用者林培科

    關於對聯基本知識和要求本人淺談;平水韻與中華詩詞中新韻,馬蹄韻、漁竿韻、詩律韻等等。

    對聯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明清時期最頂盛時期,對聯用途廣泛,春聯、婚聯、壽聯、輓聯、行業聯等等。

    簡單說一下:對行規有1.3.5字不管,2.4.6,字(分明)從嚴,對聯不是相反方向內容,而是上下和諧一幅詩韻聯。

    五字韻或者是七字韻律詩對聯,下聯對賦應該是仄平平收尾,讀聲韻調悠美。以後還會更詳細解讀。

  • 16 # 陳若V06

    從小就喜歡對聯和詩。來之後先是見到有出聯的就接上去對一下。但後來不是了。其原因就是,有的出聯人要求使用“平水韻”。

    從小就看見大人的案頭常備一本書,在外出旅行時也帶著。書封面上寫著“韻”字。但不清楚是平水韻還是別的韻。上一輩人早已作古,自然也無從查問。

    關於“平水韻”,我查過百度,知道其發源地是在山西臨汾一帶,又有了一個吃驚。我在晉南生活過多年,至今還把那裡當成第二故鄉。我曾去過不少古城古蹟,想不到這裡還是古韻的故鄉。於是又多了一層親切感。接著也曾嘗試去了解、琢磨、使用它。但很快就放棄了。不僅如此,後來每見到有用此韻要求的,或者還有用“古仄”要求,有南方話中的“入(?)聲”要求的,都一律退避三舍,敬而遠之。原因如下:

    1、現在允許用新韻,會省去不少事。

    2、古韻裡還有比“平水韻”更古的,若都要較真溯源,何日是個頭?

    3、華人被公認為智商高,但幾千年在科學上乏善可陳,導致了近百多年裡多次被列強欺負。而沒人搞科學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世代讀書人的“聰明”都糾纏在了“詩書繼世”上。這其中韻律也有一份吧。

    4、相信我和許多人一樣,既喜歡詩歌,也喜歡古今中外、上天入地的各門其它知識。享受著不同領域的邊緣知識或者越界帶來的快樂,因為犯懶沒有在某一領域深耕或深鑽。

    當然,致力於平水韻的朋友我也一樣很敬重。各位也是在為文化繼承做貢獻吧。藉此機會向他/她們問一聲好。道一聲辛苦!

    此外,我還發現,除了詩、聯之外,還有個領域對“韻”或“轍”的要求也很嚴格。詩詞愛好者們未必會想到。近兩年,我在線上線下報名學習時,課上常被老師嚴格地矯正過口型和發音。而且多次被指出,我的這個韻或那個轍搞錯了。我這裡說的不是英語課。而是聲樂課,是唱歌。可我明明在普通話發音上還考過證書呢。

    結尾,講一個真實的故事,和“平水韻”無關。

    文革後一所名校招生。一對兄弟由父親帶著前來報到。他們來自南方。可接待的老師犯了難,難在了兩個學生的名字上。忘記具體是叫啥名字了。為舉例方便姑且一個叫張茲,另一個叫張諮吧。可一旦入學後,當老師每次點名時,該哪個學生喊“到“呢?對此張父解釋說,在發音上其實還是很好區別的。按古語和方言,其中一個發音較正常。另一個則要短促有力得多,有抑揚頓挫感。為此校方也專門進行了研究,還驚動了校長吧。研究結果是,學校正式找張父談話,委婉地做了家長的工作:還是改名吧!

  • 17 # 品茗致雅

    簡單而言,“平水韻”就是劉淵根據唐人用韻情況,把漢字劃分成106個韻部,每個韻部包含若干字,作律絕詩用韻,其韻腳的字必須出自同一韻部,不能出韻、錯用。因劉淵原籍為江北平水(今山西臨汾)而得名。

    對聯,言簡意深,對仗工整,平仄協調,字數相同,結構相同,是中文語言的獨特的藝術形式。一般不需要押韻。

    這種傳統的藝術,出現在許多不同的場合,起到了不同的作用,也成為一種人們喜聞樂見的藝術。

    應該說,如果不是專業人士,對於“平水韻”,都只是一知半解的,甚至有人都沒有聽說過,更不用說熟練地運用於對聯中了。

    當然,對聯有自己的要求,力求規範不是壞事。但是如果按照古人的格律韻律要求現代人,對聯這種文學藝術樣式有可能會出現“曲高和寡”的局面,會離我們生活漸行漸遠,只是會成為極少的一些文人雅士的文字遊戲了。我想,這也一定不是人們所期待的吧?

  • 18 # 一帆風順永遠開心

    對聯如果沒有,平,仄,要求,會容易對的。就像律詩和油詩一樣,也沒有,平,仄,要求,也就不叫律詩了。

    說起來,多了個,平,仄,要求,增加了難度。

    沒有規距,不成方圓,如果都沒有,平,仄。好像感到有的地方,不太對勁。具體,我也說不明白,畢景自己識字幾個,不敢論文。祝好

  • 19 # 柳波

    平水韻對於對聯是不是桎梏?

    回答這個問題就要首先說明兩個問題,

    1"什麼是平水韻?

    2"什麼是對聯?

    好,下面我們來分別瞭解一下。

    什麼是平水韻?

    詩詞曲賦,這些都是韻文,押韻,即是以上文體的特點,也是和其他文體做區別的一個重要環節。最早的時候沒有專門的韻書,作者都是根據當時的語言習慣來安排詩韻的。在律詩出現以前,用韻還是比較簡單的,可以按照自己的語言習慣,一韻到底可以,中間換韻也可以,甚至可以平仄韻交替使用。

    在李登和隋朝的陸法言之間,總共出現了二十七種韻書,其中對後世影響最大的是晉代呂靜編撰的《韻集》。

    到了隋朝,陸法言等人根據呂靜等人編撰的六種韻書,編定了《切韻》五卷。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切韻》對後世是影響最大的。到了唐代,孫愐等奉命編撰《唐韻》,就是在《切韻》的基礎上刊正完成的。無論後期的《廣韻》還是《集韻》都是以《切韻》的資料進行修訂的。這兩種韻書分二百零六個韻目,也分出了平上去入四聲。

    南宋時期,在金朝統治下的平水,有個叫王文鬱的人,編撰了《平水新刊韻略》,分一百零六個韻目。二十多年之後,另外一個平水人,劉淵。編撰了《壬子新刊禮部韻略》,分一百零七個韻目。雖然這兩部書已經石川,但其資料儲存在了《佩文詩韻》中,流傳到了今天。

    那什麼又是對聯呢?

    對聯也叫楹聯,百姓人家俗稱門對子。起源於桃符,據傳和神荼鬱壘有關係。因為兩位驅鬼的門神住在桃樹下,所以桃符就成為人們用來驅鬼避邪的神物了。公認最早的對聯出於後蜀主孟昶之手。“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

    對聯的形式很多,最嚴苛、最能體現漢字博大精深的就是律詩聯。上下聯要求:對仗工整,平仄協調,字數相同,結構相稱,內容相關。

    因為對聯脫胎於駢文和詩,但字數可以更少,所以更能體現漢字的深邃和廣博。因為只是從律詩中擷取一聯,所以並不需要押韻,而不押韻的話,就和平水韻沒有絲毫關係。

    說到這裡,想必大家也就明白了,韻是作詩詞用的,而對聯是不需要用韻的,所以平水韻不會是對聯的桎梏。

    以下圖片皆來自百度搜索。

  • 20 # 鄉里老龍王

    對不起,我來晚了。

    那麼“平水韻”它究竟是什麼呢?師友們都十分清楚,在這裡我就不累贅了,百度也有詳細的解釋。

    我想說的也就是個人的一點看法,我們知道“平水韻”對詩詞來說是非常嚴格的,而於對聯就比較寬鬆了許多,於對聯的束縛也就少了很多,我們在作對聯的時刻也就沒必要象詩詞那樣去挑詞撿字了,因為對聯取決於“律”,以“律”和“意境”來取決一幅好對聯的成敗,而不是“韻”。“律”與“韻”是不同的兩個概念,律與字的聲母沒半點關係,它只以音調來定平仄,也就是漢語中的一.二.聲為平音,三.四.聲為仄音,所以“韻”對於對聯來說也就沒什麼可束縛的了。不知各位老師和聯友們覺得我說得怎麼樣呢?真誠的感謝師友們蒞臨指導!謝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最近讀過的哪本書給你的啟發最大?有什麼推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