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
回覆列表
  • 1 # 水晶158008514

    呈謝!蘇聯入侵阿富汗,無非是想達到它稱霸全球的目的,可它的野心不曾得逞。

    而從阿富汗的地理環境就知道它為什麼要這樣做了。

    那瞭解一下阿富汗地理環境:東接中國,南接南亞印度洋,西接產油區,北接中亞俄羅斯。蘇聯為了自已私心侵略阿富汗,而用了十年也不曾拿下阿富汗,勞民傷財的只好灰溜溜的走了。

  • 2 # 鐵木真165163663

    當時美蘇正在全球化爭霸戰。為了爭奪控制地緣政治戰略。蘇聯人與美國人不惜下血本。美國人早前入侵越南,後來蘇聯人入侵阿富汗。兩個超級大國都付出血的代階,才明白阿富汗這個地方是大國的墳墓。是不可以輕易征服的。因為阿富汗這個國家雖然貧窮,但老百姓都很有志氣,堅決抵抗侵略他們國家的人。讓前蘇聯陷進了阿富汗的泥潭當中。進入了阿富汗人民的汪洋大海當中,英勇頑強的阿富汗人民在外界的武器與軍事物資的援助下,經過十年的戰爭。終於讓蘇聯人低下高傲的頭顱撤出了阿富汗。蘇聯人想要達到地理政治的戰略,控制中亞的夢想徹底破滅。

  • 3 # 薦商12345678

    蘇聯曾經是超級霸權大國,全世界範國內都在與美國爭奪世界霸權,阿富汗只是這個爭霸鬥爭的一個區域性,上世紀七十年代中蘇交惡,蘇聯勢圖從多個方向包國中國,範是與中國接壤的國家蘇聯都強力插手,扶植反中勢力,歷史上的朝鮮,越南等國家與中國關係時好時壞,多半與蘇聯暗中搗鬼有關。阿富汗政府一直與蘇聯保持較好國家關係,曾一度効仿蘇聯社會主義國家模式,阿明總統當政時與蘇聯關係較好,但阿明也反對蘇聯對阿富汗內政的粗暴干涉,與美國,中國也保持正常外交關係為蘇聯所不容,派特種兵空降阿富汗攻打總統府,阿明總統被打死。國內受美國支助的伊斯蘭勢力上臺主政,更為蘇聯政府強烈反對,出兵二十萬大軍,坦克飛機械化兵團佔領阿富汗。全世界伊斯蘭派別組成游擊隊在美國資助下介入阿富汗反抗蘇聯侵略的戰爭,本拉登這位沙特富甕就是其中的游擊隊首領,在當時國際環境下中國對這些游擊隊也提供武器裝備支援,多年的戰爭,讓蘇聯軍隊疲於奔命,顧此失彼,被游擊隊的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打的狠狽不堪,最後只有從阿富汗撤軍,不久,蘇聯國內發生政治動亂,蘇聯超級帝國轟然崩塔。

  • 4 # 地理先生10

    當年蘇聯與美國都是超級大國,都想稱霸世界,蘇聯共產主義陣營和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相互對立,特到是六十年代出現古巴的導彈危機,新的世界大戰一觸即發,為了爭奪稱霸,兩大國擴大勢力範圍,由其蘇聯橫跨兩大洲三大洋,就剩印度洋沒有其勢力範圍,為了打通印度洋,先佔領阿富汗,再佔領巴基斯坦,最後稱霸印度洋,和美國一決高低。

  • 5 # ARKY210727195

    有2種說法:

    1) 從沙俄蘇聯百年曆史縱向看。整個沙俄到蘇聯百年擴張都是為了尋找入海口,北冰洋封凍時間長。好不容易擴張到波羅的海沿岸了,發現要前出大西洋還得被德國,瑞典,挪威,丹麥,英國封鎖出海口。 好不容易擴張到黑海了,發現還得被土耳其卡著地中海入口,即使進入地中海還被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擋著通往大西洋的航線。 好不容易擴張到日本海(佔領了我們的大片領土後獲得海參崴入海口),發現還是被封在日本列島內難以自由前出太平洋。總之,蘇聯獲得的入海口要麼封凍時間長,要麼是內海,沒有能夠直接面對大洋的不凍港。 既然大西洋,太平洋沒戲了,自然考慮印度洋,所以蘇聯就有了南下印度洋的戰略,而阿富汗是蘇聯南下印度洋路徑上的一個重要節點。

    2) 從1980這個時期的世界格局橫向來看。 美蘇全球爭霸是基本格局,而具體看,60年代到其70年代初期,美國處於攻勢,越戰也是這一階段發生的。1970年代中後期到80年代初,美國有點收縮,從越南撤軍,放棄佈雷頓森林體系而威信受損等等。 蘇聯勃日列涅夫看到美國有點衰,自己就信心爆棚,主動出擊與美國在全球爭奪各個焦點國家的控制權。插手了很多國家,從非洲,中南美洲,中東,中亞,東南亞都有,例如:巴基斯坦、衣索比亞、索馬利亞、葉門,尼加拉瓜,瓜地馬拉,埃及,敘利亞,安哥拉、莫三比克。。。。。,甚至葡萄牙本土,包括支援越南與中國發生了衝突也就是在這一時期。 所以從這個角度看,阿富汗只是這個時期爭奪的其中一個棋子。

    3) 順便說一句,阿富汗確實是帝國剋星,無論是日不落的大英帝國,全盛時期的蘇聯,全盛時期的美國(小布什911時美國放眼全世界沒對手,那時中國還沒發育呢),都會進入阿富汗,而且都征服不了阿富汗,而且都會拖很多年,都會成為帝國的負資產。 雖然不能說蘇聯是被阿富汗拖垮的,但是阿富汗確實是帝國的墳墓,至少能讓信心爆棚的帝國現出原形。 美國是否也會重演歷史,我們可以拭目以待。

  • 6 # 大秦銳士天下無敵

    20世紀70年代,阿富汗伊斯蘭國政局動盪不安,政權幾次易手。先是前首相達烏德於1973年發動政變,推翻了查希爾國王,建立共和國,自任總統。時隔不久,在前蘇聯政府的支援和參與下,1978年4月和1979年7月,阿富汗當局又分別發動了兩次軍事政變。政變後,前蘇聯軍隊長期駐紮在阿富汗境內。

    阿富汗是個內陸多山的國家,位於亞洲的中西部,乾旱貧瘠,人民生活很苦。而當時的超級大國——蘇聯,為何對其政權屢屢動兵干涉呢?這得從阿富汗特殊的地理位置說起。

    阿富汗西接一浪、南鄰巴基斯坦、北部和蘇聯有2000餘公里邊境線,東面有一狹長地帶與中國接壤,遠古起它便是溝通東西方的陸橋。公元前1世紀中國商人所開闢“絲綢之路”便由此經過,晉代法顯與唐玄奘前往印度,也是取道阿富汗。公元前4世紀馬其頓皇帝亞歷山大遠征阿富汗,自此這裡一直是波斯、印度和中亞西亞帝國激烈爭奪的戰略要地。沙皇俄國早有鯨吞之心,只是礙於英國勢力未能如願。50年代,阿富汗同蘇聯關係非常友好,蘇聯在軍事援助的同時,把控制阿富汗政權當作進一步鞏固其大國地位的一個重要步驟。

    1973年,達烏德發動政變後,西方和別的伊斯蘭國家誘以重利,要阿富汗疏遠蘇聯。達烏德原來也是親蘇人物,但是禁不住美元誘惑,對蘇聯多年來的政治干涉,很有些反感。蘇聯當然也察覺到了這個情況,對達烏德執政產生了懷疑,勃列日涅夫委派在蘇的阿富汗人民民主黨領袖塔拉基、阿明、卡爾邁勒等人回國密謀推翻達烏德政權。

    達烏德從政較早,他在1946年參加內閣,擔任國防大臣。1953年9月至1963年3月,達烏德一直任阿富汗首相。在這個時期的經濟改革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績。同時,阿富汗爭取到蘇聯的援助。可是,達烏德如今有西方國家青睞,自然也不甘示弱,對阿明等人的陰謀也早有防範,他先發制人,未等叛亂興起,就在1977年取締了人民民主黨,並將塔拉基、阿明、卡爾邁勒三人以“陰謀顛覆罪”捉拿歸案,判以重刑,鋃鐺入獄。達烏德的這番舉動,惹惱了勃列日涅夫,這位前蘇聯國家元首決定給阿富汗一點厲害。他急電駐阿富汗大使布薩諾夫,令其速回國議事。接著,卡薩諾夫胸有成竹地從蘇聯飛回阿富汗首都喀布林。

    1978年4月的一天,布薩諾夫秘密召見阿富汗坦克部隊司令瓦丹舍爾和空軍副司令卡吉爾,這兩人都曾受訓於蘇聯伏龍芝軍事學院,是蘇聯信得過的人。對於蘇聯方面的部署安排,二人盡心竭力,唯恐有失,蘇聯一手策劃的軍事政變就要發生了。

    1978年4月27日上午9點,一向平靜的喀布林突然槍聲大作,不時間有隆隆的炮擊聲。瓦丹舍爾的T-62坦克群分作數路縱隊,風馳電掣般來往達烏德總統府,卡吉爾的米格飛機也飛臨空中投彈轟炸。達烏德自知形勢危急,忙下令衛隊死守總統府,首先是擋住地面的坦克,同時命令首都駐軍火速營救。或許是真主在保佑達烏德,執行轟炸任務的阿富汗飛行員投下來的炸彈把四周的民房、商店、機關炸的磚石亂飛,可總統府卻安然無恙;開向總統府的坦克被火箭炮打廢了幾輛,使得後面的坦克無法前行。這時達烏德的援兵從四面八方趕來,叛軍反倒腹背受敵。

    眼看叛軍快要支撐不住了,瓦丹舍爾不得不向蘇聯大使館求助。布薩諾夫事先已備下應急良策,他即刻命令早已整裝待命的7架蘇軍作戰飛機從喀布林郊區機場起飛,轟炸總統府。蘇聯轟炸機的飛行員可不手軟,一番轟炸,總統府已是火海一片,總統府衛隊以及前來增援的部隊被炸的七零八落,此時的形式對叛軍極為有利。

    很快,叛軍拿下總統府,達烏德全家躲在地下室拒絕投降,結果全家30餘人被當場打死,只有一個孫女倖免。當天晚上,叛軍救出關押在牢裡的塔拉基、阿明和卡爾邁勒三人。在布薩諾夫的勸說下,這幾個驚魂未定的領袖人物隨即拼湊出一個阿富汗革命委員會,塔拉基當上總統,阿明任總理,卡爾邁勒為副總統。

    這次軍事政變是結束了,但其後果卻令人心寒。塔拉基等三人掌權後,阿富汗便成了恐怖世界。全國1000多萬人口,在不到兩年時間內竟被殺掉100萬,使得這個多災多難的內陸國家雪上加霜,人民艱難度日。

    阿富汗這三位掌權人,彼此間勾心鬥角,暗懷獨裁之心。先是卡爾邁勒贏得蘇聯首肯,準備發動襲擊,不料被塔拉基、阿明察覺,將其逮住欲置於死地。可是,勃列日涅夫直接干涉此事,要求阿方立刻放人,卡爾邁勒逃此一難,被改派駐捷克大使。不久,他怕被阿明暗算,乾脆住在蘇聯,又與來蘇的塔拉基和好。在蘇聯人的撮合下,他們共同策劃了剷除阿明的計謀。

    1979年9月14日中午,布薩諾夫大使在總統府唆使塔拉基將阿明請來想幹掉他。阿明預感有不測,加強了防範,他應邀來總統府之際,形勢卻發生了戲劇性變化。原來準備實施暗殺計劃的塔拉基卻被亂槍打死,這樣阿明順理成章當上了總統。

    蘇聯政府的態度急轉直下,11月份,勃列日涅夫派飛機送來伏特加、香腸等大包的物資。同時,由曾一夜間攻佔捷克的帕夫諾夫斯基大將率軍事代表團訪問阿富汗。12月26日,蘇聯新任大使塔別耶夫拜會阿明,賓主談得甚是投機,阿明完全被蘇聯人民的熱情征服了。

    在12月27日晚,阿富汗軍政要人參加蘇聯人為他們準備的盛大雞尾酒會,酒至正酣,市內的爆炸聲卻不絕於耳。原來,送酒送肉的飛機裡夾帶進來1000餘蘇聯官兵,這些官兵大多生長在中亞細亞,同阿富汗的土庫曼、烏茲別克人同屬一個民族,外貌很相像。他們同駐阿蘇軍一道,炸燬中央電信大樓,攻佔了總統府等重要的目標。阿富汗人這才清醒,蘇聯人已經直接入侵了。因電話線中斷,總統阿明已無法調撥軍隊,倉促逃離官邸時,又落入蘇軍之手。幾個小時過後,阿明因“態度很不好”,被槍決了。

    此時,阿富汗北部黃塵滾滾,十餘萬蘇軍,上千輛坦克、裝甲車越過邊境,進入阿富汗境內。阿軍雖想抵抗,但群龍無首,只好眼睜睜看著蘇軍如入無人之境,未過多久,蘇軍便已佔領了阿富汗全境。

    就在阿明被處決的當日,卡爾邁勒毫無阻礙地當上新政府元首。只是勃列日涅夫對他的關懷更是無微不至,連他的衛兵、廚師、醫生都是由蘇聯派來的。至於處理國務,首先得由蘇聯的六人顧問團過問一切,並有權決定一切。卡爾邁勒的處境,可想而知。蘇軍在阿的處境也是危機四伏,阿富汗境內多是崇山峻嶺,機械化部隊難以施展,小股游擊隊缺是如魚得水。幾年間,十餘萬訓練有素的蘇軍損兵數萬,包括幾位將軍。這樣,有了地空導彈等先進武器的游擊隊逐漸佔了上風。

    蘇聯由於侵捷侵阿,很有損國際形象,國內反戰情緒日漸高漲。戈爾巴喬夫執政後,於1988年5月15日起,蘇軍在10個月內全部撤出了阿富汗,這樣,阿富汗人民有了一定的的自主權。外侵和內戰給阿富汗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痛苦,但願飽受戰亂的阿富汗有一個和平的明天。

  • 7 # 鴨綠江畔的濤聲

    蘇聯之所以入侵阿富汗完全是出於地緣政治的考量;阿富汗是一箇中亞內陸國家,是蘇聯和中國的鄰國。具有極重要的戰略地理位置。從1973年至1979年9月,蘇聯在阿富汗先後發動了3次政變,扶植傀儡政權。但是1979年第3次政變後上臺的阿明政府仍是一個風雨飄搖的政權。

    阿明政府為鞏固自己的統治,清洗了人民民主黨內更為親蘇的旗幟派人士。蘇聯統治集團因此認為自己對阿富汗的控制受到了嚴重威脅。9月底,勃列日涅夫決定對阿富汗進行武裝干涉。

    蘇聯入侵阿富汗是它戰後幾十年來第一次直接出兵佔領一個第三世界主權國家,標誌著70年代蘇聯對外擴張的頂點。

    蘇聯失敗原因:

    阿富汗人民不畏強暴,奮起抵抗,大大小小各種抵抗組織多達數百個。1980年由七大派抵抗組織建立了“阿富汗聖戰者伊斯蘭聯盟”的統一戰線,在戰場上協同作戰。蘇軍侵阿8年多,傷亡達3.5萬人,耗資多達400億美元,背上了沉重包袱而狼狽不堪。同時,國際輿論強烈譴責蘇聯侵略行動。

    1980年1月,聯合國全體緊急特別會議透過要求蘇軍從阿撤軍的協議。在內外交困的情況下,蘇聯經過反覆權衡利弊之後,終於作出撤軍的“政治決定”。1988年5月,蘇聯根據由聯合國主持,由巴基斯坦、喀布林政權、蘇聯和美國四方達成的日內瓦協議,開始撤軍。

    1989年2月15日,駐阿蘇軍總司令羅莫夫最後一個跨過蘇阿界河。蘇聯結束了長達9年多的阿富汗戰爭。這是阿富汗人民在國際反霸正義力量支援下取得的一次重大勝利。以上資訊僅為個人觀點,不與碼字君過招。

  • 8 # 減水書生

    自古以來,俄羅斯的北邊是北冰洋,所以北邊只有海與冰,沒有敵人。東邊是遼闊的西伯利亞,從遠東到莫斯科,坐火車都需要六天時間。這個時間成本會讓所有敵人望而生畏。南邊是高加索山脈,蒙古人就是從這裡打過來的。但是,近代以後,南邊不僅沒有蒙古帝國,而且也沒有夠分量的敵手。

    所以,俄羅斯的真正軟肋在西邊,因為無險可守。莫斯科周邊,沒有高山、沒有大河、沒有沙漠。而從莫斯科往西,則是一個喇叭形平原,越往西越窄。到波蘭一帶,南北跨度還在800公里左右。

    所以,從17世紀以來,俄羅斯每隔33年就會遭遇一次來自西邊的入侵。波蘭、瑞典、法國、德國,都曾經是來自西方的侵略者。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蘇聯成為兩極中的一極。關鍵是在西方,蘇聯的影響力推進到了歐洲腹地。當時的西歐國家只能膽戰心驚地靠著美國大哥過日子。

    到這個時候,蘇聯要是不膨脹一下,那就是對不起自己。因為實力不允許。而膨脹的蘇聯,為什麼一定要南下入侵阿富汗呢?

    打遍歐洲無敵手、西邊沒有對手,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原因。在勃列日涅夫時期,蘇聯的經濟產出相當於美國的60%,在美蘇爭霸中,蘇聯已經出現壓著美國打的局面。在這種背景下,蘇聯就有機會向高加索山以南深入一下了,而越過中亞就是阿富汗。

    然後再講一下阿富汗,阿富汗非常窮,但阿富汗很重要。

    阿富汗地處帕米爾高原以西,南接印度、西通伊朗、北連中亞,是連線各方的交通要道。這個地緣位置,既可以作為戰略緩衝又可以作為戰略跳板,自然引無數大國競折腰。所以,凡是崛起的中亞、西亞帝國,肯定要對阿富汗染指一方。已經控制中亞的蘇聯,自然不會放棄對阿富汗的控制。

    在近代,沙皇俄國就已經惦記阿富汗了,試圖打穿阿富汗,獲得印度洋上的出海口。於是,在十九世紀中期,沙俄就圍繞阿富汗與英國各種縱橫捭闔。但兩個大國勢均力敵,加之阿富汗統治起來太費勁。所以,英國和沙俄就把阿富汗當成了雙方的戰略緩衝。

    阿富汗為什麼難以統治?

    阿富汗境內,橫亙著一條興都庫什山,地形要多複雜有多複雜,交通要多困難有多困難。所以,根本就沒有支撐統治的經濟基礎。關鍵是當地人自古以來便與外來入侵者征戰不斷,形成了桀驁不馴的稟賦。

    在美蘇兩大陣營之下,阿富汗自然會引起雙方的注意。但是,明顯是蘇聯在阿富汗砸的錢更多。上世紀70年代,親蘇派政治力量發動了政變,建立了共和國。當時,蘇聯就高興得不得了,自然繼續拼命砸錢。但好景不長,桀驁不馴的阿富汗各方勢力根本不願成為蘇聯傀儡。於是,1979年,阿富汗又發生了政變,親蘇派被趕下臺。這時候,蘇聯就不幹了,之前的錢不能白砸。關鍵是此時,阿富汗已經屬於社會主義陣營了,小弟出事、大哥就要過來撐場子。於是,1979年底,蘇聯派兵進入了阿富汗,推翻反蘇政權、扶植親蘇政權。

    但阿富汗肯定不能服,於是阿富汗戰爭開始,蘇聯的噩夢也開始了。

    這場噩夢從源頭上說就是蘇聯人自找的。因為入侵阿富汗的決策,過於草率。從後來公開的史料上看,當時的蘇共總書記勃列日涅夫和其他四個領導人在別墅裡開了一個會,然後就把入侵阿富汗這事給定下了。而作為戰爭專業機構的蘇共參謀部裡,當時就有很多反對意見。專業機構之所以專業,就是因為理性、因為計算,所以首先考慮成本問題。蘇聯打垮阿富汗沒問題,但你怎麼控制阿富汗?而且,當時是美蘇爭霸,美國人肯定要插手,這個變數就必須要考慮。所以,草率出兵的結果,只能是一盞杯具。

    蘇軍軍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控制了阿富汗的關鍵要地,而接下來卻陷入到了戰爭的泥淖。

    阿富汗的興都庫什山以北,主要是塔吉克和烏茲別克等族;以南主要是普什圖人。而就是山南的普什圖人,成了蘇聯人最頭疼的問題。簡單說就是一直打不服,暴力輸出根本沒用,秩序輸出更不可能。關鍵還打不死,這夥人太頑強,而且鑽了當時大國博弈的秩序漏洞。

    蘇聯入侵阿富汗,但入侵也得講個名正言順,赤裸裸的侵略,蘇聯人自己都說不服自己。蘇聯入侵,建立在一個重要前提的基礎上。這個前提就是社會主義陣營自己的內部事務,所以國際法管不住、其他資本主義國家也管不住。美國這一方面肯定沒閒著,比如1980年的莫斯科奧運會,64個國家集體抵制。但抵制就抵制了,社會主義內部事務還是自己說了算。所以,最起碼,蘇聯人也不會認為這是侵略。

    但是,蘇聯卻不能管到社會主義之外。而麻煩就麻煩在普什圖人。他們卻可以跑到社會主義陣營之外搞事情。阿富汗與巴基斯坦之間的開伯爾山口,是遊牧民族進入印度的重要通道。印度多少次被征服,但征服者多少次都是從開伯爾山口殺進來的。所以,英國殖民印度期間,就把領土推到了開伯爾山口,目的是確保印度安全。

    所以,問題也就來了。開伯爾山口兩邊住的主要是普什圖人。印巴分治以後,一邊的普什圖人屬於阿富汗,一邊的普什圖人屬於巴基斯坦。然後,這邊的普什圖人與蘇聯玩命死磕,而一旦死磕不過就回跑到另一邊,投靠他們巴基斯坦同胞。等養好傷、攢足勁,這夥人就又跑回來跟蘇聯死磕。而蘇聯人呢?只能一直頭疼,因為巴基斯坦不屬於社會主義陣營,所以不能跑到巴基斯坦收拾普什圖人。

    當然,美國人肯定要插手。對手犯錯誤、你不利用,那就是“不鼓不成列”的宋襄公。美國人不僅不愚蠢,而且不善良。

    你蘇聯人認為是社會主義大家庭內部的矛盾,但阿富汗則認為這是一場事關民族存亡的反侵略戰爭。所以,阿富汗就搞全民皆戰。全民皆戰的主要戰術就是游擊隊。而美國人立即幫助阿富汗訓練游擊隊。

    阿富汗主要是山地,所以蘇聯人特別依賴直升機。美國人立即把肩扛式毒刺防空導彈給運了過去。蘇聯的一架直升機要500萬美元,而美國的一顆毒刺導彈最多也就5萬美元。阿富汗的游擊隊一旦裝備了毒刺導彈,那蘇聯人只能不斷“高消費”了。所以,這場戰爭完全不對稱,蘇聯人在阿富汗就等同放血,放出去的全是真金白銀。

    但是這還沒完。戰爭對於現代國家來說就是燒錢。所以,美國人繼續在錢上給蘇聯人出難題。具體手段就是鼓動沙特拼命挖石油,一年之內,沙特的石油產量從200萬桶每天增加到900萬桶每天。於是,國際油價從30美元一桶跌到了12美元一桶。這麼個跌法,蘇聯會損失多少錢?每下降1美元,蘇聯就會損失5億到10億美金。這比打仗的消耗還要大。但這全是因為美國人使壞嗎?

    也不是。即便是超級大國也沒有改變趨勢的力量。蘇聯是1979年12月入侵阿富汗的。但在1979年2月,伊朗就出事了。伊朗宗教領袖霍梅尼從巴黎返回德黑蘭,隨後立即發動革命。伊朗從追求西式民主的君主化國家,轉眼之間就變成了政教合一的國家。伊朗接下來自然是與美國翻臉。

    美國人也肯定不能忍,於是攛掇伊拉克跟伊朗死磕。中東自然別想太平了。中東不太平,油價就暴漲。所以,蘇聯在這個時候賺了盆滿缽滿。入侵阿富汗的一個原因,就是蘇聯人手裡有錢,手裡有錢就要嘚瑟。但是,國際市場是市場經濟,不是計劃經濟。油價暴漲,產油國自然開動馬力、擴大產能。開採石油等同印鈔票,自然誰不幹誰就是傻子。到1985年的時候,大家的產能全上去了,所以油價只能暴跌。而蘇聯的財政狀況,自然急轉直下。

    阿富汗真金白銀玩命砸,蘇聯財政狀況卻日益吃緊,所以這仗也就沒法打了。阿富汗再一次成為帝國墳場,而蘇聯只能含淚退兵。但這個影響並非止於退兵阿富汗。後來,蘇聯解體也與入侵阿富汗的關係甚大。在阿富汗戰爭期間,蘇聯開動印鈔機、收取鑄幣稅,直接導致波羅的海三國不滿。於是,蘇聯只能妥協,允許它們自主發行貨幣和財政自主。到這個時候,蘇聯解體就已經出現端倪。後來,率先宣佈獨立的,就是波羅的海三國。

    總結一下蘇聯入侵阿富汗的原因:一是出海口的歷史情結,從沙俄時代就一直存在,甚至現在的俄羅斯也沒忘;一個是美蘇爭霸的需要,控制阿富汗就可以染指中東,因為霍梅尼已經把中東搞亂了;一個是阿富汗實在太重要,對於陸地霸主蘇聯就更為重要;一個是實力不允許,二戰後就把手插入了歐洲腹地,勃列日涅夫時代更是壓著美國打,再趕上油價暴漲、手裡有錢,出去搞事情也就太正常了。

  • 9 # 品鑑世界的眼睛

    蘇阿戰爭是冷戰期蘇聯第一次派兵,入侵佔領一個主權國家的野蠻行徑。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應了,上世紀70年代末蘇聯不可一世的權利擴張慾望。這是一場非正義的戰爭,蘇聯也因此受到國際社會的譴責和強烈反對。

    阿富汗地處中亞,該國邊境線和前蘇聯接壤。蘇聯和阿富汗是鄰國關係。上世紀70年代,蘇聯屬於如日中天的時候。鄰國阿富汗的政府,政治上一直受蘇聯影響。

    蘇聯如此苦心經營阿富汗這個國家,也並非平白無故的,因為阿富汗地處中亞的十字路口,是蘇聯南下戰略部署的一顆非常重要的棋子。因為蘇聯地處歐亞大陸,雖然已經在北冰洋、大西洋和太平洋擁有了自己出海口,但是總體來看,蘇聯的出海口都不是特別理想。出海口問題一直是蘇聯揮之不去的痛,曾彼得大帝時制定了西到波羅的海、地中海沿岸,南到波斯灣、印度洋,東到太平洋沿岸的戰略,彼得大帝的這一擴張思想,一直被蘇聯所沿襲。所以,控制阿富汗是開啟印度洋入海口關鍵的一個環節。

    70年代,先是“紅色親王”達烏德仗著蘇聯撐腰推翻阿富汗末代國王建立阿富汗共和國,由於達烏德倒行逆施,魚肉百姓。而後1978年4月阿富汗人民民主黨(社會主義)發生兵變,同樣親蘇的阿富汗人民民主黨在塔拉基帶領之下推翻阿富汗共和國政府,成立了阿富汗民主共和國。在推翻了達烏德政府後,因為阿明與塔拉基明顯政見不一,內部發生了矛盾。其實他們兩人積怨日深,阿明經過縝密計劃後,發動政變,總理阿明殺死了人民黨主席塔拉基,自任黨和國家的最高領袖。

    阿明上臺以後,親蘇的局面發生了改變,阿明政府對蘇聯愛答不理,因為前政府過度依賴蘇聯,都得不到好下場,阿明深刻的認識這一點。這對蘇聯來說等於把這麼多年在阿富汗的苦心經營都變成了白費心思。更讓蘇聯人憤怒的是,此時的阿明政府反而開始親巴基斯坦,也間接地親中,親美,於是蘇聯政府嚴重的警告阿明,讓阿明不要和那美國接近,此時的蘇聯還是強忍怒火和阿明打起了感情牌,而阿明也非省油的燈,表面上假裝順從蘇聯的意思,暗地裡又在清洗親蘇分子,和美國之接觸反而比之前更加日益頻繁,這讓蘇聯人的內心更加揣揣不安。蘇聯政府深深覺得這已經是無可挽回的餘地,因為阿富汗完全走上埃及的老路,這會讓蘇聯的中東戰略和印度洋戰略雙雙落空。

    終於蘇聯失去了耐心,決定一不做二不休,先下手為強!於是,蘇聯政府1979年12月末下令,發動入侵阿富汗戰爭,這也導致這場戰爭持續了長達9年之久。隨著蘇聯的入侵,阿明政府很快就被瓦解,阿明本人也在克格勃斬首行動被直接殺死。“順我者昌逆我者亡”是那個年代不可一世蘇聯的永恆定義。

    蘇軍入侵阿富汗,為之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蘇軍死亡12210人,傷35478人,失蹤311人,戰爭總計耗費450億盧布(約合200億美元)。最後還遭到了世界大多數國家的強烈譴責。也給阿富汗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蘇軍進入後,阿富汗遭到了極大破壞,大約100萬人死於戰火,600萬人被迫逃離家園,淪為難民。至1989年2月15日,蘇聯軍隊才全部撤出了阿富汗,從而結束了蘇軍對阿富汗長達9年的佔領。

    END

  • 10 # 智美093

    蘇聯為什麼入侵阿富汗呢?是簡單的一句話,掌握了阿富汗就掌握了中東的心臟,因為阿富汗在中東地區的核心位置,其核心位置不可替代,所以說蘇聯呢一定要入侵阿富汗才能開啟在中東的戰略目的。才能夠有機會切入中東,更好的控制中東的戰略高度,因此說阿富汗他在要拿下中東的同時,首先第1個必須要入侵阿富汗才能夠拓展它的軍事目的。

  • 11 # 趣談唐宋元明清

    蘇聯對此表示:入侵阿富汗是為了支援階級兄弟!

    蘇聯的冠冕堂皇的藉口

    在公元1979年9月底的時候,蘇聯決定對阿富汗出兵,這次戰爭一直持續到什麼時間呢?答案是1989年。

    在接近10年的戰爭當中,蘇聯並沒有獲得任何對蘇聯有利的戰爭果實,而阿富汗這個戰爭泥潭雖然表面上拖延了蘇聯進攻的步伐,但一定程度上也給阿富汗帶來重大危機。

    蘇聯對阿富汗出兵的時候打著一個旗號,其實這個旗號就相當於古代的時候國與國之間的戰爭或者區域與區域之間戰爭的時候雙方之間打的那個由頭,那蘇聯對阿富汗出兵打的旗號是什麼呢?答案是支援階級兄弟

    事實上蘇聯打著如此漂亮的旗號入侵其他國家已經不是第1次了,在早期的時候,有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等一系列的國家,蘇聯每次入侵其他國家的時候,蘇打的這些旗號只能說是到頭了。但是沒有想到表面上看起來並不是非常強大的阿富汗,竟然如同一個泥潭徹底把蘇聯陷入其中,在短期之內不要說速戰速決了,就連從容撤退都需要耗費時間精力。

    而在戈爾巴喬夫上臺執政的時候,蘇聯又遭遇了一系列的經濟危機。事實上當時的蘇聯經濟危機就如同一頭老牛車擠進了死角里面,怎樣也談抬不出來。在這種情況之下,戈爾巴喬夫只能進行一系列的改革,在改革的過程當中順帶著終止了阿富汗戰爭,畢竟這樣一個永遠看不到頭的戰爭,也不是蘇聯所希望的。

    阿富汗的首鼠兩端給自己埋下了禍端

    在1953年的時候,達烏德成為了阿富汗的首相。而當時的達烏德比較特殊,他更傾向於和蘇聯搞好關係,此時的蘇聯也正急於擴充自己的實力和美國進行巔峰對決。一看有小弟主動跟隨自己,那自然把蘇聯樂得不輕。

    於是從1954年到1979年,20餘年的時間裡面,蘇聯給阿富汗很多很多的幫助。這些幫助包括但不限於基礎設施的幫助、經濟的幫助,甚至還包括某些制度的幫助。

    而且因為阿富汗本身就比較貧瘠,說實話,在當時大國鬥爭的過程當中,阿富汗還上不了檯面。不能說絕大多數吧,反正有一部分東西是半推半送,也就是直接給阿富汗的。這其中以阿富汗建設的天然氣管道等專案最為突出,如果沒有蘇聯的來回幫助和扶持,阿富汗指望著能夠建設這些東西,那得等到猴年馬月了。

    而且當時的蘇聯專家不限度的對外出口,出口的重點扶持物件當中就有阿富汗這樣一個國家。蘇聯對於阿富汗的扶持和幫助幾乎是全方位立體化的幫助,直到某一年出現了意外。

    在公元1965年的時候,阿富汗人民民主黨分成了兩派,分別是旗幟派和人民派。這兩派有內部矛盾的時候,並沒有引起蘇聯的注意。畢竟大風大浪都見多了,此時的蘇聯還在忙著和美國決一雌雄呢,怎麼可能在乎阿富汗這種小問題。

    理論上來說阿富汗有什麼需求直接提出來就行,能幫的就幫,幫不了的就先拖著。可是沒有想到,這可不是小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阿富汗的走向。

    在1973年的時候,阿富汗的政權發生了改變,由之前的君主之直接變成了共和國,在變成共和國之後,阿富汗直接對外宣稱阿富汗不屬於任何大國集團。這一下子可捅了馬蜂窩,原本阿富汗就是依附於蘇聯的,大家都知道的事情,結果阿富汗突然對外宣佈不屬於任何大國集團了,怎麼?福利領夠了,就想著要分家產了。

    不久之後,在蘇聯以及部分阿富汗人的左右運作之下,塔拉基登臺,這中間的過程實在是太過於複雜了。簡單來講它是親近蘇聯的,可是不久之後他又被做掉了,另一個人登臺,而登臺的那個人又是親近美國的,和美國緩和了關係。

    好了,事情到了現在這個狀態,蘇聯無論如何也要討一個說法,如果這個說法討不來的話,那麼自己作為和美國決鬥的世界超級大國臉面何存?

    蘇聯為什麼如此積極的幫助阿富汗?

    俗話說得好,朋友之間有來有往,今天我幫你,明天你就得幫我。但是我們觀察蘇聯和阿富汗早期的關係就會發現蘇聯幾乎願意全心全意的幫助阿富汗做大做強,而這種幫助的方式是以不計後果的方式幫助的。

    於是我們不由得再一次回顧阿富汗這個奇特的地方,它有什麼魅力值得蘇聯為它忙前忙後呢?當我們開啟世界地圖不難發現:阿富汗的位置北和土庫曼、烏茲別克和塔吉克等地連線;東北突出的狹長地帶與咱們國家連線那個地方是瓦罕走廊;而在東和東南邊又與巴基斯坦相鄰,西面又與伊朗交界。

    好的,如果我們拿出紙筆來,針對於剛才所講的這個位置,換一條縱橫線的話,就會發現:阿富汗是位於西亞、南亞、中亞的交匯處,與此同時他還是南北的交通要衝。地理位置極其重要,請注意,我們仍然需要在這個地理位置重要的前面新增一個極其。

    除此之外,阿富汗的文化底蘊也不可小覷,在15世紀以前,歐洲中東印度遠東貿易的文化交流中心就在阿富汗,而阿富汗也是咱們古代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理論上來說,從新疆經過阿富汗,到達波斯和歐洲,阿富汗這個地方無法跳躍。

    除此之外,阿富汗的境內山多、高原多,高原和山地佔地總面積達到了全國總面積的4/5左右,這在一定程度上幫助阿富汗抵禦蘇聯的鐵血軍團起到了一定的助力。

    美蘇爭霸的犧牲者

    當我們回顧歷史車輪的時候,尤其是在蘇聯入侵阿富汗之前的一段時間,就不難發現蘇聯和美國的地理位置以及國際地位正在發生微妙的變化。在此之前,美國因為一系列的危機和困難,外帶著越南戰爭,長時間的拖美國的後腿,導致美國的戰略戰術以及所控土地在急劇收縮,國際影響力也在接連下降。

    而當時歐洲的部分國家勢力慢慢的強盛起來,美國在歐洲的地位和之前相比也發生了一部分翻轉,可以說美國勢力的細微變化,蘇聯都是看在眼中的。雙方之間的力量往往是此消彼長,既然美國快不行了,蘇聯就得趁勢崛起。

    而在當時的蘇聯經濟達到了美國的60%左右,軍事實力和美國幾乎不相上下,經濟實力在一定程度上儘管能夠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一旦軍事實力能夠兩邊齊平,雙方之間也就誰也不怕誰了。蘇聯本著這樣一個覺悟,自然而然的希望快馬加鞭擴充屬於自己的實力。可是沒有想到美國陷入了越南戰爭當中,而蘇聯陷入了阿富汗戰爭中。

    在公元1979年11月份到12月份的時候,蘇聯集結了大量的兵力直接入侵阿富汗,並且在12月27日的時候攻佔了阿富汗首都喀布林。

    這對一個國家來說是赤裸裸的侵犯,而此時的阿富汗似乎毫無反擊之力。

    於是在歷史的過去,發生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當時國際社會普遍抵制即將到來的莫斯科奧運會,而當時包括中國、美國在內的67個國家公開抵制或者拒絕參加莫斯科奧運會。參與奧運會的國家絕大多數也都是蘇聯陣營的國家,此次莫斯科奧運會,蘇聯和東德所獲得的奧運金牌總數達到了所有奧運金牌資料的2/3。

    蘇聯入侵阿富汗或許有一定的惱羞成怒的因素,但是大國與大國之間的較量可能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樣簡單。無論如何,阿富汗的頑強抵抗一定程度上挫敗了蘇聯,但大國之間的爭鬥好像還未結束,美蘇爭霸慢慢的走向白熱化。直到1991年蘇聯解體,世界冷戰格局才算是徹底告一段落。

  • 12 # 劉權林

    因為蘇聯想把阿富汗變成外蒙古,並且像借外蒙古威脅中國一樣威脅巴基斯坦,進而染指印度洋。

    1979年的合縱連橫是這樣的:蘇聯和中國對抗,蘇聯和美國對抗,中國、美國和巴基斯坦走在一起,於是蘇聯想搞掉巴基斯坦。

    50年代,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因為領土糾紛險些打了起來,蘇聯很高興,然後宣佈支援阿富汗,想把阿富汗拉入自己勢力範圍,一旦阿富汗變成了像東歐和外蒙古一樣,下一步蘇聯就可以侵略巴基斯坦,這樣蘇聯就有了印度洋熱帶的出海口,要知道蘇聯雖大,可沒有一個好的出海口。一旦有了巴基斯坦的卡拉奇或瓜達爾港,就能夠控制世界石油的咽喉——波斯灣。

    可是蘇聯一直沒能將阿富汗變成另一個外蒙古,比如蘇聯一直無法在阿富汗駐軍。

    到了70年代,蘇聯和阿富汗關係越來越緊張,蘇聯想控制阿富汗的軍隊、情報機關、和警察,而阿富汗則要求蘇聯召回大使,召回大使這就很嚴重了,就差斷絕外交關係了。

    蘇聯在阿富汗付出了這麼多,不能竹籃打水一場空,於是決定入侵阿富汗。

  • 13 # 紅雨說歷史

    1979年12月27日夜晚,蘇聯傘兵在阿富汗首都喀布林向阿富汗總統府衝去。幾個小時後,喀布林電臺播放了震驚世界的訊息:阿富汗總統阿明被革命法庭判處死刑,已經槍決,卡爾邁勒被任命為阿富汗政府總理,蘇聯軍隊被阿富汗政府邀請進駐阿富汗。這訊息其實表明了,阿富汗已經被蘇聯佔領了。

    蘇聯入侵阿富汗的原因,是因為1978年4月22人民民主黨發動了十月革命,推翻了王國政府,掌握了政權。1979年9月,新任的總統阿明處決了蘇聯支援的人民民主黨書記塔拉基,獨攬國家大權。蘇聯為了確保持續控制阿富汗,派兵入侵阿富汗,處決了阿明,扶植卡爾邁勒上臺。卡爾邁勒屬於阿富汗親蘇一派。

    為了進一步控制阿富汗,蘇聯派了10萬軍隊常駐阿富汗。 阿富汗人民自發的組織武裝抵抗蘇聯,聯合國大會也多次要求蘇聯無條件的從阿富汗撤出全部軍隊。蘇聯人民也對蘇聯自己侵佔阿富汗的戰爭表示不滿。戈爾巴喬夫上臺以後,蘇聯於1989年2月,全部撤出了阿富汗。 蘇聯入侵阿富汗,給阿富汗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戰爭使得,500多萬人流離失所。蘇聯自己也遭到了巨大的經濟損失,耗資多達200億美元,而死亡,失蹤的人口也達到了大約5萬人。

  • 14 # 雲中史記

    在蘇聯的勃列日涅夫時代,美蘇爭霸達到了高峰,這個時期蘇聯趨向於主動進攻,美國有守有攻,雙方大致平衡,正因平衡,所以競爭就格外激烈。1970年代,美國在中東不斷出手,尤其是第四次中東戰爭之後沒幾年,埃及和以色列達成歷史性的握手,這使得蘇聯在中東的傳統影響力大幅下降,蘇聯急需尋找一個翻牌的機會。

    蘇聯一方面穩住中東已有盟友,另一方面從中東側翼入手,尤其是阿富汗這個地方。阿富汗的地理位置太重要,控制了阿富汗,蘇聯就有機會南下到印度洋洗靴子了,這也是實現勃列日涅夫《亞洲集體安全體系》目標的重要一環,萬一阿富汗被美國滲透和控制,那蘇聯就別想整這個計劃了,連中東影響力都可以失去。

    蘇聯另一個核心目標之一就是對東方大國實現C型包圍,1970年代,美國在亞洲的盟友有巴基斯坦、泰國、菲律賓、日本南韓等。東亞是沒蘇聯什麼事,東南亞蘇聯有越南這個支點,南亞有印度這個抓手,中亞北亞在蘇聯手裡,一旦佔領阿富汗,那蘇聯就能強化在陸地上對東方大國的C型包圍,儘量防止東方大國與美國的結盟聯合。

    出兵阿富汗也是蘇聯給小弟們立的規矩,畢竟自己一手扶持的政權被推翻了,如果不出手干預,這勢必影響蘇聯控制下的東歐、亞洲國家的“情緒穩定”,於是,為了立威,蘇聯並沒有用代理人去達到自己想達到的目標,而是選擇了直接出兵入侵。

  • 15 # 聖人94459481

    當時阿富汗在蘇聯和美國之間左右搖擺,蘇聯總書記派出特使要求阿富汗放棄美國,倒向蘇聯。阿明總統就殺了特使。這下惹惱了蘇聯,殺特使就是向蘇聯開戰一個戰鬥民族有那麼好惹嗎?不揍你揍誰。

  • 16 # 使用者79078618310

    這並不是一個新問題,但卻值得思考。

    傳統上,國內對蘇聯入侵阿富汗的原因,大都解釋為蘇聯為了奪取印度洋的出海口,要到印度洋岸邊洗馬。我們傳統的教科書也說,自沙俄時代開始,俄華人就制定了向南方進軍,奪取印度洋出海口的大戰略。然而,我們都知道,阿富汗南邊還有伊朗和巴基斯坦。在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時,伊朗已經發生了霍梅尼領導的伊斯蘭革命,霍梅尼的口號是既不要西方,也不要東方,只要伊斯蘭。這樣的一個政權,無疑是蘇聯所無法滲透,不敢招惹的。而阿富汗的另一個鄰國巴基斯坦則是美國的盟友,進攻巴基斯坦就等於進攻美國。因此,可以說,此時的伊朗和巴基斯坦對蘇聯而言可能都是不可逾越的,也就無法透過佔領阿富汗而奪取印度洋出海口。因此,本人認為,這種解釋站不住腳。

    那麼,蘇聯為什麼要入侵阿富汗呢?眾所周知,巴基斯坦獨立後,阿富汗與巴基斯坦因為邊界和普什圖人問題爆發衝突,巴基斯坦得到了美國的支援,阿富汗被逼無奈,只能投靠蘇聯。蘇聯也樂見阿富汗的投懷入抱,兩國關係迅速發展。1978年,親蘇的阿富汗人民民主黨軍官發動政變,建立起親蘇政權,雙方隨後簽訂< 友好睦鄰合作條約>,雙方關係得到進一步發展。蘇聯也由此將阿富汗視作自己的勢力範圍,視為與美國爭奪勢力範圍的重大勝利。1979年,人民民主黨內部的阿明上臺,開始疏遠蘇聯,宣稱要與美國實現關係正常化,並著手防範蘇聯對阿富汗軍隊和情報機構的滲透,引發蘇聯不滿。為繼續掌控阿富汗,蘇聯決定出兵剷除阿明,這就是1979年的入侵。

    由此可見,蘇聯入侵阿富汗,主要目的還是繼續掌控阿富汗,防止阿富汗倒向美國,與印度洋出海口無關。

  • 17 # 陳皮果子

    阿富汗這個國家在歷史上讓英、蘇、美三大帝國都吃了很大的苦頭,對於蘇聯而言更是被稱為蘇聯的越南。蘇聯在成立後就就一直講阿富汗當成聽話的小弟講,好處倒也是持續不斷地提供著:資金支援,派遣專家支援建設,修建公路,幫助訓練軍隊等。但是這些好處顯然不是白給的,前提是阿富汗的政府得是蘇聯的人,阿富汗得始終當著老實聽話的小弟。

    這一情況在1978年號稱馬克思主義理念的阿富汗人民民主黨上臺後則變得不確定了,面對國內的起義,該黨派採取的是鐵血鎮壓政策,而且最關鍵得是到了1979年執政的阿明總統不是蘇聯培養的人。蘇聯在採取軍事進攻前,克格勃嘗試過毒殺阿明的策略,但是未果。

    另一方面,該地區伊斯蘭化的傾向不是蘇聯想看到的,尤其是在1979年伊朗哈梅內伊上臺並困住美國使館人員且美國營救失敗的情況下,蘇聯不願意看到阿富汗也進一步被伊斯蘭勢力染指,因為蘇聯境內也因為伊斯蘭勢力而不太平。

    因此,雖然蘇聯內部高層存在爭議,但是蘇聯還是快速拿下了阿富汗,清除了他們所擔憂的可能親西方的阿明,只是沒想到阿富汗的游擊戰和越南的一樣,加速了蘇聯的自爆程序。

  • 18 # 前沿陣地

    蘇聯入侵阿富汗的最直接原因就是當時新上臺的阿明政權不再親蘇,開始在美蘇之間謀求中立,這就引起了蘇聯的嚴重不滿。當時塔拉基上臺後,外交上偏向於蘇聯,和蘇聯關係極為親密,但是後來阿明推翻了塔拉基政權並處決塔拉基,獨攬阿富汗軍政大權,並改變了對蘇政策,直接要求蘇聯大使撤出阿富汗,並開始和美國改善關係,這自然引起了蘇聯的強烈不滿,最終選擇直接出兵幹掉阿明,然後建立了卡爾邁勒新政權。

    但是事實遠非如此,因為蘇聯完全可以扶持另一支力量去奪取政權,而不是自行出兵。阿富汗位於中亞腹地,地理位置極為關鍵,是溝通中亞、中東、南亞等多個地區的關鍵樞紐,因此蘇聯一直在不遺餘力的在這個地區擴大自己的影響力,實現對這個區域的控制。

    在70年代,美蘇之間已經開始在中亞中東地區激烈角逐,但是此時美國在中東地位不斷提升,比如埃及這個曾經的蘇聯盟友,如今已經走向中立,並已經和以色列和解。

    這樣一來,蘇聯顯得極為被動,只能加緊滲透控制中亞和南亞地區,而阿富汗就是整個策略的一個關鍵,但是阿富汗政權再次更迭,蘇聯已經沒有耐心再扶持一支力量去間接控制阿富汗,於是選擇了直接出兵。

  • 19 # 靜夜史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簡單說來,蘇聯之所以想要入侵阿富汗,主要是因為蘇聯領導人勃列日涅夫對阿富汗不爽。

    那麼勃列日涅夫為什麼對阿富汗不爽呢?主要是因為此時的阿富汗羽翼漸豐,已經不想再受蘇聯擺佈了。

    時任阿富汗人民民主黨領袖阿明不是蘇聯培養的傀儡,雄心勃勃的阿明一直想要脫離蘇聯的控制,於是遭到了勃列日涅夫的忌恨。

    應該說這是蘇聯入侵阿富汗的直接原因,但是在克格勃將阿明處決之後,蘇聯還是以數十萬大軍大舉入侵阿富汗,這就不是簡單的報復問題了。

    1、開啟印度洋出海口

    勃列日涅夫執政時期是蘇聯國力最鼎盛的時期,當然也是美蘇爭霸的高峰期。

    60年代以來,美國深陷越南戰爭的泥潭,在對外擴張中受到掣肘;70年代以來,由於和中東國家關係的惡化,美國遭遇了二戰後最為嚴重的經濟危機,不得不在美蘇爭霸中轉為守勢。

    而同時期的蘇聯,在勃列日涅夫的領導下。重新轉向以重工業為主的發展模式上,國力得到了較大的提升,因此在美蘇爭霸中開始轉為咄咄逼人的攻勢。

    在蘇聯國力得到極大提升的情況下,蘇聯開始了其自沙俄以來既定的擴張戰略,即將國土擴張至四大洋。

    此時的蘇聯已經將國土延伸到北冰洋,大西洋和太平洋,只剩下印度洋還沒有染指,所以如何打通印度洋出海口,成為勃列日涅夫思索的主要問題。

    一直以來,無論是沙俄還是蘇聯,都受制於沒有溫暖出海口的窘境。所以向南擴張,也一直是蘇聯的目標。

    若蘇聯將勢力擴充套件到印度洋沿岸,可以向西威脅中東地區,削弱美國等西方國家在中東地區的影響力,為接下來向非洲發展打下良好基礎。而到達印度洋沿岸之後,蘇聯也可以向東封鎖通往東亞的海上航道,從而威脅日本等以進口中東石油為主的國家。

    另外作為一個讓曾經的超級大國大英帝國折戟的地方,阿富汗被稱為帝國墳場。在勃列日涅夫看來,如果蘇聯能夠征服阿富汗,則可以顯示出蘇聯的強大實力以及勃列日涅夫的超強能力。這對於樹立蘇聯在國際上的威望,爭取更多的主動權,打下良好的基礎。

    2、從西面威脅我們

    應該說勃列日涅夫的思路並沒有錯。但是從地圖上看,蘇聯從伊朗南下要比從阿富汗南下更有可行性。

    雖然從伊朗南下需要經過伊朗高原,但是阿富汗境內也基本上是山地,而且從阿富汗方向向南進攻除了需要拿下阿富汗,向南還需要征服巴基斯坦才能到達印度洋,理論上說從伊朗向南到達印度洋更具有可行性。

    但是1979年,伊朗國內爆發了伊斯蘭革命,霍梅尼推翻伊朗的君主立憲制後,開始推行反西方的路線。在這樣的情況下,蘇聯和伊朗走近成為可能。此時蘇聯若貿然進攻伊朗,勢必引發國際社會,特別是伊斯蘭世界的震動,而且對於蘇聯和伊朗的未來關係也會產生很多消極影響。

    而進攻阿富汗,除了消滅阿明政權,最重要的是此時的阿富汗和我們是鄰國。蘇聯入侵伊朗,如同50年美入侵半島北,是對我們的嚴重挑釁。

    50年代後期我們和蘇聯關係惡化後,70年代我們和美國關係緩和,對蘇聯形成巨大威脅,因此蘇聯不得不加緊對我們的封鎖。

    1979年年初,針對東南亞小霸肆意擴張以及挑釁我邊境的囂張態勢,我們發動反擊作戰。而此時的東南亞小霸是是蘇聯在東南亞的重要盟友,也是在南部牽制我們的重要力量。

    不過因為蘇聯正在密謀入侵阿富汗,所以對於我們的行動,蘇聯並沒有向小霸提供任何支援。勃列日涅夫的設想是在9月份入侵阿富汗,從西面威脅我們的安全,並找回年初的面子。

    3、拉回南亞的盟友

    勃列日涅夫之所以選擇阿富汗動手,除了因為阿富汗是我們的鄰國,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阿富汗的南部就是南亞國家巴基斯坦。

    1947年印巴分治後,巴基斯坦和印度前後進行了三次邊境戰爭。

    二戰後因為宗主國英國的衰落,已經無力干涉南亞的軍事紛爭,而此時美國和蘇聯則參與到南亞事務中來。

    在印巴兩國的對抗中,美國支援巴基斯坦,而蘇聯則支援印度。蘇聯和印度的關係可謂非常深厚,在1941年蘇德戰爭時,節節敗退的斯大林就曾經設想過蘇聯亡國後到印度建立流亡政府。而到了二戰後,蘇聯和印度的關係更進一步。

    在我們和印度不斷髮生摩擦時,蘇聯一貫選擇偏袒印度,致使印度氣焰更加囂張,進而引發了62年戰事。

    到了70年代,印巴衝突再度升級,此時的美國為拉攏印度,選擇拋棄巴基斯坦,這使得印巴出現一邊倒的局面,關鍵時刻我們出手幫助巴基斯坦頂住了印度的衝擊。

    在此時入侵阿富汗,一個重要的考量就是可以威脅巴基斯坦,進而為他的傳統盟友印度壯膽,而且蘇聯可以利用地理優勢重新發展和印度的關係,進而排除美國的影響。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 20 # 清水空流

    首先就是國家民族特性決定的,無論是沙皇還是蘇聯都對領土有本能的掠奪傾向。這種對他國領土垂涎和對他國政府的控制慾望是與生俱來的,是最可惡的行徑。最後就是勃列日涅夫個人意志的體現,蘇聯入侵阿富汗的意圖是,由於蘇聯在中東地區的地位和實力很低,蘇聯只有加強在中亞和南亞的控制來影響中東,南亞控制越南和阿富汗是這個戰略中重要的一環,蘇聯必須加強對阿富汗的控制,防止阿富汗處於美國的勢力範圍中。佔領阿富汗後,蘇聯南下可以得到暖水港和出海口,從而實現掌控到印度洋的夙願。

    阿富汗位於亞洲的大陸中心,是西亞、南亞和中亞的交匯處,東部與中國接壤。阿富汗特殊的地理位置,是歷來兵家筆之地。二戰結束以後,蘇聯和美國都想控制阿富汗,但蘇聯取得了勝利,親蘇政府控制阿富汗政局,蘇聯在阿富汗大量駐軍。但由於親蘇派治國無方,導致發生軍事政變,新上臺的阿富汗總統阿明拒絕執行親蘇政策。而且日益親美。引發蘇聯強烈不滿,如果此時阿富汗導向美國,蘇聯在阿富汗的一切“投資”都將付之東流。必須要絕對確保獨蘇聯對阿富汗的控制。

    對於阿富汗總統阿明的日益親美行為,蘇聯感到擔憂,勃列日涅夫認為:現在是美國最衰敗的時候,伊朗伊斯蘭革命,把美國搞的焦頭爛額,美國經濟也處於疲軟狀態,蘇聯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佔領阿富汗,歐美國家最多抗議一番了事。真是自我感覺良好。於是在1979年12月12日,蘇聯政治局會議正式決定出兵阿富汗。12月25日,在西方聖誕節的當天,蘇軍僅僅用兩天佔領阿富汗,並扶持傀儡政權。可以說,蘇聯對阿富汗的入侵是勃列日涅夫個人意志的體現,也是蘇聯最無恥的行為。但蘇聯無論如何沒有想到的是,蘇聯的入侵引發阿富汗全民抵抗,美國卡特政府立即宣佈對蘇聯行使全面經濟制裁。也遭到全世界的譴責。而80年上臺的里根政府更是對蘇聯進行禁運。同時全面加強對阿富汗抵抗組織的支援。而且里根另外一個策略是,不讓蘇聯從阿富汗撤兵,死死地把蘇聯拖在阿富汗,讓阿富汗成為蘇聯的越戰,可以說,里根這個個策略很成功。他造成了蘇聯在國際社會的空前孤立運。浪費大量的精力和財富。

    根據美國法律。美國不得向東方大國出武器,但由於東方大國和蘇聯接壤。里根政府特別安排可以向東方大國出口武器。一下子黑鷹戰機就出口二十四架,當時東方大國不富裕,還是美國國防部墊付。就此還引發吃生魚片的小島國不滿,為了監視蘇聯的動向,由美國出錢,出人,出裝置,東方大國出人出地方。全面監視蘇軍動向,高精度雷達,精密測量儀,微型監視器,後來美華人說,拿走太麻煩,就不要了,這些過去是絕對禁止的東西,都“丟棄”給了東方大國。可以說,蘇聯入侵阿富汗東方大國獲利頗多。

    蘇聯從1979年入侵至1989年撤軍,歷經十年,蘇聯在阿富汗付出沉重的代價。沒有獲得任何實際利益。在這十年中,蘇聯對阿富汗經濟輸血高達80億美金。,而戰爭的費更高。蘇軍參戰軍人先後達到62萬人,大約有1.5萬名官兵陣亡,受傷人數為53753,生病者達415932人。軍中甚至出現吸毒行為。十年的阿富汗戰爭將蘇聯最後的血液流乾了。不到五年蘇聯解體,這和蘇聯十年的阿富汗戰爭有這巨大關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水滸傳》裡白勝被捕變節,為何還能以地耗星排在第106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