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明中拙人

    第一眼章法氣勢韻味兒好,不是一個個方塊字死板排放。然後慢慢靠近每一個字也很好,同一個字會不同的寫法。。最重要的是每一個字拆開後每一筆畫都耐看,有功底,豐富多變。

    至於每一筆畫是不是作者描畫的,那就只能現場看了。高手不用現場看也能知道。

  • 2 # 無無烏乎有

    不是,絕對不是。

    首先,學習書法時,一定要臨帖,臨古帖。這個時候,越接近越好,越像越不嫌像,能一模一樣、以假亂真,那你就厲害得不得了。

    學得幾分,那麼多碑帖法書,光臨就得好多時日,有人甚至臨幾十年。

    過了臨帖關——這個沒有統一標準,只能說你在古帖中,已經洗掉了自己,尤其是洗沒了自己寫字的毛病,這時候你就基本過了一小關。接下來,你就可以追求意臨——不求形,求意,求神。這個東西很微妙,不是三兩句說得清楚的。但一定記住:只有老老實實過了求“相像”的對臨臨帖關,才有資格意臨。

    摹、臨(對臨、意臨)之後,你可以創作。——其實臨帖在某種意義上,就是創作!不論是實臨,還是意臨,都是有創作在裡面的,只不過實臨時你一定不要有創作的心思和意識。

    好的書法,絕不是臨帖。所以,好的書法,不是要你比對古帖,比對某大書法家,而是你個人的創作。看你的作品,看氣,看勢,看神韻,當然,也看線條、看形質。這些,當你到了一定階段才會真正領會。

  • 3 # 向前書畫

    所謂的好書法,這是一個很廣範的話題,也是一個歷來就有爭議的話題,至今都沒有一個標準的答案,既要做到“書出何處”,又要有所創新,這是兩個對立的問題。書法需要傳承,既然傳承,那就必須要臨古人的優秀貼本,如果只是一味的臨好,沒有自己的創意和個性,那這樣的作品,就沒有了自己的靈魂,這就是所謂的“書魂”。可是所謂的創新嘛,你沒有去學習古人貼子,基本功不紮實,隨意亂塗亂畫,那也不成,這叫醜書。本人認為:一幅好的書法作品,既要學習古人的精華,又要融入自己的思想,文化,想象力,就是一幅精品,不必要認認真真的去對照古人的筆法筆意。本人觀點,歡迎交流。

  • 4 # 羊鈦白

    一、要看取法

    古人說“取法乎上”,這是絕對正確的斷言。一般我們面對一副作品的時候,首先會對它進行整體的審視,看作品取法高不高,字的源頭在哪裡。

    我以為現代人學書法和古人相比較,有不利的地方,也有有利的地方。不利的地方是書法的使用功能逐漸消退,已經成為純藝術的一個門類,就是說書法的實用性逐漸消失,藝術性更加凸顯,客觀上失去了書法環境;

    有利的地方是我們處在資訊社會,我們可以得到的書法資料是前人夢寐以求也難以達到的,好東西都藏在皇宮密室,藏家箱櫃裡,一般人基本看不到,所以,學書的途徑是師承,如果老師好也就罷了,如果老師不好可能耽誤你一生。這種例子比比皆是。

    古人說:“取上得中,取中得下”。取法不高犯的是路線的錯誤,方向性的錯誤,你看有多可怕。

    二、要看字法

    字法主要看作者的基本功。一個連基本功都不願意做的人,很難想象他的藝術造詣會有多高。

    書法從粗的方面劃分有甲骨文、金文、大小篆、隸書、楷書、行書、草書。每一種書體都有一些被歷史公認的經典書家和經典作品,它就是我們不斷學習,不斷臨摹的典範。

    所謂字法就是要自覺的向典範靠攏,除此之外別無法門。按照傳統門徑一般來說,初學者以正楷為先,而後學行書,而後可以學草書。民間有這樣的說法“先學站,後學走,再學跑”。

    但是,從我的經驗看,這僅僅解決怎麼學的問題,還沒有解決學什麼的問題。我以為正楷要先學唐楷以前的東西,因為書法最光輝燦爛的時期在兩漢和魏晉南北朝時期。

    唐朝也燦爛,但是唐朝是書法教育引匯出來的燦爛,教育在給我們獲得知識的通道的同時給我們設定了很多的框框套套,書法中很多真性情的東西在唐朝被整飭調了,剩下的只有條條框框。所以後人一針見血的指出“出顏真卿書法死,出杜甫詩歌死”。這句話雖然偏頗,也不無道理。

    字法怎麼看:一看筆法有沒有到位,二看結體是否體準確,三看骨力是否洞達,四看意態是否相近(神似),五看機巧有沒有變化,有沒有巧妙的融進一些其他元素。這裡千萬要注意,不要以唐楷的標準審視一切,以偏概全。

    三、要看章

    書法作品中區域性和整體的關係我們叫做章法。章法關係表現為字與字的關係,字與行的關係,行與行的關係,落款和作品的關係,蓋章和作品的關係等等。

    章法一般在書法上稱之為疏密關係,古人對章法的論述是“疏可走馬,密不透風”。一味的疏和一味的密都可以形成風格,但是如果在一幅作品中有疏有密,安排得當,那就是高手所為。

    章法反映一個人的膽識、魄力和心力,從章法可以看心力,章法生動,說明作者心力強,反之就是心力弱。

    章法最忌諱的是“狀若運算元”,什麼是狀若運算元,就是把字象算盤珠一樣橫豎整齊排列,平均鋪排,這種個案比比皆是。

    四、要看形意關係

    形意關係是書法的精髓,藝術的形只有融入人文的意才顯得有思想價值和社會價值。形對意的啟發具有巨大的作用,甚至是決定性的作用。我們知道,書聖王羲之寫草書以前也就寫的一般,那個時代和他水平差不多的人很多,比如郗家的幾個才俊,根本不買他的帳。

    後來王羲之的字得到飛速的成長,主要得益於看到公孫大娘的舞劍;草聖張旭寫草書得益於看到“擔夫爭道”,另一個草聖懷素寫大草得益於“夏日雲霓”,黃庭堅草書得益於“船工蕩漿”。這方面說明兩個問題,一是自然對藝術有無盡的啟迪;二是自然經過人這個主體的幻化。這個過程就是我們講的意境的產生過程。

    再一個,大家都知道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寫的真好,很多人只注意字寫得好,沒有意識到其中的一段話,“是日也,天陰氣朗,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聘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表明今天的心情也極佳。還是王羲之,很多人知道他行書寫得好,我告訴大家,他的小草、他的章草也都寫的很好。

    客觀的說,他當時的那個圈子裡字寫的好的人很多,為什麼偏他為高,那是因為他能夠把意象帶到書法裡面去,而且相得益彰。而且,他能夠根據書寫的內容調整筆觸,達到文字和諧。相比較現代一些書家,一種字寫百樣文,顯得是多麼的蒼白。

    五、要看行筆節奏

    古人說“書法是無聲的音樂”。書法和音樂一樣,都是線性藝術,都具有旋律、節奏、節拍、頻率、頻幅、休止符等要素。

    節奏在書法手法上表現為行筆過程中力度的變化和提按變化,這個變化是書家的心理變化造成的,是書家微妙的心跡流露。書譜對這一點有著精微的描述:“一畫之間變起伏於峰杪,一點之內殊釁挫於毫芒”,“或重若崩雲,或輕若蟬翼,導之則泉注,頓之則山安。”

    每一種字型都有與之適應的節奏,有的字型需要沉著冷靜、一絲不苟;有的字型需要行雲流水,且歌且行;有的作品需要刀刻斧劈,稜角分明;有的作品需要點滴經營,氣息內含;有的作品需要長槍大戟,疾風驟雨;有的作品需要山花爛漫,雲捲雲舒。

    節奏掌控與書家性格有關,節奏的掌控對於作品真實表現力具有絕對的作用。遺憾的是我們在作品中常常看不到這些精微細膩的變化,這隻能說明作者內心蒼白,而內心蒼白的作品絕對不是好作品。

    六、要看黑白關係

    黑和白從哲學來說是事物的兩極,是東方二元哲學產生的基礎模式,撇開哲學命題,今天我們就書法問題論黑白。

    我以為,書法從一開始就製造矛盾,整個過程是充滿矛盾的過程。宣紙是白的,墨水是黑的,我們一開始就把黑布局在白的上面,就開始製造矛盾,我們把一個字或一組字收拾好了,又開筆製造下一個矛盾,書法的過程就是不斷製造矛盾又不斷解決矛盾的過程。古人沒有我說的這麼具體,描述的這麼仔細,就四個字“知白守黑”。這四個字已經成為成語。

    事實上所有和二元哲學有關的思想都可以在書法構成和書寫過程中找到模式。與我們幾千年社會相關的儒釋道思想和書法精神都有聯絡。去年海峽兩岸書法論壇,我代表大陸方作《莊子思想與書法精神》的演講,書法和佛教、儒學的淵源一樣悠久而深遠。

    紙墨關係從顏色來說是黑與白的關係,從哲學來說就是有與無的關係,從佛教來說就是實與空的關係。怎樣處理達到和諧狀態,考驗作者的心量。

    七、要看墨法

    古人書論中對於墨的論述比較少,這主要與當時寫字的環境有關。我們知道,書法長期以來擔負著文化和資訊傳播和承載的功能,實用性大於藝術性,誰會允許把公文寫的墨彩飛揚,天花亂墜,不允許。

    還有,和古人書法紙張、綿帛有關,所以我們看到古代的書法一般是手卷、尺牘、信箋等等款式,面積比較小。再一個,和古代閱讀習慣有關,我們從電影裡都可以看到,古人閱讀要麼放在案頭上閱讀,要麼展在手裡閱讀,總之是平視或者俯視。

    到了宋代以後,書畫逐漸擺脫了單一的書寫功能,藝術元素得到極大的提高,宋人尚意,書法開始有平視、俯視走向仰視,成為一名可以懸掛的藝術作品。

    此外,宋人提出書畫一家的思想,角度的變化加之觀念的變化,使得對墨法的運用從無意識走向有意識,成為自覺的藝術追求。這種追求到了明清以後,成為一種藝術的經典元素,例如,明清大書家王鐸就常常使用漲墨來表現墨法的變化。

    古人說“墨分五彩”。墨有濃淡枯溼焦之分,一副好的作品不但有好的字,而且要有豐富的、準確的墨韻表現。同時墨要隨著書寫內容、書寫情感的變化而變化,要學會控制墨韻的變化,使之達到“意識之中,意料之外”的藝術效果,這需要長期的實踐和體驗。漆黑一片或者天花亂墜的墨法都不是好墨法。

    八、要看落款

    落款是書寫的最後階段,落款做的好,可以使作品具有變奏的美,可以增加很多的人文趣味,可以起到很好的生命告白的作用。官收的不好,起反作用,結果可想而知。

    一般我們根據作品最後一個字的位子決定在哪裡落款,落多少字,怎麼落款,字該多大等等。

    行家一般不大看作品的正文,因為現在資訊太通暢了,正文可以抄,有的先搞集字而後苦練。但是落款一定是自己的,落款在氣息上是從新開始,是旋律的變調,是根據前面作品留下的位置相機書寫,所以比較考驗真功夫。

    正文和落款兩種格調的作品,基本是抄來的;正文和落款氣息斷的厲害的作品,基本是業餘選手做的;正文和落款氣息斷的厲害的作品,基本是業餘選手做的;每次落款只會規規矩矩落大名的選手,基本屬於心量不夠的人。

    九、要看鈐印、鈐章

    鈴章是書法最後一道工序,是收官階段,是一錘定音。書法章分為名章和閒章兩種,名章就是尊姓大名,也有把名字拆開來刻的,閒章一般把格言警句,人生感悟之類的文字刻在裡面,還有一些生肖動物等等。

    把字刻進去的叫白文章,把字凸出來的叫朱文章。蓋在作品右上方的叫做起首章,蓋在作品最後的叫做落款章。傳統的觀點是“章不過三”,現在這一點變化了,一些引進了現代平面意識,一些作品在某些地方蓋不同形態的章,起到很好的視覺點綴效果。

    遺憾的是,我們看到太多的把章蓋錯位子的案例了,一些人蓋章位置不講平衡,結果使整件作品失衡;一些作品章的大小和作品不成比例;

    一些作品陰陽沒有搭配,結果全是紅彤彤或者白花花的;一些作品蓋章顏色沒有吃進,浮在表層;一些作品章的文字和作品風格形成衝突等等。章在書法作品中的體量雖小,作用決定重要,千萬馬虎不得。

    十、要看氣韻

    什麼叫氣韻,氣韻就是人的氣質。一個人的氣質,天生自然是一個因素,五官要搭配清楚,這是前提條件,後天的因素更多,比如家教、修養、學識、性格、才藝等等;

    書法裡講的氣韻,除了取法高以外,一要看你的消化能力,有沒有自己的東西,有自己的東西才是藝術,沒有自己的東西最多就是藝匠,我們說某某某“匠氣很重”,不是他字寫不好,而是看不到自己的東西,一個沒有自己精神的作品還是作品嗎;

    二要看自己的東西和傳統結合的怎麼樣,有沒有新意,是天衣無縫還是脫節,或者造成矛盾和衝突。氣韻在書法上常常被稱為“味道”,比如說某某某書法有:“碑味”“章味”,也稱為氣息,比如說作品有“文人氣”等等。

    氣韻是形而上的東西,因此是審美的高位準則。古人說“書之妙道,神采為上,筆墨次之”,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氣韻也是書法與寫字的本質區別。現實中,很多人的書法用工勤奮,提高不快,甚至一輩子在原地打轉,氣韻提不起來,最主要問題是個人修煉不夠,理論學習不夠,字外功做的不夠

  • 5 # 黃小瘋

    什麼是好書法?對於這個問題,我談一下自己的淺顯認識。

    首先,我認為好的書法作品給人的第一印象應該是非常有神韻,氣度非凡,整個作品都能表現出書寫者的氣質,神采有韻是好書法的第一標準,其次,字形的間架結構要合理,突出形美,筆畫的粗細變化,運筆銜接流暢,單字拆開或整體組合都讓人賞心悅目,如此形神兼備,便是好書法了。

    至於說對比古人書法,我認為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斷髮展變化的,書法也不例外,古人從篆,隸,楷,行,草的演變也是在不斷適應日常書寫的需要,寫書法要多習古人,這是傳承的需要,更是基本的要素,透過初臨的形似,慢慢感受古人書寫的筆法轉變,運筆技巧,並結合自己的特點,寫出有個人特色的字,一絲不苟,認認真真,不為名而圖捷徑,就是難能可貴了。

    每一位喜歡書法的朋友都應該把書寫當作人生的愛好,堅持練,天天練,又怎能寫不出好的書法呢?

    附圖是我本人的字,只求認真書寫,每隔一段時間回頭看自己寫過的字,都能找出不足,每天都有進步,也是一件很開心的事[呲牙]

  • 6 # 文翰堂

    學古是必須的,但學古的最終目的不是拘泥於古,而是融合自己的個性書寫形成屬於自己的面貌。例如近現代的舒同、啟功、劉炳森。

  • 7 # 剛伢書法

    書法速成最快的應該要有三到五年的時間才模有起色!這應該就是所謂的速成。據有人寫了,十幾年20年,甚至一輩子。那就最好不過。並不是他不想更換,而是已經入仙境了,什麼樣的人才能入仙境。

    應該有個客觀的認識,自我克服困難。他已經寫得非常好了,他還是不肯離去。在這個理論知識,應該下的很大的天賦如功夫。

    書品及人品,一副好的手法寫出來的,有書法的訣,以及作品內容的意境,字美詩美,寓意美。再加上這個人在社會還做了雷鋒精神的事。愛人如己

    這樣的書法當今難尋。一個人把蘭亭序寫的十幾二,35十遍。他卻從來沒有好好的朗誦理解其中的意思,專門只是寫一個字而已,有啥用。甚至翻譯到白文都不會翻譯

  • 8 # 晉蘭亭

    有“味”的書法才是好書法!

    書法是體現人們心靈美的特殊造型藝術,書家的道德修養越深,則書法藝術境界越高,書法必然越有"味"。

    書法藝術講究的"味",既不是"甜",也不是"酸",而是一種"意味",一種"情調",一種"趣味"。也就是說,當你看到宣紙上的黑白世界,能使你在精神上產生"愉悅"的感覺,"亢奮"的心理,不但"悅目",而且"賞心",甚至無法用語言來直接表達這種"愉悅"的味。

    明·項穆說:"學術經論,皆由心起,其心不正,所動悉邪。"王昱說:"立品之人,筆墨自有一種正大光明之概。"

  • 9 # 書法有云

    所謂好的書法,就是具有個人特點的,又是可以溯源到古人的書法。簡單來講就是繼承古人又帶有個人的特點以及時代的氣息。這樣的書法作品才稱得上是好的書法。

    簡單來講,好的書法一定是在“入帖”的基礎上能夠達到“出帖”的層次。

    書法的學習,我們繼承古人並不是讓我們成為古人,如果我們的書寫跟古人一模一樣,你只是古人的一個影子而已,所書寫的書法稱不上好。因為這些書法古人已經書寫出來了。

    繼承古人,我們學習他們優秀作品中的技法以及書法藝術精神,而這些的學習都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書法學習的真正目的,是能書寫出具有個人風格特點的作品來,並且能符合當下時代的審美,具有這個時代的特徵。

    提問者所說的對古人的書法一絲不苟就是好書法,這個理解只能是處於初學者階段,我們在臨習的時候需要達到的程度,當你對自己所取法物件的字帖達到出帖的時候,我們對書法方面的學習,更多的是重意不重形。

    在出帖的基礎上,我們需要旁涉諸家、需要融會貫通,此時古人優秀作品中的神采部分對我們來講比技法方面顯得更為珍貴。

    因此,

    按照書法學習層次的不同,初學者在臨帖的時候需要做到一絲不苟,這樣的書法才是好的;達到出帖程度的學書者應該重意不重形,在學習中對書法的神采方面更為看重。

  • 10 # 墨硯軒書畫

    首先,好書法的評定標準是什麼?假如,評定標準是對比二王書法,寫的越像越熟練就越好,那麼評價標準就相對簡單。如果評價標準是學習古人的(碑帖不限)並能融入自己的風格,那評定標準就難。對比古人一絲不苟,只能說書寫人對待書法學習的態度非常嚴謹、認真,但不能說是好書法。

    其次,好書法的評定範圍也不同,一個是更具實用性,讓廣大書法愛好者和學生喜歡並學習的,為好書法;還有是更具藝術性,追求個人思想和藝術風格的也是好書法。

    比如,現代書法家裡田英章田蘊章二位先生,他們的楷書寫的非常好,又被稱為功楷,非常工整嚴謹,筆筆到位一絲不苟,足見功力,普遍受到書法愛好者和學生們喜歡並學習。為大家公認的好書法。還有一位書法家畫家是王鏞先生,他對審美的追求就不同,他所研究的物件也非常多,追求的往往是一種蒼厚質樸的金石氣,線條凝練古拙,寫出來的作品有自己的獨到見解和思想,欣賞他作品的人也是相對專業些的。他的作品我覺得一樣是好書法。一般學習書法都要從古人入手,取法乎上。先選擇自己喜歡的碑帖來臨寫,也可以根據自己的性格讓老師推薦,練習時一定要認真,從每一個字入手,從每一個筆畫開始研究用筆,提按、轉折的特點。慢慢訓練出眼的觀察和手的配合,進而使手的肌肉增加記憶力,改去自己的不正確的書寫習慣,最終真正掌握所學碑帖的特點並可以運用。在學習的過程中要以一種碑帖為主,練習一段後再旁通其他與之有關的碑帖。這個過程一般是入帖,之後還要出帖。李可染先生曾說過,用最大的功力打進去,用最大的勇氣打出來,我覺得這句話也適用於書法,出帖可能比入帖還難,這就要融入自己的思想、學識、個性和修養,這個階段可能用的時間更長。真正能百鍊成金的書法才能算好的書法。總之,凡事做好都要有認真踏實的學習態度,還要有持之以恆的精神,經過不懈的努力,最終肯定能寫出好的書法作品!

  • 11 # 掩墨山房

    我來說說什麼是我認為的好書法吧。對古人的書法一絲不苟只是其中的一小步。精準臨摹做的不錯,只能說明學習傳統的態度和方法不錯。還遠不是真正的書法作品。

    好的書法作品要具備幾點要求:

    1、傳統與當代的結合。作品中不能只有古人,當下時代的特質也要能有所表現才好。

    2、經典與民間的結合。作品取法不僅限於廟堂,民間書風也是可以汲取營養的。

    4、具有一定的技術難度。

    5、筆法體系要完備。

    6、作品形式雅緻。

    以上。

  • 12 # 耀鋒書畫苑

    關於什麼是好書法約問題,一直以來都沒有統一標準,有人說要崇尚古人,有的說要創新,崇古的一絲不苟,創新的完全自創,甚致以醜為美,走向兩極分化的道路!就我本人仔見解是崇尚古人的基礎上創新,應該是七分崇古,三分自創新較為合適,各位朋友您們覺得怎樣呢?

  • 13 # 翰墨書道

    好的書法首先要有古,有經典的傳承,在此基礎上有自己的審美理想。

    為什麼要見經典呢?因為那些經典書法,是經過歷史的篩選留下來的作品,是公認的最好的書法。就像一些人說的經典,經典就是讓人膜拜的。實際上還是有一定道理的。我們學習書法從經典書法入門無疑是一條最佳的選擇,要比自己盲目的瞎寫,更容易見效果,路子正確。

    有所傳承,作品自然不俗。我們看歷代那些有成就的大書法家,沒有一位不是深入經典傳統的。甚至一輩子都在從經典書法中汲取營養,如被號稱神筆的王鐸,一天臨摹一天應酬,才得書法之正道,成為一代大家。

    古代書法藝品,已經自有定論,實際上,現代書法的品評仍然離不開對傳統繼承的深度。

    書法的創新同樣也是好的書法的基本標準,因為書法一味無我,書法的藝術性和生命力也就難以傳承至今了。實際上,歷代書法都有依據時代而生髮的創新,雖然仍然是二王一脈相承,但歷代都有新的面貌。

    從書法藝術的角度來說,書法有兩個基本任務,就是傳承與創新。在繼承中不斷創新,不斷豐富和發展,在繼承傳統中不斷提煉概括,不斷融入新鮮的血液。

    好的書法自然以經典為基礎,並有自己的出新 ,有時代特色。

  • 14 # 墨客書藝

    好書法是要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有所發展。並不是與古人的一絲不苟,一模一樣。否則,就不用我們去花功夫學習、研究了!但是,在學習傳統的階段,為了真正的掌握古人書法藝術的表達方法、各種技法和理解古人書法創作理念,是需要探精識微,似形入神的。不打牢根基就想一步登天就會成為無源之水 無本之木!

  • 15 # 幽靈圖克

    書法是書寫的技藝技術,不光是能認得出,能準確識別的問題了,他已經到了形而上的哲學高度。欣賞者在形而上的高山上,有的人在頂峰,有的人在半山腰,看到的景色不同,美感就不一樣。美和醜是感官上的覺知,文字的記錄功能,就是能讓一萬年後的人類或者訪問者順利讀懂你的意思,非常重要。非常重要,非常重要。這就是為什麼文字剛剛被書寫的時候,驚天地而泣鬼神了。

  • 16 # 中書協會員譚雲協

    說誰的書法好,一般是指他的書法作品好。評判作品的好壞,也是有標準的。標準有五個方面。

    一為取法。就是從作品中可看出作者取法自哪位古人。如果取法自現代人,取法就太低了。這並非說現代人的書法不好,而是違背了取法要乎上的古訓。

    二為筆法。趙孟頫曰,書法以用筆為上。筆法主要看入筆,運筆,收筆以及反映出來的線條。

    三為字法。字法是指結字的方法。

    四為墨法。墨分五色,在行草書裡,墨法非常重要。

    五為章法。楷行草書的章法是有區別的。

    以上說的“五法"決定了一幅書法作品的優劣。

    至於書法是否要對古人一絲不苟的問題,我認為,在初學階段,對古人傳統經典的帖子,是一定要認真對待的。孫過庭在書譜裡說,臨帖一定要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我在書法教學的實踐中,要求學員,每一筆畫,一定要看清楚它的入筆,收筆,長短粗細,空間位置後,才允許動筆把這一筆畫寫下來。不僅如此,還要求學員們學某一帖子,一定要會背臨。這個階段叫專精階段。掌握了一種書體,起碼要三至五年。達到這個標準,一般就是一個省市一級的書法家了。當然書法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一幅絕妙的書法作品,應該體現出作者的思想情懷!這應該是學習書法的髙級階段,是不會拘泥於某種書體的。

  • 17 # 沈佳友

    有的書法作品看了後,是沒感覺的;有的寫了一輩子了,也挺下功夫,但是,對書法就是沒有感覺。寫字寫的端端正正是好的,但書法老端端正正的,那叫書法嗎?對小孩要求寫書法端正,四平八穩,可以的。但是書法家是一個藝術家,就不能四平八穩。書法是需要創新的,也可以嘗試,但在創新的過程中需要循序漸進,一點一點來,一下子拉得太遠,老百姓不理解,專家不理解也不行。你的學術主張要往外講,要人家逐漸接受,逐漸接受你的學術素養,這需要時間。

    再就是平時生活當中一定要多思考,冷靜、多想,否則的話,不動腦子,很難走出來,很難有出息。

  • 18 # 波瀾碎風寒

    好書法千變萬化,但歸根究底有一個最樸素不破的基本標準就是必須要“好看”,而且是能夠歷經歲月磨礪依然堅挺的“好看”。

    對古人書帖的學習和臨摹是手段但不是結果,一絲不苟的照帖寫字是一種學習的態度,但不能成為最終的結果。

    學習書法可以用五句我們所知道的文化格言或者名句來層層遞進解讀。

    第一層: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這句話大概在書法學習中的一個基本道理就是學習,臨摹。

    學習書法的入門最簡單快捷的方式就是臨摹經典的書法碑帖,而且這也是書法學習的基本技能,沒有人生而全能,任何知識和技能都不是憑空誕生的,只有先學習和臨摹才能逐漸理解和認識,從而不斷提高對書法的領悟,也就是“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臨摹書帖是書法基本功練習的主要思路,畢竟學習總要有章可循。

    第二層: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雖然這是讀書寫作的一種態度,但在書法學習上同樣很適用,這告訴我們在書法學習的過程中需要反覆的練習和揣摩,書法臨摹的要領就是要有“量”的積累,其實這就是另外意義上的一種熟能生巧,只有大量的書寫和臨摹,才能讓基本功無限紮實,提筆如有神。

    神來之筆的奇妙前提在於紮實長久的練習。

    第三層: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書法學習的過程是一個積累功底,領悟學習的過程,單純的臨摹並不是學習書法的目的,臨摹只是為了更好的掌握和獲得自己獨有的感悟,最終能夠創新自己的認知,也就是要超脫臨摹的桎梏,最終擁有自己的風格烙印,這就是溫故而“知新”的本源含義,創新才是學習的最終目的。

    第四層: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學習書法必須有鑑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完全沒有好書法的可能性,之所以說書法學習是一種修身養性的學問,就在於其非一日之功能成,須持之以恆方能達到自己想要的成果。

    第五層:不妨初心 方得始終

    書法學習的根本目的是為了陶冶情操修身養性,並不是為了特殊的“獲得”而學習,樹立正確的學習觀方能在正確的道路上穩步前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豁達灑脫才是學習的一種精神享受。

  • 19 # 武林小後輩

    在不同人的眼中,好書法的標準是大相徑庭的。比如,有人喜歡規規矩矩的田楷,有人喜歡除了作者自己誰也認不出來的草書,有人喜歡黑得一踏糊塗幾乎忘記留白的隸書等等。從某種意義上說,喜歡的就是好的,無可厚非。

    但是,作為書法愛好者,有幸跟大師級老師學習的我,認為好書法是帶著作者的氣韻而來的,書法有他的普遍的規律,但是就好比美人,面貌各個不同,各有各的精神氣兒。至於一絲不苟地臨慕,到頭不過是寫字匠,連書法二字都談不上,寫出來的也不過是紙美人,連個人氣都沒有。

    我習練書法有三年多了,說來慚愧,至今也還停留在臨貼階段。但是臨貼有臨貼的竅門,說個小故事,上書法班時院長請了北京書法協會的副會長過來講課,我臨了蘭亭序請教,先生說寫得不錯,就是某個字有瑕疵,我定晴一看,那個字是我家小胖狗淘氣扒拉我造成的,於是偷偷自己笑。臨貼首要的是找到原作的精神氣,並且借用到自己的筆下,所謂的應物象形、心物一元,應原作的形,複製原作的精神,行家一看,嗯,是那麼回事兒。抓到精神氣兒之後,再細琢磨作者其他的東西,章法,架構,開合,行筆特點,墨法等等。蘭亭,書譜,聖教序,二王書札,寒食貼,自序貼等等,每當臨摹之時,與各大家的精神相往來,實在是很享受的事情。不敢自誇我寫得好,只是拋磚引玉,供同好們參考罷了。敬請大家指正。

  • 20 # 雪飛書法藝術交流

    書法是講究傳承和追本溯源的,不是隨意的去創造。

    因此臨習古帖是學習書法的第一步,學的越像越好,當達到一定的高度後,必須還得走出古帖,有自己的特點和變化。

    書寫的作品既能看到古帖的影子又具有個人特色的是上乘之作。

    祝你早日成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元宵節吃湯圓,除了寓意團圓、甜蜜,還有別的習俗和講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