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隊長曆史
-
2 # 只愛潘多拉
日本君主稱天皇,這一稱號本身來源於中國古代傳統的皇帝制度。事實上這個稱號不是日本所固有的。學界目前一般認為日本的天皇稱號出現在公元700年前後,這一時期日本和中國唐朝交往頻繁,日本的政治制度深受唐朝的影響。而有意思的是這一時期中國的行用已久的皇帝稱號也發生了一些特別的變化。唐高宗在676年自稱天皇,冊封武則天為天后。683年高宗死後,群臣為高宗上諡號為“天皇大帝”。由此天皇這一稱號給當時的日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被借用過來指稱日本自己的君主。事實上,日本在借用天皇這個詞作為自己君主的稱號之前,君主名號在日本自己本民族的政治文化中的是有相應的稱呼的。一個國家的君主採用什麼樣的稱號,體現的是這個國家的政治地位和政治意識。古代東亞地區的國家大部分情況下,為了避免刺激中國都不會公開使用皇帝的稱號,像北韓就一直接受國王的稱號。但日本從一開始就具有相當強烈的與中國競爭的政治意識,不願意在君主稱號上低人一等。隋代日本給隋朝的國書裡面就自稱“日出處天子”,日本是把自己國家的君主視為古代世界“天下”的最高首領的身份,以天子自居,不願意在中國皇帝面前表現出低人一等的感覺。但這樣的做法明顯在刺激中國古代王朝的政治權威,引起雙方的衝突。為調和這種矛盾,日本君主後來給中國皇帝的通訊中自稱“阿每·多利思比孤”。阿每(ame)在日語中是天的意思,多利思比孤(tarisihiko)在日語中是對男子的尊稱。這個稱呼實際上就是日語“天子”的漢字音譯。日本後世的古籍裡面說日本民間對天皇的稱呼是“須賣良美已止”(sumera-mikoto),在意思上指的也是“天子”。這是後來的日本學者把這個詞解釋為天皇。在中國古典政治文化知識系統中,和天子相對應的就是皇帝。事實上,日本在公元769年以前是“天皇”和“皇帝”並用的,後來才穩定的使用天皇這一稱號。日本君主最後選用天皇這一稱號大概可能有兩個原因,一是天皇就是皇帝,天皇是唐代皇帝發明的另外一種新的稱呼,選用這一稱號,既可以表明日本君主和中國君主的對等身份,同時又可以避免在文字上直接刺激中國。二是天皇這一稱號更符合和日本固有的君主神聖崇拜的特質,和中國皇帝作為世俗君主不同,日本的君主從古代以來一直被賦予神格特質,自稱是神話傳說中天照大神的後代。使用天皇這一稱號更能夠體現日本君主的身份中的神格特點。所以日本的天皇和中國的皇帝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但又有著本質上的不同。
-
3 # 咖哩臘肉
日本屬於漢字文化圈的國家,日本君主的名號“天皇”一詞自然來自中國典籍。那麼為什麼日本君主選擇天皇的稱號,而不選擇皇帝呢?
“皇帝”這個詞究竟是什麼意思?有人說來自三皇五帝唄,秦始皇自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蓋五帝”,所以稱之為皇帝,以後歷代君主皆稱皇帝。其實這個解釋還沒有涉及到“皇帝”的本義。
《說文解字》是中國古代的一本字典,讀書人必用的工具書,這裡面對“皇”字是這樣解釋的:皇,大也,從自從王。意思是開始王天下者,即是皇。那麼帝又是什麼意思呢?帝其實是花瓣的中心,花蒂的象形。蒂與帝本義其實是一樣的,是中心的意思。也就說皇帝的本義是,大中心。又大又是中心,就是皇帝。
中國君主稱為皇帝是從秦始皇開始的,意思是“德兼三皇、功蓋五帝”,只有“皇”和“帝”才能配得上秦始皇的功業。皇帝之意,從本質上來講還是著眼於君主在人間的功業。
中國古代其實也有君主自稱“天皇”的。中國古代只有三個皇帝的稱“天皇”的,唐高宗李治諡號是“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其在位之時也稱天皇,與天后武則天並稱“二聖”。朱泚的年號曾用天皇,朱泚在唐德宗時期曾反叛唐朝,自立為皇帝,國號秦,改元天皇。五代之時,南漢高祖劉巖諡號“天皇大帝”,但在位不稱天皇。所以嚴格來講,只有唐高宗李治在位時,有“天皇”的稱號。
中國古代的皇帝為什麼不用天皇?
漢朝的緯書中稱三皇為天皇、地皇、人皇,是三位天神。因為天皇具有神格性,所以人間的君主很少用天皇二字。儒家經典中的天皇就是昊天上帝,《禮》曰:“以禋祀祀昊天上帝。”《晉書·天文志》曰:“勾陳宮中一星曰天皇大帝,其神曰耀魄寶,主御群靈執萬神圖。”
道教中的天皇就是玉皇上帝,玉皇上帝,又稱玉皇大天尊,簡稱玉皇、玉帝,俗稱天公,是道教中的天界的實際領導者,也是地位最高的神之一。我們日常生活中說到的“天公作美”,這個天公就是玉皇上帝。正因為天皇是神,所以人間的君主一般不敢用這個稱號。在祭天禮儀中,皇帝祭祀的就是昊天上帝,也就是儒家經典中的“天皇大帝”。
華人祭天,天是具有神格性質的,同時也被賦予了人物形象。並不是抬頭仰望天空,那個自然存在的天空。
日本的君主為什麼用這個帶有神格性質的號呢?因為天皇即是人間的領袖,也是神道教的最高領袖,在神道教中,天皇就是天照大神的後裔,因而具有神性,天皇在日本被認為不是普通人,有別於日本的普通國民,日本憲法也未賦予天皇的公民權,天皇也沒有姓氏,天皇的姓就是天皇氏。
但是二戰以後,昭和天皇發表《人間宣言》,完全放棄了歷史上其被賦予的“神性”。
在《人間宣言》發表以前,天皇在歷史上一直具有神性。日本君主在唐朝以前都是稱“王”或“君”,隨著各個小邦之間不斷形成聯盟和大邦,日本君主開始稱“大王”或“大君”,認為自己統一全日本以後就稱“治天下大王”。
公元7世紀之時,聖德太子公佈十七條憲法,始有“天皇”的稱號。日本君主正式稱“天皇”。但是在晚清之前,中國皇帝是不承認日本君主的這一稱號的。
同為漢字文化圈的國家,非常清楚“天皇”這個稱號的意思。中國皇帝怎麼可能承認“天皇”這個稱號?前文已經說了,天皇在中國文化中是“昊天上帝”、“玉皇上帝”的意思。
到了同治年間,中日之間開始以近代主權國家的名義互派使節,開展國際交流之時,中國清朝皇帝默認了日本天皇的稱號。
-
4 # 其兵77101775
我們那裡說"天皇’是罵人的,比喻這個人不靠譜,二黃八調的,你就TMD一個‘天皇",不知天高地厚的傢伙。至於皇帝就不用說了,連三歲小孩都知道。所以說小日本就是一個二黃八調的民族
-
5 # 時代人物錄
日本國王為什麼敢稱天皇?中國什麼時候承認日本有天皇的
漢語中皇帝一詞是秦始皇發明的,這點毋庸置疑。但是,有的外國的國王也稱皇帝,難道這詞也是學中國的?
其實不是,這是翻譯的原因,比如俄國最高統治稱者稱“沙皇”,這個沙皇一詞就是中國古代人翻譯的,他的真實詞語是———Tsar,這個詞是“愷撒”的意思,但是我們並沒有給他翻譯成凱撒。又比如衣索比亞的統治者也稱皇帝,但埃薩俄比亞人稱他們的統治者為“萬王之王”,翻譯成漢語就是皇帝了。
但是,有一個國家不是翻譯的原因,準確的說不是中國人翻譯的原因,這個國家就是日本,日本的統治者稱為天皇,這名字聽起來很霸氣,中國歷史上只有唐高宗自稱過“天皇”。那麼日本天皇這詞是怎麼來的,面對日本人從倭王稱為天皇,一向看重稱號的中原統治者為什麼不興兵討伐呢。
其實日本國王不是一開始就稱天皇的,累死他們也想不到這個詞,這個詞最早的文字記載是日本689年頒佈的《飛鳥淨御原令》,細心的你可以從時間找到答案,唐高宗在位時間是649—683,其實日本的統治者在唐高宗之後稱天皇,是直接抄襲了唐高宗發明的稱號。此後,日本的統治者就一直稱天皇了。而中國直到清朝同治年間才稱呼日本統治者為天皇,之前都是不承認的,都稱呼日本國王。
在天皇這詞出現之前,日本人稱他們的統治者是“大王”或者是“倭奴王”,別看倭奴這個詞不怎麼樣,但是日本人用的很開心,一用就是六百多年,《後漢書·東夷列傳》記載,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國派使者向漢朝進貢,願為大漢的臣藩,請求漢朝皇帝賜名。
光武帝第一次看到身高不足一米四的成年男子,便賜其國名為“倭奴國”,國王就封為了“倭奴國王”,同時賜給他一個小金印,金印上刻的是“漢倭奴國王印”,倭奴國前面加了個“漢”字,從這點看,名義上日本是漢朝的藩屬。所以日本人現在還把這個印當做國寶,殊不知這是古代日本向中國跪下磕頭求國名、求封國王的見證。
所以在唐代之前,華人都稱日本為倭奴國,而日本這個國名據說是武則天賜的。
但是話說回來,所謂天無二日,倭奴王稱帝,為什麼中原王朝的統治者不興兵討伐呢。《隋書》記載,隋煬帝時期,倭奴國派使者出使隋朝,在國書中寫道“日出處天子致日落處天子,無恙乎?”煬帝看了很生氣,對鴻臚卿下令說:“蠻夷書有無禮者,勿復以聞。”
隋煬帝的意思就是蠻夷無理,別理他。此時的隋煬帝心裡不是不想討伐,只是中間隔著大海,如果日本離中國再近點,估計早就成中國的一部分了。而且不討伐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壓根沒瞧得起倭奴國。這也是後來歷代皇帝不出兵日本的原因,當然忽必烈除外。
此次倭奴國得瑟了一下,因為中國對日本沒有進行懲罰和制裁,後來日本就更是厚顏無恥的自稱天皇了,當然,在唐朝時,日本給唐朝的國書中都是稱臣的,所以倭奴王稱天皇這事,中國的皇帝很長時間是不知道的。後來知道時,也從未承認過,直到清朝。
日本遣唐使路線
從日本的國名和日本國王的稱呼來看,日本受中國的影響非常大,只是中國的皇帝們沒想到這個無理小邦會在千年後成中國大患,否則,這個倭奴國早就成為一個傳說了。
-
6 # 傳媒小蜀黍
據云源自唐高宗和武后時的「天皇丨天后」——唐高宗生稱天皇,死諡天皇大帝,是李唐崇通道教的結果,也是桓武天皇的效法物件。也有人說,日本之所以挑選了這個稱號,是為避開帝字,避免頂撞中原天子的名分。——按:劉邦稱他爹太公為太上皇,《史記·高祖本紀》集解引蔡邕語「不稱帝,非天子也」。天皇原稱「大王」或「治天下大王」。小野妹子使隋國書有「東天皇敬白西皇帝」句,但《隋書》記載為「日出處天子致日落處天子」,通常認為如果真出現「天皇」二字,隋帝不可能接受國書。《日本書紀》謂隋使裴世清國書作「皇帝問倭皇」,《聖德太子傳歷》解「天子賜諸侯王書式也。然皇帝之字,天下一耳。而用倭皇字,彼有其禮」,可作有意避開「皇帝」連稱的佐證。天皇始祖是天照大神大家都知道,她是伊邪那岐洗臉時從左眼生出的,天照大神的兒子是天忍穗耳命,天忍穗耳命生天火明命和邇邇藝命(又稱瓊瓊杵尊,尊和命雖然讀音一樣,但一般認為尊是比命高貴的神號,神、明神、權現則是更高貴的神號),邇邇藝命被天照大神派到人間統治日本的故事被稱為「天孫降臨」。「天孫」二字,可以視作日本與中華接觸之後,針對「天子」二字所做的自我矮化。
今日日本到底是不是帝國,是一個曖昧不清的課題。帝國一般有藩屬王,如舊中華及舊日本時的北韓李王便是;被明朝皇帝冊封為「日本國王」的幕府將軍足利義滿是天皇之臣,但他的身份與藩王不太一樣,而是更類似曹操(事實上,曹操、諸葛亮正是幕府政治的開創者);依據日本現行貴族制度,堂上家裡面最高等是公爵,皇族可位至親王但英國王族也有親王,日本刻意模仿英國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基本算自視為與UK對等的國家了;可是,不管怎樣,人家有「天皇」,不服不行。
然而,歐美國家卻很客氣地稱日本君主為「Imperor」。唯南北北韓拒絕承認「天皇」稱號,畢竟自視小中華嘛,鹹稱天皇為「日王」。在古代,天皇之稱屬於性質惡劣的僭越,主要也就是關起門在家裡爽,要是明成祖知道足利義滿同時是天皇之臣,非把天皇剁了;如果中國現在有皇帝,華人絕難承認「天皇」。但是,如今中國已經沒有皇帝了,連滿洲夷人的皇帝也沒有了,《老子》曰「天道無親」,《論語·季氏》曰「天下有道 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孟子·萬章上》有「孔子曰 天無二日 民無二王」,日本天皇已然是中華世界也是這個地球上碩果僅存的皇室。當然,天皇道統有二,一是奉天承運,二是天孫貴胄,其中只有前者跟中華皇帝一致。
題主可能知道,但估計有人不知道 帝國/皇帝意味著什麼,覺得跟國王啊總統啊一樣一樣的。關於總統和國王有什麼區別,某些國家的人確實懶得了解,我曾有個英語老師講到華盛頓說我們覺得合眾國不需要一個國王所以做了總統時,呵呵道「沒看粗來總統和國王有啥不同」。閒話少扯,要說的是皇帝和國王的區別,領土是不是廣闊、是不是有屬國並不是最重要的。簡單地講,帝國沒有邊界,世界上可以有無數個國王(題主提到的泰國國王英國女王西班牙國王等),但只有一個合法皇帝(天子)!大陸人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東瀛人說「八紘一宇」,就是這個意思。即使處於分裂時期的中國,但凡同時稱皇帝的,一定把烹敵國頭目、撫敵國百姓當作終生乃至世世代代之追求;再或者,兩個皇帝相見、或致書,必至少有一方降格稱臣。可能有人要說了,拿破崙時期著名的「三皇會戰」怎麼解釋?首先,西方有很多詞翻譯為中文的「皇帝」,但它們彼此是有等差的。如羅馬帝國時代的皇帝稱號「奧古斯都」最具「天子」的神權意味,「凱撒」一詞被皇帝兼領或授予副皇帝,「Imperator」也叫皇帝,含義卻是(軍事)統帥;東羅馬時代的皇帝稱號「巴西琉斯」是希臘語執政官或國王的意思,「Autokrator」是對「Imperator」的直譯,此外還有「Kosmokrator」、「Chronokrator」等多個具神權色彩的皇帝稱號;俄國早先的沙皇,直譯為「凱撒」(副皇帝);再如也參加了三皇會戰的奧皇弗朗茨I,原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凱撒」。拿破崙Ⅰ由執政升任所謂「法華人的皇帝·Imperator」後,弗朗茨Ⅱ氣不忿,把奧地利大公國、波西米亞王國等整合為奧地利帝國,自任「奧地利皇帝·凱撒」,隔年拿破崙Ⅰ就來把神羅踩了個稀爛,勒令弗朗茨Ⅱ放棄神羅皇帝稱號(注意,拿破崙的做法也符合「世間只能有一個合法皇帝」的原則,至於奧皇,呵呵呵呵)。拿破崙稱的皇帝以及彼得Ⅰ之後的「全羅斯人皇帝」都是「Imperator」,中文叫「英白拉多」,是「大將軍丨統帥」意思。所以三皇會戰是兩個大將軍和一個凱撒混鬥,諸皇帝的稱號不能與東亞皇帝/天子完全對等。其次,當時的歐洲已基本邁入民族國家,不再是隻有一個文明中心區的時代,這三皇都是各自民族國家的皇帝,已不具備或很少具備「八紘一宇」的帝國情懷,有皇帝之名,而毫無其實。擬之中土,原本週天子叫「王」,天底下只能有一個王,等於後世「皇帝」,這時楚國因為爵位太低(子爵)跑出來稱王,別人就把它看成瘋子,周王或其他霸主成天想著教訓楚國,事實上楚國也會因為諸如周厲王太猛等原因而自去其號(俄國與之類似,雖然自稱皇帝,可早先西歐通常把它看成蠻夷之地的小丑);戰國中期發生一個重大事件「徐州相王」,突然間都稱起王來了,三皇會戰時期的玩法,就好比歐洲版的「徐州相王」,由於之前只有楚國僭號稱王,現在大家都會玩了,本是僭號的楚威王居然十分震怒,「寢不寐 食不飽」,次年就率領大軍征討徐州相王的罪魁禍首齊國,這又一次佐證了「世間只能有一個合法皇帝/王」的原則,並且可以看出此時楚國的目標是取代周天子;這個事件之後,還發生過「秦齊互帝」事件,就是秦昭襄王和齊湣王覺得能耐大,跟嘍囉們一樣稱王沒勁兒,兩國約定稱帝,然礙於形勢,此事不了了之;秦王政一統後,說「賴宗廟之靈 六王鹹伏其辜 天下大定 今名號不更 無以稱成功 傳後世 其議帝號」,說大家都稱過王了,再稱王逼格太低,你們說我叫啥好,大臣們的話就很有意思,說什麼呢,說古代的五帝也沒啥了不起的,聽說泰皇最牛逼,您老以後就叫泰皇吧,可見「帝」這個字已經很貴,以至於想棄用的話還得專門找個理由批判一番,而且最終失敗了,秦王政說「去泰 著皇 採上古帝位號 號曰皇帝」。
古代日本人可能把史記裡李斯等大臣的話仔細分析過,說五帝不如天皇地皇泰皇高貴,咱就用「天皇」吧。又及,天皇稱號,在去掉「帝」示弱的同時,也用「天」字暗暗佔了「西皇帝」的便宜。舊日本在明治維新至終戰這段時間自稱大日本帝國,設立帝國大學及其他類似機構,歷史上也有個別天皇自稱「皇帝」,可並沒有將「皇帝」二字一直連稱下去,這也是該國另一曖昧之處。因為帝國沒有邊界,世間只能有一個合法皇帝,國王可以說是某一族某一國之國王,皇帝卻不可以說是某一族某一國之皇帝,在東方在西方皆是如此(三皇會戰,屬於類東周戰國的革命年代,一旦安定下來還是隻能有一個皇帝,或者全部被革除天命)。一般國家元首的印璽都會有國名國號,然日本御璽上就四個字「天皇御璽」,便是力證。中國哪朝皇帝名義上不是富有四海呢,可當日本也這樣想的時候,居然被幾個沒有皇帝的國家胖揍一頓,休說四海,連北方四島和普天間也被提走。羅馬皇帝擁有的羅馬理論上沒有邊界,唐朝皇帝所在的大唐理論上也沒有邊界,然而日本卻是有確切邊界的民族國家,因此,當我們說出「日本天皇」四個字時,已經是矮化;我們沒有必要像南北北韓一樣,非要把人家用漢字寫就的「天皇」念成「日王」。只是,我們在唸到《論語》裡「子曰夷狄之有君 不如諸夏之亡也」的時候,東望扶桑,內心到底是鄙夷呢還是欽羨呢,那可就見仁見智了。至於題主說這個稱謂要不要修正。過去明朝皇帝不知情;清朝皇帝與日本天皇(有時甚至自稱皇帝)打交道的時候,肯定很想把對方摁死,但畢竟國力不濟,反而被日本支援的炮黨幹翻了。未來,除非某地出現了更有力的皇帝,才能根據「世間只能有一個合法皇帝」的原則,討平之,當然誰討滅誰尚難說;伊斯蘭國自封了個哈里發叫易卜拉欣,也算皇帝同級別,不過西方叫它state這明顯比empire矮兩個級別可見被「夷狄遇之」了,而且他似乎只想做伊斯蘭世界的哈里發,對待異教徒的世界,就像當年神羅看沙皇一樣,壓根不屑一顧,對天皇陛下的名位不會有什麼干擾;至於中國,就算人家過去有臣服表態,那也是歷史了,現在這邊連皇帝都沒有,大義名分不再,自然失去幹涉對方天皇名位的資格,別說人自稱天皇,就是再叫法皇、泰皇、皇帝,也只有跟著叫的份,除非~~學一學逗逼的南北北韓。 -
7 # 自然136871770
回答朋友。日本的天皇是日本國家的象徵,它的天皇是從神武天皇到現今的明仁天皇共計125代。日本天皇制度是世界上歷史最長的君主制度,二戰日本投降,天皇被象徵性的保留下來。在三皇中有天皇,泰皇,地皇。日本選了天皇這個名字,可能看中的是天之大之高的原故。而中國古代則用皇帝,皇上,來作為最高統治者的稱呼。天皇在日本是象徵性的,沒實際權力,日本的實際權力在首相。中國古代的皇帝的權力是實際的,皇權是至高無上的。謝謝,個人看法。
-
8 # 諶人
謝邀;日本天皇相傳是創世之神天照大神後裔,天皇二字帶有神話色彩。既然是神,當然不管凡間塵世,作為國君、國家偶像被高高掛起;既然是神,當然不食人間煙火,所以不需要嬪妃侍寢太監勞頓。這就是天皇和皇帝的區別。天皇共傳了125代,古代天皇是有實權的,1185年鎌倉幕府建立後,天皇權力被幕府將軍架空取代,直到800多年後明治維新,明治天皇奪取德川幕府權力,天皇才重新回到日本政治軍事舞臺中心,並宣稱天皇“萬世一系”並寫入憲法,雄心勃勃的裕仁天皇指揮他的皇軍,相繼發動侵華戰爭和太平洋戰爭,權傾一時,逃離二戰戰爭罪犯審判後,又遁身重回平靜。今天的天皇,作為名義上的國家元首,不問具體國事,國家由民選首相主理;但在外交禮儀上,做東作客還是要露臉的。
-
9 # yanke92507
天皇是神,皇帝是人!所以華人認為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覺得皇帝輪流做明天到我家。日子過不下去了就會拉桿子起義。而日本人覺得 天皇是神,萬世一統,所以死都不會造反。直到二戰以後麥克阿瑟和日本天皇的照片在報紙上公開以後他們才發現日本天皇那麼猥瑣,居然連普通人都不如,他們的精神支柱在那一瞬間就崩潰了。 深深的自卑感讓美華人在以後的統治中沒有發生太大的麻煩
-
10 # 千帆過盡38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下就一個皇帝,那就是天朝君主。日本只是倭王,天皇是自己關上門叫叫的,和越南皇帝一樣,出門沒人人,也不敢宣揚。而且,中國一般冊封實際掌權的幕府將軍為倭王,天皇只是傀儡擺設。
-
11 # 新知傳習閣
一
天皇是有神格化的皇帝,而皇帝則是人格化的領袖。
皇帝是世俗化的領導,天皇則有道德領袖風格的領導。
正常情況下,政治領導和道德領導是分開的,如西方所說的“凱撒的歸凱撒,上帝的歸上帝”。就是說,政治領導人和道德領導人要區分開來的,各自有各自的領導範圍。而日本天皇則是二合一的。
因為天皇即是人間的領袖,也是神道教的最高領袖,在神道教中,天皇就是天照大神的後裔,因而具有神性,天皇在日本被認為不是普通人,有別於日本的普通國民,日本憲法也未賦予天皇的公民權,天皇也沒有姓氏,天皇的姓就是天皇氏。
二
《說文解字》中對皇和帝的解說:
皇,大也,從自從王,意思是開始王天下者,即是皇。
那麼帝又是什麼意思呢?帝其實是花瓣的中心,花蒂的象形。蒂與帝本義其實是一樣的,是中心的意思。
也就說皇帝的本義是,大中心。又大又是中心,就是皇帝。
從中國傳統上的理解,皇帝更專注人世間的功業。
從日本標榜的天皇理念上看,天皇則是人世間的俗世功業和道德功業二合一,兼有皇帝和文化思想領袖的意思。
-
12 # 湘平古珍郵館
皇帝意為人間即地上的帝王。天皇,即上天的帝王,是屬於神仙,比皇帝更高一級了,一般的一國之主頂多只敢稱皇帝,而日本國王卻膽敢自詡為天皇,說明日本人的狂妄和無法無天。
日本的地震火山頻發,同時離最深的海溝也最近,看來日本這是觸犯了天威,受到上天的懲罰了,上天已讓日本人‘如臨深淵’了,如果日本人死不悔改,再想侵略別國,估計會在不久的將來滑入馬裡亞納海溝。
大家好!
-
13 # 使用者75565015832李尊
天皇一生下來就是皇帝了,主要是男孩,如果是女孩,當然是她的丈夫,日本本是一家人,任何人沒得爭奪,這是日本幾千年的宗旨,也像英國,幾千年日本從沒天皇之爭。日本沒有貧富之分,尊敬長輩,互相尊重,沒準出賣國家的一切秘密,預言打破日本的良知,打破人的本性,最怕這一天的到來,日本沉沒。
-
14 # 矛與盾1949
日本天皇更像中國的周朝,有自己的城邦和統治範圍,但日本島國家林立,並非完全受天皇支配,相反,很長一段時間裡,天皇只是名義上的“天子”,還要被幕府將軍控制,作為宣戰他國或議和的傀儡。
天皇”一詞並非自古就有,真正用於日本最高統治者,並對外使用這一稱呼,是在明治維新以後,此前都用“大王”一詞,《宋書·蠻夷傳》有記載“贊、珍、濟、興、武”倭五王時代。
日本憲法中宣稱皇室“萬世一系”,但從神武天皇始,真正有考古印證的應該是第十代天皇——崇神天皇,此前可能均是人為杜撰神話或神話過渡到人的階段。
日本第一次重大變革,即大化改新,開始於天智天皇,效仿中國唐朝,使其從奴隸社會轉變成了封建社會。這是為期不長的一段“天皇說了算”的時代,一共八代天皇,其中女性天皇(元明、元正、孝謙)掌權30年,男性天皇掌權14年。
平安時代,藤原氏以外戚身份逐漸把持朝政,天皇及皇室開始出現衰落,並從此一蹶不振,一直經歷了平氏政權、鎌倉幕府、室町幕府、豐臣政權以及德川幕府。這段時期,天皇基本是“喝喝茶、賞賞花”的料,偶爾蹦躂兩下,也立即被將軍或者大名撲滅。就像周幽王以後,天子說話就不那麼管用一樣,神話“天子”甚至不如一兵一卒來的實在。
-
15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自秦始皇起中國曆代最高統治者均稱皇帝,而周邊的北韓、琉球、越南等藩屬國君主則只能稱王,然而同樣作為漢字文化圈一員的日本君主卻稱為天皇。可以說在整個古代東亞世界只此一家,那麼日本為什麼如此獨立獨行標新立異呢?事實上古代東亞世界形成了以中國為核心的一套體系。這套體系主要由政治上的宗藩朝貢體系、文化上的漢字文化圈以及農業上的水稻種植文明等方面共同構成。政治上的宗藩朝貢體系、文化上的漢字文化圈、農業上的水稻種植文明這幾個概念彼此有交集,但並非完全一致的概念。事實上日本儘管接受了中國的漢字文明、水稻種植,但在政治上其實更多是與中國處於一種若即若離的狀態,這和北韓、琉球、越南等藩屬國具備完全不同的特徵。古代的東亞世界大體上是以中國為核心的宗藩朝貢體系所主導的世界:中國皇帝是受命於天而治理天下的天子,周邊藩國的君主只能稱王而不能稱皇稱帝。在理論上天子所治理的並不是某個國家,而是由天朝直轄的領地及周邊藩國共同構成的天下。日本在其早期歷史上也接受這種以中國為核心的冊封朝貢體系,這從漢光武帝冊封漢倭奴王、曹魏冊封親魏倭王等事件可以證明。
在中國南北朝的劉宋時期當時倭國王曾遣使要求劉宋朝廷冊封自己為都督倭、百濟、新羅、任那、秦韓、慕韓六國諸軍事。當時日本這種請求中國朝廷冊封的舉動說明兩個基本問題:首先這時的日本是不敢將中國確定為自己侵略擴張的目標的,事實上這時的日本是承認東亞世界以中國為核心的冊封朝貢體系的,所以才會有請求中國朝廷冊封之舉;儘管這時的日本是臣服於以中國為核心的冊封朝貢體系的,但從日本的請求冊封之舉中也能看出這時的日本實際上已萌發了大陸情結,因為如果當時的劉宋朝廷滿足了日本的冊封請求就意味著中國朝廷承認位於北韓半島的百濟、新羅、任那、秦韓、慕韓等地為日本的屬地。這就是日本當時的野心:在承認以中國為核心的冊封朝貢體系之下自己要扮演該體系內僅次於中國的大國角色,也就是說日本要求對其他小國擁有支配權。不過劉宋朝廷最終只冊封倭國王為“安東將軍、倭國王”,也就是說劉宋朝廷並沒認可倭國對北韓半島的支配權,倭國與百濟、新羅等國一樣是中國朝廷的藩屬國,彼此之間屬於平等關係。日本的訴求沒能得到當時的中國朝廷的認可,然而當時中國正處於南北朝混戰時期,日本趁中原王朝無暇顧及域外事務的時機擴張自己在北韓半島的勢力,最終日本實際上迫使百濟成為了自己的朝貢國,不過此事一直沒得到中國方面的認可。
隨著日本在北韓半島的勢力擴張使其野心逐漸膨脹,於是到了隋煬帝在位時期就收到了一份來自日本的國書:“日出處天子致書於日沒處天子”。這份國書標誌著日本正式對以中國為核心的東亞宗藩朝貢體系發起挑戰:在此之前日本儘管已在北韓半島展開擴張行為,然而對以中國為核心的宗藩朝貢體系是認可的,所以才會請求冊封之舉。以隋煬帝時期的國書事件為標誌宣告日本脫離以中國為核心的東亞宗藩朝貢體系。隨後日本朝廷以漢光武帝所賜”倭國“之名不雅為由改國號為日本(意為東方日出之地)。當時已相當熟悉中原典章制度的日本朝廷已然意識到本國所使用的”大王“稱號在等級序列上其實遜色於九五至尊 ”皇帝“。因此在將國號改為日本的同時日本統治者的稱號也由大王改為天皇。日本統治者改稱天皇是什麼時候的事呢?據《日本書紀》記載:推古十六年(公元608年)八月日本使節小野妹子再次來隋朝遞交國書。這次的國書寫的是”東天皇致書西皇帝“。這是日本方面有關”天皇“一詞最早的記載。1998年奈良飛鳥池遺蹟發現了書寫有”天皇“一詞的木簡,該木簡後被推斷為天武朝(673-686年)之物,這是迄今為止發現”天皇“稱號的最早證物。如果說日本是覺得稱王顯得在政治地位上低於中國皇帝,那麼”天皇“這一稱號又是如何被提出來的呢?為什麼不直接效法中國稱皇帝呢?有一種說法認為”天皇“以此起源於天武天皇時期,而他之所以自稱天皇是受到同一時期中國唐高宗的影響:唐高宗李治自稱天皇,皇后武則天自稱天后,由此開啟唐朝政治史上二聖臨朝的時期。唐高宗李治這個”天皇“稱號源於道教:天皇生地皇,地皇生人皇,人皇生聖人和真人。
不過也有人不認可這種說法。儘管目前發現的”天皇“一詞最早的實物證據出現於天武朝,不過在此之前就有關於日本遣隋使攜帶的國書中出現”天皇“一詞的記載,所以關於”天皇“一詞的最早起源就存在“推古朝說”、“持統朝說”、“天智朝說”、”天武朝說”等若干種不同說法。如果“天皇”一詞的出現真早於天武朝,那麼就不可能是受唐高宗李治影響的結果了,所以那些主張“天皇”一詞的起源早於天武朝的學者提出了另一種觀點:日本人認為中國皇帝其實兼具宗教祭祀和政治治理的雙重職能:在祭祀天神地衹、列祖列宗以及致函四方夷狄時其實承擔的是“天子”的祭祀職能;在號令王侯和臣民時則是執行“皇帝”的政治職能。隋唐時期的中國皇帝有三個“皇帝”印璽用於頒發國內文書,而三個“天子”印璽則用於致蕃國的文書。然而在君主被塑造為天照大神的子孫,其統治因此具有了一種神性,而自古以來日本皇室從未被異姓取代的現實使這種神性被強化,形成了所謂“萬世一系”的獨特國體觀。這種看似無形的精神權威其實是不容低估的:在中國皇帝自稱天子,然而天子是可以被取代的——中國曆次改朝換代後新的統治者總是聲稱因為前朝君主的倒行逆施已導致天命的更替,以此強調自身政權的合法性;然而在日本天皇本身就是天、就是神,而神是不能被取代的。於是日本將中國的“天子”與“皇帝”兩個稱號合二為一組成“天皇”。歸根結底這仍是一種試圖與中國分庭抗禮的舉動:既然中國皇帝自稱是受命於天的天子,那麼日本君主就直接作為天的化身。
“天皇”的名稱確立後日本又從中國引入了一系列皇室專用詞“朕”、“皇后”、“皇妃”、“皇子”、“皇女”、“皇太子”、“陛下”等等。“天皇”這個稱號儘管至少從天武朝就已確立,然而直到明治維新確立近代天皇制後這個稱號才算真正推廣開。天皇儘管被視為日本國的最高象徵,但實際上絕大多數時候天皇是不掌握實權的。古代日本長期執政國家軍政大權的其實是幕府將軍,事實上當時的日本民間對天皇的存在幾乎缺乏感知,所謂的“萬世一系”、“天皇神聖”其實更多是明治維新後確立的近代絕對天皇制的宣傳結果。其實在古代日本人們直接接觸的是統治各藩的地方武士集團,而作為武士階級領袖的幕府將軍一般也不會使用“天皇”這一稱呼,即使是在與皇室打交道時也更多會使用“天子”這一稱呼。這個稱呼顯然是耐人尋味的:在日本人的意識中天子主要是負責祭祀天地祖宗的職能,而皇帝所肩負的是政治職能,當初創造“天皇”這個詞彙就是為顯示天皇的神聖性,然而幕府將軍稱其為天子實際上就是在暗示皇室不要奢望插手政治。這種意識的最佳體現發生在室町幕府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時期:足利義滿接受了明成祖朱棣賜封的“日本國王”的稱號,由此自隋唐時期起遊離於以中國為核心的宗藩朝貢體系之外的日本又被納入到這一體系之內。足利義滿的行為恰恰證明所謂的“天皇”在幕府眼中是無任何政治權力可言的。
明治維新後頒佈的憲法第一條就明文確定:大日本帝國皇室萬世一系,天皇是天照大神的子孫,君主大權神聖不可侵犯。天皇的權力被神話到無以復加的地步,日本就此形成了一套對內獨裁、對外侵略的政治體制,從此日本就走上了一條不歸路,直到1945年被世界反法西斯人民戰勝。1947年5月3日新的《日本國憲法》正式頒佈以取代之前的《明治憲法》。新憲法針對天皇的定位在第一條中就指明:日本天皇為日本國與日本國民團結的“象徵”。所謂象徵更多是一種精神層面的含義:戰後的新憲法強調日本的主權在於全體國民,這實際上意味著國民在物質層面並不需要一個天皇作為凌駕於其之上的統治者,天皇更多隻是日本國在精神層面的自我意識象徵。日本憲法第3條規定:“天皇的國事行為必須經內閣批准,由內閣負責”;與此同時日本憲法第4條規定:“天皇只能根據本憲法行使國事相關行為,無權參與國政”。在日本戰後憲法的體系下天皇已不再具有任何政治實權,國家的最高統治權歸於議會選舉產生的內閣總理大臣(首相)。至此日本天皇又失去了政治實權,重新成為精神象徵角色,不過“天皇”這個稱號被保留了下來。
-
16 # 梁興揚
僭越而已
中國對東亞的影響大家往往只說儒和佛,很少有人說道教的。但你看啊這南韓拿道教八卦做國旗,這日本乾的就更多了,但一般人就說得出一個九字真言,其實這天皇是日本人僭越道教勾陳上宮天皇大帝的稱號,日本的歷史休家津田左右吉說:“天皇御號之所以被中國所採用,是因為它包含著宗教的意義。它的直接出處在道教,根據上述考察,殆無可疑”(《天皇考》,《津田左右吉全集》卷三)
其實他要是再仔細考證的話,日本國王早年的稱號還是剽竊的道教!福永光司的論文《日本古代史和中國道教》,副標題為《以天皇思想和信仰為中心》論文中說:“《日本書紀》中天武帝諡號為“天渟中原瀛真人”。這真人一詞還是道教的。
-
17 # 貞觀防務
天皇要比皇帝“牛逼”的多。
你看中國古人是如何定義皇帝的?在中國古代,皇帝被宣傳為順承天意的人:“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就是這一說法的體現。
皇帝是上天的代言人,是天子。
而天皇是啥呢?
舊日本憲法第一條是:“日本乃萬世一系之天皇統治。”,天皇是現人神,而日本人則是神民,是Protoss。嗯,En taro tassadar!
順承天意的人,天子,在這套理論中其實是可以推翻的,只要他不順應天意。但是在日本天皇地位的那套邏輯裡,天皇是不能推翻的,天皇是神。神怎麼會犯錯呢?
所以在日語裡,“反天皇”和“大逆”是一個詞。
傳說中,天皇是日本神話中創世神,天照大神的后羿,也是日本宗教的最高領袖,國家的象徵。從神話中的神武天皇到現在的明仁天皇共經歷了125代。而從考古學上現在能夠考證到的最早的天皇是日本第十代天皇:崇神。所以日本天皇還真的是萬世一系,近親繁殖血統純正。
日本自1185年鎌倉幕府建立到1867年倒幕戰爭結束後大政奉還,天皇權力被架空有長達六百八十二年之久。但是介於天皇的政治,文化,宗教地位早就深入人心,所以縱然幕府將軍大權在握但是也不敢動天皇。
不過不知道為啥,我一直覺得日本皇室長得沒歐洲皇室好看,可能是近親繁殖過度了吧。
近代史上,大正天皇和裕仁天皇有著極大的實權,裕仁天皇策劃了侵華戰爭和太平洋戰爭,罪孽深重。但是因為天皇的地位實在是太深入人心了,美華人想了想還是不推翻天皇了,所以天皇的地位得以保留,日本法西斯勢力清算不徹底,天皇也仍然有著一定的權力。
-
18 # 子屠龍
皇帝稱呼起源於秦始皇。當年秦王嬴政統一六國,群臣選出新的稱號曰“古代有天皇、地皇、泰皇,泰皇最為珍貴,大王可用。”結果,秦王嬴政只選個“皇”字,再加上“帝”字,用“皇帝”來稱呼。秦始皇雄才大略那是有道理,選的稱號囊括三皇五帝,讓群臣歎服。
上一段,我們可以看出在中國早有天皇的說法,不過稱呼秦始皇覺得配不上他。日本原來沒有“天皇”稱號,只稱呼“大王”(完整的稱呼“治天下大王”),7世紀的時候才出現“天皇”稱號,第40任天武天皇參考唐朝的做法。同時期的唐高宗稱“天皇”、皇后武則天稱“天后”,人稱二聖臨朝。
無論是“皇帝”也好,還是“天皇”也罷,名稱上鬥豔只是表面,關鍵要看這個位置真正代表著什麼東西。這個東西才是最重要,最能看出本質來!
就這個本質來說,表面的稱號都不重要,叫“阿貓”“阿狗”都無所謂。同樣道理,唐高宗的“天皇”跟日本的“天皇”,也完全是不一樣概念。
其實,唐高宗的“天皇”,只是換一頂帽子戴戴,實際上跟以前的皇帝、以後的皇帝沒什麼大的區別。總之,中國的皇帝是代替上天統治百姓,統治者講究“德性”,喪失德性就會讓上天降下災禍,你這個皇帝就要換人、天下就要變色。
日本的天皇,講究的是血脈繼承,畢竟天皇家族是天照大神的後裔。按照神話傳說,天皇家族統治日本列島就是神的旨意,所以日本不存在發生皇朝更替、易姓革命的事件。
天皇的血脈有多純潔,可能有些事情很驚奇,足以讓華人目驚口呆。多年前,明仁天皇動心臟手術,因為外人的血液不能流入天皇的身體,所以手術過程裡明仁天皇用自己的血來輸血。這就是日本天皇,他們一個個具有“人間神”的特徵,與天上的神靈要能夠聯結。
那麼,中國皇帝和日本天皇有什麼區別呢?其實就區別在即為的先決條件不同,中國皇帝要求品德高尚而惠澤萬民,日本天皇則要求血統萬世一系。
-
19 # 沉墨I方之城
要臉的崇尚自我,不要臉的自我即是神明。
皇帝的起源來自於中國秦始皇,秦王嬴政統一天下後,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蓋五帝”,於是就自創一種對自己的稱號——皇帝。實話實說,秦始皇是配得上那句德兼三皇,功蓋五帝這句話的,他的歷史功績歷來得到了所有華人,甚至世界的認同。
皇帝的稱謂是對郡王個人的一種標榜和尊敬,雖然後世皇帝們都稱自己為真命天子,皇權天授,但還是很樸素的認為皇帝這個位置和稱謂不但可以傳承,甚至可以奪取,只要有足夠的德行和功勞,不在乎皇帝到誰家的,整個中國歷史上,有貴族皇帝,有乞丐皇帝,也有平民皇帝。
中國的皇帝是政治上對最高統治者的一種尊重,只要有能力,誰都可以稱帝,歷史上幾個皇帝同時出現的時候不在少數的。
日本的天皇制度那就是一種神人下凡的說法,說是天照大神的兒子神武天皇以神的身份在凡間統治臣民,他們是神族,而日本國的臣民是凡人,這一說法就徹底的建立和神和人之間地位不同,神和人之間是不可逾越的,神可以作為凡人,但人要成為神,那是不可能的。
這就不要臉了,如果翻譯成中國民間說法就是,我既是廟裡供的菩薩,又是菩薩派到人間統治大家的,這個菩薩只能是我的後代可以繼任,凡人是沒有任何資格覬覦這個位置的,就算有凡人坐在那個位置,全天下的人是不認的。
這就沒意思了,天皇的位置從神話期間就固定了這一家了,無論怎麼傳承也都只能在那一窩裡產生,更奇葩的是為了保證天皇的神族血統純正,只能近親通婚,比如侄子娶姑姑,叔叔娶侄女什麼的,這一千多年來居然也傳承了下來,至今都125代了,今年五月一日就進入了日本的“令和”天皇時代了。
一句話回答題主:中國的皇帝是神、人分離的政治體系;而天皇是神、人合一的政治體系。 -
20 # 煮酒君
4月1日中午日本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在首相官邸正式公佈,代替目前平成年號的新年號為“令和”。新年號將在今年5月1日新天皇即位當天零時開始使用。年號的變更、天皇的換代,再一次將日本皇室推向了“風口”。不同於古代中國用“皇帝”來稱呼君主,“天皇”是日本百姓對君主獨有的稱呼。為何事事學古代中國的日本,在尊稱統治者時沒有使用“皇帝”,而是改用“天皇”呢?二者又有著什麼區別呢?
不同於中國皇帝只是世俗專制的化身,日本的天皇除了行使世俗權力之外,還是宗教領袖、精神權威,具有“神格”的特點。關於天皇的“神格”由來,日本最早的神話古籍《古事記》中有詳細的記述。作為日本版的“荷馬史詩”,《古事記》記載了日本從天地開闢、國土生成、諸神誕生,到第1代神武天皇的降生,以及截至第 33 代推古天皇之前歷代天皇的家譜和主要經歷。
當然作為擁有神話色彩的《古事記》,其內容不能全部盡信。事實上,關於日本天皇的記載,最早只能追溯到第 15 代應神天皇。而且“天皇”的稱號也並非從開始就一直沿用至今。根據史書記載,日本的“大和政權”是在3世紀中期,以日本本州中部地區為中心興起的一支由地方豪族構成的聯合政權。發展到5世紀初,逐漸開始崛起,在征服各部之後,建立起日本列島上第一個統一的國家政權。大和政權最初的首領並非稱呼“天皇”,而是“大王”。
直到7世紀初推古天皇時代,受中國儒家思想的影響,才真正改“大王”為“天皇”。日本皇室之所以會選擇“天皇”這個詞,而不是“皇帝”,有一種說法是因為當時攝政聖德太子取取“天子”和“皇帝”字首,創制了“天皇”的稱號。當時的日本皇室為了強化自己的“神格”,故意選擇了“天皇”這一詞來強調自己比當時的隋朝皇帝還要強大。推古天皇致隋煬帝的國書中,那句“東天皇敬稟西皇帝”就是日本皇室這一內心想法的最好佐證。
關於日本天皇與中國皇帝二者的不同之處,還是挺多的。最直觀的便是日本天皇引以為傲的“萬世一系”。一直以來,日本的史著都宣稱天皇的傳承是“萬世一系”,認為所有的天皇都是來自於同一個家族。相反中國自陳勝、吳廣喊出了那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之後,便不斷的發生改朝換代的時期。
中日兩國最高統治者之所以會出現截然相反的情況,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於兩國統治者的地位。前文提及中國皇帝只不過是世俗專制的化身,而日本天皇除了行使世俗權力之外,還是宗教領袖、精神權威。天皇所具備的“神格”特徵,保證了日本即便在幕府統治時期,都沒人敢取代天皇自立。而中國則相反,“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思想植根於每一個人的內心,所以才會改朝換代的發生。
但也正是沒人敢取代天皇,才使得日本出現了二元化權力體系。隨著武士集團的興起,日本天皇逐步的喪失世俗的權力。在鎌倉、室町、江戶幕府時期,政治重心由代表上層封建領主利益的皇室移向了代表軍事封建領主利益的幕府。這一時期出現的二元化權力體系本質上是日本特色的二權分立,即精神權威與政治權威的分離。
與日本的二權分立相反的是中國的中央集權專制。因為中國曆來有改朝換代的傳統,新建的封建王朝,為了鞏固自身的統治,不斷的加強中央集權、加強皇權。分化地方勢力、削弱丞相的權利,成為了每一個皇帝的首要任務。
古代日本天皇與中國古代皇帝還有一個最大不同,就是他還兼具宗教性功能,是神道教的最高領袖,也就是前文提及的“神格”。這種“神格”在中國皇帝身上就從未體現,歷朝歷代的皇帝只有一個身份,那就是封建王朝的統治者,宗教領袖是中國皇帝身上所不具備的。而且歷朝歷代的皇帝往往只是把宗教作為鞏固封建王朝統治的工具而提倡信奉某教。從這一角度而言,在古代中國,皇權是大大高於各種宗教領袖的權力的。
回覆列表
與中國的皇帝相比,日本天皇就是具有象徵性
中國皇帝一般都握有至高無上的皇權,而日本天皇則除明治憲法體制(1868—1945年8月)外,不論在古代、近代、現代天皇制時期,天皇大都作為日本國象徵和日本國民的整體象徵存在,戰後更是如此。
天皇之所以能在兩千多年漫長的歷史中得以維護,就是因為它不具備實際的政治權利,不捲入政治鬥爭和勢力鬥爭的漩渦,超然於所有權利之上……這也就是所謂的象徵天皇,即沒有實權而具有精神向心力的天皇。”
中國的封建社會歷史是一部王朝興亡史,皇帝由掌握軍隊並由此統一天下的人充任,其後又被掌握軍權的軍閥或農民起義推翻,建立另一個王朝,可以說是“一朝天子一朝臣”。與此相**本皇室自始至終是特定的“家族統治”。
雖然許多學者指出前40多個天皇是編造出來的,但其後的幾十個天皇“仍出自一個皇族”,雖不是“萬世一系”,卻也是一脈相承的。
另外日本皇室具有宗教政威,被賦予濃厚的神格色彩。中國皇帝是“受命於天”的現實統治者,“具有龍種的最優秀的正人君子”,但他既不是神,也不是上帝。當然不算神的子孫,因而“違背天命”的皇帝隨時可以被“替天行道”的人和集團用**、起義、政變、暗殺等方式推到,另建新王朝。日本天皇則被視為活人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