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父母年代記憶

    蒯通是什麼人,為什麼要在韓信史實上造假,而且是一個勁地拔高式造假,難道蒯通對韓信特別好?在韓信處死後,蒯通的身份由劉邦定性曰:“是齊辯士也。”這是對蒯通身份的權威定性,表明蒯通的身份不是韓信的謀士,只是一個與韓信沒有瓜葛的獻策者。持這種身份者,其所作所為,當時的稱呼為以策幹進,其作為無非是以謀求榮華富貴。但蒯通在《史記》中的任何一次出場(辯士、相人、犯人),都表明其謀求榮華富貴的目的沒有達到。

    蒯通說韓信打著為民請命的旗號,提出天下鼎足而三的局面。當時的天下兩分都打得不可開交,鼎足而三更是永無寧日。所以蒯通言論無論包裝了多漂亮的外衣,最終目的還是為了自己撈取功名之私利。由此聯想到還有一則蒯通與齊人安期生拒受項羽請其作官的歷史記載,估計也是蒯通編造的。此事記在《史記•田儋列傳贊》中:“甚矣蒯通之謀,亂齊驕淮陰,其卒亡此兩人。蒯通者,善為長短說,論戰國之權變,為八十一首。通善齊人安期生,安期生嘗幹項羽,項羽不能用其筴。已而項羽欲封此兩人,兩人終不肯受,亡去。”之所以將相當於小傳的對蒯通介紹文字附於《田儋列傳》,司馬遷的著眼點是嘉獎其與安期生一起不受項羽封官的氣節,正好與田橫不受漢招安相銜接。這顯然是司馬遷被蒯通自導自演的故事忽悠了。蒯通在史料中上竄下跳,忙得不亦樂乎,所求為何,功名利祿而已。

    怎麼到了項羽真的把一樁功名給他時候,還會逃避不受,非常可疑啊。以其摻和韓信反叛劉邦的勁頭,蒯通拒絕項羽的可能性幾乎為零。試想,蒯通作為一個特別想作官的人,如果項羽真的來請,焉有不去之理?君不見,蒯通跟韓信也不熟悉,還要硬貼上去,反覆鼓動韓信叛漢,其目的不就是為了個官字嘛。否則,蒯通與韓信何親,在韓信已明確拒絕的情況下,還是不依不饒進言。所以其拒絕項羽聘請一事,實在令人難以接受。與蒯通有涉的幾則傳聞都有為民請命的成分,但與事實出入甚大,編造痕跡明顯,稍一推敲既可定其為偽。蒯通小傳提到的“善為長短說,論戰國之權變,為八十一首”,就是《戰國策》。

    班固又強化了這個觀點,稱“通論戰國時說士權變,亦自序其說,凡八十一首,號曰《雋永》”。一直以來,菜九對《戰國策》的所有內容基本持懷疑態度,而蒯通有《戰國策》的主要作者的身份,那麼,凡是出自蒯通或與之有關的歷史記載當予以深究。蒯通其人實戰國辯士之流,善作危言聳聽、大言欺世,其所述歷史多半靠不住,與他們相涉的史料多水分也是毋庸置疑的。後人蘇軾有詩《安期生並引》,其故事來源就是司馬遷作的蒯通小傳。世知其為仙者的安期生不受項羽聘用的事,後人又是怎麼知道的呢?還不是蒯通自己說的?這樣一來,司馬遷作蒯通小傳的資料來源又是蒯通本人,又何疑焉。仙人安期生在秦楚之際的活動,僅見於蒯通。這則故事是用於提升蒯通人品的。估計編造這種故事的目的,旨在透過廣為人知的安期生,強化他所傳故事的可信性。這樣的獨立來源,本身就需要強烈懷疑,何況與蒯通有關。蒯通對歷史的造假還不僅僅侷限於對韓信事蹟之造假,

    其他的假也為數不少。所以凡是與蒯通有關的史料都應該徹查,而一經核實,多半是假史。

    將蒯通鼓動韓信叛漢的進言作一推敲就不難看出,蒯通描繪的根本不是個天下鼎足而三的局面,而是個劉項兩家仰齊之鼻息而存在的狀況。這就是蒯氏的異想天開了,事實上根本不可能出現這種局面。且不說韓信因對劉邦的忠心及與劉邦私交很好,不會叛漢,即使有心叛漢,也會拒絕蒯通的背漢進言。因為一是蒯通的進言太不靠譜,二是韓信也沒有背叛劉邦的本錢。菜九考察發現,韓信從來就沒有掌握一支基本隊伍,並且沒有培養出一個高階軍官。這是韓信忠於漢,並且不得不忠的原因所在。何況漢軍在齊的軍隊遠不止韓信一支,其餘軍隊的人數應該不會少於韓信所部。韓信身邊劉邦的親信並不止限於曹參、灌嬰,就是最終楚漢決戰時的左膀右臂的費將軍、孔將軍亦是劉邦在芒碭山的老弟兄,其餘不具名的劉邦親信還不知有多少,韓信要反的話,真是門也沒有。具體分析詳見《重審韓信罪案》。

    《史記•樂毅列傳贊》又提到蒯通。太史公曰:“始齊之蒯通及主父偃讀樂毅之報燕王書,未嘗不廢書而泣也。樂臣公學黃帝、老子,其本師號曰河上丈人,不知其所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樂瑕公,樂瑕公教樂臣公,樂臣公教蓋公。蓋公教於齊高密、膠西,為曹相國師。”據此,蓋公與蒯通為同時代人,距安期生四代,安期生的活動時間當在戰國時期,到不了秦楚之際。當然,蒯通也是從戰國時期入秦漢的,認識安期生不奇怪,估計應該是忘年交了。論年紀,蒯通至多跟樂臣公同輩。安期生要高出好幾輩,至蒯通時應該成為傳說中的人物了。秦始皇東巡時曾在蓬萊島與他相遇的說法,也是傳說之一種,當不得真。但要說項羽有請,則過矣。

    有蒯通介入的歷史,儘管多為假史,但因其活靈活現,人物形象豐滿,所以易於流傳,而且一旦流傳開來,又會使人印象深刻,難以忘懷。堯舜禹湯又有多少事讓後人傳頌?比起韓信來差得太遠了。這大概是蒯通對韓信歷史地位的貢獻。有句古話:言之不文,其行也不遠。說的是平淡寡味的記載很難流傳下去。反過來的問題是,言之有文的傳言,固然行之也遠,但極有可能將虛假的文學虛構,深入人心,攪亂了真實的歷史。蒯通及韓信的故事或者就是這種。因為剝去了蒯通為民請命的假面具,即可將其還原為以策幹進的辨士者流,最終揭露其為韓信假史的作弊者。這樣的認識並非菜九獨創,清人管同有《蒯通論》一文,對蒯通也持相同的批判視角,雖然所據史實未加考實,但表明蒯通所為的逐利用心瞞不過天下明眼人。

    《蒯通論》借君子之言曰:“蒯生豈愛信?吾觀其意,大抵自為焉已耳。何以言之?當酈生伏軾說齊,掉三寸舌,遂下七十餘城,而通復說信以擊之。破已服之國,不可謂仁;奪已成之功,不可謂智。內以喪其謀臣,外以勞其軍旅,漢之疑信,自是始矣。使通誠愛信,不宜出此。蓋自戰國秦項以來,縱橫捭闔之徒,無恆產而無恆心。乘天下之有事,說人主出金玉錦繡,以取卿相之尊。彼其人皆利天下之危,而不利天下之安;利天下之分,而不利其合也。蒯生承戰國之風,見天下之將一,自度委質事漢,不過與陸賈、隨何、酈生、平原君等,故樂天下之瓜分,已得籍以為資,而坐收其利。其始說信以擊齊,是將敗之於漢也,既而不成,則遂危言慄辭以觸動之,必使其反而後已。其陰險叵測,蓋雖高帝為其所欺,而況其下焉者與? 嗟乎!世所貴乎謀士者,為其能以排人之難也。高帝雖雄心猜忌,蕭相國用召平、鮑生之計,卒免其疑而脫於禍,使通誠愛信,則必思所以終全之矣。說之以三分,不聽而遂無復計,是使世之為人謀者,必使臣子叛其君父,而非是則無以自全也。彼蒯生者,抑何其不義也。”可參見拙作拷古筆記——淮陰侯韓信歷史真相大揭秘,東南大學出版社出版,有專論。

  • 2 # 玉潤萬古

    在歷史的真實情況裡,韓信沒有造反,但劉邦殺韓信是應該的,韓信死的一點都不冤。如果韓信在蒯通遊說下造反,能夠打敗劉邦的的可能性不大。韓信在秦漢兩代是排名第一的大軍事家。司馬遷評價其為不世出,像孔子那樣,幾百年才出現一個這樣的奇才,天下無雙。但韓信絕非一個政治家。蒯通希望韓信被漢三分天下,韓信肯定為自己能不能獨立而思考過。如果自己獨立,肯定是楚漢齊三國鼎立,但肯定是三國裡最弱的一個,韓信先被楚,後背漢,反覆無常的小人是做定了。三國若亡,他的齊國肯定是第一個。但韓信肯定不會反、作為一個大軍事家,大戰略家。韓信應該是有自知之明的,自己雖然領兵打仗天下無雙。但其他行政,人脈,綜合各個方面自己幾乎是白板。在楚漢齊爭天下的過程中,自己有可能第一個滅亡,。憑藉個人實力很難勝出。兵敗身死,身敗名裂是肯定的。反之,無論投漢還入楚都會都是最大功勞、該集團獲得天下後,他絕對是列土封王。然後就是公侯萬代。然後自己就和上古時期的諸多功臣一樣,有著自己的宗廟和社稷,子孫後代萬世為王。韓信最終倒向劉邦。韓信默認了蒯通計劃的可行性,他只是感情上無法接受而已。

    劉邦表面放權,實際上劉邦處處提防。曹參和灌嬰當時都在韓信麾下,韓信造反這些未必會跟隨韓信,中途譁變倒有肯能。劉邦比韓信大26歲。除在軍事方面之外,劉邦在各個方都高於韓信。劉邦有沛縣的利益集團和新興集團的擁護,項羽有七國老貴族的支援。韓信沒有利益集團擁護支援,也沒有自立造反的資本。造反不是韓信一個人的事情,他是一個利益集團的集體行動。韓信從未建立起自己的嫡系班底和親信軍隊,劉邦也會允許。韓信拿什麼造反自立。將帥之才和帝王之能不是一個概念,韓信還是有些自知之明。

  • 3 # 關中王

    如果給韓信重新再去選擇一次,能後聽從謀士蒯通的勸告,自立為王三分天下,可能不會落得如此悽慘的下場。個人感覺韓信打敗劉邦的機率不大,雖然手裡有三十萬軍隊,在當時能和項羽在軍事上扳手腕的也就是韓信了吧!只要他自己願意自立為王,憑著韓信的威望,肯定有諸侯加入。

    但是韓信的性格自負,重感情,劉邦對自己有知遇之恩,從當時的形勢來看韓信,劉邦,項羽的兵力為3:2:1,劉邦和項羽對峙依舊都很疲憊,天下的形勢走向這個時候已經把握在韓信的手裡,只要他找準機會從背後襲擊劉邦,勝利一定是韓信的。

    謀士蒯通建議兩不相幫,自立為王形成三分天下,認為劉邦這個人不能相信,現在天下未定,不管是助漢或者助楚,日後都不能獲得信任!這個計劃看起來確實不錯,當年劉邦拜韓信為大將軍令其經略東方,跟隨韓信去的有曹參,灌嬰,他們都是劉邦的人,對韓信起著監督和防範作用,劉邦可以好幾次奪韓信的軍權,帶走韓信擴充訓練好的軍隊,沒有引起什麼變動,也說明了韓信沒有自己的勢力,感覺自己不是劉邦的對手,所以不敢輕舉妄動。

    論個人威望,韓信無法和劉邦相比,韓信是個純粹的軍事家,一心想在戰場上建立功業,能打敗目中無人,之前不重用自己的項羽是他人生的目標,而非政治家。

    韓信在臨死前說他後悔沒有聽蒯通的話,看來是真後悔了。

  • 4 # 歷史熱點

    先來說說當時的處境。楚漢戰爭中,劉邦聽從韓信了的建議開闢了南、北兩條戰線,劉邦在南方牽制項羽,韓信在北方收服各路諸侯。此時的劉邦與項羽為了滎陽展開了拉鋸戰,消耗戰,一時半會打也不是,撤也不是,十分焦灼且僵持不下。

    而韓信的北方戰線呢,自從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平三秦後,向東聲東擊西大破魏國,生擒魏王豹。背水一戰,拔旗易幟攻破趙國與代國。大兵開路,不戰而勝,招降燕國。連破七十幾個城市大破齊國。所以,此時整個北方戰場全部落入韓信之手,威望與名氣達到了頂峰。

    也就是在此時,韓信被劉邦封為齊王。

    那麼蒯通的遊說也就是發生在這個時候。當時天下之勢一分而三。劉邦、韓信、項羽。而韓信在中有舉足輕重的位置,韓信幫漢漢贏。助楚楚勝。蒯通要韓信三分天下而王之。大舉義旗,要求楚漢兩家罷鬥,還天下以太平。因為當時從秦末到楚漢之爭,老百姓飽受戰火的摧殘。如果這個時候韓信出頭以仁義之名讓兩家罷戰。那韓信必得人心且為天下之主。

    所以,韓信如果聽從了蒯通的建議最終造反,我想也不會主動去攻打劉邦,也不會主動攻打項羽,而是三分天下而王之。那麼這樣一來,三國時代(齊、楚、漢)提前400年上演。

    當然,歷史不能重來,更不容更改。如果韓信真的聽了蒯通的意見,也許就不會死這麼早,這麼慘!!也許我們就能看到韓信的《兵法三篇》。

  • 5 # 普通男人學習

    先說明一下,蒯通給韓信的建議是三分天下而不是攻打劉邦。若是韓信攻打劉邦,依然不能打敗劉邦。我們先對比一下這兩人。

    第一,缺少政治智慧

    韓信雖然是難得的軍事奇才,但不懂得團結人,不會用人。韓信恃才傲物,對於周勃,灌嬰等人是非常鄙視的。韓信也承認不善於將將。如果韓信造反,名不正言不順,必然不會得到百姓的支援。

    第二,軍事能力未必超過項羽。各地起義軍經過多年較量到韓信戰領齊國,己是三分天下,若韓信能戰勝項羽,早就擒住了。項羽曾經以三萬精兵打敗劉邦的六十萬聯軍,如果是韓信未必能勝。黥布的軍事才能反次於韓信,實力很強,但劉邦討伐黥布能一戰而勝,可見戰爭的勝利是多方面決定的。

    第三,韓信如果打劉邦,最高興的就是項羽了。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最終肯定不是韓信打敗劉邦,而是項羽打敗韓信和劉邦了。

  • 6 # 望海樓

    歷史是很難假設的,因為有太多的可能性,有三個玩家的時候,可能性就更多了。

    韓信造反,當然有可能獨據一方,也無法排除統一全國的可能性,畢竟他比劉邦和項羽都年輕。

    但是歷史走向的大機率還是劉邦最後勝利。首先是因為項羽和韓信都是武將,而且項羽顯然比韓信更強,仍然沒有打得過劉邦。

    相比之下,當時年齡已經很大的劉邦已經是一位具有帝王氣質的政治家了,這是項羽和韓信都比不了的。

    統一全國是一個持久戰,軍事才能只是其中一個部分,韓信可能是三個人裡軍事才能最突出的,但是要統一全國還需要有政治家的視野和手腕,需要有更多地盤和人口的支援,需要有更多人才的輔助,等等。

    勝利不僅在於誰的哪方面更強,還在於誰的哪方面更弱,也就是短板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勝負。韓信的缺點太明顯了。

    劉邦的綜合素質是很強的,軍事方面也不弱,相比於韓信的弱點,完全可以得到彌補。

    當然,如果韓信造反,會比最後被呂后殺掉更光彩的多。但是有什麼辦法呢?呂后雖然是一個女子,但是它代表的是整個國家的力量。而這一力量是她的丈夫劉邦所打造的。

    另外,請不要低估項羽。這是一箇中華民族的好男兒,最後落得個烏江自刎的結局,雖然令人悲傷,但是非常壯烈。

    中國宋代詞人李清照寫過的“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項羽的人格氣節和精神力量是中華民族歷史的閃耀點。

  • 7 # 老狗呀

    機率很小,雖然韓信打仗厲害,但是古時候打仗別的不講,特別注重出師理由,劉邦已成當時秦王子嬰承認的正統,韓信要反便是不忠,便是大逆不道,輿論什麼的都處於很大的劣勢,而且韓信只會打仗而已,政治謀略菜鳥一枚,就像三國呂布,打架那麼兇還不是被政治家玩死。

  • 8 # 傳說歷史

    判斷韓信是否會造反,首先要分析韓信的本人特點和楚漢相爭中經歷的事情。韓信自幼家境貧寒,父母早亡,借住他人家中,靠蹭飯為生。長大成人後,他不願意工作,也沒有經商頭腦,沒有生活經濟來源,身邊沒有什麼好友,經常遭到別人的白眼和侮辱。但有一點,他熟讀兵書。漂母進飯故事中,敘述了飢餓難耐的韓信在河邊釣魚,一位老婆婆見韓信可憐,便連續好多天給韓信送飯吃。韓信內心感動,向老婆婆說:"將來飛黃騰達了會重謝"。老婆婆回到:"大丈夫不能生活自理,我是覺得你可憐才給你送吃的,不指望你報答我。"胯下之辱故事中,敘述了行同乞丐的韓信在街市上,遇到當地一位殺豬屠夫,屠夫刁難韓信,韓信不屑與人爭執,便從屠夫胯下鑽過。可見韓信在生活中不能自理,是在白眼和侮辱中渡過,並且不善於與人交際,也可以說他自持清高,自認為自己懷才不遇不屑與人交際。同時表明韓信思想較為單一,一心想在軍事上有所建樹。隨後韓信遠離家鄉,和劉邦一樣投靠在項羽帳下,在項羽帳下成為執戟郎中。原本韓信想在項羽帳下成就一番功業,但是事與願違,韓信在項羽帳下並沒有得重用。又轉投劉邦帳下,在蕭何的後勤部隊中做了一名治粟都尉,也就是管糧食的一名小官。 然而也沒有得到重用,但韓信在蕭何的後勤部隊中,韓信不斷的在蕭何面前展示自己的才能,蕭何逐漸瞭解了韓信軍事才能,但沒有引起蕭何的重視,韓信無望,趁夜逃出軍營,蕭何得知韓信逃出軍營,意識到韓信這個危險人物的重要性,立即騎快馬追韓信。便有了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為什麼說韓信危險呢?因為蕭何知道韓信的軍事才能,如韓信不幫助劉邦,便會幫助他人,韓信幫助他人定會對劉邦造成巨大威脅。蕭何追到韓信後,給了韓信兩個選擇,第一是跟隨劉邦,第二是成為刀下鬼。隨後韓信也告訴蕭何,跟隨劉邦可以,但是要做大將軍。蕭何答應了韓信的要求,蕭何隨後向劉邦舉薦韓信,並且劉邦同意了蕭何的建議,立韓信為大將軍。韓信的願望得以實現,成為了劉邦勢力中的一把大砍刀,所向披靡。並且在楚漢相爭中,發揮了他卓越的軍事才能,幫助劉邦統一天下,被世人稱為戰神。可想而知韓信的軍事才能在楚漢爭霸時期是多麼突出。並且韓信是楚漢相爭中,起到的決定性的人物之一。在這個簡短的故事中,我們可以簡單剖析一下韓信的本性特點。

    其一:韓信願望是帶兵打仗,想要在戰場上展現自己。

    其二:韓信沒有統治天下的野心。

    其三:從胯下之辱、遭到鄉親的白眼和始終不被重用的事中,能看出韓信和劉邦都具有忍辱負重的能力,但韓信不具備劉邦為人處世、籠絡人心的能力。在人際交往能較為薄弱,政治頭腦不足。

    其四:韓信自認為是千里馬,在未得到劉邦賞識之前,從未得到任何人重用和看得起。對與劉邦的賞識韓信內心還是具有感激之情的。

    蒯通在齊國勸韓信自立為王,成為一方霸主和項羽劉邦抗衡。但韓信沒有聽取蒯通的意見。基於以上4點,並有以下幾點,促使韓信不會稱霸。

    其一:韓信軍隊中大多數都是劉邦的嫡系,韓信自身原因導致他自己親信部隊的勢力非常弱,在整支軍隊中形不成能與劉邦嫡系對抗的勢力。

    其二:韓信對劉邦抱有希望,並對劉邦有感激之情。

    其三:韓信沒有稱帝的野心。不具備帝王應該有的遠見和政治格局。

    其四:韓信低估了劉邦的政治手段,他以為劉邦會對他的軍事才華會十分重視。

    其五:是劉邦成就了韓信,不是韓信成就了劉邦。

  • 9 # 史話中國

    我愛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韓信如果在蒯通遊說下造反,在軍事上是有可能打敗劉邦的。

    蒯通是一個縱橫家,原來是韓信的謀士。他遊說韓信的背景是這樣的:

    漢四年(前203年),歸順劉邦劉邦後,韓信先後俘虜了魏王豹,攻破了趙、代,降服了燕國,然後率兵向東佔領齊國,自立為代理齊王。這個時候的韓信早已今非昔比,成為戰無不克的常勝將軍,手裡擁有幾十萬的兵力,成為左右楚漢之爭的舉足輕重的人物。他向劉邦提出擔任代理齊王后,一開始劉邦不同意,後來在張良、陳平的提醒下才同意封韓信為正式的齊王,來安撫韓信繼續為自己效力。這時候呢,項羽也派武涉來勸說韓信和自己聯合,一起合起夥來攻打劉邦,被韓信拒絕。蒯通作為韓信的謀士,他對天下大勢看得非常清楚,在韓信拒絕了項羽的提議後,他又再次建議韓信背叛劉邦,一起爭奪天下。

    在這個背景下,我們來看假如韓信造反了,他能不能大敗劉邦。

    我們首先要明白此時戰局中的三個人分別是劉邦、項羽和韓信。這三個人對建立一個什麼樣的國家有著不同的認識。

    劉邦:

    要建立一個像秦帝國一樣的中央集權的大一統的國家。他是一個新制度的擁泵。

    項羽和韓信:

    他倆說到底是屬於舊制度的維護者,他們理想中的國家應該是周禮式的國家,諸侯國並存,有一個霸主維護各國的“國際”秩序。每個人統治一個諸侯國。這樣,項羽和韓信有了共同的政治理想。

    再從軍事上來講,他們三人對壘的話,三人實力如何呢?

    劉邦我們不用多說,他本身的軍事才能不行,他最大的優點是善於用人。

    他曾經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饢,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所以,它能夠取得天下在軍事上主要依靠的就是韓信。如果他手裡沒有一個這種類似於韓信的軍事天才,來對付韓信的話恐怕很難取得勝利。

    韓信

    本身是個軍事天才,懂得兵法,帶兵打仗是他最擅長的事。

    項羽

    在軍事上更是個天才,他的軍事才能比韓信都厲害,所以個人能力肯定也比劉邦強很多很多。他指揮的鉅鹿之戰、彭城之戰都是以少勝多的經典案例。

    如果韓信聽了蒯鵬的建議背叛了劉邦自立門戶,因為與項羽向共同的政治理想,他完全可以聯合項羽打敗劉邦的漢軍,這個我認為是沒有問題的。

    最後如果韓信是在劉邦已經打敗項羽,一統天下的情況下背叛劉邦的話,可以百分之百的說他肯定打不過劉邦。

  • 10 # 戰國曲士

    韓信在有蒯徹(通)和李左車的輔助下打敗劉邦一點問題沒有。當然,韓信如此做就等於背叛,會被劉邦張良等大做文章,當皇帝肯定是當不穩的。

    所以韓信最好的辦法是不背叛劉邦,但必須擁兵自重,在齊國為諸侯王,只在名義上歸屬大漢,不聽劉邦調遣,封地官員自己任命,再伺機以清君側的名義誅殺劉邦,大業可成。

    也許韓信治國不行,也許韓信沒有劉邦那種建立一個國家正常運轉體系的能力,也許韓信的帝國不會持續多長時間,但韓信打敗劉邦完全沒問題。

  • 11 # 歷史方位

    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史記》

    韓信是西漢開國名將,素有“兵仙”的美譽。他幫助漢高祖劉邦,連續攻滅魏、趙、燕、齊,打下了大半個大漢帝國。然而,西漢王朝建立之後,韓信卻屢遭貶謫,最後被呂后密殺,夷滅三族。根據《史記》記載,韓信在被殺前,曾經直言:“真後悔沒有聽蒯通之言,以至於如今被呂后所欺騙。”

    早在楚漢相爭之時,齊國謀士蒯通就勸告韓信,認為他雖為臣子,但卻功高蓋主,早晚狡兔死,走狗烹。但是,韓信認為自己居功至偉,劉邦根本沒有理由殺自己,因此沒有聽從蒯通之言背叛劉邦。白刃加身之時的韓信,才恍然大悟,悔不聽當年蒯通之言。

    那麼,如果韓信在蒯通的遊說之下造反,能夠打敗劉邦嗎?

    我認為,就算當時韓信在蒯通的遊說之下造反,也不能夠打敗劉邦,其中原因在韓信個人身上,就能夠找到答案。其一,韓信在領導力方面就不如劉邦,其二,韓信在情商方面遠不如劉邦,其三,劉邦的格局遠高於韓信。畢竟,韓信是一個千古難得的軍事天才,但絕非帝王之才。

    一、韓信領導力上不如劉邦

    劉邦打仗幾乎屢戰屢敗,但是卻能贏得整個天下,他曾經說過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他不如張良。鎮守後方,安撫百姓,他不如蕭何。百戰百勝,攻無不克,他不如韓信。但是他卻能夠任用他們,這就是因為劉邦有著出色的領導力,而這樣的領導力是韓信所不具備的。

    首先,韓信不會籠絡人心

    劉邦能從一介布衣,經過短短七年時間就登上皇帝的寶座,這其中有一定的必然性。從領導力這方面來看,劉邦善於籠絡人心,他能將具有不同性格、不同才能的人凝聚為一體。在他身邊,曾經的屠狗販夫之輩,都能成為大漢帝國的開國元勳,這也印證了劉邦出色的領導能力。人才的管理是一門藝術,而劉邦就將這門藝術表現地淋漓盡致。對劉邦來說,管理人才首先就要獲得人才,獲得人才就必須會籠絡人心。

    劉邦還是泗水亭長的時候,他奉命押送農夫前去驪山。因為去驪山修建始皇帝陵墓九死一生,因此一路上很多人都逃跑了。當劉邦走到芒碭山的時候,服徭役的農夫已經所剩無幾,劉邦索性跟他們痛飲一番,決定放走他們。在當時秦二世橫徵暴虐的時代,劉邦這看似小小的舉動,其實就相當於救了所有人命。隊伍中很多人不願意離去,他們就願意跟隨著劉邦,因為他們認為劉邦極具仁義之心。從中我們就可以看到,雖然劉邦當時只是泗水亭長,但籠絡人心的本事卻使得爐火純青。

    當劉邦率先進入關中,滅亡了秦帝國後,便下令廢除苛刻複雜的秦法,與關中百姓約法三章。此舉深得關中百姓擁護,秦法歷來苛刻,關中百姓深受其害,劉邦廢除秦法,約法三章,深得關中百姓民心。當劉邦被項羽分封到漢中時,韓信離開了項羽轉而投奔了劉邦。起初,劉邦並未重視韓信,於是韓信離營出走,於是上演了“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蕭何追回韓信後,劉邦沐浴齋戒,營造拜將壇,恭恭敬敬的封韓信為大將軍。劉邦這樣籠絡人心的舉措,韓信能比得上嗎?韓信曾經和劉邦聊天時,就說過自己與劉邦之間的差距。

    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此乃言之所以為陛下禽也。其二,韓信沒有識人之明

    韓信是古今罕有的軍區天才,卻絕非帝王之才。一個有出色領導力的人,一定有著識人之明。漢高祖劉邦斬白蛇而起義,從一介草民轉變為大漢天子,身邊聚集著許許多多的文臣武將,而韓信身邊有哪些有名人才呢?上天絕非獨寵劉邦,而是劉邦知人善任,有著識人之明。

    反觀韓信,並不是老天不給他人才,而是他並沒有識人之明。當韓信攻下齊國,與項羽、劉邦呈三足鼎立之勢後,蒯通勸諫韓信擁兵自重,他給韓信曉明利害,並且預言跟著劉邦必然是狡兔死,走狗烹。但是韓信並沒有聽從蒯通的忠言,同時錯過了這個人才。蒯通能夠洞明時事,必然是有著出色的才學,對於一個有著識人之明的人,即使不聽從他的意見也會重用這個人才,但顯然韓信並沒有重用蒯通。並非老天不給韓信機會,而是曾經有一個出色的人才出現在他面前,他卻沒有珍惜,等到陷入深淵之時才後悔莫及。

    其三,韓信沒有劉邦的威望

    《史記》記載,劉邦仁而愛人,常有大度。我們且不說劉邦的“仁愛”,到底是發自內心還是裝出來的。單就劉邦的“仁愛”之名而言,劉邦在秦末就極具威望。劉邦釋放徭役,而後斬白蛇起義,在天下義軍之中取得了極高的威望。劉邦攻入咸陽之後,約法三章,對關中百姓秋毫不犯,這對於苦秦久矣的關中百姓是多麼大的恩賜,同時也在天下百姓心中樹立了威望,人們紛紛翹首期盼著劉邦的到來。

    韓信在背水一戰後,成功拿下趙國,但是卻被劉邦悄無聲息的調走了手底下的兵力。韓信帳下士兵為何能悄無聲息地跟隨劉邦而去呢?這一點,在側面反映了韓信的威望遠不及劉邦,那麼韓信如果反叛的話,帳下士兵能跟隨他對抗劉邦嗎?

    韓信是將才,劉邦是帝才,韓信這樣的將才只有為帝所用,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不然的話,只能如同屠戶販夫一樣碌碌無為。因為韓信雖有兵道,卻無統帥天下領導能力。

    二、韓信在情商方面,遠不如劉邦其一,韓信性子太直,不夠圓滑

    韓信此人性格上有一個很大的缺陷,就是性子太直,為什麼這麼說呢?當韓信早年窮困的時候,他整天吃不飽飯,有一個亭長見他可憐收留了他。但是時間一長,亭長的妻子不幹了,她故意提前了飯點,等到韓信回來等了很久也吃不上飯,韓信因此一氣之下離家出走。當劉邦將韓信貶為淮陰侯以後,韓信終日悶悶不樂,他長期稱病不上朝,將自己的不滿掛在臉上。他這麼直的性子不僅得罪了朝中官員,也讓劉邦一眼就看出他的內心。

    其二,韓信容易意氣用事

    一個人的性格弱點,往往在他最危急、最緊迫、最憤怒的時候暴露無遺。韓信的性格弱點,在他投奔漢王時就展現出來。他剛來到劉邦麾下時,儘管有蕭何和夏侯嬰的推薦,但是仍然不受漢王劉邦的重用。於是,韓信一氣之下便離開漢營出走,從中我們就可以分析出韓信非常明顯的弱點,既沒有耐心,又容易意氣用事。假如韓信因為這一點小事,就再次出走,試問天下還有哪路諸侯可以給他機會呢?顯然,韓信不具備作為帝王應有的定力,怎可和劉邦一較高下。

    其三,韓信恃才自傲

    當韓信被劉邦由齊王轉封為楚王,再由楚王貶作淮陰侯時,韓信恃才自傲的性格特徵再次顯現。韓信因為被貶為侯,整天悶悶不樂,早朝經常報病請假,因為他不甘心只做一個淮陰侯。有時上朝時,韓信認為和周勃、灌嬰等人站在一起是他的恥辱,認為自己的功勞不應該屈居侯爵。有一次,韓信去找舞陽侯樊噲,樊噲以楚王之禮迎接韓信,樊噲對韓信說:“大王竟然光臨寒舍,這是我的榮幸啊!”本來,這是官員之間的客套話,但是韓信卻認為這是樊噲在侮辱自己,他發誓這輩子再也不和樊噲為伍。

    試問,韓信如此的性格和情商,雖能統帥千軍萬馬,但如何能統帥文臣武將,令萬民臣服?如若不能,又何以戰勝劉邦呢?

    三、韓信格局不如劉邦其一、韓信沒有認識到,集權制代替分封制是歷史必然性

    戰國晚期是中央集權制萌芽的時期,而秦漢兩朝是分封制向集權制過渡的時期,以郡縣制為主要內容的集權制,是歷史發展的趨勢不可阻攔。但是韓信顯然沒有認識到這一點,在韓信被拜大將軍的時候,他就向劉邦提出了裂土封侯的期望。

    他認為項羽已經漸漸失去了民心,只要劉邦反其道而行之,任用天下文臣武將,何愁項羽不被誅滅,分封天下功臣,何愁他們不歸順。不僅如此,楚漢戰爭期間,韓信屢次向劉邦透露出想要裂土封侯的想法。當劉邦被困滎陽時,韓信卻按兵不動,他發出書信向劉邦索要假齊王,劉邦迫於無奈封他為齊王,但在心裡已經埋下猜忌的種子。這一點,對於韓信之死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假如韓信不對王權如此覬覦,像張良一樣功成身退,又豈會落得個夷滅三族的下場。

    劉邦是秦始皇的忠實粉絲,他對秦始皇所適應的郡縣制深信不疑,劉邦口中所謂的“裂土封侯”不過是一個幌子,他真正想要建立的是一箇中央集權制的大漢王朝。在劉邦登上帝位之後,包括韓信在內的異性諸侯王,幾乎被剷除乾淨。劉邦發出了“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直至漢武帝時代,郡國並行制逐漸被郡縣制取代,中央集權制逐漸成為封建王朝的基礎制度。

    其二,韓信心胸狹窄,氣度不夠

    韓信的人格特點是十分矛盾的,一方面他極具野心,另一方面又心胸狹窄,格局不足。那麼很多人就想問,韓信甘受胯下之辱,這不是心胸寬廣的表現嗎?韓信遭受胯下之辱,對他內心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他因此急切地想要出人頭地,因為他要一雪前恥。胯下之辱是他心中揮之不去的陰霾,當他被封為楚王之後,他立刻回到故地,封賞了那個侮辱他的屠夫。韓信為何要封賞他呢?因為這樣才是對屠夫最大的侮辱,屠夫此生就得一直活在韓信的賞賜之下,作為七尺男兒受仇人飼養才是最大的恥辱。

    韓信早年曾經在項羽門下做執戟郎中,但是卻不受項羽重用。韓信屢次向項羽建言獻策,都被項羽駁回。韓信一氣之下便轉投劉邦,在劉邦門下,韓信任職大將軍,從此便開始了與項王的紛爭。最終步步緊逼,將項王逼至垓下,韓信命人四面楚歌,讓楚軍軍心大亂不戰而潰,最終西楚霸王自刎垓下。項羽也是一代梟雄,對梟雄最大的尊敬就是一決雌雄,做實力的對抗,但是韓信為什麼非要用楚歌來侮辱韓信呢?我認為,這是韓信為報當年不被重用之仇。

    其三,韓信對時局認識不清

    另外,韓信對於時局的認識是非常不清晰的。當劉邦被項羽圍困滎陽,韓信卻按兵不動,他以劉邦困境為要挾,想要劉邦封他為假齊王,這就是對時局的認識不清。在此情況下,劉邦、項羽、韓信已經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韓信早麼擁兵自重,要麼儘快幫助劉邦,這都是明智之舉。而韓信卻在這節骨眼上要挾劉邦,這在劉邦心中留下了深深地猜忌與仇恨,這就是他對時局認不清。

    當楚漢之爭落下帷幕之後,劉邦先將韓信的齊王之位轉為楚王,後來又將楚王貶至淮陰侯。韓信並沒有意識到劉邦要對自己下手,而是整天悶悶不樂,認為自己的功勞不應和周勃、樊噲為伍。而這一切,都被劉邦和呂后看在眼裡,記在心裡,韓信並沒有對此刻的時局有一個明確的判斷。

    格局決定結局,韓信的格局,決定了韓信在天下紛爭之時,雖能統帥千軍萬馬,戰無不勝,卻不能爭得大位,令萬民擁戴。因此,韓信不敵劉邦。

    四、外部因素

    一旦韓信反漢,便會和項羽、劉邦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以項羽的性格,是不會容納韓信的,因此項羽一定會和韓信相互制約。韓信和項羽都是軍事奇才,劉邦是個聰明人,他會和這兩個強大的對手針鋒相對嗎?劉邦會在這兩個強大的對手之間尋求縫隙,達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另外,根據楚漢人才力量對此,劉邦麾下的人才隊伍要遠勝於韓信和項羽。劉邦身邊文有張良、蕭何、曹參、陳平,武有周勃、灌嬰、樊噲、英布等人。而反觀此時的項羽和韓信,幾乎是光桿司令,身邊並無著名謀臣名將。

    總結:

    我認為,即使韓信在蒯通的遊說之下造反,韓信也終究難成大事,更難戰勝劉邦。因為韓信不僅領導力不如劉邦,而且在情商、格局上也不如劉邦。而在人才儲備方面,韓信也幾乎是光桿司令,身邊並無厲害的謀臣,武將也很少有名將。因此,我認為韓信即使造反也難敵劉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的前半生》這部電視劇大家有沒有什麼對於婚姻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