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耀強不是小強

    而且地主也不一定是都有錢,地主指家庭擁有土地,封建社會里最大的地主為皇帝,擁有全國土地,其他的根據級別之類的劃分,從大地主下劃到小地主,最後劃到級別最低的農民手裡。

    低階的向上級定期交稅,所以地主也分三六九等。有真正的地主和富農,中農,貧農。

    在古代有地就叫地主,而真正的地主有屬於自己的土地和生成工具,完全不種地。把地租給別人或者僱傭長工的就是地主。

    富農: 有屬於自己的土地和生產工具,自己也種地,但是需要僱傭短工的富農。

    中農: 有屬於自己的土地和生成工具,不用僱傭農民,完全靠自家人種地的中農。

    貧農: 有土地,但是不夠種需要租別人家的地,或者沒有工具需要租用。

    所以這就是為什麼有的地主吃好的穿好的,而有的人只能吃高粱米穿布衣。經濟條件影響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人的性格特點,有的人省吃儉用。

  • 2 # 大獅

    題主問:為什麼古代有的地主吃高粱米穿粗布衣?

    我們如何來定義“地主”呢?是有一百畝地的算地主?還是有十畝地的就算地主?要知道在某個特殊年代,自己家裡比別人家裡多一個水壺,也可以被列為地主名列之中。

    所謂地主,很多都是普通百姓而已,只不過他比人更捨得辛苦,更捨得賣力,用自己的汗珠子換來比別人更多的土地,然而在身份上,他們始終跟普通人一樣,同樣吃粗糧穿粗衣。

    似《半夜雞叫》中,周扒皮這樣的壞地主,不過是為了某些需要而杜撰出來的罷了。你去雞窩學雞叫試試,公雞跟著叫才怪,你要真信了,那你的智商還不如雞。

    那些闖關東的山東人,憑藉自己的辛苦開墾出一畝又一畝的良田,遵循著老祖宗教化的“勤儉持家”四個字,捨不得吃穿,對待僱工比對待自己的子孫還人道,卻不料最終自己卻成了壓迫勞苦大眾的狠毒地主。

    我們常用“壓迫”二字去控訴自己遭遇的不公,給老闆打工,老闆要求加班,便大呼“壓迫”。你完全可以不讓他“壓迫”,你辭職不幹,他想壓迫你,他都沒機會。

    可你一邊賺著老闆的錢,一邊哭訴自己被壓迫,那麼這就是人格分裂了。要知道你加班是有加班費的,而公司也是有加班規章制度的,你不想賺這筆錢,也不想遵守規章制度,那麼就請滾蛋。

    就如現在的南非地區,髒、亂、差似一汪死水,昔日的文明拋卻到九霄雲外。曼德拉要的就是趕走白人,不讓白人“壓迫”黑人。

    然而白人走後,南非成了現在有目共睹的糟糕樣子。卡曼德拉不得不說是個偉大的人物,愣是把南非從發達地區變成發展中地區,要說這真夠奇葩。

    白人在南非的時候,給當地人提供了就業機會,建立供水系統、大型醫療設施、學校以及運動場等等設施。

    現如今這些地方全變成了公用廁所,沒了白人的管理,那些黑面板的兄弟似乎又回到了樹上生活的日子,或許這也可以說成是一種“自由”吧。

    在我小時候生活過的農村,有位五奶奶,如今已近百歲,見人就笑。老人家為人十分謙和,早些年在她院中有口甜水井,每到夏季,村民就到她家打水解暑,她從不阻攔。然而就在某個特殊年代,這位五奶奶被定義為地主,原因是她除了一畝半的耕地外,還有兩畝西瓜地。每天捱打捱罵挨鬥,那口供無數人解暑的甜水井被倒入一桶一桶的大糞,美其名曰“要讓地主嚐嚐勞苦大眾的血汗”。大糞成了血汗?這血汗真夠噁心的!

    而村裡一個遊手好閒的二流子,卻成了最可愛的人物,鬥五奶奶的時候,數他最起勁,五奶奶家裡的東西全部被他拿走。時至今日,這位“最可愛的人”又是什麼樣子呢?別人家都住上小洋樓了,他跟兒子仍住著土坯房,遠遠望去,低矮如墳丘的破屋與一排排裝飾著落地窗的小洋樓並列一處,很是不搭調。終有一日,不用人工去拆,那三間如墳丘的破屋隨著風雨侵蝕自行便垮塌。

  • 3 # 平安讀歷史

    地主這個東西只是一個統稱而已,並不能完全只帶一個階層。古代一般將土擁有土地比較多的人都稱為地主,有時候一些富農甚至也會被劃入到地主的行列。也就是說,地主的界限事實上是很模糊不清的。

    雖然有不少地主確實是農村裡的惡霸,透過巧取豪奪最終佔有大量的土地,但是還要看到有一些人是透過自己的努力勞動,最終也獲得了一些土地。這些人往往並不是人們所想象中的那種惡霸地主,他們往往也非常的勤勞,也不會去壓榨其他的人,本身吃的也相當的差,穿的也不怎麼樣,不知道的人看了他們估計認為他們也是貧農。

    這就是地主也有窮有富,有大有小,有的小地主,他們擁有的土地相當的有限,所以能得到的物質,並不比那些窮苦的農民好到哪裡去。就跟我們現在非常流行的說當老闆,當老闆也有天差地別,大的老闆可能是億萬富翁,小的老闆可能還欠著一屁股債,比我們一般人都甚至不如。

    所以在農村中,看到以前一些地主,他們的家看起來也並不比一般的農民好到哪裡去,這是一點也不稀奇了。因為他們也就是擁有了一些土地而已,和普通的農民比並沒有強到哪裡去,比起那些富紳階層來講,實在是差的太遠了。

  • 4 # 這個歷史很正

    在古代封建時代,地主的生活水平一般是遠遠高於普通農民的,無論是在衣食住行方面,地主都要比農民過得好,而出現地主吃與農民一樣的高粱米和穿粗布衣,我認為這只是個例的現象,只有極少一部分的地主可能有這樣的生活。

    至於為什麼會出現地主吃粗糧穿粗布,我認為絕大多數情況下是由當時的社會現象決定的。

    古時小地主並不一定比得上富農

    一些小地主,這部分地主雖然也叫地主,但是可能還比不上一些富裕的農民,就比如一個擁有上百畝天地的地主,按照這個家族一家三代人算下來,如果子孫興旺一點的話,算他一家十口人左右(在古代將就多子多福的時候,基本上是養的起就生),平均下來這也就是一人十畝左右。

    而且還要考慮到古代農作物的品種遠遠比不上現在,現在的農作物樂意達到畝產千斤,而古代畝產能有個三四百斤就很不錯了。

    而且還要考慮到古代還有各種病蟲害的因素,也就是說,古代種田地就是靠天吃飯的,一旦天公不作美了,來個了荒年,農民是完蛋了,但是地主也好不到哪裡去。

    所以一般的小地主,碰上了災年,收成不夠只能吃粗食穿粗衣也是正常的。

    況且在古代除了衣食住行之外,還有一個異常消耗錢財的工程那就是科舉。讀書人不事生產,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因此如果一個家庭除了一個讀書人的話,就意味著家裡少了一個勞動力,而且在古代參加科舉的路費也是不低的。貧窮一點的地方,那是真正的舉村才能培養出一個讀書人。

    當然除了這些外部因素還有一些內部因素了。

    比如地主家當家的是一個比較節儉的人,不喜鋪張浪費,為了對子孫後代起到言傳身教的作用,也是有可能的。

    我們的社會是複雜的,在這樣一個複雜的社會里面,出現什麼樣的情況都是不足為奇的

  • 5 # 唐古看今

    在印象當中古代地主都是吃大米白麵穿長袍短褂的,因為只有這樣才能顯示出他們跟吃高粱米穿粗布麻衣的農民不同。那麼,有的地主吃高粱米穿粗布麻衣是什麼心態呢?

    有句話叫做“富不過三代”,雖然不能一概而論,但是卻有一定道理,舉個例項:晚清重臣李鴻章去世後留給子孫的財產數量是相當驚人的,但是這些財產傳到他孫子李子嘉那裡時,由於李子嘉不學無術,又坐吃山空,最後還吸食鴉片和賭博,把李鴻章留下的財產全都揮霍一空,李子嘉淪落到住破屋,每餐喝稀粥的生活,而最終李子嘉由於忍受不了這樣的艱苦生活而跳河自殺!

    李鴻章可比那些地主富有多了,就這樣財產都經不住子孫揮霍,更何況是小地主們呢?

    在古代凡是能稱得上地主的都是有土地,有積蓄的人,他們的生活比農民的生活好多了,儘管如此,他們還想擁有更的財富,像《半夜雞叫》裡的周扒皮,為了讓長工們能為自己多創造財富,不惜無恥的在半夜學雞叫,以達到讓長工們早出工的目的。但是很多地主卻不屑像周扒皮似的剝削長工,所以他們只能自己要求自己“勤儉持家”,以達到能更長久守住家業的目的,而吃高粱米穿粗布麻衣則是他們“勤儉持家”的具體表現之一!

    當然除了自己“勤儉持家”之外,地主這樣做還有一個目的就是做給後世子孫看,也希望子孫們能夠像自己一樣“勤儉持家”守住這份家業!

    總的來說一切都是為了自己的子孫後代,會賺錢的地主為自己的後代多創造財富,而不會賺錢的地主只能為後代多節省些財富下來!

  • 6 # 使用者100377477816運生

    古代地主也不都是惡人,近代如此,他們為了發展,也幹活,不吃好的穿好的多買地牲口,也多少給村裡辦點好事,也算開明地主。

  • 7 # 王學青1

    地主只是土地比較多,有很多是自己經營的好,比較勤奮,自己置辦自己開發,自己省吃儉用看勞動得來的,為什麼在鋪張浪費呢?

  • 8 # 炒米視角

    《白鹿原》裡郭舉人在1950年被劃定為地主。郭舉人的確算是是個名副其實的大地主。而且絕對是讓人同情不起來的地主。

    “下了將軍坡,土地都姓郭”,郭舉人是清末的武舉,兒子還是民國政府當官的,將軍寨一千多畝的麥地,都是他郭舉人家的,家裡的地都是僱人賴收種的,自己平時騎馬遛彎,買個小媳婦,為了養棗給自己養生。

    可是就這樣的大地主,有個習慣,吃飯舔碗。舔掉自己碗裡的渣渣也就算了;他還逼著麥客黑娃舔碗,黑娃不舔,他沒有嫌棄黑娃的口水,把黑娃的碗拿過來舔得乾乾淨淨。

    最後意味深刻地總結道:“知道為什麼我能當地主,而你只能給我幹活嗎?因為我一粒糧食都不會浪費,就這樣攢出來的。”

    其實解放前,很多地主都是這樣。有錢、有地、有糧是一碼事。但是對自己的生活大多很苛刻,絕對不會浪費,因為要不斷攢錢買地。

    在瓦房店,周春富家裡有240多畝地不說,還有油坊、磨房、染坊、粉坊以及一個雜貨鋪。可是他家吃飯,還要把上頓沒吃完的粉條撈出晾乾下頓吃。周春富自己光著脊樑和長工們一起下地。

    周春富對別人吝嗇,對自己更摳。唯一大方的就是花錢買地,走到哪看人家地裡莊稼長得好,先是和人家嘮半天嗑,臨了問一句口頭禪,“你家地賣不?”

    解放前,有很多勤勞吝嗇一輩子的人,最大的願望就是拼攢錢買地,修宗祠、當地主。結果命運和他們開了個巨大的玩笑。

    而那時候,作為一個農民,賺錢的渠道其實是非常窄的,要想改變命運,只能壓縮自己的消費,最終把吝嗇變成了性格。由己及人,他們對自己吝嗇,繼而對別人刻薄,人生最終活成了悲劇。

    另外大家可能對高粱米飯還有一個誤解,認為很差勁。但是在解放前的東北,能有白高粱米飯吃,的確已經是很奢侈的事情。

  • 9 # 趣談唐宋元明清

    古代的地主也是分很多等級的,並沒有大家想象的衣食無憂,他們當中的一部分人甚至連普通老百姓的日子都不如。

    一、最高等級的地主貝勒王爺

    甭管是明朝的時候還是清朝的時候,我們都能夠見到皇帝的兄弟,皇帝的孩子,皇帝孩子的兄弟,他們能夠衣食無憂,並且擁有大片土地。

    如果說是這些人擁有土地,那麼當地官員不敢為難他們,巴結他們還來不及呢,畢竟他們屬於皇家一脈,一旦得罪了其中任何一個人都有可能引發朝廷的反撲。

    這些地主他們的日子過得非常愜意,一般是怎麼舒服怎麼來,而且一輩子衣食無憂,哪怕到死的時候也不會受多大苦遭大罪。

    所以如果說這一部分人他們吃高粱米穿粗布衣,那純粹是個人嗜好,誰也沒轍。

    二、普通的中小地主。

    大家要明白一點,什麼叫做地主,並不是說你的權勢熏天,你在一個地方擁有超高影響力,你就是地主。

    有的時候地主的門檻是非常低的,只要你有對應的土地,你就是地主。

    大家也知道在古代的時候經常會遇到苛捐雜稅,一些官員貪汙腐敗亂象橫生,他們不間斷的向地主施壓,巧取豪奪,把他們的糧食都拿走了,這個時候的地主也就是空有一片土地而已。

    換句話來說,這個時候的地主其實是在向最大地主也就是當地的官員服務的,如果他們拿不出對應的糧食來保全自身安全的話,恐怕連地主的稱號都沒有。

    所以對於這一部分地主,他們吃高粱米粗布衣也就習以為常了,如果他們能夠活個三五年不沒被餓死,就是一件非常值得慶祝的事情。

    三、富裕地主。

    除了皇親國戚般的地主以及低等級的普通中小地主之外,還有一部分地主,他們非常的富裕。

    不能說家大業大吧,最起碼在當地也能夠抬起頭來,當地的衙役他們在辦一件事情的時候,也需要看這些地主的臉色行事。

    只不過古代的一些地主他們的確存在摳門的現象,而且這種摳門摳得很緊。

    比如在之前的時候看過一些影視劇裡面就曾經講到過一個大地主,一天三頓飯,頓頓都是稀飯,日子連普通老百姓過的都不如。

    四、做一個小總結。

    整體來說,古代的地主只要不是特別困難的地主,他們的日子都過得還湊合。

    但是這個還湊合,並不意味著他們會肆意揮霍,有一些人有潔癖,有一些人就是喜歡節儉。當然除此之外也不乏一些人,他們只是嚐嚐鮮而已,畢竟吃慣了細米白麵,偶爾吃一次紅高粱穿個破衣爛衫,聽起來也是蠻有趣的。

  • 10 # 白河沙灘

    回答。不管什麼朝代,任何人富有和財富都是靠自己的辛苦得來,節約也是積攢財富的重要捷徑。只是社會稱呼不同罷了,之所以成為地主,就是財富達到一定數量社會給他們戴上不同與窮人的稱謂。至於為什麼吃高粱,穿粗布衣。只不過是地主低調的生存罷了,以防樹大招風。怕人惦記。

  • 11 # 文史老火湯

    為什麼古代有的地主吃高梁米穿粗布衣?我能想到這幾個原因:一是他們習慣了。

    歷史上,要成為地主,不外乎有這幾種途徑:一是些獲得朝廷封賞,一下子得到很多土地;二是做官貪了很多錢,買了很多土地;三是經商賺了很多錢,買了很多地;四是祖祖輩輩辛勤勞動,慢慢積累了一些土地,他們家自己種不完,就租給別人種,這樣也成了地主。

    這最後一種地主其實數量最多。他們的祖輩也是普通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在土裡刨食,然後省吃儉用,慢慢積累了一些家底,到了某一代,終於成了地主。但是他們還會堅持省吃儉用的習慣,不會一下子大手大腳用錢。二是他們喜歡這樣。地主並不一定全都喜歡用很貴很高檔的東西,可能他們覺得穿粗布衣吃高粱米最舒服呢。現在也有跟古代的地主相對應的人,那就是屋主。像在廣東的發達城市,原來是農村的地方,隨著城市的擴充套件,都成了市中心了。原來的農民多數都有一棟至幾棟小樓,他們把住不了的房子租出去,就成了包租公包租婆。我們知道,在珠三角,如果在一間茶餐廳看到一個趿著人字拖,穿著老幹部背心,點一碟腸粉在角落吃的老伯也不可小看。他可能是有幾棟樓房出租,身家數千萬的包租公。我們看他們很低調,實際上他們是習慣了,覺得這樣穿,這樣吃最舒服。

    古代有的地主吃高粱米穿粗布衣,也是同樣的道理。

    三是為了安全。有句俗話叫“錢不可露眼”,意思是有錢也不能隨便張揚。為什麼?因為太張揚容易招來殺身之禍啊!從古至今都不乏想不勞而獲的人。他們快速致富的方式就是去偷去搶,偷搶的物件是哪些人?當然是有錢人啦。還有句話是“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被賊盯上就麻煩了。

    所以有的地主為了不招人惦記,就儘量低調,吃也不敢吃好的,穿也不敢穿好的。

    最後說一下,在長期的中小學教育影響下,現在很多人一聽到“地主”這個詞就想到有錢、無同情心、奢侈、殘忍等詞,有時還會想起影視作品裡地方殘害丫環、迫害長工、騙人錢財等情節。總之,“地主”一詞似乎就意味著壞人。事實上,以前的地主大部分都是好的。"地主”,字面意思就是“地的主人”,只要手上有地,就可以說是地主。只是我們通常理解的地主是地比較多,而且是把地租給其他人耕種的人。

    古代的地主屬於中上階層,想對於貧農來說,有條件受到更好的教育,所以他們及他們的後代知書識禮的機率更高,相對來說整體道德水平也更高。

    很多大家族都很重視後代教育,“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是很多家族的家訓。因為他們懂得,如果不重視讀書,不重視道德,再多的家財也很快會被敗完。所謂的“富不過三代”並不是一個定律,而是古人看到很多這種現象後總結出來的教訓。

  • 12 # 歷史漫談君

    一說到地主,我們腦中就可能會出現一個家纏萬貫、良田萬畝、穿金戴銀的胖男人形象。在農業為主的古代,他們是剝削者,是社會的上層,比起穿粗布衣吃高粱米的下層百姓高貴很多,那為什麼有些地主也會吃高粱米呢?

    第一、地主也分等級,不是所有的地主都是超級大富翁

    老闆分大小,地主也同樣。中國古代的地主從整體來說可以分為三個等級,高階地主中級地主和低階地主。

    高階地主聽起來就比較高大上,他們擁有的土地最多且土地質量最好,每天只需要聽賬房報告一下情況,然後享受自己奢侈的生活就夠了,這個等級的地主一般吃穿用都都非常的體面。中級地主的土地數量和土地質量都和高階地主差了一截,他的日常也就是去私塾看看孩子,去田地監工,陪老婆陪家人,一般中級地主的穿戴也不會差。

    還有就是最下層的地主了,他們就是明顯的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有少數的地也有幾個佃農,但是也需要自己下地幹活,他們的家底多是靠自己的雙手攢起來的,雖然生活條件相比較普通農民要好很多,但是生活一般比較低調,穿粗布衣吃高粱米也是常有。

    第二、給後代做榜樣

    老話常說“富不過三代”,這句看似沒有什麼科學道理的話卻是從古代靈驗到了現代。

    一般地主二代地主三代都是含著金湯匙出身的,他們對於財富的重視程度已經大大下降,奢侈浪費甚至嫖賭都是經常之事。即使家裡有金礦銀礦也耐不住如此消耗,所以才會家道中落。

    一些比較有遠見的地主深諳這個道理,他們不願意自己的後代成為遊手好閒好吃懶做的人,也不想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一片天地被付之一炬,所以經常以身作則,用自己的簡樸行動來感召後來之人。

    第三、迷惑賣慘

    地主也不容易,尤其是近代以來的地主。近代軍閥、地頭蛇在中國層出不窮,這些土匪一般的人物是奔著錢財而來,也需要大量的錢財供給,他們自然不會靠自己的雙手端盤子或者刨土賺錢,他們最好的來錢方法就是這些有錢的商賈和地主。

    一般有錢人是比較慫的,畢竟他們有太多害怕失去的東西,窮人就沒有這個煩惱,所以面對這些強盜他們也只能好臉相待,雙手奉上自己的財產來求得平安,這個過程地主的心也是在流血的。

    既然是“強盜”,自然哪裡有錢往哪裡走,哪裡錢更多就要求的更多,所以地主為了保住自己的錢兜子,也經常會在人前賣慘,吃以前不吃的東西,穿以前不穿的衣服。

    綜上,地主吃高粱米穿粗布衣,有的是內心使然,有的是教育後代,也有的是做戲賣慘。

  • 13 # 水煮汗青

    小時候聽爺爺講過關於地主的故事,而且就是身邊的人。那時候村裡有個地主,據說是從他爺爺那一輩開始,他們家只要存了錢就買房買地,等到他這一輩的時候已經很厲害了,附近好幾個村都有他家的水田,整個村有幾十間房子!

    但是他們家人丁不旺,他一共有三兄弟,大哥英年早逝,弟弟又去外地讀書,畢業後就沒回來,直接在外面工作,所以家裡全部產業都歸了他一個人。家裡地多人少,每次農忙的時候他家就要請短工,但是村裡每家每戶都要做農活啊,所以很難請到工人,經常是他們一家人從凌晨三點多就披星戴月在田裡幹活,早飯也帶過去,一直幹到中午。

    他家裡還有一個產業,那就是做一種油炸食品,每天晚上炸好,早上送貨,城裡專門有人收購。爺爺說當時給他家送貨的就是我爸,也算是長工吧,每天都固定時間過去取貨,然後送到城裡的食品店。有時候城裡的生意也會有不好的時候,這些油炸食品就會退回來一些,這時候他就會送一些給我爸帶回家來,聽爺爺說,那時候在他家做工還是挺好的,有工資,偶爾還能帶些吃的回來。

    表面上看,這位地主的家業還是挺大,但實際上他家並沒有什麼錢!農田產的作物在當時並不值錢,房子這麼多也沒人租,那時候商業並不發達,所以在村裡他家也只能算是中等水平。

    古代的地主

    古代的地主可以分為兩種:

    有些地方的地主壟斷了大量地土,在農耕時代就等於是掌握了經濟命脈,其他人沒有土地就只能向他們租地,或者給他們打工,這時候的地主就可以隨意給工人開工資,剝削壓榨。

    所以古代的地主並不是像大家想象的那麼有錢,有些也是靠自己辛苦勞作換來的家業,所以他們也會省吃儉用,吃高粱穿粗布也就很正常了。

  • 14 # 靜說歷史

    一提起地主,我們就想起一個穿綢緞,吃山珍海味的胖子,其實這樣想未免太“臉譜化”了。在那個時代,熒屏上的地主也並非真實,只是為了激起人們的憤慨,鼓舞人們的鬥志罷了,其實地主不一定都穿成那樣。

    就像現在社會很多人喜歡穿漢服,男生喜歡穿粗布的古代衣服,你能說他們是窮嗎?所以打扮成那樣?不,其實是一種個性。

    現在富人中頗為流行“裝窮”,炫富大家覺得不好玩了,就開始賣慘,其實也是覺得好玩,給無聊的生活增加點樂趣。以前的地主中也有一些人,有文化修養和精神追求,還有信仰,他們一方面覺得追求粗布衣服,吃高粱米是一種時尚;另一方面也是積累福報,太奢侈過了,怕損傷福報,實當低調點,也是能夠讓財富延續下去,福澤子孫後代的一種好方法。

    至於地主有何不同?

    第一,地主也有階層之分,有上層,也有底層,就像現在開公司開企業的,有十家企業的也是老闆,有一個工作室的也是老闆,開國際飯店的是老闆,開麻辣燙店的也是老闆,財富是不同的,有窮有富,地主是一個叫法,不能囊括所有的階層生存狀況。小地主沒錢,當然沒辦法跟大地主一樣講排場,穿粗布衣服也是正常的。

    第二,地主有文化程度的區分,有的沒文化,全靠投機倒把,一旦窮人乍富,那就是暴發戶心態,什麼心態呢?他自卑,生怕別人不知道他行,怕別人看不起他,於是綾羅綢緞,穿金帶銀,看那地主婆也恨不得把整個家當都戴在身上,打扮得跟顆聖誕樹一樣,這就是源於內心的自卑,是典型的暴發戶心態。

    如果是知識分子階層,就不會有自卑感,他們即使穿粗布衣服也是優雅的,覺得自己比別人強,這種優越感是溢位的,不在於穿衣打扮是什麼樣子。

    而且,吃膩了山珍海味的人家,吃個窩窩頭也覺得香。這才是真正的富人,富人不在於頓頓山珍海味,反而會覺得窩窩頭是真的美味。

    對財富和階層最大的優越感,不在於符合階層規律,而在於無視一切,司空見慣,不再追求,甚至反其道而行之,才是最大的優越感。

  • 15 # 憤怒的尼采

    誰說地主就不能吃高粱米和穿粗布衣了?

    高粱米是高粱碾去皮層後的顆粒狀成品糧。高粱又稱紅糧、蜀黍,古稱蜀秫。主要產區集中在東北地區、內蒙古東部以及西南地區丘陵山地。即我們所說的雜糧雖然口感上比不上水稻出來的大米香糯,但是在對胃部的好處上看高粱米更勝一籌。當然在老社會里面或許人們還意識不到哪些食物比較營養能吃飽就不錯了。

    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有這麼一句話,南有四川劉文彩,北有山東牟二黑”。

    牟氏家族來自湖北公安,原家貧族弱,後發奮由族中子弟讀取功名,在康熙初年成為棲霞縣四大家族之一。牟二黑父親雖也讀書不是很聰明雖勤奮不足以發家。後來清政府對東北糧食解禁開始外放時,他有個遠房兄長在京做官提前知道這個訊息,就前往遼東販運賣糧食,並趁災荒借貸換地,開始發家。

    家裡的土地開始擴大,直至幾千畝都是牟氏莊園下的,牟氏莊園從此開始走向了發展興盛的道路。牟氏的發跡人牟二黑,從名字看我們就知道出身並不是富裕家庭。二黑雖聰明絕頂卻不喜考取功名,專於農活,精於理財,在嘉慶十年(1806)便提出“人不患無財,患不善用其財”的主張,善於利用天災人禍廉價收購土地,如道光十五、十六年,棲霞大風災,莊稼皆毀,他從東北販來一船高粱,便從饑民手裡換得大量田地。另外在太平天國捻軍轉戰山東時也購置了大量的田產。至牟二黑去世時,其土地和山巒已發展至四萬畝。

    牟二黑對家族的發展經營也很有一套,制約子孫,嚴守祖訓,讀書耕作,生活勤儉。每人的月供也設定了門檻不給多花錢,家裡還設定賬房。這種靠勤勞節儉發家的地主呢會時常記得自己苦的時候,即使富裕了也不會奢靡。當然富不過三,牟氏家族也會走向沒落的那天,因為子孫忘記了父輩們的辛苦,且當時牟氏受到了軍閥的剝削。

    和牟氏不一樣的是劉文彩靠的是自己在政界的地位,劉文彩的成功靠的還是軍閥兄弟劉文輝。劉文彩先後被委任為四川菸酒公司宜賓分局局長、敘南船捐局長、川南護商處長、川南禁菸查緝總處長、川南捐稅總局總辦、敘南清鄉中將司令等職。兄弟倆一個抓關係,一個抓生意,配合得得心應手。這種模式的運營直至今日也是喜聞樂見的。

    從圖片看出劉氏家族的不凡氣質,這髮型放現在也是很潮啊!

    因此地主也有分類,如果出生貧苦,就一直會記得當初自己風餐露宿的日子。當然我覺得在當時的背景裡能有高粱米吃就很不錯了。至於粗布衣服也有可能是個人喜好了。

  • 16 # 達摩說

    那要看怎麼定義地主了。

    古代的地主大多數都是靠著自己辛苦勞作,買上幾十畝地,蓋上幾間房,養點雞鴨鵝,老婆孩子熱炕頭,頂多僱上一個長工,農忙時再僱個短工幫忙,按工時付錢不說,而且都是自家兄弟一樣對待,有好吃的好喝的還要好好招待人家,絕沒有什麼剝削的事兒存在。

    尤其在古代的農村,其實除了很少的豪富,大多數人的起點其實都差不多。為什麼呢?一方面是因為農業是靠天吃飯,一旦有了災荒,你再怎麼慘淡經營,辛苦勞作都不會有效果,災荒會把所有人的努力抹平到同一起跑線;另一方面,農民最重要的財產和資源就是土地,所以在古代,無論你攢多少土地,到你一死,兒子們就要把你的地平均分地,就這樣分上一兩代,大地主也會變成若干小自耕農。更何況古代朝廷也希望農民們都保持小自耕農狀態,因為這樣有助於他們徵收更多賦稅。

    這也就決定了古代農村地區的階級分化其實並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麼嚴重,往往更多呈現為一種互助合作的平等狀態。事實上,這種社會經濟文化狀態是不太容易產生地主的。但為什麼仍然會有人跨越階層,成為地主階層呢?

    很簡單,因為總有人能夠坐待辛苦勞作,慘淡經營,並透過更嚴苛的節約完成資本積累,然後繼續擴充資本,買房置地,拿錢賺錢。這樣的人即便是有了萬貫家財,也會時刻活在貧窮和憂患的記憶中,吃高粱米穿粗布衣那是再正常不過了。

    更何況,古代農村的大多數地主不過是我前面提到的那種小地主、小生產者,他們抵禦風險的能力也很一般,之所以能小有成就,不過是一靠苦幹二靠省,沒祖產更沒捷徑,所以對於他們而言,吃高粱米穿粗布衣就更正常了。

    而在古代農村,真正家徒四壁,喪失土地,淪為貧僱農的那類人,除了因災荒破產,變賣土地之外,更多還是因為懶惰、不思進取、不善經營,加之染上毒癮、賭癮等,最終導致坐吃山空,為了生活也只好變賣祖產,失去自家土地,淪為僱農。

    從這個意義上說,每一個吃高粱米穿粗布衣的地主都是值得尊重的,每一個饞懶奸猾不思進取的窮人都是不值得鼓勵的。

  • 17 # 葭明通半瓶歷史

    很簡單,因為地主和地主是不一樣的。

    最大的地主是京城裡面的皇帝,天下財富予求予取,皇帝自然是不需要吃高粱米穿粗布衣的。

    再次就是享有政治特權的世族地主和官僚地主,經營土地的收入在他們的財產中不是大頭,他們有的是其他利潤豐厚的“生意”,自然也無需吃高粱米穿粗布衣了。

    中國有一句話叫做“富不過三代”,在皇帝和世族地主哪裡是不存在的,他們與王朝同始終,一般也要鬧個二三百年,富上個十代人不在話下。

    有些特殊的世族地主因為經營得法,家族教育發達,明朝是富人,清朝也是富人。

    比如河南鞏義市康百萬大莊園的主人康氏家族,從大明至大清,就富了四百多年,足足十八代人才因為時代的緣故而失敗。

    康氏家族幹什麼的呢?

    他們是賣鹽的!

    孔子世家富了兩千年更不要去說他們了。

    賣鹽的鹽商買了土地做地主,自然不可能吃高粱米穿粗布衣了。

    什麼樣的地主才吃高粱米穿粗布衣呢?——中小地主!

    有一個事實,每一畝地的收入其實是微乎其微的。

    種地自古以來就是大投入小收入的事業,一不小心或者老天不賞飯,瞬息之間就賠的一乾二淨!

    暴政,天災,兵匪,流氓惡棍知縣老爺隨便一個也可以讓一箇中小地主破產的。

    “富不過三代”於中小地主來說,不是俗語,而是必須面對的現實。

    怎麼才能撐過三代呢?

    攢錢投資,重金投資教育事業,讓自己的兒女脫離他本人所在的“中小地主階層”!

    上面說過了經營土地的收入有限,就和現在有些上班族的白領一樣,看著光鮮亮麗的,其實白領非常需要錢買一個“學區房”以讓自己的孩子可以再進一步,不要再做“白領”。

    “學區房”貴的有多不講理,你們都知道,為了買房如何節衣素食也都聽說過,看見過,就不多言了。

    誰不是“吃高粱米穿粗布衣”的小地主呢?

  • 18 # 靈石蘊

    食無優劣,衣無貴賤

    在晉書王導傳中記載了這麼一件事,說是當年東晉國庫空虛,只有幾千端綀布,綀布拿到市井去賣,賣了多次,都賣不出去(這個綀布呢,就是粗麻布,很粗糙)

    後來沒辦法,王導就讓人把綀布製成衣服,朝堂百官一人一件,結果士人看到朝堂官員穿,竟然隨者如雲,都以穿綀布衣為榮,而內庫中的幾千端本來賣不出去的綀布竟然成了搶手貨

    還有一個故事,近代清朝的,大家都知道,有補丁的衣服,富貴人家都不會去穿,有失身份。但是清朝道光節儉,龍袍壞了也捨不得銷燬,而是打上補丁繼續穿,朝堂百官看到道光如此,也是有樣學樣。有些官員穿著新衣服在地上打兩個滾,故意磨破,然後縫上補丁,如此一來,道光上朝時,誰敢穿新衣無補的,簡直成了眾矢之的

    所謂上行下效,地主穿粗布衣,也就沒啥好驚訝了

    當然,上面僅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吃高粱米穿粗布衣有什麼不好麼?

    古人云肉食者鄙,我們不去追究何謂鄙,不過肉食者概念大家都知道,是富貴人家。可這富貴人家,真的就是頓頓吃肉麼?他們不怕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我們現代人都知道,膳食要合理搭配,早上小米粥加鹹菜,中午弄點肉,晚上喝點湯,所謂食五穀雜糧,吃嘛嘛香。古人難道不知道?

    所以,地主家吃高粱米,也沒啥好驚訝的,對吧

    另外,勤儉持家一直是中華美德,難道地主富貴人家就例外不成?

    講真,所謂美德,很大程度上是由富貴人家傳下來的,因為他們讀書習字,掌握話語權。一匹絹多少錢?一匹綢多少錢?一匹粗布多少錢?誰都會算。富貴人家,談不上節衣縮食,但減少些花銷是自然而然的事,不是誰都是那種傻大款暴發戶的

    如此,地主吃高粱米穿粗布衣,很驚訝麼?

    其實,在古代那種生產力情況下,地主又能和普通百姓區別多大呢?他能看得到電視電影?能玩網路遊戲?冬天能吃到水果青菜?居家,能有玻璃窗大衣鏡子?能主高樓大廈?

  • 19 # 電視劇裡看歷史

    地主也是分等級的,大地主吃小地主,小地主吃貧民,然而若是貧民已經無肉可吃,小地主們自然也會捱餓。

    提起地主這個形象,很多人腦海中自然而然就想起無惡不作的周扒皮,他們橫徵暴斂無惡不作,按理說積累了鉅額財富的他們理當生活無憂。因此普通人認為地主的伙食雖不能說每頓山珍海味,但也不會吃高粱穿布衣,過的和貧農一樣清苦。雖然舊社會能夠頓頓吃上高粱米也就不錯了

    其實這是一種誤解

    地主的准入門檻不高,有多的地就可以叫地主,小地主們生活困難這是常有的事,畢竟土地是朝廷徵收稅款的依據,小地主沒有關係去抵抗這種徵稅,一旦兵荒馬亂的或者說朝廷加大賦稅,小地主們就得吃糠喝稀了。

    另外地主有錢是一回事,有錢並不會影響他們的摳門。就拿周扒皮來說吧,他前前後後有將近250畝土地,算個不小的地主了。但是周扒皮從不浪費糧食,吃剩飯那是常有的事。或許正是摳門,周扒皮才能攢錢買地成為地主,成為地主後周扒皮並不敢任性了,為何呢?他還要攢錢接著買地,生活方面摳門就摳門吧。要知道地主對土地的執念不比農民差多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學烹飪一般有啥技巧木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