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晚自習

    因為文鬥遺禍更甚。俗話說人走茶涼,樹倒猢猻散。

    玄武門之變,李建成一夥人被殺了以後,雖然也有暫時的混亂,經過招撫以後,逐漸趨於穩定。時間長了,人們也都淡忘了李建成的恩情,自然也就沒那麼賣力了,畢竟人們還是要向前看。

    而文鬥不同,老八等一夥人在朝廷仍然身居要職,還能拉成團伙,還是一個政治集團,隨時準備顛覆雍正。於是西北戰事成了雙方的角力場,雍正希望大勝來鞏固自己政治聲望,老八一夥則幸災樂禍,想要趁機發難。也就是在西北勝利以後,雍正才開始逐步剪除老八羽翼,最後對老八一夥或圈禁、或處死…

  • 2 # 紅袖招

    九子奪嫡過程:

    康熙十五年(1675年),康熙立二阿哥胤礽為皇太子(2歲),日後皇太子變得驕縱與蠻橫並結黨營私。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殺索額圖,父子關係趨於緊張。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在木蘭圍場的布林哈蘇行宮,康熙皇帝以皇太子胤礽“不法祖德,不遵朕訓,惟肆惡虐眾,暴戾淫亂”的理由,宣佈廢除太子。之後眾多阿哥開始了對於皇位的覬覦。

    大阿哥胤禔是庶長子,一向不被康熙喜歡,自知無望,向康熙提議八阿哥胤禩,理由是“術士張明德嘗相胤禩必大貴”,又說要替父殺掉胤礽,讓康熙極為寒心,嚴加訓斥,同時對胤禩嚴加提防。胤禩小時候被大阿哥的母親惠妃撫養,故大阿哥對他感情較好。這時三阿哥胤祉揭發大阿哥搞魘鎮加害胤礽之事,康熙將大阿哥囚禁。康熙厭胤禩勾結胤禔,也將其關押,後又釋放。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恢復胤礽太子地位。康熙五十年末被告與刑部尚書齊世武、步軍統領託合齊、兵部尚書耿額結黨營私。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九月再次下詔廢太子。從此廢太子一直被圈禁到死。三阿哥胤祉見此亂局,主動退出競爭。

    胤礽再度被廢之後,八阿哥胤禩轉而支援十四阿哥胤禵(四阿哥同母弟),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附庸八阿哥胤禩。十三阿哥胤祥附庸四阿哥胤禛。胤禛在太子首次被廢后,敢於為胤礽說好話,屬太子黨。胤礽二度被廢之後,胤禛看到胤礽絕無復立之可能,開始結黨營私,窺視儲位。這時形成了以胤禛為首的四爺黨和以胤禩為首的八爺黨兩大勢力。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帝病故於暢春園,當時八爺黨支援的十四阿哥胤禵遠在西北,四阿哥胤禛留京。康熙近臣步軍統領隆科多(清聖祖孝懿仁皇后之弟)宣佈康熙遺囑宣胤禛繼承皇位,是為雍正皇帝。日後八爺黨人慘遭迫害。九子奪嫡以雍正取勝告終。

    玄武門政變:

    玄武門之變,是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由當時唐高祖李淵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長安城(今陝西省西安)太極宮的北宮門--玄武門附近發動的一次政變。

    在起兵反隋的過程中,李氏兄弟二人配合仍算默契,直到建立唐朝。

    唐高祖李淵即位後,李建成為太子,常駐宮內處理事務,為文官集團代表。李世民為秦王,繼續率領武將集團帶兵出征,功勞也最大。

    太子自知戰功與威信皆不及世民,心有忌憚,就和弟弟齊王李元吉聯合,一起排擠和陷害李世民;同時李世民集團亦不服太子,雙方持續明爭暗鬥。

    經過長期的鬥爭,在李淵的偏袒下,李建成集團逐步佔上風,控制了局面,為了挽回局面,最終李世民搏命一擊,在玄武門殺死了自己的長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齊王李元吉,李世民逼迫唐高祖李淵立自己為新任皇太子,並繼承皇帝位,是為唐太宗,年號貞觀。

    原因:1、玄武門之變牽涉人員較少,只有三個皇子和一些將領。九子奪嫡牽涉人員廣,十幾個皇子,眾多文武大臣。

    2、玄武門之變時間段,李世民很快佔領皇宮。九子奪嫡持續幾十年,時間較長。

    3、李世民戰功卓著,深得人心。胤禛政績軍功均不突出。

    4、李淵本人並不突出,沒有李世民得人心。

    康熙皇帝是千古一帝,政績軍功突出,地位難以撼動。

  • 3 # 趣史夜話

    歷史上皇子們爭奪帝位的過程都是充滿著腥風血雨,他們變得冷血殘忍,對最親密的兄弟毫不留情,對他們的侄子等親戚恨不得全部殺之後快,只為坐穩皇帝這一至尊的寶座。

    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唐朝的宣武門之變和清朝的九子奪嫡。縱觀這兩個奪嫡之爭,玄武門之變以李世民李建成雙飛最終武力決勝負,九子奪嫡以各皇子文鬥比試,最後李世民和雍正獲勝。而結局卻是雍正清算比李世民要狠,使得失敗者的下場更為慘烈。文鬥比武鬥的結局更為慘烈,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

    一、李世民和雍正得位方式不同

    李世民是靠玄武門之變突襲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然後李淵退位。這件事無論怎麼說,李世民都是背上了"逼父殺兄"的名聲,在加上李建成是太子,所以李世民只在斬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兒子後,便沒有太大的殺戮,以安撫為主,來為自己留下一個良好的形象。

    九子奪嫡是在太子被廢的情況下,所以各個皇子為了能繼任皇帝,都開始結交大臣,發展自己的勢力。最出名的就是八皇子胤禩,人稱“八賢王”,也因此惹得康熙不滿,反而一向表現的很淡定的雍正逐漸受到康熙的重視,最後被立為皇帝。所以雍正沒有名聲上的顧慮,只是對於朝政的考慮,才留下其餘皇子的命,等時機到了後,便都一一除去。

    二、雙方登上皇位的時間點不同

    李世民登上皇位時,李建成已經死了,他結交的勢力沒有效忠物件,在加上李世民丟擲了橄欖枝,所以也就都承認了李世民的統治地位。

    雍正登上皇位,其餘皇子都活得好好的,屬於吃嘛嘛香的狀態,並且與朝中其他大臣結成了“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利益集團,他們貪汙腐敗。而雍正要治理國家,清理貪官,這些集團都想辦法阻撓雍正的政令,使得雍正不得不下狠手把他們都除去,以至於留下了無情的名聲。其實這是冤枉了雍正,他主要是為了國家利益。

    三、李世民和雍正敵對勢力不同

    李淵的嫡子主要有四個,一個早夭,就剩下李世民,李建成和李元吉三個了,李元吉又站在李建成一邊,所以李世民的對手只有李建成和李元吉,其他都沒有資格。這也可以從事後李世民都殺光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兒子可以看出。

    而雍正面臨的是九子奪嫡,主要有大爺黨,太子黨,八爺黨和十四爺黨。雖然後期由於對雍正的怨恨,都加入了八爺黨。這麼多人,只殺他們的親戚眷屬,都會血流成河,更別說依附在他們背後的利益集團了。

    這些是九子奪嫡的文鬥看起來比玄武門之變的武鬥更加慘烈的原因。

  • 4 # 香茗史館

    唐高祖李淵晚期的玄武門事變和康熙晚年的九子奪嫡,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儲君之爭最為著名的兩個事件,正如題主所說,玄武門事變最終上演全武行,而九子奪嫡則以明爭暗鬥分出勝負,那麼九子奪嫡真的就比玄武門事變的結局慘烈嗎?其實只是錯覺罷了。

    △《貞觀長歌》版李世民和《雍正王朝》版胤禛

    玄武門事變和九子奪嫡哪個結局更為慘烈?

    在古代,權力角逐無疑是血腥的,更何況是關於至高無上的皇權之爭,作為失敗的一方,他們的結局往往極為慘烈。我們不妨分別看看玄武門事變和九子奪嫡背後,失敗一方的結局,再來分辨哪個更為慘烈。

    1、玄武門事變:李建成、李元吉被抄家滅族。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最終在玄武門被殺,唐高祖李淵被迫退位,李世民繼位。作為失敗一方,李建成的兒子安陸王李承道、河東王李承德、武安王李承訓、汝南王李承明、鉅鹿王李承義,李元吉的兒子梁郡王李承業、漁陽王李承鸞、普安王李承獎、江夏王李承裕、義陽王李承度等,包括幼兒在內全部被殺,宗族名冊除名。東宮和齊王府的女眷則全部被充入宮中,其中齊王李元吉的妻子楊氏甚至被李世民直接納入了後宮。此外,李建成被追封為息王,追諡曰“隱”,並於貞觀十六年(642年)又被追贈為皇太子;齊王李元吉則被追封巢王,諡號為剌。

    2、九子奪嫡:失敗一方大多被秋後清算。四阿哥胤禛最終勝出,成功繼位為帝,而作為失敗的一方。大阿哥胤褆和廢太子胤礽因較早敗下陣來,再加上早在康熙年間便已經被圈禁,因而受到的波及較小,最終均被幽禁而死。三阿哥胤祉則因為主動退出,受到的波及同樣較小,只是之後因連續犯錯在雍正六年後被圈禁致死。八阿哥胤禩則在雍正年間連續遭到打壓,最終被革爵除名,被幽禁於宗人府,並將其改名為“阿其那”(滿語狗的意思),其子弘旺則被改名為“菩薩保”(這個沒搞清楚是什麼意思),最終卒於監所。九阿哥胤禟則是在連續降爵後最終被除名,並與嫡福晉董鄂氏、長子弘晸被禁錮,雍正四年後被圈禁,改名為塞思黑(討厭的人),最終在煎熬和絕望中被囚禁致死。十阿哥胤䄉於雍正元年被削爵圈禁,但卻成功的活到了乾隆二年後被釋放,並被加封為輔國公,於乾隆六年病逝。十四阿哥胤禵先被幽禁於景陵,後被革爵囚禁於景山壽皇殿,直到乾隆年間被放出,並先後被加封為奉恩輔國公、多羅貝勒和多羅恂郡王,最終於乾隆二十年病逝。

    從結局上來看,李世民顯然要比胤禛下手更狠,不僅將李建成和李元吉當場殺死,就連他們的兒子和女眷也一個都沒有放過,而九子奪嫡中失敗的幾位阿哥,卻只有部分牽連到了女眷和兒子,就連本尊也有兩位成功活了下來。

    為何會有人認為九子奪嫡比玄武門事變更慘?

    既然玄武門事變要比九子奪嫡慘的多,為何卻會給人留下一種截然相反的印象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1、參與人數的影響。玄武門事變主要圍繞李世民的秦王黨和李建成的太子黨所展開,也僅有三位皇子參與其中。而九子奪嫡則先後有九位皇子被捲入,更是形成了多股勢力。因此,不論從參與人數,還是從派系鬥爭的複雜程度來講,九子奪嫡都要比玄武門事變更為複雜一些,而九子奪嫡由於牽扯皇子太多(畢竟很少有人關注大臣們的結局),顯得更為激烈一些。

    2、持續時間的影響。玄武門事變從皇子之間矛盾爆發到爭權清算完畢,前後不過6年時間(621年至626年),而九子奪嫡則長達數十年時間(從1708年胤礽第一次被廢到乾隆二年左右)。玄武門事變雖然激烈,但持續時間相對較短;九子奪嫡雖然較為平和(更多是陰謀詭計、明爭暗鬥),但卻持續時間過長。此外,玄武門事變的爆發,直接導致兩位競爭者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被殺,而他們的兒子和妻妾也迅速被處置,一切乾淨利落。而九子奪嫡中的失敗者,則是在雍正年間接連被持續打壓,更有多人是被圈禁數年乃至十數年後才死,因而給人一種更為悲涼悽慘的感覺。

    △李世民的身後名更加正面

    3、帝王身後名的影響。唐太宗李世民和雍正帝胤禛顯然都是極有作為的兩位帝王,一個開創貞觀之治,一個在康乾盛世中起到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但兩人的身後名卻堪稱截然相反。後世對於李世民的評價更多偏向正面,就算對歷史再不瞭解的人,也知道“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這種正面的身後名,其實對玄武門事變的慘烈起到了一定的削弱作用;反觀雍正帝,由於其在位期間大肆推動改革,從而得罪了大量官員士紳,導致其本身名聲就不太好,因而導致其身上的汙點被人為放大。

    △雍正帝的身後形象並不好

    4、史書資料的影響。後世想要窺探歷史事件,由於根本無法親歷,導致只能透過史書來進行考證,而在這方面,唐太宗李世民控制的顯然要更好一些。毫無疑問,李世民對於史書的記載影響較大,《資治通鑑》中便記載李世民曾迫使史官修改史書,直接影響了第一手資料,而修改內容主要便是圍繞“玄武門事變”所展開,使得自己的形象變得更加正面。而雍正在這方面干涉卻普遍較小,此外由於《清史稿》成書於民國時期,因而記載反而較為真實。

    正是由於以上幾點原因的影響,使得九子奪嫡看起來比玄武門事變更為慘烈一些。事實上,玄武門事變中失敗的李建成和李元吉下場要比九子奪嫡中的皇子們慘多了。

  • 5 # 經典守望者

    無論是唐朝的玄武門之變,還是清朝的九子奪嫡,都是統治集團內部的秩序重構。玄武門之變是透過武力的方式將太子建成、齊王元吉和他們兒子全部斬殺。然而齊王和太子手下的許多謀士後來都成為了李世民帳下的臣子,比如魏徵、王珪、韋鋌的人,事實上玄武門之變的烈度並不大。清代的九子奪嫡是以康熙皇帝遺詔傳位雍正的方式終結的,但是,與雍正爭奪皇位的諸位皇子的下場大多不是很好,也牽連了大量的臣子,是完全意義上的政治清洗,慘烈異常。二者雖然都是為讓皇位繼承展開的鬥爭,但是結果迥異,其原因大致如下:

    1, 李世民是明君,雍正是英主

    李世民是歷史上有名的千古明君,他的作為不僅僅在於政治,還在於經濟、軍事、文化等若干方面。而仁德是成為明君的必要因素,泱泱大國,諸事萬端,一人聽斷,安能盡善?作為皇帝,必須要有胸懷,兩軍相對各為其主,兄弟鬩於牆禦侮於外這樣的道理,李世民是瞭然於心的。所以,他並不深究曾經追隨過太子和齊王的臣屬,並且善待二人的身後事。這對於當時依然處於王朝建立時期的大唐而言是尤為重要的。

    雍正是一代英主,他殺伐果決但經濟繁榮,他威加海內但刻薄寡恩,他重用酷吏但是朝政清廉。嚴格意義上講,他是一個性格極端的皇帝。所以在九子奪嫡的問題上使用的手段也非常殘酷,近幾年雍正的形象被洗白了不少,可是他在九子奪嫡以及後續案件的處理上的暴虐還是有目共睹的。比如在阿靈阿、揆敘一案中,本來兩人已經死去多年。但在雍正二年皇帝下詔:

    “本朝大臣中,居心奸險,結黨營私,惟阿靈阿、揆敘為甚。二阿哥之廢,斷自聖衷。豈因臣下蜚語遂行廢立?乃阿靈阿、揆敘攘為己力,並蠱惑諸王是以日夜謀為造作無稽之談相傳聞,致皇考憤懣,莫可究詰,此朕與阿靈阿揆敘不共戴天之恨也。”

    如此激烈的言辭可以看出雍正在九子奪嫡上的憤怒,即使二人已死,雍正皇帝仍然下旨在他們的墓碑上刻下:不臣不弟暴悍貪庸阿靈阿之墓;不忠不孝陰險柔佞揆敘之墓。如此暴烈的言行,非仁君之所為。

    2、武力奪權比朝政陰險要簡單的多

    其實李世民也經歷過類似於九子奪嫡一樣的皇室內部傾軋。最典型的就是楊文幹事件,唐武德七年六月,高祖李淵到長安以北宜君縣仁智宮避暑,命李世民、李元吉隨從,李建成留守京師。突然,他得到密報,太子李建成暗通慶州都督楊文幹,正籌集軍械謀反。李淵大怒,命人以其他理由召李建成往仁智宮見駕。李建成驚恐萬狀,有部下勸他據城起兵,另有人勸他孤身請罪。李建成聽從了後者。一見父皇,倒地便拜,以頭撞地,幾乎昏厥。李淵盛怒難平,把李建成拘押起來,只給粗食。李淵令人傳楊文幹覲見,不料,傳令之人將李淵獲悉密謀之事告訴了楊文幹,楊文幹隨即起兵。李淵一面遣人討伐,一面召李世民商議對策,並堅持讓李世民親自征剿,許諾得勝還朝後,廢太子,改立李世民。見父皇如此說,李世民率兵出征了。大軍還沒到,楊文幹軍已經潰亂,楊文乾死於部下之手。可是,高祖並沒有履行諾言。仍令太子回京,只責兄弟不睦,而歸罪於太子府的王珪、韋挺和秦王府的杜淹,並將他們流放。這就是典型的宮廷內鬥的戲碼。這個事件本是太子謀反,處理結果卻是“兄弟不睦”;李世民本是帶兵平叛,卻遭到部下被流放的處罰。所以說,李世民正是為了避免這樣無休止的內耗再繼續下去,才選擇了武力奪權。

    而雍正時期,由於康熙的在位時間太長了,實際上的九子奪嫡從康熙四十二年,康熙殺索額圖時就開始了。前後長達近二十年,前後之中有數十位朝廷重臣涉及其中,殺了多少人,罷了多少官已經不計其數。而且是黨同伐異,非友即敵。把平穩的朝政搞得錯綜複雜,所以雍正才使用雷霆手段來處理這樣複雜的局面。

  • 6 # 三水小牘

    時代背景不同了。唐代還是有門閥政治的影響很大,君主並不能完全獨裁專制。而清代已經是絕對的專制集權模式了,君主乾剛獨斷,所以鬥爭也就更血腥。

  • 7 # 伊耆角木

    這話欠妥,要說結局慘烈顯然還是玄武門之變更慘。當然九子奪嫡的敗方也挺慘,奪嫡失敗一方是不是結局慘烈,不在於奪嫡的方式,而在於勝方對敗方的態度。

    玄武門之變,李世民率領秦王府精銳埋伏於玄武門,親自一箭射死了哥哥太子李建成,後來與弟弟李元吉肉搏,李元吉又被李世民部將尉遲恭殺死,兩個主角當場喪命。東宮和齊王府的兵將又到玄武門血戰,雙方都死傷慘重。又是尉遲恭用李建成、李元吉兩顆人頭讓他們的親信徹底放棄抵抗,才終於讓衝突告一段落。此後,李世民掌權,立刻將李建成的六個兒子、李元吉的五個兒子全部處死,可謂斬草除根。這樣的結局顯然是慘烈的。

    而清朝康熙年間的九子奪嫡,九子也就是大阿哥胤禔、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雍正)、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十四阿哥胤禵。他們固然明爭暗鬥,但大多數皇子也就是圈禁。除了十三阿哥胤祥是雍正的鐵哥們兒,榮寵無雙。大阿哥胤禔、二阿哥廢太子胤礽都是康熙下旨圈禁,也算壽終正寢,胤礽的兒子弘晳還封了親王(乾隆年間涉及逆案又被圈禁,那是另一回事了)。其他幾個胤祉、胤禩、胤禟、胤䄉、胤禵都被雍正圈禁了。不過,除了胤禩、胤禟飽受虐待,很快慘死於禁所外,其他幾個都活了好幾年。其中胤䄉、胤禵更是活到了乾隆即位後被釋放,胤䄉獲封輔國公、胤禵獲封郡王。其他人的後代也都在乾隆年間被赦免。相比玄武門中,李建成李元吉絕子絕孫,顯然下場好很多。

    像這種奪嫡鬥爭,最後敗方會是何等下場,與爭鬥方式真的沒太多關係。無論是李世民還是雍正,他們都覺得兄弟或者兄弟的子嗣會對皇位、皇權造成威脅,所以要嚴懲,對某些人可以痛下殺手。而比如乾隆即位後,覺得那幾個被圈禁的叔叔已經沒威脅了,那放出來也就放出來了。但是乾隆也有他覺得會威脅到皇位的人,那就是弘晳,原廢太子胤礽的長子。這個堂兄一直是康熙最寵愛的孫兒,後來又與一群皇族勳貴關係交好,讓乾隆感到威脅,就以謀逆之名將其圈禁,並嚴懲了包括顧命大臣莊親王胤祿在內的眾多皇族成員。

    奪嫡成功後放過兄弟,至少是留個活路的其實也有很多。比如曹操的兩個兒子曹丕曹植,為世子之位爭得頭破血流,最後曹丕上位,雖然對曹植百般提防,但還是封侯封王,只不過多次遷徙,讓他到威脅不到皇權的地方享受相對的榮華富貴去了。還有明朝,無論是永樂還是萬曆,都有過廢長立幼的心,太子即位以後也沒有對弟弟痛下殺手(漢王朱高煦後來還是叛亂了,不過已經不是哥哥朱高熾在位,而是侄子朱瞻基在位時了)。所以說,關鍵還看這個奪嫡勝利者自己決定,看看奪嫡失敗者究竟會不會威脅皇權。

  • 8 # 漁經獵史小仙女

    幾乎每戶人家都免不了有爭吵事件發生,有的是為了小事,有的是為了金錢,有的是為了權力,總的來說就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吵。你會發現,大部分的普通家庭在爭吵後很快就和好,而那些有財有勢的一旦翻臉,後果就會不堪設想。

    這種家庭爭吵,放在古代皇室來看的話,其實情況會更加嚴重。皇室成員之間的爭鬥不僅僅是為了金錢利益,更多的是為了坐上那把唯一的龍椅。歷朝歷代都有人為了皇位而爭得你死我活,甚至兩敗俱傷。

    而比較令人感到觸目驚心的其實就是玄武門之變還有九子奪嫡,很多學者還特意從各個方面比較了這兩次奪嫡之變,發現兩者有許多相似之處。

    不過,更多的人喜歡比較這兩次奪嫡,到底哪次比較慘烈。

    其實,如果真正要比較這兩次奪嫡,得看從什麼性質比較。我們可以從三個大方面來看:

    人倫道德方面

    從這方面來看的話,毋庸置疑是玄武門之變獲勝。

    皇位之爭,肯定指的就是皇子之間的較量,是兄弟之間的生死搏鬥,當然這中間也不排除有幾位女性的參與。李世民殺了和自己血緣關係最親近的人,有人說他狠;李世民逼宮親生父親,有人說他喪盡天良。

    但是,只要結合當時的情勢來看的話,李世民似乎事出有因。天下幾乎有一半是他親自用血汗打回來的,兄弟爭鬥,他不反擊死的就是他。而李世民當時的作為,是有派系支援的,可見有不少人認可他的做法。

    個人一向都覺得你不能從爭鬥後的成敗區分誰是好人壞人,只能定出勝負,想活命你就要爭,這是很現實的問題。

    結果,李世民帶著自己的軍隊,用武力結束了這場奪嫡之爭,他的兄弟侄子都相繼慘死,父親也被請下龍椅,順帶接收了兄弟的妻妾。

    李世民坐上了龍椅,盡情展現自己的執政手段,他有能力所以開創了貞觀之治,也因為他太有能力,要接受各個方面的批評。

    至於九子奪嫡,在人倫道德方面來講,相對比較和緩些。純粹就是九個兄弟為了得到父親認可,而開始了這場爭鬥。為了獲得支援,有關的皇子自然開始拉人結黨,各自為派。

    然後,就開始利用各種政事互相暗鬥,康熙處在最高位,靜靜地觀賞著,久久都沒有定下來誰會是最終人選。於是,這場文鬥持續了很久,但始終都只是圍繞在兄弟之間。

    牽涉的人數與持續時間

    玄武門之變一直都是李世民和李建成兩人的黨派作為主角,李元吉負責輔助。許多大臣其實心中有數,明白李世民為了唐朝的天下付出了多少,所以心裡一直都是支援他的。

    九子奪嫡,不是武鬥,而是文鬥。除了九個兄弟參與其中,還牽扯了各個大臣所組成的集團,人數會比玄武門之變來得多。

    李世民政變成功以後,很快就把局勢給穩定下來。由於朝中的重臣大多都是向著李世民的,所以並沒有什麼太大的變動。但九子奪嫡就不一樣了,從九個兄弟爭鬥開始,一直到雍正勝出登基以後,事後清算了很久,整個朝堂都被清洗了一遍。

    所以,在人數和時間方面來看,九子奪嫡獲勝。

    結局

    很多人認為玄武門因為有很多人流血,甚至死亡,所以結局會比九子奪嫡來得慘烈。

    的確,李建成、李元吉和他的兒子們都慘死,還有就是以前參與過毒害李世民的官員也被處置了。雖然手刃親人是真的殘酷,但除此以外,只要是真心歸順的,李世民都沒有再動手。

    九子奪嫡雖然不像玄武門那樣動刀動槍,瞬間分出你死我活,但那些參與其中的人下場都相當慘烈。這些人有被幽禁至死的,也有幽禁期間不斷被折磨到死的,有被削爵位的,有被賜名侮辱的。

    總之,除了十三阿哥,沒有一個是善終的。這些人受煎熬的時間,不是幾天或者幾個月,而是幾年,十幾年的。比如十阿哥,被圈禁到乾隆在位的時候才被放出來。

    你可能覺得有刀槍,有鮮血才叫慘烈。但是,個人覺得精神上的折磨比肉體上的折磨來得更痛苦。如果能夠選,個人情願直接被處死,也好過被幽禁折磨而死。

    或許應該這麼說玄武門之變是激烈,它來得快,來得猛,結束得也快。而九子奪嫡就是慘烈,它讓你深陷在漩渦裡,一刀一刀地割著,一直到你油盡燈枯為止。

  • 9 # 這個歷史有點毒

    同樣奪嫡玄武門之變是武鬥,九子奪嫡是文鬥,為何後者結局慘烈?用武鬥和文鬥來劃分兩場奪嫡之爭,有些不合適;造成兩場奪嫡結果不同的是,在於玄武門之變是主動的軍事政變,九子奪嫡其實一直是康熙在主導過程選擇繼承人!

    玄武門之變:一場快刀斬亂麻的政變

    玄武門之變的真相我們已經不可知,但是有兩點是確定的:第一這是秦王李世民也就是後來的唐太宗主動發起的;第二太子李建成和李世民的實力旗鼓相當,作為皇帝的李淵對二人都沒有好的方法節制。

    這兩點原因也是後期玄武門之變後唐朝政局迅速穩定的核心所在!在封建王朝制度裡,有著明顯的政治團體劃分,皇帝一般是那個平衡政派鬥爭的人。但是在玄武門之變中,顯然不管是李建成還是李世民,作為皇帝的李淵都不具備節制他們的方法。

    其次,李世民在這場政變裡,每一步都走對了!第一是快刀斬亂麻,決心政變後先是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第二步就暗中指示尉遲敬德威逼李淵退位,大局已定的情況下李淵為了唐朝的未來,選擇了退讓,李世民得以名正言順的坐上皇位。

    第三也很關鍵,太子黨在李建成死後,除了極少數頑固派,李世民都採取吸收接納的方式,最著名的像魏徵(曾出毒計要殺李世民),太子黨最怕什麼?秋後算賬,大多數人並不是太子死忠粉,一看李世民既往不咎,自然樂得主動投誠,於是一場可能引發唐朝大地震的政變,就這樣輕輕顫抖了一下,很快就過去了!

    九子奪嫡:康熙控制下的繼承人遊戲,每個繼承人背後都是龐大的利益集團

    九子奪嫡和玄武門之變最大的不同,在於它是一場康熙制定的遊戲,包括四阿哥和八阿哥等人,都是參加遊戲的人,在康熙做出裁決前,誰都有機會,誰也不是安全的。像太子兩廢兩立,就是最好的例子。

    所以為了爭奪唯一的皇位,除了表現自己之外,最好的方式自然就是拉攏大臣和打擊政敵,久而久之其實變成了數個利益團體的鬥爭,而且為了最後的勝出,無所不用其極,比如八阿哥就一手主導了“死鷹事件”,這是要掉腦袋的陷害。

    所以幾個阿哥之間可謂是水火不容,演變成了生死仇敵。那麼一旦其中一人勝出,為了儘快瓦解對方勢力,也為了打擊報復,那麼血腥的手段就成了必須。

    關注歷史密探零零壹,每天更新歷史趣聞故事!

  • 10 # 通鑑智慧傳承—兔珞遙

    結局到底哪個慘烈,可能就存在爭議。先說結局吧。

    玄武門之變的結局:626年,李建成、李元吉被殺,他們各自所有的5個兒子也都被殺,李世民自然在事變成功後馬上就逼迫李淵退位並自己做了皇帝。但到了628年,李世民對李建成按照王的禮儀下葬,642年,李世民又追贈李建成“皇太子”。差不多同時,李元吉也得到勝利者李世民這樣的“禮遇”,而且李建成的舊部,甚至包括要致李世民於死地的謀臣猛將基本也都被他收入麾下。

    九子奪嫡的結局:大阿哥胤禔,比雍正早死幾個月,是從康熙年間即開始被圈禁一直到死的;二阿哥胤礽,說起來在歷史上還有點特殊,是清朝以及我國曆史上最後一位經過公開冊立的皇太子,在康熙年間即被幽禁並一直到死,比雍正早死十餘年;三阿哥胤祉,在1730年十三阿哥死後被雍正削去爵位,並被幽禁,於雍正十年病逝;四阿哥,就是勝利並做了皇帝的胤禛;八阿哥胤禩,此人是雍正的心頭刺,雍正對他真是痛恨至極,所以在做了皇帝后,充分利用權力極盡侮辱他,魯迅在《準風月談·“抄靶子”》寫道“ 雍正皇帝要除掉他的弟兄,就先行御賜改稱為‘阿其那’和‘塞思黑’。” ,被改名為“阿其那”的就是八阿哥,據說在滿語裡其意為狗,最終病死於監禁之地,而民間更是繪聲繪色地傳說他是被雍正毒死的,這個傳說始終也是雍正的一塊心病;九阿哥胤禟,於雍正四年死於獄中;十阿哥,相對走運,雖然在雍正二年就被圈禁,但在乾隆二年被釋放,乾隆六年病死;十三阿哥胤祥,被雍正封為鐵帽子王,死後又配享太廟,諡號為“賢”,他是雍正心目中的好兄弟;十四阿哥胤禵,雍正即位後他就被以守皇陵的名義被監禁,雍正四年被圈禁,但雍正去世當年,他就被乾隆釋放,乾隆十三年晉為多羅恂郡王,相對而言,他是最幸運的了。值得一說的是,乾隆幫他老子最痛恨的八阿哥都平反了。

    由以上我們可以看出,玄武門之變與九子奪嫡,結局到底哪個慘烈?很難不存在爭議,從單個事件的烈度來看,當然是玄武門之變,畢竟雍正起碼沒有滅門吧(古人觀點殺男孩都算滅門了);但從持續的時間和影響的廣泛而言,自然是九子奪嫡了。簡單分析一下這種差異的原因吧:

    第一、李世民和雍正的氣度不同。雍正是睚眥必報,李世民大度容人。這種性格上的差異,決定了兩位皇帝的作為完全不同是很好理解的。

    第二、各自受“傳統”的制約不同。雍正未必不想大開殺戒,但畢竟清朝沒有此種先例,而且康熙又叮囑他對兄弟們要好一點,不要動不動就要懲罰。對李世民而言,626年,其實大唐江山只是初步安定而已,亂世剛剛過去,玩一下“閃電”式的暴力未必不能為大眾接受,何況李世民是挾不世之功而來。

    第三、玄武門之變中李世民的對手都被幹掉了,也就決定了其影響不會過於廣泛深遠;而九子奪嫡中,如上所述,雍正未必不想殺其餘的他認為對他不好的人(除了十三阿哥),但又不能殺,這就決定雍正與他們的鬥爭是長期的,雍正心裡那根弦始終是緊繃的,也就決定了雍正一生都不會放過這些人,事實也確實如此。

  • 11 # 音樂小妖

    在中國古代的歷史上,同樣都是奪嫡的過程,李世民發動的玄武門之變,很明顯以武鬥為主,爭奪的過程兇險萬分,身為太子的李建成當場就被射殺,事後李淵退位成為太上皇,李世民即位成功。而大清的九子奪嫡明明屬於文斗的方面,可以說跟兵權幾乎沒有太大的關係,但是此事的牽連之廣,延續的時間,還有事後的解決過程卻要比李世民的玄武門慘烈無數倍,為何九子奪嫡明明是文鬥卻比玄武門的武鬥更加兇險呢?

    其實這兩件事看似玄武門屬於武鬥,九子奪嫡屬於文鬥,理論上武鬥要比文鬥更加慘烈才對。

    但實際上可能是我們想錯了,有一句話叫快刀斬亂麻,玄武門之變看似當時的場面兇險萬分,可實際上勝負也就在一瞬間,只要最關鍵的人物被解決,那麼問題也就不存在了。

    說白了當時以李世民的威望,不論是李建成還是李淵,也只是在名義上較佔優而已。

    當時的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當中,他的舉動被稱之為謀反並不為過,可是滿朝文武就好像在看戲一樣,不論事情發展到哪一步,大家都安安心心的坐在城牆上,就差拿包瓜子再來杯可樂了。

    也就是說李世民幾乎掌握了所有的主動權,給自己爭取到了最適合自己的舞臺,畢竟李世民可是一直帶兵打仗,在武鬥方面直接就已經立於不敗之地,所以李建成的失敗就好像順其自然一般。

    相比之下康熙的兒子們所謂的九子奪嫡,並不是看誰的能力更強,而是看康熙會偏向誰,這一比較就會發現,九子奪嫡所謂的文鬥,根本就不合理。

    雖說最終是四王爺獲得了勝利,可是這一切都充滿了無數的不確定,但凡中間有一步走錯,那就是滿盤皆輸。

    身為千古一帝的康熙看似喜歡各類的親情,但也只是喜歡親情這種感覺而已,只要有人威脅到自己的統治地位,哪怕這個是自己的親兒子,一樣不會放過,比如說當時的太子,被廢掉的理由居然是跟朝中大臣交往過密。

    由此可見,身為大清的太子,其實一點也不自由,只能像一個傀儡一般的活著,除非等到康熙歸天的那一刻,也就是說做的多錯的多,可是什麼也不做又會被扣上不學無術的大帽子,當時的太子用自己無辜的小眼神看著康熙:“我太難了”。

    也正是這種拖泥帶水的風格,讓當時的九子奪嫡的時間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

    如果說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用雷霆之勢直接將所有的亂黨拿下,也許周邊的皇子看到自己沒有一點希望,也就可以安安生生的當自己的王爺。

    可是九子奪嫡的事情卻是持續升級,讓所有的皇子們都感覺到自己有機會,於是相互之間各種的明爭暗鬥,仇恨正是在這種漫長的過程中一步一步的累積了起來,等到康熙昇天之後,所有的怨恨全部暴發了出來。

    在這其間雍正跟幾個皇子之間早就因為各種的利益埋下了巨大的仇恨,無數追隨自己的臣子因為對方陰謀從而死在這一場無聲的戰鬥當中,而且等雍正即位之後,這些失敗的皇子依然不甘心。

    畢竟自己可是差一步就成為皇帝的人選,可就是差了這麼一步,所以內心相當的不甘,總想著再努力一下,說不定也可以跟當年的李世民一樣,直接成就自己的一番大業。

    於是原本就對自己的這些兄弟不太放心的雍正,也就更加的不會手軟了了,所以才會讓我們看到如此慘烈的一幕,幾乎所有的皇子都死在了這一場沒有硝煙的戰場當中,而造成這一切後果的人其實就是康熙,正是他想達到所謂的平衡,所以才讓每一個皇子都感覺自己有一絲的機會成為太子,等大家的野心都養足以後,再回到當一個閒散王爺,顯然是不可能了。

  • 12 # 趣談唐宋元明清

    趣談唐宋元,胡侃元明清!

    誰說文人不見血,字字都是殺人心。歷史再一次告訴我們,武鬥並不可怕,文鬥它的傷害力才是最大的。

    事件回顧

    我們先來看一下玄武門之變與九子奪嫡是怎樣發展的以及怎樣結束的。

    玄武門之變最開始很簡單,裡面有兩個爭氣的兒子,第1個爭氣的兒子叫李建成,第2個爭氣的兒子叫李世民。

    結果大兒子看二兒子不順眼,二兒子看大兒子不順眼,偏偏老爹死心眼,非要把皇權給大兒子,於是二兒子便開始了系列反撲,玄武門之變乾淨利落快。連自己的老爹都沒緩過神來的時候,天底下的所有權力通通已經落到了李世民的手中,此次政變並沒有殺掉多餘的人,換句話來說所牽扯的人少之又少,而且是眨眼之間就完成的。

    九子奪嫡,如果我們詳細的講述一遍的話,整篇文章沒有3萬字是解決不了的,簡單來講9個兒子去奪皇子的位子。奪皇子的位置就奪吧,問題的關鍵在於九子奪嫡所耗費的時間之長,常人難以想象,帶來的影響之惡劣,常人更是難以想象。

    沒錯,這就是事實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權力的變化無論是文鬥還是武鬥,它的影響力都非常的大,它可能造成的傷害也是可大可小的。

    如何判斷可大可小,又如何判斷什麼時候大,什麼時候小呢?很簡單,只需要看它延續的時間長度就可以了。

    玄武門之變一共延續了多長時間呢?答案是一個早晨。九子奪嫡延續了多長時間了?我們不知道。為什麼不知道呢?因為翻開清朝的歷史,好像從頭到尾一直在奪。這麼來回一折騰,大清王朝即便是鐵皮桶,也頂不住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買華為mate20pro還是三星S10?